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防控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1:18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1

【关键词】煤矿;职业危害;防治

前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煤矿企业得到的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煤矿职工也频繁出现职业病,这不仅对煤矿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还对职工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煤矿企业要对煤矿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为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煤矿职业危害分析

煤矿职业危害主要有粉尘、高温高湿、毒物、噪声、振动等几类,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粉尘,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职工长期处于高浓度粉尘的环境中工作,就会引发尘肺病,尘肺病也是目前煤矿职业危害中发病最多的一种职业病。煤矿企业在成产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环节都会产生粉尘、有毒气体、有害物理因素等,这会导致生产人员患上职业中毒、煤工尘肺、矽肺、局部振动病等各种职业病。煤矿职业危害不但对煤矿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还极大的危害了职工的生命安全,对职工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因此,加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显得十分重要。煤矿职业危害防治主要是消除或者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一氧化碳、硫化氢、苯、磷化物、高温、噪声、振动等职业危害因素,从而为职工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2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职业危害考评控制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危害考评控制体系是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安全、健康生产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危害考评控制体系。很多煤矿企业对职业危害认识不到位,不认为职业危害防治很重要,加上煤矿企业在成产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安全预防上面,忽略了职业危害防治的监督,由于煤矿企业对职业危害监督不到位,导致煤矿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2职业危害防治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工作环境很差,有很多生产设备比较陈旧,煤矿企业将经费大部分投入到设备更新、经营管理中,没有在职业危害防治中投入充足的经费,导致煤矿职业危害防护的基本设施缺乏,如防尘设施、噪声防护设施、高温防护设施等防护设施没有落实到工作面,有的矿井开采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但井下缺乏防尘设施、通风设施,井下粉尘浓度严重超标,工作人员的防护用户不完善,导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2.3职工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目前,煤矿企业存在着职工综合素质低的现象,煤矿企业对职工的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力度不够,很多职工对职业卫生常识、职位危害因素、职位危害防止知识等不太了解,加上一些社会陋习对职工思想的影响,导致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煤矿企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难度,还对职工的生命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2.4没有建立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方案

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方案是指事先制定一套应急控制措施,预防煤矿生产过程中突然出现设备失效、生产失控等现象造成的危害因素富集,避免出现工作人员中毒、病变等事故。但目前很多煤矿企业管理者对职业危害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方案,当发生职业危害因素突然富集的现象时,不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3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3.1建立煤矿职业危害考评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中并没有明确的职业危害考评控制指标,因此,煤矿企业在建立职业危害考评控制体系时,可以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危害控制指标,明确职业危害控制指标。煤矿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职业危害控制体系,对重点生产区域进行重点控制,争取做到职业危害控制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3.2加大职业危害防治投入力度

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对职业危害防治的重视力度,正确的认识到职业危害防治的重要性,将职业危害防治和安全管理放在相同的位置,加大职业危害防治投入力度,从而为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煤矿企业要完善井下工作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为职工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煤矿企业要加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为下井工作配发必要的劳保用品,发现职工没有佩戴劳保用品,要根据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的处理,有效地防治职业危害对职工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

3.3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煤矿企业要注重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煤矿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确保每一个上岗职工都能了解职业卫生的相关法律,掌握职业卫生常识,熟悉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治的基本知识。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安全讲座、职业危害事故案例分析等方式和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职业危害防护技能,为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煤矿企业要定期安排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如果发展职工患有职业病,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对职工进行治疗、调离有害工作岗位,并做好职工健康监护工作,只有保障职工的生命健康,才能为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3.4建立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方案

煤矿企业要认真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突发的急性职业危害事故,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出现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时,管理人员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方案的内容要包括应急救援原则、应急救援准备、应急救援措施、现场恢复措施、应急救援方案审评等几部分。

3.5强化职业危害因素监控

煤矿企业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工作现场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监测设备要安全、可靠,同时监测人员要根据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必要的检修、维护,从而保证监测设备的稳定运行。监测人员要认真记录监测设备监测到的数据,并定期对监测结果存档保存,为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总结

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对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煤矿企业要建立煤矿职业危害考评控制体系,加大职业危害防治投入力度,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建立职业危害应急救援方案,强化职业危害因素监控,有效地提高职业危害防治力度,从而为煤矿职工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荣华.煤矿职业危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23).

[2]张平,姜吉容,王波.我国西南地方煤矿职业危害现状及预防措施[J].陕西煤炭,2013(03).

[3]纪国琛.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30).

[4]周洪军.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对策[J].劳动保护,2010(01).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2

六、用人单位如何体现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

1 通过岗前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告知,告知劳动者本单位主要存在哪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如何预防:

2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告知,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3 设置公告栏告知,将本单位职业病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向劳动者公布;

4 使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应在设备醒目的位置上设置警示标识,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

七、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1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通风不良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八、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需要把好几关?

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需要整个企业相互配合。只有把握住工作的重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在日常职业卫生管理的工作中主要应把好以下5个关键点:

1 把住“三同时”关。确实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将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经费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和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2 把住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和化学材料的使用关。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确实需要使用存在有职业病危害设备和化学材料的,应该注明其成份、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维护和使用方法,并应提供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3 把住培训关。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要进行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让全体管理人员和劳动者都能了解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和采取的相应措施,使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使劳动者重视个人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把住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关。要使用人单位制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能得到全面的落实,使每一个管理者都能自觉地执行,将各项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岗位。

5 把住监督检查关。用人单位工会应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督促检查。

九、职业病危害项目是否需要申报?如何进行申报?

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在于预防。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都必须接受监督,不能失控,不能任其伤害劳动者。因此,确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应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危害项目向有关部门申报,申报时要遵循两项原则:一是及时,即用人单位必须按具体申报规定和要求及时主动申报;二是如实,即用人单位应将项目的全部情况实事求是地向有关行政部门申报,接受行政部门的监督。

十、用人单位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该怎么办?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3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机关工会、人事劳资部、安监部及各企业相应部门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设专(兼)职业卫生负责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断改善有害作业场所,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

2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投入

企业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主要用于防护设施的配置、维护和更新,个人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的培训,职业病人诊断与管理,工伤保险等方面工作。

3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1)企业职业卫生主管人员应加强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管理,建立工业卫生档案,对每一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应建立健康卡片。

2)对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日常监测,督促加强通风,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

3)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等。

4)对产生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文字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标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危害、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提醒作业人员或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注意。

4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病诊断

4.1职业健康监护的类型职业健康监护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

4.1.1上岗前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

4.1.2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长期从事规定的并需要开展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

4.1.3离岗时健康检查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

4.1.4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如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随访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有害因素致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劳动者从事该作业的时间长短、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1.5应急检查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确定危害因素,为急救和治疗提供依据,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继续蔓延和发展。

4.2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的管理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全部调离原有害作业环境,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均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诊断,所有职业病人的诊断结果统一由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5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

监测工作由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定期对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进行监测;对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浓度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作出评价,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采取相应整改措施;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监测,监测点覆盖率达100%,对监测人员应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6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和效果评价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建、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报告,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7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

1)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设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溶度(强度)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2)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防护用品。

8职业病防治措施

职业病防治要从致病源头抓起,必须采取措施,使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8.1粉尘防治通过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降低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将发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工人应戴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滤膜。维修管理:对防护设施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8.2噪声、毒物的防治在噪声超标的作业场所设立噪声隔离室,减少职工暴露在噪声中的时间,在工艺、设备的技术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职业危害因素,选取有减振等环保型措施的工艺设备,减少使用噪声污染大的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戴防护耳塞;存在毒物的作业场所加强通风等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戴好防毒面具。

9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建立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对放射源进一步完善检查管理台账,加大日常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从事放射源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0职业卫生宣传、培训工作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4

[关键词]水泥生产线;职业病;预评价;防护措施

某水泥生产企业为了贯彻实施国家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政策,发挥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投资建设2条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于2010年2月竣工投产,进入试生产阶段。为确定该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能否预防、控制和消除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受该企业的委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评价依据

1.1.1法律及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1.1.2规范及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其他与职业卫生有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规范。

1.1.3基础依据该企业提供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基本设计说明书、有关图纸等。

1.2评价范围及内容本次评价是该企业新型干法45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新建项目,包括项目的总体规划、布置、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卫生防护措施、组织管理等。评价范围涉及到该建设项目建成后主要生产过程及其相应的辅助系统,对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评价内容为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生产工艺、产品名称、用量或产量,主要生产工艺过程,主要生产设备,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部位、存在形态,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设施、个人防护用品、拟设置的卫生设施;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本次评价不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3评价方法及程序采用经验法、检查表法结合工程分析对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评价程序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2.结果

2.1生产工艺流程该水泥生产线工艺分三部分,即矿山开采系统、水泥生产系统、余热发电系统。矿山开采系统流程为:采矿工作面潜孔钻机钻孔中深孔爆破液压挖掘机铲装矿用自卸汽车运输到破碎站破碎皮带输送厂区石灰石预均化堆场。水泥生产线系统包括:石灰石破碎及输送、石灰石预均化、辅助原料破碎、辅助原料储存、原料配料、原煤输送及预均化、生料粉磨、窑磨废气处理、生料均化和窑尾喂料、熟料烧成、熟料储存及散装、煤粉制备、石膏混合材破碎及输送、水泥配料及粉磨、水泥储存及散装、水泥包装及成品库、空气压缩机站和中央化验室。余热发电系统包括一台aQC余热锅炉、一台Sp余热锅炉和一套混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2.2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振动、高温与热辐射、Co、Co2、氮氧化物、盐酸、硫酸、氢氧化钠、联氨、锰及其化合物、工频电磁场、紫外线、超声波、X射线等。

水泥生产线产生的粉尘主要为石灰石粉尘、矽尘、石膏粉尘、水泥粉尘、煤尘、电焊尘等。可产生于水泥生产各个环节,如石灰石粉尘产生于石灰石开采、破碎、输送、配料、粉磨、均化等过程;石膏粉尘产生于水泥配料、粉磨过程;水泥粉尘主要产生于生料配制、生料粉磨、烧成系统、存储、装运系统;煤尘主要产生于煤预均化及煤粉制备系统;煤燃烧过程产生粉煤灰、机电修车床等设备作业时会产生金属粉尘等其他粉尘。

噪声主要有流体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主要由锅炉汽包、空压机、风机、冷却塔类的排汽等气体扩容、节流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噪声;机械噪声由各种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如泵类、破碎机、辊压机、输送机等。电磁噪声主要为总降压站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由于磁场交变运动中产生的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性热源,如回转窑、预分解窑等运行温度高,各类热交换器、锅炉系统等有高温与热辐射产生。

本工程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学物质主要来自于矿山爆破时炸药爆炸、烧成时产生的废气、余热发电使用的锅炉水、循化水处理、污水处理过程中使用水处理剂、中央化验室人员在化验中使用化学试剂,在机电修进行检修时会产生有害气体。

由于矿山开采是露天进行,扩散良好,发电系统化学品使用量较少,药品是自动添加密闭运行,中央化验室光谱分析仪由于设备安全考虑,X射线也不会溢出。因此评价不将氮氧化物、盐酸、硫酸、氢氧化钠、联氨、锰及其化合物、工频电磁场、紫外线、超声波、X射线作为重点评价因子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拟建项目评价将粉尘、噪声、高温与热辐射及有毒气体作为重点评价因子。

本建设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高温与热辐射,其次为局部振动、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盐酸、硫酸、氢氧化钠、联氨、锰及其化合物、工频电磁场、紫外线、超声波、X射线。粉尘为可能产生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联氨为高毒物品,根据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2.3职业病危害评价结果

2.3.1选址与矿区布局该项目选址距城区较远,矿区周围及附近无居民居住,依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考虑了卫生、环保、水文、气象等因素;生产及辅助区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选址基本正确,总体布局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3.2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本建设项目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与热辐射及有毒气体,拟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为:①工艺上选择扬尘少的设备,粉状物料输送采用斜槽、螺旋输送机等密闭式输送设备;物料运转时尽量降低排料落差,以减少粉尘飞扬;粉状物料储存采用密闭圆库;选用除尘效率高的除尘设备,生产线上共设置收尘器62台。②噪声防护措施:在所有罗茨风机进出口设有消音器;空压机房、发电机房等强噪声源的车间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的围护厂房,值班室尽量远离高噪车间,并采取隔音措施;在振动较大的磨机、破碎机、大型风机、汽轮机、发电机等采取基础加固减振措施;设置中央控制室,在高噪场所一般不设固定岗位,只进行巡回检查。③防暑降温措施:回转窑窑头、窑尾为露天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风和散热;汽轮发电机房、空压机房、高低压配电室、车间高压变电所等有余热和有害气体的房间均设置机械通风装置;中控室、办公室等房间设分体式空调。④防毒措施:矿山爆破为露天作业,自然扩散良好;回转窑烧制产生的有毒气体密闭在窑体内,废气经烟囱高空排放;中央控制室内自动化操作,工人接触机会较少。

如果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严格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实施有关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并加强和执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根据相关的资料,可预测,本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将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改善作业环境并使之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规定和要求。生产作业人员在进行有害作业时,合理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将最大限度的控制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

2.3.3辅助设施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建设项目卫生特征等级按3级考虑,设有更衣间、休息室、带淋浴间浴室(淋浴器按5-8人/个设置)、卫生间等生产生活辅助用室。

2.3.4应急救援措施对可能发生的急性中毒事故,制定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救援的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应急响应程序、现场应急处理、事故处理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进行定期演练。

3.讨论

该项目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有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振动、高温与热辐射、一氧化碳等。

选址及总体布局基本合理,生产设备布局大致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应急救援设施、辅助用室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拟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等设计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5

建筑卫生学和辅助卫生用室该项目建筑内的采暖、通风、空调、墙体、地面等方面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卫生要求。该项目根据生产特点、实际需要和使用方便的原则设置了更衣室、休息室、卫生盥洗室等辅助用室。全厂设有2个职工食堂,2个浴室,在生产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设有厕所、洗手池、清洁池、休息室等。以上卫生辅助用室的设置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卫生特征2级的要求,能满足个人生活和保健的需求。生产工艺本项目采用预焙阳极电解槽及配套生产技术。铝电解生产需要的原料、溶剂加到电解槽中,由碳素电极导入直流电,在高温条件下,溶解在电解质中的氧化铝发生电解反应,在槽底阴极析出液态金属铝,阳极生成氧。蓄积于阴极槽内的铝液经真空吸出,由汽车运至铸造车间浇铸成为重熔用铝锭。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工艺分析和现场调查,确定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氧化铝尘、矽尘、电焊烟尘)、有毒物质(氟化物、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锰烟、臭氧)、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紫外辐射、工频电场、磁场)。其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矽尘、氧化铝尘、氟化物、一氧化碳、噪声、高温等。本次评价在正常作业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对电解、铸造、阳极组装、储运车间等9个作业地点进行了粉尘分散度的测定及分析,粉尘粒度<5μm的为68.5%~87.5%,说明上述作业地点粉尘的分散度较高,容易被人体吸入呼吸道,对人体的危害较大。电解、阳极组装、储运车间、铸造炉台作业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0%;铸造系统抬包清理、耐火砖切割等操作位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属于矽尘。本次检测除粉尘和噪声部分点位超标外(粉尘个体和定点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0.6%和85.1%、噪声个体和定点检测合格率分别为66.7%和91.3%),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粉尘检测超标原因是残极破碎没有密闭措施,电解槽更换阳极为开放性操作,抬包维修作业现场没有有效的除尘装置,且自然通风情况较差。噪声检测超标原因是对高噪音设备的隔音、消音等措施不能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职业健康监护该公司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新进厂和离岗人员均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建立了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健康监护档案由安生部负责管理。2012年4月公司组织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658名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受检率为93.6%),未检出职业病患者。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本项目采取综合治理的防尘措施。为防止粉尘的泄漏,在工艺设备中考虑了较好的密封措施;在粉尘比较集中的氧化铝储运站、阳极组装车间等均考虑除尘、降尘装置;在易产生二次扬尘的场所分别采用了加湿、喷水等措施。对产生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结合生产工艺采用通风净化措施。防噪声主要措施是对引风机、空压机、连铸机等产生高噪声设备的降噪措施,以及集控室和岗位操作室的隔音措施。防高温措施主要是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控制室、操作室、天车等设置空调系统,以满足室内温度的要求。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应急救援措施该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了应急救援人员。厂房内配备了自动报警设施;生产区内设有通讯电话;各主要生产区域的通道及出口均设置了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灯;各主要生产车间设有警示标识,并配备了应急药品。该公司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应急救援演练。个人防护用品该公司有健全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基本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但在作业场所未见工人佩戴防护耳塞,还需对职工加强教育,监督佩戴,使个人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该公司成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等一系列职业卫生相关制度。公司内设医务室,厂内职工常见病的医治和工伤事故的进一步处置,由外委定点医院负责,其职业卫生管理基本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粉尘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为残极破碎、电解槽换阳极,以及铸造系统抬包维修现场的各工序(包括抬包清理、砌包、耐火砖切割、电解质清理等)。噪声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为阳极车间残极清理、残极压脱、铁环压脱;铸造车间铝锭生产线;动力空压站等。有毒物质的关键控制点为电解车间电解槽产生的氟化物。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建议(1)尤其应加强对工人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监督检查。(2)电解质清理、残极清理、中频炉物料添加、钢爪烘干、铸造抬包清理等作业地点是粉尘治理重点,应尽量采取密闭作业,并加强作业现场的除尘设施的设置,抬包清理岗位可采用移动式吸尘装置。(3)电解质清理、残极清理、连铸机、空压机房等是噪声治理重点,应加强防噪设施的维护和改善,并加强个人防护。(4)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设置中文警示说明,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同时作业场所应设置区域警示线。(5)在职业病危害较大的设备或工艺中应设置广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结果。

作者:陈春雷王辉刘秉志单位:通辽铁路疾病预防控制站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前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其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从源头避免职业病是唯一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收集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2013年编制的20份机械制造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由于其中15份报告受到项目工艺、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具有代表性,最终选择9份报告进行分析。

1.2方法

查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对机械制造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特点和控制措施。

2.结果

2.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基本情况

9份典型报告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均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涵盖了典型的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工艺,其中以焊代铆、以液压代替冲压工艺的有8项,抛丸机采用自动化、隔离操作方式的9项;落砂、清砂作业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的有7项。9份报告共识别2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共评价了42个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其中超标的岗位有9个;6家企业对集中超标岗位进行了实际整改。

2.2机械制造业生产工艺分析

机械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钻、铣、镗、车、刨、磨等)、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焊接与气割工艺、涂装工艺和组装。

2.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情况及超标原因分析

2.3.1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有3个项目焊接车间部分岗位的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超标,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范围分别为0.21~0.22mg/m3、6.7~12.5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车间仅采取了全面通风,未采取局部通风和净化处理装置。

2.3.2二甲苯、环己酮。有2个项目涂装车间调漆岗位的二甲苯、环己酮超标,二甲苯、环己酮Ctwa范围分别为50.2~78.6mg/m3、52.6~81.6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设置的机械通风的位置高,未考虑有害物质的密度和净化处理,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不合理。

2.3.3矽尘。有2个项目铸造车间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矽尘(呼尘)的超限倍数>2,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范围为3.4~5.7mg/m3,Ctwa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其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未采取局部通风除尘设施。

2.3.4噪声。有2个项目机加工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8h等效声级超标,噪声强度范围为88.2~90.2dB(a),超标原因主要是机加工岗位用气枪吹干切削液产生的噪声强度过大,使用频繁,未采取隔声、消声装置。

2.4超标岗位整改措施及效果分析

2.4.1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对超标的电焊岗位设计了移动式焊烟除尘器,配备有除尘手臂。

2.4.2二甲苯、环己酮。对超标的调漆岗位的轴流风机的位置进行调整,经检测超标点的二甲苯、环己酮浓度全部合格。

2.4.3矽尘。铸造车间的落砂、清砂处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从而降低粉尘浓度。

2.4.4噪声。对机加工岗位用气枪进行消声、阻尼隔声后噪声强度下降了15dB(a),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2.5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及中毒案例特点

2.5.1慢性职业病。粉尘类所致职业病主要为矽肺、电焊工尘肺和石棉所致的胸膜间皮瘤,矽肺常见于翻砂、清砂作业岗位,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2011年的尘肺报告”,电焊工尘肺近年有5年接触工龄发病的报道;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主要是职业性噪声聋和手臂振动病,噪声聋常见于锻压、冲压操作工,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2014年的职业病报告”,近年也有数控机床作业员发生噪声聋的报道;手臂振动病则常见于清砂、造型岗位;化学毒物所致职业病主要有溶剂汽油、甲基正丁基酮中毒导致的周围神经病,苯系化合物所致的职业性慢性中毒等。

2.5.2急性中毒。见报道的有锅炉制造、罐装容器制造刷漆岗位发生二甲苯中毒;浇注岗位由于通风不良、熔炼炉排风装置故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焊接特殊的管件(锌)发生金属烟热。

3.讨论

通过分析9份评价报告,总结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总体特点为:涉及的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铸造的矽尘、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车间的噪声,这些环节是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本次调查发现,机械行业职业病危害中铸造作业的粉尘、高温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工艺的噪声仍是机械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在防护措施方面,针对焊接工艺,可采用分层送风治理方案,在分层送风系统中,是以低速在厂房的下部分层送风,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同时在作业点采取轻便、高效的通风净化设装置。

4.结语

近年来,机械制造行业在原辅材料的使用及工艺方面均有了明显改进。然而,在职业病危害评价有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在职业病危害评价识别中,应注重涂装使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尤其注意甲基正丁基酮等容易被忽视的化学品。在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确定程序上,应从工程防护、卫生管理、个人防护的角度提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如何加强涂装、电镀、锻压、铸造车间生产中化学物质、通风防毒设施的管理,受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的管理,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以及职业卫生检查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有效控制机械制造的职业病危害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7

[关键词]低氮改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R9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77-02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0年年会上提出,“十二五”中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将扩大到四项,即在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基础上增加氨氮、氮氧化物。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某发电有限公司发电机组计划进行锅炉燃烧系统改造,以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低的目标,受企业委托,笔者对此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的通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为本次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依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本次评价的主要基础技术依据。

1.2评价范围和内容评价范围为某发电厂锅炉烟气脱硝改造项目的主要生产装置以及相配套的辅助生产设施,主要包括两台发电机组锅炉、新建的SCR脱硝装置以及新建的液氨储存区。评价内同包括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局、设备布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以及卫生辅助用室等。

1.3评价方法采用工程分析法、检查表法、类比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等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2评价结果

2.1选址和总体布局符合当地规划及选址地点位于南通市区的下风侧,选址地块符合当地的城乡规划,选址地块地势平坦,地形地貌清楚,无气象、地质等重大自然灾变隐患;选址地水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整个项目分为三个内容,锅炉低氮燃烧系统和脱硝反应系统布置到原有的锅炉系统区域,液氮储存系统单独布置。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车间采用露天布置,地势开阔,自然通风良好。

2.2建设规模及工程内容项目主要工程包括2×330mw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锅炉低氮改造、新建SCR脱硝装置以及新建液氨储存区(按2×330mw+2×1000mw级容量建设)。

2.3工艺流程双尺度低nox燃烧技术以炉内影响燃烧的两大关键尺度(炉膛空间尺度和煤粉燃烧过程尺度)为重点关注对象,全面实施系统优化。SCR脱硝工艺:液态nH3首先经nH3蒸发器,再经过nH3-空气混合器,被空气稀释并携带与烟气均匀混合,然后一起通过一个由催化剂填充的催化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nox和nH3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

2.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本项目分为四个评价单元进行识别。锅炉燃烧系统:煤粉尘、煤灰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高温和噪声,主要存在于锅炉系统巡检和检维修岗位;脱硝反应系统:氨、氮氧化物、氧化钛、五氧化二钒、高温和噪声,主要存在于脱硝系统巡检和检维修岗位;液氨储存系统:氨、低温和噪声,主要存在于液氨储运,液氨装卸以及巡检岗位;公用辅助工程:粉尘、氨和噪声,主要存在于除尘系统巡检,废水系统巡检等岗位。

2.5类比项目检测结果类比项目锅炉燃烧系统和脱硝装置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粉尘,噪声和高温。

2.5.1化学毒物化学毒物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表明锅炉燃烧系统和脱硝装置各岗位检测点空气中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的要求。

2.5.2噪声噪声检测结果见表2,检测结果表明5#机组巡检岗位属噪声轻度危害岗位,5#机组副值岗位为噪声安全作业岗位。

2.5.3高温高温检测结果见表3,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高温强度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的要求。

2.6职业病防护措施

2.6.1防毒防尘措施每台炉及煤仓间设一套真空清扫管道系统;锅炉封闭坪台地面采用设有坡沟可水冲洗设计,便于及时清除积尘,防止二次扬尘;在炉体四周安装移动吸尘装置,便于清除现场积尘;生产操作必需接触有毒物料时,佩戴合适的防毒面具、丁基橡胶手套和耐酸耐碱的长统胶靴,接触酸、碱物料时还应增加系戴耐酸耐碱围裙,避免皮肤接触;液氨储罐设置安全喷淋系统。

2.6.2防噪声措施设备选购充分考虑选购低噪设备;锅炉向空排汽、安全阀排汽管道上,均安装排汽消声器;控制室采用高效隔声门窗和室内吸声设计。

2.6.3防高温措施所有设备均为露天布置,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进行散热;设备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2.7其他该公司成立了工业卫生及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对职业病防治相关部门包括安监部、生技部、卫生所、人力资源部等具体职责作了规定。厂内建有专门的职工学习室,拟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并进行考核。拟为作业人员配备相关的个人防护用品。划拨了职业卫生、环保、安全等专项经费,拟建立较完整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

3讨论

3.1评价与结论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氨、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氧化钛,五氧化二钒,粉尘、高温、低温、噪声等;企业目前采取的卫生防护措施基本合理,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辅助用室的卫生设施配置以及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本项目在正常生产、设备完好、各项卫生技术措施运转正常等条件下,并加强个人防护,可以将职业病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3.2建议1)在脱硝反应系统区域、液氨运输装卸区域、液氨储罐区域、液氨蒸发器、液氨缓冲罐区域以及氨区控制室设置氨有毒气体报警装置;2)在靠近可能发生氨泄漏的设备管道处设置冲淋洗眼装置,其服务半径应小于15m,并对冲淋洗眼装置做好日常维护;3)在液氨储罐区设置风向标,在生产区和非生产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防止非生产区空气受到污染,并应在储罐周围设置氨泄漏报警仪,一旦发生泄漏事故,立即启动应急措施;4)氨储罐等应采用防腐材料或衬涂防腐材料,其它有关管道及附件,也应采用防腐措施;5)项目设备检修以及催化剂更换时,作业人员若需进入密闭容器作业,需提供符合要求的监测、通风、通讯、个人防护用品设备、照明、安全进出设施以及应急救援和其他必需设备,并保证所有设施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2010.

[2]GBZ2.1-2007,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2007.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8

关键词:职业卫生评价;个人防护用品;量化分析

引言:随着2011年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安监和卫生等部门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中的不同职责分工以来,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局面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有更多的企业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寻求职业卫生服务,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与检测,以及职业健康体检等。

1、概述

职业卫生管理主要是通过健全各种法律与管理规范来保障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劳动环境等有害因素对职工的健康产生危害。职业卫生的监管从2010年11月开始由卫生转为安监部门,但其中职业病的和管理仍由卫生部门负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劳动者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他们的职业健康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因而我们的社会对职业卫生管理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尽管随着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职业卫生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管理体系中仍存在许多弊端,阻碍着政策的实施。然而只有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并付诸实施,才能切实有效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某机械加工企业,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预处理、切割、机械加工、部件焊接、打砂、涂装、总装等;涉及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粉尘、噪声等。

2.2方法对该企业开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涂装生产线和噪声作业的超标场所工人预计暴露浓度(强度)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工人在正确使用合格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后,其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的接触水平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3、结果

3.1涂装线超标场所毒物预计暴露浓度计算对该企业涂装生产线5个作业场所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毒物进行采样和检测,其中标箱面漆调漆房、特箱面漆房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甲苯浓度测定值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

3.1.1标箱面漆调漆房预计暴露浓度计算

3.1.1.1有害环境识别:标箱面漆调漆房的西侧墙体设有门窗与外界相通,作业场所不缺氧;二甲苯现场检测浓度(取较高值CSteL)为315mg/m3,未超过二甲苯iDLH浓度,属于非iDLH环境。

3.1.1.3防护用品符合情况:标箱面漆调漆房作业工人现场使用的防毒面罩为自吸过滤式的半面罩,其apF值为10,大于危害因素(3.15),符合apF值选用要求。由于二甲苯对眼睛有刺激性,考虑对眼睛的防护,工人同时佩戴防护眼镜。

3.1.1.4预计暴露浓度:如果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了合格有效的上述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其可能接触浓度预计为31.5mg/m3,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甲苯pC-SteL:100mg/m3)。公式如下:预计暴露浓度=作业场所二甲苯浓度(CSteL)/所选呼吸防护用品的apF=315/10=31.5mg/m3

3.2噪声超标场所预计接触水平计算对该企业生产厂房及公用工程48个作业点采用定点方式测量噪声值,结果显示,房箱生产部家具工段等6个检测点噪声测量结果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目前该企业为机械加工等作业岗位员工配备的护耳器为3m预成型耳塞,其SnR标称值为25dB(a),折算实际降噪值为15dB(a)。开式固定台压力机等4个超标点的噪声测量结果为86.5~93.4dB(a),工人正确佩戴护耳器后,其噪声可能的接触水平的等效声级可以控制在85dB(a)以下。

4、讨论

企业在经济和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应鼓励优先考虑采取工程措施,改变不良的生产环境,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但是当企业现行的工程控制技术措施无效,或者虽然采取控制措施后仍不能有效控制工作场所中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的场所,计算工人预计暴露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分析和评价工人的实际接触水平提供了一些依据,而且较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评价法更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出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当然预计暴露水平的计算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受到个人防护用品是否合格有效,是否正确佩戴、过滤元件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定期更换、工作时间是否延长等因素的影响。个人防护用品的屏蔽和吸收过滤作用能消除或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当生产环境职业危害因素不能根本改善或者发生中毒事故时,这是劳动者最主要也是最后一道防护措施,能否有效地进行个人卫生防护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应根据有害环境性质和危害程度、空气污染物种类、作业状况和使用者特点等,有针对性地为工人配备符合要求的呼吸防护用品。特别是过滤元件的使用周期,应咨询该产品制造商或查阅有关资料,查出标准浓度和标准防毒时间,计算得出实际浓度下的防毒时间,确立过滤元件更换时间表,定期更换。选择护听器要充分考虑使用环境和佩戴个体的条件,应在提供有效听力保护的同时不影响生产作业的进行,考虑到佩戴人群个体的差异性,宜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特点和规格的护听器供劳动者选用,以提高使用的依从性。护听器的选择并非降噪越高越好,如果过度降噪,使用者会产生“孤立”感,屏蔽掉过多有用的声音,如说话声和报警声,因此,建议在佩戴护听器后实际接触噪声在75~80dB(a)的范围最好。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9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职业病共10大类115种。目前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实践中职业病防治的法律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我国的职业病形势十分严峻,对职业病的防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极不适应,职业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市职业病危害和防治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提供的数据,我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为150多家,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数达18000余人,而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2007年我市组织职工查体的企业30多家、8000余人。这30多家企业均为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其中主动查体的少,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检查监督下被动查体的多。可见我市建立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并付诸实施的企业不足20%。

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私营企业中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多年来无从享受职业健康检查,且接害人群数量不详。调查人员从疾控中心了解到,前去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人员,多数是企业的正式职工,包括行政人员。由于高危环境的作业普遍存在外包外聘的用工形式,在高危环境中作业的外包外聘的接害工人往往享受不到正式职工待遇,其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比如我市煤矿的矿工,其尘肺病的发病率极高。我市职业病诊断鉴定职业病患者分别来自煤矿、冶金、建材、造船、电力等10多个不同行业。这些患者多数属于尘肺病、职业性中毒和职业性听力损伤等。其中90%的人不了解职业病,他们在高危环境作业时从未采取任何有效的防范措施。

1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在对企业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有关部门目前尚未建立起相应的机制,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在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工人健康的保护和职业病防治的措施,以致有职业危害因素的项目在未经职业病防治评价、验收等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就能拿到批文、领到执照、开工建设、投产运营,造成职业病危害隐患。

据调查,到目前为止,我市只有少数企业对职业环境主动申请现场监测,委托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全市新增工商登记的乡镇个私企业中,几乎没有企业提交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预评估审查、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等前期预防工作几乎没有开展,使我市的职业病防治在源头上失控,从而使我们处于一方面忙于治疗职业病患者和处理职业中毒事故,另一方面职业危害源又在不断增加的被动局面。

1.2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负责人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制意识薄弱,忽视职业病预防措施和制度建设,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职业病防治责任不落实。

1.3基层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机构缺乏既懂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专业人员,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存在数量少、人员少、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不足的问题,难以全面履行监管职责,亟待加强建设。

1.4在企业制度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的同时,使企业人员流动性加大,职工的变动也非常频繁,大中型企业以外协、外包等形式,将职业病危害作业转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形成流动劳动力队伍,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

1.4.1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借鉴全国试点城市的先进经验,及时制定与《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章、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意见。职业病防治涉及到政府、卫生、劳动、安监、工商、监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多部门,因此,应分工协作,明确责任,建立起多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1.4.2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企业应当从制度建设入手,将劳动用工管理、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防治列入日常管理工作中,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和条件,并制定具体有效的防护措施,常抓不懈。如:对工作环境及时进行安全检测和评估,采取科学方法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定期为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对发现职业病病患的职工应积极救治;企业应当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在签订劳动合同前,企业应当自觉履行告知义务和安全防护教育;认真落实职业病患者的劳动待遇等。

1.4.3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估工作的监督审查,立足从源头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无视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的企业,严格行使执法权。加大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尤其应重点监查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1.4.4开展以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业主为主要对象的《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活动,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教育,让职业病防治的宣传乃至服务工作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使全社会了解《职业病防治法》赋予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包括: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权;对工作场所状况及职业病相关防护措施的知情权;要求健康工作条件权;检举、控告权;拒绝违章作业权;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权;要求赔偿权,以及劳动者行使权力的程序等等)。

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篇10

探讨手术室职业危害对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及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忽视常见的职业危险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论:手术室护士通过对职业危险及预防措施的学习,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能够有效的减少手术室相关职业性感染,从而保障了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险;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3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91-01

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大,每天要接触各种手术患者,另外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对手术室护士健康带来威胁。为了保障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有效地控制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危险因素:

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破伤风、绿脓杆菌、梅毒等微生物感染。手术室护士每天要接触各种手术患者,要清洗整理患者手术后的各种器械、敷料、仪器等,若自我防护措施不规范,不仅自身可能感染病原体,甚至发生交叉感染。

1.2物理性危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有在C型臂、X光定位照片等操作,手术室护士也会暴露于放射的环境中,这些辐射性危害会给手术室护士造成伤害,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

手术中各种监护仪、电刀、吸引器、空调等噪声均会影响手术室工作人员内分泌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

手术室的电器非常多,吸引器损坏漏电、电插座接触不良、线路老化、无安全用电知识等,有时给医务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3化学性危险因素: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甲醛等。这些挥发性消毒剂对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均有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哮喘等。

麻醉废气的污染,主要是异氟醚、氨氟醚从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泄露,污染手术室的空气。长期接触可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1]。

2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的预防措施

2.1生物性危险因素的控制: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要查看患者的化验单,根据不同情况要进行合理预防,如果是感染手术要安排在感染手术间,操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刀、缝针等,由于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损伤自己和他人[2],污染的锐器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有锐器刺破皮肤,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然后清洗伤口,用碘酊、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手术室护士要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必要的预防接种[3]。

2.2物理性危险因素的控制:

术中需要使用C型臂、X光定位照片等的手术应该安排在专用手术间,参加手术的人员要穿戴防护用具,尽量减少摄片次数,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减少手术人员辐射的危害。

正确对待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利用防噪声措施,合理布局,如手术室使用中央空调、中心吸引等。及时淘汰陈旧设备,选用噪声小、性能好的仪器设备。手术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尽量调低音量,暂时不使用的仪器及时关闭。定期检查和维修仪器设备,必要时上油。手术间内要保持安静,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

2.3化学性危险因素的控制:

手术间内要安装净化装置,每天定时通风,定时检测空气质量。手术室护士要掌握化学消毒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备消毒液时要带好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配好的化学消毒剂要盛装在严密加盖的容器内,以减少消毒剂的挥发。手术中切除的病理组织要放在密封的标本盒内。手术室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尽可能以新型低毒、无毒的产品为主。手术室护士要提高防污意识,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定期检测麻醉机的密闭性,减少气体排出。

3小结

在医学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问题,制定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面临健康的多种因素,首先要从观念上加强防护意识,制定切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各种防护措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防护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维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周擎基层医院临床麻醉医师职业暴露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4.12.48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