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1:27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1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渗透着先民的智慧,是文化发展的精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发展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传统文化日渐被忽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以及社会、学校教育将教育重点放在应试教育内容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当前的幼儿教育,传统文化更是寥寥无几,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名字以及由来、习俗等;有些青少年甚至对四大名著不甚明了,严重缺乏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是当前教育的悲哀,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幼儿教育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渗透进幼儿教育的方式

1.课程设计多样对幼儿学习课程精心设计,促使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进幼儿教育之中,必须利用好幼儿园这一主阵地。以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主要依据,重点培养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以及自豪感,以培养幼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革命英雄主义为教育切入点,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幼儿教育。比如,在课程设计中,利用阅读课穿插汉字的构造以及组成,以感受汉子独特的韵律美以及形体美;再比如,在教授古诗《静夜思》时,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激发幼儿对于历史探索的兴趣。通过设计传统节日的课程,为幼儿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由来,同时还可以为幼儿扩展节日习俗、过节礼节等;另外,为幼儿介绍与节日有关的传说,比如,在“春节”的课程设计中,可以适量加入“祟”以及“压岁钱”等民间故事,丰富故事内容的同时激发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2.丰富活动形式改变传统的活动形式,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系列,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丰富的活动形式之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学习童谣、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在主题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比较常见的“过生日”的活动课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幼儿了解抓周、百岁、满月等传统习俗由来以及相关礼节等。依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引导启示法、情感渲染法以及榜样示范法等对幼儿进行寿辰礼节方面的教育,引导幼儿在父母以及长辈的生辰时主动送上祝福,培养幼儿“百善孝为先”的道德情感。游戏是幼儿课程中的重要形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之中,在橡皮泥游戏活动时间,可以引导幼儿用橡皮泥以及废纸等材料制作自己喜爱的民间小吃,比如糖葫芦、麻花、羊肉串等。在游戏时间,可以让幼儿学习传统游戏,如拉大锯、点炮仗、丢手帕等,以此体验传统游戏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但拉近了我们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和进取心。在幼儿一日活动安排中,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早上晨间活动时,可以安排幼儿欣赏《茉莉花》等音乐,促使幼儿感受传统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不可或缺的艺术美;在课间游戏时间,可以安排“扔沙包”、“跳方格”等活动,促使幼儿增长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启迪幼儿,感受中华传统的魅力。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孩子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

3.营造文化氛围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将传统文化渗透进生活的一点一滴,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收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为幼儿创造一个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环境,在教师的走廊、栏杆等眼之所到之处,张贴以中华传统节日、中国寿诞为内容的贴画,以引导幼儿认识与了解,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各类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其次,可以设置活动区,专门放置幼儿亲手制作的花灯、剪纸、脸谱等作品。再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幼儿创设多种活动,让幼儿在感受、体现中华文化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2

节日文化中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共同选择的。节日活动的开展也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索性的文化根源探索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快乐的小组合作,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以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探究学习内容的自主形式,都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带给他们课堂教育中所无法得到的乐趣。

如今的美术教材中,相关的传统文化节日的宣传也有不少,如《看花灯》《贺卡》《年画》等等,教师在备好这些课的同时,可以将它渗透到家庭生活中,让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一、让节日文化走进墙面宣传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大力提倡传统特色的文化教育,为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节日文化的研究活动,如:地方戏剧课程、传统手工艺制作,包括书法特色项目的引入,让学校办学特色越发风采。学校在教学楼间的通道和楼梯间等墙面上张贴了相关传统特色的宣传画贴,这些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很好地创设了我们学校环境文化研究的氛围。在教学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传统特色宣传,如,在教学《看花灯》一课时,我刚好把正月十五元宵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春节、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如,元宵节要吃元宵、猜灯谜,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跟家长一起亲手制作彩灯,亲身感受节日的文化氛围。教学时,我将教室墙面上张贴灯笼等相关的元宵节内容,增添节日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制作灯谜现场猜一猜,感受节日的喜悦,再启发学生回忆元宵节那天的情景,学生一下子在喜悦中体会到了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的兴奋、热闹的情景,有感而发,作业自然也是精彩纷呈,对元宵节的认识就更深入人心了。

二、节日文化活动渗透家庭

五年级有一课专门表现招贴画的内容,为此,我结合“三八国际妇女节”的主题,带领学生学习感受体会妈妈的艰辛,从而用招贴画的形式倡导学生对妈妈的爱意。课伊始我播放一则“洗脚”的广告,问学生:这则公益广告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我跟学生们讨论在家跟妈妈的相处,体会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知道妈妈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每当想起妈妈,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跟妈妈在一起的每一个温馨的场景。再过两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有没有想过要为妈妈做些什么?如果让你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你对妈妈的这份爱,你会说什么呢?一连串的话语让学生与妈妈的心紧密结合在一起,尽情在画面中流淌。

课后,我让学生将制作的招贴画贴于学校的走廊,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去感受妈妈的付出,平凡的母爱,怎样去感恩妈妈的行动。看似小小的一个节日,看似简单的一堂课,我们用心布置课堂,用爱浇灌课堂,用情延伸课堂,让更多的家庭了解节日文化的喜悦,让更多的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让节日文化成为生活的时尚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3

人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千文化的教育而非其他,否则,作为个体的人类就不能成为人类群体中的合格一员。而人类的新生一代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亦是文化的学习。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民族的文化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在民间游戏中,儿童更能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可以说既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又是儿童成长的历程。而民间游戏是更能体现他们成为民族共同体合格一员的内在发展需求的独特文化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最真诚的呼唤。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其中包含了无数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得到传统文化,从而对幼儿进行熏陶,来帮助传统文化进行发展,来达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很好的弘扬下去的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2幼儿教育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

我国的传统绘画种类繁多,那国画来说分为写意与工笔。在画风上有写实、写意、抽象等不同的风格。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分的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使幼儿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对画画的兴趣来启发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的去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方面快速发展。进一步的陶冶幼儿的心境,使他们能够懂得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问题,使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3幼儿教育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手工是指通过使用各种手工工具以及材料,使用一些材料来对一个形象进行完美的塑造。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他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手工艺术,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手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所以要将手工活动很好的传承下去,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将手工融入进去,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感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幼儿接受手工,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起创造力。

4幼儿教育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幼儿对于美感的逐步认识,使得幼儿的美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要使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中来使他们对于美感的形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的培养。通过多方面来对美进行感受。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瑰宝来让我们欣赏,有很沉厚的积淀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来对幼儿进行身心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促进。教师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的适应能力,根据年龄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来进行选取。幼儿会有选择性的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在幼儿眼中,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总是很有吸引力的,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作品,他们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所以作品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多种形式,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很好的展示给幼儿,了解幼儿对于作品的感受,帮助幼儿很好的形成对美的认知与体会。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要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从而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使幼儿对于美术作品有更深的感受,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赏析,然后设定一些提示,例如,作品中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在做些什么,对作品内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欣赏,然后让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模拟作品中的情景,配以音乐来帮助幼儿欣赏,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作品背景故事,使幼儿对作品的内涵感受更深,从而展开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瑰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加强,使后辈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传承下去,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激发出民族精神,使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加以利用,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灌输下去,使幼儿能够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传统文化与正常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体现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现代化教育占主要部分,但是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科学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更容易接受。古今结合:将地方特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来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等。中外结合:对于外来事物要接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合理的将外来文化适当的结合进去。例如,在于幼儿讲到中华传统饮食的时候就要将生活中常见的“肯德基、麦当劳”与中华传统饮食相比较,让幼儿对中外饮食有良好的把握。中外文化结合起来,使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这样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生动起来。

6幼儿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协作力。在任何间歇时间,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将古诗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帮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故事的短剧编排,要使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影响。

7结语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4

传统文化在区域性商业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升设计内涵、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形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通过探讨文化传承与区域性商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发现区域性商业设计在文化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在区域性商业设计中应用的有效途径,为当代区域性商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文化传承区域商业设计

在设计多元化发展时代,借鉴传统文化并应用于当代区域性商业设计,是实现区域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是让传统文化从书籍典故走入群众视野,从学术理论进入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

1.文化传承与区域性商业设计的关系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呈现出不同区域人民的无穷智慧。在城市化进程中,每一个区域都需要在商业设计和区域文化传扬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都应该保有和凸显自己独特而悠久的传统文化。

从区域内的消费人群而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经历使其具备较为相似的知识储备,对区域文化有较为共同的认知;此外,无数次的购买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使得他们获得了丰富的审美经验,这些审美经验和对区域传统文化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不断存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在购买活动中,当蕴含区域文化元素的产品与消费者潜意识里那朦胧往日的回忆相碰撞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对具有怀旧气息的设计产品倍感亲切。例如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人民对蕴含河海文化、孙子文化、海盐文化、孝文化的产品更为感兴趣,此类产品会让区域人民感受到黄河三角洲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厚重感和鲜活的时代感。由此可见,区域消费群体具有购买蕴含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品情结。

从消费的功能上而言,消费者作为设计批评主体,他们对蕴含传统文化元素产品的购买和欣赏活动,一方面人们可以在期待的视野中找寻到具有归属感和新鲜感的设计作品,满足生活的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味与质量;另一方面,在设计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增进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区域性商业设计方面来看,大多数企业,在处理商业设计和传承区域传统文化方面大多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区域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经营理念的建设,企业努力从传统文化,尤其是区域传统文化中找寻自己存在的根源与价值,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区域性商业设计很难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点,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根本不适合现代设计,认为追赶西方设计的步伐才是正确的设计,才是“与世界同步”。

毋庸置疑,带有西方设计理念的设计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促进了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经历了西方设计文化洗礼后的国民和企业开始思索和怀念我们本应熟知但却很朦胧的文化根本。似乎意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所生产的和使用的设计产品缺少民族文化根基,它们如同空中楼阁,让人感到孤独与冷漠,少了一些人情味。因此,在商业设计中,如果以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为路径,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理念,以培育区域人民文化认同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区域文化,找寻可供使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创意思维将传统与现代相连接,去设计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作品,那么我们独具特色的区域传统文化将能在现代化建设中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含义。

2.区域性商业设计在文化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

区域性商业设计是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区域性商业设计水平的高低对于文化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区域性商业设计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区域性商业设计团体片面地看待区域传统文化,或者不重视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认为区域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对现代设计没有任何价值。另一方面,设计师在区域性商业设计中立足于社会的角度,认识到设计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产生物化形态的设计作品,而是要通过设计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进而达到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播文化知识,塑造特色品牌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未找寻到合理利用区域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3.文化传承视域下提升区域性商业设计水平的对策

3.1传统设计理论与当代设计文化相结合

我国最早的设计论著《考工记》,提倡设计要综合考虑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因素,只有四者兼具,才能孕育和产生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设计发展到今天,区域性商业设计师依然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了解区域的文化传统与居民生活习惯,采用较为流行而又适宜区域特色的材料,配合精湛的设计方法与工艺,创作出既富有地方特色而又具备时尚感的设计作品,使设计师成为区域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趣味的引导者、潮流的开创者、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关于功能与形式的探讨自古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韩非子就对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孔子“文质兼备”的功能与形式并重观点,墨子“先质而后文”的先实用后审美观点,韩非子“好质而恶饰”的功能主义观点等。当代商业设计要借鉴古人关于功能与形式探讨方面的合理观点,明确商业设计中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能将设计等同于艺术创作,更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忽略产品的功能设计;不能认为设计只是为了生产能够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忽略设计在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就是说,区域性商业设计要注重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力求功能与形式相互促进,达到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中华民族信仰“道法自然”,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和谐的运行法则,自然万物包括人的行为活动都受到这一法则的约束,因此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而道家“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可谓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方面的典范。“道法自然”的设计思想体现了中华子民重视主观直觉经验的把握,强调生活的艺术化,以及艺术为人的哲学理念。它影响着中国的书画、园林、建筑、书籍、家具等造物活动。尤其是在园林设计方面,讲究幽曲开合、虚实相生、主次分明、疏密相间,营造虽为人开宛如天成的审美意境。在当代设计中,新科技、新材料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使新造型、新工艺层出不穷,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变得更方便、更舒适、更自由。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设计师不应该用材料、造型、结构、装饰等构成的设计作品来界定设计,而应该用社会效应来界定设计。因此,设计师依然有必要借鉴中国古人“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注意人与自然、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物为人用、美善相济、因地制宜的朴素造物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思考与启示。

3.2图形设计体现传统文化内涵

每一个区域内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图形符号,设计师可以在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传统造型、传统图案、传统寓意融入当代人对生活的理解与阐释,进而进行合理的区域性商业设计。我们都知道,传统造型和纹样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体现了区域人民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变迁。将传统图形应用于当代区域性商业设计之中不仅可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会让人们感受到那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当然,在商业设计中,对于传统图形文化的借鉴与使用不只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似曾相识的图形或者物象,而是在实用的基础上依据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营造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有意味形式”,让受众在使用物品的同时,感知和理解设计作品的形式,体味形式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设计内涵,进而发挥设计作品的愉悦和心灵净化功能。因此,设计师要具备在已有传统文化里面去生发和再使用的创造能力,尽可能多地收集传统图形符号资源。通过仔细分析,深入理解传统设计思维,找到既适合当代设计方式,又具有文化内涵和神韵的传统图形,使它们与当代设计理念一起产生新的图形符号,与人们审美期待美丽邂逅,进而达到突出企业品牌文化内涵,弘扬区域传统文化的目的。

3.3色彩设计体现传统文化内涵

色彩是区域性商业设计的重要的形式语言之一。独特的色调、浓淡相宜的色彩,对于商业设计的情感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化视野下,全球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代商业设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设计师越来越感受到将传统色彩体系之精髓与现代商业设计相结合,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色彩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影响着服装、瓷器、家具、广告、年画、泥塑、刺绣等。从众多的设计和工艺美术门类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色彩的热烈、奔放与宁静,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格魅力。由此可见,在大众消费时代,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对于当代区域性商业设计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设计价值。在运用传统色彩进行当代设计时,设计师应把握国际色彩流行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找寻传统色彩与当代设计的契合点,合理运用中国传统配色规律,形成既具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的商业设计作品,以达到吸引受众、丰富视觉、传承文化的目的。

4.总结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5

传统文化幼儿游戏学前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它曾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一、传统文学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1.合理的选材古典文学

传统文学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中一些传统事物随时代不断发展已消失,幼儿难以获得相关经验。在教育思想中,也难免有些消极、封建的思想混杂其中,且个别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对幼儿不具有意义且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必须合理选材,选择传统文学内容中的精华对幼儿教育。最好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是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作品。要适当对一些难懂文言文、成语合理改编、缩写、扩写等,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恰当的内容,这样才会通过传统文学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2.将传统文学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游戏中

(1)经典诗歌编排在韵律操中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尝试着将经典古诗和《三字经》等编排到韵律操中使之有机结合,富有特色。我们把古诗和《三字经》分别录制出一段富有节奏感很强的歌曲,再根据歌曲的节奏与诗词的内容编排出一整套韵律操来进行身体锻炼游戏。幼儿边吟诵边玩,不仅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外,也潜移默化的学习诗词。

(2)传统文学体现在智力游戏中

在创设智力游戏时注重幼儿的操作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设置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能力范围,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得到了乐趣还在已有的知识上有所加强。在语言游戏中,开展姓氏文化教育时,通过玩“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使幼儿认识单姓、复姓,学会按单姓与复姓的区别将姓氏汉字进行分类。我们在语言区域里创设“中国经典故事”这一板块,让幼儿在倾听、阅读和讲述中,使孩子在思想上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礼仪观念,发扬我国爱国、奋进、尊老敬贤、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操作游戏中创设了一些成语接龙、看图找成语等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不仅理解传统文学内容,还增加了传统文学的底蕴。

(3)传统文学体现在娱乐游戏中

我们利用闲暇的时间创设一些互动强、趣味性的娱乐游戏,例如,击鼓传花说古诗,开展一系列情景表演古诗文吟诵活动,组织古诗吟诵比赛。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特点使每位幼儿都获得奖励,在学习背诵经典文章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良好的熏陶,并让孩子找到成功的自信。

二、传统节日与游戏有机结合

中国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因中国传统佳节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他具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所以,我们组织了关于中国传统佳节方面的主题活动,从不同节日习俗入手,以幼儿的特点与眼光展现各活动的意蕴。“中秋佳节”的寓意是团圆,可以组织幼儿的亲子游戏,共同制作月饼拼盘等活动,从中感受节日的快乐。

三、传统游戏在幼儿活动中创新运用

1.传统游戏渗透在户外体育活动中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能合理利用还能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户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更具特色。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进行各种有效的身体练习,并直接接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刺激,这对幼儿骨骼的发展,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体质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传统游戏渗透在室内游戏活动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开设了室内儿童游戏区,选用了吹蚕豆、挑棒棒等一些适合在室内开展的民间游戏,使得幼儿各得其所,愉快地游戏,并以此相互交流和影响,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并培养他们合作游戏的习惯。

四、传统艺术与游戏有机结合

1.传统艺术渗透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十分喜爱自主性游戏,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和合作伙伴。刺绣、做灯笼、剪纸、泥塑、编中国结、写毛笔字等是一系列的传统艺术活动。幼儿虽然喜欢,但是有的传统艺术对幼儿来说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我们经过尝试,改变了一些材料,简化了一些制作过程,开设了深受幼儿喜爱的民族自主性区域活动。在与幼儿共同准备这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幼儿的能力范围,同时又要便于幼儿使用和反复使用。因此,需要对一些材料进行改变、调整。这为幼儿的成功提供了保障,是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传统艺术渗透表演游戏中

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艺术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初步的能力和情趣。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开启右脑,有助于培养儿童把握全局的能力。大部分幼儿喜欢表演,家长们也愿意对给予孩子表演的平台,表演可以不仅培养孩子的胆量,还可以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我们可以为幼儿创设表演传统艺术的机会,幼儿学习的京剧、民族乐器、简单的茶文化、传统的服饰等传统艺术以表演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把传统文化带入到幼儿中间,使幼儿初步萌发审美情趣,促进美育情感,为培养健康人格做学前准备、提高幼儿人文艺术修养。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五、把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中

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将会获得最佳效果。例如,我们设计了室内音乐游戏《我来帮帮你》,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你争我赶的尽情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深化了幼儿对同伴的情感,培养了幼儿关心、帮助、尊重别人的情感。让礼仪之花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悄悄美丽地绽放了。

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游戏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幼儿体验传统文化为重要理念,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学习,不以会背诵多少诗歌,会说多少成语作为衡量幼儿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其纵向的成长,这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我将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使幼儿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培养幼儿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徐玉荣.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东方青年,2010,(5).

\[2\]何静.幼儿传统节庆文化教育的价值与途径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6

关键词:吉祥图案品牌传播受众心理视觉传播

“吉,善也。”“祥,福也。”《说文解字》如是说。吉祥图案顾名思义就是蕴涵吉祥寓意的图案,包括用于装饰花纹、图形等平面图案和用于建筑、家具等立体图案。①自品牌的概念舶来至今,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或相关元素运用于品牌建设的企业不在少数。当代品牌如何应用传统吉祥图案进行品牌传播、如何通过传统吉祥图案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如何使本土品牌和传统吉祥图案相辅相成,即是本文试图探讨的方向。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逐渐稳定成形,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谐音法、象征法、寓意法、表号及文字等。②吉祥图案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民间传播和应用,取其最普遍的一点――谐音来讨论:吉祥图案的谐音法如年年有余(余与鱼谐音),在广泛利用人际传播信息的年代,人们谈到鱼及其图案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传统吉祥图案的传播往往得益于民间的口耳相传,这使得吉祥图案的寓意深入民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逢年过节餐桌上一般摆上一盘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民间应用的广泛性和延续性为吉祥图案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传统吉祥图案应用性强、易于联想,且在一定的文化和地域范围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特征都可以被品牌管理者加以利用,让传统吉祥图案很好地为品牌传播服务。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冷、热媒介说认为,冷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动用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热媒介则反之。依照冷热媒介说,传统吉祥图案在传播媒介中应归属于冷媒介。传统吉祥图案的象征和寓意性质往往需要动用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把握。

传统吉祥图案一般都具备固定的色彩和视觉形象,并且蕴涵着特定的吉祥内涵,这些性质均可为品牌构建服务。本文认为,吉祥图案对于品牌传播的价值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受众心理价值

前面我们讨论过,传统吉祥图案应用性强、易于联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属于冷媒介,需要受众调动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其含义。本文认为,吉祥图案的这些特征均可为品牌传播提供宝贵的受众心理价值。受众心理在品牌传播中一般表现为消费者心理。为了探讨传统吉祥图案的受众心理价值,本文采用王海鹰教授在《消费者文化心理研究》中对消费者文化心理所下的定义:消费者群体受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市场活动中表现出的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心理反应。③

消费者文化心理需要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形成,消费者的很多行为受到群体及其规范的影响。群体成员在接触和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群体行为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压力,促使消费者自觉不自觉地与群体保持一致。④同一群体的消费者对某种文化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两方面的普遍性:一方面,面对共同的审美对象,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审美感受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审美感觉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群体内部可以形成对某种文化不同程度的共同审美感觉。⑤传统吉祥图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传播,对一定的群体产生不断的刺激,使得该群体的成员对这些图案产生稳定的文化反应,即对传统吉祥图案具有一致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一致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奠定了受众的心理基础。传统吉祥图案传递出品牌信息对群体内消费者进行刺激是实现消费者认知过程的第一步,隶属于消费者的文化认识过程。消费者文化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文化认识过程、文化情感过程和文化意志过程等。⑥文化认识是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传统吉祥图案传达出来的品牌信息进行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从而完成对该品牌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消费者对传统吉祥图案已经具有先有倾向,对该图案具有一致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这种先有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使得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如认同、喜爱等情绪。而在认识的基础上,消费者会对该品牌的特质是否满足自身的社会性产生一种体验和心理感受,进而对品牌产生认同、喜欢、否定、厌恶等文化情感。情感过程的结果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文化意志,支配着消费者对应用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品牌产品的态度,更进一步决定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购买决策。从整个社会来看,吉祥图案是具有全民族性的,为每一个阶层接受和喜爱的,在社会上下阶层之间、雅俗之间、世俗性与宗教性之间流动融会,可以说吉祥图案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和观念意识。⑦传统吉祥图案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彩上都符合本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大众作为吉祥图案的创造者,自然更懂得其审美特征,更能理解和接受其文化内涵。所以一般而言,大众对传统吉祥图案是具有认同和喜爱的先有倾向的,大众消费者受到传统吉祥图案色彩、造型等多元素的刺激,就很自然地与日常生活中对吉祥图案的应用建立起联想,并且联想到吉祥图案背后的寓意,从而产生传统吉利祥瑞的心理氛围,对品牌的情感也随着这种情感氛围而加深,对品牌的识别和记忆自然而然也会加强。特定群体受众对于传统吉祥图案的共同认知和理解,使其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具备了良好的受众心理认同基础,也即受众心理价值。所以说,传统吉祥图案符合本民族受众的心理接受标准,具备较深层次的受众心理认同,如若成功地将传统吉祥图案的形式乃至内涵移植到品牌之中,品牌将会得到广泛的受众基础,得到最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品牌带来了广泛的目标受众,对一个品牌而言,能最大限度地俘获受众的心往往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取得成功。

金六福酒可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它利用福文化来卖酒,它深知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知道大众对福文化有着普遍的认同和坚定的文化意志。金六福的酒因福文化畅销于本土,在很大程度上,它“卖的是文化,而不是酒”。

视觉传播价值

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中,传统吉祥图案为品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其所蕴涵的吉利祥瑞、纳福求吉的思想内涵为丰富品牌文化提供了心理准备和受众认同。有神还得有形,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传统吉祥图案也为品牌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具有独特的视觉传播价值。在品牌形象建设初期,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形式为品牌形象设计提供视觉元素,可以应用于标志设计、品牌主色调和商品包装等多方面。

品牌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与受众的视觉语言交流来进行。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媒介,视觉传播在品牌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个性化的视觉符号是此品牌区别于彼品牌的首要条件。⑧传统吉祥图案的视觉形象往往可以在品牌标志设计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联通的企业标志“同心结”(图1),利用传统吉祥图案“盘长”纹样两个上下相连的心形图案,“盘长”(图2)象征着回环往复,生生不息,正好体现了联通网络的相连相通,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井然有序和通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⑨吉祥图案“盘长”为联通标志的设计提供了原始的造型素材,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盘长”纹样进行了重新组合后的“同心结”简洁清新,显然更符合现代视觉习惯,易于被受众接受。

除了提供造型素材外,传统吉祥图案还为品牌标志的设计提供造型组合方式。再以联通的“同心结”举例,上下相连的心形图案组合正与传统吉祥图案的主要造型方式――均衡和谐相吻合。传统吉祥图案造型一般都是均衡和谐的,在构图上都尽量避免物体间的遮掩,常以一字展开或上下纵式展开以及向四周射状展开。⑩

传统吉祥图案的色彩遵循五行五色的色彩观,即“青赤黄白黑”,中国古代视这五色为“正色”,与五行、五方、五时、五音、五气等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暗含着吉利祥瑞的意义。五行五色的色彩观在古人的理解下具有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11),换言之,将吉祥图案的色彩应用于品牌,作为品牌的主色调,自然更容易被受众欢迎和接受。品牌的色彩具有唤起人们各种情感,激发联想的作用,以吉祥图案的颜色作为品牌主色调,往往能把吉利祥瑞之气注入品牌之中,引起受众对品牌产生吉利的联想。

传统吉祥图案的视觉传播价值还体现在品牌产品的包装上。以中国联通Sim卡的包装为例,外包装以红色为主色调,饰以红色的中国结图案,左上角是它的公司标志“同心结”,整体设计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及其元素,使得商品包装与品牌形象高度一致,并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很好地区别开来,更有利于实现其良好的品牌形象传播。品牌形象概念发展至今,包装的功能也从原始的保护商品、便于商品运输与储存,发展成为识别商品、唤起联想、描述和传递商品信息等,包装的功能变得多样化。???产品形象与品牌形象的密切关联对商品的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传统吉祥图案及其相关元素有了用武之地。

传统吉祥图案的造型、组合方式、字体和颜色等各方面元素均可用于品牌形象设计,可见传统吉祥图案自身承载着视觉传播价值。

综上所述,传统吉祥图案的品牌传播价值可归纳如下(图3):

不可否认,受众审美心理存在个体差异性,年龄、性别、爱好、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的群体,对同一个吉祥图案及其元素难免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这对品牌定位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品牌所瞄准的这一群体对该品牌所运用的吉祥图案及其元素有着大致相同的感知和认识,这个运用取得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品牌在选择传统吉祥图案来设计品牌形象时必须对其受众与图案的认知度进行测试,尽量选择品牌的目标受众所喜爱的、有共同心理认同的吉祥图案。

结语

一个与品牌理念相吻合的吉祥图案,是品牌形象与品牌文化的连接点,它能够准确传神地把品牌的文化内涵透过外在形象传达给消费者;同时它也是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点,它可以帮助消费者准确地识别品牌形象,更好地理解品牌内涵,并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成功运用传统吉祥图案来建构品牌,是本土品牌值得尝试的一条接近消费者的捷径。

把吉祥图案和品牌传播结合起来,不仅促进了品牌的发展,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传统吉祥图案不仅在民间装饰应用上,更在广告和品牌传播领域得到继承和发展,吉祥图案和品牌传播的结合应用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注释:

①②赵屹、莫秀秀:《吉祥图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③④⑥王海鹰:《消费者文化心理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⑤王纯菲、宋玉书:《广告美学――广告与审美的理性把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⑩(11)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⑧苏宝华:《论广告品牌传播的内容要素》,《现代传播》,2006(3)。

⑨《中国联通更换品牌标识全面解读》,省略/zhuanti_simple/index_html/2006329174425.htm

???黄合水:《品牌建设精要》,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7

1.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

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9

关键词:宣纸文化;传播模式;增强现实;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85-06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只有在动态传播中才能保持文化活力、传承特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体传播过程中,根据媒体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媒体的传播关系多元构成,以及过程中的技术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传播的丰富性模式。

一、宣纸技艺文化传播现状

在我国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宣纸作为中国书画用纸的最经典样式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关注,传播其活态技艺和文化的媒体应用层出不穷。但是,由于传统行业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不足,目前宣纸技艺文化的媒体传播主模式主要处在观光旅游、文字图片视频展示、网站体验等传统和网络媒介初期阶段的传播模式水平。为了了解目前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模式发展和研究近况,笔者在CnKi上搜索“宣纸”关键词,搜索到596篇文献。由于这596篇文献涉及宣纸技艺、传播、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研究,笔者从中筛选出符合宣纸技艺文化传播现状的文献,共计106篇。通过对这106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目前宣纸技艺文化主要媒体传播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目前宣纸技艺文化的媒体传播主要模式远远满足不了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需求和宣纸技艺文化传承。因此,将宣纸这一活态技艺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当前宣纸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重要建设路径之一[2],如:建立传统手工纸发展史的数字资源库[3]等。与此同时,新兴的增强现实技术是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将其应用到宣纸技艺文化是当前宣纸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发展路径。

增强现实技术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同一空间的一种技术[4]。相较于用观光旅游、文字图片视频展示、网站体验等传统传播模式传播的宣纸技艺文化,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虚实结合、三维沉浸和实时互动传播,能更高效地让受众感受、了解宣纸技艺文化,从而以全新的方式或路径促进宣纸技艺以及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二、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及其构建

(一)增强现实技术特点

1.虚实结合

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世界的舞台叠加或者合成到真实的世界实现虚实结合[5]。因此,通过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受众可以更方便地对虚实结合的技艺文化内容进行细致、多角度、立体化观察,探索增强现实载体下技艺文化的奥秘,实现虚实融合下技艺文化传播最大效果。

2.三维沉浸

三维沉浸即根据受众在三维空间的运动来调整计算机所产生的增强信息[6]。增强现实技术给受众构建出“真实感”的技艺文化体验环境,使得受众沉浸其中的认知体验与真实世界的认知体验相似甚至相同。这种“真实感”的体验为受众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受众在“真实”环境中不自觉地体验到技艺文化,从而实现技艺文化的沉浸式传播。

3.实时交互

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现实中的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场景完美融合,为受众实现了一种“真实”复合视觉效果的场景。这种复合视觉效果的场景随着受众周围真实世界的改变而变化,使这种复合视觉效果变得更为真实,虚拟物体还可以与受众和真实物体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进行互动[7]。受众在使用增强现实为载体的技艺文化时,可以通过实时操作交互、多感官体验等方式实现技艺文化认知体验和知识获取系统化、多元化融合。

(二)系统构建与实现

图1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设计框架

为了让受众更准确、更系统地了解宣纸技艺文化,笔者基于KineCt(一种3D体感摄影机)和UnitY4.5(一种3D开发工具)开发了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该系统先通过KineCt自带的软件开发工具包和深度传感器捕捉到受众的骨骼信息,其次通过wrapperpackage(一种实现KineCt与UnitY互动的交互程序)使UnitY获得KineCt之前捕获的骨骼数据,再次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一种信号数据识别算法)将捕获到的受众骨骼数据与之前系统录入的路径数据进行比较和匹配,最终将合成和优化的数据反馈到系统。(如图1所示)实现受众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宣纸技艺文化的“无缝”融合,在互动体验中让受众掌握宣纸技艺文化,使其传播效果呈现螺旋式增长。

(三)受众体验

笔者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宣纸技艺文化系统的过程中,尝试利用骨骼识别和动作匹配实现受众在真实世界中和虚拟世界的宣纸技艺文化的虚实结合、三维沉浸及实时交互。系统界面左边依次为宣纸技艺工序选择区和展示区,受众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抄纸、榨纸、晾纸和揭纸这四个主要宣纸加工工序,根据受众选择展示区会出现对应的工序背景。系统界面右边依次为骨骼匹配区、深度信号匹配区和摄像头对应的真实世界反应区。当受众做出自己所选择工序对应的动作时,在系统界面左边的工序展示区则会出现当前的工序进展,而在右下方摄像头对应的真实反应区会实时出现对应动作和工序的进展。

图2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揭纸”工序互动界面

通过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受众沉浸其中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与在真实世界体验宣纸技艺的认知体验相似甚至相同。这种相似甚至相同的“真实”体验可以让受众融入宣纸技艺了解、熟知过程中,进而转化为他们的隐性知识,获得独特的经验,实现宣纸技艺及其文化的沉浸式传播,更有效地探索挖掘宣纸文化内涵并实现传播范式的创新性构建。同时,受众在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时,通过骨骼匹配和识别、实时交互、多感官体验等方式实现与虚拟世界的宣纸技艺文化互动,从而深入了解宣纸技艺,获取宣纸技艺多种认知体验,最终领略并传承体验宣纸技艺文化。

三、以宣纸为示例的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探索

(一)传播新模式构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受众传播模式领域经典理论之一[8]。该理论从受众的立场上分析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以及这些使用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进而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笔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尝试探索构建了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如图3所示)。

图3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根据上文表1宣纸技艺文化主要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优势和劣势,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特点,将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分为“直观印象”、“了解技艺”、“虚实结合”、“互动体验”和“实时交互”这五个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适当的情境能够帮助受众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其将受众认知效果分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9]。笔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宣纸技艺文化受众满足效果的“情境”指标设置为“清晰展示”、“融入情境”两个子指标;“协作”指标设置为“实时反馈”一个子指标;“交流”指标设置为“多维体验”一个子指标;“意义建构”设置为“获取知识”、“新旧融合”两个子指标。

(二)实证分析

1.研究设计

笔者基于图3的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的相关因素做出了以下假设:

H1受众使用动机对宣纸技艺文化媒介有正向的相关性;H1-1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较使用其他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动机强。

H2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满足效果有正向的相关性;H2-1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获得的满足效果较使用其他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效果明显。

2.数据收集

笔者根据上文的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于2015年5月16日到17日中国科技大学科技活动周将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和其他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对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模式中的各因子进行了问卷调研。共收集问卷368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为83.4%。

3.描述性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对受众性别、年龄、学历及职业四项个人基本资料和背景进行描述性分析(如表2所示)。

同时,在问卷的第五题设置了受众之前对宣纸制作过程了解程度的题目,通过调研得知74.1%的受众之前不了解宣纸制作过程,18.7%的受众之前不太了解宣纸制作过程,7.2%的受众之前了解宣纸制作过程。说明受众对宣纸制作过程了解甚少,加强宣纸技艺传播的必要性和动力都是相当迫切和亟需的。

4.信度与效度分析

Cronbach’sα是测量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指数,数值越大代表内部一致性越高。笔者用SpSS将有效问卷的各测量变量进行了信度检验和累积变异量分析(如表3所示)。因为累积变异量≥0.60即认为该变量符合验证性因子分析,因此从表3可知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的测量因子效度较高,适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验证性因子分析

将受众选择宣纸技艺文化媒体的使用动机匹配了“直观印象”、“了解技艺”、“虚实结合”、“互动体验”和“实时交互”五个观察变量,将受众使用宣纸技艺文化媒体后的满足效果分为“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二级变量,又将这四个二级变量中“情境”匹配“清晰展示”、“融入情境”两个三级变量、将“协作”匹配“实时反馈”一个三级变量、将“交流”匹配为“多维体验”一个三级变量、将“意义建构”匹配为“获得知识”、“新旧融合”两个三级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图见图4)。

图4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基于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结合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和其他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对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的样本数据,通过LiSReL8.70这一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各因素分析,获得相关因子和拟合指数。(如图5、图6所示)

图5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验证性因子参数模型

由于图5和图6中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所有的因素负荷量(γ)均大于0.5,所有观察变量的t值均大于1.96,因此,表4说明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所包含的因子与其所属的测量因素有着良好的收敛效度。根据t值公式由LiSReL测出所有观察变量都显示出t=0.05的显著水平,说明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问卷各个测量因素以及各自题目之间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说明问卷中的各个题目和观测因素的从属关系设置是正确的。

将图5图6对比可知,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的路径标准化参数均高于使用其他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参数,说明受众选择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动机更强;且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获得满足效果的路径标准化参数高于使用其他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效果参数,说明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后获得的效果更加明显。

(2)结构方程分析

①模型建构

基于上节验证性因子分析,结合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笔者构建了一个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整体模型(如图7所示)。笔者结合调查问卷及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将结构模型的因子表示为:ζ1为直观印象、ζ2为了解技艺、ζ3为虚实结合、ζ4为互动体验、ζ5为实时交互,ф为使用动机,η为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я1为满足效果,θ1为情境、θ2为协作、θ3为交流、θ4为意义建构,Y1为清晰展示、Y2为融入情境、Y3为“实时反馈”、Y4为“多维体验”、Y5为“获得知识”、Y6为“新旧融合”。

根据表5、表6分析可知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量(λ)均大于0.5,t值均大于1.96,属于较好的拟合结构方程模型。

由表8可知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的结构方程模型均符合整体拟合指数标准。

由于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内在拟合指数要求建构信度要求大于0.7,平均变异抽取量大于0.5。从表8可知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中的所有指标因子的拟合指数均符合结构方程的拟合指数要求,说明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较好的内在拟合度。因此,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有良好的拟合性,符合假设检验要求。

③假设检验

根据上文分析,宣纸技艺文化传播新模式的结构方程模型符合假设检验要求,因此,基于图4验证性分析模型和图5、图6的参数表示,笔者通过LiSReL统计软件将样本数据分析后发现(见表9),各变量之间的标准化参数均大于0,t值均大于1.96,即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均符合假设检验要求。说明受众使用动机对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有正向的相关性,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满足效果也有正向的相关性。

(三)结论

1.使用动机

在选择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过程中,受众十分注重技艺文化的媒介传达模式是否契合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受众通过一个KineCt和一台电脑即可对宣纸技艺文化的直观印象获得宣纸技艺文化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同时受众抄纸、榨纸、晾纸和揭纸四个不同工序按钮,与系统实现虚实结合和实时交互的体验,从而了解宣纸技艺文化。而网站、文字、图片及视频通常使用“第三人称”视角传播宣纸技艺文化,使得宣纸技艺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由于网站、文字、图片及视频这些媒介特征和传达模式的局限性,受众的使用动机不太强烈。图5、图6相关变量路径上标准化参数因子也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较使用其他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动机强。

2.满足效果

受众的满足效果是媒介传播过程中追求的目标,效果的好坏决定着知识传播路径长短和传播覆盖面大小。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时,通过实时交互体体验实现与系统虚实结合,能清晰地了解和感受宣纸技艺。受众通过与不同技艺互动,获取不同的情境,实现感官上的多维体验,深入感知宣纸技艺流程和关键技艺内容。由于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采用“第一人称”手段与受众进行互动,受众获取宣纸技艺文化相关知识时,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而网站、文字、图片及视频通常只能使用语言文字、图片或动画模型中某个传播方式,受众的情境感较弱,更无法达到真正地实时反馈。因此,受众使用网站、文字、图片及视频所获得的效果相比之下理想程度欠佳。结合图5和图6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受众使用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获得的满足效果较使用其他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满足效果更明显。

四、结语

在现有的媒介传播手段中,增强现实技术以其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与三维沉浸特点让受众更有意愿去体验宣纸技艺文化,进而让受众主动积极地获取宣纸技艺文化相关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实现了一种新的宣纸文化传播模式,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或路径促进以宣纸技艺以及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刘菲.文化符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东岳论丛,2014(7).

[2]陈再齐.社会变迁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与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

[3]刘畅,李晓岑,张春娇.传统手工纸数据服务系统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

[4]蔡苏,宋倩,唐瑶.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架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5]庞维国.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3).

[6]Ronaldazuma,YohanBaillot,ReinholdBehringer,StevenFeiner,SimonJulier,Blairmacintyre.RecentadvancesinaugmentedReality[J].ieeeComputerGraphicsandapplications,2001,(11-12):34-47.

[7]李婷.接合自然增强现实―移动学习新体验[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关于传统文化的感受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诸多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教学《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学《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汪蓉、刘伶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苏轼的文化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

三、巧用课外诵读实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通过课外诵读和实践这两个途径来进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阅读文化经典,诵读经典诗文,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合理的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阅读文化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诗经》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且也会将传统文化精神继续弘扬下去。

四、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