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十篇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十篇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7:38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1

1.海洋生态红线区。

2012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印发了《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渤海海洋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河口、特殊保护海岛和沙源保护海域、重要砂质岸线、自然景观与文化历史遗迹、重要旅游区和重要渔业海域等区域划定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并进一步细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依据生态特点和管理需求,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措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的控制指标,包括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水质控制以及陆源江河入海污染物减排等。2014年,渤海3省1市已完成各自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工作,2015年,全国沿海省市将陆续开展各自海洋生态红线区的划定工作。

2.海洋功能区概况。

《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以下简称《区划》),强调海洋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区划》是我国海洋空间开发,以及控制和综合管理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文件,是编制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及各级各类涉海政策、规划,开展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因素,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分为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区等8类。至今,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已全部获批,共划分出了329个一级类海洋功能区。

二、海洋生态红线区与功能区的关系

1.法律地位。

《区划》是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的,具有强制,是编制涉海规划的重要依据。海洋生态红线区,是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规定的。目前,海洋生态红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与管理依据。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管理办法》,海洋功能区划批准实施两年后,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海洋功能区划可开展区划实施情况评估,对海洋功能区划提出一般修改或重大修改的建议。海洋生态红线的时效性以及是否能够调整,目前还没有具体规定。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需有稳定且长效的制度保障,避免频繁调整可能带来的政策失灵。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和预防性制度。海洋生态红线应是对现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补充和强化,是在局部区域执行最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而不是代替海洋功能区划的管理要求。

2.空间布局。

从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的划定情况看,要求分析当地海洋生态功能区、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对重要生态系统进行海洋生态红线区识别,并要求与功能区划和其他相关规划衔接。从海洋红线区域与功能区重叠的情况看,红线区基本集中在海洋保护区、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的3个功能区类型中。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选划余地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受开发力度较小的区域。

3.管控制度。目前,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措施是基于生态系统分类而设置的,如海洋保护区、重要河口湿地、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滨海旅游区、渔业海域等生态系统,并按类别编制了管控措施。相比之下,海洋功能区划旨在实现各区逐一管理的要求。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与海洋功能区对某些相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管理要求也基本相似,对海洋功能区划并未形成补充和加强。考虑到目前海洋生态红线区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生态红线划定效果难以彰显。此外,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制度的落实缺乏评估制度支撑。目前,尚无针对海洋生态红线实施情况建立配套的监测体系,没有针对红线管理定制监测要素和评价标准,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亟待建立。

三、制度衔接的实施建议

1.构建完善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体系。

首先,在管控措施方面,应将具体管理要求落实到红线单元区中,综合考虑海洋功能区管理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各单元区具体问题和改善方向,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政策,对功能区划形成补充和强化。同时,将生态红线管理制度作为功能区划修编和调整的约束性依据。其次,构建适用于海洋生态红线的监测、评估制度,使监测站点能够对各红线区实现全覆盖,并能完整体现相关功能区的海洋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从而建立全面、科学的生态红线区评价基础。再次,建立管理考核体系,构建红线区管理考核指标体系,量化体现红线区划定后的管理工作、开发管控情况、建设成果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2.完善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选划技术方法。

海洋功能区的划定主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参照海洋功能区划技术体系,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选划应制定成熟的技术方法标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的过程,应遵循系统性,协调已有区(规)划边界,按照省级划定、强制执行等原则。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的技术流程应包括:海洋生态红线区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单元的敏感性和重要性分析;海洋生态区空间识别与确定;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措施制定;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成果集成。同时,在红线区选划时,应完善相邻省市生态红线区协调机制问题,确定如何划定沿海省市管辖之外的海域红线区。

3.提升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能力。

海洋功能区侧重区域功能定位和用海审批,而海洋生态红线区侧重生态保护和开发活动的限制管理。应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提升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能力。首先,借助海洋功能区划在法律上的权威性、约束性以及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整体控制作用,从顶层科学规划全国海洋生态红线区及其管控资源的空间布局与部门、地域分配,构建分类分级的红线区项目准入制度,形成红线管控全国“一盘棋”的总格局。其次,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基层行政管理体系,形成公众参与的红线区管控模式。社区在当地具有资源利用和保护双重主体的作用,如果能够把社区转变为红线区管控的主体,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对实现红线区的有效管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注重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红线区管控科学化水平。通过科学研究,提升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红线区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4.加强涉海多部门沟通,推进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五中全会及2021年省、市、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个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总方针,扎实推进全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以“打造绿色产业、守护绿色生态、开发绿色旅游”为核心的“三个绿色”发展思路,根据XX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省级“洞庭清波”行动、洞庭湖枯水期应急响应行动等反馈的主要问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二、工作任务

重点是提升辖区内国、省控断面水质,及XX河、XX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湖禁投限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等问题。凡是能短时间内立行立改的,必须迅速整改到位;需要持续推进的,要科学安排、综合施策,确保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

1.落实好国、省控断面应急措施。2020年12月以来,我县XX河六门闸国控断面、XX东湖省控断面总磷浓度急剧上升,其中XX东湖断面总磷、化学需氧量浓度上升尤为明显。为提升枯水期国、省控断面水质,对我镇境内河湖国控断面参照河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求进行严格管控。一是监测断面上游3公里、下游0.3公里排污口稳定达标排放。二是管控断面范围内禁止钓鱼。三是应急响应期间,排渍口未报批不得向外排水。四是污水处理厂采取应急降磷措施。

2.做好河湖水源保护。严格执行河长制工作要求,加强日常巡河、河道保洁,拆除网箱,严禁牛、羊上堤。实施禁投限养政策,重点关注中西湖与北汊湖,彻底禁止大湖投肥养殖,抽调派出所、畜牧站和水利服务站工作人员,组建巡湖工作队,在5—10月的投肥期间,结合治安巡逻,开展密集的夜间巡查,如发现投肥养殖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从重处罚;坚决制止禁养区和生态红线内新建养殖场所行为,防止畜禽退养反弹,巩固整治成效,促进河湖水质持续改善。

3.管控好农业面源污染。严格落实《东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大湖周边1000米范围内精养渔池鼓励生态种养,签订生态种养协议;加强农资市场巡查,规范市场秩序、合法经营;农田实施绿色防控,鼓励生态种养、统防统治;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防止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耕地,控制农膜残留;积极宣传秸秆、垃圾禁烧政策,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新技术;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秸秆、垃圾禁烧巡查,确保禁烧工作落实到位,杜绝秸杆焚烧现象。

4.处置好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处置农村生活垃圾;清理违规垃圾填埋场,规范镇垃圾压缩站运行,完善管理台账。二是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新建的三格式户用污水处理池全部接通使用,大湖周边1000米范围内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成华兴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省级示范点和终南山社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跟踪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情况,保障设施正常运转。

5.督促企业做好污染防治。对辖区内所有的工业企业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巡查,确保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督促企业搞好厂区环境卫生,当场指出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下发整改通知书。重点监管蔬菜加工企业和华禹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6.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三个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各单位原则上不得引进不符合绿色产业规划的企业,加强东湖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违规建房、围湖造塘的监管,红线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需报镇规划委员会审批后方可实施,不允许出现擅自开工、未批先建现象。

7.监督好畜牧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对全镇畜牧养殖、鱼塘养殖、湖库养殖尾水管控,协调大乘港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推进精养池尾水治理示范项目,鼓励采取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循环使用尾水。严禁在禁养区和生态红线范围内新建养殖场,全镇现有养殖场不扩大规模。加大对适养区规模养殖户的日常巡查力度,了解环保设施的运转情况,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指导并督促养殖户做到正确、正常、按要求处置粪污和固废垃圾,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干湿分开,日常巡查中如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镇环保专项整治指挥所,由镇党委书记XX任政委,镇长XX任指挥长,XX(常务)为副指挥长,XX为成员,指挥所下设办公室,由XX兼任办公室主任。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3

关键词:雨花台区;生态红线

1.我区“生态红线”实施现状

在2013年江苏省颁布的《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划定我区雨花台砂砾石层自然保护区、三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雨花台区烈士陵园(市直管单位)、牛首山和将军山风景名胜区5块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总面积为8.582km2;在2014年南京市编制下发的《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在我区省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基础上,增加了板桥北侧生态绿地(开发区城市森林)和将军山西侧生态绿地(梅山塌陷区)2块生态绿地保护区,面积为8.3km2。全区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6.882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2.56%。除雨花台砂砾石层保护区为一级管控区(0.002km2)外,其余均为二级管控区(16.88km2)。

2014年下半年,区委、区政府在进行细致调研基础上,研究通过了我区区级生态红线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在省、市在我区规划的7块16.882km2生态红线区域基础上,再编制规划台公园、文莱风景区、花神庙天隆寺生态绿地、邓府山石刻园、板桥三山自然景区、莲花湖湿地公园、花神湖青少年活动中心、板桥生态园等8块具有自然与人文景观和生态防护性质区域。并委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对我区生态红线区域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具体规划方案将于2015年5月30完成。

2.我区实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意义

2.1奠定了雨花发展版图上的生态“聚宝盆”

在我区东部强化南站地区商业圈建设,南部加快推进梅山、开发区城市化建设推进,西部对接奥体新城经济圈,北部加快推进软件谷和“两桥”建设的版图上,这15块省、市、区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就如同15个绿色聚宝盆被安布在我们的街道(园区),这些生态红线保护区不仅铲除了我们生态保护的“盲区”和“死角”,实现生态红线保护区的全覆盖;还大大提升了所在区域的生态文化含金量,只要合理科学的保护利用好,把每一个保护区独有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本,把它们连接起来做好规划开发文章,打造成为雨花的生态大动脉。

2.2筑牢了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的生态“防火墙”

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界定保护区边界、桩位,把生态红线制度同环保审批制度相结合,一级管控区严禁项目开发建设,对二级管控区和区级生态红线区域内不符合保护区生态主导功能的新建项目一律禁批,对保护区周边可能会对保护区产生破坏作用的项目一律限批,确保项目发展符合生态保护需求。对符合生态功能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彰显生态效应,对生态环境具有反哺作用的项目进行积极引导、支持和帮助。通过行政和司法手段,切实严格保护好生态红线保护区,为全区转型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防火墙。

2.3存的一些问题

区内实施生态红线规划工作刚刚开展,在摸排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区部分生态保护区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现象。以我区唯一一家一级管控区雨花台砂砾层保护区为例进行分析,在该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保护区不同程度存在的共性问题。

(1)区界划线不精准。目前,省、市级生态红线已经划定,但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由于没有明确实地具体精准区域,目前均未设置生态红线标识牌和边界标志;如地处赛虹桥街道安德门社区十字岗东侧雨花台砂砾层保护区,该保护区距离江苏省地质勘察研究院南侧围墙外约50m,西、北至华威钢构厂围墙边,东南至拆迁区平地,总面积大约为200m2,保护区域没有精准的桩位和隔栏明确保护范围。

(2)责任主体不明确。每一个生态红线地块没有明确责任主体,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工作均未开展;如国土部门是雨花台砂砾石层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主管部门,环保部门是生态保护区的监管的监管部门,属地街道按属地原则进行具体保护管理,整治环境需要城管局负责执行,整治完毕后建设宣传栏、护栏等保护设施的职能牵涉到宣传、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各管一块,一时难以协调,相关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没能得到有效开展。

(3)经费保障不到位。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与生态红线保护没有资金来源,如对拆除中可能牵涉到安置、费用等问题;财政这块没有固定保护经费,造成治理保护没有经费保障。另外,该保护区属一级管控区,不允许进行任何商业开发,也就无法形成借力开发来进行整治。

(4)保护能力不相配。我区生态保护工作面广、量大,而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手段仍然不足,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执法人员相对缺乏,环保部门作为生态保护区监管部门,执法队伍受限于编制约束,平时应对工业污染防治以及水气声环境治理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抽不出力量进行生态保护区的巡查保护。街道(园区)作为属地管理的责任部门只配一名h保员,更无力从事保护区巡查保护工作。

3.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法规、政策的尊严在于执行,执行的前提是有制度的保障。我们在全市主城区率先制定规划区级“生态红线”,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关键在于科学到位的建好章立严制。

(1)建立生态红线联席会议和问责制度。由区政府牵头,按照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以条块结合的方式,将各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和建设职能分解到各属地街道(园区)和各职能部门,防止出现职责不清九龙治水的扯皮情况。各有关部门、街道(园区)及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规划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并进行通报点评考核。对失职、渎职的行为要进行严格问责,造成恶劣后果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通过严格;通过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给我们每一个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道(园区)的领导干部套紧生态红线的“紧箍咒”,要让生态红线成为每一个领导干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确保“生态红线”如同党纪国法一样,成为大家不敢跨越的雷池。

(2)建立生态准入和补偿制度。将生态红线区保护要求纳入环保“三同时”体系,即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硬性要求。把是否符合生态红线区域生态主导功能要求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先决条件,对生态红线区保护要求冲突的项目一律禁批、限批。同时,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制订完成区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意见、技术规范和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严格控制生态红线区内土地和生态资源占用,确需占用且与保护要求不冲突的,由区政府按照“占一补一”原则,确保红线区面积和生态服务功能不降低。

参考文献:

[1]高吉喜,邹长新,王丽霞.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生态红线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深化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影响评价,2014(4):10-14.

[2]闻乃余.关于划定和落实生态红线的思考[J].污染防治技术,2015(2):72-74.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4

***林业局

关于报送《2020年度工作总结》的报告

市政府:

现将我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随文报来,请审阅。

*********

2020年12月**日

抄报:。

***林业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是收官“十三五”,布局“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我市大面积推进国土绿化的关键之年。我局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立足“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大地景观”五大阵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条战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神木建设黄河“几”字湾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一、2020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国土绿化进展顺利。今年,***下达我市林草任务17万亩。我市落实资金6亿多元,实施了**林场建设、**工程、**工程、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公园景观绿化等重点项目。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7.3万亩,绿化里程114公里,栽植各类苗木品种30余种,共计1100万株。此外,完成红枣低产园改造1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7万亩;完成灌木平茬21.6万亩。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其中:

1、**林场建设新造林7.4万亩,宜林荒山造林实施4万亩,退耕还林实施4万亩,栽植各类树种391万株。

2、杏花滩至后坡山体绿化项目栽植各类苗木共79400株,建设防火通道15公里。

3、**工程新造林面积5万亩,灌木平茬8万亩,国有林地提升修复5.5万亩,栽植各类树种315.2万株,防火通道9.5公里。

4、**道路绿化工程绿化30公里,栽植各类树种4.5万株。交通骨干道路(**段)绿化工程新造林面积6300亩,栽植各类树种34.65万株。

6、****工程新造林面积1419.7亩。

7、**生态公园项目377亩。

8、人工草地建设项目1.6万亩,其中高产优质牧草0.6万亩;普通牧草1万亩。尔林兔万亩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人工种草2500亩。

9、生态休闲示范点绿化景观提升项目新造林41亩。栽植各类树种12607株。

10、臭柏自然资源保护区造林工程栽植二年生营养袋臭柏5000亩,115万株。

11、**坡体绿化工程新造林3758亩,栽植各类树种18.6861万株。

12、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沙)育林2万亩,暖棚2.975万㎡,青储窖0.3万m3

13、义务植树项目镇办义务植树125万株,城区机关义务植树3.7万株。

14、火烧迹地补植造林工程新造林3480亩,栽植各类树种16.5939万株。

15、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10000亩,其中万镇镇6000亩、马镇镇1000亩、贺家川镇2000亩、沙峁镇1000亩,已经实施降高塑形、松土除草、施肥等技术措施。

16、森林抚育完成6.7万亩;灌木平茬完成21.6万亩。

(二)资源管护不断加强。一是严格林地林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和林木采伐定额,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共上报使用林地207宗1029.1078公顷,批复临时使用林地75宗252.7317公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32份,采伐蓄积1457.5立方米。二是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共办理涉林违法案件54起,其中,林业行政行政案33起;刑事案件17起;治安案件4起。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我局坚持对种苗繁育基地、各类造林绿化工程、各类企业调运加工的木材及涉木制品进行长期监测检验。主要完成了中心测报点监测预报工作、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除治工作、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青松抢救即松材线虫病预防项目、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工作、林业专项执法行动等。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四是持续加强封山禁牧工作。严格落实《***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封山禁牧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特别是对道路沿线以及**林场等重点林区加强督查,持续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全年共查获放牧行为200起,发现偷牧羊子18587只。五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加大重点部位巡查力度,严密排除各类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严格野外火源管控,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应急处置,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六是加强野生动物、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积极宣传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联合森林派出所及各国有林地管理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检测防疫等工作。全年完成救助受伤野生动物34起,调查野生动物事件7起。对我市林麝人工养殖基地进行摸底调查共计219只,其中***紫珠麝业合作社存栏19只;***长青林麝养殖协会存栏150只;***赛洲养种有限公司存栏50只。检查养殖基地基本设施、疫源疫病监测情况、日常巡查等。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林业科普馆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布展进入前期开工准备阶段);**游步道全部完工,木栈道进入前期开工准备阶段,防火通道工程路基已完工。重点林区防火设施建设项目共计47.659公里全部完成,其中訾大庄5.626公里、石拉沟3.308公里、马场梁至卧虎寨12.327公里、乌讨害至长胜采当5.998公里、各丑沟3.116公里、锦大路至青草界6.192公里、尔林兔6.653公里、石板太4.349公里。大柳塔林场、水磨河林场、公草湾林场、新民林场、尔林兔林场、臭柏管理站苗圃场区及办公楼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2020年全市共培育各类苗木9412亩,总产苗4735万株(新育1805亩,产苗量1088万株;留床7607亩,产苗量3647万株),其中国营场圃育苗面积810亩,总产苗量368万株(新育165亩,产苗量198万株;留床645亩,产苗量170万株);其它组织、个体育苗8602亩,总产苗量4367万株(新育1640亩,产苗量890万株;留床6962亩,产苗量3477万株)。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计调入、调出各类苗木1000余万株。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严格落实《***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林木种苗调运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加强林业工程用苗调运管理,积极处置消化市境内积压苗木。继续加强经济林建设。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9677万亩,严格落实降高塑型、整地、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防裂果等技术措施,同时委托监理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加强技术指导工作。继续推进杏梅试验示范项目建设,逐步配套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开展海红果栽植试验项目,试验栽植海红果800亩。

(五)林业改革全面推进。一是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创新国有林场管理机制,保护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继续推进造林绿化以及水、路、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提升改革成果。完成灌木平茬21.6万亩,完成林木抚育6.7万株。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实施森林保险180万亩,红枣保险1万亩,严格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兑现政策。三是继续推进**林场试点建设。实施人工造林7.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万亩),栽植大扁杏、枸杞、海红果、核桃、红梅杏、李广杏、李子树等12个经济林品种;配套实施通村道路绿化64公里,新修生产道路72.5公里。在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区域林业产业,不断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六)生态脱贫扎实推进。我局统筹安排生态保护扶贫工程、林业项目扶贫工程、生态产业扶贫工程、林业科技扶贫工程四项工作任务,确保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获得感。一是生态保护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发放1-11月份劳务报酬31.92万元,完成护林员培训2次,倾斜安排贫困人口从事森林管护,促进生态就业增收脱贫。二是林业项目扶贫工程,平茬沙柳1万亩,截止目前,已兑付工程款100万元,全额完成年度资金计划任务。三是生态产业扶贫工程,吸纳贫困人口42人进行封山禁牧和森林防火管护,截至目前,发放管护员1-11月份劳务报酬25.86万元,完成管护员培训2次。四是林业科技扶贫工程,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1万亩,完成兑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25.86万亩,共计发放补偿基金1982.295万元。此外,组织林业系统55名领导干部深入开展帮扶贫困户脱贫工作,各帮扶责任人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帮扶工作。

(七)生态文化不断繁荣。建设生态文明,文化不可缺位。我局大力建设和弘扬林业生态文化,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关心、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今年,我们深入组织开展市级领导义务植树、“互联网+义务植树植树”、镇街义务植树等活动,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积极宣传森林防火、封山禁牧、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断增强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宣传,神木电视台共播放187次防火宣传;微信公众平台宣传约20篇防火内容并伴朋友圈广告锁定人数80万人次;自东西**沿杨城等重点路断悬挂防火横幅50余条、宣传牌20余块;人流量较大区域利用电子屏,发放倡议书、宣传品等方式进行宣传,共计发放宣传纸杯3.2万个、手提袋1.2万个,免费发放祭奠鲜花30000株。全面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发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2020年第4号)4000余份,并在各镇街醒目位置张贴标语,发放6.5万个宣传纸杯、3000条宣传毛巾。

(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局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检视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做到令行禁止。坚持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的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实施办法,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开展违规收送礼金、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党员干部违规入股、高息放贷、违规借贷、不良贷款问题等专项整治,始终保持反“四风”的高压态势,在林业系统努力形成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根据当前黑恶势力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摸排林业生产领域涉黑涉恶情况。结合我市林业工作实际,确定了“重点项目建设期间每半月上报摸排线索,局属单位每月上报摸排线索,重大线索及时上报”的线索摸排机制。根据目前摸底排查结果,未发现涉黑涉恶线索。同时全面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系统450余人注册并推广使用信用榆林app。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梳理更新林业行政许可涉及企业的办理事项,列出了办理事项清单。面向企业积极开展送《条例》活动,并进行现场解读,发放解读材料,办事指南及流程图。在林业窗口配备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注重服务态度,强化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推进信息共享、减少审批环节,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见面的环节。

此外,一如既往狠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文化体育等工作。

二、十三五时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局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以建设“美丽神木”为目标,引进国际交流合作,突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严格管护林草资源,发展壮大林草产业,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新时代神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2016年至2020年,***下达我市林草任务共计62.5万亩,我市累计投资资金约20亿元,完成**林场、**等工程,超额完成营造林面积共计73.15万亩。“十三五”是我市林业发展史上投入建设资金最多、完成造林面积最大,林业建设成果最为辉煌的五年。截止目前全市各类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3%。

***被陕西省林业局评为“省级森林城市”;***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被陕西省绿化委员会评为“陕西省绿化模范单位”,被***委、市政府评为“全市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被***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市造林绿化先进集体”,被***林业和草原局评为“2018年全市林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国土绿化任务艰巨。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多年来造林由近及远,后续造林立地条件差、成本高。另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造林地块落实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2、森林质量亟待提升。我市森林资源北多南少、分布不均;以灌木为主的防护林退化,林分质量不高,乔木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

3、资源管护压力增大。群众林草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严峻,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等破坏林草资源的行为时有发生。

4、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红枣林业产品竞争力弱,群众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红枣质量普遍较差,发展面临窘境;特色经济林效益仍然没有显现,产业建设任重道远。

5、干部队伍储备不足。林业科技人才稀缺,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干部断档,编制总量有限,为新进干部带来困难。

四、“十四五”重点工作谋划

(一)“十四五”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立足“五大阵地”和“六条战线”,围绕“一城四区”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加强资源管理,继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业发展活力,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神木生态空间治理新格局。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

我市“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完成造林和种草面积15万亩,力争到2025年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5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2%,活立木蓄积量达172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进一步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我市在“十四五”期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火灾致人死亡事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做好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完善湿地建设。

(三)“十四五”重点任务

1、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围绕“一城四区”空间布局,扎实推进**林场建设(含退耕还林)、**、两山森林生态公园建设、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陕西生态造林项目、绿色廊道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美丽乡村绿化、低效防护林、经济林改造提升、黄土丘陵区飞播造林、经济林果基地建设、林草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

2、持续推进森林资源保护。一是深入推行“林长制”,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构建“县、乡、村、组”四级林长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各方联动协作机制,划定林长责任区域,形成了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全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新格局。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建立公益林、天然保护修复措施方案,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森林资源管护效率。二是严格规范采伐、林地审批管理,按照“十四五”采伐限额规范采伐,严格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三是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维护林区稳定秩序

3、创新国有林场资源增长新方式。一是加快国有林场实施场外造林。通过采取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场外造林项目。二是探索国有林场多种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国有林场阔叶树种造林和珍贵阔叶树种培育,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造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改善森林景观,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4、防范森林草原灾害发生。一是广泛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多种宣传途径及播放公益节目等形式,广泛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确保森林草原防火常识进村入户,深入人心。严格野外用火管控。要严格执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落实重点生态区域管控责任,确保全市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图火灾,保护全市森林草原资源。二是实施森林病虫害检疫测报全覆盖。确保全是监测覆盖率100%,无公害防治率100%;种苗产地检疫率、木材及其制品调运检疫率、复检率均达100%。

5、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一是继续推进红枣产业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优质发展。继续加强红枣试验示范等项目,力争解决红枣产业发展瓶颈,带动红枣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引导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打造中药材种植为示范,带动全市发展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下经济,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综合效益,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三是大力发展林麝产业。综合我市气候条件等因素,加快引进和发展林麝养殖产业,优化养殖结构,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带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2021年工作安排

1、认真抓好造林绿化工作。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欧洲投资银行贷款神木生态造林项目一期、**林场、**等重点工程,全年计划完成造林15万亩。

2、抓好其他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实施**、重点林区防火设施、森林火灾与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物救治基础设施、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林场改造提升工程等建设工程。

3、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工作。全面加强林政执法、林地审核审批、林木采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等工作。尤其是强化封山禁牧、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封山禁牧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特别是对道路沿线、重点林区等加强督查,持续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严防死守预防火灾,严肃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依法依规严惩火灾肇事者。此外,认真开展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云平台建设。

4、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继续落实精准安排林业项目建设、精准落实生态效益补偿、精准选聘贫困人口护林员三大措施,抓好林业项目建设、生态效益补偿兑现,生态护林员续聘、工资发放、考核培训以及资料档案完善等工作。全面加强派出的驻村工作队管理。

5、认真抓好机关党建工作。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抓好干部队伍管理。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5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县三次党代会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加强河道河湖管理保护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科学打造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之中,助力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强化规划约束,依法治河管河,科学开发,实现人水和谐。

坚持党政领导,推进社会共治。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水治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严格考核、强化激励问责。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压实河长责任,促进工作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统筹管理。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湖生态脆弱、河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道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统筹水域与岸线、一河一策,精准发力。

三、实施范围

按照属地管理,实行分级负责。我镇河长制实行镇、街村两级管理,镇河长负责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重点村级河长负责本村辖区的主要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村河长负责村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一级管一级,层层有责任。实现境内河湖库区全覆盖。

四、工作目标

按照县《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精神,镇河长制工作方案,在县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下,结合本镇实际研究制定,6月25日前上报,9月底前镇成立本级河长制办事机构,配置相应人员、设备、经费等,明确机构组成。12月底前,出台各项配套制度、制订考核办法,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

五、组织体系

依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的原则。境内河流河道要纳入河长制范围,进而全面建立覆盖境内河流河道、水库的镇村两级河长制。

镇总河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

镇河长。由镇副科以上干部担任河长。辖区内,凡涉及区域内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都要设立镇河长。

村级河长。由村书记和村主任担任河长。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行洪河道中存在环境、防洪突出隐患的河段均应设立村级河长。同时,村级要设立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巡查员或保洁员,负责本辖区河道管理。

镇设立河长制办公室,配置相应的机构及工作人员。辖区派出所所长(指导员)担任河警长。同时制订出台村级《河长制工作方案》。

六、责任分工

(一)河长职责

1、总河长职责。

镇总河长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河流河道的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防洪管护、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导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河道河湖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并向县级河长负责。

2、河长职责。

镇河长主要负责对辖区内所分管河流河道、水库入河排污,私搭乱建、侵占河道、破坏河界、围垦河湖、倾倒垃圾、非法采砂等问题及时巡查,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对于涉河涉水重大事件,要及时反馈给上级河长,并协助解决。村级河长主要负责本村行政区域内河道、河段、岸线的管理保护,重点对侵占河道、围垦造田、倾倒垃圾、乱扔动物尸体,污染水体等行为进行监督整治。对重要事件或问题及时向上级河长反馈,并协助解决。

3、镇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河长制办公室是河长制的综合办事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河湖管理防护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本级总河长交办工作的协办、督办、查办。具体负责技术支持、信息反馈、情况综合、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督导落实、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等。

七、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1、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管理。坚持节水优先,加大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2、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配合上级河长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水量现状调查,开展入河排污口优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3、严格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农村河道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加强河湖日常管理,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对侵占河道和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5、建立水污染防治应急机制。大力推进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水污染防治常态化管理,认真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防止河流河道、水库、水体污染。建立健全水污染应急处置机制。

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建设高效清洁农田,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化学农药替代、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控源减排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7、建立创新工作机制。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达标建设,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逐步建立河流河道管理保护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

8、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到2018年底前,完成现有沟渠坑塘垃圾等清理工作,消灭农村污水、垃圾直排入河乱象。对城镇周边的村庄,优先选择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距城镇较远、居住分散的村庄,加快农村生活供排水、旱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相对集中收集,采用适宜方式进行处理。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9、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水源功能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维护河道河湖生态环境。

(六)加强执法监管

10、贯彻落实河湖管理的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环境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协助上级河长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河湖违法行为。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向上级河长汇报。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乡镇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流河道水库岸线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上级河长工作要求,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实现每一条河流河道、每一段湖水岸线都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①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乡镇向社会公告区域内河流河道河长名单;②建立河长会议制度。河长会议至少每季度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相关工作;③建立河湖信息通报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湖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④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⑤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履职缺位、工作不力、监管不到位,甚至造成责任事故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问责;⑥全面建立河湖管理奖惩制度。逐步形成河长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三)落实资金保障。按照县河长制方案要求,要切实保障河湖河道管理保护、监管经费。在落实河流河道管理保护经费的同时,对重点村级河长要安排适当的经费补助。拓宽河道河流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投资格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6

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深入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切实担负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格廉政自律,自觉接受评议,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努力营造“奋发有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加强党风建设。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纵向贯通、横向互动到全局整个工作,一并部署、一并践行、一并督办、一并落实,与全体干部职工一道学习《廉政准则》,听记廉政党课,观看警示教育片,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同时,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廉政管理流程,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遵纪守规承诺书》,严格日常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和问责追责,目前,全局未发生违法违规的现象。

(二)规范权力运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各项规定,认真查找权力制管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制约和监督措施,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今年以来,我们对全局干部人事、财务管理、项目建设、依法行政等制度重新进行了梳理,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凡是重要工作部署、重用人事任免、重大经费开支、重点项目建设、重办环境执法等事项都提交集体研究,有效地规范了权力运行。

(三)严格廉洁自律。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市委十项规定和县委、县纪委有关作风建设规定,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公车使用、承办会议、公务出差等有关规定。公务接待严格实行了事前申报审批、事中监督管理、事后严审报帐。本人没有用公款请吃、礼送,没有在单位报销过个人开支的款项,没有因公因私出过国和办理出国(境)证件,没有收受过他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没有违规操办酒宴。事事处处从严教育亲属和约束身边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定关系和职务上的影响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谋取不当利益;公务用车由办公室统一管理,并实行iC卡加油和定点维修,没有公车私用。时刻保持自警、自醒、自重、自励,始终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不触红线,做廉政建设的表率,树廉洁自律的标杆。

二、修身立德,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为官先立德,做官先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本人十分注重修身立德。一是坚守纪律底线。始终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严和实的精神把责任扛起来、把担子担起来,把党纪党规执行好、落实好;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真正使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力践于行,真正把合格党员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实际行动体现信仰的力量。二是培养高尚情操。始终把人格魅力作为为政之要、立身之本,更加注重在纯洁思想道德、培养高尚情操上下功夫,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实守信风尚的引领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永保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三是弘扬家庭美德。妻子蒋素华,现在县妇联工作,我们居住在紫水一方公务员小区。一套1995年的集资老房,2011年起父母长期居住,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邻里之间豁度达理,包容相处;女儿唐聪,现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学硕士研究生,我们言传身教,以德育人,时刻教育女儿,爱国爱家、尊孝亲友,励志自强,服务社会。

三、履职尽责,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环保宣教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全方位、多角度、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环境公德教育;精心策划组织“六·五”系列环境宣教活动和环境警示图片展;深入开展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借助媒体大力弘扬低碳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努力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二)加强环境评价力度,把控环境风险系数

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控制阀”、“调节器”、“杀手锏”的作用,从源头上把控环境风险。对新、扩、改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做到“三个把关”(把好项目选址关、把好项目评审关、把好项目审批关)、“三个不办”(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办、不符合城区总体规划要求的项目不办、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办)和“三个不批”(项目环评情况不明不批、污染防治方案不行不批、项目选址不当不批)。今年以来,共完成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23个,否决对湘江流域水质有污染的项目2个,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同时,全面开展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共清理环保违规建设项目67个,截止目前,已淘汰关停13家不符合产业政策、不满足环保审批要求的企业,30家企业完成环保验收,16家企业实行环保备案。

(三)加强环境监测力度,提供环保科学决策

一是加强县城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测工作。投入240万元,在东安一中和县政府大楼上兴建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今年5月与省环保厅联网自动监测,6月通过移动网络平台,每天实时向全县我县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信息;二是加强县城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工作。将县城用网格方式划分为100个噪声监测点,县城主要交通线上布设20个监测点,从5月初开始,全面开展区域噪声定点监测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三是加强湘江流域水质断面的监测工作。在湘江东安流域设立了2个入(出)境水质断面监测点,定期开展水质常规抽样监测,全年我县出境水质断面均达到了ii类水质;四是加强企业排放监测。完成湖南中科农业等36家企业排放监测,支持服务环境监察执法。

(四)加强监察执法力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

严格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环保工作体系,自我加压环境监察执法。一是加强环境污染的日常监察,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70多人次,重点排查涉污企业110余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6起,下发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46份,责令停产停业15家,立案查处12家,司法移交5起,安全处置了唐建明在白牙市镇六仕町村9、10组一废弃选矿棚内私自贮存砷超标危险废弃物案,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二是加强排污设施的运行监管。加强夜间检查的频次,消除环境监控盲点,严格管控各排污企业环保设施的正常运状况,杜绝排污企业偷排、漏排、违法超标排放现象的发生。三是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划定,确保饮水源安全。编制了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高岩水库、紫水河新屋段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技术报告》,并呈报省政府批准,同时,依法关停了水质监测不完全达标的县自来水公司城东水厂。四是及时调处各类环境污染纠纷及信访案件。今年来,共调处各类信访130余起,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7件,办结率100%。五是开展环境监察执法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升环境监察人员执法水平和操作能力。在今年全省的环境监察执法大练兵活动中,市环保局拟申报我局为“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大练兵先进单位”。

(五)加强环保项目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县推进项目“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500万元,项目覆盖全县17个乡镇(场),涉及301个行政村,今年底完成20个重点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二是加快重金属项目治理,恢复生态改良水质。我县是湖南省14个重金属污染防控县之一,去年申报的“东安县黄泥洞锑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和紫溪市镇塘复、荷叶塘锰矿区污染防治工程项目”,7月已动工建设,项目共投资350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地削减我县境内锑、锰、砷等重金属污染指标,恢复好历史遗留废渣处的生态,改善紫水、金江流域水质。

(六)加强生态红线划定,保护生态宜居东安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7

一、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按照省环保厅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工作部署,严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新改扩建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环境执法监管的重要内容,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环保要求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生产等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真正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二)全面落实“河长制”,一河一策、水陆统筹,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围绕实施城市清洁河流行动计划,推动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配套管网,不断提高污水收水率和集中处理率。探索、完善各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设计、建设、运行监管机制。在全县境内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以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等为重点,组织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重点流域河流涉水污染源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了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40米区域内无排污口、工业企业、畜禽养殖项目。加强水环境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出境断面水质变化趋势,加大出境断面水质监测频次,采取完善污水处理管网、清除河道悬浮物、检查涉水企业,确保了出境断面水质达标。   

(三)完善覆盖所有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探索实施“一证式”管理,推进我县屠宰场、制药厂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目前我县已完成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岷县通结污水处理厂、岷县中天生猪定点屠宰有限责任公司、岷县大兴建材厂等12家企业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对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环保局要将对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环境监督管理要求集成到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的统一监管上,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是环境影响后评价中污染排放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时,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即为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总量核算应当采用排污许可证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排放量。经核定的企业排污许可证实际排放量是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费、企业报送环境统计数据以及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唯一依据。  2018年下半年对全县辖区内企业无证排污行为集中开展监管执法。督促企业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运行维护污染治理设施、开展自行监测、做好台账记录,按期上报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确保按证排污。按要求公开检查结果、执法监测结果、处罚结论等监管信息,鼓励社会公众、媒体等参与监督。   

(四)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在工业园区和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积极推第三方治理经验,研究第三方治理合同范本。实施环保领域供给侧改革,推广基于环境绩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区域一体化服务模式。鼓励企业为流域、城镇、园区、大型企业等提供定制化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在生态保护领域,在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项目建设积极性。   

(五)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为切实做好我县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实现污染者全面承担环境损害责任,受害者依法获得赔偿,生态环境科学进行恢复,根据《新环境保护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统筹考虑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与损害赔偿、环境保险理赔、环境污染修复,以严重危害公众环境安全的水污染事故为突破口,聘请具有资质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与标准开展工作,强化损害鉴定评估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寻租,确保损害鉴定结果和评估报告的独立性、科学性与公正性。

总之,过去的一年中,我局全面深化环保制度改革工作虽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建立了一批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新机制、新办法,但相关配套措施仍不完善,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8

2015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打造活力环保、法治环保;集中力量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水、大气、农村污染防治,全面打造清澈江河、蔚蓝天空和绿色田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抓机遇、谋改革,努力打造活力环保,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保体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环评制度改革

将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作为环评审批的基本条件。组织承接环境保护部下放的权力和审批项目,制定我省的配套措施,实现对接到位。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探索推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和“网上办理”。加强下放审批项目的指导,确保审批权“接得住、管得好、服务优”,树立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二足加快推进总量控制制度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行为。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改革,出台交易管理办法,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市场化改革的治污机制。三足探索生态保护红线和补偿制度。完善生态功能红线划设体系,完成重点生态功能区、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功能红线划设。开展流域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对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市县扣缴预算资金,作为水环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四是组织实施环境经济政策。优先在重金属行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推动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成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逐步纳入司法鉴定评估体系。

二、谨守法、严监管,全面打造法治环保,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一是厘清权力清单,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全面梳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9个方面的环境保护行政权力,列出权力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二是铁腕治理污染,坚持严格执法。继续组织开展新《环境保护法》宣传贯彻活动,重点培训党政领导工部、企业负责人和一线执法人员,用准用好法律利器。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环境执法综合督查和“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严格依法予以处罚,对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启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和限产停产等手段。推动行政拘留、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移送和办理,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三足制约权力运行,坚持规范执法。严格约束环境执法行为,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和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以城市为环境监管单元,全面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网格区“定人员、定区域、定任务、定权责”,重在解决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做到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让群众确实感受到环境监管的新成果。四是主动公开信息,坚持阳光执法。依法主动公开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管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及时公开环境执法信息,推行移动执法,拓宽阳光执法手段,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督促和指导企业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改进公众参与方式,对环保审批提出意见、对排污单位开展评价、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三、履职责、控污染,坚决打造清澈江河,积极保护和修复全省水生态环境

一是稳定松花江干流水质。以规划项目实施为抓手,推进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维持松花江干流在三类水质,1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力争达到80%以上。二是大幅提升重点支流城市内河水质。推进阿什河、呼兰河、安肇新河、讷谟尔河等河流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断面不达标问题,坚决消灭劣五类水体。公布省辖城市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建成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启动“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年”活动,组织开展专项督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放行为,追究当地政府责任。三是提高良好湖泊水质。加快兴凯湖、山口湖、镜泊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湖泊生态环境恢复能力得到加强。四足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强化水源监测与执法联动机制,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消除水源安全隐患,地级以上城市水源达到三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年度评估,地级以上城市主动公开水源水质信息。

四、靠科技、治源头,努力打造蔚蓝天空,加快建设空气清新的美丽城市一足分类指导,科学防治。按照全省空气质量状况,以pm10削减任务为基础,将全省城市划分为“大幅提升、稳步改善、维持现状”三个层次。以哈尔滨、七台河、牡丹江等城市为重点,先期开展网格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空气质量。二足点面共防,工程推进。控煤,加快城镇热网和热源基础设施建设及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淘汰小锅炉。治车,继续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严格黄标车及老旧车辆管理。净气,基本完成油气回收治理任务。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防尘,加大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加快建筑工地标准化建设,强化道路扬尘管理。继续做好野外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标,加快推进火电、供热、工业锅炉、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进度,实现浓度达标、总量削减。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9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在全镇境内河流水域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实施范围

全镇境内河湖水域(含水库及灌溉渠道,下同)均实施河长制。

三、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库)实际,实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城乡,加强区域合作,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推进,水域陆地共同发力。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四、主要目标

全镇所有河流建立覆盖到镇、村、组的“河长制”。到2020年,全镇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5.8%,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1%,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列入饮用水源的小型水库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其它水库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五、组织体系

(一)构建镇、村二级“河长”组织体系

1.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镇境内主要河湖由包村领导任分段河长,河流所经村委会为责任主体,设立“村河长”,河流所经村书记任“村河长”;小型水库设立“镇库长”和“村库长”;白庙东、西干渠、西溪坝干渠设立“镇渠长”和“村渠长”,各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

镇相关驻镇单位、职能办公室和河流(水库、渠道)所在村委会或责任村委会作为“河长”责任部门,相关驻镇单位和职能办公室负责人为责任人。

设立镇“河长制”办公室。镇“河长制”办公室设在镇水务站,办公室主任由人大主席朱志龙担任,责任部门负责人为组成人员。

2.明确工作职责。

(1)“河长”职责。“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全镇“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流湖泊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镇“河长”、“库长”、“渠长”负责牵头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巡查保洁、河湖生态修复和河湖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村级“河长”、“库长”和镇相关驻镇单位和职能办公室履行职责。

(2)“河长制”办公室职责。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主要职责为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

(3)责任部门职责。“河长”责任部门负责“一河一策”的具体制定和组织落实工作;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履行本村、本部门水环境治理职责。

(二)建立河湖保护管理联动机制

镇建立“河长办”牵头、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河湖保护管理联合工作机制,及时查处破坏、污染江河湖库的各种违法行为。

六、主要任务

(一)统筹河湖管理保护规划。遵循河湖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河湖资源,统筹考虑我镇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逐步推进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环保等部门与河湖环境有关的规划“多规合一”。

(二)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严格环境准入,按照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细化环境准入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严守生态红线,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凡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实行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修复制度,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着力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体现水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及“水效领跑者”行动。健全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湖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开展河湖岸线登记,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和行政许可,建立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信息通报及公告制度。严格执行河道采砂规划。加强采砂作业监管,完善日常巡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五)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继续深入开展水库水质专项治理,推进小型水库水质达标治理,实行人放天养或生态养殖。加强河湖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湖排污口整治。

(六)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结合我镇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第三方治理,开展河道清理整治行动,成立河湖保洁队伍,保障河湖保洁经费,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示范河流,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促进地方产业转型,推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七)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罗塘河、童家河(曼谷河)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实现境内河流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提高森林质量。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一切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湖生态环境。

(八)强化监管和执法。加强河湖水域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监管,实现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水利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建立实时、公开、高效的“河长”即时通信平台,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河湖动态监管。持续开展河湖“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非法采矿冼矿、倾倒废弃物以及电、毒、炸鱼等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九)完善河湖管理保护制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化党政领导干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把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作为对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河湖健康评价体系,将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纳入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网格化、全方位河湖水域岸线巡查检查制度和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完善河湖及堤防管理养护制度,明确河湖管理责任和管理主体,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河湖养护专业化、社会化。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安排,确保“河长制”覆盖全镇河道。各河长对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解决“河长制”推行中的重大问题。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篇10

在全国率先划定工业用地红线,革新意义重大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工业大区,宝安历来将产业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宝安区各级领导班子对此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宝安区委书记黄敏就反复强调:“没有产业就没有宝安的未来,宝安的发展路径一定是产业、产业、再产业。”

然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尤其是产业用地减少趋势明显,产业空间资源不足成为套住产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枷锁。土地供给利用结构不平衡不合理是造成产业用地紧张的一大因素。近年来,随着土地价格快速上涨,高地价助推高房价、高房租,部分工业园区业主“旧改”意愿日趋增强。但旧改项目以“工改商”、“工改居”居多,“工改工”的比例偏低。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宝安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共76个,但“工改工”项目27个,仅占项目总数的35.5%,用地面积171.3万平方米,仅占总用地面积的36%,即使在“工改工”项目中,也只有一个项目是真正的“工改工”,占地不到4万平方米,其余26个项目都是由m1改为m0。城市更新去产业化、产业空间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

为保宝安区产业发展空间,黄敏表示,“宝安考虑规划全区的工业控制线,变成一项制度安排,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先进工业,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优质企业”。前述《管理办法》的出台,就是宝安区为了精准破解区域产业发展空间瓶颈“对症下药”的举措。《管理办法》旨在通过划定工业控制线扩大优质产业空间的有效供给,从而增强宝安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

伴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全国首个区级工业控制线管理办法诞生,深圳市宝安区也是敢于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积极支持发展先进工业、紧随国家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顺势之举,也是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中“研究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决策部署的创新之举,更是一次政府自我革命、自我抽血的突破之举。

在地价房价飙涨的当下,宝安区拿出了面积相当于福田区大小的70平方公里来支持先进工业发展,其勇气其魄力已不言而喻。深圳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对此就表示,深圳在土地保护方面,以前只有生态控制线。现在由工业发达的宝安区提出划工业控制线,将为深圳的产业升级竖起一道安全阀,保证工业用地的需要,也是保证深圳经济结构稳定的举措。将来划定工业控制线的做法扩大到全市的话,就能保证未来工业占GDp的贡献率能达到35%以上的安全线。

同时,我们也看到频频飙涨的土地成本逼迫不少优质企业开始逃离深圳,外迁至成本更低的地方。在这样的形势下,宝安区通过深耕土地供给侧改革,从土地供应管理的源头做起,实现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企业土地的有效精准供应,降低其用地成本,合理引导投资,有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一位参与该项措施制定的政府人士也公开表示,这(划定工业控制线)体现了政府事权范围内,宝安在事关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长远谋划方面的主动担当和政策创新,在全省、全国均有示范意义。

红蓝双线留空间,制度保障权威性

根据《管理办法》,宝安区将划定不少于70平方公里的工业控制线,包括“工业红线”和“工业蓝线”两个层次。其中,工业红线是为了保障宝安区产业长远发展而划定的工业用地底线,严格限制线内工业用地转换为非工业功能;工业蓝线则是为了保障宝安区工业用地总规模而划定的、可稳步转型的工业用地引导线,蓝线内合理调控工业用地转换功能,根据工业控制线范围内工业建筑面积总量平衡的原则,预留一定的用地功能转换弹性。

《管理办法》坚持四大划分原则:一是总量控制,在工业红线范围内维持工业建筑总量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的用地功能调整;二是集中连片,将制造业用地集中连片的地区划入工业红线范围内;三是保大放小,重点保护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龙头企业、“五类”百强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等及优质园区;四是分类定策,针对每类企业及园区的不同情况、问题,制定不同的适宜策略,促进和支持其健康持续发展。

《管理办法》包括总则、划定和调整、管理和监督、责任和处罚、附则等5章共18个条款。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管理办法》的制定过程经过多次深入研究论证,专题会议研讨,充分征求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建议意见,确保条例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操作性、实用性和长效性”。

此外,为了保证工业控制线的严肃性,《管理办法》规定工业控制线的划定和调整,需报宝安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和宝安区人大常委会备案,同时在区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布,其中,因国家、省、市、区重大建设项目和城市功能配套以及产业规划布局需要对工业控制线进行调整的,必须同时做好工业发展空间总量平衡的统筹安排。为了防止私自调整,责任部门将切实加强对工业控制线内用地建设活动的监察工作。

除了出台的科学严谨、内容划定和调整的严肃缜密,宝安区为切实让《管理办法》的创新突破举措价值最大化、影响范围更加广阔,一边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做好《管理办法》宣传解读工作,一边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狠抓贯彻落实,确保《管理办法》落地生效。

控制线助攻“产业名城”蓝图

许多先开发的工业区、科技园区都面临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困境,“遇到好的项目要来,但就是找不到一块合适的地。本地成长型企业,急需新的空间增资扩产,也找不到可拓展用地”。而此次工业控制线的出台,就将免除企业的这种“后顾之忧”,不但为将来宝安区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攒足了发展后劲,还真正为“产业名城”的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权威支撑。

产业名城,既是宝安区的建设目标之一,也是宝安区的老字号招牌。“产业第一、企业为尊、纳税为荣、就业为重、民生为本”是宝安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执政理念。

在宝安区“产业名城”的建设思路里,依托大族激光全球领先的激光技术产业优势打造全球智能激光装备产业基地,以华讯方舟中国天谷、亚太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中国电子华大北斗导航芯片等项目为依托建设卫星通信科技产业基地,是引领宝安区先进制造业的两大航母级产业基地。

此外,深圳市首个区级产业发展展示最高盛会――2016宝安产业发展博览会近期隆重召开。值得强调的是,在展览会宝安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宝安区政府与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签订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入盟备忘录。据悉,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在今年4月德国“2016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成立,由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代表性工业城市与德国发达工业城市共同组成,旨在实现互惠互利、促进经济发展。今年6―7月,经遴选和征求联盟各成员意见,深圳宝安区等三市(区)加盟,这正是宝安区先进产业尤其是高端先进制造业魅力的一次展示及其被世界先进标准的重大认可。

为何宝安区如此不遗余力地着力于制造业的发展?如果了解工业对于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性,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答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就极力呼吁借助提高区域工业化水平来提升区域竞争力,“一地能否跟上时展的浪潮,取决于一地的真实工业化水平与能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需要明白的是,在未来相当长历史时期,包括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都需要以工业化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