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行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0:33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1

3-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可塑性强,爱模仿,爱探索,但自控能力较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较弱。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同时,现在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对我国现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状况来看,幼儿被包办与宠爱程度仍是上升趋势,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有的孩子不按时作息,好睡懒觉,上幼儿园迟到;有的乱花钱,好吃零食,既不卫生,又影响身体;有的孩子挑食、偏食现象严重,有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常哭闹,不合群,任性;有的孩子懒惰,不爱动手,常依赖大人等等。特别是我们乡镇幼儿园大部分幼儿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看管,过于溺爱使孩子的行为习惯很不好。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有助于我园的办园水平和家长工作提高。《纲要》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在道德情感方面尽量多给幼儿一些诚恳、温慰和关爱,竭力避免造成幼儿心理伤害。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爱我","我是好孩子"的快乐。幼儿的这种心态,必将在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与幼儿心息相通之时,正是诱发幼儿良好品德动机和培养良性习惯的有利时机。教师在对幼儿施爱的同时都要伴随较高的适当要求,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缺乏理智,要更注重于教育。

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老师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哪个不爱?又怎会不成功呢?怎么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日常生活中,通过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事例适时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或者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从情感入手,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

幼儿的情感具有易冲动、易转移和易感染等特点,情感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的直接或间接中发挥作用,并影响其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保护、鼓励积极情感,改善消极情感,进而充分发挥情感在幼儿各项活动中的功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幼儿园首先要为幼儿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教师在与幼儿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创造性、独立性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帮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控制自己情感,学习体谅别人,学习与他人分享快乐、承担痛苦等等。此外,教师要理解幼儿的情感,教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将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等。教师可以通过活动使幼儿学会观察辨别别人的表情与内心情感变化,知道自己行为会对别的小朋友产生何种影响,使他们能初步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产生感情共鸣之后,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学会情感转化控制,再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其他方面的学习。

(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应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首先由于幼儿很容易接受外界情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之后从行动着手,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培养情感,提高认识,再形成习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照顾小花小草小动物,帮助小弟弟,小妹妹,幼儿自然的流露出爱心,帮助别人;在幼儿对事物有了正确的关心之后,教师要及时通过表扬等进行巩固,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对幼儿进行引导。

引导、指导、启发诱导都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良好品德,激发幼儿高尚动机的重要外部因素。任何一个幼儿,无论他现在的情况如何,都不足以说明他的将来。因而幼儿教育要密切注视着幼儿发展变化动向,以便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幼儿的品格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小朋友们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成为小朋友们游戏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有时应当成为其中的参与者。教师在其中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指导。教师不能只是表面的引导,而更应该更积极,更深入的对幼儿进行诱导,让幼儿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意识到责任心、尊重他人等等的美德,不仅仅可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还能对幼儿道德意识的启迪教育有积极作用,启发诱导是具有巨大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不适应幼儿的心理需要,也是无济于事的。

(五)、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良好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此外在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幼儿生活在幼儿园和班级集体中,集体的风格影响着每个幼儿。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一种同化力,幼儿会在集体氛围下受到无形的熏陶感染,这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影响因素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幼儿人人都有善于表扬和激励的机会,人人都成为学习的榜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优良的集体。

下面再分享一下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具体的一点小经验。

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

老师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老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老师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老师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老师的口头威胁"等你家长来收拾你"。幼儿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老师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老师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很多家长只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2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介绍《办法》制定出台的背景

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依法接受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规模迅速增加,普及程度快速提高。但在学前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办园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办园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在全国还程度不同地存在。涉及幼儿的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亟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控和督促解决。因此,制定科学的督导评估标准和办法,全面开展幼儿园督导评估,督促和引导幼儿园规范办园,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十分必要和紧迫。

世界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幼儿园评估制度,有力促进了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年来,国内大部分省区都制定了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标准或示范园评估标准,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评估工作,为进一步在全国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积累了经验。

2.《办法》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办法》的研究起草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家有关幼儿园的政策法律文件和相关标准、发达国家和地区幼儿园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各省已经开展的相关工作和评估指标、专家学者对学前教育和幼儿园评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主要建议。这为研究制定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课题组先后赴多个省市对不同举办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办园水平的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认真听取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研员、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这为研究制定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第三阶段:研制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在开展基础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拟定了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了部分省、市、县三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同志、学前教育专家及幼儿园园长的意见。经过反复论证,形成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要点。

第四阶段:起草督导评估办法。组织专家对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的方式、程序、制度和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规定,形成《办法》初稿。反复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督导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处室、幼儿园园长的意见,并修改完善。提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会议精神进行修改,形成本《办法》。

3.《办法》做了哪些主要规定?

答:《办法》共五章十七条,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的目的、原则、范围、周期、内容、组织实施和结果运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第一章主要对督导评估的目的、原则、范围和周期进行了规定,第二章明确了督导评估的内容,第三章明确了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在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中的职责和督导评估工作程序,第四章强调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第五章为附则。

4.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出台《办法》,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一是将会推动各地加强对幼儿园的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实现依法治教;二是将会引导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5.与以往的幼儿园评估相比,此项督导评估工作有何新特点?

答:与以往的幼儿园评估相比,此次督导评估在评估范围、评估周期、评估内容和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评估范围上,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现了幼儿园、附设幼儿班、幼教点的全覆盖,未取得办园许可的幼儿园也被纳入评估范围。

二是在评估周期上,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是周期性的,3~5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所有幼儿园(班、点)至少要接受一次督导评估。

三是在评估内容上,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当前幼儿园办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导评估的内容聚焦在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方面。

四是在结果运用上,本次评估强调既要发现问题,又要督促整改,通过评估既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又为幼儿园办园提供指导和帮助,不再单纯把评估工作作为判断幼儿园优劣、对幼儿园进行分类定级的手段,充分发挥督导评估工作应有的监督、指导、激励和导向作用。

6.《办法》中规定的督导评估内容有哪些?

答: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办法》规定的督评估内容包括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职工队伍和内部管理等五个方面。具体涉及幼儿园的办园资质、园舍场地、设备设施、玩教具材料配备情况,膳食营养、卫生消毒、健康检查、疾病防控情况,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活动组织实施、师幼关系情况,教职工配备、师德师风建设、专业成长和权益保障情况,制度建设、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等。

7.按照《办法》,督导评估将如何组织实施?

答:督导评估工作由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的方式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资料查阅和数据统计等。

督导评估工作由各省级督导部门负责制定本省《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县级教育督导部门遵循属地原则负责具体实施。省、市两级教育督导部门对县级督导评估工作情况监督和指导。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采取“双随机”方式对各地督导评估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结合省级督导评估报告和相关数据信息形成国家督导评估报告。《办法》要求,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导评估报告应向社会,接受社会监督。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3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主要方式

所谓幼儿园礼仪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说幼儿园工作人员为了将幼儿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式,来科学有效地引导幼儿具备文明礼仪行为,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增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认同

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增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认同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礼仪文化。具体来说,幼儿园应该借助于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来切实加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认识程度,让幼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从而更好地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与此同时,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增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认同并不是纯粹地采取传统的礼仪规范来对幼儿进行管理和教育,而是说要在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引导幼儿掌握与当前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礼仪文化,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符合现在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一般来说,幼儿都具备非常强的模仿性,他们非常容易模仿周围的人的语言、行为和动作。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都具备绝对的权威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利于保证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和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以及动作演示的过程中,都必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各个方面,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都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仪表举止,对于穿着必须做到简洁大方,坚决不能够穿奇装异服,避免幼儿受到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在和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既温和又严肃的语言,对于全班的所有幼儿都必须做到平等对待,如果发现幼儿犯了错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也不应该用粗暴的语言和动作来惩罚幼儿。

三、整合家园共育的教育观念,构建家校合作制度

幼儿园必须整合家园共育的教育观念,构建家园合作制度,才能够将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切实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礼仪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借助“家长园地”宣传栏、礼仪小报等方式来增进家园之间的相互联系,家长们也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叙述他们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以及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境,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们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教育方法,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们也能够针对家长们所遇到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升幼儿园和家长们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效果,更加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与此同时,幼儿园可以通过构建家园合作中心,举办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礼仪教育讲座,来向家长们传授科学有效地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另外,幼儿园也应该借助举办家园联谊活动来帮助家长了解他们的儿女在幼儿园中的具体的表现情况,从而引导家长在家庭礼仪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礼仪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主要方式探索。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加重视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来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使幼儿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莉.浅谈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

[2]申涛.幼儿礼仪教育促进品格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

[3]王颖.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

[4]申涛.幼儿礼仪教育促进品格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县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宗旨,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具体目标

(一)提高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到2011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到2012年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4%;到2013年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特殊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园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增加投入,加快幼儿园建设步伐。加强对幼儿园设点布局的管理,纳入本辖区总体规划。加大政府投入,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到2013年底,共新建、改建和扩建幼儿园84处。

1、2011年幼儿园建设目标。全县新建幼儿园12处,即清泉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柳林镇大梨园头幼儿园、北陶镇欧庄幼儿园、桑阿镇吕庄幼儿园、东古城镇田马园幼儿园、梁堂乡李梁堂幼儿园、范寨乡范寨幼儿园、甘官屯乡王二庄幼儿园、烟庄街道办事处赵辛庄幼儿园、万善乡中心幼儿园、城区幼儿园2处;改建幼儿园8处,即柳林镇中心幼儿园、贾镇中心幼儿园、斜店乡中心幼儿园、定远寨乡黎巴嫩幼儿园、辛集乡中心幼儿园、兰沃乡中心幼儿园、店子镇东大幼儿园、商业局联办小学幼儿园;扩建幼儿园13处,即清泉街道办事处第二中心幼儿园、清泉街道办事处刘村幼儿园、北陶镇中心幼儿园、清水镇汤村幼儿园、定远寨乡千户营幼儿园、店子镇董当铺幼儿园、店子镇化村幼儿园、店子镇里固幼儿园、店子镇张固幼儿园、万善乡王段幼儿园、冠星幼儿园、实验小学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累计投资2011万元。

2、2012年幼儿园建设目标。全县新建幼儿园7处,即崇文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桑阿镇任菜庄幼儿园、梁堂乡安庄幼儿园、烟庄街道办事处后十里铺幼儿园、商业局联办小学幼儿园、城区幼儿园2处;改建幼儿园9处,即柳林镇元造户幼儿园、北陶镇肖城幼儿园、清水镇姚行幼儿园、斜店乡斜店幼儿园、范寨乡沙王庄幼儿园、甘官屯乡张官寨幼儿园、烟庄街道办事处梁辛庄幼儿园、店子镇中心幼儿园、万善乡田平幼儿园;扩建幼儿园7处,即清泉街道办事处代屯幼儿园、贾镇光彩幼儿园、定远寨乡李海子幼儿园、范寨乡西邢庄幼儿园、兰沃乡曲村幼儿园、冠星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累计投资1362万元。

3、2013年幼儿园建设目标。全县新建幼儿园5处,即崇文街道办事处八里庄幼儿园、贾镇张货营幼儿园、城区幼儿园3处;改建幼儿园9处,即柳林镇乔联幼儿园、柳林镇杨联幼儿园、北陶镇李元幼儿园、东古城镇中心幼儿园、斜店乡南史村幼儿园、范寨乡中心幼儿园、甘官屯乡七姓屯幼儿园、兰沃乡张庄幼儿园、兰沃乡韩路幼儿园;扩建幼儿园14处,即清泉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崇文街道办事处李八里幼儿园、贾镇马庄幼儿园、梁堂乡菜庄幼儿园、定远寨乡定寨幼儿园、辛集乡史庄幼儿园、烟庄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店子镇里固幼儿园、店子镇董当铺幼儿园、店子镇化村幼儿园、万善乡明天幼儿园、清水镇中心幼儿园、冠星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累计投资962万元。「1

4、做好县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根据《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鲁教基字〔2011〕10号)规定,新建住宅区应规划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原则上每5000人口的住宅小区应配建1所规模为6~8个班的幼儿园;每10000人口的住宅小区应配建1所规模为12~15个班的幼儿园。2011~2013年,建设4处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富华苑幼儿园、水韵新城幼儿园、赛雅新型社区幼儿园、金桂园幼儿园),同时,在县城区合理布局建设3处6个班以上规模、符合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满足学前教育发展需要。

5、各类幼儿园园舍建设全部达标。全县各类幼儿园建设要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鲁教基字〔2011〕10号)要求进行。活动室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不低于4平方米(包括绿化面积),基本满足儿童活动需要。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符合相关规定和安全、卫生的要求。市级示范园和市级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均要达到6个班以上规模,大、中、小班齐全;村级幼儿园在3个班以上规模,大、中、小班齐全。所有幼儿园班额为标准化幼儿园班额。新建幼儿园要严格按照标准实行三室配套楼房化建设,建设图纸需经县教育局审核。力争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达到省、市级示范园标准。积极推行“两餐一点”全日制办园模式,解决农村家长接送孩子不方便问题。

三、主要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学前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县教育局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县编委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县发改局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县财政局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县住建局和县国土资源局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县物价局负责《收费许可证》办理,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县公安局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县卫生局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县妇联、县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

(二)科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统筹规划,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一是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建设一所独立的、符合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小学附设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剥离,独立建园,并合理配置公办幼儿教师。幼儿园服务半径一般控制在1.5公里内,与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统一规划。二是制定县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严格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求。县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竣工后,应无偿移交县教育局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用途。县城区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三是扩大县实验幼儿园办园规模,到2012年底,增加室外活动、绿化、玩沙、玩水场地共计10亩。按省级实验幼儿园师生比(1:6)要求,增加公办幼儿教师57人,力争通过省级实验幼儿园复评验收。  2  

(三)狠抓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1.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县教育局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对符合办园标准的幼儿园进行评估验收,合格者依法颁发《山东省学前教育办园许可证》,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年检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2.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按标准配备园长、教师、安保及其他工作人员,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与指导,完善设施设备。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掌握本辖区内民办幼儿园基本状况,优化新建民办幼儿园布局,积极鼓励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加大引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力度。3.坚持保教结合,提倡科学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适合幼儿特点的保教内容和方法,抵制各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商业活动和伪科学行为进入幼儿园;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管理,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纠正小学化、学科化、成人化的倾向,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求知欲,寓教育于生活、游戏,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使幼儿有一个快乐的美好童年。4.开展省、市级示范园创建活动。加强城乡帮扶结对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促使学前教育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学前教育科研,培养幼儿教师,加强信息交流,充分发挥省级实验幼儿园、市级示范幼儿园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1.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加大专业教师招聘力度,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也可转入学前教育。合理确定师生比,城市师生比按1:10~15,农村师生比按1:15~20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2.加强岗位、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县教育局要制订和完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园长、教师培训,严格资格准入、持证上岗制度。3.注重引领,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幼儿园为主阵地,培训教师的技能技巧、计划记录的撰写、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整合县内各园所的优质培训资源,发挥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指导、带动作用,建立促使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选拔出一批优秀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

(五)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工作实效。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督导、检查制度,县政府将定期组织对各类幼儿园的保教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检查,对完成情况较好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思想不重视、责任不明确、工作不利的提出通报批评;对不符合整体规划、达不到办园条件的幼儿园,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依法予以取缔,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三年规划任务目标,促进全县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5

为推动我市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在事业规划、资源配置、监管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创新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和配备补充机制,学前教育监管和指导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学前教育,充分满足多样化需求;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总体目标。利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市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普遍改善,保教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健全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到2013年,全市中心城区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高质量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

二、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加大政府投入,未来三年中心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50所左右,幼儿入公办园比例达到60%左右。在幼儿园建设中,要按规定合理确定幼儿园规模。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要优先用于发展学前教育。资助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街道和农村集体组织等利用国有和集体资产举办公办幼儿园。

城乡建设、国土资源、规划、教育等部门要制定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监管。城镇小区和旧城改造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建设用地按国家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

(二)鼓励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要依法维护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权益,保证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要制定扶持民办幼儿园的优惠政策,保障幼儿园建设用地,对幼儿园提供养育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托管民办幼儿园或合作办园,公办幼儿园可以吸纳社会投资,举办民营机制幼儿园。建立公办、民办对口帮扶机制,实现公办民办共同发展。

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对执行政府定价的公益性民办标准化幼儿园,在水、电、煤气、采暖、物业等公用事业性收费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资金补助。

(三)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落实县、乡两级政府的责任,县、乡两级政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城镇和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设施、教育设备器材及教师等资源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城镇小学办幼儿园调整改造转为公办幼儿园,逐步实行独立办园。每个乡镇要建成一至两所标准化的独立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几个村联合办园,或由乡(镇)中心幼儿园配备巡回指导教师,依托村委会或农户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完善县、乡学前教育网络。

建立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力度。通过“园与园”的合作、对口课题指导、教研活动交流、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四)实施幼儿园标准化评估。根据国家幼儿园建设标准、《省幼儿园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和《省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评估实施方案(试行)》,从开始,对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幼儿园设置、园舍设备、幼儿园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和安全工作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已经举办的校办幼儿园按标准进行规范,中心城区校办幼儿园逐步实现独立办园。

(五)建设高素质的保育教育队伍。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市幼儿园教职工与在园幼儿比例确定为1:6,各级各类幼儿园都要按此标准保证人员配备。公办幼儿园据此核定人员定额,除了中小学转岗的在编人员外,其他需要补充的人员在核定的人员定额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所需人员经费由财政予以补助。

健全幼儿园园长、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保教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多渠道扩大保教人员来源。中小学的富余教师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建立幼儿教师培养基地。继续办好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在符合条件的中等专业学校设置幼教专业,依托省内高校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保育员、营养师以及育婴师的培养和配备。实施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岗”招聘计划。

加大保教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序列。建立市、县(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制,制定《市幼儿教师三年培训计划》,三年内对全市幼儿园园长、教师、保健医、保育员进行一轮全员免费培训。组织学历、专业不达标的园长、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壮大骨干园长、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切实保障保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和落实幼儿园教职工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和公民个人办园教师配备、进修提高、待遇落实等情况的监督。各级各类幼儿园聘任教职工均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参照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聘任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六)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行为,防治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具有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鼓励幼儿园尊重幼儿成长规律和幼儿园发展规律,把幼儿园办出特色,培养幼儿个性特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和园本教研,实施《市学前教育三年科研计划》。建立全市学前教育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示范幼儿园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鼓励省、市级示范幼儿园采取结盟弱园、举办分园、承办新园、合作办园或集团化办园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七)依法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要依法健全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幼儿园办园标准,建立并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幼儿园年检制度,完善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加强幼儿园人员资质、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动态监管。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继续实行幼儿园分类管理、动态评估制度,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各类幼儿园的审批和管理,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一类以上、各县(市)区负责二、三类幼儿园的评估验收工作。

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要加强幼儿园安全设施建设,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为幼儿园配备保安人员,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强化对教职工和幼儿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建立属地公安机关与幼儿园联动机制,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规范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幼儿家庭承受能力,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和幼儿家庭合理分担成本的原则,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公办幼儿园实行政府定价。民办幼儿园按成本合理定价,并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妥善解决无证幼儿园问题。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治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对辖区内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规定整改时限,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检查落实。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过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并要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建立教育、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学前教育秩序。

(八)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等群体的入园需求。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等群体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家庭儿童、零就业家庭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实行资助政策。加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的研究,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班开展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实验,促进儿童孤独症、脑瘫、智力迟缓等特殊群体教育康复办法的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实行同城同待遇。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依托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学校建立少数民族幼儿园。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

(九)开展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建立0—3岁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普及科学育儿指导的教育网络。构建由政府统筹,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和单位协同运作,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科学育儿指导教育服务体系。依托有资质的早教机构开展早教实验课题研究,启动育婴师培训工程,实施早教进社区公益项目。对三岁以下的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开展科学育儿指导。

三、发展学前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规划制定、投入保障、政策支持、监督管理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

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分工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是辖区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负责遵照本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和分年度任务,并根据人口分布状况、未来人口出生状况以及外来人口变化趋势,制定学前教育机构布局规划。

市政府对本意见提出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重点工程项目,连续三年列入民生行动计划。

(二)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完善学前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教育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充实行政管理和教研人员,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和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监督。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三)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要达到5%以上,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按照省管县财政体制,县级学前教育资金由县级投入,市、区两级投入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两级政府各负其责。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6

一、全县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工程。多年来,我县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幼儿教育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全县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县幼教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被省政府命名为“基本满足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县”,全县幼教事业走在了全市前列。

但是,目前我县幼儿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滑坡趋势,成为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学段,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很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办园体制不顺畅,甚至存在将幼儿教育简单地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对幼儿教育投入的现象,导致幼儿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一些小规模幼儿园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二是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规模之间及不同体制幼儿园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落差明显。全县现有的各级各类幼儿园中,74%左右的农村小学有附设园,但在园幼儿仅占全县幼儿总数的40%左右,近1/3学校的幼儿总数不达30人,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三是幼教队伍很不稳定。我县现有幼教队伍中,仅有108名公办教师,幼儿教师的主体是临时代课教师,年龄老化,专业知识匮乏,待遇低,缺乏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影响到幼教队伍的稳定。四是办园行为不规范。农村公办幼儿园基本都附设于小学,独立性不够,自主发展较差。现有的民办园多数以赢利为目的,管理秩序较乱,无证办园现象时有出现,办园行为不规范。不少民办幼儿园的园舍设施陈旧简陋,设施场地以及厕所等不符合标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面对这种状况,要保持基础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切实解决教育民生问题,全面实现“创三晋示范名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的理念,主动承担办学责任,加大发展投入,理顺管理体制,推动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二、全县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十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为指导,围绕我县提出的“创三晋示范名县、办人民满意教育”总体目标,在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经费投入、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统筹管理等方面综合施措,不断优化幼教发展环境,扩大优质幼教资源,建立并形成以县乡公办园为示范和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有益补充的有序、灵活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基,为我县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奠基。

1、落实政府责任,理顺幼儿教育办园体制。

坚持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部门配合”的幼儿教育办园体制。县人民政府统筹全县幼儿教育的总体规划、布局调整和全县幼儿园的权属管理,负责县直幼儿园的建设和教师的足量配备。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幼儿教育的统筹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园,保证幼儿教育发展投入。村级组织要把当地幼儿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积极为当地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场地、园舍和其它硬件设施,维护幼儿园的治安、安全和合法权益,保障幼儿教育发展秩序和环境。年内,乡镇中心园和规模较大的二类以上幼儿园(当地人口在1500人以上,且适龄幼儿数量达到足额设班数量)必须从小学剥离出来,不得依附于小学,并实行法人、经费、园舍、招生、管理“五独立”,实行园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其它小规模的幼儿园(班)原则上仍附设于当地小学。

2、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幼儿教育良性发展。

全县上下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承担办学责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并努力做到逐年增长。县至少办好1所县级公办示范园,完成县示范幼儿园的迁建工程。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乡镇中心园的场地、园舍、设施全面达到二类以上办园标准。村级组织要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幼儿教育的办园条件,为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接受学前教育提供合格、安全的场所,在用水、用电、取暖等方面为当地幼儿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3、加强队伍管理,优化幼儿教育师资结构。

以县招录教师时,要充分考虑县示范园规模扩张的需求和农村公办园的需求,适当加大幼师生聘用数量,并重点充实到公办园中,使公办幼儿教师在幼教队伍中占到一定的比例。乡镇学区要统筹全乡幼师毕业公办教师的分配和管理,确保乡镇中心园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不少于1/2,其它独立开办的二类以上公办园中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不少于1/3,超编学校中的幼师专业毕业的公办教师要按相应数量回归到幼儿教育岗位。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保证从事幼儿教育的公办教师在职称评审、评模评优等方面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乡镇学区要建立村办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招聘教师的质量,签订聘用合同。要切实提高村办幼儿教师的待遇,确保各级各类幼儿园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以绩效为主的结构工资,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为合格幼儿教师办理养老保险,使幼儿教师得到基本稳定。

4、明确管理职能,全面规范幼儿教育秩序。

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职能,以县强化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领导与管理,加强对幼儿园的业务指导,抓好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负责审核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资质,建立并实行对全县幼儿教育的质量监控和督导评估。全县幼儿园原则上实行由区域内教育管理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以乡镇学区为单位,统筹协调区域范围内各类幼儿园的发展,负责对本区域内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全程管理。

三、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的主要措施

1、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全县上下要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办园责任,把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与幼儿教师待遇等作为考核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各类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当地小学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按要求做好附设园的剥离工作,为幼儿独立办园提供必要的园舍、场地和设施,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幼儿园分摊债务。

2、加强民办幼儿教育管理。依据民办教育“一法一办法”精神,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全面加强对各类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既要

依法保障民办幼儿园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全县幼儿教育发展中的补充作用,更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统筹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民办幼儿教育秩序,促进全县形成以公办园为骨干示范,以民办园为有益补充的有序竞争、灵活多样的办园格局。切实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的职能,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审批、监督与管理。建立民办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教育、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职能,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取缔无证办园。实行年检制度,对审批后出现的基本办园条件退化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经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取消办园资质。强化属地管理,城内民办幼儿园归属古陶学区管理,农村乡镇范围内的民办幼儿园归属乡镇学区管理。以乡镇学区为单位,定期对本区域内的民办园从办园条件、园务管理、办园行为、教师素质以及办园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3、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幼教法规精神,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幼儿,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别差异,严禁虐待、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的行为。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水平选择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注重趣味性和游戏性,寓教于乐;克服“小学化”和“保姆化”倾向。

4、全面规范园务管理。各幼儿园要开辟各类幼儿活动区,并保证活动区大型玩具的数量,保证幼儿在活动区内自主参与活动;科学安排幼儿日常生活,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主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加强户外体育锻炼,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坚持开展间操、早操,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落实一日生活常规,注重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使幼儿教育为义务教育奠定基础。加强幼儿教材的管理,全县公办幼儿园要以县材、教参以及幼儿读物,并学进度、统一课程设置,不得订购规定以外的教材和辅导材料。加强园本教材的开发利用,园本教材的开发要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并且能够体现自身特色。

5、积极开展幼儿教育科研。县、乡示范园要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幼儿教育工作整体上水平。各幼儿园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有目的地解决幼教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要高度重视幼教科研工作,每所幼儿园都要确定研究课题,每位幼儿教师都要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在短期内取得阶段成果,并运用到幼儿教育教学中去,走科研兴园之路。

6、强化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要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培养培训幼儿教师,为幼儿教师岗位练兵搭建舞台。鼓励、支持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在职进修等途径参与学历培训、达标培训和提高培训。积极组织对学校聘用的幼儿教师开展系列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7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家庭式幼儿园;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22-04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体,只有提高占学前儿童大多数的农村学前儿童的素质,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才有保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尽管国家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但是仍不能满足农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急剧增加。教育部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幼儿园有58684所,其中民办园为36522所,约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62%。这些民办园在办园条件、教育质量上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办园条件简陋,缺乏基本的学习、游戏、保育资源,师资水平偏低。特别是以家庭院落为主要办园场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师资的家庭式幼儿园在办园方面更是存在严重问题。家庭式幼儿园为什么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这类幼儿园的存在与发展反映了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一所农村家庭式幼儿园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一、家庭式幼儿园实地考察

1.家庭式幼儿园概况

山东省聊城市开发区K镇下辖4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5万人,流动人口为1.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3-6岁的户籍幼儿为1600多人。与当地农村适龄幼儿总数相比,K镇公办、注册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符合国家学前教育办学资质的合格园所数量极少,只有新办的镇中心幼儿园和原有的Y小学、z小学附属幼儿园三所公办幼儿园,以及五所获得当地教育局审核批准的民办幼儿园。按照2012年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对班级规模及师幼比的规定,这八所幼儿园的招生总量应控制在800人左右,但实际上它们的招生规模都超标了,镇中心幼儿园的师幼比甚至达到了1:40。

农村学前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矛盾为不具备办园资质的家庭式幼儿园提供了生存的机会。K镇的家庭式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20多所发展到了现在的70多所。调查发现,K镇的每个行政村都有1-2所家庭式幼儿园,招生规模有大有小,大多未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研究者重点考察的小太阳幼儿园成立于2010年,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其招生规模已从最初的20多名幼儿发展到现在的103名幼儿,目前是z村规模最大的幼儿园。

2.家庭式幼儿园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农村有广大需求

农村学前教育供需失衡为家庭式幼儿园生存提供了机会。家庭式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村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2)经济利益可观

农村日益增长的幼教需求所产生的可观的经济利益,是激发投资者开办家庭式幼儿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不少投资者都将开办幼儿园视为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

3.幼儿家长和教育部门对家庭式幼儿园的态度

(1)幼儿家长的态度

尽管家庭式幼儿园缺乏办园资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但仍受到z村许多幼儿家长的青睐。一是因为家庭式幼儿园离家近,接送幼儿入离园方便,二是因为收费低廉。如K镇中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为每月320元,而绝大多数家庭式幼儿园的收费仅为每月180元左右。

(2)教育部门的态度

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负有一定的宣传、审查、监督等管理职责。然而,研究者在调查时发现。大约有90%的家庭式幼儿园的开办者在办园初期不知道开办幼儿园应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教育部门的监管也存在问题。比如小太阳幼儿园在开办两年后,教育局才派人来检查,检查时告知办园者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办理申报审批手续。至于办园者是否按要求去做便不得而知,因为“从那以后教育局再也没来检查过”。

事实上,教育部门对一些家庭式幼儿园的办园状况是有所了解的,但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也是出于对矛盾激化的担忧,而客观上也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当地教育局一位主管学前教育的科长说:“尽管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幼儿园发展,但资源还是有限,不是每一个农村幼儿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幼儿教育资源的。这些家庭式幼儿园尽管条件差,但总比孩子没园上好吧。如果强制取缔,恐怕会激化矛盾。再加上家庭式幼儿园数量多、分布散,我们一共才三四个人管理学前教育这一块,不可能天天进村检查。作为管理部门很多时候只能这样。”

二、从家庭式幼儿园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稀缺

近年来,尽管国家把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新建、改扩建了不少农村幼儿园,但与适龄幼儿总数相比,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符合资质的合格幼儿园数量仍然十分有限。正如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易凌云指出的,目前,在我国各阶段教育中,学前教育是普及率最低的。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幼儿园数量少,无法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要。

2.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前教育具有奠基性和公益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同时,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然而,笔者调查发现,K镇人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并没有形成一体互动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切实履行应当履行的相关职责。

目前,不少地方乡(镇)政府停办了一些规模较小、附属于小学的幼儿园,按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了乡(镇)中心幼儿园。这种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缺乏正规幼儿园的现状,但乡(镇)中心幼儿园难以惠及农村所有适龄幼儿。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方便接送孩子比幼儿园教育质量更有吸引力。

依靠村民自治组织来监管本村幼儿园更是不太现实。研究者在访谈时发现,许多村干部根本没有监管本村幼儿园的意识和能力,认为这是教育部门的事,不属于村干部的管辖范围。

3.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农村幼儿家长对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应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普遍表示认可,但对幼儿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接受教育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看管孩子的地方,幼儿园教师就是保姆,只要收费低廉,不让孩子磕着、碰着就行了。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去学识数、学认字,幼儿园不能由着孩子玩,或只学唱歌、跳舞。K镇中心幼儿园作为新建的示范性幼儿园,是按照国家提倡的幼儿教育理念办园的。然而,一些家长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该幼儿园的教师没有用心教孩子,不教孩子识字、计算。个别家长甚至将本来在镇中心幼儿园就读的孩子转到村里家庭式幼儿园就读。

4.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幼儿园教师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无论是农村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普遍存在教师素质较低这一严峻的问题。一项调查发现,山东省17个地市的2500名农村幼儿园教师中,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农村幼儿园教师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甚至初中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就直接进入幼儿园做了教师。家庭式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许多家庭式幼儿园的开办者和雇佣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师教育,他们当中甚至有不少是没有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家庭妇女或待业青年。

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情况也很糟糕。农村幼儿园教师自我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薄弱,外出培训机会极少,教师学习资源匮乏,专业素质提高极为缓慢。庞云凤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作过的调查显示,这些教师工作后从没接受过培训的达62.7%,接受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的仅占0.5%。最近几年,不少县级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开始把农村民办园教师纳入培训范围,但家庭式幼儿园从业者的培训仍是空白。

三、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1.立足农村实际,合理布局,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

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政府应利用多种筹资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在这一前提下,政府要认真反思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中的诸如资源整合、集中办园与农村实际之间的矛盾,充分考虑村落分布分散的特点、农村留守家庭增加、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等现实因素,对新建幼儿园进行合理布局,使新建幼儿园能辐射到每个农村家庭。

对于家庭式幼儿园,在公办园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需求的前提下,政府不能简单强制取缔,而应在认真评估其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前景的基础上,择优采取资金扶持、专业指导等措施,引导家庭式幼儿园朝良性方向发展。事实上。德国、瑞典等国家已将家庭式幼儿园视为与公办幼儿园同等重要的社会保障系统组成部分。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并对家庭式幼儿园办园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为了保证家庭式幼儿园的生源、生存及盈利,政府明确规定家长只负担孩子入托费用的35%,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均摊,以此来缓解公办幼儿园的压力。

2.教育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

教育部门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应建立上下一体,灵活互动的管理机制,提高自身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力度,同时加大对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依法办园和科学办园的意识。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批、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建设。如丹麦政府为保障家庭式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对其招收规模作了限制(一个家庭式幼儿园最多只能招收5名幼儿),这保证了每一名入园幼儿都能够得到精心的照顾和良好的教育;规定由社区办公室督察员负责管理一个社区内的家庭式幼儿园,明确了督察员的任职资格、角色、工作内容等,这不仅保证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科学幼教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还使得社区内分散的家庭式幼儿园形成一个系统。山东省临邑县从2011年开始对部分农村家庭式幼儿园进行“收编”和规范管理,鼓励地方教育部门接管民办园,规范其办园行为,改善办园条件,同时提出推进公办园带动民办园发展的思路。

3.努力建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

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家庭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努力建构将公办园、民办园和家庭式幼儿园的从业者都纳入其中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大力开发农村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方式。如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建立普通园与优质园联系小组,组织农村教师观摩学习优质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艺体技能,分享优质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等。对农村家庭式幼儿园的从业者而言,应更多采用现场观摩、现场指导为主的培训模式,以增加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8

关键词: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49-02

一、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现存问题

1.教师身份定位不明、数量少。由于幼儿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比较特殊,幼儿园教师同样属于教师的一种,但是在待遇方面却与中小学教师有着极大的差异,有的幼儿园教师甚至没有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身份定位不明确直接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是在一些公立幼儿园和高档幼儿园,专职教师与保育员数目较多,但是在一些民办幼儿园里缺少专职教师,教师数量根本达不到基本要求。有的幼儿园班级中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负责多门科目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教师的工作任务,也降低了教学质量。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办幼儿园中,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教师是初中学历,其余一些教师虽然学历稍微高些,但是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很多幼儿园教师都是在初中毕业之后便到幼师学校进行短暂的学习,过一段时间在简单的考评之后便直接参加工作。初中学历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与文化水平本身就不具备优势,短暂的幼师学校的培训并没有使他们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教学知识与技能,因此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3.幼儿园教师待遇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其他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一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才一千左右,更不用说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低,社会福利待遇也比不上其他中小学教师,这就会导致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幼儿园教师感觉自己不受重视,在教学时难免会产生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幼儿教师发展机会少。在我国幼儿园中,许多青年教师都有着提高自我的想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却缺少这样的机会。因为目前幼师培训机构数量少,现有的培训机构大都是收到钱之后便给学员发放相关的资格证书,培训机构本身也专业性不强,不能对教师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培训。另外,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易产生疲惫,平时的休息时间也不多,在下班之后往往还要操劳家务,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幼师培训。我国幼儿园给教师提供的发展机会也较少,因此幼儿园教师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不多,难以进行自我提升与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分析

1.做好教育立法工作。做好幼儿园教育的立法工作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缺少幼儿园教育方面的法律。在当今社会,做好幼儿园教育的立法工作十分必要,国家应该从法律层面提高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幼儿园教育归纳到义务教育的体系中。应该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地位以及各部门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与义务。幼儿园教育立法工作可以规范幼儿园教育各部门之间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薪酬待遇,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再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利于促进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2.合理配置优秀师资。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财力、人力投入不足,对幼儿园教育更是不重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制约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实现幼儿园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普及幼儿园教育上,还要能够均衡各地区教育发展。政府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欠发达地区与农村落后地区建立幼儿园,为这些幼儿园提供师资力量,将一些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合理分配到这些幼儿园,对其他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我国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幼儿园教育不够重视,教育部门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关注,相关职能定位不明,这就导致幼儿园工作进展不顺利。我国教育改革明确指出政府部门在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职责,政府要对幼儿园教育加强引导,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政府部门要加强重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并进行综合管理。要提高对幼儿园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从而减少优秀教师人才的流失,提高教学水平。

4.构建幼儿园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幼儿园教师的再教育力度,构建幼儿园师资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我国需要办好师范类幼儿园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为幼儿园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此外,国家还可以开办一些幼儿师范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学员的招募,严格制定学业考评制度,确保上岗教师具备一定的资质水平。幼儿园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录用门槛,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对在岗教师要进行定期培训,加强与师范学院和幼师培训机构的联系,获得更多的幼儿园教师人才储备力量,从而确保幼儿园师资队伍质量。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新课程标准改革推动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立法工作、人才资源配置工作,充分发挥政治的作用,健全师资培训体系,从而保障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9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以来,我市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到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164所,在园幼儿2686余万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了884%。我市学前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亟待构建“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师资公办教师为主、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三为主”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制约着全市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发展为本,健全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规模与内涵同步提升,实现我市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发展目标

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和保教质量。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到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88%,规范化幼儿园达到85%,公办园幼儿入园比例由67%提高到77%以上;农村县(市)直属幼儿园要争创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全市专任教师学历全部合格,并持有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健医生和保育员均持有岗位资格证书;积极拓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指导服务。

到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所有幼儿园均达到省颁办园标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所省级示范园;按有关规定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健医生和保育员。

三、政府主导,着力构建多元化办园体制

(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学前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布局,采取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经费补助等方式,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满足人民群众对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在推进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将幼儿园用地统一纳入当地规划,优先保障和满足幼儿园合理用地需求。按国家相关要求,在规划范围内无偿划拨举办幼儿园用地。

(二)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

各地要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资质、有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公民等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形式支持幼儿园建设和设施配备。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逐步规范。对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无证园,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综合治理、教育、卫生、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通过联合执法予以关停撤销。

(三)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各地要把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居住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对于出让的居住用地,应当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在规划条件中明确配套幼儿园的位置和建设规模。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规划条件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建设幼儿园,并应与住宅工程同时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建立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移交、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完成所有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移交,作为公共设施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性质和用途。对已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整改,予以纠正。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建立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和补充机制

将幼儿教师纳入教师队伍管理序列,按照“公办幼儿教师为主”原则,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完善补充机制,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实施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资格认定程序。经培训合格后转入学前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其公办教师身份不变。非公办幼儿园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配足、配齐保教人员。

(二)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提高幼儿教师地位,维护幼儿教师权益,保障幼儿教师待遇。幼儿园公办教职工工资由政府全额保障,纳入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序列。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险由举办者依法保障,有条件的地区财政予以补贴。完善和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可通过设立津贴补贴等方式给予奖励。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三)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根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各级政府制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的培养模式。重视对学前教育特教师资的培养。鼓励专科以上应届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从年开始,建立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培训和农村幼儿教师全员培训项目。开展每五年一周期的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并逐步完善市、县、园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加强对幼儿教师培训机构资质和质量的监管。建立园本培训制度和幼儿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

五、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一)增加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3年要有明显提高,确保各类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市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农村及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保障公办幼儿园的经费投入,确保公办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支持幼儿园和特教学校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办园和捐资助园。

(二)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公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由市物价局会同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根据国家和河北省规定以及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及群众承受能力,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核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收费实行办园成本核算、审核、备案和公示制度。

(三)加强幼儿园收费、经费管理

公办幼儿园收取的费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豪华、高收费的幼儿园。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收费标准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严禁人为抬高成本,高价收费。严格实行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和其他名义另外收取费用。各级物价、财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监管,坚决制止和查处乱收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保学前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截留和挪用。实行幼儿园财务公开制度和统计公告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学前教育经费使用规范、监管科学。

六、落实政府责任,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市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加大经费支持和统筹力度,扶持农村地区及贫困山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县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负主要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统筹规划幼儿园布局,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办好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负责对各类幼儿园及其园长、教师的管理和业务指导。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根据县级政府规定履行相关职责,支持办好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加强对本辖区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安全、卫生和周边环境等方面的管理,为本辖区内学龄前儿童接受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提供条件保障。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在学前教育投入和幼儿园建设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要协助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条件支持,组织科学育儿知识宣传。

(二)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七、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管理和指导,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一)完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准入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加强对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和管理,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已取得办园许可证和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幼儿园,根据办园性质到相关部门办理法人登记、收费许可证等。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审批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超经营范围的,由审批部门会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查处。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未经审批的无证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限期整改。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标准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在园幼儿。

(二)规范办园行为

各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幼儿园保教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实践研究,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创新,突出素质启蒙教育,注重儿童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严禁举办各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实验班和兴趣班活动,尤其要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持取缔城市(含县城)小学举办的学前班。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所有幼儿园不得使用小学教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与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开展幼儿园达标创优活动,鼓励各类幼儿园整体提升办园水平。健全学前教育教研网络,加强学前教育教研指导工作。

(三)完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将学前教育纳入城市和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定期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规划、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职工待遇、保教质量等事项进行专项督导,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

幼儿园教育行为篇10

一、加大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力度

杭州市政府制定的《杭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要求根据杭州儿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3年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幼儿园园舍建设,通过三年努力,基本解决幼儿园园舍不足问题。目前,各县(市、区)已根据本地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以及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的需要,结合所在地区住宅布局情况,基本完成学前教育布点专项规划。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将“2011年底前新建改建100所幼儿园”列入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分管副市长与分管县(市、区)长签定了2011年幼儿园建设任务书,将100所幼儿园建设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各地幼儿园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力度空前。如江干区提出三年内实现“三个三”的目标,即投入建设资金3个亿,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以上,新增班级300个。富阳市政府2011年投资学前教育项目共18个(列入市政府建设任务书的有7个),计划总投资13421万元,总建筑面积达84134平方米。余杭区确定2011~2015年全区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共74个(其中2011~2013年完成36个),预计将新增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新增班级796个,总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0.76亿元。

温州市“十二五”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同步规划。对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布局和总量进行了进一步规划,要求各县(市、区)根据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新农村建设任务,按照“1650”(指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50个中心镇)城镇体系框架和村级组织“转并联”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发展要求,并结合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科学规划空间布局。2011年3月制定并印发《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已经列入“十二五”温州教育重点发展工程,市、县两级同步实施。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主要以扩大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为载体,加快学前教育上等级上水平。2011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公办等级幼儿园19所,创建等级幼儿园123所,新增优质资源惠及2.5万名幼儿。同时,抓住全市乡镇区划调整的契机,加强乡镇等级中心幼儿园建设,构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体系,乡镇(街道)等级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到了90.71%。

台州市以县、乡镇为单位,分级制定《近、中期幼儿园布局规划》,城市根据“园随社区走,万人一园”原则,农村根据“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园”原则,确定幼儿园的数量和布局。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鼓励民办幼儿园实行联合办园,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幼儿园。全市新建376所幼儿园,在2012年前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拥有1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

二、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宁波市政府制定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中明确要求,到2013年各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力争达到8%以上,不举办高中段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2%以上。这一指标已纳入对各县(市、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考核,并分解到三年逐步实现。目前,各县(市、区)均大幅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如鄞州区2011年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达1.1亿以上,较2008年增加了9000多万。宁波市市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也从2008年的1000万增至2011年的3000万,2012年将增至5000万,主要用于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和引导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湖州市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2011年湖州市财政落实500万元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奖励市级幼儿园升等级、教玩具配备补助、省等级幼儿园保教质量考核奖励、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等。长兴县2011年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费总投入3396万元,约占全县教育事业费总额的4.8%。德清县2011年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提高非在编教师待遇、幼儿园教师业务进修、幼儿园升等级奖励、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奖励、民办幼儿园扶持等。安吉县每年按1%递增水平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2013年将达到8%以上。

绍兴市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幼儿园升等级创标准奖励机制、学前教育困难资助机制、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设立”实现五个全覆盖。如,越城区从2011年起,增设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公办幼儿园和参照同等级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收费的民办等级幼儿园,经考核合格后,给予每年每生200元的补助。2011年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在职非公办教师每人补助13500元,2013年将达到15000元;对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考核为优良等级的,每人每年再增加5000元的补助。

三、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

宁波市通过政府督政、政府督园、社会督园三个层面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规范。(1)政府督政。全市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教育事业考核的重要内容。2012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各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当地学前教育工作,启动宁波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2)政府督园。各县(市、区)采取积极措施,整治无证园,规范民办小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和规范。如宁海县通过说服教育、签订承诺书、现场督查、勒令停办等多种形式,在引导和治理无证幼儿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北仑区采取重点扶持、限期整顿等办法提高个体幼儿园的办园质量。(3)社会督园。通过建立与广大家长沟通交流的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例如,海曙区创新幼儿园管理方式,成立由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组成的“教育议事会”,对幼儿园办园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强化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

金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金华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金华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乡镇总数的40%和85%以上;至2020年,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85%和100%。义乌市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和动态监管,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市教育局新设行政审批科和学前教育科,对新设置的幼儿园进行严格的察看、审批,加强对已办幼儿园的日常监督。认真开展年检工作,对一些办园条件差、行为不规范的幼儿园通过年检手段促使其改进提高。对已评的等级幼儿园,严格按要求开展定期复查和日常监督,对有问题的幼儿园给予发放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暂时摘牌等处理,促使幼儿园始终保持相应等级标准要求。磐安县加强学前教育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学前教育机构的登记注册、审批、年度检查和评估制度,达不到办园标准的不予审批。二是鼓励幼儿园上等级,积极鼓励全县幼儿园以争创省等级幼儿园为目标,加大投入,提升品位。三是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四是规范幼儿园收费和财务管理,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公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后执行。民办幼儿园可根据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并向社会公示。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杭州市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求加快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和配备工作进度,提高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数量和比例;逐步提高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非事业编制教师合法权益;拓展幼儿园教师培养渠道,加强教师培养培训。2011年,全市共招聘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1271名,其中定向招聘在岗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800名,主城区还定向招聘民办幼儿园教师69名。各县(市、区)还根据提高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的年度目标,按照差额部分政府补助为主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提高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年收入的补助方案,2011年全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含民办幼儿园教师)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其中,上城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幼儿园教师的90%,部门企事业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事业编制教师的73.5%;下城区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事业编制教师的64%;江干区根据职称分别给予非事业编制教师每人每月300~1500元不等的经费补助;拱墅区按年人均7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富阳市对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和教辅人员分别给予年人均1万元和5000元的补助。市教育局还下发了《杭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完善了有关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课时要求、培训机构、培训经费保障等政策。

绍兴市增强保障,提高待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增数量。2011年全市专任幼儿园教师比上年增加217名,其中公办教师数比上年增加89名,师幼比达到1∶17;全市农村幼儿园公办教师配备达到3﹢X(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公办教师配备标准为中心幼儿园3名及以上、每个中心村幼儿园1名及以上)的乡镇达6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4%。二是增待遇。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其中越城区、绍兴县2011年教师平均收入达到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年平均收入为2.87万元,比上年增加4000元左右。三是增培训。各县(市、区)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全部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2011年全市用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及学历奖励经费达263万元。

舟山市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逐年增加事业编制教师比例,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到位,乡镇中心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达到每班不少于1名。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待遇,确保各类幼儿园聘用的符合资格的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舟山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两倍,并依法落实教职工的社会保险。把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研训基地,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衢州江山市优化配置、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配。一是对上等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公派教师。二是采取倾斜政策,对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的在编教师给予一级浮动工资及农村任教津贴(约230元/月)。三是部分乡镇幼儿园和市职业学校签订协议,招收一定量的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回到原乡镇幼儿园工作。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龙游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一下”:根据下属园区内部建设的需要,总园下派业务负责人到每个园区进行支教和对口支援;“二上”:各联盟园选派园长、教师到总园定期轮训或挂职锻炼;“三互动”:建立交流机制,双方互换教师交流。每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总园每月选派骨干教师到联盟园开展一节示范课、一堂教学点评、一次家长开放活动、一场讲座等活动。

五、提升学前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