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3:44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先进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扩张期,应用创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媒体化”、“可移动”、“便携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对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34期标题为《热词/榜单/数字》的文章显示,思科调查了14个国家的大学生和30岁左右的专家、年轻人,结果显示,33%的人认为“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从网民属性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我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状态,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高尚的网络情趣、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事关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年全国两会上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

“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教材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教材的建设情况更是直接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初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选取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作了调查和分析。调研选取上海8所高校,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985高校、211高校,又有一般性高校,既有理工科高校,又有文科高校。课题组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共20道题,主要分“关于网络素养的基本认知”、“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举措”、“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情况”、“网络素养教育的经典案例”四部分。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家选择)。

(2)教材内容情况。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上,各高校也尚未达成共识。在教材内容篇幅上,3家高校只在相关教材的“某一章中的一个小节”中作了设计,但也有3家高校的内容超过了教材的“一章以上的内容”。关于“学时数”,6家高校为2~10学时,2学时以下和20学时以上的高校分别有1家。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2.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调研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总体看来,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教材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整体偏少,且较为分散;教材内容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有:

1.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调查显示,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8所高校都认为“关键是开展网络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载体上,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受欢迎度最高(7家高校),其次是“网络技术培训”、“制定网络制度规范”(5家高校),但没有一家高校为此而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高校(7所)都认为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工部门”,3家高校选择了“宣传部门”,意见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基于各高校将网络素养界定在“网络道德”上,而没有完整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实际上,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科院系的三者合作。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1)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1)创新教材科目形式。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适当考虑增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教程”、“网络技术前沿动态”、“大学文化教育读本”、“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教材,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1)要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显示,高校教材中涉及到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适当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2)要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教材完成后,很多内容都已成为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2

关键字: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深刻影响并震撼着整个世界。它引发了巨大的学习和生活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面对这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1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人。其中,青少年网民人数为2.9亿人,占56.5%。可见,青少年是网络最活跃的群体。而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网络文化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催生出的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传播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附带了不良网络文化,如拜金主义、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等。不良网络文化侵害了网络文化安全,使其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国家强势的网络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有潜在威胁,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伦理发展的滞后使网络空间存在形形的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人格的缺陷;(3)网络的隐蔽性以及无处不在的垃圾信息诱使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从《中国教育报》获悉的数据: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进入互联网;网上60%的青少年无意识地接触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随着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对网络文化管理的不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导致网络文化受到污染和不良网络文化泛滥等现象日益严重,这成为威胁网络文化安全的社会公害,同时使得广大青少年无力判断真伪和鉴别良莠。此外,青少年的媒介信息意识薄弱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不强。因此,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安全隐患中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受众群体。鉴于此,我们必须对青少年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而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使其拥有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有了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青少年可具备理解网络文化和解读网络信息的能力;能降低不良网络文化带来的侵害;能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具备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二)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

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三)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四)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3

关键词:网络;网络素养;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304-02

当前,网络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而且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道德风气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了解高校教师网络素养的构成及其现状、研究和解决高校教师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忠于职守、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当代合格教师的重要保障。

一、网络素养的科学内涵

在网络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巨大推动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鉴于网络的这种“双刃剑”特性,网络主体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德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

在国外,美国率先展开了此方面的研究。美国学者阿特·西尔弗布赖特(artSilverblatt)认为,网络素养应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为自己的网络消费做决定;二是知道网络传播过程的基本原理;三是可以认识到网络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四是有能力分析和探讨网络信息的策略;五是有解读网络媒介文本和文化的能力;六是有对网络内容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能力;七是在互动传播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负责任的媒介讯息[1]。

在中国,东北财经大学的王瑞华在1996年就提出网络文化的素养。1998年,河北大学的宛玲提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心理素质、检索能力、捕捉能力、加工利用能力等[2]。2008年,学者彭兰认为,网络兼具媒介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网民的素养需要将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在网络赋权的情况下网民素养范围的扩展。她认为,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素养、网络信息消费素养、网络信息生产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3]。

从上述可知,尽管人们对网络素养的内容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并没有真正从网络自身的特点来科学、全面鉴定网络素养。由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在线性、实时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它同时集学习、工作、休闲于一体,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所以,结合高校教师的特点,我们认为网络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种能力:网络获取能力、网络学习能力、网络生产能力、网络鉴别能力、网络节制能力等等。

1.网络获取能力是网络素养的首要因素。网络获取绝不是简单上网浏览,而是上网主体能够通过网络对自己需要的内容实施快速、准确的获取。网络发展到今天,网上堆积的信息已经超过了有史以来人类所能提供的任何一种传统载体所能提供的信息,要从中搜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由于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格式,需要不同的下载工具和浏览工具,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学习能力,这也是一些高校教师力所不逮的。

2.网络学习能力是网络素养的关键。首先,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发展的象征,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软件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第一种能力,即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几乎所有的网络工具和网络信息,都可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自己掌握。即使是网上没有的,或者与网络无关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在线互动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最终从上网在线的知情者那里获得需要的知识。其次,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可以说是集大学、图书馆于一体的学习平台。生活在网络时代,如果不懂得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特点丰富自身、完善自我,而只知道上网娱乐,则是对网络这一工具的巨大浪费。

3.网络生产能力是指上网主体能够提供和生产人们需要的、负责任的网络内容,这是网络互动性的最大特点。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生产能力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地网络信息,而是能够提供负责任的、社会需要的、健康向上的信息,而不是虚假的、甚至极其低俗下流的信息。

4.网络鉴别能力指网络使用者应该具备对网上的无用信息、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鉴别能力。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参与性,这种特点的的确确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及相关上网设备,便可在这个天下合一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陈述观点、发表言论。但是,这样一来,一方面信息堆积如山,即使借助搜索引擎也很难实现对于所需信息的快速鉴别。另一方面虚假信息、有害信息也泥沙俱下、扑朔迷离,让人难以分辨。

5.网络节制能力是指上网主体能有效掌控上网时间、适度使用网络学习、娱乐和购物,不要沉湎网络,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二、高校教师网络素养现状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网络信息中心,教师不仅在办公室可以上校园网,在宿舍、在家里也可以可通过计算机上互联网,网络也几乎成为广大高校教师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师的网络素养却令人担忧。

1.网络获取能力不强,资源利用不够。作为高校教师,理应对网络获取技术熟练掌握,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虽然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使用互联网,但部分教师的专业搜索技术还比较缺乏,包括如何利用搜索引擎的高级功能,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如何访问国外专业网站等等。网络上许多文件的格式是需要特定的软件打开的。有的高校教师的电脑软件知识相对缺乏,往往不能自己完成相关软件的寻找、下载和安装。所以,网络获取能力不强、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不仅阻碍了高校教师对网络的利用,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2.网络学习能力较差,发展意识薄弱。网络自主学习方式灵活,以上网主体自主学习为主,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许多高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强,网络学习意识缺乏。他们对于网络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娱乐消遣的层面上,而各级学习资源网站和专业知识网站却备受冷落。据统计,高校教师中经常上网的人占绝大部分,而这些人中有不少上网更多的是关注影视、音乐、聊天、游戏、购物等。在某院校的论坛博客上,他们更多的是发牢骚、泄不满。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非但没有发挥网络对高校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3.网络生产能力不足,内容形式单一。网络原本是综合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平台。但不少教师大部分只限于简单加工处理一些文字和图片,而对于网络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掌握不够,这显然是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优于传统传媒的地方;同时,部分负责校园网建设的教师中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文笔优美、社科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师网络应用技术却不行,而那些电脑网络技术掌握较好的教师文化知识底蕴又贫乏得可怜,这就使得校园网缺乏文化的魅力,难以对广大学生形成吸引力。

4.网络节制能力较差,网络道德堪忧。由于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致使大量的色情、暴力信息充斥互联网。许多教师原本打算上网收集信息、查找资料,但一登上网络,就不由自主地把网络变成影院、商场、游乐场。有的上网算命、玩游戏;有的老师因网络成瘾,夜半三更还挑灯夜战,导致第二天上课哈欠连天、精力不足,严重影响授课质量。还有一些老师浏览下载网上的不健康信息,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未老先衰。此外,网络的丰富与快捷也帮助部分教师滋生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有的教师利用网络拷贝别人论文、剽窃他人成果,不仅达不到网络学习的目的,反而养成了不劳而获、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惯,严重带坏了高校教师的学术风气。

5.网络鉴别能力不强,缺乏政治敏感。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和庸俗文化凭借网络技术和网络语言的优势,对广大教师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尤为猖狂。面对网络传递的层出不穷的诱惑,少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自我道德意识进一步弱化,极端自由思想、个人主义开始泛滥。在对待工作和学术的问题上,部分教师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和诱惑,不愿意踏踏实实尽一个教师的本分,而是把是否能过得安逸舒适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述种种对于高校师德建设无疑是一种极其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方法举措

如何找到标本兼治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德育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日常网络养成,培养良好上网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提高教师网络素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良好的网络行为和网络习惯构成教师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教师一旦已经形成了不良的网络习惯,就面临着如何纠正的问题。而不良的网络习惯是导致教师不能正确对待网络的重要原因。所以,一方面要让青年教师意识到网络除了他们已经熟知的种种运用,还可以完成更多更有意义的网络运用;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在更有意义的网络运用中固化这些运用,最终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这是需要高校有关部门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2.开展系统网络活动,强化训练网络素养。马克思说过:以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所以,针对高校年轻教师网络素养的欠缺之处,我们就应该采取系统的网络教育方式,开展系列网络活动、网络教育培训,对各种能力素养进行强化。还可以定期有针对性地将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和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宣传及时以形势教育的方式通告教师,让他们随时保持人民教师的政治敏感性,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真正把网络变成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而不至于迷失在网络之中。

参考文献:

[1]Silverblatta:《medialiteracyinthedigitalage》,http:///.

[2]宛玲.浅谈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天中学刊,1998,(8).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4

当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分析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自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和认识后,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如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合适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指出,中国内地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可通过2007~2010年10~19岁年龄段人群和20~29岁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2007~2011年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互联网普及率两组数据来分析和预测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当今适龄大学生或者将踏入大学的高中生互联网普及率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局限在传统学习模式,而是可以有除传统学习模式以外更多的选择,尤其是信息时代在互联网依托下的学习模式。正由于大学生学习模式具有时代的转变特征,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为适应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习模式的转变,信息素养教学应在以下4方面进行调整。一是教育观念除包括注重培养学生能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外,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应由被动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主动的交互式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三是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结合互联网全天候全时空的传播特点,建立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结合web2.0理念赋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参与和创造机会。四是教学内容可由纸质的课本教材转变为既有纸质课本内容也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使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正式,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由此可看到我国对未来10年教育改革所勾勒的路线图。由《纲要》的内容可以看出,整份《纲要》可分为发展、改革和保障三大任务,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是作为保障任务的一部分编写在《纲要》中。内容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落实到对学生的要求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这点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密切相连。2006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称《发展战略》)中也指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可见,《纲要》是继《发展战略》后对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和信息素养教育目的的再一次明确。总结以上内容,笔者认为《纲要》对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信息素养教育是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完善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是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使学生拥有综合运用信息为己用的能力外,也能培养个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二是学生须善于利用优质网络课程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优质的教学课程渐渐从现实课堂走进虚拟课堂,结合信息素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让学生适应信息化下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三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下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为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模式,教师更要做到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web2.0的信息素养网络教育平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来分析,信息素养课程建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能力及基础、独立学习能力、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和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取的信息用于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课程内容的学习,构建学生们终生学习的基础。因此,笔者结合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图书馆信息素养网络教育平台的实践,建立以下课程内容。本研究中的信息素养网络教育课程分为8个栏目内容,分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与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图书馆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与伦理和学术规范。其中信息与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与伦理属于信息素养课程的主要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是为低年级同学入门所设置;图书馆素养课程内容是配合图书馆进行读者培训而设置;学术规范是为高年级学生在论文撰写或从事学术研究时提供学习参考。

建立一个web2.0网络课程有3点需要注意。首先,网络课程需要规划出实用性良好的ajax功能,ajax是创造web2.0服务的关键技术,也是创造丰富用户体验的技术基础。其次,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完成网络课程中需要创立的网络服务,选择好合适的语言是产品的技术基础。再次,按照web2.0的组成,网络课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交网络服务,让学生既能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也能参与整个课程的建设。结合以上要点来考虑,本网络课程平台选用JSp+mySQL的模式开发,Ria功能选用Javascript技术作为本课程的前端技术。ajax实现同界面课程内容无跳转切换ajax不是新的编程语言,而是一种用来创建快速无跳转页面以及交互性强的web应用技术,其功能实现仍然需要以Javascript为依托。本网络平台尝试改变以往内容切换需要跳转页面的情况,使用ajax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局部更新功能。具体功能实现分以下几步:一是建立内容导航,栏目分为一级和二级导航,如图3网络课程界面图左侧效果;二是先把编辑好的课程章节内容录入mySQL以Longtext字段存储,以便调用;三是编写Javascript函数调用XmlHttpRequest对象,从数据库提取对应课程栏目的内容,实现局部刷新功能,刷新效果如图4右侧内容显示区,不论点击导航中任意课程章节,链接地址不发生跳转。博客功能是本网络平台结合web2.0理念的一个尝试。当今互联网的使用在年轻人尤其大学生当中相当普及,博客功能对他们来说早已熟悉。本课程所建立的博客功能,一方面是作为学生在信息素养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积淀,也可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新的作业完成方式。通过学生博客的功能,博客的内容也同时成为了本网络课程中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参与到课程的内容建设,达到web2.0理念中“为互联网做贡献”的目的。

Rangeobject技术下的划词功能Rangeobject属于网站开发中的前端技术,使用Javascript来编写,运行于各大主流浏览器中,如internetexplorer、mozillaFirefox、opera、Safari等,它可以理解为HtmL文档里面的一个连续区域,每一个Rangeobject可以由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的字符位置来定义(当开始与结束为同一个字符位置时,Rangeobject为空)。其中,Rangeobject在internetexplorer各版本中通过microsofttextRange进行定义与使用。使用microsofttextRange中的selection对象对所需要划词的部分通过createRange()方法进行初始化,划词部分的内容便存储在selection对象中待进行下一步操作。功能类似于《南方都市报》电子版中的划词“分享到…”的模式。但与“分享到…”的功能不同的是,本网络平台以同样的技术实现划词笔记,相当于在阅读实体书籍过程中做书间笔记的过程,只不过把该功能以浏览器前端技术来实现。划词后的内容可在textarea中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成为在线书间笔记,也可不加入心得体会单纯作为在线学习的“划线”功能用作收藏或分享。因此,Rangeobject技术所实现的功能是本网络平台最能接近web2.0理念的重要部分。使用Rangeobject与ajax实现以上功能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使用ajax做参数内容传递到服务端时,Get和poSt方法原理和效率均不一样,因此在实现功能时需考虑Get和poSt方法哪一个适合自己的开发。一般来说,Get方式可传送简单数据,但大小一般限制在1KB下,数据追加到url中发送,效率比poSt方法要高。加之实现划词功能也不宜输入太多数据,因此本网络平台在实现划词功能时限制划词和笔记功能选用Get方法,并且把划词和笔记的内容限为200字符以内。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5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素养主要指通过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认同度较高的是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认为,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甄别与运用、在网络社会的自我呈现、对网络资源的分享与利用以及通过网络行为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技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如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断。第一,对网络媒介的认识是否准确。教师是否了解网络媒介相关的知识,能否认识到网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居于何种地位、起到何种作用,能否将网络媒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进行有效探索与实践。第二,对网络媒介的运用是否熟练。教师能否适当并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互联网客户端app等辅助教学,使网络平台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是否具备营造良好网络空间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媒介与受教育者紧密连接,然后,通过网络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动态及生活状况,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设置议题、发起讨论等方式,以网络媒介为工具、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尽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改革建设和探索研究很多,如建设网络课程、搭建网络平台等,但因为人的个体差异,使得对于网络媒介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总体还不够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拘泥于使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对于微博、QQ、微信等学生热衷使用的新型社交媒体平台运用不够。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更新和系统界面、操作界面更新频率较低,不利于保持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有些教师不了解网络媒体、社交网站,通过网络媒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无从谈起;有些教师虽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但是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的交流甚少。第二,网络社交平台种类繁多,网络软件更新换代速度快,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网络词语被创造出来,网络载体和内容可谓瞬息万变,因而很容易出现“网络代沟”,即教师对于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信息存在解读困难和误读误解的情况,也使得教师产生不愿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心态。第三,教师群体主动运用网络媒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均衡。年轻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掌握能力较强,而年长的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学习与运用领会相对较慢。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主要平台。网络实名化使互联网中的交往与互动不再完全是虚拟的,在学生几乎“无人不网”的形势下,网络空间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牢牢抓住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因此,必须掌握网络应用技术,主动提高个人网络媒介素养,增强通过互联网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观,培养鉴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养成科学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将网络媒介作为加强与学生联系的渠道、将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将熟练的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学内容到网络媒介中,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和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措施

(一)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媒介意识

强调,建设网络强国,就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学网、懂网、用网,主动应对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从教师个人角度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坚守课堂、讲授纪律的前提下,主动转变思维,培养树立互联网思维,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范围不断延伸,使之不再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而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阵地扩展到网络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系统培训强化媒介意识,能运用网络媒介对学生进行高效、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抵御网络空间中的不良诱惑,帮助学生辨别真伪、去伪求真,进而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网络观等。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供智力与硬件支持

从学校角度讲,应该为高校教师提供智力与硬件支持。将网络媒介运用、数字化设备、交互式教学工具等的使用作为教师培训的必学内容,设置网络媒介技术培训课程,并在对教师的考核中,纳入网络媒介运用指标。鼓励和激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对教师运用网络媒介形成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认定,以此有效提高教师运用网络媒介的能力、辨别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以及创作网络作品的能力。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6

关键词 网络 视觉文化 视觉素养

网络是由视觉驱动的。网络空间里视觉所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大于听觉。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素养,网络视觉素养应该说已经离我们近得不能再近了。

一、网络视觉文化的焦虑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视觉文化的发展空间。当我们打开电脑,接通网络,各种各样的图像就立,即充斥在我们的面前、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可以说无处不有图像的踪影。网络文化正在日益演变成为一种视觉文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深度丧失、身体叙事、视觉暴力等问题。

1、深度丧失。网络视觉文化生产的平民化和简易化,使创作者以惊人速度大规模地复制着人们的表层经验,用作品的量取代了作品的质。一对于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很容易沉迷于这种感性的愉悦而摒弃相对而言略显沉重的理性思考。比如“网络自拍”。“自拍”本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沉重的词汇,1839年摄影技术被发明后,部分艺术家惊讶于摄影图像可以如同镜子一般真实地呈现画面,所以他们就将自己放置在摄影镜头前,试图透过镜头原本呆板、肤浅的表象表达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如今,随着摄像头、数码相机等摄像设备的普及,“自拍”已经完全脱离了艺术的襁一褓,进入到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当中。据《北京科技报》报道,每隔3秒,就会出现一位“自拍”爱好者上传自己的自拍照片,仅到2004为止,全国就约有50万个网站设置了与自拍有关的栏目和频道。www.133229.Com目前除了论坛、门户网站设有自拍频道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自拍网站,如拍客网、365自拍网、花王自拍网等,任意浏览一个,都会看到花样百出的自拍照片,甚至不乏一些露骨的照片。当自拍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品时,其涵义与特性也从时间转向了空间,从深度转向了平面,从整体转向了碎片。这种去深度、去艺术、去思想的自拍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主客关系反转的文化,在这些铺天盖地的数字自拍像面前,青少年虽然大大开阔了视野,但另一方面他们却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图像的牢笼、感受着从未有过的漂浮和失落。

2、身体叙事。身体叙事本是带有性别政治意味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女权主义者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的一种策略,也称为身体写作。在“前网络时代”,身体叙事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中,身体是被模仿的对象,具有仿真意味;二是在文学作品中,身体只是一种潜在,人们无法产生直接的身体的视觉愉悦,身体处于想象之中;三是在舞蹈、戏剧、图腾、文身等艺术中,人们直接用身体叙事。但一般来说,这时的身体是可思之物,身体是艺术和灵魂的载体,身体叙事是作为精神言说的符号。但如今网络时代的、身体叙事已经模糊了传统艺术中身体叙事的界限,无论“可思”还是“可见”的身体均以可见的形式出现,视觉的需要变成了一切,身体的肉身性成为了身体的第一要义。2004年一个网名叫“竹影青瞳”的广州某大学女教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配自己有文字的裸照;2005年5月,一个网名叫“流氓燕”的女子,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天涯真我”版上了自己清晰的半身裸照;而大肆宣扬自己的魔鬼身材和天使容貌的“芙蓉姐姐”,更是把这场“女体盛”推向了顶峰,成为200~5年的网络重大事件。而芙蓉姐姐的另类表演(“s”型的十八种摆拍),她最乐意展示的就是她那“非同一般”的丰满胸部,不管是趴在草地上,还是做“弱柳扶风状”,都会刻意将其“性感”的胸部放在自拍照中最焦点的位置,“挺胸翘臀”便是她自拍照最显著的特征……这种主动显现女性隐秘和暴露女性情欲的身体叙事,要么是停留在“自恋”的层面,要么是掉进了表演和展示的旋涡,要么已成为了某种色情文化的同谋。

3、视觉暴力。暴力来自于人类长期的生物竞争的压力,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各种制度使人很少有机会随意展示自己的体能,现实不可能提供施展暴力本能的一面。但近几年,网络视觉文化中的暴力倾向却越来越严重。如“虐猫”、“烧狗”等凶恶、残忍的暴力图像与视频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空前地传播与“注目”;而深为,青少年所喜好的网络游戏更是充斥着种种暴力,在游戏中,青少可以扮演施暴者的角色,让自我个体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着“真实”的屠杀快感,浸泡在暴力的视觉梦魔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暴力虽然具有“宣泄”的作用,对于各方面已经进入稳定和成熟阶段的成年人来说,论坛中的暴力图片、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场景也许是他们释放“心中的野兽”的手段,但对于各方面仍处于急速发展而又极不稳定的青少年来说,就不是如此简单了。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把握能力还相对较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还相当片面和幼稚,网络视觉暴力将会导致他们自我意识模糊,情感庥木,内心冷漠、道德责任感缺乏甚至犯罪。

可见,在以纷繁芜杂和激烈变革的消费型社会为背景的网络视觉文化生产中,网络媒体出于自身获利的需要,有时会对受众获取图像的欲望给予不加节制地满足,而对图像的审美深度、价值理性失去兴趣。同时,由于网络“把关人”的缺位,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和发表“作品”,网络视觉文化内容也就很容易夹杂淫秽、色情、暴力、迷信、歪说等黄色、灰色和黑色内容。

二、网络视觉素养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

1、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浸泡在图片与影像的海洋里,由于缺乏理性的思维意识,容易沉迷于网络视觉信息所带来的感官快感中不能自拔。通过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视觉信息,批判地接受网络视觉信息所传达的意义,从而培养正确_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网络视觉素养的培育能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发展。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必然内在地包含了对美的追求,通过引导青少年对各种视觉艺术的解读和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网络视觉信息的创作和交流能力进行学习,可以让青少年创造更多有审美价值的网络图像,这对于网络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3、网络视觉素养的培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自我节制的伦理选择。网络身份的隐匿往往使得传统伦理道德的根基——身份与角色被弱化了。在淫秽、色情、暴力等网络视觉内容的刺激下,青少年的“主我”往往会逾越“客我”所代表的群体规范,为所欲为。在“把关人”缺失的互联网上,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主要还是要依靠青少年的自觉意识——自觉地抵制不良图像和违法图像对自身心灵的侵蚀,自觉地培养对图像的良好审美情趣。而这种自觉意识正是青少年具备视觉素养的基本体现和对其网络视觉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二、青少年网络视觉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幅裸露的人体画像,艺术家看到的是“美”,文盲看到的也许只是“露”。艺术家不是天生的,人类“视而能辨”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

1、网络视觉素养培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在“读图时代”,大量视觉信息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对视觉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以及创造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姜的方面,这与视觉素养的目的就有了共通性。从香港和台湾的现状来看,已经有将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放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相关的网站来进行(如香港的突破网站,台湾的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的尝试。而且,从可行性方面来说将网络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是扩大视觉素养宣传面和提高大众的网络视觉素养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素养原有的资源,来推广网络视觉素养的相关知识和提高大众的视觉素养。

2、网络视觉素养培养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网络视觉素养,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原有的艺术教育课程中,这应该是网络视觉素养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其实早在200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就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为讨论主题,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学者探讨了如何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进行艺术教育,探讨了在网络视觉信息大量冲击下,艺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快速地选择图象?如何培养学生有批判性的头脑?如何提升学生的网络艺术素养和虚拟生活素养?因为艺术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能提供更多视觉素养相关知识,能在课程中能更好地渗入网络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7

摘要:本文在讨论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意义的基础上,采取内容分析研究法,对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公共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对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结合时代对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设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领域及工作任务,并依此设计与开发网络自主学习课程。

关键词:高职自主学习信息素养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题: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度院级青年课题“高职校本化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3G05;2.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4年度“高职教育信息化科研团队”,课题编号:2014KYtD03。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当代高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对其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许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显性课程”的方式,即以公共课程的教学存在;一种是“隐性课程”的方式,即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专家知识讲座、校园活动等过程中进行渗透[1]。第一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需要,第二种形式依赖于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且难以进行考核。而且,当前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面授模式,内容形式单一、学习方式不够灵活、受众面小。依此,笔者认为,借鉴当前mooC、微课的经验,研究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结构,并依此设计与开发一门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很有必要。

一、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加强当代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从宏观的方面说,“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社会人们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从微观的方面说,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促进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以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

目前关于专门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不多。从文献分析可见,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信息检索能力及信息素养标准体系上,即重在描述高职大学生应具备何种能力、如何评价等,但在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上的研究不多。下面,就以笔者所在学院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为例,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内容分析,理清这些课程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目前学院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主要有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及多媒体课件制作。

1.信息技术基础以培养学生基础的信息知识与能力为主

从该课程的课程大纲可知,该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主要以计算机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网络知识为主。从其学时的安排可知,教学的重点在办公软件的使用上。因此,该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基础的信息知识与能力为主。

2.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

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可知,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检索及利用。因此,该课程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

3.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培养师范生课件制作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为主

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可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理论、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Flash)的教学为主。因此,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师范生课件制作方面的信息知识与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均从不同的侧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但在信息意识、信息安全及信息道德等方面涉及不多;在信息知识及技能方面亦缺乏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急需的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仍然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面授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当代高职大学生日益增长学习需求。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设计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每个学习领域又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2.课程学习领域及网络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

笔者与同事在分析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相关“工作过程”,参考张基温的研究,依据职业教育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的学习领域及学习任务,并依此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开发,以弥补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的不足。

(1)信息意识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讨论:

①信息有价值吗,信息是如何给人们带来价值的?

②你还知道哪些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技术?

③什么是“信息爆炸”,面对“信息爆炸”,应该如何学习?

④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为什么?

(2)信息知识与技能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讨论:

①你还知道哪些获取网络学习资源的途径?

②欢迎大家交流各种网络交流与资源共享的经验。

作业:

a.请将pdf、caj、tif格式的文字内容文件转成普通的在word中可编辑格式的文本文件。

B.自定义主题,制作一张含“背景透明”图片的幻灯片。

C.假设你要为一个晚会的节目制作配乐,该配乐至少由三首音乐组成,请使用Goldwave将其制作出来。

D.自定主题,下载一个swf格式的flash动画,并在ppt中使用。

e.使用会声会影,制作一个图文声并茂的视频相册,并输出成wmv格式。

F.自定主题,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3)信息安全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讨论:欢迎大家交流自己遇到过的网络信息安全的经验?

在线测试:信息安全知识测验。

(4)信息伦理道德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在线测试:信息伦理道德知识测验。

讨论:

①请你列举一个信息伦理的案例并评析。

②在internet上,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设计了三类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完成的学习任务。讨论:指利用论坛的功能,要求学生在课程平台上参与相关论题的讨论。作业:指利用课程平台作业的功能,在平台上布置作业、提交作业及批改作业。在线测试:指利用课程平台的测试功能,教师在平台上出题,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

该课程的实施采取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即没有面授,所有学习均基于网络课程平台完成。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均围绕着我们设计的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课程的评价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将考核融入每个章节中,利用平台学习轨迹记录的功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课程积分及作业成绩、测试成绩的形式进行表示,经过权重分配,系统可自动计算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从而实现过程性评价。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素养提高的过程。

四、小结

通过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的不足,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设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领域及学习任务,内容紧扣信息社会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要求,使高职大学生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同时,课程采取网络自主学习形式,学习形式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多样,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这些都为培养当代高职大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根据该研究成果,在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公共任选课。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通过我们设计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很感兴趣,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自己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安全、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实践也发现,部分学习任务的设计难度较大,自主学习资源需要更加丰富及更有针对性,这些问题均有待后续研究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白雪.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9).

[2]许运华,张洪星.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

[3]马红艳.网络传播与高职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报业,2011(20).

[4]张慧欣.从“信息素养”角度探索应用写作教学的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张基温.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程[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需求理论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网络素养教育指的是在网络传播时代,针对网络这一媒介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所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它网络素养本身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对其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关于网络素养,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网络素养已不单单指认识网络、应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等。除了对网络的基本认识与使用能力之外,必须注重“网络伦理”的层面,包括使用者是否明了在网络上应该如何措辞、自律以及对于侵权行为的认知程度等[1]。

1.积极方面

对网络媒介的认可。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持肯定的态度,网络的优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有70.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25.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其学习生活有所帮助,仅有4.2%对网络持否定或中立看法[2]。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发展带来的信息沟通是认可的,对社会发展前景和自己的未来寄予了期望。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学习领域得以延伸,更为便捷地在第一时间得到想要的信息。打破了传统通过书本、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的束缚。海量信息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天堂,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和别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使得交往平台扩大,平等对话,且表达自由。

2.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缺乏网络信息批判意识。调查显示,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一味迷信,看待网络信息缺乏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极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自我迷失,对于网络信息批判意识的形成受到了极大影响。这说明,大学生在解读网络信息时缺乏批判意识和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认知是表面的、浅显的直观判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是网络素养不足的体现[2]。

其二是容易沉迷于网络。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带给青少年一代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不乏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上网成瘾、浏览暴力的现象出现。对网络信息缺乏抵御能力的青少年极其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网络对广大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图二[3]给出了大学生群体中网瘾人群与非网瘾人群网上活动的比较,由此可以看出网瘾对大学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二、大学生网络需求分析

1.需求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求[4]。

上述的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个级别,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会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三种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得到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这两种需求是无止境的。

本文从需求理论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方面对网络素养教育进行分析。提出了从主体(大学生)、客体(网络)、环境(现实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合理使用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于网络,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2.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社会需要也叫情感与归属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心、友爱和理解,是对亲情、友情、信任、爱情的需要。这种需求比上述低一级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都有关系。

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激情的群体,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认同、渴望认识新鲜事物、交新朋友。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网络可以让大学生认识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结交更多的朋友,而且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平台。在网络上不需要表达自己的身份,这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保护隐私的有利场所,也为网络文明带来了隐患。通过匿名的方式,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诋毁别人的名誉、网络交友的感情欺骗等。

3.尊重的需求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9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失范媒介素养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一)准确真实,新颖别致

“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标题的生命,网络新闻标题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必须具备准确真实这一特性。与传统新闻的播报方式相比,网络新闻“由于网络的多媒体功能,新闻的标题除了用文字表现以外,还可以是声音、图像,甚至是动画来表现,这种多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二)简洁精练,观点鲜明

在海量的网络新闻中,为了能让读者很快找到自己想读的新闻,新闻标题一定要做到简洁精练,由于网络新闻中新闻标题与内容分开,为了吸引受众点击进入二级网页阅读,通常会将观点点明,突出其中最重要的新闻因素,标题中会揭示新闻中最新的、最本质的内容。

(三)语言平民化,煽情化

随着新闻业务的日渐发展,新闻采编及写作方式逐渐走向成熟,新闻也挣脱了居高临下上传下达的定势而走向社会日常生活,其亲和性也赢得广大受众的欢迎。网络新闻媒体基于网络本身的平等互动地位使其人文内涵与品格魅力横溢,标题的口语化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现象及原因

(一)版式限制导致歧误标题

报纸新闻标题可以使用多层题,且讲究修辞、语词对称、虚实结合等。而网络新闻由于网页版面较小于,容量较大,为了容纳更多的标题,只能尽量采用。

单行标题且不能过长,因为过长可能导致回行现象的产生,从而影响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网络新闻标题的简洁和版式的局限性,使得网络媒体在拟写标题的时候往往“惜字如金”,必须在短短的一行句子里把最有“卖点”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地予以表达,甚至有时候两个主谓句中间没有空格,产生歧义。为了页面整齐,无视语法规律的标题是对新闻语言的严重伤害,将新闻文本和版面编排之间的轻重关系本末倒置了。而且有些时候还不能排除编辑故意添加噱头,目的是要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常常使一些受众产生被骗的感觉。

(二)追求点击率导致题文分家

众所周知,网络新闻与其他传统媒体的新闻最大的差异性在于它的题文分家,即网络新闻的标题和正文是分别排在不同层面的网页上的,如果读者想要看哪条消息,非要点击它的标题后才能看到,而电视、广播新闻都是以时间为维度的线形传播,如果受众一开始没有看懂或听懂新闻内容,都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接下去慢慢看或读下去,内容就会越来越明白。但是网络新闻对标题文字的依赖性特别强,如果标题不能够吸引受众点击,那么新闻内容将永远无法出现在受众的面前。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必须吸引人才能获得高的点击率。

(三)网络新闻“标题党”泛滥

1、标题转载过程中失实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目前只有省级以上的新闻媒体网站才拥有采访权,其他商业网站只是获得新闻资格。

2、过度煽情、黄色标题屡禁不止

为了提升点击率,一些网站在新闻标题制作上用媚俗标题来“抢眼球”,一些大的门户网也不能幸免,有些网络新闻的标题专门去找那些荒唐怪诞、耸人听闻的字眼来刺激受众,引诱受众继续读下去。特别是一些新闻标题中,甚至包含了色情、、奸杀、施暴、奇案、绑架、红杏出墙、外遇、亲密接触、性感、仇人等字眼,以刺激网民。

三、加强媒介素养对网络新闻标题的提升作用

(一)加强公众媒介素养的作用

公众的媒介素养就是公众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以及反思批判信息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公众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者周葆华和陆哗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公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中等偏弱水

,公众批判接受媒介信息积极主动思考解读的情形尚不普遍,面对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多元,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函待加强,遏制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让他们成为挑剔的信息消费者,而不是低级的信息瘾君子,只有公众对于失范标题的新闻不加以点击,变相鼓励,那么色情暴力、黄色新闻标题就没有生存的可能。

(二)加强传媒人媒介素养的作用

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偏低,应该是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的最主要原因。网站采取不正当竞争以及迎合受众,都因为编辑本身媒介素养水平不高,“把关”能力较弱。网络媒体近三四年来快速发展,从业人员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从业者。目前,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公众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与鉴别能力、理解与评价能力、质疑与思辨能力。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个小小的环节,但这也是极能体现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一个环节。要改变目前网络新闻标题不规范的现状,需要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使网络从业人员加强自身职业的认知水平、选择能力、价值取向、传播技巧和职业道德等,使媒介从业人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的信息传播者,才能做到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聂亮网络新闻标题特色浅析《新闻写作》2001年6月第25页

[2]朱蕴?《浅谈编辑的媒介素养》[j]出版科学2006年第5期

[3]人民日报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作者简介:

网络素养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技术网络素养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40-01

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凸显出了严重缺失的现状,并且此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更加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培养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网络素养发展的方向,所以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培养必须依托于整个社会的支持。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缺失的现状

现代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广泛并且内容复杂,由于缺乏对网络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作为网民代表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危害了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健康进步发展。

第一,由于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的缺失,造成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内容判断力的缺失,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缺乏。大学生接受的各种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多于学校教育,复杂多样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很多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造成大学生判断的力缺失。

第二,性格过于感性,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由于接触网络文化的增多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从而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在看待问题时过于感性,缺乏理性。

第三,大多数网站的教育功能不强,难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现代网络知识过于追求利益,从而忽略了其教育功能。总之,现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并且对社会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培养工作必须进行。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培养

顺应社会的发展,结合网络技术的进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的优势,改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判断能力。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进行培养,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正确地对待网络文化提高素质。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增强思想道德建设

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生活、学习要求,尤其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作为教育者他们不仅要掌握网络知识,而且必须把网络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同时,更要增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培养。

第一,提高教学水平,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向大学生展示网络技术的真正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己,在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教学素养的同时,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育。

第二,不限于单纯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不能只负责教学工作,更应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引导其运用网络正确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总结出一套正确地网络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大学生接触的网络文化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其学会基本的理性判断。

2.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供良好的知识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技术已经深刻地融于人们的现代生活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生活的基本要素,网络技术必然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会导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发生未知的变化,所以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

第一,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抵制力。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每个大学生都对信息时代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接触的网络信息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包括了很多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监督和控制,过滤校园网络信息,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信息健康丰富的文化环境。

第二,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必将成为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健康的网络素养,进而创造出更为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必须被大学生正确运用,所以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网络素养。

3.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心理教育,拓展教育的深度

大学生如何面对生活和学习压力,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困难,这都是教育工作者需注意的问题。在教育时应鼓励对大学生的意志力进行磨炼,使其能够克服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和痴迷,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的机会和挑战,增强自身意志力,自觉遵守网络基本道德和相关条例,从而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对于建设当代大学生网络文明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文明、素质、道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中,用来促进大学生文明、健康使用网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已经将整个人类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但它在为素质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很多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的缺失已经引发了很多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瑞.浅谈当前环境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的创新与转型[J].中国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