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2:25

城市旅游规划篇1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城市旅游规划篇2

【关键字】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基本内容;关系;对策

由于近几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很多城市越来越注重旅游业的培育,旅游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发展经济的新对策。旅游业要想长远科学的发展下去,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仅如此,城市规划也应该受到重视。虽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热点,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多数城市的旅游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属于一个大的范畴,而旅游规划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和很难进行把握,所以应该将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理顺,城市规划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整体旅游的规划与发展。所以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需要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1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内容

1.1城市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是指在预测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以适应城市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知道已经建设好的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个综合实体,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展开的。现代城市的规划一般在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制定出一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划方案。城市规划中应该根据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部署和安排,包括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各项工作的协调建设。我国出台的《城市规划法》就规定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即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城市的详细规划。大中城市应该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区规划,这样就能做到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统一。

1.2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规划是指在一个地区综合体的范围内对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旅游业的实现方式进行整体的部署和合理的安排。根据各地旅游规划的实际情况,旅游规划的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即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旅游区的规划以及一些专项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还可以按空间来进行划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通过对这些阶段认识的不断加深,旅游规划的方案越来越合理,不再是传统的理想方案,而是将理想和实际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现在的规划师认为旅游规划应该能促进旅游有秩序并且科学的进行开发,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必须要将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协调好。旅游规划能够指导旅游发展的工作和实践,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三者的利益实现到最优化。

2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

2.1城市规划是旅游规划的基础

旅游规划要以城市规划作为支撑,因为如果城市规划工作没有做好,旅游工作就很难进行。所以旅游规划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旅游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中空间布局的规划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与旅游规划紧密相连的实质性内容。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应而存在的,任何城市如果需要用地。都必须要得到城市规划的许可和认证才能使用。所以,这就说明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也就是土地的使用必须要得到城市规划的许可。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领导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必须要和城市规划相互协调,这样旅游规划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不仅如此,旅游规划牵涉到的行业非常多,而这些行业与城市规划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做好其它行业的相关工作,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2旅游规划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

现如今,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在很多城市旅游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旅游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样的,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里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进展。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规划相当于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专项规划。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同时还能促进城市其它行业的发展。例如,城市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和发展,能够让前往旅游的旅客在观赏自然风景。与此同时,旅客还要购物和食宿。也就是说,这个旅游景点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对旅游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旅游业给地区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各地政府开始注重旅游规划的工作。所以,旅游规划能够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相互作用、互相协调

由于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城市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它们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服务功能的更加完善,也能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当旅游规划工作与城市的其它行业发生利益冲突时,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做好协调工作,保证旅游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旅游产业会与工业之间发生冲突,因为工业会污染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这时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权衡好利弊关系,充分的进行协调、解除矛盾。绝大多数城市的旅游规划内容已经纳入了城市规划的内容中,这充分说明了两者紧密联系的关系。旅游规划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中,这样有利于旅游规划的实施得到有力的保障,有利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内容上的混淆和错位。因为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分支,所以内容非常难界定,常常出现两者内容的混淆与错位,导致工作的效率的降低。例如,旅游风景区中的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建筑特色、城市公园、古老街区等一系列观赏区,城市规划需要做的是保护风景区的工作规划,而旅游规划要做的则是旅游开发方面的规划。它们的工作内容不同,甚至有着完整的分工,如果出现内容混淆,则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还容易出现基础设施规模上的问题。例如,城市规划中没有将交通的因素考虑进去,而到了旅游的高峰期,交通设施的使用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在原有的交通基础上,城市应该专门设置旅游通道,这样才能更好的缓和正常交通道路的压力。要想解决好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出现的问题,需要将二者进行协调。在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时,尽量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整体规划。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保证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与共同发展。

4总结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和经济的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属于统筹和从属的关系,但是它们二者必须要不断配合、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周建明、岳凤珍.试析城市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J].旅游规划与发展,2000(3).

[2]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城市旅游规划篇3

【关键词】反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探析

引言

进入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国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热潮的出现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认真规划本地区旅游产业,而旅游区和旅游公司也趁机大量发展旅游事业。城市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新颖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人们的到来,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业的重要一方面,传统的以自然景区为主的旅游模式不再固定,城市旅游产业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传统的城市旅游规划大多是在原有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不但不能满足本地区居民的生活要求,而且不能满足外来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城市现代功能与自然景观设计上的冲突越来越明显,采用正向思维已经不能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反规划”的思维,这种逆向思维能够发现传统的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问题并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解决的方法。

1.“反规划”理论

与很多新颖的理论一样,“反规划”理论也起源于外国,最早国外专家提出了“自然与绿地系统优先”的思想用来解决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现代功能矛盾的问题。后来,这种思想出入我国,最早提出“反规划”的是我国学者孔坚,他指出,“反规划”并非放弃规划或者消极规划,只是其思维方式与传统的规划方法不同或者有很大区别甚至截然相反,学界才将其称之为“反规划”,它是在传统规划方法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思维的规划方法,对城市旅游规划起着醍醐灌顶的作用,面对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它往往能够给出独特的解决办法。

很多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生态平衡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城市建设中往往不能兼顾可持续发展,为了城市建设牺牲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长期下去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反规划”思想重视的是尊重自然,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城市规划,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从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而“反规划”反其道而行之,从非建设用地入手进行整个城市功能区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首先保证了绿化区用地,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传统的规划方法是以保证建设用地为目标,而“反规划”思想则是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目标,在城市规划中优先考虑城市旅游区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过程,通过景观安全格局途径,遵循景观表述、分析过程、景观评价、景观改变、影响评估、景观决策6个步骤,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来规划生态基础设施。

2.我国传统城市旅游规划的问题

2.1急功近利

我国城市发展较快,没有经历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因此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城市旅游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加上每一届政府实施的政策不固定,往往一届政府下台后继任政府无法坚持上任的政策,造成城市旅游规划顾此失彼、虎头蛇尾。尤其是在城市旅游的短期规划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出台了很多短期规划,不具有前瞻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利益。甲方(规划委托方)的短期需要,而在短时间内仓促地产生出一份满足甲方需要的规划,但甲方的需要不停地变化,因此规划也经常被一次又一次的改造。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规划不但使得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中资源被浪费,而且由于其建设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动工修改频繁,给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2外延膨胀

上面说了,政府急功近利出台了很多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短期规划,给城市整体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长期规划中出现外延膨胀的现象。即便是最长的长期规划也无法对几十年后的旅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长期规划严重脱离现实,与城市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不相符,最终造成人口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出现危机。

3.“反规划”思想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3.1“反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的思路

首先,“反规划”思想确定了与传统城市旅游规划不同的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它不再以狭隘、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旨在通过合理的城市旅游规划促进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指引下,“反规划”思想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背景、城市旅游发展的市场条件、城市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三方面对整个城市旅游规划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三方面的分析结果确定城市旅游战略,然后确定以维持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的城市旅游规划整体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应该将整个可开发区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等区域,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进行建设。这些开发规划必须与城市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计划联系起来,才不至于建成空中楼阁。

3.2“反规划”与传统规划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不同

首先是地位不同,传统城市旅游规划子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其地位比较独立,进行规划时往往我行我素,没有考虑到同城市其他规划模块的融合性,而“反规划”则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综合性质的规划,其更加注重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

其次是规划目的不同,传统城市旅游规划的目的以现代视角看来比较狭隘,其比较直接,就是为了发展城市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将城市旅游产业当作龙头产业来发展。而“反规划”则首先是要维护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以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进行规划的导向不同,传统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而“反规划”是以升天、经济、社会的综合利益为导向。第四是规划依据不同,前者是以城市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而后者是以城市生态景观为依据。第五是空间布局不同,前者布局比较零碎,且机械化,后者则趋向于系统化。

最后是两者的理论基础有别,传统的城市旅游规划由于主要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因此以比较理性的经济理论以及市场发展理论为基础,而后者更加重视生态利益,因此以城市景观布局优化的先关理论为基础。

4.小结

“反规划”是有别于传统的规划方法的一种全新规划理论,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更加长远的利益考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反规划”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传统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问题对“反规划”在城市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进行说明,其不但能够解决传统城市旅游规划遗留的问题,而且能有所创新,使得整个规划的综合效益达到最高,因此值得在以后的城市旅游规划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南.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规划及特色景观设计[D].东北农业大学,2013.

[2]耿莎莎.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内涝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3.

城市旅游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要点

1.旅游规划的内涵

1.1含义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旅游规划者冈恩(GunnC.a.,1979)曾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

旅游规划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规划”一词本身具有“谋划”、“筹划”、“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的含义。

1.2类型

旅游规划基本分为两大类: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是区域旅游产业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旅游业在该区域内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总体形象、资源品位、市场定位、总体布局、主导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和保障体系。旅游发展规划是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该区域下属各地方的旅游开发建设具有规划和指导意义。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1.3目的

旅游规划总的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且是合理科学的发展旅游事业,以便减少无计划的盲目性,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速成性和无政府主义的自流性,增强认识的自觉性和行动的计划性、科学性。具体来说,旅游规划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相应于风景资源结构的对应结构变换系统,为旅游管理提供战略性方向和相应对策。

2.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研究

2.1风景旅游区规划

2.1.1风景旅游区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联系

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是城市、区域规划的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产业,具有相应的用地要求。把城市周边旅游用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合到城市的整体构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利用冲突,实现用地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城市与区域规划应注意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可缺少的专项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综合协调。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应同步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在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时要把旅游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

2.1.2风景旅游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a.功能上的区别。

宏观上,城市规划是对国家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而旅游区规划是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微观上,城市规划是对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进行协调的工具,使它们处于有序的发展过程之中。风景旅游区规划是对景区旅游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合协调,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

b.空间规模上的差别。

城市规划的地域空间规模一般在几平方公里左右。旅游规划就空间规模而言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与城市规划规模相似的只有城市旅游规划和旅游区一级的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和省级旅游规划的空间规模均大于城市规划区的规模,在规划的内容上也不如后者具体。

c.内容上的区别。

城市旅游规划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旅游吸引物规划、旅游服务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市场分析和研究、旅游地Ci(旅游地形象规划)和GS(顾客满意度)旅游保护系统规划、旅游防灾规划等。

2.2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概念界定

结合中国旅游度假业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位于城市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旅游条件,旅游功能相对完整独立,为城市居民游憩、休闲、健身、康体等目的而设计、经营的应能够提供相应旅游度假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它的外延应该是广泛的包括并涵盖了从旅游度假村到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度假目的地。

3.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基本内容

3.1风景旅游区规划的要点

风景区的规划完全不同于城市规划,总体规划类似区域规划。不同的风景旅游区属于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同的景观特色。而其规划则必须与本风景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风景资源、景点、观景点、游览路线等风景环境的实际情况相配合。因此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做详细的踏勘调查,收集资料,研究分析,编制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3.2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3.2.1风景资源的开发价值

风景旅游区是具有游览、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的风景资源所构成的自然空间。风景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它们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景象。

3.2.2区位的适宜性

区位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优越的地理区位是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区位也是旅游区建设必须考虑的条件。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应该布局在城市周边且在都市圈内,并位于交通干线的附近,一般距离市区不超过30km(在1小时交通圈内)。

3.3影响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基本地理因子

3.3.1区位

旅游项目的区位评估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区位条件和微观区位条件。宏观区位的选择又称第一选址,意指旅游项目建在哪个城市或哪个区;微观区位选择又称第二选址,是指在第一选址确定后具置的选择。两者中,前者更为重要。

3.3.2气候

目前人们更加倡导“生态旅游”,这是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占主要方面。大气自然环境中的负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000个时,有益人们健康长寿。

3.3.3地形

作为风景区大体上的规划用地为缓坡地,和缓起伏的地形,既不影响工程建设,又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和韵律感。

3.3.4地质地貌

有三方面影响,一是景观方面,形成背景景观和观光景观;二是旅游适宜性方面;三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3.3.5动植物

从景观角度来说,茂密的森林,良好的林相是旅游区内的重要资源。如在一些规划的水域附近通过技术手段培育湿地,种植多种水生植物,通过定时定点投放鸟食吸引鸟类,形成鸟群景观;配合自然植物景观,在一定区域内散放小型动物,也是一种满足游客回归自然,闲情逸趣的向往。

3.3.6交通

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风景旅游区地理位置的不足,把各景域单元联系起来,使其实现价值的增值。

3.3.7人文

旅游区所在区域的社会人文条件对于规划项目、运转环境和市场前景意义重大。周边城市的消费水平与旅游休闲意识直接决定市场前景。

4.小结

城市周边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现象,是发生在城市周边区域的各种游憩活动及以城市周边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小卉.都市圈发展阶段及其规划重点探讨[J].城市规划.2003,27(6).

城市旅游规划篇5

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市化的现象也不鲜见。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城市化的旅游规划现象,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而今,十多年过去了,这股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势头在某些地方依旧蔓延滋长。

背景

为了充分说明问题,笔者首先举两个著名风景区规划的例子进行实证分析。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天下,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当地村民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从景区入口处到少林寺山门前不到2公里的街道旁,搭建的商店、饭店多达数百家。为解决愈来愈突出的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问题,2003年3月,登封市聘请规划专家编制《嵩山少林寺景区规划》,按此规划,少林寺景区进行拆迁和新建的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涉及到200多家商业网点、10多家武术学校及400多家农户的搬迁。然而如果该规划实施后却会使景区形成典型的城市格局,淹没原有景观意境,造成一种新的人为化的建设性破坏。

“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少林寺这一意境的载体是由进山的东西向山路、两侧的山峰、寺前的溪流、树林、村庄和寺庙等组成的。而该《规划》恰恰从外到内对五层意境载体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进山的东西向道路被修成宽阔的公路;弯曲的溪流被改造成人工化规整的水道和垂直石砌驳岸;寺前及周围的村庄被拆掉;寺前的空地上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城市广场……该规划将城市格局完全搬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区之中,虽然拆建的决心很大,摒弃了商气,但实质上是对景区原有格局产生根本性的机理式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州牡丹甲天下”。作为国内第一大牡丹品种基地,理应以“花海、绿海”的田野风光来凸现主题,与洛阳牡丹进行区分。然而,2002年编制的《牡丹园景区规划》却是一部城市规划的翻版。其特点是按照城市化的模式来规划牡丹园,该规划实施后形成了目前景区内东边是城市广场,西边是风景园林的风貌。彻底破坏了牡丹园自然田园状的格局,降低了景区品位,完全背离了旅游景区崇尚的“人本主义”原则,不能不说是我国旅游景区规划上的一次重大失误。

原因

通过上面两部规划的分析,可见城市化的旅游规划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将旅游规划等同于城市规划,机械地套用城市规划的通用概念和规划模式,导致旅游规划的城市规划化和旅游景区的城市化与园林化。具体表现一是把局部当作全部,忽视了旅游规划分层逐级展开的特性、战略规划的领先地位。规划师缺乏旅游市场意识,对旅游者的需求及特征了解不多,从具体地段的研究与空间分割入手,强调一种技术性的推衍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风景区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和思考,忽略旅游地的软件开发建设,突出表现为一种图件主义;二是沿袭城市规划思维,以城市与园林的体系框架进行盲目套用,多数是把城市公园建设手法移植到风景区开发建设中。

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风景区规划体制所致。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比较早,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编制与实施体系,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加之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技术运作与认定标准较为熟练。而旅游规划即使是在国外也尚未定型,国内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严格的规划编制与认定体系,理论体系多借鉴于别的学科,技术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旅游规划影响力小,社会地位低,其光辉难免被城市规划所遮盖。

措施

近年来各地的城市规划已开始注意吸收旅游规划的成果以增强城市的特色,旅游规划也意识到必须与城市及相关规划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但是想要杜绝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却不仅仅限于此,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解决“风景区旅游规划由谁来编制”的问题,建立一种科学的技术分工体系。旅游,或者是转向旅游的地理、文史、经管等专业,由于学科性质天然的广元性、综合性与思辩性,更加侧重于从多元时空角度来思考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已经认识到必须从“资源—产品—市场”的互动层面来规划目的地。因而,应由他们首先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或旅游地概念性规划,再由城市、园林、建筑规划人员在上游规划思路的指引下编制下游的详细规划,完成规划的空间设想和景观落脚。

其次,应解决“如何架构风景区的灵魂”的问题,即凸显风景区地方性。城市化的旅游规划以一种模式性的“公园化”、“广场化”、“草皮化”戕害风景区的地方特色。如何消除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其基本途径是从风景区的地方性研究与文脉分析开始,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游客心理需求和市场特征,继而提出适宜于景区的发展主题,再按照主题进行景观设计和项目建设。

如上述的少林寺景区应从游客心理需求定开发,形象定位为“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源地”,在“深山藏古刹”上做文章,突出“山路、山林、山峰、山谷、山溪、山村”等原生型主题景观,按照写意手法进行场景化的意境流设计,让“河变溪、路变径、园变村、阁变楼”,寺内外空间形成“深山翠林、碧溪环绕、小桥流水、沟谷村落、牧羊女牧羊、飞鸟晨钟”等系列场景,形成有一定的景深且富有质朴感的生活氛围空间;同时做足少林武术的文章,跨院内要有精彩的寺院武僧表演,开展武术修学旅游,让游客体验到真正的中国功夫;寺院空间内要突出达摩———禅宗主线,而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模式化的寺院让游人来参观游览。这样充分展现景区的特色主题,吻合游客来自于电影印象感知心理,满足游客的意境体验。

至于菏泽牡丹园,“园”的理解是自然田园而非人工园林,主题形象定位为“中华牡丹园”,进行景观改造,淡化园林概念,强化田园环境。西部园林化的空间应先恢复其大片田园风光,营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壮丽粗犷的田园花海牡丹景观;打破雕像式僵化开发方式,按照斑、廊、基原理,以若干个“基”(田块)作为“绿叶”(生产性牡丹花),以基上的“斑”(成片的观赏牡丹)作为“牡丹红叶”,以“廊”作为观赏通道,以斑中的“蕊”作为观赏核心。为此须彻底改变现有的城市公园与园林建设格局;在田园牡丹风光的基础上建设故事化的场景,在大田园的展现牡丹文化。

第三,应解决“风景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谁”的问题,即现代化与地方特色化的冲突问题。风景区存在近程游憩与中远程特色观赏的冲突,外地游客多钟情于高品位富有特色的景观,本地居民多喜欢现代游憩项目。旅游开发主要针对外地游客,就必须高标准要求,尊重地方性,展现出根源于地脉文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城市化与园林性的游憩设施能满足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但不必集中于高品位的原生型自然与人文景区内,在其他空间内皆可以建设。倘若对风景区的认识停留在本地居民层面,风景区规划采用本地居民的价值标准,非要推动风景区的“现代化”,必定付出代价。

城市旅游规划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复合型;结构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078-02

1前言

以广州、深圳为发展主体的珠三角区域城市集群做为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经济圈,目前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稳定增长期,区域内的许多三线城市在这些先锋城市的成熟带动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时代和机遇,其中位于粤中北的山水城市清远英德市将面临更为复杂和广阔的城市综合发展时期。广州、深圳、佛山等核心城市在2011年的人均GDp分别为96860元、110421元、91975元,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准,同期的清远市人均GDp却仅为26956元。做为“珠三角后花园”的清远市接受着上述城市经济强力推动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环境发展压力。

清远处于广东省的中北部、位居北江中游,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湘桂。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与其相距仅29km,武广高铁的建成标志着清远已经完全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形成了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接纳港澳台和珠三角辐射的最前沿,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联成一体。它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山水本底资源被有关部门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中部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2山水城市上位规划解析与周边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2.1《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了清远作为“珠江三角洲后花园”的城市发展定位,《清远市和英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都确立了两地的旅游总体目标为“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为旅游核心市场,这两个不同层级的上位规划中都把旅游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2.2周边旅游现状概况

2.2.1广东旅游现状概况

目前,粤东地区形成以潮-客民俗、华侨文化、海洋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区域;粤西地区则形成具有热带、亚热带风情的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而珠三角地区,则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强大影响力的都市旅游圈;粤北地区则为具有体验型、休闲型、观光型等特点的生态休闲旅游圈,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健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2.2.2粤北地区旅游现状概况

现在粤北度假旅游主要依托温泉资源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精品项目缺乏,仍处在生态旅游资源简单开发利用阶段,离区域旅游定位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高品质度假旅游项目存在巨大的市场空档,因此本片区往该方向发展潜力较大。粤北旅游发展方向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健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城市上位规划的指引和旅游市场发展潜力的推动下,清远英德市势必要走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生态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旅游开发强市的城市发展道路。

3场地分析与规划策略、相关产品对应

3.1场地形态条件

英德市洽洗镇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广晟生态城项目用地位于该镇,项目用地原为军马养殖场,占地面积6.70km2,其中规划建设用地约4.42km2,农业用地2.28km2,整个地形酷似一匹“骏马”,地块地势有一定起伏,竖向变化较为丰富,部分区域植被茂盛,农田景观特征明显,水体丰盈,呈现出湖光山色无限,自然风光优美的景观特质。

3.2场地交通条件及优势

用地周边未来将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达广州,随着2012-2015年广乐、汕昆、佛连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开通后,交通时间将缩短至1.5h;铁路交通方面,2012年4月开通运营的武广高德站使得广州到英德时间仅为23min,到深圳为76min,完全融入珠三角城市集群“一小时经济圈”,交通优势逐步显现。在对项目用地进行综合分析后,无论从城市发展定位还是场地自然资源条件,项目用地都具备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先天优势。这样的交通通勤时间和空间距离对于打造华南标杆性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而言,基本上为绝佳的优势,便捷而不是过于通达,远离尘嚣却不失繁华。

有鉴于此,业主单位对于此项目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纯净唯美”的集“旅、居、业”为一体的复合型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3.3规划策略与产品对应

项目用地依据地貌形态分为东、中、西三个区:规划过程中对片区的空间资源利用分别进行生态和功能两方面的评估,建立起场地与周边环境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与区域廊道、生态控制分级、开放廊道引入(水廊道、热岛缓冲廊道、风廊道、视线通廊等)、在对土地功能适宜性分析和对土地资源的价值甄别的基础上,再对功能项目作出合理安排。

(1)东区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最大,高差变化较为丰富,呈现带状用地格局,区内水体池塘众多,拥有茂密的植被和千亩生态竹林,场地的景观结构十分理想。通过堆坡挖土,化零为整,连通水系,最终顺应地势规划成分散式岛状的用地结构,这种用地结构恰好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里的“居”职能形态高度吻合,情境式旅游地产和高端养老养生基地两大功能组团在东区地块里布设最为适宜,整体布局为若干低密度的山水景观建筑组团,如林间低宅、水畔小舍等产品。在地块东北段有独立的外联道路直通洽洗镇和石牯塘镇,内部设环路与中区、西区相连,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

(2)中区地块的竖向落差大,垂直景观变化丰富、水体面积较大,植被比较茂密,区块南端为S347省道,未来的佛连高速亦在南端前经过,道路等级较高。丰富的地形变化,宽阔的用地视野,便捷快速的联外交通使得中区当仁不让的承担起旅游观光组团的职能责任。作为生态城的核心旅游功能区块,同时也是广晟生态城的启动区,各种大众旅游观光项目、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度假服务设施都在中区地块进行统一规划布局,规划中对原有水面岸线进行适度的张扩、并塘成湖、成为整个项目用地范围内的核心水景、心脏地带、滨水环路及慢行步道沿山顺水设置。湖心岛上设置超五星仿生温泉度假酒店、环湖东面则分别设置了风情各异的主题精品酒店群、公寓式度假酒店、商业集市小镇、美食沙龙社区等、环湖西面则设置了花海奇观、湿地公园、萤火虫小站、生态主题公园、区块南端设观光度假牧场、北端则延续场地军马文化设置马术俱乐部等旅游体验设施,倾力打造复合型的广晟生态城旅游休闲度假乐园。

(3)西区地块的地势较为低平,北高南低,位于高旗山脚下、地貌景观以农田为主、有大片水塘、景色优美,在山水相映的环境里相对独立,西南方稍远处有S347省道跨越而过,对应于项目发展目标里的“业”职能板块而言比较适宜。规划中在该组团设置了相对等级较高的内部环路,并直接规划了一条独立联外道路与西南方的省道相连,为该组团相对较大的交通流量创建了独立且干扰较小的交通体系,以应对生态产业的发展。基地内设置生态科技研发基地、生态农业研发基地、生态文化产业创作交流基地,以及主题培训教育基地等项目,将该片区打造成为珠三角区域的全生态智力产业高地。而且该生态产业基地的业态形式与广晟生态城的旅游休闲度假本质并行不悖、并起到积极的生态旅游体验补充作用。

城市旅游规划篇7

[关键词]嘉峪关旅游规划遗产保护

1.引言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崛起的现代旅游,现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学者推断至2020年,全世界出境旅游人数和创汇额将分别达到16亿人次和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现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被党中央列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嘉峪关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潜力,在旅游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旅游资源保护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通过分析问题的根源与影响,针对嘉峪关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努力提出一些关于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的建议,以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与继承文化遗产之间取得和谐统一。

2.嘉峪关市长城文化旅游景区概况

图1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把“明代万里长城嘉峪关”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全国人大批准,加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方面与国际接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接受监督,更好地保护了自然和文化遗产。

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以嘉峪关关城为主体,以“明墙”、“暗墙”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开放性景区。以关城(图1)、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为景点,逐步带动景区规模的形成。同时,嘉峪关市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以关城为代表的长城类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长城文化的集合地;新世纪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长城文化旅游基地”,把旅游业培育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组建了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并成立了管委会,为长城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开发各类旅游项目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嘉峪关市长城文化旅游景区自然条件的严酷和文物本身的脆弱性,加之资金投入不足,景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开始出现自然和人为双重损坏的现象,文物的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威胁,另外新开发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不强,严重影响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遗产保护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嘉峪关关城、柔远楼、敌楼、箭楼、游击将军府,外城有关帝庙、戏台、文昌阁等总计14座古木结构建筑由于经历年代久远,部分建筑的铆榫脱裂、散架、椽头、檩条、墙砖、檐瓦及部分木构件都存在自然损坏现象。加之景区常年的大风和强烈的日照作用,嘉峪关关城木结构原来的油漆和彩绘脱落、退色现象日益加重。除了上述客观原因之外,我在调研中发现,嘉峪关在关城上安装了电灯,并在城楼上钉了明线,使关城受到极大破坏(图2);更有甚者,在建设控制地带附近农民随意拉沙取土,破坏了地貌,关城周围电线杆布局混乱,使嘉峪关关城本身及其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嘉峪关关城的视觉效果,也严重影响着嘉峪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影响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壮观气势。

图2嘉峪关在关城城楼上钉的明线,使关城受到极大破坏

长城第一墩紧邻讨赖河,由于时间的推移,讨赖河河水的冲刷和风力的侵蚀力度的长期作用,长城第一墩本体受到严重的威胁,必须进行墩台及河岸崖壁的加固维修工程。在位于嘉峪关市北的黑山东侧,有一段被人称为“西部八达岭”的悬壁长城,可是经过用高不过1米.宽不过42厘米的黄土之后,由于强烈的颜色对比,远望去似乎是在黑色石山立着高大的黄色城墙,呈现出一段非常怪异的现象,新修复的熹峪关悬壁长城.改变了原来的工艺和材料。

无独有偶,值得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居住在嘉峪关关城附近的一个名叫杨永福的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石关峡左侧旧长城遗址上,花费90万元擅自动工修长城480米及三座墩台,于2001完工,在此期间没有在文物管理部门办理任何手续。长城修缮、修复工程应有国家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投资,可近些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长城的修缮、修复甚至复建工程许多是由个人实施并进行经营。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文物保护法》的执行遇到种种新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错误地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市场化管理的模式引人长城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中,引起长城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混乱。

4.结束语

我们也要重新审视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可行的发展之路;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规划师,尤其总要与人类的自然遗产打交道的旅游规划师,必须养成一种真正的规划师精神,在工作当中,认真做好前期各项调研,综合考虑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该旅游规划的影响,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完备研究体系。站在历史和宏观的视野上看待你所规划的对象,建立使你能够既体现自身价值,有为地方做出贡献的微观责任感。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方面是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是保护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二者都有保持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作用。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城市是旅游资源形成地,其形成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今天保护和修复的遗产又可成为明天新的旅游资源。嘉峪关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潜力,但同时旅游资源保护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只要我们认真的做好各项理论和实证研究,我认为未来的嘉峪关市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应是一座集学习、教育、旅游休闲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综合性景区,成为嘉峪关市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4]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1999.

[5]龚雪泉.嘉峪关市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6]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

[7]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20年.东南人学学报.2002.

城市旅游规划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反规划”理论;生态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4-04

1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共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优质的旅游规划。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规划市场不成熟、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一样,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本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形势下,寻求“反规划”理论与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契合点,尝试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的乡村旅游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效,“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03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成功开发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和名片。之后又出现了诸如“龙泉国际桃花节”、“蒲江樱桃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此后,成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农科村和三圣花乡,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但很多都是简单模仿,没有因地制宜,使得成都乡村旅游出现了资源雷同、季节性过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叠加效应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成都城乡建设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模式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政策”的发展思路,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定位,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现“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1]。

2.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规划动机不正确,规划单位良莠不齐,规划过程不严谨,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规划缺乏特点和亮点,规划评审小组行政官员多或内行失声现象严重等[2]。部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以上问题。此外,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为主体扩散发展,部分有农家乐的地方,规划人员依葫芦画瓢,摘抄其他的规划文本,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搜集、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分析以及项目自身独特性的分析等做得不详细、不系统,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致使规划写出来的文本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质严重,特色不鲜明。

2.2.2规划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

部分规划人员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不深入,过于浮躁,片面地将城市建筑大量无选择性地移植到乡村旅游中,一规划就得要有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大广场等,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返璞归真,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显得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大量的人造景观取代了乡土自然景观,使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

2.2.3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区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景区内标识牌明显、道路干净畅通、环境质量高,规划红线范围外就出现道路破烂不堪、标识系统缺乏、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规划过于强调规划区内的打造而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协调性。

2.2.4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和灵魂[3]。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原有清新自然的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河流溪水被污染,农田景观丧失,乡村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城市文化同化。这是对乡村旅游的颠覆,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核心吸引力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解读“反规划”理论

3.1“反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者并不能很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传统城市规划仅仅依赖“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这种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于是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俞孔坚、李迪华等人研究了不同观点后,结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反规划”理论。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分别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将其适当引入到本领域的现有规划体系中[4]。

“反规划”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建设规划论,即规划建设区域,而环境生态规划只是作为专项规划,是为建设服务。“反规划”则是强调不建设规划论,旨在优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的建设,走向主动为富有生命的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5]。

3.2图解“反规划”理论

传统规划思路[6]和“反规划”思路[7]分别见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得出:“反规划”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规划”理论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来认识。

(1)反思现城市发展过快的现状: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发展过速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2)反思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法如不进行完善和深化,势必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推崇反向的规划流程:和传统的规划流程相反,先修建生态基础设施,保持大地的健康,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进程。

3.3“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此外在区域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也有触及。通过以俞孔坚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反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作品,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此案例中为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目标,体现城市环境要求,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定,将生态功能进行规划,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和城镇建设区[8]。这一案例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近年来,部分旅游学者开始思考“反规划”理论如何应用于旅游规划。梁振然等人借鉴“反规划”理论框架,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9]。叶舒娟等人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0]。

4“反规划”视角下的成都乡村旅游规划

4.1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需更加注重生态本底建设

随着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规划,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想的城市形态是“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11]。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了9年多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乡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为城里人提供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的场所,变为城市形态发展的本底。顺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大趋势,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应融入“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城市形态,更加注重和强调规划中生态本底的建设和延续。

4.2“反规划”理论与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的要求相契合“反规划”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先为城市铺上生态本地,然后再在上面作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蓝图。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要求的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水是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田是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则是川西林盘[12]。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念中也提出将生态本底与文化魅力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吸引力,突出“乡土、生态、情趣”三元素,打造新田园城市,从而达到乡村景区化。这些生态本底是成都乡村旅游能如火如荼发展的资本,也是成都乡村旅游赖以持久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好生态本底才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基本要求。

4.3“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成功案例中

的应用三圣花乡是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成都市区二环路约5km,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三圣花乡”以“花文化”为媒,打造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景区。2006年4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圣花乡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红砂村放弃了修建五星级酒店,而是将当地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春花烂漫时节,在鲜花的簇拥下,座座川西民居风格院落尽显古朴和清丽,政府就造出了“花乡农居”;在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上因地制宜,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的依次绽放,并没有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朵朵争艳,达到了叠加的效果。从“反规划”理论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本底,再在上面画出了这五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因此,吸取正反经验,借鉴“反规划”理论的精髓,审视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展望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1)反思成都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远不及成熟景区,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上也远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就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面临的提档升级的问题。

(2)反对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论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出发,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都应先做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设施过程重视生态效益。

(3)逆向规划流程:先单独规划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行四线(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然后才规划建设区域。

(4)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规划”理论的规划成果是建立起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本底,让成都乡村旅游始终在这个本底上规划发展。

5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5.1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把“反规划”理论引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本文试图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图3)。该模式是对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流程的逆向分析,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绿地、湖泊、林地、农田等)的规划,再进行建设区域的规划,建设区域的规划必须以非建设性区域的规划为前提,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2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规划”理论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建立乡土植物苗圃;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强调成都自然生态本底“山、水、田、林”的相互融合;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繁多,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乡土文化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出品牌效应,避免品牌雷同;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好高产农田,保持乡土气息;在景观打造时,尽量采用本土植物,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保持本土性,避免生物学中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植被造成生态灾害;在规划建筑时,应与本土景观相融合,避免格格不入,过于突兀,成都的川西林盘足以体现成都乡村的原汁原味,乡村旅游开发时应尽量保护和开发林盘旅游。

6结语

一个新理论的融入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反规划”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出的,起初就是为城市规划服务,将它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乃至具体到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尚只处于理论借鉴阶段,要想“反规划”理论真正能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还任重而道远。

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顺应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反规划”理论旨在将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与成都市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相吻合,使得“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深化。

此论文为《乡村旅游规划技术创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为9562011R0028,获成都市2011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总体方案[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11.

[2]唐建兵.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

[3]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50.

[4]王雷,李旺君.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73.

[5]俞孔坚,李迪华,柳海龙.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

[6]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1):103.

[8]叶舒娟,杨效忠,罗世俊.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77.

城市旅游规划篇9

关键词:三亚;城市旅游;对策

三亚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三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大力发展城市度假休闲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执行,又为三亚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及政策的支持。虽然三亚城市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一.三亚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布局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87年底,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并于1988年12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三亚市完成总体规划,确定三亚市性质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人口规模远景控制在50万(2005年城市人口30万),城市建设总用地规模控制在50—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47.97平方公里)[1]。从全国现行的总体规划内容和深度范围看,单纯依靠总体规划的三亚市本身难以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旅游城市是个多变的载体,必须不断创新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布局,才能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但三亚的城市规划仍然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投建和改造,只有一套城市发展总纲,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游客对城市差异化的追求,因此说城市规划改扩建速度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另外,三亚市城市建设管理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也对三亚城市旅游发展造成了限制。

(二)城市建设不合理

1.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三亚城市的主体骨架——市区路桥建设,市政道路50多条,总长110多公里,在贯穿市区的东西河河面上,架设桥梁8座,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市区交通网,市区面积因此达到27平方公里。但在多年的建设改造中,却因城市规划的限制,市区面积的限制,造成城市内交通网络的拥堵[2]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恶评如潮,乱、堵、霸是三亚城市交通的真实写照。

2.三亚城市整体形象不突出,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

三亚城市定位未能在其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中得到恰当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城市,其中,外国游客的可进入性和进入率是国际定位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三亚国际游客进入率与其游客比例为6:100,远未达到国际化定位条件;三亚将自身定位为滨海城市,但就目前来看,三亚旅游产业呈多元发展,政府与旅游部门未对三亚滨海旅游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应设施的开发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三亚滨海城市定位的要求;三亚将自身定位为风景城市,但三亚城市的无序扩建,使得其自然景观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三亚城市的自然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三亚城市建设中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过少,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理所当然大打折扣。

3.旅游信息网络构建迟缓、功能单一。

旅游信息的对外宣传和向内引入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三亚的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节拍,形成了内部起建快,外部宣传慢,整体脱节,不能形成三亚旅游信息宣传的强大攻势,也必然影响了三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三亚却忽视了前导型的宣传策略,不但网络建设的水平低,信息反应的资讯慢,更重要的是不重视对旅游信息的行销宣传,致使城市旅游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小成即满,收效即止,没有形成强大的行销声势,也难以引起国内外对三亚旅游信息的关注。再加之三亚旅游信息的市场开发较少,对中国内陆城市及世界内陆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不到位,使三亚的旅游信息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示不出来,外地游人又因不了解三亚而走不过去,形成了三亚旅游人群不集中,旅游目标城市不突出的现实问题。

4.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三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一些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不规范,缺乏职业道德、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亚的旅游市场运行不规范,高额回扣、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侵害游客利益的违规、违法经营长期困扰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直接影响了三亚的形象和信誉。经过对三亚旅游市场六大类问题的调查,市场混乱、价格欺诈和住宿紧张、房价过高问题高居榜首,游客对三亚感受最深的就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软环境不佳、家庭旅馆管理不到位、旅游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旅游治安问题也是三亚的一大顽疾,扒窃、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交通秩序“三宰”、”四黑”、敲诈勒索仍是市民和游客投诉的重点。很多市民和游客认为,三亚市内的警察太少;发生突发性事件后,警察反应速度慢;对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不严。

二.三亚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切实有效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全面调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三亚。首先从城市美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确定“山一海一河一城”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非常符合三亚的城市特点的。其次,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地区与整个区域发展的关系,坚定的走海湾旅游点(区)与城市有序发展的道路,集中优势力量,有主次的开发宝贵旅游资源,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建设。最后,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区与划定的城市建设地区的关系,力求为三亚的地区规划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控制与指导依据。

(二)规范城市建设

1.加强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

城市交通顽疾成为了阻碍三亚国际城市旅游发展的瓶颈。而国际发达旅游城市永远不存在交通网络瘫患的问题。三亚的交通网络建设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改进和完善自身交通系统的网络建设。以新加坡的交通网络为例,新加坡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是大众捷运系统(mRt),是新加坡最快捷的轨道运营交通工具,因其在市区内有许多的停靠站,并且通往数个观光胜地,所以游客只要乘坐该车即可通畅游玩。班次又因时间段不同而各异,从三分钟到八分钟不等,并可根据客流流量和流向自由调节班次,有效防止了压流的现象。自1987年通车后,新加坡的交通更为顺畅。再如夏威夷,为了防止地面交通拥堵,在岛屿间开办通航服务,运营的有夏威夷航空、阿罗哈航空两家主要的航空公司,各主要岛屿之间的飞行时间约为20至40分钟。而且陆路交通也十分通畅,各岛都有宽距环岛公路,根本不存在交通堵塞的问题。

2.明确三亚的城市定位,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在最新编制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三亚市定位为”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它包含了三个层次,即国际化、热带海滨、风景城市。这一定位是对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内涵的准确理解,并将对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及城市的风景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3]。三亚城市定位与城市整体形象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三亚城市特色不突出,城市定位不明确,未体现城市定位特色。纵观国内外发达旅游城市的定位,总是定位先行,形象设计随后,对自身城市的理解都非常准确、到位,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紧紧围绕城市定位服务,城市定位点非常集中,辐射面既宽且广,这些都是发达旅游城市的共通点。

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专业旅游城市,就必须要集观光休闲娱乐消费品味于一身,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拳头产业。可以效仿发达旅游城市的发展经验,破除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特区特权,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旅游信息网络

按照多数旅游城市的行销宣传思路,旅游城市的信息宣传是带有前导性的,即一有意向即面向外界宣传,从破土起建至工程竣工,外部宣传始终处于高调状态,使旅游信息与游客关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无形之中引导游客对城市的更为广泛的关注。

再看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成果如何。试问北京兴建水立方、鸟巢时是否也是采取的自闭保密策略?恰恰相反,北京在刚有兴建意愿时即面向全国征求意见。其建筑形态是否没有具体的设计方案而需要全国动员?答案是不可确定的。而此举无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但吸引了国内外顶级设计师对北京兴建国家体育馆的关注,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式建筑的关注。其结果就是水立方和鸟巢建成后,不但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又为北京的旅游新增一旅游观光点。现北京体育馆已面向游人开放,每天游人数以十万计,这无疑是旅游信息行销战略的辉煌战果,很值得三亚城市旅游信息行销工作借鉴。

(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打“四黑”

三亚旅游业中,旅游秩序是顽疾。纠其原因是旅游软环境和服务水平的问题。三亚旅游软环境的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水平仍停留在满足游客“吃住”的阶段,因此,当前三亚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改善旅游软环境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一是要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由政府及旅游相关组织为主力军,共同督促、组建旅游市场管理监察队伍,加大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损害游客权益的欺客、宰客行为,并开设社会监督渠道,开办举报热线,对公众投诉认真调查,核实取证,严肃处理,并要实行信息反馈制,及时让民众了解处理过程和责任追究结果,此举也可为三亚城市扭转形象提供一定的服务功能;二是要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与相关旅游院校共同交流合作,创办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举行免费讲座或制作相应视频宣传资料,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尤其针对个体开办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加强行业的指导工作力度,对从业人员认真调查,集中培训,持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上岗,防止三无的流动人员被低酬雇佣而败坏行风;三是要多方位提升三亚城市的水准,努力树立三亚旅游城市的完美形象,与此同时,要逐渐剥离与和谐建设不相符的顽疾问题,使三亚城市居民提升对城市品牌创建和定位的认识,形成城市靠大家,大家爱城市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共建局面,再次提升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四是要建立健全旅游咨询服务,要求各旅游景区(点)和宾馆酒店等设立免费的旅游咨询及投诉电话,并在这些电话全部列入三亚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中去,派专人管理,定时更新,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五是要在三亚主要街道及景区(点)设立中英文标识,开展旅游保险及旅游紧急救助业务,同时,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并不断提升志愿者的从者素质,能够全方位的帮助外地游客走进三亚,认识三亚,了解三亚,让志愿者队伍成为三亚又一靓丽风景线,从而提升三亚城市的文明程序和旅游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对三亚市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城市规划.1993:53-57

[2]彭体.三亚-崛起于南海之滨的新兴旅游城市.今日海南.1999(7):38-39

城市旅游规划篇10

摘要: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有助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协调作用。本文通过检出城市旅游的重要性,更以特定区域为例,提出了如何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创造现代文明和集聚财富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创新的策源地、交流与容纳的场所,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至今已取得交大的成就,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生态问题。为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兼具城市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城市生态旅游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战略角度考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当下城市生态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部分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缺乏合理性,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本身的破坏。

环境承载量薄弱。城市对生态旅游的管理粗放,就会造成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大大的超过旅游地承载力,尤其是在黄金周假期期间,这就会给城市景区造成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在缺乏精英、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短期效益明显,但这种片面追求的发展模式,会损害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旅游质量,造成城市景观衰退。

其他问题。部分管理者或旅游者生态意识薄弱,加上规划不合理,饱和接待客户,从而引起环境破坏。另外城市旅游管理混乱,生态旅游归属不清等问题。

二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重要举措

(一)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编制城市与资源环境相统一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必须以认真调查城市资源,环境质量资源等各种资源为前提。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集中精力更新改造城市环境,大力整合区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扩大城市框架,容纳城区边缘集镇,加速城市化进程,形成规模效益;力争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有创造力的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城市,建好城市,管好城市。充分运用市场动作机制,盘活城市资产,走不断探索,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

(二)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进一步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发展的竞争关键是旅游环境的竞争,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效引导市场资本的进入,从而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一是加快建设改善通往景区的交通道路,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必保旅游旺季时该段道路畅通无阻。二是启动旅游标牌标识。对全市旅游宣传广告标识、标牌进行统一规划设置,拿出了具体的投放方案,争取统一规划、一步到位、营造氛围、树立形象。三是着力解决景区通讯不畅问题。移动、联通公司要进一步完善网点布局,妥善解决部分景区通讯不畅的问题,确保旅游旺季期间,旅游景区保持通讯畅通。

(三)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城市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观念。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观念,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

(四)政府提高思想意识,起到引导、监督、协调的作用

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导致旅游政策目标不能单靠旅游企业自身行为得到实现,政府需要起到引导、监督、协调的作用,以规范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产品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健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市县两级成立执法机构,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严格贯彻落实《旅游法》精神,加快制定出台《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及《加强旅游景区建设经营管理意见》,对旅游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从规划、审批、把关、执法、问责等环节建立长效机制。

(五)加强旅游行业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