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理论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1:32

声乐理论培训篇1

【关键词】声乐;辅导;培训;设置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75-01

一、声乐辅导和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了解、学习声乐歌唱基础理论和演唱风格,提升学员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感觉和音乐素质,掌握或提升个人声乐歌唱素养和技能、声乐表演的演唱风格,培养学员的声乐艺术和相关表演艺术的兴趣爱好,丰富学员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

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声乐基础课程: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史学理论、乐理、视唱练耳训练(听音、模辨、识谱)、和声、复调理论基础知识。

声乐专业课程:声乐、台词、形体、表演、各种唱法技巧、舞台艺术实践等。

声乐基础理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的风格特征和演唱特征,以及嗓音的生理卫生及保护等。

除声乐技能培训外,群众歌咏活动和合唱也是社会声乐培训的重要内容。合唱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技能和科学的发声外,还要学会用嗓子与他人共同歌唱。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喜欢声乐,喜欢歌唱,因此,通过合唱队培训,培养正确的集体歌唱审美观,掌握一定的合唱技能,增进人际了解与和谐,是开展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的目的之一。

二、声乐辅导和培训的基本类别

在各级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中,成人声乐培训和少年声乐培训是最基本的培训类别。随着成年人群生活水平和艺术涵养的提高,唱歌成为成年人群一个重要的娱乐方式。成人声乐培训可通过声乐训练解决他们在歌唱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声乐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在教学内容和技术要求上,可以与社会声乐考级相结合,丰富声乐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少儿声乐培训与成人声乐培训相比,除年龄特征外,在培训的内容上,注重声乐艺术的系统性,在方法上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科学性,在思想上更注重学习的目的性。少年儿童从学声乐开始,就需要找一个正规的音乐学校,拜一个有声乐教学资质、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系统地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演唱方法、发声技巧等,否则很容易走弯路。一旦形成不良演唱习惯,改起来就十分困难。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合唱训练,通过合唱队的培训,以及对中外著名的少年儿童合唱经典歌曲的演唱,让自己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培养正确的歌唱审美观点和兴趣爱好。

少儿声乐培训也可以与社会声乐考级相结合,并根据个人的嗓音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班。如某少儿歌唱培训班的《教学计划》:

(一)初级班

一期3个月12单元,每单元3课时,主要任务是音乐启蒙及歌唱兴趣培养。

1.培训内容:有趣的节拍节奏、神秘的呼吸和声音、音程音准、模唱练习。2.训练方法:集体训练加单独指导。3.培训目标:培养歌唱兴趣,学会3―5首歌曲。4.使用教材:以《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中的1、2、3级曲目为主要教材。

(二)中级班

二期6个月24个单元,每单元3课时,主要任务是学习歌唱方法,培养歌唱能力。

1.培训内容:发声吐字、音准节奏、歌唱方法。2.训练方法:集体训练、单独指导、个人展示三结合。3.培训目标:培养个人的歌唱能力,学会6―8首歌曲。4.使用教材:以《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中的4、5、6级曲目为主要教材。

(三)高级班

二期6个月24个单元,每单元3课时,主要任务是学习发声方法和技能,提高综合演唱能力,达到比赛、考级和演出要求,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1.培训内容:科学的呼吸和发声、规范表演、正确歌唱。2.训练方法:集体训练、单独指导、个人展示三结合。3.培训目标: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和水平,提高音乐素养,学会6―8首歌曲。4.使用教材:以《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中的7、8、9级曲目为主要教材。

总之,社会声乐教育和学校声乐教育构成了我国声乐教育的一大领域,社会声乐教育部门和学校声乐教育机构的相互渗透,使我国的专业声乐教育不断社会化,使社会声乐教育不断专业化,形成了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利局面。加上两者在声乐教学方法和技术上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又促进了我国声乐教育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同时,社会声乐教育和学校声乐教育共存,又构成了我国声乐教育巨大的音乐市场,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⒖嘉南祝

声乐理论培训篇2

关键词: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教学规律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声乐理论培训篇3

关键词:声乐;自身训练;感觉

0前言

声乐教学的重要方式一是推广表象的教学理念,也就是对自身技巧的训练,第二则是推广实质的感觉,这将声乐理论完美地融合到歌唱当中,完成学生内心的升华,这也是现有声乐教育的重点目标,更是对于素质培养的必经过程。事实上,一个完全合格的声乐歌唱者不仅要有收控自如的声乐技巧,更应当有表现自身实力水平,宣泄自身情感的声乐“感觉”。这不仅是一种素质的彰显,更是一种对声乐教学方向的鉴定。基于此,笔者根据表象与实质两个问题,结合声乐当中自身受控技巧以及歌唱心里感觉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声乐教学当中的表象

很多教导者认为声音是天生的,歌者是给有灵性的人的官称,当然在此笔者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一理论,毕竟声乐的培养基础在于先天的灵性。在此笔者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后天的培养更加激发声乐艺术中歌者自身的潜力。

现有的声乐教学当中认为声音是主要的,不过细想一下,组成声音最基本的就是词和曲,而这其中必然会包含语言能力、想象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歌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仅仅是有好的声音是不够的。从宏观方面来看,声乐是一种集合了多种情感并附加自身技巧的歌唱能力,从微观上看,声乐是一种从声音到技能,从技能到方法,从方法再回归声音的一种三维结合方式,由此可见,对于声乐的训练就必须掌握多种技巧以及能力,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技巧训练或者单一的声音训练当中,而是要磨炼方法,将整个方法贯穿到对学生自身潜能、音乐素养、整体素质的训练过程当中。当然,声乐教学对于能力的培养也是可以细致划分的,基本上可以分成基础能力培养、高级能力培养、控制能力培养、感受能力培养、智慧能力培养、想象与记忆能力培养等四个方向,其中基础能力培养包括:声音强弱的感觉、声音响亮的感觉、声音长短的感觉、声音高低的感觉等;高级能力包括:音量的感觉、节奏的感觉、声音平衡性的感觉等、音色的感觉等;控制能力包括:音色的控制、音强的控制、音高的控制、对节奏的控制、音量的控制以及“时值”的控制等;感受能力包括:情绪反应、情感表现、审美等;智慧能力包括:反射、天资、联想等;想象与记忆能力培养包括:肌肉运动表象、创造能力等。

综上所述,这些需要培养的能力是音乐教学过程当中专注的表象能力培养,这些能力不仅要有专业的技巧方法训练,同时也结合心灵感受进行独特的方法体会。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在声乐教,教导老师在针对学生自身声音训练的同时,应当注意各个方面的培养,这些培养的过程正是声乐教学当中表象的存在。但声乐教学又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以人性化的角度来观察的话,声乐教学的训练何尝不是一种附加于技巧之上的情感呢,我们在情感当中得到思想,将思想付诸技巧之上,如此才能真正地融合表象与实质两个方面。

2培养歌唱的“感觉”

心理学指出:“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类最初级、最直接的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人了解和认识事物的开端。它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人们获得感性知识的心理基础,这些感性知识是通往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列宁曾指出:“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可见人的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通过感觉而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离不开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自然的、感性的联系,即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来接触和了解世界。根据心理学中感觉的概念,可以把歌唱的感觉理解为:人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声音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歌唱的感觉是歌唱发声中的心理活动的开端,是对歌唱发声的初步认识,它是为歌唱发声的高级认识提供必需的信息和材料。声乐学习与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发声的技能、技巧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有时候就算教师说清楚了,学生也很难准确地理解。沈湘教授说:“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学唱,光知道方法,自己做不到,那么方法还是老师的,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可见感觉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它在歌唱与发声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声乐学习中的每个环节,很多时候都需要从细致的感觉中去体会,这样就简单、容易得多,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声乐教学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对学生感觉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吸气训练时,老师总是会教给我们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气沉丹田”“吐气”开声等等,但是一旦将其融入日常的训练当中时,总是找不到感觉。其实这个问题如果将表象和实质二者结合来看就比较简单了。首先表象是训练上的功夫,也就是说吸气训练和学者的肺活量有关,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到控制能力训练上。如果说到实质当中的感觉,其实学习者多被“气沉丹田”这一词给饶住了,首先笔者先解释什么是“气沉丹田”。这是源于道家术语,在音乐上其实就是“积气而发”,方法很简单,首先练习深呼吸,深吸气,然后慢慢吐气,吐气时注意气息要均匀。然后注意自己的两肋,无论吸气吐气,两肋都要撑开(这个叫作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这样有助于气息的保存,而且在接下来的发声练习中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a,i,u,e,o”是练声的五个基本音,练声时可以把撑开的两肋想象成两个音箱,声音由音箱发出,找到两肋与喉的共鸣,这样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用声,不会给喉和声带造成压力。以气息带动声音,如此就能做到气沉丹田,吐气开声。在了解这一点后,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所谓的感觉是一种方法上的训练,而训练当中的想象正是帮助我们找到感觉的根本所在。因此,将歌唱训练实质当中的技巧与感觉结合到一起,就是本章所阐述的具体理论了。

3结束语

本文当中运用声乐教学当中表象和实质两个概念进行了对基础练习以及开声技巧的简要分析。其实作者在此想要表达的是声乐训练过程当中,从气息到音准从音准到节奏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教学者,我们应当了解,声乐除了独特的天赋之外,技巧的训练已经成为声乐成功的必然可能,但是盲目的技巧训练只会抹杀学生的天性以及天赋,所谓的感觉正是融入技巧训练以及感性发挥当中的一种理念,正如前文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只有将形式和感觉具体的融入一起,才能找到对声乐教学最好的阐述

参考文献:

[1]张放.声乐教学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刘云松.声乐学习与歌唱心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3]杨溢.声乐教学的心理训练[J].科学之友,2006(03).

声乐理论培训篇4

关键词:原生态歌唱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声乐理论培训篇5

【关键词】协作性分解再构筑结构互动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不像绘画等艺术门类一样,直观地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思想。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多个不同频率的声源进行规律震动来形成乐音以表达美感。因此,任何一个单一音乐线条都不足以表达出丰富的音乐,人类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现有的音乐审美观即多声部立体化的音乐语言。然而,多声部音乐却又不能像绘画一样通过透视原理表达其立体性。所以,理解它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是陌生且艰难的,但在艺术教育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多声部音乐的理解能力往往被当作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的业务水平。视唱练耳教学,通过对多声部视唱“协作性”能力的训练,往往可以用最直观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多声部音乐。因此,“协作性”的训练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理解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一、关于“协作性”能力的培养

在多声部视唱练耳的教学与训练当中,所用到的音乐作品通常是多声部作品,这就意味着单声部旋律视唱训练难以满足多声部“协作性”视唱训练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视唱训练中“协作性”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培养方式为:由多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部多声部视唱作品,这里并不是指简单的齐唱或是旋律在最高声部,其他声部是陪衬的单旋律与伴奏样式的作品,而是通过“协作”式的多声部视唱作品训练使学生对多声部旋律产生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立体的“协作性”思维能力。这种“协作性”视唱训练,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试图进行“理解――分解――再构筑”的一个复杂过程,通过其他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与训练(和声、曲式、复调)使学生具有对多声部视唱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具备找出多声部作品中每一线条并分析其音响效果的能力(分解);通过训练让学生把拆分出来的单一线条式的音响效果(即多声部作品中所分解出的单一音乐线条)以多人视唱的形式进行演绎,从而进行融合(再构筑),以提高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声部之间“协作”的理解能力。通过此种训练来达到让学生在视唱训练过程中能“分清主次”,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部多声部视唱练耳作品“二度创作”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对多声部视唱方式进行理念上的转变。

二、其他基础理论课对“协作性”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关于和声

这门基础理论课对“协作性”视唱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微观上分析音乐作品的途径,这一点从和声学的定义中就能看出。和声作为音乐作品的“支柱”,往往使得音乐富有感情与层次。在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圈所营造出的和声进行中,蕴含着大量的富有“倾向性”的和弦连接,从“纵向思维”上来看,这些和弦连接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不断地起到变换“色彩”的重要作用。反之,从“横向思维”上考虑,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和声之间进行的和弦连接在拆分成单一的音乐线条(声部)后,其带有向调式主音“倾向”的趋势依然明显,也就是说,这些音乐线条在整个和弦连接中被剥离后仍然可以独自成为一条单独的音乐素材(旋律或隐伏旋律)。

如上所述,和声的特性为视唱练耳训练中“协作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和声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可以分析出多声部音乐的色彩变化以及和声“倾向”,从而更好地演绎多声部视唱作品。

(二)关于曲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宏观上分析音乐作品的有效方法。在这一点上,“结构”对于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曲式与作品分析恰恰是研究音乐作品“结构”的科目。在针对“协作”式的多声部视唱作品演唱的训练当中,如何在宏观上更加富有感情并且准确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学生对于多声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并不了解,从而无法明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隐藏在音乐作品“深处”的丰富情感。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法从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来进行全局式的分析就不能洞悉音乐作品中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动机”在其整体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

因此,使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所传授的分析方法,可以从宏观上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作品“结构”的见解。在明确的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后,学生们会对于视唱训练中“协作性”能力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不再一味盲目的“机械式”的进行视唱训练,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整部作品,进而进行“协作性”的训练。

(三)关于复调

如果说和声学和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两门学科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从宏观与微观上理解多声部视唱作品的途径,那么复调这门学科,就直接为培养视唱“协作性”能力提供所必需的大量且直观的“互动”式的研习音乐作品。因此,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种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称之为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演奏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使其各声部进行有效地进行“协作”。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清晰地处理各声部之间的强弱对比,从而使其各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声部融为一个整体。通过研习复调音乐作品不难发现,其具有独立意义的声部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逻辑性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却又有相对独立的特性,为多声部视唱中“协作性”训练提供了完美的思维范式。

在多声部视唱“协作性”训练中,复调作品的视唱训练,通常是让学生自主分声部并练习各自声部,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完成“理解与分解”的两个过程。然后大家进行协作练习,最终完成多声部复调音乐的诠释。

结语

声乐理论培训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途径

中国分类号:G617.13

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声乐人才,但是通过对这些声乐从业者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专科表演水平不够到位,不能够完全为社会所接受并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根据大专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好上好声乐专业课的一些建议。

一、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声乐基础不一,造成老师课程进行困难。声乐基础是学生继续进行声乐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通过我们对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或者是只有很少的声乐基础,只有少部分学生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学生基础水平的不一造成了老师课程进行的困难。很多学生是出于就业的考虑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声乐课程的,这类的学生一般声乐基础较差,不能够跟上正常上课的节奏。有的学生是将声乐作为特长、并且有从事声乐专业的打算,而自身文化基础又不好所以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声乐的,这类的学生有一定的声乐基础,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获得能力的快速提升。这就造成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困难,需要不断地照顾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断地放慢进度进度进行声乐基础的讲解和训练,造成了整个课堂推进困难,效率低下。同时,课堂内容又需要不断地兼顾基础好的学生,使其能够在课堂中获得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给教师的统一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

2.声乐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声乐技巧的训练,人文知识缺乏。无疑,声乐技巧是学生掌握声乐基础,发展声乐水平的重要道路。但是,声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在声乐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技巧的练习,很容易将学生塑造成为粗俗浅薄的歌唱者,而非拥有深厚人文功底的歌唱家乃至歌唱艺术家。我们通过对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程的调查以及声乐专业的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关于艺术的理论功底缺乏,人文素养不够,导致在具体的艺术和情感的表达过程中不够形象、丰满和深刻,使得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急于让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急于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等,因而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讲解声乐背后的人文知识,让学生感受声乐背后的丰富细腻的情感等,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

3.声乐教学的职业性不强。作为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点培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日后的求职过程中凭借着丰富的职业技能取得求职战役的胜利。但是很多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强,竞争力弱。

二、上好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的方法

1.对学生的声乐基础进行基础测评,按照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在入学之后对学生的声乐基础进行测评,包括学生的声音条件、声乐基础对于声乐的兴趣等,并且制作详细的测评表格,根据表格中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班,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2]对于适合唱高音的学生就努力地将其往高音歌唱家的方向进行培养,对于适合唱抒情歌曲的就引导学生多做抒情歌曲的训练,对学生因材施教,能够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声乐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职业院校的学生总是充满带来激情和想象力,而且刚进入职业院校使得他们对原本陌生的情况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所以很多学生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和基础积累,急于模仿偶像的经典曲目,这样的盲目模仿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还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我们在声乐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就是要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用嗓造成的伤害。同时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优势、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促使三者的共同发展。

3.按照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拓展课程培训,提升学生对于声乐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用能力。我们在高职院校培养声乐人才,就是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声乐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并且能够在岗位中有良好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开设如声乐经济学、声乐策划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应用,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充分把握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职业院校对于学生进行培养的目的就是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在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声乐这一专业的社会岗位对其专业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歌唱功底、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舞台经验、灵活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们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从这几方面做起,歌唱功底以及理论基础等都能够在一般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获得,而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则需要教师的根据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寻找和制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表演,积累舞台经验。[3]小到班级内部、学校内部的歌唱比赛,大到省级、部级的各种比赛,只要有机会,就鼓励学生去参加,并在比赛之后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一些老师上不好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课。我们通过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职业院校声乐专业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程进行当中能够顺利掌握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能够顺利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岗.论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黄河之声,(5)

声乐理论培训篇7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高潮、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声乐理论培训篇8

声乐艺术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并拥有较高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深得广大群众喜爱与支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声乐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声乐艺术人才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应用到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去,尽可能为群众演唱出更优质的、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声乐作品。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充分重视审美意识在声乐作品表演中的重大作用,并积极采取措施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本文就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

声乐教学;培养;审美意识;有效策略

声乐是将语言与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可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声乐审美是人们认识美与发现美的过程,其可使得演唱者用歌声将歌曲中的丰富内涵与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不仅可让学生了解与认识审美客体,而且还可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与演唱水平,从而为创作出高质量的声乐作品奠定基础。而声乐审美的价值通常都渗透在演唱者的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中,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才能体会与感知到。那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声乐审美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是通过对语言美、旋律美、形态美三个对象的分析与研究,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具体情况如下:①语言美。众所周知,每一句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可让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声乐也可成为人用语言演奏出来的音乐。语言美涵盖了声乐审美,在声乐中语言是最基础的构成原素,没有语言做依托,任何声乐作品都将是空谈,通常情况下,声乐是借助语言的感染力和对语言的美化来表现出自身艺术魅力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中语言的丰富内涵,是其在表演中体现出审美价值的关键元素。②旋律美。在声乐作品中,旋律美是声乐作品中最核心的东西,也可成为灵魂,是彰显出作品魅力的关键因素。声乐作品的美感主要是由旋律表现出来的,借助旋律展示出作品特有的风格。旋律美含盖声音美、节奏美、音调美。旋律可将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透过音符传递给欣赏者,可完美地将渗透在作品中的创作者的情感展示出来,从而使得欣赏者更加深刻地把握声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③形态美。声乐作品中的形态美属于视觉艺术中的一种,而形态美是声乐艺术听觉与视觉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创作者创作声乐作品时的形象思维只有在具体的演奏中才能得以阐释,因此在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美嗓音的培训,而且还应积极培养学生在表演中的肢体动作与表演风度。只有确保声乐演奏者在整个演奏过程中都具有优美的形态,才能给观众带来较为优质的视觉享受,才能使得表演者的形态真正成为提高声乐作品整体质量的砝码。

二、声乐审美的积极意义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与作用,笔者依据自身多年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经验,将其总结如下:第一,较高的审美意识都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质量。在传统的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自导自演”,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模仿教师的做法,这种单向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在声乐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得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学习声乐知识与技能,最终切实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第二,科学的审美意识可指导声乐教学活动高效进行。在高校声乐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不重视声乐的内涵与本质,片面强调发声技巧等,过于重视唱歌技巧但忽略了音乐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部分声乐专业学生拥有天生的好嗓音,但是他们却把这个性特点当成炫耀的资本,在声乐演唱活动中可以突出自己的音量与音色,未顾及音乐作品最核心的内在美。学生的这种不科学的审美意识往往会导致演唱者在提高自身声乐美的道路上偏离正确方向。因此,学生在演唱或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树立科学的审美意识,把演唱技巧和审美意识合理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更容易与声乐作品碰撞出明亮的艺术火花,最终用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完美地传递给观众。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唱歌技巧的过程中,还应依据作品表达的需求较好地将自身个性化的审美意识渗透其中,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声乐作品的精髓,进而给观众带来最高级别的视觉与听觉享受。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意识,以确保其所拥有的审美意识可高效指导其声乐学习活动。

三、培养审美意识的策略

1.在发声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培养

要想在声乐方面获得长远的发展,不仅应具有理想的嗓音,而且还应接受专业的、系统的、长期的发声训练。在日常的声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训练发声时,很容易养成一种机械的、单一的发声习惯,并把这一现象看成是客观的、不掺杂任何情感的、技术性的发声训练,但是在这种状态下发出的声音通常都没有美感可言。因此,在实际的发声训练活动中,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切勿把发声训练当成简单的曲目训练,而应该把其看成一种美妙而独特的音乐旋律进行生动的、形象的训练活动。比如,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在训练“三度音阶哼鸣”的发声中,普遍存在一张口就无法控制腔体共鸣的问题,都会把气息提到较高的位置,假如在教学红教师只简单提醒学生“切勿提起,把气息松下来”,那么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借助以审美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将较为抽象的吸气的动作比喻成我们在花园中闻淡淡花香的动作,使得学生将自己闻花香的动作灵活迁移到“松气息”中来,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语言的明确性、客观性,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最终帮助学生更加精准、恰当地把握发声技巧。教学实践表明,在声乐教学的发声训练活动中,利用比喻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可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气的动作训练要领,并且在闻花香动作的启发下,学生发出的声音更加动听、自然,可为观众带来更完美的声乐享受。所以,在高校的发生训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发声训练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2.在演唱作品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培养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时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首要条件与基本前提,也是充分展示出声乐美的基础,对声乐的审美通常都是从一个个音符开始的。声乐作品演唱者要想高质量传递声乐美,就应精准重现声乐作品中的所有音乐符号。因此,声乐教师通过声乐作品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时,应严格要求学生可精准无误地将乐谱读下来,并要求他们把所有的乐谱符号都能在声乐训练中恰当、正确地体现出来。具体来讲,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并激励学生详细探究作品内涵,使得学生在深度而全面地掌握歌词内涵的前提下,积极借助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合理设定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境与意境,并对所要演唱的声乐作品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最终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在实际的教授学生处理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处理技术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还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情操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全部精力应用到声乐作品创造中去,从而主动寻找与挖掘声乐作品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元素,尽可能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进而为观众奉上更为美味的声乐大餐。

3.在舞台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培养

声乐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理论知识教学入手,将落脚点放在实践活动上,积极引导学生从鲜活的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借助声乐舞台上具体的实践表演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应重视在传统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应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积极将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堂之外,将增强学生的演唱技能做好主要教学目的,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声乐专场音乐会及声乐比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声乐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舞台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帮助学生走到广阔的社会中去,激励学生积极采取社会上举办的各种音乐舞台表演活动,像参加层次各异、内容不同的慰问活动、联欢会等,使得他们都能在各种实践表演中展示自身艺术风采,并获得更多的声乐表演经验与技能。比如,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教师可牵头为声乐艺术专业学生组织一些到敬老院等老年人聚居地区“送欢乐”活动;在暑假可为学生组织一些到到社区义演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声乐艺术比赛活动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可激励那些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校内或周边音乐广场地举办个人独唱演唱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竞技类演唱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练习的机会,才能使得学生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才能使得学生在大量的声乐实践演出中全方位、多层地地体味音乐之美、增强自身没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并用已经形成的审美意识指导自己声乐学习活动。

总而言之,审美意识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一种核心艺术形式,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活动的兴趣,而且还可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切感知到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深邃内涵,并且还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不断优化学生鉴赏声乐作品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增强个人的声乐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才能促使我国声乐教育快速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声乐人才。

作者:谭闻达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冉勇军.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4,02:395-396.

[2]王铭敏.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J].音乐时空,2014,13:137.

[3]莫大尼.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意识的途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90-192.

[4]郑丽萍,王韬.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6,12:233.

[5]余宏毅.论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大舞台,2015,07:194-195.

声乐理论培训篇9

摘要: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及童声合唱训练等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这类音乐类课程加以优化整合,能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综合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未来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51-02

2010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按照该文件的要求,我国将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有赖于科学的课程设置。目前,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重技能而轻理论。为此,学者们纷纷指出,必须改变课程设置中的艺术化的倾向,加强实践环节,以增强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但这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并没有拿出一个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艺术化倾向的技能培养改变为增强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方案。

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童声合唱训练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类课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是不尽相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有很高的技艺和高深的理论知识,但需要通过自身音乐修养的提高及音乐感觉的获得以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能力。为此,学校就应在现有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音乐类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便能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认知教育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做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提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整合

基本乐理要讲的是音乐中最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基本曲式结构以及记谱法等。它像一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演唱、演奏、歌曲写作、和声、编曲等各种专项技能的前提条件,也是成为一个有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另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视唱属于识谱技能训练,一般要求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进行积极的思维,从中练习识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的视唱,能从中获取大量音乐养料、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资料,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立阅读音乐资料及演唱(奏)的能力,形成自己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练耳即听觉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在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内在的听觉,增强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和对音响效果的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系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会较牢固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出自己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这两门课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脱离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了解,视唱练耳将会因失去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而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对音高和节奏的认知,对音程与和弦的听辨以及对各种表情述语的掌握和运用等,都离不开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论支撑。同时,作为音乐实践类课程的视唱练耳课,又相当于是对基本乐理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因此,两者就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着的。视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其感性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乐理则是指导一切音乐实践活动(包括各种乐器演奏、人声演唱、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其理论思维更多更强些。

但是,在教学中,这两门课却是分开讲授的,这就造成了课程间的严重的脱节或无意义的重复,由此也引发出学生对枯燥的乐理课学习的厌学情绪,引发出由于对乐理知识学习不够而在视唱练耳时缺少必须有的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的状况出现。因此,就需要将视唱课与乐理课加以整合,以使二者能相得益彰。要有效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进行基本乐理的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音的产生、音的长短、音的强弱以及节奏和节拍之后,就可以引入视唱练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克服识谱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视唱的能力,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对中外优秀儿童歌曲或动画片主题音乐的分析与视唱等内容,以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加深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学生有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之后,也有利于他们将之用来指导和辅助自己视唱练耳的练习。

二、琴法课与即兴伴奏及和声学课程的整合

琴法课包括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琴法课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音乐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和声学是音乐的基础课。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声的基本知识,懂得在伴奏中和弦及伴奏织体的应用,并为键盘即兴伴奏做好准备。

键盘即兴伴奏是对键盘课及和声课教学的延伸,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开设键盘即兴伴奏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即兴伴奏的知识与技能,即要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和声学知识及键盘弹奏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大小调式体系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歌曲(主要是少儿歌曲)的伴奏方法,以使之能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

由于琴法课是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弹奏者的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又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往往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恐惧。同样,和声课的教法也往往是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环节,所以也会使学生对它有望而生畏的心理。

根据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只为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像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反复地弹奏练习曲,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掉。鉴于对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弹奏姿势、正确的触键方式及正确的指法的运用后,适时地加入对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内容,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与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效果,以及不同的和声语汇与伴奏织体对不同体裁的歌曲的表现作用等。这样,在教师的要求与提示之下,学生通过逐步积累,其弹奏与伴奏的技能技巧等就能不断地提高,就能为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幼儿歌曲表演唱及童声合唱训练课的整合

声乐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类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同于一般音乐专业的声乐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目前多数教师还是按对待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的办法来授课的,所以就使学生较难有机会接触儿童歌曲及童声演唱的技巧与方法,这会使他们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训练。为此,除了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演唱技能与技巧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儿童嗓音保护常识,了解儿童歌曲演唱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歌唱方法正确地范唱儿童歌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用自己的最佳音域来范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要使之做到歌唱的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而甜美、表情亲切而自然。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儿童歌曲的音乐形象,提高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还应适当地加入重唱与合唱的训练,应培养学生具备能指导儿童进行合唱训练的能力。还应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选择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或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将其充实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材之中,以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幼儿园或学前班歌唱教学的内容。还应尽力探索如何为幼儿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创编,或进行儿童歌曲的表演唱,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应结合琴法课的实际运用,自弹自唱,使学生练就自己的实用技能。

四、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课的整合

儿童歌曲创作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儿歌创作的理论,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舞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幼儿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及我国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还要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典型动作和表现力等。要通过幼儿舞蹈训练使学生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的身姿,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还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以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记录和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掌握幼儿舞蹈的教学法,使之能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活动。

这两门课都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园教学要求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求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这样,作为幼儿音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幼儿教师,就要在活动中充分地激发出幼儿的情感,激发出幼儿活动的兴趣,以使他们能积极而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尚在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消除对创编课的畏难心理,要求他们要试着学会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带着一颗童心,选择合适的主题来进行音乐创作,并随之创编出合适的舞蹈。这种将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加以整合的做法,将会为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整合,会使课程间原本就存在的内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易山.视唱练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岳晓枫.当代大学生乐理与视唱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声乐理论培训篇10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