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十篇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十篇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00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1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短短几年时间还不足以发展成熟,发挥其应起的积极作用,现实中也自然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得到真正体现,而完全的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根据何远卿的观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人身关系的独立;②财产关系的独立;③业务关系的独立;④意志关系的独立。而在我国,从独立董事的产生来看,根据《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的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通过。但是我国目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所以独立董事基本上是由大股东挑选聘用或推荐产生,他们往往与董事会中的某一高级管理者有良好关系,而成为“人情董事”或“花瓶董事”,从而带来人身关系的不独立,并影响意志关系的真正独立;从独立董事的薪酬来看,独立董事的薪酬取决于聘任他的公司,由董事会制定,并由股东大会通过。而现时的独立董事薪酬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薪酬太低,就很难调动独立董事投身工作的积极性;如果薪酬太高,就易被大股东收买,以致很难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从任期来看,根据《指导意见》,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该上市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但是连任时间不得超过6年。虽然规定独立董事任期以6年为最高限,但6年毕竟是一个不短的期限,假设取其极端,某独立董事在某一公司中连任6年,那么在6年内,它通过与该公司的其他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管理人员共事,极有可能被同化,而失去独立性;从独立董事人数比例上来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仅占董事会成员的1/3,不能在公司决策中起主导作用,这不仅影响其独立性,而且影响其监督作用。

2.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很难理顺,职责权限不明确。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接近大陆法系,即同时设有董事会和监事会。监事会作为公司的监督机构,不参与公司决策、管理,但对公司的某些业务有批准权,可以间接控制董事决议。而中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原本就是力求在中小股东、经营者和大股东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衡关系,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利用“外脑”对公司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由此不能让人感觉监事会与独立董事有职能重叠的嫌疑。而《指导意见》也并未对独立董事应履行的职责作出明确的界定,更使得两者的职责界限模糊。正如高旭军所说,多人监督等于无人监督。到底如何行使监督权,再多大范围或领域内行使监督权,都给独立董事带来了困扰,使其应有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3.独立董事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要求。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决策机构中的主要成员,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及法律、工商管理、财务会计、科学技术等多种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独立履行职责的个性、品质、经验及能力,更需要前瞻力、洞察力以及对广大股东和公司利益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独立董事只有具备这些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公司各项决策进行独立判断、独立地发表意见,并为公司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而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大多是大学教授、社会知名人士、经济学家、律师等学者型或名流型人士,他们可能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未必都具备技术、商业、管理、特别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且他们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在不同公司中兼职的现象又比较突出,所以基本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公司事务,往往只是“挂名董事”,这就使得他们对公司情况一知半解,不但不能为公司的发展提出独到的见解,反而有可能使公司花了财力却不见收益,甚至会使自己陷入危机之中。

4.独立董事的责、权、利往往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健全。根据深圳交易所的有关调研显示,不少独立董事目前的车马费每年只有5-6千元,有的甚至是免费的,如上市公司“郑百文”的独立董事陆家豪就是免费的,这与他们所肩负的责任是不相称的。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获取酬劳的同时,不仅是以自己所拥有的学识为回报的,更是将自己多年奋斗所赢得的良好声誉为担保,而且,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很可能面临法律条款的追诉。这样的责、权、利不对等怎么能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呢?而且,《指导意见》没有具体规定如果公司经营活动违反了法律法规,独立董事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这样,由于没有法律责任的压力和约束,也就使独立董事缺乏了勤勉履行其职责的外在压力。

5.独立董事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以致它们不可能制止或纠正公司董事、经理等有损公司及股东利益的行为。根据有关规定,独立董事拥有重大关联事项认可权、提议权、发表独立意见权、知情权、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的独立聘请权、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等职权。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职权,独立董事能对董事、经理起到制约作用吗?而实际上,这些权力的事实无一不需要董事会的合作,如果董事会不肯召集临时股东会,独立董事的权限没有任何意义。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途径

我们既然看到了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去解决这些问题,以使其健康积极地发展。

1.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独立董事的传统看法,逐步接受“独立董事”这一概念。首先,使人们树立公私分明、依法办事、公正廉明的法制观念,从而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行奠定社会基础。其次,“独立董事”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必须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认识它存在的意义,逐步接受它,从而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奠定公众基础。

2.从制度法规上,逐步完善信托制度,充实现行《公司法》或《证券法》。首先,不断完善《信托法》,同时尽快推出切实可行的信托条例、制度等,从而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奠定法律基础。其次,我国现行《公司法》或《证券法》中应具体详细规定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各自的职责、职权范围,以使独立董事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各公司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具体规定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责权限,赋予其更多的制约手段,并促使其规范运作实施。这里所说得更多的职权是指要赋予独立董事不需依赖于董事会而可独立行使的权力。可以将审计和财务监察权赋予监事会,主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同时强化独立董事在公司战略决策、提名、薪酬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发挥其决策参与作用。

3.从独立性上,必须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公司中得以真正有效地体现。从产生机制上来说,首先必须改变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就是产权和外部的市场竞争机制。所以必须进行产权改革,改变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一方面,我们要在公司治理准则、上市首发、增发和配股过程中坚持股权制衡的原则,切实推行国有股减持政策;另一方面,应逐步完善累积投票制,以使中小股东行使权力的机制能真正发挥作用。另外,选聘独立董事时坚决贯彻这样一种程序:由董事会提出独立董事的素质要求及条件,然后由其提名,报经股东大会审查考核,最终由股东大会批准。总之,必须要避免大股东操纵独立董事的产生,并保证独立董事的综合素质。

从薪酬激励机制上来说,(1)不允许独立董事持有公司股票,以保证其财产关系的独立性。尽管有的学者提出应逐步对独立董事实行股票期权计划,但我认为虽然这样做会激励独立董事更关心公司事务,但这样必然会使独立董事在财产上对公司有依附关系而妨碍其独立性,使其与内部董事不具备实质差别。(2)必须使独立董事的薪酬与整个公司的业绩和独立董事个人的业绩挂钩,以激励其为公司利益而努力工作。而这就要求建立一套企业市场价值指标和企业会计指标有效结合的独立董事业绩考核体系。(3)应使独立董事的报酬体现风险性,并适度加大其风险性。我个人认为应该取消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使得独立董事因不重视对公司决策、管理的监督而使公司陷入危机情况所应负的责任降低,对他们的积极性也有所腐蚀,会使其用更少的时间关注所聘公司的发展情况。(4)独立董事的薪酬还要体现公平性,不论是与行业薪酬对比还是内部薪酬相比。另外,我们应当积极贯彻《指导意见》中有关薪酬问题的指示。根据《指导意见》,上市公司应当给与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经股东大会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披露。目前在我国采取适度津贴加奖金的办法是比较可行的。(5)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独立董事的机会主义行为,须使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达到最大的对应。根据张维迎的观点,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决定于每类成员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和对其监督的相对难易程度。这一结论背后的逻辑是,给定契约不可能完备(从而不可能让每个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大到最大程度的对应,从而带来的“外部性”最小,企业总价值最大。

从任期来看,独立董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监督机构,应该尽量压缩其任期。最好是两年左右,并禁止连任。当然这还没有得到实践证明,只是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但我认为由于任职时间短,在某种程度上会使独立董事减弱与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熟识的动机,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加强保持其独立性的愿望。

从独立董事人数比例上看,根据萨蒙的观点,董事会中只应有3名内部董事(即Ceo、Coo、CFo),其余都是独立董事。至少董事会2/3的席位应为独立董事。只有在人数比例上保证,才能使独立董事有弱势群体变为强势群体,真正确保其独立性。美国公司中的独立董事的比例很高,比如,在2001年,iBm公司的董事会共包括15名董事,其中12名是由外部人员担任的独立董事。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2

近年来,中纪委为了推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以及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的开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公司按照中纪委厂务公开的要求,深入开展了厂务公开,对于规范厂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企业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项工作个别二级单位、管理部门做得还不够好,少数基层单位、部门领导对推行厂务公开认识不足,厂务公开流于形式,存在着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工作不及时、公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经贸委和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要求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为重点,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厂务公开制度,旨在加强企业民主制度建设,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使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再上新水平。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通知精神,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进一步搞好厂务公开工作,是当前供电企业的工作热点和重点,应予广泛的关注,引起了我们的认真思考。

一、推行厂务公开,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其重要作用

厂务公开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通过公开厂情厂务,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广大职工真正了解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等情况,为广大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行使民利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打好基础。供电企业求发展增效益,必须加强管理,而实行厂务公开,恰恰有利于推动企业依靠职工民主管理,进一步搞好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厂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既有利于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权利的落实,又有利于企业科学管理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厂务公开的积极作用,就在于通过“公开”内部事项,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干部的廉政勤政情况置于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并通过职工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等工作,使职工群众的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形成纪律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推行厂务公开,追求公平合理,要求光明磊落,达到公开公正的目的。实行厂务公开对那些独断专行、恣意妄为、不正确行使权力的人也是一种监督和制约。对于厂务公开工作,个别人也许会错误地认为是对自己“过不去”,难免要表现出本能的对立和排斥。有的行政领导把推行厂务公开看作是党委和工会的事,对推行厂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深;认为企业的决策经党政研究,企业重大问题经职代会讨论,没必要还搞什么厂务公开;有的担心搞厂务公开会影响党委与行政的关系,职工也不一定满意,搞不好两头得罪人。不少职工也由于多年形成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对公开的效果和作用缺乏信心和信任感。

推行厂务公开,必须清除来自各方面的思想障碍,否则,势必导入误区,使公开难以实施,或搞形式上的公开。因此,要推行厂务公开,首先必须清除思想障碍,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厂务公开的重要作用,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和上级有关厂务公开的精神上来。

第一,实行厂务公开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具体体现。同志曾指出:“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推行厂务公开,有利于在政治上保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利,切实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效地调动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凝聚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第二,推行厂务公开是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的重要举措。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的推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职代会的内容,是职代会闭会期间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新形式,必将推动职代会各项职能的更好发挥。

第三,推行厂务公开是促进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保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开展厂务公开。必须站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供电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去认识推行厂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切实加强对厂务公开的监督指导。推行厂务公开,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企业领导的监督,而且有利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有利于干部威信的提高。通过公开公示,对滥用权力、决策失误、违规违纪行为者予以警示,进而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综合水平。

第四,实行厂务公开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前,建立现代制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制度创新、管理科学。推行厂务公开,使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行使,从而建立起民主、有效的决策、运行和监督机制,这将对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推行厂务公开是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社会安定的有效举措。推行厂务公开,让职工真正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把职工真正当成企业的主人,使职工减少疑惑,情舒气顺,安心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多一项公开,少一项非议,多一项公开,多一分安定。这一点对确保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是十分重要和有利的。

第六,推行厂务公开,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有关厂务公开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通知和上级有关厂务公开的文件,充分认识理解其重要意义;同时注意学习、总结厂务公开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对厂务公开的认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舆论和工作氛围。

二、推行厂务公开,必须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形成合力

推行厂务公开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企业党政的领导下,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厂务公开有序、健康的推进。在组织方面,必须建立有工会牵头,党政共同负责,纪委、组织、人事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并设立厂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完善机制制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党、政、工齐抓共管,业务部门具体承办,纪检、工会组织协调,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的运行机制,把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范畴,精心部署,认真实施,严格考核。保证厂务公开的扎实进行。在强化监督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纪律,按照有关规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厂务公开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厂务公开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经贸委和全国总工会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精神,厂务公开的领导核心是党委,组织实施部门是工会,监督部门是纪委。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和工会要通力合作;企业党组织要把指导、保证、监督厂务公开制度的推行,作为自己的义不容辞的重要政治责任认真履行。组织实施部门对企业的厂务公开一定要作出必要的安排,制定具体的措施,提出必要的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对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要加强督促检查,当工作出现问题和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向党委、行政主要领导汇报,并主动出面协调解决。

厂务公开的主体是行政领导,许多事项的公开工作,都必须由行政职能部门具体承办。行政领导想不想公开、愿不愿公开、敢不敢公开是厂务公开的关键。作为行政领导者,不能把厂务公开看作只是党委或工会、纪委的事。行政领导也是推行厂务公开的主要责任人,要把厂务公开作为份内的事情,积极组织实施,主动为推行厂务公开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在厂务公开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

厂务公开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工会组织,监督部门是纪委,这与工会是职代会工作机构的法定地位相一致。厂务公开是职代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会组织积极主动承担起厂务公开的日常检查考核,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职代会制度的建设与制度的落实,保证厂务公开基本载体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运用其它如公示栏、网络、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采取灵活、简便、易行的方式推行厂务公开。

推行厂务公开工作,企业的各级党组织、行政、纪委、组织部门应加强对厂务公开工作的指导、配合、监督和检查,职能部门对厂务公开的工作标准和公开的内容要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要形成一套监督、评价制度;把领导干部是否执行厂务公开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考核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厂务公开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监督检查,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做好二级单位的厂务公开工作,切实提高企业厂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三、推行厂务公开,必须坚持以职代会为基本载体,把握主动

(一)厂务公开工作是职代会工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与职代会是互相联系、互为表里的,既不是厂务公开取代职代会,也不是职代会等同于厂务公开。可以说,厂务公开是在新的形式下提出的有关民主管理企业的新要求、新标准。推行厂务公开,为我们找到了新形势下既坚持职代会制度,又促进职代会制度建设的有效形式,还可以带动其它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厂务公开的推行,实质上是对职代会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拓展和强化。厂务公开的着眼点在于进一步健全职代会制度和提高贯彻落实职代会制度的水平,而不是搬开职代会制度另搞一套,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二)厂务公开的内容和职代会的职权,两者相一致,可融为一体。把企业经营决策、发展规划、改革方案、重要人事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职工奖惩、住房分配、保险福利等涉及职工贴身利益的内容纳入职代会审议;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等内容纳人职代会评议监督。事实证明,厂务公开最合适的载体是职代会制度。天水供电公司通过近几年厂务公开范围的逐步扩大和深化,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运用,职工通过职代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积极提建议意见,参与民主管理企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职代会制度是企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制度,既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又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厂务公开推进了职代会制度建设,它丰富和充实了职代会的内容,促进了职代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新时期坚持职代会制度,落实职代会职权,发挥职代会作用的客观需要。在供电企业深化改革的今天,深入推行厂务公开工作,需要更好地坚持、完善和发展职代会制度。

(四)厂务公开不是孤立的,是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能就厂务公开抓厂务公开。厂务公开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又需要各个方面的工作来推动。要确保厂务公开工作切实有效、持之以恒的推行,还必须有先进的企业体制、机制、制度和科学管理作保证。供电企业推行厂务公开,一定要与深化企业改革、落实“一强三优”战略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优质服务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

(五)把握厂务公开和职代会两者的本质联系,认识厂务公开是职代会的重要内容,找准厂务公开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找到纪检监察部门在推行厂务公开中的位置,把握工作重心,抓好监督落实工作。抓厂务公开,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推进职代会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创新。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3

为充分发挥襄阳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一)根据我市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物流凝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全国性区域物流中心。

(二)认真落实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集中布局,实现我市物流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的扶持

(三)以下物流项目列为扶持的重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物流园区;大型专业配送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及其它大型物流运作平台;保税仓库、出口监管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项目、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工程项目、冷链物流项目,以及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等创新业态的物流项目。

(四)以下物流企业列为扶持的重点:跨区域性网络化运营的物流企业;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传统运输、仓储、货代向现代物流转型的企业;型连锁经营、快递等物流企业。

(五)建立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的认定、评审制度。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重点物流项目、重点物流企业认定标准,组织初步认定、筛选后提交项目评审会评审确定,并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扶持政策,报请市政府批准后实行,保证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按照规划执行。

三、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

(六)提高对重点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的审批效率,经项目评审会评审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和企业参照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免收;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中介服务性机构收费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减半收取的政策执行。

(七)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升“一站式”通关服务能力,推进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联运,建立进出口货物的快速通关体系。充分发挥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库的缓税和提前退税的作用,提高物流通关效率,促进保税物流发展。

四、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和行业管理

(八)建立和规范物流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共享制度,设立物流企业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物流企业登记注册信息、资质认证管理等信息的共享。

(九)加强物流市场行业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鼓励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整合现有资源,采用兼并重组、融资租赁、合作经营的方式做大做强。对分散在市场集聚区和货运场站周边的货运信息服务部、个体货运企业,按照“增量入园、存量调整”原则进行撤并和疏导。

(十)规范物流行业管理。明确市交通物流发展局为全市物流业的行业管理机构,履行物流规划的制定和落实、物流市场的规范和监管、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物流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等职责,指导、协调和服务我市物流业发展。

(十一)推进物流企业诚信管理机制建设,集合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的监管信息以及物流协会、服务客户等多方面反馈信息,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企业诚信建设,建立物流企业信息反馈机制和企业诚信数据库,提高物流行业诚信水平,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十二)完善物流统计体系。加大现代物流业统计工作投入,形成与国家一致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物流统计工作模式,建立和完善我市物流统计直报制度。加强物流行业统计工作,逐步实现全行业统计,及时提供相关数据,逐步建立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物流行业协会统计统一协调、互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业统计调查体系。

(十三)支持物流企业品牌建设,鼓励参与创建国家等级企业,被评为国家3a、4a、5a级的物流企业,市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保障建设用地

(十四)保障物流园区用地需求。明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用地,把物流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设施专项建设规划。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对急需建设的重点物流项目用地优先予以保障。

(十五)实行优惠的物流用地政策,对纳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园区内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物流项目用地,可享受工业用地政策。

六、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

(十六)建立襄阳市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可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主要用于大型物流项目的引进、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产业规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标准制度制定、产业发展研究、国际合作、企业奖励等,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十七)物流园区内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类物流项目用地经批准后可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列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物流基地、园区、配送中心的用水、用电、用气给予优先保障。

(十八)根据国家现有的物流税收政策,符合下列条件经税务机关批准后,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1、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运输企业的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国家确定的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仓储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仓储合作方的仓储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2、从事物流服务的港口码头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3、对企业从事符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相关条件和技术标准及国家投资管理相关规定的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其投资经营的所得,自该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经向税务征收管理机关申请批准后,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本条规定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十九)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物流业的贷款规模,提高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融资。鼓励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项目,并积极参与重点物流企业重组、并购等。

(二十)鼓励探索物流金融业务新模式。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和依法发行企业债券。

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二十一)推进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仓储物流、货运站场、小型配载等物流企业退城、退路并进入物流园区发展,对进入物流园区投资建设新的物流设施项目,其建设规模与原有规模相同的,经批准,有关建设规费地方留成部分可全额免收,超出规模部分可减半征收。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托管。

(二十二)规划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加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农资物流、农副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邮政物流、煤炭物流、矿产物流等行业发展,培育现代化商业物流配送企业,构建区域分布和功能搭配合理、符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商贸流通相适应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二十三)鼓励加工业、制造业等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重点推动加工业、制造业开展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社会化、物流企业服务一体化、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和标准对接的试点。

(二十四)推动物流业发展优化升级。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推动汽车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煤炭物流、建材物流的发展,开展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经营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集聚集约发展等改造升级。

(二十五)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配套,完善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积极支持中铁集装箱集团在我市建立专办站,实现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结算系统,统一各运输方式的票据,逐步完善多式联运专项税费政策,促进多式联运发展。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十六)支持襄阳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物流信息枢纽。

(二十七)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以互联网应用为平台,以构建传感网为关键,建设以互联网、传感网、物流网三网融合为目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让物流企业加入襄阳物流信息平台和湖北物联网。

(二十八)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开发应用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

(二十九)支持物流企业自主创新,开发应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快速响应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

九、扩大物流领域对外开放

(三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加大物流业专项招商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世界100强物流企业和国家5a级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部。

(三十一)鼓励市内优势物流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大力支持市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给予自营进出口权和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

(三十二)充分发挥铁路口岸、公路口岸的作用,积极申报开通航空口岸和水运口岸,逐步整合铁路、水路、公路和航空口岸服务功能,建设襄阳陆港一类口岸,打造方便快捷的立体涉外物流通道。

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三十三)加快现代物流人才培养。鼓励物流从业人员积极参加物流专业知识培训,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学历教育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规范对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主体的管理,制定并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推动建立物流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机制,强化实用型物流人才培养。

(三十四)重视高端和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的引进,将引进物流人才纳入我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对引进的人才按我市引进人才政策规定落实相关待遇。

十一、加强组织保障

(三十五)成立襄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交通物流发展局。建立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4

一、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已成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也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港口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推进港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而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有助于推动港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助于改善发展环境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集约式发展,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我港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型经济,商品大进大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市场发育具有较大潜力。物流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省内已形成“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个,公路、内河等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模、技术等水平居国内前列。现代物流发展已经起步,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始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快转型提升,工商企业开始注重通过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来提高竞争能力,无水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加快建设。

=、发展现代物流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的现代物流理念有待提高,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物流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还不高,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距现代物流发展需要还有不小差距,条块分割、技术标准不统一、高级人才匮乏等问题还阻碍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挥港区的比较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有效减轻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系统;促进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规模化,不断提高产业和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必须从港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外向度高、深水港口资源丰富、体制机制较为灵活等优势,探索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突出现代物流理念。坚持系统和整合的理念、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各物流环节一体化运作的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理念,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突出创新推动和开放带动。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加快资产重组和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资金、技术、人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建立有利于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开放式要素配置机制和运行机制。

——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和规划引导。加快现代物流微观主体培育,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改善物流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合理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促进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争取到====年,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物流服务方式逐步在物流活动各领域得到应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口岸通关“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降低。

力争到====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现代物流业成为服务业中的新兴支柱性产业,现代物流发展总体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

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把培育物流市场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必须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把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与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结合起来,把物流市场培育和物流市场规范结合起来,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

=、优化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和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转变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拓展配送市场空间。

=、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努力推动运输、仓储、邮政、货运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引进国外优势物流服务企业,重视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现代物流服务领域。

=、建立良好的物流市场秩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物流服务规范和价格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

四、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现代物流设施网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建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需求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充分考虑港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突出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与港区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加强现有设施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和枢纽节点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综合性物流园区、专业化配送中心等多层次、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嘉兴应充分发挥公路、和内河航运等设施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基地等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加快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为特色的嘉兴市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完善集疏运网络;通过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资源,加快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国内物流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国内物流枢纽。

=、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紧密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大通关”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依托中心城市,紧密结合城市化和传统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合理布局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专业市场,紧密结合联托运市场的改组改造,合理布局建设市场流通型物流园区;依托发达的区域块状经济,紧密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有形与无形结合,园内与园外互动,着重在物流服务功能的完善、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上下工夫,提升港口、城市、专业市场和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规划,加强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的衔接,积极推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公路、水运、管道和城市道路等设施建设力度,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五、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必须把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与物流设施建设、企业物流优化管理、物流服务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和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以信息化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智能运输管理系统(its)建设,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加快构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发、应用和整合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物流信息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面向用户的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

六、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和措施

=、加强规划管理和协调。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本地区和本部门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并与全省及周边地区规划进行衔接。城市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等规划的制订和修编,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以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布局,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充分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企业的改革重组,促使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研究解决行业分割、地方封锁等体制性问题,加强公路、水路、管道等部门的协调,清理、修订有关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利用我省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地区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港区现代物流。大力支持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积极提供财政扶持。政府应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建设用地支持。对重大现代物流项目,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所需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由港区国土资源分局在市留机动指标中给予安排,其用地价格按照实际用途给予适当优惠。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现代物流,并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等政策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进一步改善服务。在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受电容量达到===千伏安的现代物流企业,可享受大工业电价。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内部重组涉及企业资产、股权变动的,免缴相关收费,并免收因内部收益转移而发生的重复收费。

=、大力培育重点企业。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港区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现代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研究制订人才柔性流动和各种激励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我港现代物流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

=、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开展物流术语、计量、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港区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能力。

==、实施物流生态工程。物流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建设绿色嘉兴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支持低公害、绿色环保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普及,加强管理以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是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联托运等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现代物流培训和咨询等中介组织的认证制度。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5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们党的新的战略追求和奋斗目标,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企业党建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体制、机制、途径、方法,保证企业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国有企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能否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把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企业建设党建工作企业文化一、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与面临的新要求1.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程》第32条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明确规定在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从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中摆脱出来,把应属企业的权力归还企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发挥政治核心作用。2.在“产权清晰”之后,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出现了新情况。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企业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经营权被分割成具有不同内涵的权利。而在以前,不管这些权利如何分割,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责都是清楚的:一方面,他应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他应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改制后建立的公司制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只有国家一个出资者的情况越来越少,出资者情况变得复杂化。投资可能来自国家,也可能来自集体和个人;可能来自国内,也可能来自国外,情况不一。在这种新情况下,企业党组织与各出资者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于以往他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单一关系,因而不能简单地宣布自己只能代表某一方面的利益。所以,他的职责有了新情况。3.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制企业的特点相适应。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客观事物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企业领导体制的变化,形成了“老三会”和“新三会”共存一体的工作局面(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再如:企业人事制度的变革,不能继续把“党管干部”等同于由党的机关来直接任免企业干部,要求从新视角来看待和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给“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以新的解释。再如: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多元化,使企业党组织工作处在新的环境之中。这些都客观地要求企业党组织必须努力探索和改进其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制企业的特点相适应。二、国企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实现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党对企业党组织职能的根本定位。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给予了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比如,有的人认为企业就是经济组织,没有必要设立党的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职责任务的情况下,企业党组织缺乏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途径;还有的对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信心不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途径缺乏创新,体制机制上很不适应。由此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脱节,出现了活动一阵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我们应结合新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努力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做到以下几个结合:1.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搞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从过去的围绕中心转变到融入中心、进入管理上来,核心就是要把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党的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检验标准,使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成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推动力量。要从体制制度上融入,把企业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之中。要从工作内容方法上融入,企业党组织研究、部署、开展工作要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实现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要从评价考核上融入,企业党的工作要讲效率、讲效益,注意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使党的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2.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作为国有企业,其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企业最基本的自然属性,要实现这一自然属性,关键在人。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进而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对于国有企业,除了经济指标,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企业党委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推动和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经济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保驾护航。行政工作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是物质领域的;党建工作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是思想领域的。行政工作的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两者相互促进,方向相同,目标一致。同时,国有企业是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的经济组织,在逐步形成和建立起市场运作机制的过程中,现在或将来,每个企业在讲经济效益,追求利益最优、最大化的同时,还担负着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责任,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质特征决定的。3.坚持党员素质提高与培育企业骨干相结合。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就必须重视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因此,企业党组织在做好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经常性工作的同时,要在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结构上下功夫,通过公开竞聘、组织提拔,把有知识、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基层组织建设适应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求。而在具体的结合上,就是要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把生产经营骨干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经营管理者中的优秀党员推荐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进入经营管理层,从而形成党的组织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4.把党建工作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应结合时代对企业发展的新要求,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党建工作是一项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他们作为管理的两个方面,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象都面对广大的职工,目的都是为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我们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培育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上下功夫,在“树一流人品,做一流产品”上下功夫,在行风建设上下功夫,在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上下功夫,在增强职工“企业荣我荣,企业兴我兴”的集体主义精神上下功夫,在广大职工认同的企业文化上下工夫。5.把追求党建工作内在质量和外在表现统一起来。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为内容服务,党建工作的效果必须用是否跟上时代节拍、能否推动单位中心、党员群众满意不满意来衡量。这就要求党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由注重发挥党员体能方面的示范作用、强调无私奉献等,转变为强调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文化、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党的活动方式,也要由单纯党内活动转变为将党的活动融入到群众性的活动之中,把形式上的“大政工”改变成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有机统一的新组织,既体现党建工作的层次性,又扩大工作的群众基础;党的活动空间,要由传统的车间班组扩展到创新创效小组、群团协会和各种代表会议,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性,丰富党建工作载体,开辟新的工作渠道。三、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方法和机制建章立制,依靠制度的执行来保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强调,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也要建立健全一套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制度,使我们党领导企业的传统政治优势结合新的情况和实际,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1.党政沟通协商制度。建立厂长(经理)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企业党政领导在重大问题决策前的沟通制度。要通过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及行政班子中的党员的作用来体现党组织的意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教育和监督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的党员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规定的职权。2.企业党政干部换岗交流制度。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配备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是企业党组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但是,针对当前有些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矮化、虚化、软化、弱化的情况,可以在企业中层干部选拔和任用过程中,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交流制度,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与基层行政领导交换任职制度,生产骨干和优秀党员交叉培养制度。3.“党群工作一体化”机制。这是对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的工作进行融合创新的一种工作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在新经济组织中,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为依托,以“党、工、青、妇”一体为载体,以引导、监督、维护为要素,以凝聚人心和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机构上对应设置,人员上交叉任职,工作上统一协调、形成合力,最终实现党的建设、群团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共赢。4.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龙头,创新党建工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同时存在的一种文化,既包括以提高企业家和管理者水平为目的的经营文化、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也包括以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准为目的的精神、教育、娱乐文化,能够长期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从目的看,二者都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从内容看,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使企业与员工组成命运共同体,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共谋发展;党建工作的内容是对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企业规章制度等教育。因此,企业文化完全可以成为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的实现形式。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6

一、立足科学发展,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体制,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动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法律体系逐步健全,监管力度切实加强,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国有产权管理制度、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机制、外派监事会的监督制度等不断完善。中央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积极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加强企业管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这些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每年增加1.1万亿元,实现利润和税金每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预计*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可达12.2万亿元,全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达8万亿元,实现利润可达7200亿元,上缴税金可达7000亿元。我国军工、石油石化、电力、冶金、煤炭、汽车、重大机电装备、电信、民航、建筑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排头兵企业,大多是中央企业。中央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的过程是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改革的任务越重、力度越大,对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保证工作提出的要求也越高、任务也越重。这些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同时也得益于企业党建所提供的坚强保证。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党组织努力探索遵循企业发展规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的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科学发展观上来,努力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我们以抓好企业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为龙头,全面加强各级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努力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各级干部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路,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和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特别是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企业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一些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并在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

(二)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企业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积极探索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条件下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途径。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坚持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三年来国资委共任免中央企业领导班子成员747人,其中任命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125人。开展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试点工作,共有78家中央企业的81个高级管理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目前已建立起由社会各类人才1400多人组成的中央企业人才库,从中选择了20多人推荐到中央企业任职。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广泛开展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领导班子素质提高、结构优化,凝聚力、号召力显著提升,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已经成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精神面貌的主流。

(三)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建设起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先进企业文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障。我们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国资委于*年召开了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2005年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年召开了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经过共同的努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从*年之前自发、零散、浅层的各自起步阶段,进入到了有统一的目标导向、体现企业特色、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同进步的新的整体深化阶段。宣传思想工作在典型引路上创新,在热点引导上用功,不断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认知度、美誉度,树立了中央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为改革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职工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基本经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中央企业坚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厂务公开工作,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相适应积极推进职工董事工作,不断拓宽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式。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广泛开展深受广大职工欢迎的技能大赛,团员青年创新创效等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效果明显,促进了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和才智的发挥。积极选树和宣传学习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职工先进典型,展现新时期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弘扬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在广大职工中倡导形成了爱岗敬业、致力发展、做强做大、为国奉献的职业追求。

二、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对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

回顾总结这些年来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牢固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意搞好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统筹协调。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相比,搞好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还有大量的艰巨任务,其中很突出的就是要切实解决好对新形势下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问题。《公司法》和《中国共产程》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做出了明确规定,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但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比如,有的认为企业就是经济组织,没有必要设立党的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职责任务的情况下,企业党组织缺乏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途径;还有的对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信心不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途径缺乏创新,体制机制上很不适应。由此给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个别企业集中表现为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脱节,出现了活动一阵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结合新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搞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根本任务在于切实提高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是国家可以直接掌控的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可靠力量,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走向问题,不仅是关系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性质的重大政治问题。积极探索和充分发挥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巩固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关键性作用。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搞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根本表现在于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的一般属性,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是所发挥出来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为经济工作提供支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保证。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的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组织、发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改革,解决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性因素和障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企业文化健康发展,培育“四有”职工队伍,倡导先进、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使党员和广大职工不断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使生产力要素充满活力;通过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决策失误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保护企业的生产力。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搞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根本途径在于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使企业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企业党的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实质上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本身就具有企业管理的属性。要深刻把握和主动适应企业这一经济组织运行的内在要求,注重借鉴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手段,进一步改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探索目标管理方法,建立健全责任制,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实行跟踪改进,实现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和完善,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要基本实现,核心竞争力要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新形势新任务对中央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了更大责任,在新的实践中,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以融入中心、进入管理为新的工作思路,促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和谐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搞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从过去的围绕中心转变到融入中心、进入管理上来,核心就是要把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党的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和检验标准,把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有机融合在一起,依法进入公司治理结构,参与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的活动,使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成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推动力量。要从体制制度上融入,把企业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之中。要从工作内容方法上融入,企业党组织研究、部署、开展工作要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实现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形成同频互振、联动互补的效应。要从评价考核上融入,企业党的工作要讲效率、讲效益,注意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使党的工作真正成为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对企业党的工作的评价考核,要把重点放在促进企业搞好改革、加快发展、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上,着重从对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监督效果、对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促进效果、对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支持效果、对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推动效果、对各类人才和职工队伍的建设效果,研究落实好工作要求、衡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并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和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评价考核工作的激励作用。

(二)以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主线,进一步建立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规则与程序。继续抓好《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切实解决好中央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党组织重点要在管大局、议大事、把方向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重视解决好关系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具体要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也就是,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方面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在公司治理结构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方面发挥支持协助作用,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方面发挥沟通参与作用,在企业内部关系和谐方面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发挥领导组织作用。

(三)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有效深化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搞好中央企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认真总结两年来“四好”班子创建活动经验,进一步探索创建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评比程序和奖惩办法。将创建活动与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以“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促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推动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建立,使“四好”班子创建活动成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支撑与保障,努力做到创建活动与生产经营两促进,通过创建活动促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

(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切实保证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健康发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我们将结合中央企业实际,从四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把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断激励党员干部群众为共同理想团结奋斗;三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四是广泛深入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提高宣传工作的说服力和实效性,营造团结稳定鼓劲、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五)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扎根于企业,发展于企业。中央企业理应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和办法,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要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把企业的核心理念融入各项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之中,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融并进,在企业管理中落地生根。重视加强企业重组和并购中的文化融合工作,把企业文化作为资金、技术和人才之外的“第四种资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融合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要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着力推进以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价值理念系统和行为规范系统,不断优化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并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7

一、深刻认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础,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最初侧重关注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向企业经营决策的重大问题、专业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拓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厂务公开和职代会建制率稳步提高。截至年月,全国已建工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厂务公开制度的有211.3万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224.9万家,已建工会的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制度的有万家,建立职工监事制度的有8.08万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主动适应新要求,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企业是主战场,广大职工是主力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凝聚人心、树立信心、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加强形势教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引导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既是经济民主、管理民主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一些企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与企业领导人员民主意识不强,违规决策、有关。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有利于扩大职工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民主监督,对于坚持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积极适应职工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形势,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提高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会经常性地大量地表现出来,劳动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途径。充分发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剂”和“稳定阀”作用,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减少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实现企业与职工群众、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加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从业有关规定,甚至贪污贿赂、失职渎职,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这些问题的发生大都与权力运行不公开、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有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防止暗箱操作、权力滥用的“防火墙”。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对于完善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和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加快推进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提高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解放思想,不断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一是要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际出发,从解决企业改革发展和职工利益实现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出发,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作出理论概括,指导面上工作。二是要继承和发扬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要运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理论,深入阐述实行厂务公开是职工实行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是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重要形式;运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深入阐述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途径;借鉴生产要素理论,深入阐述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健全资本、管理、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实现劳资共建、共享、共赢的客观要求。三是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丰富理论内容。要深入研究企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将企业民主管理融入市场化企业管理制度之中,推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入研究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原理,完善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公开透明、决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与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寻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和谐共赢的内在联系。

(二)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制度建设的经验,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一是要着力推进制度化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宪法明确规定、具有中国特色、深为企业和职工群众认可的企业民主管理基本制度,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在所有企事业单位中大力推行。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职工群众创造的有益做法和新鲜经验,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要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各种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又要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有效对接,使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着力推进规范化建设。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不仅要有政策、法规、制度等原则性规定,还要有可行的操作办法和考核评价标准。今年,全国厂务公开协调小组在全国开展创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活动,是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很好载体。各地要根据创建活动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方案,细化创建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创建活动成为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抓手。三是要着力推进法制化建设。从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看,制定一部系统的企业民主管理法律或法规很有必要。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各地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立法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争取早日出台全国统一的企业民主管理专项法律或法规,为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规范化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构建科学完备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企业优化内部环境、培育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滞后性等问题,成为制约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因子。以制度建设、机制体系完善、模式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模式建设,成为新时期企业内部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与建设,也进一步强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着力于规范化,以更好地发挥经济管理效能,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本文立足对经济管理模式研究,就企业如何推进规范化做了具体阐述。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但从实际而言,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构建中,面临诸多问题与不足,特别是组织机构不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弱化了经济管理模式的效能,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因此,具体而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1组织机构不完善,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强化经济管理效率的有力支撑。但企业的发展视域狭窄,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以短期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发展布局,难以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建设。首先,企业对内部机构等建设缺乏重视,组织机构冗余等情况十分突出,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不利于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推进;其次,企业组织机构单一,对于市场分析与把握力度欠缺,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在提高经济管理效率的基础之上,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建设,成为优化经济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1.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经济管理效能

制度建设是新时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构建的工作重点,也是实现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有力保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对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能。首先,企业对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缺乏主动性,被动的制度管理现状,既难以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效能,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经济管理制度与实际相脱离,流于形式的管理制度现状,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成为摆设,弱化其重要作用;最后,经济管理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在制度建设、执行的过程中,对于经济管理制度效能的发挥,缺乏足够重视。

1.3经济管理模式粗放,人才管理相对不足

对于很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经济管理模式仍以粗放式为主,这就影响经济管理方式等的有效构建。首先,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构建、管理效率提升,都形成一定影响,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次,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力缺乏,如何在创新中实现经济模式的规范化,有待进一步推进;最后,在人才管理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培育的重视与工作落实,以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不到位,在考核机制建设、人才保障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工作力度,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建设。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构建中,存在制度、模式及机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效率,也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培育。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是基于制度机制完善、效率提升、模式优化的内在需求,更是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效能的有力保障。在笔者看来,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企业应以战略性发展为导向,依托于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为经营发展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具体而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2.1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应重视经济管理模式建设,加快推进管理模式规范化,是支撑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企业要完善组织机构,解决机构冗余等问题,这是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保障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组织机构应精简,以扁平化管理为主体,更好地发挥内部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经济管理规范化的推进,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之上,这就要求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发挥制度在规范、引导等方面的有效作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要紧扣企业发展目标,在管理职责、奖惩激励等方面,应发挥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创设良好内部条件;最后,企业领导要重视并正确认识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从组织开展到人员保障,都应确保经济管理规范化的有序推进,为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提供组织领导保障。

2.2规划经济发展目标,优化管理环境

规划经济发展目标,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目标导向。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要明确经济发展目标,以发展目标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首先,企业经济发展目标要立足发展实际,并着力于未来发展构建,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经济发展目标;其次,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推进,依托于经济发展资源的构建,基于发展目标的有序开展,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最后,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推进中,应将大目标进行细化,在小目标的组织实施中,更好地提高经营管理效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落实。

2.3健全考核评定体系,强化人才管理

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需要对管理强化考核评定,对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在笔者看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强化人才管理,为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创造条件。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强化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薪酬的待遇直接挂钩,能够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等情况的发生;其次,企业要强化对奖惩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制度化管理下,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为企业经营发展夯实基础条件;再次,建立科学评定体系,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构建提供有力保障。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评定体系,夯实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最后,强化人才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企业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发展的渠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直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满足企业经济管理需求。

3结语

现代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应主动适应、积极创新,转变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在本文的探讨中,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着力点在于从实际出发,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健全考核体系、规划发展目标,以更好的经济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万鹏.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外企业家,2014(7).

[2]韩巍.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财经界,2014(10).

[3]赵雅丽.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9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

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了政府和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的深度研究与广泛推广。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比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更能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特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它倡导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通力合作,使学生(学徒)不仅能掌握具有逻辑性、程序性的显性知识,而且能习得和培养非常规化和本能化的默会知识,因此能更好地满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双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高度统一。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核心,其鲜明的特征是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和学生双重身份[2]。基于此,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应从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界定“双身份”学徒身份问题,形成“双体系”校企课程体系,打造“双导师”专兼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来解决教育模式、学生身份、课程体系、导师机制问题[3]。

二、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行业现代学徒制得到初步探索与实践,如金川集团新疆有色金属集团变招工为招生,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由于有色金属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导致现代学徒制发展滞后、难以推广。主要包括:行业不被家长和学生所熟悉,对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心存疑虑;企业岗位生产能力饱和,员工知识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提供技能娴熟且愿意传带的师傅;经济增长放缓,在没有国家相应的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的条件下,企业多从自身发展考虑短期内用工需求和成本,导致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烈;行业高职院校较少,能够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主体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差距。

三、推广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平衡分析

纵观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要实现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下,构建共赢、深度、持久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益相关者是对组织目标实现有所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的统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要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冲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过程,有必要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冲突,找到其中的结合点,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

现代学徒制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和学徒(学生),其中政府和行业协会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和学徒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本研究是基于学徒都具有高参与度这一假设前提,因此,本文对学徒这一利益相关者不做讨论。政府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利益诉求主要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行业协会是某个行业为了规范行业标准、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而成立的协会组织,主要职责是协调内部企业的利益诉求实施现代学徒制,客观要求在相关利益者之间进行资源再配置和利益再分配,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以有效提高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效益。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形成的现代学徒制法律关系中,相关各利益相关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在平衡各方主体利益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一,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和推动作用,以平衡各相关主体利益。政府在追求发展职业教育事业这一最大利益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利益,如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规范行业企业办学主体地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其二,学校在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同时,要切实考虑行业企业的需求。学校专业设置要考虑与行业产业同步发展,人才培养要考虑岗位、职业的实际需要,技术服务要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其三,行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考虑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四者利益关系的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利益固定,以形成长效机制。

四、有色金属行业推广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与建议

现代学徒制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其顺利开展和推广的基础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而明确的、长效的利益共享机制是确保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4]。总结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验,政府和行业以及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在行业指导和社会评价监督的基础上处理好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者利益关系的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利益固定,以形成长效机制[5]。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有色金属行业特点及现代学徒制发展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实施和推广现代学徒制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对行业的了解,还必须创造外部环境条件和内涵环境条件。

(一)外部环境条件建设的建议。第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在国外现代学徒制推进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并制定特定的法律来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开展。而国内现代学徒制起步较晚,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和推进的力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首先是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要为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活动、学校教育机制和组织管理改革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其次是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充分利用雇主品牌排名、社会责任等第三方评价机制来约束企业行为。三是支持、组织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企业、教育者制定严格的知识和技能标准,为现代学徒制提供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四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并保障权利,尤其是对学生的双重身份进行实事求是的界定,最终通过相关法律条款的修订明确学徒身份。第二,利用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中介和平台,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有专门的立法来保障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其成功的经验证明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许多地方加快职业院校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一种探索。通过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指导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协调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关系。

(二)内涵环境条件建设的建议。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6]。内涵建设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建设要以双方密切的合作为基础。根据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双主体、学徒双身份、课程双体系、师资‘双导师’”的内涵要求,应考虑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构建“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相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人才培养基本还停留在学校本位的教育模式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多流于形式。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承担责任,而不再是简单的参与。通过外部环境条件建设调动企业积极性,探求校企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其利益固定,深化高职院校教育体制和组织管理改革,逐步试点、层层推进,使更多企业受益于现代学徒制解决的人才选、用、育、留问题,从而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培养双主体。第二,对“学生身份、学徒身份”进行界定,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其权益。学徒不同于企业员工,其法律权益和经济权益均难以得到保障。在符合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法律框架下,通过学徒、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能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根据三方协议,企业提供学徒岗位和相应的薪酬福利,学校全程监督,确保学徒与企业的合法权益,逐步构建现代学徒制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的互惠相融政策。第三,构建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的课程双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过于重视显性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能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因此,校企双方应以企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据,在确保学生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入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开发适应岗位技能需求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第四,打造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专兼职师资。队伍,促进显性知识的理解和默会知识的习得。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双方应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导师任职标准和选拔程序,同时还要构建校企“互培共用”的长效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导师的岗前培养制度和达标上岗制度,并对导师的表现给予考核、评价与奖罚。

总之,产业结构是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根据[7],以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契机,高职院校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探寻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加强内涵条件建设,将职业教育植根于企业之中,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徐渠.浅析“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02-103.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4(1):23-25.

[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4]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5]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教园区;模式

职教园区建设有效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建设模式,将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输送能力,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模式建设意义

1.提升劳动资源价值。“现代学徒制”采用工读结合的方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放大工读结合的效应。工读结合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优化学生知能结构。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必然会有效提升劳动力资源价值,使学生在岗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

2.满足市场人才需求。职教园区建设是产业园区建设的产物,是优化区域经济的必然。其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送人才,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按照企业人才培养要求,实施订单式培养,这将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缓解人才输出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与区域经济,尤其是与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必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人才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区域影响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力,同时人才优势也有助于吸引外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模式思考

1.建立政府宏观协调作用机制。“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涉及的互动主体较为广泛,包括职教园区、园区院校、企业、产业园区等,单一地依靠职业院校推动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建立政府宏观协调作用机制,政府通过市场调研,深入研究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结合区域实际,包括职教园区建设水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与各职业院校发展实际等,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引导职教园区、各职业院校、产业园区、企业等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协调发展。

2.职教、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机制。“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园区建设,需要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由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实施的育人模式,职教园区背景下,没有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就无法加以实施。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规划时,政府要将职教园区建设与产业园区建设协同起来,形成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均衡建设,这样才能使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实现有效互补,职教园区为产业园区输送大量优质人才,产业园区为职教园区提供足够的实践学习机会。

3.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主要以两大园区建设为支撑,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从校企共同育人领域深化到校企共同招生。(1)校企共同招生。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学生双重身份转变,使学生从单一的学生身份向学生、学徒身份转变。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必须将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加强双向互动。一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及企业人才需要与职业院校加强联合,参与职业院校招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机制,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职业院校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以及社会、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职教园区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建立起有效的“现代学徒制”职教园区。(2)校企共同育人。“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模式,增进了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育人工作。校企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使职业院校的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徒的实践,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满足人才市场对职业人才技能需求。

4.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配套建设。职教园区要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积极探索与企业就业准入机制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方案,需要w生经过规范的学习程序、严格的考核等,才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方案的制订以及考核不能由职业学院单方确定,企业与职业院校要共同实施,可以尝试学考分离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效应。

总之,“现代学徒制”的职教园区建设模式探索是一项长期实践工作,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思维,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优势,又基于职教园区的园区效应,发挥“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优势,使职业教育走出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