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8:13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特别是专业型及实用型的人才已经出现巨大的缺口。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工作质量,对社会机械专业人才的理论及实践素质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具有社会竞争力,中职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改进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一、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目的性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具有目的性的教学行为,会促进教学行为的科学化。教师应当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内容出发,进行机械基础教学,让学生的基础学习成为其实践水平快速提高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机械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在目的性较强的教学行为的引导下对知识具有感性认识[1]。

在学生的学习后期,都会有企业的实习安排。一般来讲,企业的实习内容大都为机械传动操作及机械的零件安装与检修等工作,学生只有具有基础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实习学习。教师要以此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教学,利用生动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到中职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用武之地,促进学生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升华。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定轴轮系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带着学生去参观真实的车床主轴箱,让学生对课本理论基础有更形象与全面的认识。

二、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师生互动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理论内容丰富,教师只有采用灵活与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高效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关注每一节课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当前的企业生产情况,对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分析,加强理论与具体案例的联系,结合生活与实际,引导学生摆脱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良情绪。教师要在课堂中开展合理的讨论活动,营造轻松的机械基础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针对重难点进行深入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作业中的问题,为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还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机械结构的相关内容时,一些学生无法牢固地掌握机械结构,也不能有效地辨别机械结构的类型,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找到好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一些题型,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用课本上没有内容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问题引导

培养中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完善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当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思考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思考情境,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深刻地理解机械基础理论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棘轮结构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一张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针对这一图片进行深入思考,看自行车与课堂中学习的棘轮结构有怎样的关系。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讨论,让学生在头脑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经过合理的思考,学生会发现自行车的脚踏板反转时无法实现倒车这一现象与学习内容相关。从这一现象再引导学生反思理论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机械基础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机械学习方法的形成。

四、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案例引导

教学案例是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有效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机械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机械基础教学内容较抽象,实际的案例会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机会。教师可以得利用我多媒体及网络平台等,为学生呈现一些受限于空间与时间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案例面前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平面连杆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这样的机械结构,对重点位置进行标明与突出,利用动态化的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饮水机等实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充实,促进学生头脑的清晰,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中职机械基础理论教学是服务学生实践水平提高的重点[2]。在中职院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采取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机械基础理论学习意识。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科学化,是培养社会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2

一体化教学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理论知识使实际操作更加的熟练和专业,甚至以理论知识为支撑进行操作方式、方法的革新。简单来说,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紧紧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习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导,利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也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操作,在实际训练中使他们做一个明白、通透的人。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管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两方面的学习都将变得意义不大,因此一定要理实一体化,在同学们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让《机械基础》成为他们最大的帮助。

2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且精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对于学习《机械基础》的同学们来说,他们的就业前景是广阔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机械的兴趣,要么就是他们精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再一个,落后的教材内容使他们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脱轨,导致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用处不大,而所学的这些知识又不知道往那里用。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同学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接轨,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行,培养同学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技术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3.1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书中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非常多,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将会非常差。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也没有太好的学习能力,本来对机械方面学习挺感兴趣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需坐在下面听讲就好,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按部就班的把教材的内容朗读出来,整节课堂教师和学生几乎是没有互动的。无聊的课堂只能导致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同学们在讲台下昏昏欲睡。如果把教师和学生单独拉开来看,画面也是成立的,他们就像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丝毫的关联[1]。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甚至有的教师因为《机械基础》太枯燥、无聊而上课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认真的备案,耐心的讲课了,老师都这么懈怠了,学生又哪来的动力去认真呢。即使有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态度把理论知识学的很好,但是实践的机会那么少,动手操作能力肯定也不理想,毕业进入社会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以差动螺旋传动为例:在上课前,把相关的具体实物带到教室中,并利用投影仪播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差动螺传转动,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简单、快速的讲解一下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利用带来的实物和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怎样用理论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帮助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同学们对机械操作知其一,也知其二。最后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合作,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差动螺旋传动,让他们利用教室中有限的资源自己动手组装差动螺旋传动装置。在他们的讨论合作中,教师及时的给予他们适时地引导和纠正,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大方的给予表扬,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定期的组织同学们到相关的企业车间中进行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对机械设备的直观认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2]。

3.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理论与实际接轨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在《机械基础》的教学方面安排两个教师,即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同,再加上有可能他们不太经常交流,降低了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教材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来说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很多教师对这方面的技术革新并不了解,他们只能按照课本来授课,使得同学们所学习的内容与就业要求脱轨,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职业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往同一个教学目标上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3]。定期的组织教师去车间实习学习,掌握最新的机械操作技术和技工需求种类,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课外拓展,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时时刻刻紧跟社会潮流,与社会需求和就业要求接轨。3.3机械基础教学课程的体系建设机械基础课程是个高校根据机械基础专业培养目标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其中也包括机械基础专业的教学顺序,实现机械基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实现机械基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学课程体系可体现在几个方面: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以及教学大纲一体化。并不是所以的专业都适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机械基础专业综合性特点比较强,涉及到的行业有很多,如力学方面、物理学方面、电子学方面等等,同时涉及到理论性方面知识以及技术性方面知识。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可大致划分成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机械基础文化课程,还有一个最重要课程同时也是机械专业的核心部分,就是机械专业技能课程,在机械专业技能课程中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4]。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对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明确,高职院校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确定机械专业的大概发展方向,然后有目标的培养。第二,要对机械专业进行岗位分析,确定机械专业在各行业的用人要求,然后制定机械专业的的目标岗位。第三,把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教学重点,实现机械专业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对教学课程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不仅要有基础理论的分析,同时还要加强技能培训。

4结语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机械工程基础教学研究工程素质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向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改变。重基础、宽口径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为适应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高校人才的适应性,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工程素质的培养。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非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原工程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机械类课程进行整合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向学生提供机械产品使用、设计和制造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该课程是大学阶段培养非机械类学生工程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认同的课程目标定位标准,目前现有的教学方案仅仅是将相关机械类课程内容的简单组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分离的,没有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②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没有反映应用型本科教学所要求的“应用型”特点,教学内容过于繁杂;③相关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整合,内容重复、前后颠倒、衔接不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未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不明显[1]。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以培养电气工程师能力为本,以工程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主要体现“一精二重三讲四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一精是指基础理论教学要精练,以满足专业课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二重是指在教学重点上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三讲是指授课上要做到基本概念讲清楚,重点内容讲透彻,知识点讲全面;四会是指教学要求上做到基本理论会运用,基本方法会掌握,基本技能会操作,基本问题会分析解决。 

根据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目标要求,机械工程基础作为该专业开设的一门唯一的机械工程类课程,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的准备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与探讨,使其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1.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文化素质,更要注重工程素质教育。因此,将非机械类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性质定位成一门以“机械工程基本素质教育”为主的工程类基础课,符合工程实际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也符合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将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设计制造相关内容,经统筹安排、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工程基础作为非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唯一的机械工程类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课程综合化不仅解决了课时有限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对机械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专业岗位职责需求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不求原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对机械工程知识了解,理顺机械工程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横向扩展能力。 

对电类专业而言,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介绍机械工程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设计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课程围绕“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图样表达”、“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常用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几个典型项目,将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基本内容统筹安排、有机贯通与融合,体现“实用、够用”为度的原则。力图用较少的学时侧重于对涉及机械工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加以阐述。以理实一体教学为纽带,以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实践认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的具有初步工程意识和标准化意识;能用准确、简明、规范的工程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确定为:①能初步确认一般机械零件所用的一般工程材料;②能初步绘制和阅读简单机械工程图样;③了解机器的组成和平面机构的相关知识,了解机械传动和常用零部件的基本内容;④正确理解机械制造的相关概念,了解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能初步确定零件的成型或加工的基本方法。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4

根据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培养标准中对毕业能力要求之4“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要求,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形成了基础知识递增和设计能力递进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环节结构。其中先修课程包括数学类、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达到“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的毕业要求,设计了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三个能力递进培养环节。

2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每部分。含课内实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定传动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计算、绘图,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5结论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专业教学质量

一、我国高职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

在目前我国高职学校中,机械行业是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是一个重要领域,就这一领域的教学课程设置而言,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课程就是《机械制造技术》,这也是一门相当基础的科目,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机械有系统和基础的了解,同时师生会对这门课程有深刻和充分的理解。《机械加工基础》这门学科不仅有丰富和专业的机械理论知识,而且将这些理论与日常机械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这门学科,在实践中体会课本上讲到的知识,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可以学习有关切削的知识,无论是对于加工理论的运用,还是对于工艺规程的制定。高职机械专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专业,提高高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对我国工业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专家们和相关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力求创新,不断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我国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机械人才。

二、我国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们经过对机械教育的不断探索,已经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专业作为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对于这门课程,教师们投入大量精力,使这门课程在学科建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学习,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机械素养,对他们以后人生和走上工作岗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上没有达标,也就是在教学方法上并不成熟,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和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教学模式上与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不符,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本身不是十分深刻,理解也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制约学生机械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课程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课时分配得过少,许多知识点没有给学生讲透讲懂,忽略知识点,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采取适当方式提高高职机械教学质量

1.在高职机械教学中,有一些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存在缺陷,这就需要相关课程设置小组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研读,并且设置新的符合教学需要的课程大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博大精深的,里面涉及的内容相当多,知识点比较琐碎,教师们一定要设置足够的课时,能够有充分的课堂时间给学生授业解惑,然而有一些高职院校却忽略了这一点,不但没有增加课时,反而消减了课时,把大量课时投给了一些反而不怎么基础的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机械专业基础打得不牢固,教学计划本末倒置,高职机械的相关教师们一定要把握好基础科目的课时分配,制订好适当的教学计划。另外,在教材选用上也要十分慎重,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机械类教材,教师们一定要根据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教学计划,统筹兼顾,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2.一部分高职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陈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这两个方面都应当得到教师们的重视,每一面都不能忽略,然而仍有一些高职学校的机械专业重理论,轻实践,这就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对于理论的把握欠深刻。只有重视实践这个过程,才能让高职机械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另外,教学实践中离不开机器和相关机械设备,有一些学校的设备过于老旧和落后,这就达不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增加相关设备资金投入,也可以与学校周边企业合作,参观他们的厂房和设备,这样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因为可以与当前市场的机械行业接轨,学生对机械行业的发展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机械课堂教学,我们要投入很多精力和耐心,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不断进步,力求创新,让机械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祖国输送更多优异人才。

参考文献:

[1]牟影.提高高职机械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环节质量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1:226.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构建举措

1.前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含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基础等内容,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厚理论、重实践、强工艺的课程。整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部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及有关的实践环节等内容,可形成一门新型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各种成型方法、零件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性等基本知识,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可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为学习其他相关后续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脱胎于《金属工艺学》,其课程内容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二是内容上未能很好地协调,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金属工艺学课程与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工艺性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重复较多,比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特种加工等内容就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复;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相当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原有的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改革,但由于仅限于单门课程或1—2门课程之间的局部改革,难以与其他相关课程很好地协调和衔接。本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目前关系仍没有理顺,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其间隔时间有时相隔一学期甚至两学期,这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如只在课堂上讲授加工设备和加工方法,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变得十分枯燥,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训练教学本身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因为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工程训练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这就难以满足对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上,一是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实验学时数减少更多;二是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在长期制约着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工科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

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的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但由于客观条件和训练时间的限制,学生仅通过短暂的工程训练所获得的制造基础知识既比较零散和片面,又难以达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程度。

3.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既含有科学理论知识,又含有工艺技术知识,还含有工程实践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对突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1我们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课程模块化是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兼容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和以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长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所谓模块,是一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能与其他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课程组成元素,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模块构成。一般情况下,模块本身并不发生变化,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部分陈旧的模块内容将会被淘汰,一些新的科技发现可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形成新的模块。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模块化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更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3.2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力求做到“宽、浅、精、实”。在原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吸取相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精选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把技术上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宽的“三新”,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作为基本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吸收过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性内容,并对主干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后续课程形成一组系列的基础课程群,这样既能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同时在课程体系上,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与选修课、并行课和后续课配套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达到整合优化的目的。

3.3机械制造基础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归纳、拓宽、加深和应用,尤其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制造技术专业课进行合并和学时锐减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4.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举措

4.1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体系。课程模块化中的模块课程又称为“积木课程”,其最大的优点就体现在其组合特点。我们可以把模块课程定义为一个自我包容的包,它包括有计划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设计这些经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具体的目标。在实施进程中,模块式课程主要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由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机械加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组成;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之成为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4.2.1根据整合优化的总体思路,将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工程材料、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成形,该部分将形成以材料和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工程材料和成形原理为基础理论,以选材料、毛坯、工艺和设备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工程材料、成形加工技术手册,在材料和材料成形方面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合理选用常用材料及常用热处理、成型方法及工艺过程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手册的使用方法的学习,在工程材料方面重点介绍工业用钢、铸铁、常用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性能、改性和选用,增强对常用非金属材料的介绍;在材料成形方面,着重对成形原理的理解,去掉繁冗的工艺细节,适当增加新工艺和非金属材料成形的内容。第二部分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切削原理、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和刀具、机械装配等,该部分将形成以机械加工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切削原理为基础理论,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选择零部加工方法和制定加工工艺、控制机械加工质量,以及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将公差与配合融入具体的工艺过程中,以强调其应用性,并通过应用场合实现概念清楚,应用目的明确,同时要简化互换性原理的计算和分析,重点突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选用、查表方法,适当讲授先进加工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4.2.2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有关领域无论是科学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技术成果,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学生更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信息,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将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机械制造基础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如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科技知识。同时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实验车间,加深对高科技知识的认识,提高其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改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际生产的教学录像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对见习和实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4.4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热爱专业基础教学、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院系可通过安排课程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可以安排理论教师到实训场所学习,使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5.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是在将一些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将理论、实验、工程实训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付胜,李晓阳,程文彬,安国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应拓宽专业口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6):92-93.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问题解决措施

一、引言

所谓《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一门以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机械类专业学科。它是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现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存在诸如学生兴趣不足,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实践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所作的原因分析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存在的相关问题,我分析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技校的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农村和相对贫穷地区,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自身的素质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所讲授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存在混日子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高新材料、生物制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传统的制造技术和制造观念日益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但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内容并未与时代同步发展,略显陈旧。

(三)教师的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教学教师提出了相应标准,即需要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技能。但是,实际上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不能达到教学大纲中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与此相比,教师存在更多的问题是教学方法陈旧,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获取书本外的最新教学资料来充实课堂教学。因此,传统只重书本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了的现实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结合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拙见。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在真正开始实施教学过程前为学生勾画出他们的职业前景,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比如,在第一节课带领新生观摩往届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后所完成的优秀结课作品,在学生内心形成“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和偏好,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课外活动上下足功夫,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爱上老师,爱上《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

(二)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

客观地讲,现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是比较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原因有二:其一,教授理论知识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必经程序;其二,现行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更多的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应当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相对单调的、乏味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的教学目的。此外,我国部分学者和大众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国外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的乃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国外技校同样十分重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以德国为例,实践部分是排在理论教学之后来进行的,学生若在动手实践部分发生了错误,教师会引导学生重新对照、学习前期的理论知识。

(三)培养动手能力是关键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实践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出真知”,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学生准确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技能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在实践课上反复示范动作要领,然后指导学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不规范动作,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并再次指导学生练习正确动作。

比如我十分重视生产实习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一般安排两到四周的实习时期,改变以往学生轮岗的做法,在实习布置阶段向每组学生发给零件制造图纸。首先要求他们在实习过程中识得图纸,自主对所需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我在一旁引导、答疑和纠错。我认为,实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一次综合性的动手锻炼机会,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专业工人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

四、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内容庞杂、琐碎,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能都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和适用范围,要根据该课程不同的部分而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着重探讨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三个在教学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注意的方面,以求对促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周德检等.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广西高教研究,2000,(4).

[2]徐玉花.技工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方法;技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尺寸测量》等先期课程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力学计算原理。通过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为《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机械设计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机械设计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结构的了解非常有限,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时困难比较大,教学效果不佳。如何上好这门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是我们高职教师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就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本人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调整教学内容,减少理论难度,增加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注意突出工程性和实践。目前大多数高职教材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介绍机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对现代机械理论的内容介绍较少,缺少实际机械结构的工程应用,而高职学院的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较差,工程意识薄弱,往往在老师讲解、分析机构组成和运动原理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培养目标,减少理论教学的难度,突出实践应用性,注重国家新标准、新技术、新内容的及时补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力求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应注意将工程性和实践性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时,引入缝纫机脚踏板、小型农用柴油机、雷达、鹤式起重机、机械夹具、手动抽水机等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工程实例,通过分析这些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观看动画视频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组成、类型和运动原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四杆机构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时,引入牛头刨床这个实例,通过刨床的结构演示和运动分解,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加工工件时滑枕的工作状态,知道进刀和退刀时速度快慢不同,掌握急回特性的产生及具体应用。通过这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各章节所学的知识,还能逐步培养他们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创造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设计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主体意识

2.1重视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新课导入的精彩,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新课导入的具体方法,应该根据每次课的实际内容进行灵活的设计。有些延续性的知识,在新课导入时应先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也有助于本次课的承接和延续。例如,讲授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就需要先复习上次课的知识:什么是自由度?什么是约束?什么是运动副及运动副的分类方法?构件及运动副中移动副、转动副、高副的表示方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与本次课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对前期知识进行回顾,又顺利的引入本次课程的学习。

有些课程,可以用直观法引入,达到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讲授凸轮机构时,开课先让学生观看凸轮机构的几个应用动画,如,内燃机的配气机构、自动送料机构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机构的运动原理,引出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些课程,还可以通过比较法引入,加强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和对比,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如,学习链传动时,结合前期带传动的知识,先总结出链传动相对于带传动能保持恒定的传动比、传递的功率较大、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等优点,然后列举一个谷物播种机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链传动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顺利的引入新课的学习,进行链传动的运动分析和设计计算。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老师在授课中要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机械运动实例,积累素材,不断尝试、设计新颖的课程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力。

2.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已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的各章节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目标,设计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配合理论教学。工作任务在各章节开课之初就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明确了学习目的,又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了侧重点。工作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分组独立完成,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工作流程,画结构图、书写任务书。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分组讨论,修改任务实施方案。学生最终完成的任务实施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内容,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任务驱动法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教学的知识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查阅信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3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传动机构的组成、运动原理及工作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展示,可以将许多复杂的机械运动过程演示出来,使学生对抽象的机构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提高了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如在讲授链传动时,通过观看滚子链的组合与分解动画,就能使学生对内链板、外链板、销轴、套筒、滚子的形状和装配组合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掌握;讲授齿轮传动时,齿轮的分类、渐开线齿廓的形成、齿轮的啮合过程等知识也都比较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画演示,每个学生都能对结构和运动进行清楚、直观的理解。与传统板书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课件的制作好坏关系密切,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把握高职机械设计的教学目标,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服务于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分页展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它与传统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本次课的知识点条理清晰的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机械设计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技能。课程设计和单元项目训练不同,它不是某一部分知识的单独应用,要求学生在掌握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后进行综合的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的题目选取上要进行全面考虑,尽可能多的涵盖学过的理论知识,而且题目的难易程度要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合格的完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选题时应该设计多个题目,同一个题目还可以设置不同参数,让学生分组设计完成。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程度不同,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较大差异,通过课程设计,让全组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和沟通协作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程设计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在设计之前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结构的拆卸、安装,熟悉各部分结构、功能、和各零件之间的联接关系,建立具体的机械概念,让学生明确设计目标,避免纸上谈兵。机械设计时一定会涉及到机械结构的计算和参数选择等问题,因此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知识的复习、总结,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和手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最终设计、绘制完成的图纸要整洁、清晰,符合机械加工的工艺要求。

4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增加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由机械类专业的老师承担授课,专业教学团队中各成员的教学优势和专业特点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教师往往承担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各课程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间通过教学资源和教学技能的相互沟通,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课程团队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背景,密切合作,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打造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使课程真正发挥它在整个专业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和交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各项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团队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要突出发展过程中的传、帮、带,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学院应该给教师创造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加强教学研讨,通过加强科研建设和科研投资,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设计要点的同时,培养专业设计能力,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小兰.基于任务驱动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2(02).

[2]付东军,潘有成.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讲授技巧[J].科技致富向导,2011(20).

[3]赵明侠.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装备制造技术,2011(09).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能力培养;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33-0139-02

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人才培养思路

1.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中国

目前我国有关机械教育课程虽然侧重对学生动手和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好,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当前一些通过机械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十分匮乏,甚至许多机械技术相关基础常识都了解模糊,且相应的协作能力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当前在一些机械基础教育课程中内容多,且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从下手。

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出现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这种模式侧重于采用学科本位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阐述,教学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的形式,学生学起来非常被动,在课堂中师生没有互动,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不够重视,这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真正的机械教学目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此外,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导致原本具体的动手程序和方法变得难以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枯燥,缺乏兴趣。

1.2机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要解决机械教育相关机构出现的以上问题,避免这种“理论知识不过硬,动手能力不过关”的状况,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努力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这一模式要求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在理论内容讲授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地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尽量做到机械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接轨,注重两者的合作。这同时还要求机械教育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来构建培养模式,而这一方面尤其体现在与相关制造企业的合作培养上。制造业的运作主要以产品制造为主线,经过样品设计、根据设计图纸制定制造程序,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制造产品,之后进行组装和检验等流程。所以,机械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严格遵守这方面的相关流程和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取消原来那种独立的机械制图、设计、金工实习、制造等课程教学与实践。努力构建一套“一条主线,两套系统,多个教学模块”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机械专业基础教育模式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要建立相应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该如何具体展开相关程序和措施呢?“一条主线”即要求同学们以一台典型机器的制造作为主要流程,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串联起来;“两套系统”则为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结合原则;“多个教学模块”则是根据具体的产品制造流程,从样品设计,到制造流程的确定,到产品的制造,再到产品的装配和检验等多个教育模块的设立。为了使学生达到真正的能力培养目标,笔者以机械产品制造的流程作为线索,对该模式的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2.1任务下达阶段

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介绍机械产品的相关类型、组成、特点和功能等,让学生先了解产品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与本校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参观,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流程和管理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下达相关工作任务,其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同时提出与机械制造生产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相应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其动手的欲望。

2.2图纸设计阶段

任务下达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分组对相关机械产品进行拆装,根据相关零件进行测量绘图的动手训练,此基础上完成零部件图纸的设计及零件组织流程的设计。此阶段,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理论课程教授学生相关的设备拆装知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巧实训;引入相关制图软件和设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相关计算、测量的工具。为了完成各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上讲授相关的常用机构原理与应用和常用零部件结构的设计知识原理,在动手方面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进行产品图纸设计。

2.3零件机械制造阶段

此阶段的机械教育要根据之前的图纸设计来分析零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辅助的设备和工具,要求学生分析其原理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在此过程中引入机械工程原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引入机械制造流程制定的规程和方法等知识的教学。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相关机械生产的具体操作练习,包括磨、车、铣、铸、焊、热、钻等。同时,在此阶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观摩,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让学生自觉地将企业正规的产品制造流程与自己设计的流程进行对比,从而使得学生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和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校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总结。

2.4零件加工和装配阶段

当零件被制造出来后,需要对零件进一步加工以保证零件符合相关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机械零件标准测量与检验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零部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行位公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检验过程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当零件检验合格之后,就需要对零部件进行装配以形成最终的机械产品,这一过程教师需要引入相关的装配钳工等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零部件装配的实际操作,同时在装配完了之后再对整机进行相关检验和调试。整个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产品装配工艺能力的培养。中国

reflectiononmodelconstructionofmachineryinnovativepersonneltraining

songjianjun

abstract:thispaperfirstlydiscussesthestatusofchina’smachineryeducationcoursesandtheneededpersonneltrainingideas.onthisbasis,theauthortakestheproducingprocessofmachineryproductsasthemainline,andspecificallydiscusseshowtobuildamachineryeducationalpersonneltrainingmodeltargetingincapacity-building.

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改革思路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夹具、液压技术等。这类课程包含许多概念、名词以及原理性的知识,课程内容繁杂而抽象,对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有一种现象,轻理论重技能。另外我们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就直接接触这些专业基础课,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教师不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课程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所采用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基本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教材一样。近年来,教材的改革也只是对原理性很强或需要复杂公式推导知识点做了删减或节选,但仍然以纯理论知识为主,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这类教材既没有反映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也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素质。

2.学情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差,不少人对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师互动过程中,也能听到理论教师的抱怨声,说学生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等现象太普遍了。而在各院校的评教环节,问学生原因,回答大致为:听不懂不想听,对专业不感兴趣;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

3.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虽然教改喊了这么多年,但是对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有些年长的教师还是习惯使用教学挂图和教学模型作为主要教具,然后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有些年轻的教师对于多媒体和视频的运用又太过依赖,不能很好的讲清和理顺知识点。

此外,很多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职业院校教学,缺乏一线实践的经历,对机械设备的结构、原理性知识自身就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上会造成一定的困难,难以深入的讲清,讲透知识点。例如很多专业基础课教材中会写到各种数控机床,如果教师自身对机床的运动特点不熟悉,结构也不清楚,就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深入,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再比如,讲加工工艺知识,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实际加工的经历,加工工艺的制定就难免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二、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进思路

通过对机械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特点以及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重新统筹整合知识点,让知识实用、够用。此外结合各职业院校的学情情况,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所学课程的了解和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同时,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师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最后,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1.教材分析,整合理论知识点

首先,在接到教学任务安排时,任课教师要花心思选择一门较为优秀的教材,多参考几门辅助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和本专业的老教师,系部负责人以及专业带头人,共同讨论交流然后选择。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和适当的增减,将知识重新整合,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要与时俱进,对更新的国家标准,机械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来。

2.学情分析,激发学习积极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个问题感兴趣了,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我们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纠其原因,除了初中时候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没有什么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对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还有学生认为我来职业院校是来学技术的,只要会动手操作就行了,这种想法,有时候连我们下企业实习的学生都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讲一些知识点时,要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更要明确告诉学生,实际操作也是要有理论支撑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3.教学分析,提高教学艺术性

3.1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为此,我们常说,不要把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中来。

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的地方,多用赞扬的话语,多用赞许的眼神,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另一方面,多用风趣的语言提问、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提升课堂实际运用的水平。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师在讲授教材上纯理论、抽象的知识点时,可以适时地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链传动,带传动等知识点的时候,就能运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链轮,汽车发动机里面的带轮等很多例子。

3.3提高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视频、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与呆板的黑板相比,更能营造一个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成具体的东西。机械专业基础课里面的很多知识,光靠教师语言表达,很难说清。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就能把教材里面的机构运动方式,机床运行形式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青年教师,课堂上很多时间都在放视频,而忽略了自身教学语言的修为。

3.4改进教学方法。机械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果单纯教师讲授,学生听了之后容易昏昏欲睡,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和评价自然很差。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教学法,典型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我们可以拿实际加工的产品,讲解量具的知识,检测尺寸。

3.5提高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学习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自学,培训,学历提升等方面提升,而对于实践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下企业锻炼等方法提升。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等方面提出了问题的关键。从整合理论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艺术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