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保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3:29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1

[关键词]网络聊天室;青少年被害人;系统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网络聊天是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活动,上网者通过同一网络聊天软件,与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人进行文字、语音或者声像形式的信息沟通。作为一种现代的实时网络通信方式,网络聊天以其快速、低成本、多媒体形式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的上网者,网络聊天不仅成为一种现代通讯方式,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公众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社交方式。在网络聊天活动向参与者更多、范围更广、沟通形式多媒体化、活动内容多样化等方向发展的同时,网络聊天室犯罪也随之产生,其危害日益严重。与传统犯罪所不同的是,网络聊天犯罪中的被害人多是青少年,他们与犯罪人“秘密”交往,并怀着极大的信任“自愿”走入犯罪人设下的“秘密陷阱”,而事后对此类犯罪的侦破难度较大,为保护互联网上广大青少年免受此类犯罪的侵害,有必要研究此类新型犯罪的犯罪规律,建立针对此类犯罪的潜在被害人群体的特别保护机制。

一、网络聊天室犯罪及其被害人的特点

网络聊天室犯罪是随着网络聊天活动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网络犯罪,犯罪人通过网络聊天室广泛物色被害人,并利用网络通信中信息沟通的局限性特征,编造谎言欺瞒被害人,进而使被害人在蒙骗中走入犯罪人设计的隐秘“陷阱”――通常是通过网下的见面、给付财物等而招致犯罪人的侵害。网络聊天室犯罪一般都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聊天阶段,第二阶段是实际接触阶段。前者完全发生在互联网空间中,犯罪人通过网络聊天软件广泛物色被害人,然后对选定的被害人进行蒙骗;后者既可能发生在网络聊天活动中,如骗取被害人的信用卡信息、摄取网络“”者的影像然后进行勒索等,也可能是发生在网下现实生活中,如约见网络聊天者,然后对其人身、财产施以侵害等。自2000年以来,网络聊天室犯罪案件屡屡发生,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引起了广大上网者的关注与担忧。

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随机收集了自2001年至2007年的100起与网络聊天室相关的犯罪案件资料,对各案件中的犯罪人、被害人及其犯罪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网络聊天室犯罪的一些基本特征。经过对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涉及风化的犯罪(包括组织表演、传播物品和介绍三类)案件数量为50起,占聊天室犯罪中的五成。涉及财物的犯罪(包括抢劫、诈骗、盗窃、敲诈勒索、绑架、招摇撞骗六类)案件数量为49起,也约占全部聊天室犯罪的五成。涉及人身安全的犯罪(包括抢劫、、绑架三类)案件数量为20起,占二成。由此可见,网络聊天室犯罪主要是风化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和侵犯人身安全的犯罪,且尤其以前二者犯罪为主。网络聊天室是利用网络通信手段进行信息沟通的新社交空间,这一新的通信手段和新的社交空间为风化犯罪提供了新的犯罪手段和犯罪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例如多人网络“”属于聚众,还是属于组织表演,或者是属于传播物品,还或者只是公民的隐私行为?如何控制这种隐蔽性更强、影响更广的利用网络聊天室的风化犯罪?但是,如果将这类犯罪与侵犯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网络聊天室犯罪相比,后者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更强的隐秘性,且侵害对象多数是青少年群体,控制后者犯罪的紧迫性、重要性更大,因此,本文暂且搁置对利用网络聊天室的风化犯罪的研究,重点研究利用网络聊天室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试图发现其形成规律并寻找有效的控制对策。

为研究侵犯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网络聊天室犯罪,再次分析前述100件案件资料,可以发现这类犯罪的共同特征:

第一,被害人年龄较轻。在被害人群体中,男性女性被害人比例基本上各占一半,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被害人,也有文化程度较低的,被害人从事的职业分布也比较广泛,其中学生身份的被害者居多。在年龄结构上,绝大多数被害人属于30岁以下的青年人,只有少数被害人年龄在40岁左右,且集中在因参与或者与聊天对象见面被敲诈勒索的案件中。被害人多为青年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上网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他们易于接受互联网应用并积极参与网络聊天这种新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较浅,对社会活动中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对社会的需求旺盛且幻想很多,常常自身存在心理上的缺陷,如感情方面的缺失、对财富的欲求过于旺盛且丧失理性等,因此,他们容易被网络聊天中的花言巧语欺骗而轻信对方。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犯罪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威胁最大,强化社会干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保护非常必要。

第二,被害人与犯罪人信息交流与见面具有隐秘性。大部分被害人在网络聊天室中与犯罪人的初次接触是非常偶然的,在与犯罪人交流并建立信任后,即开始与犯罪人进行隐秘性信息交流如网恋、网络“”等,后续的约定见面也是在隐秘性场所进行,通常是在宾馆、出租屋内,且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间貌似非常熟悉甚至亲密的关系,使得几乎没有第三人知道或者目睹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交往、见面以及后续的被害过程,或者没有第三人察觉犯罪的发生,被害人一旦落入犯罪人设下的“圈套”,自救的机会很少,甚至因为不肯就范导致遇害。网络聊天室犯罪的隐秘性特征凸现这类犯罪的严重危害性。

第三,案发后侦破困难。由于这类犯罪的隐秘性特征,几乎没有证人,如果没有被害人的主动报案,罪案被发觉的可能性很小,而部分被害人因涉及个人隐私,特别是青少年被害人无承受被害的心理能力,因羞愧而隐瞒自己的受害经历,使得罪案被掩盖下来,以致不能及时报案,或者不配合警方的调查。另外,犯罪的网络化是这类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犯罪人与被害人通过网络聊天室沟通,犯罪人往往没有留下真实身份,仅有留在网络聊天室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中的网络用户名和有限的网络通信记录,侦查机关在调查此类犯罪过程中,往往要面对查找和获取电子证据上的困难,以致发现并抓获犯罪人的难度很大,这使得犯罪人有机会继续物色“猎物”、重复作案。

网络聊天室犯罪的主要被害群体是青少年,有特别的隐秘性作案过程,危害特别严重,而犯罪黑数很大且侦破难度大。目前我国社会对这类犯罪的控制不力,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网络聊天者的保护不足,亟需研究这类犯罪的形成原因,并制定适当的对策遏制犯罪,以保护广大网络聊天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二、网络聊天室犯罪中青少年被害人的保护机制

影响犯罪发生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个人特质两个方面,发生某类犯罪必然有适合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并通过有特别社会经历和个人特质的犯罪人的实施来完成。网络聊天室犯罪存在的社会环境是,网络社会秩序尚未建立,国家还没有足够有效的控制力量维护网络活动秩序,规范网络行为,而网络社会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构筑的信息化网络化环境,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广阔活动空间,越轨行为的自由度更大而控制力度更弱的“剪刀差”,这些都造成了目前网络社会活动“行为失范”现状。通过网络聊天室,犯罪人能接触到更广泛地区、更大数量的人,利用网络环境遮掩其真实身份背景,从而比在传统环境下更方便地完成犯罪。作为促使犯罪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个人特质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且是致罪因素长期积累而成,社会力量改变个人特质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不容易迅速见到实效,而要迅速遏制住网络聊天室犯罪的快速发展趋势,保护广大青少年网民,必须建立特别的社会干预机制。

分析犯罪发生的过程,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致罪因素在发生作用时,是不断地与犯罪背景环境条件发生联系,即促成潜在犯罪人、时空间环境条件、潜在被害人等彼此联结,组成一个临时却又有序的系统,然后才产生犯罪行为。犯罪的形成模式是“原因――犯罪背景性系统――犯罪”,“犯罪背景性系统”是犯罪原因发生作用的通道、领域和背景,它不仅聚集了犯罪原因,而且使之形成合力,共同产生同一结果――犯罪。这些特性正反映了“场”的形成特征,可以将这种作用过程和状态称之为“犯罪场”,“犯罪场,即存在于潜在犯罪人的主观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1]犯罪场理论正视了从犯罪原因到犯罪现象之间的过渡性环节,揭示了这一环节的内在机制,即不但揭示了各构成单元相互作用产生了什么结果,更是论证了诸构成单元如何具体地相互作用。在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借鉴系统论的观点,采取“系统干预机制”模式,对犯罪发生实施“就近”干预,破坏其背景系统,就能达到防控犯罪的效果。虽然这种策略体现了“急则治标”防控犯罪的思想,但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种犯罪防控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网络聊天室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主要来自于其隐秘性和欺骗性特征,而这些特点与其犯罪背景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1)网络聊天犯罪的“聊天”联系阶段完全在互联网环境中完成,其中涉及隐秘性信息交流时往往只有犯罪人与被害人一对一的交流,没有第三人了解犯罪人的活动。同样,犯罪的“见面”实施犯罪阶段通常在犯罪人策划的隐秘场所进行,也没有第三人发觉犯罪和指证犯罪人,被害人几乎无自救的机会;(2)网络聊天只有音像的交流,缺乏核实双方实际情况的机会。这种受限的环境条件,利于犯罪人花言巧语编造虚假信息,欺骗无社会经验和防备心理的青少年网络聊天者,遮掩真实的犯罪身份信息和犯罪意图;(3)网络聊天扩大了犯罪人接触潜在被害人的范围和数量,利于犯罪人广泛物色潜在被害人,增加了实施犯罪的机率。如果采取干预网络聊天室犯罪的犯罪场的措施,破坏其产生的背景环境,增设主动干预措施,就能起到防控此类犯罪,遏制其蔓延的态势。

基于以上对网络聊天室犯罪场的分析,我国除了继续加强公共信息网络监察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如下具体的干预措施遏制侵害人身财产的网络聊天室犯罪的发生:

(一)改变网络聊天的绝对隐秘性特征,增设网络聊天者见面保护机制

网络聊天吸引上网者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上网聊天可以采取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图文音像的交流可以实现高度的保密性,除非采取实时的电子监视措施,网络聊天者之间传递的信息是无法事后取得的。这种绝对的隐秘性既有利于保护网络通信的自由和隐私,但也给网络聊天室犯罪以生存空间。在保障上网者通信自由和隐私的前提下,应考虑增设网络聊天者自己选择记录网络聊天通信数据和内容数据的措施,变网络聊天的绝对隐秘性为由上网聊天者自己决定的相对隐秘性,具体措施应包括:

1.要求网络聊天服务提供商在网络聊天软件中增设记录网络聊天通信数据和内容数据的可选择。网络聊天者可选择在其使用的上网设备或者网络聊天服务器上,留存网络聊天的通信数据和聊天内容信息,前者包括网络聊天对方的ip地址、通信时间等数据,后者包括网络聊天的图文音像。当然,考虑到网络聊天服务器不可能保存太多的聊天数据,则至少要求能在网络聊天服务器上保存网络聊天通信数据、聊天文字和不少于一副聊天者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我国互联网服务管理相关法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必须保存使用其网络通信设备的上网者的通信数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还必须保存使用其网络信息服务的上网者的内容信息,以上法规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数据保留义务,不同于笔者讨论的网络聊天者的选择保存通信数据和聊天内容数据的措施,后者是由网络聊天服务提供商向网络聊天软件的使用者提供一项可选择使用的功能措施,由使用者自己决定是否保存其所进行的网络聊天活动的通信数据和内容数据,并不是不经使用者许可强制保存其通信数据和内容信息数据,为网络聊天者提供一种记录可能发生的网络聊天室犯罪活动的工具。

2.要求网络聊天服务提供商为准备见面的网络聊天者提供聊天者见面预警功能。预警功能模块不仅要向网络聊天者告知与网友见面的风险和防护手段,而且还应为网络聊天者提供报警选项,即由网络聊天者设定下次上网使用网络聊天软件的时间以及预定见面的地点,如果网络聊天者未在此时间再次上网,则由网络聊天服务器向聊天者选择的联系人发送报警信息以及见面的地点,提醒见面的网络聊天者可能遇到了侵害,便于联系人及时联络和报案。通过以上设定记录和预警措施,既能维护网络聊天者的通信自由和秘密,也能营造一种防范网络聊天室犯罪的时空间环境,对潜在被害人而言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拯救的工具,也给潜在的犯罪人造成一种处于监控下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压制其实施犯罪的意图。

由于网络聊天者必须使用同类网络聊天软件如mSn、QQ、iCQ等进行聊天,以上记录、报警功能必须加入到相关网络聊天软件中。在通常情况下,网络聊天软件的开发者考虑的都是如何将软件设计得运行更快速、更便捷,提供更多种的服务,对网络聊天风险的防范考虑不多,因为增设该功能会增加其研发成本,所以这些研发单位往往不会主动增加该功能部分,必须通过有权管理部门强制其投入发行的网络聊天软件增设以上功能。实际上,网络风险防范也是网络聊天室软件的重要服务,由于它能给网络聊天者更多的安全服务,最终会吸引广大网络聊天者使用该种网络聊天软件,同样能为网络聊天室软件的研发单位带来商业利润。当然,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应当由国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要求网络聊天软件开发者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强化网络聊天活动风险教育机制,增强网络聊天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前文中的统计表,侵犯人身财产的网络聊天室犯罪主要危害对象是青少年,这一特点与青少年社会经验浅、容易被他人的花言巧语蒙骗有密切关系。我国应对广大网络聊天者宣传网络聊天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使网络聊天者警惕利用网络聊天室的犯罪活动,对准备见面或者进行其他涉及人身、财产活动的网络聊天者应提醒其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单身前往或者使自己陷入无助的境地。由于网络聊天者大多直接使用网络聊天软件进行联络,如果能在网络聊天软件中加入相关风险提示信息,则能起到实时提醒网络聊天者和压制潜在犯罪人犯罪意图的作用,因此,除了应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上互联网活动可能存在上当受骗危险的信息外,我国公共信息网络监察部门、信息产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应要求开发单位在网络聊天室软件中增加风险提示信息,在此类犯罪高发期间,还应向网络聊天者公告相关罪案信息,以血的教训警示广大网络聊天者群体。

(三)增加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的协助义务,加强对潜在犯罪的社会预警

网络聊天室犯罪的“聊天”、“实际接触”阶段都具有隐秘性,难以被第三人察觉,这不仅使受蒙骗的被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也给犯罪侦查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难以取得除被害人证言之外的犯罪证据。为了遏制网络聊天室犯罪,尽可能保护广大青少年网络聊天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破坏网络聊天活动完全对外界封闭的隐秘状态,对网络聊天环境进行一定的干预。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有一定的协助义务,如报案、制止犯罪等。鉴于网络聊天室犯罪的隐秘性,而直接能干预网络聊天活动的只有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要求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必须切实履行以上法律义务,包括:要求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在网络聊天服务中增加接受网络聊天者举报的服务,并及时向公共信息网络监察部门报案;对存疑可能是潜在犯罪人的,应向其网络聊天对方通告相关警示信息;对于已被确定为网络聊天犯罪的犯罪人的,应停止使用该网络身份的人继续使用网络聊天软件,防止其进一步欺骗和侵害其他人。

在前述三条具体干预措施中,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的主动干预是干预措施的主要内容,这可能会引起人们担心给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增加了过重的法律负担,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我们认为,由于网络聊天室犯罪的隐秘性,国家控制力量不可能也不应直接监控每一次网络聊天活动,即国家的犯罪控制力量无法直接在犯罪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了遏制网络聊天室犯罪,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施以主动干预是唯一的解决的方法,国家要求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履行有关法律义务进行主动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以上主动干预措施并不会给网络服务提供者造成太大的负担,不会影响其正常经营活动,完全可以在对其经营活动只造成有限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对网络聊天室犯罪活动的有力控制,保护广大网络聊天者,使他们能更安全、安心地使用网络聊天服务,而实现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保护网络经营者合法利益的双赢状态,正是现代社会法律所追求的目标。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2

今年,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公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文件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文明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把网络建设成青年学生学习、成长、创新、娱乐的健康阵地。计算机与信息系团总支决定于2009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全系范围内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

现将有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实施,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青年文明上网意识,引导青年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科学上网,文明上网,使互联网能够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院团委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我系决定在全系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活动时间:2009年5月25日——2009年6月10日

三、活动内容:

(一)活动项目:

1、参加苏州“青春网上行”绿色活动启动仪式;

2、向全院发出“绿色网络我先行”倡议;

3、举行绿色文明上网千人签名仪式;

4、“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主题讲座;

5、观看文明网络道德教育专题记录片。

(二)内容简介:

1、积极引领全系学生认真学习和聆听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专家专题讲座。之后举行一个绿色文明上网的千人签名仪式。并不断向全院、向全市发出倡议,掀起一股绿色上网、安全上网的热潮。通过倡议书、宣誓、签名等形式,加大大学生网络文明规范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和防范不良行为的能力,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争作文明网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2、从年级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中聘请优秀人员作为学生论坛的“文明上网引导员”,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加强对网络教室的管理,对网络的使用纳入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中,确保校园网络安全畅通。同时,专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上网质量,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技术性和知识性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并监督和管理学生网上行为,避免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或浏览、传播、拷贝带有迷信、、反动色彩的网站和网页,保证学生的上网质量。

3、积极走出校园,配合团市委和其他各级单位在吴江市发动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的活动。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年级、班级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对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3

一、肯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网络拓宽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少年可以在网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这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自己的精品课程放在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超时空性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直接接受名师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反复学习所学知识,做到随时随地地查阅听课,及时查漏补缺,网上学习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网络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网络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真正体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景,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互联网是一个汇集各种知识与信息的大平台,青少年能通过网络了解一定的卫生医学和强身健体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使得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排解,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通过在网上观看与安全教育有关的视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自身辨别危险的能力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二、重点关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使得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目前,网络犯罪日益呈现低龄化的势。从相关资料获悉,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青少年占到80%左右,平均年龄在23岁。网络道德低下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由于自身辨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游戏和暴力信息的错误引导,因而容易致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长期沉迷于网络,易引发青少年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事物更新较快,这对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得青少年容易迷恋网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瘾形成,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一部分的心理问题,上网兴奋,下网情绪低落。

最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导致青少年道德问题产生。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很难获得满足感,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摆脱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

三、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因为网络社会的松散性,网络社会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就像脱离了法律的保护,所以人身安全、信息安全等受到威胁,甚至心理健康也会受到误导。所以应该加快网络立法活动,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次,建立适合青少年自己的网站,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快速发展,其网站建设也在逐渐增多,鱼龙混杂,我们应该建立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这类网站要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知识水平的青少年,迎合青少年的口味,贴近青少年的特点,重点是突出娱乐性,参与性和实用性。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4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不良信息;游戏;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27-0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日渐普及,学校、家庭以及其他许多公众场所都可能成为网络不良信息侵袭青少年的源头。在网络中,虚幻、欺骗、游戏、色情、暴力等无处不在,它们正不断的侵扰着青少年一代,带给他们诸多负面效应。防止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全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一、政府高度重视

据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4岁以下的网民占全国上网总人数的55%,在泡网吧的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有的中小学生对上网非常着迷,一天不上就浑身不自在;有的中小学生则通宵达旦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还有不少学生认为,网络上什么东西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因而养成了一种用假名、说假话、不负责任胡乱言语的习惯,最后与现实生活混淆不清。另据调查,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进入互联网,大多数黄色网站中小学生可以随意进入。在网络管理滞后、法制不健全、指导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单靠公安、工商、城镇联防、学校或者家庭都多少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效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以及网络犯罪等,已经成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2001年11月,、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的主要内容有: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便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做到这“五要五不”文明上网,需要多方共同协助、密切配合。家长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讲究教育的方法,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学校应多举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开设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德育与网络法制教育,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有害使用;社区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传授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有关经验,从而使得家庭教育切实有效;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每学期定期搞专题强化教育(如网络文明周等);有关部门应组织成立“网络成瘾预防与矫治中心”,从心理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三、以科学方法从源头抓起

对信息提供的源头,应“堵疏并进”,常抓不懈。

1、堵

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和治理。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可从四方面来进行:(1)从技术上提高对网络有害信息的防控能力,通过技术屏蔽和过滤,防止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网络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及不健康网络游戏的侵入;(2)建立网警队伍,对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3)加大处罚力度[1]。在网警的协助下,一旦有确切的证据证实个人或是单位在网上传播有害信息,应从经济上或是法律上予以重罚。(4)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环境。

2、疏

防止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得正确引导,我们的网络应该多提供与青少年身心特征、知识发展相配套的内容,如果网上更多的是没用甚至有害的东西,而我们一味强调“堵”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实上,互联网中缺乏高质量的青少年专业网站正是导致问题的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好奇心强,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因此可针对他们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科学、的网站,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青少年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学会利用网络发展自己,这才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有害使用的最积极的办法。

四、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

福建省三明市有关部门对1500名中学生进行网络文明问卷调查表明,学生们对网络相关法律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96.1%的学生不知道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97.6%的学生不知道《刑法》有关计算机犯罪方面的规定,98%的学生说老师未介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回答“如果你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是否会充当‘黑客’传播病毒,或攻击别人网站,或窃取国家秘密,或窃取商业秘密”问题时,27%的学生作了肯定回答,希望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能”[2]。

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应当由法律来规范,但就目前来看,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关于维护互连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3]等法律、法规中,网络法规的进程远远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难以适应规范网上信息及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法律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威慑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们在相关领域的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存在问题和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的做法,以“防止青少年信息污染,维护青少年网上安全”为原则,制定涉及信息、审查、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条件成熟时,形成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

今天,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我们更应该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因此,加快立法进程,加大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的力度,已是刻不容缓。

总之,有效防范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除了从源头上进行遏制之外,还应该为青少年创建应用网络的良好平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阿拉木斯.网络交易法律实务(上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0:269-278.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5

“走,咱们一起上网去!”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青少年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了互联网世界,尽情地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但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上网成瘾,过度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感到无比忧虑。

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约有500万人

记者调查显示,在25个10岁-15岁被访问的中小学生中,就有16个表示“经常上网”,每月上网费在150-200元左右;9个表示“偶尔上网”,花费在100元左右;至于花费之间的这种差别,花钱多的主要在于玩游戏。另外有5个人表示上网能成瘾,一天不上网玩游戏就觉得缺了什么似的。采访中,海口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独生子今年12岁了,正在读小学六年级。她每月给儿子的零花钱在200-300元,可是儿子总是不够花,而且很少在家。有时即使回到家说话也越来越少。最近她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儿子迷上了一种网络游戏,每天说去找同学复习功课,只是一种借口,其实是约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在记者采访的10个家长里,有7个家长也对自己孩子常沉迷于网络消费表示担忧。

为此,有专家呼吁广大家长要时刻关心孩子的消费动向,对孩子的不良消费行为和习惯除了耐心给予引导外,还要教育孩子正确地进行网络消费。

记者在海口对部分分布在各中小学校周围的26家网吧进行暗访和调查时发现,各网吧在白天极少有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现象。但夜间12点以后却照常通宵营业,主要是给年轻人提供包夜上网服务。在义龙路离某小学不到300米的一家网吧,记者发现这里晚上生意不错,60台电脑中,坐了人的有32台。来上网的都是年轻人,其中有6个人看上去年龄大约十五六岁左右。记者在现场发现,上网人中有35%的人在视频聊天,50%的人玩游戏,12%的人在看电影,而查找资料的只占了3%。

据记者调查,网吧业主为诱使学生进入网吧,采取了各种手段,如会员制、贵宾卡、提供储值消费、优惠包夜、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网吧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使青少年受到极大危害。调查发现,网吧业主私置服务器传播色情影片,提供暴力游戏,已成为吸引中小学生的新手段。青少年因痴迷网吧而荒废学业,或因上网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使人触目惊心。

目前,网络的使用者正逐年快速地增加,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超过1亿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在上网人群中,79.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小学生比例更是高达81.3%;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高中上网学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上网学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上网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所有用户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网吧(58%),其次是在家里(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25.2%的青少年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约50%的青少年使用电子邮件与朋友保持联系。这足以说明青少年与网络走到了一起,成为“网络一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

目前,据有关人士估计,全国患有网瘾和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大约有500万人。有专家认为,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重点班班长通宵上网猝死校园

“叮……叮……叮……”,2006年12月10日早上7时许,海南省琼海市国营东升农场的职工唐俊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谁呀,这么早就打来电话?”刚割完胶从橡胶园回来的唐俊觉得有点意外,因为很少有人在这个时段给他家打电话。

“喂,你好!您是唐宪×学生的家长吗?我是万泉中学的老师呀,唐宪×在学校摔伤了,请你们马上到学校来一下。”听到对方在电话里急促紧张的语气,而且老师一再要求他尽快赶过去,唐俊意识到儿子肯定是出什么事了。

“我们的儿子身体一向不错,就算摔伤了也不会有大碍的。”在去万泉中学的路上,唐俊一直安慰着因紧张而浑身发抖的妻子。

唐俊和妻子来到万泉中学后,只见万泉中学教学楼后面围着很多人,其中有警察、医护人员,还有学校的教职工等。他冲过去一看,只见儿子一动不动地躺在校园里的人行路上。听到儿子已经死亡的噩耗,母亲苏霞马上晕倒过去。

据万泉中学吴校长介绍,12月10日早上7时10分,学校的保安员拨打他的手机反映:3名学生发现唐宪×躺在教学楼后面的水泥路上,他们上前叫唐宪×没有应答后,便跑到校门口告诉保安,保安赶到现场察看了一下,立即拨打120和校长的手机。120救护车赶到万泉中学后,经检查,证实唐宪×已经死亡。校方随即拨打110报案。

吴校长说,对于学生在校园意外死亡一事,他感到既悲痛又内疚。悲痛的是失去一位年轻的生命和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内疚的是该同学的死多少与学校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接受记者采访时,唐宪×的母亲苏霞不停地哭泣。苏霞说,12月9日下午5时许,她送儿子到学校,因为学校星期日要补课。“我和儿子到学校,帮儿子拎东西到宿舍,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就出事了。”

苏霞告诉记者,她家住在琼海市国营东升农场13队,距离万泉中学有七八公里远,学校在每个星期日上午8时开始补课,如果儿子星期日早上从家里来学校,怕赶不及补课,而且儿子还保管着学校宿舍的钥匙,所以都是在补课的前一天下午提前赶到学校。

据介绍,14岁的唐宪×所就读的初二(42)班是万泉中学的重点班,他是该班的班长,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处得很好,每次的考试成绩在班里乃至全校都是名列前茅。中考时,曾考上省农垦中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就选在离家较近的万泉中学上学。“我儿子从小到大没得过什么病,现在却不明不白地死在学校里,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说法。”苏霞伤心地说。

“唐宪×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人品也不错,平时尊师守纪,他突然走了,我们都感到很难过。”当日中午,记者在万泉中学校园里进行采访时,该校几位初二年级的老师都这么说。

接到报案后,琼海市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当日上午10时左右,琼海市公安局、教育局、检察院、万泉镇委镇政府、万泉派出所、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开了一个协调处理会,警方初步认定,排除唐宪×的死亡为他杀,应属于意外死亡事故。

据琼海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各方面提供的情况,警方已经找到12月10日凌晨与唐宪×一起回校的几名学生做笔录,并到网吧作调查。经警方了解证实,12月9日晚6时许,唐宪×曾与班里的同学一块到附近的吕云网吧上网到10日凌晨5时许。那时学校校门早已关闭,唐宪×与另外两名同学先后爬铁栏入校。当另外两名同学爬过铁栏时,已不见唐宪×身影,不久便发现其躺在校道上。同学怀疑他是上网疲劳过度,导致死亡的。

万泉镇多名群众向记者反映,万泉镇万泉墟上一共有4家网吧,其中离万泉中学最近的吕云网吧距离该校不足200米,平时经常有未成年的学生到网吧上网,这种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有关部门屡禁未止。

据了解,唐宪×的身体平时有些虚弱,今年14岁,体重35公斤。学校调出所有唐宪×的体检档案发现,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两次的体检表上记录着其血压测量结果均偏低。两次血压测量的指标均为50和80毫米汞柱。

事故发生后,琼海市教育局和万泉中学积极协调,密切与死者家属联系,并多次上门进行慰问,切实做好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琼海市教育局共给死者家属5.6万元善后费用和慰问金,保险公司赔偿2万元。

唐宪×死亡一事,也引起琼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12月11日下午,琼海市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全市网吧整治工作。当天,该市文化、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对该市8家网吧进行了检查,其中发现3家接纳未成年人,3家未进行有效证件登记。该市文化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对这6家网吧进行了严厉查处。其中3家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被分别罚款1000元、2000元和3000元,并停业整顿15天。因唐宪×死前曾在万泉镇吕云网吧通宵上网,琼海市文化市场稽查队依据有关规定,对万泉镇吕云网吧罚款1.5万元,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06年12月13日,经琼海市教育局党组讨论决定,对万泉中学校长吴伟琦在全市教育系统进行通报批评。

违规网吧一次接纳11个未成年人上网

针对琼海万泉中学一学生通宵上网猝死事件,海南省教育厅、省文体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学生上网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未成年人上网和学生夜间私自外出上网现象。对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一次接纳8名以上(含8名)未成年人或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的,坚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然而有些市县并没有认真去执行。

“救救我的儿子!”这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位家长向记者投诉的第一句话。这位家长反映说,最近他的9岁的儿子一直沉迷于一家新世纪网吧,全家人怎么劝都劝不住。“儿子如此下去,我该怎么办?”

接到投诉后,记者于2007年2月3日11时来到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城人民路的新世纪网吧进行暗访。在网吧现场,记者发现,这家网吧除了开着风扇外,灯管都没有开,显得很昏暗。网吧内的一楼和二楼的电脑前都坐满了人,记者数了一下,共69台电脑。其中一楼有2个年约15岁左右的男同学穿着“××中学”校服,俩人正在热火朝天地玩电脑游戏,记者的到来也没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旁边,5个8岁左右的小孩也在两台电脑上玩“开火”游戏。记者在一楼转了一圈,发现上网的人中几乎都是玩游戏和聊天的,而没有发现一个未成年人是来查找资料的。

记者走上了二楼,发现这里还有4个未成年人在聚精会神地上网。这家网吧总共接纳了11个未成年人(包括学生)进入网吧。

就记者暗访发现昌江新世纪网吧接纳11名未成年人上网的事,记者与老板娘贝某进行了一番对话。

记者:《海南省网吧日常检查和违规处罚量化标准》早就正式实施了,县文体局组织你们学习了吗?

贝某:学习了。

记者:学习了为什么还继续违规?

贝某:……

记者:你有孩子吗?几岁了?上学了没有?

贝某:有两个儿子,大的11岁,小的7岁,都上小学了。

记者:你平时让孩子上网吗?

贝某:孩子可以上网,但我叫他们不要影响学习。

记者:你也知道上网多了影响学习?

贝某:是的。

记者:为什么你却接纳别人的孩子上网呢?

贝某:……

记者: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网吧,你怎么办?会痛恨网吧对孩子的毒害吗?

贝某:……

记者:你的网吧有没有贴出“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警示牌?

贝某:有,在门口。

记者:贴了警示牌有什么作用?

贝某:……

记者:不接纳孩子上网就不能赚钱吗?

贝某:是……

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瘾已成关注焦点

青少年网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民盟北京市委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沈绮云认为,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网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的迷恋和依赖。

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表示,根据医学研究,游戏升级会导致网络成瘾,即升级越高越会对玩家产生刺激,从而使游戏时间越长。

2007年1月23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对于未成年人上网,其危害性有关部门早有警觉,并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工商总局等部门曾联合打击和“封杀”网吧的违规违纪行为,规范了网吧的市场秩序;由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光明日报社网络信息部联合承办的旨在帮助广大青少年戒除网络成瘾的“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启动仪式从2005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后,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开展;被称为“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的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教授自2004年5月成功挽救网瘾少女曲倩以来,曾在全国各地帮助600多个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走出阴影。

全国政协常委徐鸿道认为,要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科学,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

徐鸿道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加大投资,从技术上提高网络防控的能力。二是建立网警队伍,对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三是依法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徐鸿道建议从政府管理的层面入手,建立一个由某个部委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文化、公安、教育、工商等部门联合管理办公室,把分散的权限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有效管理。学校要开设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并加强网络德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社区可建“家长课堂”,免费向家长传授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有关经验。教育部门应规定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有一个网络文明教育周,有关部门可组织成立“青少年网络成瘾症预防与矫治中心”。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6

材料一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即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此外,“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种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更加明确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决心。

材料二 2011年7月19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节能目标分解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要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预期成效。

材料三 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是政府首次以单独文件要求实施低碳工作。

材料四 2011年7月13日召开的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书记张云川强调:“‘十一五’时期的‘双三十’单位和2011年重新筛选的‘双三十’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占到全省总量和任务的80%。抓住这些重点,对做好全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近日印发的《2011年全省节能减排工作要点》确定,2011年,河北省要更加注重能耗污染总量控制与标准限额约束、更加注重结构节能减排与工程项目支撑、更加注重市场机制推动与依法监管保障,确保完成“全省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均比上年下降3.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比上年削减1.5%”的目标任务。

1.“节能减排”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请问:我国面临怎样的资源、环境形势?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制定、实施了哪些战略、基本国策?

答:资源形势: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环境形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国策: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2.怎样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要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

答:这是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节能减排是缓解这一严峻形势的重要途径。节能减排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国家应该怎样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答: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鼓励环保、节能方面的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②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运行体系,发展循环经济。③坚持依法治国,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执法力度。④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资源和环保节能技术。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5.青少年怎样为节能减排作贡献?

答:积极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意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多种花草,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垃圾分类回收;依法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典例剖析

例1 [2011·临沂]“洞庭湖变草原,鄱阳湖上跑汽车”,这是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极度干旱的真实写照。截止2011年5月27日,湖南、湖北等五省已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经济损失149.4亿元。为此,临沂市某校九年级学生向全市人民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其倡议书中可能涉及的内容有(

)

①水是地球生命之源,珍惜水源就是珍惜生命

②爱水、惜水、节水,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③节水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④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可贵,进而增强节水意识,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存在浪费水,甚至污染水的现象。①②④均是对这些现象发出的相关倡议。③表达错误,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故正确答案为a。

例2 [2010·河北]感受低碳,探究实践。

小亮家准备搬进新居,需要购置冰箱、空调等家庭生活用具。小亮和几个同学来到一家电器商店进行考查,下表是他们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种类

 

项目

价格

能效等级

其他

a款冰箱

1260元

5级

每天耗电2度

B款冰箱

2180元

1级

每天耗电0.4度

某款空调

2480元

1级

2009年国家实施节能产品补贴政策,买一台该款空调享受国家800元的补贴

 

相关链接: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

低碳生活,就是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

(1)根据低碳生活的要求,你认为小亮家应购买哪款冰箱?请你用两个具体实例对小亮家其他生活用具的购置提出建议。

(2)请你谈谈国家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的理由。

(3)由以上信息及对问题的思考,你能得出哪些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热点话题“低碳”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主题的把握及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与整合。本题答错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教材内容,不能做到活学活用。第(1)问,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B款冰箱是耗电最少的,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小亮家其他生活用具的购置也要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要体现节能和环保。第(2)问是回答为什么,国家对节能产品予以补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别从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回答。本问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后回答。第(3)问开放性、综合性都较强,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回答,注意不能偏离材料主题。

[答案](1)B款冰箱。①购买节能灯。②购买太阳能热水器。③购买节水水龙头和马桶等。

(2)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②我国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环保产品。④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或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①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创新。②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个公民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④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专题突破(二)

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材料一 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网络游戏中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通知》要求全国各有关部门、机构、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将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作为切实履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所有在线使用的网络游戏(不含手机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网络游戏实名认证具体的实施流程是:首先,网络游戏企业收集并初步识别网络游戏用户注册信息;其次,按流程及时向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报送需验证的用户身份信息,查询中心将身份比对的结果反馈给网络游戏企业,企业严格将经实名验证证明是提供了虚假身份信息的用户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通知》规定,公安部所属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承担全国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

材料二 2011年3月28日是第1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研究部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安全事故已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现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关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和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80%以上的意外伤害事故可以避免。调查分析认为,学生在校受到伤害事故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学校防范意识不强、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设施条件差造成的,也有由于学生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

材料三 新华网2011年7月14日报道: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网络沉迷与家庭残缺、逃学旷课、不良交往等因素相互叠加,是导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专家呼吁加强对未成年犯罪高危人群的早期预防,防微杜渐。

1.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哪些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设置了哪四道防线?

答: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2.为什么要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答: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由于生活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青少年应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答:提高警惕,是避免受到侵害的前提;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要善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不法侵害。青少年还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4.举出你所在的学校及周围环境中的安全隐患。

答:校园内打架斗殴事件,盗窃案件的发生;学校防火通道狭窄,出入门口不畅通,操场体育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周边存在着有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劫钱,诱骗学生现象;公路两旁人行道上停放车辆太多,影响出行;校门口与马路市场无照经营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5.国家为什么重视校园安全?

答: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意外事故和不良行为的侵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校园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6.加强校园安全,构建和谐校园,你有什么好建议?

答:①国家要加强校园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②社会各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的安全检查,投入资金,优化办学条件,消除安全隐患;社会还要确保学校设施的质量,整顿校园周边环境。③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安全自救的知识,完善安全措施,加强治安保卫。④学生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熟悉各种公共安全标志和救护电话,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典例剖析

例1 [2011·南京]家长为防止小明浏览不良网页而禁止其上网。小明则认为:上网是自己的权利,在网上想干嘛就干嘛。对小明的观点,我们应有的认识是(   )

a.家长的目的是保护小明,但是做法欠妥当

B.不上网就能远离不良诱惑,做到防微杜渐

C.小明应充分认识到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D.这体现小明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正确对待网络的认识。材料中小明只认识到了享有的权利,没有认识到上网同样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C符合题意,D错误。a虽然表达正确,但却不符合题意,不是针对小明的观点谈的认识。B表达错误,网络有利有弊,不都是不良诱惑,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它。

例2 [2011·烟台]2011年3月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办网络访谈,其主题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此主题提醒我们(  )

a.我国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恶劣

B.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C.未成年人要健康成长主要依靠环境保护

D.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社会各界的责任,与青少年自身无关

[解析] 本题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办网络访谈为背景,考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网络访谈的主题的正确理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说明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B与此主题相符,当选。a、C、D均为错误理解,排除。故选B。

例3 [2011·襄阳]学会保护,让青春绽放美丽

材料一 小波对网络十分感兴趣。开始上网时,他注重浏览与学习有关的信息,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时间,自从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迷恋网络游戏以后,他无心学习,满脑子装的都是不良画面和刺激游戏。后来,他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再受网络不良信息和游戏的诱惑,节制上网时间,把主要精力又放在品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

材料二 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从2009年至今,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又开展了校园安全的教育、检查等相关活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特别关注:小波如果继续沉迷网络,可能会给他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2)心理分析:小波从沉迷网络的泥潭中摆脱出来,说明他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3)爱的积累:运用七年级教材的有关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学会自护:在校园里,如果遇到意外险情,你会怎样应对呢?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基本知识进行整合。第(1)问是让学生回答沉迷网络所带来的危害。沉迷网络属于不良诱惑,学生在回答时要从不良诱惑的危害的角度回答。第(2)问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主人公的做法可以看出体现了自尊、自强、理智、意志坚强(自制力强)、不怕挫折等良好心理品质。第(3)问主要是让学生回答我国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包括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等。第(4)问旨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学会自护。学生要结合材料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生活即课堂”的课程理念。

[答案](1)①影响学习,甚至会荒废学业。②对视力等造成损害,不利于身体健康。③会使人精神恍惚,不利于心理健康。④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不利于道德品质的提高。⑤可能会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等。

(2)具有:自尊、自强、理智、意志坚强(自制力强)、不怕挫 折、善于调控情绪等良好心理品质。

(3)①学校保护,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②社会保护,如营业性舞厅等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③司法保 护,如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④家庭保护,如强调父母要履行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等。

(4)①保持冷静,不慌乱。②及时报告老师。③及时报   警,及时求助。④有组织、有秩序地避开险情。⑤运用智慧,妥善处置等。

例4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和措施分别是什么?

[答案]意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措施:国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父母或监护人应以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未成年子女;青少年自身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专题突破(三)

坚持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材料一 2010年1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5年来,自治区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材料二 2011年7月19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深切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保持西藏稳定的政策措施。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西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材料三 中新网2011年8月4日电:全国反恐怖工作会议今日在乌鲁木齐召开。近期,新疆和田、喀什连续发生暴力恐怖犯罪案件,造成无辜群众重大伤亡,严重影响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孟建柱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稳定,事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统一和安全。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之后,消除了民族间不平等的根源,各民族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3.我国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7

论文摘要: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威胁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影响着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产生。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六大革命。网络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教育等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美国技术总汇联盟主席泰普斯科特曾分析,美国已出现了伴随数字技术和因特网而成长的新的一代,即网上一代。他们是1977年至1997年出生的美国第四代人,约9000万人,他们将在21世纪初主宰美国。普斯科特描述的虽然是美国的情况,但基本反映了世界网络发展的状况。我们中国目前也形成了网上一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650万。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满怀激情地走向网络世界,他们是当今网络使用的主体。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新的课堂: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为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新的空间等等。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对话时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网络化在给青少年带来无限憧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主要表现在:

网络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它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可否认,它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互联网的内容良萎不齐,其中不乏色情的、暴力的、迷信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难免会影响到青少年识别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从而难免不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青春发育期,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尤其是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流行,更是会威胁到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特征,彻底打破了原有信息的封锁局面,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性质的文化得到空前融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在全球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为核心的网络传播体系,使其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上占绝对主体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英语信息占95%,而中文信息仅占了不到1%。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趁此之机通过网络信息来兜售他们腐朽的价值观念,企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传播黄色淫秽、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等信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来特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等于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西化”企图昭然若揭。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很容易被裹着西方腐朽观念的“糖衣炮弹”所击中。可见,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在自身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难免会烙上资产阶级腐朽观念的印记。

网络对青少年完美人格的铸造构成威胁。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人们看到的图象、文字,听到的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人也退到终端背后,以一个“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再熟悉,上网者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以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的某种“虚拟”身份。在网上,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夭马行空,到处乱闯。网络世界的自由自在使得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流连忘返,逐渐疏远有一定约束的现实世界,甚至逃避现实,把网络作为理想的避风港湾。由于一些青少年终日与网络打交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事物,如虚拟朋友、虚拟情人、虚拟父母等,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了,而且社会交往的领域也会日趋狭窄。于是,导致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冷漠。这样不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现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人永远只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一种非开化的状态。而健康的人格是在现实社会中,在不断地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产生存在影响。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正如新近所流行的一幅漫画: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据香港的一份调查,青年中有七成以上通过网络交友,其中48.6%的人承认在网上曾向朋友撒过谎或使用过另一身份,而且撒谎的理由是保护隐私,保护自己或美化自己去吸引别人。困若只是如此也罢。更为严重的是,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青少年的网络犯罪也层出不穷。据调查我国1999年因玩游戏引发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案的10%。网络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网上道德行为的产生,同时也影响着现实道德行为的产生。退一步说,即使青少年在网上处处“德行”、言之凿凿,充其量,这也只是在网络环境中的大讲空话而己。因为青少年长期在虚拟世界中搜集资料、吸收知识,沉迷于仿真的世界,会使他们失去一些了解生活、接触社会、实践书本知识的机会,他们只会在网络环境中大讲空话,而不愿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上网的青少年将越来越多,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如果对其负面影响重视不够,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曾强调,要认真研究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宣传网络教育的主动仗,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第一、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网上的斗争是虚拟性的斗争,但它往往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现代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该项工作时,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应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少年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增强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对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能够进行区分和辨别,时刻防止网络陷阶的诱惑和威胁。

第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施行。所谓网络道德规范就是人们在网络道德生活中应当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现实社会及网络社会对网络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国外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和规范。比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十条戒律: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你不应窥视别人的文件: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你不应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你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你应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另外,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道德规范有: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我们可借鉴它山之石,在吸取国外计算机网络伦理规范长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2002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向社会正式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提出了“五要五不”的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友,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众所周知,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还应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使之更具有适用性和切实可行性。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有关学者们把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本文将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入手, 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剖解,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资料显示,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仅最高,而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根据2009年年底至2010 年上半年, 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 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 万人。闲散青少年、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这5 类人群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易发群体。

青少年犯罪直接危害了社会, 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 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1900 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21 世纪的今天,如何让我国的青少年变的“智”“富”“强”

“独立”, 应该如何重视并提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保护, 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1.理性信仰危机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腐朽主义等思想乘虚而入。

一些青少年对人生悲观厌世,面对社会、学校的激烈竞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2.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 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

(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

1.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和带有黑社会性质“黑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最为严重。低级、庸俗的文化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侵害、腐蚀青少年的灵魂, 对黑社会的模仿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

2.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缺失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人们常说“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 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出现了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状况,放松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等教育。

3.网络游戏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密切关联,因沉迷网络、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特别表现为青少年与网络环境的强烈互动, 网络游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 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强化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

强化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 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大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 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相关部门要坚决取缔含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宣扬色情、暴力、迷信、、恐怖等内容的出版物,防止青少年接触不健康文化和不良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

推进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建设绿色互联网,不断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规范监管网络游戏软件的开发, 培育发展和谐健康的网络游戏产业,积极推进我国行政、刑事法律关于网络游戏制度的健全完善。继续定期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坚决取缔非法网站。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9

“网络危险”是指网民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遭遇的种种潜在危险和危害,如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网络色情和网络有害劝导等。网络危险与网络机遇是两个相对应概念:网络机遇强调网络的正向功能和有利影响,网络危险则关注网络的负向功能和有害影响。对青少年来说,由于其涉世未深,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与成年人相比较为逊色,对各类潜在网络危险的规避能力也就相对较弱。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青少年,极易陷入种种网络危险和网络危害的困扰之中。青少年面临的潜在网络危险,主要有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接触有害和不恰当的网络内容(accesstoharmfulandinappropriatecontent)、网络性诱拐(onlinesexualgrooming)、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等。瑏瑤网络性诱拐是指成年人伪装友善,诱使未成年人同意发生;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沟通方式,蓄意伤害他人的行为。网络成瘾是青少年最难抗拒的潜在网络危险之一。随着手机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手机游戏成瘾的问题之中。据悉,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网民数为1.6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187万,半年增长率为15.7%,手机网络游戏使用率高达34.8%。瑏瑥无疑,手机上网成瘾人数也在快速攀升中。如据韩国2012年的网络成瘾情况调查,韩国青少年中沉迷于智能手机上网者高达18.4%。瑏瑦毫无疑问,青少年网瘾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各个国家的共同难题。

二、青少年网瘾问题:强制性网络监管的盲区

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政府媒体监管部门采取的强制性网络监管手段显得极为低效和无力。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瘾青少年,恰似游离在网络监管“法网”之外盲区的边缘人,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弱势群体”,迟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帮扶。

(一)网络监管的三个层面:内容控制、法规制约、行业自律

网络监管是指对网络信息和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又称互联网管理、网络治理和网络管理等。瑏瑧具体到青少年网络保护领域,网络监管措施通常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网络内容的控制(onlinecontentcontrol),即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类信息加以审查和控制,并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对不良网站进行屏蔽(ban),或对有害网络内容进行过滤(filter)。例如,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于2009年耗资4170万元人民币推出“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可识别、拦截和屏蔽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和不良内容。再如,新加坡于1998年推出了“家庭上网系统”(Familyaccessnetworks),向网络订户提供过滤有害信息的服务。除了屏蔽和过滤措施外,还可通过身份验证(identityverification)、不良信息举报(harmfulinforma-tionreporting)等方式对网络内容进行控制。瑏瑨第二层面是法规制约(regulatoryframework),即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对网络有害信息和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例如,英国《2003年性犯罪法》(Sexualoffencesact2003)规定,成年人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网络联系或线下见面,诱使其观看色情内容,或诱使其参与,一律按性犯罪论处。欧美其他国家也纷纷出台网络性诱拐法令(onlinegroominglaws),将网络性诱拐划入性犯罪范围,从严从重加以惩处。第三层面是行业自律(industryself-regulation),即由互联网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自觉对其提供的相关网络服务进行管控和监督。例如,美国知名在线社交网站“我的空间”(mySpace)推出严格的年龄识别措施,将未成年人用户与成年人用户区别开来;18周岁以下的注册用户会被自动划入隐私保护者范畴,陌生人无法读取其个人信息,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猎性者(sexualpredators)对青少年网络个人信息的滥用和侵害。

(二)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的低效和无力

上述网络监管措施,属于强制性的网络监管措施,有利于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但此类强制性网络监管措施,只对网络危险中的某种类型有一定的防范效果,如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网络有害信息等。而在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强制性的网络监管措施则显得极为低效和无力。

1.内容控制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与青少年网瘾防治,两者之间几乎搭不上界因为,从技术源头上过滤和屏蔽掉的网络内容,通常是有害的色情、暴力、极端种族言论和政治性煽动言论等;至于引发青少年网瘾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则基本上不属网络监管的内容控制范畴。另外,网络内容控制措施在应对其他类型的网络危险上,也显得越来越低效和无力,因为官方推出的网络屏蔽软件,往往存在技术漏洞,很难有效地过滤掉不良网络信息。例如,我国工信部2009年推出的“绿坝-花季护航”,安装后与电脑其他软件产生冲突,影响电脑正常运行,也会屏蔽掉非不良信息,导致在使用了不到一年后,教育部即下文通知各中小学校全面删除绿坝软件。即使是技术相对过硬的屏蔽软件,一些堪称“网络奇才”的青少年,也能轻易地将其破解。

2.法规制约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也是鞭长莫及通常,规制网络行为的相关法令、条例,主要是针对利用网络对他人构成事实伤害的犯罪嫌疑人和加害者而言,其建构的是一种事后追惩制度。而陷入网瘾迷途的青少年,则不能算是法律意义上的加害者,而只是缺乏诱惑抵制力的网迷,其受害者并非他人,而是自己,也就无法纳入网络法规所管制的范围。同时,网瘾虽被称为“电子海洛因”,但网瘾患者与吸毒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所依赖的电脑、网络和游戏软件等并不被法定为非法,后者所需的物质化海洛因及其吸毒行为,则是法律上打击的对象。于是,众多的青少年网瘾患者,就游走在法规制约和保护之外,即使精神几乎崩溃、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行为日益失常,也只能“自食其果”,很少能得到外界足够的关注和帮助,更不用说得到法规层面上提供的援助和干预了。诚然,青少年网瘾问题终于还是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如2013年2月,我国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15大国家部委联合下发《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瘾问题开始引起政府的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瘾防治方案”是由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起草,其中提及的规范网吧经营活动等措施,对如今浩如烟海的网瘾青少年来说,所起的防范效果可谓小之又小。因为网吧游戏已渐成明日黄花,更多的青少年选择用家庭中和学校宿舍内的电脑上网玩游戏,或用手机上网玩游戏。

3.行业自律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也局限于做表面文章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商家们,往往受经济利益和盈利需要驱动,虽也会推出一些保护网民和消费者的自律性措施,但此类措施通常是象征性的,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例如,腾讯游戏推出每天超4小时游戏时长提醒、超时长在线游戏扣分等措施,但网民只需多注册几个QQ账号,即可使其限制网民游戏时长的“好心意图”落空。相比此类捉襟见肘的网瘾提醒措施,游戏商们会将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游戏新款上,以诱使玩家沉醉游戏并甘愿支付各种费用。除了网络游戏成瘾外,网络视频成瘾、网络购物成瘾和网络交友成瘾等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寄希望于行业自律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例如,成千上万的网络影视视频和网络化电视娱乐节目,就其作品本身来说虽无品质问题,但其海量性和网络观看的极大便利,足可吞噬自控能力较弱者的时间和意志,使其沦为网游成瘾者之外的另一类网络视频成瘾者。

三、网络素养教育: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创新之举

在网络监管无力应对网瘾问题之时,欧美国家纷纷将眼光转向网络素养教育,并将之作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举措加以大力推广。“网络素养教育”是指提升网络使用者网络素养的教育。“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子概念,指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恰当使用网络的自控能力,以及规避网络危险的自我保护能力等。瑐瑠随着网络日益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渐受关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议题和新亮点。网络素养教育被认为是预防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创新举措:即通过网络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能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和好坏,能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并能懂得如何规避网络危害,从而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的主人”,而非沦为“网络的奴隶”。通常,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版块,分别由学校、媒体监管机构和公益组织牵头。

(一)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可为广大在校青少年打上网瘾“预防针”

学校网络素养教育之所以有效,主要体现为其针对性强,因为属于网瘾高发年龄段的青少年大多为在校学生。年龄介于6-29岁的青少年,多数处于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就读状态,其中13-23岁的青少年属于网瘾高发群落。例如,据《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其次为18-23岁青少年网民,网瘾比例为26.6%。瑐瑡任何措施若要取得成效,必须有的放矢。若要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在中小学、职校和高校等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瘾预防和警觉教育。作为网络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得力新举措,欧美许多国家已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网络素养教育进入学校课程,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开设;二是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学校的其他课程教学,如母语语言课程等;三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课程名称为“网络素养教育”。起初,是前两种情况居多。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单独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例如,在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ofeducation)的倡导下,新加坡各中小学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cyberwellnesseducation)。同时,新加坡教育部专门创立了一个网络素养教育在线平台(cyberwellnesspor-tal),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网络素养教育的参考材料和电子教案,如“网络素养课程大纲”(cyberwellnessframework)、“小学新手装备”(starterkitforprimaryschools)和“中学新手装备”(starterkitforsecndaryschools)等。瑐瑢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的国家还有不少,如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里扎根,才能取得更彻底的成功。”瑐瑣而学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成功开设,无疑是预防青少年网瘾的有效举措。

(二)媒体监管机构实施网络素养教育,可为社会青少年配上避免沉溺网瘾苦海的救生衣

鉴于内容控制、法规制约等网络监管措施无法有效解决网瘾问题,世界各国的媒体监管机构开始将目光于网络素养教育,并将之纳入其职责范畴。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来要求媒体监管机构推广媒介素养的国家。瑐瑤英国《2003年通讯法》(Communicationsact2003)规定,推广媒介素养是通讯管理局(ofcom)的法定责任(statuto-ryduty)之一。瑐瑥澳大利亚通讯及媒体局(australianCommu-nicationsandmediaauthority,简称aCma)也将促进媒介素养作为其新的工作职责,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媒介素养推广项目,并专门创建了一个名为“网络机智”(cybersmart)的在线网络素养教育平台,以帮助青少年远离各种网络危险和伤害。瑐瑦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网络素养教育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在校学生;二是社会网络素养教育,其教育对象是社会公众。瑐瑧通常,欧美国家面向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负责;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则主要由媒体监管部门等负责。然而,两者之间的分界也并非绝对,有时也会交叉和融合;有的国家甚至干脆成立联合委员会,以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起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职责。例如,新加坡于2009年成立了网络素养联合指导委员会(theinter-min-istryCyberwellnessSteeringCommittee),主席由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和教育部的部长共同担任。瑐瑨从此,网络素养联合指导委员会就成为新加坡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机构。就青少年网瘾防治来说,媒体监管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对象虽为社会公众,但社会公众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父母网络素养若能得到提升,就会将其获得的网瘾预防知识传输给子女,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所以,媒体监管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也不失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举措。

(三)公益组织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可为青少年提供温暖贴心的戒除网瘾帮扶服务

作为一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志愿团体,公益组织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体制优劣的重要标准。因为公益组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可有效填补政府管理的不足或空缺,从而促进一个国家的民众幸福和社会和谐。网瘾青少年是信息时代“特制”出来的另类社会弱势群体:这群人隐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就像置身于逐渐被加热的一锅水中的青蛙,在享受着虚拟的自由和满足的时候,却缺乏对网络虚拟环境及其危险的批判与警觉,以致于上演着一幕幕“温水青蛙之死”的悲剧。瑐瑩这些在“网络温水”中泡得失去自救能力的网瘾青少年,纷纷沦为自甘堕落的差生、逃学者、退学者、无业者,甚至犯罪者,从而游离于学校教师和政府机构的劝导和帮助之外。只有编织出一张细致完善的公益组织帮扶网,才能将众多的网瘾青少年从茫茫的“网络苦海”中打捞出来。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可为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解决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力。大多数网瘾青少年通常经济能力有限,有些甚至因玩游戏欠下高额债务,也就无力支付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同时,一些商业性网瘾戒除机构收费高昂,缺乏爱心,疗效低;更有一些忽悠人的网戒机构,以江湖欺骗手段混迹于网戒领域,给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带来极大困扰和伤害。鉴于此,必须大力鼓励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介入和参与,为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无私援助和帮助。而这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可汇聚成一股活力之源,自发自觉地推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缓解。网瘾青少年得到公益组织帮扶后,往往也会成为志愿者,为其他网瘾患者提供无偿援助,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帮扶和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青少年网络保护篇10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给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心理、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青少年通过上网可以开阔视野和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和改善学习和生活;然而,也有青少年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沉醉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给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便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不容忽视

网络的开放性对干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则极易导致网络道德缺失。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由于网络上信息内容所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之间存在矛盾,使青少年在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面临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侵蚀,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并引发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

2.不利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养

在网络上,为适应网络生存需要,青少年会形成了新的网络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而反过来,新的文化模式又在培养造就新一代的网络人。网络人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形成了与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人格。随着青少年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就会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从而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综合症”等现象。并且由于人机交往的频繁,人际现实接触很少,也容易导致青少年之间感情关系淡薄,对社会认识的扭曲。

3.引发青少年犯罪

电脑技术带给人们的一些游戏使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浸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教唆孩子们。对于认识能力、法律意识和控制能力不强而模仿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就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为其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培养其健康的网络道德观,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二、对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也需要从多方面人手,本文认为,应采取的措施中下:

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因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能够走在技术的前面,有效地阻止“有害数据”的入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防火墙和过滤技术。这种技术在防止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防火墙技术对进入系统的文件进行检侧,发现病毒会提示用户并进行杀毒处理。如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所谓口令设置就是对一些重要的软件和文档实行口令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或给你的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从而使你的收信人可以确信邮件是你发来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完善网络法规,努力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有害信息的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网络行为。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不成熟,缺少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网民在上网时高度的自我卷入,所以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目前,国外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等十条戒律,国外有些机构还明确规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其实,完整的网络行为规范应该包括网络行为的各种责任主体行为的规则,包括入网者、站点、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产品制遣者、网络社团、各国政府、审查机构、网络管理国际组织等等。目前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颁发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而现在,又开通了“网络道德法庭”网站,专门对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同时设有电子信箱接受广大网民投诉。这将与其他措施一起促进网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即促使、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自觉的网络道德一观,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切实履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社会(包括现实的和虚拟的)责任和义务。

3.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保证网络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定的切实执行

把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使网络的各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具有可追寻的一一对应关系。这要求,第一,入网者应该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登记入网;第二,入网者的登录密码应该保密并且具有必要的复杂性,以保证网络行为有唯一的网络主体负责;第三,网络各服务器具有对该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有关机构能够而且有责任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然后是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

4.组建网络管理组织,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

电子信息网络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空间的有序性和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水平,因此,组建精干的网络管理组织,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5.下大力气建立和发展专门的青少年网站

目前,针对青少年的网站也有不少,如有些学校的网站,教育系统的网站,一些青少年团组织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都太专门化,信息量少,信息范围狭窄,综合性的、信息十分丰富的青少年网站基本还没有,不能满足学生摄取信息及娱乐的要求。因此,建立充分针对青少年特点和喜好、适合青少年各个年龄层次、内容丰富、能满足青少年的各种需要的综合性网站,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毋庸讳言,要创办这样的网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比如其收益就可能暂时难以保证。所以国家应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考虑,在投资及其它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比如可以由国家专门进行投资,并立法允许这样的网站可以无偿地摘录其它所有网站的某些信息而不受版权的约束等。

6.把网络道德教育写进教材、引进课堂

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容易使人只见其科技性要求,看不见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要求。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更容易见物不见人,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这就要求学校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主动将青少年难以直观认识的网络道德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情怀,引导青少年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学校应将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当作比教育、性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引入课堂,向学生提示各类媒体(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必然存在的各种社会性间题,培养学生对各类媒体进行批判选择的理性观念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