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1:16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1

关键词:村级财务;村级财务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

农村财务不同于企业财务,有很强的特殊性,因而村级财务审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村级财务审计存在着审计范围杂,对审计人员有特别的要求等特点,然而目前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审计模式、乡镇政府内单设审计机构审计模式、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农村审计模式、财政部门主导审计模式等)与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要求越来越不适应。

笔者认为,在村级财务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村级财务审计都应该有相适应的模式,目前阶段,让注册会计师服务于村级财务审计,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一、村级财务审计目前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的审计模式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财务的运行,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1983年,国家审计开始初期,属于探索阶段,各项资源匮乏,仅仅涉及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预算审计,还未有条件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更不用说村级财务审计。现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开始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外在环境变化,其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审计难以进一步推动,也阻碍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一)村级财务审计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法规

目前,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未对村级财务审计设立专门的法律,村级财务审计的权威性不强,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大。在村级财务审计中,除了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外,还缺乏相关制度法规,如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规范、处理处罚制度等。当负责村级财务审计的部门向司法机关报送审计出的问题时,会被司法机关判定为法律效力不足而不认可,也没有相对应的制度法规去约束,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

(二)村级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差

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审计的独立性,它使得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目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比较混乱,多种模式并存,主要模式为乡镇经管站直接负责,其次是审计部门从经管站独立出来。两种方式的独立性均很差,经管站模式既充当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性原则,而第二种方式虽摆脱了经管站的束缚,但其业务上受上级经管站的指导,并受乡镇政府领导。

(三)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和形式单一,审计方法落后

1983年,我国审计制度正式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实践中现有多种审计形式,例如合同审计、资产负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内容也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将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渡,审计方法也同时有了发展。但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的内容和形式还未跟上村级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局限于查处问题为主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而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开展较少。审计事项多为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涉及较少。审计方法多为传统的全面查账,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较少,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等未能掌握运用。

(四)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审计源于委托理论,委托双方在活动中会产生利益追求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计的作用在于解决此现象。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村民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人,审计作为村民了解村级财务的渠道,承担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村级审计机构并不对村民负责,而是作为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仅对乡镇政府负责,这并未解决委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村民无法了解村级财务情况,无权看到村级财务审计结论,使受托监督人、受托经营者和财产所有者之间关系错位,长此以往,因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层矛盾不断加剧。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亦步亦趋,而注册会计师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级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与村级财务的公开有重要关系,公开可信赖的村级财务信息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上才可以,而体外监督性质的审计则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有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拓展村级财务审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参与其中。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等,业务范围较广,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审计业务范围,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盈利途径。村级财务审计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注册会计师高效的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只是时间问题。

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的主流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审计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策略的总和,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和如何着手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较混乱,多模式并存。主流审计模式存在促进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服务了村级财务管理,但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审计力量不够强大,无法胜任多元素的村级财务审计任务,审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

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295家,注册会计师99045人。与当前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下专业工作人员相比较,注册会计师的力量要大得多。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较强。独立性使得鉴证意见更具说服性和可信性,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第三方审计,在三大审计主体中,其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而村级财务审计当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缺乏独立性,提供的鉴证信息作用受限,不能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管理,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维护干群关系稳定。

注册会计师的适应性强。注册会计师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且在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需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有关审计的业务内容本身也具有很强灵活性。因此,在经过培训后,他们可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合作,更好的为村级财务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2]于文波.基层审计服务惠农政策落实的定位选择[J].审计月刊,2013(04).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2

摘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又据此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是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一个企业要想顺利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其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于财务的内部控制。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重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但会因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力影响企业会计业务和会计记录的真实性,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导致经营状况恶化、企业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就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现存的问题

概括而言,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具有科学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关于发展中新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尤其是基层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及时快速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至于对于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存在内控意识不强的问题。例如:部分单位仍然简单的将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甚至仅仅将财务部门当作收钱和付款的机构,财务人员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和业务管理活动,以至于使得财务监督和控制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成效。

(二)资产管理混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资产管理混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是现阶段很多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部分基层企业化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以至于财产管理混乱、保管责任不明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单位的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是现阶段很多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内部审计力度不够,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监督

部分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重人情、轻规定”的现象,不但缺乏对审计独立监督、公正职能的重视与关注,内部控制的监督也没有得以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以至于单位的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化和经常化,在个别单位甚至形同虚设,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建议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现阶段我国企业,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了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内控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解决内控意识不强,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针对各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尤其是企业化管理的基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积极的开展关于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科学认识构建和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内控意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开展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设施工作,以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二)重视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重视单位的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细化和规范单位财务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二是,要注意在单位财务机构内部建立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回避制度,以实现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三是,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的全程控制制度。在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的全程控制制度时,一方面要注意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资产采购制度,并切实贯彻落实资产的事先审批制度,严格执行采购手续和入库、领用、报废手续及凭证传递制度;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制定和完善单位资产的处置管理制度,通过资产处置管理制度来明确资产处置的程序和权限。

(三)强化内部审计,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一是,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单位财务和资产安全运行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开展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注意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要注意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但要注意通过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同时还要注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确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三是,要注意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研讨、及时交流和沟通工作中的经验体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等等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3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务管理学;财权配置;财务文化

一、界定内涵: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会计研究,2006,(10).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政府;会计监督;特点;启示

1.引言

会计信息是经济运行的最终体现,是市场表现的晴雨表,是国家统计数据的基础来源,是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会计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起到了重大作用。近十年来,国际上发生的美国安然(enron)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事件、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件、莱得艾德舞弊事件等案例和国内发生的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大东海、银广夏等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事件,暴露出会计准则的种种缺陷和市场监管存在漏洞,打击了资本市场。东亚金融危机、华尔街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根源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迫切要求会计监督。因此,强化政府对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近十年政府对企业会计监督的特点

2.1会计监督检查的组织机构

我国《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赋予了财政部门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职责。财政部在部机关中设立监督检查局和财政部驻地方专员办。财政部驻各地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机构自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在维护财税秩序和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机构和职能已不能完全适应强化财政监督的要求。为此,将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机构改为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财政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及沈阳、大连、哈尔滨、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重庆、西安、成都、南京、长春、济南、杭州等重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各办事处设立办事处市(地)办事组。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从1995年1月1日起开始挂牌运作。目前,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共有35个专员办(如图1),人员编制为3000人,由财政部领导和管理,为中央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财政监察专员为厅级。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设立专业处室,分别履行财政监察职责,保障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2.2会计监督检查的行业领域

财政部门会计监督检查的行业主要包括通信、航空、医药、公共交通、煤炭、电力、汽车制造、电网、房地产(保障性住房项目)、大型跨国连锁零售企业、教育、粮食、公益事业、金融行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监督行业领域的选择主要有国民经济重要影响行业和企业,关系重大民生的行业,垄断行业和其他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基本遵循“三五”原则,即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每三年监督检查一次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每五年要监督检查一次所在地非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主要以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总部及所属分公司、子公司,行业影响较大的民营企业总部及所属分公司、子公司,上市公司,金融行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为监督检点。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主要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外商投资企业,当地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地方性民营企业,地方性金融企业和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等。

图1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图

2.3检查的形式内容

近年来,随着会计监督检查户数和人员投入逐年增加,投入检查力量年平均21152人,检查企事业单位年平均20204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年平均1158户(如表1)。会计监督检查深度和广度明显加强,如2011年检查中国银行总部及其部分所属10家分行、3家子公司,2012年检查中国华电及其所属19户(分)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业务涉及发电、煤炭、金融、工程技术等领域。会计监督检查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已经形成六统一(即计划、部署、经费、程序、审理、处理)的工作方法和机制,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提升了会计监督检查的效率和效果。会计监督检查一般由当地专员办聘请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和精算师等各领域专家组,分成若干组,各自分工协作,围绕工作重点,查深查透。2013年,财政部首次与香港监管合作检查,检查了国际“四大”在港上市公司的执业质量。

会计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工资总额、投资、合并报表、纳税、审计调整、会计估计、运营效果和效率等方面。在收入确认方面,关注虚列或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或推迟确认收入;在成本费用列支方面,关注提前(推迟)确认成本、费用;多(少)预提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资本性支出;潜亏(盈)挂账;在工资总额方面,关注工资科目核算是否规范,在工资总额外列支工资性支出;在投资方面,关注投资核算是否规范,投资效率与效果,多(少)计投资、多(少)计投资收益;在资产方面,关注资产质量、资产使用效率,多(少)计资产;在负债方面,关注是否低估负债,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在职工薪酬方面,关注职工薪酬是否符合劳动法规定、会计准则;在合并会计报表方面,关注是否内部交易、内部往来是否按规定抵销;在会计估计变更方面,关注是否随意变更会计估计;在纳税方面,关注是否合规纳税;在审计调整方面,关注是否及时整改落实;在“小金库”等专项方面,关注工程项目、职务腐败等;在其他方面,关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财政资金补助使用情况、企业社会责任等。

2.4检查披露的问题

财政部自1999年起至目前,共连续向社会了28期检查处理公告,检查公告一般包括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对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保险及信托公司等金融企业,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外资企业等和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含分所)检查处理公告和各地财政部门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处理公告三部分。从披露的问题看,主要包括内部控制问题、财务核算问题、财务规范问题、信息披露问题、风险管控问题、薪酬管理问题、税务问题、执业质量问题和恶性竞争问题等(如表3)。

金融企业:部分单位对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42号)和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财务核算不实;部分单位在承揽业务、业务支出、流程管理等方面对企业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部分单位在风险管控方面,信贷资产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风险准备金计提不足。部分单位职工薪酬管理违反规定,以不实票据套取套取费用、提成补贴、虚假理赔等。

企事业单位:部分单位财务核算未严格会计准则及相应制度,收入成本费用核算不实,随意调节利润,少缴或迟缴税款,人为粉饰财务报表等;部分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专项资金管理不善,虚假违规入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等;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簿设置不规范,财务人员无证上岗,资产管理混乱等;部分单位违规使用募集资金,未按照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相关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事项。

会计师事务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薄弱,财务核算不规范,档案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格;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未严格执行审计准则,执业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执业谨慎性,执业质量存在隐患;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必要的审计程序未履行,审计证据获取不充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审计报告披露不全面,甚至出具虚假审计验资报告,尤其验资报告问题较多;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恶性竞争,审计收费偏低,未按规定进行业务报备等问题。

2.5检查惩处情况

近5年来,财政部会计监督工作不断深入,依法查处了一大批重大会计造假案件和会计事务所执业质量问题。如2005年,财政部统一组织对中国华源集团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会计造假严重,手法恶劣,虚构利润18亿元,违规金额达91亿元。2003年财政部对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存在的执业质量问题进行了核实和处罚,是我国首次对国际四大事务所作出行政处罚,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2009-2013年,财政部、专员办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依法对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监督检查,共查补税款39.01亿元、收缴罚款20777.4万元,对822名直接责任人予以罚款,对527户会计师事务所作出了行政处罚,

对998名注册会计师作出了行政处罚。其中对741名注册会计师予以行政警告处罚,对244名注册会计师予以暂停执业处罚,对14名注册会计师予以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处罚。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5

[关键词]高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财务监督主体(单位或个人)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为标准,采用一定的办法,对被监督客体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督导活动总和,财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并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制度。说明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收监督、银行监督、物价监督,另一个是内部监督。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办学经费已经从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渠道发展到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而财务制度并没有随之逐步健全,财务监督也存在不力现象。本文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在高校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必要性。

一、现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混乱特别是二级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已从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而高校财务制度并没有随之逐步健全。2004年国家审计署对北京地区18所高校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表明近年来各高校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有些院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仅从这些学校财务收支和管理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反映:高校的收支不实问题比较普遍;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违规收费现象严重。具体归纳起来就有15个方面,包括虚列财政拨款和专项支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预算外资金应缴未缴财政专户、设置账外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结题不结账、违规发放贷款出借资金、教材管理没有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往来欠账长期不收、用教学支出给员工买商业保险、编制赤字预算、转移收入侵占国有资产,等等。

一方面面临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现象是我国很多高校长期存在的问题。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学校预算管理不严格,预算编制、执行两张皮,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由于预算目标不科学,导致预算管理形同虚设,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花钱不精打细算,大手大脚,浪费严重,没有建立一个透明、严格的高校资金管理制度,缺乏对高校收支的硬约束,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等非常严重,这种浪费对高校的内涵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3、财务信息公开程度差不透明

一些高校信息公开程度差,暗箱操作普通,校务公开常常局限于校代表会,而且也只是学校的预算分配和执行情况,至于高校的收入来源是否合法、有无偷税漏税问题、收入分配管理是如何进行的,这些大家都不知道。另外对于教育乱收费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问题,学生收费涉及教育成本的核算与分摊问题,但长期以来,教育成本的核算与分摊都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对于收费标准究竟如何核定,收费用于什么用途,效益如何都缺乏一个透明的机制。

4、忽视财务风险

高等学校为适应扩招需要,扩大建设规模,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一旦银行资金链断裂,势必使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引发债务风险,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按照谁贷款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巨额的还本付息负担使学校本来就紧张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此外还有一些高校随意进行金融投资和对产业投资,导致坏账的情况时有发生。

5、政府审计监督不力6、违法乱纪现时有发生

近年来,高校从政府、学生、民间、金融部门等各种渠道获得的经费越来越多,在建设项目安排、设备物资采购、经费使用等方面拥有的自主权不断增大,可以支配的财力多了,国家、单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分散国家财务,滥用国家资金等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现象。在对高等学校财务大检查中也发现了不少违纪现象:采购教材、图书、设备吃回扣、基建工程暗箱操作;违反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有的单位出借账户,私设小金库,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改变资金使用方向;已经发现收入不入账、自行设立小金库,变相侵占国有资产和贪污、受贿、挪占公款等现象;也有的单位审核不严,出现财务漏洞等等。造成上述违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财务监督不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在高校推行注册会计审计制度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独立审计或民间审计。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及资本市场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债权人对自身权益的关心,必然产生对投资运用或债务收回前景的密切关注。这种关注即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因此。因此高校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使用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体制及拨款制度的改革,高校将逐步面向社会,要在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以前那种“花钱向上报,花完向上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了。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它的经济效益不能被直接看到。由于教育科研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人力、物力及财力的耗费问题,如何用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的成果就成为高校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人才是学校的成果,尽管它的经济效益不容易被计算和衡量,但它却具有社会价值。其价值一方面表现为所生产的教育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发现与揭露舞弊,督促学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和资金安全管理,监督学校用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

2、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需要

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越来越多国家以外的主体与高校发生直接的财务关系,这些主体需要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就需要有一个来自高校外部的持独立、客观、公正立场的第三者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作出判断,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警察”,其对高校报表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在1996年《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指出:“为了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信息质量,要依法实行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制度”。但是对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却没有提出有关的规定,因此国家应该出台高校决算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高校的处罚力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机制的需要

高等学校在不断发展,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必要请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收入和支出实施有效的监督,加强稽核,防止收入流失,资金转移。促进学校聚财、理财、用财机制的完善,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4、财务信息公开的要求

20世纪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基础教育设施等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金需求逐年增长。但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张,却遭遇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的瓶颈,政府投资增长缓慢,学生缴费空间已到底线,高校自身积累只能维持再教育。近几年高校普遍利用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这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体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规避财务风险,必然要掌握学校收入支出情况、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虽然高校定期向银行提供会计报表,但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并不了解,作为债权人,银行应督促学校管好每一笔贷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尤其要防止高校将贷款资金挪作生活消费和日常消耗性开支。同时,银行必须关注高校资金流向,对于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及其他一切现金流入,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要及时用于还本付息,这些都需要一个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高校学生是学校的主题,是办学的理由和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要求受教育者和政府共同负担教育成本。因此成本水平是确定学费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对教育成本的核算是不透明的,学生的学费究竟用于何处,效益如何,学生都是一笔糊涂账。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使学生对学校的收入支出情况、财务状况、经济效益有一个了解,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5、防范经济风险

通过注册会计的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使学校领导更加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通过对校办企业的审计,进一步防范投资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杜绝和防止违规投资、借款等违法违规行为。

6、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愈是搞活,财力愈是扩大,就愈是需要加强财务监督,这对于规范和加强财会工作,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介入,逐步开展对教育领域大中型建设工程、大宗物资采购和教材、图书、仪器设备及药品采购中发生的审计力度,加强从监督资金运作入手,加强对经费拨付、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建立制度,健全手续,加强审核,重点抽查等办法,填补机制上的缺失,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消除产生腐败的条件。

总之,高等学校应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努力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形成政府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财务监督机制,共同促进教育经济行为规范的监管合力。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6

   在我国,会计委派制是指国有企业的有关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向国有企业派出会计人员,并授权其代表派出机构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管制度。在湖北、上海等地的操作中,会计委派制又有财务总监制、主管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等不同方式。

   赞同会计委派制的学者,从不同方面总结、归纳了它的成效(如郜进兴,1999;潘爱、杨佩礼,1999)。从总体上讲,目前学者们对会计委派制利弊得失的分析,大多是就事论事——规范财务秩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也有学者从委托的角度探讨了会计委派制的规范化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上述难题的对策思路。我们认为,学者们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亦认为,当设计一种制度时,应同时考虑以下问题:这种制度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权宜之计?实施制度的成本有多高?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时,就会发现,目前的会计委派制存在四个悖论。

   悖论一: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所在企业脱钩与难以发挥监督积极性的矛盾。

   按照目前的制度,国有企业有关主管部门(如产权机构)向企业派出的财务总监,与所在企业的经济利益完全脱钩。监督的动机来自于一定的利益刺激,否则,便没有监督的积极性。作为所有者的股东有监督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的利益与被监督企业的收益及其管理者的管理成效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社会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有监督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要对被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状况作出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且,其评价结论直接、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还要对其评价、鉴证结论承担连带责任。在目前的会计委派制下,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所在企业完全脱钩,使他不具备股东的监督资格,因而他不会有监督积极性。财务总监是财政部门派出的代表国家监督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的人员,有的还具有公务员身份,而不是像注册会计师那样的专职监督人员。目前的制度还缺乏将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其对监督企业的评价结论是否独立、客观、公正直接或间接挂钩的机制,更谈不上要他承担什么连带责任。因此,财务总监不会有像注册会计师一样的监督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在制度上从两方面采取措施提高财务总监的监督积极性:使财务总监具备股东的身份,或者增大财务总监的风险,使其逐渐成为像注册会计师一样的专职监督人员。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将使财务总监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会计委派制的第一个悖论——将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状况直接挂钩,以提高其监督的积极性。但是,这与派出财务总监的初衷即使财务总监的利益与所在企业脱钩,防止他与企业“合谋”是矛盾的。使财务总监成为注册会计师之类的人员,又会产生以下两个新的矛盾:一是在现有的专职注册会计师监督体系之外,又设一个专职的财务总监监督体系,此两者在职能上交叉、重复,就难免使财务总监给人以多余之感。二是一旦财务总监独立、成为专职监督人员,那么,他代表国家利益的地位又会大打折扣。这与派出财务总监的出发点也是矛盾的。

   悖论二:利用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财务总监的外部监督与监督难以到位的矛盾。

   从委托理论的角度讲,财务总监处于人的位置,按照目前的做法,其委托人分别是财政部门、国企的产权管理部门。根据委托的要求,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对人实施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人们提出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同时,对财务总监的监督问题就要作相应的设计。否则,仅仅靠财务总监的觉悟、自觉性,甚至是良心,会计委派制肯定会流于形式,不会有任何实效。但是,在现有的制度里,对财务总监的监督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不多的。在有限的对财务总监监督问题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了对财务总监进行再监督的观点: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独特作用。明确审计责任与财务总监责任,加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总监工作的检验,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社会职能。但是,这会引起本文所说的第二个悖论——在我国,在注册会计师监督体系之外又设置一套会计委派制监督体系,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有些注册会计师已不“信任”,他们监督不力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企业,也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总监工作的检验,又有多高的可信度呢?当然,人们可以采取许多特别措施监督财务总监。但一种制度的实施成本太高,是不可取的。可能有人会说,随着法制的完善和经济转轨的完成,注册会计师监督的有效性、可信度肯定会提高,他们对财务总监工作检验的可信度也会提高。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督到位后,财务总监的监督又有多大的必要性呢?

   悖论三:以财务总监所在企业的经营绩效考核其监督成效,与他的地位应独立于被监督企业的矛盾。

   笔者认为,对财务总监业绩的考核,是评价其监督成效的关键;能否设计出有效的制度来考核财务总监的业绩,是会计委派制能否继续推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应该说,现行制度对财务总监业绩考核的设计是没有到位的。有人认为,可以依靠股票市场上股东“用脚投票”的机制以及竞争性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压力,来对财务总监的业绩进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企业面临破产的可能性,企业的股价会持续下跌。这些信息使财务总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信誉受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个人利益会受到危害。应该说,依靠证券市场的“用脚投票”机制实施外部监督,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机制用于考核财务总监的业绩,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知道,影响股价的因素可以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两大类。前者是整体的宏观环境变化对股市的影响,它导致的股价波动与财务总监的利益挂钩是不恰当的。而非系统性因素是指单个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人事变动、投资决策、技术改造方案等对股价的影响。这类因素导致的股价波动也不应当记在财务总监的“账上”。因为,记在他“账上”的结果,

   必然导致他为了提高股价,而非常关心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的关心,有可能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独立于被监督企业的地位不复存在,出现损害所有者利益、与所在企业合谋的道德风险将是非常自然的结果。这样,引出我们关于会计委派制的第三个悖论——不用一定方法考评财务总监的监督业绩,他便没有工作压力和监督积极性;而将其业绩与所在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又会使他与企业合谋,失去代表所有者利益、独立于被监督企业的地位。

   悖论四:财务总监约束、防范的职能,与为企业服务、出谋划策职能难以统一的矛盾。

   笔者认为,一种监督制度,应有两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约束、防范、消除损害有关当事人利益的不良行为;二是从维护有关当事人和自身利益的角度,为被监督人出谋划策,如帮助其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使被监督人的收益更大,或者最大化。应该说,目前的会计委派制在第一个方面对财务总监作出了硬性要求,使约束、防范成为财务总监应当履行的职责,而在第二个方面,则没有作出硬性规定,这使得服务、出谋划策至多成为财务总监的权利,而不是责任。有些财务总监出于良心、觉悟可能为企业出谋划策。但是,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良心、觉悟产生的为企业服务与出谋划策的积极性,不会有长久的刺激力。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他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实际成效挂钩。但是,这又会产生本文所说的第四个悖论——不将财务总监的利益与财务总监为企业出谋划策的成效挂钩,难以提高其积极性;而一旦挂钩,他又会与企业合谋,做假账、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会在财务总监的“监督”下愈演愈烈。

   二、结论及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委派制所产生的四个悖论,实质上限定了它的使用空间和时间范围。这些问题不解决,会计委派制就不会有实质性成效。而在目前的委派制框架下,这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此,会计委派制只能作为国家监督国企的一种权宜之计,或者说是目前在对国企监督乏力、而又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的原则是,当一种制度存在替代品时,人们应选择符合多数人习惯的制度,而不应另外再创造一种新制度。会计委派制存在很多替代品,它们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所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严格执行《会计法》。新《会计法》强化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这对约束企业单位的不良会计行为,肯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国企会计信息失真与国企的所有者监督不力有直接关系。而这又源于国企产权改革不到位、目前产权主体不明和利益不清,所有者代表(如代表国家的董事、国有资产的投资机制等)没有监督的积极性和压力。因此,改革国企的产权制度,是医治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剂良方,只是它见效的时间要长一些。

   第三,强化社会中介机构,如合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职能。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委托人的合谋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入手,使其逐步恢复应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立场,是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范雪玲、范先国:《对会计委派制的疑义》,《财会月刊》,1998年第10期。

   部进兴:《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和阐述

小微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单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其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剩余问题,解决了人口的生活问题,为人们生活和生存作保障,其次,小微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小微型企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的长远发展,要完善当下小微型企业财务发展弊端,提高小微型企业总体实力,来促进社的发展。

一、在小微型企业中,管理问题的阐述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小微型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了小微型企业的经济收入。但是,站在整体角度,对当下我国小微型企业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财务管理体系较为涣散,财务制度不完善。其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不同管理关节没有建立清晰的主观管理意识,包括在财务资金支出环节、现金支出环节等等。进而对财务管理无法全面进行,无法进行管控作业,缺失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二,当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只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管理工作依据,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管理较为随意,缺失规范性,进而带来企业的财务资金流通没有被及时记录,财务报表信息的丢失,企业主体无法依据企业当下财务运作情况,建立发展目标,进而阻碍了企业发展和。其三,对财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财务工作人对自我工作要求较低,工作时积极性较低,无法全面发挥业务能力,没有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监督,进而带来财务发展弊端。其四,小微型企业的自身管理观念和经营形式的弊端,产业布局较为简单,缺乏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延续传统管理模式,对财务工作人员关注度较少等等,带来企业财务管理弊端。

二、促进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构建合理化和制度化财务管理制度

小微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弊端,主要是其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面对这一问题,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完善和合理化的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其一,小微型企业可以建立实际业务管理制度,增加对信息环节、数据记录方法和模式、财务信息报表关注度,在这些关节建立管理制度,保证财务工作人员在实际作业中有章程可以遵循。其二,增加对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化,保证财务监督作业有效进行,利用审计部门和其它部门,整合起来对财务体系进行监督管理,增加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管理的最大目标。

(二)创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和经营模式

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要依据当先社会发展形势,改变传统管理和经济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要改变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让其树立新型工作理念,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知道财务工作重要性,知道自身的职责。其二,随者小微型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产业种类和经营模式不断不断变化和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类型对小微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联系性。因此,要想促进小微型企业管理工作良好进行,首先要从经营模式和产业模式着手,增加财务管理灵活性和经营灵活性,依据经营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同环节,进行单一财务管理,保证财务管理科学性,其次,增加财务运作效率,保证财务发展水平良好,保证企业的财务收入和支出。对企业的财务支出、收入、投资等等财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增加对不同财务运作活动的关注度,保证管理效果最大化。

(三)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效率

小微型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是其财务部门主要工作者,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全面进行,要加以关注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降低财务风险,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化培训周期,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保证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也可以在财务部门对不同岗位进行划分,把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划分,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待遇,来提高关注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淘汰制度,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其工作能力。最后,也可以建立合理化评判体系,对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进行评判,发现其不足,对其财务业薄弱环节进行针对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实现财务体现健康高效运作目标。

三、结束语

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长远发展,完善其财务管理弊端,首先要以建立实际业务管理制度,增加对信息环节、数据记录方法和模式、财务信息报表关注度。改变传统管理和经济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化培训周期,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保证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合理化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待遇,来促进小微型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玲玲.关于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29:170+176

[2]周润鹏,张淼.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5,11:234+236

[3]杨林.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05:226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8

[关键词]物业服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

企业要良性运转,财务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及管理的核心,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物业管理行业作为带有社会服务色彩的微利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的财务管控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物业服务企业要提高其自身综合发展水平,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然而当前,一些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者自身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成本控制理念等因素,影响了其企业业务的良好发展。

1物业服务企业财务管理现存问题

1.1管理者较缺乏财务管理及成本管理观念,模糊管理大行其道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门槛较低,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非行业科班出身,财务管理理念比较模糊,忽视对财务的管控。尤其是中小物业企业,由于管理区域规模较小,采用粗放型管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再加上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对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缺乏有效的优化配置,此外对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较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致使这些物业管理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下,企业行走在低端的物业服务区间。

1.2物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素质欠缺,制约企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物业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在招聘财会人员时,不是注重招聘人员是否具有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与知识体系,不考虑招聘人员的职业操守;而是将招聘财务人员的标准本末倒置,为图省钱,以很低的薪酬为依据,去选用会计与财务人员。由于财务人员工资低,兼职做账的现象普遍存在。物业管理公司财会人员的能力及素质不高制约着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1.3物业企业资金不足及筹资能力较差,制约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与拓展

物业管理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其管理资金的来源、渠道与数量有限。一般来讲,物业管理企业资金只包括物业管理的启动资金、物业维修资金、日常综合管理服务费,再加上有限的经营性收入。而在融资方面,如银行借款渠道,由于物业管理企业规模有限,大部分均是中小企业,企业本身的注册资金较少,可供资信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物业企业走多元化经营所需要得到银行贷款的机会较小,即使取到数额也十分有限,制约企业的拓展。

2物业服务企业财务管理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强化管理者成本观念,建立及完善物业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制度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企业,财务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即是成本管理。为改变物业管理者财务管理模糊的现状,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应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寻求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两者结合的最优模式。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制度与程序,完善会计成本控制制度。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应强化物业企业的市场服务观念,物业企业若得到市场的认可,其服务质量及水平与所付出的时间与价值是成正比的。物业企业应不断寻求与建立适合市场机制的成本控制策略。物业企业应注重企业成本分析,根据成本、支出、利润等因素,规制成本管理程序中的问题。

此外,物业企业领导者及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全体均需承担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及财务经营管理的责任。管理者应注重运用财管人才之间分工配合的管理模式,使得物业企业运用有限的资金及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及取得利润。整体而言,由于大部分物业企业均是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其运用会计成本控制制度的程度、范围均不够广泛,其进行财务管理内容的扩展应用则相对受限。这是大多数物业企业继续推进发展的障碍之一,即其由于规模资金的问题存在成本控制程序实施较为困难的局面。如上述问题内容中,物业企业管理资金来源范围有待拓宽,其领导者及管理者理念有待提高,由此其成本控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许多困难也就会随即迎刃而解。会计成本控制制度经营成本方面,注重采用适合物业企业管理的手段进行。物业服务企业的财务管理进程的推进对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而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此外,财务管理因素是一个物业企业得以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其是维系物业企业资金管理分配发展的必备要件。况且,物业企业管理者需从企业发展出发,从而选择最佳财务管理方式。领导者可安排学习研讨会,对财务管理即成本控制的财管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相信通过管理者观念的转换、财务管理模式及成本管控模式的发展,物业企业的发展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

2.2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规范及健全物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物业服务企业应加强对其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对未持专业上岗证的财会人员应为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使其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考核。目前,大多数物业企业应通过提升与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职工素质,与提升其专业认识的方式,从而建立起高素质的物业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物业企业的财管人员管理问题是自身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业企业的服务水平。物业企业财管人员需对自身问题进行明确,应进行深刻分析,否则难于实现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提高的目标。物业企业工作人员均有责任不断发展壮大物业企业规模,财管人员在完善管理制度时应注重应用相对较低的资金以进一步增强财管程序的规范化。物业企业需在管理方面多加规制,尽量避免财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物业企业内部需进行科学管理,并注重完善专业化、职业化的物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运用制度。即物业企业需通过创建优质的人才财务管理团队去加以完善并提高物业企业的服务与效益,建立物业企业的科学的人才管理理念与制度,并充分注重人员与资源配置。

此外,物业服务企业相关决策人员在注重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同时,需善于规范及健全物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程序。还需根据物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与目标对财务管理及控制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训练,此已经成为提高财务管理制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使物业企业财管人员在进行规范及健全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时,能依据这些管理信息内容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良好规划与决策。此外,企业需强化财务会计人员专业认识,也应充分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以提升物业企业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对专业的熟知程度、对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的认识与了解及重视程度也十分关键。因此,物业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3改善物业管理资金不足现象,提升筹资及运作管理能力

物业管理资金较多是向业主收取的管理费用,加之少许银行贷款的资金筹资能力和运用能力均需提高。物业企业需注重完善筹资管理体系,不断降低企业筹资风险,降低企业不良筹资损失,提升企业利润。其还需善于控制自身筹资经营管理程序,充分树立强大的信用意识并进一步建立有效的风险机制控制筹资风险。物业企业还需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尽量规避筹集的资金运作环节将易出现的问题,以降低风险。此外,物业服务企业必须提高筹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理念与手段的结合水平。物业企业一些财会人员对筹资管理缺乏系统性认识及了解,加之其缺乏一定实践及理论经验。因此,应逐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进程中的比重,提升其筹资能力。再者,由于筹资专业管理人员资源的相对短缺,物业企业的筹资管理也需运用多元化途径包括提升人才资源的重视度。物业企业现存理念与制度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其需不断提高自身筹资管理的质量,而且需促进其内部资金运作管理活动的良好展开。物业企业在进行筹资管理时,首要任务即是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树立信用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逐渐降低注册资金较少、信用度较低等带来的影响。

此外,物业服务企业在树立有效的筹资信用意识的同时,管理者需构建一个完善的筹资管理体系或部门。由此,物业服务企业可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提升企业的筹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获得资源的能力。即管理者应需改善物业企业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为缺乏的问题,而企业筹资管理的相关环节也存在一定差错等问题。物业服务企业需维护其自身信誉方面等良好形象,并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各自的责任设定。由于物业服务企业筹资管理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因此,企业需严格规范财会人员管理行为,树立正确筹资意识,建立有效的机制,并对金融机构进行良好的标准化机制设定及执行。物业服务企业的所有筹资环节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均应从理念上提高对筹资及资金运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其筹资管理的质量,最终促使其筹资管理活动的良好展开。

3结论

总而言之,物业服务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具有关键性意义,物业服务企业需从多方面进行完善管理。即可通过强化管理者成本观念,建立及完善物业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或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规范及健全物业服务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抑或是加强物业资金管理等手段完善财务管理,最终使财务管理推进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逐渐走向完善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汪翠霞.浅谈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J].中国经贸,2013(10):34-35.

[2]李玲.对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3(5):45-47.

[3]杨润平.论现代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J].科技风,2013(27):26-27.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9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

当前,为了改善社会的基本设施,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政府加大了医疗变革的力度。在本次变革之中,政府不但对政府医疗设施的采购制定了明确地标准,而且对医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同时还对医院价格问题也有涉及。可以说,新医改是政府对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所做的一次全方位地变革。面对此一局势,公立医院应该顺势而为,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对本院的财务管理问题展开全方位剖析,加大对与之相关的问题的关注。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问题,从小的方面说影响医院的盈利,从大的方面说甚至与医院在将来的生存息息相关。其不单单是与医院的资金如何开支的问题,还有大部分关系到医院的运营和盈利分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财务管理工作在其日常管理工作中举足轻重,不但应该引起财务管理者的重视,就是整个医院的管理者也应该对此多加重视。本文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对应制定解决措施。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工作并不重视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很多公立医院也逐渐开始实施市场化管理,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制定了相应的盈利方案。然则,这一举措却是一把双刃剑,其一方面给公立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是另一方面其对盈利的过分追求,却容易引起医院的社会责任感的流失。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多数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做好账面管理和开支核对方面,对于自身工作并没有深入进行探究,无法形成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很难对重大财务问题加以预防。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漠视,容易造成公立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对此问题都不关注的局面。领导不关注,也就不会给财务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财务人员也就没有可能提升其素养。同时,公立医院也不对财务管理实施变革,导致信息化管理手段都成为空谈,没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将会给医院在将来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二)财务工作人员缺乏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对于很多公立医院来说,财务预算管理还属于一个新兴概念。作为传统事业型单位,其财务工作人员大多没有形成对此工作的预算意识,觉得医院只要将资金注入进来,就一定可以得到预期的收益,甚至是超限的利润。然而,事实却和预期有较大差距。医院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职员无法对其财务工作做好预算,将会引起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出现混乱,导致运营存在局限。财务工作人员没有预算理念,将会导致其资金注入过于随意,盈利剖析也会受到干扰。更为严重的是,假如医院财务人员不能对上述内容给以妥善的剖析,那么医院一旦出现资金难题,其将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到那时,不仅其不能获得想要的收益,还会导致其投入的资金出现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会将医院陷入困境。所以,对于公立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其工作内容不仅是简单的会计计算,更多的是要做好预算管理。

(三)在财务成本管理方面缺乏足够的力度

从公立医院的层面看,能够导致其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偏差的,还包含对成本的掌控。假如医院无法实施完善的成本管理,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财务工作引发负面影响。假如不考虑公立医院自身的状态,在对之现实情况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对医院的财务工作进行完善地安排。而假如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局限于简单的记账或者会计核算工作之上,其就本项工作就会成为摆设,不能取得任何实质性地结果。只有对公立医院实施成本控制,才可以将工作做到细处,从内部做起,才可以确保其财务管理工作不发生疏漏,从而推动医院顺利前进。

二、解决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适当提升管理意识,对相关人员加以补偿

想要做好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上至管理层,下到医院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对此工作有一定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改善财务管理的质量,更加完善地实施风险管理,保证医院远离财务威胁。同时,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地补偿。对于那些致力于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究的工作人员要适当给以政策倾斜,对于做出成就的相关人员,要提供更为便利地晋升通道的同时,适当给予经济奖励。构建完善的补偿制度,让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针对那些价格较低的服务部门,医院要对其价格进行合宜的变更。让医院变革程度顺应市场局势,获得更为全面地发展。

(二)革新财务管理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目前,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大势所趋,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对之财务管理部门实施信息年化管理也是符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财务工作实施管理,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的同时,改善其工作结果,让其财务工作的整体局面得到改变。正因为如此,公立医院应该加大力度完成其信息化建设,提升其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操作水准。此外,财务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途径,完善自己的财务管理知识,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补充财务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革新财务管理模式,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其管理工作更为顺利地开展夯实根基。

(三)构建健全的内部审计体制,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必须要依托完善地规章制度系统。在确定内部控制核心的前提下,加强对财务监管工作的审查。之外,医院管理者需要对其内部控制的有关情况进行核查,以此来推动医疗市场的健全。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工作方面取得理想的成绩,不单需要工作人员严谨自己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监督和管理都非常完善的体制,保证投入资金可以获得最佳的盈利,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几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言,新医改将会推动我国公立医院不断进行变革,实施完善地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明显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改善公立医院财务状态,为其获得更为理想的利润创造可能。有鉴于此,公立医院应该联系自身情况,加大对其现有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的理解,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推动公立医院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雪琴.浅析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99-100

财务经理关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首创于西方,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盈利分配决策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成为经济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领域。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于师生双方活动的持续稳定、协调、统一的发展,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围绕教学培养目标,依据学科性质,提出科学的教学体系,采用灵活多种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把握“一、三、三、三”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本学科性质,引导好学员抓住一条主线,掌握三个“基本”方面,处理好三个关系,注重三个联系。具体来说:

1.抓住一条主线

财务管理体系庞大,要求教学中始终抓住“风险与收益均衡”这一条主线。风险与收益均衡,即等量风险带来等量收益,通过各章学习,使学员逐步领悟“风险与收益”这对矛盾。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财务活动实际,树立风险与收益均衡意识,逐步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三个基本方面

(1)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这主要指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原则、基本特点等内容。

(2)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这主要指财务预测方法、财务决策方法、财务计划方法、财务控制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

(3)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员独立思考,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研究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布置一定数量、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来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财务管理》这门课程,要抓住重点,深入理解重点。

(2)要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比较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能死记硬背。

(3)要处理好原理与方法的关系。《财务管理》这门课程,需要结合财务活动的内容,深入理解有关方法的理论依据,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对一些计算方法不能只从数学上去掌握,而要着重从经济含义上去掌握。

4.注重三个联系

(1)要注重各种财务活动之间的联系。企业财务活动中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和分配互有影响,只有相互联系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有关内容。

(2)要注重各种管理方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方法之间联系密切,例如,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基础,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控制是实现财务计划的保证。因此,在学习时要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3)要注重各种教学环节的联系。教学环境主要包括预习、讲授、复习、练习、总复习等几个阶段,各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有特定的联系。

二、根据教学任务选择最优教学方法

1.教学任务讲求适用性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概念记忆、原理领会、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四个层次。“学”与“用”,重在“用”,要化“学”为“用”,立足于“练”。这是教学任务问题。由于各种原因,重理论、轻实践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误区,这种做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培养能够胜任现代财务管理的合格人才,就必须从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入手,狠抓实践训练,通过学以致用的“同化”与“顺应”和反复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

2.教学方法讲求灵活性

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活”、“化”二字。“活”即灵活多样;“化”即出神入化。前者讲的是选择标准,后者讲的是运用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适用性与弊端,如传统的“讲授法”保证学员能够接受知识信息,但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实习法对于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作用很大,但不能保证系统而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探索法帮助学生揭示各种财务现象之间因果关系,但不适宜非得教师讲解的复杂课题等。因此,财务管理教学应当注重寻找在具体条件下采用或者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途径。

3.教学手段讲求技巧性

(1)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是否能够反映财务管理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在基础篇、实务篇、制度篇和专题篇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不宜使用过于大的案例,以免学生对关键理念的忽视。第二,案例是否具有范例作用,能否使学生举一反三?财务管理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加强与本地、本省有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联系,搜集案例。教师通过自身实践取得的案例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策略地运用问题讨论教学。问题讨论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造就一种民主的、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方法。

(3)有选择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在进行财务管理课程的专题篇、综合案例篇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第一,在同学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必须互相合作,同舟共济。第二,个体责任,即使每个小组成员对完成全组乃至全班的学习任务负有责任。第三,确保小组成员能够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第四,合作技巧。学习小组的作用是互教互学,这就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发展与之相关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第五,集体加工,即小组成员通过自我测验或反馈等方式考察集体学习的进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合作学习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有积极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勇新.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2]乔治.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敦力.论美国名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务与会计,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