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3:10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1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子体

“影子银行”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新的概念,2007—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世人认识到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体系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复杂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这个体系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了难以计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渗透进整个金融体系并最终无可挽回地导致了一场灾难。

现在普遍认为监管当局和经济学家们对影子银行可能造成危害的“忽视”或“恶意忽视”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金融市场高度繁荣的遮掩下,影子银行体系悄然膨胀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金融体系结构,到危机爆发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影子银行体系已颇具规模,它在监管之外行使着银行的职能,削弱了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给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造成极大的隐患。

危机爆发时,中国金融体系由于高度监管以及衍生品发展不成熟等原因而并未受到冲击,但时隔短短两三年,在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中,“影子银行”风险竟也在列。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在中国这样对传统商业银行有着审慎、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内仍然存在着催生影子银行的土壤,影子银行仍然可以游离于监管之外并且迅速发展壮大。

一、国外影子银行的概念以及机制

在2007年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年度会议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mcCulley)将那些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行使银行职能的各类金融机构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随后,“债券大王”格罗斯(Gross)又将利用高杠杆运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称为“影子银行体系”,而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鲁比尼(Roubini)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有的学者指出学术界对于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界定有一些差异[2],有的观点将其概括为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在实际中,概念上的差别已归于统一,“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当局工作中的正式概念,2010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3]。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实施以来,金融监管和法规方面的变动催生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资产证券化以及再回购协议等金融创新工具并且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而这正是维持影子银行体系运作的三个主要部分。其中,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从传统商业银行处获得零售存款,从而在传统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开辟了资金通道;资产证券化将传统银行的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达到了规避监管的目的;而再回购协议则为证券化产品在金融机构间的交易提供了便利。这三个部分互相配合便构成了影子银行运作的简单机制,在这一机制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复杂的产品和交易,形成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

在影子银行体系中,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结构投资载体(SiV)、特殊目的法人主体(Spe)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这些机构运用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的金融模型来设计产品、为其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由此创造出的金融创新工具从最初的证券化到后来日趋复杂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信用违约互换(CDS)、担保债务凭证(CDo)、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以及再回购协议。这些结构性产品和信用衍生品的增长速度令人咋舌,而且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以最典型的美国金融市场来说,美国的商业银行2007年表外贷款的资金量占表内贷款资金量的比率已超过60%,而1980年这一比率还只是零;而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报告,美国影子银行整个体系的资产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的20万亿美元,但当时整个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才大约10万亿美元,在危机爆发前影子银行体系已经能够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相抗衡。另外,金融创新工具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例如担保债务凭证在2007年年初的未清偿金额就已经达到近2万亿美元,而信用违约互换作为运用最为广泛的信用衍生品之一,至2007年末,其全球市值至少可达到45~62万亿美元。

其实影子银行不仅仅指具体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创新产品,它是机构与产品不断结合的产物,单纯的概念阐述还不足以让人对影子银行形成具体的认识,只有当某项交易发生或某种工具得到应用时,才能使人真正了解影子银行所涵盖的范围之广。另外,人们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认识还存在一个误区,即影子银行体系是相对脱离于传统银行体系而存在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影子银行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而且还涵盖了银行机构内部的业务,例如最早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结构投资载体这样的表外工具来规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的。事实上,单单从银行内部或外部来界定影子银行体系是不够准确的,这一体系必须在横跨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沟通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内外部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转移风险、规避监管和获得巨额回报的目的,也许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正是金融监管对影子银行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2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当你环顾四周,你不得不承认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我们也因此正在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的金融模式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这种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在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

同时伴随着电子信息化、金融技术创新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而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创新带来了许多金融领域新兴概念、事物的出现和发展。而在此大背景之下,同时由于经济自由度不断提高,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子银行这一相对于传统银行的概念被提出。由于其对金融运作效率有着显著的提高,因此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无论在金融市场还是学术研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和强烈的关注。

二、互联网金融概念及业态

1.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谈到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就不得不提到与其息息相关的余额宝。正是阿里巴巴公司在2013年6月推出的余额宝业务将“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真正的推广给了整个社会,让这个早已存在的名词成为了引领时代潮流的新概念[1]。

为什么余额宝有着如此大的推动力?我们只需想象一下不远的几年前,我们投资股票时必须到每个城市为数不多的几个证券交易大厅去排队买股票,盯着十几秒一换的大屏幕不停的观察,而现在我们只需拿出手机,随时随地解决了问题。几年前我们需要跑遍城市的所有商店去买一件急需用品,而现在我们只需轻点几下即可。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而正是顺应了信息化时代这样的大潮流,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才能如此迅速和强劲的崛起。[2]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其提供的服务层出不穷,而从其推进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网络化的传统金融业务。这些业务将传统线下业务转为网上业务,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便捷性,同时降低了金融机构如房屋租金等方面的成本;其次,互联网推出的金融业务。这些业务包括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借贷、借于网络的大众筹款等方面;最后,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产生的新业态,余额宝就是这种类型的服务。[3]

三、影子银行概念及特征

1.影子银行的定义

和互联网金融一样,影子银行的概念似乎也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了金融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一概念的突然走红和美国次贷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07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麦凯利在分析次贷危机缘由及影响时最先提出[4]。甚至,一些持有全球信贷过剩理论的学者认为,正是影子银行的存在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各方学者也并未达成一致。而现在较为流行和统一的一个定义是:影子银行属于一种能够进行期限、信贷、流动性转换的金融中介,相比于传统银行,虽然二者皆有类似的功能,但是影子银行却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2.影子银行的优势与缺点

由于影子银行业务的自由性和其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性,影子银行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这种矛盾导致了影子银行即对我国银行业是极大的补充,同时又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优势在于其极大的灵活性。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产物,影子市场的业务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市场发展导向银行业务趋势,这种灵活性是传统银行无法比拟的。然而,影子银行的缺点也同样突出。由于其脱离于监管之外,其业务也无法得到明确的监管。[5]

四、互联网金融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1.影子银行的界定

在我国,影子银行仍未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不过大致可从以下三个关键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首先,影子银行需要具有商业银行的特征,能够完成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其次,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系统之外的,这是它与传统银行最主要的区分点。最后是银子银行业务交易的自发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影子银行的业务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相比于传统银行,并不存在固定业务,只要是市场需要的业务,影子银行均可以承担。[6]

2.互联网金融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由互联网金融概念、业态等方面判断,又通过影子银行界定方法进行界定后,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是特殊银行,即影子银行的进一步特别化。

判定互联网金融为影子银行的原因如下:首先,互联网金融拥有传统金融业务,也即满足了影子银行界定的第一条具有商业银行的性质。其次,网络金融目前而言还不属于银监会等金融监督机构监管之下,即也满足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监管系统的性质。最后,随机性、自发性、不确定性更是网络金融业务最主要的特点,从这点来说,互联网金融完全符合影子银行的界定标准。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3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4

电话银行不是新事物,但对于很多人,电视银行这个概念让人觉得新鲜。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一个阶段性目标: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这意味着在未来横亘在广电、电信、互联网间的隔阂和障碍将有望在国务院决策下得以冰释。

如果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一旦实现了互联互通,拉动的产业链将不可预估。之于商业银行,三网融合的决策无疑将为基于传统广电、电信业务结合基础上的电视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契机,同时也将解决电视作为银行接入渠道的功能。

电视银行,简而言之,就是让电视作为银行的一种渠道,实现银行的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充值、在线消费、投资理财、挂失、改密、业务介绍、信息查询、客户服务等业务功能。客户打开电视,转入电视画面下角“电视银行”并进入主页,选择“余额查询”功能,进入查询页面并输入银行卡号,然后将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磁条朝右,对准刷卡遥控器背面的刷卡槽从上而下轻轻划过,刷卡槽上面黄绿灯闪烁,表示刷卡成功。客户与银行间建立的金融信息纽带让其足不出户便可以使用这种服务,这样的情形让人充满希冀。

但是,现阶段,电视银行的发展效应明显但瓶颈仍在。

两大效应

社会效应

熟悉电视的群体比熟悉其他新兴媒体的群体更为壮大,这是个明显的事实。虽然如今电视正在经受着一些其他媒体的挑战,但是电视的广泛性、大众性仍然决定了其是一个优质的平台,所以商业银行将其列为继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之后的又一自助渠道是有道理的。

据了解,目前,只有农行、建行、中行、招行、中国银联以及部分地方商业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基于数字电视的电视银行业务,这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可以为客户提供银行卡转账、查询、缴费、支付等金融服务。但是,按照电视银行目前的态势来说,懂得电视银行这个概念的人概是寥寥无几。所以,当这种新的概念出现、发展到大众熟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只是作为一种渠道,更是作为一种形象的宣传方式。而这种概念势必会给大众一种新的思维,一种新的方式,而这种渠道所产生的效应应该是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社会效应的突破。

经济效应

电视银行由于其本身使用的渠道便是大众熟悉的电视机,在家中通过电视机完成银行业务。较于网上银行以及电话银行,它的渠道更加广泛。于商业银行而言,电视银行的使用群体是拥有双向有线电视网络的群体,而如果这部分目标客户的使用习惯是在家中观看电视节目,并希望随时利用这种便捷的业务渠道进行操作,那么,银行的信息传达将会更为有效,使用也会更加便捷,这样一来,客户的使用忠诚度提升、银行信息的有效传达、提高电视渠道的使用率以及最终达到商业银行的降本增收的效果将并非难事。

电视银行于大众来说,仍然是个新事物,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且让大众觉得好奇甚至想跃跃欲试尝试这种渠道的时候,它已经在社会的某个层面形成了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势必会带动它的商业利益。也就是说,虽然从短期看来,电视银行的回报会远远低于付出的成本,但是商业银行的这种渠道拓展,从长远来说,电视银行的利益回报会在一定范畴内产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了解不同银行渠道的相对效用,才能集不同渠道之力获得最大的回报。

一个瓶颈

资料显示,最早在2000年,环球时报针对日本启用电视银行进行过报道,在国内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国内的电视银行首次出现是由江苏银行从2008年开始联手江苏省广电、华泰证券等机构开发的电视银行项目,采用“家居银行”设计理念,通过双向数字电视网络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各商业银行的电视银行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电视银行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技术的困境。

使用电视银行这种渠道的基本要求便是客户拥有可以使用电视银行的双向有线电视网络,而双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的步伐更是直接决定了电视银行的受众范围。

现在我国的现状是,数字电视技术普及更多依赖于本地区广电与技术运营商的合作,部分发达地区的广电部门已经与技术厂商实行合作,实现了本地电视银行服务,但是现在使用的人群数量仍然相对较少,而另外一些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基本硬件根本达不到电视银行的基本技术要求,这类地区还不能涉及此类业务,市场仍旧属于一片空白。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5

【关键词】信贷业务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

一、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货币政策收紧与资本约束

货币政策收紧与监管资本约束、风险资本约束从资金、资本两个层面制约着传统信贷市场业务的发展,这将是信贷市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定为“稳中有进”,去年市场三次加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创下历史新高,近期虽有所回落,但2012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整体规模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意味着信贷业务的增长将成为重点调控对象,银行传统信贷利息收入的增长步伐将放缓,银行要维持利润增长的势头势必变得艰难。货币政策的收紧将从资金层面上制约着传统信贷市场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国家信用经营,普遍认为银行是不会破产倒闭的,对资本的概念较为模糊,更谈不上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金融业改革日益深化和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内部条件来看,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意味着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存在,国家信用支持逐渐退去。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底线由国家信用变为自身资本。从外部形势来看,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接受了国际商业银行游戏规则,商业银行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要求,按照资本覆盖风险的原则开展信贷业务,就是说自身有多少资本,才能放多少贷款。随着2010年9月《巴塞尔协议Ⅲ》在瑞士巴塞尔的出炉,协议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比率的要求,而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更为审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执行新标准后,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届时,商业银行资本缺口将超万亿,这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与金融脱媒

随着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企业债、金融债规模的不断壮大,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金融脱媒”现象。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中进行,将供给方资金直接传达到资金需求方,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程度。

金融脱媒从业务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给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带来巨大冲击。从资产业务总量来看,金融脱媒将导致传统信贷业务的业务总量和增长趋势下滑,更多优质的大企业客户转向资本市场,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式获取资金,使得这部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依存度下降。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推出,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等,使得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客户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从结构角度来说,作为金融竞争主体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两者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银行信贷资金在企业的负债中体现,资本市场资金则在企业的权益中反映,权益资本会增强企业的财务结构稳定性,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同时资本市场融资剔除了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而言融资成本更低,企业在基于自身考虑,更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模式,这也造成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优质客户造成双重冲击。

(三)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和风险压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首先带来的就是商业银行利润冲击,伴随着市场利率的放开,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特别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融资规模的不断壮大的大背景之下,信贷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持续发生着变化,商业银行逐步放弃在信贷市场的定价优势,增加自身市场份额,特别在针对优质客户的市场定价能力下滑形势更为严峻。利率市场化势必导致利差进一步缩小,这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空间影响巨大。其次,利率市场化将极大地激励金融产品创新,居民对利率收益的敏感度也在增加,可以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也在增加,从而对银行储蓄的分流也具有较强影响。最后,风险资本、资金的双重约束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可逾越的红线,为弥补收益,银行可能将贷款投向风险收益更高的借款人,从而出现逆向选择现象。

从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利差下降均较为明显:台湾地区下降较大,从6.2%下降到3.5%,韩国从7%下降到4.5%,澳大利亚从4%下降到3.3%,日本从2.0%下降到1.6%。从各国情况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波动幅度一般会比较大些,这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利率市场化,息差将大幅度缩小,这将对整个商业银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6

关键词银行室内设计经营网点

“观念”是指人对客观物质世界概括印象的积淀,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观念”既蕴含历史的沿革,也体现时展的烙印。在传统的观念里,银行的设计风格要体现传统和实力因而无论在色彩还是形式上,都要力求庄重威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得以确立,体现在竞争手段上就是强化品牌意识,丰富品牌内涵;在经营环境上则追求以人为本提升环境品质,提高顾客满意度。作为有效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扩张手段,营业网点建设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网点的室内设计作为银行视觉形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规范和创新。

1.设计思维的理性化

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把思维概括为一种认知活动,即大脑对信息的加工活动,它包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方面。室内设计的过程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这两方面的权重是变化的。银行网点的室内设计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其过程需要更多地借助理性的分析、归纳、综合才能达到设计目标,反映在三个方面:

1.1Vi体系的导入

Vi体系是企业的视觉形象设计,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对自身形象识别和宣传的思考更加系统化,借助标志、字体、色彩、造型、包装等元素强化市场的认可度。商业银行在明确其商业服务性机构的属性后开始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设,Vi体系贯穿到企业形象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室内外的设计,其设计从开始就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达到强化品牌识别的目的。

1.2平面规划的合理性

所有的银行都有明确的业务流程和功能区分,这些非设计性因素只有通过室内设计才能得到体现。

首先是平面功能区的规划。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网点平面可分为营业大厅和后台办公两大功能区。局部功能区的划分是按照业务流程来进行的,如营业厅可细分为引导区、等候区、柜台区、个人理财区和自助银行等。后台办公区分为对公出纳、会计、个人储蓄、行政办公、库房等,这些区域划分和衔接体现了流程的分工环节,也是室内设计平面规划的依据。

其次是面积的配比。它既要满足功能,又要考虑舒适和经济。功能的需求是第一位,面积的分配必须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业务的需要,这里就有一个统计分析的过程,即根据预计客流量考虑客户定位,确定员工数量和面积分配。

1.3空间尺度的把握

尺度不同于尺寸,尺寸是二维的概念,而尺度是以“人”为衡量标准的三维概念,尺度需要通过尺寸实现。银行网点室内设计是一个系列设计,每个网点在空间形态不可能完全一致。为了避免混乱,银行会对一些关键尺寸进行规范,如招商银行现金柜台的高度要求为0.8米,每个营业窗口幅宽为1.5米,行走通道最小宽度为1.4米等。这些标准尺寸不可改变但在一个实际的空间中,也需要通过其它尺寸的调节才能达到空间尺度的整体和谐。比如在建筑层高较低时,吊顶的形式应以平顶为主使空间标高与柜台高度的数理比例相匹配;反之,层高较高,则可以采用迭级的方式降低局部空间,使顶部的高点与柜台的高度形成视觉过渡,达到比例的协调。

2.设计理念的人性化

人性概念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对在封建贵族和神权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反叛。这种意识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后得到加强,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人机工程学成为指导设计活动的理论之一。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开始关注产品和环境的“舒适”、“可靠”、“方便”以及文化意义。人类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由经济实用逐步向精神层面延伸,使得设计活动在满足功能要求之外,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的需求,这就是人性化概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以人为标准评价设计,是设计人性化的一个典型标志,与现代银行业的经营理念相契合。在设计师和银行的共同努力下,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网点室内设计中得到贯彻,体现于以下方面:

2.1对细节的思考与把握体现了设计对人的关怀

优化流程是通过室内引导来实现的,规范的标牌设计、明确的提示,就是为了给顾客提供便利。自助银行的出现,改变了银行的交易方式,客户可以在无人接待的情况下进行交易,节省了顾客的时间成本。

2.2对尺度的设计照顾了客户心理的感受

现代商业银行为了让顾客获得“平等”的待遇心理,对现金柜台的高度做了调整,宜人的高度尺寸、舒适的座椅可以让顾客从容地坐着办理业务。

2.3针对特殊人群的设计适应了个别和小群体的需求

如残疾人通道和设施,成为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个人理财专区的开辟是为了给需要咨询和深化服务的客户提供一个私密的交流空间,满足小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总之,现代银行网点的室内设计更加注重环境,室内空间的形态,对声光、气流的处理以及节能、智能、生态的综合设计,体现了室内设计在本质上是为人而从事的设计活动。

3.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室内设计的经验,从室内设计“思维理性化、理念人性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室内设计观念的变化特点。银行网点的室内设计只是室内设计学科中的局部现象,但所谓见微知著,它也体现了现代室内设计观念的一些共性,即室内设计观念应当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是体现当代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物化形式。

参考文献: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及发展历程

互联网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者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包括p2p、众筹平台、大数据金融、网上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等。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创立,互联网金融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3年,出现了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等形式的网上金融,在第一轮发展浪潮中,招商银行在1997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从21世纪10年代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为起点,我国互联网金融掀起了第二波发展浪潮。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而传统互联网企业更是发挥技术、商务等先天优势开始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便捷性。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征就是便捷性。客户不用亲自到营业网点去办理业务,仅仅依靠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地完成资金的划转和信贷,使客户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2、缓解金融排斥。当前经营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普遍针对那些中高端收入群体或大型企业,众多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小型企业通常难以享受到该种金融服务,显现出明显的金融排斥特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有效地突破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使金融排斥得以缓解。

3、信息相对对称。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且快速地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同时减少了信息成本。

4、去中介化。在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供给方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支持,导致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匹配的情况经常出现。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模式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轻松完成信息的筛选、匹配、定价和交易,而不再依赖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去中介化作用十分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作用的替代。互联网金融可以起到金融中介的作用,是银行等金融中介的有效替代。而这种替代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第一,交易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了解个人资金、信用状况等信息,减少了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消耗;第二,通过搜索引擎交易双方可以在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网上交易留下的大量交易信息与交易痕迹相当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中的抵押和担保,有助于降低资金融通双方的道德风险。

2、降低交易成本。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中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互联网金融是采取虚拟运作的方式,它不需要实体网点的支撑,依靠网络终端设备与网络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划转、借贷等,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从长期上看,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替代是漫长而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支付、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这三大领域:

1、支付。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存、贷、汇等业务都是从支付业务衍生而来的。互联网金融也是从支付业务发端,并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地位产生了威胁,使商业银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组织扮演了类似于传统商业银行的角色。在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首,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第三方支付组织接替商业银行承担网上支付业务,这是其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组织凭借其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强大优势,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以获得更低的支付手续费。

2、小微信贷。小微信贷业务是以支付业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又一影响。阿里小贷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的典型代表。其成立于2010年,主要服务对象是淘宝店家等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截止到2013年5月20日,阿里小贷服务小微企业25万家,在2013年一季度就发放了120亿的贷款。阿里小贷的信用贷款额度为5万至100万元,日利率为万分之五到万分之六,这远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利率水平。

小微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重点发展的业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将缩小大型企业的存贷利差,而小微信贷的高收益特点将使其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夺的对象。互联网科技企业有着强大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他们的进入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领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中间业务。余额宝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基金代销业务的争夺。基金代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业务是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渠道,已成为除存款、贷款业务之外的第三项业务,因为它属于表外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却能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在于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然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逐渐开展了充话费、代交水电费等中间业务,一步步地挤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商业银行系统是一场革命,也是挑战和机遇,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一方面适应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一方面进行深度整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宽业务渠道,提升业务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8

保龄宝独占鳌头

11月21日晚间,保龄宝公告,称山东禹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工作小组于11月20日收到银监会下发的同意批复,山东禹城农商行的筹建已获得银监会同意。

根据保龄宝公告,公司曾拟以自有资金3164万元认购拟组建的禹城农村商业银行2260万股,占禹城农村商业银行总股本的5.91%,加上增资前公司持有禹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8799150股,增资后公司将合计持有禹城农村商业银行8.21%的股份,并将成为禹城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市场对保龄宝的公告给予了强烈反应。上周五,保龄宝被资金封于涨停板,并最终报收17.07元。不过,民营银行相关概念股却并未出现集体爆发,大部分个股仍随大市走出一轮低迷行情。东方财富通统计的19只相关观念股,仅有6只上涨,整个板块更是呈现整体微跌态势。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的企业名称核准公告,目前已有超过30家民营银行的名称获得核准。在11月短短的十多天里,又有14个民营银行名称获得核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民营银行背后都隐藏着民营上市公司的身影,如此前备受看好的苏宁银行,背后便是苏宁云商,其他还有格力电器、杉杉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参与其中。

真假民营银行有争议

保龄宝方面认为,由于禹城农村商业银行的前五大股东都是民营资本,与传统银行具有显著区别,因此该行的民营性质可以确定,是“国十条”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以来,成立的首家民营银行。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如何判断民营银行的性质,关键还是要看民间资本的占比,如果单纯从“民营银行”这个概念分析,山东禹城农商行被定义为民营银行没有问题。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如果首家民营银行落户山东,保龄宝确实成为首家民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市场的反应应该不止于此。某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就向记者表示:“保龄宝一字涨停并未引发板块的连锁反应,除了前期民营银行概念已经热炒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到底山东禹城农商行是否真的属于首家民营银行,显然市场中仍有疑问。”

此外,有消息称,银监会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山东禹城农商行并非民营银行,而是属于农信社改制后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9

关键词:物流金融融通仓仓单市场物流银行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芃、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传统商业银行的概念篇10

一、传统商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在交易平台、交易成本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分析:

(一)交易平台

在交易平台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性能优越的交易平台,这也是互联网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数据分析、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工具等逐渐的应用与互联网金融体系中,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另外,余额宝、微信红包等金融产品的出现,出现了争抢银行客户的激烈局面。2013年11月11日是光棍节,当天各大淘宝网站提出优惠活动,淘宝交易额超过了100个亿。这些简单便捷而且性能极佳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交易成本

在交易成本方面。成本是商品交易中决定交易数量的一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融资成本造成影响。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网上交易成本逐渐的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固定成本低,并且交易双方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采集、评估以及交易等,节约了大量的中间环节,这就降低了人工以及固定成本。传统商业银行在固定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上都比较高,并且在进行交易过程中也会耗费一定的时间。相比之下,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于成本较低的互联网金融,这就是在交易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三)经营管理

在经营管理方面。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营管理,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执行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就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冲击,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善。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实现低成本、多渠道的网上交易,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实施经营管理,这就更加加剧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途径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只有在相关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引进网络金融概念,不断的扩展业务,对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优化,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下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只有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才能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的冲击与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实际情况,注重经营理念的创新,转变传统的只注重大客户的经营理念,逐渐向着大小客户并重的方向发展,这样能够有效的扩展银行的金融市场份额,促进商业银行快速的发展。

(二)合理的扩展银行业务

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合理的扩展业务,业务的扩展是银行发展的重点,对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时期,商业银行应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发展中,并利用互联网在银行服务、技术、模式上寻求创新。另外,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金融一起进行小额信贷业务,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商业银行的业务,为银行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三)不断优化银行经营模式

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对其经营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只有保证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性才能提高银行运营的效率。在众多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因素中,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率不高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不仅是银行服务方式的具体体现,也间接影响了银行客户对其的满意程度。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实施优化,加快对互联网金融体系产品,开创商业银行网上交易平台,构建客户服务端,不断的完善银行经营以及服务模式,保证银行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