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5:02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低迷会造成广告投入减少。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资金收紧,广告减少,媒体投放大幅削减,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对于以上市、风险投资等方式直接融资的传媒,金融危机也会直接影响到其财务状况资本市场方面,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下降在所难免。随着市场的细分,各类媒体的定位和特点不同。所遭受的影响和程度也会不同。

金融危机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大。近年来,许多报纸期刊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支柱性广告流失所带来的损失让他们难以为继。残酷的市场环境客观上推动了纸质媒体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广告收入的减少,国内一些报社已经采取了减版面、减刊期、减发行量、减少赠阅以及控制无效发行等措施减少用纸量:一些报社还通过精简队伍、降低薪酬来缩减人员成本。

金融危机对广电媒体的冲击。我国电视业在整体经济下滑的趋势下,由于广告结构和行业特点,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程度相对较小。对于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广电行业而言,企业广告投放对广电媒体机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对房地产、金融投资保险、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广告投放冲击较大,而对快速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广告投放冲击较小。广电产业的覆盖率高、受众广泛,能在极广的地域范围内快捷、低成本地传播信息。成为广告预算有限又希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企业的首选。

金融危机对新媒体的冲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经济面对这次金融危机倒显得镇定和从容。新媒体规模小,潜力大,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受到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加快、网络广告成本降低等利好因素促进。经营规模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我国新媒体市场比相对成熟的国外市场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受众基于消费成本控制而更多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等因素相叠加,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受益匪浅。成为传媒业中受冲击最小的一类媒体。但对金融危机给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仍然不能过分乐观。在广告和融资两个方面,风险投资骤减使为数不少的互联网新兴企业难以为继,互联网因缺乏广告效果的标准化评估,会使得企业在投放选择方面更为审慎。

传媒业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传媒业造成了冲击,另一方而也是对传媒业重新洗牌、优化升级的过程,是投资整合的好时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国传媒广告收入增速减缓。但金融危机时期受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增加,文化传媒市场反而出现明显升温,给中国传媒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金融风暴刮来,在广告收入直接减少的同时,传媒的受众人群将有增无减,其受关注的程度也会大幅度提高。人们非常需要金融、经济的资讯,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要求及时,而传媒对相关资讯的解读也变得越发重要。这一时期,报道及时、解读正确,无疑会大大促进传媒^^牌的树立。金融危机也给了传媒业一个进军其他文化相关产业的机会,与其他很多文化产业相比,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冲击可能还会小一些。国内广电传媒可以把握这个机会,抓住在相关产业“抄底”进入的机会,把业务拓展到游戏、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做大做强自己。

新闻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面对当前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传媒业在认清困难的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国传媒业的改革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未来30年中国传媒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它的发展将远远超过其他各行各业。一方面,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其中可能带来相关文化产业产品的开发,而这4万亿元经济刺激本身对恢复市场信心、投资信心、消费信心也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传媒板块巾大多数个股惯性下跌,传媒行业正酝酿一股并购风潮,行业迎来了整合契机,这使中国文化企业有对外国破产文化企业进行抄底和进入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核心的机会。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国传媒业也将面临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种新的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老牌的大报社也不断改版扩版,增设专版々刊。但不同类别报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时政财经类、健康生活类、幼儿教育类、老年类等报纸期刊的发行还出现了增加的迹象。电视台、电台的发展也很迅猛,人们对财经信息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呈现出普遍上升的趋势。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我国动漫、电影、电视等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逆势增长,意味着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契机。另外,新闻传媒业的巨大市场在于广告费的支持,以及信息社会人们对传媒的巨大需求。目前这一产业仍处于国家控制之下,但还是有一些大财团通过与媒体合作的方式切人这一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一些国际集团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之后,更多的国内资本将参与这一行业的竞争。随着逐步与国际接轨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的传媒业迅速整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新闻学类专业的就业方向

新闻传媒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传播媒体的需要。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与扩张,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门槛”。新闻传媒专业可考虑从以下一些方向就业:

传统的新闻传媒领域是新闻传媒专业就业的首选。新闻学类专业主要是面向新闻传播领域就业,传统的传媒领域是新闻学类专业就业的首选。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报业、电视、广播、宣传、出版部门从事编辑、记者及管理工作;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策划、公共关系、广告策划与制作等工作;也可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新媒体将是新闻传媒专业就业的新方向。新媒体具有廉价、快捷、互动、个性化获取信息的优势。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给新闻学类专业就业带来了新天地,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可考虑从事以下新的职业:

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编导。目前,我国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1000多家。在电视栏目方面,很多节目都是由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只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就有可能被录用。而且这类公司往往不排斥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生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根据这些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平时就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与策划能力,关注影视节目的创作风格与趋向,试着把握受众的心理。

网络编辑。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了传统媒体。早在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把“网络编辑”列为新职业。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软件等。有志于网络编辑工作,在上学时就得多做准备,多接触互联网产品。要注意活学活用,多参加实习并关注行业前沿的动态。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管理;人才培养;专业教学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三次会议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现在“互联网+”环境已经完善政府也有了相应的政策,所以各行各业都在跟风“互联网+”。一些基于“互联网+”模式形成的淘宝、滴滴打车、支付宝等新型事物。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下的构建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而是一加一中加入创新元素实现一加一大于二,只有在“互联网+”中加入创新的元素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教育也需要搭载“互联网+”时代这辆“快速车”,想要在“互联网+”时代中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在传统教育中加入互联网的成果,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把互联网搬到教育上。随着各行各业与“互联网+”不断地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高校的金融管理专业教学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作为为社会企业输送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担负着推动积极发展的作用,所以高校就要抓住“互联网+”的大环境来创新高校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进入社会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高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金融管理专业是高校金融专业的一个分支,也是学校金融系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金融管理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社会与企业源源不断地供应应用型管理人才。在金融管理专业中开设的课程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但是现在的金融管理专业教学中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没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所以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所以想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金融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将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与先进的理念结合,把培养应用型金融管理人才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并且要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金融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提高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质量。但是在许多高校的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还需要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金融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力求把金融管理专业作为高校的一个单独的学科进行建设。高校金融管理专业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存在以下问题。(一)校企合作程度不够。高校在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并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实习,这就为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环境。但是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在人才方案培养制定方面、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都没有深度的合作。(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在金融管理专业中设立了实习实训课程,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时间内容一直以校内实训、社会见习为主,没有创立真实的金融从业环境,不利于学生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有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单一和缺乏综合性,这就严重影响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严重落后于学校的发展需求,就会造成学生实践教学环境的不完善、配套设备的不完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实践操作平台。例如:高校建设经费的不足;实训基地设备更新缓慢;缺乏与金融机构的有效沟通。(四)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金融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在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将大部分时间安排为理论课程,仅有很少的部分用于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五)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高校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不足,使得学生几乎没有接触真实金融环境的机会,并且现有的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太过单一,这就严重影响学生参加金融管理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需求复合型综合素养人才,这样人才不仅有很高的专业技能,还具有很强的“互联网+”思维和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步伐,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2.加强对学生发展意识的树立。虽然“互联网+”已经与高校金融管理专业相结合,但是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互联网+”却对高校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校要重视这方面的建设。可以鼓励学生树立发展意识,通过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3.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掌握。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全国“互联网+”时代。金融管理专业学生想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对金融学基础理论有很深的理解。只有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掌握的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让他们步入社会时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4.加强学生互联网工具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想要更好地实现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要加强学生对于互联网工具运用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金融行业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有综合能力和金融管理专业学科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他们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有预测能力。5.加强学生互联网思维和金融创新思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金融创新思维。金融学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训实习的时候还要主动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例如: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生还要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方式。金融管理专业是一门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科,所以高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既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金融管理专业综合素养和金融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例如,教师在进行金融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运用典型的成功案例,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激发学习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高校金融管理专业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直是教师在课堂掌握主动,运用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互联网+”,来不断创新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互联网+”与金融管理专业教学的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师在进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还要尊重这种差异,对于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专业学生的整体成绩。(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创新。1.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创新中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学校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金融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然后让教师与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习交流。网络教学平台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远距离教学,同时网络教学平台还会存有之前的教学视频都会在平台上保存,这样就可以供学生随时查看。对于金融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中难点的部分,学生通过教师一次的讲解可能不会理解,但是教师由于既定的教学进度,就不可能实现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重复学习,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保存的视频来重复学习。2.运用VR技术。在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运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产物—VR技术,在教学中通过VR技术模拟金融管理操作系统,把真实的金融行业通过VR技术来展示,让学生在VR技术中感受金融行业的真实情况,学生在VR技术中可以自己操作金融,通过重复的操作来发现自己未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金融管理专业实践的结合。也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培养学生金融管理专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能力的建设,加强金融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金融管理专业教学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具有金融管理专业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努力实现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肖攀,苏静,翟逸君.“双创”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5

[2]海新权,韩晓婧.金融科技和“双一流”建设驱动下的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4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3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改革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着力解决传统金融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使学生在积极学习普惠金融的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掌握一些与国际接轨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能够发现金融发展前沿的新问题,并提供科学的解决办法,以积极应对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时代变化。金融学专业只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改革,才能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出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能与国际金融发展接轨的综合实力强的全能型金融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学教育制度以及改革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需要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国金融教学的基本现状,加快国内高等院校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对我国金融学课程现有的教学状况进行教学改革,创造出一种适合本国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普惠金融出现后,给我国目前金融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惠金融要求金融学的教学利用好互联网技术

依托互联网技术强大的信息普及与传播特点,普惠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金融学课程教学却因为教材内容更新、教学理念楼后等相对滞后而发展缓慢,很多普惠金融知识并没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获得广泛的传播,这就形成了普惠金融本身在经济中迅速发展与当前传统金融教学滞后的巨大反差。普惠金融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这一特点,必然将推动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从书本文字到网络信息的变革,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推动金融学课程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二)普惠金融要求将教学引导到关注普惠金融惠及的社会群体上来

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方式下,广大在校金融本科学生身处校园,对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了解甚微,难以深入偏远地区体会薄弱的金融服务体系给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更无法体会来自偏远地区的人民对普惠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因此,学生必须深入农村地区的基层实践,亲自置身于基层金融领域,切身体会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普惠金融关系金融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普惠金融的知识普及必将推动金融课程教学重点的转移,因此,目前我国金融课程的教学急需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将教学重点逐步转移到关注普惠金融惠及的社会群体上来。

(三)普惠金融将引导教师把教学重点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金融课程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基于一个理想的环境分析,即默认社会各阶层都能找到并接受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而在普惠金融的新背景下,学生面向的群体大都不具备甄别各类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能根据自己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参与其中,因此,金融课教学一定会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

二、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普惠金融发展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迅速影响到了教育层面,我国普通高校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在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之下,迫切要求顺应时展趋势,进行深层次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有了很大进步与巨大创新,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本科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偏重宏观金融,淡化了微观金融,教学体制相对落后,金融专业教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培养出卓越的、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在普惠金融背景下,金融逐渐出现小微化的发展趋势,而我国传统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讲授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金融学专业人才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本科学生对社会上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不熟悉,影响了对金融课程的学习,也影响了与金融相关的边缘学科的学习,诸如计算机的操作、数理统计等与金融密切相关的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教学模式依旧单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高校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金融学教学课堂仍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老师很难清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师生互动”未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难免低下,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实践应用就更加谈不上了。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大学生大多生活在象牙塔里,对外面的现实世界了解比较少,学生要将现学知识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结合得很好是很难做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教授本专业课程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比较缺乏。有些大学教师很年轻,刚读完硕博就进入教学岗位,这些都使得教师难以进行社会实践,因而实践经验少。

四、造成金融学课程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与修订

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的很多教材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编写的货币银行学,而金融学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与修订,导致其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国内的金融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与国外的相差甚远,更五、普惠金融背景下改进金融学课程教学相应的对策建议(一)与时俱进,将普惠金融知识带进金融学课堂随着普惠金融在我国大力发展,我们需要在金融教材当中对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若不能及时在教材里注入新的金融知识,可能会导致学生因没有掌握这些新的知识而造成日后就业空间受限,影响其个人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在汲取国外先进金融学教材养分的同时,也要顺应时展需要,要对我国金融学专业教材进行适当修改,注入一些新鲜的知识养料。我们可以考虑在教材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传授,多引入一些金融发展中比较新的案例或讨论题,让学生可以敏锐地洞悉到金融发展的新问题。要将普惠金融的知识与金融学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全面系统地对金融学本科教材进行补充。

(二)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创新性教学环节

我国传统金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得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也同样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可以通过引用当前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控制好时间,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分析普惠金融产生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且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金融交易,直观地感受金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使金融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三)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师资力量、人才资源和品牌效应,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与部分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学习相关专业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同时,巩固高校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还可以提高学校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声誉,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为普惠金融相关知识普及和普惠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旸.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6(21):130-132.

[2]吴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2-23.

[3]张文颖.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经济,2006(6):109-110.

[4]董梦云.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究[J].财经论坛,2016(25):130-131.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4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就业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ofemployment)是指就业人群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对就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也是帮助大学生健全完善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要途径。为了解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引导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对某金融系7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从就业价值取向、专业认可度及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1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

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

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

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

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

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二)强化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对个体负责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让每个毕业生拥有依据自身条件和自我意志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培育,培育大学生能够承担、负责任的精神态度,在进行就业价值选择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应掌握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准确定位自身优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和发展期,社会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正确引导金融学本科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减少金融人才的流失,应引起高等教育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崔铭,张艳琼.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适应性;金融管理与实务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专业适应性问题简述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时,则不习惯接受。最后,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政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不懂得微分,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

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图、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使经济学走下神坛,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不过笔者也相信,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08(5)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6

一、研究《金融法学》课程体系的意义

1.研究《金融法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更好地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提供建议

《金融法学》与《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甚至《商法》等课程内容互有穿插,互有补充,《金融法学》课程内容的确定,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提供借鉴。

2.研究《金融法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为《金融法学》的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目前现有的《金融法学》的教科书,内容和体系相差较大,与立法、司法、金融实践脱节较大。通过理顺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利用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并为进一步的相关教材编写提供思路。

3.研究《金融法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辅助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更好地为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提供借鉴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一个桥梁,如何将特定知识传授给特定对象,是教学中的重点。而《金融法学》本身又融合了金融社会的瞬息万变和金融法规的纷繁更迭,更有必要交流教学心得,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二、对《金融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法学授课的核心内容

金融法学的核心内容依其重要性,应当区分为三个层次:其一,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核心法律。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就其内容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直接金融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各种证券,将资金直接转移给证券发行人(企业、公司或政府)的资金融通行为,其核心是证券融资,核心法律为《证券法》和《公司法》;间接金融是指最终贷款人(存款人)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中介机构(贷款人),把资金贷给借款人的资金融通行为,其核心为银行融资,核心法律为《商业银行法》。金融体制中的“基本格局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大部分企业的大部分流动资金均来自银行贷款。”作为上述两大法律的辅助,近几年与保险、基金等相关的法律重要性也在上升,因此在授课时也应略为涉猎,但不可喧宾夺主、混淆重点。教学中应当注重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纠纷的发生原因,法学界、司法界的主要观点、分歧,相关法律修改前后的不同规定及其原因,银行和客户在不同背景下的法律保护等。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如临其境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自1918年出现于美国以来,效果神奇,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很快被推广到西方各大学。案例教学法在被引入我国的20年当中,逐渐被教师和学生及企业界发现和运用,特别是在管理学教学中由于其卓越的教学效果而备受青睐。

其二,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相关的法律。最重要的是《票据法》,通过讲解各种票据的流转流程,让学生掌握在票据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和付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法律纠纷的分析处理。在该项内容中,还应包括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储蓄管理条例等实务性法律法规。在教学中应注意了解相关金融服务在带给客户方便的同时,给银行和客户带来的潜在风险。如《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自2003年实施以来,允许个人到银行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给客户带来很大的方便,既可以避免现金携带的不方便,又可以节省时间。但是也有风险,一旦转账发生错误,结果就很麻烦,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重大纠纷,但是应当引起银行和客户的注意。另外,国外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内容也应当在教学中予以介绍,增加学生对金融业经营的理解。

其三,金融体系运行中有关宏观调控日常规则等方面的法律。如中央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特别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为保障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而加强的金融监管,应当作为授课重点。作为上述两大主干内容的补充,在时间分配上应灵活把握,视授课对象(各专业学生)不同有所区分。

2.与金融法规相关的改革背景

经济转型时期,每一项金融法规的出台都与深化金融改革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针对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一些矛盾、问题和潜在风险有的而发,因此,在金融法学授课过程中,应穿插讲授一些宏观改革的背景知识,以便学生了解不同法规的立法宗旨、立法目的以及法规的适合场合,同时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每一时期的金融背景有所了解。

3.与金融法规相关的金融专业知识

与其他经济法规相比,金融法学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特定用语更丰富,如协定存款、信用风险、银行汇票、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等等,要想把法律知识清晰、正确地讲授给学生,必须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在课堂讲授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主体教育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金融法规分析金融实务的能力。

4.国内外前沿的金融法学动态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7

关键词: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培养;作用

金融专业学位是我国目前39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育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1]。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简称金融硕士mF)以来,全国目前已有85所高校获得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首次正式招生。金融专硕的培养目标明显区别于金融专业学术型硕士[2]。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3]。随着各培养单位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培养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各办学单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金融硕士(mF)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问题,提出将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运用在金融硕士(mF)的课程教学中,试图通过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来推进金融硕士的教学改革,将原来案例教学法的两个维度拓展为多个维度,将静态单向讲解转变为动态互动教学,让任课教师、事业导师、学生、业界人士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共同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一、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金融实践的转变和人才市场的超额需求推动以实践为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发生变化[4].金融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要充分反映金融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景实践能力三个方面。一般实践能力包含了身体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主要是个人的一些基本能力,专业硕士需要具有从事职业工作的正常的身体、智力和心理。专项实践能力是指个人在解决专项问题时需要的专门实践能力。专业硕士的此类能力是专业知识所带来的实践能力,它包括了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现实情境的相互关系,有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指导实践行为的能力。情境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可根据问题解决的流程分为识别能力、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总结能力等综合能力。一般实践能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另外两项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专项实践能力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专门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则是一种综合能力[5]。

二、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对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及角色定位

所谓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案例为基础,从任课教师、学生、事业导师和专业业界人士等维度,进行案例编写、案例教学、案例培训交流、案例共享、案例评价等方面的建设和教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学生、事业导师和业界人士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位。

1.任课教师角色定位。任课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课程总设计师和导演。任课教师课前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案例设计、案例讨论流程、案例讨论评分细则等内容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进行周密的设计。课中要有序地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于案例讨论的内容要提升更高一个层面和深度,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真正有所收获。

2.学生角色定位。学生的角色应该是演员。课下要认真练习基本功,扎实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把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把握与相关的学科前沿犹。学生之间还要进行认真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课堂上进行表演时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和表达应变能力。课后学生通过编写案例和完成学习心得体会来检查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效果。

3.事业导师角色定位。事业导师的角色应该是协助员。事业导师是学校为学生聘请的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实践部门的老师。由于他们不可能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需要的时候可以协助搞专题讲座和学术沙龙等活动,也可以接受学生的问询和实地调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案例资料的收集和编写。

4.业界人士角色定位。业界人士的角色应该是急救员,当任课教师和事业导师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现时,可以临时聘请专业人士来帮助解决。

(二)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对金融硕士(mF)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思考;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将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很快的对接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情景实践能力的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一)《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的性质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是金融硕士(mF)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着重培养学生金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金融市场分析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通晓国际金融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具有充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后,对金融机构具体的经营管理进行学习,强调学以致用,更加强调金融专业硕士教学要求的实践、创新、实用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学校的老师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教学中也运用了案例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诸多因素,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传统案例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所使用的案例多数是例证型的事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大部分金融学教师没有实际从业经验,也不太熟悉案例教学方法,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实质并不是十分清楚,甚至将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育与案例教学混淆,不能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学校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在促进案例教学方面缺乏对教师的激励措施,致使很多教师在主观上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动力不足,更不可能到金融部门去收集和编写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大多数是通过网络、报纸收集的第二手资料来源进行的例证型教学,导致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2.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不高。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于mBa的学员,他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对案例的内容仍然感觉抽象难懂,课前准备讨论不够充分,课堂中无法很好地参与讨论,经常出现案例讨论不激烈甚至冷场的局面。

3.案例的选择与教学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目前金融方面案例比较少,有些老师使用的案例多来数自于二手资料,没有经过实地调研和认真编写,还有一些案例是针对mBa学生编写的,比较复杂,单个案例的教学时间很长,不适合几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硕士使用。

4.反映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的本土化案例缺乏。由于和本地的实际经济、金融部门联系接触比较少,所采集的反映当地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案例资料不足,缺乏能够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案例,不太接地气,感觉距离学生太远。

5.案例教学使用的具体教学方式单一。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应该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而目前我们的案例教学基本停留于分析这个方式上,而其他的方式采用的很少,这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

(二)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任课教师总体设计和引导。任课教师根据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提供案例,课前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准备,课堂上创设案例情景,将案例资料按照“案情―设问―讨论”的形式穿插于课堂讲授内容中,引导学生的感知和观察。教师在课堂案例讨论前,可对课程理论知识内容进行适度讲解和提示,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点评分析并讲授其中蕴含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学生讨论和展示。学生在接受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后,学生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案例的阅读与学习,并做好针对相应选择的设问的ppt课件,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由学生代表进行讲解,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案例,通过案例的收集整理达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事业导师指导和协助。事业导师可以参与到自己所带学生小组去参与案例讨论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参与到任课教师组织的课堂案例讨论中。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案例的收集和编写,进行案例的评价和改进。

4.业界人士解决更专业问题。如果遇到任课教师和事业导师都不能解决的专业问题时,可以临时聘请专业人士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以他们实践部门的运作和经验来分析判断案例的内容和价值。同时可以依靠行业人士收集现实的案例资料,使案例更具有新颖性和可靠性。

四、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成效及建议

(一)成效

1.促进了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努力进行思考、探索和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克服怯场、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敢于向老师和同学发表自己独立见解,也敢于与他人进行争辩,寻求真理,促进了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提高。

2.促进了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很大提高。首先,学生自己知道怎么去查阅、归纳、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多种路径去获取知识,一改以往只通过课堂老师讲授和教材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其次,多维互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将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和适应社会能力。

3.促进了学生情景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Π咐中的问题进行识别,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组织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与老师沟通,形成意见和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情景实践能力。

(二)建议

由于使用时间比较短,存在着诸如案例本身还不够成熟、学生还不太适应、聘请事业导师和业界人士的不易等问题,以后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1.加紧进行案例库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收集、调研和编写,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时间安排。与实际单位的同志联合进行案例开发、案例跟踪、案例编写等工作,尽快建立适合于金融专硕教育的案例库。

2.鼓励学生主动配合参与。学生要尽快改变本科阶段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要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来。

3.聘请一批事业导师。尽快聘请一批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事业导师,给予他们一定的经费支持,明确他们应该履行的职责和相应的教学任务,促进他们配合和协助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活动,真正帮助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

[2]封思贤,范存斌.肖泽磊.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比较及优化[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11):51-53.

[3]李心丹主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3页.

[4]罗春婵.“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5(1).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8

论文摘要:金融学实验教学,不但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方针上存在“认识偏差”;发展上存在两大“瓶颈”,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高校推动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前言

居于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具有第一和持续的推动作用。实现金融的这种推动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同时具备足够能力抵御内外因素的扰动,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就是要有大量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这些高素质的金融人员,最终来源只能是大学教育。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才,才有可能创造出强大的金融业。进而只有依赖强大的金融业,在当今金融一体化与国际化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金融人才,大学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然而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亦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当前的中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更凸现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其原因有三:纯粹的金融学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最终要回归实践,而实验教学。则是沟通二者的一道重要桥梁,此其一;在金融实务界,金融技术与业务,更凸现其重要性,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的“产品”,主要面向金融实务界,而非纯粹的理论界,此其二;最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实务人才。所有这些都表明,金融学的大学教育,除了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之外,实验教学需要大力超前发展。

然而,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发现,我国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恰好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认识偏差”,二个“瓶颈”,三个“实践过程失衡”。

二、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认识偏差

传统意义上,金融学属于文科性质的科学;然而事实上,尤其是在当代意义上,金融学更属于一门实践科学。金融学。并不如历史与地理,或者语言与文学,属于纯文科性;它的学科应用性质更决定了其实践性。金融学面对的金融业,技术性非常强,无论是从银行到保险,还是从证券到信托,无一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性与操作性技能。这种实践技能,本身就是金融职业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

有鉴于此,我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理论与操作性实践的并重。然而从我国金融学专业的教育现状而言,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并重。对于实现操作性的实验教学存在巨大的认识偏差,即金融学作为文科专业,实验教学并不重要。或者至少重要性不如理论教学。这种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像自然科学一样,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其量,实验教学仅仅是作为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金融理论而附加的教学活动。实验教学,既没有作为单独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也没有单独的学分要求。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国内金融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教学这一块并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予以系统规划。

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投入极少。随着我国对高素质金融人才需求的剧增,开设金融专业的大学也越来越多。但是实验教学这一块的投入并没有到位,相反不少高校把金融学专业看成是投入少,产出大的一个好专业。就笔者所了解的几所“211”重点大学而言,金融学专业教育虽然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但是整个实验室的配套以及后续资金投入相对严重不足。这种结果则是,虽然建立了专业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上的特有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这种认识偏差以及上述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下面的“瓶颈”。

三、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两大瓶颈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两大“瓶颈”。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无疑是两个重大的阻碍因素。

第一个“瓶颈”是,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通行的高质量教材。前面已经述及,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并没有成为培养方案中的正式课程,全国也极少金融学实验教科书。相反,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等课程,都有专门实验大纲与指导书。金融学专业的现状是,它没有全国规划的实验大纲与教材,相关教师只能“无米之炊”。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普遍依据教师个人的专业理解,进行教学大纲的编排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编。以《外汇市场业务》为例,真正符合大学教学的高质量教材暂时还没有。这个“瓶颈”的后果是,实验教学缺乏相对科学可行的依据,也没有规范的标准,教师的主观性成分较多。这无形中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也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更为严重的是,降低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方面所发挥的应有作用,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不太理想的尴尬局面。

第二个“瓶颈”则是,高校普遍缺乏金融学专业的专任实验教师。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有着与理论教学不同的规律,从而也需要有不同背景与技能的专业教学指导人员。但是从目前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的金融学教师普遍理论化偏强。而实验技能较差。承担金融实验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承当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人员。例如,《银行信贷》的实验,则由该理论课程的教师担任。其他相关实验教学内容,也大抵如此。这种双肩挑的教学模式,无疑对金融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职业背景不同,相当部分教师并不适应这种双肩挑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学对教师的人行门槛比较高,例如“211”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基本上进不去,也不可能承当教学任务。从而,有实践背景,但如果没有博士学位的金融界人士,也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实验教师。最终,大学的教师基本上都属于学院派,来源于实践部门的人员奇缺。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调研,90%以上的金融学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来没有在金融界工作过。这个“瓶颈”与上面第一个一样,也降低了金融实验教学的效果,极大影响了我国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四、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三大失衡

除了上述问题,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三大失衡,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效果,并导致金融人才培养不尽人意。

第一个失衡是,注重个体而非系统。金融学实验教学零散分布于各门课程,而非整合在一起。当前各高校金融学实验教学普遍的做法是,把实验教学混排在理论教学之中。例如,证券投资课程,实验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的一周,或者两周之内集中进行。又如。外汇市场业务课程,教师先做理论性的教学,或者基本知识的教学,然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金融学人才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素质培养。学生得到的金融实验知识与技能,只有孤零与散乱。同时,由于各门理论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从而学生也只能在不同学期参与实验教学。这种安排,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教学的互相补充与促进的强化效果。结果则是,学生对实验教学,对金融学的综合技能依然缺乏完整统一的认识与训练。

第二个失衡是,注重浅层次,欠缺高层次。实验内容只注重简单操作,而缺乏理论指导下的情景应用。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校内大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取金融实践技能,并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因而各高校更倚重建立金融实验室,用以培养既具有理论金融知识。又拥有金融实践知识。并能很快适应金融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但是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更多的时候是教会学生会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而非金融业的实践操作。譬如,银行会计课程,高校利用相关软件,让学生知道银行业会计的基本处理程序。至于面对一项银行业务,该如何具体操作,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辅导与训练。这表明。这种实验教学,充其量属于金融实验教学的浅层次。高层次的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在浅层次之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理论指导之下的实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实际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完全弥补金融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通病。

第三个失衡是,注重金融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或配备。金融实验教学,不但需要一流的实验硬件设施,例如足够数量的电脑以及通畅的网络设施,更需要相应的教学软件。在硬件方面,高校基本上都能配备当时最高水平的电脑。但是,在软件方面,建设明显滞后。金融教学软件的来源渠道有两个:自我开发与商业购买。自我开发,对于金融学专业方面的老师而言,可以说勉为其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因为,对于大型专业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人员,而且需要一个编程的团队,专门进行开发与研究。显然,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并不胜任这项工作。同时,软件开发,非一朝一夕所成,耗时巨大。显然,这也并适合于自我开发。由此,商业购买也就成为一条退而求其次的可行选择。然而从实际应用而言,商业软件的使用并不十分顺畅。这其中的原因是,商业开发人员难以满足既懂计算机编程,又兼金融理论与应用实践知识的综合要求。最终,高校花数十万购进的软件,并不是非常适合实验教学所需。同时,软件如果一旦使用不畅,或者出现问题,更新修复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软件之间,也基本上属于条块分割。这既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投入。后者对于文科专业发展失衡的高校而言,显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建立金融实验室以后。每年用于更新硬件设备,尤其是更新软件,提高软件水平的投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五、创新金融实验教学,提高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鉴于上述问题,为了着力提高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进行大胆创新,尤其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纠正认识偏差,大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在纠正这个偏差方面,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大学专业水平时,应把实验教学列入重要的考评指标;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金融学学科设立与建设尤其是硕士点与博士点建设中,把实验教学列为重要的参照指标。此外,提升金融实验教学的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也是助推实验教学地位的重要途径。例如可由教育部牵头,各个高校每年轮流举办全国金融实验技能大赛,以此促进实验教学的社会影响,并由此获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认识与软硬件的大力支持。只有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关注,才有可能在日后金融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给与重要的政策扶持。

第二,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制度建设。由教育部牵头成立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金融学实验教学大纲指南,全国高校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各自的详细培养方案。根据这个指南,今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纳入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指引的主要内容至少要包括:实验教学的目标,基本内容,教学的实验室建设最低标准,标准的软件要求,师资的培养与实施,综合考评,持续的软硬件设备投入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引,彻底扭转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育的分散、无序、无标准的状态,最终提升实验教学的标准,并实现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飞跃。此外一件急迫的事是,组织专家编写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指导书。有了这个指导书,金融实验教学也就有了标准与方向标。

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金融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落实到是否有合格的实验指导老师。由专任老师负责金融学实验教学活动。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创新金融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举措。专任教学的来源,路径有两个。一种方法是,选拔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到金融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践锻炼。在此基础之上,再把这些教师进行相对系统的实验教学培训。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外部引进,即从金融业中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实践人才。对这种人才;再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学与实验学的培训。

第四,实施全面平衡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前面分析到的“失衡”,都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软肋,高校需要彻底扭转。对于第一个失衡,按照本节第二条的建议,高校可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专门归类到两门课程:微观实验学与宏观实验学。各门理论课程,只负责理论课内容的教学;实验内容,整合到这两门课程中。就微观实验学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外汇市场业务、保险、银行会计等;而宏观实验学,则应该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等。对于第二个“失衡”,高校应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实验内容,会使用金融模拟软件;高层次,则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各种不同经济环境与业务情景,“量体裁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确定实验内容的处理流程与对策。譬如,面对一家中小型外贸企业,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国际金融与外汇业务的相关知识,帮助其设计外汇风险的管理对策,并制定出详细的项目实施报告。对于第三个“失衡”,高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外购教学软件时,严格选取软件开发商,并委派实验指导专任教师前往软件公司蹲点。如是才能确保所购软件能够量身定做。以便适合金融业的实验教学要求,避免软件购置后无法正常使用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需要定期更新软件,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教学的要求以及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只有软硬件的不断更新以及拟合,金融学的实验教学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而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实现。

六、结束语

金融学实验教学,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重要内容。目前,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普遍建立了金融实验室。然而,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而言,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金融学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普遍存在“认识偏差”;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存在两大“瓶颈”,即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缺少胜任金融学实验教学的专任教师;除此以外,还存在实践过程中的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9

三、市场营销策略

该项目依托的是教育部和大型银行的资源,因此充分应用该项目独有的资源,发挥政府及行业背景平台的优势,是营销商务模式设计的重点所在。

销售模式:

主要营销模式:

l通过教育部资源平台在大中专院校推广。

l通过合作大型银行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进行金融行业推广。

l通过市场宣传手段吸引社会人员参加及培训机构加盟。

销售渠道:

大客户集体报名:

主要吸引国内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大型用户集体培训。

个人报名:

主要吸引在校大中专学生、社会人员以个人民意报名参加培训。

中小企业报名:

主要吸引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用户的培训。

地方培训机构:

吸引地方培训机构培训,迅速提高项目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四、项目前景

培训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就业竞争的加剧,职业要求压力的加大,将迫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断深造来提升自我。这一社会背景,决定了2005年培训市场将继续高开高走。

随着世界排名前200位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看涨。预计到“十五”期末,国内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比目前增加29%,需要补充一大批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金融人才。人才紧缺带动了金融培训的需求,因此,2005年后金融培训市场的行情将继续“看涨”,而且国际知名金融培训机构的大举介入,更为金融培训火上加油。此外,我国入世后,更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上市公司需要完善财务制度,对有资质的会计师的需求也将直线上升。因此,与金融培训密切相关的财会培训也将升温。

旺盛的人才需求和巨大的人才缺口,造成金融行业整体薪资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排名靠前,金融业高薪引才吸引了众多人员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并希望拥有业内普遍认可的权威认证作为进入该行业以及升职加薪甚至跳槽的敲门砖。因此项目用户群数量巨大,并愿意投资进行“充电”。

由此可见,金融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五、项目发展目标

项目将以“以需设专、以技育人、以人为本”的培训模式,整合教育部和银行的资源优势,联合推出权威性金融保险业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认证,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培训形式,面向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认证民办培训学院。

Ø学员技能/能力提升目标:

-交流技能(口头和书面)

-分析技能

-综合数据能力

-计算机知识

-精确性

-人际关系技能

-监管

-决策技能

-销售技能

-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力

Ø学员取得认证典型工作范围:

-向客户建议正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计划

-分析股票上市公司

-风险评估

-提供市场状况信息

-达成并准备租借或租赁协议

-提供财产和意外保险、人寿保险或健康保险

-管理、评估和分配贷款

为此,本项目必须做好以下三项重要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朝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金融学专业前景篇10

【摘要】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的影响,以及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构建策略,从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及对高职金融专业的影响

1.1互联网金融背景

现代社会,互联网金融覆盖了资金融通、移动支付等诸多金融领域,这影响了传统的金融业态,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从广义来讲,将信息技术(包括移动支付、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与传统金融行业结合的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从狭义来讲,互联网金融也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首先,技术的不断革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技术降低了传统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因此各类互联网结算、理财、投资业务得以不断涌现。再次,普惠金融理念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环境。普惠金融是为中小微企业、普通居民、农民等弱势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强调金融资源向这些群体的倾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理念。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理财、小额贷款都是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理念的贯彻。最后,信用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互联网企业基于自身业务所掌握的客户交易数据,成为有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重要数据资源,可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特定群体开展金融服务。

1.2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带来了重大影响。首先,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目前的金融专业课程还没有及时更新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即使有也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进行补充,还没有构建出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导致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难以与金融专业发展一致。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作出调整。其次,课程内容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对于传统金融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在安全、便捷等业务流程上的改进,互联网金融在支付计算、投资理财等领域的进步,都对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型提出更高要求。因此,2015年,互联网金融专业被纳入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其必要性。

二、互网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传统金融专业课程强调金融、经济、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但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复合要求。这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有清晰认识,了解它的产品属性、风险状况,还要了解甚至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技术知识。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快速的更新与进步中,还需要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保持高度的敏感以及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成为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

三、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实践等策略。首先,高职院校要对现有教学理念进行改进。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理念,普惠金融也要被纳入到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加强学生对这一金融理念的认识,作出合理的引导。其次,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内容,探讨金融专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学生金融业务技能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以此帮助学生更高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要求。再次,充实教学内容,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重视其实用性和前沿性,关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互联网金融地认识。最后,重视教学实践,互联网金融是高度实用性的学科,因此在数据分析与挖掘、投资理财、支付结算等领域都有诸多实践案例,可作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的案例,加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4.1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课程四类。基础课程包括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互联网金融概论、金融市场基础、金融法规等,专业课程则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专业课程包括数据分析与挖掘、网络贷款、网络理财、众筹、互联网金融监管等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金融地分析、营销、风险控制等业务能力。实践课程包括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等课程,此类课程更要独立设置并设置学分,鼓励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对互联网金融开展实地调研、体验与分析,培养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能力拓展课程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细分模块进行的教学,例如应用开发、系统运营等,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兴趣与自身特点,开展专业能力拓展。

4.2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从实施角度,高职院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涵盖金融与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同时引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践专家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并对专业课程设置给出更多建议与调整。二是学校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为开展实践课程、实习等提供便利渠道,也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创新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方便学校、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将企业案例引入教学,并引入行业专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指导。三是丰富教学形式,多采用网络实时动态教学、生产性实训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开发、金融营销方案设计、业务流程设计、运营方案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艳英.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