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十篇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十篇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8:40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1

关键词:基本建设;制度变化;财务管理

财政部在2016年先后颁布《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成本管理规定》),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规范要求。

一、《规则》的主要亮点

与2002年财政部印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相比,《规则》更加系统、全面,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较大变化。

(一)从形式上来看

1.用“规则”代替“规定”,提升了法规层级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其法律级次低,约束力不强,《规则》则属于财政部公布的部门规章,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更高的法律级次规范基本建设财务行为,如果主体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行为违反了《规则》,则属于违法行为。

2.《规则》细分章节,体例更优化

《规则》共十二章六十三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其余十章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一一阐述,较《规定》四十六条不分章的体例更系统、更清晰。而且,十二章中除预算管理和附则两章外,其他十章全部采用首先阐述概念然后做出规定的形式,也便于制度使用者的理解与执行。

(二)从内容上来看

《规则》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运行轨迹为逻辑顺序,同时与国家有关政策做了衔接,全面、系统地规范基本建设财务行为。

1.新增内容体现国家最新政策的要求

(1)体现了预算法的要求。2014年新《预算法》推出,国家治理正式进入预算治理模式阶段,《规则》中将实施绩效评价作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主要任务,同时增加第十章绩效评价加以规范,体现了预算法中第五十七条“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的要求。

(2)贯彻盘活存量资金精神。2014年,国务院连续强调加强盘活财政沉淀资金,《规则》在工程价款结算、建设成本列支、竣工财务决算批复、结余资金收回等项目建设阶段都做了明确的最高时间期限规定,通过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盘活存量资金。

(3)体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规定》总则中要求,应遵循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成本管理规定》中关于项目建设管理费的规定,以及业务招待费占管理费的比例由原来的10%降为5%,都是贯彻十之后中央提倡勤俭节约、实干兴邦等务实精神的体现。

2.清晰划分职责

《规则》在总则、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预算管理、工程价款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结余资金、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章节明确了财政部、各级财政部门、各级主管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的职责。与原《规定》中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基本建设财务的职能部门相比,《规则》加大了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监督中的职责,同时也详细规定了项目建设单位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职责。

3.拓展重点内容,侧重点突出

《规则》新增绩效评价、监督管理、附则三章内容;预算管理、工程价款结算、资产交付管理、结余资金管理扩充为独立章节;建设成本管理、竣工财务决算管理除在《规则》中做大篇幅描述外,还另行以管理规定、暂行办法的形式加以规范。

二、在执行过程中的思考

虽然《规则》对基本建设财务行为做了详细、全面的规范,但在实务中,仍有一些事项需项目主管部门和各地区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项目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以规范。

(一)设备购置类项目的财务管理问题

《规则》第六十一条规定“项目建设内容仅为设备购置的,不执行本规则”在实务中,仍会有设备购置类项目实施,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在基本建设财务账套中核算又不执行本《规则》,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政策依据。

(二)关于成本列支时点问题

符合验收条件3个月后发生的费用不得计入建设成本,这条操作起来较困难,因为各行业、各类项目情况不同,“符合验收条件”又是一个主管判断色彩较浓的标准,最好以竣工验收这种较为明确的时点作为划分时点。

(三)业务招待费的把握问题

《成本管理规定》中关于业务招待费的规定为,一般不得发生,确需列支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虽然这一条体现简政放权理念,由项目建设单位自主决策是否需要列支,但在实务中,项目建设单位和外部审计部门的理解不免会产生不同,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业务招待费分别做出明确规定。

三、今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向

《规则》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重新进行了梳理,也为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资金支付管理,严把资金结算关

加强工程款的支付审批管理,明确付款环节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工程价款支付时,项目建设单位应坚持按工程建设进度下拨经费,依据全过程造价审计结果、合同约定的比例,在施工单位提出付款申请后,监理、总工、项目建设单位基建管理部门负责人、项目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审核签字、项目建设单位领导按权限签字后,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支付工程价款。

(二)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切实做好预算执行

预算管理工作中,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预算安排必须考虑预算执行的可能,并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组织实施。二是预算执行要以保证国家财政资金使用安全为前提,以项目实施的进度促进预算执行,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三是要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抓紧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程序,压缩工作时间。四是把预算执行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密切跟踪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影响预算执行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支出,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项目预算执行。

(三)合理建账,加强会计核算

按项目单独核算,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这样有利于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也有利于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科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并正确使用,一是要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求,二是要与批复概算明细相适应,三是要与预决算、政府采购等国家有关政策做衔接,使会计核算有利于随时分析概算执行情况,满足竣工财务Q算报表的编制要求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实际需要。

(四)加快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及时确定交付资产价值

竣工财务决算主要难点在于各方面数据的统计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期多跨越几年,也增加了数据统计的难度。因此,建立与财务核算同步的项目全过程统计机制,将竣工决算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工作分散在平时来完成,每一项支出在财务入账时,及时统计竣工财务决算相关信息,待项目符合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条件,便可立即开展工作,相对缩短了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时间,确保形成资产及时入账并交付。

(五)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其核心是绩效指标的设定,可引入项目生命周期的理念,对基本建设项目前期、项目建设期和项目竣工运营期三个阶段设定不同的绩效目标。项目前期主要评判是否值得投资,存在哪些风险等;项目建设期主要分析工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工程质量是否达标、预算执行是否规范;项目竣工运营期评价是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投产、运营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立项决策、施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全过程和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蔡庆旭.论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J].经济师,2016(9).

[2]曹淑萍、程志群、宋峰.浅谈水利基本建设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治淮,2012(2).

[3]陈晓娟.浅议如何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4]周国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最新变化及其思考[J].交通财会,2016(07).

[5]幸治菊.对《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的新旧对比分析[J].财会学习,2016(18).

[6]王培亮.系统、全面、重点突出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校院两级;体制改革;财务目标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8.018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8-0026-02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为适应现代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大学整体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中心的目标管理体制已成为现代综合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而财务管理体制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学校、二级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财务管理中,分级负责,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发挥管理效能,最终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这项改革中,各大学因校情不同而在具体的实施上、运行模式上也有不同。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推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原则

1.1改革的意义

改革的意义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形成以“微观激活,宏观调控”的财务管理体制,使学院真正成为办学主体,最大限度地增强学院的办学自和办学活力;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开源节流”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整体经济实力;全面实行目标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考核,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人事、资产、后勤管理和分配制度等系列配套改革。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支持学科发展、提升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目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实施权责明晰的校院分级财务管理。以事权与财权相结合为核心,真正建立起“责权分明,事权、财权清晰,学院成为拥有较大办学自的责任实体”的办学管理模式。贯彻落实校长经济责任制,构建以学院为中心的多层次经济责任体系,建立并完善高效的制度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树立“大财务”理念,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体系,推动学校从资源紧缺型向资源合理配置型转变。

1.3改革的原则

改革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放财权、激活力的原则,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将能下放到学院的财权尽量下放,形成学院自主办学的格局,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②坚持做增量、保民生的原则,按“做加法”的思路,保障各学院的经费比改革前有一定增长,确保教职工基本待遇有所增加;③坚持保重点,上水平的原则,对包括重点(高端)人才、重点学科、重要平台、重点建设,学校设立专项保障资金,消除各学院在引进高端人才、进行重点建设的顾虑,促进学院上水平;④坚持重导向,保质量的原则,通过评估监测、系数调节,推动各学院引进教师、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⑤坚持重绩效、促发展的原则,按照教育部的绩效奖励原则和指标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绩效奖励办法,引导各学院坚持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2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范围

2.1调整学校和学院的经济权限

学校管理的主要经济权限包括:“五统一”:在总体把握学校办学方向的前提下,统一制订学校财务发展规划与建设计划;统一学校教育资源统筹调配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制定学校财经管理政策、财会规章制度;统一规范学校的财务预决算和会计核算的管理;统一对学院的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估等。“五完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控制制度,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完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学校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对学院考核和综合评估。

学院管理的主要经济权限包括:学院预算的合理编制,办学经费的自主调配;学院增收节支措施的完善,收入分配方案的确定;学院内部评聘人员工资、津贴等薪酬标准的确定;学院内部经济调控手段、考核体系以及奖惩、激励机制的完善等。

2.2划分学校和学院的费用承担范围

校级财力承担的费用包括:学校管理部门、直属事业和服务单位的人员经费、日常运行经费,全校教职工医疗费、公积金、房改补贴,全校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共建设及维持费用,专职科研人员基本保障经费,保重点和专项建设经费,以及对外投资等。院级财力承担的费用包括:学院人员经费、日常运行经费、专项建设经费、资产占用费等。

2.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为鼓励学院依法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学校将各项收入分配进一步向学院倾斜。

3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

3.1改革的过渡方案

①修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事业收入分配管理办法》,调整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校院分配比例,体现向下倾斜原则。②根据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生规模和学院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学生规模调节系数和学院综合调节系数,对本科生、研究生学费收入和拨款的分配进行调整。③设立专职科研人员基本保障经费。④对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项目实行补贴政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适当补贴。⑤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专兼职院士、杰出青年、、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者及二级教授以上重要人才的待遇给予特别资助。⑥实施重要成果奖励政策,各学院获得的部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学校设立的教职工年终业绩奖、学生优秀奖学金等,由学校财力承担,各学院自行设立的奖励,由学院财力承担。⑦学校设立基础学科专项、重大科学研究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专项,对承担该类项目的学院进行扶持。同时,学校根据当年校级财力状况,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含高端人才引进)给予支持,学院必须提供必要的配套经费。⑧各类学生2013年底以前年度欠缴的学费,学校将积极配合各学院催收,催收部分的70%纳入院级财力。⑨实施3年过渡方案。以各学院2013年经费支出为基数,学院收入超过基数的部分全额纳入学院财力;学院用足各类政策(含校内创收分配政策)仍存在缺口的,缺口部分由学校适当补贴,2014年按差额全额补贴,以确保不低于上一年度,2014年按差额2/3补贴,2015年按差额1/3补贴,从2016年开始学校不再补贴,由学院自行解决。具体补贴办法由学校制订。

3.2相关配套政策

为确保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将出台《院级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学校人员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公房及水电有偿使用实施细则》《本科教育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研究生教育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奖助学金管理改革实施细则》《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经费改革试行细则》等配套文件。

4结论

财务工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财务工作要为“一体两翼,建高水平大学”服务,要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与指导、规避财务风险。要坚定信心,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施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在理顺学校与学院的财经关系,规范学院的财务行为,扩大学院办学自,提升教职工福利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职能部门和学院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研究解决。这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实行,使学校和二级学院管理的独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学校财务统而不死,对学院财务放而不乱,为大学财务目标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松令,李国俊,沈燕.准分散管理条件下校院两级财务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0(3):29-32.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3

所谓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通常是指企业在符合我国有关会计规范的指引下,依照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让本企业自己来设定一套符合本企业实际所需的会计规则、会计方法以及会计程序。作为企业管理制度必不可缺的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直接影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是一个规范性的文件。《企业会计准则》的施行,我们的会计管理体制已经发展成为由会计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作为基础,依照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所需来构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我们在以符合《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之下制定出能够满足企业所需的内部会计制度对于增强我们的会计核算能力有较大的现实作用。

一、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同一个会计事项有几种处理方式可供选择,若不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加以明确,则由于会计处理上可选择的事项较多,势必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随意性过强,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统一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还可使得集团公司子公司之间在处理同一种会计业务时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使得各子公司间会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便于管理的目的。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所需的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要作用

1.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企业会计准则》对同一会计事项提供了若干个处理办法,如果我们在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上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则必定会造成财务人员在平时的会计工作中随意选择处理方式,这样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在集团公司当中,如若母公司子公司之间在处理相同的会计业务时使用的是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造成所得出的数据间没有参考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必定低下,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没有益处。

2.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没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约束,同一公司不同会计期间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同一会计期间各明细科目核算内容、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造成不同公司之间、同一公司不同会计期间之间财务数据不可比,使得按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起不到财务分析应有的作用。

3.可以让财务分析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可以让本企业不同会计期间或者母公司子公司的同一会计期间的处理方法相互一致。这样,本企业不同会计期间或者母公司子公司的同一会计期间的对比方有实际的意义,可以让财务分析所选取的数据是具有对比性的,所分析出的结论也是能与企业的实情相吻合。

4.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后,企业各会计科目的明细科目设置、核算内容、会计处理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便于财务人员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给企业的财务检查提供依据,同时也使得企业预算管理的针对性大大加强,达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及管理需要制定。

2.适应性原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企业规范会计核算的需要、预算管理的需要、财务监督的需要、财务管理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使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适应本企业的管理需要。

3.规范性原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全面规范本企业各项会计核算工作,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基础,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序进行。

4.科学性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将有利于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和内部会计控制,同时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及公司情况的变化定期进行完善、修订,使得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

四、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的程序

1.做好准备工作。组织本企业主要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的必要性及作用、制定的原则、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研讨,集思广益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的质量。

2.确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组织人员对具有代表性的凭证、账簿进行研究,探讨主要业务账务处理的各种方法及优缺点,结合企业预算管理、财务监督、财务管理的需要,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设置、使用及核算内容;会计账簿设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账务处理程序等方面形成思路。通过对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主要会计核算事项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所要规范的主要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三类:一是与利润表有关的成本类、损益类科目的规范;二是与资产负债表有关的资产类、负债类、权益类科目的规范;三是与信息披露有关的财务报告的规范。

(1)会计科目设置。要涵盖企业现有及以后可能用到的一级科目和各级明细科目。在科目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核算以及管理的需要,同时结合预算管理的内容,充分体现适用性的原则。如在设置费用明细科目时应重点考虑可控费用项目的各级明细科目的合理设置,以便于监控。对各科目的核算内容及使用范围进行详细规定,达到便于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2)会计账簿设置。根据各会计科目及各级明细科目,合理设置总分类帐及明细分类账,便于分析、查账。

(3)账务处理。对企业主要业务形成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所涉及的账务处理,进行明确规定。

(4)会计估计的选择。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的选择。如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估计、提供劳务完工进度的估计、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残值、摊销方法的估计、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估计等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定,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5)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指企业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报告中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在资产方面,存货的取得、发出和期末计价的处理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及后续计量中的成本法或权益法、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后续计量模式等属于资产要素的会计政策;在负债方面,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债务重组的确认和计量、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等属于负债要素的会计政策;在所有者权益方面,权益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属于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政策。

(6)财务报告。不但包括基本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而且要对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报表种类、反映内容、格式等进行规定,如收人明细表、成本构成表、费用明细表等,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应成立内部会计制度制定工作小组,确定小组的成员及分工,便于开展工作及提高工作成效。企业的财务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及主要财务人员应作为小组的成员。在制定时应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预算管理、财务监督、财务管理的需要进行内部会计制度的制定。在制定完成后应进行充分的讨论及征求意见、修改,以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在正式下发后,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以保证其执行效果。

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实施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实施,影响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正式颁布印发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1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如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基建账并入大账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并在吸取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成功经验的同时还积极地学习国际公共会计规则的制定,使新的会计制度更健全完善,较为全面地规范了高校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高校会计将产生深远地影响。

一、高等学校适用新修订的《新制度》。

高等学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规定:“如果事业单位所处的行业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该事业单位适用特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特定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都适用《新制度》”。因此,高校适用2013年实施的新《新制度》。

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会计工作总体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高校的各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高校财务与预算管理需要,在基建“游离”大账、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计量口径模糊、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协调的局面,亟需进行修订。《新制度》的实施将规避上述矛盾并对高校产生如下方面总体作用:一是适应高校财政管理改革方面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等的需要,实现高校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实施的需要。《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执行《新制度》,将会很好地加强高校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并能够有效落实新的《财务规则》。三是对规范高校会计行为、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起良好作用。

三、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

第一改变了高校会计核算基础。新准则第九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由旧制度的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改为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由此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发生了改变。第二改变了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财政部2012年12月19日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基于上述规定,财政部及主管机关已明确了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方式。第三改变了高校基建投资会计核算原则,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提高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第四改变了高校对财政投入资金以及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第五改变了高校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则,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六改变了高校财务报表体系。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以及其他一系列改进,这些改进使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四、高校实施新会计制度应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财务账套账务处理。

《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当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将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时: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按照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中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二)高校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核算高校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并进行如下处理:(1)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新旧转账时转入“存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全面核查其原价、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条件下对这些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自执行新制度起对这些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2)对执行新制度后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

五、高校实施新会计制度应扩大培训学习范围问题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其修订必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二是《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订《会计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二、《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的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与修订《会计准则》保持同步。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会计制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是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负债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精细、科学,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

(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新《会计制度》后,基本原则是,如果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或基本适用新《会计制度》,则不再修订相关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原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将转为执行新《会计制度》)。

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篇幅长达近5万字,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如下八大方面的变化:

1、协调增加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2、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4、着力加强财政投入资金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5、规范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6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探讨

一、我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及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逐年增加,国家对西部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就“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云南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就达20.20亿元,为保障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国家专门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如:《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财农〔2001〕42号)、云南省政府也出台了《云南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02〕57号),各县市也根据要求,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随着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的深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暴露出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职能缺失,贪污、挤占、挪用农业基本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经常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保证国家资金的安全使用,做到科学概算、规范执行和有效监督,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管理任务,规范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监督势在必行。

二、武定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1.重“争项目”、轻“建项目”。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中西部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但是由于支付的省份较多,支付的资金有限,分配到县级的资金少之又少。尤其像武定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要争取到国家的资金更是困难。于是各级政府积极主动、想尽各种办法向上争取资金。一年争取不到,两年争取,或是更长的时间。政府部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向上争取资金上,由于无法确定是否争取到上级资金,没有对项目进行认真设计和规划。就是争取到项目,前期工作也不扎实,设计内容粗糙,由于时间久,不适应项目实际建设需要,项目执行时难以按正常的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变更,就是调整也是随意进行变更,随意调整建设内容。

2.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体制改革以来,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落后地区本级财政收入减少,国家转移支付的资金有限。财政可支配财力不足,在保吃饭、保机构运转上都存在问题,基本上无力解决基本建设项目配套资金问题。上级下达项目建设资金,其中相当的一部分需要地方进行配套,没有地方配套资金,也争取不到上级资金。为争取到上级资金,政府只能是随意列报或虚报配套资金,由于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和项目质量。

3.项目概算不科学性、不合理,细化程度不够。为向上级争取到资金,有些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甚至捏造论证的基础数据,项目投资费用测算存在人为因素,导致概算不切实际,造成项目投资建设内容不能完成。项目预算细化不够,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不符合有关管理规定。

4.项目资金管理重视不够,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单位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往往只是重视项目资金的争取,忽视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到财务人员由于不熟悉新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加之县级财政困难,办公经费紧张,部分项目资金不能做到专款专用、甚至改变资金用途,项目资金被套取。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能限于会计核算,乡镇政府会计由财政所记账,财务人员既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又无法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主动参与监督,只能是应付,弱化了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

5.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力。项目建设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虽建立许多制度,但不执行,目的只是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验收。若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6.项目不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部分项目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但不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由于未办理验收手续,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都在基建投资中列支,虚列了基本建设支出,影响了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

三、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建议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到竣工验收可分为前期工作、实施、竣工验收三个阶段,财务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建设实施阶段,而应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项目实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三个环节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投资成本,防止腐败,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果和项目的投资收益。

1.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财务管理

(1)共同参与、科学规划。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进行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时,融合财务会计人员共同参与,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事前监督管理作用。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财政经济状况、不同筹资渠道的特点,确认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可靠性,提出筹资策略和组合方案,使项目投资概算的编报更加科学、准确、细化,保证各支出能体现在概算中,防止项目概算与执行相互脱节,为项目的概算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评价分析体系建设。项目在立项、可行性研究阶段,重点对建设项目的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是否可行进行科学决策与论证。为保证项目投资决策的成功,在决策过程中,应遵循五大原则:科学、民主原则,系统性原则,提高经济效益原则,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项目投资决策责任制原则。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测算项目经济效益,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动静态指标相结合,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从符合社会发展、人民需要及经济评价指标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项目投资决策的合理化建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项目财务预算,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性,防止过分乐观、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从源头堵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实施阶段的财务管理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推行法人制、代表制、招投标制、工程预决算审计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负责制等。从源头上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提高项目执行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基建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完善建设项目内部机构的设置,在各层次、各环节之间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将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岗位,按岗位确定任务、职责和权限,用制度来规范建设项目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加强项目招投标工作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要按相关规定完成招投标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对竞标企业的资质、财务状况、履约能力等进行重点审查、分析评估和筛选,以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严格遵循招投标的原则和程序,确定招标的组织形式、招标的范围、招标书的制作、开标、评标方式等,切实做好项目的招标工作,保证项目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基本建设支出中符合集中采购目录内和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依法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

(3)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体系,准确进行项目成本核算。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着力提升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根据农业部《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合理安排使用项目建设资金,强化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如实反映基建财务状况,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按照效益优先原则,对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厉行节约,防止损失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加强资金结算管理,发挥财务的监管作用。资金拨付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价款进行结算。财务人员在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作出分析,控制建设资金的拨付进度,把好财务管理关。一要认真审核工程价款结算的手续是否完备、结算审批程序是否规范;二要审核结算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防止高估冒算和虚报冒领。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按施工合同约定的比例或质量保修合同约定的比例提留。

(6)加强项目变更审批管理,完善变更手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原因,建设项目必须调整的,要及时进行变更处理,变更材料要充分,需得到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审批,变更程序合规、手续合法。

3.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财务管理

(1)抓好竣工项目财产清查工作。建设项目完工后,在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前,建设单位要认真做好各项财产清查工作,应对与基建项目相关的财产物资、债权债务及时进行清查,做到账实相符。各项资产物资应逐项盘点核实,填列清单,妥善保管,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置。不得任意侵占或挪用,处理的财产物资收入应按规定冲减相关成本。报废工程需按规定的程序上报有关部门批准。

(2)加强基建收入和结余资金的管理。在基建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净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建设单位应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税后收入作为建设单位留成收入,按国家财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分配使用。对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3个月内未办理竣工验收和资产移交手续的,视同项目已正式投产,其费用不得从基本建设投资中支付,所实现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不再作为基建收入管理。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财政部或农业部有关基建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对基建结余资金进行分配处理,不得截留和挪用,留成收入要按规定范围计提和开支使用。

(3)及时组织竣工财务决算。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相关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未经批准之前,基建项目实施机构不能撤消,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待竣工财务决算批复后,应及时调整有关账务,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进行资产产权登记。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epC总承包;税务筹划;合同形式

在国家能源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核电站工程建设迎来了“井喷”时代。由于核电站技术先进、工程接口复杂、管理要求高等特点,国内核电工程建设均采用机组/分岛epC总承包模式,即总承包商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由于epC总承包模式在国内实践时间不长,与之模式配套的税务制度不完备,使得税务风险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筹划方案降低税负,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升总承包商的市场竞争力。epC合同是综合体现发包方和总承包商职责分工和风险承担的基础文件,将直接决定双方的税负水平及涉税事项。因此,税务筹划应该在epC合同的谈判和签订阶段实施。本文基于当前最新的税务征管规定,针对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中典型的税务风险,从epC合同签订和组价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1.混合销售风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税第50号令)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税第52号令,以下简称《营业税实施细则》)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称为混合销售行为。混合销售行为应全额缴纳增值税或者营业税。

在核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模式下,总承包商除了从事设计和技术服务外,还向业主供应设备材料,并为供应的设备材料提供建筑安装劳务和机组调试,总承包商所供应的设备材料多为外购,上述行为符合“混合销售行为”的定义。也就是说,总承包商要就其总承包合同全额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总承包商和业主难以承受的:如全部缴纳增值税,则占总包合同额近50%的设计、土建安装施工和调试等工作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在全面实行“营改增”政策后,总承包商也无法获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进项票),全额缴纳税率为17%的增值税与设计、施工服务等缴纳3%的营业税相比,税负大幅度增加;如全部缴纳营业税,则业主无法从总承包商处取得增值税发票,不能享受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好处对业主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显然,对于总承包工作来说,如果简单地用混合销售行为界定,并按照单一税率/税种征税并不合理。为了规避此风险,本文从合同签订形式上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方案1:将总承包工作按采购供货、设计及技术服务、施工及调试纳入到三个合同中,由三个关联公司分别和业主签订。这种形式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被认定为混合销售,但业主公司分别和三个独立公司签订专业承包合同,实际上打破了epC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并且会产生设计-供货-施工-调试-竣工移交各环节的接口问题,业主公司存在协调工作量增大和合同权利保护不足的风险。并且,由于核电建设的特殊性,核安全物项的实施必须满足严格的质量要求,由三家关联公司负责核电站的建设,将对参建方的资质和质保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难以获得监管部门认可。

方案2:由总承包商和业主签订总合同,并按采购供货、设计及技术服务、施工及调试分别签订子协议,总承包商对采购供货、设计及技术服务开具相应额度的增值税发票,施工及调试部分开具营业税发票。这种方案不仅从合同形式上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应税项目分开,而且也避免了实施主体不一致造成的责任追溯困难,确保了总承包工作的完整性。

不过,方案2中三类业务均由同一个主体完成,仍然存在被认定为混合销售的可能性。因此,在总承包合同签订前,需要就本方案的可行性提前与项目所在地税务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其理解和支持。

2.重复纳税风险

在规避混合销售风险后,总承包商可以按照不同业务性质分别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但总承包商在部分征税环节仍然存在重复纳税风险。根据《营业税实施细则》第16条规定,除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在epC总承包项目中,设备材料均由总承包商提供。因此,总承包商在就承包范围内的设备和材料开具增值税发票并缴纳增值税后,仍然存在被项目所在地税务部门征收营业税的风险。此风险在总承包商异地承揽工程项目时尤为突出。在《营业税实施细则》未做出修订或者“营改增”政策在全行业全面推行之前,这个矛盾仍无法解决。为了合理规避上述风险,本文从合同签订形式上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方案1: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规定,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可以看出,财税[2003]16号文与《营业税实施细则》中的规定并不一致,并且财税[2003]16号文并未废止,仍然有效。在总承包合同签订前,总承包商可以就财税[2003]16号文的可用性与项目所在地的省级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并积极申报设备名单。为配合此项工作,总包合同中应将属于备案清单内的设备明示出价格(按实际采购进项税额发票的金额计列),以便税务机关核实费用。

方案2:如果税务机关否定了财税[2003]16号文的可用性(即拒绝就具体设备名单进行登记和备案),则方案1不可行。根据《营业税实施细则》的规定,业主方提供的设备价款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因此可以在不改变总承包工作关系和责任分工的前提下调整工程所用设备的合同签订方式(供应方式),即由业主和总包方作为联合买方共同与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在采购合同具体执行时,由总承包商承担全面管理责任,业主根据总承包商指令承担付款责任。合同形式上表现为业主方供货。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由于所签订设备采购合同价格向业主开放,总包方在设备采购环节难以实现设备增值。

方案3:《营业税实施细则》和财税[2003]16号文都将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视为营业税税基的组成部分。因此,不论是业主供应还是总承包商自行采购,在缴纳了增值税的基础上,均需再次缴纳营业税。在“营改增”政策在全行业推行前,并不够完全化解这部分的重复纳税问题。不过,在该项税费缴纳过程中,需要注意营业税税基的计取问题。在增值税转型前,总承包商同业主结算材料费用时,不缴纳增值税,材料价款中所含的增值税额计入了总承包商产值,因此需要纳入税基缴纳营业税;在增值税转型后,总承包商就材料部分向业主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缴纳增值税,材料价款中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再计入总承包商产值,因此需要从营业税的计税基数中扣除。在总包合同签订时,需要对这一部分费用进行明确约定,以减少重复纳税。

由此可见,在现行税费制度下,设备和材料费的税费缴纳存在一定差异,对设备和材料费用进行明确划分对于实现税务筹划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核电站设备数量众多,品类复杂,专业性强,在实际执行时存在不清晰之处,需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计价设备材料划分标准》(GB/t50531-2009)和《核电厂建设项目费用性质及项目划分导则》(nB/t20023-2010)进行判定,在总承包合同的“采购供货协议”和“建安及调试协议”中分别计列并做账务处理,具体实施办法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3.设备采购中间环节费用纳税风险

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并非所有服务于核电设备采购工作的主体都能够向总承包商提供税率为17%的增值税进项票,例如,负责大件设备运输的承运人仅能提供税率11%的增值税票,负责报关的进口人仅能提供税率6%的增值税票,其他小规模纳税人(现场仓储服务等)仅能提供税率3%的增值税票。因此,对于设备采购中间环节的费用,总承包商存在增值税进项和销项(向业主开具税率17%的增值税票)不一致的情况,总承包商需要承担税率差。因此,对于总承包商来说,有必要对设备采购中间环节的相关税费进行量化计算。并且,鉴于当前处于增值税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针对转型前后的不同情况对税负水平进行测算。

假设总承包商采购设备价格为a(含税)并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进项发票,总承包商所发生的采购中间环节费用为B,总承包商取得税率为6%的增值税进项发票(为简化计算,按照单一税率考虑)。在增值税转型前,总承包商针对设备采购中间环节费用缴纳的税费合计为B×3%;在增值税转型后,总承包商就此项费用承担的税费合计为(B×11%)÷[(1+17%)×(1+6%)]=B×8.87%。增值税转型前后税负增加B×5.87%。假设B部分费用取得的增值税进项发票税率为11%,按照上述方法测算,增加的税负为B×1.62%。由此可见,设备采购中间环节的工作内容不一样,税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总承包商来说,应根据最新的税费征管条件合理测算税负成本,并在总包合同组价中考虑。

4.结语

上文从总承包商的角度分析了核电工程epC总承包合同面临的主要税务风险,并提出了通过优化合同签订形式应对相关风险的策略。通过合同手段,可以消除相关税制不合理造成的税费风险。对于无法完全消除不利影响的,也可以量化计算其影响,并在合同定价时适当考虑。但是,上述各种措施均是针对现行税收征管制度提出的“权宜之计”,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从立法角度充分考虑epC工程总承包的特殊性,出台与总承包工作相适应的税收征管规定,支持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财税[2011]110号),2011.11.16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2003.1.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务部、国税总局第50号令),2008.12.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务部、国税总局第52号令),2008.12.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计价设备材料划分标准》(住建部GB/t50531-2009),2009.9.3

[6]《核电厂建设项目费用性质及项目划分导则》(能源局nB/t20023-2010),2010.5.1

作者简介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会计核算的相关定义

1.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的重要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会计制度是根据相关会计理论制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为企业决策者和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会计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两大类。

3.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照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可以将其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如果按照层次划分,可以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这三个层次。

二、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电力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目前大型电力企业集团产权全系,特别是母公司与其下属修造、施工、投资等行业的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尚不明确,机构设置不明确,没有能够形成清晰的企业构架树。层次多、多头管理、多头负责造成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另外各下属单位的财务数据没有集中存放管理,每单位一个独立的账套,不能有效的反应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不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会计内部控制。

2.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电力企业一般规模庞大,部门众多,机构冗繁,各部门之间的牵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执行情况不佳。内部控制的缺失给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导致企业资产流失,同时加大企业外部监管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然而一些电力企业的监督部门、收受贿赂,监管缺失,使得企业内部会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3.会计信息容易失真

电力企业内部分支机构众多,利益主体复杂,使得会计信息传递的路线较长,环节较多,容易造成信息扭曲。同样由于大部分会计原始资料都是手工整理,手工加工环节越多,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目前在大部分电力集团的会计核算流程中,会计原始凭证要经过若干次手工加工和传递,逐级汇总上报,难免造成信息的流失。部分子公司不按照要求妥善保管会计原始资料,随意存放,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丢失、毁损情况屡屡发生,这些因素也加剧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优化策略

1.改进会计核算系统

由于企业财务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企业会计核算系统,所以必须确保企业会计核算系统能够有效提供用于财务分析的数据。同时传统会计核算大多分散部署,数据“孤岛”现象明显,报表逐级汇总上报,会计信息时效性较低。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建立起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保证同一法人单位一套账管理,自动对账平衡、内部账务协同处理,财务报告从账到表自动灵活生成的体系。(赵振.洪郑凯,2009)

2.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原则,准确定位会计监督人员的角色。加快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现金管理制度、财务监督制度等,使会计人员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同时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入手,以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目前会计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干预,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作用。政府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应该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惩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3.发挥信息技术力量,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电力企业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减少手工加工环节,合并部分中间层次,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会计的集中核算,还能够很好的保存会计原始数据和资料,以备以后查用。

4.为规范临时设施核算管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等规定,结合本单位相关业务特点,制定以下细则。本细则仅为了更好地优化我们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让财务进账和支出可以程式化,防止财务被个人或个部门影响。本细则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机制。在我公司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是详细的相关内容。(本细则仅供参考,不代表个人的任何评论色彩,各公司可以根据各公司的特点制定达到理想的运用效果)

第一条.电力企业临时设施是有多方面的

临时设施是指为了保证施工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在施工现场建造的生产和生活用的各种临时性简易设施。临时设施是施工企业其他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的临时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内容:施工现场临时作业棚、机具棚、材料库、办公室、休息室、茶水棚、厕所、化灰池、储水池、沥青锅灶等设施;临时铁路专用线、轻便铁道;临时道路、围墙、护栏、刺丝网等;临时给排水、供电、供热等管线;现场预制构件及加工材料等所需要的临时建筑物;临时简易周转房;现场临时搭建的职工宿舍、食堂、医务室、浴室、理发室、托儿所等临时利设施。

第二条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二)使用寿命超过一年;

(三)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下列临时设施通常应确认为存货管理:

1、用钢模及扣件、铁脚手管、毛竹、竹篱笆、石棉瓦、土工布、塑料薄膜、防雨布、茅草等搭设的施工现场临时作业棚、机具棚、休息棚、茶水棚、材料棚等。

2、化灰池、储水池、沥青锅灶、清洗沟池、排水沟道、室外自来水台池及其他价值较低的类似建筑物。

3、临时围拦、护栏、刺丝网、临时道路场地平整用石子及其他相关费用,工程竣工后构成工程现场整体的道路费用。

4、临时施工用电、用水耗材及相关费用,广式照明设施、路灯。

5、临时宣传标牌及相关设施。

6、移动值班岗亭、道路栏杆、支墩。

7、临时通讯线路、支架及相关费用等。

8、现场预制构件及加工材料等所需要的临时建筑物;

9、与现场施工直接相关的场地平整及相关费用。

10、属于安全生产费用开支的临时设施。

第三条下列临时设施不属于企业资产:

(一)由建设单位建造并无偿提供的;

(二)由建设单位拨付资金、企业负责建造并无偿使用、工程结束按合同约定最终所有权归属建设单位的;

(三)临时租用的。

企业建造本条第(二)款所述临时设施的收入和支出应作为“甲方零星委托项目”纳入主体总承包合同的收支核算体系。

第四条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临时设施计提的折旧、企业使用临时设施支付的租金、发生的临时设施零星维修费用,按用途分别在相应的成本费用中开支,租入或无偿使用的临时设施所发生的改良支出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合同工期内摊销。

前款所述的临时设施改良支出一般应符合以下标准之一:

(一)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原值20%以上;

(二)经过修理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

(三)经过修理后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第五条凡不属于本细则第三条规定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临时设施,均作为流动资产管理,于费用发生时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按用途分别在相应的成本费用中列支。

第六条新开工工程应及时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调整事项编制现场临时设施目录,列明临时设施名称及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该目录由分公司工程管理部门、经营开发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写,经分公司主管经理批准报工程公司财务部备案,并按相同手续办理相关调整事项。

第七条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场临时设施应单独上报固定资产(临时设施)购建计划,单独签订施工购建合同,按正常固定资产购置手续办理,由分公司分别核算在建工程成本,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办理验收手续转工程公司统一进行核算与管理。不能及时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应按估计价值入帐,待确定实际成本再进行调整,如果单项资产实际成本与估计价值误差率在3%以内且误差金额小于两万元的,可将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第八条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场临时设施应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别进行管理,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期限一般按工程合同工期确定,净残值率一般为零。

第九条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场临时设施发生下列情况应办理清理销账手续:

(一)毁损、拆除、出售;

(二)未来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结语

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坚持优质、高效、低消耗的经营方针,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质工程的同时还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积累,为企业的自身发展和职工的集体福利事业提供资金。这就要求电力施工企业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机制,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许业玲,王龙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章云飞.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J].金融经济,2007,(14)

[3]何艳霞,于国术,崔耕.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J].辽宁经济,2006,(02)

[4]王振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税务,2006,(01)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9

一、乡镇财政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镇财政机构规范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两基”建设,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大力推进基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履行乡镇财政职责,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作目标是:用三年左右时间,努力实现全市乡镇财政所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工作精细化、办公现代化。

二、乡镇财政机构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机构规范化

乡镇财政机构是基层政府的财政机构,要按照机构独立、编制单列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机构一般为行政建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实行县(市)、区财政部门垂直管理。尚未实行的地方,要抓紧运作,年底前确保完成对乡镇财政所的垂直管理。按照与乡镇规模、与其承担的职能相匹配原则,对人口达到5万人或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乡镇,应当设置乡镇财政分局。乡镇财政机构要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满足所承担的职能和工作需要。

(二)队伍建设规范化

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建设,为提高人员素质,各县(市)、区要完善竞争上岗制度,严格按照用人标准和程序,加强干部管理。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按计划、分类别、分层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财政业务培训、岗位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骨干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具有财政特色、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要加强基层财政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勤勉为民服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基层财政工作大局之中,做到廉洁从政。加强基层财政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财政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环境,激发工作动力,努力以基层财政文化提升基层财政形象。通过队伍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乡镇财政人员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要妥善解决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批准录用的聘用制干部的身份、退养等问题,切实落实乡镇财政人员的基本保障。

(三)业务工作规范化

乡镇财政机构应以明确职责为重点,着力加强职能建设,现阶段承担的工作主要包括乡镇一级的财政收支预决算工作,落实各级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发放工作;监督管理乡镇专项资金收支工作;村账乡管工作;民生工程工作;新农合工作;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协助农业保险工作;“一事一议”工作以及乡镇的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等各项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依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优化业务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完善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内部管理规范化

乡镇财政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分工,岗位责任到人。建立健全乡镇财政机构绩效考评和工作人员目标考核等办法,细化对基础业务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文明办公、学习考勤、公开公示、廉政建设、接待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树立基层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五)基础设施规范化

要建设规范的乡镇财政所,以适应乡镇财政工作的需要。县(市)、区要妥善用好省财政厅建设资金,并适当安排财力用于完善配套,确保所有乡镇财政所办公条件达到省财政厅要求。我市各县(市)、区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乡镇财政机构办公用房现状和人员规模存在差异,其办公用房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切实加强全省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财农村〔〕1517号)要求实施,不得增加乡镇一级财政举债。

三、乡镇财政机构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推进乡镇财政机构规范化建设是财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需要,是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扩权强镇工作的开展,乡镇财政承担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把乡镇财政机构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坚持不懈地抓落实。要强化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负其责,紧密协作,把乡镇财政机构规范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和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二)制定方案,认真实施

各县(市)、区要联系实际,对管理现状进行认真研究,梳理分析,以财政资金流转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网络和相关软件平台为基础,依托制度建设、绩效考核、目标管理等手段,认真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具体推进步骤上,要按照省财政厅相关文件要求,自至年,用三年时间,各县(市)、区要完成对所辖乡镇财政的机构规范化建设。力求做到乡镇财政机构建设规范、稳定,人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业务工作更加精细,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实施细则篇10

幼儿园财务管理细则一一、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管理好支票和银行账户。

二、依法组织收入、应收尽收,筹集资金。

三、正确使用资金,对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做到心中有数,对债权债务及时结算,清理。

四、各项财产物资做到账账相符,帐物相符。

五、按规定标准执行奖金、补贴、福利的发放和费用开支。

六、依法足额及时上缴财政专户储存,对于预算外奖金按规定计划使用,合理安排。

七、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制度,票据有领发登记簿,并有专人负责,及时到有关部门进行年检和核销。

八、认真执行财政改革措施,严格遵守基建项目的预决算审查制度。对购买大宗物品必须经政府采购部门审批方可定点采购。

九、严肃财政纪律,认真执行监督只能,发现违法违纪,应及时制止纠正,否则有权上报上级领导。

十、组织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计划,根据有关资料,如实、科学、准确:预测资金的使用和投入。

十一、严格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管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需报损、报废必须经领导批准,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国资局审查批准,方可处置。

十二、认真完成省文化厅计财处布置、安排的各项工作人物。

十三、积极与上级取得联系,遇有特殊的情况需要及时汇报,或随时上报有关工作信息。

幼儿园财务管理细则二1、认真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坚持收支两条线及票款分离制度,健全学园的各项财务制度,做到钱、物、帐分开管理。成立学园财务稽查小组,定期核查并公布收支帐目。

2、建立票据领发、缴销制度,使用市财政的统一发票,按市物委批准的标准及项目收费。严禁一切乱收费行为。

3、财务工作实行园长负责制,并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

4、幼儿园经费统一管理,年初预算由园领导、会计、总务、总保管共同商讨拟定,并结合分级预算,有计划地使用。

5、建立健全物品采购审批制度。凡大宗办公用品、材料、设备、家具、用具、玩具的购置,各种会议培训费、书籍报刊费、修缮基建开支、各种用工用资开支,以及大型活动开支,均应实现编制用款计划,上报园长审批。其余由分管副园长审批。

6、单位不得借款给私人。因公出差需借现金的应事先填写借款凭证。报园领导审批,借款者必须及时报销结帐,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结算时间,应向财务人员和有关领导说明。

7、每张报销凭证,要出具凭证单位的公章,每张凭证具有真实性、合理性,要经办人、验收人及领导签章方可报销,实行财会人员监督制。

8、出纳人员应将支票、单据、凭证汇总后,每周缴交给会计一次,以便及时结帐,编制报表。

9、财会人员的帐务要日清月结,园经费每月公布一次,幼儿伙食费、点心费,每月向家长公布一次。

10、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入帐,领发、登记、检查、维修制度,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11、各班的班费应合理使用,并按报销程序按时做好结帐手续。

12、学园按上级要求建立购物报销程序、基建报销程序、修缮报销程序、差旅报销程序规定,工作人员应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按时办理报销手续。

幼儿园财务管理细则三幼儿园财务管理细则为本园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法》等国家有关法规,结合幼儿园自身特点,特制定本管理细则。

幼儿园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园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幼儿园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合理编制园内经费预算,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加强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对幼儿园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如实反映幼儿园财务状况。

一、关于财务管理体制

1、园长要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全面负责。

2、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幼儿园,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体制。幼儿园财务活动在园长的领导下,由上级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没有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幼儿园,实行集中管理,分园核算的体制。园内设会计、出纳各一名,记流水帐,在园长领导下,管理园内财务活动,统一向中心财务机构报帐。

3、幼儿园财务人员应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有权要求本园所有人员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有权参与本单位经费编制计划、签订经济合同等有关财务活动,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及财产保管等情况。

二、单位预算管理

幼儿园应本着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每学期的经费预算。

1、编制方法:

收入预算:应考虑幼儿园维持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

支出预算:根据幼儿园本身财力可能、幼儿园正常教育活动和发展计划,妥善安排其他各项必需支出。

2、预算编制的审批:

每学期初幼儿园财务领导小组成员商讨通过将本学期的经费预算情况作详细安排。(人员工资,大型维修及设备,日常开支),报上级财务主管部门审核批复并备案。重大事件需调整预算经通过财务领导小组讨论并上报批准。

三、收入管理

1、收入包括学费收入,其他收入(捐资助学、固定资产出租、利息、兴趣班收入等)。

2、幼儿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各项收费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并使用合法票据,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幼儿园收入帐户,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四、支出管理

1、幼儿园支出是指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内容包括: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设备费、其他费用等。

2、幼儿园支出应严格执行国家财务规章制度及上级主管部门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另附),没有统一规定的由幼儿园结合本园情况规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按预算正常执行,各项支出应按实际发生数列支。

对于大型的维修及设备购置应预先经财务小组协商签字,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方可支出执行。

幼儿园应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把好质量管理等环节,防范决策失误等有关舞弊行为。工程结束后,报请审计部门审定,工程款项由局与施工单位核算。

五、资产管理

幼儿园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

1、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及应收、暂付款、借款、存款等。

幼儿园应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①对货币资金收支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应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②审批人应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

③幼儿园因公个人用款时应按照提交用款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等程序执行。会计、出纳应按签字齐全、票据规范、支出合理等认真复核后方可办理支付手续。

④单位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中决策和审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单价满1000元或一次性支出满20xx元的设备或维修项目)。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的行为。

⑤对于大额的支出应使用转帐支票,不得以现金直接支付。

⑥现金收入应当及时存入银行,不得用于直接支付单位自身的支出。

⑦以幼儿园为单位借出款项必须执行严格的授权批准程序,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

⑧单位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帐,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帐外设帐,严禁收款不入帐。

2、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幼儿园应根据: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结合本园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幼儿园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些全面的清查盘点,一般的报废、转让经财务领导小组批准后核销,大型、贵重的设备应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核销。

六、代管款管理

幼儿园的代管款包括代办费,伙食费。幼儿园应对代办费、伙食费进行独立核算。

1、代办费:幼儿园应严格按有关教育局或有关单位规定收取代办费金额,并严格控制代办费的支出项目,严禁支列无关的费用,代办费应每学期结算支出明细,向家长公布、清退余款。

2、伙食费:幼儿园应按规定的标准收取幼儿伙食费。支出幼儿一餐两点、净水、餐后水果及食堂使用的水电煤气费等其他成本。

应根据制定的带量食谱采购每日食品,严格控制采购的量。

不得在幼儿伙食费中列支无关的内容。

教师伙食应与幼儿伙食严格分开,单独建帐,保证幼儿伙食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幼儿伙食费。

食堂应建立物品进库、出库、每日过秤记录,每月进行盘库。

七、财务清算

幼儿园发生划转、撤并或园长、主管会计离任、外调时,应进行幼儿园财务清算。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对园内的财务、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做好移交,接收的交接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遗留问题。

八、财务报告

1、各幼儿园应根据每月经费的作用情况,编制月财务报表,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一些财务变动情况及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应附说明,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提出改进措施。

2、学期末应对本学期收支情况进行财务分析,包括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及大型维修、设备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并与制定的预算作对应比较。

九、财务监督

1、财务监督是贯彻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幼儿园财务规章制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保证,幼儿园必须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并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制度。

2、幼儿园的财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形式,各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不同的监督方式。

3、幼儿园的财务人员有权按《会计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财务监督权,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权提出意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4、中心会计定期对所辖幼儿园进行财务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