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管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9:44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处于高发期,也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和加强食品安全的关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指出,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占事件总量的14%,位列舆情事件类型的第1位。此外,当前也是一个现代媒体高度发达,更多的关注舆论监督,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空前提高的时代。媒体和公众越关注食品安全危机,政府,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就越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和舆论的高灵敏度,使得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及应对具有不同的策略。2013年5月30日,浙江宁波市华美线业有限公司的约280名职工及家属在食用浙江新美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心公司)蛋糕之后,出现集体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前,宁波市鄞州区飞虹幼儿园16名小朋友在食用该品牌蛋糕后也出现集体腹泻。事件爆发后,新美心公司声誉与产品形象一落千丈,事件的后续影响较大。2013年6月4日,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绿姿慕斯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新美心公司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宁波市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应急响应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该事件的发生使相关部门与企业更加警醒,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势头猛,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监测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企业、社会都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舆情监测及应对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均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严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而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量较大,且真假难辨、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因此有必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规程,使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现状

2.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已经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但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缺少具体的监测手段分析与应对办法研究,使得相关部门无据可依。

2.2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较匮乏我国目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还仅限于应用性研究的范畴,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性研究仍然不足。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网络舆情演变效应以及网络舆情,但这些研究尚未成型。同时,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融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匮乏,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作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尚未出现[1]。

2.3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角度单一虽有一些学者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是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效应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较多,且研究相对集中于规范研究层面。

2.4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定量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从实证分析入手,或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将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结合在一起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尚未出现。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个别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成果。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虽然比较匮乏,但参考其他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是可行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

3.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借助于新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播,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等特点,这决定了它的快速发展与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2]。

3.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手段“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收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舆情监控要起到“信息耳目”和“决策参考”的作用,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监测与收集。在可能或已经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进行调查与访谈,关注网络相关媒体,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信息,及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涉及“三敏感”(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事件)的舆情信息,要实施重点监测与收集[3]。②分析与挖掘。对所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比较、识别、筛选、总结、归纳、分类,同时要拓展舆情的深度,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编写、报送高质量的舆情快报,及时地供应急管理决策者参考。由于舆情未必是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客观、科学的认识,不能直接作为应急管理决策的依据。同时,舆情信息的价值判断不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注重舆情收集的全面性,并掌握从舆情中“淘金”的能力。③控制与引导。舆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网络舆情,以及受国外组织教唆、借突发事件丑化国家形象的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4]。

3.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控方法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观点,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有“网络”之称。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应急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应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从而对其控制和引导[5]。由于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完成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舆情分析引擎、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清理等功能。

4宁波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办法

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根据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特点,应结合宁波市食品监督管理的实际工作分工和具体职责要求,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流程”。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4.1工作目标为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危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与应对。

4.2工作方式和内容监管部门日常每天监测网站、微博等媒体以及消费者网络投诉举报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涉及餐饮、食品风险监测等网络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性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形成情况报告。

4.3工作网络及职责分工其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即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及其分局,媒体、企业等各个单位的职责分工。

4.4工作流程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预警范围、处理权限、通报途径、基本应对措施等。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2

恩施市委市政府主办、恩施市新闻中心承办的公众信息网——中国硒都网下辖子网站73家,初步形成市内地方网站集群,中国硒都网网友互动版块硒都论坛的日发帖跟帖量超过900帖,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为进一步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恩施市新闻中心落实“三三举措”,加强网络舆情研判与管理,不断推进虚拟社区建设管理和创新,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培育三种群体,着力夯实网络管理基础

针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解决网络管理三个难题人手,着力培育三种群体,夯实网络管理基础。

(一)培育“放牧人”,解决网络舆情无人管难题。

恩施市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办等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网络舆情信息协调处置小组,统筹全市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事项。恩施市新闻中心作为全市网站建设的管理机构,相应成立了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涉恩舆情监测、报告、处置以及硒都论坛管理、网上监督栏目更新、硒都博客及清江文艺栏目管理、网络评论、网友互动等与舆情相关的具体工作。同时明确网络舆情“谁主管、谁负责”的属地管理原则,构建起“党委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网络舆情管理格局,有效解决了网络舆情无人管的难题。

(二)培育“带头羊”,解决网络舆情引导无人做难题。

中国硒都网组织实施“舆论引导120”工程,围绕市委政府当前工作特别是突发事件而展开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运用“权威发声、议题设置、科学引导”等方式方法,引导网民参与互动讨论,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1”:精心组织网友会,从中发现和确定不少于100名能写、能摄、能发言的骨干网友,与这些骨干网友的“往来”经常化制度化,让他们在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并通过这些骨干网友的“眼见为实”的发声来引导舆论。目前,中国硒都网已成功举办13届网友会,每次活动过程中,广大网友满怀激情,用镜头捕捉恩施市的迷人风景,用心触摸恩施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用笔记录恩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成就与变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用。

“2”:诚心约请了20名网评员,要求他们每人每年至少完成网评文章100篇,在硒都网首页建立了评论员文集,及时用主流、权威及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对此,市委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对网评员的“劳动”实行以奖代补,建立激励机制。

“0”:用心应对互联网政治,努力实现“舆情事件为零”的目标。针对网上出现的敏感舆情,中国硒都网创办《涉恩舆情专报》、《互联网舆情快报》,及时搜集网上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投诉,迅捷提供给相关部门,供领导决策参考。近年来,书记、市长就处理网友建议和投诉400余件。

通过实施“舆论引导120”工程,充分运用论坛、硒都评论等各种网民易于接受的形式,确保了涉恩网络舆情出现时,能及时引导网民参与互动讨论,专门针对突发事件下的网络舆情及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不定期的召开网评员会议,通过讲课培训、案例点评等方式加强对网评员的培训和管理,增强了“带头羊”对网络舆情的“灵敏度”,有效解决了网络舆情引导无人做和做不来的难题。

(三)培育“好牧场”,解决网络舆情主流引导难问题。

维护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威信,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伸张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责任、文明和正气,是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立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环境,使网络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目标和任务。论坛具有自由讨论、贴近群众的特点,为使这块阵地成为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的阵地。一直以来,中国硒都网都把为恩施市的发展而献策建言作为论坛的主要目的,对一些过偏过激的帖子不是采取一删了事的粗暴堵截方法,而是充分运用“权威发声、议题设置、科学引导”等舆情疏导的方法,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不让网站成为传播错误观点的场所,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让网络阵地不仅成为地方政府新闻、公开政务、服务网民的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还成为全市网络舆情引导的“带头羊”,在政策宣传、舆论引导、信息传递、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效解决了网络舆情主流引导难的问题。自建网以来,网站每年均要各类原创稿件上万件,转载各类稿件5000多篇。

二、健全三项机制,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针对网络舆论演变周期的特点,恩施市新闻中心从舆论发生的潜伏期人手,建立三项机制,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一)构建收集研判机制,把握主动权,、

利用平台,落实责任。利用恩施市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施24小时监控制度,密切监测国内外网络媒体涉及恩施市的重要舆情信息,值班、报告落实到人,责任追究到人。管好网站和论坛,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对重点舆情做到在第一时间监测、第一时间关注、第一时间报送。

准确研判,及时处置。对网络监测的重要舆情及时提出研判处置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采取果断封堵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掌握权威信息的主导权,有效控制舆情发展。同时,及时下发《重大涉恩舆情处置通知单》,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关注舆情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事件,做好舆论引导。

(二)健全评论引导机制,掌握主导权。

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动态,及时组织网评员进行评论引导,通过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等形式,坚持“有理、有据、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释疑解惑,重点澄清不实谣言,批驳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攻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权威发声,时评引导。开设《硒都时评》专栏,培养“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点评硒都时事。以2011年前9个月为例,中国硒都网共刊登本地时评共260篇,其中被外媒转载或刊发182篇,占总数的70%。《为重奖“仙居恩施”贡献者叫好》等多篇时评还分别位居东湖评论“当日评论排行”、“周评论排行”、“月评论排行”、“季度评论排行”榜首。《火车通了恩施到底运什么?》一文还一度成为恩施市“两会”代表和委员热议和建言的参考话题。多篇时评在外获奖,有的还被搬上了凤凰卫视的《马斌读报》等视频栏目。

互动联谊,活动引导。让网友积极参与世界佳丽游恩施、吴小莉主持恩施女儿会、于丹教授妙语评恩施、国内网络媒体恩施行、央视欢乐中国行走进恩施、激情广场唱响恩施、《民歌·中国》栏目恩施民歌录制、举办tema14国际学术会议等重大活动,并在第一时间对活动发出响应,帮助民众扩宽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经常利用网友会、网评员培训等互动方式,培养爱好评论的网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他们利用网评解读恩施新闻,激浊扬清,弘扬主旋律。

(三)完善监控协管机制,紧握主控权。

多方联动,分级监控。建立重大舆情州市互联互通机制,与文化、公安、通信等部门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努力形成行业监管、内容监管和安全监管相统一的管理格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分级控制。将互联网涉恩舆情按照事项的性质、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分为重大和一般二个等级,明确舆情报送范围。

反应迅速,灵活应变。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对突发事件和日常监测舆情,及时作出反应,分析与统计舆情话题及跟帖、评论的观点,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汇总、登记和总结,辨别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研判级别和程度,为处置舆情打好基础。

三、建立三个平台,积极探索网络议政新模式

高度重视网络民意的重要性,创新舆情反映载体,建立网络民意表达三个平台,积极探索网络议政的新模式。

(一)建立日常报送平台,探索网络议政新模式。

2010年9月,恩施市新闻中心建成了恩施市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监测平台对州内的新恩施论坛、清江社区、百度恩施吧,省内的荆楚网、大楚网、湖北大公网,全国性的天涯社区、百度快照、凯迪社区等400多个站点涉及恩施市的新闻、论坛、贴吧、博客等进行密切监控,及时掌握舆论动向,迅速进行分析、研判、预警、报告和处置,防止进行“炒作”,确保不在市域范围内形成重大舆情。通过恩施市舆情监测平台全面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并以《涉恩舆情快报》的形式,及时上报市网络舆情信息处置协调小组和有关部门。2011年,恩施市新闻中心共编发快报10期,新闻中心舆情办按市网络舆情信息处置协调小组的通知精神将网络舆情信息以《网络舆情信息通知单》的形式抄送相关部门,并主动开展网络评论,引导网民理性发表意见。

(二)健全网络舆情反映平台,探索网络论政新模式。

每月编写一期《涉恩舆情专报》,对一月内的市内网民评论热点主题进行综述,上报市委常委和市委、政府信息科、维稳办,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资讯。适时编发《国内网络舆情参考》,为领导了解网络建设与发展最新情况以及政策背景等提供有益参考。截止目前,共出刊《涉恩舆情专报》150多期,《国内网络舆情参考》io期,共采编各类舆情关注1000多条,舆情预警14条,整理网民意见建议40多条。

(三)规范网络留言平台,探索网络问政新模式。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3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变革。硬件方面,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企业的经营许可变更,向他们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以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的终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手机媒体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助推下,显示出其在终端融合方面的诸多优势。无论是从便携性、移动性、贴身性还是移动通信产业与传媒业紧密融合性,或者是互动性、移动传播等特点,都让传统的基于计算机终端的网络应用向更加便捷、交互、个性方向发展。而软件方面,各种网络信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不管是传统的新闻网页,BBS,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还是现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微博,微信等,加之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各种QQ群或者网络团体,使在新时期各种信息的传播大有随时随地、铺天盖地之势。

舆情在狭义上是指多数人受到中介性社会事项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而随着以上提到互联网的软硬件飞速发展、操作方便快捷以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来对自己关心的或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或热点问题表达或自己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这些态度的总和就是网络舆情。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舆情在网络这个媒介上的体现,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事情或热点在社会上产生,然后在互联网上掀起广泛的传播和共鸣,紧接着又回到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越来越重要的表现形式。网络的快捷、方便、迅速、资源共享的特点让网络舆情呈现出迅速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这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校对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向来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集合地,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网络群体。这种前沿的思潮遇上网络这样一个几乎不需审核的平台就让舆论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表达空间。这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这也让部分人利用网络传播偏激观点和理论甚至错误思潮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一些欠妥或者是不真实的言论,混淆视听,鼓动师生,容易造成一些偏激的情绪和不恰当的引导倾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采取未雨绸缪,积极主动的措施。宏观上积极学习、宣传国家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对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上传下达,协助相关部门调查事实,鉴别真伪,积极应对,及时公布真相并且尽最大的可能引领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添砖加瓦。

3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可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探究

3.1高校要积极了解国家在信息安全和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制度,大力宣传并组织学习。在学校层面建立相应的适合大学特点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目前,在我国网络立法目前还主要处于探索的阶段。这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网络法律暂时还是一个新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从法律的角度研究网络、规范网络,保护网络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国目前的网络立法,一方面,在近年来制定的《统计法》、《档案法》、《测绘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中分别规定了一些与网络信息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相继颁布了如下的一大批有关网络方面的专门立法、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其中法律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1996年2月1日颁布,1997年5月20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国务院信息办1998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部门规章主要包括:《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4月3日联合)、《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1999年9月7日)、《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育部2000年6月29日实施)、《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3日颁布)、《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邮电部1997年9月10日颁布,自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工业部1998年3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9日颁布)等等一系列和互联网信息安全规范相关的法规,高校相关部门可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和高校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形成宣传学习资料,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在高校形成一种对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学法、知法、懂法的氛围和风气。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针对自己高校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实施方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网络实名制,所谓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但网络实名制目前还仅仅处于提出的阶段,还需要法律和技术的双重保障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实施和实现。

3.2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爬行器等软件,及时捕捉和识别出趋势性、敏感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事件程序进行评估和预测,对网络舆情及时作出警示性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先进智能的网络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收集的具体数据从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等方面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形成安全评估体系,为进一步的处理和引导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和支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基础或数据来源。

3.3在高校建立一支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维护、监控的队伍,一方面积极建立新闻网,贴吧,微博,论坛,留言簿等软件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各种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宣传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新风尚,新气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把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讨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等正面新闻信息上来,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同时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借助于网络监控系统或网络搜索引擎或者对校内、外网络信息有针对性的浏览监控,对监控信息整理、汇总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形成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形成对高校有针对性的关注点和关注网站,同时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争端期间,某高校一教师开一辆日系车在校园里檫到一个学生后没有处理就开车离去,事后学生在贴吧中发表帖子声讨这一教师并了该教师的车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跟帖,一部分学生严厉的质问该教师“师德何在?”,甚至有些学生连带就否定该校所有教师的师德,严重影响了该校教师的整体形象。更有一部分学生公开召集大家打砸该日系车,很多学生都积极响应表示支持。该校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在看到这一消息以后积极的向上级部门汇报,学校领导马上责成相关部门调查事实真相。结果联系上该教师后,她说当时正好是上学时间,人很多,她忙着去上课又是开车新手,所以他并不知道汽车擦到同学,而且马上在网络上说明了情况并对该同学道歉还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和赔偿,事件很快得以平息。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高校这个人口密集的场所,有相应的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及时的了解网络舆论,对于舆情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可以进行范围比较小的有针对性的监控,如果要进行大范围的广泛的监控,可以借助于目前新兴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功能也相当的专业,有实行全网监控的,也有针对部分网站监控的。针对高校的情况,可以使用部分网站监控的或者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开发完全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小型网络监控系统,同时请网络安全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和分析系统,对高校领导的决策形成一定的辅助作用。

3.4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的时候,相应的部门或负责人应该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弄清楚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公布情况,并在恰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在全校各院系和部门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一线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对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合适的引导。

4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社会网络舆情的一般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营造良好高校的网络舆论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发现、分析、引导的机制和策略,发挥网络传播信息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除了需要高校本身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加强监管和引导以外,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骆兰.高校教师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0(11).

[2]王栋.大学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刘蕾.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05).

[4]王营康.2011年8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1(10).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4

(一)具体来讲,网络舆情监测就是在网络空间运用相关技术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测与控制,随时把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并向理管部门汇报,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起到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测包括监测、预警、与应对三个环节。

(二)网络舆情监测的必要性。网络是个“自由超市”,由于“把关人”的缺席,网络舆情的局限性比起传统媒体环境中一般意义上的局限更甚,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逐步成为大众舆论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针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泛滥,必须有效开展监测。舆情表达门槛低、参与主体复杂,导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负面虚假、违法有害等网上不良舆情信息泛滥,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上秩序,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构建诚信文明社会,我们有必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导控。其次,为加强网上舆论阵地的管控,搜集掌握社情民意,必须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为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形成主流价值观,加强网上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再次,开展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政治安全;有利于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创新丰富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维护网络秩序。

(三)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舆情监测的主要流程大致分为部分,一是制定危机预警方案。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三是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课题组总结了舆情监测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三级巡控,推行舆情监测工作的群防群治。二是健全机制、完善流程、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推动舆情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导控快速反应机制。三是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应急联动处置体系和多层次多层级的网络舆情过滤体系。四是舆情监测报告的完善。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

二、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概念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引导”,“引”有启发、带领之意,“导”有领导、使跟随之意,既有对网络舆情本身的引导之意,又有对网络受众进行启发,使其跟随教育者引导之意。因此,课题组认为为: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在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控有效改变网络受众主体的认识和态度,提高网络受众自身辨析舆情信息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引导价值走向、缓和社会矛盾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第一、责任原则。第二、信息公开原则。第三、真诚对话原则。第四、高度重视,坚持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第五、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

(三)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不是单一的方式方法手段就可以操作的,要缓解、消除其负面影响,除了硬性的“调控”、强制的“转化”,还需要软性的“引导”,调控、转化与引导并重,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社会影响,抑制其负面社会影响,使网络舆情不脱离正常轨道,符合最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1.舆情因势引导法。网络舆情因势引导,就是针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特殊属性,按照网络受众的观念、行为的规律和步骤,依照期望网络舆情发展的最终目标,逐步推进网络舆情发展的步伐,简单的说,就是在网络舆情预测过程中对于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潜在的正向的网络舆情,要竭尽全力的宣扬、放大,为已经初具规模的网络舆情添一把“火2.舆情顺势引导法。舆情顺势引导方法与舆情因势引导方法都是在顺应网络舆情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引导,但与舆情因势引导强调的客观情境不同,舆情顺势引导更强调对舆情环境、舆情空间走向的引导。3.舆情造势引导法。“造势”过程是有效运用此法的前提和基础,即在还没有形成所需环境的情况下,要创造舆论氛围、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势和环境,尽量扩大正面效应、缩小负面影响,并对事件进行合理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和过程。

(四)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保障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2)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权威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2.建立健全交流机制(1)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包括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的渠道,是舆情表达的重要渠道,通过,一方面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也找到不满情绪宣泄的途径。(2)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和通报机制。3.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保障机制(1)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尽快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在学校、社区、家庭,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人们对网络舆论的识别能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准确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强化公民遵守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抓紧建立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完善各级、各领域网络舆论监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县两级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实名登记网站、论坛、博客等认证制度,实施网络新闻、网络记者资格审批制度,使发言者身份最大化真实,尽量避免网民隐蔽身份发泄情绪或有目的地进行错误舆论引导。(3)建立网络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全天候的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4.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应急机制(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网络舆情预警,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建立网上舆情跟踪机制、分析上报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2)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网络舆情应对,是指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舆论危机事件时,指导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以做到有所准备。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危机。

三、结语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5

从“广东电网建豪华办公楼事件”、“‘电力局长’骂百姓不要脸事件”、“国家电网降薪事件”等众多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电力企业遇到网络舆情后,沟通能力、解决能力、与网民互动能力表现平平,符合我国企业应对网络舆情“事前无研判,事中缺控制,事后轻修复”的通常做法。当前,电力企业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不可忽略的影响,也采取了一定的针对性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理念滞后,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企业认为网络只是民众发泄个人情绪和自娱自乐的工具而已,网络舆情虚无缥缈,只要自己合理合法经营,网络舆情危机就离本企业很遥远。因此不愿意在网络舆情管理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忽视了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还有一些人狭隘地认为管控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和网管部门的事,及时封杀不利的帖子就可以确保企业太平无事,从而制约了企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高。

第二,缺乏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舆情应对工作领导组织体系,缺乏专职人员管理企业舆情,没有配备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即使建立了统一的领导组织架构,往往也是人浮于事。其次,没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响应和事件处置等一整套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流程。这些问题都对企业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方法不够。由于电力企业思想上忽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行动上又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必要的工作流程。所以一旦网络上出现负面舆情,企业会显得不知所措,往往会选择“删帖”、“灌水”等消极应对措施,经常犯“封锁消息掩耳盗铃”、“弄虚作假欲盖弥彰”、“回避矛盾闪烁其词”等错误。这样既不能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又会使得网络舆情危机进一步恶化,导致企业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2.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建议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可能导致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一件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舆情的放大作用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演化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所知的大事件。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尽量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还要提高引导与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能力。

第一,企业要练好“内功”,消除网络舆情根源。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负面舆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工作不到位,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因此,不断改进各项工作是企业应对负面舆情的治本之策。企业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有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产品、服务、管理和运作等方面的各种缺陷,不给负面舆情生根发芽的土壤。

第二,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管理理念。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必须树立网络舆情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的理念。网络舆情是握在企业手中的一把利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情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进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消极的网络舆情可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企业,例如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事件被铺天盖地的负面网络舆情葬送了。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距离破产只有24小时,在网络时代,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之言。因此,企业要将能否成功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看作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大事。

第三,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早发现问题是及时解决问题的前提,危机预防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解决危机。通常而言,突发事件和不良信息较容易引起网络舆情危机。企业要安排专业的人员,利用专门的监测系统,定期定时地搜索、浏览BBS、新闻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广泛收集与本企业有关的网络信息。通过详细地分析、研判,提取潜在网络舆情,生成舆情简报及时上报,提高决策部门审视网络舆情的预见性。在这方面甘肃省电力公司的做法比较妥当,值得其他电力企业学习。

第四,提高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技巧。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公众的诉求与情感需要。对网民过激的言论,不能视而不见,要冷静分析、坦诚沟通,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反思,查缺补漏。其次,要创新方法,充分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采取恰当的措施,例如快说事件、慎报原因,持续、不留空间,意见领袖、为我所用等。最后,要保持和媒体之间的良好关系。电力公司可以和媒体展开合作,积极主动地向媒体提供本公司的最新信息,通过媒体大力宣扬“电力抢修哥”的精神,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在出现负面舆情时,要积极与媒体沟通,力求媒体不要大肆报道,给企业多留时间来解决网络舆情危机。

3.总结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预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51-01

一、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是指师生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和工作过程所持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在网络上全面展现。它具有一般舆论的普遍性,同时又因其发生在高等职业院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主题广泛性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主题既有社会热点,也有校园焦点。个人观点的完全是自发的,随意性比较大。其内容包括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有师生切身经历事情所引感交流的;有对学校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改进方法和建议;有对学校、对社会某些现象表示不满,比较容易激起网络“公愤”,造成一边倒舆论趋势,处理不当会造成学校工作被动和形象受损的。

(二)主体特殊性

社会民众通过网络所表达的群体性情绪、态度、意见与要求等,形成了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的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师生;它的客体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在校师生这个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它的渠道也非常广泛,涉及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工具。

(三)形成迅捷性

网络论坛议题内容的普遍性和发表便利等因素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迅捷性。如今,依靠网络交流思想、感想、体会已经成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便捷性、较为宽松的环境和匿名性为师生率真的思考、无拘束的情感表达和便捷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间。一方面,校园生活与师生息息相关,容易引起讨论;另一方面,社会热点往往具有不寻常性,亦容易引发舆论。

二、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应急准备不足,响应速度较慢。

对待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关键是要快速响应,迅速启动各自职责内的工作程序,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态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与控制体系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渠道单一。这种管理方式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在网络舆情爆发时难以实行快速有效的响应,在处理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显得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二)处置方式被动,硬性指令过多。

过去在对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热点问题的处理中,通常采取回避、封堵或“冷处理”的办法,试图淡化处理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避免其扩散后增添工作麻烦,扮演的是“控制者”角色,而不是“引导者”角色。但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表现特点,采取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的效果常常会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

(三)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投入较少。

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由于购置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国内仅有少部分高等院校采取了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而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者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这种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的需要。

三、有效预防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避免危机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单的方法,显然是最好的危机管理。预防是减少危机的根本方法,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应及时了解舆情密切关注校园网络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

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

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一支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为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管理人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主动撰写贴文,进行正面引导,并定期将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总结,形成有建设性的分析报告,向上级职能部门反馈,以便改进。

(三)制定应急预案,及时信息。

通常而言,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产生,总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校要防患于未然,实施积极的网络舆情预警制度,并针对各种类型的校园危机事件,制定详尽的预警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危机发生,可以有章可循,不致六神无主。

(四)培养舆论领袖,提升技术监测。

在新闻传播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舆论领袖”,指的是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而无所适从的时候,舆论领袖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就更加凸显出来。

(五)实施部门联动,明确分工合作。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明确彼此的分工,密切相互关系,加强信息沟通,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强化舆情引导职能,为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而同心协力。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7

关键词:网络舆论特点管理措施

网络舆论在传播方式、制作方式、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

网络舆论在传播上有六个特点:1.去中心性2、无界性3、互动性4、隐蔽性5、即时性6、丰富性。

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舆论传播的六个方面特点,在其社会属性上,都具有“两面性”,正面效应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网络舆论的去中心性,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的通道貌岸然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最大程度地将编辑甚至总编的作用稀释,使信息的和思想的表达更加开放、自由和多样化。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切实发挥主流网站的引导作且,就容易出现小道消息、虚假新闻大量涌现的情况、特别是在一引起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如果一旦“政府失语”,后果将不堪设想。

网络舆论的无界性,给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些国际恐怖组织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这种无界性、将其作为重要的宣传交流工具,并使其成为招募和训练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的无界性,使各类观点都有渠道和手段在网上出现。因此,网上意识形态的斗争、敌对势力在网上与我们争夺网民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尖锐的。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又使其具有了即时动时动员、组织、发动的功能,给社会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给社会治安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网络舆论的这种隐蔽性,在带来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所具有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人们常常调侃道,“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人们都是玩世不恭地在剧场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从而戏剧式地生存着。”这种游戏的态度,无疑在网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网络是一个巨型的化装舞会,在这里他们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特征,而其行为也呆能变得无所顾忌。这使网络既成为了解青年思想动态的有效途径,又有可能使其成为各种社会情绪的宣泄途径,而难以监管。

我国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开始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上网,注重借鉴各国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实际,积极探索法律、行政、道德、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

2002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意见》,对网络舆论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的网络舆论宣传“16字方针”。2004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理家上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

法规的出台,将网络舆论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而结束了以往网络舆论传播自由无序的状态。

另外,从2004年7月起,、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门和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专项行动,侦破了一系列大案要案,网络环境明显净化。

由于网络舆论的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其特点和规律缺乏足够的把握,又没有专家的指导,因而在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常常是疲于应对,出了问题才想办法,立足于堵,一味强调重在管住,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预见性、前瞻性措施。而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更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致使一些管理者束手无策,严重的甚至干脆撒手不管。

在管理实践中,究竟应该怎么掌握这个度,大家又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虽然有关文件对此也做了规定,但都是宏观层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不利于把握。

目前,许多管理部门只知道“管什么”,可究竟“怎么管”、“靠什么管”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在地方各级政府表现得更为明显。

目前与网络舆论管理相关的部门多达十几个,彼此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清、分工不明,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缺乏合力的现象,好像是齐抓共管,实际上往往是有权的不抓,无权的想管又管不了。

在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上往往还是沿用对传统媒体的办法,靠给网络媒体作指示、下通知、打电话。引导的力度在弱化,引导的难度在加大,想用此办法解决所有的新问题,根本是不可能的。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重点网络媒体的支持力度,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的扶持还是明显不足。

目前,网络舆论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全面细致,很多问题还没有涉及到,只能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国界性和链接技术,产生的互联网络案件的司法管辖问题;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可更改性,产生的网络内容证据保全和认定问题;以及网络言论的法律责任问题等,这些都是目前的司法空白,有待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加以明确。

坚持管理与发展并举、“管住”与“管活”并重,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道德、技术等多种手段,管理好网站,引导好网民,积极营造既自由民主范有序、既生活活泼又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氛围,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必须坚持管理与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不可偏废。网络舆论的管理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统一于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过程之中。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是为了保证其健康的发展;反过来,只有在网络舆论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步深化对其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进而找到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对网络舆论管理而言,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散布不利言论;又不能管得太死,堵塞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对境外的不良信息要坚决堵住,对境内的网站要严格管理,而对网民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不能要求没有一点杂音,应该允许在网上有可控的渲泄,这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既能让网民发表意见,反映民意;又能加以有效的控制与引导,使其不影响社会稳定,做到畅通言路,安定团结。

在网络舆论管理中,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很重要,但事后追责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虽然作用在后,却可起到预防在前的作用,法律作用的机理正在于此。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御自己。”因此,要把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三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能仅仅强调事前的把关与防范,忽视事后的追责和惩治。

目前,我们的网络建设及网络舆论的管理,应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网络发展、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研究、规划,制定促进网络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有关力量进行科技攻关,解决网络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等,促进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积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管理体制。

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各成员单位也应切实负起责任,认真研究网络舆论特点、规律和发展动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加强各级领导小组之间的联系,构建上下畅通的管理网络;加强对网上群组活动的监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发现问题,实行联动,确保不让网上的负面影响形成气候。

通过建立机制,加强协调、综合治理、形成合力,防止工作中出现短期行为、临时应付等问题。

在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手段和措施的选择,应该视其管理的对象不同而不同。具体而言,对于境外的网站,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危害信息就要坚决堵住,绝不允许它在境内传播;对于境内各种类型的网站,也要严格管理,不允许出现严重乃至容易造成社会危害的信息;而对网民的互动类信息,主要是以引导为主,只要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就应当给其适当的传播空间。

在对网站进行积极教育、引导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网站进行监控,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并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网络舆论的动向和规律。

实行新闻例会制度。借鉴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方式,由宣传部门定期召集网络媒体负责人会议,及时通报有关信息,部署宣传重点,共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建立网络应急管理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预案,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程序处理,既可以及时地向网民传播权威信息,解决政府失语问题,也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泛滥现象。

扶持一批主流网络媒体。采取倾斜措施,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强力支持,建立一批主流网络媒体,并尽快授予地方新闻网站的新闻采集权,使之具备网上的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及时地新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网上主旋律。

要注重对互动栏目中网民的引导。网站对所办具有互动功能的栏目,有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应配备具有一定任职资格的栏目“引导员”,负责对网民在互动过程中的引导,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注意掌握网上舆情动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

对现有法规彼此之间交叉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进行修改;另一方面,对现有法规规定不明确、不细致的地方进行细化,制定更细致的分类管理措施,如对禁止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的规定,过于笼统,不好把握;同时,把原有法规的有关条款扩大到适用网络舆论管理方面,像《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以扩大和借鉴适用于网络舆论管理。

继续制定专项法规。应当适应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继续制定一些关于网络舆论管理的专项法规,为加强管理提供依据。要实现“依法治网”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抓紧制定一部统一的《电信法》或《信息网络法》。另外,还应该对接收和使用互联网络境外信息作出统一规定,使媒体在使用和编发境外信息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对网络新闻版权和BBS、电子邮件、网上广告的管理法规也应尽快出台。

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和行为特征决定了任何一个网站,如果没有网络接入服务商提供网络接入,该网站就不会出现在网上(目前,全国共有33个网络接入提供商)。因此,要强化各运营机构的监管连带责任,强化接入服务商提供接入服务的事先审查责任和代网站进行报备的责任,实现“以少管多”。

进一步规范设立网站申报的内容和程序,对各类网站建站人员资格、具有互动功能的网站对互动栏目的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行网站实名制。要在各网站中建立重大舆情和敏感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还应以现行政策法规为依据,明确违规行为的判定标准,明确管理主体的任务和职责,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沟通、协调和对话,切实发挥监管作用,充分体现政府监管的合理性、普遍性和威慑性。

对网上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组织各相关管理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定期对网络媒体进行集中清理整顿,特别是加大对网上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等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

从技术管理角度看,对网络信息的控制主要是过滤和封堵。目前,过滤互联网中违法与有害信息最全面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是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和“中性标签系统”。它主要是对每一个网页的内容进行分类,并根据内容特性加上标签,同时由计算机软件对网页的标签进行监测,以限制对特定内容网页的检索。我们也应开发基于自己信息内容标准的“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以达到能根据国家和特定用户群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标签系统,起到对违法、有害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作用。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动机制,发现问题,境内所有网站实行统一行动,坚决堵住不良和有害信息。对境外传播的反动信息、黄色信息的封堵,要做到上下结合,“上”即由国家组织专门力量,在网络进出口处进行封堵;“下”是指各网站借助软件对所属路由器进行监控,发现境外网站传播反动、黄色信息,立即封堵。

建立管理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用于对现有管理状况的测评,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发现问题,为下一步采取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建立网上阅评队伍,组织具有较强责任心、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建立网上舆论阅评队伍,随时监督网络舆论动态,定期向管理部门反馈网络舆论管理情况,以便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工作措施和工作重点,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举报制度,对不良信息的举报,既是广大网民的责任,更是网站的义务。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制度奖惩措施,对于发现重大问题并向有关部门举报的网民和网站,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网络媒体应在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更多地研究网民心理和市场需求,努力开发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形成经营特色,拓宽市场的有效覆盖,吸引更多的网民,这样才能增加广告收入,增强自身实力。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制定更多的促进网络媒体发展的产业政策。

适当整合网络媒体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不要按照行政设置分别建立网络媒体,避免条块分割,减少政府负担。应参照报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县及县以下政府不要投资建立专门的新闻网站。

目前,地方性的网络媒体大多依靠的拨款维持运营,而且由于其发展基础和地域限制,规模都相对弱小,暂时还不具备自负盈亏的实力。因此,要发展网络媒体,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政府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进行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逐步发展壮大。

人才是网络媒体能够生存和获得发展的基础。为此,一是要加强对现有互联网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帮助他们熟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新闻专业素养和胸怀大局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使他们善于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新闻采集工具和流程,善于识别真假新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不断开发网络新闻资源。二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将拔尖人才的报酬与市场行情接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努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构筑网络舆论的人才高地。三是积极倡导并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开发人才的共享机制,实行兼职兼薪,共享人才资源。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行业协会在互联网的管理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版权协会、软件协会、互联网协会、音像协会等,都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应切实发挥它们的作用,通过建立自律机制,积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促进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应切实加强对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和学生网民的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上信息,提高网络法律意识,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成熟网民。在对网民的教育中,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网络媒体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特征,它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网络技术本身。正像新华网总裁周锡生指出的那样:“网站的部分是多方面的,内容是关键,技术同样是关键。如果技术跟不上,网站的竞争力就会减弱。只有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媒体才能够做大做强。”因而,要积极推进网络技术进步,当务之急是应当集中力量建立智能化安全系统,抵御网络攻击和用于内容监管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提高网络管理的技术水平。

正确处理网络媒体相比,在传播上具有无界性、互动性、即时性、丰富性等优势,它的出现与发展,给传统媒体及传统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由于舆论传播的共同属性,必然使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谁也不会取代谁,只能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在对网络媒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平衡好不同媒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并努力引导公共新闻资源的共享,积极形成各类媒体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8

关键词网络舆论;“自治性”机制;互动机制;媒介整合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76—0026—02

在当代中国,几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应和展开激烈评论,形成“意见的自由市场”。作为公众通过网络新媒体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及焦点性公共事件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评论形成的具有某种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舆论形式,其强大力量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1]”因此,把握网络舆论传播特征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和引导,确保网络舆论健康、有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网络舆论传播的特征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以网络媒体为载体而产生的新舆论形式,其依托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自由性、虚拟性,呈现出以下特征:

1)网络舆论传播迅速性和即时性

与传统媒体对焦点事件和焦点问题传播的滞后性不同,网络舆论焦点事件、现象或问题一经出现,各种有关信息就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信息瞬发即至,几乎实现传播速度“零时间”和空间“零距离”,引起网络舆论强烈反应。这些突发事件、焦点问题的大量真实的或虚假的信息首先通过网络传播给网民。如“杭州飙车”事件大量有关信息,包括人肉搜索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网络进行迅速及时传播,形成网络舆论焦点,引起广泛关注,产生巨大影响。

2)网络舆论传播的互动性和自由性

网络媒体以多线性、多渠道传播方式打破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传者互为传播主体,共同享有自由选择信息和发表意见、观点的权利,可实现多次互动,产生舆论力量。如“赵饶事件”等首先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立刻引起轰动。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网民通过发帖、评论、辩论等方式,实现信息即时分享、交流互动,产生多数人认可的网络意见,形成强大舆论流,完成群体传播。同时,网络匿名性、传统“把关人”缺席,使网民获得相对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彰显着高自由性,但也易成为各种危机、谣言滋生的“温床”,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网络舆论传播的非理性

网络开放、自由、匿名的环境赋予网民话语表达权,许多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无从考证,网络舆论变得非常复杂。在许多网络舆论中,感性评判取性思考,情绪宣泄掩盖事情真相,表现出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尤其是涉及社会公平公正、等刺激网民“敏感神经”的焦点信息时,多数网民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而盲从,话语谩骂和情感泄愤形成网络语言暴力。这些非理性表达,破坏着网络舆论的理性力度,容易使舆论发生错位。如“宝马撞人案”“河北大学车祸案”后产生的“仇富”“仇官”言论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宣泄着一些网民的负面社会情绪。这给网络舆论的调控带来不少困难。

4)网络舆论传播的开放和难控性

网民以匿名的、虚拟的身份在自由的网络虚拟空间发表言论,我们无法推断网络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态度,因而网络舆论比传统社会舆论更开放,但更隐蔽和难以预测。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导致网络舆论信息的多元性,大量代表不同价值观念和满足不同层次网民需求的信息广泛传播。虽有网络管理者却不能对网络言论逐一检查评价,大量垃圾信息、谣言等负面信息充斥其中,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健康运行。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程度造成了网络舆论的难以调控性。

2网络舆论调控的若干思考

网络舆论作为一把“双刃剑”,已成为影响社会舆论方向的重要信息源,其积极因素凸显的过程消极因素也在起作用,严重时甚至对社会造成巨大杀伤力。因此,对于网络舆论,我们应该趋利避害,运用多样的、灵活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和调控。

1)各网站加强和规范网站服务,建立“自治性”机制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措施与途径

1.网络时代的涵义

网络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在信息高科技的强有力的支持下,internet将人类的文化传播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人们所称为的网络时代。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网络打交道,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网络等大众传媒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打破了人们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将我们的社会推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也开创了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途径,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管与改善措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网络舆情的涵义与作用

舆情,简言之舆论情况。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态度的一种表达。

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非所有的言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言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引起一定量网民的共同关注,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才能构成网络舆情。除了量度而外,网络舆情的形成还需要强度,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网民坚持何种意见,其态度指向十分明显。如2007年初,“重庆最牛的钉子户”网络舆情所依赖的平台和载体是互联网。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形成于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BBS)和BLoG(博客)等载体,一般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与舆论主体的学生根本利益一致,但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和具体利益关系的不同,会对同一事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形成“舆论场”。如学生对学校所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问题进行评说,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于是便会在众说纷纭中形成一些大体相近的看法。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力度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问题。

2.1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以其独有的空间、形式、传播介质的特殊性、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等,受到网民的喜爱,尤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得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征,把握其特征,因势利导,才能做好网络舆情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舆情的特征主要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复杂性

网络舆情在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网络舆情主体的多元性和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的多渠道,构成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其涉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包罗万象。有涉及经济领域的“金融危机如何影响中国”、“中国电信业重组”;有涉及公共管理的“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华南虎事件”等,这些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舆情事件均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2.1.2影响的广泛性

互联网的特性,使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扩散面更宽、影响更广泛。在传播方式、速度、范围上,互联网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迅速地把网络信息传遍世界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和任何使用网络的人。

2.1.3难控性

网络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网民无论其身份职业、政治背景、信仰或党派集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发表意见、观点,自由表达利益诉求。网络的这种自由性、开放性,也会造成一些网民舆情表达失真、失控的现象,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会趁机虚假信息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2.2网络舆情的影响与作用

大学生网络舆情由于在对事实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发表个人意见,因而造成的影响中主要以负面影响为主,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对校园反应迅速、影响面广,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网络舆情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传播,它由人们自由撰写、制作、编辑、发送,不受印刷包装、材料运输和出版发行的限制,其点对点、点对多及多对点的传播方式使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一旦高校发生,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将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反应,放大这些事件的不良影响。

第二,网络舆情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和融合,网络舆论的主题较为分散,没有明确的导向。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具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且难以控制。因此一些谣言传播者、混乱制造者相当活跃,威胁着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网络舆情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网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网络舆情包含着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性的盲从与冲动。网络的便利性,使网络成为学生建立各种组织,商量行动计划的重要工具。此外,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而,从上述各种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来看,作为高校辅导员老师更应及时、准确把握问题,制定相应舆情监管方案。

3.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途径

3.1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分析监管系统

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学生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较高,高校要从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并购买一些好的监控软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一方面,根据国家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监控体系,及时并正确地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及时引导,做到“防患于未然”。高校BBS是校内网络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实名注册制度,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及时监测与跟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

3.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对网络虚拟社会的认识不足,造成高校对网络一直存在“重发展、轻管理、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养”的不良倾向。因此,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在当前尤为重要。高校要自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引导学生对各种网络言论学会辩证分析,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精心打造好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构筑网络精神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净化网络环境。要在校园中大力倡导和谐思维,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正面的典型激励学生,对网络舆情问题发生演变中产生的意见领袖,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自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自觉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

3.3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联动机制,是指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最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

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以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采取有计划的步骤,沉稳地面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二要有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时网络管理引导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必要的处理方法。如协同网络中心、保卫处立即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实施抑制,必要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关闭相关网站或相关服务;追查信息来源,采取适当形式迅速消除影响;立即进行调查,分析情况,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迅速报告公安部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做出相应处置办法等。

三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师生的信任。保师生的知情权,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学校与师生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相反,应该建立舆情响应制度,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信息,主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只有学校主动澄清事实,通过主流信息的扩大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才能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

4.总结

总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敏感,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提升自身网络工作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不断地从大学生网民的立场出发,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去分析、研究新情况,才能真正占领校园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为和谐校园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出宝贵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86-87.

[2]姜胜洪.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网络舆情监管措施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建设;社会管理发展;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C912;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63-0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和社会管理模式均带来转变,制度创新应运而生,改变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管理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监管互联网

法制建设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网民权益的作用,依法管理互联网是全球发展的趋势所在。自1978年来,美国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互联网已经出台超过130多项法律法规,该国作为互联网法律制度最多的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西方国家均通过网络安全法律健全,对网络自由言论给予监督,上网行为监控,网络监管覆盖整个国家。为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应根据互联网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和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国情,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给予法律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社会管理的消极作用。

2.通过制度化建设应对网络舆论

政府构建社会管理体制因为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而面临巨大压力。公务员的言行将暴露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网络舆论扭曲或放大情况,网络攻击的方式虽然有效起到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廉政的公务员也很容易受到攻击,难以解释。统计资料显示,网络舆论监督类信息统计中,占85%的信息是针对政府及有关人员开展的负面信息。当前,在应对网络舆论攻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应对机制,比如,网络舆论造成网络事件后,政府往往是被动处理,处理过程、结果等有关环节的处理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讨论。当前政府在网络舆论教育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并未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来应对舆论压力或舆论事件。政府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来改变被动局面,通过构建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控体系。当前政府也在积极努力,进展程度也有待加强,网络监控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纠正网络舆论过于偏激,对网络事件的前、中、后过程都形成信息快速筛选、甄别及处理的全过程处理体系。

网络监控体系必须建立在取证清晰有效的基础上来开展有关行为活动,及时通过权威媒体来公布事件或信息的真是情况,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3.引导网络舆论,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信息泛滥,政府必须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责,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教育和宣传,有意识地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避免被动受攻击。政府应对众多网络事件,需要有专业和快速的事件处理能力,并及时在权威网络媒体来公布事件原委,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误导大众,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政府部门通过舆论引导,将整个网络环境的舆论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多种渠道来构建舆论传播体系,强化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通过良好的价值观来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网络舆论的道德提升,在宣传教育下构建良好的网络氛36围,建立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机制,政府积极为民众服务,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社团发展局面。为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必须加强网络监督,有效地应对网络犯罪,严惩不贷,避免网络犯罪危及广大民众的利益。

4.创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首先,要掌握社会舆情,疏导社会情绪,防范于未然。其次,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掌握主动权。第一,信息透明是缓解危机的重要前提。第二,让事实真相始终走在谣言的前面。第三,以坦诚的姿态回应议题,主动回应而不回击。再次,要善于举起正义大旗,运用“切割”战术,抢占制高点。最后,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同群众打交道,增强应对力。

5.强化对新生社会业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

对于潜在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新生业态,比如远程医疗、医疗保健档案交换平台和网络教育等,国家可从政策和投资两方面提供扶持。这样的新兴业态攸关未来国计民生的基础,不适合太多商业气息。由于各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往往不热心开展相关工作,甚至有抵制情绪。国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进相关工作,并加强宣传,让国民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必须加强监管,以防服务机构的短视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及相关协会可以组织举办网络文化节,评选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树立和完善网络文化的积极形象。it实训可以市场化操作,教育部门要对其服务质量,物价部门对其服务价格给予指导和监督。

6.增强网络信息促进社会就业的综合效益

在劳动就业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对业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网络招聘”行业,其次体现在新增职业类型方面。网络招聘行业促进了求职招聘信息的传播,提升了求职和招聘的效率。目前中国的网站招聘模式主要有5种基本模式:基金运作模式、上市模式(前程无忧)、合资模式(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区域性模式(南方人才网等)。应依据不同的模式分类予以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收费标准、虚假信息甄别以及网络招聘各个程序的规范化管理。

7.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社会保障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政府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服务民众,构建信息全面、服务全面、功能全面的社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社会矛盾等问题的处理更加有效和快速。同时,建设过程可以考虑引进多种渠道资金的参与,提高建设效益,整个过程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之中。

8.提高社区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流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管理问题突出,人口流动管理的压力显现,社区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政府服务质量不高。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重视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将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权责明晰。二是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社区信息化工作需要建立在规划标准范围内实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三是采用政府投资为主,市场参与为辅的投资方式,利用社区信息系统和广告功能,创造收益来对参建主体进行回报支持,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压力,这种投融资的模式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监督之下完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