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专项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4:48

风电专项规划篇1

虽然海上风电的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但大量与此相配套的工作仍旧停留在起步阶段,有的甚至尚未起步。

“我们对海上风电的准备工作做得还很不够。”面对已经出现的海上风电跃进,中国风能协会会长贺德馨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开发海上风电的困难很多,中国目前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的实力,“滩涂地域内的风场建设工程、大功率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等问题(都没解决),很多基础的工作我们都没做好。”

圈海规划争议

“如果没有政府的规划和后续文件,我们的项目(中海油威海海上风电项目)早就做起来了。”3月22日,威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贸易促进局局长助理高勤书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国家能源局的政策远远落后于项目的进程,现在是项目在推动政策的制订。

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电力巨头几近完成沿海布局之后,江苏省才将海上风电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而山东、福建、广东等省至今还尚未完成规划的制订。

1月27日,江苏省召开海上风电工程规划报告论证会,会议邀请了省军区、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省海洋与渔业局、海事局等众多单位共同参加。

在与会人士提供的《规划报告会意见汇总》中,记者发现,这份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所作的报告,在会上引起了多家单位的争议。

“规划材料多来自地方政府,未与军事部门对接。”省军区的代表在会议上说。

“风电场建成后对通航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航线预留距离过小。”海事局方面认为规划应该征求国家交通部的意见。

河海大学方面则认为规划中的多块风场涉及江苏省围垦综合开发区,另有多块风电场水深条件较好,适合作为预留航道,并建议将上述多块风场取消。

不过,上述意见均未改变当地政府对海上风电的规划方案。

“上报国家发改委的最终规划报告(和论证会前的)基本没有改变。”一位与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论证会只是走走过场。”

而记者在实地采访中获悉,河海大学建议取消的东台C1、C2风场,不仅没有取消,还被划定为首批特许权招标项目。

“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规划的科学性往往被压制。”有参与江苏海上风场调研的河海大学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省里的规划更多只是汇总地方政府的意见,其他行政部门的意见基本忽略不计。

“我们曾经提出(海上风电)规划将对吕四渔场产生生态影响,但得到的回应是,你有什么比海上风场更有效益的产业吗?多少个渔场才能带来一个海上风电场的经济效益?”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局还提出包括放弃在海洋沿岸和辐射沙洲布置风场、潮汐通道的改变将影响港航资源等意见,“没有得到什么回音。”

两个“奇缺”

“维斯塔斯的经验表明,海上风电的建设、开发和运行,远比陆上风电复杂得多。要确保风电厂良好运行,需要两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要有成熟的技术,另外就是要有项目开发方面的经验。”

在给《财经国家周刊》的邮件回复中,世界风机巨头维斯塔斯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而这两方面正是中方目前所奇缺的。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在进行海上风电开发前必须进行风况条件、设置条件、选址条件、环境条件在内的多项调查,然而,虽然众多电力巨头已经基本瓜分了东部沿海的海上风场,但针对海上风场的科学攻关寥寥无几。

“目前东部沿海树立的测风塔不下百根,但大多数测风塔只是摆摆架势,全国符合设计标准的测风塔可能只有中海油树在威海的一根。”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现有的海上风场,要么没有进行前期调查,要么其调查结果也被束之高阁。”前述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的专家表示。

和测风装置等前期调查工作相比,海上风机的难题更为棘手。即便如此,包括华锐风电在内的国内风机巨头纷纷表示已经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机”,其中华锐风电盐城基地的3兆瓦海上风机已经批量生产,并已经供给上海大桥风电场安装并网。

“目前国内陆上风机的可利用率不到90%,海上风机的技术远远高于陆地,国产风机的可利用率将会更低。”虽然上海大桥风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但很多专家并不看好其未来。“这不是商业项目,更靠近为世博会而建设的形象工程。”江苏大丰市风电产业招商局局长康红说。

“按照科学的研制程序,一般的海上风电机组样机需要先在陆上试运行,然后再到海上,而且从样机运行到投入生产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贺德馨表示。

专家指出国外超过5兆瓦的海上风机一般需要在岸上运行监测3年以上,并进行海上恶劣环境下的风机各参数非标准排量模拟仿真试验后,才逐渐确定批量生产,而国内风机老大华锐风机4年前才开始涉足海上风机领域。

更令人担心的是,海上风场将遭遇台风的威胁,而因我国海上风电的极值风速目前仍无法确定。

“桑美台风2006年登陆浙江,最大风速78米/秒,导致浙江苍南风电场28台风机倒了20台,整个风场几乎报废。”顾为东说,如果没有科学、扎实的研究,海上风场将难以避免苍南的灾难。

“目前运营的国产风机质量问题,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后集中爆发。”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能源与电力系统分析师曹寅说。

并网“老大难”

和陆上风电一样,海上风电也将遭遇并网难题,其难度甚至远远高于陆上风电。

曹寅认为,虽然海上风电场相对于陆上风电场更靠近中国的经济中心,电网容量较大,而且海上风力较为稳定,但是仍然存在谐波污染、电压波动及闪变等问题。

中电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风电并网总容量1613万千瓦,并网风电容量较2008年增长92%,系近年来风电并网增速最快的一年,即便如此,仍有587万千瓦的风电因未能并网而空转。

“电网已成为推进风电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今年年初的“能源经济发展”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说,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速度大大超出规划,远远超出了电网的发展规划,直接导致电网难以消纳新增风电。

“风电的随机波动特性导致对电网的贡献率难以超过10%。”顾为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风电在电网中的比重超过5%,就需要以智能电网进行调控;比重达到8%~10%以上,如果没有水电或燃气发电进行调控,则将危及电网安全。

“海上风电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网技术的发展。”据顾为东介绍,江苏电网目前最大负荷约6000万千瓦,而到2020年,江苏仅海上风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2300万千瓦。

为促进风电并网,国家电网已经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并积极开展智能电网的研发工作。

“(智能电网)这都是长期的研发项目,欧洲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已经持续了20多年,前后投入资金上千亿美元,但至今也没有彻底攻克(这一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力专家表示,将风电并网“押宝智能电网是不明智的”。

与此同时,顾为东的“973”非并网风电项目也在就解决超大规模风电电量的问题进行研究。

风电专项规划篇2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发展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现代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交通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400万元,年度经费3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l00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为承担单位,形成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跨技术领域、跨部门的创新团队,较好的实现了资源的集成。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历史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40.7%,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0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249件,增长17%,授权量5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超级秘书网

风电专项规划篇3

关键词: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流程

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负荷预测、电力平衡、负荷分区、站址落地、廊道选择等。供电规划一般不涉及发电厂等电源点。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一般由供电公司联合规划部门共同编制,下面将浅谈如何开展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流程、注意作法、注意点。

1主要工作流程

1.1资料收集阶段

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致要求,对规划区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确定城市电网规划原则。规划部门负责收集城市建设规划及城市规划图等资料,供电部门负责收集历年电力负荷、电量、电力建设情况资料。

1.2负荷预测阶段

根据历年负荷及城市规划情况,研究分析该规划区的负荷特点,选择多种方法对规划区进行总负荷及分区负荷预测,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规划区总负荷及分区负荷。该工作以供电部门为主,规划部门根据规划用地情况,采用负荷密度法等进行校核。

1.3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线路走廊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结合多种变电站规划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优化得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站址及建设规模,确定变电站接线方式,规划确定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走廊路径。在规划工程中,工作组要及时与规划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保证规划用地及线路走廊具备可行性。

1.4初步审查阶段

邀请市规划局、国土局,各县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及县供电公司等,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规划工作组结合初审结果,调整优化规划方案。

1.5征求意见阶段

征求各有关单位对初审修改完善后规划方案的意见,征求意见单位包括市、县规划、国土、发改委、环保、水利等,市区还需征求各区政府、园区、各规划分局意见。根据各单位回函,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

1.6专家评审阶段

由市规划局主持召开专家评审会议,邀请市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省电力公司、省电力经研院等专家组成专家组。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成果,规划成果在市规划局网站进行公示。

1.7市政府审查、批准阶段

首先要通过市规划委员会预审查,再通过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查,最后,由市规划局报市政府批准。批准后的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作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市规划局统一、实施。

2主要作法

电网专项规划紧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步伐并保持高度统一,确保规划项目和走廊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为规划的有效执行奠定基础。严格履行专项规划审批程序,保持市县区域的高度一致,确保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严肃性。

强化五个层面的机制:

(1)强化市县公司层面机制。供电公司内部建立起公司分管领导、发展策划部、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县公司发建部构成的四级管理体系。公司分管领导负责监督管理,发展策划部负责职能管理,承上启下,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负责专业规划具体编制,县公司发建部负责协调、解决电网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强化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机制。联合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电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合同对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管理,促进规划既满足电网内部要求,又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3)强化与各级政府层面沟通机制。专项规划内部编制完成后,市、县公司层面分别征求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国土部门意见,按照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再次征求意见,并获得规划、国土部门同意批复意见,确保电网专项规划成效显著。

(4)强化专业部门层面机制。公司内部按照电网规划管理办法,明确发展策划部、营销部、基建部、财务部、运维检修部、调控中心、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信通公司及各县公司,确定相关专业人员职责分工、各司其责,明确考核评价。

(5)化技术支持层面机制。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要与各县公司沟通协调,确保电网规划编制实现高标准、高目标及高质量。另外,需要加强与市城乡规划研究院合作,提高规划变电站位置及输电线路走廊科学合理性。

3规划注意点

3.1负荷预测

一般负荷(均布负荷)、点负荷预测要相结合。供电公司一般提供负荷预测方法,规划单位(规划局或规划院)具体计算,不宜直接套用供电部门提供的计算结果(因为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规划编制部门更熟悉)。负荷预测要考虑到城市区域的开发强度。35千伏系统在很多城市市区里是限制发展的。城市电网规划应贯彻分层分区原则,各分层分区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避免重叠、交错。

3.2变电站布点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确定变电站容量、数量、区域位置。变电站布点专业性很强,不仅要考虑分区域负荷,还要考虑到电网系统。在城乡供电专项规划中,110kV变电站是布点工作的重点。变电站选址原则(符合城市规划、负荷中心、进出线、交通、电磁、环境、防洪、抗震、地质)。500kV变电站布置在城市;220kV变电站布置在城市周边,接近负荷中心;110kV要深入负荷中心。

3.3高压走廊布置原则

高压廊道分两种:高压走廊和地下管沟。根据城市地形、地面和道路网规划,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做到捷径、顺直,同时减少交叉;35kV及以上架空线路应规划专门通道。

新建、规划高压架空线路不宜跨越城市中心区、重要风景旅游区。市区尽量采用同杆多回架设,采用窄基塔。城市道路下电力管道(电缆沟)要规划到位。市中心、高层建筑群、城市商贸区、重要风景区等要采用地下电缆供电。

4结束语

城乡供电专项规划要求首先明确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电网规划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力求电力设施规划建设远近结合,电网网架结构坚强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次是坚持规划原则,包括依据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原则;与城市其它市政工程设施相协调的原则;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符合电力行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原则;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增长需求的原则;远近结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管理的原则。再次是要按照合理流程开展规划编制、意见征集、评审、修改完善等。最后城乡供电专项规划应按照法定上报、审批,方才可以完成城乡供电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怀源,周步祥,冯燕禧,等.城市电网规划中负荷同时率的选择技术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2011,34(1):38-41.

[2]沈锐.电网规划与电力设计对电网安全影响分析[J].广东科技,2014(2):85-86.

[3]蒋洪增,侯杰.配电网建设中的实用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3.

作者简介:胡中鲲(1979-),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网规划、电源接入管理工作。

风电专项规划篇4

关键词:东港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与管理

日照市东港区是我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之一,2012―2014三年建设项目涉及东港区三庄镇、陈疃镇、西湖镇、南湖镇和后村镇5个镇,共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6片7.62万亩。2012年度和2013年度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获得优秀等次。目前,2014年度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已基本竣工,现就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做法浅述如下几点:

1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前期工作

为确保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成为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的工程,东港区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前期工作。

(1)规划前期,我区组织人员到项目所在镇、村进行广泛动员,宣传上级支持水利发展的有关政策,介绍项目规划、建设目标及项目实施后对增产增收发挥的作用。项目村召开村民大会,围绕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听取群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的按照群众意愿规划工程,让群众参与到工程中来,把我们的规划思路、建设内容告诉他们,听取他们的建议,既起到了宣传作用,又把群众好的建议采纳到项目中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使项目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工程,改变了过去群众对项目建设的不闻不问、建后利用率低的问题。

(2)在项目前期规划工作中,我区精密策划、精心布局,高标准规划设计。由于项目大部分投资在田间工程,为使管网整体布局最优化,技术人员驻扎工程现场,和项目镇水利站技术人员、村水管员一起,对每个灌溉片、每条管道、每个出水口都反复论证,确保工程布局合理。在制定灌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作物需求,积极探索随机灌溉制度,保障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3)在搞好前期规划的基础上,对工程进行精确定位测量、放线。不但对拦河坝、塘坝、蓄水池、大口井、泵站等单体工程定位测量、放线,对复杂的灌溉管网也进行了定位测量、放线。对工程进行定位测量、放线时,我区技术人员、测量人员、镇水利站技术人员、村水管员一起,对规划的工程再次进行核实,个别规划不合理的在定位测量、放线时适当进行了微调,确保了工程布局合理化,为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强化组织领导

我区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列入"区级大项目"之一,并纳入各项目镇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东港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任指挥、分管副区长任副指挥、各项目区所在镇镇政府及有关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指挥部”,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力保障项目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区所在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了有效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市区领导经常到工程现场巡查,检查工程质量、调度工程进度、检查监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检查项目五大员到位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督促落实、整改,并多次召开工程建设管理会议,规范、严格工程的建设标准。

3严抓工程质量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我区按照有关规范和施工标准严格加强施工监管。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监督、高水平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在具体执行中,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指挥部积极开展工作,指挥部人员天天靠在工地上,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严格按照施工合同条款,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责成项目实施单位限期整改,保证了工程的按时保质完成。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控,项目区收益村分别设立农民质量监督员,农民质量监督员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掌握辖区内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全程做好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农村水管员的质量监督,既对工程建设实现了双重监理,又熟悉了工程状况,既确保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又方便了日后工程的运行管理。同时,为严把材料质量关,推行第三方检测制,全方位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将工程质量管理贯穿于表象工程、隐蔽工程,贯穿于工程源头、田间地头,力争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品牌工程。

4抓创新,提升项目建设的科技水平

我区2013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中,后村镇皂户沟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灌溉工程采用先进的风光互补电源技术,将太阳能、风能2种清洁能源有机地组成一个发电系统,利用"零存整取"的方式,将塘坝内的水源提到高位蓄水池,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同时,利用高位蓄水池的水位差,通过管网将水送到田间,采用微喷、喷水带等灌溉形式,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方便管理,提高管理和用水效率,通过在管道进水口安装测水量水和监控设施,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管护自动化水平。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利用风能、光能,节约运行费用,设计研究应用风光互补系统并入电网这一创新理念,其特点是当发出的电功率超过负荷需要时,多余的电力向电网供电,即向电力公司卖出电力,不足的电力由电网向用户补给,即买电。其关键技术是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电能并入电网,可以把分散不用的风光互补电能并入到电网,解决了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灌溉工程中风能、光能只在提水浇灌和提水至蓄水池备用时发挥作用,大部分时间闲置,浪费清洁能源的问题;解决了蓄电池维修更换费用过高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5资金管理

我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县级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执行,市区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资金拨付实行区级报账提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6运行管理

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区建立了以项目区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在项目区成立了农田灌溉专业合作社,项目村水管员是合作社主要成员,参与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合作社将项目按照片区明细到水管员,划定了责任区,落实管护责任,将水管员的工程管护、灌溉服务、水费收缴等工作纳入水管员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切实将工程建后管护落到了实处。同时,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水费按方计量收费,收取的费用用于工程的管理维护、水管员的工资补贴、用水合作社日常开支,费用专款专用,确保了工程的健康良性运行。

风电专项规划篇5

【关键词】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由于电力工程具有投资数额巨大、技术密集、配套设备结构性能复杂等特点,大量风险客观存在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之中,一旦风险发生,将会给电力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对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要实现有效管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电力工程不同阶段中风险的特点及其所呈现出的外在表象。而对风险的充分把握是建立在科学的调查方法之上的。因此,只有充分掌握拟调查对象的内涵、类别以及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风险因素调查方法,为后续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以及政策方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工程项目风险因素

工程项目风险因素是指由于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项目团队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的因素。

如从工程项目系统要素角度出发,可分为来自工程项目环境要素、工程项目系统结构、工程项目的行为主体所产生的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若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可分为工期、生产能力、市场、信誉、人身伤亡、安全、健康以及工程或设备的损坏、法律责任等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若按管理的过程和要素可分为高层战略、环境调查和预测、决策、项目策划、技术设计、计划、实施控制、运营管理等工程项目风险因素。

然而对应不同类型的风险,其所具备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若要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便需要对电力工程风险因素及其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

三、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因素

(一)电力工程项目风险

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且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因而,风险调查也应该在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为深入、全面认识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有必要先了解电网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过程。

电力工程的整个过程可划分为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计划与设计、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准备、列入发展计划、组织施工、竣工验收这七个阶段。

不同的工程潜在的风险存在差异,因此在调查方案的设计中要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具有以下特点:投资数额大、工程项目投资差别大、建设周期长;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短不一;投资回收期长;技术密集,配套设备数目较多,结构性能复杂,质量安全要求高,协作单位多,任何配套设备出现质量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项目的运营特性和运营水平;影响投资因素多;效益与风险的共生性。

此外,电力工程项目还涉及众多主体因素、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与考虑不周都可以导致项目实施失败。

正因为电力工程项目具有以上特点,因此电力工程项目风险也具有如下相应的特点。

(二)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电力工程风险具有与电力工程项目特点紧密结合的如下特点:风险的多样性,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身意外伤害、无过失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等;电力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均存在风险;风险造成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的;电力工程实施过程具有相应的规章、程序,因此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也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风险管理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在于促进项目最后的成功。

四、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

(一)调查的构成

调查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来了解情况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现实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客观依据。调查工作由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工具、调查参与者等几个方面组成。一般而言,调查过程大体分为准备、调查、统计与分析这三个阶段。

(二)调查方法比较

调查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常见调查方法的特点介绍如下:实地调查能获得直接、生动、具体的一手资料,但对调查者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事故、灾情的调查;人员访谈法获取信息及时,可以引导调查方向,可以使用更多的辅助设备,但成本较高,访谈过程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结果容易失真,这种方法适用于事实调查、意见征询等;问卷调查法不受首测人数限制、被调查者可以自由表达意见、资料易良好,但对调查设计水平要求较高、答案质量很难控制,适用于验证特定的假设情况;文献调查法效率高,但所获资料指示书面的、间接的,只能作为参考,适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互联网调查法效率高、资料全面,但对调查者资料收集能力要求高,适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电话调查法成本较低、随机性较强、回应率较高,但抽样具有局限性、难收集敏感性问题,适用于问题简单、不涉及隐私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应结合被调查对象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调查方法。

(三)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

电力工程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其风险具有不同的特点,结合电力工程不同阶段及其风险的特点并结合上述的方法确定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

利用网上、书籍和杂志资料的方法收集已有电力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风险因素进行汇总,按项目实施进程进行分类,为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2.调查方式

结合电力工程的特点,将按阶段进行调查。在决策阶段,调查工作的主要目标为电网工程项目政治风险。调查工作一方面要从研究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发展规划入手调查可能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从研究相关法律条款入手,调查法律方面相关要求,避免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背法规要求的风险。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首先,通过电话访谈、个人访谈、文献调查的方法向相关政府机关收集城区发展建设规划等的相关宏观发展规划信息。其次,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项目施工地点已有的工程地质、水纹地质、地形、地震气象、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的查阅,收集施工条件概况。再次,可以运用对企业高层的访谈,结合头脑风暴法以及德尔菲法收集专家们关于技术、经济方面可行性的意见,为今后工作中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项目计划与设计阶段,调查研究工作采取对相应专业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技术、经济、招投标、合同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设计一方面列举出第一个调查阶段搜集到的计划、设计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填写问卷的专家结合计划实施的工程的新特征对可能存在风险进行选择,并设计开放式问题,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可能存在风险进行补充。

在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准备工作阶段,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全体计划录用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测试,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心理素质、执行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对采购人员通过邮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采购计划、采购具体工作、产品供应的选择、合同谈判、签订管理、合同结算等几个方面入手。

在组织施工阶段,风险发生的随机性比较强,故本阶段,调查采用现场考察的方法。这一阶段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安全、范围、工期、费用、质量、组织、沟通几方面。调查工作主要由风险管理负责人进入现场,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实地调查,并及时汇总上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在竣工验收,投运、交付生产以及项目后评价阶段中,可能存在风险大概分为质量、档案、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这几方面。作为汇总阶段,可以再次使用头脑风暴法,请高层领导,以及各项专家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以上几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给出相应意见。

五、结论

本文结合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及其类别以及目前的调查方法,对如何能够更加科学、正确地获取电力工程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如果能够结合电力工程各个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那么便能够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者更加准确地预测、分析并避免风险的发生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工具,据此制定的对策也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吉弗兰根,乔治诺曼.工程建设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冯瑞,李良.保险基础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费尔曼,米德,威廉姆斯.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经验和信息来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汤姆·詹姆斯.能源价格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王卓(1982—),女,辽宁盘锦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风电专项规划篇6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大桥、1.44平方公里的*、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风电专项规划篇7

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山东风电发展迎来了有序发展的新时期。但如何使大规模风电和电网协调发展和运行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专家指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调度控制上,要保障优先消纳风电,确保大量风电接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发电、装机容量8年翻两番

山东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集中在半岛沿岸地区、海岛和山区海拔较高的平坦区域。“山东绝佳的地缘和自然条件优势,非常适合发展风电。”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许崇庆表示,山东海岸线长达3100多公里,沿海岛屿数百个,风能密度大,年平均风速高,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山东省节能办负责人介绍,风能是水能的10倍,也大于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的总和。山东省的风能资源总含量为6700万千瓦,相当于3.68个三峡水电站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风电资源居全国前三。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在此基础上估算,认为山东全省可开发的风电场有38座。其中烟台可开发13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青岛、日照各地也均具备建设风电站的自然条件。

1985年,山东第一台风电机组在荣成市马兰湾建成,标志着山东探索风能源开发利用的开始。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发展新能源的日益重视,从2006年开始,华能、鲁能、华电、大唐和国华等大型电力公司积极投入到山东的风电建设中,山东风电产业出现了迅速增长的态势。

自2004年以来,山东省风电的发电量、装机容量年增长均在100%左右。据山东电监办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山东电网并网风电场有49座,装机容量达到306.4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年底,山东电网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以上。今年4月份,山东的风电最高发电负荷达250.6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山东电网风电月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11.78小时。

风电已成为山东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随着新增风电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山东风力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张,山东风电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按照山东省的规划,今后将重点在烟台、青岛、威海、滨州、东营、潍坊等沿海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场,并逐步向浅近海域发展,建设一批海上风电项目。

相关专家表示,我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保持高速发展。凭借丰富的风能能源和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山东风电市场吸引着众多国内外风电企业纷纷抢滩。

取得低风速新突破

近日,山东瑞其能电气有限公司人员表示,他们自主研发的1.5mw发电机组自2009年7月并网发电至今,在低风速时,其发电量是同风场国外进口风电机组的1.46倍,其技术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风能专家表示,瑞其能2.3m/s的切入风速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最低的,相对于传统的及后起的国际知名企业84m叶片的2.7m/s切人风速及3m/s切入风速来说,瑞其能的产品无疑是目前风电低风速切入方面的代表性技术。山东瑞其能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智表示,“虽然瑞其能风机2.3m/s切入风速、10.5m/s满功率发电。在国内外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止步于此,我们的目标是朝着更加长远的方向发展,与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一同进步,引领中国风电市场走向更加独立自主、高端、更加正确的技术路线上来,真正做到中国的风电掌握在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手中。”

据了解,低风速区是指年平均风速在6~8m/s之间,年利用小时数在2000小时以下的地区,全国范围内可利用的低风速资源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且均接近电网负荷的受端地区。

目前,国内的风电开发集中在西北、东北和华北、东南沿海等风资源丰富的高风速地区,低风速区的风电开发几乎处于空白。

在风能资源较好地区的风电开发已趋饱和,受限于并网瓶颈而不断“弃风”的背景下,低风速区风场开发逐渐引起各方关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为突破并网瓶颈,在风电发展方面,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改“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模式为“集中+分散”的方式,发展低风速风场,并鼓励分散接入电网。

今后,低风速地区的风电装机规模将会继续加大,作为大基地接人大电网之外的电网开发格局的有效补充。据介绍,低风速省区的风电发展目标有望从不足10%提高到20%,并鼓励分散接人电网。这意味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亿千瓦风电装机目标中,将有2000万千瓦的份额属于低风速风电开发。

业内专家表示,低风速发展方面的突破有标志性意义,将开启山东省低风速区风电开发的新阶段。据介绍,目前,国内部分实力型风电企业均已将目标瞄向了低风速发展领域,风电发展的新趋势日益显现。

风电项目成旅游景观

曾几何时,风车旋转的神奇和美妙,还只是青岛人在电视、图片上才能看到的画面。如今,青岛风电经过几年的开发,终于迎来了收获期。从即墨到平度,从胶南到黄岛,已有上百台风车迎风转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那些耸立在山顶上仿佛预示着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大风车,也成为当地新增的旅游景点。

据了解,青岛市规划中的三大风电长廊“即墨沿海风电长廊”、“平度风电长廊”和“黄岛、胶南沿海风电长廊”已经基本成型,目前,岛城在建的大型风电场包括黄岛捉马山、胶南六旺、平度云山、即墨丰城等,随着一架架大风车的转动,风电这种“一本万利”的新能源将陆续走进青岛市的千家万户。

风能是一种洁净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其发电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几乎为零,因此享有“蓝天白煤”的美誉,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在开发风力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岛市气象台的气象专家介绍,青岛市属于季风气候,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每年的春季、秋季和冬季风力一般都在3级以上,十分适合风力发电。“即墨鳌山湾一带受崂山余脉和海岛影响,形成了长达60多公里的狭长疾风带,具备借风发电的良好天然条件。”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指出,新能源是“蓝黄”战略中的重要产业,风电项目将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产业,目前山东风电在黄河人海口及沿海地区已经有多个成熟的发展带。“在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华能的风力发电项目每年为乡镇带来2000万元的财政收入。”郑贵斌说。

迎来“有序发展”时期

山东省发改委能源与交通处资料显示,到2011年底,山东省风电装机预计将达到200万千瓦。山东将鼓励海陆域风电建设,开发山区风能资源,推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适时启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建设,着力打造烟台、威海、东营、潍坊和滨州5个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力争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实现全省风电装机600万和1000万千瓦目标。

山东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将鼓励海陆域风电建设,开发山区风能资源,推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着力打造5个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力争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实现全省风电装机600万和1000万千瓦目标。

郑贵斌称,黄蓝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对欧美国家极具吸引力。风电项目是欧美国家的强项,山东半岛应该利用政策和产业扶植优势,引入先进技术,届时创造的产业价值将是难以估量的。2011年11月份,“蓝黄办”准备到韩国进行蓝色经济区项目洽谈会,届时将吸引其到山东半岛进行新兴投资。“目前国内的风电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委员、《中国风能》产业研究部主任赵锦卓表示,我国风电项目建设5万千瓦以上规模需要国家发改委审批,而5万千瓦以下则由地方政府行政审批。

据统计,山东的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几乎都在5万千瓦以内。一些大型风电项目,也通过多期工程,将建设规模控制在5万千瓦以下,规避了政策审核风险。

山东电监办市场处处长徐英表示,作为收紧地方风电项目审批的第一环,由国家能源局统一审批的第一批2600万千瓦项目开发计划已下发到各地,计划于2012年前完成。

许崇庆表示,国家统一规划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国家收回风电项目审批权已落到实处。未来,风电新建项目的审批建设将更加规范。

地方审批风电项目,将不能统一并网,也不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地方政府核准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之前,须拿到国家能源局的复函,否则不予通过。国家电监会将对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情况进行摸底,是对在运行风电项目的一次整顿。

一系列政策和规范的出台,预示风电有序发展时期的来临。“风电行业进入有序发展格局后,风电场为确保并网安全稳定性须增加成本投入;同时,中小风电设备企业为消化库存和维持订单增长而进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徐英说。

专家认为,推动山东省风电有序发展,需进一步明确风电调度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强化全过程管理,确保新能源发电与电网的和谐、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风电管理长效机制,成立风电场入网管理组织机构,实现风电场并网运行规范管理,筑牢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基础。着力完善标准体系,部署相关部门加强学习风电管理规章制度,借鉴先进经验,严格按照《风电场调度管理规定》,对风电场的有功控制、无功电压调节、低电压穿越、模型参数等各个方面细化指标,进一步落实具体要求。

全面加强风电场验收管理,组织开展新建风电场规范化验收工作,梳理风电场并网验收流程,总结以往风电场并网验收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新人网风电场符合规程要求。强化风电场调度管理,以专业化管理为目标,规范风电场基础信息报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调度管理模式,形成闭环管理流程,提高风电场发电调度执行力。开展“防止风电机组大面积脱网”专项核查,以风电场自查自改、地调检查指导为主线,开展以涉网保护配置、35kV小电流接地系统消弧消谐装置性能为重点的核查活动,制定整改计划并监督整改措施实施,消除可能造成风电机组大面积脱网的各种隐患。

电网安全遭遇严峻挑战

“风电在带来绿色清洁能源的同时,也给电网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其间歇性和逆调峰性,对电网稳定运行和调峰调压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山东这种火电机多、调峰困难大的省份,电网调峰的能力决定了风电接纳的能力。”山东电力调度中心新能源管理负责人说。

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方面是由于风电本身固有的随机性、间歇性特点造成的,主要是在夜间低负荷时,火电机组的最小出力基本是额定容量的一半左右,当风力发电很大时,火电机组需要停机来保证整个电网负荷平衡,但是由于风电的不确定性,为保障白天高负荷期间的供电,火电机组是不能随意停机的。

而盲目发展也给风电产业带来诸多隐患。个别地区风电发展过快过多,并网点集中,而原来的电网结构没有能力容纳大量风电集中接入的,这会导致电网出现安全稳定问题。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条件下,集中接入的风场只能减少并网发电功率,这就会降低风电场的发电效率。

风电的反调峰特性增大了电网的调峰难度。风电功率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导致风电容易出现反调峰情况,山东风电的反调峰特性较为明显,给电网的调峰带来了困难,而山东电网缺少水电、燃气和抽水蓄能机组,调峰能力不足,因此山东电网的调度管理随着风电的大规模接入面临着极大的调峰困难和挑战。

据了解,由于风电发展过快,配套设施、管理措施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目前风电场的运行管理不够完善,多数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存在未投运风电功率预测系统、不具备有功功率调节能力、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监控系统未与调度机构监控系统进行联接、运行人员的电网运行知识匮乏等问题,降低了风电并网运行的可靠性,使风电场的并网运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消纳风电成亟需解决的问题

风电大规模接入的同时给山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如何消纳大规模风电、实现电网安全、经济、节能运行的最佳协调,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在总结以往风电并网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北、内蒙、东北风电并网运行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目前并网风电运行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结合山东电网风电未来的发展趋势,确立了“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并网调度管理”的大规模风电调度管理思路。

2011年调度控制中心与中国电科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科技攻关,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是集新能源预测及监控为一体的综合调度控制系统,首次在国内将“基于不同置信度的误差带预测技术”和“风电场功率预测、校验、修正、再预测等系列闭环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提高了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的准确性。

随着风电并网规模的迅速增长,2012年调度控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进行“含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电网发电调度模式与关键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该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推进山东电网调度向智能电网调度转型,具备调度大规模风电的技术支撑手段,全面提升山东电网消纳风电的能力。

针对山东风电并网运行出现的问题,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还建立了风电并网调度管理的制度标准和规范,为大规模风电接人电网的科学管理提供标准依据,建立了符合山东电网实际情况的大规模风电消纳模式。

山东电力研究院承担的“电网接纳风电运行能力分析与并网控制研究”科技项目已经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验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了风力发电并网的瓶颈问题。该成果通过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新能源事业的发展。

风电专项规划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备分类;设备档案;类目设置

在传统的档案分类“十大类法”中,是把项目和设备安装分开的,即设两个一级类目: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这两类比较难以区分。尤其是设备部分概念的模糊,哪些设备安装可以随基本建设归类,哪些设备应单独归类。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涉及档案资料的分类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轨道建设工程中设备分类的现状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组成可分为工程基本设施和运营设备系统两大部分:工程基本设施主要包括轨道、路基、隧道、桥梁、车站、主变电站、控制中心和车辆段综合基地项。运营设备系统主要包括车辆、供电、通风、空调、通信、信号、自动扶梯、防灾报警、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监控设施和给排水及消防等,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安装工程是除土建工程以外的第二大工程,相应地,轨道建设工程施工资料也分为两大类:土建施工资料和设备安装资料。在国家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CJJ/t180-2012)里,施工资料就分为两大类:土建和机电设备施工资料,只是两类资料包含的内容与我们前面的划分有所不同。它将电力安装工程分为建筑电气和供电系统两个部分,把建筑电气纳入土建施工范围,供电系统则纳入机电设备安装范围。在广东省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DB44/t1308-2014)里,施工资料类别的划分则复杂得多。土建施工范围只包括车站、区间土建、公共区装饰装修三个方面,将通风空调、给排水和消防、建筑电气(简称“风水电”)、车站设备区装修、智能建筑统称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将供电、通信、信号、电梯与自动扶梯、屏蔽门、地铁车辆等统称为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将控制中心、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等的土建与设备安装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工程,称之为复合工程,另外还将人防、轨道、声屏障、钢结构等称为专项工程,与前面四类并列。在这两个标准里,关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里的设备分类并不统一:国家行业标准里除建筑电气外,其他设备统一称为机电设备。由于建筑电气与土建工程关系密切,而将建筑电气纳入土建工程的范围,使得建筑电气有无类可归的嫌疑。而广东地方标准则将风、水、电等设备称为建筑设备,将供电、通信、信号等称为系统设备。通常,“风水电”也称为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系统,从这些设备的名称来看,也就是说风、水、电也是系统设备,所以,既然系统设备包含了建筑设备,那么就不能将系统设备和建筑设备并列。这里出现了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究竟如何区分这几个概念呢?

二、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的概念

(一)建筑设备。建筑设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筑物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建筑设备种类繁多,按其作用可分为改善环境的设备(如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空调设备等)、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的设备(如电话、电视、电梯和卫生器具等)、增强居住安全的设备(如消防报警、防盗、抗震设备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如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等。按专业划分,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三大类。建筑安装单位的习惯做法是,把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即“风、水、电”统称建筑机电设备(简称建筑设备),与工业机电设备相对应。“风”指建筑物的通风空调系统,包括送风、回风、新风、排风及消声、减振和空气净化装置等;“水”指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包括生产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这里的“电”就专指建筑电气,也就是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设备、电梯和电气安全与建筑防雷等。建筑电气是建筑设备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行业里的机电设备和建筑设备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即建筑机电设备,都是指组成建筑物的设备部分,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是建筑物现代化程度一种标志。(二)机电设备。机电设备指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总称。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设备都采用电力作为动力的情况下,机电设备的涵盖范围最广,当然也包含了建筑电气在内,在轨道建设工程项目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机电设备,那么把机电设备中的建筑电气归入土建范围,而将其他所有设备称为机电设备,有以偏概全之嫌。(三)系统设备。系统设备是指某些设备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它是一组机电设备的统称。所以,系统设备是相对于单台套的设备而言的,单台套的机电设备不能称为系统设备。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只有车辆段里的一些检修设备是单台套的设备。所以系统设备与建筑设备不构成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不能作为同一级分类类目来设置。(四)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就是电源经过主变电站、开闭所、牵引、降压变电所等层层降压,通过接触网等送达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所需的“工业用电”设备安装、运行系统;而进入建筑物供电线路之后的设备供配电、动力照明等低压、智能建筑等弱电安装部分,称建筑电气,与建筑物相对应,也可以理解为“民用电气”。在一般小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只有建筑电气的施工内容。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划分整个工程中的电力系统:高、中压变配电系统及提供地铁车辆设备运行所需的电力设备系统(供电系统)、低压系统(建筑电气)、弱电系统三部分。其中弱电系统,根据设备不同的服务范围,单体建筑物的弱电系统即为建筑物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或办公条件,称之为智能建筑;为地铁车辆运行提供服务的弱电系统,根据涉及的专业不同,分别称之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等系统。因为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动监控、火灾报警等弱电系统是由线路控制中心统一控制的子系统,而不是单独作为一个车站建筑附属物而存在的,因此与单体建筑中的弱电系统(即智能建筑)应有所区别。所以本文所指建筑电气概念里不包含弱电系统,将其原有范围进行缩小。弱电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一样,他们相互之间是包含或交叉关系,不能同时设置为同一级档案类目。

三、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的分类

通常,机电设备分为建筑机电设备和工业机电设备两大类。相应地,我们也可以将轨道建设工程中的设备进行相应的划分:建筑机电设备和运营机电设备,简称建筑设备和运营设备。即根据设备投入使用产生的功能来划分:为企业经营提供舒适、安全的办公条件和生产环境的设备称为建筑设备,并且与土建工程密切相关的,如:建筑电气、通风空调、给排水、智能建筑、电梯、消防、人防等设备,这些设备间接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而另外一些设备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则称为运营设备,如:通信、信号、供电、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地铁车辆及检修工艺设备等。个人认为,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设备进行这样划分很有意义。

四、正确划分设备类别的意义

(一)正确划分工程项目中设备的类别,是为了更合理地设置设备档案的类目。在《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里,把企业所有档案类目设置成十大类,即文书档案的党群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科技档案的产品管理、科研管理、基本建设、设备仪器以及财务档案、人事档案,也就是所谓的十大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延用到今,作为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一个原则,大多数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可以作为档案分类的参考,虽然具体到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对类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但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或生产型企业来说,这十大类资料都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但由于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这两个类目之间关于设备的概念没有明确,所以在具体地进行归档资料的分类时,就有点模棱两可。比如:“风水电”、电梯等是归入基建类还是归入设备类?为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建设单位干脆将两者合二为一,直接以建设项目为类别,不再区分基建和设备。以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为例,在很多城市的轨道公司把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作为一个建设项目,与此项目相关的所有资料纳入一个大类:建设项目类,也就是说把与这条线路相关的项目前期、基建、设备、科研、声像等所有资料组合在一起,与公司文书、财务、人事等其他类档案并列。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合理性,符合项目档案成套性原则,但也会造成不属于轨道项目的设备、科研、声像等资料等无类可归的现象,还需在轨道建设项目的类目之外,设置相应的类目与之相对应。也有的轨道公司只把基建和设备两类合并成建设项目类,在此类目之下设二级类目施工类,然后再分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施工,也就是设备类目仍然设置在项目类之下。这样分类的话,上面所说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不属于轨道项目的设备无类可归。所以,明确了设备的分类,即将所有的设备划分为建筑设备和运营设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设备档案类目设置:我们可以将轨道建设企业全部设备分成三部分:建筑设备、运营设备及其他公用(或通用)设备。由于风、水、电(通风空调、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与土建工程密不可分,所以建筑设备安装资料与其相应建筑物的土建施工资料集中在一起,作为基本建设类。此类先按项目集中,再按土建的单位工程进行划分,结合专业进行分类组卷,也就是说某一单体建筑物、车站或区间等单位工程里,土建施工资料,风、水、电、智能建筑等专业设备安装资料全部包含在内。设备仪器类:把供电、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等运营设备作为设备仪器类。与基本建设类并列作为一级类目。此类目之下,按项目设置二级类目,项目之下按设备专业设置三级类目,即供电、信号、通信等;车辆及工艺检修设备,可以分别作为两个专业,与通信、信号等专业设备并列,另外再设一个通用设备(或其他设备)类与项目并列,归集那些不属于某一项目专用的设备。即还是按照《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进行基本类目设置,基本类目之下,再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既符合了《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的基本原则,杜绝了部分设备资料无类可归的现象,也避免了设备、科研、声像等类目的重复设置问题。(二)正确进行设备分类,统一了设备类档案的分类标准。将轨道建设项目的设备划分为建筑设备和运营设备,建筑设备与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按土建的单位工程组卷,而运营设备作为一级类目设备仪器类,在按项目归类之后,则按专业进行分类组卷,不用与建筑设备混在一起,造成同一级类目下分类标准不统一、建筑设备先按土建的单位工程进行分类组卷、运营设备按设备专业进行分类组卷的局面。(三)正确进行设备分类,将设备仪器单独作为一级类目,不用根据项目施工标段来划分资料类别,使档案分类标准能够落到实处。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庞大,施工单位众多,每个单位承包的内容并不是单纯的某一单体建筑或某一专业全部工程,经常是一个施工单位承包几个专业中的一部分工程,如一条线路的风水电安装工程就分成几个标段,分别由几家施工单位承包几个车站的风水电安装工程,另外从方便施工的角度,风水电安装工程中还包括车站设备区装修等内容。在有些轨道建设单位,因为施工单位承包的内容复杂,很多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管理资料、原材料等无法拆开,无法拆分到具体的单位工程进行分类组卷,所以就按施工标段进行组卷编号,建设单位也只得按竣工文件移交先后进行排架。所以,如果按标段来进行归档资料的组卷,那么档案分类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将设备仪器设为一级类目,先按每个项目进行集中,再把每个设备专业作为一个类别,那么,安装单位将自己施工中形成的资料按专业编制流水号。建筑设备先按土建的单位工程分开,再按专业编制流水号,这样就与其他标段的编号互不干扰,方便了竣工资料的整理移交,也方便了工程竣工验收。当然,档案排架必须等某专业所有标段都完成档案验收之后才能进行,需要占用很大空间来进行中转,也增加了档案人员的排架工作量。所以标段划分的任意性导致工程资料分类收集、整理组卷和排架的难度及工作量大增,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建设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在项目招标前期就应当进行此方面的考虑,尽量按单位工程或专业进行标段的划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项目档案分类落到实处,使项目档案分类有了实际意义,使档案分类标准能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180-20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1308-20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S].广州: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2014.

[3]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国档发〔1991〕20号.

[4]邵正荣,张郁,军.建筑设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会宾.建筑设备安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风电专项规划篇9

关键字:新能源;风电;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能源文献标识码:a

风力发电作为环保洁净的分散型电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家近期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鼓励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因各大电力集团公司及各个地方新能源公司,早在十一五期间都已经快马加鞭,想方设法抢占有利资源,并列入各所在省、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鉴于这种情况,怎样更好地布设项目点,怎样更好地缩短项目前期时间,对公司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在此,就新能源开发工作的切身感受,谈点关于风电前期管理的看法。

一、第一步设置合理的机构

目前,公司初步选定“大区域管理制”,这样无论是在与其它公司抢占风资源方面,还是在具体项目的推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我们所说的“大区域管理制”:就是将每两、三个地级市区域范围作为一个基准单元,以一个开发主体为核心划定区域范围,以此对区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以集中有效的管理为目标,根据地域及人员情况合理安排,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管理体制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整合完善前期各项工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每个大区域均应配置一名具有丰富风电开发经验的区域“长”管理,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带动整个区域内项目不断向前发展。区域内的具体项目分设具体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具体推进。公司计划发展部负责对下设的各大区域进行管理、指导,负责督办项目前期所需的公司文件。形成“公司—区域—项目”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区域内项目人员步调一致,更容易开发区域内的其它风电项目。

二、要注重对人员进行科学调配,充分利用前期人员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项目核准进程。

古人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所擅长的一方领域,每个人都要成为我们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千里马”。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做一名独具慧眼的“伯乐”,懂得运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安排他们在合理的岗位中,让大家能够在工作中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游刃有余。项目人员中有人善于对外交际、善于表达;有人文字水平很高,在修改文件、用词措辞方面是把好手;有人专业知识技能非常精深,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因此,在调配人员时,要非常注意每个人的专业偏向性、处事风格等,真正做到专业互补、性格互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使大家在工作中可以学有所用,展露光芒。

面对国家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利时机,面对日渐做大做强的风电产业市场,前期工作的开展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注入前期项目中。目前,很多前期人员都是从火电或者生产岗位调动过来的,对于风电前期工作可谓一无所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这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使其迅速具备风电前期基本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各大区域内都有丰富经验的“老前期”,在具体项目上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方法。公司形成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核准流程,努力走出一条用经验铺成的新路子,在工作中学习前期知识,积累前期经验,在前期工作中增长风电知识,使每一位“新人”在核准完一个项目后,都能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为开拓更多的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要善于抓住重点,全力攻克。

在整个项目核准进程中,需要前期工作人员抓住项目核准的重点和难点,全力以赴,提前准备,超前运作。由于风力发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来说是个冲击,因此供电公司对于风电接入系统的批复也是非常谨慎。目前,正在做前期的风电项目非常多,如何争取到项目接入系统的批复,可以说是一个项目核准进程中最大的一个节点,一个需要全力攻克的难点。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从每一个环节上缩短时间,尽最大可能把事情做在其它公司的前面,抢占电网允许的风电容量,才有可能拿到接入电网的通行证。每个项目部需抽调一名人员,用诚心和真心感动设计人员,第一时间取得接入系统设计。在接入系统设计报到电网公司后,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取得理解和支持。

四、要充分发挥项目前期归口管理部门——规划发展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是项目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

为了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们制定了规矩,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的实施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于项目在规范化、有序化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对于前期项目管理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前期项目部比较分散,而且距离公司本部大都较远,如果不加以约束管制,放任自流,势必造成项目人员自由散漫,不专心工作。因此,规划发展部要陆续制定一系列制度,一来作为项目人员的工作指导,二来鞭策项目人员努力工作。计划发展部要重新修订项目前期考核管理办法,将项目核准及项目前期节点是否完成,直接关系到项目前期人员的个人收入。每个项目节点根据实际进展情况,要有相应的时间界定,给前期人员带来压力和动力。计划发展部作为项目前期人员和公司联系的纽带,尽可能地缩短项目所需的公司文件及其合同的审查及盖章时间,绝对不使项目的核准时间耽误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好计划发展部的职能,使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前期人员有强大的依靠和支撑,才能使前期工作得到更扎实、迅速的推进。

还有就是对政策、系统的把握,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管理,才能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前期管理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在全球发展可再生资源、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关键时刻,清洁能源作为行业中的领军项目,非常容易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影响。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创新管理,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慢慢总结。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管理,才能在风电行业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风电专项规划篇10

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迁,使得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到全球关注。1996年我国引进了大型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旨在启动风电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风电技术包含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规划、气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强度与可靠性、材料与制造、电气与控制、并网与电网调节、环境与生态等多个学科,由于风电机组具有大尺度、大变形、大功率、高雷诺数、高湍流度、强涡流、强非线性、强耦合、长期变工况和变环境运行等特点,加之长寿命和低噪声要求,使得传统专业不能适应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人才短缺成为阻碍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西北工业大学提出“通过人才培养推动风电发展”的思想,即培养一批风电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强、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国际合作能力强)对引进的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针我国自然条件和国进行技术攻关,形成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保证风电产业持续发展。通过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校际交流、成立联合研究所等途径,组成中德教师联合团队,融合中德教育优势,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推动我国风电发展。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与探索,探索出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和实施途径,建立了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培养了大量风电卓越工程师。毕业生能力卓越,推动了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德国风电产业和风电教育世界领先,我国的风电技术主要从德国引进。此外,德国的工程师培养独具优势,享誉全球。针对当时国内尚无风电专业教育,风电产业还在培育之中,缺乏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师资,不具备学生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西北工业大学提出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方针,德国成为学校实施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最佳选择。

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索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和实施途径

采用“三个联合”“两国实施”和“四方协同”的途径,深度融合中德风电教育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利用中德风电产业的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培养。

(1)“三个联合”。“与德国名校名师联合”:通过校际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所等方式,组成中德跨学科的联合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国际著名风电专家Gasch教授(柏林工大)、twele教授(柏林技术学院)、Heier教授(卡塞尔大学)、Kuehn教授(斯图加特大学)和Liebich教授(柏林工大)等8位德国专家和7位中国专家。中德团队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共同编著教材,交流教学方法,协同指导研发实习和设计演练。“与德国风电产业联合”:通过申请德国国家重大项目、发挥德方专家的行业影响等方式与德国风电产业联合,建立“产学”联合平台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产业界的专家负责实践课程设计、设计演练讲义编著,指导学生实习和研发。“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联合”: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比对学习,多模式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初期主要针对研究生,每年2位德国学生参加。近8年,年均8位外国学生参加。

(2)“两国实施”。根据中德双方教育的特点和条件,采用“两国实施”的模式进行培养。学生风电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验室实验安排在国内完成。而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以及针对核心部件的专题设计在德国完成。学生在德国大学和研究所受教于名师,在德国风电企业实习,或直接参加风电技术的研发,得到德国企业专家的指导,及时了解风电技术的最新发展,学习德国风电研发、制造和管理的经验。“两国实施”的模式使学生受到跨文化的锻炼,国际合作能力得以强化。在德国实施的培养活动共计22次,参加的学生240余人。所有学生在德国均获得本项目全额奖学金资助。

(3)“四方协同”。建立了“产学研政”融合互动机制,形成全行业协同教育网络,为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立体平台。中、德政府通过重点项目持续支持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开展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同时倡导整个风电行业积极参与和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活动。德国政府以校际交流、DaaD、中国风电能力建设等项目,持续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近20年,总经费1100多万欧元。中国政府通过引智项目(国家外专局)、风电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发改委)也予以了大力支持,年均约20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中德联合教师团队与中、德政府主管部门每年都联合组织风电行业和学生一起针对发展规划、政策和法规、新技术进展、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由此,使学生了解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投身风电事业。政府主管部门也乐于参加人才培养活动,以此了解风电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地制定风电发展规划和政策。德国环境部和德国北威州政府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位学生曾在政府完成实习。在政府的倡导下,德国风电产业和研究机构(例如德国风能研究所Dewi、iSet等)以开放的姿态为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和条件,并安排高水平的专家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实习和研发。中国风电产业积极派送在职人员参加培养活动,向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同时向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反馈毕业生的表现、产业中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建议等信息,并提供风电机组研制和运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学生的设计演练,参加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中国风电企业共计173家。

建立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包括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设计演练体系、实践环节以及评估体系。图1显示了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1)指导思想:以“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为主导,突出“四种能力”的培养。

(2)培养方案:培养对象以研究生为主,间混本科生、在职工程师和德国留学生,构成互补的“学习共同体”。一是满足风电产业的急需;二是不同对象之间比对学习,多模式思维,互励创新;三是分层次培养,逐步形成风电教育的专业方向。风电技术为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但在风电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按照风电产业起动、研发和规模化三个不同阶段,制定对应的培养计划。在起动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专业基础,包括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规划、气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强度与可靠性、电气与控制;在研发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机组的研发和设计技术;在规模化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机组的自主设计、运维和并网技术。每一阶段的专业基础学习和实验室实验在国内完成,但仍然由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施教。而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在德国完成,由德国柏林工大等大学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根据风电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每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针对不同对象,培养时间分为短期(3个月)、中期(14个月)和长期(2.5年~4年)三类2.5-年。与此对应结业形式分为两类:非学历(结业证书)和学历(学士、硕士和博士)形式。

(3)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的基础课程为工科本科基础课和研究生基础课,是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起点。风电专业课程分为9类:风资源与风电场评估、风力机气动原理(辅以风力机偏载特性风洞实验)、结构强度与振动(辅以叶片动应变和振动实验)、电气与控制(辅以发电机和变流器实验)、并网与电网管理、运行维护与管理、试验测试与认证(辅以模型风力机测试实验)、材料与制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分析,共14门课程。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课堂讲授的时间比例不超过30%,实践和演练的比例不低于50%,剩余约20%学时安排分组交流和研讨。每一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国内完成,由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授课;而实践和演练在德国进行,由德国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

(4)教材体系: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三个层次的培养方案,联合教学团队融合了不同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编著了系列的教材和讲义。教材和讲义均按德文、英文和中文3种语言编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还编写了配套讲义、演练题和实验指导书。专业课程的讲义和实验指导书主要用于企业在职技术骨干和本科生的风电专业基础教学。将科研、学科建设和现场测试成果及时编写成讲义,使学生及时学到新理论和新方法。

(5)研发和设计演练体系:包括设计演练、针对核心部件(叶片、传动链、塔架和发电机与控制系统)的专题设计演练、新技术/项目/问题导向的研讨。“设计演练”是在对应的专业课程基本内容学习结束后,所安排的实践和研发训练课程。主要部分均在德国完成,由德国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专题设计演练”围绕风电机组4大关键部件,即叶片、传动链、塔架、发电机与控制系统,开设专题课程和设计演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新技术/项目/问题导向的研讨”根据风电技术的最新发展、中德联合团队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以及风电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组织研讨会。邀请中、德风电行业专家、政府主管以及学生代表作主题报告。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学生分组写出总结报告。

(6)实践环节:除上述课程中的实验和设计演练外,实践环节还包括:风电场测风及评估、叶片制造、风电机组整机装配、风电机组部件研发、风电机组载荷的现场测试、风电机组的现场动平衡、风电机组的现场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变桨系统现场测试、电网的调度与管理、储能系统研发、非稳态下载荷计算与控制技术研发、电网冲击下风电机组响应评估技术研发、海上风电场观摩等。学时数约占培养时间的20%。

(7)评估体系:定期聘请德国独立评估师对培养活动进行独立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讲义、教师水平、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评估方式为:评估师单独与学生面谈、用评估表对学生测问、学生分组讨论后提交评价表、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反馈评估结果。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根据评估意见对培养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成果的应用效果

培养了大批风电卓越工程师,形成我国风电人才培养基地

共培养了1300余名中国风电卓越工程师。目前,毕业学员几乎全部在风电行业工作。其中,约60%的学员供职于风力机整机制造企业;其余分布在风电场、风电规划单位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人员比例依次为10%、10%和5%。毕业学员中,200多位毕业生成为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风场厂长、部门经理或企业带头人,在整个行业内部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多个行业领袖称赞“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风电行业的黄埔军校”。

毕业学员能力卓越,解决了风电行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毕业学员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突出,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对引进国外风电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形成了自主设计能力,突破了风电行业的若干技术“瓶颈”。如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是具有代表性的学员。在其领导的企业发展战略中,研发、创新和国际合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金风公司在武钢的带领下,率先开展直驱永磁机组的研究与设计,掌握了直驱永磁发电机组的核心设计技术。企业也因为该技术被麻省理工学院评选为“年度全球最具创新能力50强企业”。企业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多家子公司和研发中心,2012年累计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七,年产值达到113亿元。武钢本人也因此获得“世界可再生能源杰出贡献奖”。

直接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通过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推动了中德风电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例如,东汽学员促进了东方汽轮机厂与德国eURoS公司生产叶片的合作,研发出风力机组复合材料部件产品;金风公司学员实现了企业到德国成立合资公司的战略规划;中航技的学员促进企业在美国开发风场;胡立伟等学员组建了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国际化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调动了德国风电行业的资源,借鉴德国发展的经验,不失时机地培养中国风电行业急需的人才,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牵引行业发展的教育之路,发挥了教育的引领作用”。

成果的推广与影响

人才培养成效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

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工作受到我国政府和风电行业的高度评价。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评价“在规模、质量、水平、周期和对行业的影响力方面都是典范”。2011年10月,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我们“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同年12月,国家能源局授予西工大“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优秀实施单位”称号。联合培养团队成员Gasch教授于2009年获得“国家友谊奖”,受到总理接见,并受邀出席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Knecht先生获得2012年“国家友谊奖”。

国际合作效果显著,扩大了国际影响

柏林工业大学对双方长期合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几度称赞中德联合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项目是柏林工大对外合作的典范。R.Gasch教授在柏林工业大学校刊(国际版)上两次撰文介绍了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情况。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柏林市市长和市议员率团访华时,均邀请廖明夫教授赴京探讨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经验。2004年和2005年,德国驻华公使Loehr先生和大使Stantzer博士曾专程访问西北工业大学,考察人才培养的进展,称赞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团队是推动中德合作的发动机。德国公使Grzeski女士称赞西工大和柏林工大的合作为两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活力。

成果与经验引起广泛的关注

2012年9月,国家外专局、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组成编委会,总结了国际化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成果与经验。所编著的《十年树人,百年兴业――中德风电人才培养十年的成果与经验》一书被列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丛书”,并专门召开成果总结与全国推广大会,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