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十篇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十篇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3:52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1

[关键词]有限责任合伙制无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有限责任合伙制作为一种创新的事务所组织形式,一方面继承了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两者的劣势,拥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从而显示出取代其他组织形式成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未来主流发展方向的巨大潜力。有限责任合伙制强化了合伙人个人在执业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促使他们更多的注重对公众利益的维护,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证作用,为注册会计师赢得社会公众的充分信赖。同时,有限责任合伙制弱化了合伙人之间的连带责任,无过错合伙人无需再为其他合伙人的恶意或重大失误行为负责,大大降低了合伙人之间事前相互了解与事中相互监督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事务所规模扩大的风险,也有利于合伙人进入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有限责任合伙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众利益与注册会计师个人利益的共赢,它必将成为未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目标。

然而,任何一种成功模式都具有其发展与成熟的环境背景,简单的盲目的移植不仅可能无法发挥出该模式的优势效应,反而可能造成其滞后发展甚至消失于现代经济舞台。中国有句俗语:“桔种淮南则为桔,桔种淮北则为积。”在大力推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环境、制度安排、税务政策以及理论深度等各个方面对其现实有效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改进和完善,为有限责任合伙制的顺利成长提供丰厚肥沃的土壤。

一、有限责任合伙制在我国推行所面临的障碍

在西方国家,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无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过程中,无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始终处在主流地位,这为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为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在保留无限责任的基础上降低会计师之间的连带风险。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历程显示了无限责任的事务所形式从一开始就缺乏市场竞争力,有限责任的事务所顺应我国经济环境的要求已占据了几乎难以撼动的主流地位,反过来我国的竞争环境、制度设计、政策安排等也为有限责任事务所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从而为无限责任的再度崛起造成了诸多障碍。

1.审计需求市场的非理性

在一个正常有效的审计需求市场中,无限责任应该传递给审计服务购买者和社会公众以专业胜任能力强、审计质量高的优质信号,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社会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我国的审计需求市场缺乏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审计价格脱离审计质量成为审计服务购买者几乎惟一的选择标准,这种非理性导致承担无限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将在获得同样报酬的情况下肩负更大风险。那么任何一个理性的注册会计师以及事务所都不会主动去选择承担无限责任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的广泛推行也就遥遥无期。

2.审计服务收费无统一标准且收费金额总体偏低

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中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有的事务所按公司总资产计算收费,有的按营业收入计算,更多的则是通过与客户进行讨价还价,这样确定的收费金额就与受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的高低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审计工作时间脱离了关系,往往是低于标准收费水平,有时甚至难以如期收到审计费用。这不仅影响到审计执业的独立性,也造成审计业务的收入无法与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个人所承担的风险和专业服务水平相匹配。如果高风险不能获得高收入的补偿,那么要求承担无限责任的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必然会在注册会计师的优化选择过程中被拒之门外。

3.债权人向个人财产索赔的不可操作性

在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其全部合伙财产向债权人承担责任,而有过错注册会计师要以个人财产向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这种由个人财产承担的无限责任既对注册会计师起到事前的警示作用,促使他们保持更高的执业谨慎,也对社会公众起到事前的心理暗示和保障作用,这两方面的效用正是有限责任合伙制击败其他模式独领的关键。然而,在我国,由于个人财产的难于验证和不可操控性,使得债权人在事前即认识到其事后对个人财产的追偿只能是空中楼阁,注册会计师也可通过对个人财产的转移于事先即避免担责的可能性,那么个人财产的所谓事先担保作用几乎降低为零,从而有限责任合伙制的关键优势根本无法得以发挥,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4.对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理论研究还不充分

我国目前对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引进阶段,大多数还停留在对有限责任制与普通合伙制的批判以及对推行有限责任合伙制的呼吁,也就是说仅从国外的实践经验中分析出该种模式的理论优越性,而对其向本土的具体移植研究还尚未深入。虽然说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以先推行再完善,然而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把有限责任合伙制放到我国的经济背景和环境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在我国推行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可以使该种模式的发展多一些铺垫、少一些弯路。

二、促进有限责任合伙制在我国发展的对策

虽然有限责任合伙制在我国的推行存在上述种种障碍,但是我们不应因此退缩放弃,而应看到有限责任合伙制必将凭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我们应该通过完善各项制度环境与政策安排为它的发展创造条件和动力。

1.规范上市公司发展,提高审计需求理性程度

审计市场需求的理性程度主要取决于审计服务购买者,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有限责任合伙制要取代有限责任公司制成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主流模式,就必须使上市公司及其股东认识到其无限责任的高担保水平,并使他们愿意为这种担保支付更高的费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发展,强化广大股东的实际影响力,使外部审计真正发挥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作用,使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们真正能够从审计质量而非审计费用角度出发购买审计服务。

2.形成与审计风险相匹配的审计收入水平

要使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成为注册会计师组建事务所的第一选择,就必须保证这种模式能够为注册会计师与他们的事务所带来更多的盈利。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由行业协会规定统一的基础收费标准(可根据不同事务所的情况自由浮动一定比例),并将这种标准与审计业务的风险程度挂钩。可以由行业协会制定根据被审计单位行业特性与规模等因素得出的风险指标系数,再将审计费用金额与这些系数相联系,使风险系数较高的审计业务得以获得相应的收入水平,使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收入水平能够与其所承担的更高风险相匹配。二是由政府税收政策对有限责任合伙制事务所的盈利水平进行辅助调整(当市场的理性程度达不到预期水平时)。可以通过降低有限责任合伙制事务所的税负比率,调节事务所的盈利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的行业竞争力,保障该种模式的顺利成长。

3.完善个人财产界定与保全制度

我们知道如果个人财产得不到有限的界定和保全,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警示作用与担保作用都将成为不具现实意义的理论优势,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债权人向个人财产索赔的可实现性。首先可以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档案动态跟踪管理,从一个会计执业人员拿到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时开始建立,记录他(她)的执业变动情况、收入情况等信息并进行动态追踪;其次可以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信息公开机制,使注册会计师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得到提高,从而使其对个人财产进行隐匿的困难度增加,也使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收入水平有所了解,降低“深口袋效应”的影响。再次可以完善个人财产纳税申报制度,通过税收法律的强制手段实现个人财产的可监测性,这一措施最为直接和有效,纳税申报让注册会计师的个人收入无所遁形,从而可以对其个人财产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

4.继续加深对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的理论研究

对其在我国推行具体路径与方法的深入研究是有限责任合伙制真正实现的首要前提,“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没有理论可以依据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在国外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均已极为丰富的环境下,将有限责任合伙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本土化研究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可以将其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专家进行研究,也可以由行业协会作为热点问题由全体执业人员集思广益,形成包括有限责任合伙制法律依据、施行方案、配套措施、内部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的理论体系。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对有限责任合伙制具体推行路径与方法的研究都将成为审计行业未来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甄颖: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该何去何从[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谢世飞: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7.3

[3]李丽莉万立柏雪银:中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比较.财会月刊(综合版)[J],2006.36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2

本文试就法人合伙的概念、法律特征以及是否应选择法人合伙加以讨论,并指出目前立法的缺陷,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法人合伙有限责任连带责任

一、法人合伙概述

(一)法人合伙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我国法律对法人合伙问题并无直接规定,但是,为了推动和规范各种经济联合的发展,我国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1980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正式确立了有关基本原则和政策;1984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横向经济联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6年3月23日,国务院又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同年3月4日,国家工商局、财政部还分别了有关联营的规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对法人联营作了专门规定,使之在民事基本法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从而保证和促进了法人联营的稳定发展。根据《民法通则》第52条规定:“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负连带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

参照上述规定,我们可对法人合伙作出如下表述:所谓法人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人以上的法人之间根据合伙合同的约定而设立的,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共担债务,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联合组织。

法人合伙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法人合伙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联合组织。所谓不具有法人资格,是指这种合伙组织体不同时具有《民法通则》第37条所规定的法人成立的四项条件。根据现行工商法规的规定,设立法人型联营企业,在申请登记时,应当出具投资证明,并在联营章程中载明出资方式、数额和投资期限。而法人合伙则免于申报注册资金,法人合伙的成员须对合伙组织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合伙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投资是合伙企业进行合伙经营和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没有共同出资,也就谈不上共同经营。各合伙人对于联营的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法人合伙中,共同经营问题直接涉及合伙各方的切身利益,所以,对各合伙人在共同经营中的权利义务,经营计划和其他重大业务决策等,必须由合伙各方共同协商决定。具体执行合伙事务时,可以由合伙各方共同执行,也可以经合伙各方协议,由合伙一方或多方执行。

3、法人合伙形成的财产,是合伙组织的共有财产,由合伙组织统一使用。由合伙形成的财产暂时与合伙各方相脱离,合伙各方对这一财产均无独立的支配权,这一支配权归属合伙组织行使。同时,在出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经营所得也为联营各方所共有,合伙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分配利润。

4、法人合伙成员对合伙债务以各自所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的约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是合伙与法人在财产责任方面的本质区别。

5、法人合伙合同是合伙组织存在、活动及其成员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合伙合同除具有经济合同的一般法律特征外,还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合伙合同是典型的诺成合同,只需当事人协商一致即可成立,不必履行任何特别要求的方式。二是合伙合同是双务合同。合伙各方经过协商确定对等的义务,它不像一般双务合同那样,有对价的特点,而且内容也是相同的,如都有出资义务。即合伙合同具有“平行性”的特点。与一般合同的“对向性”不同。[1]

(二)法人合伙与个人合伙的异同

法人合伙与个人合伙相比,除具有合伙的一般法律特征外,还有如下几点不同:

1、主体不同。法人合伙的主体为法人,个人合伙的主体为公民。实践中,也存在法人与公民的合伙,这种合伙一般称为混合合伙。

2、对出资的要求不同。个人合伙合同的出资条款即便规定全体合伙人都以劳务出资,也不影响个人合伙合同的成立。而在法人合伙中,出资条款若规定全体合伙人都以劳务出资,将可能由于缺乏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使合伙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搞好资金融通支持横向经济联合的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要保证联合体有3%的自有流动资金。因此,法人合伙合同中的出资条款应以安排好以固定资产出资和以流动资金出资的比例。

3、法律规定的责任不同。个人合伙,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而类似法人合伙的合伙型联营企业的合伙人,可以联营合同中规定两种责任形式:一是按份无限责任,通常情况下,合伙型联营企业的合伙人采取这种责任形式;二是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合伙人自愿的情况下,采取连带无限责任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法人合伙联合体一般都具有成员多、规模大、财产及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的特点,因此,一旦联营企业严重亏损,由此产生的冲击力若通过连带机制迅速传导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或产业及不同所有制系统中的成员身上,对经济生活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采取按份责任形式,可缓解合伙型联营企业破产时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但却对债权人保护不利,同样对经济生活程序是个巨大的冲击!《民法通则》规定合伙型联营企业,合伙人以负按份无限责任为常态,以负连带无限责任为例外。但采取按份责任形式会影响合伙型联营企业的信用,在个别合伙人资力缺乏时不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充分保护,同样对经济生活秩序是个巨大的冲击。因此采用这种责任形式有其明显的弊端。

4、组织管理方式不同。根据合伙的一般规则,个人合伙的每个合伙人都代表合伙执行业务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由各合伙人协商约定或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而法人合伙企业由于其成员为法人而非自然人,其具有不同于个人合伙的组织管理形式,从实际情况看,一般采取两种组织方式:一是规定以各合伙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人组成合伙企业的管理机构,例如,采取“厂长(经理)联席会议”之下设立其他专门执行机关;二是规定合伙企业的一切事务均由一名合伙人执行,也即由全体合伙成员推举一合伙事务执行要执行合伙事务,这种管理方式在组织上往往表现为以一个成员法人为依托,以该法人的经营管理机构为自己的事务执行机构,而不再另行设立联营企业的执行机关,对于那些以一个骨干型企业为核心,结合若干中小企业组成的法人合伙来说,这种形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技术管理上处于领先地位;骨干企业,通过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克服合伙型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弱点,从而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但是,也正是由于法人合伙的业务执行由一个成员法人代行,有时易发生“自己”的情况,因此,当代行业务执行的成员法人与法人合伙发生法律关系时,合伙企业的业务执行权应由其它成员法人行使。

二、承认或禁止:法人合伙的命运选择

法人合伙一直是存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总体上有禁止主义和许可主义两种主张。《民法通则》第52条规定了法人之间的合伙型联营,据此,应当说我法律是允许法人合伙的,《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后,我国对法人能否成为合伙成员的问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绝大数人认为法人可以成为合伙成员,《公司法》实施后,由于《公司法》对公司转投资问题作出了限制性规定,于是法人能否成为合伙又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同时,事业机关法人能否参加合伙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反对法人参加合伙的学者认为:

首先,允许法人成为合伙人,不利于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同时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一是《公司法》对公司的转投资作了不得超过总资本50%的限制,如果公司成为合伙人,可能突破这一限制;二是如果事业法人成为合伙人,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难以具体操作的困难。

其次,合伙人对于企业债务需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如果是负有限责任的企业(如有限责任公司)参加合伙或者无限公司或独资企业,则发生本来负有限责任的企业在负无限责任的问题,这些企业不能保证履行无限清偿责任,他们缺乏负无限责任的能力,而且,法人加入合伙,意味着法人财产的转投资,这一方面造成法人财产的不稳定状态,影响法人对债务的清偿能力,使法人的债权人难以得到可靠的财产保障;另一方面又对股东利益构成潜在威胁,因为股东的同一投资将为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合伙的经营活动承担双重风险,这会导致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最后,由于法制不健全,我国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法人国有产流失严重,允许法人参加合伙,这就意味着允许法人与个人合伙经营,这样做,一则会加快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二则可能因合伙而使法人母体受制。作者认为,法人完全可以成为合伙企业的成员。

第一、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故有权独立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处分、使用自己的财产。对外转投资是法人生产经营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法人参加合伙,是法人基于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以所有者或经营者的身份使用、处分自己的财产的民事法律行为,既然确认法人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就应当承认法人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能力,就应当允许法人基于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组成不同的市场主体,这也是企业经营权内在要求的外在体现。法人投资设立公司和设立合伙本质并无实质差别,《公司法》允许公司通过转投资设立公司,那么同样也允许公司通过转投资加入合伙。法人(公司)以其拥有的独立财产加入合伙,形成共有关系,法人在合伙财产中的应有份额仍是法人财产的组成部分,法人本身财产并未因其加入合伙而减少。当然,公司加入合伙,要受《公司法》有关转投资数额的限制,但是这种转投资量上的限制不能改变公司加入合伙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公司加入合伙,以其全部财产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这与公司应承担的有限责任并不矛盾。这里,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确切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观念:“合伙的责任是无限的,公司的责任是有限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准确。法人责任制度中的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是特指企业成员对企业债务承担财产责任范围的有限与无限,而非指企业本身的责任。任何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对其自身的债务,都应尽其所有承担全部责任,不存在责任的有限与无限问题,责任的有限与无限,只能是企业成员责任的有限与无限,企业成员承担企业债务的根据在于其作为企业成员的法律地位,而限定企业成员责任范围的理由在于债务并非企业成员个人的债务,而是企业的债务,企业成员的财产无非分为出资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成员个人的财产,责任有限与无限的分界线正在于企业成员的出资,以出资额为限即为有限责任,超越出资额的即为无限责任。[8](p74)公司加入合伙,它就不仅以其对合伙的出资为限承担责任,而是以其所拥有的全部公司财产承担责任,这对公司债务清偿责任并没有影响,因为公司作为合伙人用来承担合伙债务的财产和公司的全部财产在总量上是完全相等的,易言之,公司加入合伙所负的财产责任同公司不加入合伙而直接从事经营活动所承担的财产责任在数量上是完全一致的,根本不会危及股东的利益,股东更不会因公司加入合伙而承担无限责任,因为法人(公司)与法人成员(公司股东)双方对外并没有权利义务的牵涉,他们是彼此独立的两个主体,股东认缴出资后,便失去了对出资的所有权而只享有股权,该出资成为公司独立财产,由公司支配,股东只享有到期收取利润的权利,即使公司破产,股东也仅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合伙以后,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表明公司不仅以出资,而且以公司所有或经营的全部财产作为清偿债务的保证,但公司的债务清偿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转化为公司成员的责任,法人加入合伙只会以法人所拥有的全部财产负无限清偿责任,不会涉及到公司成员出资额以外的财产,所以,不能得出公司加入合伙后,公司股东由承担有限责任变为承担无限责任的结论。

第三,有的学者认为法人加入合伙会使法人母体受到限制,因而主张禁止法人合伙,我们认为,一个公司参加任何形式的企业联合都会削弱该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这并不能成为禁止法人加入合伙的正当理由,因为公司如果担心其加入合伙会因此削弱其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能力,那么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决定不加入合伙,恰恰相反,一公司加入合伙,正是其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而作出选择的结果。如果以此作为禁止法人加入合伙的正当理由,那么就不会存在任何形式的企业联合。

第四,许多学者担心,允许法人与个人组成合伙,如果法人的厂长、经理与个人合伙人通谋,转移国有资产,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主张禁止法人合伙。应当说,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成为禁止法人参加合伙的根据。法人与个人组成合伙后,全部出资财产形成了共同共有关系,这种共同共有关系决定了合伙人在合伙企业进行财产清算以前无权请求分割合伙财产,非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也不能转让、处分合伙财产。合伙财产在合伙关系存续期的这种稳定性,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国应当通过国有资产立法来规范、调整国有企业与公民组成合伙的问题。

第五,至于禁止事业法人成为合伙人,有学者认为,事业法人成为经营性的合伙人,是与其目的是相违背的,但有学者亦认为,无论是事业法人还是企业法人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在进入与退出市场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事业法人完全可以同企业法人一样进入市场参与交换和分配,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参加合伙是事业法人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如果限制其成为合伙人,终将人为地制造各种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从社会生活的实践看,事业法人组成合伙的事例,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就是科工贸一条龙开发、研制新产品的产业形式,高校、科研机构利用自己开发掌握的高新科学技术同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组成合伙,高校、科研机构负责提供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企业提供开发、研制新产品所需的资金并负责新产品的销售,双方各取所长,盈亏共担,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不仅充分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这种形式的合伙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禁止事业法人合伙,在实践中也是无益的。作者认为允许事业法人成为合伙人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似更有益。

事实上,法人合伙是普遍为许多国家法律所接受的,在德国,普通商事合伙的合伙人并不局限于自然人,诸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法人,以及其他普通商事合伙或有限合伙都可以成为普通商事合伙的合伙人;在法国,通过注册取得商人身份的自然人,合伙法人都可以成为合伙成员;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法人可以成为合伙人。美国《标准公司法》第4条第16款规定,公司可以“充当任何合伙人,成员、合作者或者经理”。美国《统一合伙法》第6条规定,合伙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作为共有人,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经营的组合”,该法第2条对“人”的所作的解释是:“人,包括个人、合伙、公司及其他组合”。在美国各州的实务上,在设立有限合伙时,为了减轻普通合伙人的责任,有限合伙往往利用公司的方式担任普通合伙人因为公司仅以其全部资产承担债务责任,而公司的资产一旦完全用来支付合伙的债务之后,即使合伙债权人没有能够得到全部清偿,一般合伙人(即普通合伙人)仍然不需要负责任。实际上,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只有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公司法禁止法人合伙,其法律限制公司充当合伙人的理由,一般认为是合伙人负无限责任,公司充当合伙人之后,一旦合伙经营不善,公司必将受制于全体合伙人,结果公司失去作为法人的独立性,使董事会丧失对公司的控制力。其实,正如上面我们所分析的,这些理由都是很牵强的,不禁止法人合伙才是合伙法人的趋势。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现行法律政策也是允许法人成为合伙人的。《民法通则》第52条明确规定法人可以组成合伙型联营,《经济联合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法人可以参加合伙,许多企业集团等联合体就是典型的法人合伙。由于法人合伙在我国已经大量存在,因此,允许法人合伙比禁止法人合伙更为科学,意义更大。

首先,由于合伙具有投资方式灵活、经营管理方便的特点,它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选择,快速占领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其次,允许法人合伙还有利于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产重组,扬长避短,发挥不同企业的各自优势,优化组合使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充分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总之,法人合伙在我国有其存在合理性和自身价值,我们应从法律上鼓励、扶持法人合伙,而不应当采取禁止的方式。如果禁止法人合伙,那么我国现存的合伙型企业联营和企业集团势必解体或改变为合同关系,这一方面会违反公平、效率原则,造成社会资源和财产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会削弱、阻碍中国企业联营和企业集团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我国合伙立法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一)我国法人合伙的立法缺陷

我国《民法通则》第52条是目前涉及对法人合伙调整的唯一的专门性法律规定。不论从其立法技术、立法内容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的实践来看,《民法通则》对法人合伙的立法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1、把个人合伙归入“公民”,把包括法人合伙的联营归入“法人”,从而把合伙这类主题在法律表现形式上置于身份不明的地位。合伙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本身就是以说明了合伙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非法人”即不是法人,与法人专章规定不妥;“组织”即不是公民,在公民专章中规定不妥,这最终必然导致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利于合伙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且法律上使用的“联营”的概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容易与合伙、法人这些概念相混乱,违反民事主体体系。

2、《民法通则》把法人合伙与个人合伙截然分开,给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合法立法留下了盲区,导致合伙立法的不周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合伙大量存在,而这些合伙即不能归入个人合伙又不能归入法人合伙,处于法律身份不明确的状态。

3、我国法人合伙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上还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作为健全的法人合伙法律制度应当规定合伙的形式,合伙的设立条件与程序,尤其要重视合伙合同所应有的内容,如合伙名称、经营场所、经营范围、合营人的投资(形式、数额等)、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合伙的经营管理、合伙人相互的权利义务、合伙人的入伙和退伙、会计制度、合伙存续期限、合伙的结业与结算、合伙人于退伙或破产后合伙商号的继续条件和责任负担、合伙协议的变更、合伙的清算等。我国的《民法通则》仅以一个条款对合伙型联营进行了规定,没有涉及也不可能涉及法人合伙的这么多内容,有一些虽有涉及但也不合理、不完备,如对法人合伙债务承担责任的规定就不尽合理。

(二)立法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有关法人合伙的规定和实际,笔者提出如下的立法建议:

1、变更《民法通则》的立法体系。在总则中单列“合伙”一章与“自然人”、“法人”并列,把个人合伙、法人合伙、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合伙统一规定在合伙专章内;《民法通则》取消联营专节,将三种不同性质的法人联营分别纳入公司法、合伙法、合同法调整。

2、对法人企业、事业单位和法人合伙重复参加合伙组织制定禁止性规定,根据合伙的一般原理,合伙成员通常要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果允许法人和法人合伙重复参加合伙将会使合伙成员承担双重或多重的连带责任,其结果:一是多重的合伙登记,手续繁琐,难以监督;二是合伙组织的相对人难以了解和掌握合伙组织的资信情况。容易产生疑虑,对合伙经济的发展不利,三是这种情况下使复合伙的债务和初次合伙的债务都依赖于同一合伙成员的全部财产,且两种债权人都享有请求连带无限清偿权利,从而使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可靠保障;四是合伙成员有可能利用多头和多层次的连带关系转嫁经营风险,逃避债务,扰乱正常经济秩序,妨碍交易安全,因此,从管理和实际操作上看,由于复合伙内部关系的多角性和复杂性,在有关法律和管理制度本来就不健全和不严格的现实情况下,应对法人参加复合伙问题作出禁止性规定。

3、建议修改关于“入伙的原物,退伙时原则上应予退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4条所作的这一规定,应看作是对包括法人合伙在内的合伙原理的一般规定,笔者认为,由于出资人投入合伙的实物,大多为合伙生产、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原物的返还容易使合伙经营难以为继,因此,不宜硬性规定合伙人退伙时将原物返还。并应在修改《民法通则》或制定民法典时明确规定:除合伙合同另有规定外,不问合伙人出资的种类,都可以现金抵还。

4、法律应明确赋予法人以是否参加和参加什么样合伙的最终选择权和决定权。由于合伙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往往是资财雄厚的法人合伙人成为首先被债务人选择的目标。如果该法人以后可以从其他合伙人那里追偿到其他合伙应承担的份额,那么并不会加大法人的责任;但如果其他合伙人丧失清偿能力,那么,首先承担债务的法人合伙人的责任显然被扩大了。这种扩大的责任可能使该法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甚至破产。为了尽量减缓法人合伙扩大原始投资人的责任和风险,针对在我国实际经济生活中法人主管机关对法人参加合伙行政干预过多的突出问题,笔者建议,法律应赋予法人以是否参加和参加什么样合伙的最终选择权和决定权,并有权拒绝法人管理机关关于该法人参加或不参加合伙的决定,使原始投资人对于投资机会(随之可能增加的收益)和相应的风险作出权衡,并对因此所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5、统一合伙称谓。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有关合伙的规定看,对合伙的称谓很不一致,有的称“合作经营”,有的称“联营”,有的称“合伙经营”等等。其实,“合伙”一词已是约定俗成的法律术语。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法律术语规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我国立法和有关政策的制定中,有必要统一合伙的称谓。

6、加强对合伙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协调。我们知道法律技术的作用,是使每一个法律形式都成为一个理性的规则结构。它使各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最恰当的平衡,力争从结构、体系乃至具体条款细节上做到协调、精密。因此,建议目前我国在立法上还存在部门保护主义影响比较突出的情况,加强对合伙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的协调很有必要。例如:法人合伙企业生效日,是以协议订立、登记而不是业务开始为标准,合伙财产范围的界定,合伙税收问题,都需要立法机关与有关部门的多方协调。

总之,法人合伙法律制度的不断调整更新和健全完善,不仅是法人合伙这一企业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卞昌久.析合伙型联营合同的法律特征及其诉讼[J].政法论坛,1999(4).

[2]王家福.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3][4][5][7][12]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热点问题研究[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6]方流芳.关于合伙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1987(5).

[8][9]赵旭东.企业法律形态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效益体现;变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财务集中的效益体现

第一,为企业顺利开展基础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企业集中管理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且,现阶段,企业集中管理已经广泛了渗透到各个部门之中,趋于多元化发展,包括集中采购、集中网管、集中客户服务、集中资费管理以及集中信息平台等,为此,实现财务集中对企业顺利开展上述集中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平台,进而,对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集中管理将能够推动信息采集点前移、信息采集的标准化以及业务语言自动化逐渐向财务语言、统一的制度流程和操作规范、统一的核算方法和口径转变,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而,不断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第三,使企业执行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传统企业核算工作单位近四百多个,企业开展财务集中管理之后,大大削减了企业核算工作单位,不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成本,而且还使得企业制度执行力度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第四,强化了资金管理控制力度。企业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开展企业资金管理控制。企业财务集中进一步强化了资金管理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确保管理协调作用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推动了财务核算工作与预算、项目、采购以及合同等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进而,充分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部分的管理协调作用。

第六,有效的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近年来,伴随着企业各种机制的不断改革,给予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显著,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开展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推进企业会计处理趋于规范性、合理性,其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进而,大大的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

第七,推动企业决策趋于科学性、合理性。伴随着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不断深入,企业各类经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效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八,企业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同时,还有助于充分调动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进而,保障企业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财务集中的变革管理

1.企业兼顾短期与长期可操作性。有效的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指明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行的企业规划包括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企业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均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因此,企业应兼顾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的有效结合,切实保障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进而,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有助于加强企业执行力,使其趋向于精细化运作。企业各项财务制度只有经过有效地执行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现阶段,我国现行企业大部分健全的制度尚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导致其健全的制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强大与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执行力度,切实充分发挥企业制度应有的职能。同时,精细化管理也是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能够充分揭示出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得到全面的解决。

三、财务集中管理策略分析

财务集中管理后,企业财务部脱离繁重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应加强财务管理意识,从单纯的“事后反映”,转变为“事前”参与决策、“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评估考核,对业务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与支撑。企业财务转型的方向包括:

1.加强执行力,精细化运作,并不断提出完善建议加强各项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能够按照要求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强财务的基础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同时,将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反馈给制度制定人员。

2.为业务提供良好服务与支撑,并不断提出完善与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做业务伙伴面向业务,积极参与业务运营管理过程,充分发挥财务的支撑与服务职能,做好业务运营过程中的财税顾问,提高服务的意识与水平,成为最佳业务伙伴。这是分支机构转型的重要方向。“业务伙伴”是分公司财务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但在“业务伙伴”之前,还有“评论员”、“监督员”、“记录员”等几个阶段,财务集中后,“记录员”的角色己由省公司核算中心承担,“监督员”、“评论员”将是分公司目前工作的重点。各分公司应比照实际工作,先检查是否达到了“监督员”的角色要求,如果没达到,则需要加强“监督员”的角色,做好“监督员”应该做好的工作,如已达到“监督员”的角色要求,则向下一阶段努力,努力实现“评论员”的角色要求,这样,又为分公司财务部转向“业务伙伴”提出了明确的实施步骤,先做好“监督员”,再做好“评论员”,最终实现“业务伙伴”的角色。“业务伙伴”的发展方向,既为分公司转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提出了明确的实施步骤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作为分公司财务部转型的方向。

3.优化资源配置与执行控制全面提升全面预算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支撑公司各项战略目标的达成。强化对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执行控制,使公司各项活动按照既定的战略计划实施。

4.提升信息挖掘深度与导航职能,为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决策支撑相信这些方向可以为国内企业实施集中,需要成员单位提高财务决策支撑能力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宝清.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5).

[2]张媛媛.关于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11).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4

关键词:公司独立意思意思机关意思形成机制

公司意思的含义

公司的独立意思是公司法律人格的实质要素之一。是否拥有独立的意思,是不同商事主体之间的重大区别之一。独立的意思是公司拥有独立法律人格的要素之一,否则,公司的法律人格虽存在,但其独立性尤其是能否独立承担责任就不复存在了。

何谓“公司意思”,作为拥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商事主体即公司的意思是指通过公司意思机关形成的整个公司都属于其自己的意思,通常表现为意思机关按照法定的或公司章程作出的决议。

(一)公司意思是公司自己的意思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研究公司的意思离不开法人意思的研究。法人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实际上设计的是更深层次的一个问题,即法人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江平,1994)。法人目前的学说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法人拟制说、法人否认说和法人实在说。我国民法采纳的是法人实在说。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有四个构成要件,分别是法人依法设立、有一定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只有法人实在说出现最晚,产生于商品经济已然高度发达的时代,所以才能得出法人乃有机体或社会组织体而且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结论。法人实在说从根本上承认团体人格也有自己独立的意思能力,从而建立了法人机关的学说(江平,1994)。因此,公司作为最为典型的社团法人,公司应当有其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意思。

(二)公司意思是通过公司意思机关而作出的

法人的意思机关可以根据团体人格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团法人型;另一类是非社团法人型。社团法人型的意思机关是从非法人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意志发展起来的。非社团法人型的表意方式,以合伙企业为例有共同表意、任意表意、授权表意和多数意思等方式。只有到了公司形态出现,有了股东会、董事会这样的机关时,才能说团体意志最终取代了其成员的共同意志。财团法人的意思机关是由设立人的意思转化而来的。不能认为只有社团法人才有意思机关,而财团法人以及国有财产型法人均无意思机关。设立人的设立行为不仅设立一个团体人格,而且也包括设立一个管理机构来管理团体的财产,这个管理机构便是团体的意思机关(江平,1994)。公司的意思机关不同于其他商事主体的意思机关。公司意思机关是组织体的意思机关,并非是个人生物体器官。公司的意思机关是股东会和董事会,而合伙企业的意思机关只能是全体合伙人的全体大会。

(三)公司意思是通过公司意思机关的表决机制而形成的

公司意思是团体人格的意思,需要团体人格的表决机制形成公司的意思。法人为团体人格,任何一个团体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和财产。首先,团体要由财产构成。没有财产的团体不可能参与民事流转,也不可能享受财产权利并承担财产义务,因而不具备成为独立权利主体的资格。同样,团体的财产离不开自然人的出资、捐助、管理、经营。没有其成员或法定代表人的团体,也不可能具备成为独立权利主体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团体乃是财产和人的有机集合体。具有人格的团体是人的有机集合体(江平,1994)。公司作为典型的社团法人,公司的人格自然也是团体人格,公司人格的意思机关也是人的有机集合体,这种有机集合体通过法定的或章程规定的表决机制形成公司的意思,一旦公司的意思形成并作出,所有的股东均应当服从这一决策。

公司意思机关

公司是拟制的法律主体,唯经股东会依照法定程序促成会议决议,才能将众多个体股东的独立意思转换为会议决议,拟制成公司意思(叶林,2011)。公司意思机关也可以称为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形成公司的意思,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公司意思机关即为股东会和董事会。公司治理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和企业管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吴敬琏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法律意义上讲,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公司的权利分配问题,而其核心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之间的权利分配和相互监督与牵制,即哪些权利由股东(大)会享有,哪些权利由董事会享有,哪些权利由监事会享有,这些组织机构之间通过享有各自的法定权利和章(程)定权利,共同构成了公司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从而保障公司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所以法律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就是要构建这种科学合理的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公司意思形成机制

公司设立阶段的状态也称为设立中公司。设立中公司的机关是发起人或创立大会,发起人和创立大会表达出的意思形成了设立中公司的意思,在公司成立后即成为公司的意思,相关责任由公司成立。公司在设立阶段,发起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按照发起人协议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从事一系列旨在使公司成立的设立行为,这一系列设立公司的行为虽是发起人的意思,公司成立后便会演变为公司的意思。

在公司存续阶段,公司意思则由其意思机关通过法定的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表决机制由股东会或董事会来形成。股东会和董事会在其法定或章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决议均为公司意思的体现。董事会作为公司意思的执行机关,应当执行公司的意思。股东会的意思不是某一股东的意思,也非所有股东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表决机制形成的所有股东共同的意思,表决机制是形成公司股东会意思的关键。董事会的意思也是同样的道理,董事会实行一人一票,由此形成董事会独立的意思。在公司存续阶段,公司章程是扩大公司意思自治的法律空间和保障投资人自由经营公司愿望实现的有效工具(虞政平。2010)。

公司解散进入清算阶段,清算组代表公司行使法定职权,公司意思终止。清算组在公司清算期间实际上就是公司的权力机关,清算组的意思即为公司的意思。当公司清算无论是破产清算还是非破产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公司终止意味着公司法律人格的消灭,公司意思也随之消灭。

公司意思的独立性

(一)公司意思独立性的含义

公司意思独立性是指公司意思是公司作为独立商事主体通过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的或章程规定的表决机制形成的、不同于其他主体的独立的属于公司自己的意思。公司意思的独立性在于承担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商事主体的地位和资格。

如果不承认公司作为独立商事主体的地位和资格的话,公司也就没有了独立的属于其自己的意思,公司主体地位不具有,主体意思自然不复存在。如果承认公司作为独立商事主体的地位和资格的话,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意思,通过自己的意思机关作出独立的决议和判断,在市场经济中独立地参与商事流转,独立的从事营利性活动。当公司获取了利润后,应当根据法定的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向股东分配利润,股东谋利的目的可以实现。当公司有所亏损时,公司必须用其独立的财产承担独立的责任,公司股东从法理上讲并不对公司的债权人承担任何责任。当公司资不抵债时,可以申请公司破产,通过破产制度了结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公司不能偿还的债务由债权人自担风险,公司也通过破产制度终结了自身,当公司办理的注销登记后,公司的法人资格消灭。从我国民法理论上来看,法人是与自然人并列的独立的民事主体,而公司是典型的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公司的独立人格自然是成立的。

公司拥有独立的意思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独立意思是公司独立法律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实质要素。公司法律人格的实质性要素有独立意思、独立财产和独立责任。公司独立责任是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独立责任也意味着公司责任的有限性,即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而财产是有限的,自然责任也是有限的,承担不了的责任通过破产制度由债权人自担风险,不会波及到公司内部的股东,即股东指以其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独立责任的前提是公司的独立财产,公司独立财产是公司承担独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破坏了公司的独立财产,公司也就不能再承担独立责任了。因此,维持公司财产的独立性,是保证公司承担独立责任的前提,这也正是股东不能侵占公司财产和不能抽逃出资的理由。公司的独立意思又是公司独立财产的前提,没有公司独立意思,公司独立财产的独立性就不能保证,公司的财产就可能会因为股东的任意侵占而失去独立性,因此,只要保障公司意思的独立性,公司财产的独立性才会得到保障。

(二)公司意思独立性与其他商主体意思的比较

1.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独立意思。个人独资企业,简称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全部资产为投资人所有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只能是指以其财产投资设立独资企业的自然人,投资的财产必须是私人所有的财产。关于独资企业投资人的条件,个人独资企业法并未规定其积极条件,而只规定了其消极条件,即不得成为独资企业投资人的条件。该法第1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这一规定表明,除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自然人以外,其余自然人均可以作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自行管理、委托管理、聘任管理。无论采取哪种模式,企业的意思都是企业主的意思。

2.合伙企业不具有独立意思。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为经营共同事业,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分险的营利性组织,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合伙企业的意思是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志不能等于合伙企业的意思。合伙企业的意思代表了全体合伙人的意思,这里具有主体地位的是合伙人,而不是合伙企业,也就是说,合伙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意思,合伙企业的意思是合伙人的意思。主要原因在于: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不是法人型的商事主体。合伙企业本身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只有公司企业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事主体。公司有其独立主体的意思,而其他商事主体虽未商事主体,但都不是法人型的商事主体,都不具有独立的意思,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意思,要么是企业主的意思取代企业意思,要么是合伙人意思取代合伙企业意思。

参考文献:

1.江平.法人制度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5

一、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概述

2006年,我国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指出“特殊普通合伙制”是指一个合伙人或者几个合伙人在执业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该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则以在其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来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过程中,那些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则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特殊普通合伙制集中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和普通合伙制的优点。它规定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注册会计师需要承担无限责任,以私人财产作为保障将会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时更有风险意识,同时也免除了无过错合伙人的连带责任,符合公平性原则。

(1)合伙人转让利益时,需要征得其他所有合伙人的同意才能执行,这样可以避免他人暗中控股,保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2)会计师事务所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是事务所做大做强的保证,而特殊普通合伙制强调的也是“人合”与“智合”,比“资合”的会计师事务所更有发展潜力;

(3)有限责任公司制存在委托关系,而合伙制中合伙人一般都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工作,并且特殊普通合伙制不存在无限连带责任,在做公司决策时,比普通合伙制更有工作效率;

(4)有限责任公司制下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可以以总所的名义执行业务,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分所只需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分所可能会追求自身利益忽视总所的利益,而特殊普通合伙制下的分所管理人一般也是合伙人,作为理性人,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冒险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二)不足(weakness)

虽然特殊普通合伙制有很多自身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普通合伙制在一定程度上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建构与自身发展要求矛盾。特殊普通合伙制加重了合伙人的负担。2011年11月中注协印发的《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协议范本》介绍了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组织架构、议事规则及内部管理制度,通过这个规定,我们看到特殊普通合伙制要求合伙人是需要懂得企业和人才管理的综合性人才,集所有权和管理权于一身,这增大了合伙人的负担,也意味着该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承担更大的执业风险。

(三)机遇(opportunity)

(1)在审计行业公信力受到质疑的今天,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将有利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平,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它的特殊性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要为提供的审计服务给予风险保证。然而在有限责任的“保护”下,部分注册会计师会忽视审计质量,甚至冒险与被审计单位苟同,追求自身利益,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特殊普通合伙制是以审计师私人资产作为审计质量的保证,这将会促使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审计质量,更能够取信于委托人。

(2)与普通合伙制相比,特殊普通合伙制更符合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需求。普通合伙制由于其需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并不容易吸引到大批注册会计师,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而特殊普通合伙制保障了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免除了合伙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对新股东的限制较小,对资金和人才流入没有太大的障碍,符合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需求。

(3)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符合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贸易的号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放宽投资准入。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我国不仅仅要发展审计行业资金流入,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本土事务所,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业贸易的发展。而会计师事务所的特殊普通合伙制刚好顺应了十的要求,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四)挑战(threat)

和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我国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的阻碍因素较多:

(1)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文化不足以容纳特殊普通合伙制。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体现的是“人合”,最重要的是合伙文化和合作关系,而在审计业务中,一旦出现有过错合伙人,哪些人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哪些人应该承担有限责任,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合伙关系的恶化。

(2)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特殊普通合伙制仍有障碍。我国目前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并不是在发展中自己一步一步壮大起来的,而是在我国改革的特定条件下不断合并组建而成,名义是一个公司,实则是分块吃饭。若实行特殊普通合伙制,就必然产生连带责任,各合伙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合伙人的行为负责,这对特殊普通合伙制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内推行产生了障碍。

(3)我国注册会计师对特殊普通合伙制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一方面,我国注册会计师收入水平较低,要求他们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是不愿意接受的;另一方面,我国虽有职业责任保险的险种,但保险范围窄、责任界定不明,对于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注册会计师存在抵触心理。

(4)我国审计客户法律意识淡薄,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会存在逆向选择,这些都不利于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建立。当利益受损时,利益受损者法律意识淡薄而不诉诸于法律,因此违法的注册会计师或者事务所只需要承担行政处罚。面对这种轻微的处罚,注册会计师或者中小型事务所可能愿意承担审计风险,做出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发表不适合的审计意见。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诚信缺失等问题,这也会导致审计客户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审计质量,而是自身利益,再加上特殊合伙制免除了无过错合伙人的连带责任,这对债权人而言,无疑是增加了索债的风险。

(5)我国审计市场发展不完善、信息不完全。这就意味着承担无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承担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将面临共同竞争力的市场,却要承担不同的风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更会倾向于有限责任合伙制。

三、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对策建议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改造面临着来自各方的阻碍因素,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平稳推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改革呢?

(一)逐步推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改造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要推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改造,需要逐步取消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取消有限责任公司制,同时加大对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宣传,也可以采取试点的方法推进。另外,我国不能简单地合并会计师事务所,但可以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由若干个相当的大事务所组成联合体,执行共同的执业标准和收费标准,联合体成员以联合体的名义对外承接业务,建立共同的风险基金,将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二)加强审计立法工作、创造良性审计市场

我国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审计行业的收费随意性太大,审计市场存在恶性压价的现象,审计质量脱离审计收费,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审计收费制度和相关立法工作,同时也要提高上市公司及股东们的理性审计需求,使他们能从审计质量而不是审计费用出发选择会计师事务所。

(三)完善注册会计执业责任保险制度、提取职业风险基金

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没有执业合伙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人身损害的职业保险种类,加大了审计失败的赔偿风险,因此应该从保险种类、承保范围等方面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注册会计师赔偿风险,同时也可以克服注册会计师的排斥心理;《合伙企业法》第一章第五十九条规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建立执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职业风险基金是及时、有效履行民事赔偿责任必要的物质保障措施,至于如何提取,提取多少执业风险基金则是一个需要探讨和完善的问题。

(四)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共同财产分割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信用制度

特殊普通合伙制中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是要以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的明确为基础的,只有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共同财产分割制度,才能使特殊普通合伙制的规定顺利实施。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动态跟踪管理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不仅如此,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没有建立起个人信用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执业人员违法成本较低,不会给个人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对特殊普通合伙制顺利推行的保障。

(五)培育事务所合伙文化,完善事务所合作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强调的是“人合”,合伙文化和合作制度是事务所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支柱。我们需要培育事务所的合伙文化,发挥出会计师事务所“人合”和“智合”的优势,并完善明确组织架构、议事规则及内部管理制度,比如业务应该统一承接分配、注册会计师应该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等。

(六)提高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的竞争力、完善执业责任鉴定制度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6

关键词:eVa分析框架 供应链 业绩评价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公司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为增强竞争能力,公司必须重视与上下游合作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为最终消费者创造价值,供应链管理由此应运而生,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演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将供应链上所有公司的能力整合起来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程度(Cook,DeBree,andFeroleto,2001)。为此,公司不仅应重视优化自身业务运营,还必须扩展视野,了解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业绩以及各个合作伙伴为供应链所作贡献(LummusandVokurka,1999)。为促使合作伙伴与公司整体目标保持协调一致,进而优化供应链业绩,需要进行业绩评价。通过将供应链作业与业绩结果联系起来,运营经理和高级管理层可以对稀缺资源的配置、整个供应链的开创和最佳合作伙伴的选择等问题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有效的业绩评价需要能够反映各公司内部业绩,并能对其加以整合以反映整个供应链业绩的指标(mcadamandmcCormack2001)。对多家公司的业绩计量必须同时进行,而且计量指标应能表明每家公司的行为对其他公司和最终消费者的影响,并能将非财务业绩转化为财务指标和股东价值(ellramandLiu,2002)。尽管大多数管理者意识到了设计业绩计量指标和奖励计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开发适当业绩计量指标的框架(Kallio,2000)。很少公司具有能够反映多家公司业绩的指标(Larabertandpohlen,2001),而且大多数公司对其当前供应链业绩评价指标感到不满意(Deloitte,1999)。在很多情况下,公司供应链业绩计量指标,实际上是内部运营指标或物流业绩指标(Lambertandpohlen,2001)。所有权完全成本和供应链运营参照模型等其他方法,则计量供应商或其他合作伙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不计量多家公司业绩或整个供应链业绩。本文探讨如何站在多公司供应链视角,运用eVa分析框架评价运营业绩,以帮助运营经理实现“提高股东价值”和“改善客户服务”等供应链目标。eVa分析框架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计量和分析公司间业绩,将运营业绩计量指标与股东价值动因直接联系起来,旨在提高供应链中各家公司的股东价值,公司高级管理层可以使用该方法,确定运营活动是否真正创造了价值,阐明需要计量的方面,重视应该关注的领域,促使各家公司的行为与供应链目标协调一致。

二、eVa分析框架:基于价值的多公司业绩评价方法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运营经理应该首先考察公司战略和目标市场,对公司所处行业及在该行业中所处位置进行竞争力分析,了解不同战略对公司竞争地位和创造价值的影响,建立最有助于实现公司目标和提高股东价值的供应链目标战略,确定最能满足最终消费者需求和提供最大竞争优势的最佳流程和公司配置(Lummus,Vokurka,andalber,1999)。此后,运营经理需要绘制从最终消费者到原材料供应商的供应链公司组合网状规划图(StockandLamber,2001),通过分析确定哪些节点最能创造利润,哪些风险最高,哪些需要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哪些需要给予特别关注进而发现改良机会。获取竞争优势。流程跨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管理层需要考察运营决策(流程变动),分析潜在价值创造点,确认能够带来公司间价值增值的机会。eVa分析框架可以评估流程变动如何同时推动多家公司的价值创造,开发促使运营业绩与供应链目标协调一致的指标,进而通过作业成本法(aBC)确定成本和业绩的驱动因素,同时将非财务业绩转化为作业成本和财务指标。eVa具有“提供一种价值创造指标,使得各部门或工厂经理人的目标与整个公司目标协调一致”的优势(Brewer,1999)。eVa分析框架通过计量多家公司的价值创造并使管理层决策与供应链目标协调一致,可以使这种优势更加明显。eVa分析作为一种基于价值的分析方法,超越简单的成本分析,同时考察流程变动对收入、销售成本、费用和资产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流程变动会影响多家公司的业务活动。以能够同时确定流程变动对供应商和客户的双重影响的二元eVa分析为例,其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eVa分析框架应用:评估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运营决策的案例

(一)二元eVa分析:评估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运营决策对供应商和客户的双重影响eVa分析框架评估缩短调整准备时间决策,对供应链的前端及终端都会产生影响。

(1)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运营决策对制造商的影响。调整准备时间的缩短将导致制造商的调整准备成本的降低,从而降低生产运转规模。随着生产数量的减少,平均库存水平将自然下降,因为订货数量直接影响经常库存规模。较低的生产规模还将缩短制造商的订货周期,而较短的订货周期可以提高生产弹性,从而为下游客户带来直接利益,即如果客户订购的特定产品出现缺货,制造商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所需产品的生产。调整准备时间缩短还会导致客户订单投入生产的等待时间缩短,同时意味着可用于生产的时间更长,即公司可以在既定时期内生产出更多产品,满足原来所达不到的更多客户需求。如果调整准备流程设计得好,调整准备过程中或之后因测试而产生的废品数量也会减少。由此可见,缩短调整准备时间流程能够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几乎涉及到精益生产计划的所有目标。然而,仅考察非财务业绩计量指标是不够的,业绩变动最终应该影响公司财务计量指标。为说明这一点,(图2)站在供应商(即本例中的制造商)视角,运用eVa分析法详细列示了各种价值动因、缩短调整准备时间对各种运营指标的影响以及如何使这些非财务运营指标与价值动因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如(图3)所示,调整准备时间缩短将导致很多存货相关费用的相应降低,包括保险费、公用事业费、管理和维修费、存货购买融资利息费、因损坏、偷窃或陈旧过时导致的存货贬值冲销,因前期调整准备低效率导致的调整准备期间或之后发生的废品损失等。因此,对制造商而言,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将下降,毛利和净利将提高,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也将提高。与此同时,这些收益的取得通常要以一定的成本付出为代价。研究调整准备流程并提出变动建议需要花费人工费;使用团队法改良调整准备流程会增加人工费和员工培训费;改良调整准备流程可能发生产品设计流

程修改费等。这些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前述改良收益,从而影响毛利、净利和nopat。eVa分析法也可评价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这一流程变动对收入的影响。Courtis(1995)指出,时间和费用的减少以及弹性的增加,将共同带来收入的增加。如果将成本节约转换为客户可以获得的更低价格,将带来销售量和全部销售收入的增加。如前所述,通过将调整准备时间转化为生产时间所带来的全部产出的增加,可以使公司满足原来所难以达到的更多客户需求,减少或消除因缺货而无法满足订单需求状况的发生。生产弹性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缩短可以带来业务量的增加。此外,制造商还可以降低从前设置的最低订货量,从而获得更多客户。因此,改良调整准备时间给销售收入、毛利、净利和nopa了带来的有利影响可能超过成本改良。eVa分析法还可评价流程变动对公司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影响。尽管改良调整准备流程不一定需要巨额投资,但可能需要进行额外固定资产投资,如购买更新型更具弹性的机械设备以使改变更易于进行等。流动资产也将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存货数量减少带来的利益,现金和应收账款余额提高带来的费用等。公司应该将全部资产的变动包括在传统的损益财务信息中,这也是采用eVa分析法评价缩短调整准备时间决策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优势所在。如(图2)所示,将全部资产变动与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相乘,可以确定为该项决策所投资产的必要基准收益。如果nopat的变动超过这一基准,则表明该计划能为制造商创造经济价值。

(2)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运营决策对客户的影响。前述分析考察了改良调整准备时间决策对制造商的影响,但没有反映对制造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实际影响,因而不能代表该决策的全部价值。(图3)站在制造商的主要零售客户的视角,反映了零售商的价值动因。缩短调整准备时间的好处之一是零售客户必须支付给制造商的价格可能会降低,如果从零售商视角的eVa分析,价格降低将导致零售商的销售成本降低,相应带来毛利、净利和nopat的提高。生产时间增加和弹性增强所带来的制造商生产能力提高,将转换为零售商更快的商品获取能力,相应带来零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并进而对所有利润指标产生积极影响。同样,需要考察改良决策对零售商资产的影响。由于调整准备时间缩短,制造商可以更频繁更少量发运产成品,制造商要求的最低订货量将缩减。随着订货量减少,零售商自身的经常库存将减少。此外,由于安全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是订货提前期的函数,随着制造商反应时间的改善和欠货订单的减少,零售商的安全库存也将相应减少。零售商对存储空间的需求减少,将导致分配给制造商产品的分销中心区域变小或分销中心数量减少。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对零售商的总资产带来积极影响。与前述nopat的变动分析相结合,可以评估零售商的eVa变动。用这种方式将分析扩展至制造商的合作伙伴,能够给制造商带来切实的利益。假设制造商认为需要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来证明缩短调整准备时间投资的正确性,这显然将与前面提到的零售商可能获得的价格降低利益背道而驰。然而,如果制造商对这种变动给零售商带来的利益(如提高零售商的商品获取能力和预期销售水平)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阐明它能为零售商带来总资产的减少和eVa的相应增加,将有助于说服零售商接受销售价格的提高。这种分析还能避免供应链合作者之间进行单纯的成本比较。如果供应链中的一个成员需要证明所作运营决策是否正确或者说服合作伙伴接受该决策,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假设作为精益生产计划的一部分,制造商打算减少生产线上的产品数量或品种,提高标准化程度。这种动机将使制造商更容易处理调整准备问题,但会减少提供给零售商的产品种类。零售商通常将这种情形视作具有负面影响,因为其意味着零售层次的销量减少。如果制造商承诺给予相应的价格减让,同时降低最低订货数量,则双方都可以使用上述二元eVa分析,确定产品数量和品种的削减能否使自己获利。

(3)使用aBC将流程目标转换为成本和运营业绩计量指标。成功的公司间合作直接取决于按照产品、客户、供应商或供应链准确计量和分配成本变动的能力(ZankandVokurka,2003),取决于能使公司内部业绩与供应链目标协调一致的指标体系的开发。因此,二元eVa分析需要借助aBC确定成本和业绩动因,同时将非财务业绩转化为作业成本和财务指标。aBC的财务和业绩观支持进行准确的成本计算和辅运营业绩指标的开发。aBC的成本分配观(或称垂直观)遵循“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因果关系,使用多个动因反映资源和作业的实际消耗。与依靠有限的业务量指标(如直接工时或销售量等)进行成本分配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较,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分配。运营经理可以使用aBC成本计算法,首先将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供应链流程的各个作业,再由作业分配到其所涉及的客户、供应商、产品和供应链。在评估与特定客户交易所创造的业绩和价值时,可以直接将这些成本信息加入到二元eVa分析中。aBC的流程观(或称水平观)即作业成本管理(aBm)将供应链流程分解为各公司执行的特定作业。运营经理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开发支持供应链目标的公司内部业绩计量指标。流程观可以通过将作业分解为可计量的任务、开发非财务业绩指标以及识别作业业绩和成本动因,增强管理层对作业业绩的了解。经理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改善作业成本和作业业绩。aBC对确定二元eVa分析法的输入信息至关重要,缩短调整准备时间等内部运营流程的重组决策将带来公司内部的作业变动,aBC能够反映这些非财务业绩变动,并将其转换为成本,进而影响财务业绩和财务报表。aBC还能反映公司流程变动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影响,将业绩变动转换为能够应用于所考察特定合作者的可分配成本信息。此外,确定可分配非财务业绩信息还有助于公司识别作业对质量、成本、弹性、可靠性和创新等供应链要素的影响(wisnerandFaweett,1991)。aBC能够提供必要机制,将(图2)和(图3)中的运营业绩指标与相关价值动因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通过aBC获得的计量指标和成本信息可以追溯到每个价值动因。这种联系能够表明作业层次的业绩改良如何带来公司层次的价值创造和盈利能力提高。

(二)eVa扩展分析:评估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运营决策对其他合作伙伴的影响首先,将二元eVa分析由供应商一客户关系扩展到将整个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包括在内,有助于经理人考察每家公司对实现供应链目标所作贡献,以及每家公司的行为是否与提高业绩和创造价值增值保持一致。制造商的领导团队可以使用二元上游和下游观,充分评估运营改良计划或建议。如假设制造商为实现缩减产量目标,要求其供应商减少送货数量并加快供货反应速度;而供应商认为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一项重大投资,将分销中心迁到距离制造商更近的地点,为此需要提高产品售价。如果制造商很短视地看待这个问题,它将无法获得改良计划的真实价值,也无法确定合理的售价提高幅度。但如果使用二元eVa分析,制造商将可以评估该项投资对供应商的影响,考察投资结果为其自身带来的价值动因和相应的eVa变动,分析可能传递给客户的eVa影响进而做出恰当决策。其次,将二元eVa分析由供应

商一客户关系扩展到将整个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包括在内,有助于运营经理计量各家公司的战略执行有效性和供应链对股东价值的影响,发现通过合作提高销售收入、消除非增值作业和减少存货的机会;有助于高级管理层更好了解其所作运营决策对上下游公司业绩和成本的影响,关注如何为最终消费者和整个供应链增加价值而非如何通过协商获得低价格和降低成本;有助于提供评估是否在供应链中进行了公平的成本和收益分配的恰当手段。eVa分析框架可用于考察合作伙伴做出的任何运营变动,包括适时制(Jit)、快速反应(QR)、弹性制造系统(FmS)、分销需求计划(DRp)、材料需求计划(mRp)、六西格玛(Six-Sigma)、统计过程控制(SpC)、零缺陷质量控制、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单一供方采购和并行工程(Ce,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对于涉及多家公司的运营计划,如Jit,QR、Vmi、CpFR和Ce,尤其应该这样做,在实施这些运营计划的过程中与供应商和客户协作,将必然导致对供应商和客户eVa的连锁影响,而且可能波及到供应链中的其他公司。与竞争相比较,Ce、SpC、Six-Sigma和零缺陷质量控制等质量改良计划,更能快速提高公司使用创新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客户的销售收入将随高质量新产品销售带来的市场份额提高和向新市场渗透而提高,从而可以为供应商带来额外销售收入。交换与CpFR相关的信息可以使生产规划、材料订购和劳动力配置更加合理,从而为供应商带来销售成本的降低,并进而通过成本节约的传递带来客户销售成本的降低。供应商所持存货可能因预测和生产规划的改良而减少;应收账款可能因客户为获得成本节约同意使用电子手段快速支付而减少;固定资产则可能因生产规划的改良以及对厂场设备的更加充分利用而减少。

四、结束语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7

关键词:会计发展企业产权关系

1产权与会计的关系概述

产权是商品交换和市场关系普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在商品经济运行中集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于一体的价值运动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激励、约束功能和维护企业内部权威关系的保障功能。不同的学者从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分析产权,如何界定和保护产权。而会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作,以其货币计量性、综合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对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有着独特的优势,会计控制职能作为会计本质内涵的外延,与产权有着密切关系,在保护产权主体的平等权益、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结构过于简单,因而会计维护产权主体和产权关系的属性没有充分显现。从奴隶社会后,随着私有产权即排他性产权的出现,会计明显地表现为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满足管理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维护产权主体和产权关系。财产所有者把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即使是在发生利益冲突和经济纠纷时,会计记录都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证据,证明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的支配权。

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的产生是一种必然,他是为特定的产权主体服务,并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的。有些人认为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这仅指出了会计的技术性一面,而忽略了会计的社会属性。即使是会计的技术性,其演变也体现了产权关系的变化。会计要通过专门方法,如复式记帐法完成其核算、监督的职能,而复式记帐法由单式记帐法的演变,是由于单一私人资本向合伙资本过渡及其日益复杂的商业活动等原因所致。又如会计平衡公式、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会计监督模式、会计报告等,也都因产权结构而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产权制度不同的企业,经济责任和权利的划分不同,企业的控制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及会计政策和处理程序也可能存在较大区别。这些都说明企业会计行为与企业产权结构和形式直接相关,并受企业产权制度左右。

2四种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密不可分,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直接决定着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及其趋势。任何时期的会计都建立在一定产权关系上,任何一种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企业主制、合伙制、股权转让受限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以及股权可自由转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虽然就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而言,会出现几种产权制度同时并存、但以某一种产权制度为主的情形,这并不妨碍上述划分。以下分别论述这四种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2.1企业主制与会计企业主制是一种盛行于商品经济萌芽(封建社会后期)和发展初期(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单一的企业产权结构。简单的产权结构安排总是与简单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相对应。在企业主制产权结构居主导地位的时代,会计只有简单的核算和反映功能,其目标在于向业主提供所需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向业主提供有关资产、负债和业益的信息,帮助业主加强经营管理,一种能够反映资金来龙去脉的复式记账法得以产生。然而,当时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确立,会计的一个特征是报告业主的所有私人事务和营业事务。当时的财产清单“包括现金、贵重物品、衣服、家用物品以及业主拥有的其他财产”(e.S.Hendrickson《会计理论》中文版1987)。由于业主可随时结束企业,会计持续性概念并不存在,并且由于企业由业主亲自经营,所以没有定期计算和报告利润的需要,只要在企业终结时一次性计算整个存续期间的经营利润即可。当时的会计还由于缺乏单一而稳定的货币单位,没有共同计量标准,而使复式记账法应用起来十分麻烦。

在企业主制单一产权结构下,会计体现产权关系及保护产权主体利益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减少社会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也不明显,有时为了节省会计核算费用,会计只需向业主作简单反映即可,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2.2合伙制与会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单靠一个业主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由企业主制向合伙制产权结构的过渡。所谓“合伙制”,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企业。“由于合伙制需要在两个以上合伙人之间就共同履行监督职能并分享剩余等方面达成协议,所以会面临合同上的一定困难”(张军,1994)。例如合伙人之间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萌生“偷懒”动机和出现“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该产权结构下,会计体现各产权主体关系,保护和协调各产权主体利益并进而减少交易费用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合伙制产权结构要求会计将企业视为独立于各合伙人的经济实体,明确区分企业经济业务与合伙人家庭的经济活动和私人收支,从而“会计主体”概念得以确立,同时,随着合伙制的发展,短期的合伙已日渐减少,更多的企业都是以长期持续经营为目的,从而要求会计在每年年终而不是每次短期合伙终了来结算损益。因此“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得以初步确立。并且,由于统一货币单位的出现,“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实务所接受,因而大大推动了复式记账法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一种体现业主(合伙人)产权意志、保护业主产权利益的“业益会计理论”得以确立。此时的合伙制会计亦十分重视利润在合伙人之间分配的核算,其目的是为了协调各产权主体利益,减少合伙人之间的交易费用。这个阶段会计的作用初步得到了发挥,会计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但是,此时会计信息只是一种“私人产品”,会计信息产权属于业主,会计信息的供给仍然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标准和可靠性。

2.3股权转让受限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与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产权结构的变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有限责任公司这种产权结构创新使企业以脱离业主的法律形式而存在,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和经济主体。这种新的企业产权结构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首先,已经存在于合伙制企业的“持续经营”概念进一步得到明确,“会计主体”概念也得到加强。由于所有者对公司债务只负有限责任,使债权人失去了对业主私人资产的要求权,从而债权人要求得到其对公司资产要求权的保护。而所有者的投入资本是对公司债务偿还的最有力支持,所以对债权人资产要求权的保护便通过不得以对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的名义来返还投入资本,保证所有者投入资本完整性的规定来加以明确,这就导致了收益确定上的“资本保全观”的形成,也就有了在资产负债表上区分投入资本和经营收益的需要。并且,也产生了正确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在确定收益过程中计提适当折旧准备的必要,这又促进了折旧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由于在这样的企业产权结构下经理同时又是企业的业主,拥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大量信息,并且对公司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这就使债权人产生了对企业会计报告的迫切需求。为了缓解业主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减小企业与债权人的契约成本(交易费用),会计除了向业主提供信息外,还要定期向债权人提供会计报告,这导致了“企业实感悟计理论”的形成,william.a.paton教授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对“企业实体理论”作为精辟概括,他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或法人概念”。并且“资产和负债是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企业主体应该向其业主进行会计报告,就像受托者报告受托管理资产责任一样。同时,由于债权人处于与权益所有者相同的地位,所以,企业也应一视同仁地向他们提交财务报表”(william.a.paton,中文版1989)。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实体理论”要求会计能体现业主和债权人各产权主体的关系,充分兼顾并协调各方利益,以减少社会交易费用总额。在这样一种产权结构下,会计信息已成为一种“俱乐部产品”,其产权属于由业主和债权人所组成的俱乐部的每一个成员。但会计信息供给仍旧缺乏统一标准,企业会计实务仍具有一定随意性。

2.4股权可自由转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与会计股权可自由转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与会计股份有限公司的剩余索取权(股权)分散在成千上万的股票持有者手中,并且可通过买卖股票的方式实现自由转让与流动,因而这种产权结构是典型的“集体产权结构”。随着股份有限公司产权结构迅速而广泛的发展,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一产权结构下,企业剩余索取权与监督权、经营决策权相互分离,所有者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成为企业的“外部人”,从而所有者与经理阶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这就导致了会计的目标从向管理当局和债权人提供财务信息,转变到向投资者(股东)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在这一企业产权结构下,一方面会计信息已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其使用权和收益权属于社会公众,一旦会计信息出现失真将导致严重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但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是否提供、如何提供、何时提供以及提供多少等的决策权属于经理阶层,二者的矛盾使明确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确立会计信息供给的统一标准成为必要,这就导致了会计制度(包括法律、准则和其他规范)的出现,以限制信息供给者的权利。

由于股东进行投资决策所重视的是年度经营收益信息,从而使会计报告的重点由资产负债表转向了收益表。同时,还要求提供财务状况变动表以使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并利用财务报表附注来充分揭示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后来,实证会计研究发现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与股票价格同投资者决策更为相关,这就导致了从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向现金流量表的过渡。可见,在股份有限公司产权结构居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一种侧重于保护股东特别是普通股股东产权利益的“剩余权益会计理论”得到确立,并随股份有限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取代了“企业实感悟计理论”,居于主流地位。另外,股份有限公司产权结构还导致企业并购行为的增加,从而使控股公司得到发展,这又促使合并财务报表在会计实务上的应用以及合并报表理论的发展。:

3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把会计与产权的关系简单概括为: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很多会计问题都可以运用产权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诸多产权理论中隐喻着会计思想;会计与产权的影响是相互而直接的。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将更趋多元化,投资渠道更趋多样化,并将出现更为广泛的产权国际流动,因而未来企业产权结构将更趋复杂,为了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与债权人、客户、供应商、雇员、税务机关、其他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大众等各产权主体都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更高要求,会计将越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计理论与实务将朝着公平体现各产权主体利益的方向发展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钟瑞庆,杨宏图.从产权角度看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四川会计,1998(1):6-8.

田昆儒.论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的影响与挑战.现代财经,2000(8):44.

候瑞霞.浅析会计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发展变化.管理视角,2007(9):98.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8

[关键词]退役军人;创业;金融政策;税收政策;法律责任

一、退役军人创业优惠政策的适用限制及建议

当前正在施行的退役军人创业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限制。第一,适用主体存在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等军地1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优惠政策主要适用于3类退役军人,一是自主就业士兵,二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三是复员干部。而创业贷款申请主体则限定为城镇复员置业的退役军人。第二,适用时间存在限制。退役军人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期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税收优惠政策在2019年12月31日未享受满3年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2]。创业贷款优惠政策规定军人须在退伍3年内申请贷款方可享受财政全额贴息。第三,贷款和税收减免优惠额度存在限制。退役军人的贷款优惠额度一般个体经营在5万元以内,合伙经营等其他形式的创业可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但最高限额不超过20万元。退役军人的税收减免优惠额度通常为每人每年8000元。为打破限制条件的桎梏,有效利用创业优惠政策,退役军人创业应注意3个问题。一是选择自主就业的退役方式,避免因计划安置不理想再辞职创业而丧失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二是尽量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创业税务登记,以充分利用3年税收优惠期;三是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统筹经营规模,防止因错估优惠额度而陷入融资不足、税负超支等引起的财务困境。

二、退役军人创立新企业的优惠政策及利用建议

退役军人创业可在创业环境、金融和税收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应在具体分析各项优惠政策内容及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最大化地利用政策优惠,降低成本支出、规避潜在风险,保障创业活动顺利进行。

(一)利用金融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军人在退伍3年内申请贷款可以享受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的政策[3],即国家补助贷款产生的全部利息,自身无须承担贷款利息,从而有效降低了退役军人创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可帮助退役军人规避采用其他方式融资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退役军人申请创业贷款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清楚受理贷款申请的机构,应持退役证件向创业地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部门提出贷款申请;二是要经得起层层审核,包括街道(乡镇)劳动保障部门的初审、县级以上担保机构对借款人贷款资格的审查和放贷银行对贷款资料的审查。因此,退役军人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将相应资料、证件准备齐全,以便尽快通过审核取得贷款,尽快开展创业活动。

(二)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务支出

税法针对不同税种有相应的税收优惠,但不同创业形式具体可享受的优惠内容存在区别。若退役军人创立公司制企业,可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3个。一是适用企业所得税低税率,降低所得税负担。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50万元(含5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4]。退役军人应知道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是,“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的行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50万元以内,若为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若为其他企业从业人数应控制在80人以内,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4]。因此,退役军人创业初期应适当控制企业规模,以适用优惠税率,减少税务支出。二是利用抵扣优惠规定,降低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支付的工资,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100%加计扣除,即安置残疾人的工资支出可加倍扣减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可在不影响日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尽量安置残疾人入企工作;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50%,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5],即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均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50%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额。因此,退役军人创立的企业可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安置退役士兵,享受其他税收优惠。小型企业在新增岗位中,当年新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每人每年4000元的定额扣减税收优惠。因此,退役军人创立的企业要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尽量招收安置退役士兵,以享受由此带来的税收优惠。若退役军人进行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可享受的优惠政策有3个。一是以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降低增值税负担。自国家全面停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来,增值税地位日益突出,相较于一般纳税人16%的增值税税率和5%的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可按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税务负担明显下降。二是选择合规行业创业,以享受免税优惠。自谋职业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因此,退役军人可选择限制性行业以外的经营项目进行创业,以享受3年的免税优惠。三是凭有效证件免交部分费用。自谋职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劳动合同鉴证费及其他涉及个体经营的登记类和管理类收费项目,其他有关登记类、管理类的收费项目也免交。

(三)分析偿债责任区别,控制失败成本

根据法律规定,不同形式的经营实体,对债务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退役军人拥有优良的创业环境,享受一系列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但受限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及自身长期服役与社会现实脱节的客观情况,退役军人创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退役军人应认真分析不同经营实体债务承担方式的区别,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形式,以控制失败成本。新创立企业通常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从事个体经营。个体经营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一种经营形式。个体经营分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两种形式。个体工商户以自身全部财产对债权人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个人合伙人包括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两种。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不仅以自己投入合伙企业的资金和合伙企业的其他资金对债权人承担清偿责任,而且在不够清偿时还要以自己所有的财产对债权人承担清偿责任。而有限合伙人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退役军人创业若选择从事个体经营中的个人合伙形式,应选择有限合伙人的身份与他人合伙经营,以避免因创业失败背负较多的债务。二是创立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总体上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不区分为等额股份,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分成等额股份,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即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公司所负债务,股东仅以其在公司内所拥有的资产为限承担有限清偿责任。但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有一特殊规定,即自然人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若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退役军人在创立公司时,为控制初始投入成本,可创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在经营过程中应严格区分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防止因财产区分不明而陷入对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困境。

三、退役军人加入企业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除退役军人创业可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外,国家针对招收安置退役军人的企业也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条件。部分企业为享受财税优惠,就会吸收退役军人加入企业。若退役军人以合伙人或股东身份进入企业,应着重关注两个法律问题。

(一)加入合伙企业重点关注原有债务分配

合伙企业法对不同入伙形式的债务承担有不同规定。如果是以普通合伙人身份入伙,需要对其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果是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加入企业,则仅以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因此,退役军人在加入合伙企业前,应当充分了解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合适的身份入伙,避免陷入债务陷阱。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9

一、三类企业登记涉及的市场主体类型

(一)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三)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四)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企业法》对普通合伙人承担责任的形式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二、关于名称

按照名称管理的相关规定,企业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四部分构成。按照公司制登记的企业,名称中必须包含“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应当含有“专业合作社”字样,并符合国家有关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

三、关于经营范围

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其经营范围用语应当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业务范围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章程规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业务;从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的业务,应当在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四、关于出资方式的规定

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其出资实行申报制;设立公司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成员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由全体成员评估作价。成员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五、三类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登记为以下类型的企业:

(一)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重点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篇10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目标

风险投资体系通常涉及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创业者(inventor)三方参与者,他们是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构成了双重委托的关系。如图1所示。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一、风险资本家对投资者的首重及其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投资者,往往是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退休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基金、投资基金等,此外还有少数富有的个人和家庭。在美国,养老退休基金是最大的风险资本的来源。投资于这一行业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耐心和专业投资经验,广大中小散户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且缺乏承受高风险的能力,一般只投资于证券,而不会冒险涉足风险投资领域。

风险资本家大都来自工商企业和金融界的精英,并拥有良好的业界关系网络,他们最大的本钱莫过于自己的行业信誉和资历,这与他们所能募集的资金数额是正相关的。“对那些具有高能力而且其能力已经通过以前的成功得以展示的人们来说,当他们想扩张其经营时,会较少地受到个人财富禀赋的制约”(张维迎,1995)。同时,风险资本家还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选择和评估投资项目、组建风险企业、物色职业经理人时游刃有余。通过预期的研究和背景审核的帮助,风险资本家利用其专业人员来评估投资的前景,但是,与成功投资项目相关的因素太复杂,而且多为主观上的判断,这些判断包括所提供的经营管理队伍的质量,再加上风险资本家先前对此行业的个人经验,有时甚至只是“勇敢的直觉”。因此,风险投资更多的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形成了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一重委托关系。这种关系的契约化载体就是风险投资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而引起的人问题。不论是事前的逆向选择,还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其外在表现最终都归结为财务目标的冲突。投资者的财务目标是预期投资回报最大化,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最终获得最大化声誉和个人收益。那么,风险投资公司采取什么样的产权组织形式,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才能有效地克服人问题,降低成本呢?

“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道格拉斯。诺斯,1989)。在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制度安排和产权设计,其效率性集中表现为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也就是“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微观表现过程。换言之,需要建立能够促使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趋同的风险投资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实践经验表明,有限合伙人公司(VentureCapitallimitedpartnership)是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美国风险投资产业组织形式中,有限合伙人公司占80%以上。在这个制度下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风险资本家是一般合伙人(Generalpartner),双方通过签订契约来组建风险投资公司。

有限合伙人只对所投入资金负有限责任,不能参与风险资本的具体运作,但对一些重要事项亦有表决权,如合伙人契约的修改,在期满前解散有限合伙组织,或延长基金的期限,解雇一般合伙人,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一般要求有三分之二的有限合伙人同意,上述内容变更才会有效。

一般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他们投入占风险资本1%左右的自有资金,但一般不用现金,主要是作为一种管理承诺和税务优惠上的考虑。一般合伙人参与投资收益的分配,一般可拿到所有投资收益的20%,另外80%属于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回报。通常要在风险资本产生了最低的投资收益率(至少是保本)之后,一般合伙人才能兑现这20%的投资回报。

一般合伙人必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所投资企业的业务进展和资产价值变化,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三方联席会议。由有限合伙人或他们的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主要提供技术评估服务,如风险企业的资产评估,因为这是影响到最后投资者所获利润的关键。

契约同时还规定一般合伙人不能在风险基金之外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该基金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或从企业获得股票;追加募集的同名基金不能投放于一般合伙人先前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以防止他们为解决已投资企业的亏损而盲目追加投资;一般合伙人必须在用完一定比例的前期基金(如5%左右),才能再次募集下一轮基金。

上述契约条款所构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分散了投资风险,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风险资本家作为资金管理者(人)而非所有者(委托人)的人问题,诱使人从自己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使双方福利同时趋于最大化。

二、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家的第二重与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创业者以其新点子、新思想、新项目,形成对风险资本家的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需求,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风险企业,并且形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二重委托关系。风险资本家(及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中介,按照能否带来高投资回报这一根本标准,选择具有高成长性(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融资、投资,组建风险企业。这些项目多为高新技术,也可能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更新换代的产品和技术、新开放的行业、新的经营服务方式等等。在信息社会,推动知识型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既不是产品,也不是市场,而是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就连iBm这样的跨国大企业也宣称自己不属于制造业,而是提供全面服务的公司。从出售产品,到出售服务,最后争取成为规则制定者,是大企业集团梦寐以求的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创业者的财务目标是追求货币收入的最大化,在风险企业中往往通过经理股票期权计划(executiveStockoptionsplan)来实现。同时,创业者也追求一种领导自己企业的成就感,体现了双因素(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激励效应。风险投资就是把宝押在创业者及经理人身上,对打算介入的“种子公司”的经理人和管理队伍素质反复打量、严格遵选,“一个公司最大的资产不是它的经营思想,而是站在它身后的人,包括自络在内的现代技术永远是一种工具,而管理永远是一切工具的驾驭者”(amadeus投资公司autonRichard),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投资者甚至愿意给他下跪,而没有这些条件,他转身就走。

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在《国际资本眼中的因特网投资》报告中,提出风险资本选择投资项目的三条标准:成长速度快、有望成为行业排头兵、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同时,他认为当前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有四大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法制风险、政策风险。其中,管理风险就是指中国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创业管理滞后。

风险企业仍然存在人问题,风险资本家(委托人)和创业者(人)双方利益的平衡机制同样是通过签订契约来构造的。在投资契约中,确定可转换优先股这一类复合式证券作为融资工具。风险资本家名义上是一个非执行董事,但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董事,他注重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的专长和经验使他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必要)控制企业,对企业的发展过程充分了解,有效地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风险。

长期持有可转换代先股的风险资本家也可以拥有普通股表决权,相当于优先股已经提前转换为普通股,并且由于利益的捆绑,不会出现“用脚投票”的退出现象。这是风险企业与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区别。“混合经济”概念的使用与扩散,是二十世纪对经济思想史的巨大贡献,风险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式或边缘式的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合同确保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管理,并分享风险企业的成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决定各自所占的股份;并根据转换比例来调整双方所持有的股份,还与风险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这个转换比例是动态的,可以随风险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调整,这是对不完全契约的一种修正,是协调双方财务目标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起到了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和激励管理层等作用。事实上,这种对未来成长性的预期将比已经明晰的股权更具有激励作用。在受让资本权益的分配上采取建立于资产增量基础上的“经营者基金”模式,利用经营者自身创造的效益,通过再投入生产的价值来激励分配。经营者基金不是简单的股权量化,而是一种动态的股权分配与管理方式,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股份和利益,其效果就是让经营者永不满足。经营者基金突破了传统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把资产量化,建立存量基础上的做法,而是把分配建立在增量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保证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将增量部分资产按比例分成,并以此来达到持久地激励经营者、凝聚人力资源的目的。

三、风险投资及其启示

现代商业社会中,个人价值最终是通过对财产的占有来体现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注入有99%来自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仅以1%的资金承诺便可获得20%的收益分配权,这付高比例利润分成的“金手铐”,表明风险资本家在风险投资公司中有直接的重大经济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险资本家参与收益分配所凭借的要素就是其私有股权化的智力资本,从“资本雇佣劳动”到“智力劳动雇佣资本”,既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实际上,风险投资产业是投资于人(people)而不是投资于证券(paper)。在新经济时代,公司价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方面,传统的资本运作时代将逐步成为历史。如果说知识代表了过去和现在,创新则意味着未来。尽管契约中有苛刻的约束条件,优秀而充满自信的风险资本家,还是愿意接受这种固定期限的合伙制基金与投资业绩挂钩的高额利润分成措施。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有限合伙制企业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企业组织制度上的重大缺陷。从世界立法趋势来看,为了适应高效快捷的市场经济运作节奏,降低民事主体的交易成本,很多国家都尽可能多地赋予民事主体以法人资格。英美法系国家在法人与非法人的民事权利认定上,更是没有太大差异。

从监管的角度看,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资本金较普通合伙制企业要大,业务复杂,对社会经济影响也较大,各国通常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来对待,由金融监管机构统一监管。正因为法律对法人的监管比对非法人的监管要严格和有效,所以也应适时赋予有限合伙人的风险投资机构以法人资格。只有当具备法人资格的有限合伙制成为风险投资市场的主流形式,各类资金才能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规范运作,民间资金才能真正进入风险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在成熟产业推行高附加值的服务化经营方面,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认识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朱总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

例如,成立于2000年6月的二十一世纪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深圳鼎尊投资有限公司、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港机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家股东投资3.35亿元人民币组建的。鉴于目前中国的《公司法》中没有明确有限合伙制这一公司组织形式,而且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仍然需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处理投资业务,依然要控制这一层面上的道德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激励,以避免创业投资中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因此该公司从成立伊始,就考虑了如何控制人风险,采取了准合伙制(项目合伙制或内部募集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项目经过必要的审查和评估程序准备投资时进行内部募集,这个环节有四个必要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项目才能获得通过。

(1)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承诺,公司如果投资,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也必须投资,而且根据项目的规模公司有一个基本投资额的要求;

(2)在投资决策通过后,决策人员中投赞成票者要有一个基本投资额;

(3)向全公司进行公开募集,对投资的总人数有一个最低的基本要求,目前是要求三个人或三人以上;

(4)内部募集投资总额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投资额下限。

内部募集后,员工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说明各自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确认投资自愿的原则。同时,公司将按照项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公司奖金,其中的50%发给项目人员,体现提成业绩向项目人员倾斜。

项目合伙制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和激励制度,对于解决人问题是有效的。在我国目前有限合伙制没有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试行项目合伙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