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十篇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十篇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4:08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平安慈溪”,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把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提高广大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倡导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营养知识,提高食品消费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为打造一个健康、科学、文明的民族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细化,层层抓落实。

组长:洪银国

组员:沈利峰王鲁克各班主任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利用学校宣传媒体营造宣传的氛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利用周一升旗仪式进行两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国旗下讲话;

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开展一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讲座;

每班出一期食品安全知识的板报,开展一次以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或班队活动;

大队部出一期食品安全的宣传报,发放一份以此为主题的倡议书;

各班主任根据计划上好每学期5次的食品安全专题课,低段1——3年级组织观看食品安全卡通片,小学中高段4——6年级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同时也可围绕慈溪市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慈溪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放的《食品安全知识100问》、《安全用药60题》进行教育。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监管

学校食堂监管从源头抓起,严把进货渠道关,加强食品卫生日常管理;并有专人负责,积极配合卫生监督部门落实卫生防病和食品卫生管理措施,规范食品烹饪方法选择的科学性,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依法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后勤管理,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坚决控制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2、加强校外摊点治理

与有关执法部门联系,紧密工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整治和管理校外无证摊点。同时学校大队部通过检查,约束和教育学生不得到无证摊点购买零食。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2

4月14日,湖南日报要闻版刊发一张新闻图片,画面上,几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面带笑容,喜滋滋地享受着营养午餐。这是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心小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的一个镜头。

4月18日,在省委讲师团组织的“稳中求进促发展”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他透露,湖南实施这项计划的试点县共37个,涉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165万人。截至目前,已有23个县正式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另外14个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决策: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项行动”,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去年10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将每年拔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

其实,这项为孩子终身幸福的奠基工程,一直以来都得到领导们的高度关注。1992年,全国爱委会、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将营养不良列为重点防治的六大学生常见病之首。1997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关营养工作的部级文件《中国营养改善计划》。为了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善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2010年,“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学生营养膳食的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一补”政策范围逐步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两免一补”政策时,就包括逐步建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2006年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一补”政策作为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中央出台了中西部地区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000元。2007年至2011年,仅中西部地区“一补”资金就落实了300多亿元。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的47%。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力度逐步加大,膳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学生需在校住宿,食堂等生活设施短缺的情况,国家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时,明确将食堂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寄宿制工程共新增食堂159.2万平方米,占工程建设面积总数的10.6%。2007年启动的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同样把食堂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20亿元投资中有31.7亿元用于学生食堂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新鲜“出炉”,还来自深入调研发现的三个问题:一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龄段儿童正常值。二是现行“一补”政策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只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3%。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据初步调查,校外寄宿的义务教育学生还有1239万人,受现有“一补”政策的局限,往往产生“因为不能住宿,所以没补助”的现象。三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课间自己生火做饭,有的学生甚至需要自带做饭的炊具、调料、柴火等。这些孩子的饮食、营养现状确实令人心疼。

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主要还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尚谈不上营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贫困县有,在其他地区也有;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重于中部,民族县、贫困县、边境县重于其他县。农村学校普遍食堂不足,需创新供餐机制,仅靠地方现有的投入水平,难以解决此问题。因此,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是一件重大的民生工程。

这项面向未来的《计划》做得很实在。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11月24日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计划》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着力”:

第一,国家试点“点”在了特困区。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等3个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这些地区。此次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首选这些地区,总计680个县(市),其中民族县有368个,占54%;国贫县有431个,占64%;边境县有54个,占8%。

第二,完善“一补”,“补”在了面上。为解决现有“一补”政策覆盖范围小,补助标准低等问题,54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

第三,在硬件上专门安排了改善就餐条件的资金。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

第四,在软件上加强制度建设和营养教育。通过加强专业指导、普及营养知识,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

困惑:“小餐桌”面临的难堪

据走访调查,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困难一:食堂设备比较简陋。在被调查的许多民族贫困地区,不少农村中小学食堂存在设备简陋的问题,普遍现象集中表现在厨房较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条件非常简陋,近四成学校厨房面积只有10~20平米,有的甚至不足10平米。有的学校是教室兼做厨房、食堂和宿舍的功能,有些更贫困地区的学校,校长的宿舍就是厨房,前面半间是给孩子们做饭的地方,后面半间就是校长晚上睡觉的地方。再加上年代久远,墙壁瓷砖没有全部覆盖,地面水磨石破损严重,学校厨房中最常见的设备就是炉灶、蒸笼和锅,学生伙食一日三餐全是一锅饭。由于厨房面积过小,不少学校食堂无更衣间、配菜间、面点间等与厨房相配套的功能间。学校食堂从粗加工、洗涮、制作面点到炒菜做饭都在一间厨房里进行。由于人流物流不分,生熟用具不分,生熟食品混装混放,很容易造成食品交叉污染,给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困难二: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下。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学生食堂里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当地村民,他们对于家常食物的制作驾轻就熟,但是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对于饮食搭配没有清晰的概念,平时制作饭菜只是依靠多年来家庭的生活经验,这制约学生饮食营养搭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困难三:营养知识比较匮乏。一是教育体系中缺乏基础营养学内容,学生所掌握的极为有限和浅显的营养知识无法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二是在学生饮食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学校和家庭在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也同样无法让人放心。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校教师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不足,大部分厨房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搭配概念模糊,家长则以让孩子吃饱为目标。此外,学校没有条件和能力对师生进行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也制约了学生的健康饮食。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偏远农村学校没有对厨房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食堂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的搭配还处在一个初级和盲目的阶段,一切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比较普遍。

困难四:安全卫生工作比较滞后。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学生的饮食卫生意识还很薄弱,部分学校,特别是村片小一级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无法保障学生基本卫生(如洗手),部分学校厨房环境较为恶劣,饭菜和原材料在运输、储存、生产环节还有待加强卫生监管工作。在被走访的近100所边远学校里,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没有统一着装,有部分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还有待加强。

困难五:边远地区食品配送困难。在大宗物品落实定点采购困难的同时,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偏远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学点上的山区学堂受到学校规模和交通闭塞等方面的制约,鲜菜、鲜奶、鲜蛋等营养品的及时配送难以保证。

困难六:教学点教师积极性不高。走访中,我们发现,在不少边远山区教学点上除了无食堂的实际困难外,普遍还存在的一个困难是无人对学生提供后勤保障。特别是一人一校的教学延伸点,教师本来教学任务就非常繁重了,还要负责学生营养改善方面的事情,在无任何食堂设施设备的条件下,老师们对改善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积极性不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普遍存在。

让改善计划遍及三湘的几点思考

面对营养改善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如何全速推开此项工作,打造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阳光工程”,让它遍及三湘,并真正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改善一个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活设施总体不足,食堂缺口较大。改善供餐条件是加快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食堂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安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资金,将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弥补食堂建设缺口,改善食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学校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等相关设施。

2.确保“两个安全”。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词,营养改善必须确保“两个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一个是资金安全。在食品安全上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收购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要严格准入,对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要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食品安全事故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第二,严格食品安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配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食堂要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要持有健康合格证明;食堂布局要符合相关规定,对原料存放、加工操作、备餐、食品出售、就餐等场所进行合理设置,保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建立食品原材料采购索证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确保采购、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专人负责的专门机构,开展设备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第三,计划参与各方责任要落到实处。各地食品安全、教育、农业等监管部门要与学校、供餐单位或个人签订责任书,同时建立健全留样检测制度、从业体检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将责任具体化,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建立起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评估机制,跟踪监测、及时改进,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在资金安全上,一定要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确保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依法健全财务机构,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健全内控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要以县为单位,定期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建立实名制学生及用餐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和内控制度建设,防止滋生腐败行为。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一经查实,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3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中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项制度。各友会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要制定年安全工作计划中食品药品工作的教育,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4

平顶山市教育局

问:主持人好!我是XX报社(电视台)记者XXX,我想请问发言人的问题是:我市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又有怎样的打算?

答:感谢记者朋友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下面我代表市教育局谈一谈营养改善计划在我市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

我市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程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营养改善计划因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而且是从最贫困地区起步,基础条件比较差,管理能力比较弱,又没有先例可循,实施过程中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规范管理问题。个别学校责任落实不到位,食材质量得不到保证,资金管理不严,影响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效果;二是食品安全问题。营养改善计划食品采购链条长、环节多,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有限;工勤人员配备不标准,临聘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专业营养膳食知识,也给食品安全带来较大隐患。三是我市农村地区学校点多面广、交通不便,个别学校食堂简陋,食堂供餐受到局限。

营养改善计划是事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营养健康、事关教育扶贫攻坚、关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事关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大工程。为确保营养改善计划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更好的惠及孩子,让人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让学生吃得营养又安全”的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狠抓关键点,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抓牢两个责任。抓牢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主体责任,明确局长和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主管校长的直接责任、食品安全员的具体责任,建立完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心校、试点学校和学生家长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营养改善计划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责任制,纳入各级纪委监督范围,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抓紧“两个安全”。抓紧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两条线。完善并严格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食堂管理、实名制管理、信息公开公示、安全应急预案、食品安全监管、食堂建设等制度,以高标准严要求促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借助互联网、公示栏等促进食堂原料储存、食品加工、供餐、食材价格、带量食谱、受助学生名单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严格按照实名制系统管理要求操作,对计划受益人数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据实拨款,坚决防止虚报、冒领专项资金行为。

三是抓好两个转变。努力让学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从多元供餐到食堂供餐转变。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不是中央包打天下,也不是教育一家单打独斗,靠得是政府、社会、家庭一起努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农村学生膳食营养进行指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不断丰富营养改善计划内涵,膳食结构更加优化;要多方筹措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加大学校食堂改造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学生的就餐环境,2018年秋季开学前,努力让所有中小学食堂通过达标验收,因地制宜探索适当的食堂供餐模式,努力让学校食堂供餐实现全覆盖。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5

学校一直以全体师生的安全为第一位,只有师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健康愉悦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方可进一步提高。新年里,为再次确保学校师生安全,学校进一步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杜绝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在校内的存在,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常山县教育局出台了年学校药品食品安全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中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三、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友会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要制定年安全工作计划中食品药品工作的教育,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6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要制定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7

据统计,我国有1.3亿农村学生,其中有3000万学生在学校住宿,这些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里解决。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保障仍面临不少困难,孩子们的吃饭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焦点问题,也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关注西部学生小餐桌”为题,连续对贵州、云南、广西等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在校期间伙食状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和个人,还倡导发起了“免费午餐”活动。基于这些背景相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经过国务院批准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2011年8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自带队赴陕西吴起县、志丹县,就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一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值。二是现行“一补”政策(即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只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3%。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据初步调查,校外寄宿的义务教育学生还有1239万人,受现有“一补”政策的局限,往往产生“因为不住宿,所以没补助”的现象。三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课间自己生火做饭,有的学生甚至需要自带做饭的炊具、调料、柴火等。

2011年10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召开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就落实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明确要求。2012年2月,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6月,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标志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正式实施。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2011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2011]54号)的要求,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启动国家试点。中央财政为按照每生每天3元标准(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年拨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其中民族县有368个,占54%;国贫县有431个,占64%;边境县有54个,占8%。惠及2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不含县城),占中西部农村学生的近30%。

2.支持地方试点。文件还明确提出支持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营养改善试点工作,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还将给予奖励性补助。

3.改善就餐条件。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2011年至2013年累计安排近300亿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同时要求,各地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

4.完善“一补”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

5.出台配套文件。全国学生营养办(由教育部等16部门组成)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为核心,及时组织制定了实施细则、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办法、信息公开公示办法、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和应急事件处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有效地加强指导,规范管理。

三、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

我省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莲花县、安远县、赣县、宁都县、寻乌县、兴国县、于都县、会昌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瑞金市、乐安县、永新县、遂川县、井冈山市、万安县等17个县为实施此项计划的试点县(市、区)。自2012年6月已经正式开始实施。

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各地都已经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学生、家长、学校普遍感受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真正惠及于民的民生工程。但由于各地都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1.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难以拨付到位,直接造成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质量大打折扣。

根据中央文件要求,供餐增加的运营成本、学校食堂聘用人员开支等费用,由地方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专项资金要按照1:1的比例,足额落实应承担资金。我省实施此项计划的17个试点县(市、区)为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绝大部分都是国定贫困县,财政基础薄弱。

以企业供餐为例,a县按照中央补助标准即每生每天3元向供餐企业采购牛奶+×,但实际采购价中却包含了本应由地方财政承担的仓储费、配送费、税费等费用以及供餐企业利润。经调查某供餐企业发现,其采购牛奶每盒含税价先后为1.40元和1.45元,采购蛋黄派含税价每份0.76元,采购法式小面包含税价每份0.89元。如按采购价计算,学生每天享受的牛奶+×营养食品价值最低为2.16元,最高为2.34元,低于每生每天平均3元的中央补助标准,直接影响了整个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质量问题。

同时由于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各地或按实际中央补助资金建设,或将食堂建设资金统一整合再分批建设,造成了已经新建改建的学校食堂大多数仍存在建设面积不达标、功能区不健全、用餐场所不够,难以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或是食堂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无法实现在国家规定期限内全面推行学校食堂供餐的目标。

以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3万的B县实施食堂供餐为例,按照学校食堂工作人员1:100的配备标准,该县需安排300名食堂工作人员,以每人每月1000元聘用工资计算,该县每年财政仅此一项至少要安排270万元经费。同时按照食堂建设的相关标准,学校食堂建设应按照学生规模建设食堂面积,配备相应厨房设施。2011年、2012年,中央财政共下达该县学校食堂建设项目280个,新建面积31280平方米,改建面积9050平方米,总投资5237.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805.5万元,地方需配套2805.5万元。

2.学校食堂供餐实际也面临较大的操作困难。

一是难以规范实行大宗食品及原辅料的统一采购与集中配送,直接增加了采购成本,不能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从实际操作来看,各学校的供餐模式、供餐内容都有不同,有的采取中餐提供一至二个营养菜,有的采取以米粉为主的早餐,有的采取寄宿生食堂供餐、走读生企业供餐等不同享受形式。特别是食堂供餐的学校,其涉及营养改善计划的原辅材料基本由各学校自行在当地乡镇所在集市采购,口头协议居多,难以做到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进行采购,加上学校公用经费偏低,学校工勤人员较少,大部分由学校老师兼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食品查验、双人和定期轮换采购等内控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到位。同时村小、教学点地处偏远地区,更是难以统一配送,不能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二是营养餐与其他正餐的原辅材料混在一起,难以结算清楚。调查发现,较大比例的初中学校都有为数不少的寄宿生,上学期间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学校食堂解决。学校食堂不但要供应全校学生的营养餐,还要供应寄宿生其他时间的正餐,因此在原辅材料的采购、当日材料的出入库、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等方面难以界定。

三是品种单一,营养受限,目前还停留在提供免费用餐阶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食堂供餐的基本上采取中餐“米饭一元+一个免费营养菜”的供餐内容,少数学校则是采取提供以米粉为主的早餐。菜品单一,将3元补助资金用于等值提供给学生免费早(中)餐,实际用部分中央补助资金替代了学生家长原来负担的伙食费,学生并未足额增加价值3元的营养膳食,未达到改善学生营养的目的。

四、国外学校供餐的主要做法借鉴

从世界范围看,欧美国家实行学校供餐已有100多年历史,最初都从扶助贫困学生开始,由民间及私人团体发起和运作。20世纪初,英国有300多个私人慈善组织向学校中的贫困儿童供餐;在瑞士,由私人协会向大约8%的小学生提供午餐;其他国家早期学生供餐也大多由民间团体首先推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学校供餐的管理和支持,逐步将学校供餐纳入国家计划,使之稳定发展。日本于1889年开始在山形县一所私立小学向贫困儿童供餐,1932年政府首次对学校午餐提供财政补助;二战后,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全国推行学校午餐计划;到2009年,全国3.2万所学校提供午餐,占学校总数的94.3%。在美国,1934年由国会通过法令,推行学校午餐计划,此后又相继实行学校早餐、课余加餐等5项计划;目前,每天有3000多万名儿童食用学校提供的早餐及午餐;2005年美国儿童食品计划预算为120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近50个国家实施了学校供餐计划,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其做法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1.资金来源以政府、家庭共同支付为主。

日本学校营养午餐的所有开支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家长支付的午餐费,占经费总数的51.6%;二是地方政府与团体出资承担的部分,占总数的39.5%;三是国家政府的补助,占总数的8.9%。相对日本的人均收入,学生个人负担的部分相对较少,除午餐材料费外,包括工人劳务费、厨房设备与设施等在内的费用均由政府负担。同时,政府还为少数贫困生提供完全免费的学校午餐,所需费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

印度联邦政府负责免费提供粮食,诸如运输费、制作费、食堂建设费等其他费用,则由联邦政府和各邦政府共同分担。

1992年,泰国颁布了《小学学校午餐基金法》。2001年,省级和地方行政机关也参与其中,中央政府每年向学校午餐基金提供5亿泰铢,直至形成60亿泰铢的规模。2007年,政府在学校午餐计划方面的额外拨款也达到近50亿泰铢。教育部负责管理学校午餐基金的利息,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额外的中央政府资金和提供地方的补充资金,以承担为经济贫困生提供免费午餐所需的费用。

俄罗斯学生餐的资金来源由三部分组成:各级财政拨款、非财政性优惠和家长支付。学生每月交一次餐费,家长提前将钱款打入学校账户,所需费用只有实际价格的30%。学校供餐享受的价格优惠,一部分来源于政府规定的非财政性优惠政策,其他由当地政府承担。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政府每天还会提供补助。多子女家庭、社会低保家庭,残疾儿童、孤儿或者父母残疾的孩子可以享用完全免费的早餐和午餐。

美国中小学午餐在收费形式上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联邦政府根据不同家庭的收入状况将午餐分为三类,高收入家庭自掏腰包,低收入家庭实行减价折扣,穷人家的孩子则免费。

法国学校午餐的收费标准灵活多样,根据家庭收入不同和用餐天数不同,学生的餐费也有所差别。如巴黎市政府将学生的家庭收入从每月234欧元到每月2500欧元以上分为8个档次,学生每餐价格也据此分为8档,吃同样的饭菜,最高收费5欧元,最低仅为0.13欧元。

2.供餐方式以学校供餐为主,其他方式并存。

芬兰、美国中小学午餐供餐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学校自己设立食堂;二是设立中心食堂,按时将所需食品送往各学校;三是与食品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生产食品并负责分发到各个学校,学校只负责加热、冷藏等简单处理。

3.供餐内容品种丰富、营养搭配。

日本学校午餐的食物选择以营养均衡、种类丰富为原则。学校对于每餐的营养要求细致入微,除了要求午餐必须提供全天所需能量和营养素的1/3外,还特别强调了要保证达到学生一日所需钙质的1/2。一份午餐主要包括米饭、一荤一素两种菜、一碗豆腐酱汤、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等。

俄罗斯所有中小学校均提供两顿学生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加餐,学校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加餐食品的清单(种类不少于20~30种)。此外,学校里还可以设置自动售货机,供学生自由购买,但国家对学校自动售货机所出售的商品有严格的规定,自动售货机所提供的食物必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瑞典校园午餐普遍采用自助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除外),按需取用,避免浪费。所有食品均由专门的营养配餐员设计安排,种类十分丰富,营养也很充足。每餐平均提供两种肉类,以鱼排、牛排等为主(刺和骨头基本全部剔除)。沙拉的品种也很多,每餐有10到20种供学生选择。

4.原料供应当地配送。

泰国很多学校都与当地的农业学院、企业等合作兴办校园经济,并利用校园空地养鸡、养鱼、种植蔬菜水果、培养蘑菇等,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增加学生的营养餐品种和提高质量,多余的产品还可以进行销售,增加学校收入。

美国联邦农业部建立了“农场-校园直通车”计划,减少流通环节,鼓励学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垃圾食品”。目前,“农场-校园直通车”计划已经在美国各州的9000多所学校推广。

5.民间机构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印度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到学校免费午餐的计划中。apF基金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免费午餐机构。该基金会设计出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体系“中央厨房”。食物都是统一采购并烹制的,不但高效,同时也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基金会还邀请政府在厨房派驻卫生巡视员,并设有食品检测室,及时检测食物原料及水源的卫生状况。基金会还为每辆运送车装载了定位系统,一旦发生突发状况,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6.食品安全严格管理。

日本政府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有严格规定。凡是学校食堂或送餐公司的管理者,不仅要有实际的食品加工业务经验,还必须取得执业资质。学校餐具每天由高温洗碗机清洗消毒。学校午餐只提供热食和熟食,午餐中提供的蔬菜都经过加热处理,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为防止蔬菜变色,规定饭前两小时才能做菜,且每顿午餐都要留样、编号、注明日期,并在零下20℃保留两周。校医每三个月要对配餐中心和配餐室的卫生状况抽查一次;当地卫生保健机构每年要到配餐中心及配餐室进行2~3次卫生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营养午餐的人员也要对辖区的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定期检查。

俄罗斯法律对于学校厨房的内部结构、装修材料、通风、下水、餐具、容器甚至垃圾摆放的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食堂一定要有足够数量的餐具(保证每个学生不得少于两套),不得使用变形、破损、搪瓷、铝制的餐具和厨具。以莫斯科为例:所辖1948所学校会定期检查食堂的卫生情况,每学年都对食堂的食品车间和食堂大厅进行装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食堂的灶具、餐具和器皿进行更新。

五、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的探索

1.广泛深入宣传。

(1)“3元”是补助,绝不是全包。从国外施行营养餐的做法来看,大部分国家的营养餐资金也都是由政府与家庭共同承担。我们国家实行的每生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其准确定位应该是补助,而不是政府全包,更不是免费午餐。

(2)计划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在此项计划中,中央提供的膳食营养补助覆盖的都是特困地区,本身就带有扶贫款性质,不同于一般专项资金,并且是在进一步提高现有“一补”(即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标准基础上新增加的一项资金。统筹起来计算,原来已享受“一补”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每天将得到生活膳食补助7元至8元。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这一标准可以在基础餐的基础上并保证有一定营养。

2.促进资金到位。营养改善计划是一整套政策体系,不是单独政策措施,国家除了提供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还安排了食堂建设资金,提高了“一补”标准。但由于县级财力不足,相应配套资金难以拨付到位,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具体实施。积极有力地促进配套资金拨付到位,是现阶段解决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问题。建议食堂建设资金部分由中央与地方1:1出资比例改为中央支付50%,省、县共同支付50%。

3.确保两个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学生营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统工程,要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另一个就是资金安全,要确保把每一分钱都“吃”到孩子嘴里。与以往补助资金不同的是,这次计划明确要求,补助资金要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特别是“等值优质”四个字,要“吃”到学生嘴里,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因此各地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管好用好孩子们的“吃饭钱”。

4.推行因地制宜。各地各学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制定供餐方案、合理选择供餐内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计划。

如有食堂或可以配备食堂的学校,可实行食堂供餐;没有食堂的学校,可从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或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偏远山区的教学点或不成规模的学校,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也可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学校和政府可以补助一些设备款项。又如有的学生寄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有的不寄宿,只是在校午餐。因此,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包括完整的午餐,也可以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加餐或课间餐。关键是要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同时还要注重当地的饮食习惯,确保食材新鲜、营养、安全,鼓励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通过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等方式,妥善解决学校食堂副食品、蔬菜供应问题。

5.加强营养指导。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营养改善计划中“两系统”的监督指导功能。如果说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有多少学生吃了”的问题,那么学生营养监测评估系统则要解决“吃得怎么样”的问题。从目前的学生营养监测评估系统来看,仅仅是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入库、上传等基本功能,分析、指导、预警等重要功能还未实现。因此监测范围不能仅限于当地享受了营养改善计划的部分学生,还应有当地未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学生的横向数据比对;监测内容的常规项目要在测身高、量体重的基础上,增加血红蛋白、微量元素等检测项目;营养食谱要在尊重当地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科学指导,合理搭配;年度综合分析报告要加强对当地营养改善计划的有力指导。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2011〕54号),进一步改善我省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重要性的认识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自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我省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二、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为改善民生办好事、实事。

(一)认真做好国家试点工作。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确定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我省85个县在列。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含县城所在地学校的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各试点地区和学校要按照国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和监管体系等好方法新路子,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积累经验。国家试点县要按照一县一方案的要求,尽快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后实施。

(二)全面实施省级试点工作。在国家确定我省8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我省其余44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试点县,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致,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由省与州(市)共同分担,具体分担比例为:昆明市、玉溪市由同级财政全额承担;曲靖市、红河州按照5∶5分担;楚雄州、大理州、西双版纳州按照6∶4分担;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按照8∶2分担;昭通市、文山州、德宏州全部由省财政承担。

(三)积极改善就餐条件。各地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中小学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要坚持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加强建设改造工程监管。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没有学生寄宿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

(四)加强工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配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农村学校食堂配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一是利用中小学区域局调整后的富余教师,通过培训,充实进学校食堂作为后勤人员。二是对外聘用食堂临时工勤人员,支付聘用人员工资,经费由当政府自行解决。三是依法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管理,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的学校要健全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要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全面公开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鼓励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积极参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努力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作贡献。

(六)建立完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全年按照250天计算)。我省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所有寄宿学生,所需资金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分担办法由中央、省、州(市)共同分担。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由省人民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各州(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9

一、总体目标

通过3-4年的努力,使全县38个乡镇、34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村小、完小、民办学校),具备标准的学校食堂及适用的学校伙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供餐环境,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二、实施内容

(一)全面落实中央财政对试点区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元/天/人的营养膳食补助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小学生4元/天/人、初中生5元/天/人的生活补助。

(二)统筹资金,改造学校食堂或学校伙房,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三)规范供餐方式,制定营养菜谱,加强营养指导。

(四)强化学校食堂监管,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

三、实施步骤

(一)2012年,全县34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村小、完小、民办学校)中的104所学校利用标准食堂实行学校食堂供餐,235所学校利用临时改造的食堂或伙房实行学校食堂供餐,5所学校实行托餐;县财政统筹安排1942万元专项资金,对16所单设中学食堂进行改扩建,改扩建面积为16183平方米;临时聘请营养师,制定营养菜谱,提高学生营养水平;启用全市统一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进行资助经费管理,实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

(二)2013年,县财政统筹安排2632万元专项资金,对49所小学及乡中的食堂进行改扩建,改扩建面积为21937平方米;由县人力社保局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为各乡镇教管中心、单设中学、直属学校各招录1名营养师。

(三)2014年,县财政统筹安排1485万元专项资金,对41所完全小学的食堂进行改扩建,改扩建面积为12376平方米;由县人力社保局采取招录的方式为各乡镇教管中心、单设中学、直属学校各配备3-5名食堂专业工作人员。

(四)2015年,县财政统筹安排1429万元专项资金,对238所村小、教学点及民办学校的伙房进行改扩建,改扩建面积为11900平方米。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教委、财政局、发改委、卫生局、食药监局、工商局、监察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教委,由县教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实施。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10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工作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的惠民工程和重点工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3月份在全省全面实施以来,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总结经验,推介典型,本刊推出“学生营养餐”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大理州12个县市均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范围,其中大理市为省级试点地区,其余11县均列为部级试点县。全州试点县(市)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工作,认真按照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工作要求,抓紧部署前期各项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询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

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把“计划”列为全州2012年重点实施的10项惠民工程之一,各级政府分管领导部署“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政府在实施“计划”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及时成立了大理州实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计划”的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的副州长担任,州财政局、教育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妇联等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在州教育局设立了办公室,并由教育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由教育局、财政局的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全州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日常工作。

各县市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确定供餐方式,确保了营养改善工程于2012年3月1日前顺利实施。

二、部门协调配合,制定实施方案

在州政府和领导组的统一部署下,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整体联动,根据州情和学校的实际,州县(市)均认真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方案》。从实施时间、范围、资金来源、组织领导、责任分工、供餐方式及内容、宣传教育、资金拨付与管理、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食堂建设与管理、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等九个方面对实施“计划”作了具体的安排和要求,为在全州农村中小学顺利实施“计划”打下了基础。

三、确定供餐方式

州教育局对符合条件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做了认真的核实统计工作,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资金的通知》和《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2012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县补助资金的通知》精神,大理州378658名学生(其中:小学266440人,初中111864人,特殊教育学生354人)纳入享受“计划”条件。按照“安全、卫生、营养、热乎、可口”的标准,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供餐内容,突出地方口味特色的要求,确定了学校营养餐的供餐方式,并对供餐形式、供餐食品、供餐食谱提出了明确要求。

进一步明确过渡时期供餐模式。对实施范围内的学生,由学校设置学生营养窗口,统一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点,具体内容以卫生部门(专家组)提供的营养套餐为主,如提供饵丝、米线、面条、包子等为主的组合套餐。所选的营养补充食物,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所在地物产和居民饮食习惯,尽量做到粗细搭配,交替食用;尽量做到营养丰富、味道可口,保证蛋白质、脂肪和其他营养元素、矿物质的摄入量。

寄宿制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受助学生个人就餐卡,由学生自由选购饭菜品种、数量,学校食堂凭充值卡或饭菜票结算。对走读的学生可以发放早点餐券,由学校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点。

四、加快食堂建设,确保如期实施

全州属试点范围内的学校共1343所,在省、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截至2012年4月15日,累计投入3028万元,对201所学校的食堂进行改造修缮及食堂设备完善补充,切实加强了各学校的食堂建设。目前纳入试点范围内的1006所已基本具备由学校食堂向学生供餐。尚有337所(校点)学校食堂正在进行改造完善中。

为全面做好学校食堂准备工作,在全州范围内进行了对学校食堂建设管理工作大检查,切实做好食堂防蝇、防鼠、防尘工作,抓紧办理学校食堂报备等相关手续,完善并悬挂相关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添置采买各种设备,其中必须设置保温桶;做好学生就餐券或就餐卡的准备工作。

过渡时期条件较差的食堂,结合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资金,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标准化学校相关指标要求,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没有学生寄宿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在今、明两年,大理州将中小学食堂建设与改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学校食堂建设。

五、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州财政局、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食堂管理的通知》,将食堂规范管理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明确学校食堂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原则,按照“非盈利”要求,实行成本独立核算,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严禁产生挤出效应,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学校应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与“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的统筹衔接工作。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要求,分户运行,独立核算。进一步明确补助资金必须全额、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做到收支平衡,并适时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系统,依托省教育厅统一制作的云南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实名、实号(身份证号)制学生信息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并根据学生学籍变更情况及时调整就餐学校学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

建立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学生营养健康登记卡和学生体质健康登记卡,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状况检测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通过测试数据比对,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成学生营养健康评估报告。

六、落实人员,强化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