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申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9:39

涉农资金申报篇1

一、涉农项目类型

涉农项目申报、管理涉及财政、发改、科技、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供销、移民、扶贫、民政、交通、国土等多个部门,按照项目扶持内容可分为六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科技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及周边生态环境项目、农业生产救灾项目、农业生产示范区项目和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涉农项目重点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农业科技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农村和谐稳定。

二、项目申报、实施程序

涉农项目申报因各个项目特点不同,申报程序略有区别,但基本程序大致相同:项目单位根据省级下达项目申报工作指南编制项目文本(实施方案)申报―县(市、区)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审核、筛选、上报―市级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筛选(项目如果需要专家评审则召开项目评审会)、上报―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筛选(项目如果需要专家评审则召开省级项目评审会)、确定项目。

项目申报成功后,绝大部分项目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与省相关主管部门直接“戴帽”下达至项目县(市、区)。项目实施由项目单位按照省级批复的实施方案(项目文本)实施,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进度和项目主管部门意见,严格执行“财政报账制度”拨付项目资金。

项目完工后,县(市、区)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一道自查验收。对于专项资金较大的项目,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扶贫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先由县(市、区)自查验收后,市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再组织市级检查验收,省主管部门和省财政部门最后进行绩效考评。

三、存在的问题

从鹰潭市多年来涉农项目申报、管理情况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得较好,其他涉农项目申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完善的地方。主要问题有:

一是上级项目主管部门下达项目申报通知及项目申报指南时间过紧,往往是从接到项目申报通知到最后申报期限只有几天时间。由于时间紧,只能由项目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上报项目,未经过实地考察、公开、公示等环节。

二是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涉农项目涉及的部门很多,由于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够,造成重复申报、多头申报。

三是县(市、区)未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涉农项目库,申报项目的随意性较大。

四是重申报,轻监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涉农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不够,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

五是项目自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存在假配套、乃至不配套资金的情况。

四、对策建议

一是提前通知申报项目指标。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将一些经常性的涉农项目申报指标提前通知到相关市、县,让市、县两级有足够的时间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审查及公示,以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和透明度。

二是自下而上建立分级涉农项目库。县(市、区)农业、林业、水利、供销、移民、扶贫、民政、交通、国土等部门应根据各自项目管理职能建立涉农资金项目分库。涉农项目分库汇总至财政、发改部门,经县级财政、发改部门筛选后建立县级涉农项目库。县级涉农项目库报相关市县财政、发改部门汇总后建立市级涉农项目总库。同时,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各项目主管部门于每年年初对当年拟新增的涉农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经筛选汇总后分别报市和县(市、区)财政、发改部门汇总进入市、县级项目库。涉农项目库建立后,市级涉农项目总库和县级涉农项目库将项目单位有关情况在政府或部门网站公开。

三是申报的项目必须是市级项目总库的项目。市级项目主管部门接到上级项目申报通知后,应及时在政府或部门网站将项目申报条件、要求等内容公开。申报省级及省级以上涉农资金项目,要实行竞争立项,必须是从市级涉农资金项目库中择优选取和推荐上报,对未列入涉农资金项目总库的项目不予申报立项或推荐上报。

四是建立专家评审制度。有关市县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涉农资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库包括专业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评审项目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5―7人,对申报的涉农资金项目进行评议、审查,并按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择优上报。

五是加强部门间沟通,建立项目申报备案制度。项目主管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凡上报的涉农项目都必须报市级项目总库备案,并在政府或部门网站公示,避免多头申报、重复申报。

六是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到竣工验收,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加强监管,做到监管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在专项检查中,积极与纪检、监察、审计部门配合,加强重点涉农项目的检查。同时,积极发挥舆论、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全面立体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对于自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报账、验收。

涉农资金申报篇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整合优化农业项目资金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围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投资管理机制,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实现“以增量带动,盘活存量,发挥总量作用”,逐步形成农业项目资金归并合理、安排科学、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体制,促进各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优化是工作上的创新,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集中财力、统筹安排的原则。除中央和省直接下达的项目资金外,市里将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整合所有农业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款专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集中使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一批特色产业。

二是立足产业、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全市来讲,重点规划建设蔬菜特经、花卉园艺、畜禽饲养、特色水产等一批高效农业产业及其加工。今后,向上级争取和市、县(市、区)安排的农业项目,必须全部纳入上述优势特色产业。

三是扶持增量、提档升级的原则。重点支持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市场主体和农民新建、扩建高效外向农业基地,促进生产规模形成产业带,加工规模构建企业群,服务规模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减少中间环节,直接补贴农民和项目主体,使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支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快地落实到基层农村,尽可能直接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尽可能多地使农民得到实惠。

四是鼓励创新、培育品牌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一县一业”,形成一批全省全国“单打冠军”。加快培育,重点扶持,集中推出一批能够代表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名牌农产品,以品牌、名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整合方法

省级资金:今年省里对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实行“统一指南、统一上报、部门审核、会商确定、归口下达、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并印发了《立项指南》。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立项指南》确定的投资方向和重点,紧紧围绕既定的主导产业,认真研究,积极谋划,切实做好农业项目编制、申报和争取工作。为了避免项目申报的盲目性、趋同性,市里统筹安排各地的申报项目,保证全市重点项目能够顺利落实,重点产业能够得到有效扶持。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项目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县(市、区)申报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需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同意,市直有关部门向省政府或省直部门申报或转报县(市、区)的项目需经市政府审核同意。项目上报后,要及时捕捉信息,抢抓机遇,善于争取项目,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市级资金: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农业专项资金和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均纳入整合范围,用于对高效农业产业带等进行扶持。重点扶持四项项目。一是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农林牧渔业、农机、土地整理复垦、耕地质量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全市种养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项目。主要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四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项目。

县级资金:各县(市、区)要继续把财政支农工作放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按照“四个高于”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投入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扶持,努力增加“三农”投入。各地财政支农资金中除用于本级农口部门正常基本支出外,要逐年加大对扶持农业主导产业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用于扶持农业主导产业的资金要逐步达到本级财政支农总额的70%。坚持“一资带多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高效外向农业。

中央、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或部门的各类项目,包括阜宁、滨海的“打包”资金,承担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在项目审批后及时向市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四、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优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项目工作的领导。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优化工作,市里成立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优化协调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由涉农部门组成。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牵头负责整合优化项目资金的受理、审核、汇总工作。各项目所在县(市、区)、乡(镇)都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资金筹措、部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市、县(市、区)涉农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项目,并抽调专门人员从事项目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协调配合。农业项目资金的优化整合,由财政部门牵头。明确落实财政及涉农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动、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协调配合、优势互动的工作机制。各类农业项目资金按照原渠道进行管理,各涉农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责不变。项目管理中涉及的绩效考评、检查验收、工作总结、数据统计、宣传报道等工作按原部门职责分工完成。

三是实行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把项目资金整合优化工作作为评价农口各部门、各单位年度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确保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年提高。市、县(市、区)各部门在争取和建设项目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项目工作。市里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市涉农部门和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

涉农资金申报篇3

一、工作情况

(一)2022年度债券资金项目谋划申报情况:2022年度我镇共谋划申报入库债券资金项目两项:一是广东省XX市XX县XX镇中小河流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1.26亿元,申报专项债券资金1亿元,现已完成可研、规划、用地批复等前期工作;二是XX县XX镇美丽圩镇示范创建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申请一般债券资金1.2亿元,目前已完成用地批复,正在推进可研及规划设计。

(二)涉农资金使用情况:2019至2021年共下达我镇涉农资金X万元,其中,2019年下达X亿元,已支出X万元,支出率X%;2020年下达X亿元,已支出X亿元,支出率X%;2021年下达X万元,已支出X万元,支出率X%。

涉农资金申报篇4

一、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主要问题

在基层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相关定义理解存在差异、部分要素制定不够科学合理、相关数据审核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惠农政策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涉农贷款定义比较模糊,惠农政策落实时存在偏差一是农户身份认定缺乏操作性。随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原农业人口居住地不稳定,“农户贷款”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有的将户籍位于农村的都视为农户,扩大了农户贷款统计范围;有的以从事行业为标准,缩小了农户贷款统计范围。二是以“注册地”作为划分农村企业及城市企业标准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有的将注册地位于县里的企业贷款排除在外,有的则将注册地在农村的企业全部统计在内。三是以“农林牧渔业贷款“”支农贷款”等活动作为定义涉农贷款的主要标准不便统计和监督。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对贷款客户活动难以跟踪和监督,容易出现泛泛地将全部涉农贷款纳入奖励资金统计范围。

(二)贷款奖励条件设置单一,只考虑涉农贷款增幅而未考虑基数目前政策规定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该方法对于上年涉农贷款基数大的金融机构,其下一年度贷款增幅难以实现。而一些放贷基数低的商业银行则可能获得更多奖励。

(三)申报程序繁琐数据不规范,各部门缺乏沟通和有效审核手段一是奖励资金从基层县域金融机构申请最终到财政部审核,再到各级财政部门拨付至金融机构,要涉及十多个部门,申报程序繁琐,不利于惠农政策落实速度。二是填报时信贷管理系统中的贷款用途信息登记不规范、数据提取不准确。三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对金融企业监管手段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快报制度,缺乏审核涉农款规模和质量的有效手段,为部分金融机构造假骗取财政资金提供了便利。

(四)实际享受奖励资金的贷款范围不清一个地域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审核时,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以及财政部专员办基本上会参考各地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进行控制和核减。但基层金融机构对实际享受奖励资金的贷款范围不清,既不掌握哪类贷款享受了奖励资金,也不清楚哪类具体贷款被审核核减以及核减原因。上述致使基层金融机构无法在以后年度申报时按照上年的情况调整范围和标准。

二、完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目前的统计制度和补充说明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明确的地方,特别是关于支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各个金融机构掌握的标准并不一致,有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商定后进一步予以明确,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二)进一步完善增量奖励机制一是按照“鼓励增量,兼顾存量”原则,对总量实行差别认定,达到一定总量的,要适当降低增量奖励指标,以达到政策效益最大化。二是对涉农贷款浮动利率进行必要的限制。采取限定涉农贷款利率与加大涉农贷款贴息并行的政策措施。三是科学设定不良贷款比例指标,按照金融机构类别制定有差别的不良贷款率。如: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应不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对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

(三)改变现行自下而上的上报审批程序,强化部门沟通协作让数据跑路要本着简政放权、加速惠农政策落实的原则改变现行审批程序,加速政策落实。建议由财政部牵头联合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和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审核办法。可以参考实际下达的奖励资金主要依据市级人民银行系统数据模式。各地上报数据如与之有差异,审核部门将予以核减。

涉农资金申报篇5

税收优惠政策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金融支持政策

国家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

财政扶持政策

2003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超过18亿元,主要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服务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机购置补贴财政专项资金明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仍会优先予以安排。

涉农项目支持政策

2010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决定,对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涉农项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申报范围;尚未明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申报范围的,应尽快纳入并明确申报条件;今后新增的涉农项目,只要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都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申报范围,明确申报条件。

目前,农业部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畜禽规模化饲养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粮食高产创建、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相关涉农项目,均已开始委托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2017年,合作社将承担更多申报项目功能。

农产品流通政策

国家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大型连锁超市、高校食堂、农资生产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供)销衔接。

涉农资金申报篇6

(一)低保边缘户申报工作

经个人申请,村委会及村民代表会评议,村级公示后上报镇民政办;镇民政办入户抽查核实。目前全镇申报农村低保边缘户363户,812人;城镇低保边缘户1户,1人。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审批程序

1、新申请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必须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边缘户。

2、申请户本人必须通过所在村委会向镇民政办递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申请。

3、镇民政办根据申请户的申请,与村委会一起入户调查,然后将入户情况经所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评议,确定个人申请情况与入户情况是否有虚假。

4、经村民代表会评议无异议后,将入户调查结果汇总,报请镇长办公会评议。

5、将镇长办公会评议结果在镇公开栏内公开七日无异议后,通过网上审批。

6、市民政局接到乡镇网上审批信息后,适时组织入户调查。

7、市民政局将入户情况汇总,报局党组会评议后,确定批否,镇民政办将结果在镇公开栏内公开。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补贴情况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补贴计算方法: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补贴是以户为单位计算的,基本上一户一样。

2、计算方法: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2900元/年)减去该户年人均收入。

3、发放情况:将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折算为月享受额,由市民政局统一发放。

(四)全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情况

目前全镇最低生活保障户290户,其中城镇7户,9人;农村283户,504人。2013年新申报农村低保户52户,城镇低保户1户,镇民政办正在组卷申报。

二、农村五保户审批及补贴情况

(一)审批程序

1、新申请的农村五保户必须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边缘户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

2、申请户本人必须通过所在村委会向镇民政办递交农村五保户申请。

3、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评议后,在村公开栏内公开7日,无异议后上报镇民政办。

4、镇民政办接到申报户所在村委会上报情况后,入户对农村五保对象进行调查。

5、民政办将农村五保对象调查结果,报请镇长办公会评议,无异议后将评议结果在镇公开栏内进行公开。

6、公开无异议后,镇民政办组卷报市民政局救助救灾科,待批。

7、市民政局救助救灾科组织人员入户调查,将入户调查结果报局党组会议,确定批否。批镇民政办,镇民政办将结果在镇公开栏内公开。

(二)农村五保户补贴情况

农村五保户分为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和农村分散五保户两种。

1、集中供养农村五保户,供养在全市六所敬老院内,吃、穿、住、医、葬等供养费用,由市局统一分配,财政负担各项费用。

2、分散供养农村五保户,五保经费3905元/年,分四个季度发放3000元/年,其结余部分按政策留作分散供养农村五保户重大疾病或特困补助,视情况报请镇长办公会批准适时发放。

(三)全镇农村五保户情况

目前全镇集中供养五保户46户,46人;分散供养五保户64户,64人。

三、救灾救济工作

1、发放2012年洪涝灾害救灾款80000元;涉及30个村,146户;

2、发放2013年春荒灾害救灾款20000元;涉及30个村,146户;16个村35户。

四、慈善救助工作

1、发放2012年慈善救助金15000元

2、安排布置市慈善总会与医院举办的农村低保户脊柱病免费检查和部分免费治疗工作。

3、安排布置慈善助学工作。

五、优抚工作

目前全镇优抚对象148户,148人。

(一)重点优抚对象解三难工作

1、发放2012年下半年重点优抚对象解三难补助款12000元,涉及16人。

2、为重点优抚对象申报2013年上半年解三难,涉及14个村,15人。

(二)散葬烈士墓维护工作

散葬烈士墓所涉及5个村,12户,每户4000元

(三)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情况

1、老复员军人16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按季度发放,享受补贴540元/月(含门诊药费45元);

2、在乡残疾军人13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每半年发放一次,享受补贴按一至六级分档次发放;

3、因公(或战)牺牲战士遗属4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按季度发放,享受补贴480元/月(含门诊药费48元);

4、改嫁烈属3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按季度发放,享受补贴40元/月;

5、参战人员7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按季度发放,享受补贴275元/月(含门诊药费25元);

6、带兵退伍军人103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按季度发放,享受补贴297元/月(含门诊药费27元);

7、烈士子女17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按季度发放,享受补贴130元/月;

8、60周退伍军人114人,重点优抚对象补贴每半年发放一次,享受补贴按在部队兵龄(每一年兵龄,月享受补贴10元)分档次发放;

六、城乡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工作

2013年申报城乡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工作,涉及12个村,目前正在筹建。

七、危房改造工作

(一)危房改造资金发放工作

1、发放2012年危房改造补助资金97500元,所涉8个村,9户;

2、发放2012年“7.21”受灾农户危房补助资金103000元,所涉7个村,20户。

(二)2013年危房改造工作

通过个人申请,2013年全镇申报危房改造户涉及9个村11户,经镇民政办与市住建局入户核查,符合条件的涉及4个村6户,已组卷上报,目前正在建设中。

八、地名工作

1、继续完善“二普”地名普查工作。

2、继续完善行政大典的编篡补充工作。

九、老龄工作

(一)老年人生活补贴申报工作

1、摸排上报80-84周岁老年人307人,正在为其申报老年补贴;

2、摸排上报85-89周岁老年人114人,正在为其申报老年补贴;

3、摸排上报90-99周岁老年人31人,正在为其申报老年补贴;

4、摸排上报100周岁以上老年人1人,正在为其申报老年补贴;

涉农资金申报篇7

紧紧围绕《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年)》中确定的20个试点村和每年度确定的重点建设示范点,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和集中财力建亮点的原则,实现涉农项目在试点示范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上整体推进的目标。

二、整合涉农项目的范围及责任单位

项目整合范围包括市级以上政府及部门安排下达的涉农建设资金、项目、物资和县级部门安排的涉农建设资金。

三、整合涉农项目的程序

按照“项目整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要做到“五统一”。

1、统一组织领导。县上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类涉农资金项目整合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2、统一项目安排。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及要求,结合各试点示范村实际确定的年度任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合理安排涉农项目,使整合项目真正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民心工程。

3、统一申报入库。各涉农部门要根据项目申报指南,在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规范科学的涉农资金项目库,并根据确定的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对经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审核符合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的项目,由财政局会同项目主管部门联合行文经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审签后,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呈报,同时报新农村办建设办公室备案,避免不必要的项目调整。

4、统一分配使用。县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及时向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统一整合使用的具体方案,并与试点示范村所在乡镇签订项目建设合同书后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备案。

5、统一组织实施。项目计划批复下达后,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要会同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项目,统一协调项目建设,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项目竣工验收。

四、整合涉农项目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涉及部门较多,相关部门要做到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形成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协调互补机制。

涉农资金申报篇8

第一条根据《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若干规定》(衡政发[2003]12号)精神,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立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社会资源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进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确保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的目标。

第三条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是市政府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企业改建、扩建、技术设备更新、种子种苗等项目建设。在市财政设立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专户,从今年起至本届政府届满,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管理、调度和监督。

第四条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的使用要突出重点,主要用于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更新技术设备等生产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第五条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指根据《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评定,经市政府批准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章资金来源

第六条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由以下来源组成:

(一)市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500万元;

(二)市本级财政农业发展资金中,每年切块安排300万元;

(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03年、2004年已安排的1200万元划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2003年龙头企业扶持资金安排的600万元、2004年安排到农业示范园的600万元);

(四)根据《关于推进衡阳市工业化进程的若干规定》(衡政发[2002]10号)文件规定,享受工业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五)中央财政、省财政投入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

(六)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中有偿资金部分的使用费收入;

(七)各涉农专项资金捆绑一部分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该部分资金的管理,仍执行原涉农专项资金的运行和管理办法,不进入该专项帐户;

(八)市政府确定的其他资金。

第三章资金的审批程序及扶持方式

第七条申请条件:

(一)已列入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农户3000户或养殖农户1000户以上,联系粮食作物基地10万亩、经济作物基地1万亩以上或养猪基地20万头、草食动物基地1万头、家禽100万羽以上;

(二)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经营状态和发展势头良好;

(三)企业项目建设符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项目建设方案可行,资金来源可靠。凡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对成长快速、出口创汇型企业适当放宽限制条件。

第八条申报扶持项目时,由申报单位提供如下文件、资料:

(一)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项目申请表;

(二)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项目推荐意见表;

(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文件;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有关项目的批文及许可证件;

(六)企业上年度会计年度报告;

(七)项目资金来源证明。

第九条申请扶持项目的程序:

(一)项目申报单位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市属单位向主管部门或向市农办提出申请;

(二)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直主管部门审查筛选后,提出推荐意见并报市农办。

第十条扶持项目和资金的确定:

(一)对各县市区和市直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由市农办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单位进行初步考察,确定评审项目;

(二)由市农办、市财政局牵头组织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对项目逐一进行评议,并提出扶持项目、扶持方式及扶持资金量的建议,市农办汇总后报市政府审定。

(三)扶持项目和资金确定后,由市农办、市财政局联合行文发出通知。

第十一条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的扶持方式:

(一)贴息:主要是对重点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根据贷款额度及到位情况,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

(二)拨款:主要是对重点龙头企业联系或创办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技术服务等项目,适当安排拨款扶持。

(三)委托贷款:对预期经济效益好、投资风险小的项目,采取委托贷款的办法给予支持。委托贷款一般一年一回收,并按3%的年息收取资金使用费。

第四章资金的管理

第十二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由市农办牵头管理,接受市财政局、审计局监督。

第十三条资金的拨付: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应按照市政府的项目资金计划和资金扶持形式,原则上以项目建设进度为依据进行拨付。

(一)资金拨付的基本条件:

项目建设中资金拨付的基本条件:

⑴项目实施方案可行;

⑵自有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基本到位;

⑶项目建设进度完成50%以上。

项目建设完成后资金拨付的基本条件:

⑴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⑵生产项目检验合格并试运行成功;

⑶资金使用和管理规范。

(二)资金拨付的申请:

1、贴息。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填写“资金拨付申请表”,并提供与银行签订的《银行贷款合同》和有关贷款资金到位的凭据,市农办、市财政局审核银行贷款资金到位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报市政府审批。

2、拨款。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设计划和建设进度,填写“资金拨付申请表”,市农办、市财政局根据项目建设进度、自有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审核,报市政府审批。

3、委托贷款。项目单位根据市政府批准的项目建设进度,填写“委托贷款申请书”,经县市区农办、财政局审查,并提供及时回收的保障,或由企业提供有效资产抵押后,报经市农办、市财政局审核,并经市政府审批后,由市农办、市财政局向项目单位和委托银行下达委托贷款通知书,项目单位与委托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办理贷款手续。

4、涉农专项资金。仍由各涉农单位管理,但对资金落实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应及时报市农办、市财政局。

(三)资金拨付的程序:市农办接到企业提出的资金拨付申请后,应立即会同市财政局及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检查,确认达到资金拨付条件,按拨付申请程序,经市政府审批后,由市财政局分批将资金拨付到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专户,经市农办、市财政局共同审核后,由专户直接拨付到企业。需回收滚动使用的委托贷款,市财政局将资金从专户划拨到委托的银行,由接受委托的银行投放。

第十四条资金的使用和配套:

(一)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的重点龙头企业扶持项目建设,各有关龙头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方式使用,不得擅自变更使用用途。

(二)各县市区要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在配套资金到位的情况下,配合项目实施单位申请拨付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

(三)各龙头企业要筹足项目建设自有资金,严格按照先用自有资金、后用专项资金的顺序使用项目资金。

第十五条资金的监督:

(一)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不得截留、克扣。市审计局、市农办、市财政局要加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擅自变更资金用途的项目承担单位,责令其全额交回已下拨或已借入的资金,并取消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扶持项目。对因项目资金管理不善或挪作他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还应根据损失资金的数额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

(三)对截留、克扣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的单位,责令其全额退出,并按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同时,将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四)各龙头企业应按季度以书面形式向市农办汇报企业经营情况、项目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五)市农办、市财政局每年向市政府报告一次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使用情况、扶持项目建设情况。

第十六条有偿资金的回收:

(一)对投放到龙头企业的有偿资金,市、县农办、财政局要切实加强管理,并对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实行跟踪管理;加强对项目单位的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单位抗风险能力和资金偿还能力。

(二)市农办、委托贷款银行具体负责有偿资金(委托贷款)的回收工作,将到期本金和应收的使用费及时通知项目单位还本付费。各县市区农办、财政局要积极协助到项目单位催收。

(三)各项目单位应信守借款合同,做到按时付费,到期还本。对逾期贷款和拖欠的使用费,从到期的次月1日起,按逾期贷款和拖欠使用费余额,每日加收万分之四的使用费,由委托贷款银行负责收缴。对有财政拨款的项目单位,市、县市区财政应直接抵扣有关拨款,用于归还引导资金本费。

(四)对不按期归还贷款的项目单位,取消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格。

(五)为保证委托贷款资金的回收,实行代偿制。如项目承担单位委托贷款逾期一年以上,拒不偿还的,由市农办负责追缴;如追缴不回的,由市财政相应扣减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由县市区财政作还款承诺的,市农办提请市财政扣还。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直有关单位推荐的,市农办提请市财政局,可从推荐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直主管单位的财政拨款或其它资金中予以扣款,代为偿还。

(六)回收的本金和按规定提取相关费用后的使用费转增下年度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统一安排,滚动使用。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附“资金拨付申请表”、“委托贷款通知书”、“衡阳市×××银行委托贷款合同”样式。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执行。

附件:1、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表;

涉农资金申报篇9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有关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将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纳入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下拨22.2亿元资金,由地方统筹用于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公益业发展。

■新员工入职30日内须将强制性缴纳社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的《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缴社会保险费。此次的《规定》对社会保险的申报和缴纳做出了全面规范。

■农业部推出58个标准化粮食高产高效模式

近日,农业部推出58个标准化粮食高产高效模式,涉及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5大作物,涵盖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地区的2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域。

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介绍,这58个模式是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将各地万亩示范片的成熟模式进行完善配套,对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集成的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希望以此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带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补偿不到位不得收回华侨农场土地

近日,国土资源部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联合《关于做好华侨农场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要求严禁擅自通过调整华侨农场隶属关系、撤销华侨农场建制等方式收回华侨农场土地或改变华侨农场农用地用途。同时明确,补偿资金和安置方案不落实的,不得收回华侨农场土地。要求已登记的华侨农场土地被周边农村集体、农民个人以及其他单位非法侵占的,要坚决依法责令退回。

■黑龙江省粮食再夺丰收

今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先后夺取了“春播抗涝夺全苗、夏管提质促升级和抗洪除涝保成果”三大战役胜利,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将再创历史新高。据省农情统计,全省已收获各类农作物20982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9.1%,除个别低洼和准备冬收玉米地块外,全省各类农作物收获已经结束,实现了丰产增收。同时为明年农业生产做准备、打基础。目前全省已完成水稻秋备土663.8万立方米,秋坐床17746万平方米。

■中央财政下拨20.90亿元奖励县域金融机构

为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中央财政近日拨付2012年度县域金融机构涉农增量奖励资金20.9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惠及18个试点省区3307家金融机构。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稳步扩大试点范围,试点地区由5省1县逐步扩大至18省区,并不断加大涉农增量奖励资金投放力度,5年累计下达奖励资金共计89.06亿元,累计惠及1.31万家次金融机构,有效引导和带动了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涉农资金申报篇10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

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

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

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

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

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制度研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机制,并注重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机制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科学论证关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科学论证有助于促进涉农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提高涉农项目预算执行均衡性。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可以从组织管理、论证标准、论证程序、论证方式、专家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总结涉农项目论证实践成果,逐步归纳、整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提高涉农资金投入使用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工作协调机制

从实践来看,涉农项目涉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既包括项目立项、计划批复、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又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审计、竣工结算等资金管理环节,建立健全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可以更深入、细致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及时解决涉农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制度研究机制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涉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扎好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四项原则。对尚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项目,应按照程序及时研究制定,确保涉农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已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整合,针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提高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目的是统筹涉农资金用于重点项目、急需领域,有助于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农业资金整合平台。一方面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发挥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挖掘现代都市型农业实践内涵,拓展涉农资金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路径,发挥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涉农项目数据管理机制

通过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做好分类、建档工作,确保涉农项目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以满足涉农项目基础信息筛选、查询、分析、等工作需要。同时,要做好涉农项目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的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涉农资金投入公平性和精准性。

作者:李伟闫自仁单位:天津市财政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桂咏梅.当前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5(25):44-47.

[2]余瑾霞.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探析[J].财政监督,2015(24):39-41.

[3]李萍.加强基层财政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财政监督,2013(1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