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培训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8:47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1

一、地方党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地方党校作为地方党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是党委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思想库,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对于地方党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党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第二条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地方党校担负着党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包括党性锻炼、党纪党规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其第四条还规定,“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针对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2)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教育与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党员干部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强化和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是地方党校各方面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时作为一种精神与力量,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面旗帜,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应该首先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进行认真的学习与践行,并形成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榜样和表率。党校教育之本在党员干部,党校的发展在于培养什么样党员干部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不仅是党校的一项根本工作,更是党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党校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党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党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任务,应当努力把党校办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研究的主渠道、主阵地和生力军,推动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从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认识与价值选择的特殊性来看,地方党校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先进的价值体系引导,更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表率作用。“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特殊,这种特殊性就表现为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教育对象,也是所谓的受众,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受众与主体的内在统一。”(3)也就是说,广大党员干部是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主体和中坚力量,在整个社会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和示范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引领、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生深入学习、领会、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如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一致,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驱动力和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共同奋斗。反之,就会失去“价值认同、行为指引、精神激励、规范约束的作用,引发价值目标偏离,致使政治资源流失,引发部分领导干部腐败,增加领导成本”,(4)甚至导致执政地位的丧失,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地位与认识现状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地方党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灵魂和指导思想。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是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几乎所有的党校、行政学院(校)、社会主义学院等干训机构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了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从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模范性出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上,积极主动地开设了许多相关的价值观教育专题课,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员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重点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理论阐述和价值澄清,紧抓学员的作风学风文风建设,并且组织教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都能够牢记党的宗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领、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地方党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尽管地方党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无论是从地方党校的制度建设、学员素质、干部培养模式还是从社会评价等各方面考量,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等相关专题,或者就是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专题,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天下党校是一家,都是兄弟式的关系,但非常松散无力。尽管说有《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等的规约,但在上一层级的党校对下一层级的党校的业务指导等方面缺乏相关的具体制度安排和系统监管。干部教育培训轮训,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和安排。地方党校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全取决于同级党委,办学取决于组织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办学意志,弹性非常大。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相当紧张甚至严重缺乏,培训调学工作难开展,谈不上采取专门的活动(理论专题课和社会实践课)加强对学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教育和践履,缺乏内外衔接、系统配套、协调推进的整体制度调节和保障。甚至还存在互相拆台、排斥、抵触、冲突的现象。不少异地培训的开展,成了变相的旅游观光活动,有的红色教育庸俗化、娱乐化,甚至任意肢解、解构我们党的历史,歪曲历史的事实真相,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体验效果,造成价值观的撕裂、冲突、混乱。对当前党员干部价值观缺乏调查研究,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不甚了解,为宣教而宣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不健全、不实在、不灵活,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市场化的利益原则与干部培养长效机制的矛盾。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讲竞争、求效率确实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高等学校和其它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选择。但是,教育培训商业化、利益化、产业化的背后存在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和负效应。受教育培训经费限制,不少地方党校办学并不规范,不少主体班次的设置随意性比较大,不分对象“一锅煮”,大班制授课且集中面授短则3-5天,稍长的7-10天,多数没有按照要求运行操作,多半是用自学来补足学时的缺余,或者是网络培训的形式充抵,不少学员因为工作需要请假甚至基本上没上过课,每期培训班开设的专题课的数量也不多,太过于追逐所谓的形式、效益、成本、实用,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突出。当我们真正的考量学员的培养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培养学员的关键在于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别是党校原则,构筑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结构。干部的价值观建设是一个持续、系统的过程,干部的培育成长本身也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相互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保障。短时间的集中速成教育培训,充其量是通过几个专题课把最近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传达一下而已,开设的多是一些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实用课,几乎不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方面的课程,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这和“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5)的要求差距是非常大的。党校的教育培训的产品是党员领导干部。经济主义思想被移植到教育培训方面,支配的原则是利益导向、搞创收。这和党校的办学思想、党的干部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背离。尽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第四十一条规定,将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用晋升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它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很难真正执行。

第三、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内在误区。不少领导干部自认为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一劳永逸的牢不可破,不愿意承认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变动不居的,更没有把它内化纳入自己的思想方法论系统并自觉地运用它去分析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认为只有经济发展才是实实在在的硬任务,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虚的假的软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没有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即使花了大力气也难以有显绩,落实起来往往是搞形式走过场。在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面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经不起考验,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弱化,崇尚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重自我重实惠重索取重自由,轻集体轻崇高轻奉献轻纪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归根结底,是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是因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实处,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灵魂支柱。党员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的缺乏,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反映出了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缺失,对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缺乏切实可行有效的考核方式方法和激励监督机制,教而不学、学而不信、不用。

第四、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信息化尤其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交融交锋更加激烈,各种非主流思想价值观流播、碰撞、激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道德进步本身有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渗透,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传统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复古主义等在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在滋长,不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取向多元混杂复杂交错,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虚无、紊乱。这就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生活和行为选择的困惑、迷惘、混乱和盲从。党员领导干部既是政治人也是社会人,作为社会利益多元化中的一部分,难以甚至不能超越个人、团体、部门、单位、阶层、职业利益。这就使得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被搞乱、被颠覆,尤其是那些已经混进了党内而又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和入党动机不纯的投机分子,不认同甚至否定、丑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履和传播。很多干部已经习惯了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容小视,互联网已成为思想价值观争夺的极其重要阵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领域。这就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三、地方党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途径与方法

地方党校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贯穿于党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激活干部的党性教育创新,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传播,重构党员领导干部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导向、表率、推进作用。

第一、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党校是教育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员的自觉性,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加强党校锻炼和党性修养,这就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必须以学员为主体,尊重学员的主体性地位,更好地关注学员成长的培训需求,关心学员,弘扬学员的主体性,把学员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着力抓好学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训的制高点,牢固树立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谐、友善的自我意识和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和伦理观,从而使学员能够不断地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精神状态,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二、强化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作为单位小环境在干部教育培训期间是最经常的、直接的和大量的,对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党校这样的小环境下学习培训,必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党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氛围,以强化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推进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党校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作为党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党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精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党校文化建设的道德根基,使广大学员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遵守和勇于践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与示范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构筑和强化网络文化安全防护和监控,大力建设网络党校,“在网上开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课堂,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前沿阵地”,(6)关注干部成长的困惑,回应干部发展的诉求,不断增强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和接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引擎作用。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2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教学;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9R512.91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7-0594-02

evaluationofHiV/aiDSpreventionHealtheducationamongeducatorsinGuizhou/HonGFeng,ZHanGai-hua,ZHanGwan-zhu,etal.Schoolofpublic

Health,GuiyangmedicalUniversity,Guiyang(550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knowledgeandattitudetowardaiDSpreventionamongeducatorsinGuizhou,andtopromotefeasibleproposaltoimprovethestatusofHiV/aiDSpreventionhealtheducationandpropagandainGuizhou.methodsaself-administeredquestionnairesurveywasconductedamong320educatorsinGuizhou.Resultsthecorrectcognitionstatisticalsignificantbeforeandafterthetraining(p<0.05).therateofrightunderstandofHiV/aiDSpreventionandtreatment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beforeandafterthetraining(p<0.01).afterthetraining,statisticalsignificancewasfoundincareattitude.Conclusiontheeducators'attitudeandknowledgecanbeimprovedthroughthetraining.

【Keyword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Healtheducation;teaching;outcomeassessment(healthcare);Studenthealthservices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十分重视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1]。目前,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逐步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1-6]。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学校校医、教师对于宣传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系统的行政工作人员则对预防艾滋病起着统率的关键作用[1,7-9]。了解教育系统行政人员、学校教师和校医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对HiV/aiDS的关爱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了解贵州省教育工作者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的效果,以便为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贵州省9个市(州、地)教育局、39所高校以及5个项目县的教育局、中小学校中,参加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医、健康教育教师、一般教师、机关、学校后勤人员共359人进行培训前后问题调查,培训前收回有效问卷为320份,培训后为314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9.1%和87.5%。

1.2方法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根据贵州省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对艾滋病的总体态度。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在培训前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表自填,在培训后对调查对象再次进行调查,考察培训效果。数据用SpSS11.5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培训前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79.7%的对象能正确了解,培训后有86.0%的对象能正确了解(p<0.05)。培训前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91.8%的调查对象能正确认识,培训后增加到97.8%(p<0.01)。培训前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上有85.6%的对象能正确认识,培训后增加到95.9%(p<0.01)。培训前在艾滋病的预防与防治知识中有71.6%的对象能正确认识,培训后有87.3%的对象能正确认识(p<0.01)。见表1。

2.2不同职位教育工作者培训效果比较行政人员培训前后有12类题目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前后有9类题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校医培训前后有5类题目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他教师培训前后有9类题目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2。

2.3对aiDS的态度在预防艾滋病态度问题上,共设计了4个问题,分别是(1)您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的年轻人是否有权利参加常规的学习和工作:a应该、B不应该、C不知道;(2)您是否愿意同aiDS病人握手:a愿意、B不愿意、C不知道;(3)如果您的朋友当中有人感染了HiV,您是否会与他一同进餐:a愿意、B不愿意、C不知道;(4)在生活中,您会如何对待身患艾滋病的朋友:a鄙夷、B远离、C关怀。

培训前,第1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91.9%,5.6%和2.5%,培训后分别为94.9%,4.5%和0.6%;第2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80.3%,13.8%和5.9%,培训后分别为95.9%,2.9%和1.2%;第3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79.4%,9.4%和11.3%,培训后分别为90.8%,3.8%和5.4%;第4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0.9%,9.7%和87.8%,培训后分别为1.0%,3.2%和95.5%。

3讨论与建议

从培训效果看,此次培训是成功的。在艾滋病知识方面,培训前调查对象知道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仅占40.3%,了解艾滋病潜伏期的只有54.7%,培训后,两者分别提高到80.9%和79.9%,在其他知识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教学职务上看,培训的主体人员均为直接从事教学或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人员,他们的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在培训后得到较大提高,这将非常有利于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关爱态度方面,有13.8%的调查对象在培训前表示不愿意同艾滋病病人握手,培训后仅有2.9%表示不愿意,在其他态度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建议:(1)政府部门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多开展培训,只有教育者的知识提高,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才有了基本的保障。(2)重视对领导层的开发,使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对通过学校向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迅速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3)在培训期间增加学员和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时间,使他们加深对艾滋病患者的了解,得以减少他们对艾滋病人的恐惧。

(致谢:本研究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体卫艺司、贵州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阳医学院陆洪光教授及贵州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参考文献

[1]廖文科.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政策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72-176.

[2]徐哲懿.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38-539.

[3]张涛.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1015-1018.

[4]冯琪,周庆芝,游丽琴.在校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34-36.

[5]李勇,范珊荣.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及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2,18(4):267-268.

[6]魏清敏,张志宝,吴谦.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报告.现代预防医学,2005,32(2):161-163.

[7]陈晶崎,赵德才.中学校医与健康教育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2,18(9):1124-1126.

[8]张冰,季成叶,何忠虎,等.预防艾滋病关爱HiV感染者师资培训效果评价.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4(11):103-105.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3

一、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条例》的要求上来

我们党八十五年来的奋斗历程表明,党领导的事业要不断取得胜利,不但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和纲领,还必须坚持不懈地按照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要求来教育培训广大干部,同志曾深刻指出:干部教育好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条例》颁布实施,对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切实肩负起党执政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最近,同志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深刻阐述,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历来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党的政治任务和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条例》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条例》颁布实施,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现实需要。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几年来,我们党把提高干部素质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低估,一些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不强,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这既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有关,也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相适应有关。党中央先后颁布了《干部任用条例》、《干部监督条例》,这次又颁布了《干部教育条例》,从而形成了相互配套更加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为加强干部选拔、教育、监督提供了制度保证。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全面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促进整个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广大干部成长进步,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条例》颁布实施,是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党一贯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面向未来,要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新发展,就必须在继承传统与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取得新的突破。《条例》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充分反映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力地推动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作法进一步固定下来,有力地推进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新规定,有力推动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条例》颁布实施既是干部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大进展,又是对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延伸和拓展,表明我们党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各级党委(党组)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性,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放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总要求中,放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起点上来认识和把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二、坚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局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干部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就是“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全面发展、注意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贯方针,充分体现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中。要把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作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教育培训。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举措,成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环节,成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强大支撑。

2、必须把提高干部能力和素质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条例》把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身的功能定位。我们要按照《条例》的要求,始终把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要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把握全局的本领、科学决策的本领。识人用人的本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团结协调的本领。要积极探索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坚持把发挥教育制度的作用与激发干部学习内动力和潜能结合起来;把积极运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方法与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结合起来;把探索干部成长规律与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律结合起来。真正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促进干部成长、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3、必须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做好干部培训工作。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是同志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否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创新和求实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必须推进创新。第一,要善于从时代新发展与现实要求出发,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县区各部门在实际中创造的新经验,努力在认识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上取得新成果。第二,要按照充满活力和运转高效的原则,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加大创新力度,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不断推进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权益保障、竞争择优、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制度,逐步构建以《条例》为主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必须务求实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要紧密联系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联系广大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干部既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又能够利用理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好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要不断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改进教育培训的方法,完善教育培训的手段,切实增强教育培训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准确领会和把握《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条例》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系统总结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条例》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体制,教育培训对象,内容与方式,教育培训机构,师资、教材、经费,考核与评估,监督与纪律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是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学习贯彻《条例》,应切实把握以下主要内容和精神:

一是切实把握制定《条例》的依据。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这与当前集中学习《》和《公务员法》是一致的,应结合进行,通过学习加深理解,深化认识,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自觉性。

二是切实把握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思想。《条例》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指针、基本要求、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条例》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大局,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些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应切实把握和贯彻。

三是切实把握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点原则。《条例》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精神十分重要,既强调全员培训,明确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又切实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把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目标,从而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四是切实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条例》按照中央提出的“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要求,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从过去主要以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为主的培训扩展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五方面的基本内容,并强调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培训方式上,要求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我们在坚持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应认真落实这些要求。

五是切实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管理、考核等方面的要求。按照《条例》规定“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县处级以上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其他干部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条例》要求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对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六是切实把握优化师资结构、整合培训资源,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评估的要求。要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要在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注意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著名专家学者来担任兼职教师。要通过建立市、县两级师资库,实行师资临聘,动态管理等办法,优化师资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要按照“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要求,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要切实加强党校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要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支持部门和行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扎实开展自身的培训工作。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要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加强管理和引导,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坚决杜绝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的现象。

七是切实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特点。《条例》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规定时,注意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同时,注意干部教育培训与国民教育的区别,既充分反映了时展的需要和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也体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理念和新特点。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认识新规律、把握新特点、贯彻新理念、探求新方法,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以学习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努力开创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学习贯彻《条例》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开创干训工作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注重从理念层面去创新,从方法层面去改进,从制度层面去规范,从工作层面去落实,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拓宽培训视野,建设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开放,是新时期党执政环境的重要属性,也是干部培训工作面临的时代背景。《条例》强调的坚持全员培训、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以及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方式等等,都是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放性的直接要求。要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组织和运用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优势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要结合干部岗位履职需要,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逐步建立开放的培训内容和教材体系;要广泛运用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建立开放的、多元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二是紧扣中心工作,着力抓好市委重大工作任务的专题培训。服务和服从于党的工作中心和大局,是干部教育培训必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我市相继开展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专题培训活动。这些重大培训活动,作为领导干部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集中研讨会,对推动重大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效转化和统一各级干部思想、集中广大干部智慧、形成工作合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加突出地抓好市委重大战略部署的专题培训,并切实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训。当前,要集中抓好各级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公务员法》知识”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培训。

三是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近年来,我市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校理论培训、专题研讨、短期业务培训、赴外培训、中心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干部培训新格局,这既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也是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这一新格局,既是思路,也是方法,我们应进一步探索、深化,完善这些思路、方法的有效实现形式,按照创新思维来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4

大学生入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入党教育虽然长期广泛地开展,但在内容的系统性、师资的水平和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普遍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

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合理设定培训内容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必要条件。在范畴上,大学生入党教育应当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教育培训、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培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培训、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培训等内容;在阶段上,大学生入党教育应当覆盖从入党启蒙教育到转正前集中培训的各个重要节点,并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目前,大学生入党培训内容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以致于无法形成科学完备的体系:一是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跟踪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形势政策;二是片面,只讲解教师比较容易教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选择性忽略灵活广泛的党史世情教育;三是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大学生入党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特点安排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

培训师资水平有限。选聘优质师资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入党培训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且富有批判性,大学生入党培训内容看似基础,但讲透不易。培训师资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一定的人生阅历、较强的感召力以及对青年学生的了解。而在实践中大学生入党教育师资队伍多由基层党务工作者或政治辅导员兼任,在理论功底、阅历见识和教学能力方面均有待进一步磨练和提升,较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入党培训的内在要求。现有的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体系往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锻炼,重集中培训、轻日常培养。知易行难,集中的理论讲授只能促进学生对党的理论方针以及党员权利义务的知识性获取,而只有通过践行和体悟才能将其精神内涵融入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此加强实践锻炼是深化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主义实践观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规律在大学生入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南京大学大学生入党三级教育培训体系的应对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大学设计并实施了大学生入党三级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分层培养、分步衔接的内容设计,聘请人文社科专任教师担纲授课,加强实践培训的工作方法分别解决系统问题、师资问题和实践问题。

分层设定培训的内容体系。南京大学大学生入党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将学生入党过程划分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三个阶段,并根据阶段特点提出渐进分层的培训目标。在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中,围绕“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以党史和国情教育为重点,加深学员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和情感,增强学员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念和动力,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在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中,围绕“如何端正入党动机”,以学习和党的政策为重点,帮助学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将入党的努力和个人成长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中,围绕“如何成为合格党员”,以培养党性修养为重点,结合预备期内的考察工作来开展,帮助学员增强党员意识,明确党员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经过丰富后,入党积极分子课程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大历史观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发展对象课程有《中国共产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党的十报告解读》、《当代社会主义的改革》等;预备党员的课程有《论共产党员修养的当代价值》、《〈共产党宣言〉与党员在现时代的责任》等。

精心打造培训的师资队伍。为提升培训效果,学校党校依托人文社科高水平专任教师群体组建师资队伍。在走访调研全校主要人文社科院系的基础上,按照“学术功底深厚、课堂感染力强、正面论述引导”的标准遴选了44名教师进入师资库,其中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37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荣誉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者6人、部级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得益于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培训课程更能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共鸣,更加呼应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自身成长的现实需求,因而大大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着力增加培训的实践内容。南京大学校、院两级党委分工协同地推进学生入党培训的实践锻炼环节工作。学校党委根据当年的工作重点确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院系党委结合自身特色和工作基础,在党日活动、学生自我管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为培训对象提供入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在部分院系先行探索,初步总结并推广了基于支部的大学生入党教育实践“菜单式管理”。通过以下四个过程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实践锻炼活动:“征单”――支部起草常规活动清单并向培训对象征求意见补充完善;“选单”――支部根据征单反馈情况拟定实践活动的最终清单和类别;“点单”――培训对象根据自身情况分类点选,形成个性化的实践培训计划;“施单”――支部通过党员成长卡记录和考评。

培训体系实施两年,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不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也促进了学生党员发展的整体工作。通过对1756名学员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27份)的结果显示教学内容能够紧扣培训目标,讲解剖析兼具深度和广度,任课教师授课具有感染力,培训对象满意度较高。

进一步提升的方向

基于已取得的成效,我们继续以课程内容、培训师资和教学形式这三个问题为导向,思考进一步提升培训体系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办法,认为应当着力于以下三个方向。

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保持对最新政策和理论成果的跟踪。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四个全面”勾勒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关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都应及时整合到培训的课程体系中来。

进一步提升培训师资的多元化水平,吸纳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授课开讲。在随堂调研和个别访谈中,许多学员表示希望有先模人物、行业代表、党政干部等进入培训课堂,今后将逐步进行充实。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5

军事体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在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诸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现将相关理论研究陈述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刘强在《刍议军事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军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其训练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军事体育教学中的效果进行研究,以供参考分析[1]。

作者陈艳和张振在《从现代教学论看军事体育教学规律》文中和作者杨育林在《现代高校军事体育教育的再认识》文中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对军事体育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军事体育教学的社会制约性规律,在军事体育过程中,按照大学生心理适应规律发展军事教育,合理运用军事体育教育教学法,加强军事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2][14]。

作者陈毕栋在《当代大学应加强军事体育教育》和作者易建取在《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加强军事体育教育的思考》文中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现状,如内容单一、区域差异、师资力量薄弱,等等。为了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国家的后备军人体育和军事素质,着重对国防军事体育教育的意义和基本内容进行阐述[3][4]。

作者秦振聚和孟苏萍在《反馈教学法在军事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初探》和作者李奇虎、俞雅莲在《浅议高校军事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文中阐述了反馈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在教学中的反馈教学的具体操作,并指出反馈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反馈信息优化教学的正确使用,及时控制教学过程,对于提高教学速度和增强效果具有积极意义[5][12]。

作者董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思考》和作者刘芳枝、付宏在《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体育和国防相互作用,分析了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提高防御能力。从大学体育教学的功能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国防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国防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6][7]。

作者杨延辉在《和谐军事体育教学初探》和作者叶欣在《高校素质教育和军事体育教育的新思考》文中讨论军事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评估系统,和谐体育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5]。

作者战希臣、于群胜在《军事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方法》和作者易建取在《军事体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中论述了和谐军事体育教学的概念、教学层次及评价体系,和谐军体教学对于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员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9][10]。

作者陈富强在《浅析高校体育教学对国防生军事体育精神的培养》文中和作者陆平和范瑞奇等在《在军事体育教学中开展现代化教学的探讨》文中及作者尤洪林在《刍议高校军事体育教育》中对现代高校军事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军事体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13][16]。

综合上述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国防教育是挖掘体育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关键,军事体育可以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良好载体,促进国防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对目前教育体制下国防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要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军事体育精神的培养,并且应该重视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比例,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和谐发展。

二、加强高校军事体育教学的意义

军事体育是全面提高国防战备实力而采取的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战斗技术,是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军人体育和军事素质。因而从现实和国家的大局出发,加强当代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军事体育是体育的目标,根据国防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以体育为支撑,围绕体育发展和各种军事活动的特点,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关于军事体育手段的使用灵活性,是国防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负责祖国的建设任务,还承担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军事体育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给予一定的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相结合,通过教学过程,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还承担国家国防教育的任务,在体育教学中达到国防教育的目的[1][2]。军事体育教育,不是军事教育或简单的体育,一旦进入现代教育体系,带来更多的教育和培训、质量意识、精神。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除了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外,还必须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实现军事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磨炼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节俭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培养,培养敬业上进、顽强拼搏、取得进步,同时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校生活,更可以为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军事体育教育既是现代大学教育和军事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健康教育的需求,又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结合高效军事体育教育的现状,我国军事体育教育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控制有其自身特殊要求。当代高校军事体育教育是基于人才培养,从现代高等教育统一的出发点建立和发展国防建设。同时对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探究我国军事体育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并进一步加深对军事体育教育的理性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提高军事体育教育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改革军事体育教学创新战略的重要研究。与此同时,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除了要教授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意识,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增强高校学生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磨炼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军事体育教学必须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完成军事体育教育目标和重要任务,所以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奠定坚实基础[3]。通过对军事体育的长期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军事训练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而且为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强军事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现代军事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接受军事体育教育,让学生了解光荣传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他们献身国防的感情。

三、高校军事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军事体育教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高校军事体育教育制度不健全。在现有的高等教育课程安排设置中,虽然高校设置了军事体育教学,但大学组织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的人数不多,没有建立一个长期机制,对于学生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防和军事思想基础意识综合训练不够充分。当然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于军事院校,但仍然需要在体育系统中适当增强军事教育的系统性,而目前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前高校军事课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部分,并且军事训练仅仅是简单形式的军事纪律培养,对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的作用不大,其中军事素质训练[4]只是对于队列的训练,形式构成简单,甚至过于单调,稍息立正的训练无聊、乏味,很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所以,军事体育教学训练应包含丰富内容,不仅限于队列。对于这种枯燥的训练内容,高校学生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在很长时间的过程中,自然会有逆反心理。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参与军事体育的积极性,而且会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体育是全民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加大实施力度,注重素质教育,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国防教育为契机,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实践,在体育教学中推动军事体育发展,提高青年的国防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扬艰苦朴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但学校开展军事体育教育有很大困难,主要存在的只有分数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重文轻武”的教学,军事体育教学存在人才匮乏、资金设备缺乏、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等困境。

(二)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学各级学校每年新生要求开展国防教育,在军事训练的国防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相对集中在军事训练周期短,在一些偏远地区缺乏训练场馆,未能进行全面培训。军事体育教学的有序和高效,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支持,但是一些高校没有专业的军事体育教学教师,同时一些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导致身心疲惫,不利于进一步地进行教学研究,也不利于体育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且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相对慢,不利于增强军事体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相对淡化,把高校军事体育教学当做一个很小的部分,认为对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没有联系,因此,某些大学并没有对军事体育教育给予应有重视,导致国防意识相对薄弱。简言之,军事教学可以通过生动的示范教学,更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以体育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从整体出发,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的综合素质进行合理权重,利用模糊数学理论,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5]。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民族素质,军事教育纳入大学体育体系是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他们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组织性与纪律性。此外,由于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适合高校大学生军事体育的教材,军事体育教育内容不规范,有些学校认为军事体育是有一定强度的运动训练,导致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内容显得单调、枯燥,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进一步导致军事素养的缺乏。除了对学生军事训练的相关国家有关规定外,一些学院和大学没有制定具体的规则和措施加强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保障,不能有效促进军事体育教育发展。

(三)军事体育教学内容简单枯燥

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适合高校大学生军事体育的教材,军事体育内容不规范,有些大学军事训练的军事体育教育内容和军事训练不一致,对军事体育思想掌握不够,同时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内容显得单调和枯燥,对于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起不到促进作用,军事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方法方式单调乏味,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短期培训,只是重复运动和训练,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单一、呆板,容易使得学生觉得军事体育教学枯燥乏味,而失去参与的兴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激励作用,合理使用评分标准检查方法,即评价指标的分级,分为几个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分类指导教师,注重高标准和严要求,实现教学标准的统一,确保评价标准的统一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6]。此外,内容决定形式。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是单调的,乏味的内容决定单一的方法和组织形式。由于没有有效联系当地军队,短期培训,重复运动训练强度,单纯说教,采用单一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呆板,学生缺乏朝气和活力的军事体育教育,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参与的兴趣。体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体育内容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强迫训练;最后评估标准低,导致学生的体育意识弱,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7]。军事体育教育思想严重滞后暴露了我国军事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最终体现在我国目前的现代大学教学系统中军事体育教育思想的陈旧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学术研究和探索教学方法,对于积极创新军事体育教育理念重视不够,甚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8]。其中两周的军事训练,学校必须确保安全、稳定,有良好的秩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坚忍的军人的气质,包括日常教育、军事管理和军事训练,以达到系统教育和培训。目前的军事训练已经形成一个队列游行的教育培训模式,甚至有些地区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形成单一的培训内容与组织形式,培训内容枯燥乏味单调,严重挫伤参与军事训练的学生的积极性,军事训练效果不理想。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6

摘要:在世情和国情高度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青年一代的总体实力将会影响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爱国主义教育

一、引言

学生军事训练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组织的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以及与学生军事训练有关的其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这些都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军训,是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那么要做好军训期间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做好军训动员工作,让同学们了解军训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意义,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础。

在军训过程中,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磨练意识品质,加强纪律性,弘扬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作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早就大批高素质后备人才。

三、军训期间的爱国主义教育

1.军事理论科教学安排。

在军训前期,大概都会安排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代大学生从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起来,接受的新鲜事物比较多,是西方资本主义“西化”的主要对象。很多大学生信奉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崇拜羡慕模仿西方的生活,所以导致了对当今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了不满和偏差认识,产生了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怀疑。那么,从始入手,放眼未来。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国防》《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大学生接触到了以前从没有涉猎的知识,对国家的军事国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学生兴趣正浓时,安排一些革命历史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浩然正气。我国历代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都是自幼接受历史的熏陶和教育,树立爱国报国的远大志向。要把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参训大学生祖国至上、奉献为荣的宽阔胸怀,威武不屈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节。

2.军训期间锻炼过硬的身体素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为90后、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参加的体育训练少,身体素质较弱,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经历过太大的磨难,意志力都不够坚定,在军训期间的大强度体能训练下很容易产生厌烦畏惧心理。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强的毅力。这就要求军训带队教师,在训练期间首先要积极鼓励大家树立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从思想上消除顾虑。在军训教官的带领下,不仅要学习他们过硬的军事技术,更要学习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的意志力。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越是苦,越是累,更要咬牙坚持训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培养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军人作风。特别是在训练的中后期,军事训练初期的新鲜感已经过去,大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都有所减弱,更加需要带队教师和教官选用正确的方法给大家以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由简入繁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够使大学生练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力。这种顽强意志力的锻炼正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所需要的成果,爱国情操的基本条件就是坚强的毅力。

3.教官言传身教,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军训期间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讲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用英雄的人格去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学习和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这样不但加强的党团教育,更加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军营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在军训期间,每一个学生都要服从军事化的管理,一切行动听指挥,禁止我行我素自由散漫。从早晨出操训练一直到晚上的熄灯就寝,从穿衣着装到整理内务,每一名大学生都融入到军事训练的大集体中,为了集体的荣誉一切行动都要遵守纪律整齐划一。这些都加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增强了每一名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与时事政治广泛结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军训期间,可以结合近期的时事政策,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每年的军训大都集中在6、7、8三个月份,这就可以结合七一党的生日,在军事训练的课余时间,安排相关的学习或者讲座,寓教于乐从而更加符合大学生求知欲强烈和思想活跃的特点。

在2011年的军训过程中,刚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10周年活动相配合。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网络知识竞赛,当代的大学生熟悉热衷网络,这样的教育方式使他们更加愿意接受和更有兴趣参与进来,通过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和竞赛过程中的积累,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五、结束语

军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把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大学军训,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政权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上、行动上都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才是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张赛宜.从大学新生军训看“90后”大学生理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4)。

[2]陈永添,梁元元.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及创新[J].学理论,2011(16)。

[3]周臻.浅谈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学理论,2011(23)。

[4]窦秉慈.军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契机[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7

2003·教育回眸(1)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启动。它将成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平台、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平台和教师发展的学习平台;非师范类高等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数量显著增长,显示出更多的优质资源参与到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事业中来;截止到2003年年底,全国约有200万左右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接受了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教师新课程培训。岁末年终,成绩喜报不断传出。记者12月24日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会上了解到,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通过这项计划的实施,教师网络联盟将成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平台、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平台和教师发展的学习平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非师范类高等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数量显著增长,显示出更多的优质资源参与到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事业中来;截止到2003年年底,全国约有200万左右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接受了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教师新课程培训。教师网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今年9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此举为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个载体。不久前,教师网络联盟理事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教师网联的招生工作、门户网站建设和支持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和非学历培训的意见,在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机制和“新课程”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2004年是推进教师网联计划的关键一年。根据教育部有关指导意见的精神,在“创新、集成、跨越”原则的指导下,将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大规模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建立并完善教师网联的运行准则,逐步推行由专家委员会审定的学生培养计划;推进教师网联内部学分互认和课程互选,积极推进教师网联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设,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教育调查工作,研究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利用教师网联已有的资源和体系优势,迅速推广农村教师开放教育,探索对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等等。非师院校参与注入鲜活“因子”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为我国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注入了鲜活的因子。目前非师范院校已达到培养教师院校总数的54%,正在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将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厦门大学在“厚基础、宽口径”这一基本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混合制培养模式”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确保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学术性;扬州大学整合综合性和师范性两方面的优势来发展教师教育,构筑了师范生多维多向、自主发展的成长成才“立交桥”……在教育部师范司的倡导和支持下,80多所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于11月在厦门召开的研讨会,对加强和改进这类院校的教师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适应新课程师资培训全面展开新课改的高要求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全部进入新课程、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基本进入新课程和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时间表的逼近,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任务愈发凸显其重要和紧迫。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计924.66万人。新课程师资培训涉及面广、人数众多、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政策,2003年教育部师范司又利用国家专款1700万,组织了“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部级研修”。此举是为了给全国各地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培养“种子”,起到示范作用。这期部级研修为各省培训了近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骨干培训者,以此全面带动了全国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此外,“十五”期间,国家专款实施的“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的约5亿元师资培训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全国15个省(自治区)组织实施对372个贫困县的教师进行包括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根据教育部拟从明年秋季开始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部署,教育部师范司将从明年上半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部级培训计划。其主要培训对象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部分高中实验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骨干培训者和师范院校系主任、学科教学论教师等。据悉,国家已为此拨出1500万元。明年第一期计划培训9285人。《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5日第1版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8

摘要: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随着高校社会主义学院的逐渐成立,其依托高校的特点使得其在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统一战线人士培训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研究探讨其独特优势,总结梳理发挥高校社会主义学院作用,加强教育培训的科学方法,对于加强高校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和统一战线人士教育培训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作用

高校是统一战线人士较为集中的领域,也是统战工作开展热烈,传统优良的阵地,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党外干部。切实发挥高校社会主义学院作用,在高校党外人士教育培训的第一站就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进一步提升其代表性,向上级部门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设好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有利于高校统一战线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建设是加强统一战线人士建设的重要方面,抓好统一战线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统战部加强宣传引导,并协助各基层组织开展自我学习以外,也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载体提供专业、及时和深入的学习教育,高校社会主义学院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作为一个培训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代表人士以及统战工作干部和理论研究人才的专门的机构,高校社会主义学院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人才保障,同时依托高校内部的专业研究机构使得其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力量。其面向校内随时开班的灵活性使得在宣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方面能够确保即时性,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强大的科研力量又确保了向学员们深入解读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的深入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为例,中央统战部做出“在统一战线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的部署后,具备自身社会主义学院的高校就可以与校内开展的其他学习活动紧密结合,与党校实现人才与资源共享,依托社会主义学院组织统一战线人士参加培训班,及时、高效地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传达给大家,同时结合传统的座谈、考察学习等方式,巩固教育培训效果,做到多方结合、互相促进。

二、建设好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有利于高校统一战线人士的参政能力的培养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派和无党派人士所承担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也是发挥参政党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统一战线各类优秀人才集中,代表性强,影响力大,切实提高其参政能力,发挥其参政作用,对内可以促进校内民主管理,对外可以推动地方建设,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参政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思想的教育,意识的培养,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训练以及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也需要专门的人力和科学的工作体系作为保障,社会主义学院无疑能够在统战工作者日常动员与协助之外,为提升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热情、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提供专业化与规范化的指导与培训。其培训内容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授课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主要面向本校人士的针对性都做够应对参政能力培训与提升的不同阶段的需要,同时其稳定的、制度化的机制能够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和深入性,为校内统战人士参政模式的构建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建设好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有利于高校统一战线人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针对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中,包括了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旨在不断提高他们的代表性。高校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体系构建方面都具有专业化的水平,可以针对培训对象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培训。以社会主义学院为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多方力量,吸纳其进入统战教育的领域。除了自身资源外,还可以延展其平台作用,联系其他社院并借助其力量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培训活动,避免教育人才与内容的单一化,丰富办学模式与层次,为培训对象带来鲜活的学习体验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组织领导能力培训为例,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针对统战成员组织领导能力的培训,不断融入了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技巧、个人自信心、心理素质、管理水平等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就涉及了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高校内部的教师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就可以被吸纳入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学员们带来更专业的培训。

四、建设好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有利于高校统一战线人士的理论研究能力的加强

社会主义学院是推动统战理论研究开展的重要平台,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也是统战理论研究的重要主体,建设好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深化其理论研究功能,也能够促进高校统一战线人士的理论研究能力的加强。依托高校的优势人才与智力资源,影响动员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参与到统战理论研究中来,鼓动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结合其特点以及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多开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丰富统战理论研究主体和内容,同时以理论研究的形式深化统一战线人士对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与领悟,通过以学促研,以研促学的双向互动达到教育、宣传和研究三面开花的良好效果。

鉴于高校社会主义学院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高校社会主义学院实际工作中必须立足高校自身特色,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三自”方针,突出引导作用。社会主义学院必须始终坚持其特有的教学原则,认真贯彻“三自”、“三不”的方针。将学员自我学习作为教育培训的主题,强化学院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应引导学员进行身份转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鼓励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2.搞好自身建设,突出基地作用。高校社会主义学院要发挥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方针政策宣传的基地作用,就必须搞好自身建设,规范教育模式,强化队伍建设,落实制度保障,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3.扩大对外联系,突出渠道作用。不断强化行动学习法的应用,针对高校统一战线人士特点灵活开展实践学习与考察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社院、上级社院以及其他单位、部门的沟通联系,发挥渠道作用,为校内统一战线人士参与更广范围以及更多样化的学习培训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何从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学院的素质教学培训,增强派的代表性的一点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培养造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其他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国有企业、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结合各自特点执行本条例。

第四条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服务大局,按需施教。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结合干部岗位职责和健康成长需求,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

(二)以德为先,注重能力。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规党纪教育,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全面提高干部德才素质和履职能力。

(三)分类分级,全员培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教育培训,把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确保全覆盖。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围绕中心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坚持开放办学,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六)依法治教,从严管理。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法规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风气。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五条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 中央组织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度建设、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职能。

全国干部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负责指导本行业本系统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 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研究部署。

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或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 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应当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所在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的,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

第九条 垂直管理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部门负责。

双重管理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经协商,也可以由协管方负责。

第十条 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抽调下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培训,必须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第十一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

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 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二条 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三条 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

第十四条 干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集中轮训;

(二)党的基本理论和党性教育的专题培训;

(三)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

(四)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五)在职期间的岗位培训;

(六)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

(七)其他培训。

第十五条 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每5年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以及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或者550学时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作出规划,统筹安排。

其他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90学时。

第十六条 干部必须严格遵守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学习培训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培训经历、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七条 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一般应当享受在岗同等待遇,一般不承担所在单位的日常工作、出国(境)考察等任务。因特殊情况确需请假的,必须严格履行手续。

第十八条 干部个人参加社会化培训,费用一律由本人承担,不得由财政经费和单位经费报销,不得接受任何机构和他人的资助或者变相资助。

第四章 教育培训内容

第十九条 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教育培训为重点,并注重业务知识、科学人文素养等方面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

第二十条 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培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国情形势等教育培训,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

对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党性教育,重点开展党章、党的宗旨、党规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党风廉政建设等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规矩意识,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对党外干部,也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教育。

第二十一条 政策法规教育重点加强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教育,开展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部署的培训,提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增强干部国家安全意识和推进国家安全建设的本领。

第二十二条 业务知识培训应当根据干部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加强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十三条 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应当按照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展哲学、历史、科技、文学、艺术和军事、外交、民族、宗教、保密、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培训,帮助干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

第五章 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第二十四条 干部教育培训以脱产培训、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网络培训、在职自学等方式进行。

第二十五条 脱产培训以组织调训为主。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干部调训计划,选调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对重要岗位的干部可以实行点名调训。干部所在单位按照计划完成调训任务。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

第二十六条 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心组学习应当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内容,在自学和调研基础上保证每个季度不少于1次集体学习研讨。

第二十七条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用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

第二十八条 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支持鼓励干部在职自学,并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十九条 严格规范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

第三十条 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引导和支持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

第六章 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一条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

第三十二条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坚持功能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部门和行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升专业化办学水平,做好本部门和本行业本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

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办学活力和实力。

充分发挥现场教学基地作用,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第三十三条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四条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训内容,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优化学科结构,改进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十五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坚持办好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整顿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六条 实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和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不得组织干部到没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培训。

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和推动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规范运作、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能进能出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规范干部教育培训收费标准,严禁借干部教育培训之名谋取不当利益。

第三十七条 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教育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八条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培养,严格管理,促进交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

第七章 师资、课程、教材、经费

第三十九条 按照政治合格、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第四十条 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必须对党忠诚、政治坚定,严守纪律、严谨治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第四十一条 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联系实际开展教学,有的放矢,力戒空谈,严守讲坛纪律,不得传播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中央决定的错误观点。对违反讲坛纪律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第四十二条 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和实践锻炼制度,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逐步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十三条 选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基层干部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学校等授课。

第四十四条 中央组织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应当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

第四十五条 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和更新机制,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务实管用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第四十六条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开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各领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精品课程。

建立部级和省级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库,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第四十七条 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体系。

第四十八条 坚持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科学规划、编审分开、讲求实效。

第四十九条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审定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教材。有关地方、部门和机构按照教材建设规划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积极选用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推荐的权威教材和学习读本,并可以选用国内外优秀出版物。

第五十条 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需要。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管理,厉行节约,勤俭办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五十一条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干部教育培训支持力度,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倾斜。

第八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五十二条 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应当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三条 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五十四条 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应当区分不同教育培训方式分别实施。脱产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网络培训和境外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和干部所在单位实施。

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建立健全跟班管理制度,加强对干部学习培训的考核与监督。

第五十五条 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当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干部参加脱产培训情况应当记入干部年度考核表,参加2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情况应当记入干部任免审批表。

第五十六条 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评估制度,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项目及课程的评估。

第五十七条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也可以委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机构进行评估。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学风建设、基础设施、经费管理等。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指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改进工作。

第五十八条 干部教育培训项目评估由项目委托方组织实施。

项目评估的内容包括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管理、培训效果等。

评估结果应当作为评价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确定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九条 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评估由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课程评估的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评估结果作为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干部教育培训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条例的基本精神制定。

体育培训的意义篇10

一、建立培训市场的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培训定义为: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是一种运行机制或调节手段,市场的本质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培训活动中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培训活动是否具有产业性质是能否形成培训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

一个市场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为是否存在着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之间是否存在着交换关系。

从培训活动的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交换存在于这个活动当中。

首先,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培训领域交换的利益实体,是培训需求的一方,即买方。培训机构是办学实体,是提供培训的一方,即卖方。在培训活动中,受训者必须交纳一定数目的培训费,从而使资金流向培训机构,同时也使受训者获取了参加培训的权力。经过培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在社会竞争的能力,这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一种交换关系。

其次,培训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在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通过自己智能和体能的消耗,向学校和学生提供了服务,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劳动价值的交换。

再次,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教育经费,通过设立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推行或举办大量带有公益性质的培训和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开展的培训。国家通过教育投资,开发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综合国力。国家既是培训活动的投资者,也是培训利益的获得者。

可见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其中国家、社会、个人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培训机构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供需交换和价值交换,为完成这种交换必然存在一个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教育部门和个人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和供需交换。

此外,教育交换与物质交换相比,教育交换更为复杂,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教育培训活动与一般商品活动的目的不同,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的。第二,教育培训交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人才形成的过程中,虽然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人才并不是教育的独立产品,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训者不属于培训机构所有,培训部门也不能把受训者作为自己的产品拿到劳务市场去出卖。

总之,培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培训机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必然与社会其它系统发生交换关系,这种供需和价值交换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培训市场就是完成这种交换的场所。

(二)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

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是由它的资源消耗性,生产性和可经营性所决定的。

1资源的消耗性。

开展培训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和教育管理者、教育经费、时间与空间等,这些教育资源在培训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2生产性和服务性。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经过培训的人,会导致个人价值的增长,一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便会创造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培训的人比未受训的人就业机会更多。

3可经营性。

培训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绝大部分办学机构自负盈亏,自主办学。培训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就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发展壮大自己。

承认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并不是把学校当企业办,并不是只强调经济规律,而不顾教育规律。它的实质在于明确教育部门与社会其它部门的交换关系,社会上的任何部门要想得到教育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培训机构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壮大,就必须接受社会的选择,培训机构要有经营意识,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与教育培训市场紧密联系,既然教育培训是产业,就得进入市场。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是要通过市场的调节,来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培训市场的概念界定

市场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专门市场组成的,培训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的大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和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的存在体现了市场的特征。只是由于我们没从本质上去认识它,因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对培训市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窄。目前很多问题正在争议之中,给培训市场下一个定义确实比较困难。从一般的表面概念上界定它,培训市场是以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提供和需要为交换内容的市场。从深层次界定它,是指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或运作形式,是围绕着培训所发生的交换关系的总合。

培训市场本身也是一个小系统,它是由培训信息市场、培训教材市场、培训生源市场、培训师资市场等构成。

培训市场既可以作为单独存在的市场,又可以作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三、培训市场的本质

揭示目前业已形成的培训市场的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深化和具体化。具体地说,现阶段培训市场本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品--市场"层面

精神商品与物质商品一样,都凝固着人们的一般劳动,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来看,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增强竞争能力。从交换方式来看,知识与技能进入市场后,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是以"货币"为手段进行交换。要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得交费参加某一培训机构的学习,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表明了知识与技能等教育产品已具有"商品货币"性质了。

(二)"不完全"--"不成熟"层面

在一般市场中,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在培训市场,有时却不能执行,有些类型培训的学费并不反映教育成本,也不反映教育价值和效用大小,学费并不完全成为调节教育供需均衡的杠杆。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源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然而在培训活动中,国家为了全社会共同利益对某些培训项目进行某种程度必要的垄断和干预;某些行业本身就具有垄断性,使培训市场中的竞争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程度内。

培训市场从萌芽、发育到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培训市场的认识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事实证明,现阶段的培训市场不论从性质作用意义上,还是从程度范围上看,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培"训市场的界定不明确,发育不平衡、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得力,一些培训机构收费不合理,个别学校教育质量低劣,甚至还有以学经商的现象存在。上述种种原因表明,目前培训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不成熟、不完善。

四、建立培训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的变革,市场体系的发育,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现实背景,是培训市场得以启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体制总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旦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教育体制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深化。这一重大变化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理所应当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成人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紧的一种教育类型,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基本运作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领域。其中建立成人教育科技市场、成人教育生源市场、成人教育人才市场、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等一批成人教育市场,是成人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才能使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同时也使社会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得以增强,才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这是培训市场得以形成的动力与源泉。

其二,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培训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变化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往那种国家包分配,用工终身制等劳动用工制度必将被聘任制、合同制所代替。企业有权选择职工,职工也有权选择企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习,要求培训已成为职工获取新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职务晋升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这种培训是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自愿地参加,在经济学上称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当个人经过投资,而获得了收益成为可能,个人才会到培训市场寻找培训信息,参加培训。所以说,只有职工真正拥有了选择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自主权时,职工培训市场才能形成。

其三,建立培训市场是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人教育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奉命办学、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和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成人教育,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行政管理职能,下放权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实体,建立以竞争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优化结果为目的的运行机制(市场体制),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这种背景下,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必然,它的出现可以使成人教育按市场的需求办学,使市场调节成为管理成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北京市培训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主客体

(二)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专业设置

目前北京市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所开设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即文化补习类、外语类、艺术类、职业技术类。

文化补习类的主要对象是准备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如高考补习班,成人高考补习班,自学考试辅导班等;外语类主要以英语、日语为主;艺术类主要包括书法美术绘画、器乐声乐、舞蹈体操健美;职业技术类主要以美容美发、烹饪、服装剪裁、装璜设计、计算机操作、家政、家电维修、财会和汽车驾驶等。

当前,北京市培训的市场化趋向明显加强,除文化补习仍保持相当的热度外,职业培训越来越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培训方向明显呈现以下特征:

(1)职业培训的专业多为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

(2)办班方式灵活多样、讲究速成,见效快。

六、关于促进北京市培训市场成熟与完善的几点设想

(一)做好建立培训市场的基础工作

1认真搞好办学体制改革,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前提。必须切实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政府对教育事业包揽过多的状况,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在政府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或由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联合举办"的精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友好人士来华合作办学或单独办学。

2落实培训机构的法人地位,保证培训机构的办学自主权,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内在基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为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适宜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办学实体,使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办学。就目前而言,培训机构应享有招生自主权、设置专业自主权、制定收费标准的自主权、用人自主权和对外交流权。

(二)建立和完善培训市场体系

1加快筹建我市培训信息市场。目前北京市培训市场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其中培训信息市场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加紧筹办,发挥其培训中介机构的作用。以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为中介,建立全市成人教育培训信息网,把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普通教育培训机构纳入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咨询服务,使之逐步完善。

2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培训市场开放的范围,目前首先应开放政府计划调节之外的培训领域--即社会培训领域。其次是系统内、企业内部培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逐步使中小企业内部培训的任务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

3在培训市场的组织方式上。组织与筹建培训市场时,要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以无形市场为主的原则。在交换过程中应由目前的相互依附关系转向契约关系,使在培训市场中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对培训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转变职能,由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为制定政策,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行的调控体制,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