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十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十篇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4:57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1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自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从2008年开始,会计国际趋同备受瞩目: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宣布自2011年起采用国际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计划。墨西哥宣布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采用国际准则。美国也加紧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2008年9月。iaSB更新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谅解备忘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1月了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俄罗斯要求从2004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乌克兰要求从2003年开始,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加拿大建议允许国外在加拿大上市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5年5月,韩国组织特别工作组,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采取的是完全采纳,多步骤,多层次,与国内准则并轨的策略。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进展顺利,框架安排是东京协议预定的项目表,欧盟委员会也于2008年12月了最终决议,宣布日本公认会计原则与欧盟采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越南大多数会计准则是基于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大约80%的内容实现了与原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将如何呢?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历程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沟通,通过寻找各国差异所在,求同存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共同认可的一致内容,促进国际协调,使各国会计准则像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与某套会计准则相似,从而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的原因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紧密地依赖于交换和贸易,交换和贸易形式的复杂化与市场的规模化都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1.资本市场全球化急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区域或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大量的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越来越多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申请在多个国家资本市场上市和进行证券交易,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财务报告是确保资本市场正常运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国出于管制需要,要求在其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公司必须遵循既定的信息披露规定。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各国会计准则趋同。

2.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贸易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成为国际贸易往来的一大障碍,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为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减少或者消除“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上的障碍。

3.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对东道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各国对跨国公司进行管制的要求亦相应提高。然而,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业务纷繁复杂、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而且不同国家的会计处理方式有别,有效管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此,无论是为了有效地规范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或是跨国公司为了加强自身管理,都有必要进行国际问会计准则的协调。

(三)会计准则趋同发展的3个阶段

1.国际比较

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出现,需要了解不同会计体系之间的异同,以便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决策,会计国际比较应运而生。会计的国际比较,主要指不同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比较。在会计准则国际比较的过程中,人们得以判断什么是优秀的会计惯例,区分会计准则之间不必要和非实质性差别。这样,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实际上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的必要手段。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会计体系的异同,并且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条件。

2.国际协调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惯例或准则。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可比。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基准,存在从多重向单一发展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的逐步提高,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可能。

3.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强化了会计本身的国际特征,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范围的扩展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相同处

1.让现金更加真实

1994年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现金流量表准则》生效。1998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生效。利用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去分析公司的获利能力,比每股盈利更加客观,有其特有的准确性。可以说现金流量表就是企业获利能力的质量指标。

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

3.《存货会计准则》已经于2002年1月1日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

这对于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存货核算,提高会计核算信息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可变现净值定义为,“可变现净值,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走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应该是对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作出客观分析。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其他有关国家会计准则作进一步对比,仍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别。概括起来,我国会计准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有:

1.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等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形式转化的趋势。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2.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人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并且在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都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

3.我国会计准则的涵盖面较小,规定不够详细,可操作性较差,对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由于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只了16项会计准则,相对于美国FaSB的约150项准则公告和iaSC的41项国际会计准则,数量要少得多;并且,我国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雇员福利、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银行、保险业、农业等会计事项的处理均还未涉及;此外,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尤其是在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会计准则似乎只是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会计准则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对就变得较差。

4.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这虽然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但对公允价值一概否认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并不一致。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因此,我国不能一概否认公允价值的使用,从而加大与国际通用准则的差距。

5.在具体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不少差异。仅就我国已的16项会计准则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至少存在下述差异:存货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固定资产准则、租赁准则、收入准则、借款费用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投资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或有事项准则、无形资产准则。

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准则制定程序、准则实施范围和准则执行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一体化过程的推进,会计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会计准则会计趋同作为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其必要性也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我国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主要可以理解为,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并不等于相同;趋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互动。

参考文献

[1]丹,蒋德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J].金融华尔街.

[2]李士栋.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探讨[J].科技信息.

[3]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上).2008.

[4]汪祥耀,邓川.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经验及启示.2005.

[5]朱美燕.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政治地位和国家利益[J].Commercialaccounting,2011(22).

[6]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与本土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J].会计研究,2004(7).

[7]王晨.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意义探析[J].时代金融,2010(2).

[8]王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J].会计研究,2005(10).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阻力

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概述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此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相关借鉴。新会计准则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革: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突出其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②注重公允价值;③存货管理办法变革;④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⑤债务重组方法变革;⑥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⑦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⑧金融工具准则变革。以上所述的这些新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2.1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雄厚的市场经济发展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施行主要力量,它符合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但对于我国来说,并不拥有《国际会计准则》推行的良好市场经济基础,这是与发达西方国家相比,《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如果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就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毫无用处,因为在我国经济环境历史中可能刚刚出现甚至还未出现西方国家常见的相关经济事项。以我国会计准则为参照点,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特殊会计事项,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丝毫位见,因为它同样也不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状。所以不能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不能只单纯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加上我国跨国公司少、资本市场薄弱、国际贸易发展不成熟,使得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力量比较弱小,因此,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走向趋同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2法律环境条件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因素之一。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该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但我国且以利润表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可见我国还未提供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法律环境。

2.3社会意识觉醒不够程度

社会意识是促成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在社会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强制性。在性质上是让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性质,人们主动的去接受会计准则。因为在其公允表达原则中规定企业可以背离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并可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以实现公允列报目的。其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不完整。会计概念框架可以有效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我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体系,特别是在财务会计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概念,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指导。再者,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虽说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但随着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我国会计准则似乎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较多的因素阻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针对以上阻力,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化发展道路上应该结合实际取长补短,首先要完善自身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推行与发展。其次要吸取《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优点,并不断进行交流、借鉴。

3.1选择性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优点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实施过程中,应随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实际现状,吸收和借鉴iaSB中符合国情的思想,逐渐改进不足、有避的方法,有计划的实现iaSB的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发展。

3.2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虽说,我国新会计准则尽量引人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会计假设为基础,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为核心,它可以由财政部来制定并作为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是一墩而就的,因而我们要加快步伐,先建立会计准则配套体系,待到合适时机再建立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3.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iBS)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而不再是地区代表性,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会计专业人员提出了挑战。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在人才培训方面,还是会计工作方面都要努力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高素质会计教育工作都和实际工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①培养专业性的师资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应该拥有具有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人才,并能和国际会计教育接轨,以培养专业性的会计人才。②加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高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在教育教材、课程、方法上都应该慎重考虑,并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提供主体力量。③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现阶段继续教育及培训方面的机构很多,但需要提高及教育质量,并注入国际人准则教育内容。④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持续;目标;路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全球协同应对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成员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快趋同步伐,为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再次被提上各国会计发展的日程。中国作为G20和FSB的重要成员,为积极响应倡议,在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后,亟需明确接下来应如何进一步取得国际趋同的成功,实现国际持续趋同,为建设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作贡献。“目标+计划+行动=成功”,本文将在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并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指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持续趋同之路。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目标+计划+行动=成功”,要想获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后成功,首先必须明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国际趋同的路径;最后按照设计的路径逐项付诸行动。

那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iaSB)前主席戴维・泰迪曾说过“未来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全世界最终将使用统一的财务报告语言”。再看iaSB对趋同的定义:趋同意指趋近同一,也就是一体化,即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同的经济交易事项都应该使用同一会计处理方法。基于以上观点及定义,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并实施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这与G20和FSB的倡议是相统一的。

然而,一方面由于世界上还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尚未有意愿接受或趋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另一方面受到经济发展、法律制度、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等差异的影响,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特殊会计问题的存在,在短期内iaSB难以兼顾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特殊会计问题制定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加以实施。因此,构建并实施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是终极目标,更是长远目标。现阶段能做的就是为实现该长远目标做好准备。对于iaSB而言,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应致力于制定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际趋同提供高质量的标杆;对于各国和地区而言,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考虑本国或地区特殊会计问题,参考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本国或地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这正是各国和地区国际趋同的短期目标。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分析

从以上趋同目标分析可知,要构建并实施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不是国际会计准理事会或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多方共同的事业和目标。立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短期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和地区都需要对前行的路径进行设计。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构建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aSB自成功改组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致力于健全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了能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iaSB应继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持续改革理事会和基金会的治理结构,要在监督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等类似机构引入更广泛的代表,尤其是来自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的独立代表,更全面地承担其全球公众的受托责任;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定期对话机制,加强与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财务报表编制者和使用者的沟通,特别是要注意听取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的建议,考虑他们的特殊会计问题,逐渐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最后,要建立理事会与各国和地区准则制定机构间的高层趋同会谈机制,及时沟通和了解各国和地区在趋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唯有如此,iaSB才能制定出具有全球公认度、权威性和实务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准则;才能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树立高质量的标杆;才能向构建并实施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逐步迈进。

(二)各国和地区:建设高质量会计准则进而寻求等效

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法律等差异的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尚未能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阶段应立足自身,考虑本国或地区的特殊会计问题,以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标杆,构建本国或地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在趋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积极寻求会计准则的等效。

1.建设本国或地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为了构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各个国家或地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在准则制定方面。首先,应充分考虑制定环境,每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将产生特殊会计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到制定环境的差异,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才具有实务可操作性;其次,应以国际公认的概念框架为制定基础,以此基础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才能为新问题的发展留下空间,才能为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指导;再次,应采用合理的制定模式,结合本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在规则导向、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模式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另外,应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制定程序,保证准则从立项到的每一个步骤均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法则;最后,应有科学的制定组织,一是准则制定机构需具备独立性;二是准则制定人员需具备广泛的代表性。

第二,在准则内容方面。会计准则需具有经济实质性,只有当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相关指南能够反映企业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方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需具有实务可操作性,否则会计准则的执行者在实务中将难以应用,进而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后执行情况大相径庭。会计准则还需具有可理解性,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确、本土化,会计准则的执行者才能正确执行、注册会计师才能合理审计、监管部门才能有效监管。

第三,在准则实施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计准则在制定方面和内容方面做得再好,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亦是枉然。因此,首先,会计准则应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部分会计主体范围内得到实施;其次,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应有相关部门或组织的有效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执行顺利开展;最后,会计准则的执行应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适用性的效果。

第四,在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各国和地区应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和执行等多方面实现全面趋同,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让iaSB充分考虑本国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互动趋同。

2.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寻求等效

目前各国和地区建立起来的会计准则尚存在差异,为了降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以及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成本,各趋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应该积极寻求等效。

“等效”的理念认为,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盲目地追求相同不一定是可行的,只要终极目标一致,在相互对各自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的情况作出评估后,国家和地区间的准则就可以相互认可,在两个等效国家或地区之间,按照等效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提交相应的差异信息后,不需再做调整,这实质上承认了两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正如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所言“如果准则趋同的国家和地区能够达成等效认可,将会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编制成本和审计成本,更重要的是会提高各国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和国际趋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寻求准则的等效不失为现阶段另一种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会计准则发展方式。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明确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和路径,观察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上付诸的行动,分析现状、认识不足,以便在国际趋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成功。中国作为G20和FSB的重要成员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道路上已经成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5年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蓝本制定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这意味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初步趋同。以下将从趋同的立场与原则、趋同的基础及趋同的形式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并认识其中的不足。

(一)趋同的立场与原则

考虑到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当前会计法等法律框架和监管的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坚持了“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场。我国并没有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立足自身,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蓝本制定了体现我国特殊会计问题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与此同时,在趋同过程中坚持了“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一是财政部与iaSB建立了每年两次的定期会晤机制,着重讨论国际准则改革方向和具体准则项目中中国所重点关切的问题;二是在iaSB的各个委员会中派驻中国代表,增强了我国与iaSB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中国意见;三是在2009年倡导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扩大了本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准则制定的影响;四是财政部会计司对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一些会计问题如公允价值会计问题设立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子课题,组织各方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形成研究报告,反馈给iaSB供其制定和完善相关准则作参考。

(二)趋同的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其基础是2005年制定的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那么,这一套企业会计准则质量如何呢?

先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制定环境上,既考虑到国际环境又考虑到我国的特殊环境,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蓝本同时在会计准则中体现我国的特殊会计问题如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等;在制定基础上,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制定基础,而基本准则不管在作用上、内容上还是在地位上已经体现了概念框架的特征,属于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模式上,选择了需要较多职业判断的原则导向模式;在制定程序上,仍然采用200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程序》,准则制定整体过于仓促,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制定到正式仅仅经历了大概1年的时间,制定程序中存在公开性不足、征求意见范围过窄、时间过短、缺少投票机制等问题;在制定组织上,由财政部会计司代表政府制定,存在制定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准则制定人员代表性不够广泛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各方利益的平衡。

后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我国的准则具有经济实质性,基本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强调准则的经济实质性,所有具体准则均以此为理论依据和指引,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但是,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由于需要较多的会计职业判断,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某些准则缺乏实务可操作性,这在公允价值会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由于准则制定时间比较仓促,某些准则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是直接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直译过来,再加上某些准则内容过于超前,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很少甚至没有,导致会计准则执行者难以正确理解和把握,整体缺乏可理解性。

再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总的来说得到了平稳有效的实施,执行范围已由上市公司慢慢扩大到全国所有大中型企业,但小企业仍然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过程受到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密切监管和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并组织专家工作组及时解决问题;在执行效果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信息的相关性,但也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尚未达到高质量的标准。

(三)趋同的形式

1.注重准则内容的趋同,忽略准则制定的趋同

从以上对趋同基础的分析可见,我国注重会计准则内容的趋同,而忽略了准则制定的趋同。短短一年时间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蓝本制定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某些准则的内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几乎没有差异。然而我国在准则制定程序、制定组织和制定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没有很好地学习和领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程序的科学性、制定组织的独立性和制定人员广泛的代表性。

2.在趋同的前提下,跨出了“等效”的步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实现了初步的国际趋同后,致力于与国际上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等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2007年我国内地和香港的会计准则实现了等效;二是经过多轮会谈和协商,中欧会计准则等效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12月欧盟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规则,规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境内市场时利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三是中美会计合作纳入双方对话议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正式宣布允许外国企业赴美上市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为中美会计准则等效创造了条件。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持续趋同之路

为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终极目标,构建和实施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我国应以目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不足为切入点,在坚持原有立场和原则的情况下继续努力付诸行动,走好国际持续趋同之路。

(一)明确我国的经济定位

我们必须明确两点:一是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之初主要是代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较少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因此,在国际持续趋同之路上,我国要主动地更多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维护我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二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兼转型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新交易、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会产生很多新的特殊会计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并加以研究,及时反馈给iaSB,促成i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尽量考虑我国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只有明确了我国的经济地位,才能在国际持续趋同之路上考虑得更周全,走得更顺畅!

(二)认识“趋同是新起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逐步完善和建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已经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该趋同仅仅是一个新起点,初步趋同后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处理和解决。我们应该认识到:第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是互动的动态趋同,而不是单方静态的趋同,即使现在实现了趋同,也只是某一时点上的趋同,这时点之后,还可能会产生新差异,还需要新一轮的趋同,因此,趋同是长期的任务和不懈的追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持续趋同之路还很长。另外,在持续趋同过程中,一定要坚定互动的原则,密切跟踪,结合中国的实际深入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变化及其影响,多层次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工作,而不能盲目地跟从国际准则的修订而修订。第二,由于短期内未能执行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在国际持续趋同之路上,我国仍需继续致力于会计准则国际间的等效问题。相对于会计准则的趋同,等效认可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牵涉的利益主体更多元,实现难度也更大,但无论如何,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实现的初步趋同为准则等效认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基础。

(三)谨记“趋同需要交流与合作”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需要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iaSB之间以及iaSB与区域会计组织之间加强交流,强化双边和多边机制,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借鉴。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兼经济转型国家,尤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加强与iaSB的沟通,共享经验,交流信息,协调行动,化解分歧,切实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二是要推动与其他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之间的交流,形成交流定期化、形式多样化、领域多元化的“新新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利益;三是要扩大交流合作范围,围绕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持续趋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在资本市场监管和市场环境培育等方面的合作。

(四)注重准则制定的趋同

如前所述,我国属于新兴市场兼转型经济国家,在经济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新交易、新事项、新业务,需要完善或制定新的会计准则予以规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语反过来告诉我们,要想在国际持续趋同道路上走得更长远、更顺畅,我们应该注重实现准则制定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学习和领略iaSB科学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制定方法和制定组织。唯有如此,在后续经济发展中才能制定出既达到高质量标准又实现国际趋同的新准则来。

(五)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夯实趋同基础

已实现初步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制定程序、制定组织、制定模式、准则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等方面均未达到高质量的标准。为走好持续趋同之路,需要从这些不足着手,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另外,在会计准则的后续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对iaSB新修订或新制定的准则及时吃透弄懂,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委员会各位委员和咨询专家的作用,由会计理论界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由会计实务界提供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引,按照趋同后的准则制定程序、组织、方法去建设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样才能最终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质量,夯实趋同基础。

总而言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持续趋同之路并不平坦,但只要明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和路径,充分认识目前自身的不足,做好计划并逐项付诸行动,必然能走得更长远,最后通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终极目标,为构建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J].财务与会计,2010(6):8-11.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趋同、实施与等效的经验[J].商业会计,2010(6):8-11.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障碍;国际化

1会计准则现状概述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是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的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这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相关依据。新会计准则带来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大变革: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突出其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②注重公允价值;③存货管理办法变革;④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⑤债务重组方法变革;⑥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⑦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⑧金融工具准则变革。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2.1我国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施行必须有雄厚的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并不拥有《国际会计准则》推行的良好市场经济基础,这也是我国实施《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实现的最主要原因。以国内会计准则为参照点,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特殊会计事项,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丝毫位见,因为它同样也不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状。所以不能针对国内会计准则不能只单纯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加上跨国公司少、资本市场薄弱、国际贸易发展不成熟,使得国内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力量比较弱小,因此,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对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走向趋同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2法律环境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是紧密相联的,由于国内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成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因素之一。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该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但国内以利润表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可见国内还未提供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法律环境。

2.3社会意识觉醒不够程度

社会意识是促成国内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在社会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大大阻碍了国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强制性。在性质上是让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性质,人们主动的去接受会计准则。因为在其公允表达原则中规定企业可以背离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并可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以实现公允列报目的。第二,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不完整。第三,国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

3国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较多的因素阻碍着国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针对以上阻力,国内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化发展道路上应该结合实际取长补短,首先要完善自身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推行与发展。其次要吸取《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优点,并不断进行交流、借鉴。

3.1选择性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优点

在国内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实施过程中,应该随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内会计准则实际现状,吸收和借鉴iaSB中符合国情的思想,逐渐改进不足、有避的方法,有计划的实现iaSB的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发展。

3.2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虽说,国内新会计准则尽量引人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国内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会计假设为基础,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为核心,它可以由财政部来制定并作为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是一墩而就的,因而我们要加快步伐,先建立会计准则配套体系,待到合适时机再建立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3.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iBS)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而不再是地区代表性,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化会计专业人员提出了挑战。但是,国家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不管是在人才培训方面,还是会计工作方面都要努力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高素质会计教育工作都和实际工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一、培养专业性的师资力量,并能和国际会计教育接轨,以培养专业性的会计人才。二、加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为国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提供主体力量。三、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并注入国际人准则教育内容。四、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4结束语

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法律、教育或者文化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法律体系不完善,都需借鉴西方国家政相关经验,在市场要素和监管体系方面作深入的研究,以便确找到正确的方法,但国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要细入分析比较,不能操之过急,以求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形势;策略选择;探究

会计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几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令更多的国家及地区都加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队伍中,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国家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选择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一、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众多的集团及金融理事会都建议建立起全面统一的会计准则,还要有效的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行提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的提倡且采用了这类举措,但是由于国际会计之间的格局正在发生着非常大的重新调整,因此当前的国际会计趋同形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国际金融监管的框架还在重新构建,所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使国际经济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衰退现象,同时,各类监管机构要求金融监管制度出台一套更新的执行模式与准则,然后将国际金融机构进行仔细的审查及监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在国际会计趋同形势的发展当中,也要对各项会计准则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调整,只有这样才会使国际会计趋同走向更新的发展道路中去。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历程与存在差异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

目前,我国已经顺应时势合理的加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也逐渐融入了国际会计趋同的发展中,这为我国的经济与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有效的解决了财政上的问题,我国已经形成了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正确体系,同时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很明显的增强,并完成了制定的目标,逐步走向了全新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道路,并且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国际趋同机制,但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当中,缺少了对会计国际趋同准则的修改和完善,以及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的正确选择,这就会阻碍我国经济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常发展,也降低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我国于1985年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而且引进了国际会计处理方法,还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工作,这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渐渐形成,同时也开始向国际市场经营模式过渡,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但是随着一些企业开始实行股份制,以及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财务部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且只是用于正在上市改组的一些企业,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

3.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

我国自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非常高的评价与肯定,在2010年,根据香港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其中有63家的公司净利润是10810亿,差异率则是0.33%,而之后又采用了多种会计准则其产生的差异率竟只是0.01%,据以上的会计准则数据分析来看,因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差异率已经完全的消除掉,同时还得到了良好的会计准则趋同成果。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整个过程是与国际会计的发展准则分离不开的,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且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的准则趋同基础都比较好,因此会很好的互相融合,同时,我国会计准则还和其它的会计准则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是与美英等国家的差异,美英国家主要采用的是普遍的会计准则,加之与德发国家会计准则的不同,德发国家主要采用的是法系国家所通用的会计制度与立法形式,这样就会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有效发展和国际准则趋同。还有,财务会计有其特定的会计程序,其主要是包括了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等一些程序,并且采用了不一样的会计规范形式来组织规范的重点,会计准则通常是以既定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再进行计量的有效确认,以及会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考量及会计各类问题的解决,同时还有会计准则内容上的差异,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之前的相比较,其内容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现在企业的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当今经济形势的发展速度,这样人们会更好的熟悉会计准则,也能够对企业会计组织国际趋同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三、当前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目前,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包括趋同模式、直接采用模式、趋同认可模式以及认可模式。①趋同模式不会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直接纳入会计准则的体系当中,而是将当地的会计准则制定权完全保留下来,然后采取趋同的模式把财务准则报告完整的规划,并且在会计准则的原有方法上增添了新的内容,还完好的保留了本国的会计准则特色内容,以及能够继续使用损益表等术语;②直接采用模式是将会计准则完全的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该国家则不能够再对会计准则制定权进行保留,并且该国家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时则不需要履行任何的审批相关程序;③认可模式是采用国际财务报告的某一项准则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相关过程,同时该国家的机构可以对国际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的修订,其中澳大利亚与欧盟则是最为典型的代表;④趋同认可模式是将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实际性的推动,还保留了本国的会计准则基本权利,而且要依据该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相关的权限。而在国际市场上较为常用的会计财务报告准则主要策略主要倾向于第一、三个策略。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

现今,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要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有效的策略上的选择,并与国际会计趋同进行完好的融合,这样才会更好的完成我国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也才能够使我国企业的经济更加繁荣。首先,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来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化,还应该根据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来及时的判定实际情况,然后尽量减小国际经济上的各种干扰,之后再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的策略选择,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每个环节,并且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还要充分的去体现我国企业的经营策略以及责任风格。同时,要在当前的激烈国际竞争之间争取主动权,妥善的去应对每个问题,也要灵活把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的情况,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建设的过程是一定要通过趋同策略来贯彻的,然后进一步来确定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将我国会计准则采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全新模式,还要对我国的实务问题及特殊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考量,并且加以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

1.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模式

当前国际的财务报告是通过标准的体系来规范企业经营的,然后再深入的进行展开,而会计准则规定是有一定的模式的,这样就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产生了很大差距,因此要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直接的采用就会发生偏差,以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国际财务的报告格式太笼统,没有将会计准则细分开来,以至于企业不能做出正确的会计科目,同时,也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经营策略,因而导致了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了偏差与错误,所以要先制定正确的并且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模式,然后将企业财务报告完善的整理及统一化,还要将会计人员的账目明细表进行统一的管理,使会计准则更加的完善,只有这样才会令我国企业经营走向新模式,也才能更好的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正确的策略选择。

2.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同策略

由于我国企业的商品市场发展一直处于停滞阶段,因此要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的国际趋同策略,还要随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发展,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来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做出合理的规划,同时,要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做出相对比较,仔细考虑我国企业商品市场的弊端,并且及时给出解决的办法,也要严格的规范我国企业的商品市场制度,然后运用合理的控制手段来对企业进行有效规范,而则这种运用只是限于合理的市场范围,应该先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的国际趋同策略,再采用公允价值手段,并且严格去防止公允价值被企业进行滥用,导致企业经济下滑,还要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具有权威性,以及令国家机构去制定能够维护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而且国家财政部要有效的去控制会计准则趋同策略,以避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停滞状态,这能够使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走向新道路。

3.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趋同策略

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制定企业的会计准则,还要积极推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全部企业会计的实务问题,因此要选择能真正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的趋同策略,而不能去选择直接采用的模式,这样会造成企业会计不能合理规范财务报告准则,以至于会造成会计规范的空白,所以要建立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改善会计工作的程序,并且逐层深入各个环节,将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删除,还要根据会计准则财务报表把会计的科目设置齐全,再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差异进行确认及比较,然后统一将会计财务报告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使企业会计实务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进而充分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为我国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在语言上,中文和英文在习惯上具有极大的差别,无论是语言的形式还是表达叙述方法差别都较大,如果将国际财务报告中的准则一字不改的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4.选择符合我国目前法律环境的趋同策略

我国会计法中明确进行了规定,我国实行的会计制度将是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统一和制定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公布。凡是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企业都必须遵循国务院财政部门颁布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如关于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从会计法的角度来看,直接采用策略其法律依据明显不足,其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要求,此外,还很有可能导致我国独立会计准则制定权丧失。在趋同环境下,我国企业实施的会计准则仍然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统一的会计制度,虽然在法律原则上,这一点没有改变,但是会计处理的原则以及计量方法等却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联系,并保持了一致。

5.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趋同策略

6.选择有利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灵活性的趋同策略

目前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包含的保险合同、租赁、收入、金融工具等并没有公布最终的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在和美国公认的会计原则进行协调,加上欧盟同样也对金融工具准则没有明确的表示,所以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尚具有较大的变数。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选择的趋同策略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保证能够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审时度势,灵活把握,避免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变革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本国国情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公司的兼并活动日益活跃,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据统计,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额达到6.2万亿美元,这也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制定全球通用会计准则并促进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趋同可减少上市公司的“转换成本”。据悉,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的取得,建立在中欧双方多次调研、磋商和谈判的基础上,是自2005年以来财政部在对话中欧财经对话框下持续推进中欧会计等效取得的积极成果。

在谈到中欧会计准则实现最终等效意义时,杨敏说,最终等效将有利于中欧双方企业到对方资本市场上市或进行其他融资活动时减少因调节财务报表而产生的资金成本,促进中欧双方的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

数据显示,中欧的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后,赴欧上市的中国企业审计成本至少降低50%。对此,杨孟著表示,中欧间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是中欧两地企业在区域内上市融资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若中国企业到欧盟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得到对方的认可,毋须繁杂的转换过程和支付高昂的“转换成本”。他认为,趋同有利于提高上市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可比性,让更多的海外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吸引国际资本,促进国际资本市场发;趋同有利于规范上市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更加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业界专家认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意味着我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资本市场对话,大大减少转换调整工作量,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也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三、我国会计准则在趋同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

(1)我国会计准则在概念框架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协调

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时,都有一个会计框架作为指导,此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效力。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有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其中基本准则就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地位,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2)会计处理与披露存在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除非企业能提供合理证明,否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充分考虑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只有在充分证明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适用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3)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要求制定的,而我国市场经济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这就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在我国没有用武之地。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较小,海外上市公司较少,制度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还非常弱小,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动力不足,阻力较大。

(4)知识存量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我国的会计准则以财政部法规形式颁布,具有强制性;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表达是最高原则。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越来越倾向于原则基础,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通常提供较少指南,对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很高。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阻碍了我们与国际趋同的步伐。

四、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形势下,坚持本国国情

(1)改革与完善会计教育,加强我国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仅理解为国际会计准则条文的引用,同样重要的是要让广大会计人员掌握现念,并贯彻到会计实务中。国家应该加大会计教育力度,通过相关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2)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上,坚持本国国情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从某些角度讲,有利于促进两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站在更广的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流动和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会计国际趋同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是否有必要为了和国际趋同修订相对应的准则,主要由趋同的难度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等具体情况而定。从全球会计趋同的情况看,大都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模式,比如欧盟、澳大利亚、韩国等。但也有不少国家如美国迟迟不能在准则趋同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一致。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具有特定的经济环境、法律基础和文化特色。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必须走立足我国国情,走国际持续全面趋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趋同、实施与等效的经验[J].商业会计.2010(06)

[2]李静花,刘远.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应用的合理性分析[J].财会研究.2010(09)

[3]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J].财会月刊.2010(16)

[4]李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06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7

关键字:国际趋同;会计准则;规范性比较

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规范性论述

(一)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趋同的涵义

常勋(1990)认为,会计协调是指通过一些国际性组织或专门机构(包括政府和民间两方面),制定或认可、采纳一些统一的会计准则或其他标准化文件,促进一定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活动[1]。葛家澎、林志军(2001)认为,协调化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的协调,求共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提高不同国家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2】。朱星文(2009)认为,会计的国际趋同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很多情况下几乎是同义语,是指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贸易的国际化日益发达的基础上,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其表现是在国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涵纳国际会计的普遍实践与惯例,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活动等【3】。

(二)关于国际会计趋同的动因和现状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资本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利用外资的需要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内因,林钟高(2001)主要从经济学的产权、契约、公共选择等角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度变迁,朱星文(2009)认为新的经济事务的不断出现也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了要求【4】。李文霞(2009)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包括制定层面上的趋同和执行层面上的趋同,我国已经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还面临着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会计职业判断不准确、新会计准则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会是简单地一蹴而就、一举而成,而将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5】。2005年9月,在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明确表示了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态度,并提出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条基本原则。至此,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路正式得以确立【6】。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掀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一轮研究高潮【7】。我国会计学者们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障碍、趋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建立【8】。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规范性比较研究

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组织和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过规范性比较研究。这些比较研究大多是逐项进行的,以加强对我国准则建设和实务操作的指导【9】。我国学者盖地(2001)在对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或相近的会计事项进行了列表对比后认为,当时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小异”,这是国情导致,所以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0】。葛家澎、杜兴强(2005)对比分析我国当时的16项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类似的研究还有陆建桥的《关于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2002~2003《会计研究》),步丹路、李华的《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2002~2004《广西会计》)等等【11】。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证比较研究

国外学者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状况也很感兴趣,以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趋同的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有:Chen,Gul和Su(1999)以沪市B股公司1995~1997年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他们发现沪市B股公司境内外财务报告的净利润差异稳定在20%~30%的水平,按中国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高于按国际准则报告的净利润。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后,15%的公司由盈利转为亏损,他们指出坏账准备、折旧、存货计价、长期投资以及外币折算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12】。Chen,Sun和wang(2002)再次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状况。他们运用1997~1999年间同时发行a、B股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实行后境内外财务报告净利润差异并没有显著缩小,境内外财务报告净利润差异与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密切相关,而且由“五大”审计的境内外财务报告净利润差异显著小于境内非“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因此,他们认为中国财务报告缺乏有效的基础设置是境内外财务报告净利润差异的主要原因【13】。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做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基础,即人们说的“趋同只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14】。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阶段,各种市场要素尚不成熟,市场主体行为也缺乏理性。因此,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会计师事务所还不是真正基于市场的需求主体【15】。

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谋多方共赢

王军说,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过去5年来,基于上述趋同基本主张,中国在会计审计准则标准建设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人才培养、会计服务市场开放等方面也发展迅速,这一切都为中国会计行业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并开始逐步迈向国际舞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6]

五:结论

由上分析可知,实现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国际趋同势在必行,是大方向。新准则对改善投资环境、加速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经济进程、应对金融市场开放的挑战、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中树立了中国的地位和形象。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基础。会计准则长期国际趋同的道路,是艰辛,复杂,长期的,但是各个国家必定都会从中获得许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宋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2):112-115.

[2]张铁铸,周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一个综述[J].财贸研究,2007,(3):121-126.

[3]葛家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未来美国SeC和aFSB的反应[J].会计研究,2001,(8):221-227.

[4]曲晓辉,陈少华,杨金忠,等.会计准则研究——借鉴与反思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5]曲晓辉,陈瑜.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J].会计研究,2003,(l):143-146.

[6]王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2005,(10):148-151.

[7]夏冬林,李小强.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J].会计研究,2005,(5):132-136.

[8]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墓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4,(l):201-209.

[9]盖地,刘慧风.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J].会计研究,2004,(3):119-123.

[10]盖地.大同小异:中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2001,(7):209-213.

[11]汪祥耀,李连华.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路径选择及其借鉴[J].财经论丛,2006,(1):211-216.

[12]夏冬林,李晓强.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J].会计研究,2005,(1):267-275.

[13]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J].当代财经,2009,(2):231-239.

[14]Rantalainen,mattias,Holmes,ChrisC.accountingforControlmislabelinginCase–ControlBiomarkerStudies.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2011,(2):112-116.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8

【关键词】制度变迁;会计准则趋同;路径分析

一、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三种路径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会计准则属于制度,其发展变迁,与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一样,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即渐进式、突变式和平行推进式的制度变迁路径。

(一)渐进式会计准则变革路径

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是:制度变迁应按照制度体系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关联性有梯度、分层次地逐步展开。在这一路径中应先改革相对容易且在因果链条中处于上游位置的制度,到这部分制度改革到位、完成后再改革难度较大处于因果链条下游的制度。这一制度能尽量使制度变迁所导致的混乱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同时也存在三点缺陷:其一,在实际制度改革实践中往往很难确定哪个制度处于因果链条的上端而应该先进行改革。对于改革的难易程度也难以准确认定,这使得改革顺序的确定变得很困难。其二,这种路径下会使整个制度体系的改革时间比较长,效率降低。采用这种路径时,排在后面的制度改革必须在前面的制度改革完成后才能启动,使得变革的过程漫长而不确定。其三,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确定标准来检验之前的制度是否完成,所以循序渐进式的会计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很难完全实现的。

(二)突变式会计准则变革路径

这一路径采用的是一种“大爆炸式”(BigBang)或“休克疗法”的改革思想,这一路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废除所有旧制度并采用新的制度体系。这一路径能够尽快的完成新、旧制度的转变过程,更有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能让新制度尽早发挥其作用。但在这样的路径下更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震荡,但同时也能更有效的防止旧制度在转换过程中对新制度所带来的干扰。

(三)平行推进式会计准则变更路径

平行推进式变更路径(parallelpartialprogress,简称ppp)其主要指从所有的制度上同时展开变革,在改革的同时,需要兼顾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性,避免由某一制度改革超前或滞后而导致“制度瓶颈”。由于制度的改革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对所有的制度改革都需要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平行推进式会计制度变革路径与渐进式相比更强调各种制度改革的共时性;而与突变式的制度变迁路径相比,平行推进式制度变迁则更强调制度变迁的分布性和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性。

现实中,会计制度变迁可以采用任何路径,形成任何的形态。渐进式、平行推进式虽然可以保持会计制度变迁的稳定性,但是改革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突变式的变迁路径尽管可能引起一些混乱,但变革的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中,各个国家对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实际也是在稳定和混乱,变革成本和改革效益之间的判断和取舍。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必须考虑的客观环境

作为我国走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应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原则的差异和原因进行客观分析。其中环境因素是我国趋同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一)经济环境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为背景。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不完善,资本市场也欠成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需求也不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特点:

(1)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属于国有控股企业,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局面。由于大股东的缺失,使得我国无法产生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变为片面的为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目标。(2)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有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流通股三类,其中只有社会公众流通股允许在证券市场公开流通,因此造成了相关股东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关注度和灵敏度并不高,财务报告的决策作用变得很难提现。(3)在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中,80%为分散的个人或者小股东,由于他们缺乏投资经验,投资决策很少依赖于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使得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无法在这些投资者身上体现。

(二)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现金流,更强调过去的会计信息。当利润变成评价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时,上市公司自然将注意力转向利润指标。有的公司甚至利用各种手段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于是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也向利润表偏移,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更侧重于预测未来企业的现金流量。这一倾向导致了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

(三)准则制定模式

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一般分为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制定模式。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欧美国家主要采用后一种模式。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制定机构的身份质疑。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属于法律范畴,具有法律效力,政府成为了我国准则的制定者。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但同时财政部本身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这使财政部会计司的身份不具有独立性。(2)中国准则制定过程缺少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执行成本较高。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为民间会计组织,每一个组织都能参与制定博弈并贯彻其经济意图。而我国的准则制定都由政府主导完成,使得很多规模较小的公司很难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于是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猫捉老鼠”的独特现象,严重影响了准则的一贯性和严肃性,加大了准则的执行成本。(3)准则制定程序缺乏公开性。由于我国准则制定过程的保密性,制定过程中的一些背景材料和讨论都很少向外界披露,这也导致一些有动力参加准则制定的利益相关者被拒之门外。(4)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中,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员还很缺乏,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虽然新制度变化很快,但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却无法真正把握,最终影响会计准则的趋同进程。

三、我国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趋同建议

当今世界对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主要有两种立场,一种是“直接采用”策略,即一字不漏的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另一种是“趋同”策略,就是在会计原则和实质内容上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的一致性。我国2010年新制定的路线图中,明确表达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即坚持“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场,坚持“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这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是符合当前我国会计法等法律框架和监管要求的。

然而,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同时还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因此在研究我国的趋同路线的同时还应该进行详细的成本以及路径分析,从而提出一个合理化得趋同意见。对于一些会计准则,例如财务报表列报、租赁和收入的确认,虽然iaSB和FaSB的初步意见具有鲜明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针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问题,我国的态度应该是在引入国际会计准则观点的同时,积极且深入的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国全面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趋同工作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日益提高,我国在参与全球性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也有了很大突破。例如,在制定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iaSB最终于2009年8月4日正式批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的修改。并且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样更有助于降低我国国有控股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同时也消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在这样的时机下,我国更应该把握时机,积极的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体现更多的本国特色,从而减少本国制度的变迁成本,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要吸取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研究这些国家在趋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无疑能为我国的会计准则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还应该积极的争取在iaSB中的“发言权”。在iaSB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同时,我国也应该征询国内各个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向

iaSB反馈,让iaSB也能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

在国际趋同的进程中,还应该保留中国特色。在我们借鉴国际准则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在解决我国当前会计问题的同时来体现中国特色。应该在坚持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相结合的准则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等一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引入也应充分结合我国国情,采取适度、谨慎的态度。

另一方面,会计教育的国际化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必需建立一支由会计教师和注册会计师组成的高素质会计队伍。在高校课程中从理论和实务方面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使我国进入会计准则标准国际化、会计服务国际化的轨道中去,从而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根本趋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

图.cn.2010

[2]曲晓辉,陈瑜.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J].会计研究.2003(1)

[3]汪祥耀,骆铭民.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原因和对策分析[J].财经论丛.2004(1)

[4]汪祥耀.会计准则的发展:透视、比较与展望[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阻力

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概述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此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相关借鉴。新会计准则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革: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突出其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②注重公允价值;③存货管理办法变革;④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⑤债务重组方法变革;⑥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⑦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⑧金融工具准则变革。以上所述的这些新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2.1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雄厚的市场经济发展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施行主要力量,它符合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但对于我国来说,并不拥有《国际会计准则》推行的良好市场经济基础,这是与发达西方国家相比,《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如果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就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毫无用处,因为在我国经济环境历史中可能刚刚出现甚至还未出现西方国家常见的相关经济事项。以我国会计准则为参照点,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特殊会计事项,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丝毫位见,因为它同样也不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状。所以不能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不能只单纯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加上我国跨国公司少、资本市场薄弱、国际贸易发展不成熟,使得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力量比较弱小,因此,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走向趋同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2法律环境条件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因素之一。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该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但我国且以利润表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可见我国还未提供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法律环境。

2.3社会意识觉醒不够程度

社会意识是促成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在社会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强制性。在性质上是让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性质,人们主动的去接受会计准则。因为在其公允表达原则中规定企业可以背离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并可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以实现公允列报目的。其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不完整。会计概念框架可以有效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我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体系,特别是在财务会计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概念,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指导。再者,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虽说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但随着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我国会计准则似乎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较多的因素阻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针对以上阻力,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化发展道路上应该结合实际取长补短,首先要完善自身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推行与发展。其次要吸取《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优点,并不断进行交流、借鉴。

3.1选择性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优点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实施过程中,应随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实际现状,吸收和借鉴iaSB中符合国情的思想,逐渐改进不足、有避的方法,有计划的实现iaSB的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发展。

3.2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虽说,我国新会计准则尽量引人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会计假设为基础,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为核心,它可以由财政部来制定并作为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是一墩而就的,因而我们要加快步伐,先建立会计准则配套体系,待到合适时机再建立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3.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iBS)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而不再是地区代表性,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会计专业人员提出了挑战。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在人才培训方面,还是会计工作方面都要努力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高素质会计教育工作都和实际工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①培养专业性的师资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应该拥有具有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人才,并能和国际会计教育接轨,以培养专业性的会计人才。②加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高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在教育教材、课程、方法上都应该慎重考虑,并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提供主体力量。③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现阶段继续教育及培训方面的机构很多,但需要提高及教育质量,并注入国际人准则教育内容。④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3.4构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环境

目前,环境因素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主要障碍。无论是经济、法律、教育或者文化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法律体系不完善,都需借鉴西方国家政相关经验,在市场要素和监管体系方面作深入的研究,以便确找到正确的方法,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结语

虽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迫切得到发展,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要细入分析比较,不能操之过急,以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篇10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是一个“比较一协调一趋同一统一”的由弱变强的过程,这一顺序客观地描述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运用的新名词,是对全球会计国际化更深层次的描述。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成功后,正式提出“趋同”概念。会计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各国向单一的会计标准过渡。

一、部分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情况

(一)美国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前和改组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对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环境。美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制定的Gaap,得到了包括iaSB在内的多方认可,效仿,借鉴和吸收。2011年,美国证监会就此问题工作人员立场报告,建议采用“趋同认可”的策略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并征求各方意见。具体而言,在5―7年的过渡期间运用“趋同”策略,处理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差异,而在过渡期结束后,根据美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希望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取得一致。

(二)欧盟(eU)

欧盟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2001年,eU建议所有已在欧盟国家上市的约7000家公司(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最迟不超过2005年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并建议要在2007年之前将这种要求扩展到所有拟在欧洲上市的公司。此外,还允许欧盟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要求本国的非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或单独的财务报表。欧洲议会投票于2003年通过上述立法草案,因此该草案现已成为欧洲法律,要求在各成员国中执行。

(三)澳大利亚对采用iFRS的态度非常积极,明确其国际趋同的长期目标为:通过参与iaSB的活动,寻求制定一套单一的国际上可接受的会计准则,该准则既能在澳大利亚国内又能在全球其他地方采用,从而使澳大利亚获益。当澳大利亚认定iFRS内容不适,它将作出主动而准确的取舍决定,采纳自己认定的最佳处理方法,并努力影响iaSB采纳此法。

(四)俄罗斯

俄罗斯则是一个权力距离较大的民族,比较崇尚集体精神,倾向保密。俄文化具有双重性,表现为彻底的极端性。从俄罗斯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其特点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会计准则并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完全接轨,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俄罗斯会计准则中大约只有50%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

二、我国现阶段会计国际化进程特点

2006年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京召开联合新闻会,正式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这就标志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开始。我国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必须创新模式,走立足国情的国际趋同之路。笔者以为,我国现阶段会计国际化进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国际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被动跟从的选择,而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主动选择。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可以获得国际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好处和方便,而对于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而言,由于世界上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国家的增多而相应地导致需要“翻译”的会计准则的种类减少,从而降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交流的成本,可以得到有关的好处和方便。

(二)渐进过程中提速的国际趋同

与分阶段逐步完成趋同的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对于会计国际趋同遵循了渐进过程中的提速趋同策略。渐进地导入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家会计制度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和降低财务报表清晰度,周密确定渐进趋同的范围和速度至关重要。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建议与启示

(一)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各方差异

各国会计体系存在差异,只不过是国家社会多样性的反映,体现了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法律、企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各国政府从税收的角度出发,不愿协调税收制度,这样,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的税收差异是无法消除的。iaSB以及它所制定的iFRS应是全世界各国平等沟通共谋发展的平台,但是目前各国博弈的结果使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努力地遵循iFRS,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从。

(二)积极参与制度博弈,争取会计国际化的主动性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我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iFRS中并没有规范,我们就应该积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对我国处理的认可。另一方面,应呼吁iaSB在制定iFRS时能够更多地考虑象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经济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会计环境和国家利益进行博弈选择,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三)明确态度,坚持会计国际化的持续性

目前来看,欧盟一刀切地强制在各成员国实施iFRS,进展并不顺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盟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更不能全盘照搬基本上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基础上的iFRS。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不能一蹴而就。这既是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中国财政部于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再次向国际国内社会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原则立场和明确态度,同时提出了我国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季晓东,《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若干问题初步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

[2]张新民,《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中央财经出版社2007

[3]王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