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单位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4:52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规章制度;权利;义务;纠纷

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一年多来,给现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用工制度带来全新的变革与挑战,作为用人单位,应当革除以往陈旧的用工观念,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成本,缓解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冲击。

一、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

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自身特点制定的,明确劳动条件、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关系当事人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法律”,贯穿于用人单位的整个用工过程,是用人单位行使管理权、合同解除权的重要依据。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没有规章制度,公司的管理将会陷于困境。《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所以,规章制度,是劳动关系规则网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明确劳动条件、规范劳动关系的主要机制,也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依据。

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一)可以减少劳动争议

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劳动关系的实际运行中,抽象的法律规范很容易产生歧义,以至发生劳动争议。所以,企业有必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这些抽象的法律规范作出具体规定。规章制度是对个别劳动合同的共同内容作出的适用于用人单位全体劳动者的规则。因此,规章制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基本规范,通过规定劳动者的工作纪律等内容,对劳动者具有规范的作用。当规章制度的内容做到全面、具体、明确时,就可以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出现劳动争议后,也可以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依据,节约争议处理成本。

(二)保障劳动者权利

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期劳动法制不够完善且未形成良好的监督施行机制的情况下,企业很容易牺牲甚至侵犯劳动者的权益。那么,劳动者的权益该如何保护呢?通常是由国家设立最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由劳动关系双方个别交涉形成劳动合同和集体交涉形成集体合同来实现。但是,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劳动合同格式化和集体合同形式化的问题,而且大量的劳动者个人和劳动者集体也缺乏必要的交涉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以明确劳动条件,从而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就尤其重要。对企业而言,通过制定劳动纪律、行为规范等手段来促使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可以使企业得以维持秩序,实现组织目标。

(三)约束劳资双方行为

规章制度虽由企业单方制定,但其规定的是企业共通的权利义务,适用于用人单位及其所有劳动者,劳动关系双方主体都要共同遵守。也正因为规章制度是由企业一方主导制定的,所以在对规章制度进行司法判断时,法院有时就可以作出对企业不利的解释。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对规章制度进行解释适用时必须客观公正,做到劳动者大体能接受和社会一般认可。因此,这种须对规章制度客观、公正解释的要求,能够约束企业任意解释的行为,促进企业自律。自新法实施以来,各地的劳务纠纷案例都在不断的攀升,深具井喷的态势,如何合理规避纠纷、减少被投诉的几率,我们就需要针对这些员工制定我们自己的管理办法,合理规避用工风险,减少纠纷产生。

三、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的注意事项

(一)规章制度的合理涵盖范围

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范畴相当广,涵盖劳动管理的方方面面。《劳动合同法》第4条明确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劳动部关于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7]338号)明确企业规章制度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待遇、职工奖惩培训、以及其他劳动管理等。用人单位可以据此制定、完善、修改、废止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促进企业正常安全生产经营、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及时处理劳资纠纷的有效保障。

(二)规章制度制定的法定程序

程序违法也是违法。如果任凭企业主、企业老总、企业的管理层随意制定规章制度,无疑会在制度上剥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大劳动者义务,造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的失衡,极大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诱发劳资纠纷,破坏社会和谐。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管理经验,通过建立完善的集体协商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保障企业规章制度内容合法,程序公正、合法,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但是,在企业工会组织不健全、工会工作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情况下,集体协商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尚需时日,任重道远。目前,我们可以借鉴国有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协商制度来保障企业规章制度内容合法、程序公正、合法。《劳动合同法》第4条确定了民主协商的程序,制定规章制度时经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出台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时,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实施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时,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通过此程序保障企业规章制度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三)规章制度的内容合法

内容合法就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其内容符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相抵触的部分是无效的。《劳动法》第4条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要依法制定,《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指出:“依法”,指所有的法律、法规、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保证其内容合法的基础。法律有明文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细化、具体的规章制度,对于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以及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法律立法的基本精神以及公平合理原则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

(四)规章制度的有效公示

规章制度公示制度既是保证劳动者享有知情权的基础,也是保障该规章制度有效落实、实施的必要条件。关于公示的方式、形式,法律并无专门的规定。实践中,多通过在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附件中约定,或者规定在员工守则中,或者通过发放学习材料、组织专门学习、组织专门考试测试告知,或通过在受众职工均可以看到的工作区间、办公场所张贴相关内容等形式。规章制度是否向劳动者公示直接决定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胜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规章制度只有向劳动者公示才对劳动者产生约束力。司法实践中劳动者往往以其不知道规章制度的内容为由主张规章制度未公示,用人单位也往往无法提供已经公示的证据,很多单位本应该胜诉的案件最终败诉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员工的违纪行为本已经达到了规章制度中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但是员工称不知道有这个制度,单位也无法证明曾向员工公示的证据,最终导致案件败诉。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学[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王权典,陈莉.当代劳动法学概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平东.浅谈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合法有效性[J].研讨与交流,2007(6).

4、王俊英.论劳动规章的效力[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8(2)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2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

意义及制定程序

规章制度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劳动法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用人单位的用人管理就丧失了根本。规章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属于用人单位内部的“劳动法律”;二是劳动用工管理的依据和工具;三是劳动争议仲裁

和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四是能使用人单位劳动管理行为规范化;五是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六是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

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根据用人单位管理需要,确定所需制定制度的名称;二、结合用人单位以往经验、教训,收集相关制度规定范本,形成制度草案;三、征求职工意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即走民主程序;四、用人单位行政方面与工会、职工代表反复协商,听取不同意见或建议,采纳合理建议,形成制度定稿;五、公示或告知劳动者。

用人单位设计劳动规章制度

应注意的问题

总的来说一个单位只有人财物三样,人是最难管理的,因此,劳动规章制度同样也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设计时需要注意的

事项很多,现筛选几个笔者认为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大家探讨。

一、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问题

目前《劳动法》、《公司法》等均未明确规定,仅笼统地说明制定规章制度的主体是用人单位,但从《公司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七条规定来看,公司制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是股东会和董事会。非公司法人用人单位由其实际控制人制定规章制度,合伙用人单位由其合伙人协议制定,个人独资用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由出资人或者负责人制定。可以看出,规章制度制定主体中存在着“共议共决制”和“共议单决制”之差别,前者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章制度由单位和职工共同参与制定,后者依据是《公司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这就造成了当今“老三会”与“新三会”在用人单位内部博弈的局面。

因此,实践中设计制定劳动规章制度主体的合法性要考虑到:用人单位必须首先取得生产、经营资格,依法进行工商营业登记,成为一个合法的经济组织;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以用人单位的名义颁布、实施,部门(如用人单位安全部门、人资部门、车间等)的规定,甚至用人单位领导“一言堂”的长官意志均不能作为劳动规章制度使用。

二、延伸问题:“新三会”与“老三会”的矛盾问题

我们一直强调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通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程序的重要性。实践中,用人单位操作起来还存在着如何处理好“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问题。“老三会”即党委会、工会和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新三会”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新时期“新三会”与“老三会”成为用人单位内部两套不同的权力运行体系,二者既有协调与融合,也有某种程度的冲突。比如在工资分配方案、职工奖惩办法等方面,既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也涉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成本。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有审议决定权、股东大会有决策权,两个“权”的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可能会产生碰撞。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下,两个“权”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博弈,这也是新时期劳动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用人单位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过程中如何平衡两个“权”,既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又能保证用人单位健康稳步发展,值得探讨。笔者认为只有从立法层面上明确两个“权”的各自范围,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当然,一些地方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建议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时参考本地地方性规定。

三、劳动规章制度的生效问题

劳动规章制度要用于实务管理,还必须履行一定的生效程序,即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

公示程序是指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必须告知职工,给予劳动者对规章制度的知情权。但法律并未规定公示的具体方式,实务中单位可以采用告知确认书、规章制度培训、劳动者手册签收等方式履行告知义务,但一定要注意保留告知相关证据,防止因告知举证不能造成不必要损失。

综合《劳动法》、《公司法》的规定,民主程序中最主要的即是征求职工意见(包括但不限于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大会)。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司法界对民主程序的把握尺度有所松动。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四意见稿》第七条:“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未经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的民主程序,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但正式颁布实施的《解释四》中已删除此项规定。各地司法实践中对未经民主程序的规章制度一般采取保留的态度,只要规章制度内容合法、劳动者知晓,即可考虑作为仲裁或法院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

四、招录劳动者制度的设计问题

招录劳动者是用人单位劳动者进人的第一道关口,招录劳动者的风险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防止招录广告出现《就业促进法》中的就业歧视条款。实践中因就业歧视而导致劳动者索赔的案件已经出现,因此需要单位设计招录广告时细加斟酌,防止出现民族、种族、、年龄、身份、性别、地域、学历等就业歧视条款出现;(二)把好入职体检关。用人单位可以在招录中注明劳动者必须提交正规医院出具的体检报告,并将体检报告作为录取条件之一,防止因劳动者出现传染性疾病等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三)明确录用条件。录用条件是单位试用期解除劳动者的重要依据,如录用条件不明则单位不能行使试用期解除权。因此有必要通过录用条件确认或者录用条款等方式明确录用条件,以保证用人单位在

试用期内行使解除权不至于败诉。

五、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的设计问题

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是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一项重点。劳动合同管理立足于劳动合同订立、变更、中止、解除、终止五个方面。劳动合同管理要规范化。目前围绕劳动合同存在的争议包括二倍工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违法变更、不当解除和违法终止。因此,用人单位一方面要注意劳动合同管理的科学性,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利用劳动合同管理软件对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进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劳动合同的日常保管工作。劳动合同的作用前面已经说过,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劳动者撕毁自己劳动合同、盗取自己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给付二倍工资的案件。建议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模式,以防止恶意行为发生。

六、工资制度的设计问题

工资制度的设计要注意工资的构成和工资的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工资构成的设计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短期工资与长期工资的关系、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的关系、最低工资与约定工资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劳动者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工资的激励,要做好工资的市场行业调查和分层设计,以避免劳动者随意跳槽所带来的恶意竞争。市场行业调查立足于行业、区域工资水平;分层设计,着力于建立工资的内部竞争体系,拉开工资档次,激励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竞争,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对关键人才也可以实行特殊物质待遇分配方式,以专车、期房等数额不菲的特殊物质待遇留住特别人才,约定服务期限。

七、岗位制度的设计问题

当前的岗位制度中,调岗是一大难题,这是变更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行使自之间的博弈。一是上调,一般不会出现争议。二是下调,需要把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等尺度。对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是平调,一般需要把握以下四原则:

(一)调岗确系用人单位生产经营之需要;(二)调岗后的工资水平与调岗前的要基本平衡,或有所上升;(三)不带有对劳动者打击报复情节;(四)尽量以人为本,通过协商处理。

在明确绩效考核制度的前提下,建议用人单位可以采用劳动合同与岗位合同相结合的制度实现岗位调整。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将劳动合同期限分割为若干个岗位合同期限,岗位合同期满,可以按劳动合同约定重新调换岗位,重新订立岗位合同,避免岗位变动的协商不一致的风险。

八、病假管理制度的设计问题

病假管理制度是针对患病劳动者所设计的。实践中,由于受到医疗期政策的庇护,加之出具病假证明机构的随意性,患病劳动者确实不同程度存在小病大养、泡病假、无病请病假的现象。制定病假管理制度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严格把关:一是严格单位规章制度中的病假申请程序。病假申请实行审批制度,未履行病假申请程序或因特殊原因不能即时履行申请程序,在后续一定时间内经督促又不补办申请程序的,按旷工处理;二是采用销假审查制度,患病劳动者销假应当向单位提交相关病历、诊断证明、医疗票据等证明材料供用人单位审查。对无病请病假的认定,可以采用复查或电话回访方式。实践中还出现过用人单位向医疗机构发律师函的方式,引发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也可将无病请病假的行为视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增加劳动者泡病假的风险。

九、劳动者惩处制度的设计问题

对劳动者的惩处是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惩处制度的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过错累计制度(从量变到质变),一定时期内一般违纪(迟到、早退等)累计次数达到几次可视为严重违纪;二是过错单一制(直接发生质变),比如保安人员监守自盗,在特定场合(加油站等)抽烟等,只要发生了就构成严重违纪;三是要预先规定损失赔偿的执行标准。如劳动者个人原因损坏了机械设备,以直接发生的维修费为计算依据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十、辞职制度的设计问题

劳动者主动辞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原因,也有用人单位原因。建议:一是建立约谈制度,由部门主管或HR对辞职劳动者进行辞职约谈,了解劳动者辞职的心态和真实原因,也能借机收集辞职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从而改善用人单位管理方式;二是建立信息登记制度。我国有句古话“好马不吃回头草”,但同时又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在辞职劳动者制度问题上,个人认为适用“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理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辞职劳动者毕竟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熟悉,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种潜在资源;三是设立辞职劳动者帮助制度,积极为其办理劳动合同解除、社保档案转移手续等,把法定义务变成主动履行,这样可以缓解劳动者的纠结心理,让劳动者回归无忧,甚至以后也有进行商业合作的可能。

劳动争诉中涉及用人单位

劳动规章制度的处理

一、劳动规章制度的违法救济

劳动规章制度的违法救济沿承《劳动法》规定的行政、司法两种救济手段。行政救济中,单位规章制度违法的,劳动行政部门有权依法予以责令改正并进行处罚。司法救济途径中主要体现在规章制度对职工的约束力,如规章制度违法,在劳动争议处理中,仲裁机构或法院可以不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用人单位依据规章制度作出的惩处措施也就不能得到认可。同时劳动者也可以以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权益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二、劳动规章制度与违规解除

一般来说,单位单方解除行为中,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作出解除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行为中最简便的一种手段。但采用这种解除方式也有一定风险:适用正确了,连经济补偿都无需给付;适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违法解除,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是要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的。

三、审判阶段法院的处理尺度

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受制度本身合法性约束,同时也受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约束。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是有章可循的,用人单位涉案劳动规章制度有没有效,能否作为定案依据,只要按司法解释一一对应就行了。

四、领导仲裁阶段仲裁委的处理尺度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虽属两个系统的准司法和司法机构,但处理劳动争议所适用的实体法是一致的,且仲裁是前置程序,处理口径不一致不仅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容易造成裁审结果相左的局面,容易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证据规则。个人认为仲裁机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审查应当比照人民法院的做法,对涉案的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从程序上到实体上进行全面审查,符合规定的作为审案、定案依据,不符合的则不予采信。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合法性问题与对策

前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是在注重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中提出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相关制度,运用可行性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资源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由此可知,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工作中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高难度的复杂化性系统,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来看,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心不仅仅关注于管理的效率,也将高校行政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纳入到自审、自查的范畴,以促进高校管理的全面发展和规范。而这种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对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审查上。

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处理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此定义可以看出,首先,高校规章制度是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高校范围内普遍有效性并能够反复适用的规则;其次,高校规章是一定的高校主体依照一定的合法程序才能制定的规范;最后,高校规章制定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组织和处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规范行政管理权的有效运行。从我国法律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实状况来看,与高校教职员工及学生有关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法的范畴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文件;以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范畴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则。另一类则不属于法的范畴,是学校自行制定的内部教育处理规章制度。这两方面的规范都是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必须遵守的,也是他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强有力保障,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更是与广大教职员工、学生息息相关。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概述

(一)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性质

公立高校通过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其约束内部成员的主要方式,是落实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职能的细化手段的行为作出的规定和约束。作为高等学校的内部规则,是高等学校自治管理权的延伸和体现,是高等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行为准则。它本质上来说,虽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不属于法的范畴,不属于行政法的渊源,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参照,但是作为内部管理范畴和自制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高等学校规章制度可被认为是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或完善,并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是对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有益拓展。

(二)高校规范制定权的合法依据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公立的高校被定性为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权的事业单位,校规制定权是其自主管理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根据行政法上两个重要的原则,即法治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公立高校制定校规的权力必须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否则就会失去其制定的依据并丧失其应有的效力。纵观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的体系,从法的效力层次上看,依法由以下几种:第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宪法第19条第2款、第89条第7款规定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赋予国务院管理教育工作的权力。第二、《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单行法,其第28条、第42条规定和赋予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制定自己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还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第41条、第53条在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校长行使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等6项权力,同时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第四,国家教育部2005年3月25日新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综上,我国从宪法到行政规章,从人大立法到部委立法都赋予高等学校校规制定权。

二、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加快,高校学生权利意识增强,状告母校的案件也逐年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在这一系列案件中,大多以高校败诉告终,法院判决高校败诉的主要理由则是高校内部规定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从而暴露出现行高校管理规范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只有规范和完善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高校校规法治化,才能减少高校与其成员之间的法律纠纷,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校。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是影响规章制度质量提高的瓶颈!。目前许多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一般是职能部门认为工作需要了,就提出并组织人员起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并修改,经主管学校领导同意或有关会议审议后由该职能部门颁布实施。这样的程序在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没有立项审批环节,对拟制定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二是对草案内容的审查机制不健全,使得草案带病!接受最终的审议;三是征求意见工作由于没有法规部门或人员的参与,往往征求意见的过程和对意见的处理上受到起草部门意愿的影响,有时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四是没有严肃正规的颁布实施环节,由学校为主体制定的规章制度简单由职能部门发文颁布实施;五是没有实施后的审查、解释、修订和废止等环节。所以,按照这样的程序来制定规章制度就显得十分的随意,规章制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制定规章制度十分重要,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疏于管理,规章制度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该修订的时候不进行修订或是该整合的时候不进行整合;规章制度已不执行但迟迟不正式废止;甚至有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形同虚设;多年不进行规章制度的汇编工作,搞不清全校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查阅和使用也十分困难;等等。以上问题,会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混乱,丧失权威性,执行中有困难或矛盾,降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规章制度的体系不完善

在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的作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充,各类机构不断增加,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能够及时跟上,所以造成许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一是缺少一些重要的宏观的规章制度。比如,学校的章程、议事规则,对各领导小组、委员会、职能部门职责的规定,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二是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使得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三是缺少工作指南性质的文件,许多具体的工作该怎么做,没有文字表述,一直以来是老人传新人。而且对于新矛盾、新问题的处理,很多停留在作为个案处理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将其上升为一种规定或制度。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另一种表现是重复或交叉制定规章制度,属于补充规定性质的规章制度太多。

(三)存在合法性或合理性问题

高校规章制度除了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外,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制定文件的主体混乱问题。高校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但对于哪些规章制度必须由学校制定,哪些授权由职能部门制定这个重要问题,许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混乱。例如,某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是由教务处制定的,缺乏权威性。甚至有职能部门修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情况。如某高校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制定时是经过校长工作会议通过的,但后来多次被研究生院修订。二是内容不一致或冲突问题。在多数高校的规章制度中,或多或少存在规章制度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不同职能部门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另一种情况是同一职能部门先后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由此可见,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遵循正当程序,否则即使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学校的管理行为或决定却不合法。三是规章制度实施日期问题。一个规章制度的实施日期是规章制度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其实施日期应当有明确的记载,尤其是涉及到学籍、奖惩、人事、福利等方面的事情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议

鉴于公立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仅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公立高校规章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更新观念,以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为中心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教育者,应当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其首要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应确立以学生确立为主体、尊重学生权利的制度体系。转贴于

(二)依法治校,引入依法行政原则

正当程序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公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程序瑕疵,建议高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否则即使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学校管理行为也会因为程序要件的缺失而归于无效。基于正当程序原则,高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包含:告知相对人所实施行为的根据和理由、送达、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告知权利、举行听证及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程序。当然,对于不同的事项,具体程序也不同。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不但可以促进高校实施规章制度更加公正、合理、规范,而且更有利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

比例原则源于德国行政法,目前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纳。广义的比例原则,一般多细分为:适合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性。比例原则的引入有助于权衡高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行为而被校方处分为例,如果适用比例原则,就可以从处分的适应性和目的性、处分手段的温和性和最小侵害性以及不同法益比较这三个方面对校方的规定作出较好的权衡。比例原则的引入既可以在校方制定规章制度时亦可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对学校相关权利的行使达到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的双重作用。

(三)注重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使将来自治规则受到适当的限制与监督,仍然需要确定法律保留事项、政府法规规章可以规定的事项以及自治事项。并在事项划分基础上,建构一种各层次规则有效运作的制度:法律规定或者授权政府规定由其保留的事项,但绝对保留的必须由法律规定;政府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可自行规定有关事宜,但以不侵扰学校自治为限;学校就自治事宜制定学校规则,只要在自治范围之内,学校规则在法律、法规、规章留下的空隙内进行的填补,当承认其效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某个事项是否属于自治范围,并非完全从实体上予以考虑,也绝非固定化。

(四)深入改革,建立规章立、改、废程序

1.立项和起草。高校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确认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可以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起草;职能部门、单位认为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应当向学校提出立项建议,对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报学校法制部门审核;立项审核通过且经主管校领导同意后,由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具体负责起草。起草部门或单位应当就规章制度涉及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职责的,应当征求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意见。起草部门或单位与其他部门或单位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经过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上报规章制度草案时说明情况和理由。

2.审核。规章制度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部门或单位将规章制度草案、说明以及有关材料,报学校法制部门初审。报请审核的规章制度草案由起草部门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几个部门或单位共同起草的,由几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规章制度草案经初审通过后,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召开由起草部门或单位、有关专家、规章制度的管理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的专题办公会,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审议。涉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草案,应实行公示制,向全校公布,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

3.决定、公布与解释。规章制度草案经审核后,应由主管校领导签署意见,报请校长或党委书记审阅同意后,提交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规章制度,由学校按照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印发文件,予以公布。规章制度解释权由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统一行使。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可以授权职能部门、单位对规章制度进行具体解释。

4.修改和废止。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单位应当经常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情况,对已公布的规章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规章制度修改或废止后,应当及时公布新的规章制度,在新的规章制度中明确原规章制度废止的时间。

四、结语

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管理发展中的必由之路,总之,重视并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功强,孙宏芳.高校规章制度:问题、分析、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

[2]参见罗豪才,毕洪海.通过软法的治理[J].法学家,2006(1).

[3]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国法学,2006(2).

[4]朱四倍.管理者的权力与大学生的权利[n].大众日报,2005-03-31.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4

长沙市代建管理办法最新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管理工作,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促进代建市场诚信建设,保障代建管理目标实现,根据《湖南省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41号)和《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长政发[20xx]2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项目,是指利用本级财政预算资金、上级部门专项补助资金、国债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等政府主权外债资金、通过政府信用贷款或政府承诺偿还的方式所筹资金以及其它政府性资金或资产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本办法所称代建单位,是指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的为政府投资项目提供项目前期、实施、验收及后期审计、结算等阶段管理服务,并独立承担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安全和工期的责任和风险的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

代建单位应当具有与代建项目相适应的施工总承包一级、工程设计甲级、工程监理甲级、工程咨询甲级、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中的一项或多项资质;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建设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

第三条凡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取得我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任务,并为项目提供代建服务的代建单位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组织保障

第四条代建项目实行代建合同管理制。代建单位中标代建项目后应当签订代建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质量、安全、进度控制目标和廉政建设要求,确保各项代建管理目标实现。代建合同签订前应当报代建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审查。

第五条项目代建工作实行项目经理制。代建合同签订后,代建单位应当成立项目代建部,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负责人担任项目经理。

第六条代建单位应当与项目经理签订代建项目管理责任书,明确项目经理在代建项目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代建单位应当按照职能齐全、人员精干原则组建项目代建部,确保人员到位,职责明确。投标承诺的项目代建部人员原则上不得更换。确须更换,项目经理及主要专业代建人员须经招标人和代建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并符合招标时相关资格条件要求。

第三章计划、台账及报表管理

第八条计划管理

为完成代建项目各项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代建单位应当根据代建合同约定的代建周期,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代建项目总体工作计划,并报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作为整个项目工作计划管理的依据。

第九条台账管理

代建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特点、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电子台账,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据实填列,及时更新和完善。台账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报批报建情况.

根据代建合同中委托的工作内容,从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证办理的前期程序中关键节点完成情况。

(二)项目招标情况

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施工以及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招标工作开始时间、开标时间、中标单位的中标价、中标通知书及合同备案等情况。

(三)项目管理重要事项

项目前期或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设计变更、重要会议等事项,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变更提出的单位、原因及实际变更情况,会议参与人员、单位、时间、相关资料、成果和存在问题等。

(四)费用支付明细

根据项目概算书建立项目概算、合同支付明细,包括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等项目概算总投资内的全部费用,确保整个建设项目费用不超过项目总概算费用。

(五)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检查记录

(六)会议纪要、简报

(七)图纸和设计变更

第十条项目管理月报

代建单位应当结合代建项目管理台账及时汇总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形成代建项目管理月报,并按月报送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及代建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

第四章重点环节的审核

第十一条代建单位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勘察、设计成果进行审核,特别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涉及造价的审核。加强设计管理,优化设计指标,加强造价管理,优化造价指标,确保项目投资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原则的实现。

第十二条代建单位应当依法组织招标和采购活动,在招标文件完成后应当组织专业人员或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详细审核,并将经相关部门备案的各类招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及时报送代建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备查。代建单位及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不得承担代建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供应等工作。

第十三条代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支付审核制度。对各专业单位报送的支付申请进行审核,形成审核意见后方可执行审批程序。

第十四条代建单位向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款项,应当按要求进行,付款后及时记录支付台账并定期核对。

第十五条代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加强工程变更的经济、技术评审,对工程变更的工程量及造价进行审核。

第五章报批报建的流程管理

第十六条代建单位应当设置专职岗位负责项目的报批报建工作。

第十七条报批报建工作主要取得以下四个证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房产产权证。工作内容主要有: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项目选址意见书的申请和取得,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的申请和取得,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申请和批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申请和批准,项目节能评价的申请和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申请和批准。

(二)项目设计前准备阶段:规划总平面(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报审和批准,规划设计方案的报审和批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申请和取得,项目土地使用权证的申请和取得。

(三)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报相关部门初审并取得审查意见(主要有人防、消防、卫生、环保、节能等部门的审查),初步设计审查及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申请和取得。

(四)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审查及批准,人防、消防、管线等专业施工图设计审查及批准。

(五)项目开工准备阶段:监理、施工招标及合同备案,施工用水、用电、进场道路的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注册备案,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申请和取得。

(六)项目施工阶段:门牌、永久用电、用水、市政永久路口、排水、排污等专项设施报建安装。

(七)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项目防雷检测、管线规划、工程规划、人防、消防、电梯等特种设备、环保、节能、绿化、档案等专项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及备案,结算审核,竣工决算审计申请及意见。

(八)资料移交和产权办理阶段: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移交项目档案资料,向产权登记机构办理项目产权登记。

第六章协调管理

第十八条代建单位应当协调好使用单位、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监管部门关系,重大问题及时报告代建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

第十九条代建单位应当协调工程所在地政府部门、周边社区、社会团体的关系,为项目进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十条代建单位应当协调好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及各专业工程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为项目进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二十一条代建单位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以现场协调和会议协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应当定期组织和参加现场各单位、使用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工作例会。通过会议形式讨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需协调事项,最终议定结果应当形成多方签字的会议纪要,以此作为事项处理的依据。

第七章现场管理

第二十二条代建单位应当对代建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与文明施工等管理内容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进行旁站监督。

第二十三条代建单位应当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各项问题予以协调处理,建立工作联系单制度。重大问题应当下发整改通知单,注明发现问题及处理方案,及时对整改单进行跟踪管理,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落实处理意见,对整改单进行闭合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立代建项目计划落实检查制度。

(一)代建单位应当对项目代建部管理计划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

(二)代建单位应当对代建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各项管理环节进行现场检查,形成监督检查记录台账。

(三)代建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应当根据监督检查记录中的各项内容与监理、施工单位报送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单位协调解决。

第八章合同管理

第二十五条以代建单位名义签订的合同,应当执行合同对象审查、合同谈判、合同文本会审与签批程序后,才能进行签订,同时按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合同备案。签订的合同条款必须与招标文件和中标人投标文件的承诺一致。

第二十六条以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名义签订的合同,代建单位应当安排相关人员对合同对象进行审查,对合同文本进行审核,是否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承诺一致,将合同文本连同审核意见一并提交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代建单位应当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内容主要有:合同名称、委托方(或发包人)单位名称、受委托(或承包人)单位名称、合同价款、合同期限、合同履行标准、合同内容、合同范围、合同生效时间(或签订时间)、合同执行情况等。

第二十八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代建单位应当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原则上不得变更。如必须变更,须按规定的变更程序执行。

第二十九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代建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合同履行情况,是否按合同的内容、范围和标准履行合同。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必须对照合同检查合同履行情况,是否有缺项、漏项履行的情况,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九章档案管理

第三十条代建单位应当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代建项目相关资料的归集、整理、保管及移交工作。

第三十一条代建单位应当根据建设程序和项目特点,按阶段分期进行代建项目资料的归档工作。

第三十二条代建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各参建单位的档案资料管理情况,确保各种档案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步。

第三十三条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应当参照国家档案整理规范和相关行业管理要求的规定格式、标准、规范进行归档、整理。

第三十四条代建项目档案应当集中存放于适宜地点,确保档案的安全与完整。

第三十五条在档案资料的原件移交前,代建单位应当对档案资料的完好性负责。代建单位应当按照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办理相关移交手续。

第十章制度建设

第三十六条建立代建项目各项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分为项目代建部内部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两类。

第三十七条项目代建部内部管理制度主要有:考勤制度、廉政制度、考核奖罚制度等。

第三十八条项目管理制度主要有:对与造价有关的如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等的审核制度,对各单位提供的成果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勘察报告等的审核制度,合同审批制度,施工设计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制度,开工报告审批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设计变更制度,质量、安全检查制度,费用支付审批制度,工程签证制度,工程验收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资料移交和产权办理制度等。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代建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对代建单位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采取下列方式加强对项目代建工作的监督检查:

(一)审查代建单位和使用单位或项目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的代建合同;

(二)参与监督项目工程招标机构选择及招标投标活动;

(三)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初步设计评审;

(四)核实初步设计概算和工程设计变更、概算调整事项,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工程造价咨询;

(五)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制止和纠正有关违规、违约行为,或者提请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处理。

第四十条建立代建单位诚信执业考核评价机制和诚信档案。代建主管部门结合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代建单位日常代建行为和代建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结果分为三个等次:得分排名在前30%(含)的为一类;在前30%-80%(含)的为二类;后20%为三类;考评结果以通报形式公布,纳入代建单位招标实力和信誉评分依据和诚信档案。

第四十一条代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入诚信档案黑名单,除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外,3年内不得参与代建活动,并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一)违反项目代建合同约定,致使工期延长、投资增加、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二)与使用单位串通,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供应等单位串通,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使用单位利益的;

(四)违反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规定的;

(五)转让代建业务的;

(六)不积极履行代建合同约定责任和义务,在代建工作中不作为,遭到投诉两次以上的。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由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代建制的缺点⑴设计的可施工性较差,设计时很少考虑施工采用的技术、方法、工艺和降低成本的措施,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多,导致施工效率降低,进度拖延,费用增加,不利于业主的投资控制及合同管理;

⑵设计单位与承包商之间相互推倭责任,使业主利益受到损害;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职责分离

一、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内部控制主要是防范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单位负责人通常认为做好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和单位其他部门人员没有关系。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少,经济活动少,一般不会涉及太大资金规模,因而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只要建立一些本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规章,有的甚至直接把财经法规,或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下达的管理办法等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停留在纸质层面,忽略了内控制度的实施和运用。

(二)单位规模小,配备人员不足

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单位规模小,编制少,实有人员也少,客观上造成一人身兼多职、岗位职责难以分离的现象。例如,有的单位负责人只有一位,不存在“领导班子”,单位经济活动就是该负责人“一支笔”行为;又如,有些单位编制少,财务人员、审计人员都是从外部聘请的兼职人员,无法对单位经济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也无法满足内部控制中重点岗位定期轮岗的要求,更不用说设立内部控制的监督岗位。由于人员的配备不齐,不相容岗位没有实施职务分离,造成内部控制管理的漏洞,给单位经济活动带来巨大风险。

(三)资金不充裕,制度建设得不到保障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行政事业单位要以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将内部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但是相对于资金规模较小的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建立一套单位自用的内控信息化系统,是比较困难的。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单位经济活动往来的方方面面,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对于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进行内控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若是没有财政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单位自身难以负担。单位负责人以单位规模小,构成简单,经济业务少,不愿意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内控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单位全体人员的专业素养

内部控制应贯彻实施于单位所有经济活动业务往来中,中小型事业单位应当成立内部控制工作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小组负责人,并召开内部控制专题会议,交流单位内部控制有关工作。单位还需定期对全员进行内部控制专题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培训中应告知全体人员单位内控制度的流程及风险,增强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干部的内控意识,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和法律法规素质,形成全员参与内控制度建设,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管理与实施的良好氛围。财务人员要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素养,建立长效继续教育机制,增强财经法律意识,不断学习新财经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会计规章制度,更好实现单位控制目标。

(二)单位关键岗位应建立制衡机制

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少,应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行权,分级授权。单位内部对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各项决策、执行、监督等,要明确分工,对涉及的相关岗位,要依职定岗,并明确各级岗位的授权范围、对象等。例如:单位的预算业务管理,对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预算的执行与分析等,应该由两人以上来进行,做到工作职责相分离;又如固定资产的账面管理和实物管理,也应该由不同岗位人员分别负责登记。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干部交流和定期轮岗制度,对于人员配备不足、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在关键岗位涉及的业务上采用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监督是保障政策规定贯彻实施的必要条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加强落实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内部监督的作用,并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强化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单位确实无法成立的,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全员参与监督的方法,在单位宣传内部监督的作用,定期向单位人员公开各项财务情况,提高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也应当在对单位例行的经济责任检查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包括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审查,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进行经济业务核算。

(四)加强对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保障

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并配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专项培训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提升人员内控责任意识。财政部门也可以统一开发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系统,免费提供给各行政单位使用,一方面便于单位内部操作管理,另一方面也方便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信息化软件,运用社会力量,帮助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单位资产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结语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越来越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2019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将实施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这对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文章从提升全体人员专业素养,关键岗位应建立制衡机制,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争取财政资金保障等四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帮助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业务与经济活动平稳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职责分离

一、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内部控制主要是防范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单位负责人通常认为做好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和单位其他部门人员没有关系。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少,经济活动少,一般不会涉及太大资金规模,因而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只要建立一些本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规章,有的甚至直接把财经法规,或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下达的管理办法等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停留在纸质层面,忽略了内控制度的实施和运用。

(二)单位规模小,配备人员不足

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单位规模小,编制少,实有人员也少,客观上造成一人身兼多职、岗位职责难以分离的现象。例如,有的单位负责人只有一位,不存在“领导班子”,单位经济活动就是该负责人“一支笔”行为;又如,有些单位编制少,财务人员、审计人员都是从外部聘请的兼职人员,无法对单位经济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也无法满足内部控制中重点岗位定期轮岗的要求,更不用说设立内部控制的监督岗位。由于人员的配备不齐,不相容岗位没有实施职务分离,造成内部控制管理的漏洞,给单位经济活动带来巨大风险。

(三)资金不充裕,制度建设得不到保障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行政事业单位要以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将内部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但是相对于资金规模较小的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建立一套单位自用的内控信息化系统,是比较困难的。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单位经济活动往来的方方面面,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对于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进行内控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若是没有财政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单位自身难以负担。单位负责人以单位规模小,构成简单,经济业务少,不愿意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内控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单位全体人员的专业素养

内部控制应贯彻实施于单位所有经济活动业务往来中,中小型事业单位应当成立内部控制工作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小组负责人,并召开内部控制专题会议,交流单位内部控制有关工作。单位还需定期对全员进行内部控制专题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培训中应告知全体人员单位内控制度的流程及风险,增强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干部的内控意识,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和法律法规素质,形成全员参与内控制度建设,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管理与实施的良好氛围。财务人员要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素养,建立长效继续教育机制,增强财经法律意识,不断学习新财经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会计规章制度,更好实现单位控制目标。

(二)单位关键岗位应建立制衡机制

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少,应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行权,分级授权。单位内部对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各项决策、执行、监督等,要明确分工,对涉及的相关岗位,要依职定岗,并明确各级岗位的授权范围、对象等。例如:单位的预算业务管理,对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预算的执行与分析等,应该由两人以上来进行,做到工作职责相分离;又如固定资产的账面管理和实物管理,也应该由不同岗位人员分别负责登记。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干部交流和定期轮岗制度,对于人员配备不足、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在关键岗位涉及的业务上采用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监督是保障政策规定贯彻实施的必要条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加强落实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内部监督的作用,并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强化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单位确实无法成立的,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全员参与监督的方法,在单位宣传内部监督的作用,定期向单位人员公开各项财务情况,提高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也应当在对单位例行的经济责任检查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包括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审查,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进行经济业务核算。

(四)加强对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保障

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并配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专项培训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提升人员内控责任意识。财政部门也可以统一开发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系统,免费提供给各行政单位使用,一方面便于单位内部操作管理,另一方面也方便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中小型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信息化软件,运用社会力量,帮助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单位资产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7

第一条为维护我县城乡建设秩序,有效遏制与惩处违法建设行为,推进“城建兴县”战略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违法违章建筑有下列情形:

(一)违反城乡规划管理规定建设的建(构)筑物;

(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建设的建(构)筑物;

(三)违反有关公路建设控制区规定建设的建(构)筑物;

(四)违反河道,水库管理保护范围内土地和岸线管理规定建设的建(构)筑物;

(五)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建设的建(构)筑物;

(六)违反施工许可规定建设的建(构)筑物;

(七)超过批准使用期限尚未拆除的临时建(构)筑物;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建设的建(构)筑物。

第三条县直有关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国有林场、办事处以及在本县行政区域从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刚性执法,形成合力,及时拆除”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及分工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授权县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拆违办)组织协调全县违法违章建筑的制止和拆除工作;授权其行使对全县城乡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的督查权;对涉及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的职能部门(以下简称拆违职能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在单位工作人员的问责建议权;具体承办县人民政府对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管辖权有争议的事项;违法建设案件处理的监督规范权;对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在违法建筑的预防、控制及拆除工作的检查考评权;组织协调整合力量协助乡镇对难点违法建设进行拆除;组织协调对县城规划区违法违章建筑的拆除;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定、决议并定期报告工作情况。

第六条拆违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规划部门负责在城镇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违法建筑依法工作;

(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违反《土地管理法》的建筑依法工作;

(三)水利部门负责违反《防洪法》和《水法》的建筑依法工作;

(四)交通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负责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依法工作;

(五)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负责风景名胜区内的违法建筑依法工作;

(六)建设部门依据《建筑法》有关规定对违法建筑的安全质量、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业主单位依法实施查处;

(七)公安部门组织专门警力为依法拆除违法建筑专项行动提供安全保障,并制定和完善处置预案;对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对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严格查处;

(八)监察部门根据《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违法建设的行为,依法对在防止、制止和拆除违法建筑工作中失职、渎职、等违纪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九)职责及分工遵循特别规定优于普通规定的原则,县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可指定牵头执法部门。

第七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成立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乡镇长任组长,由分管城乡建设的领导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城建办、国土所、规划所、房管所以及乡镇的其他站所调剂,相对固定常设工作人员3-6名,乡镇人民政府是本乡镇行政区域内制止和拆除违法建设的责任人,负责所辖区域内防范和制止违法建设以及违法建设的组织拆除等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涉拆违职能部门派驻在本乡镇机构的工作人员拥有年度考核不称职建议权和调出建议权。

第三章巡查与督查

第八条实行城乡建设日常巡查与定期督查相分离,两者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第九条各拆违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开辟群众联防通道,将城乡建设管理法律法规作为日常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家喻户晓。在辖区和办公场所,上墙公示防止和控制违法建设的组织网络、工作制度、责任人以及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群众投诉和举报,鼓励群众参与防止违法建设工作。

第十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乡镇辖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健全日常巡查制度,实行日常巡查分片包干,将区域划分成片,每片明确若干名巡查责任人,对责任片区定期实施防违巡查。片区出现准备建材、拆除旧屋、开挖地基等建设苗头时,巡查责任人正常情况下应在一个工作日内予以发现报告,乡镇和拆违职能部门必须派人当场调查情况,开展宣传教育,进行劝阻,并制定工作预案,加强跟踪监管,直至消除当事人违建行为,有效降低违法建设的发生率。

第十一条规划、国土、交通、公路、水利等拆违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建立健全巡查制度,明确巡查责任人员,适时和乡镇组织的巡查进行联动、互动,做到及时发现,就地制止,快速反应拆除。各乡镇和各部门巡查中发现或受理举报的违法建设案件应登记建立台账。

第十二条城乡建设督查实行由县拆违办、政务中心牵头负责督查,相关部门组成联合督查工作队,对全县城乡建设开展定期督查。联合督查工作队可分成若干督查组,每15天对城乡建设进行一次督查,和乡镇或部门核对一次台账,督查人员不参与案件办理,对发现的新增违法建筑及时报告县拆违办,县拆违办应予登记,并建好台帐。对发现的情况及时向乡镇和部门提出限期处理建议,对巡查不力、处置不力的视情况通报。做好追踪督查管理工作,在限期内没有处理到位的,书面报告有权机关按照程序对相关人员给予行政问责。

第四章执法管理

第十三条各拆违职能部门在接到举报、上级批办、日常巡查、定期稽查过程中发现的涉嫌违法建筑,按职责分工应予以受理,当日或次日派人调查取证、依法依规采取有关处理措施。

第十四条对县城规划区以外的涉嫌违法建筑,法律明确乡镇人民政府有执法主体资格的事项,各乡镇人民政府应依法履职;法律未明确乡镇人民政府有执法主体资格的,乡镇人民政府以自己的名义对违法建设先行制止,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和县拆违办,相关职能部门应迅速派人调查取证,制作法律文书,依法作出行政强制措施。各职能部门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就拟处罚的内容通报给各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五条各拆违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依照法律法规及本办法分工规定依法履职,积极主动查处违法建设。对管辖违法建设查处和制止有争议的,由县拆违办报县人民政府指定相关单位管辖。

第十六条坚决执行刚性处罚,杜绝以罚代批,以罚代拆。各拆违职能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和处理的拆违案件,报告县拆违办,需要县拆违办组织会审的,由县拆违办组织集中会审,形成处理意见,由相关部门按意见执行,需经济处罚的,必须经县拆违办确认违法建筑物依法拆除或整改到位,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和银行罚款缴纳单复印件报县拆违办,其他相关部门不得就同一事项再作出有罚款种类的处罚,但可责令当事人按决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县城规划区的案件并通报县政务中心;所有罚没所得统一缴纳至县财政,由县财政局与县拆违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对罚没款作出合理的分配比例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五章拆除管理

第十七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对年年底前本辖区内所有违法建筑进行详细排查登记、建立台帐、上报县拆违办。县乡组织联合会审,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不拆情形的,先处罚后再责令补办手续;对整改后能达到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不拆情形的,责令整改,验收合格的依法处罚,然后责令补办手续;验收不合格的,。对严重妨碍公众利益的,分批予以。

第十八条已经建造好的违法建筑由各职能部门依法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组织查处,作为制止和拆除违法建筑的实施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违法建筑物内的物品,违法建筑当事人应在收到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移挪他处。拒不履行的,在时,有关职能部门可将物品暂时移挪他处封存保留,并通知当事人限期领取,违法建筑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领取的,一切损失由当事人自己负责。

第二十条对接到举报、交办或巡查中发现,有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按下列程序予以制止:

(一)获得信息,二小时内有关部门及乡镇必须派二名以上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制止;

(二)经确认是违法建筑的,当天必须依法下发停工通知书,封存其现场建筑工具、建筑材料,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施工和拆除违法建筑,当事人不停止施工和拒绝自行拆除的,由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力量依法快速。

第二十一条加大拆违力度,提高拆违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快速拆违联动机制。

(一)发现违法建设后,乡镇、管区、村(社区)及拆违部门在前期教育和制止确实无效的情况下,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公安派出所等,并通报县拆违办;

(二)对情况特别复杂的重难点违法建设,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会商后,拿出方案,申请县拆违办组织力量拆除。正常情况下,每次拆违行动,拆违执法实施主体单位不少于50人,所在乡镇工作人员不得少于30-60人,县公安局及辖区派出所干警不得少于30人,其它相关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由县拆违办临时调集所需人员参加;

(三)各拆违职能单位应明确拆违工作分管联系领导、拆违行动执行人员,所有拆违工作人员在各单位内部应相对固定,人员名册报县拆违办备案,确保能快速集结,迅速出动;

(四)根据需要,现场指挥部可调整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关单位必须无条件服从,确保该项工作正常化、制度化。

第二十二条进行集中强制拆违行动时,不论涉及执行哪个部门的强拆决定,相关乡镇和部门都应听从拆违指挥部的指挥和协调,从人、财、物、事上给予全力支持。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三条县人民政府建立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的考核制度,将拆违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加大拆违工作的考核权重,使防止违法建设、控制违法建设和拆除违法建设工作真正成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国有林场、办事处和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第二十四条县拆违办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大调研力度,从领导重视、机构运转、案件处理、依法行政、违法建筑拆除量、违建防控水平、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量化,科学的评价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职能部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体的考核细则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对乡镇人民政府实施防控违法建设工作专项考核奖惩。如辖区内存在新发生的违法建设当年未被拆除的,分清责任后,有部分责任的,按一处4000元的标准承担经济责任,并承担强拆该处违法建设时2/3的费用;负全部责任的,按一处6000元的标准承担经济责任,并承担强拆该处违法建设时全部的费用;辖区内当年违法建设超过10起且未拆除,需申请县级规模强拆的,除应承担经济责任和强拆费用外,视具体情况,给予主要责任人和分管责任人停职待岗、职务调整、降职使用、责令辞职等组织处理。

第二十六条作为违法建筑执法主体的相关职能部门,每新增一起与自己职责有关的未拆除违法建设,分清责任后,有部分责任的每处追究责任金2000元,并应承担该起违法建筑强拆时1/3的费用;负全部责任的,每处追究6000元的责任金,并承担强拆该处违法建设时全部的费用。

第二十七条应承担的责任金和强拆费用由县拆违办提供依据,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财政局从各单位的账户直接划转。

第二十八条所划转的责任金归入拆违奖励与补助基金,由财政设立专户,专项奖励和补助拆违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所划转的强拆费用专项用于强拆违法建筑。

第二十九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及其派出机构的责任人员在履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依纪实施行政问责,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一)所在单位未建立日常巡查制度、未建立举报或批办快速反应机制,未明确相应的巡查或处置责任人员;巡查人员未按规定履行巡查职责或敷衍了事,巡查不力,未发现或未及时发现违法违章建筑;巡查人员对巡查中发现的违法建筑故意瞒报、谎报;接巡查处指令后,不及时制止或制止不力,甚至纵容、庇护、放任单位和个人实施违法建筑的;

(二)不执行县人民政府关于对违法违章建筑作出罚款决定施行会审规定的;不经会审而单独执行处罚或会审执行处罚后又擅自执行处罚的;对违法建筑应作出拆除决定而未作出或以罚代拆的;

(三)各单位不履行查处、支持、配合职责;属于本单位的职责而推诿或因其他履行职责不力,致使违法建筑未查处或者查处不力的。

第三十条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规定,直接组织实施或者参与违法建筑的;参与非法出租、出让或者转让土地,支持违法建筑的或不主动按规定拆除个人违法建筑的;

(二)纵容、庇护亲友及他人实施违法建筑的;煽动亲友及他人干扰、妨碍、抗拒或者直接干扰、妨碍、抗拒执法部门依法执行相关公务活动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施工,供水和供电部门凭规划部门的《工程规划许可证》或建设部门的《工程施工许可证》为申请人办理供电、供水业务。对私自搭水、搭电的,坚决拆除水电设施,对正在施工的违法违章建筑,依据县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通知,采取措施对违法建筑停电、停水。房产部门不得为违法违章建筑办理产权登记。

第三十二条堵和疏应当有机结合,各职能部门在加大控制违法建设、拆除违法建设的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阳光收费。涉及道路沿线建房的,按《县道路沿线建房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的审批程序执行;县城规划区的建设报建审批按相关法律和县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执行,为申请人依法及时快捷的办结审批手续,杜绝被动违法建设的产生。

第三十三条县城规划区域内的拆违工作由县拆违办督查,规划部门牵头负责,国土部门协助,上梅镇和上渡办事处配合;其余区域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牵头负责,县涉拆违职能部门配合。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8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水文基本建设计划管理,管好、用好基本建设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水文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包括计划管理体制与职责、基本建设程序、投资来源和使用、基本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建设计划编报、年度计划的实施管理与竣工验收、基本建设计划统计七个部分。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预算内非经营性基金、专项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等用于水文基本建设的水利建设资金。

第四条管理、使用水文基本建设投资,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合理、科学地安排投资,专款专用。

第二章计划管理体制与职责

第五条水文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

水利部水文局受部委托负责水文基本建设计划项目的审定并归口管理。

流域机构计划部门负责对所属流域水文单位基本建设计划的编报、实施进行审查、指导和监督。

流域机构水文单位负责流域机构水文基本建设规划、年度计划的编报、下达并检查、监督本单位水文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

流域机构水文单位受部委托负责流域内中央补助地方水文基本建设年度计划的审核汇总、编报、下达并检查、监督水文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

第六条计划管理职责

一、水利部水文局职责:

1、负责全国水文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与计划;

2、负责部直属水文单位和中央补助地方水文基本建设年度计划的立项审查、编报、检查和监督;

3、负责水文基本建设计划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二、流域机构计划部门职责:

1、负责流域水文基本建设规划的编报、审查;

2、负责流域水文年度计划的编报、审核、下达;

3、负责流域水文基本建设计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

三、流域机构水文单位职责:

1、负责制定本单位基本建设规划;

2、负责本单位基本建设年度计划的编报、下达、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

3、负责中央补助地方水文基本建设年度计划的审核、编报、下达、监督检查;

4、负责本单位工程质量管理、监督、鉴定和优质工程评选;

5、负责汇总、编写流域机构水文单位和中央补助地方水文单位基本建设的年度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四、建设单位职责:

1、认真履行建设单位的管理职责;

2、负责制定本单位基本建设计划;

3、负责编报本单位年度实施计划和下年度建议计划、框架计划;

4、负责组织年度计划的实施和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以及竣工验收准备工作;

5、积极推行基本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

6、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

7、及时准确地报送基本建设统计和财务报表。

第三章基本建设程序

第七条水文基本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隶属关系和计划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第八条基本建设分以下阶段:

一、项目建议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

四、施工准备;

五、项目实施;

六、生产准备(或生产试运行);

七、竣工验收,投入运行;

八、后评价。

对小型基本建设项目以上阶段可适当简化。

第九条列入年度实施计划的工程项目,必须具备立项和初步设计的批复文件和工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第十条工程项目列入年度计划以后,要严格按照设计或单项工程计划批准的内容组织实施,根据实际情况确需变更的要履行报批手续。

第四章投资来源和使用

第十一条水文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包括:国家预算内非经营性基金、专项资金、单位自筹资金及其它用于水文基本建设的资金。

第十二条根据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原则,为中央服务的地方水文基本建设项目,中央给予适当补助;为水利、水电及其它工程设立的专用水文(水位)站等,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受益的地方和部门承担其建设和运转费用。

第十三条水文基本建设投资使用范围:

一、为水文事业发展而新建、扩建、改建、迁建的工程项目;

二、为适应防汛需要和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有效保护而进行的新建、改建、整体性迁建的工程项目;

三、生产办公用房、设备购置、科研教育及生产生活配套设备设施建设等。

第五章基本建设前期工作

第十四条基本建设前期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缺一不可。

第十五条工程建设必须在作好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未批复初步设计的项目不得列入年度计划。

第十六条初步设计应严格执行国家、水利部、各流域机构有关规范、标准、编制规程,努力提高设计质量。其中房建和测船建造项目可按照属地原则和行业有关规定,根据有关的标准和定额进行编制。上报时间为每年3月底前。

第十七条建立基本建设前期工作报告和项目储备制度,建设单位应及时上报前期工作完成情况,计划主管单位将根据项目的成熟情况有选择的列入年度计划,未列入年度计划的项目,继续完善,建立项目储备库。

第六章基本建设计划编报

第十八条编制基本建设计划要贯彻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投资方向,保证投资重点,控制投资规模,搞好综合平衡。

第十九条基本建设计划编制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年度建议计划由各建设单位按照水文发展规划编制,其中:流域水文单位于上年第二季度前经过流域机构计划部门审核后报水利部;地方水文单位基本建设计划于上年第二季度底前报流域机构水文单位,经流域机构水文单位审核汇总后报水利部。

第二十条基本建设计划编制的内容:项目名称、地点、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建设起止年限、投资来源、总投资、完成投资、本年度计划投资、设计文件或批复文件等,编报时必须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第七章年度计划的实施管理与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各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计划批准的内容组织实施,未经计划批准单位同意,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内容、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

第二十二条流域水文单位和建设单位要根据计划主管单位批准的年度计划和要求,积极组织实施,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基本建设计划任务。

第二十三条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实行基本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切实做到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努力提高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工期控制的管理水平。

第二十四条依据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变更、修改文件和国家及部颁技术规程、文件、法令等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工作,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项目竣工验收后,应迅速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有关手续。竣工项目投产后,进行项目后评估,编制效益评价报告报水利部。

第二十五条加强基本建设计划的监督检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为:

(一)计划管理和计划执行情况;

(二)投资使用方向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工程施工进度及形象进度;

(四)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和工程质量;

(五)施工组织与管理和技术设备、施工能力等;

(六)其它。

第八章基本建设计划统计

第二十六条任何建设项目(工程)都要及时准确地填报统计报表,项目(工程)竣工后要进行统计分析,随竣工报告一并上报主管单位;建立基本建设项目档案,任何一项工程从可行性论证到立项、实施、竣工验收、其全套批件、设计、图表、合同、契约等文件都应保存完整,整理归档,以备查考;建设单位要按时完成基建统计月(年)报工作,年底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上报主管单位;加强电算化管理建设,积极推行统计工作电算化。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八条各有关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在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如违反本办法,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通报、核减投资,直至停止该工程建设。

第二十九条各流域机构水文单位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单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管理办法报水利部和流域机构水文单位。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9

2013年12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集中一个月时间进行建章立制。

二、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12月1日—12月10日)自我剖析阶段。

针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自我剖析,进行分析座谈,形成自查报告。通过建章立制,各基层单位要着力解决本行业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集中教育,实事求是地查摆和解决问题。要敢于揭短亮丑,找准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并结合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提高。

第二阶段:(12月11日—12月20日)完善机制阶段。

各基层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民主决策、效能提升、政务公开、评议考核、领导督办、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努力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重点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投诉受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第二阶段:(12月21日—12月31日)总结提高阶段。

各基层单位要认真总结本阶段工作,对部门规章制度进行彻底梳理,行之有效的要继续坚持,不够健全的要及时修订完善,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要重点规范,建立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成为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章立制,使机关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执行力明显增强,机关作风明显改进,最终使集中教育实践活动收到教育和激励的双重功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基层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要切实按照县委的要求和部署,从思想上重视建章立制阶段要求,做到领导更有力、工作更深入。针对第三阶段查找出的突出问题,重点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投诉受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第四阶段工作细则务于12月10日前报局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

建设单位规章制度篇10

这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是在院创新三期开始时党组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规格、规模是我院近年来少有的。这充分反映出院党组对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上午,路甬祥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就如何加强我院党的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倡廉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对于进一步加强我院党的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方新同志作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对我院创新二期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肯定了成绩,实事求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黄树贤同志到会讲话,对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明确的要求。大连化物所、武汉分院、广州分院和院企业党组介绍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经验体会。下午,分组进行了讨论,大家发言踊跃,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各组代表的发言也非常好,对大家的意见建议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和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简要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增强党的观念,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今年初,hjt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并指出要通过学习贯彻党章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大防治腐败的力度。hjt同志的重要讲话,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章是党内的“大法”,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党要管党”就是按党章管党;“从严治党”就是按照党章治党。我院各单位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要认真贯彻落实hjt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必要的载体,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开创我院党的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局面。

院党组上月初印发学习贯彻hjt同志重要讲话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的通知。今天,路甬祥同志对我院如何抓好党章的学习贯彻提出“四个围绕”,即: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科技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科技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围绕加强党的纪律,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为科技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纪律保证;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贯彻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科学技术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作风保证。各单位要根据路甬祥同志提出的“四个围绕”的要求,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实际,把学习贯彻党章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发展党内民主,严明政治纪律,强化制约监督、加强制度建设等问题,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学习贯彻党章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学术领域中不正之风,端正学风,大力弘扬正气;要把学习贯彻党章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结合起来,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党的威信和形象的突出问题,扎实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今年是建党85周年,各单位可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纪念活动开展党的知识、党风党纪、科研道德风尚等内容的教育。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把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贴近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思想工作实际。今年“七一”前我院将召开一次“学习贯彻党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研讨会,希望各单位做好准备,通过教育使我院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章,增强党的观念,在创新三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努力抓好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已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这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年,我们要在惩防体系的落实上狠下功夫。根据院党组的部署和要求,院属各单位主要是抓好制定的具体意见的落实。然而到目前为止,个别单位仍没有制定实施意见。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是讲不过去的,希望这几个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落实《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国科控股所属的企业今年上半年也要完成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或实施细则的制定,并抓好落实。

一是继续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工作。教育、制度、监督是惩防体系中的重点工作。我们在狠抓落实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教育、制度、监督的关系。

抓教育要突出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注重实际效果。各单位领导班子要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广大领导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廉洁自律。不仅要坚持工作单位和岗位上自律,也要坚持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中自律,要坚持处处自律、一辈子自律。

我院还要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开展学术道德预防学术方面腐败问题的调研,开展“树立良好学风和科研道德风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这次活动要先试点后铺开,切实抓出成效,使我院各单位能成为“良好的科研道德、端正的学术风气”的单位,真正做到教育为先,关口前移,保护科学家,使创新三期健康顺利进行。

抓制度要突出规范和执行两个重要环节。我院应从五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一要注重研究解决决策机制的各项组织制度,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二要注重研究解决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行为准则的管理制度,保证此类人员的管理行为更加廉洁规范;三要注重研究解决科研项目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保证各类科研经费、国有资产的安全和规范使用;四要注重研究解决加强学术道德行为准则的管理制度,保证广大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风尚;五要注重研究解决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今年各单位要对过去制度进行一次清理,过时的要撤销,应该规范的要建立,不健全的要进一步完善,使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我们要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确保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增强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

抓监督要突出监督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各单位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对经费分配、管理、使用的监督;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监督;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对院所投资企业要加大要监督管理的力度。要充分运用我院arp项目工作成果,提高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二是依法依纪加大惩处腐败的力度。以预防为主,决不是有案不办,决不能把新案拖成老案,把容易办的案件拖成夹生案,一定要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今后发生瞒案不报、有案不查,要严肃追究责任。今年,我院要重点加强分院纪检监察审计工作队伍的建设,建设覆盖全院的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网络,加强对基层单位预防和惩处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和组织处理的力度,形成整体合力,做到案件信息畅通,程序规范,配合密切。

三是注重抓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好稳定工作。各单位领导要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反映正确的、合理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地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说服工作,并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要及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理顺关系,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要继续深入抓好所务公开制度的贯彻落实,处理好领导决策与民主监督管理的关系,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要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注重解决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是继续加大审计监督工作的力度。根据院知识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审计工作要实行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并逐步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各单位要重视抓好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规范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大额度资金使用集体决策的规定,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益。要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工作,认真落实审计意见,加强整改,规范管理。要探讨内审和外审的有机结合,做到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

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党组要求,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各单位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院党组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这里我重点强调要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党政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单位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要全面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在重大问题、重要决策、关键环节上要把好关;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当好表率;要落实岗位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大局中来考虑和把握。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单位整体工作中,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关于组织落实问题,院党组已经带了个好头,充实调整了院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由5位院领导和6位局长参加;以党组的名义召开了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院监察审计局增设了党风建设室,并增加编制;在分院加强纪监审队伍建设,要落实岗位,形成网络,健全完善体制和工作机制。请各单位也能像院党组这样抓好组织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