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十篇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十篇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3:35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1

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现代化,绿色农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支撑。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示范引领、围绕全程全面、服务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提高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农机化政策、装备、技术的有效供给,将推广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让绿色农机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产增收型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关于“一项行动、两大工程”的部署要求,把绿色环保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积极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推广应用了一批新装备。乘坐式插秧机、85马力以上大拖拉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植保机等先进适用、绿色环保农机装备发展迅猛,特别是乘坐式插秧机已连续五年保持高位增长态势,每年新增数都在1000台以上,在全省名列前茅。截至目前,上述机具的保有量分别达到6337台、5888台、1177台、586台,全市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二是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技术。稻秸秆犁耕深翻还田、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高效植保、清洁热源烘干、农业废弃物处理等绿色环保农机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自2015年大面积推广以来,我市每年完成的稻秸秆犁耕深翻还田面积都在60万亩左右,截至目前累计已达259万亩;全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植保机等高效植保机械的作业能力已达180万亩/季,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技术,今年全市共建设20亩以上的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基地152个,其中20-30亩的108个,30亩及以上的44个,机械化集中育秧面积近5000亩,是去年的三倍有余,既提高了育秧和机插质量,更起到了明显的节地、节水效果。三是打造了一批新典型。自2018年以来,我市重点围绕秸秆机械化还田(犁耕深翻)、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小麦复式作业、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水肥一体化应用等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着力打造各类绿色农机示范点22个,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四是更新换代了一批旧装备。持续做好农机具报废更新工作,加快淘汰排放超标农机具的步伐,每年报废的老旧拖拉机、收割机在500台左右;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燃煤粮食烘干炉清洁热源改造工作,截止目前,全市526台燃煤粮食烘干炉已全部淘汰,电能、天然气等清洁高效的热源取而代之。

二、存在问题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农机装备“三多三少”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以拖拉机为例,我市拥有拖拉机57937台,其中小型拖拉机48714台,占比达84%,农机具作业效率较低。二是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我市拥有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18528台,机具配套比仅为1:2,农机具使用效率较低。三是低档机具多,高端装备少。我市农机装备层次不高,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全程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不到位。一是农机技术推广能力薄弱,全市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仅有5家,技术推广人员54人,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推动农机化绿色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机维修服务能力薄弱,全市一级农机维修点仅有4家,农忙时难以满足大中型、高性能农机装备的维修和保养需求。同时,农机配件价格贵、农机维修费用高,给农民机手增加了负担。

农机报废更新制度不健全。老旧、小型农业机械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能源消耗大、碳排放多等诸多问题,但是购置先进适用、绿色环保的农机装备,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成本回收周期过长,一般情况下,农民机手不愿意主动报废老旧农机具更换新装备。现有的农机报废更新制度不够健全,报废更新补贴尚未普及,仅对拖拉机、收割机等个别机具进行补贴,制约了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和绿色发展。

农机装备产业基础不强。据初步统计,我市现有各类农机企业220多家,但其中零部件生产企业有190多家,占比达86.3%,高端整机生产企业少。我市农机产品以零配件为主,档次低、附加值小,“大路货”多,绿色农机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较弱。

三、几点建议

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发挥秸秆机械化还田、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的拉动效应,提高资金扶持的精准度,促进高效节能、智能环保机械发展。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试验示范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加快相关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的示范,制定绿色环保农机主推技术装备目录,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向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装备和技术倾斜。鼓励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向绿色环保农机领域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统筹全市绿色环保农机化发展,形成相关技术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应用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建立健全产业链循环利用机制。搭建产学研推深度融合的农机化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联盟,支持培育绿色环保农机化科技创新中心,探索绿色环保农机化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加快形成原创性技术成果。在全市各种不同区域设立绿色环保农机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紧密融合的综合试验点,进行较长时间的技术跟踪与分析,为绿色环保农机装备机具研发、技术推广和制定政策提供技术依据。促进国外先进绿色环保农机化技术、机具的引进试验,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装备技术集成配套,充分发挥农机化在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中作用。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2

今年,农药与药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全面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着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认真抓好农药科学安全使用,通过对现代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的高度集成应用,重点做到“药、械、人”的协调统一,促进农药减施增效和利用率提高,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r药减施增效助力“零增长”

举办系列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培训。因地制宜集成组装了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农作物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针对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在重点区域、关键季节,组织各地举办农药减量控害综合技术培训活动78期,主要开展新型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增效助剂使用技术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综合技术等系列培训,累计培训技术骨干3500多人,推动农药减量使用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

建立农药减施增效示范区。以水稻、小麦、苹果等作物为重点,组织江苏、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在主要产区设立农药减施增效示范区,通过综合利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性诱化诱、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优化药剂使用方法,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及高效施药机械,形成作物全生育期减量控害技术规程,促进农药科学安全高效使用。据统计测算,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较常规用药区每季减少施药1~2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5%~20%,果树作物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较常规用药区全年减少施药3~4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30%。

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方案》,组织各地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和绿色防控示范区,共同创建600个融合推进示范基地,主要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服务组织、农药械企业,集成示范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科学安全用药技术,促进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与统防统治组织方式有机融合,加快非化学防治措施推广应用,提高绿色防控覆盖面,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探索病虫防控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探索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长效机制。自2015年农业部提出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全国农业植保部门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开拓创新,狠抓关键措施,强化工作落实,农药减施增效取得良好成效。为推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全国农技中心在广西南宁市举办全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题研讨会,总结交流了各地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了推动落实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对策措施,并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探索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应用与评估课题,研发、储备保障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技术措施。

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加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力度。继续在粮食主产区、重大病虫源头区以及经济作物优势区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加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扶持力度,以专业化防治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补助对象,拿出5.5亿元用于重大病虫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补贴,很好地发挥了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种植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大型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村级服务组织、农药械企业等开展代防代治、阶段性承包防治、全程承包服务,推动了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向纵深快速发展。

加强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指导服务。为了提升防治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分别在湖南益阳、河南安阳举办专业化防治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来自小麦、玉米和水稻主产区的160多名防治组织的负责人。通过听取专家报告,交流“百强组织”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引导防治组织注重落实行业准入制度,督促防治组织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有效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保障防治组织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做好对防治组织的技术服务,及时提供病虫发生情况和防治适期等方面的信息,指导制定全程科学防控方案,大力发展绿色防控,推广新型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提高防控技术水平。

搭建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农药械企业合作平台。结合举办全国新型植保机械观摩展示与技术培训、专业化防治组织负责人培训、新型高效农药械使用示范展示,以及农企共建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示范基地等活动,由植保推广机构牵头,促成防治组织与农药械企业对接、合作。今年,累计安排各地选派的160个(次)病虫防治组织与30多家知名的农药械企业直接进行对接,通过农企对接合作,建立直供直销模式,防治组织得到了生产企业优惠和更好服务,不仅农药械产品质量稳定,而且降低了防治成本,带动防治组织实现转型增效。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统防统治。为了提高农民参与统防统治积极性,在全国选择防治组织服务能力较强的22个县,通过对每个县给予1.5万元补助的方式,由当地县植保站负责带领防治组织一起,开展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培训活动。目前,各地已举办农民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认可度、参与度,带动防治组织的服务区域和规模扩大,一些地方出现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整村连片实施的态势。

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成效突出。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动,目前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已经成为植保工作的一大亮点。截至到今年11月底,全国专业化防治组织达8.8万个,其中在农业部门备案的“五有”规范化组织达3.95万个,从业人员达139万人,日作业能力8188万亩。2016年,累计实施统防统治面积12.3亿亩次,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已达32%以上,由此带动科学用药水平和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快速提升。通过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了防治效率、防治效果、防治效益的“三个提高”;做到了产量损失、用工成本和防治成本的“三个减少”;体现了农民、从业人员和防治组织的“三方满意”;很好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三个安全”。

提升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水平

加大高效农药、助剂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重点做好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今年在28个省区安排62种新型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8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助剂试验示范,建立各类试验示范点230多个;通过实施小麦、水稻、玉米、大麦、苹果、葡萄等作物病虫草害综合解决方案、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等活动,对28种药剂组合大面积展示与推广。通过开展试验、示范、展示活动,筛选、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替代了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特别是加大植物免疫诱导剂、生长调节剂、喷雾助剂等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了农药减量使用。

抓好抗药性监测治理。认真组织重大病虫害抗性监测与治理,印发了2015年水稻、棉花、小、蔬菜重大病虫害抗药性监测报告,提出了抗性风险评估和治理措施。举办了作物病虫害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培训班9期,培训技术人员450多人次。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以水稻、小麦、蔬菜、棉花等作物为重点,在20个省建立8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开展了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小菜蛾等13种主要病虫害,对30多种田间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了抗药性公告;并针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小麦赤霉病、小菜蛾等一些重要病虫害抗药性快速发展态势,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讨,交流了抗药性发展动态、形成机理,提出抗药性治理的有效措施。在河南、山东、湖北3省分别建立了小麦、棉花、水稻3种作物主要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共开展了34种田间常用杀虫药剂对水稻、小麦、棉花主要害虫田间防效试验,筛选出了一批防效较好的杀虫药剂,并通过交替用药、轮换用药、暂停用药等技术措施,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组织安全用药宣传培训系列活动。继续组织实施“百县万名农民骨干科学用药培训行动”,与植保(中国)协会及一些企业合作,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者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中的有关人员为重点,重点对当前禁用、剧毒、高毒农药和假农药的识别,农药使用防护技术与农药中毒抢救措施,农药高效使用技术,以及当地主要病虫害识别和防治知识等进行系统地讲解,并作现场演示,开展科学用药、减量控害、药械使用与维修技能培训1700多场,培训的农民5万多人,发送资料3万多份。通过组织深入基层的培训,让广大农户掌握了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增强了农药经营、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对预防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农药人畜中毒和作物药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做好农药械信息服务。完成了2015年农药使用调查监测项目,开展了种植业实际用药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基本掌握了当前我国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总用药量(商品量和折百量)、用药成本(商品量和折百量)及亩用药量、亩用药成本,以及目前使用农药中微毒、低毒、中毒、高毒农药的比例。举办了全国农药使用情况调查监测项目培训班,制定了2016年农药使用调查监测项目实施方案,并在全国的108项目县实施。召开全国农药械需求预测会商会,初步统计分析了今年农药械使用情况,并初步预测了2017年农药械市场供需情况。已经编发《植保信息》(半月刊)22期,共发行2.86万份,并同步在“中国农技推广网”“中国植保信息网”刊发,为基层农业植保技术人员、农药械经销商等及时提供植保信息服务。

大力推进新型植保机械应用

开展新型施药机械试验示范。在16个省建立了新型植保机械展示与试验示范区30个,重点进行水田、旱田、高秆玉米田、马铃薯田和果园专用自走式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和高效施药技术展示;在10个省继续开展无人机低空施药应用示范,引导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广应用航空施药技术,并联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12个省区继续针对小麦、玉米、水稻开展大中型施药机械农药利用率测试工作。通过试验示范和利用率测试工作,掌握新型植保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功效以及农药利用效率等情况,验证新型药械在大面积防治小麦、水稻病虫害过程中的性能、效果,摸索新型药械使用技术规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搞好技术储备。据调查,示范区平均减少农药用量15%~20%左右。

组织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技术系列培训活动。为全面推进植保机械更新换代,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协调有关大型植保施药机械企业继续开展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技术培训活动。据初步统计,30个省(市、区)共开展培训450多期,参加培训的专业化防治组织4000多个、家庭农场(种植大户)2万多个、种植合作社1万多个,累计培训机手5万多人次。

加快新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在山东省商河县举办了新型植保机械观摩展示与技术培训活动,来自29个省(区、市)植保技术推广系统相关负责人、技术骨干,60多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负责人,以及18家国内外生产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企业的代表共计160多人参加观摩培训。现场演示了9种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6种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无人航空喷雾机,以及5种风送式果林喷雾机,并对每种机型性能和技术参数进行了培训。通过观摩和培训活动,让植保系统和专业化防治组织了解现有实用、高效的植保机械最新发展状态,掌握不同机型的性能参数,对加速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重大病虫防控能力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装备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统一灭鼠抓好农区鼠害防控

组织农区鼠情系统监测与预报。根据近年来部分农区鼠害呈加重发生的态势,今年2月份《全国农区鼠害发生趋势分析》,统一安排部署140个鼠害监测网点开展鼠情监测工作,在浙江、陕西、北京等省市开展了物联网监测鼠害的试点,在24个省(区、市)的73个县开展tBS监测鼠害技术试验研究。各地监测结果表明,2016年全国农区鼠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东北大部、华南大部、华北北部和新疆部分地区呈重发生态势。

建立农区鼠害防控示范区。集中展示“五统一”灭鼠技术模式、毒饵站灭鼠技术、物理生物灭鼠技术和tBS绿色防控技术,共建立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60个,在24个省(区、市)的73个县开展tBS防控技术示范。据统计,各省(区、市)农田统一灭鼠示范面积达3116.67万亩,农户统一灭鼠示范1565.4万户,示范毒饵站灭鼠农田3534.71万亩,参与示范的农户2075.08万个。

举办农区鼠害培训班。今年10月下旬,在广东举办第13期农区鼠害监测和防控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植保站以及90个鼠情监测县的代表共计120多人参加。总结了今年的灭鼠工作,会商了明年的发生趋势和防控方案。编印《中国农业鼠害防控技术培训指南》3000册,用于各地开展技术培训。

组织农区统一灭鼠。根据今年农区鼠害呈加重发生的态势,今年2月份下发《关于开展农区灭鼠工作的通知》和《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积极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农区鼠害治理工作。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国农田鼠害发生4.29亿亩次,农户发生1.27亿户次,全国农田鼠害防治面积达2.74亿亩次,防治农户0.9535亿户。共投放杀鼠剂毒饵3.48万吨,实际挽回田间粮食损失46.27亿公斤,挽回农户储粮损失28.54亿公斤。

农田草害监测与防除显成效

开展“镰刀弯”玉米田除草剂药害调研和防控技术培训。为落实《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做好玉米结构调整杂草防除工作,预防除草剂药害发生,根据农业部有关安排,组织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及|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相关专家,就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及除草剂药害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并通过深入研讨提出了《东北地区调整种植结构防范除草剂药害风险技术》。举办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杂草防除技术培训班,介绍了除草剂莠去津及其复配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开展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田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玉米田除草剂药害及预防措施和对玉米后茬作物安全的可替代的新型高效除草剂品种及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为防除“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除草剂药害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组织农田抗性杂草考察和草害监测试点。组织有关专家考察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新疆等水稻田、麦田抗药性杂草发生和危害状况,研究主要农作物抗药性杂草重发生区抗性治理对策措施。在江苏、陕西等省开展农作物草害监测试点工作。

开展稻田抗药性杂草防除技术试验示范。联合有关除草剂企业,组织开展了14个高效除草剂新品种试验,在水稻、小麦、大麦、玉米主产省区建立草害防控示范区28个,并组织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开展了稻田稗稻、鸭舌草等抗性杂草防除技术试验示范。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持续;增收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的今天,此矛盾尤为突出。在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机械配备不足,基本是沿用传统的作业方式,它不仅作业速度慢,也大大降低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采用农业机械操作,由于其速度快、效率高、手段先进,不仅可以减少浪费,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升了市场价值。水稻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一次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工序,再配上烘干设备进行烘干,杂质率较低,土粒、石粒基本没有,配用插秧机插秧保住季节,减少人力投入,效果更佳。

五、农业机械化可使农业增产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农田作业机具,以它独有的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其一,它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例如排涝、抗旱,防虫治病等;其二,它可以使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保住季节,为稳产、高效打下基础;其三,利用农业机械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其四,农业机械有助于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工厂化育苗生产反季节产品等。其主要宗旨就是利用现有的土地及条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丰富市场,受惠于市民。

六、农业机械化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收。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主导产品增值。例如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其含金量;更重要的还可将作为废物丢弃的副产品可以得到再利用,秸杆是有效的利用废弃物之一。多年以来,秸杆大多作为烧材,它不仅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且也严重的污染环境,农业机械化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利用机械将秸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田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环保型、绿色无污染农业提供保障。其二,利用机械将秸杆加工成牲畜(例如奶牛)适口性好的饲料,可以减少粮食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其三,将秸杆作为工业原料(例如稻、麦草造纸)也大有可为。利用农业机械可以使许许多多的农业副产品得到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它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我市而言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近3500万亩,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为农业生产和丰产丰收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当前农机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和技术管理培训工作,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力群.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8(06):01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大豆种植机械化流程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消费要求也越来越高。大豆就是其中之一,从大豆的播种到收获,有许多生产环节达不到技术标准种植水平低、品质差、产量低、受灾程度大、效益低的问题。通过种植绿色大豆全程机械化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大豆的销售价格,主打绿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1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1.1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种子精选差,大豆高产难。农民常说:“种地选好种,一亩顶二亩”。优良的种子是保证大豆提质、增产、增效的先决条件,而农民使用的大豆种子,普遍是自己留用或者相互串换的。大豆种子普遍都存在的问题是:发芽率低、品质低、纯度低,简称“三低”。

②土壤耕层浅,大豆扎根难。大豆主要靠毛根区尖部,吸收水分和养分。大豆生长需要在疏松、深厚而肥沃的土壤中。而在多数大豆田里,土壤板结,耕作层只有15cm左右,大豆难以形成完整的根系,这就直接影响大豆正常生长。

③地表温度低,大豆生长难。大豆是喜温作物,而多数乡镇有效积温不足,地温低,直接影响豆的品质和产量。

④播种密度大,大豆结荚难。下种量过大造成大豆生长因植株过密而落花落荚,并且降低了净光合率,大豆生长后期出现荚稀、秆高、产量低的现象。而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方法就是合理密植。

⑤大豆增产难,施肥不科学。一是吸肥时间长,整个生育都需要肥料供应;二是需肥量大;三是需要的肥料全,氮、磷、钾、钙和微肥缺一不可;四是吸肥集中,前期需肥少,后期需肥多。而不少农民种大豆讲的是“一靠种子,二靠天,三靠农药和二铵”。不讲科学施肥出现了生产成本上去了而大豆产量却不高的问题。

⑥减少药害难,大豆喷药多。防治大豆田草荒的有效方法是采取化学药剂灭草。可是不少农民种大豆施用化学灭草剂过多,使得农药残留量超标,一些地块还产生药害,直接影响大豆的品质。

⑦保证品质难,机收破损多。用机械收获大豆,可以提高缩短收获时间,可是大豆机械收获普遍存在破损率高的现象,机收破损率高达15%以上,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1.2研究开发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当前粗放式的种植管理模式,使农民在效益上已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农业管理部门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通过绿色大豆种植全程机械化项目的实施,从而使大豆产量能提高10%以上,品质也提高一个等级,使土地增收、农民增效,主打绿色牌,搞绿色农业是既定方针。

2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2.1国内技术引进情况

该项目技术国营农场在引进国外设备时,同时引进了一些使用规范和相应的管理文件,但数量很少且不适用于地方使用。目前大豆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国产机具单机技术规范基本齐全,但机组规范、一定生产规模的技术规范我们还没有,而且无法在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引进。

2.2国内、外水平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大豆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大豆机械化生产从无到有已基本上实现了整地和播种的机械化,只是收获和机械化锄草还比较落后。根据我国地方的实际情况,深人研究大豆生产各环节机具的综合使用,取得合理的组合匹配,为不同经营能力的用户提供配套应用方案获得最佳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在大豆种植上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并且各个生产环节如播种、整地、施肥、锄草、收获已经开始向大型智能化方向发展。他们开始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整地的地块和深度,播种、施肥、喷洒灭草剂量的大小,收获的时间等。因此,他们在大豆生产方面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种植。

2.3机械化种植流程

①加强机械中耕深松,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一是要根据墒情选择好作业时间,及时进行中耕深松。二是采用窄深松铲,进行中耕深松,防止伤根;三是通过加深垄沟的耕层,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能力,保水保肥,供大豆生长使用。

②推广机械精密播种,实现大豆合理密植。一是在大豆播种之前,要认真检查和调整大豆播种机排种部件的间隙,尽量减少排种部件的“磕籽”现象。二是在保证大豆种子纯净度和发芽率的基础上,按大豆品种和播种方法的技术要求,严格控制播种量和播种质量,确保大豆植株分布合理。

③实行科学深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是按照位置肥效理论,实行机械分层深施肥。第一层在大豆种子以下5~7cm,第二层在大豆种子以下10—15cm,肥量比例为1:2,上层少,下层多.保证大豆生长后期不脱肥;二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大豆需肥特性和测土结果,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的施用量。三是按照大豆生长习性,向大豆全程供肥,做到农肥、化肥并举,底肥、种肥、追肥“三肥”接力,并且要科学施用叶面肥。

④实施科学除草,减少大豆药害。一是采取秋喷药或者播前喷药,对土壤进行封闭灭草处理;二是应该本着防重于治、宜早不宜晚的原则,根据大豆田杂草的种类和草害严重程度,选用相应的灭草剂和喷药剂量;三是采取化学药剂灭草和机械除草相结合,减少用药量,进而减少药物残留。

⑤实行机械联合收获,提高大豆品质。一是收大豆时,把联合收割机滚筒上的纹杆,换上旧纹杆,同时适当调整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降低破损率;二是严格掌握大豆机械收获时机,在大豆植株落叶80%、豆荚变黄,就开始机械分段收获;三是对联合收割机的整个脱粒装置进行改装。把纹杆滚筒式的脱粒装置换成轴流式脱粒装置,彻底解决大豆机械收获破损率高的问题。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七台河;低碳农业;农业低碳化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作为一个煤炭生产城市,其高碳的生产方式不仅在工业领域较为突出,而且在农业领域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目标相背离。而七台河政府近些年来将低碳农业发展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推进节能减排政策下,积极地拓展一系列的低碳农业试点,由于低碳农业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兼顾产能过剩又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这其中还通过节能、减排和固碳上等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将推广低碳农业生产中所涉及的技术支撑、低碳效益及相关政策的制定都要考虑进去。作为现今农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结合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概况,具体研究现阶段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一、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现状

1.节能工程在农村稳步推进

近年来,七台河市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把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部门积极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的活动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以集约、节能、高效为原则来减少化肥和能源的消耗,到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3620个,兴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2个,建设沼气工程5处。用人畜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还田来增加土地肥沃和土壤营养平衡,用秸秆建立起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一池三改”工程,将秸秆氨化后喂养家畜,将以前用来焚烧的秸秆加以利用,减少产生的大气污染的可能。培育生态家园示范小区10处,示范推广生物质供暖炉120台,积极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初步实现了“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城郊地区“综合型”生态模式。全市有2万农户用上了新型清洁能源,占到全市农户的11%。农村能源建设已成为该市新农村建设的清洁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2.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七台河政府近些年来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区县农产品质量监督队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质量监测、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部实现质量追溯,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抓住全省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机遇,围绕“农业特产之乡”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现绿色特色农业全覆盖。

3.新农村低碳建设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末,七台河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居住城镇化、服务社区化建设,在坚持政府投入、企业帮建、社会支持、农民集资等方式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居住小区化、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生活城市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规模较大、区位较好、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村庄为基础,在村内主要道路实现硬化,环境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村村建有文化广场、农民书屋、卫生所、计划生育服务室,加强中心村建设,通过整治、扩建、迁并等措施,引导周边及偏远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十二五”期间撤并村屯100个左右,安排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发展有各自特色的新兴农业,加大农村民生工程实施力度,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辐射能力,建设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低碳农业发展显著的地市县。

4.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技术积极推广

七台河各级县乡政府从发展“生物质能经济”、“太阳能经济”等低碳农业经济入手,在多个新型产业创新将建立起来的农业工业园区引进了麦秸制碳、秸秆固化、糠醛等多项绿色产业技术来实现相应的低碳生产,在可实施机械化作业的农田积极的推广机械收割、撩穗收割和稻草还田等技术,对农村环境产生影响的秸秆等实施就地覆盖还田,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将生活垃圾与稻穗经脱粒后混合灌入沼气池堆沤或厌氧发酵成为有机肥,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示范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对于大中型的养殖场建立有规模性的厌氧发酵池,将废水集中输送到厌氧发酵池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供能燃料,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大幅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能源水准,使农户生活的便利性提升。

二、七台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节能减排延伸到农业领域

近些年来,七台河政府加大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撑力度,不仅在工业领域上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而且也逐步延伸到农业领域并加以推广,在环境卫生治理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在农业领域拓展了节能减排的可实施范围,2012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4630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为80810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了5.2%。农村能源消费量为597.6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0%,农村万元GDp能耗降至2.56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25.8%,累计节能200万吨标煤。累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7426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057吨。

2.积极实施农村范围的环境保护

七台河地区在农村实施了82个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7个污染减排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而供给农业生产灌溉的用水中达标率达到85.76%,而桃山水库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完全可以放心的饮用,在农村地区安排了节能减排的治理工作项目12个,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中逐渐形成了减排能力,在农村关停了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乡镇企业,在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9个项目的建设,已有6个项目稳定运行并通过验收。2012年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8%,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2%;污水集中处理率85.2%,比2011年提高8.2个百分点;固废综合利用率为73%,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废水治理量达到2932万吨,比上年提升治理量的11.3%。

3.绿化基础良好

在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七台河周边小城和农村地区也加大了绿化基础建设,2012年,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达到196公顷,城乡结合的道路及乡村的绿地面积达到2415公顷,建成的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719公顷。在推进城乡绿化、基础设施、滨水景观、“三供四治”、城乡环境治理五大工程方面,开工建设了人民公园、体育会展中心,完成了万宝荷花园、浮雕水幕墙、水库坝下风景区等景观工程,开展全民造绿活动,新增绿地273.4公顷。绿化起到了减少碳排放量的作用,2012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09天以上。对乡镇企业集中进行锅炉烟尘、汽车尾气、涉煤企业粉尘的治理工作,减排烟尘粉尘4.3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8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5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5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2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718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75%。

(二)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结构

在实施低碳农业中会无形中导致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七台河现阶段粗放型农业发展较为明显,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农业生产中高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也使得农业生产的高碳化极为显著,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产出量没有预期的经济效果,而低碳型的高效农业没有体现规模性,高效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小,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2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8%;特色经济作物面积30万亩左右,只占总面积的12%,棚室蔬菜面积只有5000亩。过少的设施型农业,也使得农民的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从实际效益上看,一亩大豆纯收入300元左右,一亩玉米纯收入450元左右,而一亩白瓜纯收入1000元左右,一亩小毛葱或一亩香瓜纯收入2000元左右,一亩棚室蔬菜年收入高达1.5万元。不难看出,大部分农田处于“种十亩不如种一亩”的粗放生产状态。

2.农田使用和产出效率不高

由于近些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近10年来,七台河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了2.4万公顷。占的大多是肥地良田,2012年总耕地面积262.65万亩,比去年减少耕地面积3.64万亩。耕地的盲目占用也使得农田质量有所下降,基本农田平均有机质含量为3.97%,比20世纪90年代初下降了1.15%。而且农田的水利设施较差也使得水源灌溉不能大范围的推广实施,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态仍然比较严重,使得粮食产量有所减少,其中2012年计划粮食作物面积234.75万亩,与上年相比减少4.37万亩。已播种面积为207.35万亩,只完成计划播种面积的88.3%,与上年同期已播种面积239.12万亩相比减少31.77万亩,已播种完成率同比减少11.7%。

3.低碳农业技术可实施性的制约

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已对低碳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有关技术多是针对工业及能源消费,对低碳农业技术的探索较少。而七台河地区现阶段的整体状况是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农业低碳技术整体较为薄弱,低碳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碳排放和农业增收节支的土地持续利用上需要一个农业系统作为支撑,而现阶段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科学利用的节水技术没有彻底地升级,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几乎是空白,只有20%棚室应用了滴灌、喷灌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全市只有抗旱机井2658眼,可灌溉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4.7%,科学合理施肥技术和免耕技术等资源节约型技术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规模化生产,而对待秸秆、畜牧废弃物没有适合各地域的农村沼气技术来处理,因此,低碳农业技术的可实施性制约着七台河低碳农业的发展。

(三)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建立

七台河政府针对农业种植养殖整体水平比较低的状况,近些年来逐步健全了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强制性的指标约束相关的服务环节,从播种、管理、施肥、喷药、收割到轮作等环节来实现配套化生产,并且积极加强与各科研单位合作的科研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地应用各科研单位的低碳节能成果,逐步实现适合于低碳农业生产的规模性和数量性,利用完善和科学的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地保证农产品质量效率化生产,从技术应用方面考虑,七台河地区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在20%左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在成长,外地基本普及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到70%~80%的水平,水稻大棚育秧等技术推广率达到5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逐步实现大面积推广。

2.政府倡导实施田间的低碳化管理

政府着力完善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管理,积极地实施田间的低碳化生产,倡导为人民群众生产出更多绿色、低碳农产品。近些年来,七台河农业相关部门根据土地的状况,改进和优化耕作的条件和措施,对大多数未达到深松土地进行深松的标准化处理采取保护性耕作,增加有机肥施用量、采用轮作的耕作方式解决土壤板结、蓄水性和透气性差等土壤减退的方式,在收获环节上确立秋后整地的人工处理方式,减少秋冬的耕地秸秆站立所造成的浪费现象,积极推进秸秆的直接还田和速腐还田的回收利用技术,通过多层次合理利用,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并建立了田间的低碳化管理机制。

(四)七台河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挑战(threats)

1.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七台河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只占整体经济总量的8.5%。突出的表现为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而低碳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额也仅有20多亿元,究其原因在于农业科技的可利用程度较低,使得整个农业生产处于较低的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单位亩产均处于较低的水准,例如,2012年玉米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产量水平较低,使得低碳农业在产量上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

2.农业污染面源逐步扩大

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秸秆、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低,使得农业的污染面源逐步的扩展和蔓延到农业生产的上游和下游。秸秆还田率仅为40%,秸秆大多数被焚烧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更突出的表现为耕地化肥,达到了每公顷2664千克,而农药施用量也达到21千克每公顷,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膜年均使用量达3500千克,回收率仅为53.5%,化肥、农药、农膜及饲料添加剂等广泛应用在耕地形成了大量的残留物。农村生活垃圾多为露天堆放,年排放生活污水1.8亿立方米左右,基本没有经过净化处理。

三、七台河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升低碳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及推广程度

第一,提升低碳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从种植、养殖和农技部门加强标准化,种植条件、良种选择、整地程度、种苗培育实现前期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在耕种中选择播种的最佳时间,合理运用栽培技术、化肥施用等技术来实现合理耕种。在田间管理上加强对收获加工等多个环节推进标准化操作,在养殖业中对饲料质量、育种和饲养进行合理分配,并在达标环节上加大疫病防治办度,出栏时间和检疫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预备处理。农技服务部门、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要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熟的生产经验,引导和鼓励农民运用统一标准规范种植养殖。

第二,拓展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一是在实现规模化生产中,加大农机深松的深度,加大深度可以使种植活土层达到一尺以上,实现旱能保墒、涝能蓄水,粮食产量亩均可以提高50千克以上,提升农田的规模化效益,运用规模化的效应调动各类资源来进行机械化操作。二是在集群化生产中,实践农田耕种规模化,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让农村土地使用权得以流转,并采取托管、入股、租赁等形式为推广机械化生产提供制度条件。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减少和避免农民对闲置农业机械消耗的石油、煤炭等资源的浪费,减少电力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在机械化生产中的碳排放量。

第三,逐渐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七台河各个县市、地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低碳农业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在实际推广中主要以区县的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实施的载体,在现阶段主要通过网络实现电子商务平台来运作,在运作中积极地推广先进技术,为良种培育、节水灌溉、病虫防控、加工储运、气象信息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实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用物资、销售信息、农机维修和远程培训等服务业务,因此在逐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先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低碳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

2.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进低碳化

第一,合理确定肥料的使用量。一是坚持做到各地土壤施肥种类、施肥数量及质量与低碳生产环境合理性,使其与农作物的生长达到最恰当配比。二是要做到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施肥量,并且根据七台河各地土壤质地采用相配套的施肥方式和过程,黏质土壤不破坏原有土质表层,使用以基肥实施为主、追肥为辅的方式,沙质土壤施肥要以深层扎根性植物种植为主,采用少量多次的追施方式来培育肥沃土壤。

第二,发挥黑土地资源的土壤碳汇作用。在勃利县的草地和部分泥炭地湿地区,增加单位面积农业的固碳量,在合理的地区种植小球藻、栅藻、水华鱼腥藻、芦苇湿地草等高固碳量植物,在草原地区以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为主,对草原进行修复建设,加大退耕还草政策的执行力度。

第三,提升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节能建设。积极推进七台河周边农村和勃利县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勃利吉兴河和连珠河小流域治理,完成长发、太平等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针对降水偏少的实际,及早打一批抗旱水源井,推进勃利水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筹资上加大市区和县区两级农田水利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到其中,在一系列水利设施的建设上实现电力和水利等能耗降低,从节能发展方面推进低碳农业的实施。

3.拓展低碳型农业的范围

第一,大力发展低碳型设施农业。按照七台河市党代会的会议精神和部署,积极落实中央给予的各类型惠农、富农和强农政策,在政策的执行上发展特色养殖、棚室蔬菜和特色种植等设施农业,加快推进以勃利、茄子河、金沙新区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实现耕地单产的提高,对于发展绿色植物等农产品,对新建棚室和规模养殖场给予一定的低碳补贴。

第二,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七台河市现有的21个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现有的产业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强化农业低碳化的带动能力,重点优化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布局,并重点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发挥金沙新区集中连片种植的优势,增强示范效应,发挥宏伟、岚峰等东部浅山区优势,建设特色型的有机杂粮科技示范园区;利用水资源的优势在长兴、和兴和杏树建设有机水稻示范园;利用区位优势基础,在红旗镇和铁山乡建设棚室蔬菜等特色低碳农业示范园;发挥抢垦已经形成的对外出口优势,建设“三辣”等经济作物科技示范园。

第三,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通过扩大新农合、新农保覆盖范围来减少农民在医疗上的支出,并确定铁山乡五星村、茄子河镇兴隆村、长兴乡东新村等重点村,并将永恒乡金山村、吉兴乡三民村、长兴乡中鲜村、宏伟镇富山村等为重点村,确保完成整村改造。中心河、铁山、万宝河、长兴、双河、大四站和金沙新区7个试点镇建设来打造低碳示范村镇,妥善解决用地、资金和矿产压覆等问题,建设典型的“山水宜居区、田园风情镇”建设,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实现农村的低碳化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贾凤伶,刘会想,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01).

[2]张晨,罗强,俞菊生,马莹,曹黎明.低碳农业研究述评[J].上海农业学报,2013(01).

[3]秦静,贾凤伶.天津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01).

[4]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章家恩,刘长威.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02).

[5]庞标丹.湖北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6]许智勇.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估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水稻产业;制约因素;对策;吉林桦甸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9-0061-01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龙岗山脉北侧,第二松花江上游。年平均≥10℃积温2731℃,无霜期125~127d,平均日照时数2379h,日照率为54%,年平均降水量为748.4mm。境内有5km以上河流87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使桦甸市成为吉林省东南部山区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但是,从2008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并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2013年底统计结果: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由2008年以前的9342hm2下降到8103hm2,减少13.3%。

1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1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限制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2010年7月28日特大洪水冲毁了桦甸市水稻主产区内的大河水库、常山水库,木其河流域的3道拦河坝和多处塘坝、渠道等农田水利设施。这些水毁工程和水利设施至今没有完全修复,灌溉区域内的一部水田不得不改成旱田。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有限的灌溉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1]。近年来由于水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跑、冒、漏现象严重,有的已经不能使用,迫使一部分水田改成旱田。

1.2投入大、费工、费时,经济效益低

一是种植水稻投入大。种植玉米投入的直接生产资料成本4500元/hm2左右,种植水稻投入的直接生产资料成本6000元/hm2左右,比种植玉米多投入1500元/hm2左右。二是种植水稻费工费时。种植水稻生产环节多,技术复杂,包括种子处理、育苗、苗床管理、本田整地、插秧、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需要人工75个/hm2,比种植玉米多45个/hm2。三是投入产出比低。玉米平均产量10t/hm2左右,2013年市场售价2.2元/kg,产值22000元/hm2,纯收入17500元/hm2。水稻平均产量7500kg/hm2,2013年市场售价2.7元/kg,产值20250元/hm2,纯收入14250元/hm2,比种植玉米少3250元/hm2。

1.3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力

一是缺少龙头企业。桦甸市域内现有水稻加工企业21户,在这21户企业中,只有韵龙米业建立了自己的水稻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了有效的产销合同,其他企业都是靠对外加工水稻挣取加工费生存。二是缺乏组织。截至2013年底,桦甸市还没有1个真正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经营的水稻种植合作组织,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品种多、乱、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米品种、绿色水稻栽培面积少。三是没有自主品牌。截至2013年底,桦甸市尚无水稻加工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多数加工企业包装简易,有的企业靠借牌上市。

1.4科学种田水平低

一部分农户对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绿色水稻栽培技术还没完全掌握,技术应用不到位,还是凭经验进行生产管理,投入成本高,水稻产量低,经济效益差[2-3]。

2发展对策

2.1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修复水利设施

发展水稻种植业,必须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修复水毁工程,修缮排灌体系,确保水库、拦河坝、塘坝安全蓄水、储水,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和灌溉系统存在的跑、渗、漏问题,保证灌溉用水。在资金投入上要做到深入挖潜、多方筹措,利用好国家农田基本建设扶持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农业开发、扶贫、小型农田机械、优质粮种植补贴及其他涉农资金,向种植水稻农户倾斜,按种植面积适当加大补贴额度,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2.3进一步发挥企业带动作用

从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水稻加工企业建立水稻种植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引领农户种植优质米品种,努力打造自己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充分发挥企业应有的带动作用。

2.4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

鼓励经纪人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把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统一种植、规模种植。在合作社内部通过推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机械耕作、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产品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提高水稻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4]。

2.5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水稻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加大对种植水稻农户、水稻加工企业员工、农业合作社成员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指导力度。向广大农户、企业员工和合作社成员传授水稻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从备耕、育苗、插秧、本田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一对一帮,切实为农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2013年桦甸市绿色水稻收购价是3.6元/kg,比普通水稻多0.9元/kg。因此,推广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是提高种植水稻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在推广绿色水稻栽培技术项目中,要采取政府引导、科技人员指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科技示范户辐射的推广模式。政府要出台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为企业和合作社办理营业执照,申请绿色标识开设绿色通道;水利、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绿色水稻栽培区域和基地内的水利设施和水资源及环境的建设、保护力度,保证水源,防止污染[4];农业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土壤化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使水稻产区内的每户家庭都有1名主要劳动力掌握绿色水稻栽培技术。

3参考文献

[1]谭顺会.安县地震灾后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79-380.

[2]李经勇,唐永群,李贤勇,等.重庆市水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稻麦科技,2012(1):72-77.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7

强化吉林市农机化信息网站建设,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吉林市农机化信息网站于2009年9月创建,中心编制了《吉林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管理暂行规定》,保障了网站完全、健康、便捷、快速发展。目前,吉林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已开通了图片要闻、本地信息、全国各地动态、实用技术、农机风采、机具推广等多个栏目。通过网站平台发表、转载《农业信息化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机具和国家政策解读等文章2000多篇,供求信息、购机补贴等其他栏目信息510条,收到农民咨询信息103条,网站总点击率达到了15万次。结合网站建设中心完成了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教学演示视频资料采集21个,收集制作完整教学视频30个。参与完成了省农机推广十年宣传书籍的编写。完成了5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水稻机械化插秧机构造与运用等培训教材编写,让农民及时掌握了新的农机技术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网站建设连续5年获得了省农委“优秀农机化信息网站”的表彰,并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进行介绍。

抓好新兴媒体为农业农机服务平台建设,开创微信与农业农机发展相融合新局面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机化和信息化相融合,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创建了吉林市智慧农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的开通,有利于广大农民通过该平台的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指导、产品介绍、农产品供求信息、全新惠农政策解读等栏目得到更广泛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创建满足了广大农民朋友对农业技术信息需求,搭建了农民与农机企业之间的桥梁,创新了农机推广服务方式。这在全省农机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互动、经济、快捷、务实服务的互动平台。

开展可视农业平台建设,开创农机化技术推广新模式

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基础上,结合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利用可视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新模式,这在吉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开创先河。

可视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吉林合作社服务平台及正在建设的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运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可视种养。消费者对农产品进行网上认购,然后可通过网络监控农场农产品种植、收获、加工全部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可视监控种养体验。消费者可亲眼见证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截至目前,经过努力,在吉林市已建成了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水田可视基地、蛟河市金泰家庭农场旱田可视基地、龙潭区五谷丰家庭农场水田可视基地、舒兰市合兴家庭农场水田可视基地等4个水、旱田可视农业示范基地。初步构建了服务于全市农业技术体系的信息化立体推广系统,逐步形成一种“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绿色农业+可视农业+自主品牌+田间档案+质量追溯”全新的智慧农业发展新模式。

2014年5月,在吉林市首次召开了“吉林市水稻机械化插秧网络视频同步直播现场会”。今年,在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成功召开了吉林市水田筑埂机网络现场会和吉林市高速插秧机网络现场会,在蛟河市金泰家庭农场和永吉县一拉溪九月丰家庭农场成功召开了遥控植保飞机喷药作业网络现场会,面向全省及全国同步直播,创建了农机化技术推广新模式。

2015年4月9日,在中心运作帮助下,由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技术人员为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1000平方米育秧大棚安装了DXtG8006型棚室智能小管家、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检测设备。通过棚室理化指标监测,在第一时间掌握棚室环境动态,提早防范病虫害发生,掌控秧苗的长势情况,提高秧苗质量,降低育秧风险,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实现了信息科学化管理农业生产。

加快高新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环境保护;影响研究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机械方面具备极高的依赖性,当前传统农业机械设备所展现出的工作现状主要为“耗能高,成效低”。当前农业机械市场所产出或使用的设备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农业设备功率低下、运用技能缺乏、实施油量耗费过高等等。相较当前先进化农业机械所提倡的节能、高效、环保等目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此外,在农业机械设备运用与制造的过程中,零部件加工实施针对性冷热处理时、农业机械内燃机运作时所造成的对土壤、空气等方面的污染非常严重,促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侵害。所以,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及发展,农业机械实际运作总功率及保有量已经愈发乐观,但其所展现出的污染及能源缺乏等问题是当前人们的讨论热点。

1农业机械现状分析

构建目前农业技术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在20世纪对于全球农业及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工程技术界曾在2000年对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20项技术成就进行分析,其结果中有7项与农业机械化相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提出并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措施,随之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及手段都出现非常重大的改革。在“十二五”规划中,主要要求完善当前节能减排的标准及相关法则,构建更加完善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真正意义上促使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到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消费等环节中,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国内学者如袁驰在设计农业机械绿色过程中具体化分析绿色设计在农业机械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绿色环保等方面所存在的意义及重要性,其中主要叙述了绿色设计在农业机械设备零部件构建及回收利用方面存在的益处及优势,减少了农业循环性发展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运用农业机械设备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2农业机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

2.1噪声影响

目前,农业机械市场中存在的机械产品以三轮汽车、拖拉机及低速货车为主,在我国农业作业实施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我国2015年在中型拖拉机生产方面的累计总量已经超过千万台,同比增长15.31%。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机械产品在其加工、构建与运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相应程度的噪声,这是无法避免的,同时这种噪声又对其四周居民的正常社会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此外,噪声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对操作者的驾驶技术与操作技术、农业设备自身原件的运作寿命造成影响。目前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实施评价时,噪声指数是其中重要评价内容之一。以拖拉机为例,其在产生噪声时,主要经由发动机、差Un动系统及覆盖件产生,其中有超过50%的噪声来源于拖拉机的发动机。

2.2大气影响

我国当前所运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有近90%是运用柴油发动机,而该类发动机在运作时所排放出来的环境污染物以一氧化碳(Co)为主,还包括氮氧化物(no)及颗粒物(pm)等。相较于机动车而言,农业机械设备废气排放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近几年国内各地所发生的雾霾气候变化有一部分原因与之相关,大量颗粒物弥漫在空气中,是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应对其给予关注。

2.3土壤影响

随着农业机械作业的实施,免不了在田间作业,因此,农业机械设备对农田土壤产生的碾压影响会直接导致土壤形成机械性压实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土壤自身密度增加、空隙减小、整体结构发生改变,严重的会导致土壤自身养分的成效降低,而土壤退化直接导致农业作物生长成果较为劣质。据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7000万hm2的土地因机械压实致使土壤退化。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农业机械设备不断增加与发展,当前所要面对的一个世界性、极具重要性的问题就是土壤压实问题。

3农业机械环境防治措施

第一,我国可以提升农机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加大对环保型农机产品的研究。在设计以及研究大量农业机械的过程中,不但应该注意价格与质量等问题,还应该强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应该宣传使用清洁柴油。清洁柴油在各个国家都有着不一样的标准。柴油主要应该减小其中硫元素的含量。第三,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项目。在这几年实践中,大量农机手在使用农机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所以应该加大各个途径对农机技术的推广。

4结论

由于我国国情需要,给予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多支持。因而,部分欠佳、过度化农业机械运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机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大,但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来说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在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

作者:李晶王作敏单位:营口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葛蕴珊,刘红坤,丁焰,等.联合收割机排放和油耗特性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3(19):59-62.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江苏兴化

中图分类号X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3-0215-02

abstractXinghuaCityisthenationalfamousproductionbasesofcommoditygrain.asaresult,itspracticeof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cropstrawisusefulexperienceofotherareasforreference.Basedon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andmajorproblemsof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cropstraw,andcombinedwithresearchesofXinghuaCity′sdevelopingecologicalagriculture,strategiesandproposesweregiventodevelop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cropstraw.

Keywordscrop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strategy;XinghuaJiangsu

兴化市地处长江下游,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全市总面积2393.35km2,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域面积近800km2,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田类标准,是部级生态示范区。现有耕地面积约1300km2,土质肥沃,有机含量高。兴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兼受大陆与海洋性气候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寒夏热和雨热同步等特点,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近年来,兴化市已逐步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1-2]。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开发前景广阔的可再生性物质资源[3-4]。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在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兴化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其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而综合利用率却很高。本文对兴化市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综合利用对策建议。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秸秆处理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1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农作物秸秆产生量

2014年兴化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7.81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02万hm2,小麦种植面积6.97万hm2,约占总种植面积的89.7%;秸秆产生量129.08万t,其中秸秆可收集量105.14万t,综合利用量89.04万t,综合利用率85.03%,仍有16.09万t秸秆尚未被有效利用。

1.2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兴化市秸秆的主要综合利用方式为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主要为秸秆机械化还田,2014年全市麦秸秆还田6万hm2,还田率高达86.54%;稻秸秆还田2万hm2,还田率25.27%;沙沟镇实现100%全部还田。能源化利用依托兴化市河网发达,船运秸秆相对便捷、成本低,秸秆的收集、贮运体系逐步建成完善,主要作为农村直接生活燃料及运往外市供发电厂发电,占总综合利用量的22.6%。

1.3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

2014年,兴化市出台了《关于201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关于2014年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实施办法》《关于印发2014年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及《关于印发2014年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指导扶持秸秆综合利用。2014年兴化市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大幅提高,指出每新建一处秸秆收集加工站,经验收合格,且年收集利用量达到2000t以上的,一次性奖励投资主体5万元;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农机合作社新购置的田间秸秆捡拾打捆机实施作业补贴,完成20hm2以上作业面积的一次性发放1.5万元补贴;对全年秸秆收集利用量超过2000t的秸秆收集加工站实行分级阶梯式奖补,年收集利用量3000t以下部分、3000~5000t部分、5000t以上部分分别补贴20、30、40元/t;对年收集利用量达5000t以上的的秸秆收集加工站,一次性追加奖励10万元。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积极性有待提升

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仍有个别乡镇的部分农民习惯于直接在田间焚烧秸秆,对秸秆焚烧给环境、生态、交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认识不够;部分群众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的认识不足,担心技术应用后的还田效果;收储站点或是秸秆收集经纪人从农民手中仅以100~150元/t不等的价格收集秸秆,但前期要求农民将秸秆打捆好并送至指定地点,导致农民觉得性价比较低,量少时则不愿麻烦收集,偶尔出现焚烧、乱抛的现象,同时收储站也陷入有价无市草收难的困境。

2.2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目前,高效、综合利用秸秆的技术、设备等的研发尚处于攻坚阶段,其技术难关尚未彻底突破也严重制约着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如秸秆在腐熟过程中还产生甲烷等气体,不利农作物生长,需另行施加氮肥予以调节;稻秸秆的还田技术路线还不够完善,秋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还需提高;现有的秸秆还田机具仅适合大面积的平地收割切碎作业,对于地块面积小、地面不够平坦的田地则不太适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通常是将收集的秸秆简单压块,便于运输,未考虑燃料在炉膛内腐蚀、结焦等问题,技术及设备的研发滞后;沼气、气化等能源化利用技术未掌握利用。

2.3收储运体系有待完善

秸秆多样、分散、堆积密度低、收获期短(主要集中在5―6月和10―11月)的特性以及捡拾、打捆的配套设备、设施缺乏导致其收集、储存、运输的难度大。由于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用于存放秸秆的大场地等配套设施难寻,这也使得防雨、防火、防霉变的要求增高。此外,由于兴化市地处水乡,河网发达,农民大都选择船运方式,并将秸秆堆放在收储站附近的河边,不仅易于污染水体,也不方便搬移。

收储站点将秸秆大规模集中起来须考虑配套打捆机、粉碎机、烘干机等,有的草站甚至应客户要求配置压块成型机、编织机等设备,再加上人工投入等,总体成本较大。

2.4产业化、规模化利用有待推进

兴化市虽为秸秆产出大市,但本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较少,产业化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社会资本在兴化投资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调动起来,只有个别收储站、秸秆回收合作社和牛羊养殖场等小范围、少量地对秸秆进行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大多数秸秆均通过陆路长途运输方式送至省内苏北地区的生物质电厂、造纸厂及省外的畜禽养殖场、饲料厂和菌菇生产企业等实现综合利用,尚未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集中利用、立足本地、就地产出就地使用。

3对策

仍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工业造纸原料、牛羊养殖饲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形成多途径、多层次地秸秆综合利用格局,促进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各乡镇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时,从根本上遏制秸秆焚烧污染环境、乱抛堵塞河道的现象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3.1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为实现区域全量化综合利用,分期实施一批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远期形成相应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秸秆肥料化利用主要是采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翻埋或整秆翻埋。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固化成型和秸秆直燃发电及供热,2种利用方向可为农村居民、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工业锅炉、电厂等产业提供热燃料,用途十分广泛。秸秆工业化利用为生产秸秆人造板与秸秆草绳,秸秆人造板生产中辅料黏合剂(mDi生态胶)不含甲醛,绿色环保,有利于促进家具下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有效促进整个人造板行业的市场转型;秸秆草绳编织加工技术核心为自动喂料草绳机,该设备生产效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青贮,青贮饲料品质较好,是饲喂牛羊等家畜的上等饲料。秸秆基料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食用菌生产和秸秆育秧,石膏和废弃基料均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将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利用格局。

3.2建立秸秆资源收贮服务体系

通过对兴化市秸秆资源收贮服务体系现状的分析,基础较好,但仍存在收储站点建设不完善、覆盖区域窄、收贮量小、临时堆放点设置混乱等问题。建立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贮运服务体系,重点加快秸秆收贮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强化政府引导,规范整合区域现有临时堆放点,减少闲置,节约集约土地利用,1个收储站基本设置2~6个临时堆放点;秸秆收集量大的乡镇需设置收储站点,秸秆量小的乡镇需根据最近的收储站设置临时堆放点,并根据秸秆可收集量增设临时堆放点;结合兴化市水网发达的地域特点,秸秆收集以船运为主。加大对乡镇间河道清淤的整治力度,确保船只通行顺畅安全;收储站配备相应的粉碎、打捆设备,设备数量及型号等根据各收储站收集处理规模设定;秸秆打捆后运输采用平板车、大型汽车运输,秸秆粉碎后采用三轮车或汽车运输;收储运主要采取合作社专业型秸秆收集储运模式,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专业合作社,购置农业机械,设立1个或多个收贮点。

3.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出台农作物秸秆禁抛禁烧及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增强禁抛禁烧工作的操作性;研究制定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标准及奖补政策标准,同时合理下达各乡镇机械化还田目标,通过制定监督核查办法,推进第三方核查机构顺便开展核查工作,确保作业补助真实;明确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以规范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责任,为全社会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提供依据。

3.4建立政策配套保障体系

按照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建立符合兴化秸秆综合利用路径的保障机制。一是着重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固化成型、直燃供热、秸秆人造板生产、秸秆青贮、秸秆食用菌生产及收贮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可提高资金扶持的强度;二是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完善各部门的协调配套机制,对符合发展方向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给予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审批、执行农业用电类别价格以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

3.5开展技术攻关研究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组织农业科技研发部门或者高等院校,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及除机械化还田之外的综合利用方式进行研究。加快对小麦、水稻、油菜等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攻关和机械化还田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各级层面加强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人员的培训,市农机部门组成多个责任小组深入基层,帮助协调作业任务,开展技术服务,以提高机具作业效率、保证还田作业质量。对于机械化还田过程中出现的秸秆腐烂、土壤营养结构配比等研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对于综合利用秸秆进行产业化的企业或者农户,主管部门要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难题,降低风险和生产成本。

4参考文献

[1]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15-17.

[2]孙建华,马旭,王艳,等.兴化市“三大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58-360.

[3]侯凤慈,王春雷.浅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08(23):33.

绿田机械行业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茶叶分类转型升级丽水

丽水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浙江省第三大产茶区,所产茶叶以上市早、质量优、价格适中赢得各地消费者青睐。以龙谷丽人、仙都笋峰为代表的扁形茶,以金奖惠明、仙宫雪毫为代表的卷曲形茶在全国各地具有较大的知名度[1]。丽水香茶在中档绿茶市场独树一帜。

截至2011年底,我市茶园面积46.67万亩,同比增长4.3%;投产茶园面积40.28万亩,同比增长6.3%;茶叶产量2.37万吨,同比增长10.39%;产值18.30亿元,同比增长25.51%。其中名优茶产量2.13万吨,产值17.32亿元,占总产量89%,总产值94.6%。可见名优茶的生产已经成为丽水市茶叶生产的重点,其效益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全市名优茶生产状况的调查,按照国内茶叶产品基本分类方法结合丽水茶产业特点,以不同分类方法中产值、效益、发展前景为主要参考值,总结分析出丽水市茶叶的主要品类和对应的生产加工技术,得以指导当地茶类结构的调整,提高效益。

一、扁形茶

1.产区分布

主要在缙云、莲都、遂昌、松阳、青田,代表名茶有龙谷丽人、仙都笋峰、莲城雾峰、银猴龙剑、青田御茶等。

2.创新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丽水扁茶在生产工艺上与西湖龙井茶一致。精品扁茶沿用全手工制作,高档扁茶采用手工与机械结合,中低档扁茶全程机械化加工。丽水茶农手工制作的扁形茶,色泽翠绿,略带糙米色,香高味浓,加上比浙北茶区早上市7~10天,上市后供不应求。

随着扁茶加工机械的不断更新与推广,丽水茶农也在积极探索新设备的应用。每年接近5000台的电脑全自动扁茶机的推广应用,降低了扁茶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在生产实践中,丽水茶农总结了合理摊放、少量投叶、短时加工的方法,使用全自动扁茶机日产量与厂家推荐的方法相差不大,但产品色泽与外形明显优于常规方法。具体为:与手工加工扁形茶一样,做到均匀薄摊,失水达到要求时开始投叶。机械温度掌握在200度上下(因机而异),投叶量20~40克,耗时3~4分钟与厂家推荐的投叶100~120克,8~10分钟所加工的工效接近,但色泽均匀,没有暗条。

3.产能与效益分析

丽水市46.7万亩茶园中,适合加工扁茶的乌牛早、龙井43、中茶102、中茶108、浙农系列等良种18.7万亩,年可生产中高档扁茶0.8万吨,产值可达12亿元。目前的产量为0.43万吨,产值6.19亿元。在现有栽培基础上,加大设备的推广和技术培训就可扩大扁形茶的生产,其增产增收潜力大。

二、卷曲形茶

1.产区分布:

主要在景宁、云和、松阳、庆元等县,代表名茶有金奖惠明、仙宫雪毫、沁园春等。

2.创新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卷曲形茶的加工工艺接近于苏州碧螺春茶。精品的卷曲茶沿用全手工工艺,柴灶铁锅内手工制作,高档茶机械与手工结合,中低档全程机械化加工。高档茶机械杀青、揉捻、二青后手工提毫、提香机提香。高档卷曲形茶条索细紧,白毫显露,嫩香明显,滋味甘醇。

在卷曲茶的生产加工中,丽水茶农采用传统的炒青绿茶加工设备,在机械化加工上进行了2点改进:一是降低了揉捻机揉盘龙骨的高度,二是引进了乌龙茶加工中的提香机进行后期干燥提香。这样加工出来的茶叶破碎率低,干燥均匀,香气清高。

3.产能与效益分析

丽水市46.7万亩茶园中,适合加工卷曲形的迎霜、鸠坑群体、龙井43、中茶102、中茶108等良种23.2万亩,可生产卷曲形茶的原料丰富,卷曲形名茶的产能预计可达1.1万吨,9.5亿元,目前的产量0.25万吨,产值2.65亿元。丽水手工卷曲形茶备受苏州客户喜爱,但由于劳动力紧缺,成本高,增长受限。而中低档卷曲形茶没有成本优势,品质与高端香茶接近,效益也不明显。在市场上生产中高档卷曲形茶仍然有较大的需求。

三、白叶茶

1.产区分布

白叶茶是指以白叶1号或者当地白化变异惠明白茶为原料加工的绿茶种类。主产于松阳、遂昌、景宁、青田、莲都等,代表名茶有景宁白玉仙茶、松阳白茶等[2]。

2.创新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白叶茶以高氨基酸含量、优雅外形博得消费者喜好。价格明显高于同一嫩度的普通绿茶。

高档白叶茶原料加工成扁形或者自然形绿茶,中低档原料则加工成丽水香茶。任何一档白叶茶加工的绿茶,其价格均高于同一绿茶的20%以上。丽水茶农摸索的白茶与吊瓜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幼龄期有利于白叶茶安全度夏,生长势明显高于露地栽培。加工扁形白叶,更是将投叶量减少到8克,可谓精工细作。

夏秋季白叶茶试制红茶,也取得了成功,所制红茶香气高,滋味醇爽,完全可以作为拼配茶,调和高浓度低香味的品种,改善夏秋季红茶品质。

3.产能与效益分析

丽水现有白叶茶种植面积6.5万亩,投产5.5亩。目前产量2800吨,产值5.6亿元万元,其中白茶名茶接近100吨,产值2.7亿元;白茶香茶2700吨,产值2.9亿元。据调查,白叶茶的产量不亚于普通绿茶品种。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每年增加栽培面积1万亩,3年后其生产面积可达9万亩,产量4500吨,产值超10亿元。因此,白叶茶作为一个独特的品种,发挥品种优势,生产不同档次的白叶茶产品,迎合消费需求。

四、丽水香茶

1.产区分布

丽水全市均有生产,代表产品为松阳香茶。

2.创新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丽水茶农采用半烘炒方法加工的。在北方销区,松阳香茶以神形近似于日照绿茶,价格仅为其四分之一而深受欢迎。相对于以往的炒青绿茶加工,丽水香茶采用了杀青偏老、长摊凉、长揉捻、连续滚筒滚干等工艺。所生产的香茶条索紧细、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醇和等特点[3]。

在产品处理上采用了色选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每吨价格高出4000~10000元。仅松阳县,用于香茶生产的色选机已经超过100台,色选机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产能与效益分析

全市所有绿茶品种均可生产丽水香茶。2011年产量1.5万吨,产值9.8亿元。目前还有部分县市生产香茶的比例不高,大量中后期春茶和夏秋茶留养。如果全面生产香茶,预计全市产能可达4万吨,产值25亿元。因此,扩大香茶生产,可以提高茶厂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

五、特种茶

1.产区分布

因丽水与福建接壤,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红茶和乌龙茶的生产习惯。代表名茶有庆元红茶、龙泉红茶、龙泉金观音等。

2.加工技术与方法

红茶参照小种红茶的加工工艺,金观音参照安溪铁观音的加工工艺。在红茶加工方面,突出细嫩红茶的生产,即红茶名茶化。

3.产能与效益分析

2009年开始,在绿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开始试制红茶,今年我市红茶生产量较上年增长很大,春茶期间红茶产量达1000余吨,同等原料加工红茶的利润比绿茶高20~30%,提高了茶叶整体效益。

龙泉、莲都等地种植金观音等品种2万亩,年金观音生产规模可达300吨,产值1亿元元。红茶生产除了用金观音外,本地鸠吭群体种、迎霜、浙农均可生产。而目前特种茶的产量仅200吨左右,产值4000万元。各地在增加生产夏秋季红茶,因而红茶的增长潜力很大[4]。预计特种茶的生产规模将达到1万吨。产值3~4亿元。

六、小结

经过对丽水茶叶产品的分类研究表明,虽然丽水茶叶有众多的品牌,但名优茶来说不外乎以上几大类,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区域或者企业,对其产品细分后冠以不同的名称而已。从提高产销率和产业效益角度来看:丽水茶叶产业要加大扁形茶和香茶的比重,增加特种茶的生产,发挥白叶茶的优势,稳定卷曲茶的生产。

参考文献:

[1]钱杭园,杨小微,孙文清.浙江省茶叶品牌构建的途径与成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1):28~31.

[2]叶火香,何迅民,张林福等.松阳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2010,(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