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32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1

关键词:林业经济;创新管理;问题与对策;发展趋势

随着林业产业机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发挥林业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提供了必要保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阶段国内林业经济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开发人员少等,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可行性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林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产业化是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虽然近年来森林覆盖面积和林业经济管理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从林业管理工作目标上来看,更多的是侧重于发挥林业产业的生态效益,林区与外部森林市场的对接程度较弱,森林资源无法高效的转化为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2.林业产业开发人员不足长期以来,基层林业部门的工作重点集中在林区建设和林木保护等工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倾向于对林业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教育。这样一来,林业产业开发方面的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只能对外输出最基本的林木资源,无法通过产品深加工提高林木附加值,由此也就无法提高林业经济效益。3.林业项目投入资金较少林业产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无论是在前期建设还是后期管理维护中,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林业单位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仅完成了前期建设工作,而后期的林区维护和管理工作则没有同步跟进。同时,由于经费来源单一,也会导致后续的运营经费短缺,林业经济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1.创新林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林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专业化林业人员的工作支持,因此必须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林业经济发展的首位。首先,林业部门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提高人才选拔和任用门槛。例如,林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产业研究人员,在人员招聘时也需要对应聘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其次,对在职的林业工作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和工作实践,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林业经济创新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2.创新林业产业制度管理模式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由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供技术支持外,还需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外部保障。近年来,国内林业产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林业产业制度的创新工作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第一是创新林木采伐制度。针对基层林区存在的滥砍滥伐现象,林业部门要强化林区管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第二是创新林业检疫管理。林木病虫害不仅会造成林木大量死亡,而且林区内的枯枝、落叶还会引发火灾隐患,通过执行严格的林区检疫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第三是创新林木加工管理。林木加工可以提高林木附加值,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通过强化管理,可以实现林木资源的最优化利用。3.建立阶段性的林业发展目标林业产业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给森林资源造成损害。因此,林业部门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本地林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的林业经济管理目标,为今后林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指导。林业发展目标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以短期目标为例,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加强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林业资源大多分布于山区,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培养本地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实现林业产品深加工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品牌效益。4.优化林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一是加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林业产业结构中,积极引进新的信息技术,以便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了解与及时掌握。另外,对于第三产业也应大力发展,也可以起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效果。二是实现林业产业与社会企业相结合。将林业产业化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从而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经济产业化调整政策。通过对林业经济产业化进行调查与分析,制定合理的调整政策,使林业产业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

三、林业经济发展趋势

1.林业产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压力大,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则可以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压力提供帮助。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因此,林业部门无论是出于工作便利性还是产业经济效益考虑,都必须重视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建设。除此之外,林业产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可以实现林业产业资源的整合,对林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提供了积极帮助。现阶段,部分基层林业部门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推动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2.林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对林业支撑力度大、效益高而且带动性强的林业产品,对这些林业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深加工,全面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另外,顺应市场发展与需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林业经济进行多方面的发展,可以实行择优扶强的战略。在目前的林业经济发展企业中,选择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进行重点扶持,如推广绿色生态旅游。对于经济效益不好、企业规模也小的企业可实行兼并或帮助发展的政策,使林业经济稳定发展。

四、结语

通过创新林业经济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够实现林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而创造的经济价值又可以反哺本地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提高森林的生态价值也有一定作用。因此,林业部门必须要结合林区实际情况,兼顾森林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利容,王斌,格日乐图,等.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及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林业经济,2012(8):101-104.

[2]廖冰,廖文梅,金志农.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4(4):51-55.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2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21世纪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这些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林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展方式的改变,这些都使得林业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现代林业的发展,让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使得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推动林业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使其组织效率得到提高[1]。因此,在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对实践理论进行创新和指导,这对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结合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而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缺乏人才。在学科领域中,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但是现在因为一些传统原因和遗留问题,以至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他们的林业实践能力也很差。在林业领域中,缺乏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很大创新,培养模式不够先进,人们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以至于新时期我国的林业出现了很多问题[2]。

(2)理论体系建设不够靠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后天养成的,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植根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很久以前,学科一般来说都可以分成三个领域,分别为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而这三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部分。现在,一般都很难分清学科边界,而林业经济管理这门学科则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当中与林业相关的部分。不过,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相关理论要求的提高,对林业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也变得注重起来这。

(3)理论研究没有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新时期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来说,它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在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时,也没用真正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它的发展能力就显得较为薄弱。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从而让林业经济建设学科变得好像是一门配合国家政策的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门学科实践的困难性。

(4)人才培养工作不符合林业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建设学科的任务有很多,但是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人才培养对国家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并且它关系到林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为其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这也是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有很多学科毕业生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却往往存在很多缺陷,故此,学校为使毕业生能得到更多实践经验,应该让教学活动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要通过林业实践来让学生巩固理论学习成果。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渴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把握住这一点,让人才培养工作符合林业实践,从而让毕业生有着更好的未来,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准备[3]。

二、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措施

(1)是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奠定学科发展的基础。对于林业经济管理这门学科来说,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很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仅仅一门学科和一家院校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建设学科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具有很多问题,而一家院校也无法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源配置,这些都制约着林业学科的发展。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就可以把各门学科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还能找到他们的不足之处,以便能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交流平台[4]。

(2)团结合作,提高林业学科的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改革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林业理论创新方面增加了很多需求。与此同时,和其它学科相比,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但是为了满足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靠一个人去作战是完全不够的,这就需要林业学科的人才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把握住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林业学科在其他学科上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也应该与林业相关的学科团结一致,在发展我国林业的同时,针对我国林业的需求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我国林业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加强学科建设,更好地为林业建设服务。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来说,在国家林业改革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其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做到这个,才可以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发展服务,才能对一些不恰当的政策进行调整,从而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为各种理论研究做好准备。在对学科进行理论研究时,不仅必须需要对其事后的现象和数据作出解释,还要根据林业的发展动态,从而进行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建设,就可以对国家林业政策的一些最新动态加以了解,并且了解其发展趋势和需求,从而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得更快、更好。

(4)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为建设出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各学科之间就应该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只有做到这个,才能担任起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才能在培养人才是注重质量[5]。

三、结束语

在20世纪40年代,老一辈的林业学家才把林业经济思想引入到我国,因此,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起步很晚的一门学科。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林业方面的人才却是不多,对人才的渴望使得我国林业出现了很多困难。为了能够培养出一支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队伍,我国对此投入了很多,但是在建设队伍这一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相关研究人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结合实际,寻求更加合适的解决之道,以便我国林业能够得到长期发展,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江泽慧,江泽平,陆文明,等.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50

[2]卢俊鸿.现代林业的内涵及发展背景[J].热带林业,2011(3):28-31.

[3]张守攻,朱春全,肖文发,等.森林可持续经营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4.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论文联盟变化的需要,更加切实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基地建设也不例外,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必须要有新思路。

目前,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即便有一些关系松散的实习地点,也只能是临时应付一下实习的任务。不稳定的实习地点,加大了每次实习的准备成本,而且使教学实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实习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学校与实习地联手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论文联盟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论文联盟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

由校外实习基地提前提出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乡镇、县市都需要对当地某一农业经济问题的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结合学院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指导学生的选题,以项目的形式,完成实施。将来实习的结果不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定,也要交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以前只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实习结果要一定程度满足实习基地研究、生产、实践中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要求,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4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五、结语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5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资源出现急剧下降现象近年来,全球资源出现了下降现象,而我国的林业资源面积也在逐渐减少(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乱砍滥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木材出现迅速下降现象。低产、低收益是影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2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当前,我国在林业生产中通常采用粗放密集模式,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以及原材料浪费严重都是导致我林业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1.3林业体制改革发展缓慢现阶段,我国体制改革存在政企不分、产权和经营权不清以及职责不明等现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本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林业企业的运营效率及经济效益造成影响。政府对林业的支持较低,林业企业常因资金不足现象而无法进行改造与创新,另外,林业企业的竞争意识也比较薄弱。

2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探讨

2.1把林业经济融入市场经济中即建立以木材(林木)为主要商品对象且能进行货币交易的市场经济。可通过建立竞争性的林木市场使林业经济实现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使林业经济在的每个环节都能在市场中进行自主决策与经营:(1)使市场中具有较多买者与卖者,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市场竞争;(2)林木资源市场实现合理配置;(3)建立统一开放的林木市场,打破林木市场的垄断及割据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木材市场的情况;(4)对林木资源的稀缺情况有一定了解后,通过价格波动方式对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节。

2.2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

2.2.1林业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生产者。行政管理模式改为经济与行政相结合模式,其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林业的发展及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浪费严重、技术落后或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低以及经济效益低等都会对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了促进林业企业的发展,政府应放松林业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把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改为经济与行政相结合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而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从而不断发展与壮大。

2.2.2林业企业应对自身的体制改革进行不断深化,以使自身的经济活动不断增强。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国有林业单位体制进行不断深化与改革,使林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解放。商品林和公益林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林业资源,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林业产品与木材,其应根据市场需求并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自主经营,这样才能使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公益林主要为社会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服务,其建设资金主要源于各级地方政府,其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引入社会资金。林业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应借助现代化科技的作用并进行体制改革,从而使产量及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2.2.3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结构还比较单一,因此,必须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集约型的经济林建设及增大林产品的开发力度,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加工,能使林业经济有效发展。此外,还应使林业经济朝着特色方向发展,积极寻找并不断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如研究市场调研、确定品种。市场需要的品种与我们的优势品种叠加,就是我们要选择的品种。市场不需要的,再好的品种也不能要,要培育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的主打品种。可通过林业特产、发展绿色无污染产品、发展药材种植生产以及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等方法发展林业经济,通过对林业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与重组,使林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使林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外,还可对林业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以使优势产品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使林产品的新功能得以开发,从而延伸产业链,使产品附加值得到一定增加,进而使林业经济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2.4加强政府扶持与监督力度。健全我国林业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应加大政府的扶持与监督力度。地方政府对林业产业进行领导的同时,也应为林业产业适当引进外资项目,必要时还应为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资金,如对于高效经济的开发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另外,政府可组织林业产业种植能手进行技术培训,以使林业产业技术能够在各地区得到一定普及与推广,此外,政府还可通过政策引进先进品种及新型材料,以建设林业高科技示范园,从而使地方的林业种植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2.5通过经济手段对林业经济进行管理。以前我国通常仅使用行政手段对林业企业进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价值及经济手段的作用。如在营造林的生产中按照事业投资,营林劳动的商品性及独立性并不会得到承认,从而导致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始终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如果把国营林场的经营方式转变为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对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效益进行正确评定,此外,还可通过贷款方式发展营林经济,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营造林的发展,进而可使林业经济的管理更加高效。

2.2.6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林业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对其进行统一、分级、权责分明的行业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发展。对林产工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进行有效的行业规划与行业指导,可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林产行业的木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进而可使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林业经济的总决策权主要由国家掌握,各地区林业项目的经济建设都应在国家的统一组织及规划下,然后由各地方按国有林区山脉、水系的自然分布情况及经济特点开展各项林业经济活动,因此各地区的林业经济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且权限与职责都有非常明确的划分。国家相关部门应对整个林产业有一个全局的了解,且应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业整体性、科学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并对其进行专业开发和管理,从而才能使林产业遵循经济规律,并按照国家的计划与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可把林产业的管理范围调整为:(1)由省、区林业厅、局管理的大中型林业企业;(2)由地、市政府管理,受省政府托管理的大中型林业企业;(3)具有特殊地位的由林业部管理的林业企业;(4)由县管理的小型林业企业。这样,对林产业进行行业化管理,以促进林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3结语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6

关键词:农林经济;经济管理;创新管理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林经济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环节。现阶段,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建设农林经济科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其在内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首先,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业包含着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种基本模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发展系统。随着我国农林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仍然缺少核心竞争力,这是由于我国农林种植面积的分散,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不足,农林经济工作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其次,我国农林经济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大量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对农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滞后影响。此外,资金及人才方面存在缺陷。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是达不到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的,据准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大大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缺少对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真正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很少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林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占用,推出相应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充分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为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生产力保障。同时,农林业应该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农林生产的物资完备,以科学的手段改进农林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土地出产率,科学的提高农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2.采用现代化管理,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农林经济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农林经济要切实得到发展,不论是从物质的基本条件上,还是科学技术上都要共同发展,共同为农林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大量吸收具有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向农村的广大农民普及农林经济的相关科学知识。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才能实现农林经济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农林经济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对广大农民在农业科技、林业信息、农业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充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林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林经济的管理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能够推动农林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建立,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不断前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教育举措,努力提高我国农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杜绝文盲的存在,使我国广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先进的农林科技和管理结构来推进我国的农林经济体制改革,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高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4.深化科教兴农战略。针对我国农林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大力深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生产力的素质水平是关系着农林经济切实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能够快速增长,就必须依照现阶段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加强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科技服务站的建设,针对具体地区的具体农业条件与农业水平,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林经济的不断发展。5.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农林经济急需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对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创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不断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协调处理好专业中经济与管理、传统与新生、近农、非农与离农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加大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最大特色就是服务三农,不断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正面临着几个重大的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二是从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建设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适合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过硬管理能力的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林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及科技兴农,科教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农林经济一定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哈媛媛.浅议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福建农业,2015,05:43.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7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原先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两个本科专业,1998年我国调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两个本科专业调整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面照搬前苏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与知识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林学科的特点设置,两方面的知识都会有所涉及。但由于农林各类院校的特点及教学资源不同,一般农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而林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林业经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了调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征来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与林业经济管理两方面知识和内容,但各农业院校或林业院校普遍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性。农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很少涉及林业经济管理的内容;而林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以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又很少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各农林院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各自为政,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另外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由于长期以来实施专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不断调整改革,但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置上传授知识性的课程较多,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专业主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先进统一的教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随意性很大,虽然同开设一门课,但各学校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教材滞后问题十分突出,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及新的农林科技成果等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专业教材信息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学”,目前在全国没有一本统一的能反映21世纪林业经济学科发展前沿内容的专业课教材,专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三)有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各农林院校都在努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但各院校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不够,滞后于社会实践。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仍偏重于林木生产经营和木材加工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脱离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生产建设实际,一些反映新时代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举措、新方法没有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之中。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呆板,专业课程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及利用Cai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提高和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出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培养能在农业(或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调整为“培养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应用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定位的调整,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安排、实习实验内容的增加、配套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专业的特点。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合理,使农林经济管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参考近年来农林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识教育课(含文化素质课与科技基础课);第二层次为学科基础课(含经济管理类基础课与农林特色学科基础课);第三层次为专业特色课(含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与林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为了保持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中必修课应该占到一定比例,必修课应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为发挥农林院校各自的优势,突出农林专业特色,农业高等院校和林业高等院校开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有所区别,建议采取以下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改革还要努力使各门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可以兼顾学习者个人需要、兴趣的选择,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考虑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间断。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部分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要有外文文献阅读课、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类课程等。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可以适当考虑本专业及相近专业考研的需要,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与考研知识的衔接,增强专业教育的延续性。

(三)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应定期召开全国专业学术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各农林院校联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特色系列统编教材,减少各农林院校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形式也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要有图文并茂的基本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及Cai软件、幻灯片、录相片、电化、电子教材等。

(四)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改革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的原则,要及时吸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整体优化。要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量巨大、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正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足够的余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各学校应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趋向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职业趋向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型、行政管理型和专业管理型三种类型,相对应的选修课也分为三个模块,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选修课,以适应未来不同职业的需要。

(六)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p—是大力进行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的开发研究和制作使用,使专业课教学中也能适当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二是尽量多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努力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各农林院校应建立鼓励开发研究、制作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和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制度,推进教学手段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8

1林业经济管理概述

林业经济管理,即林业生产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林业培育、保护和利用等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的管理体系。林业经济管理通过优化森林的经济结构、改善林业经济环境的劣势、缓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等具体措施,为森林资源的永续科学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具体来说,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维护林业自然生产,以林木生长周期为依据组织实施管理,保障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自然性,切实做好林区营林、育林工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林业企业是以社会资本形式参与林业经济的经济组织,加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使其更高效地运用资本,提高经营成果和效益,为促进林业生产做出积极贡献;林业科技发展,科技是推动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林业科技的创新及应用力度,提高林业生产效率、规避林业生产风险、降低林业生产消耗,是实现林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点所在。

2当前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纵深阶段,包括林业在内的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为严峻的挑战。从林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2.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森林资源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在维护生态环境和谐、服务百姓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客观地说,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森林资源仍有大量的需求,再加上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森林资源开发的速度要远远超过森林资源养护的速度,尤其是在过去那种以规模扩张和能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这种情况则更为恶劣。虽然当前我国已经积极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上述情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2.2林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化是林业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的有效举措。但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化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条块分割、分散经营的方式仍十分普遍,规模化经营和健康的林业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一些林区的行业协会也只是处在成立初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必然难以形成优势力量,与外部森林资源市场无法进行有效对接,林业经济自然很难继续向纵深化推进。

2.3林业执法力度不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以林业基层执法检查站为基本框架的整个林业检查体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整个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状况进行监察和管理,为推动我国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客观地说,我国林业执法力度仍有待于加强,林业执法环境亟待改善,部分林业管理们领导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部分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能力不足,部分林区工作人员及林业企业的法律意识必须加强,上述情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3改进的几点举措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林业经济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更好地推进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尝试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3.1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就是林业发展的规矩。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是做好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构建科学、合理、长效的林业管理机制,引导并联合各方利益群体,积极参与林业生产活动;要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产权的归属是林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产权明晰,才能明确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权利,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3.2成立林业产业协会产业协会是我国在改革深化阶段,在政府经济调控职能由微观转向宏观转移的过程中,所成立的专门承接政府所“转移”职能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当前,在我国林业生产区基本都已经成立了林业产业协会,也为当地的林业经济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一阶段行业协会的工作重点是:要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协助政府做好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强化产业协会在具体实际中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引导、协调和规范职能;要做好整个行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发挥服务、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推动整个地区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9

1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经济管理人员缺少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在林业经济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由于所在的部门涉及到的管理工作内容居多,且管理的内容还没有明确的设定,对有些管理责任都不是本部门应该管理的范围,但依然还是继续插手,这种管理混乱的局面导致一些林业经济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清晰,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其工作存有一定想法,进而降低了管理意识。

1.2管理方式不符合发展需求

营林生产是林业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可以说,营林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发展的好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提倡走持续发展道路。营林生产与持续发展在林业发展中是不可分割的。现阶段,从营林生产的管理现状来看,其管理方式与现今社会的实际发展不符,在管理中一味追求林业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也不是投入的资金越多回报的就越多,投入的多最终导致林业生产和建设成本增多,根本不利于其林业经济的管理,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2提升林业经济的管理措施

2.1加大天然林比重,进一步完善种植结构

为了加大天然林比重,要按照地质环境选择相符的树苗,以此来扩大天然林的面积。为预防滥砍乱伐以及毁林开荒的现象,一定要带动群众,确保所有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在扩大宣传的同时,一定要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的行为。在强化森林防火设备的同时,要完善灭火设施和预警系统等相关安全设备。面对森林的病虫害问题,不但要强化资金投入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防治机构,维护森林安全问题。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将林业基地建设作为根本,透过完善环境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将土壤、环境、气候作为基础,加强天然林的比例,促进当地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在林业发展的管理中,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林业管理体系。林业管理领导者要改变传统管理套路,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提高林业部门整体员工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树立林业建设重要性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林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3结语

林业经济与管理篇10

①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强大约束力。由于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林业资源不断的退化。这种退化逐渐的演变成了林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②林业企业产权关系不顺,政企职责不分。由于林业企业制度适应计划紧急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导致林业企业基本没有经营的自,成了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在所有制形式上企业资产归全民所有国家经营,国家对企业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企业既无权也无责,致使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不顺,企业的财产经营权也不顺。由于国家是财产所有权为宜主体,尽管资产所有权分散于各个行政机构,但他们都不是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在这种制度下,谁都是财产的支配者,而谁都不对国有资产负责,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③企业经营方式单一,创新能力偏低。大多数林业企业采取的是单一的经营方式,即国有的经营方式,对许多生产活动无法实现充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林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多样行的特征,各种生产活动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既有直接从事土地经营的应林业和种植业,有养殖业,还有各种林产品采集业和加工业。这种多样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要求有多种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同时,由于多样性的林业生产其劳动强苏和分散性不一,管理的幅度和资金循环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要求林业企业的经营方式不能采取一种模式。

2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构建

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因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林业资源的量、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想要确定林业资源的多功能作用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对现存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善。由以往的靠资源发展逐渐转变为林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的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林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生物系统的稳定及生物的多样性等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创新工作较为复杂,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实现林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还要加强林业环保监测。在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做好环保监测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资源利用或者是开发不会出现过度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在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边开发边污染的状况。对于一些对林业资源产生威胁的因素要进行及时处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灾隐患都要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以确保事故隐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业经济税的征收力度,加快林业经济亏损的恢复度。

2.2加强林业经济产业的优化从云南林业经济管理的长期发展来看,对与林业经济相关的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是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点。但是想要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术的革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现有技术的改善将是林业经济发展中工作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政府部门做到对林业资源整合,发展核心技术以保障林业经济产业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业经济产业化管理的实现需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将科学技术作为主导的模式。以市场效益获得为中心实现以实现林业经济生产化和生态化。同时不仅要做到林业经济在国内的良好发展,还要保障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实现林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大力推行林业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

2.3转变林业经济管理方式,实现林业科技管理的创新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将推动生产的规范化以提高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目标。林业经济要想突破当前发展状况较差的局面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核心形象的树立,不断的带动相关林户的发展,为其提供合适的生产计划,实现产业化生产,从而不断的拓展林业增效的途径。

3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形式

3.1重视林业管理知识的创新在科学技术急需发展的今天,知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性日益凸现出来,有知识本身所演变出的附加产物的价值也在日渐上升,成为产业经营的重要战略。由此可知,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变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林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做出应用的贡献。

3.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狭隘性,从广义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其作为主体。这种思想和实际操作的转变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要求人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优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有效汲取。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战经验,在应用中不断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对队伍进行不断的优化,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和知识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全体林业经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3强化制度创新在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位置林业经济想要在管理和发展上实现创新和超越就需要强化其制度的创新。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只有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们才有可能实现其他职能的创新,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基础,是客观的保证。林业经济制度要创新就要现在生产权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林业经济承担着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制度创新的必然趋势。

4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