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5:09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管理特殊群体

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64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育人合力,形成家校育人的有效模式,推进农村学生进城之后的有效管理和学生各种学习生活的城市化进程,在学生习惯养成、心理沟通、心智成长等敏感热点方面取得良好成果,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并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但要做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最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总体的将近三分之一,也深深影响到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对于最后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加强家校合力形成,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值得关注。

一、寄宿制学校特殊学生群体种类及其主要共性问题

寄宿制学生中主要存在的特殊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问题生学生群体等。这些学生群体所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是远离家庭,在正常上学期间脱离父母的监管,缺少爱的滋润,心理上或自卑、孤僻,或存在一定的阴影,在管理中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各种习惯的形成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由于心理的创伤或阴影容易产生叛逆和对抗,使教师、父母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家庭教育很难很好配合学校教育,容易根据特性形成团伙。这就导致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的周期性相对较长。部分学生远离父母,学校教育成效显著,回家后教育完全放松,形成一个教育的“真空带”,管理中容易产生屡教不改的刺儿头学生,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研究

我校是一所完全的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于下辖的五个乡镇,全部为农村学生,学校规模大学生多,特殊学生群体问题明显。我根据多年来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查研究,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特殊群体有效管理的策略:

(一)全面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深入研究学生具体状况,分类建档有效管理

对于每一级新生首先全面做好摸排工作,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进城务工情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习惯形成状况、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在详细了解基础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认真将所有学生分类建档,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做好奠基工作,提高今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完善学校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与管理的渠道,有针对性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管理

在学校中,在认真摸排分类归类建档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可以拓宽并完善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渠道。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宣泄室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的沟通教育有效渠道;问题学生导师制、一对一学习结对帮扶制的落实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转化的有效渠道;“爱心妈妈热线”“悄悄话信箱”等可以成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的教育沟通管理的有效渠道;班级QQ群可以成为班级学生间、师生间、家长与老师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管理与沟通同等重要,必须加强渠道建设,真正做好做扎实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将沟通与教育管理双管齐下,多渠道多措施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不断为特殊学生倾诉、发泄、宣泄寻找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三)整章建制,对于寄宿制学生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机制化

严格制定完善并落实好寄宿制学生管理的具体制度,从学生学习、卫生、安全、生活、就餐、就寝、如厕、返校等各方面制定并完善制度,管理中形成制度化管理;加强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制度落实,学校拓宽并完善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有效渠道与策略,必须加强工作落实,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形成教育管理转化的常态工作与长效机制;学校与班级管理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团队建设活动阵地、国旗下演讲、道德讲坛等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定期开展教育大会、辅导大会,各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交流会,使工作常态化。通过整章建制,不仅对学生管理制度化,也使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将工作做成常态化机制性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成效。

(四)完善家校育人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教育

对于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实情是五天在学校,两天在家中,一年内有两个假期在家中,所以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成效是否能坚持,家庭教育也较为重要。在具体的管理教育中,家校能否很好配合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直接决定教育的成效,因此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加强家校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对学生管理的共识、针对问题齐抓共管共同落实管理教育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配合、定期开展家校访谈等要做好做实,不能抓在学校松在家中,留有教育的空白缺漏时间与地点。学校应引导家长真正配合学校的教育,尤其让一部分溺爱孩子、思想狭隘的家长真正理解教师的管理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班级可以建立班级QQ群,也可以建立班级家长QQ群,进行适时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家校间第一时间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管理教育的心得与方法共享。

(五)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爱的滋润”,是治本治标加强管理的实质性问题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2

一、加强师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提高队伍的政治保障力和思想凝聚力。

1.认真按照学校党委每学期制定的政治理论学习计划的要求,结合系部实际工作情况,圆满完成每一项政治学习任务,提高了师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和“讲树促”活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实质,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文件精神,讲正气、树新风、促发展,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向学校党委提交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整改工作方案,涉及系部发展的问题多达12项,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立足特殊教育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顺畅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根据特殊教育系单独设置时间短、领导班子不健全、教师队伍年轻化等实际工作情况,系党总支适应学校“升本”工作和系部发展的需要,相继制定了《特殊教育系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特殊教育系教师业务学习与提高制度》、《特殊教育系教师学历提高与人才培养规划》、《特殊教育系教师专业培训交流汇报制度》以及一些涉及日常教学、行政工作与安全稳定工作方面的系列规章制度,特别是根据特殊教育系招有残疾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及时出台了学生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管理规定。在制定出台有关管理规章的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边制定边实行,在贯彻执行中,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并在不断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了《特殊教育系若干工作方案》,其中包括《特殊教育系教学质量检查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教师科研工作考核方案》等33个子工作方案。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好这些方案,不断促进特殊教育系整体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经系党总支研究指定了各方案具体的责任执行人,负责方案的具体落实工作。

通过制度建设的一系列工作,目前我系的各方面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比较顺畅的工作局面。

三、加强党建、团建和学生管理工作,创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局面。

特殊教育系党总支成立以来,在党建、团建及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实现管理目标,创建和谐的工作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师及学生大会,统一思想、严格管理制度,形成团结向上的系风,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

2.积极开展党的基本建设和组织活动,新发展学生党员42名,并积极探索在聋人大学生中的党建和团建工作方法,等成熟后进行推广。

3.不断探索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聋人方向)和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的管理方法,进而为发展新的残疾大学生专业积累经验。

4.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制作了特殊教育系新的宣传网页,并力求将其打造成为特殊教育系的宣传窗口。

5.加强对团总支、学生会工作的领导,召开了第一次团员代表和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团总支和学生会。

6.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党建、团建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方案。如:《特殊教育系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应急预案》、《特殊教育系残疾大学生管理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发挥社团作用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党建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团建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学生管理工作方案》等。

四、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突出日常管理,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条例,严格落实《特殊教育系教学质量检查工作方案》等,安排干部每天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每一位老师都能认真备课、上课,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辅导,没有发生任何形式的教学事故。

2.加强教师的教研工作,认真落实《特殊教育系教研室建设工作方案》等,鼓励全系教师开展经常性听课活动,每周二下午定期开展全系教师的业务交流和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圆满完成了三年制06级、五年制04级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采用了系部安排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办法,广泛建立实习基地,整体实习工作受到实习学校的好评。

4.顺利完成了三年制07级学生到新密市特殊教育学校、五年制05级学生到中牟县聋哑学校的教育见习工作。准备充分,指导教师到位,收到了预期效果,受到见习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的爱心,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5.圆满完成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聋人方向)和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的单独考试自主招生工作,两个专业共招收聋人大学生54人。

6.进一步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制定了《特殊教育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工作方案》,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训练项目,既有训练计划,也有指导和检查,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各项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7.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同时提高学生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在第七届河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上,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19名聋人大学生的集体舞蹈《怒放的生命》获得舞蹈类一等奖;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8名聋人大学生参加了今年的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展现了我系聋人大学生的风采;教育专业的李英英同学参加河南省2010届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7位聋人大学生参加了全国第七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获得优异成绩。

8.做好毕业生的专升本及离校工作。

五、结合特殊教育的专业特点,加强教研科研工作。

1.以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聋人方向)和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对聋人专业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聋生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改善聋人专业的教育教学效果,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2.聘请了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朴永馨教授、台湾东华大学的杨炽康教授到校讲学和指导工作,大大开阔师生的知识视野和眼界,并聘请他们成为我系的兼职教授。

3.学校投资150万元为我系建设了一个评估与康复实验室和一个技能训练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设备支撑。评估与康复实验室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听力康复、语言康复、智力评估以及心理测量方面的技术服务,并通过实验项目,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听力康复、语言康复、智力评估以及心理测量方面的技术技能,为将来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4.致力于《河南特教》及《特殊教育报》的创刊工作。目前,《特殊教育报》已经创办了2期,《河南特教》第1期也在编辑当中。

5.制定实施了《特殊教育系教材建设工作方案》。特殊教育面临着很多发展的实际困难,其中教材建设就是一项,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和师资力量水平,制定了教材建设的方案,并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落实,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

6.制定实施了《特殊教育系教师研讨课工作实施方案》。教师团队年轻是我们的一个工作实际,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研讨课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方式。

7.制定实施了《特殊教育系教师科研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用量化考核的方法,把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贯穿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把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团队。

1.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师研究方向的需要,设置成立了康复与职业技术教研室,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聋人方向)、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儿童康复专业和社区康复专业暂时划在一个教研室进行管理,为以后进行更细化的教研室管理打下一下良好的基础。

2.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之下,对聋人大学生的管理队伍建设进行了有力的补充,聘请了5名手语辅导员参与到聋人大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当中,强化了管理措施,提高了管理水平。

3.积极参加学校基本建设评审项目。学校在管理年活动中,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进行了细化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系的特殊教育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李玉向老师被确定为专业带头人、郭爱鸽老师被评为骨干教师。

4.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同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同行的交流。选派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参加了言语听力康复科学系的成立大会,与到会的知名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到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考察了专业建设工作;受聘参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到重庆向阳中心学习特殊教育科技辅具语言治疗技术等,全面提升我系教师的专业素养。

5.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团队的合作,帮助教师进一步确定研究方向,突出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6.根据教师队伍普遍年轻的特点,把教师队伍建设的以老带新制度化,明确了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关系,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7.制定实施了《特殊教育系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案》,从责任心入手,强化了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措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管理素质和水平。

七、以科学态度做好专业建设发展工作,为学校特殊教育发展创建新的平台。

1.进一步修订了特殊教育专业三年制和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研讨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聋人方向)和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当前最前沿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及动手能力培养课程。

2.向河南省教育厅申请增设了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面向河南省单独命题自主招生,并成功招录了第一届的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的学生。

3.向河南省教育厅申请设置了儿童康复专业和社区康复专业,从2010年开始可实现面向河南省招生,特别是社区康复专业将为郑州市的社区建设培养服务人才。

4.通过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递交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聋人方向)和舞蹈表演专业(聋人方向)面向全国单独招生的报告,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

八、对外打造广泛的交流平台,不断提高知名度,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1.2010年6月,由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郑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特殊教育系承办的“河南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市残疾人教育工作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打造了我系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平台。

2.以郑州市残疾人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为依托,与郑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于2010年12月24日举行了郑州市手语盲文推广普及工作座谈会,旨在引起社会对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视,塑造学校全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新形象。

3.制定实施了《特殊教育系加强对外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了同全国各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和特殊教育基础学校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了同省、市残联的联系,同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及许多社会康复机构的联系,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进行拓展和铺垫。

4.制定实施了《河南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职能化管理方案》和《郑州市残疾人教育工作研究中心职能化管理方案》。

5.制定实施了《特殊教育系新形象宣传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大爱无疆”爱心基金会工作方案》、《特殊教育系爱心电子商城工作方案》》等。

九、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升本”工作任务,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2010年,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升本”,并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得到了全力推进。特殊教育系全体师生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以自身发展为目标,团结努力、齐心协力,为学校“升本”工作贡献力量。在学习“升本”知识、营造宣传氛围、治理卫生环境、打造全面的专业支撑材料、精心准备考察路线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各项评比工作在全校名列前茅,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从而为学校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升本”工作目标做出了贡献,也使系部面貌焕然一新。

十、做好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和基层工会、老干部及计划生育等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和既定的工作目标。

1.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以学生管理为重点积极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整体水平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对高等特殊教育的认识

高等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科学技术等手段,对身心有残疾的人,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活动,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既符合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广义上讲,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等特殊教育一方面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地区差异及特殊群体数量等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中国高等特殊教育不仅能帮助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还可以将特殊群体转化成新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普通人接受高等教育都很难,要想开展高等特殊教育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极大提高,这是高等特殊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狭义上讲,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特殊群体的需求有关。特殊个体的发展取决于遗传基因、成长环境、主观能动性、教育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特殊教育在特殊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高等特殊教育能更好的对特殊个体的特殊需要进行补偿,明确特殊个体生命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进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高等特殊教育能增强特殊个体的自信心,更好的促进特殊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特殊个体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发展规模的壮大,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投入。但应清楚的看到,不能关起门来办高等特殊教育,高等特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高等特殊教育需要与全纳教育相结合、需要与家庭教育、需要与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与医疗康复及社会就业相结合、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二、实行有效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

高等特殊教育的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上级部门对高等特殊教育的管理,一方面是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的管理,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后者。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存在教师、学生、财务、仪器设备等诸多要素,如何将这些要素合理的结合起来,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科学管理必不可缺。有效的教育管理不仅能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还能强有力的推动学校的发展。

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学生是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的主体,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应以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不能只坐在办公室,有空要走进特殊学生当中,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特殊学生视校如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明确特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情况、身体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需求,让特殊学生们知道自己在学校中的位置和权利,能够满足特殊学生的合理需求,建立为特殊学生服务的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者在处理与下属的关系时,要秉着公平、合作的教育管理理念。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现行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由岗位工资、业绩绩效、科研绩效、补贴等多个部分构成,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利益分配已打破了平均主义,逐渐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教育管理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一把尺子。对于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学校是一个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地方;而多数普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首先是把学校视为维持生计的地方。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尤其是面对在奖金、职称、职务晋升等敏感问题时,一定要秉着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决定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能增强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有效的管理可分为高度集权的个人管理和适度分权的合作型管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组织内部应实行适度分权的合作型管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各专业跨度很大,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作是分工细化的必然要求,而教育管理者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通过组织成员来实现,更是离不开彼此间的合作。可以说,合作是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到教育组织内部的合作,大到教育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间合作办学等。同时,合作存在于高等特殊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设计、决策执行、协调关系、合理控制等,都离不开合作。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当坚持用全面的、动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科学、民主、合作的管理思想,促进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系统内部的优化。从整体上看,高等特殊教育组织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动态系统,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方向、在职培训、人才引进、学生就业等方面。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作为领路人,不能只低着头走路,需要抬起头看看方向,需要综合性考虑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的诸多要素,不能被动的适应环境,要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发展。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实施战略管理,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发展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将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教育管理手段的多样性、教育管理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管理过程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2]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12

[3]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和《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州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发展目标

(一)努力提升普及水平。到2015年,三类适龄残疾(即视力、听力、智力残疾,下同)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建立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到2020年,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水平,将州特殊学校建成一所容盲、聋、智障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中心特殊教育学校。

(二)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根据实际办好特教班和认真开展好随班就读工作;高中阶段学校要积极招收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学生;特殊学校要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切实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教育、民政、卫生部门、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建立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机构。

二、加快建设步伐

(一)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30万人口建1所特殊学校的要求,到2015年,完成龙山县、泸溪县特殊学校建设和州特殊学校、凤凰县、永顺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任务。按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确保州特殊学校和永顺县、凤凰县、龙山县、泸溪县等5所学校达标,基本形成州、县市两级特殊教育学校体系。

(二)统筹建设附属特殊教育班。各县市根据实际在普通学校统筹建设附属特教班或认真做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要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教具学具、图书资料等教育教学资源,满足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学习、生活和康复训练需要。

三、切实加强领导

(一)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特殊教育发展列入议事日程。要完善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把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落实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编制、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税务、公安、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在保障残疾孩子入学、孤残儿童抚育、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配备、工资待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特教学校企业税收减免、残疾人口统计等方面通力合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制订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培训;组织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制定特殊教育发展、特教师资待遇等经费政策,按规定承担特殊教育事业经费保障的责任。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特殊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引导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编制部门负责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核定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编制,保障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依托社区服务机构,配合基层残联组织,对残疾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咨询和指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协助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就业种类和用工准入资格进行指导和规定,帮助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分类和检查诊断证明,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特殊教育招生的筛查鉴定工作;对在校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定期复查和医疗康复指导;对教育康复效果进行评估鉴定;承担向社会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的工作。

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实施征管范围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公安部门负责与学校一道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确保学校周边安全稳定。

残联负责每年11月底以前对年龄段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类别、等级、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数据统计,登记造册、建档;承担组织开展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和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

(三)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特殊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的督查落实,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进行督导评估,向社会公布督导评估报告,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四)形成社会合力。加大特殊教育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殊教育教师和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舆论氛围。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捐赠及免税的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民间组织支持特殊教育,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赠特殊教育、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

四、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一)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要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要切实加大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和配套建设好特殊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州本级财政按每年80万元、县市财政每年以县域总人口为基数按照不低于每人0.5元的标准设立残疾人教育事业专项经费,用于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培训和特教学校活动开展等。要足额落实公用经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的6倍拨付,学生人数少于100人的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应高于此标准,同时,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设施设备更新、维修、校园改造等项目的资金投入。

(二)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落实医疗保障有关政府补贴政策,并对在校残疾学生实行生活费全免和给予交通费补贴。在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按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标准,由相关部门拨付免费经费。

(三)认真做好资助工作。积极筹措资金,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残联部门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福利所募集的福利金也要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兴办特殊教育。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配齐配足各类教师。根据国家、省编制文件,按照教育康复并重、医教结合的要求,配齐配足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要配齐生活教师、安保人员,保证残疾学生住宿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除配齐学科教师外,应逐步配备心理康复教师、语言康复教师、医疗康复教师、特教职业教育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

(二)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重点抓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特教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各县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在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六、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管理,建立特殊教育教研网络和校本研修制度,鼓励学校和教师结合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州、县市、校际科研学术交流合作,努力提升特殊教育研究水平,着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四)完善随班就读机制。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市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各县市要建立随班就读的管理指导机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各类制度,抓实抓好随班就读工作。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县市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充分运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指导特殊教育;建立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七、大力加强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5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并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证明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当前是势在必行。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广大农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没有普及,还有很多残疾儿童处于没学上的状态。本文针对当前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践,提出加强边远地区农村乡镇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保障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切实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科学发展。

关键词:

边远农村;特殊教育;问题;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影响整个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一、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残疾儿童入学困难

据2015年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但是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直辖后,由重庆市直管的9区12县扩大到40个区县,边远的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所辖19个区县(其中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管理。在3400多万总人口中,有2000多万是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目前全市40个区县中,只有36个区县设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还有4个区县没有创办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供视力障碍儿童就读的学校也仅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办起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县农村,特别是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相当一部份残疾儿童未能入学。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多。而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抚养,大多也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吃上饭而已。经济的压力,交通、信息的闭塞,意识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离家较远的特殊学校上学,他们成为孤独的留守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重普教轻特教的思想很严重。他们看不到特殊教育深远的社会意义,认为一个区县残疾入学适龄儿童顶多100—200多人,与普通中小学动辄十几二十万学生来说,特殊教育完全没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区县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学至少有100多所,多的达300多所。从学校所数和学生人数来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数少、效益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与其他普通中小学一样,仍按人头经费划拨,殊不知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费用开支要大得多,运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说,现行教育经费投放是按学生人数划拨的,一所普通中学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达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保障经费也按普通中小学的生均经费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办学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残疾儿童学生数量较少,上级部门划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学校选址放在城镇的边缘地区或远郊农村,根本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这样的学校无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功能教室等,完全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办学目标无法实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教学水平不达标

作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教学班级的分配和课程设置都有特殊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师的待遇很低,以重庆为例,不少地区的特殊教育津贴还是15%,几十年不变。教师评职晋级的机会少,且评审标准没有考虑到其特殊性,执行的是和普通学校一样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师评职晋级的难度,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笔者作为教师职称评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学校的教师,有的年度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特教教师扮演着教师、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与康复的复合型知识,严格的要求,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与工资待遇形成的反比关系,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得过且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特殊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对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千秋基业整体中的一部分,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千万个残疾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政策法规引导,措施落实到位。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校。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规章,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落实制度,责无旁贷。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县农村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认识必须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特别是各区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专门的领导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专业的业务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资金必须保证到位。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持中,特殊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学校那样以人数划拨保障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经费应专项资金支持并及时划拨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校舍修建改造、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残疾儿童从人生出世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体残缺,随之而来的是心理残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对他们残缺的身心就会雪上加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同幸福安康。2、拓宽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边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要求,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点、针对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举措,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分级分类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数量与素质并重,树立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观;培养与培训结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望与厚待相称,建立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举,打造"双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激励与制约制衡,良性运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边远农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比如,在我们重庆市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残疾儿童从小就跟着父母或民间艺人吹唢呐、吹奏葫芦丝、巴乌等民间乐器,学校就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也必须均衡、重点发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工作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尽心尽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关心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成长,中国的特教事业就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天的阳光就会洒满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肖非,傅王倩,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5,(08):3-8。

【2】王培峰,丁勇.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J],中国特殊教育2015,(02):15-21。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残疾儿童少年,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全市特殊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到2015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区、市、市、开发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利用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条件的幼儿园要开设学前康复教育班,接收适龄残疾儿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4.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依托现有的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构建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5.积极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要将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教育机构、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

1.各特殊教育机构要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需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认真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

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在随班就读人数较多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保护。

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包括多媒体教室在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利用好省级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盲文和中国手语研究推广工作,开展特殊教育的对外交流、校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市特殊教育研究水平。

6.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禁将特殊教育学校用于普通教育。在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

2.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利用好省拨福利公益金,结合我市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3.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就读普通高中的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4.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鉴于特殊教育生均成本高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3—5倍确定,高中及以上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2—3倍确定。所需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

5.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逐步增长。在安排教育经费增量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2.执行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执行省定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职工人数和残疾学生人数1∶3配备,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需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人员,并纳入教职工编制管理,实行教学、医疗、康复相结合,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有效矫正和补偿。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富余的中小学教职工符合条件的,可调整充实到特殊教育队伍。

3.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师及手语翻译,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具体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到位。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工作量计算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人数情况,适当高于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特教特办,定期研究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督导检查。对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7

在我区特殊教育是最薄弱的教育环节,也是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体系最不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两基”攻坚中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需要补课攻坚的重要方面。“两基”验收时国家要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达到6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验收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达到80%。而我区目前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足10%,很多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零,这与国家的要求差距甚远。所以,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其职责,以当地县政府为主把县域内发展残疾儿童、少年责任依法承担起来,采取特殊措施,带着感情、带着真情,履行使命,抓好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设法完成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关注和关爱特殊教育是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更是残疾儿童、少年这一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落实发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各项职责

要根据的实际制定合理的规划,明确规划的职责,统筹资源,合理布点,加强领导,扩大拉萨、日喀则特殊学校招生规模,加快山南、那曲、昌都特殊学校建设进度。采取以随班就读为主,办特殊学校、特殊班、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除盲、聋、哑外,应主要安排随班就读。要明确招生职责与任务,落实招生责任,细化具体工作目标要求,使这项工作有人具体抓,具体落实,并实行量化考核。各中小学尤其特殊学校要特别加强管理,明确教学和管理具体职责,切实关心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成长,让残疾儿童、少年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生存生活质量,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进一步落实好发展特殊教育的保障政策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提供残疾儿童、少年基本的义务教育保障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结合的实际2010年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草拟的《自治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经费问题的实施意见》(藏政发[2010]77号),明确了一系列经费保障的有关政策。文件明确规定:“我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特殊补贴按本人基本工资及特殊津贴(基本工资的倍数部分)的30%计发”。“师生比编制调整为1:3”。“特教学生三包经费标准按年生均5000元核定,今后根据实际情况再予以调整”。“将特教教职t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普通学校核定标准的两倍,将特教学生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普通学校核定标准的6倍,同时继续实施免除学杂费的免费教育政策”。“财政单独核拨职教专项经费,每个专业年均拨付经费不低于10万元”。文件还对学校规划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信息化建设、教师培养和培训等多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这一政策的出台的,社会反响好,含金量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关怀和抓好特殊教育的决心和信心。这样好的特殊优惠政策在其他省区也是少有的。然而,为什么我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缓慢,主要是特殊教育工作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力,甚至很多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对政策知晓度低。客观上无学校、无师资等理由谈的多,而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抓作落实的主观努力不够。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的要求着力抓好改善民生工作,但执行层面往往跟着说的多,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细化抓落实抓具体不够。也有人误认为“普通教育都抓不好还抓什么特殊教育,等同家把学校建好,教师配好了再说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区发展特殊教育的艰巨性和任务的紧迫性。

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管理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他们从事残疾人的教育[作。教育部门应统筹协调做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具体规划,并积极想办法依靠区外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专业院校和机构或对口省市委托培养、培训,形成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6.≥教育论坛地,以满足我区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除手语、盲文教师外,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从地、县其他学校补充调整解决。根据特殊学校或班级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率高、教师和管理人员需求量大的特点配齐配足教职工以满足特殊学校或班级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充分发挥拉萨、日喀则等特殊学校现有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特殊学校教师定期委派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机制。

进一步做好业务指导和数据监测工作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80-02收稿日期:2016-08-26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XJK014aFZ003)、湖南省教育科学特殊教育研究基地和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建设的部分成果。

一、问题提出随班就读是将特殊儿童、少年安置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幼儿园、中小学、职教)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践探索,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策略[1]。为了保障随班就读的顺利推行和实施,随班就读工作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构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和科学的支持保障体系。在社会支持理论下的支持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支持体系[2],三个支持体系相辅相成,是有效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班就读在各级各类政府的推动下,在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残联、家庭、社区等的实践中,在随班就读教师、共同学习的小伙伴的参与陪伴下,定能最终实现从“随班混读”到“随班乐读”到“全面发展”的目标。政府在宏观层面上是推动随班就读发展的主导者,为随班就读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是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1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已基本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随班就读行政管理模式。政府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政府的推动在随班就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和政策是用以规范我们行为、保证国家秩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对于随班就读来说,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是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首要与关键环节,而政府又是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随班就读是一个由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实践形式[3],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支持需要。要提高随班就读教育的质量,就必须为随班就读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形成制度体系的保障。因此,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政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政府政策制定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从提出随班就读理念,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随班就读的政策制度。作为体现教育平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要教育形式,国家对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颁布了各级各类的法律和文件。《残疾人保障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表明了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明确了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权利[4]。《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的目标。从各条例的颁布可看出,我国随班就读法律法规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行政管理层的决策和实施更为重要。研究者曾从政府层面出发,对湖南省各地区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了湖南省随班就读政府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的文献及调查结果发现,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政策制定和实施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政府管理层对随班就读认识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从国家以往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中可看出,相比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完善更为重要,随班就读有时只是一带而过,致使下级政府部门缺乏对随班就读的重视,加大了工作开展的难度。②随班就读所需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随班就读软硬件环境建设存在短板,教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随班就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放于同一班级里学习,而是需要用特定的设备如资源教室、特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真正融合。③资源教室的明确定位是保障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以上的问题导致了政府无法发挥其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二、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应有的角色与功能1决策者

政府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随班就读工作开展实施情况的决策者,需要在宏观层面对随班就读工作予以指导。各级各类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残障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残障儿童入学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决策权。中央政府根据我国国情确立随班就读发展的宏观政策,制定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支持的相关政策法规,地方各级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的同时,需要根据当地随班就读开展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制度,并完善各类保障制度。

2管理者

有了完善的政策制度,还需要规范的管理,才能发挥其实效作用。各级各地政府需要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系统的管理,如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特殊教育学校及普通学校档案管理及教育教学是否合理、随班就读师资力量培养工作是否落实等。只有做好管理工作,才能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投入者

经费投入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物质基础。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政府作为投入者,对随班就读对象的筛查检测、残障学生安置、学校环境建设、资源教室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培养培训、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为了保证随班就读的质量,政府需要设立专款专项,在经费层面上给予随班就读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三、对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角色与功能发挥现状的分析调查中,湖南省某地区政府领导反映有些县级政府由于对上级随班就读政策理解不够,导致上级和下属之间在随班就读工作开展和管理上存在理解和执行的差异。同时,有调查显示,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特殊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认为政府关注较少、基本不关注和较少关注的占到了67%。目前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政府管理层缺乏对随班就读的关注、认识和宣传。其次,随班就读经费的投入也存在缺陷,导致学校环境建设不足,阻碍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最后,缺乏对资源教室、资源教师的明确定位也是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功能发挥的建议1提高执行能力,完善支持保障体系

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执行能力及加强管理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是保证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政府是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主导者,其管理层需要对政策文件理解透析。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过程中,应首先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并且在实践中学习,制定出适合本地区随班就读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政策文件更深入地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同时,各行政部门需设立全职的特教专干,专门负责本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专门负责残疾人教育的组织机构。因此,各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教育条件等实际情况,设立由相关方面专家组成的特殊教育指导委员会。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随班就读质量

经费短缺是阻碍随班就读工作、影响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国家十分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并且教育部对各地区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扶持,但是笔者发现,对于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来说,经费仍然短缺,导致了“随班混读”的现象。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在建立随班就读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需要逐步增加资金的投入,以保证随班就读质量和工作的开展。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设立随班就读的专项经费,并制订资金使用的详细规划,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根据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专项资金中划分出一定经费用于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获取经费支持。二是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拨放一定的费用用于随班就读硬件设施的建设、随班就读老师及学生的资金补助等。

3建设资源教室,有效落实随班就读

资源教室的建设是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资源教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支援,促进残障儿童学业和行为的发展。《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因此,为了使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班级,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的学习平台,资源教室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资源教室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政府需要针对本地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分布情况,根据我国对资源教室建立的政策和制度,确定资源教室的布局,确保含有5名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立1所资源教室。同时,政府及学校需要分派专门的管理人员,并且建立规范的资源教室日常管理和运转制度,以确保充分利用资源教室,保障随班就读质量,从而有效落实随班就读。

参考文献:

[1]刘全礼随班就读教育学――资源教室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甘少杏,兰继军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7―10.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9

一、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残疾儿童少年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二、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对象。随班就读的对象: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自闭症及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对象一般为各类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象的认定:凡年满6周岁的残疾儿童到义务教育服务范围内学校就近入学登记前,应到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或残联指定的有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鉴定,由家长持鉴定证明向所在学区的普通学校提出入学申请。

二是合理安置学生。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并在座次安排、课桌椅、教学器具、生活设施等方面满足其特殊需求。以每班安排一类且同类残疾随班就读学生1-2人为宜,原则上不超过3名。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班应适当减小班额。同时,要为随班就读学生选配好助学伙伴,学校应安排师德素质较高,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的班主任。

三是加强学籍管理。各有关学校要及时为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学籍,并在市、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备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随班就读学校要保障随班就读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学校要按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分别建立花名册,并报上级教育部门备案,对随班就读学生实行普通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办法。随班就读学生因身体健康、治疗等原因休学、复学,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

四是完善管理制度。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的招生安置、筛查鉴定、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检查指导以及资源教室管理等制度,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一是加强融合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让随班就读学生平等参与班级各项事务,营造尊重、宽容、友爱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培养其自尊自强、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普通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学生的教育,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校风和班风。普通学生的综合评估要增加尊重和帮助随班就读学生的考核内容,以便更好地促进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二是加强个别化培养。要制定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重视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使其受到适合的教育、康复与训练。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享有不少于30分钟的个别训练时间。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评价内容,综合评价学生发展情况。随班就读教学执行普通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作适度调整。

三是完善教学资源。要制定好资源教室建设方案,在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适当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为随班就读学生得到针对性辅导和训练创设必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机制,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辐射本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保障。资源中心须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随班就读学校应主动邀请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的个别教育教学训练。注重发挥康复、医学、特殊教育机构等专业人员的作用,争取社会相关团体和机构的关心与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四、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是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配备。资源教师是资源教室的核心,5人(含)以上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须配备1名专职资源教师,2至3名兼职资源教师;5人以下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须安排1至2名兼职资源教师。

二是规范随班就读教师管理。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制定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证书制度、准入标准及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随班就读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应当关爱残疾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和管理能力,掌握随班就读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应当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相关背景或接受过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有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或康复训练实践经验。

三是健全随班就读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教师培训计划。设区市特教资源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组织重点培训,县(市、区)负责全员培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将特殊教育纳入新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特殊教育学分应占继续教育学分的一定比重。实施特殊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四是在师范院校增设特教知识技能课程。省内师范院校应面向全体师范专业学生增设特殊教育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并在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的培训课程中增加特殊教育课程,努力使每一位师范生都具有融合教育理念和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及技能。

五是加强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各级教研机构要选聘专职或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指导随班就读工作,不断加强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各类随班就读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

六是建立随班就读教师考核和奖励的双向机制。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入岗位绩效考核内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在评选表彰和特级教师职称评定时应给予适当倾斜。

五、强化随班就读工作各项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主体,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建立教育、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全市随班就读工作健康发展。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做好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区域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要设专人负责随班就读的行政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各地要做好随班就读经费保障工作,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照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加大对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教学教具配备以及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特教补助、无障碍环境改造等的支持力度。

三是提高发展水平。依托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对各级特教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学校教研、科研等工作的指导,强化特殊教育管理人员、相关专业人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管理教师的培训,全面提升我省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困境;因应策略

专业伦理是[1]为有效保护服务对象权益,维护专业团体地位与声望,专业的从业人员透过团体之讨论与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订立专业守则或公约,要求全体会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越是专业性强的领域,从业人员专业伦理素养越重要,对从业人员伦理要求也越高,较之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中弱势的残疾儿童,其专业性、实践性、伦理性更强,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判断、伦理决策与行为也更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分析了他们面临的伦理困境,探索了解决困境的策略,以期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伦理的重视。

一、特殊教育教师常见的专业伦理困境

(一)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伦理困境。多项研究表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等专业素质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比如,王雁等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分为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的调研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44.3%,其中,专业知识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占70.4%,专业技能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56.5%。[2]陈秀敏对普校随班就读教师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随班就读小学教师在带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之前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3]服务性是专业的重要特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服务特殊儿童,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已经尽心尽力,但专业成员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做好专业服务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足势必导致他们不能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甚至是不当服务。比如,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康复训练中急于获得效果,违反训练原则等行为。这不仅不利于服务对象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声誉,也使他们在专业活动中感到无力、无奈、无助。

(二)教育场域复杂———管理的伦理困境。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场域较为复杂:一是特殊儿童构成复杂,班级中通常兼有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比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多重障碍儿童等。二是特殊儿童障碍程度不同,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三是特殊儿童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突然的尖叫等等,导致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就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对于特殊儿童的管理充满伦理冲突。从行为动机上看,如果特殊儿童有意违反教育教学的行为,教师适当惩戒是必要的,也会起到警示作用,但特殊儿童的干扰行为往往由障碍所致,而非故意。管与不管,如何管,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采取措施,不仅内心伦理冲突强烈,而且难免出现偏差行为。因此,学生管理是特殊教育教师最大的职业压力源。[4]而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管理中的内心冲突不能得到及时纾解,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5]

(三)教学效能感低———职业枯竭的伦理困境。由于特殊儿童自身障碍的原因,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特殊教育教师的劳动效率不高。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导一个特殊儿童,却收效甚微,尤其是那些具有某种严重障碍而学习能力较差的特殊儿童,如“针对有些学生的教育,教师经过十数次甚至是数十、上百次的训练,学生仍然难以接受”[6]。所以,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自我教学效能感较低。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职业枯竭。[7]职业枯竭的特征是工作满意度低,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离职意向或离职。因此,职业枯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情感依赖、离职倾向及行为,进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四)专业综合性强———合作的伦理困境。特殊教育是一门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的领域,只有在特殊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医生、语言康复师、物理康复师、职业康复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团结合作下,特殊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国外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均是在多领域专家团队的参与下完成的。同时,家长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力量,关注专业人员与家长的合作交流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缺少特殊教育教师与其他专业领域专家合作的平台,虽然有些专家自发组织各种活动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支持,但作用有限,难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家长仍然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和训练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参与意愿不高,“参与的面很窄,参与的度也很浅”[8]。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因应策略

(一)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我国比较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2012年和2014年,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先后下发《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10]两个文件,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笔者认为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体实施路径有三:一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从业标准,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均要求达到大学水平,在培养规格上普遍实行“学历证书+教师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模式。[11]制定专业准入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关,是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大学的教育学院与特殊教育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康复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专业发展一体化,持续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是使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逐渐确立专业理想、深化专业情感、提高专业技能,完成专业化自我建构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二)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实践标准。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实践,仅凭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职业良心和人道主义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伦理的实践标准。一个切实可行的专业伦理实践标准,能使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判断与决策有据可依,充分体现其专业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性,从而保持专业团体的社会威望和名誉。[12]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的相关规范,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就制定了美国特殊教师准备与资格的国家标准,并于1996、1998、2000、2003及2009年进行了五次修订。2010年和2012年,CeC分别颁布了新修订的“特殊教育教师伦理准则”。[13]所以,针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专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困境,制定专业伦理实践标准势在必行。该实践标准应充分体现其独特性,实现其指导、规范和戒律的功能,清楚说明教师应该做的、允许做的、禁止做的行为,明确教师的伦理行为责任。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是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意识,内化专业情感,积极践行专业伦理行为,获得专业幸福感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自我专业修为养成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既要重视职前教育,也要重视职后教育。职前专业伦理教育,应以服务性、规范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伦理规范和特殊儿童预防、评估、教育训练、交往、公益活动伦理为内容,结合特殊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思考本专业中的伦理问题和面临的伦理困境,主动寻求正性有效的解决策略,达到培养和提高准特殊教育教师伦理素养的目的。职后专业伦理教育,一是应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使之认同自己的特殊教育者身份。角色意识是特殊教育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特殊教育职业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具有指导作用。二是体验幸福,提高职业承诺水平。特殊教育教师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既是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体现,又是个人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特殊教育是一项需要奉献的事业,特殊教育教师要在奉献中培育自己的专业精神,提高专业承诺水平。

(四)构建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体系。各级特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面规划、通力合作,从目标、内容、人员、措施等方面构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支持体系。从支持对象来看,应面向全体特殊教育教师,而不仅仅只针对少数骨干教师。从支持内容来看,应以特教专业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知识。从支持人员来看,除专门从事特殊教育专家学者、学校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医生、专业治疗师外,还应包括特殊儿童家长,一个负责任的特殊儿童家长积累的某种残疾的知识和经验无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以对康复治疗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措施上看,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班、学术会议、组织专业讲座、建立特殊教育网络支持服务平台、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多种措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作者:陈秀敏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震,李明政.社会工作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44.

[2]王雁,肖非,等.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5.

[3]陈秀敏.黑龙江省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现状调查[J].绥化学院学报,2014(7):21.

[4]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8):57.

[5]王辉,熊琪,等.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6):58.

[6]张筱翠.激发师资活力,提升综合素养——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15.

[7]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及与职业枯竭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9):78.

[8]王强虹.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91.

[9]教育部等五部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2014〕1号).

[11]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