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16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1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1.2在阅读推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实现其宗旨,即为读者服务,实现最好的社会效益。公共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保存保管,以供人民大众阅读学习,传播知识和正能量的社会机构,广大群众接受其传播的正能量,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紧抓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2.1推广经典阅读

2.1.1推广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经典阅读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图书馆担负着传承文化、传递信息的历史使命,服务的核心应该是与信息、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图书馆一系列工作,而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知识的积累,是个人融入社会的一种必需[2]。经典文化中蕴含的是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出来的,经典文化与之一脉相承,对经典文化进行阅读推广,在本质上就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推广经典阅读的意义

经典阅读,就是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个人的角度讲,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1.3推广经典阅读的方法

推广经典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QQ群、电子阅览室每台电脑的桌面等方式向读者介绍经典阅读[3],引领读者亲近经典;在流通窗口及书库张贴传统文化字画;利用电子显示屏播放介绍经典名著,营造阅读氛围;开设经典导读活动,让更多的人阅读优秀经典文化;与媒体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经典文化等等。

2.3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开展阅读推广服务

2.3.1从未成年人做起,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未成年人抓起,要从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图书资源、设备设施、资金投入等环节入手为未成年人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也要提供一些经典的文献,陶冶未成年人的情操。

2.3.2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服务

公共图书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扩大服务范围,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需深入到工业园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服务,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开展丰富的阅读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优秀文化的力量,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尚,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

2.4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开展阅读推广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开展阅读推广,比如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纪念日中进行:

第一,可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开展阅读推广

学习雷锋的活动在不断地进行着,而且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图书馆可结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弘扬相互关爱、服务社会、扶贫济困等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会风尚。

第二,可在重要节庆日活动中开展阅读推广

图书馆应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阅读推广和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是平日所无法匹及的。

3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需要注意公共图书馆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居高自傲,也不能只服务不管理,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公共图书馆平日的工作中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做到阅读推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也就是知和行的关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才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不仅要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让读者在日常的行为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指导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

第二,阅读推广的本质就是利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的文化总是有其特殊的感召能力,总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共图书馆要重视这一规律,提升馆藏质量,使馆内的图书做到品味性和优秀性的统一,拒绝低级、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服务体系和服务范围,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使读者明辨是非,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贯通、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主题,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责任,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培养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文化纽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一的价值观,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把抽象的原则变为具体的要求,把理论上的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行动,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实践证明,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诠释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树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就是在群众中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这对于倡导先进的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准确反映时代主流,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自觉遵守和践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思想需要先导。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注意发现先进典型并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树立道德楷模,加强示范引导,让人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学习宣传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对于引导广大军民以高度的革命热忱,投身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学习宣传雷锋、王杰、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等一批先进典型,对于动员全国人民艰苦创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宣传张海迪、蒋筑英、包起帆、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于激励人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大以来,我们大力宣传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华益慰、方永刚、袁隆平等重大典型,对于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加大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有效动员和主动引导,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当前,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广泛认同,社会反响很好。但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的社会条件下,典型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更好地体现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人们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我们迫切需要着力研究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为此,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典型的灵魂。当今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分子。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先进典型愈益多姿多彩、层出不穷,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虽然他们的优秀事迹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选择先进典型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尺度。因此,在实践中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就是要看其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不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不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树立起来的典型才能在社会上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

2.确保先进典型事迹的客观真实。真实是先进典型的生命。先进典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源自生活、来自群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更是因为他们真实可信。越是真实越感人,越是朴实越亲切。因此,对先进典型,不能为了宣传而人为拔高、溢美做秀,把他们刻画成十全十美的“完人”,搞“假大空”、“高大全”。必须始终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按照先进人物的本来面目塑造典型形象,从具体环境条件中把握典型事迹,用平实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平凡小事展现崇高精神,做到内容真实准确,细节生动鲜活,事迹合情合理,评价适度适当。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仅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先进典型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从不同视角,对先进典型事迹既进行调研核实,又进行深度挖掘,把典型的特征搞准,把典型的事迹搞实,确保先进典型靠得住、过得硬,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

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基层和群众是绝大多数先进典型成长的肥沃土壤。从某种程度上说,典型宣传就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把基层的呼声、群众的意愿、社会的反响作为重要依据。在推选先进典型时,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在宣传先进典型时,注意收集群众反映;在学习先进典型时,注意扩大群众参与。先进典型既是群众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的优秀代表。实践证明,先进典型离群众越近,就越有说服力感召力,越为群众所欢迎所认同。因此,要把目光投向基层,聚焦群众,善于从普通群众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让人们从身边凡人小事上看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近距离地感受到榜样的人格力量。要注意适应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需要,既继续宣传好工人、农民、军人、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典型,又注意宣传好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类新兴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典型,扩大先进典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注意把握好典型宣传的时机和节奏。把握时机和节奏是做好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典型宣传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必须有一定的热度和力度,但只有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做到适时、适度,才能产生更好的影响和效果。所谓适时,就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典型宣传的主题和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不同时间推出不同典型,主动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的实施。所谓适度,就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重大典型与一般典型的关系,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密度服从效果,做到一般典型“常流水、不断线”,重大典型在一段时期内既不过于集中、又不拉得过长,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多层次示范引导作用。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3

关键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为广大人民指明了学习的内容和前进的方向。技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深入探索,有效总结,通过适宜的路径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友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上述二十四个字共同构成了它的基本内容,其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指出了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知,其培育应面向全体公民,只有在各领域中予以有效构建,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诉求。

2培育技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推动和保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另外,以教育领域为代表的各社会领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技校是向社会输送技能型、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因而其有必要重视和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集中反映在下述四大方面:首先,有利于技校学生坚定服务祖国建设的信念;其次,有利于技校学生达成价值共识;再次,有利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四,有利于提升技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3培育技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3.1要加强师风建设

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教师发挥着榜样作用。所以,技校应做好对师德师风的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明确各科教师基本工作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他们的思想、政治以及法律底线。定期举行教师模范选举活动,树立师德师风的学习榜样。所以,技校应切实落实两项工作:1)强化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对于教师职业而言,其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属于“良心工程”。但技校不存在升学压力,所以教师在工作中很容易懈怠,这一点在德育领域尤为严重。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始终秉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爱心,并将它们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不允许将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学生和同事的信赖以及尊重。2)淡化上级领导身份。不管是学校领导,又或者是管理层,其第一身份均应该是教师,所以,尽量不要将领导身份带入教学工作,坚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的做法。尤其是各级教育领导严于律己的理念,从自身做起时,为技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营造理想的开展空间。

3.2要完善教学体系

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始终抓住主业不放松。应积极建立健全“课本、课堂、课题”三位一体的现代教学体系。“课本”指的是将相关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教材中去,在全面宣传的同时,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技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准确把握其价值观及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学习内容,从而使教育更加高效。“课堂”指的是通过介绍一些典型的人和事,让学生知道“好”与“坏”,重点培养和强化技校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应实现对集中教育、环境熏陶的有机结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课题”指的是宣扬和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其源泉,同时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它是中华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方面的内容,并将其转化成自身的东西,这对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3.3要搞好典型示范

说得好:一个有希望的名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先进典型属于一种看得见的正能量,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所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必要搞好典型示范工作。当代技校学生成长于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为广大技校学生接触不同知识和思想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然而受人生阅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不正确思潮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以至于价值迷失的案例屡见不鲜。为纠正此类现象,有必要为学生树立典型,通过该种途径来提升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成效。技校学生尚处于重要的学习时期,崇拜典型是他们的先天属性之一,所以,应积极利用典型来教育学生,使其见贤思齐,不断提高自己,建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此提升和保障教育效果。所谓“走出去”指的是,组织学生到一些先进企业那里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典型的思想魅力,从而敦促自身的不断提高。所谓“请进来”指的是,邀请一些先进典型到院校,和广大学生做零距离的深入交流。通过学生身边真实存在的典型示范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向先进典型看齐,积极投身到以扶贫帮困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技校肩负着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所以,技校应积极探索和开辟相关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最终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灿荣,徐喜春.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01:19-23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思想根基和灵魂,直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发展。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普及和大众化,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广泛深入人民群众内心。在价值观多元并存的社会转型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迫切。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团结振兴、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的新要求。但事实上,整体而言,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部分学生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彻底性。基于此,必须努力探寻学生乐于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影响力逐渐增大,但西方势力仍有觊觎,仍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通过网络造谣抹黑攻击中国政府,如曲解某张图片含义,利用民众与政府的矛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又或将一些普通事件归咎于“体制问题”,想以此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激化矛盾,斗争形势异常严峻。

在“8・19讲话”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某些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推崇,马克思主义信仰淡薄,给了西方势力可乘之机。高校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方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抢得先机,取得最终胜利。

2.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军事、经济等所展现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软实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根据木桶效应,木桶能装多少水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文化建设”已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更是以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确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核心价值观反映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大领域,对人民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起到了引导作用,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一种价值观的兴起与没落,往往伴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如封建社会的覆灭,与当时人民对其价值观的否定关系巨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有着重要意义。

3.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在面对更好的机遇的同时,也要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当今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健康向上,但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尤其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在给我们提供便利之时,也使其他势力入侵有可乘之机。大学生往往对网上信息不加辨别地转载、点赞,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传播虚假消息而触犯法律,这显然会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大学生提供了理论武器,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大体可分为思政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和专业教师。其中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价值观、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高低,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把好选聘关,辅导员、班主任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必须拥护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现如今许多高校选拔辅导员对政治面貌要求必须是党员,也正是基于此考虑。要对队伍开展长期持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事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只有少部分是思想政治或相关专业毕业,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党团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因此进行针对性培训很有必要。

对专业教师而言,许多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具有留学背景,生活在他国,耳濡目染之下更容易受他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回国后事业刚起步,难免有诸多不顺,少数者就将这些怨气不满发泄在了课堂上。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高校要做好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年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集中培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三个自信,在专业教学中影响学生,逐渐形成以思想政治队伍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

2.树立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具有正能量,是脱离于理论的现实的“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是艰巨的,需大量先进典型来引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人们学习各行各业的楷模,见贤思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尤其是雷锋形象的塑造,培育了人们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一穷二白情况下顺利起步。即使是在今天,雷锋精神仍不过时。更是突出强调先进典型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号召全党学习焦裕禄精神,学习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的表率作用。

在大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时代在变化,不能生搬硬套以前的做法,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维方式树立典型。要避免树立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高大上”典型,这样不仅效果差,还可能引发学生对其真伪的质疑,起到负面作用。尽量选择“接地气”的典型,充分肯定普通大学生的榜样作用,这些贴近生活的典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学习。二是树立多种类型的典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在个人层面分为“爱国、诚信、敬业、友善”,高校应分类树立各个方面的典型,榜样的多样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立体化。三是加强对典型的宣传。可通过设立网络专栏、风采牌展示、成立宣讲团走入各学院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多种视角了解学习。

3.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对培育核心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思潮,形成健康科学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是通过团委学生会、社团等,以竞赛、演讲、趣味问答等形式组织学习活动,促使大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全方位灌输,使得他们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三是加强网络管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我们不仅要利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成果,更要管理好网络,净化信息源头,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营造良好实践氛围。“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教导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始终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在校学习期间,可组织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重庆地区的张自忠将军烈士陵园、歌乐山红岩纪念馆、渣滓洞等,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或者进行“学雷锋”进社区活动,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居民。寒暑假期间,可通过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党情、国情和社情的了解,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头脑,就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好了舵,掌控好了方向;树立了典型,使得大学生学习的对象不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而是身边实在的普通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了贴近实际的学习模板,更有代入感;营造良好氛围,就是给大学生机会自己去学习、实践,就如同学习绝大多数技术一般,听得再好,看得再好,终不如自己亲手操作一遍实在。

参考文献:

[1]张奕阳.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

[2]洪晓楠,林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文化学刊,2010(7).

[3]汪早容,潘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J].黑河学刊,2014(8).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正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并且试图通过法律编纂方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下面小编整理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1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共克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防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济南一中队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学习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领悟编纂《民法典》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探讨并了解《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性学习第三编《合同》、第七编《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下一步,济南一中队党支部将逐步结合实际工作,对民法典中涉及执勤业务的部分着重研讨,并形成执勤规范,为未来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筑桥铺路。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2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民法典时代。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充分标志着人民至上原则,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认和保障民事权利,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民法典增加了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深度贴合中国法治的法典,新增了遗嘱继承人、高空抛物、房屋租赁合同以及商品房共有部分经营收益归业主共有等诸多解决民生问题,步入幸福小康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民法典的颁布凸显了在为核心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山航空保支队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引导支队党员骨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做贡献。支队注重下沉,切实了解需要帮助的队员同志,各中队各班组成立党员互助小组,由互助小组组长确保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组员谈心谈话工作。不定期听取各职能单元工作部署开展情况,鼓励支持创新工作方法。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严格落实各级文件指示精神。同时深入基层调研,采取问卷星等多种方式收取队员意见建议,提升队员队伍认同感,深度剖析队伍问题。山航空保支队将持续推进各项法律、《民法典》的宣贯普及工作,保证全体队员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将法治与工作深度结合,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优良环境。

建设法治社会,无论对国家和对单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法盛人和,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3由于内容太过丰富,难以写出全部体会,现仅就有关《民法典》方面,深刻领会老师的讲课精神,再谈些心得体会。

一、民法典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二、了解了王晨副委员长关于民法典草案的说明:黄瑞老师在讲课中说,编纂民法典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三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五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编纂民法典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就很明确了。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再与民法总则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三、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四、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五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五、5.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说明党中央对切实实施民法典十分重视,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好好执行。

六、我的体会: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2、民法典以人为本更好维护人民权益,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有法可依,更加有了安全感。

3、民法典内容广泛,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碰到任何问题都可找民法典解决,这真是我们的福气啊!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4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度过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回应了民生的关键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和国家先后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没能形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经过多年努力,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仅是达成几代法律人的夙愿,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盼提交了份圆满的答卷

此次民法典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与此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是此次编篡的亮点,具有极为深远的意早在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就明确规定了“人格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格权的定义不断丰富,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个人隐私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等现象层出不穷。法律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滞后性,当现行法律还不能有效应对,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人格权保护需要。此次人格权编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人格权进行了明确规范,这意味着民法典的横空出世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抵挡伤害的盔甲,更是奋起反抗的武器。公众号逍遥文稿整理,让以人为本真真切切的落实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民法典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之外还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活动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当然民法典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字的魅力和缺陷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哈姆雷特》,当民法典制定好后,司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出台相应的解释、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就显得额外的重要,但这只是后话,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去见证。

这一部盛世之典不仅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写满了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5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不由让人畅想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有多么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块坚稳的“基石”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自助行为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规范民事法典,明确法律界限,方能构建稳中有进的社会秩序,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6

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

(一)组织民法典专题学习。把民法典纳入领导干部日常学习内容。2020年9月底前,通过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专题学习民法典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法学会)

(二)组织民法典会前学习。将民法典纳入党委(党组)会前学法安排,把民法典学习宣传纳入本单位、本系统普法工作总体安排,结合本系统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习。(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三)组织开展国家工作人员民法典学习教育。市委党校要把民法典纳入教学内容,列为培训重点。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中增设民法典考核专题内容,全面提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习运用民法典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司法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四)组织开展法治工作队伍专题学习培训。将民法典的学习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内容抓实做好,把民法典作为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人员和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教育培训的必训内容,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精准把握民法典最新规定和原则精神。(责任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级有关部门)

(五)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法典学习教育。把民法典融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鼓励指导各类学校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团市委)

二、切实推进普法宣传

(六)宣传阐释好民法典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将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重点来抓,列为“八五”普法工作重要内容,持续抓好民法典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

(七)深入推进民法典普法社会公益宣传。组建成立“民法典普法宣讲团”,举办系列民法典专题公益普法讲座,组织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推动民法典进机关、进学校、进寺庙、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在全市掀起民法典学习宣传热潮。(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团市委、“法律七进”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

(八)深入推进民法典新闻宣传。组织市级主要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阐释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和原则精神,及时报道我市学习贯彻实施民法典的生动实践和亮点成效。组织各新闻网站开设学习宣传专栏,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平台和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简易读本、案例解读以及其他方式,广泛宣传民法典重大意义、特色亮点和重要条款内容。(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

(九)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法学专家学者和律师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结合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实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特点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挖掘总结一批典型案例,广泛开展“以案释法”,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责任单位:市司法局、“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成员单位)

三、着力抓好贯彻实施

(十)加强民法典关联、配套制度建设。清理民法典贯彻实施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不利于规范民事主体行为、不利于保障民事主体权益、不利于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有关制度措施。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工作,及时纠正与民法典相抵触的制度文件。(责任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司法局、市级有关部门)

(十一)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各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按照法定的范围和界限,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

(十二)加强人民法院民事司法工作。加强对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和监督指导工作,及时总结典型案例。依法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上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把握法律适用标准,有力保护各类民事权利。(责任单位:市法院)

(十三)加强检察机关民事诉讼监督和民事公益诉讼工作。加大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监督力度,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合法权益。准确把握刑事案件与民事纠纷界限,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责任单位:市检察院)

(十四)加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加强律师、公证、仲裁等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作用,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帮助群众实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方位、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局)

(十五)加强民法典相关法律制度理论研究。举办民法典专题理论研讨活动,组织法学专家学者结合我市法治工作实际,加强民法典研究阐释工作,形成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市有效实施民法典提供理论支撑。(责任单位: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法学会)

四、坚决维护民法典权威

(十六)带头尊学守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民法典、敬畏民法典,自觉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将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作为衡量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依法治市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十七)严格依法履职。严格遵守民法典,明确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规定。政府部门、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

(十八)加强人大监督。加强对《民法典》实施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通过听取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督促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确保《民法典》在我市得到全面有效执行。(责任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五、加强实施组织保障

(十九)强化组织领导。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学习领会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做好学习贯彻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民法典在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7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有哪些?这样的民法典,具有时代特色,彰显中国气派,为世界民法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同阅读收看2020年“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5篇】精选,请您阅读!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1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确认民事主体的各项民事权利,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保障其依法享有人格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民事权利,有助于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

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的民法典,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X年X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民法通则,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事基本法律。后来又陆续制定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

这些立法为改革开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赋予社会尤其是民事主体更广泛的自主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发生重要转变。编纂民法典,有助于全面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法典确立了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和有效的权利保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公民的民事权利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护。同时要看到,随着人们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民事法律制度也面临确认新型民事权利、加强民事权利保护的新挑战。

比如,顺应科技发展及相关财产观念变革,确认民事主体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承认民事主体对其个人信息的权利,回应信息时代对人格权的新要求;等等。民法典通过确认和拓展民事主体的权利,保障民事主体充分享有和有效行使其民事权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

民法典为规范社会治理提供法律依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的复杂程度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城市和农村社会治理都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对民法规则的完善提出了新要求。民法典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创设相关规则。比如,设置非营利法人制度,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这一制度满足了民事主体投身公益、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国家与社会在公益领域的沟通和协作,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民法典有利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要坚持用法治来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注重通过市场手段调节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高效运行提供一整套法律规则。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一直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把许多商事法律规范纳入民法之中。编纂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法典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比如,婚姻家庭制度反映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制度载体。民法典增加了“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原则性规定,并在规范和调整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的人格权、人身权和财产权关系中,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增设离婚冷静期、明确亲属和近亲属的范围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充分发挥民法典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还需要民法学者进一步加强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不断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2“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的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新近透露的这组数据,可见民法典之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此前决定,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共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被誉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基础性作用。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1260条。律师从头到尾都要熟读、记忆、掌握每个知识点。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学习才能精通。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宝典!

这部法典,关系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她很温柔,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不再保留。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不忘学习《民法典》。让《民法典》的为民思想和情怀,更加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民法典》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3?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讨论、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头戏。经过一代代民法学者接力奔跑,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即将诞生,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我国将告别“散装”民法时代,迎来新的民法典时代。

??先哲有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是市民法、权利法,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就是要将这个“总和”,尽可能囊括到一部成体系的法典之中。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所有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遵循。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标志。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伴随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民法典是一部“新法”,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统性、协调性。我国有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有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以及仍在继续适用的民法通则等,单行法律数量多,内容庞杂,有的存在抵牾之处。如今,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司法解释,共同汇聚成了这部共1260条、10万余字的民法典。经过整理、编订之后,在划定好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7个“楼层”里,民事法律各归其位,类型清晰、秩序井然。

??民法典对众多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的“确认”,将在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民法典新增内容里,用益物权中增加的居住权可能是影响最大者之一。老人把房子过户给子女或“以房养老”卖给他人,夫妻离婚一方没有产权又无房居住等等,都可以要求设立居住权。合同编中,基于此次疫情增加了国家订货合同制度,还增加了4种典型合同;

??此前并没有单行法律作为基础的人格权,更是独立成编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以来,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持续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民法典编纂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充分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法典反映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民法典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也开启了我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4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坚持问题导向。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地体现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节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民法典》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小明”的成长记录中国法治改革历程,彰显“中国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守护我们的一生。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5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重大立法工程。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后,我自觉把深入学习贯彻民法典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尤其是通过这次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我对民法典的认识和体会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一,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启动过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党中央的工作部署,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后,形成民法总则草案,于2017年3月通过审议。民法总则通过后,经过法制工作委员会和相关单位的艰苦努力,形成了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6个分编在内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分别通过了审议,并与民法总则合并,顺利完成了第二步。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是新中国70多年来民事立法和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二,民法典是顺应时代的精神产物。当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保护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编纂民法典正当其时。总的感到,民法典草案顺应新时代、回应新技术,注重将科技发展的因素充分融入法典中,既凸显各界观念的进步,更体现了在立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新时代、新现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又顺应了新事物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将人格权单独成编规定是我国民法典体系顺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重大创新,是落实报告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全面保障个人人格尊严、保障人民体面生活的重要举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影响下,大家对新冠肺炎是否造成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而民法典的确立将从法律层面给予确认正式规则。可以看到,从民法典草案规定履行合同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再到制定高空坠物侵权责任分摊规则等,都回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时代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必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彰显着这个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翻看民法典,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了立法当中,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实践。民法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为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契合了全体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真正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这样的民法典,具有时代特色,彰显中国气派,为世界民法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四,民法典是民生至上的集中体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从编纂过程看,民法典充分听取民意,先后10次通过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从内容看,民法典共1200多个条文、10万余字,覆盖一个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这次编纂民法典,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回应了人民关切,充分体现了保护人的权利、提升人的尊严、服务人的发展的立法精神与立法宗旨,饱含浓厚的民生情怀。特别是对民事权利保护的高度、深度与广度都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从而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民法典,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们更好为人民服务的法律准绳,我将认真组织_系统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切实保护好人民权益,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院干警;践行;思考

基层人民法院干警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一线司法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地方公共秩序安全、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使命。基层人民法院干警战斗在基层,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如何立足岗位,肩负起宣传、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弘扬者、践行者,是一个值得广大基层人民法院干警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一、基层人民法院干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和践行,更需要基层人民法院干警树立和遵循。基层人民法院干警身为一线司法工作者,每天工作在基层和群众打交道,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法律的神圣和权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司法干警的责任。基层人民法院干警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每一个法院干警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爱岗敬业,工作当中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公正、法治、爱国、敬业等精神的完美诠释。只有每个法院干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了依法治国的精神,印证了依法治国的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具体要求,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法治内涵推动着司法工作的科学发展,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司法工作科学发展需要一支忠于党和人民法治事业的社会主义司法队伍,基层人民法院干警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工作的实际宣传者、弘扬者、践行者,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工作科学开展,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需要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基层人民法院干警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生力量。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群众民主自由权利、提倡文明司法工作、与人民群众和谐相处等等,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实践活动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社会的和谐稳定客观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人民法院干警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会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人民法院干警中的影响力,从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四)全面提升基层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需要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司法这道最后的防线都失守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更难以保证。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因此,维护司法公正这道最后防线的重任就放在广大基层人民法院干警的肩上,需要基层人民法院干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司法审判大环境,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实践当中对诉讼当事人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自由和诉讼地位平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在实际工作当中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实践探索,全面提升基层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五)人民法院干警政治和业务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民法院干警要始终坚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严格公正立案、司法、执法和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需要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统一法院干警思想政治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精神动力,提高干警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振奋工作精神面貌、凝聚团队协作能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实际工作当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法为民的工作目标,坚持宪法法律的权威,坚持法院干警的职业道德准则。人民法院干警作为忠于党和人民法治事业的社会主义司法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在工作业务当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素质,让人民群众在司法实践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氛围和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是十分必要的,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则能够促进人民法院干警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为民司法。

二、基层人民法院干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存在理解上不够深入的问题

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它的价值内涵和重要意义。但个别干警存在学习问题,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当做一次单纯的活动开展,仅做做表面的功夫文章,还有的学习上不够深入,只是单纯的从字面上理解核心价值观,局限于浅层字面的理解,理解上不够深入,与实际工作联系也不够紧密。法院干警在学习时要明白自己既是司法工作者,同时也是群众工作者,只有走进群众中去,才能取得人民群众对自己工作的信任和理解。比如对先进典型的学习不仅要聆听事迹,还要学习他们事迹当中所反映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内涵,学习他们如何开展群众工作,如何用知识理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如何取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在实际工作当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走出“纸上谈兵”,具体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就是要深刻领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学会做到心怀百姓,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学会随时用党性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持之以恒,理论联系工作实际。法院干警要明白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实际工作中的体验和认同,这样才能将普遍号召内化为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才能真正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为推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作出更多贡献。

(二)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存在不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的宣传和诠释它的基本内涵,在司法实践当中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严格公正司法,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坚守公平正义等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宣传只是在面子上,没有真正与司法工作相关联,没有与司法实践和当事人相结合等等。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干警,要首先明确自己所在的窗口位置和部门职责,比如法院立案窗口的干警要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便利,对不方便送达的群众上门服务;法官要定期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基层社区中去,最大限度地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审判时公正严格,不枉法裁判,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实际工作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在工作当中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看做自己的首要责任,比如在调解中保障人民群众也主动参与进来,“实现乡镇矛盾调处中心与村级调委会、民调中心户对接;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对接‘三个’对接。”很好地宣传了公正、公开贯彻案件始终的办案准则。通过严格公正司法,有力的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现阶段法院干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做的较为突出的工作。

(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存在只局限于工作方面问题

很多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在实践当中能够坚持司法公正、公开,注重实体和程序公正并举,增加案件审理的公开透明度,坚持让事实说话,让法律裁决决断,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和执行权,捍卫着人民群众的公平和正义,积极的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很多法院干警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做到公正、平等地对待案件的每一方当事人,不接受当事人的各种吃喝玩乐邀请,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诱惑,坚守职业操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是在践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干警们只局限于工作方面积极践行,在实践当中或不可少的受传统思维的局限,不敢勇于超前和创新,没能从国家大局上来思考问题,没有对于当事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面对群众语言不够精简凝练大众化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干警们积极地践行着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工作当中,还要扩展到生活、学习当中,使自己的价值观逐渐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去。对于一些知识文化水平低的群众和一些很难理解的专业法律词汇用语,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用群众语言讲解,用精简、凝练、大众化的语言让群众感受到法院干警们的诚意。同时法院干警也要明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积极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感和崇拜感,引导群众进行法治意识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结合具体工作经验和实际案例为群众讲解社会法律热点难题,突破传统经验思维的束缚,积极大胆创新工作方法。

三、基层人民法院干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理解领会深刻内涵

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其内化为法院干警的价值追求是基层人民法院的重要任务。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多种多样,可以借助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力量以及豫法阳光“三微一体”(微博、微信、微视)便民互动平台大力宣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法院干警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加强他们的深入学习和理解领会,明白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仅仅是流于形式和喊口号,要激发出真正的热情去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学价值观的平等、公正、敬业等精神,要求基层法院干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坚持执法为民,在司法实践过程当中要胸怀人民群众,坚持执法为民的工作目标,秉承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在办案时秉持公平、公正和公开态度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等等。同时还可以完善法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建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院文化长廊、开展法院干警家庭亲情寄语等内容丰富的活动,丰富干警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让核心价值观心口相传,成为全体法院干警成员的基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还可以贯彻到法院的规章制度中,让每一个法院干警都自觉遵守学习,在法院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学习先进教育典型,影响和感染价值追求

法院干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学习先进典型、争做先进典型,用自己的模范力量带动和影响其他干警主动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价值观迷乱的社会,只能频生动乱”,“一个荣辱不清的社会,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必然充斥着尔虞我诈,毫无和谐可言”。没有人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会导致人生观颠倒,先进教育典型的宣传渲染和学习动员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会影响到每一位法院干警的人生价值追求,从群众身边挖掘树立的典型更生动、更直观,他们的事迹与精神能够推动全体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和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只有每一位法院干警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自觉争当先进典型,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和每一位当事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家庭当中去,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头脑当中,无形中增强自己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并坚守为民执法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通过自觉行动实际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规范职业操守,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对待当事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应有价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司法工作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提高践行的自觉性,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

法院干警充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内容之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十分重要,应着重提高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能动性,比如开展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服务活动,为群众当场解答法律疑难问题,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救济和法律诉讼风险提示服务,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带进每一位群众心中,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基层法院干警们可以走进部队、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在工作当中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建立高效便民的立案窗口,为特殊群体提供诉讼绿色便民窗口以及其他方便诉讼当事人的基础设施服务,引导群众明白自己的诉讼权利和诉讼流程;审判中严格公正、公开、公平司法,用诚信服务和公正司法来打造群众与法院干警之间的和谐友善氛围。基层法院干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当中要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弘扬和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生活和工作当中一系列的优质司法服务,提高践行的自觉性,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以优质的司法服务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四)引导群众学习贯彻,增强社会共同认同感

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天天面对着群众,天天与群众共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和群众一起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精神,是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使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使全体人民群众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所以加强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群众的社会共同认同感十分必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想使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基层法院干警应从“院内”走向“院外”,走到矛盾纠纷源头,走到百姓家中,通过定期回访当事人,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保障群众的法律权益,使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司法的温暖,潜移默化中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他们,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深刻的法治教育,让每一位群众都能自觉做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同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基层人民法院干警的共同任务,只有全体基层人民法院干警积极参与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法院干警生活和工作当中的精神支柱,才能凝聚全体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和群众的力量,才能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罗容海.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族魂[n].光明日报,2012-11-23.

[2]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10-23.

[3]内蒙古司法厅组宣处.践行核心价值观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内蒙古司法行政系统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综述[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3(4).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9

[关键词]“红色经典”;象征意义;励志作用

近几年,影视创作中一批“红色经典”如《八路军》《长征》等非虚构的宏大叙事作品及《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半虚构或虚构剧作,在当下娱乐化的消费社会掀起了收视热潮。仔细考量,这与其自身所承载的精神性内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社会发展到物质较充沛的阶段时,精神性的层面就开始浮出水面。本文将从影视剧中“红色经典”所承载的符号性象征意义和励志作用来论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本文所谓的“红色经典”是指近几年影视剧创作中以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这28年间的历史事件为主的红色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深蕴着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所积淀下来的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性内核,并彰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这些精神性的财富仍然有着不可多得的思想传承价值。

“红色经典”影视剧所承载的符号化象征意义

“红色经典”的影视剧创作以其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与执著追求而与国家主流价值观暗合,其基本上都有一个坚定地忠诚于祖国、忠诚于革命的英雄人物,并在这英雄人物的身上强烈地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主流核心价值观。目前,“红色经典”作为关于革命历史本质的惟一合法性想象,其对革命年代确立的价值观的有效重述,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象征纳入到国家的新文化传统建设传承中。

(一)“红色经典”剧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汇入到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经典”的影视剧创作所彰显出来的舍己为国、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最大精神核心力量,“红色经典”影视剧所倡导和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情感和品质。如电视剧《长征》的播出,就成功地唤醒了中国人关于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记忆,在物化的当下社会重塑了长征精神,满足了人们重回红色岁月、重建红色精神的价值期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是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期待高度契合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中的一个重要音符。

再如《江姐》《洪湖赤卫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播出,主人公对共产主义坚定的革命信念及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再次重燃了观众对“崇高”“伟大”等爱国主义关键词的热情,使观众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为我们这个时代重塑了爱国主义精神信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的国家,对国家的责任信念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不可推卸的义务,因此,“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正好契合了主旋律中有关伦理秩序的精神需求,其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传达出来的革命理想信念,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气质相契合,并成为一个符号性的象征融入民族集体记忆的河流中。

(二)“红色经典”影视剧以政治文化的符号存在于民族集体记忆的传承中

“红色经典”影视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诞生的那一刻就被打上了“政治文化”的烙印。其作为新中国刚成立时革命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诞生品,政治意识形态被精心地编码于文本中,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几代人的情感结构、生活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红色经典”的命名,完全来自于政治权利的影响,在既定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以期达到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存在目的,这就使“红色经典”从最开始就背负上了深厚的政治意义,并作为革命文化霸权为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统治服务。

当“红色经典”步入到当下的消费社会,其身上所背负的政治意义成为一种隐形的存在,而其张扬的主旋律性的正面积极意义成为其显性的存在状态。在当下这个英雄缺失的物化社会,经济充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曾经所倡导的政治意义则退居到背后。因此,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将一些正面的力量重新提出来,而“红色经典”影视剧正好契合了这一时代的需求。

“红色经典”影视剧创作以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从思想诉求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国家政权将其作为对历史本质叙述的惟一合法性想象而存在,其所弘扬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即以革命的手段来建立现代国家的政治历史意义及其合法性,并重申战争年代所确立的价值观,毫无疑问,“红色经典”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政治符号资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将这部分政治符号资本纳入到新文化传统中,并将其重新搬上荧幕与舞台,以便充分利用其强有力的政治意义作支撑,对于当下这个价值观缺失的消费社会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

(三)“红色经典”成为一个民族关于一段特殊岁月的记忆符号

影视剧中的“红色经典”重燃火热的激情,是因为其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战争岁月的特殊记忆,唤回了民众有关那段历史的怀旧情绪。尽管当年的“红色经典”剧作与当下的有着很大的审美文化心理差距,但其作为曾经在几代人记忆中刻下深刻烙印的文化象征物,毕竟承载了关于革命历史峥嵘岁月中的各种记忆,这里有火热的青春激情,有浪漫的理想追求,对于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们,“红色经典”剧作是最能唤起有关当年的文化记忆的历史文本,影视剧的播出将他们重新带回到那段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火热的青春岁月,使他们再次重新体验到当年那种燃烧的革命激情,焕发出精神信仰的力度,从而为迷失的心灵找到精神的慰藉。

将“红色经典”置放于当下,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我们来反观革命历史,其身上负载了很多关于革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思考。那种出现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崇高而悲壮的信念与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中的青年一代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并表达了国人对崇高精神的召唤,尤其是在英雄匮乏、信仰困顿的焦虑中,这种对理想、热情、奉献等民族精神的张扬成为一段特殊岁月的特殊记忆。

“红色经典”影视剧所传承的精神对当下社会的励志作用作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者,“红色经典”所弘扬的精神理想、所传达的意志品质,对当下社会有着积极的励志作用。

(一)重唤“理想信念”等民族精神支撑

促使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是理想信念,“红色经典”影视剧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都有着关于革命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是红色革命时期革命战士精神面貌的典型代表。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使我们的革命军队无论在何种困境中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坚定不移地顽强奋斗。《长征》中的战士们能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并最终走向胜利,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鼓舞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完那段艰险困苦的旅程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迈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经济娱乐化思想充斥了人们的思想空间,恶搞理想、解构崇高曾经一度很是甚嚣尘上。可是,当一切消解、恶搞热闹过后,能给大众留下思索的内容又有多少呢?因此,我们发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物质囚禁时,我们这个时代就开始呼唤理想,我们需要正面积极的价值观来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时,“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其坚定乐观的革命信念深深地鼓舞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我们

这个时代不能没有理想的激情,我们这个民族更不能失去理想信念的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与我们祖先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密不可分的。“红色经典”影视剧中革命者关于国家民族大义的崇高理想、舍身卫国的坚定信念对当下这个理想缺失的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励志作用。 (二)重扬“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瑰宝

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体现,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是红色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留下来的一种奋发向上、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和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红色经典”影视剧很好地对这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了图像的演绎,使那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荣辱与共、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的革命精神得到成功的彰显。这对当下物化的消费社会有着很好的励志意义。

新世纪以来,物质的丰沛并未能填补人们日益苍白的思想,似乎物质越充盈,人们欲望的沟壑越大。再加上2008年遭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整个社会进入一种悲观惶恐的精神氛围中。而“红色经典”影视剧则为我们重扬了我们这个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精神层面上对大家克服困难、共渡难关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都能走下来,更何况当下遭遇的这一点挫折呢!

(三)重塑“开拓创新”等民族进步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共产党人冲破“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枷锁,开辟出一条革命成功的新道路,创造了一种通向胜利的革命新理念。电视剧《长征》就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审时度势、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党和红军迈出自己开拓创新的关键一步。

“红色经典”影视剧成功地彰显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剧作自身所蕴含的革命走向胜利的创新精神及其经过时间的淘洗保留下来的具有创新内核的精神内质,对我们面对当前所处的境遇有着很好的鼓励作用。而“红色经典”影视剧能进入当下观众的视野并掀起巨大的观看热潮,这与其勇于创新、善于吸纳影视剧创作中的新元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红色经典”影视剧的这种创新方式也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民族、人类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有生存下去继续发展的可能。

因此,对于当下这个物化的消费社会来说,“红色经典”影视剧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对我们的生活、生存有着很重要的励志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

民法典的核心要义篇10

关键词: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关系

一、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将雷锋精神的内涵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并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②党的“十”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

(三)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具体地说,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富裕,人民民主,公平正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和谐,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明荣知耻等。雷锋同志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甘做螺丝钉的精神,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它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二、为什么要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雷锋活动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雷锋精神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发展为一种大众行为,形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学雷锋活动为建设、传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为改善目前社会不良倾向(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例如:地沟油事件、彩色馒头事件等;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例如:小悦悦事件等)提供了手段和渠道,为人们提供了清楚而又真实的学习典范(例如:郭明义、吴菊萍、杨善洲等道德模范)。雷锋高尚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雷锋精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共同理想、动力、标准高度契合,因而,弘扬雷锋精神,发挥雷锋典范引领作用,有助于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三、怎样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行业优势。雷锋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做好事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怎样对待本职工作上。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公交“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邮递员王顺友,20多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用血肉之躯搭起邮政的“绿色桥梁”。学雷锋,人人可学、处处可学,关键是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只有立足本职岗位,坚守岗位做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才算有了坚实的立足点,才能学得持久,学有成效。

(二)坚持典型引路,服务人民群众。社会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来确定主流意识形态,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和强化,而典型人物以其正面的教育和激励功能,会对社会产生“标杆”和“引领”影响。我们要把学习雷锋与学习身边典型、先进模范紧密结合起来,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干部群众。

(三)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走在前,做表率。同志在谈到向雷锋同志学习时强调,“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也要带头学雷锋,才能形成好的风气。”学雷锋活动,既要面向基层,广泛发动群众,更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在前面、做在前面,当好学雷锋的排头兵,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身体力行雷锋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全社会,才能将弘扬雷锋精神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雷锋的崇高思想道德逐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并化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准则。

(四)持之以恒,注重实际效果。学雷锋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弘扬雷锋精神是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在学雷锋活动的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一时呼呼啦啦,长期冷冷清清”等简单化、模式化、突击化的活动特征,把学雷锋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五)与时俱进,突出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向雷锋同志学习,要立足新起点,树立新形象,不仅要继续老传统,更要赋予新内容。要以创新精神推进学雷锋活动,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突出活动特色,不断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郭宝禄.雷锋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n].陕西日报。2012.2.28

[2]杨玉才.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J].中国工运2012

注解:

①宋顺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J]理论探索,2013(2)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