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07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技术;办学条件;勤工俭学

素质教育,让人们认识到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效益性想统一的原则;确定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思路,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学校应根据资源优势和特点,制订好劳动实践场所的发展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劳动实践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趣味性,将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实践教育效益。

我们要以育人为工作主线,坚持育人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把场所建设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相结合,与农科教相结合,与为农服务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使每所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心,辐射社会的窗口。

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理念。(1)把素质教育与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相结合。(2)开设与学科有关的勤工俭学项目,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3)培养学生就业的一技之长,使场所建设工作立足于学校,服务于社会。

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劳动实践场所教育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1)为当地农村输送了一批有科技致富头脑的先进农民,培养了一大批回乡务农的致富能手。(2)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

三、办学条件的改善作用

我们利用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收入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主要做法:(1)减免贫困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2)发给贫困学生饭菜票。(3)直接把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产品——肉食和蔬菜低价或免费提供给食堂,降低伙食成本。这些措施为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渗透,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有利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劳动实践场所是中小学生学习社会、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是促进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是组织与引导中小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活跃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乐园。通过劳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进而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2

一、透过实践深化学生思维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干,必须要重视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动手动脑的活动量,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理解。重新组合创新的实践过程。在《生活与劳动》课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好奇、好玩、好胜的心理优势,加重实践操作训练,深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自制笔筒》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完成制作任务之后。可以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笔筒一般圆柱体,纺锤体行吗?笔筒用易拉罐和可乐瓶做,泥巴能做吗?布能做吗?笔筒兄弟能做吗?笔筒家族呢?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自由想象,自由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及时用同学的优秀佳作刺激学生不断修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操作的训练中不断地变化。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操作训练,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效果。

二、在实践操作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四、强化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学生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在劳动实践操作中,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让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完成。这样不仅能组织学生更好地实践,还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

五、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劳动课实践中,不同的劳动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影响也有区别。不同的劳动情境和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培养其创造精神。但也容易产生单纯计较个人实践效果,炫耀自我思想倾向。而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又能协调动作,搞好配合。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向往集体活动,有较强烈的集体荣耀感。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要求,组织好集体形式的劳动实践通过它促进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

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3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背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点,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点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兴趣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兴趣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活动评比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赖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兴趣”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①教师应注意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允许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意做到: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掌握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4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模拟实验室;实践基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近年来,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需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目前广西地区唯一的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自专业开设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

广西财经学院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新的本科院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有财政实验室、税收实验室,还有一些会计、证券操作模拟等eRp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广西财经学院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外实践让学生自己到相关单位实习,或者是参观观摩相关部门的工作过程或流程,校内实践一般是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自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设立起,我们就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本院实践教学的优势来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期在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操作方面建立自己的专业优势。

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校4年需要修满16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5个学分,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块二23个学分,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外,各专业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开设哪些实践实习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业务实习、行政管理业务实习、社会救济业务实习、社保基金投资综合实验、社会调查。这些课程有的是校内实践课程,有的需要学生到校外相关单位和部门去实习,但大部分是校内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在校内进行。

与其它高校相比,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高,实践课程门类较多,基本围绕着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学生就业需求来进行,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初步建成。

二、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赋予实践课程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很难一下子改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将重心放在理论的传授上,忽视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虽然学校也一再强调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还比较欠缺,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流于形式,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学校对于课酬的设计也明显地偏向理论课程,从事实践教学的课酬偏低,实践课程的报酬只有理论课程的80%,使得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很难把实践课程提高到理论课程一样的高度来对待。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和研究。自2005年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对实践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随意性较大,往往是借鉴区外其他高校实践课程设置的经验,或者是觉得哪门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者便于开设就开哪门课程,造成了实践课程设置较混乱,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规划。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战,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比较随意,使得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

3.实践课程的教学条件滞后。近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力度,增设了一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的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滞后于实际需求。学校对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重视不够,以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模拟实验室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当然这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国内其他高校没有先例,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实验室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实际经验供借鉴和参考。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4]

4.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多是最近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并且这些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就进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自身操作能力不强。可以说,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难以适应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

5.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目前,广西财经学院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在管理方面较主观、随意[1],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5]。比如考核环节,实践课程一般重参与而不注重考核,往往是只要学生参与实践过程,按规定填写相关表格就可以通过,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差,以学分为目的,能力未见提高,实习流于形式。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种类单一、接收能力有限。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是街道、社区居委会,因为街道、居委会工作任务繁杂,对学生接受度高而且接受能力强,但是学生普遍对这类实习基地不感兴趣,觉得社区的工作比较繁琐并且对本专业没有太大的实践价值,他们一般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比较感兴趣,但是学校目前还没有与这些部门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这些部门的工作涉及到民生问题,很难让大批学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去实践。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的建议

1.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内容涉及到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等众多领域,如果每个方向都开设一些课程,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培养模式,只能使学生无所适从,专业没有特色。因此,必须根据院校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一两个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根据此方向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

根据广西财经学院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应该突出两个重点:社会保险和员工福利。这两个方向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也比较直接。社会保险作为一个特色方向,主要是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应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一方向可以开设社会保险职位模拟实习实训课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6]员工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主要是考虑到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从事微观的行政人事工作,加强这一方向的培训便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可以开设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加强这一领域的锻炼。

2.建立模拟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室,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模拟和实验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费用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操作,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操作。其次,建立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进行劳动力计划、招聘、工资福利管理、劳动力培训、绩效考评等职位的工作。此外,建立劳动关系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争议[7]。

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在相关机构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8]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为此,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局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与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其列为实践教学基地,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和见习。

4.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首先,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进入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其业务能力。其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9]此外,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报酬,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完善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践过程管理,使实践教学逐步成熟和完善。每学期由专业教研室确定实践课程的门类和开设实践课程的班级,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单位或实验室的落实、实践过程的日常管理,指导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成绩考核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报告质量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实践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践评估和反馈,根据实践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8-219.

[2]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3]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168-170.

[4]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5]李艳波,刘松先.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活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68.

[6]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19-220.

[7]蒋蔷.普通本科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教文汇,2009,(7):17.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5

【关键词】认识;素质目标;途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78-01

在实施“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通过各个学科的协调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今后教学的方向。劳动课以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的独特优势,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劳动学科的自身特点,劳动学科能更好的体现出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出发,构建起“以自学为基础,以思维为主线,以训练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智力、审美的情感”由此看出劳动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劳动教育是教育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可偏废的一个方面。目前,学生中有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宠爱条件优越,几乎没有劳动知识和能力,更缺乏劳动实践。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热爱劳动。所以,开设劳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方面是利用劳动课要劳动的特点,通过学生动脑、动手、付出体力、创造成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劳动实践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感,磨练意志。简而言之,要寓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于劳动教学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开设好劳动学科将推动学校劳动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由此可见,上好劳动课,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将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劳动课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立足于素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二、以课堂教学为途径

为了达到设计劳动课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对课堂结构做了如下的构想与尝试。

2.1激情导入,引入新课。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而又轻松地学习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因人因时因课而异,常见的有展示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组织相关活动等方法,精心架设“兴趣”的桥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传输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在反复调控中使教学系统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佳点。因此,抓住两条线,即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重点在教学准备、原则、内容、方法及模式方面提出标准蓝图。如用展示直观教具的方法,在新课讲授之前把本节课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以此来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欲望,从而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

2.2讲解示范,传授新知。劳动课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践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所以新知识的学习安排应该是从理论到实践。学生了解了劳动的步骤和方法,但每步具体该怎样去做,还需要教师给做出样子。教师的示范操作一要具备规范性,即准确无误;二要具备可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如讲《西裤的缝制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科学标准的操作过程,我在课前认真练习多次,制成录像带并配有解说词,课堂上放出后,每步做什么,怎样做的,图文并茂,学生边听边看,效果非常好。

2.3实际操作,掌握要领。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劳动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的最佳途径。学生的实际操作要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进行,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特别是重点部分更应多强调,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要领。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实际操作,掌握要领的舞台。

四、以社会实践为目的

中学劳动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离开了社会实践,即使教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不进行社会实践,要达到劳动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一句空话。为此,中学劳动课必须以学生的社会实践为目的。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4.1劳动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以生产程序为序,安排授课内容,做到课堂学理论,基地搞实践。如在学习《西裤的缝制方法》时,从裤子的面料分析,缝制用线的选择、裤子各部位的熨烫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样样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校产办和白城市校管中心关于20xx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为重点,坚持育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以“三创建”为切入点,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起好步,要调整工作思路,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扎实推进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1、20xx年全市中初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率农村要达到98%;城镇要达到65%。

2、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务求实效,在场所建设上出精品,体现特色,服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3、加强校田地管理,积极协调土地等有关部门对学校的土地进行确权办证,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地建设,解决好校办耕地的使用,依法保护耕地,避免土地流失。学校要以学农基地为载体,实现学农基地的自种自管工作,严禁出租承包,杜绝长期出租。

4、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深入贯彻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局本年度工作要点,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搞好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每个乡(镇)都要建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劳动实践场所,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实施过程中,大力开发市场竞争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项目,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

5、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年内,在第五中学建成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做到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6、进一步完善劳技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完善配套设施等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劳动技术、劳动实践教师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做到教师、教材、课时三到位,促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不断深入。

(二)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推动校办产业发展。

1、要围绕本地实际,扩大资源,注重实效,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场所的科技示范作用,科技成果的辐射作用,更好的服务“三农”建设。

2、切实发挥基地的科技实验功能,要积极与农业科技部门联合,引进先进农业科技项目,为农民开发新产品,形成农民科技致富的良性循环格局,把劳动实践场所办成科技实验中心、农业技术信息咨询中心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心。

3、以绿色农业、经济农业、效益农业为基础,坚定不移地抓发展、抓完善、抓提高,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好种植结构调整。力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市气候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校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发展避灾农业。

5、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田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在选项方面,坚持珍、奇、特的原则,力争小面积高效益。推广成功的经验,用先进典型作引领,使田棚建设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6、抓好校园经济建设,各校要依据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合理种植,力求选择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环境美化的品种,实行“班田”责任制管理,使学生能够全员参加劳动实践,努力提高校园经济建设的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利用劳动实践场所和校园空闲土地,发展蔬菜生产和养殖业,改善学生生活,降低伙食成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大力发展养殖业,以**镇煤窑中学、第三中学校园养殖场为典型,带动全市所有寄宿制学校发展生猪养殖,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努力提高师生的生活待遇和学校的经济效益。

8、大力发展校办林业。校办林业发展要与市政府的植树造林工程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手段,不断加大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力度。实现以林治山、以林治旱、以林致富的目的,同时要抓好城乡学校校园绿化工作。

9、抓好各学校的商店、餐饮部、理发部、照相部的安全、卫生和管理工作,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基础设施,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

(三)继续做好教育内部后勤服务管理,完善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

1、建立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开创我市教育内部后勤管理工作新局面。

2、开展“三创建活动”。创新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和机制,营造为师生服务的良好环境,提高服务育人和整体办学水平。重点抓好农村和城区学校的“三创建活动”,即创建“示范性食堂”、“示范性宿舍”、“绿色校园”活动,力求取得实效。

20xx年是落实市政府《关于开展“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竞赛活动的决定》的第二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据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切实完成当年绿化任务,教育局要对各校校园绿化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3继续做好学生课桌椅的生产和调拨工作,认真组织生产和调拨,完成20xx年学生桌椅改造任务。

4、抓好学生用本和办公用品的印刷服务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工作。

5、建立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形成风险管理服务网络,为保障学生学校安全服务,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强化规范管理,依法依规做好教育保障工作。

(四)加强理论研究,抓好勤工俭学研究会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加强我市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的理论研究。

2、坚持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贴近实际,关注热点。在此基础上要实现新突破,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学习、宣传与研究。

3、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研究会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观念与实践的创新,为我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勤工俭学工作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几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立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把我市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总体工作之中。

(二)校产办要充分发挥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组织人员分组包片,定期对基层学校的产业布局、安全生产、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行巡回检查指导。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7

欧传琴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年代,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在农村更有份特殊的重要性。

我校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范围很大,怎样扎实有效地进行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他认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因而提出了伟大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才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因此,我校开办了一批劳动实践基地,使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在实处。

一、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1、改变观念。我们曾在高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在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中,愿意将来长大做农民的只占到被调查的人数的83%,而现实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是新一代的农民,为了改变他们这种在“升中专”这一棵树上“吊死”的观念,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确现实,更重要地是开出劳动基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观念。我们在校园西侧和西南角开辟两块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翠园”、“芳园”做为种植园,结合农村实际栽种蔬菜、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开挖约为80个平方米的水面做为养鱼池、养殖三层鱼苗,开辟众多的花坛花圃种植花草树木。本着大事、难事老师做,重事、繁事大家做,力所能及学生做的精神,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共开荒辟地1200平方米,在活动中,多数同学都正视自身的价值,这一活动为培养学生形成与劳动有关的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工奠定基础。

2、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年轻人对劳动不能凭空产生热爱,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个珍宝。”“只有人发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才能成为需要。”为了让学生觉得劳动是一种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注重了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学生在竞争中自然而然对劳动产生了一种乐趣,由不爱劳动,不想劳动而转化为自觉劳动。现在的校园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绿园、香园”。

二、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社区环境相结合。

1、?请进来。我们觉得,仅凭自己在劳动基地上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不行的,必须同我们周围的社区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扩大我们的劳动教育的影响,做出更好的劳动教育的成绩。首先我们请来对“劳动教育”抱有成见的部分家长,让他们参与或在一旁观察劳动基地上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对孩子在家里不做一件事,在学校竟会有模有样地使用锹、锄、耙等农用工具,简直不敢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孩子们身上,更潜移默化在家长们的心中。其次,我们请些有经验的农民、专家、科技人员等来校作基地劳动的实践和理论指导。让孩子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专业的劳动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2、?走出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到广阔的田野里去,也是我们实践活动举措之一。首先我们与村委会取得联系,把村里的百亩果园、园艺场和科技站做为我们的第二劳动基地。我们常常带着孩子去参观果园、鱼池,观察园艺师们、养鱼专家们是怎样种植果树、管理草皮、养殖鱼类的,同时让孩子们参与适当的劳动。在这个第二课堂里,孩子们学到怎样喂养鱼苗、防治鱼病,怎样种植、修理草坪等,为更好地指导自己在校园内的劳动和将来参加生产性的劳动打下基础。

三、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陶行知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手脑并用”的生活教育理论早已指出在劳动中加大科技含量的必要性,而邓小平的理论则是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现代经济和技术和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再回头看看那些学生,究其不愿做农民的原因,就因为现在的农民太辛苦,劳动技术太落后,再深入研究其内在因素,是现代我们学生周围的农民们科技意识缺乏,科技能力缺乏的缘故。

我们深深地觉得,应该从小培养农村孩子们一种科技意识,因而我们在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中增强科技的含量,我们的举措就是----成立少年农科院。

1、增强科研意识。我们的校园是个“花园、绿园、香园”,充满勃勃生机,我们有机地把整个校园作为少科院活动学习的大课堂,让校园内所有的植物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如法国梧桐原是从法国引种的,南京1927年前后才开始大量种植:水杉被称为古生物学的活化石等。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正等待他们去探索,自然而然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2、?加大科研活动。为了更好地让科研活动落在实处,让少科院的活动更好地集科学性、研究性为一体,我校还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辟实验室一间。

在实验室里,队员们饶有兴趣地进行无土栽培的实验,在试验过程里,同学们勤换水、细观察,当大家发规自己水培的蕹茶、柳条无需土壤,也能长了粉白或淡红的根须时,感到无比的惊奇、兴奋,观察记录也更为仔细、耐心。即使有的实验失败了,他们也不灰心,从失败中得出知识、得出经验,实验的好奇心重了,兴趣更浓了,信心更足了。

四、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智、体、美等方面的结合。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8

一、加强劳动意识及技术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厚实文明的辉煌历史:有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特别是到了现代,长江三峡工程顺利竣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高铁建设领跑世界,航母平台成功试航……无不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自豪感与创造热情。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劳动意识和技术意识教育的现实素材。劳动技术课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唤起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感情,明白劳动技术教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进而增强上好劳动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云南省编教材里没有安排复杂难懂的科学技术学习内容,也没有深奥的理论论述,而是选编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简单的基本劳动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学中年级上册《煮面条》,课前要准备好灶具、面条、碗筷、佐料、清水等;教学五年级上册《平针法绣字》、《绣十字花小狗》、《排针法绣字》、《单色绣字》、《绣装饰线条》等课,要提前准备好针、线、布料、方格纸、剪刀、直尺、绷带、大头针等;教学六年级上册《台秤的使用》、《学会使用体温表》、《锤子的使用》、《钳子的使用》、《螺丝刀的使用》等课,台秤、体温表、锤子、螺丝刀、钳子等物是不可或缺的;上三年级的《拖地板》时,拖把、撮箕、扫把总不能少。因此,学校要切实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创造有利条件,提供相应的器材及物品。

三、以实践操作为主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基本的劳动素养,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非也无法培养高端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劳动技术课要贯彻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纸做大红花》,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是亲手用纸制作一朵大红花,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方法,鼓励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凭自己的经验,大胆实践,只要做出大红花就值得肯定,然后安排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动手实践。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做出一朵朵大红花,还创新出三种不同于课本上介绍的制花方法。

四、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小学3~6年级的劳动技术教育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拖地板》、《电饭煲煮饭》、《凉拌菜》、《学会使用体温表》等,这些内容学生较熟悉,学来有趣,容易掌握。也有少数农村孩子不太熟悉的内容,如六年级上册《做布制斑马》、五年级上册《易拉罐空筒小制作》等。教学时,可以把制作斑马改为制作猪、羊、狗等动物,把易拉罐换成纸杯或其他孩子便于找到的材料,指导制作。

五、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课堂内,应该主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学生投身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大环境中亲历体验,以利于体会劳动技术的价值,树立劳动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课程与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结合,应遵循服务群众、义务劳动、贴近生活的原则。其形式应是多种多样、自由灵活的。比如,为敬老院清理卫生,美化环境,为老人表演节目;为学校附近的村子、社区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助有需要的农家干力所能及的农活,服务村民;结合植树节开展主题活动,义务植树植草;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扫墓,拜祭祖先;把被山水冲坏的路面填平;到工厂参观,认识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到学校的勤工俭学实践基地劳动等。

六、注重对学生作品的保管

劳动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必然会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教师应及时收集并保管学生的劳动作品,以表现学生的成长痕迹。对于纸质、布质、秸秆等干性作品,如刺绣、动物小书签等,可直接把作品收集起来注明名称存放,对于诸如煮面条、插花、洗头洗脸、植树、扫墓等这一类无法直接收藏的作品,可以采取视频、照片、现场记录等方法进行收集保管。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劳技课教学动手能力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劳动技术教学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中学教学中,劳动技术课却往往不被人重视,应有的课时被一再削减,甚至被其它学科全部占去。从目前中学生表现的弱点来看,多数缺乏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品质;乱花钱、厌恶劳动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开设劳动技术课程,组织中学生上好劳技课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抓好劳技课教学,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以育人为目标,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认识

在农村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学生,充分发挥劳技课的多重功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有觉悟、懂技术的劳动者。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爱农意识。农村中学劳技课教学要紧密联系中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向学生传授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培养中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感情。

(二)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科技兴农意识。“学而优则仕”,人们往往把读书作为升学谋职的阶梯。在农村,农民群众希望子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脱离黄土地”的愿望更加强烈。部分中学生虽身在农村,却轻视劳动,瞧不起农业。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去年,在我们学校曾经做过关于职业选择的一项问卷调查:在报考志愿的栏目上,97%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仅有2%的毕业生愿意报考技校,而报考农业学校的毕业生还不到0.5%;在职业选择的栏目上,“想当农民”的中学生根本没有;在对所学课程感兴趣的问卷上,对劳技课感兴趣的占3.3%。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专门教育,提高中学生对劳技课的认识,组织学生到食用菌生产基地、无核葡萄种植示范基地、鹌鹑养殖区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使中学生看到科技知识的功效,劳动创造了价值,从而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情感逐步建立起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兴趣

升学不考劳技课,学校不重视,教师教着没劲,学生听着更没劲。在农村中学,劳技课教学常常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循环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必须充分调动起中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我把学到的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若干方法,用于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

(一)故事激发兴趣法。烹饪技术是初一劳技课第一章的内容。在本节劳技课教学中,我邀请曾经在上海某知名酒店当厨师的本校毕业学生来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鼓励同学们上好劳技课,拥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物激发兴趣法。在上编织课内容时,我将自己业余时间织的手套、毛衣制品拿到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鼓励同学们学会编织技术,将来为自己和他人编织成品,使同学们编织成品的练习成为愉快操作、展示才艺的练习。

(三)简笔画激发兴趣法。对于书本上的画,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把书上的画挪到黑板上,学生们则会兴趣大增。在“动物性原料——猪肉”时,我提前把书本上的插图画在黑板上。上课时,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猪的颜色和猪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宽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农村中学劳技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必须置身于农业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在劳技课教学中,我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家庭为补充,用教学带试验,以试验促教学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运行机制。

(一)立足课堂教学,力争人人学会技术知识。针对中学生对农业技术了解参差不齐、兴趣不同的实际,我们适当穿插养殖、种植等技术,力求形式多样,保证教学效果。我们聘请乡农技服务中心的农艺师、畜牧师定期到劳技课堂为同学们讲授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疫病防治等知识,增强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利用各类示范基地,达到实践目的。利用各类生产示范基地,增加社会实践课时,把在课堂上讲授的农业技术迅速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此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期,我们组织学生们到20+40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实践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到食用菌生产基地学习平菇生产管理技术,到高酸苹果种植基地实践果树修剪技术,使同学们在实践劳动技术的同时,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认识。

(三)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开辟家庭实践基地。为培养同学们的科技意识,我们组建了鹌鹑饲养、大棚蔬菜管理、果树嫁接等课外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充分利用自家庭院或蔬菜大棚搞蔬菜新、奇、特、优品种试验。这样一来,就把学校的劳动实践延伸到学生家中,提高了全校学生从事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合生产实际,传授实用生产技术

劳动实践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容;载体

自从在庆祝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来,教育界开始重新重视劳动教育的问题。但大多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和载体的思考,则很少。

一“、劳动”的概念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常常依附于多重言说语境,具有多种复杂的语义和多重属性。显然“,劳动”具有经济学属性,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甚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强调了它的经济学属性;“劳动”具有哲学属性,“劳动创造人”是其经典表述;“劳动”也具有政治属性,“劳动人民”是其典型术语,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步履就非常强调这一属性;当然,它也明显地具有教育属性,如“劳动教育”,曾经我们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但也显然,近几年劳动教育被轻视了。《辞海》的解释,“劳动”即“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1](4380)这一解释,提示了劳动概念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代表了人的类本质———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但由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以机器工业为前提、以体力消耗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在体力或智力的侧重点上,强调以体力的付出为标志的“生产劳动”,甚至将劳动仅仅看作是工业、农业领域里的直接的体力劳动,这显然是对劳动概念的简单化理解。对此,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2]由此,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早已远非马克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的今天,落实劳动教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式进行再思考。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劳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概念并存,以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概念混乱。“(通用)技术教育”特指高中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教育”是自1981年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意见》中第一次设立“劳动技术”以来的沿用,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提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而存在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课程方案中,它应该被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其间的“与”字,而与“劳动技术教育”混同;而“劳动教育”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之中,但因其寄宿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故新课程以来,其名声反而不响亮了。有必要澄清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尽管联系密切,但的确是性质不同的教育部分。这一点,看一下《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劳动技术教育给出的解释就能明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3]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或许也正是由于此两者“和而不同”,使得劳动技术教育从1981年提出设立以来,其目标一直是双重的,即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技能目标。一般地表述为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同时,还要学习基本的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这在实践上导致了以劳动教育替代技术教育,或反之,以技术教育代替劳动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也常常产生我们究竟是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迷惑。在学校教育领域,传统上“劳动概念是站在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被引入学校课程的”。[4]劳动教育被归属于德育范畴,甚至“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5]以致《辞海》都是这样解释“劳动教育”的“: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有助于清除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损公肥私、挥霍浪费、好吃懒做等思想和作风对学生的不良影响”。[1](4381)将劳动教育归属于德育没有错误,只是,容易被人误解,同时也不充分。那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劳动教育呢?它应该被界定为人格发展教育。这主要是基于当今中小学的发展现实来考虑的。由于家长观念、应试教育、社会阶层分化、学校与生活世界的割裂等原因,致使大量中小学生远离劳动、好逸恶劳,甚至鄙视劳动,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了解也不适应社会等,一句话,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为此,就要结合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结合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

1.家务劳动。

将本项内容以课程的形式,与家长合作开设即开成合作课程。为此,有必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获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即学校面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否都必须由学校专职教师执教。

2.自助劳动。

对诸如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铺床叠被子、洗衣服等,要训练学生自己动手,不依赖家长或老师。

3.公益劳动。

帮助孤寡老人、设计小区信箱、保护身边环境等。

4.服务劳动。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5.生产劳动。

在学校组织下,到附近的工地、厂矿企业或功能机构,参观和适当参加一些生产性劳动。上述每一类劳动教育中,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总体应该是低年级侧重于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培养,高年级则侧重于劳动能力的培养。

三“、劳动教育”的载体

(一)劳动课程载体

鉴于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劳动教育的掩蔽现象,有必要在形式上少用或弃用“综合实践活动”,消除以综合实践活动来涵盖一切的现象,要突破它的描述方式,突显劳动与技术教育。具体地,就是在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或“生活与劳动”或“生活中的劳动”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或“劳动中的技术”课程;在高中则依靠现有的通用技术,来深化渗透劳动的理念与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劳动课程设立后,其实施方式不能以教师讲解系统知识为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它应该发生于教室内外、家庭内外,发生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不必留常见的作业。

(二)布置实践作业

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本身的实践来进行,无论有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都应该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作业无疑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上,中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书面作业,基本没有实践性作业,实际上就是中断了学习世界与劳动世界的联系。为此,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实践性作业,增加那些需要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的体验式、观察式、交流式、户外式、探究式等实践性作业。

(三)项目活动载体

项目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特别是进行有科技含量的劳动教育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时(包括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这一载体效果独特。介绍一个国外学校项目活动的例子———为新机场选址。t女士是技术课的老师,她班上的学生围绕他们学校附近新机场的建设,讨论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他们自己对机场做一个规划,然后将这个规划同开发商的规划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t女士让学生先浏览一个实际机场的空中拍摄照片,然后让他们在本地区地图上圈出新机场的大概范围,并绘出他们所建议地点的地理位置图。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机场将对当地产生多大的影响。由于机场的面积要求,一条州高速公路需要改道,一条小溪的部分河床也需要改道,还需要征购很多农庄的土地。学生对居民搬迁问题表示关注,同时,对机场将给当地经济、环境和政治问题带来的影响也表示关注。经过深入讨论,学生决定进行一个更细致的科学活动,即研究湿地保护以及机场会给当地带来的污染。D先生生物课的学生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开始考察拟议中的机场建设方案会对不同的湿地动物物种的影响。另外,生物课学生还设计了一项调查,寄给所规划机场附近的居民,了解他们对机场建设方案的看法。学生还到50英里外的一个地方机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距机场不同距离处记录了声音的大小。D先生将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分别就湿地、居民生活、噪声污染和政治问题来写报告。在分别工作了几个星期后,两个班级在一起开会,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技术课的学生完成了一个在学生提议方案基础上绘制的CaD布局图,包括机场通道、飞机跑道、控制塔和其他相关设施等。一组学生完成了一份新的本地区地图,来说明机场将给该乡村地区带来的地理变化。另一组学生则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机场模型。还有一组学生则设计了一个对州高速公路改道的方案。生物课的学生提交了一份关于湿地的报告,报告中提供了可能由于机场建设项目而濒危的动物的照片和图表。进行居民调查的另一组学生,提交了关于机场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报告。第三组学生参加过当地的听证会,他们就机场建设方案的政治问题提交了报告。最后一个报告是机场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的概率性研究。[6]

(四)整合渗透载体

劳动教育不是类似数理化那样的教育领域,它与通常的学科教育不同,它具有综合性特点,它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特别是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都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甚至类似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基本就等同于劳动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例,“在当今世界,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动、营销和维修”。[7]显示了劳动世界与技术世界的内存联系。同时,在政治课程、历史课程,尤其是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理解劳动的艰辛与收获、奉献与快乐、丰富与新奇、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

[3]中国百科大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60.

[5]刘泓.中学劳动技术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7.

[6]国际技术教育协会,黄军英.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