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环境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2:16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fthefactorsaffectingthefinancialmanagementofhigheroccupationcolleges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thefinancialmanagementenvironmentofhigheroccupationcolleges,andintroducesthefinancialmanagementmethodsandnewideas,establishahigheroccupationcollegesfinancial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financialgoalofhigheroccupationcollegespositioning.

Keywords:higheroccupationcolleges;financialmanagement;theoreticalanalysis

一、财务管理环境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职业院校在不同时期的财务管理有不同的特征,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差异大,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及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系统有影响的一切因素,构成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环境。

(一)研究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意义

1.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全面认识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历史规律,掌握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2.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正确认识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因素,增强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适应性。

3.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系。

(二)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财务管理水平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仅仅是一种支出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筹资权、投资权都归上级主管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执行权,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财务管理的方法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拥有筹资的权力,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财务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管理的内容丰富,对财务管理的水平要求高。

(3)其他经济因素,主要包括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会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产生明显的影响。

2.法律环境,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法律因素,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

3.社会文化环境,财务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同。

(三)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1.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的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体制改革也面临各种新的形式和问题,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制度逐渐走向科学和理性。

2.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资金的筹集提供良好的条件。高等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后资金缺口大,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有效的途径。

3.关于法规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法规制度的完善,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改革提供了外部规范。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促进了会计专业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信息质量。

4.关于GDp。GDp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如果没有认识到市场因素和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忽视教育发展的周期性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将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极大隐形风险。

5.关于科学技术。现代财务管理朝着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向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系统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推广,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财务管理观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成效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二)知识化的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将是一种知识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等技术进行财务决策,解决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的外部因素分析

1.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变化。由于国际国内人才交流、科技情报信息交流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将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影响。

2.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工资支出增加或负债、隐形负债增加;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由小型或中型提升为大型或特大型后,土地、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设备图书和其他一些必备的最低要求,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财务隐患。

3.国内政治经济影响。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保障制度改革、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产生一定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制度和管理的灰色地带,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影响。

结语:通过研究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若干因素,可以规避高校财务存在的风险,提高职业院校财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2

一、立足时代背景。强化对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发挥工商职能作用的重要延伸

市场生态环境新理念的提出,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把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探索提到了新境界、推上了新高度。生态环境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将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到社会科学中,借鉴自然生态环境的性质和规律,运用于市场监管领域,从而使市场经济秩序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谐统一。所谓市场生态环境,是指市场运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本条件,是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制约和合作关系的总和。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通过达到投资与消费的安全性、交易与竞争的公平性、信息的对称性、资源的流动性等动态平衡,使市场内利益各方实现和谐、共赢、可持续发展。“市场生态环境”这一新概念,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工商监管的职能和任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预见性,揭示了监管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是贴近辖区实际,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活动之后,北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首都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建设世界城市作为首都工作新的奋斗方向。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给予“总部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的西城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三个北京”的目标,西城提出了新“三区战略”。即努力使西城区成为“人文北京”的示范区、“科技北京”的精品区和“绿色北京”的先行区。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给辖区经济主体提供更加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动西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是实现新“三区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是落实“四个只有”要求,切实转变工商职能的重要举措

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提出了“四个只有”的指导思想,与“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高目标”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深入阐述了新时期工商机关的职能作用,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方向。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是“四个只有”在基层工作实际中最好的践行方式和实践途径。是工商工作适应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的根本落脚点。我们要深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把“四个只有”和营造首善的市场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力的市场监管执法,打击违法行为,优化投资环境,维护交易公平,保障消费安全。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为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关键因素在于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断推进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履职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适应现代化经济监管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提高监管能力人手,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大力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深化岗位职责管理,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努力构建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工商干部队伍。

(一)深化价值观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提供思想保障

2010年,北京市工商局提出了“职业六感”的价值理念,即融入首都工商集体的职业归属感,个人职业发展与工商事业发展休戚与共的职业使命感,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职业责任感,运用公权力服务社会的职业成就感,同舟共济争创优秀团队的职业荣誉感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职业幸福感。这是“两甘精神”的具体体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首都工商统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以“两甘”精神为核心的统一职业价值观是首都工商队伍建设的灵魂,是我们带队伍、干事业、促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支柱。继续深入开展以“两甘”精神为核心的统一职业价值观建设,不断增强干部“六感”理念,有效提升各项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执行力,以开展大讨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统一全局建设良好市场生态环境的思想认识,形成思想上热爱工商事业、行动上于好本职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专业化培训的针对性,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提供人才保障

围绕分局“学习力建设”年主题活动,以“建设学习型班子,带出学习型队伍,创建学习型机制”为目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更新观念,强化干部对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环境的理论思考和自觉实践;强化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党性政风教育,提高干部的道德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坚持专业化培训导向,实现练兵比武常态化,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普遍提升,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强化绩效考核,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提供机制保障

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工作常量、工作标准和督察考核”相融合的“六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是基础、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是过程、工作标准和工作常量是要求、督察考核是手段”的理念,将关键点控制和风险点防范引入岗位职责,形成更加规范和符合工作实际发展的岗位职责。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深化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明确科所职能划分,实现执法资源的科学整合,进一步完善人员调配机制。

三、围绕区情特点。全力打造具有西城特色的首善市场生态环境

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就是促进市场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做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把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同服务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中办实事、求实效。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

(一)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客观、科学的市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和完

善。西城区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具有国家行政办公职能、综合性文化职能、商业商务活动职能、高品质生活居住职能等,特殊的区域定位和环境因素给我们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环境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立足区情,我们提出了营造具有西城特色的“首善”的市场生态环境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客观地设定监管绩效考核标准,科学评估辖区市场秩序指标,提升对辖区市场秩序的整体监管效能,全力打造首善的市场生态环境。

(二)紧贴职能,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的登记注册服务产品

认真贯彻落实市工商局《贯彻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文件的意见》,建立对园区内大中型企业的“跟踪登记制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对照中关村、德胜园区发展模式,以金融街区为服务工作突破口,打造“金融街区企业品牌”,研发适应街区发展的信息服务产品。建立“登记注册服务工作站”,为金融街区内的高端用户提供贴身服务。以“社会所需、市场主体所求、工商机关所能”为原则,加强企业注册事前行政指导,为企业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搭建交流平台。

(三)强化风险源控制,实现辖区市场秩序风险日常防控能力的有力提升

借鉴奥运会和60年大庆保障期间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的经验做法,依托市场主体监管系统,健全市场秩序风险的日常防控机制。结合监管重心的转变开展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相关机制,细化工作标准。强化对风险环节的“痕迹化”管理,规范日常检查工作流程,强化痕迹巡查,规范巡查档案管理。

(四)深化工商行政指导,不断提高行政指导效能

进一步完善助成性行政指导和调停性行政指导的项目和机制,科学评估行政指导在预防违法、规范行为、化解矛盾、改进机制等方面的效能。在全面梳理行政指导依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行政指导程序,统一行政指导统计口径,完善行政指导评估考核方式。加强对行政指导典型案例的整理汇总。强化课题调研,抓住立项、审批、实施、考核四个环节,确保行政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在行政指导立项中,加强调查研究,咨询论证,使指导项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普遍立项的基础上。抓好重点行政指导课题的转化应用工作。

(五)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椎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推动“社会化检测机制”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者风险防范措施,引导帮扶有条件的食品经营单位建立自检实验室及检测设备,实现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关口前移;进一步强化对“食品检测进社区”的分类指导,强化社会监督工作机制。探索“商场超市、食杂店及有形市场分类准人”的监管工作机制,优化执法效果。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社区食品店物流配送机制”建设。在辖区食品批发企业中实施“一票通”制度,推行电子台账制度。

(六)完善“四个机制”,进一步加强消保维权网络体系建设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3

所谓职业经理人是指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深谙经营管理之道,熟练运用企业内外各项资源,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受薪人员。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经理的职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社会职业,有其专业化的职业体系与行为规范,其职业标准与成就已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同;其二,具有经营者职业资格经理的人员,其将所服务企业的工作视为职业生命,一般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标准与压力约束,在社会选择机制作用下不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并以此激发经营者的创造智慧与献身精神。

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值是由市场来选择及评价的,职业经理人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修行,注重业绩的提高和市场的评价,因为最终决定其命运的是市场的评价,市场评价的高低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价值。

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他的生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环境。形成职业经理人的环境和群体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的经济环境,从根本上来说是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我们正在建设市场经济,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小农意识还普遍存在,很多行为方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理职业化的进程。

中国职业经理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职业环境,这种职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经理群体的生存质量、发展前景和职业表现。职业经理人的社会需求环境

经理职业化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在经济组织由古典类型向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确立的。职业经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生产力不断智能化情况下而带来的资本占有与经营才能的不对称矛盾。在古典企业中,企业的投资者就是该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者是统一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日趋复杂,那些无法适应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竞争激烈的资本所有者便把自己投资兴办的企业交给具有相当才能、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职业经理去管理,职业经理队伍的形成是市场经济、现代资业发展的需要。

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虽然异常迅速但是由于时间太短,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市场化调整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职业经理人所服务的主要经济组织(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对现代管理的需求尚未达到相当的层面,一定程度上还难以为职业经理人群体的迅速壮大甚至发展成为一个阶层提供足够的空间,经济发展客观现状表现出对职业经理人的社会需求明显不足,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最终形成还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充分发展。职业经理人面对的资业环境

与此同时,部分中国企业由于发展壮大的需要对那些既富有行业经验又通晓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有着迫切的需求,但由于中国经济特殊的发展历程,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所有者往往都是草莽英雄,这部分人由于早年的创业而失去了接受系统的现代管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机会,教育程度的差异是中国资业与职业经理人进行沟通的现实障碍。在对一些基础问题和方向问题难以达成充分一致的情况下,中国资业出于自身安全或/和把握未来方向的考虑往往选择了行使资本的权利。

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全,国有经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营运作模式,与职业经理人行使经营管理权所应具备的外部条件还有很大差距。民营企业则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家族式阶段,就算有董事会、监事会,一般也形同虚设,委托关系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建立和实施的基础,职业经理人群体或者阶层的产生缺乏制度依据。

中国资业无论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如何,一般都为企业付出了相当的精力并对企业充满了感情,对企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也一般都有自己的理解。职业经理人由于其职业背景的丰富(一般都服务过多个企业),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管理思路,在进入企业后一般情况下会在企业文化、管理思维、管理制度等等不同的层面产生“过敏”反应,表现在职业经理人进入企业后往往对企业的不同部位或同时或逐步的进行手术,这种手术不可避免的影响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遭到处处擎肘或抵触,影响了其职业表现,最终导致“排异”反应,一拍两散。

由创业初期“元老”的综合素质和公司治理结构构成了职业经理人面对的资业环境,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表现,也最终阻碍了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职业经理人的产生环境

在我国企业改革以前改革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企业经理与政府官员混为一谈,这些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和职位变化并不遵循市场规律,一般情况下自身也不能根据市场评价在社会上流动,这部分经理群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目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群体成分复杂,有的是泥腿子上岸,有的刚放下榔头,有的刚搁下笔杆,有的则刚脱掉军装,当然其中也不乏真正的职业经理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三方通过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形成了各自独立、权责明确而又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法人治理结构导致职业经理人阶层的产生。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治理结构能够达到规范标准的寥寥无几,在这种不规范的企业治理现状基础上要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还有相当难度。

在现阶段,最接近和最现实的职业经理人的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二是既有理科背景,又接受过系统的mBa教育的复合型人员。特别是接受过系统的mBa教育的这部分人员,管理知识既系统又全面,而且这部分人员又都拥有管理实践经验,随着中国mBa教育规模的扩大,必将成为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的主力军。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质环境

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知道自己做事的空间和界限,在有的时候他不一定赞同你的观点和做法,但他能够保持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并能很好地合作完成工作,这样的人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勇于接受刺激性挑战的能力,其经营方式、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和国际职业经理人比较接近。而国际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是对市场有高度判断能力的人,他们在行为举止上比较注重规矩,知道自己的权利,能够大胆地去做事,同时又受到约束。他们有很高的眼光和视野,有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精确地把握民主和集中的尺度。

要成为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首先必须恪尽职守,这是非常重要的首选条件。因其业绩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需要时间来评价,因此敬业精神就成了职业经理人的首要素质或行为准则;其次是角色定位正确,职业经理人是一个职业人,主要是对自己的职位负责,要做到股东利益第一,不介入股东之间的矛盾。一个职业经理人可以拥有公司的股份,但他自己必须明确分清自己的双重身份。作为股东,他有权享有股东的一切权利,但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必须按职业经理人的准则行事。事实上,国外大多数职业经理人都通过各种形式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但董事会并不因此就放低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要求。

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计划是将来自己也当老板,这就是职业角色不认同,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忠诚。由于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和成分的复杂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中“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文化渊源,使许多经理人抱着有一天也要做老板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本方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程度。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质的混乱使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质环境变的模糊不定。职业经理人的信用环境

在中国许多领域都缺乏信用评估体系,作为新生事物的职业经理人也存在同样问题。在存在信用评估体系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的价值是由市场来选择及评价的,职业经理人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修行,注重业绩的提高和市场的评价,因为最终决定其命运的是职业市场的评价,市场评价的高低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价值,在信用环境建全的情况下,信用评估体系会对职业经理人群体(阶层)产生巨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其为了信用记录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国际化以及产权结构的多样化,董事会的功能逐渐向战略决策方面转化,这使总经理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职业经理人群体执行经营管理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在赋予他们职权的同时,也需要形成对他们有效的监督机制。一般来说,对职业经理的监督机制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法规条例、经济政策、财务会计制度的监督;二是所有者或投资者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资产的盈利情况和股票涨落的监督;三是广大消费者通过市场机制、商品价格监督;四是本企业职工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中自己的代表,以及各种民主管理委员会的监督。

在中国的企业实践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在相当多的范围内形同虚设,资产的盈利情况报告和股票价格涨落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依赖经营的业绩,来自这些方面的监督约束力量也就相当的微弱,决定职业经理人市场价值的成分也变得更加难以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群体中有背于信用准则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出现就不足为怪,对职业经理人群体的信任危机自然也难以避免。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积极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建立全覆盖管理、全天候保洁、全过程控制的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不断提高行业管理和环卫作业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卫生质量的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目标要求

按照“分级管理、重心下移”原则,深化我县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乡镇、村属地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责,强化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责任,完善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职责不清、沟通不畅、关系不顺、执法不力和多头管理、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监督不力等问题,有效形成县级指导推动、乡镇组织指挥、部门齐抓共管的左右衔接、上下联动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新格局,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容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三个有利。有利于调动各级各方面发展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积极性,形成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新格局;有利于环境卫生事业市场化改革,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队伍;有利于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营造清洁、卫生、有序的发展环境。

(二)辖区管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原则上实行乡镇、村辖区管理。除县公共场所、国省县主干道由县级管理外,其它清扫保洁全部实行辖区管理,赋予乡镇、村相应的管理责任。

(三)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把环境卫生管理的事权下放给乡镇、村。县级管理部门侧重负责监督考核、行业管理及基础设施、装备建设。

(四)责权统一。本着责、权统一,以钱养事、费随事转、稳步推进的要求,在明确县、乡镇、村市容环境卫生主体责任和事权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经费。

三、改革内容

(一)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新体系

1、县级组建*县环境卫生管理局

将*县城市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县环境卫生管理局,其单位性质、机构规格、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经费来源保持不变,隶属县政府直接管理。并与*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兼任县爱委办主任。要充实加强县爱委办工作力量,配齐人员,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与作业服务分离的原则,由环境卫生管理局根据需要组织成立相应的清洁作业服务实体(公司、中心)。作业服务实体逐步实行单轨运行,成为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走专业化经营道路。主要职能是:

(1)宣传贯彻执行有关城市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全行业的宏观调控,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

(2)负责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环境管理和环境卫生作业工作,明确并落实城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

(3)贯彻全县环境卫生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4)承担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设施以及垃圾场、公厕等卫生设施正常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5)负责城区(含城中村)、驻县上级单位、主要景区、主要企事业单位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6)承担城区道路及国道、省道、县道过城段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城区垃圾和污水杂物清运、处置工作;负责环境卫生行业企业的市场准入、对县内各类垃圾清运车辆、清洁站点进行初审;负责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及城市道路临时占用审批工作;

(7)承担各乡镇、村环境卫生和农村“创三优”的管理、指导、协调、检查工作;

(8)协调其它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职能的单位开展工作;

(9)负责对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上张贴各类宣传广告、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管理;

(10)承担城市公共客运、出租汽车审批管理;

(11)制定行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训计划,组织市容环境卫生科技成果推广、运用;

(12)承担县爱委办的全部职能以及县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等等。

2、乡(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

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县环境卫生管理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设所长1名、副所长1名,所长由分管环境卫生工作的副乡(镇)长兼任。各乡镇根据人口多少、工作量大小可设立环境卫生专业队。主要职能是:

(1)乡(镇)、村两级环境卫生“创三优”工作;

(2)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不包括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局管理的单位)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3)对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工作,帮助村级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公约”;

(4)境内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的清扫、保洁工作;

(5)乡(镇)环境卫生设施的管护工作;

(6)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3、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保洁队

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和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设队长1名,由村干部兼任。根据各村人口数量和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环卫专业队。主要职能是:

(1)村环境卫生“创三优”工作;

(2)村级公路、大街小巷及田间主干道路环境卫生的保洁工作;

(3)村环境卫生设施的管护工作;

(4)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新机制

按照管理与作业服务分离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行业、企业三个管理层次,建立职责职权分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环卫行业管理新机制。

1、环卫部门主要履行监管职能。县、乡环卫管理部门要强化组织、协调和调控功能,从直接从事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转变到履行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和对环境卫生作业服务的管理调控上,把工作重点放在环卫发展规划的编制,规章制度的起草与实施;管理国有资产和社会收费;维护环卫作业市场秩序;对下级实行业务指导和服务监督上来。

2、作业服务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对县、乡各类环卫作业服务单位进行企业化转制,将其从原来隶属的行政部门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济实体。对于新成立的环卫保洁的单位,要直接转制为企业实体,走独立经营自主发展的道路。

3、积极推进环卫工作社会监督。通过设立投诉热线,及时办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环境卫生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职工、知名人士和群众代表作为监督员,对环卫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环卫作业质量差、乱扔乱倒垃圾和破坏环卫设施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通过多层次、多途径的监督,保证各级环卫管理机构和作业公司认真履行职责。

(三)创新环境卫生投资新渠道

1、建立财政投入引导机制。我县环境卫生行业实行以县、乡两级政府投入为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容环卫作业量的增加,县政府将根据需要与财力,作出适当资金安排。其经费数额按照乡镇大小、人口多少、道路密度等因素综合测算,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给予适当补贴。2009年县财政补贴31万元,具体到各乡镇为:108国道沿线的4个乡镇:明星镇2.2万元、侯城乡4.9万元、北汪乡3.7万元、胡村镇5.9万元;高速、省道等道路密度比较大的5乡镇:水秀乡2.7万元、阳邑乡3.9万元、小白乡2.5万元、任村乡2.2万元、范村镇3万元。同时,各乡镇、村要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乡村两级环境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2、加大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征收率。保持垃圾处理费征收现有体制不变,各征收、单位年度征收目标应根据实际逐年增加。县环卫部门和各乡镇、村社要整合管理人员,集中人力物力建立垃圾处理费征收专业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垃圾处理费征收率,为环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3、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卫产业。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倡社会各界以捐赠、资助等形式支持环卫事业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我县十四届三次人代会提出的“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卫管理体系”工作要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正确认识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责任人要具体抓、见成效,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在开展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环境卫生管理局按要求及时有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事关群众日常生活。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各乡镇、各职能部门一定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工作思路,努力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上做文章、下功夫。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建设*、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形成各方齐上阵、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原因探析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经营者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权责分配体系和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职工的控制意识,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

一、国企内部控制环境不佳的表现

现时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影响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它的完善是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尽如人意,公司章程照抄《公司法》,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分工和议事规则不清晰,职能严重交叉或重合,董事会的战略决策职能下移,而经营层的日常经营权被董事会行使,监事会职能弱化。各机构运作机制不规范,许多企业以“一会代三会”,有的甚至以传阅签字代替开会,严重混淆了各机构的职能和责任。

(二)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激励和约束机制缺乏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择和任用机制还是以政府选派为导向,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政府人员和企业人员混用,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得不到保证。企业经营者享有的权利远远大于所承担的责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比较弱,经营者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更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企业用工制度还存在新的“铁饭碗”问题,“进出口”不畅,职工队伍素质停滞不前。

(三)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大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没有形成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没有无形的向上力量,没有凝聚力,一些消极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国企内部控制环境不佳的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环境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的、措施的,有内部的、外部的,有历史的、现实的,这里试从深层次上进行三方面的探析:

(一)体制惯性的影响

我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是从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过逐步改革而过来的,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管理的痕迹,即使是近年新成立的国有企业也难免受到感染。行政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命令与执行。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行为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包办企业的一切事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企业没有任何的自力和责任。严格地说,这种体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更不存在内部控制的意识和手段,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所要做的,就是按照分工严格地执行政府部门制定的经济政策和上级的指示,不需要也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动因上看,政治目标是人们的首要追求,企业的目标是全面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职工的目标是为政治目标而工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还不能对企业行为构成影响甚至不能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还没有产生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能和需要,也谈不上内部控制的环境问题。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和职工在失去政府控制的同时也失去了对政府的信赖,对经济利益目标的追求逐步深入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包括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只有建立一种合理的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有效和保护各个利益相关人的权益不受损害。但是,由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以及对过去企业管理方式的依恋,企业管理者还希望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企业,即使制定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只希望管住别人,而对自己则不愿意受到约束,经常以各种特殊理由绕开制度行事。尤其是有的法定代表人,认为自己权力无限,可以“一切唯自己意志是从”,以单纯的热情或武断代替科学、规范、民主的决策,忽视全面、严谨的控制和管理,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非常薄弱。政府有关部门不能直接干预企业了,但仍习惯于以加强外部监督的办法解决企业内部监督不力的问题,结果形成政府的措施与企业的对策进行力量对比。最终,企业行为的不规范问题日益突出,内部管理缺陷和漏洞很多,舞弊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佳的首要原因。

(二)外在环境的影响

除内部因素的决定外,外在的环境条件也对企业内控环境构成重要影响,因为企业必须存在于一定环境中而且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主要包括:

1.法律制度。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以《公司法》为主体的企业组织法律制度还有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市场秩序法律制度执法效力不强,法律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没有国外那么严格,企业存在违法经营、制造虚假信息、侵犯出资人债权人利益的条件,对合法经营者的保护和违法者的打击力度都不够。

2.市场环境。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充分、发达、有效,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还受到体制的制约,各个行业获利水平悬殊,政府宏观调控有待加强,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领域市场化滞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规范操作,影响到其它领域的公平竞争,企业存在以不正当手段追求不正当利益的主观动因。

3.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十六大制定的“管资产、管事、管人”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在资产方面,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和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制度还未建立,经营者“不负责”和“负不了责”。在管事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具体事务的不适当干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经营者的进取精神和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任用机制,远不适应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形势。这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经营者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解决不了外部的问题,反而会捆住自己的手脚,把日常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跑关系、摆平矛盾上;二是内部的问题,也可以用“人治”的办法解决,制度不如指示来得快、来得直接,这对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不利的。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包括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看法和态度。按照季羡林先生的看法,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东方人追求权力的高度统一,即合二而一,西方人则崇尚权力划分和制衡,是一分为二。所以,我们在权力的安排上强调“谁大、谁小、谁说了算”,而西方国家则设法明确“谁管什么、谁牵制谁”。所以,虽然我们照搬了西方公司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来了,但在实践中还要强调机构的大小和人员排位的前后,明确“谁是企业一把手”、“谁领导谁”,这种思维与按职能分权制衡的现代文化模式是格格不入的,也非常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此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理念,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环境:

1.权距。封建的“尊君”思想,使我们对权力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远远大于西方,权力代表一切,有时甚至漠视法律法规。

2.中庸。中国文化的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轻视竞争,轻视创新,轻视个人欲望的表达和才能的发挥。

3.求稳。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为敏感。设想万事平稳,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也缺乏必要的规避和化解准备。

4.温情。中国人的伦理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视亲属、朋友、同学、同乡等人情关系,破坏了现代的是非判断标准,在企业管理中也试图以各种非组织关系代替科学的控制制度。要知道,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往往更深刻、更长远、更不易克服。

三、优化国企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路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以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为目标,笔者提出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路如下: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按照委托和分权制衡的原理,依据《公司法》要求,建立分工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各机构和人员权力与责任平衡、利益与贡献对等。

第二,优化市场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企业参与的充分、公平、合理的竞争,强化宏观调控和市场秩序的管理,继续探索创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6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中介服务等管理事项,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优化政务服务,完善办事流程,规范行政裁量权,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和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同,形成市场监管合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整合精简执法队伍,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一个部门设有多支执法队伍的,原则上整合为一支队伍。推动整合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设置。减少执法层级,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为中心,定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紧跟公司发展形势,构建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为提高我厂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焦化企业提供保证。

二、基本目标

1、构建具有本厂特征的管理模式,以建立现代化制度为核心,积极探索适应公司工序生产和市场竞争的管理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实现管理水平的整体优化,增强竞争能力。

2、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爱岗敬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教育培训,培育团队精神,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和创新能力。

3、开展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生活,要通过开展大众体育运动会、美术书法及读书等活动,逐步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向心力和职工的自豪感、归属感。

4、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适应改扩建后的环境,因地制宜,做好厂区净化、绿化、美化工作,提高清洁生产和安全环保,树立良好地企业形象。

5、构建新形势下的价值观体系,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和长远发展要求,要在公司企业精神的指导下,研究培育具有我厂特点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我古物主导文化。

6、与公司同步,建立统一的标识系统,厂徽、厂旗、厂歌等应用性要逐步健全。工作服饰、胸牌、办公环境、厂容厂貌要整齐规范,厂大门等外观建筑要有高度的文化口位,对外形成鲜明的本厂个性,对内增强企业向心力和职工自豪感。

三、主要任务和实施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今年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年,主要是打,起好步,选好突破口,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和管理考核制度,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二是以纪念公司建厂60年,我厂建厂25年为主线,开展好深化公司企业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三是发动职工施展才华,积极参加公司企业文化节;四是从栈厂实际出发,搞好形象建设,从厂大门到办公室,都要突出本厂特点。

2、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规范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大系统入手,构建规范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1)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是探索我厂市场定位和发展取向,确定我厂应对挑战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对职工的价值观念,形象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科学定位,通过我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以及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施、规范、引导,逐步内化为职工的主导观念。

(2)行为识系统。从决策层、经营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四个层面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行为进行规范,在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法制观念,礼仪风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成为全体职工的行为规范。

(3)视觉识别系统。首先能正确识别、理解公司的厂标、厂旗、厂徽。在此基础上设计我厂标识及表现形式,并制定办公物品,饰物用品、环境装饰、工作服饰等方面的识别规范,并在生产经营和对外交往活动中规范使用。

3、完善制度文化,健全科学管理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现货企业管理制度,形成机制灵活、高效运转的科学管理体系,使我厂生产经营和各个环节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

(1)认真贯彻公司的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等改革措施,研究实施适应现代化生产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管理手段。

(2)完善“层级对标”管理。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形势,不断扩展对标范围,深化对标内涵,完善对标方式,从企业经营策略,人力资源开发,到企业经营管理,工艺创新等各个领域,多角度与先进企业进行对标,从理论到实践不断丰富内涵,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3)强化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生产组织、工艺纪律、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委等专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严格贯章贯制,确保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开展车间文化,班组文化建设,推动基层车间、班组各项工作的开展。

4、美化绿化生产生活环境

(1)广泛征集不同岗位的工作格言,安全用语,质量警句,企业形象和产品广告用语等,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的格式,在厂区、车间和岗位规范使用。

(2)冷轧燃料基地的各车间投产以后,对生产现场的美化绿化环境要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努力,使净化、绿化、美化达到公司的规划要求。

(3)实施清洁生产,搞好能源环保工作。外排污水、粉尘含量及车间的污染治理要达到要达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要求。

(4)加强现场管理,创建文明生产现场。以“现场物流有序,内部资源整合”为主线,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生产区域定置管理,物流高效有序。

5、创建学习型企业,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营造学习和研究气氛,倡导创造型工作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厂大力倡导以学习、创新、超越为追求,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上全面新。

(2)强化专业培训、培养技术人才。大力开展适应性培训,特别是提高质量、效率,减少污染的新上项目及新工艺、新设备所需人员进行多层次、高层次的培训。搞好群众性技术比武、评选岗位明星、技术能手,大力推广先进操作法,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素质。

(3)加强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倡学习提高,强化绩效考核,形成竞争机制,营造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努力在主体专业中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特别是培养一批懂科学、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设一支思想、业务、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

6、开展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生活

(1)加强对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会、共青团要努力发现,培养文化骨干力量,做好活动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要求,加大投入,从我厂生产经营和场地的实际出发,为职工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场所,如图书室、阅览室以及乒乓球、羽毛球活动场地等。

(3)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将文体活动与生产建设和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充分为各种文化体育人才展示才艺的机会,活跃职工生活、陶冶职工情操。

三、几点要求:

1、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工作机制,厂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科室领导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车间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部署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特点;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我国的经济正处速发展的状态当中,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于国际经济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为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该种局面,工商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促使自身的职能更加具体化、多元化,在工商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市场经济当中的障碍,还给国家更为稳定的经济环境。

一、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多商品的交易行为都随之产生。工商管理也是在该种状态下出现,用以管理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工商管理的全称是工商行政管理,主要的义务是帮助政府维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交易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愈发复杂,企业之间所进行的经济交易目的也变得复杂起来[1]。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对商贩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商贩的市场活动。再到先秦时期,政府方面更是要求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需要进行注册,以此来方便其管理工作。该种形式的产生正是现代工商管理的前身,也为现代的工商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民国时期,很多学者留洋归来,其将从国外所学到的管理知识用于工商管理方面,并就此形成了工商管理的基本形式。如今,我国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工商管理的工作,并使工商管理变得正式起来。

二、工商管理的特点与职能

工商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政府方面首先为工商管理的职能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认为工商管理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政府和国家监管市场,并把握好企业入关市场的大门。工商管理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裁判,观察企业的运营状况,帮助政府维护了市场的秩序。国务院领导人对工商管理的职能进行了定义,认为工商管理的存在是国家对经济市场负责的表现。国家和政府通过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监管市场,并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工商管理能够在市场中调节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并规范了市场竞争的标准[2]。

工商管理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来为企业市场竞争营造出更极爱公平的发展空间,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我国所拥有的工商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型部门不同,工商管理具有其自己的工作特点。工商管理不仅仅需要维护好市场上的经济秩序,还要帮助企业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软环境,促使市场变得更加具有秩序。尽管经济的发展促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有工商管理的存在能够维护好市场上的环境,并促使投资主体的增加。我国各个地方的市场经济都在工商管理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中发展起来,促使各地方的财富都不断的累积。工商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是从小的方面来积累经验,进而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地区市场环境。除此之外,工商管理的工作比较严谨,在奖罚制度方面拥有比较完善的配套制度。一旦发现在市场当中有不遵守秩序的现象,就会根据制度对企业进行处罚。工商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市场,还会依靠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市场,促使我国的市场形成了无形的监管体系,也为我国的企业进行商业活动摒除了风险[3]。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早在十六大召开之时,我国就已经确定了工商管理的职能,并明确了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十六大召开以后,我国不仅再次强调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关键性,还从一定程度上对工商管理部门的结构进行了完善,促使工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加优化。

根据目前的市场环境表现来看,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发挥其职能作用,促使我国的经济有了全局化的进步,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促进的作用。如今,工商管理部门正在全力的改善自身的服务质量,力求从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以此来确保国家经济的持久性发展和进步。现在,需要工商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都能够用力合作,通过与社会其他部门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工商管理部门本身与企业也要做好沟通,确保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在良性的合作前提下,工商管理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动态,企业也能够了解工商管理所出台的管理政策,并全力支持工商管理部门的政策实施。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其对市场上的监督更为严谨,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促使工商管理的水平得以提高[4]。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了解市场经济的结构,需要深入到市场当中,通过对市场进行的定期调查来判断市场环境的稳定性,并及时转变自身的职能,确保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性。

四、结论

工商管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需要肯定工商管理部门所处的地位,并明确其职能性。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要想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地方的工商管理,促使其发挥其职能作用,对地方经济进行促进,促使地方经济在稳定的经济环境当中快速发展。总而言之,工商管理部门要想更好的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性作用,需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职能,从而使工商管理工作更加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朝静.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商贸,2013,07(27):167-168.

[2]章志勇.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企业导报,2012,11(09):27-28.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现金股利;在职消费;治理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040-07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企分红一直是国企改革问题中的焦点之一。2005年10月,由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国有企业的分红:分多少?分给谁?》的报告,引起了社会对国企分红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11日,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印发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国企分红已“尘埃落定”了,但“分多少”的问题仍为国企分红中的热点话题,大多数的国企仍保留了相当高比例的税后利润于企业。当这些利润未被用于福利民生,而是被国企高管用于获得个人的控制权收益,不可避免地将引起公众的不满。

国有企业的真正所有者是全体公民,然而全体公民不可能直接地行使其应有的职能,只能依靠政府代为行使其职能,这一特有的产权性质使得国有企业难以建立起以产权所有者为核心、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仅靠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难以解决好国企中存在的问题。近年,Laporta等人的研究亦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企业的治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其认为,法制环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企业的治理环境是比企业的治理机制更为基础的层面,会影响到企业的治理效率。迄今为止,在我国,直接提供国企分红与在职消费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的研究还比较少,同时,纳入治理环境因素解释其在国企分红与在职消费之间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也很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将在职消费同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将在职消费作为成本的一项替代变量来分析国企的收益分配政策,探讨如何通过收益分配政策来抑制管理层动机,并分析治理环境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了漫长、艰辛的改革,国家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以促进其发展,但是其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骄子,为国家、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财富。究其原因,国有企业的真正所有者是全体公民,但是全体公民不可能直接地监管国有企业,也不可能直接向国有企业索取剩余收益,而只能依靠政府代为行使其职权,这就使得国企与其他企业相比,剩余收益索取权与最终控制权的分离程度最大,管理层问题最大,成本亦最高(刘小玄,2006)。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分野,不可避免地带来成本,一方面股东无法知道经理人是否在为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另一方面经理人所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明显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存在差别。成本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即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而股东无法时刻监视经理人对资产的使用情况,必须付出监督和约束。因此Jensen在1986年发表了《自由现金流的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一文,揭示了自由现金流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大量现金流的存在使得经理人产生将其用于满足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孕育了成本的产生。其中在职消费就是企业成本产生的形式之一,而自由现金流也就是经理人最容易获得和使用的企业资产。可以认为,现金流的大量存在是产生在职消费的导火索。Rozeff(1982)从成本的角度出发,提出股利支付是公司最优的监督约束系统的一部分,可以用来降低成本,成本会随着股利的上升而下降。easterbrook(1984)也提出股利的发放可以降低内部盈余的资金,企业对外筹措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而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需经过政府、银行等外部审核监督,无形中就会增加公司外部的监督力量,从而迫使经理人接受来自外部资本市场更为严格的监督,降低成本。自此,股利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认为在降低管理层问题的方面,现金股利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

国内,杨熠、沈艺峰(2004)认为现金股利约束自由现金流成本的监督治理作用不可忽视。李小军、王平心和陶旖旎(2007)通过实证发现,在公司监督无效时,现金股利的分配是降低成本的一个必要性替代选择。Lang&Litzenberger(1989)、Lamont(1997)和Ghose(2005)以及魏明海、柳建华(2007)等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经理人可直接使用现金的多寡决定了企业过度投资水平的高低。现金股利的发放降低了企业的现金流,可能会抑制过度投资。

国企分红是现金股利发放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表现形式,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我国全体人民,具有垄断背景的国有企业所形成的巨额利润,实际上是一种垄断的资源租,这种利润很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赋予的行政垄断权,而不是自身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营努力的结果,其形成的利润很大部分来自公众消费者,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国企分红无疑会降低国有企业的现金流,减少经理人可控制的资源,从而减少在职消费。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现金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经理人员可支付的现金,从而可抑制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即现金股利支付率与在职消费程度呈负相关。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成功地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建设却并不成熟和完善,地区发展差异大,因此,不同企业所处地区的执法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年,Laporta、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等人的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企业的治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提出,法制环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企业的治理环境是比企业的治理机制更为基础的层面,会影响到企业的治理效率。魏明海和柳建华(2007)通过实证证明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会制约国企的过度投资行为,处于执法水平较低地区的国企经营者存在更高的预算软约束,而处于执法水平较高地区的国企侵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更可能受到约束。刘金伟(2012)通过研究发现,在政府干预的国资委管理模式下,各方利益不断博弈,政府干预越强,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可能越严重,而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约束,可以起到抑制在职消费的作用。综观现有的研究文献,不同地区治理环境的差异对在职消费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因此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治理环境因素亦作为一种制约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机制而单独存在着。随着治理环境的改善,诸如政府干预程度的降低、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等可能综合发挥作用,从而强化现金分红对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抑制。综上,提出假设2:

同时,本文还考察了自由现金流、财务杠杆、企业规模及内部治理结构与在职消费的关系,均与我们的预测相吻合。

(二)相关性分析

表5为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表。从表中可以看出:(1)每股现金股利(DiViD)与在职消费(CpC)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系数在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Spearman系数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通过现金股利的支付可以抑制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与假设1相符。(2)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兼任(Dual)与在职消费(Cp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无论是pearson系数还是Spearman系数都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会加剧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3)自由现金流(CaSH)与在职消费(Cp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无论是pearson系数还是Spearman系数都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自由现金流越是充足的企业,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越高。(4)政府对市场干预指数(Gov_ind)与在职消费(CpC)呈显著负相关,Spearman系数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法制环境指数(Leg_ind)与在职消费(CpC)呈显著负相关,无论是pearson系数还是Spearman系数都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治理环境的改善能约束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假设2。(5)其余各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这表明在进行回归时不会发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表6为全体样本企业在职消费水平的多元回归结果。为了避免回归方程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中的变量都取滞后一年的值。从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否纳入治理环境因素,在职消费(CpC)均与每股现金股利(DiVi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股利支付率(GLZFL)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支付现金股利减少了企业内部的自由现金流,从而减少了内部人可支配的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在职消费水平,即证实了假设1。模型(1)、模型(2)、模型(5)和模型(6)的结果均显示在职消费(CpC)与自由现金流(CaSH)显著正相关,且均在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充足的自由现金流为管理层提供了充足的可支配资金,会加重在职消费程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Dual)和财务杠杆(Lever)虽与在职消费(CpC)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并未对在职消费程度带来显著的影响。

表6中模型(3)―模型(6)的结果显示了治理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在职消费(CpC)与政府干预指数(Gov_in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在模型(3)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越低,市场化水平越高,竞争越公平,在职消费水平越低;在职消费(CpC)与法制环境指数之间(Leg_ind)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在模型(3)―模型(6)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执法水平越高的地区,在职消费水平越低。同时,我们还发现DiViD*Gov_ind与GLZFL*Gov_ind和DiViD*Leg_ind与GLZFL*Leg_ind的系数符号均与我们预期的相同,且DiViD*Leg_ind与GLZFL*Leg_ind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些结果说明企业所处地区的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执法水平越高,企业因低现金股利政策而导致的在职消费水平越低。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在职消费指标的稳健性,同时,为了使该指标在各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借鉴了James等(2000)的方法,分别用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和销售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两个相对数指标来衡量在职消费程度,分别为CpC1和CpC2。我们将这样两套数据代入模型检验,仍然得到了与前文几乎一致的结果。这说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六、结论与启示

国有企业的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许多研究都表明国有企业的成本相当大,大约相当于企业60%~70%的盈利能力(平新乔,2003),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以2008―2012年“中证央企指数”中的30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与企业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的关系及治理环境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在职消费作为成本的一部分确实存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并且,当前国有企业的低现金股利政策更加加重了管理层的在职消费程度,而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可以强化现金分红对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抑制。

国有企业向政府股东分红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欧美等国的分红比例基本达到了42%~65%的水平,英国一些盈利较好的企业上缴的红利甚至达到了税后利润的70%~80%。而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处于红利不上缴以及上缴过低的格局中,不仅助长了企业庞大的随意性支出,滋生腐败,而且强化了国企的垄断地位,导致巨大的社会福利净损失(陈少晖,2010)。因此我们认为,国家作为政府股东应当行使收益权这项基本权利。提高国有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有助于减少内部控制人可随意支配的现金流,同时强化对国有企业留存收益重新配置的监督,从而抑制企业管理层的在职消费程度。此外,应加速各地的市场化进程,减轻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并改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Chose.S.CorporateGovernanceandover-investmentbytheU.S.oilindustry,workingpaper,UniversityofRochester,2005.

[2]easterbrook,F.twoagency-costexplanationsofdividen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4,74:650-659.

[3]Jensen,m.C.andmeckling,w.H.agencycostsoffreecashflow,corporatefinanceandtakeov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323-329.

[4]Laporta,R.,Shleifer,a.,andVishny,R.Legaldeterminantsofexternalfinance[J].JournalofFinance,1997,52:1131-1150.

[5]Rozeff,m.S.Growth,betaandagencycostsasdeterminantsofdividendpayoutratios[J].JournalofFinancialReserch,1982,3:249-259.

[6]Richardson,S.over-investmentofFreeCashFlow[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2006,11:159-189.

[7]刘小玄.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J].经济研究,1996(5).

[8]杨熠,沈艺峰.现金股利:传递盈利信号还是起监督治理作用[J].中国会计评论,2004(1).

[9]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

[10]刘银国.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基于融资约束和所有制的考察[J].会计之友,2012(10).

[1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12]李小军,王平心,陶旖旎.公司监督与现金股利理论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6).

[13]罗宏,黄文华.国企分红、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8(9).

职场环境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潜在课程企业文化市场文化职业通用能力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5

一、职业通用能力及其内涵结构

职业通用能力概念源自关键能力概念。英国著名的职业资格授予机构之一――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认为,职业通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

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通用能力又称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得到了蓬勃发展。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来确定。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目标要与之相应,具备职业性、市场性。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因此,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要从企业得到有力支持,使学生接受来自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给予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和就业的机会,实现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基于以上的考虑,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从“通用”二字上看,应该是具有普适性的含义,这就是说这种能力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迁移的特性;从“职业”二字看,应该是具有职业性、企业性的含义,这就是说这种能力能够有助于学生实现就业,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其至少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迁移性,即随着环境的变化,实现从原有的环境中向新的环境迁移。二是普适性,即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新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三是职业性,即使学生不仅获得基本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职业关键能力。四是企业性,即必须在企业的平台上才能实现其价值,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就内涵结构来说,姜大源先生2004年的表述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较精确、全面。他认为,职业通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作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二、潜在课程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构建

职业教育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就必须在行动的层面理解职业能力,并通过“课程”将其现实化。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校课程应包含学科课程(内容上一般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活动课程(内容上一般可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课外活动)和潜在课程。在现行体制下,承担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教育的课程,虽然在学科课程及活动课程中应有所渗透,但主要还是以潜在课程的方式来体现。潜在课程是广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其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的潜在课程主要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等,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中,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类,即让学生在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氛围中受到影响;在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在学校的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影响。这三类在高职院校内形成一种环境教育场、一种氛围,构成一个和谐、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以物质文化构建为切入点,突出“企业式”物质文化熏陶,提升学生企业文化认同度,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发展与整合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物质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构建的切入点。这种环境作为一种形文化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同时创造出一种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环境育人”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及素质的养成亦有巨大的作用。

要使职校校园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通常的做法有:第一,教学环境的布置体现企业文化。在不同专业的教室、实训室等地,有意识地烘托出企业文化的氛围。例如,在校园内悬挂一些具有企业文化内涵的雕塑、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在教室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等等。第二,教学设施的建设突出企业文化。教学楼、实验楼等教学设施可按工厂的样式进行设计与划分工作区域,甚至办公室、实验室的名称也可按工厂的部门进行命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企业的熏陶、感染或暗示,并时刻提醒学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三,在校内创设企业式的实习、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所。第四,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整合和互动,可以组建“校企合璧”的校园物质环境,让每个高职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企业式”的物质文化熏陶,把校园打造成为“校园即工厂”的外在物质文化景观,提升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接受度、认同度和感悟度,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易于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与整合,同时形成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素养与关键能力。

(二)以制度文化构建为落脚点,在校园日常管理体制中体现企业管理理念与人文精神,教会学生作为从业者适应企业、融入社会的“方法能力”

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通过制度的执行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这是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构建的落脚点,它要求学校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借鉴企业化的经营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熟悉企业、融入企业。

职校校园在制度中要呈现出企业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通常的做法有:一是在学校的管理中借鉴企业的规章制度,变教学任务为管理项目制,变日常管理为市场运行制,变课堂教学为作坊实践制,变师生关系为师徒制,即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建立、修改、完善以及运行都要渗透、彰显企业文化和市场文化的基本价值。二是在制度文化里体现学生的道德教育,注重企业文化与学校制度文化的对接,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制度,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而不只是局限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可见,职业学校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人文精神,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在企业文化制度下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会学生作为从业者适应企业、融入社会的方法能力。

(三)以精神文化构建为着力点,将企业先进文化理念迁移、内化到校园精神文化之中,有利于构建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这是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构建的着力点,要求学校宣传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实守信、安全意识文化,宣传企业的创业史和竞争优势。

在职业校园中渗透企业精神文化,通常的做法有:第一,把企业先进文化理念和基本价值迁移,内化到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并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第二,把市场文化中的竞争精神、公平原则等内化到高职精神文化中,使之成为校园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在行为文化层面,注重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不是封闭型的文化,而是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应通过融合企业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通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高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文化,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市场文化,是集职业性、市场性、企业性于一体的文化。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尽可能追求与企业文化、市场文化有机交融,形成能力培养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教文化,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设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

[2]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考[Z].2004-09-2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林博.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5]兰成琼,黄晓初.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基金项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课题(城职院科研字[2011]2号2011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