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运营安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1:52

高铁运营安全篇1

关键词:地铁运营运营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27-01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首先要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而地铁以其运量大、快速、正点、低能耗、少污染、乘坐舒适方便的优点成为很多大城市缓解交通问题的首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逐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安全便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1国内地铁运营发展趋势

现今国内地铁发展越来越快,目前拥有庞大地铁网的城市有北京(442km)、上海(439km)、广州(236km)、深圳(176km),其中北京地铁的日均客流量达到850万,上海地铁达到750万,广州也达到650万,乘坐地铁出行越来越成为市民的首选。目前已经开通地铁运营的国内城市有成都、南京、武汉、长沙、天津、昆明等,在建的城市有东莞、佛山、福州、厦门、郑州等。

地铁发展的趋势是建设一个经济、舒适和安全的地铁系统,对行车安全有很高的要求,我国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均推行列车自动驾驶、自动控制和设备自动诊断等先进技术来实现行车安全。

2地铁运营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地铁网络的形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为市民出行带来便利,同时,列车追尾、脱轨、火灾、爆炸、水淹、人员踩踏等事件时有发生,伴随恐怖主义的泛滥及治安形势的日趋复杂,地铁安全环境及安全运营面临的风险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这就要求地铁运营方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确保运营安全可控。

3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措施

3.1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宣传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必要手段,在员工的安全宣传教育上,要采取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宣传教育方式,时时说,事事说,要充分利用安全活动、安全会议、事故案例展示、张贴安全标语等形式,宣传学习安全知识,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

创建一种充分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使其深入每个员工心中,成为安全意识,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管理体系,变领导的强制管理为员工的自我管理,变领导的监督为员工自我需求。

健全安全责任体系,确立安全考核指标,通过签订安全责任状,将安全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体现一岗双责,对安全事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形成“安全责任无小事,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管理责任机制。

3.2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

根据应对重大地铁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人是造成重大地铁事故的主要因素,运营员工的误操作、乘客携带易燃物质以及恐怖袭击都可能造成重大的地铁事故,因而需要提高地铁运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专职培训师队伍,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开发设备模拟操作系统,提高员工的动手能力,避免员工误操作。营造一个“学技能,明责任,我的岗位请放心,我的岗位无差错”的良好氛围。

此外,还需加强对乘客安全意识的教育,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乘客安全乘车守则,需要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加大宣传力度,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守则的行为和乘客加以制止、处罚,形成一股震慑力,非常时期需要加强车站的安检工作,防止乘客携带违禁品乘车,营造一个文明乘车的良好环境。

通过定期举办“地铁开放日、地铁安全进社区、地铁安全进校园”等活动来培养市民安全乘坐地铁的习惯,教育市民正确使用消防设施和安全装置,充分利用列车上和地铁站的多媒体播放安全知识宣传片,普遍树立“安全运营,人人有责”的安全意识。

3.3建立全面的运营安全评估体系

地铁建设的遗留风险威胁着我国地铁的运营安全,因此,运营方需将安全管理工作前移,介入到工程设计与建设环节,使运营方与建设管理单位协同合作,及时发现整改各项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遗留风险。

轨道交通的设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地铁车辆、信号、屏蔽门、轨道、接触网等各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处理故障的及时性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运营方需建立地铁运营安全评估体系,与专业机构或高校合作,建立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模型,开发相应的安全评估软件,正确评价地铁运营安全状况,纠正管理偏差,实现科技兴安。

3.4重视现场管理,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在地铁车站、重要设备房现场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的“6S”活动,对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的规范和排查,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深入查找不安全的活动场所、设备和不安全环节。规范各类物资的存放,确保数量和状态良好,在不安全区域设置警示标示,制作醒目的“6S”标示,实行全面目视化管理,对地铁车站和设备房划分管理区域和确定管理责任人,张贴安全责任牌,为员工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作业环境,让员工一开始就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减少误操作造成的不安全故障或事故。

3.5构建轨道交通应急救援体系

“预防为主”是轨道交通安全正常运营的原则,应急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根据国内外轨道交通运营救援抢险的经验和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同的事故,不同的地点,其应急处理方法不同,只有事先制定多套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才能把事故与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应急预案需与时俱进,需根据事故处理经验不断丰富和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不断进行优化。

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紧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是提高应急处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模拟演练可以及时暴露预案的缺陷,检验救援设备是否足够、检验员工是否熟悉掌握各种预案,提高各部门间的协调作战能力,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增强员工对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4结语

地铁作为一种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应该积极做好地铁运营的安全管理工作,使地铁运营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人民在安全的基础上享受地铁的便利与快捷。

高铁运营安全篇2

关键词:地铁;运营管理;安全保障对策

一、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

广州地铁目前拥有8条线路、145座车站、运营里程达236公里组成的线网。每天平均客运量超过40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784万人次,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左右。地铁车轮滚滚,每天面临的最紧要问题就是安全。近年来,广州地铁公司坚持以安全运营为中心,狠抓运营质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网络,在员工中进一步强调了“安全乃企业立身之本”的观念,在运营安全管理上强化各项措施:

1.制度保安全。在进度和安全的选择上,广州地铁永远把安全放在首位。保卫综治、绩效考核、运输管理、应急预案、安全管理等近88个安全规章为地铁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三铁”作风抓安全生产,落实事故“四不放过”,确保了地铁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2.设备保安全。广州地铁通过引进国际上较为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拥有一套较完善的运营设施设备安全保障系统,确保安全、正常运营。运营设备设施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铁运营安全与否。为保证设备设施的质量状态,广州地铁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建立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提高维修质量。

3.人员保安全。从新员工进入广州地铁的第一堂培训课开始,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就与地铁人的工作、生活就紧紧相连。《安全管理奖惩办法》、《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安全管理办法》等21个规章制度是地铁保证安全运营的“法典”,“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安全文化则让每位员工全员皆“兵”,员工“违章即事故”的强烈安全意识则让广州地铁已安全运营了4000多天。

4.措施保安全。亚运期间,广州地铁针对客流量大幅增长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亚运免费日5天,地铁145个车站、412个出入口,就启动三级客流控制高达200余次。

每停靠一个车站,每开一次车门,地铁司机都会仔细?望,反复确认,确保绝对安全才能动车,一个班次下来,开关门累计超过4000次,用广播提示近800次。

二、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方向

目前,广州地铁正处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而安全是地铁运营的生命线,运营安全成为扩大运营规模的前提。所以,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将安全管理融合到生产管理之中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是处置生产关系的原则之一,要保证运营生产全过程的安全,就必须将安全管理置于运营组织、维修组织运行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过程控制;另一方面要求生产人员在开展工作中考虑安全因素,实现安全控制与生产管理的完整结合。

2.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评估

广州地铁将针对现行的运行体系,结合运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风险评估对现有运营系统加以完善;针对新设备的投入应用,对设备功能及运用要求进行评估,超前进行风险控制;针对运营组织体系结构进行改进,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评估,发现运营的薄弱环节,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杜绝在爆发之前。

3.将安全关口前移

随着运营管理经验的逐步积累,广州地铁必须将安全关口前移,将安全工作放到运营组织、维修组织的前面,在运营组织准备工作中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在维修规程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安全人员的充分参与,并会同维修人员从安全角度充分预想,将安全关口前移到运营组织、维修组织中。

三、对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思考

运营安全是地铁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广州地铁必须狠抓运营安全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安全工作的得失,同时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上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建立运营安全评估体系是全面和客观评价运营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

 

;各个系统与设备的可靠性、运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处理事故和故障的及时性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营最重要的三个因素。那么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运营安全状况,并据此提出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建立地铁运营安全评估体系。一般说来,地铁公司可与高校联手,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展开研究,并建立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模型,从而开发相应的评估软件。通过对运营安全评估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对正确评价地铁运营安全状况,纠正管理偏差,提升运营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前介入工程建设是实现运营安全保障前移的重要环节

地铁运营方是轨道交通工程的最终用户,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运营方的提前介入,一方面有利于最终客户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与建设单位共同研究解决措施,完善工程建设,并从整体上提高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营方全面深入掌握交通设施情况,做好投用后的使用管理和日常维护。因此,广州地铁可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在轨道交通新线项目建议书编制阶段,运营主体确定后,应组织运营方相关人员的介入,并明确介入的形式和不同阶段介入的内容,从而实现运营安全保障前移。

3.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是各方共同维护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

高铁运营安全篇3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运营安全一直被地铁单位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的列规章制度及控制措施。地铁风险所涉及问题比较多,不但需要机械、电力、电子、自动化、建筑等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地铁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线路等专业知识,所以必须引入系统论的风险控制理论,增强地铁防御风险的能力。风险源查找的递交流程可自下而上进行。上级部门明确风险源的具体查找方式和范围,然后由下而上,从各专业到中心,再到公司管理部门、公司安全委员会,层层把关,层层负责。

一、安全管理理念

1.全力打造平安地铁

地铁为人们提供的最为主要的服务便是运营,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故障都可能使得人们高度警觉并对地铁失去原有的信任,而且也可能会同时引发媒体的关注和舆论的抨击,从而对地铁的运营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地铁的整体形象。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极力保证运营的安全,真正落实运营安全措施,全力打造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平安地铁。

2.安全管理,人人有责

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有义务来促进地铁运营的安全,他们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水平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运营服务的品质。企业的强大和运营工作的稳定有序是分不开的,而运营安全主要就是要依靠员工,而且,只有企业强大了,员工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见员工与企业是一个共同体,表现出一荣俱荣的关系。因此,员工应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和相关的工作技能,努力做好安全运营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3.时刻注意安全管理工作

地铁运营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是长期的,没有终点的,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刻刻保障乘客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而且,各级领导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并督促员工做好安全工作,全方面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

4.强化管理

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约占90%左右。由此可见,安全隐患是可以消除的,事故是可以有效防止的,只要相关单位能够主动将事故链以及风险源有效控制住。因此,运营单位应通过不断强化管理效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消除由安全产生的干扰。

二、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主要措施

1.建立完善安全规章,安全生产有章可循

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保障。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善的、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是非常重要的。在地铁开通运营前狠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指引。

2.建立安全检查制度,预防运营事故发生

加强监督检查机制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检查是对安全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安全检查以自查自纠为重点,自下而上,查找不足。

3.建立安全培训制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基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工作,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法》培训,取得安全生产资格证;对新进员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除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外,规定内部特种作业项目,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4.建立事故处理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事故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营单位的领导和全体员工必须正确认识运营安全,不能过高过好地估计地铁运营的安全形势,而是应该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危机感。另外,单位员工还应及时转变观念,对已经发生的事故不能排除就停止相关安全管理工作,而是应该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领导层、管理层上剖析深层次原因,从加强管理上,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惩处为事前预防,不断提高事故分析处理能力。

三、运营风险管理的对策

通过对运营风险的管理,结合国内地铁在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启示:

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运营外,其他城市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经验还比较缺乏的现状,必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和故障判断、处理的竞赛,不断提高员工的故障判断、处理、应急反应能力。

2)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保障。应不断整理技术文本,完善维修规程、作业规范;同时要建立更加严格的考核制度,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处理每一起事故,通过对个别违章违纪现象的处罚,以对广大职工起到警示作用。针对每起事故,不仅要就事论事提出整改措施,更要从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层面,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以不断完善文本的可操作性和覆盖面。

3)加强监督检查机制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关键。应坚持认真开展不同层面的安全检查,采取定期、定时,以及专业与综合性的多种检查形式,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尤其要加强对日常作业的检查,以有效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4)推进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基础。应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向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营商看齐,及时跟踪国内同行业安全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运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应注重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规范化管理转变,以不断提高运营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安全管理已成为地铁建设及运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对于投资巨大、系统复杂、影响深远的地铁来说,引入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非常必要。地铁公司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实践逐步摸索风险管理的规律性,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分析存在的安全问题,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和设备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娟.国标《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的编制思想[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2):3.

[2]郑有业,何霖,叶庆辉.广州地铁运营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都市轨道交通,2007(1):34.

高铁运营安全篇4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准化管理

abstract:alongwiththeurbanconstructiontospeedup,basedonthemoderntrafficsystemoftheurbantransportationhasbecomeanimportantaspectofthecitydevelopment.thispapermainlybasedontheproblemsofurbanrailtransitoperationdiscussed,andthenelaboratestheurbanrailtransitoperationstandardizationmanagementway.

Keywords:urbanrailtraffic;operation;mustchang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地铁建设的大潮之下,标准化的运营管理平台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关键,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实际中的运营管理问题,给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对地铁运营的标准化管理,是我国地铁事业发展的关键。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地铁的现代交通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地铁建设的大潮之下,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在运营管理上存在诸多的不规范之处,尤其是基于现代化的管理平台的建设,缺乏科学有效性。进而,我国的交通运营标准缺乏有效的通用性,以至于城市间的地铁运营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地方性”。

(一)管理模式的不规范化,尤其是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并存。各地在地铁系统的建设中,对于投资和规划,以及管理平台建设等环节都有着明显的地方特性,因而在运营管理中,各地有着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基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多元化,使得在安全运营的管理机制下,与国家的标准产生较大的偏差,甚至出现地方性的标准体制

(二)管理标准的多样化。基于各地城市的地铁建设需求不同,其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建设设施、运营系统、管理机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地铁建设的差异性,其在运营管理上出现多样化,尤其是运营管理方法的不标准化,造成了地铁管理的混乱问题。在当今地铁建设的多元化下,甚至出现了同一城市,多样化的管理标准,也就是说,在同一地铁平台下,不同线路的管理标准不一致。

(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频发的地铁事故下,暴露出我国地铁在运营管理上的不足,尤其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了管理的安全性缺失。这一点也是我国地铁在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之一。诸如,深圳地铁作为我国较早建设的地铁,其在2010年运营的过程中,就出现扶梯事故,再一次暴露出地铁在运营管理上的缺失,尤其是安全管理的体制还够完善。

三、城市轨道交通的各大系统的运营标准化

城市地铁交通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包括系统运营管理、安全应急管理、管理平台管理等方面。因而,在地铁运营管理的标准化进程中,需要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展开,并且仅仅围绕安全管理的理念。

(一)标准化管理原则。地铁交通运营的管理需要基于多领域的有效工作。因而在管理的标准化中,需要基于管理的原则,进而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

1.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地铁的运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而在标准化管理中,需要认真做到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尤其是地铁项目的验收,以及运营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都是在管理中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

2.管理重点的突出,尤其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地铁管理工作较复杂,但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管理重点的突出,尤其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可靠性。而且,在地铁线路的调度、车务,以及设备维修,都是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同时,管理工作的重点分明,可以提高标准化管理的效率。

3.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尤其是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在地铁运营管理的标准化进程中,需要基于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因而,需要标准设备的维修制度、运营环境管理,以及健全的应急预案。深圳地铁在管理的中,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而在地铁工程,以及运营中频出意外事故。

(二)地铁交通运营的各大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基于地铁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因而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标准化各大系统的管理机制,进而达到地铁交通运营管理平台的安全可靠。

1.地铁运营组织的标准化。地铁的在运营的过程中,应以社会价值为主,而非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地铁的组织运营要以服务城市发展为重,进而对城市资源的进行配置。这种标准化的组织运营,可以解决当前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地铁运营模式,而且基于这种标准的运营组织,可以深化地铁运营管理的机制,以及规范化管理的职责。因而,在标准化的运营组织下,地铁的运营模式更加地科学合理。

2.地铁运营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地铁运营的管理系统,是地铁正常运行的关键。其在管理中,负责着列车运行的安全、运行的时间调整,以及运力的调度。因而,对于运营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是地铁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在运营管理系统的标准化中,主要基于如下工作展开:

(1).地铁调度平台的规范性。对于地铁运营状态下的正常调度,是保证地铁有效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在信息平台的建立上,要标准其操作的流程,避免调度不当而造成的运营事故。

(2)客服管理。地铁作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其在客服管理中,主要基于客运组织、车站人工服务、投诉管理、系统监控管理、售票管理、车站设备管理工作。因而,在客服管理的工作比较繁杂,其在标准管理中,需要规范其管理的流程。

(2)列车运行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主要基于列车的运行状况管理、驾驶员的检查、乘务组织管理、列车设备检修,这些工作的标准化开展,是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

3.地铁设备的维护管理。地铁的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因而标准化该项管理,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关键。对于设备的维修主要基于检修、维护、保养三个工作环节。对于地铁的电力系统,以及土建设施的有效管理,也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对于电力系统而言,主要基于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以及电力供应系统、电梯系统、消防系统的管理工作;土建设施的管理主要基于地铁的站台、隧道、轨道地基的管理工作。

4.安全运营的平台管理。地铁的运营基础是基于现代的高科技,因而其在运营安全管理上非常的重要。对于地铁的安全运营管理而言,主要基于安全系统管理、地铁运营的风险管理,以及事故应急管理三个方面。尤其是运行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平台、管理系统、信息管理、事故管理的工作。

四、结语

基于标准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是实现地铁经济价值的有效举措。因而,基于其在运营中的管理问题,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是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0)

[2]朱永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J].中国外资;2011(14)

[3]刘卡丁;周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040

高铁运营安全篇5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隐患措施

中图分类号:U23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7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交通压力不断增加,为了减少路面的通行压力,提高通行效率,减少占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等,地铁成为很多城市发展交通的首选。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是北京,在1971年1月,北京1号线和2号线同时开通,现共有19条线路同时运营。目前我国共有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在内的21个省市和地区已经开通地铁,还有一些二线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地铁建设,并在今年内有望开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仅大陆的地铁系统总长度已经高达2305千米,位于世界首位。

地铁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为缓解我国的交通压力,增加出行效率提供了保障,但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的显露。

2011年7月,北京地铁扶梯故障导致1死30伤;2011年9月上海地铁因信号故障出现两列车相撞的事故;2013年昆明南段列车在空载试运行中车厢脱轨,导致1死1伤,等等。相关的地铁安全事故频发使人们在崇尚地铁交通的同时,不禁对其安全问题产生越来越多的分析和思考。

一、地铁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淡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运营者的安全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乘客的安全意识淡薄。地铁在20实际70年代出现在我国,距今已经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且大多分布在全国一线城市,所以接触地铁的人群并不广泛。很多人对地铁的安全意识淡薄,对于不常接触地铁的人群,在地铁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相对陌生,对于地铁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并不了解;对于年龄较小的乘坐着,因其对相关设施的好奇和监护者缺乏监督,很容易因其好奇的举动而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运营商在地铁的运营中很少进行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的普及,或者宣传的方式并不突出,很容易使乘客忽略,进而使乘客在不小心或因指示不明显等原因产生相应的安全事故。

2.建设环境的局限性

地铁一般建设在地下,这是地铁交通存在的客观情况,也是很多城市引进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其产生一些安全问题的原因。因在地下的局限性,使在出现安全隐患的同时,逃生和躲避的场所和方式有限,产生伤亡现象。

3.建设质量存在问题

地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地下进行,很多建设过程不同于地面,因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地铁运营中对地质产生的影响,都是导致地铁安全事故的原因。

4.地质环境的问题

因地铁建设大都在地下,因此其对地质情况有着很严格的要求。也并非每一个城市都有适合建设地铁的地质环境。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地铁出现的安全事故中,因建设施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占最大比例,即因地质环境或者建设质量引发的安全事故最为多见。

二、相关措施

1.加大乘车安全宣传力度

随着地铁在我国覆盖面积的增加,地铁的乘客数量也将不断的增加。鉴于之前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原因,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地铁安全事故的宣传力度,例如电梯运行中“左行右立”,地铁靠站时“先下后上”,地铁站内部相关按钮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明确的标注和说明,减少因乘客好奇或者不小心引发的安全隐患。对于年龄较小的乘客,监护者应该注意其安全,并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培养起良好的乘车习惯。

2.保障建设质量

在进行地铁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已经发生的地铁安全事故,进行相应的预估和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充分结合相关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进行建设,提高建设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因建设问题出现的地铁运营事故。

3.制定安全方案

地铁运营商和有关安全部门应该针对地铁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方案,保证在运营期间的安全。通过定期排查、安全检查和评估,尽量较少因地铁设备出现问题产生的安全故障。建立相关的安全制度,实现地铁运营商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规范性。

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政府监督、企业自检、群众维护等方式展开,针对相关的安全要求,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安全措施以及相关设备等进行具体的要求;企业针对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地铁运营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保障;群众作为地铁的受益者和使用者,是一切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的根源,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地铁运营中的维护作用。

4.提高地铁服务人员的素质

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加地铁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培训中,针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日常的服务内容等进行系统的讲解,充分发挥其在对乘客的引导、指示等方面的作用。进而为地铁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5.科学合理的建设地铁

因地铁建设对地质等环境的要求较高,很多地区并不适合进行地铁的建设。但为了增加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及缓解交通的压力等,这些城市相继建设地铁,进而产生相关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决策中,应该以地区的地质环境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进行决策。

三、结论

根据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地铁运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大多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且这些原因都可以通过采取相关的技术或者措施避免。减少安全事故的关键是能够通过采取排查等方式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随着地铁在我国建设线路的不断增长,覆盖的城市范围不断增加,对地铁运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以及隐患排查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逐渐加大地铁安全隐患方面的工作力度,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玉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监管模式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06).

高铁运营安全篇6

(北京铁路局调度所,中国北京100038)

【摘 要】近年来,高速铁路所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昭示着我们应该加强安全规制管理。从硬件方面看,高铁在桥路轨道、机车车辆、牵引供电、远程调度、通信信号、运输指挥等方面运用最新成果,确保高铁安全运营。从软件方面看,高铁加强前期招投标规制管理,监理人员对整个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其他相关部门不定期对供应材料的质量进行试验与抽查,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消化在施工过程中。同时,建立了日常检修制度,事故紧急救援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次生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现有的高铁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高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故障预警及现场处置机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为此,应该健全高铁安全规制管理法规,健全高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高铁安全监督体系,建立起合理的赔偿机制,将安全规制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使高铁切实成为一种安全、快捷的交通运输工具。

关键词高速铁路;规制管理;安全

1 高铁领域内的规制管理应用

规制管理由“规制”与“管理”两个概念组成,是政府通过对市场放任行为的管制来规范各个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影响市场主体对于资源的配置,从而更好地调控市场。现有的研究涉及对铁路等垄断行业的规制,认为铁路是集“自然垄断性与可竞争性”、“公共性与企业性”以及“外在性”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因此在对铁路进行规制管理过程中需要完善铁路行业的“准入规制”、“退出规制”、“价格规制”以及“普遍服务规制”等。但是,现有的研究对高铁行业的规制管理关注不够。一些成果更多地关注包括高铁在内的整个铁路系统自然垄断问题,如铁路投资、建设、运营线路以及运营票价等方面的垄断问题,而对于铁路尤其是高铁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规制管理研究得较为稀少。实际上,高速铁路(含动车)在建设、施工以及运营后陆续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昭示着我们应该加强研究,提出高铁安全规制管理政策,促进中国高速铁路事业更好地发展。

2 中国高铁安全规制管理现状

高铁是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公共产品,包括动车、高铁和磁悬浮高速列车等。它是一项投资巨大、对安全与环境要求非常高的民生工程,因而成为规制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于旅客来说,乘坐交通工具始终希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缩短旅行时间,尽快抵达目的地。也就是说,安全成了高铁运营中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安全,高铁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为此,我们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从硬件方面看,高铁在桥路轨道、机车车辆、牵引供电、远程调度、通信信号、运输指挥等专业技术方面体现出最新最高水平,使得高铁运行安全有了较为充分的保障,成为最为安全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从软件方面看,首先,高铁注重前期招投标与施工方面的规制管理。中国铁路建设招投标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逐步形成了铁路工程质量与招投标挂钩政策法规。2002年,铁道部建设管理司颁布了《铁路工程质量与招投标挂钩暂行办法》,要求铁路建设项目施工和监理招标时,招标人应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工程质量情况作为招标评标时的评审依据,对有关责任单位在评标时按问题性质扣分或取消3个月至1年的投标资格。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对整个施工操作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物资部门、试验部门不定期对供应材料的质量进行试验与抽查,随时处理并报告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消化在施工过程中,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后安全保障措施,形成事前防范应急预案,建立事故紧急救援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次生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业已发生安全事故的损失。

3 中国高铁安全规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是规制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制管理理论的重要方面。离开了安全保证,速度再快、乘车环境再舒适也无济于事。由于中国高铁建设及运营历史较短,在发展高铁事业中也会遇到许多难以规制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3.1 高铁工程建设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高铁运行的安全程度,它是高铁安全运行的前提,高铁安全首先来源于工程建设质量的过关,如果工程建设质量不过关,高铁安全就是一句空话。有的高铁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例如:哈大高铁线部分路段出现了超标准冻胀变化,引发了铁路路基变形,给高铁路基平顺性和安全性带来严重隐患;有的高铁建成通车后遭到人为破坏带来了安全风险,例如很多高铁立交桥底部被超高货车擦得伤痕累累;还有的高铁涵洞与高速公路相距很近,缺乏必要的防护。

3.2 高铁运营安全性能理论上不足

高铁安装的信息系统能够让司机看到前方32公里范围内的路况情况,从容应对异物入侵、地震、暴风雨、雷电等突发性事件。但是,温州动车事故的发生表明,高铁司机无法看清前方32公里范围内的各类安全问题,而且也无法及时通报给调度指挥中心以及后面的车辆。又如,高铁在运营过程中备用的应急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按照设计,高铁自身应该可以提供120分钟的电源、通风功能,以方便旅客照明和使用空调。然而,所有的高铁故障中大多数应急电源都处于失灵状态,有时会给高铁运带来很多麻烦。

3.3 高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

3.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围绕高铁运行安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国制定了《铁路法》以及《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然而,这两部法律法规实施的年份较早,当时中国尚未大规模地建设高铁,很难准确预测高铁的发展情况及其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安全与环境问题。例如,这两部法规不可能预测到旅客吸烟将会导致列车停车进而引发安全事故问题。

3.3.2 安全技术标准尚未全部建立

安全系统包括机车车辆诊断和实时检测系统、周围环境监测和诊断系统、通信系统、制动系统和机车事故救援体系等六大体系。而高铁事故的发生说明很多安全标准尚未达到高铁的要求。“7.23”温州特大交通事故中车厢内行李横飞现象的存在说明行李架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安全缺陷,另外,时速普遍超过200公里的车厢座椅上没有安全带同样会带来安全隐患。

3.3.3 信息机制不充分

迄今为止,关于高铁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人们对于何种信息应该对外披露以及对外披露的范围、程度怎样还缺乏明确规定,缺乏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机制,这就使得某些铁路局(公司)可以合法地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只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同时,针对一些高铁违规建设事件,群众举报无门或举报后得不到及时处置。

4 中国高铁安全规制管理的建构

为了让安全与环境规制管理产生实际效用,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与环境规制管理体系,减少高铁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4.1 健全高铁安全规制管理法规

一方面,要在《铁路法》中明确规定建立一个独立于铁路建设与运营系统的高铁安全与环境规制机构,赋予该机构明确的职责与权力,使之在高铁安全与环境规制管理方面发挥第三方作用。另一方面,《铁路法》中要在总结境外国家或地区高铁的安全案例、结合近年来我国高铁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若干安全问题基础上增加安全规制管理方面的内容,明确高铁建设与运营机构在安全方面的承诺与相关责任。

4.2 健全高铁安全标准体系

将安全规制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在高铁机车及车厢研发上,要有完善的系统设计流程和明确的技术设计规范,对机车、车厢、轨道、信号、接触网、站台乃至标志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标准进行规范量化,甚至对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电线接头都要细化到具体操作员工上,以便可以进行责任追查。

4.3 建立健全高铁安全监督体系

首先,要对高铁设备生产、建设企业及其生产与建设项目实施定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明确检查内容,细化检查项目,规范检查方式,更新检查手段,努力排除高铁各种安全隐患,建设起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与运营监督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杜绝高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要对监管机构及监督者本身加以规制管理,在强调赋予规制者相对独立的监督权限的时候,不能忽视对规制者本身进行规制管理,应当规范各类监督权力的运作。最后,要完善高铁安全领域内的信息公开制度,使高铁招投标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高铁运营单位等真正把安全规制管理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首位。

高铁运营安全篇7

关键词:城市地铁;运行安全;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地铁运营事故主要类型

城市地铁运营的目的是把人流进行疏散,将旅客安全运送到目的地。它的作用、性质及特点决定其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保证乘客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地铁事故的统计分析(见表1所列),常见的地铁事故类型为火灾、列车脱轨及相撞、踩踏事故、恐怖袭击。

表1国内外重大地铁事故统计表

(一)火灾

火灾是威胁地铁运行系统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需要有关各方引起足够的重视。实现地铁的正常运营需要依赖大量的电器设备,而这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可能导致地铁火灾事故发生。此外,乘客违规携带易燃物品、恐怖袭击等系统外部因素也会引发火灾。地铁内一旦发生火灾,其安全疏散和救援的难度都很大,而且火灾会导致通信系统的瘫痪,所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因此,全面提高预防火灾事故的能力,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水平。法国在“国王十字车站大火”发生后,于1989年通过了火灾预防法令。伦敦地铁设置了专门的紧急情况处理小组,并且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使火灾预防和救援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二)列车脱轨或相撞

地铁线路设计不合格、线路设备老化、地铁运行超速等因素都会导致列车脱轨事故的发生。因此,良好的设计规划,定期的安全维修检查,完善的规章制度,都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地铁运输量大、速度快,一旦发生列车相撞,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地铁运输与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不同,它是沿着特定的轨道运行,一旦两辆列车意外迎面相遇,撞车事故便不可避免。此外,当信号系统意外发生故障,作业人员意外出现误操作,都会导致地铁列车相撞事故的发生。2009年6月22日,由于刹车信号故障和人为失误导致美国首都华盛顿两辆地铁列车发生相撞事故,造成9人死亡、75人受伤。

(三)踩踏事故

由扶梯故障导致的踩踏事故是我国目前地铁运营的主要事故类型之一。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入站口电梯发生故障,造成死1人、重伤3人、轻伤27人。在此之前,北京地铁2008年和2009年都曾发生过类似事故,造成多名乘客受伤。究其原因,主要是电梯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目前,地铁电梯、扶梯在维护保养方面存在一项容易被忽视的隐患,即能否及时检查出关键零件是否受损,一旦受力的关键部件出现安全问题,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规范保养扶梯,注重及时弥补监管漏洞,预防此类地铁事故的发生。

(四)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也是主要的地铁事故类型之一。地铁是人流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将是巨大的,因而常常成为恐怖袭击的首选目标。虽然目前我国没有发生因恐怖袭击而导致地铁运营中断的事故,但是据统计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地铁恐怖袭击事件有上升的势头。因此,要提高警惕,加强地铁入口的安全检查,预防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

二、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国际上对地铁安全的研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归纳以往的地铁事故案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伦敦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美国纽约地铁的安全认证体系。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地铁,英国地铁公司在积累经验和不断改进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适用于自身情况的安全管理方法。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把所有的风险分为3个部分:定量风险评估、乘客风险评估、工作场所风险评估,并使用不同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美国纽约地铁采用的是SSC安全认证体系。该体系为使用者提供了程序执行的基本步骤和工作流程。此外,美国已把高危行业的评价标准引入轨道交通行业,建立了4类评价标准: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及专项评价。

我国在地铁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各地的地铁公司根据自身特点也积累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北京地铁公司在40多年的运营安全管理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安全运营,基础取胜”等一系列企业安全管理思想,创新实践了“人、机、环、管理”四大因素和“治、控、救”的安全控制体系。广州地铁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全方位、全面的运营安全管理体系,使得运营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地铁运营安全措施

地铁运营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遗留风险,对于处于规划阶段的地铁而言,合理设计比较重要,因为不仅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某些风险,也可以节约成本。其次是运营阶段的风险,对于那些已经建成并正在运营的地铁系统而言,恰当的风险管理更为重要。

事故发生的原因(即“根源或状态”)来自于作业环境中的人、物、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害环境因素和管理的缺陷。有害的自然环境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安全管理把事故的后果降至最低。此外,导致地铁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因而保障地铁安全运营需从4个方面同时入手,即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规划;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

目前,我国地铁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理念更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设备和技术手段的风险管理实现安全运营的目标,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对人为因素的管理。根据表1对重大地铁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因素是造成重大地铁事故的主要因素,运营员工的误操作、乘客携带易燃物质以及恐怖袭击都可能造成重大的地铁事故,因而需要注重提高地铁运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加强对乘客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对乘客要制定相应的安全乘车守则,并对阻止恶性事件发生的行为加以鼓励,定期对公众进行正确使用消防设施和安全装置的教育。对地铁职工要加强各类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对突况的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地铁运营公司要加大安全文化的宣传力度,普遍树立“安全运营,人人有责”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

高铁运营安全篇8

【关键词】地铁;安全;管理;探讨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迅猛发展。各大城市正在争先恐后地建设地铁或轻轨。上自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地铁运营与交通的发展状况,明确提出要逐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综合交通模式,以便为人民带来更好地服务和更大的效益。然而“9.27”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事故,数百名乘客受伤。2012年4月30日,南京地铁司机跌落轨道,头部重伤等运营事故的发生,给地铁运营安全再次敲响了警钟。安全成为了地铁运营的首要任务。

一、运营安全因素

地铁是由人员、设备、管理和环境组成了一个复合的、多层次的运营安全系统。人员因素在安全管理中占主导作用,地铁运营各环节各项工作,都是由人来操纵、监督,从而完成各项作业。管理则作为一种控制和协调手段,能将人员、设备和环境三种因素有机结合,扬长辟短,尽可能发挥最大效能。

1、人员因素

在地铁运营中,人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地铁运营中的违章作业或人为差错,安全管理中的有章不循或防控不力都会成为引发事故的隐患。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事故还有放大的可能,使事故的后果更严重。因此,提高作业人员素质需要在选拔阶段严格把关,在工作中增强员工工作责任心、提高专业业务知识和技能。

2、管理因素

安全管理是一种行政控制手段,主要通过规章、作业标准来规范,事故调查后处理,安全统计分析后警示。有效的安全管理可减少地铁运营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求安全管理必须严格、科学。严格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规章、标准的执行应严格要求;对违章违纪、隐瞒事故和推卸责任等不良现象应严肃处理。而科学的管理则强调应采用系统工程、控制论、目标管理、行为科学、系统分析,事故树分析、可靠性分析和预测技术等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指导安全管理。

3、设备因素

设备是地铁运营安全的物质基础,它与运营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设备设计不合理或者本身不可靠,必然会使运营安全受到威胁,引发事故。因此,为实现快速高密度的运营安全,一方面要求减少设备故障,另一方面要求设备具有主动防止人为差错引发事故的能力,考虑操作人员的心理特征和操作特点,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运营安全。

4、环境因素

地铁运营安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公司员工不光是公司人,同时还是社会人。因此社会上的消极情绪或思想会通过员工间接地给地铁运营安全带来影响。自然环境如水灾、大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对地铁运营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公司应了解职工动态,加强思想教育,同时在自然灾害初露端倪时采取正确的防灾措施。

二、运营安全措施

1、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因此地铁应建立标准化安全生产,使公司的员工在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下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合理地作业,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安全关前移。

如何预防运营事故的发生,那么就要求我们需将安全工作考虑到前面,也就是安全关前移。安全关前移即在工程建设中,将运营安全因素充分考虑。在运营维修组织中,通过维修人员从安全角度充分预想,将维修组织工作做到细,做得全面。提前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运营管理体系。

公司运营秩序的稳定离不开公司的每名员工,公司每名员工都是地铁运营安全的中坚力量,同时公司运营秩序的稳定,受益的又是公司每名员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运营管理体系,让员工深刻体会到安全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形成“人人想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保安全”。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规范安全生产,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4、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全面强化员工业务培训。重点提高全员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非正常情况下作业技能,设备故障应急处理能力,落实作业标准化。大力开展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组织开展公司安全知识竞赛,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建立《安全教育卡》台账,邀请专家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组织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等活动进行安全宣传和安全教育。

5、加大监察力度。

公司组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违反作业标准、规章制度的人与事,应实事求是地予以批评教育,对事故责任者根据损失和责任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

高铁运营安全篇9

【关键词】高原铁路;运营维修;安全措施

青藏铁路的建设为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民族交流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青藏铁路为例,来探讨高原铁路运营维修模式。

1青藏铁路简介

青藏铁路在1979年建成西宁至格尔木段,正式投入运营是在1984年,全段总长度为815千米,在我国所有铁路中海拔最高,平均海拔高于3000米。由于青藏高原条件艰苦,高原气候使人们难以适应,高原上存在大量的冻土,加大铁路施工难度,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建设铁路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生态进行保护,所以铁路建设非常困难,建设成本非常高,并且投入运营后,由于运量较小,收益较少,对其进行运营维修管理非常重要[1]。

2高原铁路运营维修模式

2.1青藏铁路运营维修模式现状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总共设置车站有26个,每个车站之间的间距在36千米至65千米之间,输送能力按照设计标准为8对客车,单向货流的密度控制为500吨,将客车的最大编组规定在16辆,根据2015年调查资料,货车的牵引质量达到3000吨,每年运货量达到280吨。青藏铁路运营维修的原则是列车速度快、车站区间大、较少的维护人员,目的是实现快捷、舒适、安全的列车通道。青藏铁路在运行期间,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促进列车在通过高原的时候能够加快速度,使列车停留在高原的时间减少。根据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对青藏铁路的运输特点进行分析,根据青藏铁路的运输特点制定相适应的运营维修模式,科学的设置机构,合理配置人员[2]。

2.2设置机构与配置人员

对青藏铁路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铁路运营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对青藏铁路运营维修模式进行研究,以运营情况较好的铁路机构为参考,对青藏铁路总公司进行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人员。青藏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对其运营机构进行设置,如下图1。

青藏铁路总公司在格尔木,图1中显示的是青藏铁路总公司的主要机构,另外还设置有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综合技术部、材料部等,这些部门主要属于固定设备养护维修段公司,如下图2。

青藏铁路沿线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比较特殊,对其进行人员配置首先要考虑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工作人员的适应能力。青藏铁路总公司将铁路养护和铁路维修分开,设置综合养护维修段公司和机械化养护维修段公司进行铁路养护维修工作。根据青藏铁路的运输量,结合地理条件和劳动条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组成机械化维修人员,以实际管理条件和设备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人员进行分配。机械化维修段在格尔木设置基地,定员控制在200人以下,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是维修和保养相关喜爱那个管机械设备[3]。

青藏铁路总公司分别在格尔木、西宁、拉萨设置一个综合维修段,每个综合维修段管辖的正线里程有700千米,定员是按照一千米一人的标准进行配置,每个综合维修段定员在700人左右,技术个管理部门的人员控制在70人左右。对线路进行维修设置4个或者5个综合养护维修领工区,根据一千米0.6人的配置原则,总共定员420人。对房屋、桥梁、隧道灯进行维修设置一个综合养护维修领工区,其中专业养护维修人员40人,专业信号维修人员30人,定员共70人。综合来看,综合养护维修中心定员总共为500人左右,将专业性的人员与综合性的人员相结合,促进其相互配合[4]。

2.3机械设备配置

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对高原铁路运营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原铁路进行机械设备配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机械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机械设备在高原上的使用性能以及机械设备的维修任务量。青藏铁路配置的机械设备主要有电子轨检车、探伤车、大型清筛机、大型捣固机、动力稳定车等,在综合养护维修段配置的机械设备主要有重型轨道车、轨道平车、轨道吊车、载重汽车等,机械设备的配置都是根据铁路段的实际情况和对机械设备的需求来进行的。除配置一些维修常用的维修设备外,还需要配备交通运输工具,如越野型客货两用车、能够在高原使用的摩托车等,方便运营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正常开展工作。

2.4高原铁路维修模式

高原铁路维修主要分为综合维修段和机械化线路维修段,机械化线路维修段由于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主要负责对设备进行检查,担任综合维修任务。而综合维修段主要是利用电子轨检车定期进行检查,对线路进行养护和维修。

采用“工电合一”的模式对养路工区进行配置,定员5人,养路工4人,信号工1人,让线路维修与信号检修工作相互配合,提高高原铁路维修效率[5]。

3高原铁路安全措施

为提高高原铁路的运营效益和维修效率,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非常重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保证高原铁路运营安全,利用电子轨检车和探伤车进行定期检查,每个季度对线路进行全面的检修。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降水量较集中,进行防洪工作对保证高原铁路的安全运营非常重要,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高原铁路进行监护。冻害和雪害对高原铁路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冻害和雪害进行防治,提高高原铁路的安全性。

结束语

高原铁路运营维修模式对高原铁路的运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员,对设备进行科学的配备和维护,并采取有效的安全维护措施,完善高原铁路运营维修模式,促进高原铁路运营效益的提高,促进我国高原铁路的不断发展,对提高我国经济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向荣,王齐荣,高平平.青藏铁路运营维修模式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01(23):60-63.

高铁运营安全篇10

中国地铁安全运营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机动车迅速增加,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各大城市纷纷投入巨资建设轨道交通系统。到“十五”末,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10个城市建成了地铁,通车总里程达到400多公里。此外,还有30多个城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计划,预计届时全国地铁通车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与此同时,如何保证地铁安全地运行已成为各级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地铁安全是个大问题2月18日发生在韩国大邱市的地铁纵火案,至今还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当时发生的火灾虽然是人为纵火,但同时也暴露出应急安全设施准备不足、安全设备无法在应急状态下全面启动等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问题。据韩国媒体报道,大邱市地铁1997年开通时采用的有关防火安全的标准,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首次开通地铁时的标准。这次火灾的发生,引起了很多人对地铁安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地铁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尽快建立健全地铁建设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全程安全评估标准,特别是对地铁建设中消防、安检、监控、疏散等建设的安全评价,十分有必要。地铁在具有运行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的同时,也因为其特有的运行特点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地铁是在地下封闭的空间中运行的,通风条件比较差,一旦发生事故,疏散起来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事故发生在地铁车辆进站后,疏散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是在地铁隧道中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其次,地铁列车一般载客量比较大,是一个人员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而且地铁乘客来源又比较复杂,同时地铁作为城市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工具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火车、飞机那样事先严格、细致地对乘客进行安全检查。因此其安全隐患要高于火车、飞机。

此外,引发地铁安全隐患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流量过多造成呼吸道疾病大面积传播。由于地铁车厢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受到限制,加上缺乏阳光照射、客流量大,使地铁成为传染性疾病的易发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保局公布的研究文献指出:室内空气污染的水平一般比室外污染要高得多,通常为2至5倍,极端情况下,可超过100倍。作为更封闭的地铁站和地铁车厢,其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安全运营标准尚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各地地铁运营公司也开始重视地铁的安全问题,但是经常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规范。据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蒋玉琨介绍,和地铁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地铁安全运营管理经验还很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依法建设和运营的规范不够。第二是早期建设水平较低,达不到现在要求的标准。如北京地铁一号线是在“文革”期间开工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了结果就是那样,现在改造起来难度比较大;比如,想在其站台上安装保护乘客安全的屏蔽门就比较困难。第三是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为尽量保证地铁运行安全,我国各地也曾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运营安全的规范。深圳市于7月并实施了《深圳市地下铁道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在安全方面规定了地铁公司可以在地铁车站或通风口附近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地铁工程建设沿线有关单位应服从并予以配合。北京市于6月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就安全运营管理问题作出了规定,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服务标准,运营单位应当按照服务标准的要求,安全运送乘客。上海市于12月1日颁布实施《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定》,这是一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它规定,轨道交通列车因故晚点15分钟,运营单位要立即向市交通局总值班室汇报并采取应急方案;遇到突发灾害、恐怖活动并危及运营安全时,运营方可停止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的运营并报告交通局,并且立即向社会公告。

可以看出,各城市对于轨道交通安全问题的规定并不统一,有些只是做了一个笼统的责任规定,并没有具体实施细则。从全国范围来讲,更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安全评价体系。急需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从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的动因来看,其首要的经营目标是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便捷、准时的公共交通服务。因此,安全是发展轨道交通要保证的首要基本条件。美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将重大安全事故的安全评价标准从高危行业引入轨道交通,建立了轨道交通的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及专项评价四类评价标准;英国则把铁路安全评价系统引入轨道交通,把所有的风险分为三个等级进行区别对待;我国香港的地铁也有自己的安全评价制度。“实践出真知”,他们的安全评价标准都是从经年累月的安全统计数据中得出的,从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路段、原因等方面系统、细致地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预防、检查、处理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事故,都能以最快、最稳妥的方式保护乘客的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