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5:3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基于智能手机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实时位置等的即时通信服务app。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微信月活跃账户数高达8.89亿。从2012年8月推出微信公众账号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微信公众号已超过1000万。此外,在微信活跃用户中,25%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微信普及率和使用率的双高局面,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高校舆论场已进入微信时代。微信的传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微信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载体。经过若干年的完善与创新,微信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情绪表达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从功能上看,微信把文字、图片、语音等各种通信形式有机结合。其次,微信社交圈以同学等熟人社交为主,也可以利用LBS地理位置技术,通过“摇一摇”等方式与陌生人建立人脉。第三,微信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用户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关注订阅号,获取更精准信息。此外,以微信支付平台为载体搭建的微信红包等功能,提供大量生活便利;微信表情包的设计更是让其娱乐功能得到极大发挥。从传播特点上看,微信交流呈现即时性与互动性。与e-mail的延时性相比,微信文字、视频等发送方式具备高度即时性。同时微信群聊天功能把线上人际交流从一对一扩大到一对多等模式,交互性提升。其次,传播内容具有私密性和精准性。微信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方可通过后台显示的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受众进行细分,使推送更具精准性和针对性。第三,沟通语言的鲜活性。微信不仅能够发送文字信息,还可发送语音、表情等,使信息传播更具温情。二是微信日益具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价值。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微信“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极大突破了时空限制,便于学校思政工作力量及时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有效引导。微信的私密性与精准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当下大学生绝大部分为“95后”,他们在选择和使用媒体方面偏向多样化。微信的多种通信手段有利于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态。借助微信,教学跨越时空限制,学生亦可与老师透过微信作即时交流,这种双向互动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完成自我成长。三是微信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阵地。在这个“无人不微”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方面有所创新。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创新。当代大学生是虚拟互联网世界的第一代原住民,因此教育者应深刻践行提出的“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创新。微信已从通信工具蜕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时效性和趣味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结合,传递青春正能量。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创新。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育模式受到较大挑战,学生更希望在相互探讨交流中整合信息。

二、高校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

(一)思政课教师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共214人,其中只有4名从不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比例达90%。微信在教师群体中的普及为教师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思政课教学形式丰富。调查显示,86.46%的老师使用过微信开展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另有部分老师通过创建个人公众号和微课丰富教学。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升。20.26%的教师表示通过借助微信开展教学,上课抬头率提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师生关系更融洽。89.61%的教师表示已添加了学生微信号并关注朋友圈动态,关系亦师亦友。但也存在问题:一是某些教师使用微信的技术有所欠缺,造成了教学中运用微信频率不高。54%的老师表示“运用微信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一般,认为“吃力”的占16.2%。二是多样化的微信授课仍需发掘。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借助微信开展教学仅限于通过朋友圈分享资源等基础功能,而开设微课等新形式则有待探索。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利用微信开展思政教育。调查显示,96%的辅导员“每天使用微信”,“偶尔使用”的仅占3.7%。认为“有必要将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微信载体建设”的占94.1%,并已取得一些成效:一是从宏观上,92.5%的辅导员添加了学生微信号,通过朋友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班级微信群传达学校通知。从线下到线上、双线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延展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二是从微观上,部分辅导员创建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有价值信息。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互动缺乏,距离感强。调查显示,经常使用微信与辅导员交流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17.68%。二是为新而新。调查中仅有12.50%的辅导员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内容单一,甚至有的已成为僵尸号。

(三)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出台相关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校园微信,并取得一些成效。一是高校微信公众号成为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多功能融入性载体,二是校园微信平台在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学校品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微信公众平台对于高校而言仍属于新生事物,尚处“浅尝辄止”状态,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同质化,缺少品牌特色。某高校共有50多个公众号,但定位不明确,严重影响用户体验。高校微信平台存在“有深度”与“有热度”的矛盾,二者不平衡最终会导致官微的存在价值丧失。

三、从复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的实践看微信思政教育路径

微媒体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也是新路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用微信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这方面,复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做了不少有益尝试。

(一)创新思政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一是要树立阵地意识。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要树立平等观念,将受众的反馈作为做好内容生产的根本源泉。三是要润物细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宣传内容和媒体运用手段,从而融入学生心灵,形成观念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33-02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同于旧时古板的“八股文”教学,当今的教育注重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旧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对新知识的创新挖掘能力,比所有科学知识都重要的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这也是党的十明确提出的新教育目标。随着时代的变更,所有对学生有影响的东西都在不停的变化,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在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变化,诱惑学生走向歧路的因素在变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变化,唯独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仅注重文化知识的层面上。

如今的大学生接触了更多新事物,一方面,这能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长远的眼光和成熟的思维方式,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阅历不是特别丰富,经验不足,如果没有正确合适的引导,就很容易被一些负面的信息带入不正确的道路。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身认识不准确,对政治信仰感到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无法融入集体,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且又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门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颁布了相应的管理条例,使得高校的培养重心由书本知识开始向思想政治方面倾斜。各高校开始将品德教育划入教育重点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内容的主体中心,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方面受到和科学文化方面一样的良好教育。然而,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校会碰到不一样的困难阻力,再加上执行力、对问题认识深度的不同,使得实践育人教育并不能十分完美地被完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现存问题

(一)对问题认识深度不够

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古板的学校领导或教师可能依然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是文化教育的附属品,认为只要教好了文化知识,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就可以了,依然把文化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起到一个多么重要的作用。

第二,没有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也就是除在教室内的教育时间之外的教学,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第二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娱乐休闲时间,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而放松的玩耍时间。没有将“第二课堂”放在教育、教学的位置上来。

第三,没有分清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现在依然有许多学校认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上完政治课后的实践作业,或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一条专门的教育线,制定一个系统的教育方针来全方位、全过程地执行它。

(二)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其成长环境十分不成熟,因此实践育人的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跟保障机制是否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保障机制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有组建一支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来负责这件事,导致重心分散,力度不够,也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教育。第二,即使组建了负责小组,由于小组内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过硬,以及组内人心涣散,没有尽职尽责,大部分人都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做到“负责”小组。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更会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还会导致除负责小组以外的其他人没有任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意识,没有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自己的教育阵地,教育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稳定的开展,教育工作者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以上因素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统筹联动不完善

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好,就要保证在这个工作中出力的各个环节都要紧密联系,相互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即统筹联动。然而在实际实施中,却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主要阻碍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堂内外联系不紧密。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关于思想政治的内容,文化教育与“第二课堂”脱节。第二,在学校内的各个部门间联系不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一项较大的教育方式改革,涉及包括教学办、教务处、财务处等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好。第三,学校和社会联系不紧密。高校是向社会输送全面新型人才的地方,政府要保障输出人才的质量,但政府没有完全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明白市场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造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监管不严格的现象。

(四)评价机制不科学

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们在工作时更加认真对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却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首先,对于教师,物质上的亏欠是教师不愿意全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奋斗的主要原因。老师们勤勤恳恳的工作,却没能按时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久而久之热情就会被消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停滞。其次,对于学生,一成不变的惩罚体制使学生早已麻木不仁,并且想到了各种各样逃避惩罚的方法,古老陈旧的惩罚体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会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对策

(一)深化理念,使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将实践教育的重要程度深刻地灌输给师生。学校应该利用各种方法,从思想根源上改变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要让老师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程度,将它放在一个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两者齐头并进。其次,要全方位地从各个角度紧抓教育。不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应该每时每刻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文化教育时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去,达到“隐形教学”的目的,在不知不觉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刻下种种烙印。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比仅仅让学生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时自己领悟效果要好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小组师资力量

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小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核心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大改革的基础。要想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能够提升,首先就要提升这个教学小组的水平。教学小组内分为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两部分。首先要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管理队伍是给教学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的人,要求有精湛的头脑、长远的眼光、缜密的思维,能够把握环境时刻调整发展策略,只有引好了路,引到了正确的路,不引弯路,才能使教育队伍的工作者们不做无用功。教育队伍是教学小组里最具行动力,也是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教学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们能接受知识的多少,低水平的教学队伍会浪费管理队伍辛辛苦苦制定的发展计划,因此,教学队伍的水平应该跟上管理队伍,甚至高于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

(三)合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系统联动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全员一起努力的工作,只有当学校里的各个部门,所有老师、学生以及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各部门齐心协力,起好自己应该起到的作用,从领导者到实施者都抓好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联动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高潮。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高校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和高校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和督促。一套合理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的制定十分不易,需要收集参与这项活动的各种有关人员的意愿。高校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向下属单位下发调查问卷,征集各层人员的意见。统一各种意见,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以后才可以正式的实施。

高校中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不仅制定的时候需要各方参与、广集民智,在实施过程更加需要学校领导、院系教师、各院师生共同参与。领导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为下面的教师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考评激励中应该包括群众考评、自我考评、教师考评和领导考评。不管是对优秀分子还是下进分子,他们的考评奖励都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平考评。各种考评应该分开匿名进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各种考评应该定期开展,保证整个过程的连贯性;各项考评最终所占的百分比应该一定,保证考评的透明性。考评完成后的奖惩实施也应有一份详尽的实施规范,做到一切公平公正,按章办事。这样一套公允的考评机制运行起来一定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会从中涌出一些优秀分子。这些优秀分子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影响,大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结语

新社会需要新人才,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就是培养新人才的开始。我们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地采取行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全面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2]杜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者角色定位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6):34-3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43-02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像是在打一场意识形态的“国土保卫战”,具体的教育观念是“指挥员”,教育内容是“参战部队”,而教育形式则是作战时运用的“战术”。高校要想获得这场思想政治教育“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总揽全局,对这三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研究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形式瞬息万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僵化、守旧的观念已不利于当前社会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必须痛下决心更换“指挥员”,紧随社会发展,进行观念创新。

1.培养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的养成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创新的前提。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中形成创新观念,才能让他们在新问题出现时及时进行观念创新,并用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培养主动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有的观念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被动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年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堆积式的强迫式教育上,缺乏吸引大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方面也一直是被动的被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被动的观念已不适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就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参与性极低;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参与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甚至非常反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这种情况,各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观念,培养教育者的主动观念。具体表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付诸实践。适时地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形式,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增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

3.回归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潜意识存在着一种“以教为主”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定位在教的一方对学的一方只是进行单向的思想灌输和说教,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思想反馈也得不到及时关注,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重要原因。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受到全球各地新思想、新信息的冲击,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回归,对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也迅速提高。守旧的教育观念已与当前社会形势相悖,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回归到大学生身上是唯一的出路。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参加战斗的“主力”。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创新观念的指导下,做足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随时变化的新情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改革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准备过程。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指导观念来看,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增强时代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古语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内容也要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针对不同时代环境下出现的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影响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调整。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性。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教育者针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原因分析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不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硬伤。高校大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获得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很容易在现实中受到挫折,长此以往就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望,面对这种情况,高校需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理论教条进行扩展、延伸,增强他们的实践指导作用。如,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毕业心理;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大学生降低心理落差,使他们顺利从学生转化为社会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瞻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做好充分的适应社会的准备,恰当地增加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内容。如,当大学生该如何调整自身适应社会、走上社会后遇到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时又该怎么办的建议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研究

1.传统教育形式上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目前仍然是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就好像是在正面作战,必须坚持原则,寸土必争。

我们不用改变课堂教学,却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如,改变传统的老师读、学生听,心中根本没记住的教学方式。课堂增加现代化设备,教课时增添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

2.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外的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就像是在敌后打游击,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全面补充正面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漏洞和不足。这时也需要坚持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十六字方针。将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时事政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穿插应用于高校教育工作之中。

3.充分借助新媒介的力量

经济全球化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信息全球化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已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充分借助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从各个领域积极应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因素。

参考文献

[1]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引导思想,规范行为”的过程。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功能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已经将教育的意向和目的真正隐藏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因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外的校园生活也可以接受到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并没有像显性教育那样明显,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加耐心地进行相应的教导。隐性教育具有两种特性:一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隐性。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没有察觉到的一些无意识的教育。它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高校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二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超时空性。主要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跨时空的教育,它并不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它打破了传统规定时间和地方集中的封闭式的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潜存在的环境,充分利用教室、校园和宿舍的重要的资源。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要加强隐性教育,首先要起到育人功能,教师只有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以真理的力量去征服学生,并且在学生的价值观上进行相应的引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专业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进行引导,结合当前专业课程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设计。高校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符合社会的规范、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渗透到各个教学工作过程中,使其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二、新形势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没有开发出来

由于我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国高校在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如果说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作是巨大在的冰山的话,那么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资源则是一种浮于水面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冰山一角。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环境脱节

由于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它并不是直接的道德教学,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环境和活动,使受教育者拥有更加良好的品质。

(三)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太少

由于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方面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只是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是一种形式,开展的活动太少,学生无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了解。

三、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充分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我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也反映了现代高校并不重视对校园隐性文化资源的开发,教师自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高校在隐性教育的时候融入思想、知识和趣味,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种人们所喜欢的活动。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进行纪念馆和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也可以通过文学、大众传媒和艺术进行引导,然后集合形、声、色、美综合,使人们可以沉浸在一个愉快的情绪当中。在中国我们可以说把这类活动当作是“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去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去鼓舞别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实际结合

高校管理者要想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那么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高校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隐性教育与实际的结合。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需要进行自愿、自主地学习。受教育者无论参与哪种活动,那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受教育者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过程的结果。隐性教育的开展需要借助载体,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各种载体对教育者进行教育,从而形成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隐性作用。

(三)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活动

为了加强并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让大学生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基层进行锻炼,增加学生的阅历,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多层次和多渠道的社会活动:“学雷锋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三下乡”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国情、民情和乡情。让学生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得到思想的升华,形成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周湘鄂,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张铤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

[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黄光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3

[4]论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接受过程的优化宋时言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5]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戴艳军科技信息2010/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21-01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特点也更加显现出来,包括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信息隐私化、检索方便化、辨别困难化等。在媒体技术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极大方便的同时,媒体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价值观受到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媒体的众多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发生改变,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动力。

一媒体时代面临挑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多样化的信息途径导致主体选择教育的价值观偏离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自媒体不仅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而且也承载着新型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政治觉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易接触到外来想法,特别是由于多样化的信息接收途径,更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影响。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欠缺毫无疑问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众多思想和政治文化渗透,过于繁杂的信息融合,因为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薄弱,信息的真伪与好坏的辨别需要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和准确的标准,缺少这样的环境往往导致主体选择教育的价值观偏离。

2.信息“分子化”导致国家意识形态遭受威胁,滤网功能丧失

现在通过微信、微博、论坛方式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了“媒体人”,每个iD都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独立门户。在信息资源如自媒体网络等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可以在博客、论坛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越来越广泛的个人表达意识态度范围,呈现点状趋势分布的众多媒体,“分子化”趋势明显的信息资源,都加大了信息滤网功能实现的困难,具有隐匿性和交互特点的信息资源将会导致监管领域盲区的形成。

3.传统教育主体关系秩序遭受解构风险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通过对教育过程角色定位促成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二者关系形成的。通常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主宰”的关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树立一个“授道者”的形象。这种危机的主要表现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秩序被打乱,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信息不对称,给传统的关系秩序带来了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媒体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1.利用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进行创新

首先,要把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作为主要战略。关注网站形式,采用吸引学子眼球的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品质。其次,要把网络内外部联动作为技术战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抓准时机,找对切入点,打好基础,促进高校思想教育网络的全面联动,加强全员参与,全时监控的立体交叉网络建设。增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传播校园丰富的信息。

2.利用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首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将课堂教学、思想引导、实践活动等各方面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注重挖掘和培养意见领袖,通过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培养优秀的“学生把关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觉悟和自律性,增强媒体空间管理能力。其次,媒介融合互补的优势。熟悉和掌握众多媒体如即时通讯的特点,可实现便捷交流;e-mail定位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能改善思想教育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政治教育公共的SnS互动沟通平台,实现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博客的个性展示,自我约束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微博的即时通讯消息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实时性。体现教育客体的主动性,综合选择各种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实现互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叶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介入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2(14)

[2]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70~71

[3]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刘明良.机遇与挑战: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新理念;教育载体;社会教育

一、与时俱进,课堂教育内容紧跟新理念

做到教材内容紧跟新形势、新理念,不仅是当前对高校大学生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先进,培养先进人才的要求。同时,创新课堂教育内容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提出的要求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信仰,使他们真正认知和认同我国建设和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强化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了解当前自己肩负的重任,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做到不在象牙塔迷失前进的方向。

二、运用网络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而网络又是大学生的宠儿。它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热情。有学者指出:“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如何在虚拟的世界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网络社会文化纵深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崭新的教学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借助网络微信等新型媒体平台交流便捷、主题交流地位平等等优势,发挥互联网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高标配化

以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有的高校任教教师抽调其他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教授,由于教师不够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素质不够标准,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一定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教师队伍的高标配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业务精

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背景或是相关专业如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能够结合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创新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要有独特的研究视角,细致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勤于研究,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2.纪律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纪律要求。要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具有较强的领会力、理解力和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畅通,真正做到不折不扣。对于涉及敏感问题的事情,能够做到严守工作纪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要能够认真遵守思想政治工作纪律、网络管理使用纪律、档案管理纪律、选拔任用纪律等各项纪律规定,做遵守纪律、执行纪律的措模。

四、以社会实践锻炼为检验,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更应该在实践中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得失。在低年级学生中运用教授讲座、专家导读等实践教学方式,引领大学生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理论著作,借以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高年级学生中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锤炼意志品质,塑造学生的“专业成就力”。

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和方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从源头上抓好家庭教育这个关口,做到教育前移、重心下移,把基础打在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夯实基础,筑牢思想防线。要做好学校教育这篇大文章,承担起学校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使命,防止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合理规避社会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利用好社会的有益教育资源,发动最广泛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社会教育做强做大,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形成有机的教育整体。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突破以往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主体素质、范围等方面的瓶颈,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策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倪娟.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5):14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一、更新德育方法和手段,转变大学生德育观念

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社会网络化趋势增强,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社会网络化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数字化”网络世界将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德育成为了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及其包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德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必要渠道。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正确选择能力,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适应社会全面进步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个性化生活的创造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难以测量,难以通过程序化的学习掌握,只有通过德育渠道,才能使他们成为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大学德育进网络正是大学德育与社会网络化相接轨的需要,实现了大学德育的网络化、现代化、科学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作为担负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去培养人才。

二、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新型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实践证明,迅速建设一支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又懂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队伍,是当前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措施。依托网络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一方面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具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精神实质的掌握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灵活的运用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分析在网络中,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表现和发展趋势,引导上网的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政治的高度去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是这些工作者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有较高的信息把握能力,能够及时的解决网络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能够用艺术化的手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生动性,使得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责任心、关注心和创新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在行为、言语等方面的动向,从而实施正确快速的判断和分析,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把握网络舆论方向,把在网络中出现且正在蔓延甚至造成很大影响的思想意识问题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和萌芽状态,从而防止制止某些有害的思想渗透扩散、以及过激的行为产生于网络和现实之中。同时,大量扩充引进网络正面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虚拟群体中通过启发、造势等多种方式使正面积极的内容成为主流思想,以先进的文化充实于虚拟群体之中,使大学生形成蓬勃正确的主流思想认识。

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网和河北省德育网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大网络,占领网络宣传的制高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专题网站要向大学生宣扬党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和经验;以道德意识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思想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指南,开展民族精神弘扬教育;以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为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加强素质水平教育。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建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库,开辟专栏及时就一些重要时事和热点问题给予关注、释疑解惑。

四、主动抓好校园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要充分开发校园网站的服务功能,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开设校园网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为师生交流思想提供平台。同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要增强校园网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引导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网上休闲娱乐。增强校园网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课堂和心灵家园。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团组织和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工作、加强研究、正面引导,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团组织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校园网舆情研究,严格分析舆情的产生因素和发展状态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牢牢及时地把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要做到要密切关注、敏锐捕捉、迅速处理具有苗头性、倾向性、蔓延性的舆情问题。

五、营造先进的大学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受为表现形式的具有虚拟性质的文化,他具有传播迅速、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掌控率低、参与平等和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要充分整合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传媒方式,大力丰富、形成网上正面强势舆论宣传内容。高校要将组建一支政治上可靠、理论水平强,知识面丰富、熟悉网络与网民语言和交流特点的网上评论员队伍作为发展的需要,可以围绕热点主动撰写帖子,吸引学生的跟帖,有效形成并引导网上的正面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视角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7.041

anewperspective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tanGJun

(SichuanCollegeofarchitecturaltechnology,Deyang,Sichuan618000)

abstractBecaus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asstrongtheoretical,somanystudentshavenointerestinpoliticslearning,whichisveryunfavorableonoveralldevelopmentofstudents.inthiscontext,alotofthoughtpoliticsteachercollegesarduoustask,ascomparedwithjuniorhighschoolstudents,thestateofmindofcollegestudentsshowedalotofnewfeatures,thetraditional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isdifficulttostimulateenthusiasmforlearning.therefore,themajor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workersshouldbeanewperspective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wanttomakepoliticaleducationworkbecarriedoutsmoothlyandefficiently.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newperspective;university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而且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广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种紧迫感,面对当前严峻的教育形势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好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1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现代大学生是一个十分具有时代精神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喜欢用新的技术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大千世界。①

1.2思想观念呈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管是日常的生活学习方式,还是思维特点以及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在一些和政治相关的重要事件中没有正确的见解,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不能坚信唯物主义理论,甚至还迷信鬼神。有些大学生比较看重个人利益,注重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不会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有些学生虽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充满了信心,但是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尚显偏颇。

1.3心理压力大,承受能力差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原有的毕业分配以及上学不用缴纳学费等制度已经不复存在。这使很多学生既要考虑上学的学费、生活费,还要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团结协作能力差,自我意识很强。②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以及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挫折,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在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陈旧,完全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2.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加以创新。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对于当前学生关心的政治时事,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看法,使学生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还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2.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其特有的环境营造的精神氛围,影响或改变广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③所以说,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2.3注重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不仅可以给大学生灌输健康的思想意识,还可以让他们在社会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形式,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应该将社会实践这种先进的教育形式带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来,把教育的重要环节加以落实。例如教师可以带大学生们去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支教,让他们对科教兴国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可以带领学生们去革命根据地旧址,用当年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进行思考,使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得到增强,学生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建设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4利用网络优势,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虽然网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很多便利,但是也有一些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因为网络上夹杂着很多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禁止大学生上网,一定是下下之策,让他们随意上网更是不可取。因此,只剩一条道路可选,那就是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利用红色网站抢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当然,只是建立一个网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网上教育专栏,使校园文化和网络有机融合,构建一个能吸引学生广泛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然后还要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大学生在宿舍就能够浏览红色网站,方便学生们的交流与学习。④

在网站的专栏设置上还要注意强化学校的舆论引导能力,以便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言论。此外,还可以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学生若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咨询在线教师。校领导还应该开设一个公开的电子邮箱,使广大学生可以将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校方。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一个思想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主要成员为各系的团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学生会的各个部长以及班级主任等,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2.5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很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因为从根本上讲,学生的思想问题还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所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健全广大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方式。要想把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做到极致,只是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不仅要有一批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必备的心理监测仪器,还要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咨询场和充足的项目经费,确保心理咨询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网站,使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得以全方位的开展,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6注重社团文化建设

由于近些年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转变,社团文化因为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在社团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复杂多样的,这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建立一个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主的社团十分必要,社团应该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演讲及论文比赛,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组织交流研讨会,组织社团成员进行社会考察等。总之,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结束语

经过很多教育实践证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教育目标与教育载体有机融合起来,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今天,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创新思路,拓宽教育视野,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展紧密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释

①陈秀春.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0:155-156.

②戴光临.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企业导报,2014.19:58,8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创新

一、国内外接受理论研究

接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的问题。它发源于接受美学和传播学,追随其根源,西方学术界认为古希腊的解释学是接受的本源。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把接受看作是两个心灵的交流归一的过程,属于理解和解释,通常情况下消除了释者的主体因素才能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异。作为对解释学的发展有重要建树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解释者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理解的“前结构”制约着被理解者的思想,治理提到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前结构分辨是指早先就有的文化习惯、早先具备的理念思想、事前的假设以及“前有”、前见”和“前悟”构成了“前结构”。

接受问题的最突出阶段是20世纪下半叶,例如接受美学和大众传播美学都对接受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接受美学中的文学作品审美和受众理论都是典型的接受问题研究。受众理论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交互主体性模式即“交易”和“商谈”。以受众和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的传播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二、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受教育者”即“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按照“主―客”模式,把教育对象作为单纯的被动客体来研究,而不是按照“主―主”模式,把接受者作为主体来研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必然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在表面,只是停留在道德说教、命令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为学生所接受,不能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学生在培养学习模式上没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教育缺乏多样性,表现单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以及教育的个性化体现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于“工厂化生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担任主角,而学生担任配角,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扮演着权威者、独奏者的角色,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缺少探讨和质疑精神,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人的主动性的培养是教育的灵性所在,是人自我实现的根本,失去主动性只能导致人和教育的异化;在师生关系上,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师生间的关系定位在长幼关系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同教师亲近、沟通,师生之间隔着一条鸿沟,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以惩代管,把学生单纯看成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当作服务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不能被调动起来,而且因沟通不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易于产生矛盾,受教育者易于产生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运用接受理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一个突出性问题就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和德育工作者相互配合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过程,属于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是关键。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性和根本性,要想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接受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要按学生的思想需求进行教育。

(二)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能动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活动是客体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不是客体的被动接受和消极反应,也不是客体接受过程的简单理性跨越。在对认知过程进行描述和界定时皮亚杰将其划分为四个基本范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前,处在一种“期待视野”状态,并不是简单的白纸。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信息有可能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冲突,学生会摒弃其冲突信息。所以,接受者原有的知识体系有些偏差或者错误的前提下,怎么才能使其快乐、自觉、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道德内容,树立正确的新思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传授的信息相融合,分析接受者的身心水平,发展其能动性,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差异性

目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不能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课程,只是采用传统的集体灌输式使学生被动接受,所以,普遍看来,很多大学都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为,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他们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既要注重受教育者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差异,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习惯和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应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不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抹杀其个性和创造性,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

接受理论的启示作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改进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接受者的性格、态度的差异,结合实践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发挥的更好。还要具备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接受问题,跟上时代的步伐,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敏.指向教学行为转变的知识分类:一种分析框架[J].教育科学,2013(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0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涵义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其不同之处,主要是师生和各种管理人员。因此根据专家给出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定义,我们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校师生管理活动和各项具体的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调整、规范师生及管理服务人员的日常学习工作、思想道德的目的,并且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各种制度以及活动的总和。

二、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不深刻,理论和实际相分离。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度来看,有些只是表面上简单接受管理载体,而没有深入研究管理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实际意义,缺乏自觉主动地探讨意识,使管理载体形式化的可能性加大;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甚至认为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不相干,是绝对对立的;有些管理者则将事务的管理放在主要位置,比如大学辅导员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繁多,常常无暇顾及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理论与实际的严重分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不良的管理文化环境。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下生活的,从精神生活出发,学生处于校园的文化环境之中。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然而,当代大学校园却充斥着不公平、不合理的气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污染着整个校园。民主思想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学生还是教职工,他们都是视野开阔,思想先进的人,对民主文化管理环境的缺失是反对的,不同意的。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民主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但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民主科学的管理文化环境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运用启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使思政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首先,思政工作人员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上略胜一筹,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将积极性放在二者,不偏不倚才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要提高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①。”其次,管理人员也要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解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上表现出积极主动性,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以达到管理者自身和被管理者一起进步,从而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在高校,被管理者主要是师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比较高,而学生的思想也具有丰富性、时代性。相对于其他,这就有利于管理载体落到实处,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运用要以人为本。在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各样的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管理活动的重要要素,是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②。怎样更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作用,是衡量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载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师生的作用。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内在需求,关心师生、尊重和理解师生,时刻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师生的吸引力,提高管理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求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首先,高校师生与其他工作单位人员有所不同,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更富有民主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他们也更加要求管理载体运用的科学性、规范性。这也就为高校创造优良的管理文化环境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需要各方的互相监督,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完善,从而形成一个优良的校园管理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