师徒帮扶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3:02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1

一、“精准帮扶”的由来

2014年,秀峰区提出了“秀峰教育发展十大工程”,“学前教育提质创优工程”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秀峰区政府拨款1000多万元,用于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民办园,进一步改善公、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但与此同时,民办园因缺乏专业引领,保教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为了全面提升民办园的办园品质,秀峰区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精准帮扶”工作。

“精准帮扶”全称是“ta3+1精准帮扶”机制,包含两个层面的“3+1精准帮扶”:第一个层面的“3+1”是依托大专院校、教育局、优质幼儿园,组成专家团队到受助园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把脉,根据受助园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师培养、创设环境等方面的指导;第二个层面的“3+1”是示范园和普惠园签订“手拉手”帮扶协议,确保帮扶到园、帮扶到师、帮扶到生。

目前,秀峰区已经确定了3组帮扶“对子”,以秀峰区解放西路幼儿园、桂林市机关第二幼儿园、76140部队幼儿园等3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为帮扶园,与秀峰区东方日出智力幼儿园、秀峰区芦笛幼儿园等4所多元普惠性幼儿园结成“对子”。我们邀请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何媛、徐莉等专家学者为教师们做有关专题讲座,选派园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达4000多人次。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秀峰区学前教育“ta3+1精准帮扶”机制日渐成熟,在提升民办园的保教质量和办园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秀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结对帮扶的“四结合”模式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精准帮扶”的第一阶段工作――示范园结对帮扶多元普惠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秀峰区遵循差异性、开放性、互动性原则,以教研室、教研员为依托和桥梁,以结对幼儿园为主体,以园际互助、园际教研为方式,促进帮扶园和受助园共同提升。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出结对帮扶的“四结合”模式。

(一)“开放性”与“责任制”相结合

帮扶过程中,我们达成共识:帮扶园要以开放的心态,指导受助园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需求,遵循自身的办园实际和理念,自主开展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的帮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一是结对方式是开放的,帮扶园与受助园通过园际交流、园际教研等活动,进行开放式的行动研究;二是帮扶园与受助园是互相开放的,帮扶园可随时到受助园进行实地指导,受助@也可随时到帮扶园观摩学习。

我们还实行“责任制”,即帮扶园对受助园有指导、帮扶的责任,帮扶园的园长、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要根据帮扶计划对受助园进行有效指导;受助园有主动提出帮扶需求、虚心接受帮扶园指导和及时向帮扶园反馈发展情况的责任。“对子”双方依据年度、季度工作计划及每一次的具体研修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合作,以确保帮扶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带徒研修”与“带题研究”相结合

首先,我们建立了“带徒研修”机制。帮扶双方的园长、中层领导和教师之间均进行“师徒结对”,“师傅”根据“徒弟”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结对帮扶QQ群”、微信以及电话等方式对“徒弟”进行及时、细致的指导,也可以互相邀请到各自的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互动交流,以此提升“徒弟”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其次,我们形成了“带题研究”的模式。“结对帮扶”的每一次园际研修、短期跟教、到园指导等,都要结合受助园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研究,确保帮扶活动的有序、有效。

(三)“自主研修”与“定期交流”相结合

帮扶活动中,帮扶园主要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助园若想尽快提升自身的办园水平,更多还是要靠自主研修。因此,除了帮扶园的指导,我们还要求受助园根据年度、季度计划,按照不同的主题积极开展自主研修,做到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撰写帮扶心得、论文(案例)和教学随笔等各两篇,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还会定期开展结对帮扶经验交流活动,采取专家讲座、观摩研讨、专题学习、焦点论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帮扶双方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体教学、游戏指导(环境创设)展示交流与研讨活动,活动结束后需向教育局教研室提交反思和体会。帮扶园还可定期开展“送教到园”活动,推进受助园的改善和发展。

(四)“实体研修”和“网络研修”相结合

因为各幼儿园本身工作较为繁杂,无法经常开展各种实体学习和研修,所以网络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员牵头建立了城区一级的“区域结对帮扶QQ群”,同时鼓励结对双方建立自己的研修QQ群,有关的研修活动信息、研修体会、研修经验、研究成果和优质课程资源、教学经验等,都可以通过以上QQ群进行共享,便于实现实时研究、及时跟进、有效互动。

三、“精准帮扶”的成效

随着“结对帮扶”工作的逐渐深入,秀峰区学前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结对双方办园品质的提升。帮扶活动既能促使3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进行反思、自省,不断改进办园品质,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复评验收,又能提升4所多元普惠性幼儿园的教师素质和办园品位。如今,4所受助园均荣获了秀峰区“平安校园”称号,西岭3Q贝贝幼儿园还成为秀峰区首家荣获城区3a等级的民办幼儿园。

二是培养了一批研究型、专家型园长和教师。秀峰区成立了“学前教育培训中心讲师团”,讲师团平均1―2个月组织1次“教研智慧论坛”及专题讲座,以此提升城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出1名自治区名园长,3名桂林市骨干教师。民办园教师的成长也很突出,除了多名教师在城区级、市级赛课中获得一、二等奖,还有2名教师获“2013―2016年度桂林市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2015―2016年度桂林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三是建立了一种研修机制。2014年,秀峰区成立了“秀峰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立了健康、社会、语言、科学、美术、音乐等6个研究小组,中心组每学期组织1次以上的公开课展示,各小组每月组织1次以上的研讨、交流活动,所有组员共同参与备课、上(听)课和评课,实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2

一、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村中学地处较偏远的乡镇,交通不便,福利待遇差,很多老师不愿意到农村中学任教,大部分老师以年轻人居多,有些老师工作几年后有一定教学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后就申请调动调至县城或都县城附近,这样长期发展下去每年都有部分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调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调入使得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教学设备简弱、教学方法老化

由于学校经费短缺加之上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学投入较少,使得与城里中学相比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长期得不到补充和更新,没有多媒体设备或者设备老化,教学仪器不足。大部分教师只能采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容量不足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信息。

3.师资培训不够,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同样由于学校经费不足使得学校每年派往外出培训的老师数量少有些科目甚至没派老师参加学科业力培训,农村中学教师与外界交流较少各种教育改革的信息少,加之农村中学生源基础薄弱,很多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也流于形式,使得农村中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没能很好的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情况,为了更好更快的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各中学应当从学校自身的管理出发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强校内的教研活动让有经验的老师带好年轻教师,使得他们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二、我校传帮带的开展情况

刚刚谈到农村中学由于教师较频繁的进出,使得年轻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年轻教师刚从大学出来走上讲台,他们具有热情高、精力旺盛的特点,但同时他们在教学上又存在经验不够、重难点把握不好、课堂掌控不合理。我校地处山区,为了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我校针对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教龄不满三年或五年的年轻教师采取了师徒结对子的帮扶措施:

我校针对刚毕业近三年或部分五年的年轻教师采取师徒结对子的帮扶政策,让每位年轻教师在每学年的期初选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傅,并召开师徒结对会议,主要回顾上一学年师徒结对的具体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选定典型代表发言总结师徒结对的成功经验。教务部门布置具体的工作步骤:要求每周年轻教师至少听师傅一节课,师傅阶段性的对徒弟进行指导,要求徒弟做好阶段性的分析总结做好记录形成材料备查学年度上交具体活动的全部材料。具体工作开展如下:1、备课,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年轻教师怎么备课这一环节很重要,通常师傅要进行详细的指导,一般要求新教师要选通读教材、教师用书、做完学生配套的练习、写好教案。这里尤其强调年轻教师要做题,只有做题后才能知道自已备课过程中有哪些重难点知道没把握到,做好这一环有助于提高备课的有效性。2、听评课,听评课是年轻教师向师傅学习的最主要的环节。主要有徒弟听师傅的课,当然这环节要求徒弟要先备师傅的课,在充分熟悉师傅所要上课的内容并事先自已构思好这堂课如果自已来上要怎么上。其次是师傅听徒弟的课,师傅从徒弟的上课内容,重难点把握,时间的安排等环节做好记录。再次是师徒一起去听同学科或其他老师的课吸取不同老师的优点取长补短。最后一环是评课,以上三种听课方式听完课后都要进行评课,评课过程显功夫,能够在别人上完一堂课中找出有针对性的优缺点才是一位真正的名师,所以年轻教师不管听谁的课都要懂得进行分析比较并做出评价,将自已的评价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师徒都可通过评课不断提高自已。3、年轻教师做好反思和小结工作,在听评课后还要进行反思和小结形成文字过后反复思考以加深对上课各环节的理解和领悟。

三、我校近几年取得的教育教学成绩

我校地处偏远的山区,年轻教师比重大,而且每年都不断的在补充新教师,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视,针对大部分农村中学存在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每年都进行传帮带工作的开展,通过帮扶工作开展学校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的成长起来,比如语文学科的黄椰芳老师、数学科的潘清海老师、政治科的汪耀明老师,他们教学上狠下功夫、虚心学习从高一教起,高一到高二高三很快的就能胜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并且黄椰芳老师和政治科雷海玲两位新教师在我县今年举行的全县高中各学科说题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3

一、对学困生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主观原因(如生理、心理方面),有的是客观原因(如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不愿学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应新颖、有趣、贴近生活且多样化,防止单调枯燥。如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画、讲座、角色扮演、做值日报告、看光盘等。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培养学生在独处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本领。

2.是学不会的学生。这类学生多是基础比较差,缺乏自信。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给他们多吃点“小灶”,帮助他们逐渐赶上其他学生。同时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爱心,注入更多的鼓励,让他们享有更多的爱和尊重,同时设计一个可望又可及的小目标,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自身学习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践证明,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往往会克服困难,奋起直追,取得好的成绩。

二、找学生谈心,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

有个著名的外语教学专家说过:“情感对于外语教学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甚至有的教师看到学习好的学生,感觉什么都好。而对于学困生,感觉什么地方都不好。殊不知,这种做法或想法是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实际上,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呵护,他们更加需要教师心灵雨露的浇灌。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些学困生得到转化,对学困生本人的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且也更加能够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的价值。因此,教师的情感应该适当向学困生倾斜,对每一位学生奉献爱心、给予期望,帮助他们,信任他们,课下多和他们谈话,主动和他们进行交流,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因材施教。并倡导全班学生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多同他们沟通交流,打开他们心灵的闸门,让他们感受集体带给他们的温暖,使他们重新充满自信地去学习英语。教师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让他们得到充分的肯定。那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实行分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目标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在日常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按已有水平分成a、B、C三个学习组,实行课堂学习目标分层、检测分层、作业分层。让学困生有所收获,不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通过创设情景,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多种训练中不断地体验、熟悉和掌握英语。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生动活泼的方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和参与。

四、成立帮扶小组,共同提高

我一直希望我的学生中优生能更优,学困生能进步。于是,我便让学困生自己选择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优生当作自己的老师,实行师傅帮徒弟的结对方法,帮扶学困生。结对后,师傅和徒弟必须互相配合,同甘共苦,共同退进。同时,我给师徒提出一些要求,徒弟要听从师傅的合理的学习帮扶要求,师傅也要以身作则、认真负责,不但要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还要督促与帮助徒弟认真学习。除此之外,还实行师徒小组之间的竞争,每一小周一个小总结,每一个月一个阶段总结,每一学期一个大总结,比赛的内容包含了作业、成绩、违纪等等多个方面。任何一对师徒达到要求教师便会进行奖励,比赛排名在前的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醒落后的下次努力赶上。这样下来,我的学生似乎都很接受这个做法,而且比我以前要求他们纯粹的“一帮一”显得更有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许多态度和行为是通过环境中的榜样的模仿获得的。因此,为学困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榜样有助于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另外,我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将全班分成十个组,每组既有“尖子生”,又有“学困生”,每组实力相对平均,不定期地进行一些比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小组的胜利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每个学生都积极为小组作出贡献,而不拖小组的后腿,使得学困生自觉和不自觉地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感觉不积极进取就对不住小组。时间一长,学困生的成绩上去了,班上违纪的学生几乎没有了,学生变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每个成员也通过小组的成功获得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奋发向上的动力。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4

上学年,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构建《体育与健康》大课程体系,促进校内外一体化研究的课题结题工作;“中学生素质发展的督导评估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从这三项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学校校本教研基本工作形成四大板块:展示自我活动(教研组为单位,主要通过校本研讨课为载体实施)、帮扶活动(师徒间,主要通过师徒听课评课,检查教案来实施)、校际交流活动(学校之间,主要通过进修校的教研活动来体现)、德育社区实践活动(学校德育处和社区之间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来体现)。但在开展的活动中,明显感觉,研讨课准备不够充分,上档次的,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的课不多。师徒帮扶活动,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想得到,做不到,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的有效培养机制没有真正发挥预期作用。校际交流活动,以研促教的作用不够强,对别人学校的好的东西缺乏内化和创新。学校时间安排太紧张,很多计划实施的东西没有真正实施,只停留在纸面上。课题管理工作欠规范,研究人员研究过程比较单薄,所以跟老师的感觉虚假东西太多,成果谈不上推广。

二、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进修校的科研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本学期加大科研力度,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深化《开展城市、农村等不同区域以校为本教研活动运行机制、模式与行为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和学校校级课题申报实施工作。让每个老师都参与科研,通过科研真正体会到科研对教学的帮助,真正让科研走入教师教学实践中。

三、工作目标: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简化理论要求、步骤,使每个教师科研工作可操作。减少老师对科研的神秘感。

四、本期科研室主要内容:

1.结合发现的问题,对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制度作出修改和宣传。对校长、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进行探索、实践尝试。对我校基本形成的校本教研,四大板块进行必要完善补充。

2.结合学校校情,自选课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以锻炼学校科研力量。

3.对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例会和检查,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设想协助学校各科室,通过校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教学质量评价奖励方案(横向、纵向比较),和三年级中考奖励方案。把老师的心思吸引到教学上来。真正体现优劳优酬。鼓励大家成名师。

4.加强处室协调工作,科研室、教导处、德育处密切对教学秩序的常规管理加强过程检查,真正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特别是平行班的教育、教学发现的老问题不停留在口头上,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边实践边整改。初一年级由蓝正国负责教学管理,初二由王明全负责教学管理,初三由彭兴负责教学管理。各年级围绕各自工作重点实施具体工作。

5.简化过程,强调实效,制作陈家桥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手册〔个人研修计划、研讨课教学设计、课堂片段实录、教学反思评价1231(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两条突出问题、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一条大家共同研讨的问题)教学研讨中心发言人发言稿、半期、月考、期末质量分析、校际交流活动记录和反思、帮扶、校本教研总结〕

6.规范课题过程管理。制作陈家桥中学课题工作手册,使课题管理逐渐有序。

7.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结题工作。

8.继续开展教研组为单位,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

9.协调进修校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做好九镇的校本教研辐射工作。

每周、每月具体工作见周工作计划表。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5

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现代化社区干部队伍

 

推行村(居)干部现代师徒模式是新常态下区委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举措。刁铺街道将深刻领会精神内涵,精心组织、全程管理,努力使这一举措在刁铺街道真正出成绩、有特点,加快打造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

一、量体裁衣,优化师徒结对方式

目前我们初步安排了6个师徒对子,师傅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徒弟以机关及社区30岁以下年轻同志为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师徒档案信息库,重点采取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以现职带后备的方式结成师徒对子。一是建立中层干部徒弟后备库。坚持竞争选高徒,通过民主推荐、统一考试、组织考察等方式,在街道现有干部队伍内选择年轻优秀干部进入徒弟后备库,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建立业务骨干导师库。坚持筛选挑明师,遴选一批德才兼备、勤勉务实、业绩突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工作导师后备人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导师库。三是师徒自由配对“一对一”。坚持自愿选择和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徒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挑选师傅,对症求解;师傅可以结合自身特长选择徒弟,授人以渔;由街道党工委牵头,采取双向征求意见的办法,师徒之间各取所长,自愿结成师徒结对帮扶对象。

二、人尽其用,切实加强结对管理

主动参与师徒对子全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进结对联系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一是审核工作计划。结合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阶段中心工作以及师徒个人实际,指导师徒双方制定培养目标、具体举措,提出修改意见,督查加以完善,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确保目标明确、措施可行、操作便捷。二是强化跟踪指导。根据结对计划安排,全程跟踪跟班学习情况。对徒弟全程脱产跟班学习确有困难的,由街道协调所在社区、科室,妥善安排日常工作,帮助解除后顾之忧。强化对师傅的指导,激励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多向徒弟讲解传授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真正达到“传、帮、带”的效果。三是搭建交流平台。每季度组织师徒对子开展学习交流,师傅之间交流带徒的经验,不断改进指导方式,调整培养措施;徒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及时解决跟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师徒对子定期开展交流,共同探讨师傅如何“教”、徒弟如何“学”。适时组织到周边镇街观摩学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以学促干,推进师徒结对工作深入开展。

三、统筹推进,确保结对联系效果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6

一、问题式同课异构

问题式同课异构是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活动主题,要求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探讨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在同课异构的各种形式中,它产生最早,运用也最普遍,其他形式都是它的变式,其活动模式构成了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一般包含以下环节:定题、设计、说课、上课(听课)、研讨、反思。

1.特点

(1)活动紧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以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为活动重心,着眼于扫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与障碍,活动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倾向性与目的性。

(2)活动不仅主题突出,且贯穿始终。

(3)以日常教学为平台,其问题的研讨与解决要结合日常教学内容进行,不能离开日常教学单纯进行所谓的“问题研究”,同时要求通过其研究更好地促进日常教学顺利开展。

(4)有时活动还有连续性。由于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活动不能解决,下周的同课异构就继续进行,使活动呈现连续性。

2.要求(1)选好“主题”。选定的问题要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既来源于某个教师的教学,又在其他教师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此外,其问题还要切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否则会导致“教”与“研”两张皮,相互脱节,无法兼顾。

(2)问题的范围要广,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它既可以是知识理解上的,也可以是方式手段上的,还可是思想观念上的,凡是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纳入选题范围。

(3)既要重“同”又要重“异”。面对同一问题既要通过集体研讨,综合各人长处,形成最佳解决方式,各个教师又要结合本班学情,探求不同具体路径。

(4)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问题”与“研讨”意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研能力。

(5)问题要有切实性,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既为教师关心,能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又不能超越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水平。

二、课例式同课异构

问题式同课异构虽能紧扣教师教学需要,有利于明确探求方向与重点,但它也存在不足。如教授某一内容若没有遇到疑难,或以往积累的问题不适宜于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开展,就会导致活动难以进行。基于此,人们便探索出“课例式同课异构”这一形式。它不要求以特定问题为活动主题,而是按正常的教学进度,以某个框题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研究的课例,要求教师通过不同课例的研讨来探求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结合日常教学举行,每周定期开展,备课组成员人人参与,有利于学校打造一种依托常规教学稳定开展的校本教研平台,有利于将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促进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完善。课例式同课异构的活动模式与问题式同课异构大体相同,但在具体内容上又有差异,如两者都要确定主题,但其主题一为“问题”,一为“框题”,内容大相径庭。

1.特点

(1)课例式同课异构以教材的某个框题为主题,随正常的教学进度每周定期开展,与其他形式相比。它更适宜于配合常规教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课例式同课异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如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不只是为了创新某种形式或解决某个问题。(3)由于其活动重心是目标实现而不是形式创新,教师的关注视点就是“面”而不是“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某个问题或某种形式,要围绕目标任务,对教材解读、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结构优化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予以全面关注,并注意从中发现问题。(4)由于活动前没有确定研讨的重点,其研讨就体现一种原生态,即教师在活动中暴露什么问题就研讨什么问题,这虽使问题研究显得有些仓促,缺少充分准备,但也更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应对机智、实践智慧与探求能力。

2.要求

(1)由于活动前没有确定需要研讨的问题,作为备课组长在定题时要注意把好关,尽量选择那些不太好教和容易暴露缺陷的框题作为主题,以利于教师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暴露,并通过活动及时得到解决。

(2)要注意调整活动重心。由于该形式是以整个框题的教学为主题,就使其研讨重心不突出,备课组长要注意根据各个教师在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调整研讨重心。并注意抓住那些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重点。‘(3)由于活动是以整个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没有重点,就容易使教师备课与听课时失去思考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注意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观察与分析的同时。要特别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这种细节既往往是问题所在,又容易让研讨取得突破。

(4)有的学科如语、数、英基本上天天有课,其活动一般要在一天内完成,否则第二天教师上的内容就可能不一样,再听、评其课就不是同课异构了。若一个组的成员较多。一天内难将所有教师的课都昕、评完,备课组长可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或让互有优势,或让优势缺陷对应的教师自己配对,这既有利于相互学习,消除教师的缺陷,又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解决教师工作量过大、活动难以安排的问题。

三、帮扶式同课异构

校本教研既需要“个人反思”,又需要“同伴互助”,还需要“专业引领”。针对这一需要,人们又探索出适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活动的帮扶式同课异构。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师徒帮扶式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只在师徒间进行,双方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注重一对一、手把手的点拨与扶助,“扶”的特征更为明显。另一种为同伴帮扶式同课异构,即教师自选对象,自愿组合,结为伙伴,相互听课评课。对人数较多的备课组来说,这种同伴帮扶式同课异构也适宜于对教师分组开展活动。

1.特点

(1)相对其他形式,帮扶式同课异构参加者的面比较窄,师徒帮扶式局限在师徒之间,同伴帮扶式结对的一般是关系密切、比较要好的伙伴,人数也不会很多。

(2)帮扶式同课异构是在小群体内进行,其活动不一定按一般的流程一个个环节依序进行,像“定题”就不需要,活动更注重实效,或侧重某个环节,或抓住某个片断进行评析,研讨也不拘泥于时间地点,更加灵活。

(3)气氛更好,更受年青教师欢迎。

(4)帮扶式同课异构既可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稳定开展。也可与其他同课异构形式并行活动。

2.要求

(1)徒弟要尊重师傅,听从教诲,虚心学习,遇到问题可以争议,对师傅的不足也要指出,但要注意方式态度。(2)师傅不仅要重身教,还要重言传,要通过说课评澡,向徒弟传授经验,说明思路与意图,使徒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徒弟听课观课不仅要学习师傅的方法经验,还要带着问题观察思考。(3)徒弟或伙伴不仅要分析执教者的得与失,体会其情妙,还要将其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4)无论是师徒结对,还是同伴互助,其组合既要以自愿为原则,同时又要注意引导,因为有些年青教师怕老教师指责,有的名师骨干怕年青教师学到自己的经验,容易形成强强配对,弱弱组合的局面。作为备课组长要注意引导,尽量让教师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四、展示式同课异构

展示式同课异构是公开课、示范课的一种变式,是将同课异构与公开课、示范课嫁接,揉为一体。它既包含公开课、示范课的元素,又体现出同课异构的特征。

1,特点

(1)相对于其他形式。展示式同课异构的执教者来源较广,它既可以是本组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同一教研组的其他年级的优秀教师,还可以是校外邀请的同一学科的名优教师。(2)执教者的身份特殊,即执教者必须是本组、本校或校外的骨干或名师,其执教要为听课者提供较好的示范,如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高超的实践智慧与应急机智等,以让听课者获得有效的专业引领。

(3)执教的人数与要求也有不同。展示式同课异构的执教者不像一般的同课异构是全组教师,它要求必须是名师或骨干,其人数就不会很多,但也不能太少。至少在两人以上,否则就不是同课异构。

(4)组织者也有差异。展示式同课异构不只是在备课组内进行,由于它由骨干或名师执教,能展示大家风范,提供正确引领,因而更适宜在更高层级举行。其组织者既可以是备课组,也可以是教研组、年级组和学校,还可以是学区、教育局,甚至更高层级单位。2.要求

(1)由于展示式同澡异陶庄重执教者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执散者在注重教的同时,还要注重说,要通过说课评课,向听课者详细介绍自己的思路与意图、依据与意义、方式与策略。

(2)要注意尽量选择风格不同、方式各异的骨干或名师执教,这不仅有利于听课者感受名师的风格与特点,更有利于使教师了解不同方式的优势与长处。

(3)听课者在活动前要充分准备,注意搜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难,以便在与名师的交流中向其发问,获得指教。

(4)展示式同课异构虽有公开课、示范课的某些特点,又不能像一般的公开课、示范课那样上完课就了事,而要按照同课异构的要求,从说课、上课到评课,在各个环节给听课者予以示范,使听课者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引领。

五、客串式同课异构

一般的同课异构基本上都在备课组内进行,教师熟悉彼此的方式特点,时间一长,就容易失去新鲜感,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偶尔也可以采取客串式同课异构,即请本学科其他年级的教师到本组上课,临时串个门,与本组教师同台竞技,一起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由于其邀请的不一定是名师骨干,其主要目的也不是让其来展示,而是为本组开展活动增添新面孔,让教师产生新鲜感与兴奋感,因而它与展示式同课异构又有所不同。

1.特点

(1)客串式同课异构使参与活动的成员范围扩大,有利于打破消沉与寂漠,给活动带来生机活力;有利于教师获得刺激,产生兴奋,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2)客串式同课异构扩大了教师学习的对象和交流的范围,有利于促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促使教师换种视角解读教材,打开思路,获得启示。

(3)这种方式还适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送教下乡,送教支边等活动,让支教者与当地教师同台竞技。

2.要求

(1)客串的教师虽不要求一定是骨干名师,但也要注意有所选择,客串的教师要能在某些方面给本组教师带来一定启示或引领作用,否则,只单纯增添新面孔,意义就不太大。

(2)客串的教师必须教过本节课的内容,以免因对所教内容不熟悉,从而削弱活动效果。

(3)这种方式是临时性的,不宜经常,只能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同课异构产生厌倦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会打乱教师正常的工作,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

(4)在送教下乡或送教支边时,选送的教师要注意分属不同科目和年级,以便于在各年级、各科目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让当地所有的教师都能受益。六、递进式同课异构递进式同课异构也称多人多轮同课异构,实质上是通常所说的“磨课”。参与活动的教师先进行第一轮的说课、上课和评课,在总结自己体会,学习他人经验和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修改,甚至重构设计,然后在平行班进行第二轮的说课、听课和评课,如此反复,形成多个轮次的连环递进,使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方式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1.特点

(1)同一内容在同一教师所教的不同班级经过“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的多轮次持续改进,在横向经过对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反复比较,形成一种多轮次比较和螺旋式研讨的校本教研活动。

(2)这种一课多教有利于教师即时反馈,即时迁移,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的经验融人下一轮次的教学之中,使自己的缺陷及时弥补。另一方面,多轮次比较也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认识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深层次的问题,更好地完善自己。

(3)递进式同课异构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精品意识,通过对同一内容的持续改进和多轮次比较,将课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

(4)这种活动也有利于教师在反复修改和持续跟进的研讨中,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张扬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共同的执教经历和体验,也有利于教师在多轮次的探讨中深入交流,相互学习,全方位合作,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2.要求(1)由于递进式同课异构不是一轮完成,而要在平行班进行多个轮次的反复,每一个轮次又都由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等环节构成,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因而采取这种形式的执教人数不能过多,通常以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同一教师执教的班次也不能过多,以2―3个班为宜。

(2)由于其工作量过大,即使有条件开展其活动,也不宜经常开展,只能偶尔进行,否则会把教师累垮。

(3)在活动中,要求下一个轮次的教学既要对上一轮次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和体会,分析优点不足,听取意见建议,又要在横向比较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再对教案进行改进,否则轮次再多也毫无意义。

(4)执教者必须在同一年级上几个班的课,若只教一个班,就无法进行多轮次的跟进研讨,活动就无法进行。

七、课题式同课异构

课题式同课异构与问题式同课异构有共同点,即都要选定某个问题为活动主题,其教学内容都只是问题研究的载体,目的在通过不同教师的教学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与最佳途径,其活动流程或模式也基本相同。但两者也有区别,问题式同课异构所选择的问题通常难度较小,一般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将问题加以解决;而课题式同课异构所选定的问题难度较大,内容较复杂,一般需要通过多轮次的反复研讨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其活动开展更带有课题研究的性质,故称为课题式同课异构。

1.特点

(1)活动的重心在“点”而不在“面”,授课教师要围绕待研究的问题设计方案,开展活动,听课教师也注重观察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效果,而对其他方面兴趣不大。

(2)对教师创新的要求较高。由于其研讨和解决的都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运用常规方式往往难以奏效,因而对教师的创新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力求采用新的方式使研究有所突破。

(3)研究的氛围较浓。与其他形式相比,它研究的问题难度大、时间长,氛围也更浓,更带有课题研究的色彩。

(4)活动过程更长。由于课题式同课异构所选定的问题难度较大,不是一两个轮次就将问题轻易地解决,而往往要进行多轮次的反复研究,其时间可能是两三周,可能是一两个月,也可能是半年甚至更长。

2.要求

(1)由于其活动带有课题研究的性质,要求教师有研究者的思维与眼光,将问题当课题,将案例剖析当课题研究,围绕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多视角观察和全方位思考。

(2)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3)教师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这一个轮次,更要围绕问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要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研究进展,对相关学情要进行长期跟踪与调查,要积极探求新思路,采用新方法,不断将研究推向深入。

(4)要注重专家引领。由于课题式同课异构所选择的问题难度较大,研究中会常常遇到障碍,这就需要寻求专家引领,或向组外的名师求教,或到校外邀请行家指导,不能光靠自己蛮干,让研究受挫。

(5)问题解决后可采取“滚动研究”的办法,即将此次研究的结果作为下一个问题研究的生长点,如此持续进行,不断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7

早在2000年城乡合并之时,永阳镇中心小学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缺乏音、体、美、科等各门学科的专职教师。当时学校下辖10所村小,各校的师资配备是这样的:

注:英语0.5人系一个老师跑教两所小学。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就是中心校本部除了语文、数学以外,其它学科专职教师也聊聊无几,各个村小几乎没有,各校的教研组建设是除了语文、数学分设教研组外,把剩下所有学科捆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大的教研组――综合组。据悉,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为数很多的乡镇中心校仍然采取这样的教研组建设模式。这种把所有学科捆绑在一起建立大教研组的建设模式,根本无法开展学科专题教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的发展。

二、我们的解决措施

城乡合并之后,特别是2002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村小合并的步伐加快,村小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现代化工程的建设,各校设施也越来越好,各校在专职教师的配备上也越来越重视,专职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截止2004年9月,我镇村小分布及教师配备情况如下:

针对这种现状,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我镇于2004年9月组建了除语文、数学外各学科镇级大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诸如两课一讲(教材培训)、录像评议(一课一研)、师徒会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单元整合)等。每次活动都能做到三定,即确定专题(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教师(授课、开设讲座的教师人选)、确定场地(在哪所小学开展活动)。

三、我们的收获

这种把全镇各学科教师抱团组合在一起,建立镇级单科性大教研组的建设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给我镇的各学科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短短几年,在这种教研组建设模式的推动下,我镇各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的小试牛刀,也收到了些许的丰收喜悦。

1.师徒结对,青蓝共进

为了使青年教师能更好地发展自我,w校从2003年起在各个学科实施了青蓝工程。以市、县优秀教师及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来促进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教研上的快速、优质地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利用“师徒同课异构”这种会课方式,在教学上可以很好地指导青年教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研上则可以通过“比、议、选、改、精”的方式来达到快速、优质地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

2.以点带面,辐射帮扶

近几年来,中心校的名特优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镇级教研活动中的授课和教材培训任务,指导村小专职教师的课前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从而发挥中心校的辐射、帮扶作用。先后多次以与本县和凤小学结对帮扶共建模式、与江宁区科学园小学开展“手拉手学科教研”活动模式,进行学科教研组建设。先后多次承担了县级新教材培训中的公开课教学任务,每一次接受任务,教研组都认真研讨、积极准备,每一次的活动效果都很明显,受到了全县、全镇及兄弟区县教师们的好评。

3.情景再现,录像评议

为了能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校购置了摄像机,把教师的课堂真实地记录下来,在教研的时候再呈现于教师们的面前。学科教研中充分利用了这一先进技术,对教师的教研课、平常课进行了摄制,逐一进行评议、研讨。这样,教师就会从多方面、全方位进行切中要害的评议。执教者也能看到自己的课堂,分析自我教学的得与失,从而大大地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

4.课内指导,课外延伸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8

为进一步确立“和谐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点,切实把优化教育过程、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体制作为深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抓手,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服务、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宗旨,以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信息化为载体,以教师学习观念的真正转变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平川区教育局“‘整章建制,提高管理效益’为主题的教学管理巩固年”活动为契机,根据我校实际,现制定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校本培训计划,开展校本培训,以期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1、逐步规范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推行校本培训的长期工程,通过进行教师“弱项分析”,进行教师“弱项”的查缺补漏,做到“边培训、边应用”、“树骨干、推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认真落实校本培训的各项要求、任务,真正做到不走形式,不做过场,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

3、本学期要认真对教师的情况进行综合摸底,努力将学、教相结合,以学促教,以教促学;集中培训与分点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求大求全、力争让每个培训教师都学有所获、并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更新与发展。

4、立足“校本”,狠抓“教研”,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机制,师训、教研真正结合课堂,真正指导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真问题”,通过教师反思、学习、尝试等步骤,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训内容

(一)师德师风培训

1、加大对教师法制思想的培训,使教师做到依法执教。重点学习十七大报告,市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区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转变教学观,学习观,事业观,激发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2、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师德风范,开展以“平淡的生活,光荣的使命,神圣的职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并走访参观周边学校,发现差距,找出不足,激发斗志,打造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团队。

3、通过团总支、少先队大队,结合我校“校院文明月”活动,“植树节”美化校园活动。使老师对自我进行肯定,进行反思,带动学生向老师学习,促使教师们转变自己的教风,最终达到师生互动。

4、在班队活动中穿插“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我校艺术节,通过书法、绘画、诗歌,故事、演出等活动激发教师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5、对教师进行“个人成长(或发展)记录”的人生设计培训。结合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师自我成长的规划设计,制订自己的成长规划,建立个人发展网也,通过此项活动,使教师一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让教师进行自我加压,分阶段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转变与提高。

(二)课堂教学研究的培训

1、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定位。

要求教师对自我进行综合的、切合实际的再认识。找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困难、困惑提出来,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途径,对自己准确定位。以便达到正确认识自己。《1》

2、“一帮一”、“师带徒”互助

要求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对个别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吃力、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要求结成对子以课堂演示,课堂仿效等方式进行,对师徒教师双方要保证每周最少一节课的实际交流、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加大教师与外界的交流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要实现异校上课,异校组织活动等多方面教学、生存、适应能力,争取做教育教学的“多面手”,老教师要在形式上进行仿效、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在行动上进行尝试、从点滴做起,逐步规范、完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3、转改教研活动“假”、“全”、“空”、等现象。

体现教研活动中“教”和“研”的实质性。要求“教者”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尝试新的教法为“观者”提供最具价值的素材,“研者”要研究“真正的问题”,不求全,只求能命中真正的要害,教研活动要避免“怕出错”“怕失误”“求形式”“求热闹”等刻意掩盖,追求课的“完美”等现象,做到在课堂上暴露问题,在课堂实践中解决问题。

4、实效性考核,本位性评价。

学校将对“是带徒”课堂帮扶进行实效性考核,即“徒弟”教师每个月的课堂教学“弱项”是否有所改变,是否有所提高。“师傅”教师是否能将个人的优势因势利导地用于指导“徒弟”教师达到“同化”,要定出改变或改善的具体“目标”,并进行付诸实施。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香港;宁波;学徒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31-04

2016年10月,笔者参加由宁波市政府、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卓越工程”青年教师培养项目,近距离接触了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系统学习了先进地区的职教发展经验。在众多的职教案例中,笔者重点关注了港府推行的“学徒计划”,其方法与经验的分析可以为宁波地区学徒制探索提供参考,破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难题。

一、香港“学徒培养”特色

香港“学徒培养”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学徒培养模式,合理合法推进学徒的雇佣和管理,确保年轻人接受适当的职业训练,为工商业提供良好的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港府推行的“学徒计划”发展到今天,在亚洲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其特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法律规定参与学徒训练计划的人士,均可接受全职全薪受雇和系统的在职训练。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规明确主体权责,由专职部门负责管理。学徒制条例适用的范围是在指定行业内所有受雇佣的年轻人(十四岁至十九岁)及他们的雇主。执行学徒制度条例的单位是学徒事务署,最高的负责长官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命的学徒事务专员。

第二,政策鼓励学徒培养,学习期间收入稳定。聘用学徒的雇主需要按照行业实际生产运作情况安排学徒在资深技术人员指导下实质性参与企业生产工作,同时,学徒享受合约期内的薪酬和福利。

第三,保送研修相关技术课程,雇主承担学费。学徒需要学习由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或青年学院提供的每周一天及一至两晚的夜间技工或文凭课程,学费及课日工资由雇主承担。

第四,提供全面的就业辅导、支持和进度评核。学徒事务署指派专职人员督察学徒学习和发展进度,积极跟进学徒就学情况,解决学徒在学习或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徒完成训练期内各项考核指标。完成训练期后获得由雇主和学徒事务署签发的“学徒毕业证书”。

第五,学徒训练的晋升阶梯设计科学。学徒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攻读对应的课程,受训完毕且成绩符合要求可以申请高级别的技术岗位。学徒培养体系根据初次学历、年龄、岗位工作经验和技能等考查因素,分为注册技工学徒、技工、注册技术员学徒、技术员、专业技术人才(工程师、设计师、监督员等),学徒初次申请一般为注册技工学徒(初中学历)或注册技术员学徒(高中学历),学员在后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课程成绩拿到高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

第六,毕业标准具有灵活性和国际通用性。毕业标准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理论较差的学徒可以选择先拿到实践模块的“学徒毕业证书”,找到符合要求的工作岗位。5年内学徒可通过继续学习和课程深造拿到“理论模块证书”,以此提高个人工资待遇和就业层次。同时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和企业也承认具有双证书(理论、实践)的香港地区学徒,并明确了相应的待遇标准。

二、宁波“学徒制”人才培养

(一)两种“学徒”培养模式

宁波市政府目前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教育部试点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种是人社部着手落实的“新型学徒制”。

从实施意义上讲,教育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政策的出发点是通过招生制度、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基层首创,希望企业切实参与到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地方试点、总结、完善、推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社部“新型学徒制”的工作出发点是改革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加快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注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结构特点培养所需人才。

具体实施上,教育部提倡“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工作重点是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开展学徒试点,推行“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人社部文件中的指导意见是“招生即招工、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方式方法概括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鼓励“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用灵活的教学时间完成“工学交替”培训。

(二)宁波院校的主要做法

2015年8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宁波地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三家院校。以其中一所学校在现代学徒制方面的主要做法为例展开分析:

1.培养模式。

该校在国家两部委指导思想基础上,分析了本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成长”的实践模式。所谓“双主体”“三阶段”是指围绕学徒培养这一主题,在“职业融入、工学交替、综合职业实践”三个阶段,从学徒招收、学徒培养方案制订、教材开发、职业体验、工学交替、综合实践、学徒评价等方面,落实校企两个主体的分工合作,并以此进行选择性课改,践行“工学结合”教学,评价学生发展质量。

2.实践路径。

学徒学习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学习,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业务结构”,以校内课程和“企业体验”为主;第二阶段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根据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企业学时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一;第三阶段则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完成对学徒的考核,颁发“满师证”。

3.主要特点。

一是校企联合招生,企业主管面试,充分给予企业选择学徒的权利。二是共建课程,根据企业岗位技术特点,在编写岗位工作任务书的基础上研究同类企业业务结构,将知识技能系统化,形成学徒制课程,编写教材,建设配套教学资源。三是素养提升,通过讲座、拓展项目等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四是评估分析,专业教师全程参与,负责学徒的职业生涯指导、技能评估及考核。三、“学徒”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香港“学徒计划”的发展基础是立法,在法律条款里明确规定企业雇佣年轻人的基本要求,即学徒条款。港府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学徒经济补助和学历福利,让学徒在安心工作的同时提升学历。同时对学徒培养设置对照标准,即职业能力标准,对照标准完成对培养效果的考核。宁波地区的学徒培养立足于校企融合,强调企业和院校共同承育人职责,主要手段是“双导师教学”,同时各个学校根据自身资源和特点,灵活多变地开展试点。

两地学徒培养各有优势,香港学徒计划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具有经济性、标准性和国际通用性,提升了学徒计划的吸引力。宁波学徒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比较深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强调教育的完整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宁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改进空间,应当思考如何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提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吸引力,满足企业、家庭等各方需求。建议如下: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保障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要求校企共同开展深层次的育人合作。从目前国内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是依托自身的地理区位、社会资源寻找合作企业,校企配对形式虽然多样化,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有:企业生产业务安排紧凑,高密度的人才培养活动影响企业盈利;学校软硬件资源建设与产业装备、技术的更新不同步,陈旧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业务需求产生矛盾;人才流失率高,拉低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率。要想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保障体系。

1.完善政策法规。

要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学徒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的义务、权利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应负的责任。明确学徒的法律身份,规范企业雇佣学徒的基本条件和福利待遇。政府需要大力扶持免费培养学徒的项目,以政策引导学校和企业加大对学徒培养的投入,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目前,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指导建议,如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人社部印发127号文件《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但仅有这些文件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从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企业评核等多方面为学徒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健全学徒培养机构。

目前宁波地区参与学徒培养的机构主要为职业院校和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培养模式多为“校企双制、工学交替”,模式单一,培训市场体系不完善。作为潜在劳动力的提供者和培训服务的接受者,学徒在培养过程中的利益诉求未能充分表达,同时校企合作的学徒模式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加之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企业的利益同样难以得到保障。应当鼓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以及院校合作办学,试点“混合所有制”联合办学模式,创办针对行业、企业且专业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学徒培养学校。

3.拓宽资金渠道。

除了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机制获取资金,职业院校也可以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设立现代学徒制教育奖励或扶持基金,以此奖励或帮扶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二)构建学徒分类分层培养模式

中高职合作并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学徒,合理延长学制,对于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满足家庭和社会提升学生学历的需求。中高职可以在专业建设、学历衔接、课程开发等方面整合已有资源,寻找合适的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依托教改或政府扶持项目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学徒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培养”的原则,根据企业业务结构特点和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差异,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实现“中级学徒”向“高级学徒”的科学过渡,既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提升学历的愿望。

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具有适应性、守成性的教育,它注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提升,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的学徒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飞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吸引力。可以通过家庭调研、个人意愿表达、教师分析考评等环节,在学徒学习的后期将学生分成创业小组和就业小组,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同时应当配有创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邀请企业辅助项目孵化。

(三)评估和认证体系的完善

建立统一、规范的学徒制评估与认证体系,将学校评价、行业评价、社会评价要素有机结合,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共同完成对学徒的考核与认证,有助于学徒培养模式良性健康发展。

我国行业协会在提供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规格标准及评价认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体制原因,行业职业教育功能不强。在学徒的认证和评估过程中应当加强同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资历架构和能力标准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让协会负责制定各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同时要求行业内部的成员企业参与学徒培养课程、活动。行业的参与可以积极助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使学徒培养真正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提高社会对学徒的认可度。

学徒评估可以与学校学业评价制度进行衔接,采用学分制评价体系,但是应当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承担评估工作。行业、企业、院校可以合作培养评估师,如上海某学校联合英国行业协会和学徒管理机构培养评估师,目前已有获得相应资质的评估师进入相应岗位工作。

(四)院校课程体系重构,打造“核心素养”品牌课程

国内教育界认为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指向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强调个体能够跨学科、跨情景,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不但能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徒培养的角度出发,核心素养能够反映个体的理性技能与情感品质,最终指向学徒未来的发展空间。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篇10

——关爱从特殊教育开始

 

**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并结合特殊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党建工作渗透在日常工作中,以活动为载体,突出特色和亮点,推动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特校党支部牢固树立“围绕特教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特教发展”的理念,以“抓班子、带队伍、树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心,结合**县特殊教育学校实际,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为核心,着力找准党建工作的载体创新,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推进保康县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着力抓好党建工作

1、抓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提供阵地支撑。

**县特殊教育(聋哑)学校党支部于2017年8月24日成立,共有4名党员,根据党章及有关规定,需要选举产生一名党支部书记。2017年8月27日我们召开了支部全体党员会议,讨论通过《保康县特殊教育(聋哑)学校党支部书记选举办法》及保康县特殊教育(聋哑)学校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名单。于2017年9月2日召开了党员大会,选举党支部书记。应到会有选举权的党员4名,实到会有选举权的党员4名。根据党章规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和等额选举办法,选举谭兴宏同志为党支部书记。

 2、抓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支部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认真搞好“三会一课”工作。建立学习教育的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促使党员干部树立勤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管理知识武装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能力和意识。通过党员个人自学、领导上党课、撰写心得体会、讨论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果。还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和党的会议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党性锻炼,强化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

3、抓制度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支部从抓好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机制、纯洁党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责任机制等几方面建立健全了支部制度建设。支部全面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支部书记负总责,支委成员具体抓,从工作目标、制度、责任、实效的落实着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4、狠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

特校支部扎实做好“两学一做”,认真把握和落实“两学一做”的各项要求,增强学习自觉性,打牢学习基础,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理论素养,最终目的是要全体党员以学促做、知行合一,争做“合格党员”。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制定学习方案,要求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后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还向学生、家长、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了交心谈心,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等。 

二、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亮点和特色

1、党员带头上示范课。

在特校工作中,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每期党支部都要组织党员上示范课,让全体教师观摩,课后进行评课和反思,发扬比、学、赶、帮的精神。

2、党员带头新老教师结对拜师帮扶。

随着特校的快速发展,学校的青年教师人数迅速增长,急需培养各学科教学骨干,为了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党员带头“师徒拜师结对”为依托,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按学科配对帮扶,当场与3位才入特校的新教师结对帮扶,搭建各种平台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了确保“师徒结对”真正取得互帮互教,共同提高的效果,学校还建立了考核机制,在听课、评课、教学小结、教学反思以及论文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3、党员带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关爱弱势群体,关注残疾人的健康成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历来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现在对他们的生存和健康尤为重视。特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由支部书记校长***同志带队、全体党员参予的送教上门服务团队奔赴全县7个乡镇的村、社区,他们从县城乘班车、最后踏着泥泞行走在山间的小道上,深入到农户家里,为全县27名重度残疾儿童送去关爱。

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中,为残疾孩子送去了由学校购买的学习用品和教科书,并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制定了康复训练方案,教会家长和孩子训练的方法,让家长平时监督孩子训练,党员们进行了认真的教学,让家长和孩子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党员和教师,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送教上门风雨无阻,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儿童的心灵,通过送教上门服务,践行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工作作风,使27位重度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的目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