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3:45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管理机制;发展策略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塑造积极乐观心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因此,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积极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可忽视。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尽快加以解决和完善,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1.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切实有效的制度是行为实施的保障。校园的体育制度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氛围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

校园体育活动由于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类型种类多样,对于学校的宏观调控、组织分工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因而,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文化主体的制度意识,对学生、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尽管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一些关于体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但大多是以教学控制为目的,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文化氛围建设上还有所欠缺。

2.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1)体育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众多高校对于体育教师教学的管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评价管理的方式和途径也还集中在对于教学计划、教案的检查以及听课、查课等方面,评教评学也流于表面,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评教的实质作用甚小。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备案方面花的精力不够,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将体育素质水平纳入到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之中。但就目前的体育管理模式来看,形式还十分单一,仅仅都是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管理和考核,例如,在体育舞蹈课程中,教师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动作熟练程度、节奏感等,在课程的管理中也主要进行这几个方面的训练,对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培养和思想素质的提升重视不够。

(3)体育文化建设经费不足。近些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剧烈增加,这也使得高校对体育运动器材、运动场地的需求不断加大,设备的维修和更新也需要不少资金。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于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经费的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制约,高校体育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研究

1.改进并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要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改革完善制度,才能确保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运行,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展。

(1)完善高校的体育课程管理制度。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最基本的方法可以从教学上入手。体育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方法、体育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课堂这一载体,从教学组织、课堂纪律、教学内容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并在制度的管理下增强体育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

(2)完善体育课外运动激励机制。每周仅有的体育课程时间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加之体育课堂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既无法适应体育运动的灵活自由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热情和体育锻炼需要。因此,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还依赖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优势特点,组织符合学生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的体育文化活动,并通过提供设施场地、实行激励措施等途径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3)加强对体育类社团的制度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校大学生接触到的体育运动形式越来越多,各类型的体育类社团不断涌现,这类社团也成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社团数量的增加、形式的多样化和规模的扩大化就必然需要一套全面细致的制度来予以管理,可以将学生的体育学业考核、课外学分认定与体育社团挂钩,同时在制度中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以及社团成员纪律要求等,从制度层面上为体育社团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2.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如前文所述,目前许多高校在教育理念、制度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欠缺,加上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导致体育课堂在教学内容上空洞单一,组织管理上略为松散。因此,要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还需要从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素质培训和综合考察。同时在评教评学方面予以制度上的保障,对于评教结果的反馈也要确保及时有效,防止评教流于表面。

3.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完善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模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在体育管理方面的内容还比较单一,都是以课堂管理为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很多高校越来越注意到综合素质考量的重要性,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举措,但是在体育管理和综合素质管理模式上还是缺乏制度性、系统性。因此,高校应当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统筹管理,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拓展素质。在组织过程中注重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使课外活动的进行更为合理有序。

三、结语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一直都是素质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高校体育文化也一直是校园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管理制度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也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管理无论是从管理理念、配套设施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应当不断与时俱进,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更趋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23―125.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中学;管理制度;合理性

学校中管理和教育不能分离,同样重要,一所学校的兴衰一方面取决于学校领导的办学方向、理念和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管理的制度必须符合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精神和教育的客观规律,从实施对师生管理教育的过程,主要在于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学习习惯等规范化,要求同步学校规划的长远发展,构建完善发展目标;时常提醒,时常引导,让其学会从原来的做什么转变到怎么做的学习态度,丰富其知识,培养其品行,更好的为成人成才做好坚实的基础。因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各类的差异,从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主要要体现公众意识,更加的合理化,才能把学校的管理制度真正转化为师生们自己的主动行为,同时允许师生参与讨论与之有关的管理制度,更好的反映师生的意见,使学校的管理制度更符合现实。学校全程管理和落实都是管理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在对教学环节和学习管理的每一级阶段都要有效落实,及时反思纠正,避免成为一纸空文或墙上摆设的形式。集体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使得精神文化淋漓尽致,只有这样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日臻完善,一所学校才可能经久不衰。

一、从个体出发,完善根本

每一所学校都具有基本的管理制度,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正常运行是绝对少不了制度的约束和监督。比如常规的制度虽很平常,比如上课、环境卫生、安全、就寝、公物保护、文明礼貌、集会等制度,绝对不能小视。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变化比较大的时期,而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各种能力有限,需要指导和管理的地方很多,

此时学校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社会奉献,若不加以

监督管理就很容易让学生养成不良习惯,那怕是很小的一个不良习惯,这都将会影响到学生,学校的教育也就会大打折扣,也就谈不上完善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了。

在内容上必须要适合学校校教育和教学,以及便于后勤的管理工作,要符合本校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而不是为以“约束”为目的,应具有引领、指导的功能。要符合师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常规道德规范要求,通过民主讨论并得到认同,不急于求成,避免唱高调等;在对于有关学生处理校纪校规及奖惩等些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性,要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趋势,并要利于人智力的发展,要利于师生人格提高。教师批改或备课等教学基本方面要求要有相应标准,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等方面的要求有细节,规定绝对不允许带有“罚”字和歧视“后进生”等现象发生,学校应多教育学生之间多关爱互助,并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学生基本的指导等,深度发展管理育人的功效作用,为普天的学者创造一片美好的天空。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要具备现代教育文化特征,并要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为指导思想,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并给予教师创造的空间,也就利于定性与定量的更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便于教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把握教育主体性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起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完整管理制度体系,需要长期坚持以人为本,求真求实,讲究科学性,才利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积极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发挥。

二、从整体考虑,落实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大多数还很笼统粗放,难免出现管理的随意性。各项管理制度一经公布,就应对各项工作发挥效应,并在一定时期保证它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同时避免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应当争取多个相关部门和师生的意见,可通过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方法开展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保持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理念,各项管理制度也要与办学理念和学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相适合。各个相关部门都要服从发展的整体目标,不仅有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还要有后勤管理服务等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足够完善,不能只凭条条目目文字的多少来评价,要根据学校的性质、规模等从实际而定。不仅要有明文规定的制度,还必须要有检查落实制度的制度,若没有实施和落实方面的相关制度,也就缺乏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再好的明文规定都是一纸空文。学校管理制度的各项制度既有特定的管理作用,又是大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互关联影响,例如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以及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之间都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不能分离或冲突,其重点应集中建立在重大事务和涉及师生切身利益事项上,以及建立健全的学生纪律处分制度和师生申诉制度,以创建法治精神育人的校园氛围。学校管理制度不仅筋要具有约束力,而且可作为评判的尺度,考查审核的标准,展现出一定的学校管理文化色彩。

现代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发生变化,管理制度就得不断加以修改更正,才能展会出新的生命活力,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更优越的措施保证。实行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这需要从学校管理制度变革入手,制度创新是基本要求。深思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其中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感觉已经丢失了那种生命力,甚至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了教育创新的羁绊,只有经过深入研究和验证充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项目,经批准后列入计划制度中,发现某些地方有疑问时要及时修正。

学校管理制度建立要具备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在思想内容、精神实质等方面要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一致性。相关聘任、考核、奖罚、人事管理等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基于在《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范围内。学校的管理制度要能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精神文化,体现国家法律意志。

学校管理是一门大学科,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需要学校管理者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现代化教育管理思想,使学校管理制度真真正正发挥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更需要有挑战的勇气,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并发挥各自的引导作用,发挥制度文化作用,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先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10,9

[2]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7

[3]孟繁华,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4]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12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3

1中国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

在我国,早期的教育管理制度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众所周知,建国初期,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并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那个时期,新中国对时期的学校、教会以及其他落后教育形式进行了基本的改造,并结合解放区教育管理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管理体制。鉴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于是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我国教育管理也通过学习苏联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了中央高度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在五十年代末,我国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独立自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但是,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集权型模式最终被确立。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统一管理教育;统一办学;统一计划招生;统一对口分配;教育经费大部分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等等。这种高度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促进当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当然,其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单一的办学体制;集中的计划管理,缺乏灵活性;统一的对口分配,导致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等问题。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种高度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由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1978-1985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期,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这一阶段改革高等教育重点是扩大高校办学自;1986-2002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管理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期。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教育五大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招生、收费和就业制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中,全面向前推进。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一是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二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三是扩大了地方管理高校的权力和责任,增强了省级政府管理大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加大了地方对高校的投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

2002-2008年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成熟期。公共问责机制的建立,市场机制的有限介入,建立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学校的绩效标准以及建立长效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是,在“五大体制”改革继续全面深化的基础上,突出“管理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明确目标,限期突破。在这一阶段中,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二是着力于重点和难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度教育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属于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严格意义上说是集权下的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和分权的充分结合。

2中国集权型教育管理制度的特征

2.1基础教育管理明确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1]“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随后的1986年《义务教育法》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这一管理体制。1992年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更为[2]具体的指出“按省、县、乡分级管理”。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3]员工的积极性”。

200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4]学工作。”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又从法律上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5],并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6]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2基础教育管理逐步建立校长负责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7]督。”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提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8]职员工办好学校。”

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一般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实行校长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积极推进校长职级[9]制。”另外,《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提出“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10]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在进入新世纪后,校长负责制的配套制度逐步完善起来,校长选拔机制、校长聘任制、校长任期制、校长职级制与校长负责制构成了一个制度系统。

2.3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11]度”的要求。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理清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一个有利于现代学校发展的制度系统,包括政府与学校职责的划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学校与社会互动机制的形成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制度演进的角度来看,讨论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制度整合意识的增强。

2.4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改革

从政府来看,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理论的影响,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逐渐成为制定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政府的公共性日益突显出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公共服务的领域,其中义务教育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初现端倪。各地逐渐进行了一些试点工作。一些地方政府如北京市、宁波市除了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教育规划之外,还分别制定了社会公共服务规划、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以统筹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构建覆盖城乡、分布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一些地方政府还尝试在坚持责任不转移的前提下把一些政府并不擅长的研究、评估、部分管理等事务委托出去,如上海从2007年开始实施“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等等。

3中国教育管理制度的因素分析

对于教育管理制度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下面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人口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3.1经济体制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是明显的。新中国初期,我国建立起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教育也作为计划的一部分,纳入国家的计划管理,从招生、培养和分配工作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通过市场调节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因此,国家对教育方面进行了下放权力的改革,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增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度和高度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步全面、系统地推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3.2政治体制的影响

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决定着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建国初期,我国建立起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由于没有现成的实践经验,在治国治党方面还或多或少的借鉴苏联一些政治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教育必然迎合党的领导,教育部门和机构必须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因此,我国实行高度的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也考虑到集权和分权的必要性,进行充分的改革,特别是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和责任的明确,以及政校分开的改革,为我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3.3历史遗留因素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基础之上,充分吸取解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苏联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建立起来的。我国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从清末新政开始,历经中华民国的集权型管理体制,加之苏联高度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最终建立起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其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诸如分权等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形成了我国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

3.4思想文化因素

思想文化对于教育作用的影响。历史表明,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党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一直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同志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述,也被人民大众信奉,甚至在期间达到了迷信神话的地步。这种思想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统一,因此,反映到教育管理领域,就是坚持统一集中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思想文化逐渐多元化,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的,其他思想文化并存的文化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文化对于教育的认识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教育管理体制也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而凸显重要。

3.5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口数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同志领导国家建设时期,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度鼓励、提倡生育,结果使得我国的人口剧然增多,人口素质却很低。人口多了,人均教育资源就显得很有限,那么,采用集权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成本和规模效益的作用,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计划生育实行严格的少生、优生、优育政策,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口的大量减少,与此同时,人口的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之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就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这样必然需要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而为推行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管理体制方面的准备。因此,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4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管理制度的思考

4.1价值取向由提高管理效率为主转向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我国从1985年以来逐步推行和完善校长负责制,为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有利于中小学学生培养的基本的管理秩序。

在新的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变化,受教育人口逐渐缩减,人口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制度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教育机会不充分、教育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提高管理效率,从总体上配置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当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我国总体上已经基本普及义务教育,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充裕,因而制度改革便转向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际上,这种转向是与教育发展的条件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教育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并指出“不仅要承认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要承认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范围内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在当时条件下的政策选择上只能是“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同时鼓励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帮助后进[12]地区,达到共同的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逐步转变,为今后一段时间进一步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和加强教育公共服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当前,一些地区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指向于教育投入渠道多样化,虽有合理性,但从根本上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加强教育公共服务,不仅仅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制度的保障,诸如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师区域内或跨区域合理流动制度、基础教育服务绩效评价制度等等。在制度的改革和探索上,必须考虑到教育条件发生的新变化,比如,当前,一些大型城市中心城区居住人口大幅减少,尽管很多人在中心城区工作,但子女教育多是在居住区就近入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区县教育公共服务的问题就慢慢凸现出来,而真正推进跨区县教育公共服务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转变,而必须从体制、制度上进行改革。总之,努力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切实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满意率,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

4.2学校主体内在需要成为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在推动力

学校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单位,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条经验。实践表明,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通过学校来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最终将由学校的办学水平来决定。但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学校在我国教育管理中曾经长期扮演被动执行的角色,缺乏主体性。1985年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决实行简政放权,[13]扩大学校的办学自”,这也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层面,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制度——校长负责制逐步完善;在研究层面,校本管理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实践层面,学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主动发展规划和项目设计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自觉行为。学校主体性的提升成为学校发展最根本的保障。学校发展日益成为组织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依靠外部指令的力量。学校对主体性的需要,也成为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在推动力。

从以上分析我们能略为意识到重视学校主体需要的探索,如现代学校制度改进、薄弱学校与名校持续发展等,成为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在推动力。薄弱学校的改进,除了需要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动,更需要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安排,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历史上的“重点学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各种资源重点建设而成,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名校发展必须完成向“特色学校”、“示范学校”的转变,从制度上和文化上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能力保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而不是“钦定”的名校。

而现代学校制度的深入探索,必须聚焦学校,把促进现代学校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改革重心放在提升学校主体性意识和能力上。虽然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学校与社区、教育服务中介等社会组织,但主要目标并不是政府、学校与社区本身,而是政府、学校与社会所构成的制度环境。当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而是对政府、学校与社会三者关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重构,是对三者在促进现代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职责权利方面的重新定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虽然需要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推进,但更需要学校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没有学校自下而上的探索,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将会变得艰难而没有价值。

4.3以政策推进体制改革过渡到以政策和法律共同规范和推进

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来看,体制改革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教育法制史。无论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还是校长负责制的推行,都是先以政策形式提出并实施,然后以法律形式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进行巩固。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以及2006年的修订,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14]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这实际上是对1985年以来推行校长负责制、“十五”期间推行校长任期制和校长聘任制等改革成果的巩固,有利于校长负责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

作者:闫新华1,赵建华2,王欣3(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教育界总结或讨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发展问题等,把问题的症结归结于各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跟不上,队伍素质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成人教育的需要。对此,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四维函授站为例,探索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西安交通大学四维函授站管理队伍的特点

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四维函授站点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本着认真做人,笃诚做事的原则,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在籍学生共3509人,其中专科772人,本科2737人。2013年-2017年先后获得年西安交通大学先进招生函授站和先进教学站。其管理队伍的特点主要有:

1.人力资源配置规范化、严格化。2.工作目标的清晰性、业务流程的系统性、科学性。3.岗位责任明细化,分工协作统一化。4.综合素质高,执行力强。5.服务观念明确,主动服务意识强。6.文明、文化、生态校园正在形成。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管理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存在有如下问题:

(一)办学理念有待转变。成人教育院校都有管理手册、管理规章制度,也有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理念。但在执行过程中有所偏离,普遍存在办学重经济收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有些成人高校引进商业化营运模式,偏离了最初的办学理念。

(二)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成人教育学院由于管理人员不足,面向社会聘任的人员,一是年轻人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二是退休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三)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一是许多管理人员认识出现误区。认为只要学校牌子亮,就有学生来上学,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二是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行政化特征明显。三是校园安全保障服务、后勤服务、教务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教育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也需要加强。

(四)管理队伍成长机制有待建立。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成长机制存在缺憾。一是选人制度不长远。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受到学校岗位编制和在职人员聘用政策的限制,一部分管理人员需要从社会上招聘,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岗位业务建设和长远发展。二是用人制度不完善,岗位考核不严谨。三是监管制度不严格,没有形成激励、约束的管理队伍发展机制。

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

成人高等继教育怎样持续、健康地发展,决定性的因素是教育管理队伍能不能建设好,如何建设管理队伍,基本思路如下:

(一)建立一支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信得过,政策水平高的教育管理队伍。政治上可靠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其具体内涵是,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以教育质量为目标,牢牢把握办学大方向,以向国家负责,向家长负责,向学生负责为己任,实施教育过程的有效管理。思想上信得过是指管理人员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培养和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政策水平高是指管理人员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教育管理队伍。管理队伍要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的内容、时间安排,建立学习制度,规范学习行为。以学习为手段,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使团队成员善于学习,特别是借鉴国内外成人教育管理经验,促使团队成员崇尚知识,提高每位管理成员的认识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成员文化素质。

(三)建立创新型教育管理队伍。管理成员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做到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新教育理念往往就是对优秀教育经验特别是自己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1]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指办学或举办体制、投资或投入体制、招生体制和大学生就业体制、学位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是指成人教育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物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优化,能够有效地按照预定管理目标运行。教育手段创新是实施人才培养过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工具,不断运用现代新兴科技来提高教学媒体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最优化水平的发展过程。[2]教学内容创新是对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其既能适应知识型经济社会的需要,也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3]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方案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的大众化教育模式已经取代了原有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等学院在教育管理制度方面不仅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对教育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管理制度的民主性程度不够等等,都是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说,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对于保证整个学校有序高效的运转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其中的重难点.如何推进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提升资源的配置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各方面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应积极对教育管理制度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型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力,进而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本文在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方案.

1.3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缺乏对于高教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等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面对着改革的急切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开始对管理制度及其改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朱亚梅《浅析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4),文章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之中,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应对挑战,同时也应在现有教育管理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审视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相应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推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彭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探索》(2014),文章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实现要建立在观念的革新之上,制度的创新之上,以及管理方法的尝试上,大力推进管理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例如唐春燕《论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创新》(2007)文章强调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创新,要理顺政府与学校关系,实行高校管理的自主化;坚持依法治校,实行高校管理的法制化;创新管理观念,实行高校管理的人本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实行高校管理的灵活化;何海霞《对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2011)文章主要对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行动方案做一些浅显的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是,很少有文献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系统的分析.因为在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方案,希望能够为未来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力资本,所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基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管理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这是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属于知识分子的群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管理意识.此外,由于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其他教育管理制度中未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合适的改革和创新方案,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2.1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主导着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他们的积极性是否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于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发展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是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学量的计算和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使得高等学校的教师教学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一是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师的教学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标准之一,事关教师的自身利益.当前,许多高校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就是上的课程的数量,但是这显然不符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除了上课外,教学过程中的其它环节,例如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这些也应该被折算成课时,算入教师的工作总量中.二是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和两方面有关系,即教学和科研.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系统,导致教学这一方面的标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基本上职称的评定都是将科研作为了重要标准.这一评定标准让大多数的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方面,对于基础的教学工作,则是完成既定的教学量就行,更谈不上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2.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依照学校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来进行学习,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学生可以免修或者免听一些课程,少数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一些课程等等.但因为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资源的束缚,当前的改革还是力度不够.具体来说,一是学生转专业依然困难重重.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大多数院系都会对转专业设置严格的要求,对本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一旦不能转专业,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效果.二是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不够.由于选课事关学校资源共享的问题,学生选择的自不够,这种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适当的自。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生个性的不断变化,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更为的弹性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但由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没有适当的自,因而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就缺乏必要的弹性.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编撰主要基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国家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规范”.因此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安排的,而专业课的编撰则是基于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规范.只有少量的校级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会由学校进行开设,课程量非常少.此外,这些课程的种类也较为单一,出于国家专业型人来的培养模式,课程也是依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设计的,因此设计出来的课程种类也缺乏多样化.

2.2高等教育管理的制度改革

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会涵盖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管理部门在设计管理制度是,对培养人才的目标理解不充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未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所以,树立“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基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来设计制度,并且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才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1.树立“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的观念.“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宗旨.虽然学校也承担着人才的培养、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服务等等基本职能,但是人才的培养仍然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能过度重视科研的发展,将其摆放在主导位置,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这一高校的基本职能.具体来说,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的观念,使得学校的所有管理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体现出社会、知识和学生发展的最新需求.2.建立校内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同合作机制.教师、学生、课程以及教学设施都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整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课程管理以及教学设施的管理都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保障整个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建立校内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同合作机制,可以在制度上将各管理部门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通过沟通和协同合作来逐步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有效的解决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有序健康发展.

3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事业有序高效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3.1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多元化的迅猛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建全球一流的高等学校,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培养和吸引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水平的教师.因此,教学人才是高等院校的宝贵财富之一.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论资排辈现象非常严重,学校内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所以,应当打破教师职务的终身制,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师授课,同时,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机制,形成充满竞争氛围和活力的内部管理制度.

3.2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通用”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人培养的结合等等,希望能够培养出一大批既有创造力,又有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富有个性,能适应国际和国内新形势不断变化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还需要对学校的入学制度,学分制度等等具体的人才培养制度进行创新,因为只有制度的创新才能够激发高校、资源和学生个体的潜力,凸显出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

4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激烈竞争的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多元化社会环境中,还面临着全球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同时,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各方的不断变化着的需求.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涉及面广,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断的坚持探索,深化改革和创新,建立一种适合世情、国情、校情的弹性化教育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完善,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件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

〔2〕何海霞.对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33+61.

〔3〕吕品.基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卷宗,2014(12):243-245.

〔4〕彭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2):214-215.

〔5〕唐春燕.论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16-117.

〔6〕王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6

一、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进步过程

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研究有经济特征学派、政治特征学派、科技特征学派、思想心理学派以及多维综合学派。要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看来不可专注于某一个角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内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的系统构成的;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服务四个基本方面。一个社会是否是现代化的,要用系统的观点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我国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阐述道:“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高度发展的文明形式,它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全部特征”。总而言之,社会现代化虽然是个综合的社会体系,但它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社会的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十点: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英文中在educa-tion(教育)前面所冠的形容词obligatory,其含义为义不容辞的、必须的、义务的。所以这里的义务应当理解为带有强制性的,也就是必须实施接受的意思。义务教育准确的定义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顾明远主编《教育辞典》第1卷,第69页)。1619年诞生于德意志魏玛邦的义务教育,到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实行,尔后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目前义务教育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年限一般在5年到12年之间,可见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之上,构筑起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体系。

(3)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

(4)成人教育高度发展,终身教育思想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贯穿整个教育体系。

(5)教育事业法制化,实现依法兴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也就是说,从教育思想到办学、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的标准,以教育法制化为手段推进教育现代化。

(6)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高等教育走向“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之路,职业教育走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之路。

(7)教学内容丰富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侧重地设置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组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8)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采用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声像教学与电子计算机教学。

(9)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制度。

(10)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社会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十点要求,大多与教育体制相关,特别是前五条的内容,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2.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政策,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达到现代教育水平的过程,以及最终使得教育高度发展,满足本国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教育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转化。教育现代化的水准并无一个绝对的尺度。由于教育本身具有较为复杂的属性,如有社会性、生产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等,因而有的教育规律具有世界性,有些规律依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区别,不可能划定全世界统一的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现代化,现阶段可以参照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所达到的教育现代化水准,结合我国物质、观念、制度、传统等若干层面的实际状况,确定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各个主要项目的内涵,在实践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

具体地说,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如下七点要求:

(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为教育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矗。

(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要使社会成员具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

(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功能齐全,效益优良,结构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4)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要建立完善教育法规体系,加强管理手段与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法律上与条件上的保障。

(5)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建设优秀的教材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6)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学,扩大施教范围,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7)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现代化。以先进的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实验手段,揭示出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育现代化对现代教育的七点要求,涉及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思想基储价值观念、管理原则等问题,故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构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这两个概念是隶属与包容的关系。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与有关制度的总合,而教育制度是指整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体制包容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隶属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教育制度改革有其自身具有的更深刻的内涵,教育制度的创新必须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条件。教育机构指的是进行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场所和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的机关。教育应当做广义的理解,所以教育机构应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如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职工学校等)、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辅导站)、成人教育机构(如职工大学、干部管理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如国家教委、省市教委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如教科院、教科所、教育教学研究室等)。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就是符合我国国情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服务的教育机构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道德问题;对策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道德是指在高等教育学校系统中,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学校公共权利,管理学校内外公共事务,提供全校师生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但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不断变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及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等原因,管理者在教育行政管理中通常着眼于教育目标,往往只注重效率问题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问题,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道德失范事件屡屡发生。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道德失范的表现

1.管理目标忽视育人

高校教师的晋升首先以教师的学位为标准;其次以专业性学术论文及著作的发表以及科研成果来衡量,且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是高校教师收入重要部分。因此当代高校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古怪现象—高校教师专注于学术著作的写作及专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而无暇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从而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其次就业率是影响高等院校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待就业人数在2015年已达到了就业高峰期。各高校在比拼就业率的时候往往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的指导,盲目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这不仅是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2.组织机构科层化忽视民主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注重科层化。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的细化导致部门、科室的不断增加,一方面这会使管理更加细致化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较低一级的部门需要服从上级的指令因此会导致较低一级部门服从的机构增加,工作效率反而降低。组织机构的科层化也会导致院级部门的所有决策要服务服从于校级行政管理部门,从而致使校级行政管理部门权力的集中,不利于发挥各院系的行政管理作用,忽视了管理的民主化。且组织机构科层化使学术活动、教师教学受制于行政管理,教师的教学权利、学术活动都无法发挥民主化。

3.管理制度忽视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注重制度化、规章化。无论是对教师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严格依据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强化了规章制度,忽视了人文关怀。如现在高校对教师有着严格的管理。不许迟到早退、不许无故请假、教师评职称有着年龄限制。这些规章制度有利于对教师的管理但同时也忽视了对教师身体健康的关注以及心里健康的关心。现代的教师不同于七八十年代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更富有开放、独立、个性,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教师面对着来自学校、生活、社会、时代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学校应根据这一代新生教师的特点,转变教育行政管理理念,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兼顾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

4.民主管理制度的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管理体制借鉴了西方经验,管理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与修改,先后实行过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以及今天运行的校长负责制。可以说在管理体制方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是一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民主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形式。首先是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制度以及学生听证会制度形同虚设,致使许多教育决策在落实时存在诸多问题;其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是一个有较高民主意识的群体,他们渴望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但我国教育管理多以领导及教育行政人员为中心,一线教师缺少表达意见和利益的途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周期性的,即使召开了会议,很多教师也不敢在会上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即使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是否真的会被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管理者接纳并落实也是一个未知数。

二、解决行政管理中道德问题的对策

1.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弱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在不断侵袭着教育行政管理者,难免滋生权钱交易、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现象。这要求学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个人素质

教育行政管理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管理活动,与一般的行政管理不同,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也说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不仅要掌握教育类的专业知识也要拥有良好的行政管理技能。一名成功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同时符合现代管理及现代教育的双重要求,这也了体现教育行政管理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性。教育行政人员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个人素养以及职业素质才能做出对学校、对教育有意义的决策与管理。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跟得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践中,首先要健全教育行政管理组织。为使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有效行使行政管理职责,要建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时进行定期换届选举,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按正确程序进行管理,避免部分领导管理者钻了空子进行违法交易。其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对学校制度、决议的审议权和询问权及对领导的选举、评议监督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民主管理监督,建立民主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监督工作。这包括来自上级的监督、教师的监督、来自学生的监督以及来自教育系统外的社会群众的监督。形成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监督工作体系。只有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不足与弊端才能解决教育行政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清梅.职业院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职业技术,2010(9):59.

[2]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郝栋.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与当代》.2009(6):

[4]戚文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263-265

[5]仇颖.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其发展对策分析[J].2011(2):17-18

[6]毛一军.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J].吉林教育.2012(2):59-63.

[7]许珍花.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路径.[C]广西教育职业教育第七期.2010:67-68.

[8]傅海洋.校长治校应有人文关怀[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8(6):35-37.

[9]谢春风.关注我国教育发展的道德向度:基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46-50.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制度科学信息化

高校成人教育档案是高校从事成人教育、科研及其他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高校成教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其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做好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成教事业发展、提高成人教育管理质量、展示成教业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对成人教育档案利用需求不断增长,对成教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严重影响到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因此,我就高校成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高校成人教育的特点及档案材料的形成

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已经形成自己办学模式和办学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办学的开放性。(二)办学层次的丰富性①。(三)学习方式的灵活性②。(四)教学的分散性③。(五)学员层次的差异性。成人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使教育教学管理,档案材料来源面较广,种类繁多。有文书档案,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成人教育工作的政策、法规等文件;有成人教育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学籍管理及有关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文件;有学校制定的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经费安排、奖惩措施等方面的文件;有学籍材料,学员入学登记、学员学籍卡片、学员成绩总册、在校学员名册、学员转专业、休学、延长学制④等材料;有教务方面材料,包括成人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要求及安排、学期教学进度表、教材选用、试卷、考试安排、各专业授课教师简历、学术研究成果、学术交流、教学名师的精品课程及授课情况反馈等内容;有招生方面材料,包括招生简章、招生计划、招生有关的政策、招生情况比较分析⑤、招生工作总结等材料;有毕业学员档案等。

二、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思考,缺乏管理成人教育档案工作的长效机制,认为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无非就是整理资料之类的事情,只要不出差错就可以了;认为成人教育等于普通高等教育,成教档案管理应由学校考虑,轻视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成人教育学院当作一个创收的部门和增加教师收入的途径。这些都是造成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落后的重要思想根源,造成成人教育的自身发展与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认识上的不协调。

(二)成人教育档案管理队伍薄弱。成人教育学院在许多高校中属于基层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上比较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不同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员编制比较紧张,对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岗位的界定模糊,多数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档案管理成为附带工作,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只能挤时间管理档案,甚至只能利用双休日等业余时间,突击处理档案管理业务,而且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队伍不稳定,无法深入开展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以红河学院远程成人教育学院为例,在职教工加合同制员工共计16人,有三个兼职档案管理员,只有一人受过档案专业知识培训,有三分之二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无档案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鉴定材料的价值,比如:永久材料、长期材料混淆归档,还有大量反映成人教育发展进程的文件材料都散落在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具体的操作人员手中,没有及时归档,档案材料丢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的教育及历史凭证功能没有在成人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出来。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档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没有形成完整的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制度,导致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归档材料范围不明确、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人员职责未落实等现象都制约着成人教育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在没有查档阅档等方面机制与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造成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低质量p低效率运作。

(四)成人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薄弱。当前,成人教育档案资料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档案管理软件的很少。

三、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思考

(一)加强领导,提高成人教育档案管理意识。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摆正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位置,强化成人教育档案管理意识。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要顺应成人教育的发展规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档案作用,以方便各部门利用为目标,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成教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成教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从而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开辟成教档案服务利用工作新局面,完善服务功能。其次,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要得到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在经费、设备、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真正从行政上支持成人教育立卷归档工作,保证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将高校档案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保证档案工作的需求。还进一步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高档案工作服务学校和社会的能力。”加大对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使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走入正轨。

(二)提高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者的业务素质。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成人教育工作,而且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掌握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编目和检索、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档案提供利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可目前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出身较少,大多是未经正规训练,半路出家,其学历结构、专业水平难以适应所承担的任务需要。因此,要提高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质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刻不容缓。我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业务素质:一是可参加学历进修,获取相关的学历证书;二是可走出去,到档案馆参观、实践、进修和培训;三是培养成人教育档案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四是掌握档案管理现代技术。如:光盘存贮、缩微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五是培养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履行职责、保护历史资料、保守机密、周到服务的素质。

(三)制定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制度。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程序,完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使成人教育的行政文件、教学、科研、培养计划、学籍、考试、学员管理等归档工作有章可循,档案保管、查阅利用工作规范有序,保证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规章制度要符合成人教育发展规律及工作特点,符合高校档案管理的有关法规,符合成教档案管理实际,适应成教档案管理的需要;第二,规章制度应以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发挥规章制度的指导和规范的作用;第三,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档案部门既是制定档案规章制度的部门,又是规章制度的执行部门,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成人教育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应借助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对档案管理进行技术对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收集教育信息存入档案库。比如:成人教育文件、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培养计划、学员成绩、学员电子档案p科研信息、名师精品课程等档案化,实现成人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成人教育档案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成人教育工作服务。我建议:首先,应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以网络信息管理为主,加快成人教育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为成人教育评估、远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其次,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力量,建立档案数据库。比如,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精品课程数据库,致力于教育数字资料、信息收集、存储、鉴定和开放利用,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各教学工作站)电脑组成一个超大计算机,有利于成人教育档案资源共享。最后,要加强与学校档案部门、科研部门、图书馆及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争取得到技术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支持,只有吸引、聚合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成人教育档案信息开发与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落后状况。

(五)加强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协同配合,做好档案材料立卷归档工作。首先,要使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逐步走入正轨,规范管理,必须做好成人教育各基层单位协调配合工作。成人教育档案涉及学校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于教学管理、学生行为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需要各管理部门协同配合,完成成人教育档案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我建议:一是成人教育学院档案管理应实行分级负责制,成人教育学院兼职档案员要与各部门兼职档案员的协调配合。取得各部门配合和支持,主动督促、指导、检查本单位各部门,各教学站点现行文件的管理和立卷归档情况;二是成人教育学院领导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十分重要。立卷归档工作应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督促领导做好文件材料的保管移交工作;三是成人教育学院的立卷归档工作,要主动接受学校档案部门的检查和指导,配合学校档案部门的工作,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做好本单位的立卷归档工作。

高校必须加大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从档案形成部门的源头抓起,改革传统管理思维,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注释:

①有专科、本科甚至硕士、博士等学历教育,也可以根据岗位的需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转岗培训、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

②学员可以选择函授、电大等不同的学习方式,选择脱产、半脱产、不脱产的学习方式.

③学员可以异地辅导,可选择校本部、各成教工作站、电视、网络辅导授课等.

④学员不能按时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延长毕业时间,重修学分.

⑤当年实际招生与计划招生差额对比分析、纵向年度分专业招生对比分析.

参考资料:

[1]张航.科学高效地管理学籍档案是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陕西师范大学续教育学报,2004,21.

[2]杨江华.成人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3]教育部、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008,9,1.

[4]罗剑丽.浅议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兰台世界,2006,1.

[5]蒋纪蓓.档案化与档案化管理及归档[J].档案学通讯,2006,3(转).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9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招收网络本专科生近1000万人,毕业学生500多万人”[1]。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都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网络教育服务。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一般包括网络学习模块和管理模块,其中管理模块“涵盖了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考试管理、网上作业管理、学习中心管理、教务管理等全流程”[2],可以看出网络教学平台中管理模块基本都是对网络学院内部活动的管理。然而在网络学院外部,存在着大量的现代远程教育主管机构对远程教育的管理活动,即远程教育外部行政管理,如教育部对网络教育学院的年报年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选,各省教育厅对属地网络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的管理等。目前,这些管理活动部分处于人工手动处理,部分处于单一信息系统处理,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持续的、全面的、多方位的对‘服务行政’及相关概念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浪潮”[3]的掀起,教育行政的服务功能越来越被强调。有人甚至认为在(教育行政)各种功能中,服务功能才是最基本的[4]。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以下简称远程教育管理)作为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服务化趋势越发明显。因此,在远程教育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和服务化的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定位、功能模块的服务性设计,构建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进而指导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

二、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定位的服务性设计

信息系统的定位是指该系统到底能做什么,它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定位于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向办学机构、远程学习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管理服务的中介、实现工具和场所,其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以管理的形式开展服务活动,例如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其中重点是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远程教育制度供给服务主要指远程教育管理者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完备的、公正的制度框架,例如远程教育准入与退出制度、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学习者权益保障制度等,在该制度框架下,维护自身的办学权利,履行办学义务。同时,远程教育管理者还应该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不仅要供给制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将制度从形式化的规定转化为远程教育行为主体实际遵守的自觉化行为,教育部文件也指出“要防止和反对垄断、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它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学习者的正当权益,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5]。这包括远程教育管理机构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等措施,使得制定的远程教育制度容易为远程教育行为主体认可、接受,使之内化为他们的信念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对违反这些制度的行为给予制裁和惩罚。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信息服务主要指管理信息公开和远程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公开服务,可以提升对远程教育管理机关的监督,提高管理机关的公信力。

三、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服务性设计

现代远程教育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和信息服务通过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体现出来;同时,信息系统是现实的抽象,因此其功能模块应是服务理论演绎与现实远程教育管理内容的综合体。目前现代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规章制度颁布和执行的方式表现出来。总结“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以来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其大体上可以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准入和学习中心申报制度、网络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年报年检制度、网络教育部分公共课统考制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评选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准入制度主要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它们规定了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关于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和《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教育部还建立了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和年检制度。同时为确保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促进网络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育部还分别实行了网络教育部分公共课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和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选制度。在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和信息服务的分析框架下,现实中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内容可以分解为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准入和学习中心申报制度、年报年检制度和部分公共课统考制度,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评选制度。同时可以建设远程教育行政电子公文流转系统作为远程教育制度供给的实现手段,除此之外,网络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的评估和远程教育管理信息门户也可以纳入到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中来,作为现实中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和信息服务的补充。四、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模型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系统而对系统要素及其内容、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的结果,它是现实系统的一个抽象。模型的实质是在一组简化的假设条件下,描述一个实体活动的本质属性[6]。信息系统建立过程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型的建立过程,它是一系列模型构成的有序集合,所以在本文中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模型进行表达。在前文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定位、功能模块的服务性设计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的用户、业务系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服务体系与系统运行保障制度,本文构建了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图。从层次上来看该模型属于概念模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深入描述具体某项业务系统的结构框图。

(一)信息系统的用户。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用户包括代表远程教育管理者的系统管理员,代表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网络教育学院管理员和学习中心管理员,开展精品课程评选、年报年检和评估工作的远程教育专家,远程学习者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的用户具备不同的功能,系统管理员主要对整个信息系统以及各个业务子系统进行管理,例如各类用户帐号、密码和权限的管理,系统数据的查看、审核、汇总、备份和恢复等。网络教育学院管理员可以开展与自身相关的各项管理操作,例如个人帐号管理,本身与下属学习中心年报年检数据、评估数据的查看、审核和汇总,精品课程申报等。学习中心管理员主要可以开展年报年检、评估数据的录入修改和公共课统考报名等,而远程教育专家则作为管理中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力量,他可根据系统管理员的安排对指定网络教育办学机构的年检、评估数据进行检查,评选精品课程等。

(二)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业务系统与门户网站。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是现代远程教育管者借助信息系统向办学机构提供的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信息服务等管理服务的模型,核心是远程教育教育管理服务的业务系统及其整合的门户网站。其中制度供给服务主要通过远程教育行政电子公文流转系统实现,它可以实现拟文、发文、收文、签发、批阅等行政事务信息化和网络化,用电子化手段代替传统的纸质信函、传真、电话等介质,实现各级远程教育教育部门、学校等不同单位之间的文件、新闻、简报等信息的下发与上报。维护网络教育公平竞争环境的服务是各个业务系统的重点,它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申报与管理系统、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年报年检与教学水平评估系统、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评选系统与网络教育部分公共课统考系统实现,通过这些应用系统可以实现网络远程教育从准入,到运行过程,再到产品输出的全过程管理。远程教育的信息服务主要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与网络教育信息公开系统实现。除了远程教育管理服务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还包括了常见的网络应用模块,诸如邮件系统、BBS系统、BLoG系统以及用户管理系统等。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管理的门户网站主要给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它具备办学成果展示、管理信息、业务系统整合、用户信息服务等功能,其用户主要有远程教育管理者、远程教育办学机构、远程教育专家、远程学习者及社会公众。

(三)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上所说的各项业务系统都需要建立在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之上。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等统一数据交换接口,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等。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通信设备可以保证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能够进行稳定的信息通信;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信息系统运行与数据管理;而欲使各个业务系统间能够进行合理的数据交换,实现异构、跨平台的数据共享则必须拥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活动都在网上开展的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目前最重要、也是现存问题最大就是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为解决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准规范问题,建立不同教育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所需要的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专家组、顾问组和课题组试图提出包括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教育管理软件设计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7]。200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的第一个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为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还有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它为提高网络学习资源可共享性和教学系统互操作性而提出[8]。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中与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比较密切的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CeLtS-40.1(wD1.0)》、《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CeLtS-33》。然而较为不利的是这两项标准皆处在研制阶段,尚未上升为国家标准;同时还需要等待标委会研制了符合该标准的测试软件,并制定一套测试认证工作流程方能够使标准具备实际的意义。因此总的来说,为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同时还需要在遵循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远程教育管理的特点加以改造。

(四)安全服务体系与运行制度。欲使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持续稳定的提供it服务,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这包括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措施和相关的管理运行制度。目前,基于pKi/pmi的安全服务体系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解决方案。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主要用来在互联网上验证用户的身份,保证信息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9]。pmi(privilegemanagementinfrastructure,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个新的信息保护基础设施,能够系统地建立起对认可用户的授权[10]。通俗的来讲pKi解决了用户确认,即“你是谁”的问题,而pmi解决了用户能做什么的问题。因此基于pKi/pmi的安全服务体系能够有效的保证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合法用户的确认与授权管理,在技术上建立起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作用的发挥需要相应管理运行制度的支持,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和岗位职责、软件维护、档案数据管理、运行日志、机房管理、运行结果的评价分析制度等。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篇10

一、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进步过程

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研究有经济特征学派、政治特征学派、科技特征学派、思想心理学派以及多维综合学派。要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看来不可专注于某一个角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内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的系统构成的;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服务四个基本方面。一个社会是否是现代化的,要用系统的观点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我国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阐述道:“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高度发展的文明形式,它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全部特征”。总而言之,社会现代化虽然是个综合的社会体系,但它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社会的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十点: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英文中在educa-tion(教育)前面所冠的形容词obligatory,其含义为义不容辞的、必须的、义务的。所以这里的义务应当理解为带有强制性的,也就是必须实施接受的意思。义务教育准确的定义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顾明远主编《教育辞典》第1卷,第69页)。1619年诞生于德意志魏玛邦的义务教育,到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实行,尔后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目前义务教育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年限一般在5年到12年之间,可见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之上,构筑起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体系。

(3)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

(4)成人教育高度发展,终身教育思想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贯穿整个教育体系。

(5)教育事业法制化,实现依法兴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也就是说,从教育思想到办学、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的标准,以教育法制化为手段推进教育现代化。

(6)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高等教育走向“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之路,职业教育走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之路。

(7)教学内容丰富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侧重地设置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组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8)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采用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声像教学与电子计算机教学。

(9)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制度。

(10)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社会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十点要求,大多与教育体制相关,特别是前五条的内容,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2.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政策,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达到现代教育水平的过程,以及最终使得教育高度发展,满足本国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教育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转化。教育现代化的水准并无一个绝对的尺度。由于教育本身具有较为复杂的属性,如有社会性、生产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等,因而有的教育规律具有世界性,有些规律依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区别,不可能划定全世界统一的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现代化,现阶段可以参照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所达到的教育现代化水准,结合我国物质、观念、制度、传统等若干层面的实际状况,确定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各个主要项目的内涵,在实践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

具体地说,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如下七点要求:

(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为教育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矗。

(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要使社会成员具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

(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功能齐全,效益优良,结构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4)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要建立完善教育法规体系,加强管理手段与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法律上与条件上的保障。

(5)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建设优秀的教材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6)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学,扩大施教范围,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7)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现代化。以先进的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实验手段,揭示出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育现代化对现代教育的七点要求,涉及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思想基储价值观念、管理原则等问题,故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构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这两个概念是隶属与包容的关系。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与有关制度的总合,而教育制度是指整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体制包容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隶属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教育制度改革有其自身具有的更深刻的内涵,教育制度的创新必须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条件。教育机构指的是进行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场所和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的机关。教育应当做广义的理解,所以教育机构应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如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职工学校等)、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辅导站)、成人教育机构(如职工大学、干部管理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如国家教委、省市教委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如教科院、教科所、教育教学研究室等)。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就是符合我国国情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服务的教育机构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可以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学制系统、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均权型的领导管理模式、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教育科研机构与信息网络。

(1)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这个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个双向制约影响链条的中心环节是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政策规定,都要以这个教育方针为核心。衡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这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正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诚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的“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科学的学制系统

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系统。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性质、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关系。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要求建立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包含各级成人学历教育在内的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保障适龄儿童与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因此适龄儿童与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保证适龄儿童与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同时还实行制订一系列与学制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如国家考试制度、学生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以及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与教育督导、教育评估制度。这些内容既是教育法的规定,也是建立科学的学制的基本要求。

(3)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也应作为教育制度统摄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正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除实施上述的学校教育制度外,还应实施一系列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与之相对应的非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与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以及广播、电视台(站)等大众宣传媒介形式,向社会公民有组织实施的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我国80年代初期诞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就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少效益大的新制度、新形式。

非正规教育可以包容在广义的社会教育之内。社会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必将得到高度发展。社会教育中的社区教育同社区建设的结合,是教育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城市与农村将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一县一乡(镇)”为基本形式的网状社会教育结构。这些都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值得探索的问题。非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为社会公民提供了与工作、生活密切联系的广袤的学习空间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它具有实用性、直接性、现实性与灵活性,并且具有与个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特点,因此是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说学校教育制度在终身教育思想统摄下,要进行一系列变革。用终身教育的观念运行教育,教育不再只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事情,而要贯穿于整个人生。

终身教育思想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可以说是使一个在需要接受某种教育的时候,能够受到以恰当的方式和内容给予的最有效的教育。这样,教育就不必也不可能全部集中于人的年轻时代,必须在人的一生中分散地进行。相应地,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有机会接受终身教育,而且还应当主动地要求接受终身教育。

为此,学校教育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或使社会公民从事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属于认识能力的智力因素条件与属于志趣、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条件,特别是应具有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否则,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得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要相应地进行调适,重点是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创造性、教学的双向交流等。仅此还不够,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学校的设施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可为成人提供服务,还应开讲座、搞培训、办函授,采取多种形式发挥终身教育机构的作用。终身教育体系,大致来说,包括作为准备教育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两大部分。学校教育是相对稳定的,而成人教育是灵活多样的。但从整个终身教育体系来说,它是个灵活性的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要考虑教育设施和教育机构,但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要求管理机构通过联络、组织、协调、咨询、中介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充分发挥教育与培训的职能。

(4)均权型的领导管理模式

反映国家教育制度上的特点的模式,称之为教育制度模式。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制度模式大致可分为集权的、分权的与均权的三种类型。原苏联、中国、法国属集权型代表,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管理;美国为分权型代表,强调地方分权,实施开放、多样的管理;日本为均权型代表,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结合,中央与地方政府均有一定的教育决策权。这里“均权”不是指平均分配权力,而是指大权在中央,小权在地方,中央与地方两权结合。这只是个大致的区分,每个国家在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尽一致,不尽典型。我国解放以来,经济上采取原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教育管理上也仿效原苏联的集权型管理模式,强调集中领导。

这种方式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集中运用较为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开创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但随着国家经济与政治的改革和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不仅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而且有悖于我国的国情,已大大不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更与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相左。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正是与世界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即均权化相一致的。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取向是采取在国家掌管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发挥地方管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原则。

《教育法》第十四条中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更具体一点,《教育法》第十四条与十五条的内容指出:①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②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③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⑤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教育工作。以上这些规定,不仅是规范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条款,引导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与介入。

(5)法制化的管理制度

教育法制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要求在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上实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