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33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1

关键词:养殖场;动物疾病;管理与控制

我国动物养殖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取得一定进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养殖户动物激动预防与控制相关意识比较低,将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使得疫病预防与控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比较少,如果一旦发生疫病就会迅速传播和蔓延,进而爆发更大规模的疫情[1]。动物疫情的爆发将会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动物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不良影响。

1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型养殖动物疾病的爆发,使得更多的养殖户意识到加强动物疾病控制于预防的重要性。但是,就现状来看,由于动物疾病的不可预测性以及高成本,使得大部分养殖户受经济效益影响而逐渐降低了对疫病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众多养殖场将工作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整个养殖现状就是种养殖轻防疫,或者是有防疫不严密。另外,除养殖场管理意识低下,同时地区防疫管理部门意识水平也同样比较低,对于动物疫病管理工作实施并不顺利。

2养殖场动物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方法分析

养殖场动物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普通病,每种病引起的原因不同,对动物造成的影响的也不同。想要对不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就需要不断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确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方法。

2.1养殖场选址场地的选择对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养殖户因为受到土地有限、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基本上都是选择密集型养殖方式。此种养殖方式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就养殖场动物排泄物处理方面来看,此种养殖方式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就疫病预防方面来说却具有很大问题,并不利于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因此,在对场地进行选择时,应尽量拉大养殖场之间的距离,保证两个场地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降低传染病的发生以及感染率。另外,过分密集的养殖场往往是疫病爆发率高的地域,因为过分密集的场地中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加上场内猫狗老鼠等动物的来往,就会增大疾病传染的几率。因此,养殖场在建设时应该在周围设置围墙,降低不同场地的流动,境地疾病传染的概率。

2.2保持小规模养殖养殖场动物疾病的发生大部分都是由病菌引起,而且动物之间的传染相对严重,为有效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染,必须要降低动物的密集度,避免疾病大规模的爆发。针对此方面,养殖户可以将场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养殖规模,以两所小型养殖场代替一所大型养殖场,避免动物过度密集而引起疾病。同时,针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养殖场,必须要加强对新入物种的管理控制。很多情况下新物种的进入不但会对自身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已存在的动物带来威胁。因此,应尽量减少养殖场动物的种源,如果物种的不同型是不可避免的,则必须要在进场前加大对其健康检测力度,确定是否实施定期免疫接种计划和防疫措施,确保外来物种不会对养殖场已有动物造成威胁[2]。

2.3做好检测工作养殖场必须要加强对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意识,并制定完善检测制度,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周围环境等情况,确定日常、重点防控计划。养殖场应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做好记录,为后期动物免疫计划的执行提供数据支持。另外,还需要将检测记录呈交给当地疫病预防部门,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检测记录的研究,对检测区域做好限定时间内的免疫工作,对于部分抗体达标的动物还需要做好加强免疫工作[3]。最后还需要做好检测跟踪计划,对免疫接种后的养殖场和动物实施动态监控,一旦发生疑似病例必须要加强管理,通过隔离治疗等方式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做好疫病控制工作。

2.4加强养殖场疫病预防管理养殖场管理是关系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因素,为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养殖场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动物养殖空间小、气温变化、疫苗注射以及环境脏乱差等都会增加疾病发生与传播的概率。另外,湿热的环境会促进细菌的大量繁殖,如果发病后只是单纯的采取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处理,并不能有效解决。因此,养殖场为做好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尤其要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干净,避免大量病菌的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

3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更多大型动物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一旦爆发大规模疾病将会养殖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进而阻碍我国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将疫病防控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遵循防疫卫生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将治病因素有效控制在管理范围内,从根本上提升动物养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磊,黄庆洲,陈勇,等.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1,(12):26-27.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2

关键词:疾控中心中心;服务为本;思想工作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8-0131-01

思想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迎合市场经济,那么该如何加强疾控中心职工“以服务为本”的思想观念,我们就此问题探讨出以下解决办法。

1改变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各种观念肯定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观念发生变化固然是好的,它让人们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了更加先进的思想,但是也会有负面的影响,比如疾控中心的员工开始出现了思想上的问题――以服务为本的观念弱化。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整个工作团队的名誉与整体质量。所以要对职工进行适当的、稳妥的、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要做到因人而宜。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职工的思想观念,就要让思想工作做到有针对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单位的角度上,更有助于提高单位职工的凝聚力,促进事业高效率的发展。

对于少数职工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如拜金主义、滥检查、大处方、收受红包礼金、回扣等现象,非常不可取,这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做思想工作也是有难点的,最突出的一点就体现在职工们参差不齐的想法。

自从市场化以后,各个行业逐渐变成了利益至上的情况,会导致本身并非利益至上的人的心理扭曲。这样的话,职工价值观就随波改变,成为了利益的追求者。与原本应该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观念相违背了。很容易导致拥有好技术的职工跳槽,导致相当多的人才损失。

2认真学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相当重要的,对个人来讲,是一次进行自我省视与反思的好机会,并且还能提高自己个人能力;对单位来讲,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单位名誉与社会形象。应该把学习活动与疾病防控工作结合起来,用智慧充当大脑的武器,可通过学习实践来增强四种意识。

2.1增加政治意识、提高自身修养

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让自已拥有我党提倡的正确观念,做出正确的决定,付出正确的行动。

2.2树立学习意识、提升业务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要像其他单位学习,谦虚请教其优秀的管理经验。

2.3要树立责任意识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谨慎微,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2.4要增强服务意识

领导们要自觉地把具体工作、日常小事溶于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样就可以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

3法律意识

疾控中心职工是受法律监督的,并非普通的第三产业。用法律来树立他们的服务意识,让职工们明白自己的工作是与法律相关联的,使得他们有法律的约束感,他们必须对自己不规范的行为负责任。用人单位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条列来管理职工,坚决按照国家要求执行。既然已经做了疾控中心的职工,就要接受服务对象提供的法律效力,执法部门也会为此提供法律依据。随着法律条规的不断完善,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在各方面得到了增强。自然也为我们疾控中心的服务工作提出了促使职工更行为更规范的要求。目前卫生机构最需要解决的薄弱的问题是服务法律意识。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法律意识,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总之,由于不遵守工作规范而为以后埋下隐患是非常不值的,能够避免出现责任承担就尽量避免,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管理创新

强制的管理制度与惩罚的管理形式是传统的、刻板的没有根据当今发展实情,他们不会起到引导或更有效管理职工的作用,这只会使职工受到压迫,比如压迫中的员工从心理上的排斥、反感与恐惧的心理。而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受管理、受监督,这样很容易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与领导发生矛盾冲突的情景已经不少见。如果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被引导出来,不能充分发挥,这如何使其产生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人性化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职工成为单位上掌握主动权的人,才会避免职工滞怠的问题。那么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理念。

比如在人才方面进行管理突破。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充分熟悉各类人才,要大胆的尝试用那些优秀的中青年人,不要受年龄影响,认为年长的更有经验,让人才不受学历、职称、身份等客观因素影响。创新是管理制度的新起点,创新能够提高用人的效率。要建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全透明平台,以能力、绩效为选择标准,提出全员聘用制,促进竞争上岗的方式。像那种罕见的优秀人才,要尽全力去引导、去挖掘并使其发挥他的特长,这样的人一定要格外珍惜与重视。要努力发掘他人的特长,努力营造一个平台,让职工展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要挖掘出优秀的人才,创新是不可忽视的方式。可促使人才尽快成长,这更有助于职工从被动变成主动,并拥有较强的积极性。另外,鼓励和奖励这样的制度也是不可少的,这非常有助于鼓励职工,从而创造新业绩。

5结语

在企业中,领导的作用是最大的决定因素。只有在大家关系融洽、感情深厚的情况下,所有人的工作热情才会高涨,心情舒畅,工作自然轻松协调一致,减少不规范的、错误的情况,那些曾经以为达不到的业绩也不会成为问题。领导作榜样,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了。只要职工的心理与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调整,以服务为本的工作性质也就不是值得一谈的问题。疾控中心就是能营造出团结、温馨、文明、和谐的良好气氛。

参考文献:

[1]杨冰华.浅谈疾控中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J].南方论刊,2009,(S1).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3

【关键词】社区疾病;预防控制;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42-01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疾病预防控制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较为普遍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和社区居民的生活工作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疾病预防控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仍然有着较大的问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约束性[1]。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调查资料,全面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随机分层抽样调查的措施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调查,根据不同社会经济水平,分别从本省25个县、区中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成本次主要的研究对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含2010~2012年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基本情况,从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全面分析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2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没有足够的资金

社区服务中心的疾病控制工作中没有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支撑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虽然国家已经下发相关法律规定必须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撑社区服务中心疾病控制工作,因为不同方面的因素,部分居委会以及街道的疾病控制工作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撑。因此,社区无法全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例如,健康文档的形成,需要较多的人员参与,也要较多的财物进行投资,由于资金不足等因素,造成较多的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无法通过健康文档来完成,对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到阻碍的作用。

2.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无法全面贯彻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通过整合卫生防疫机关形成的,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在分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时出现不均匀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以基于自身的方式存在,能够放至部分力量将收益带来的医疗机构,经常出现不重视疾控工作的情况,使真正落实贯彻的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2]。通常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是针对卫生知识传播、疫情监控、传播疾病防控以及传播疾病病因进行宣传,没有构成预防慢性疾病、传播健康理念以及搜集疾病信息等系统。

2.3缺少专业性的工作人员

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缺少主要管理人员,无法对疾病监控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不能将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全面传播。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足够的员工,社区服务中心的主要是以出售药物以及看病为主,基本上难以抽出时间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通过对我省社区服务中心的环境以及人员等情况进行分析得知,我省的社区服务中心对于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完成有着一定难度。

3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对策

3.1构建完善的资金体系

为了确保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撑社区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我国构成相对完善资金体系,支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预防疾病以及业务收费等工作。由于我国没有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造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只能通过自身获取的利益确保运作服务中心正常业务的运行,无法抽出资金支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因此,应该合理的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进行调整,具体工作是促进公益性质得到增强,另外,还应该增强投入资金力度,构成相对完善保证资金足够的系统,将存在的驱动盈利机制全面降低,确保居民看病时所要支出的资金得到减少,能够全面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

3.2加大宣传健康知识的力度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该加大宣传健康知识的力度,确保能够全面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目前,我国医学上常见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的生活以及日常活动有着较大的关系。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时应该通过传播媒介等不同措施,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向居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防止出现安全隐患威胁着居民的健康,促进死亡人数、受伤致残概率以及发生疾病的概率得到有效降低。根据分析相关资料得知,加大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的力度能够确保众多疾病的病发率得到降低,对于扼杀潜在疾病安全隐患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

3.3培养全能型卫生服务医护专业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以家庭以及居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由于社区服务中心没有完善的发展,无法达到革新操作卫生领域的具体需求[4]。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疾病防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培养以及招聘全能型的医务工作者。特别要加大培训医务工作者疾病防控的相关知识,每隔一段时间考察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有着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知识,满足居民对保健健康知识的具体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确保居民健康生活的需求得到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陆静珠.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预防医学,2010,12(07):245-246.

[2]王树芳,陈会欣,杨宝武.疾病预防控制现状及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0(26):144-145.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我市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1],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们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方便、有效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融合医疗、健康教育、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为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一种,是城市卫生工作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卫生保健的最基本环节[2]。为了加强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沉。我市决定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本文中笔者调查了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探讨了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意义、发展方向及职责。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在我市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

1.2方法①现场调查横断面调查,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人员配备、仪器设备等情况进行调查。②通过开展专家咨询、评议活动,或召开专家讨论会,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发展方向及应有的职责。找出影响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

2结果

2.1基本情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建立在对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地理位置、人员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

2.2人员配备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的医师和实验室检验人员。

2.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成立的目的、现阶段职责及发展方向。

2.3.1目的实现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区域化管理,让人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全面的、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2.3.2现阶段主要职责积极参与并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疾病防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及时控制,避免事态进一步地扩大化。

2.3.3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充分地利用本市公共卫生资源,建立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公共网络,全面提升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

2.3.4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场检测设备、实验室设备、消毒设备。

3讨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3.1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措施时,应体现大卫生的观念[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侧重点应放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上。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4]。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使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管理上实现了区域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

3.2本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主要的任务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样可以对突发事件就地及时解决,克服了因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因素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同时更便利地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及样品采集等问题,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为我市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通过专家咨询及专家评议,可以得出:制约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实验室设备、现场检测设备、消毒设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现阶段的发展趋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应配备的仪器设备包括检测仪器、办公设备等。通过配备仪器。可以满足处理突发事件时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和日常办公需要。

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我市卫生局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一项新探索。以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实现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业勤.两个学科视角下的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0-212.

[2]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10(2):123-125.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5

疾病控制中心一词来自美国主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的业务机构,现更名为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目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范畴

1.1实施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1.2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性疾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1.3开展对传染性疾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1.4开展传染性疾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1.5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

1.6开展传染性疾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2.传染性疾病类别

传染性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病,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原w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最常见的如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流脑、结核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它有一下这些特点,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免疫性,可以预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传染性疾病防治法》根据传染性疾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性疾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性疾病。

2.1甲类传染性疾病。甲类传染性疾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性疾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性疾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2.2乙类传染性疾病。乙类传染性疾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性疾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2.3丙类传染性疾病。丙类传染性疾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性疾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对此类传染性疾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职责与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法》指出:“疫情控制”将医疗机构职责放在最前面。按照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性疾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3.1群众有病首先到医院,因而医院是发现传染性疾病的前哨,进而又规定医院要预诊、分诊。

3.2分诊、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传染性疾病重要措施之一。

3.3治愈一个传染性疾病等于消灭一个传染源,也是预防传染性疾病重要措施之一。可见医疗机构在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工作中至少在三个环节中有两个环节能充分发挥作用。

3.4加大力度建设好疾病控制中心,改善环境,增加设备,引进人才。努力把疾控中心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高科技、高效率、严要求与现代预防医学相适应的优秀科技队伍,同时建成区域性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档案资料库和信息交换网络,可以对各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突发事件及早进行检测,明确病原与流行趋势,从而能够快速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准确报告疫情和控制疫情的应急措施以便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对抗疫情的蔓延、扩散的斗争中。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监测及预防性措施

4.1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划定疫点、疫区,对污染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措施,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4.2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4.3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4.4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

传染性疾病的大规模频繁爆发使得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刻不容缓。从传染病传播的必要条件来看,我们要尽早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并保护易感人群。从具体措施来看,我们要从政府相关部门,人民群众和有关国际法律法规入手控制传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6

现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随之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提高,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在经历改革和挑战。笔者认为,面对基层现实,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本级实际,抓住工作机遇,更新观察视角,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关键。结合多年来工作实际,对市县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当前的形势

社会形势急速变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已经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和重大性转折,经济模式已经彻底地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转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对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公共卫生服务不仅在硬件上提高质量,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软件方面提高质量。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大部分卫生资源均来自国家、省及地方配套公共卫生经费的统一配置和调拨,对于县以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现实面对不断减少的有偿服务比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未完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有序建立与发展,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多地要求各种社会卫生资源通过市场经济和人类需求进行必要地合理的调整。因此,县以下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必须在有利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针对现代社会现状和市场体制在发展变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更要注重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各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面实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转变基本服务职能,挖掘服务内涵,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能,更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同需求。

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现阶段随着临床仪器设备经费、工作经费的大规模投入,政府财政体制的变革,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数量和比例相对不足,此状况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社会医疗活动和整体卫生工作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产生了相对的不适应性,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近年来出现传统传染病发病回升、新型传染病发病率升高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等现象,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进行管理,对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势必形成一对明显的供需矛盾。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应该积极当好领导参谋,必须根据客观情况和客观实际,迎难而上,据理力争,“变困难为责任,以挑战为动力”,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医疗机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落实项目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在原有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强化服务理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特有的服务效能,树立自身服务形象,丰富服务内涵,加大内部补偿投入。

工作难度的日益加大: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人口流动与商品流通日益增加,人们需求意识大增强的形势下,某些疾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也在逐渐增加,主要表现在某些食物中毒及部分肠道传染病的复燃,罕见不明原因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部分性传播疾病发病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难度相对逐渐加大,服务对象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各类知识结构与水平的不断更新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的需求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基本医疗向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逐步转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公众需求向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使得以往的“预防为主”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成为必然。基层现实情况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思维的层面上,而必须结合运用社会、经济等各种杠杆,以确保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项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工作的主导策略

转变工作思维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应对现代模式与传统观念的挑战,积极应对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勇于对传统工作模式、管理体制进行突破和改革。因此,进行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改革,即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只局限于预防治疗、教育培训、疾病监测等,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形势下人民需求和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内涵,引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增强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做好本单位和本部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等综合协调利用,积极开拓创新新的检测项目和监控项目,比如:设立规范的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精神病门诊,建立各种特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登记、统计制度,开展各种传染病快速确诊检测项目等,使自身的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不断地将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应用于重点部门、基层特色科室和各类疾病患者。当然,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不能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向市场。不能仅仅片面地强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走入市场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怪圈”,从而违背“公平医疗、全民健康、服务大众”等办医原则,而忽视社会道德、社会效益等,导致“大卫生观”的错位。因此,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立足预防为主、保障健康的主旋律,将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等应用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中。

增加相应资源配置:科学决策在任何时期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方法、步骤、措施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是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科学决策的一种具体反映。恰当地评价各单位和部门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分配人力,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积极协调共用公共卫生设备与设施,为广大公众和社会大卫生时代的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中,以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提高工作效能,搞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好地体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通过不同渠道加大了人才、设备、检测能力等各方面的配置,并且科学有序的深入开展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及相关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领先于临床方面;而处于第一线的县、乡及村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大多工资、经费难以保障,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中去,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考虑,及时尽快解决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任何市场都是竞争的战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欲在专业竞争、医疗机构竞争中取得效果,必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人才优势是基础,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是技术人员高度集中的单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的业务专长,把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科研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管理协调能力的各种层次人员设置在适当的工作岗位,努力为之创造科研教学、日常工作和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重用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能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②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是支撑,疾病控制机构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定单位,工作内容涉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预防、监测、考核项目的统一、分析和上报等。同时,统一分配、控制和监管着本级涉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并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准确、可靠而科学的各类客观数据,为开发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新项目新领域新技术提供一定的建议、经验等,从而为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的科研工作提供准确、可靠而直观的各类科学依据,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③信息优势是活力,现代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发展信息是重要媒介,而有效、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反馈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信息,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技术创新等均十分重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自下而上完整的机构设置,共同实施分级管理;同时,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各类公众、基层相关科室和部门都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与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存在必然的纵向联系。在长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践中,与之建立了稳固而特殊的工作管理和深厚感情,各类疾控信息的传递、反馈和应用等都形成了良性的沟通环境,这将更加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7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现状

卫生信息标准作为将不同信息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系以及共享的基础。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卫生部门为了促进医药卫生信息标准的发展,国家开展了以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以及卫生信息平台为重点思想卫生信息标准研制与试点应用工作[1]。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医改后的省、市、县等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卫生信息标准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国医改后的省、市、县等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选取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湖南、重庆、四川、江苏等8个医改示范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个省、市选取2个区、县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总共84家。有8家省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6家市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

1.2方法对所有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标准等基本管理情况以及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的评价等[3]。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填写,并对问卷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之后收集起问卷审核的数据,对其进行核对以及异常值核实。

1.3诊断标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认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填写,收集调查报告,对收集的问卷进行统一整理,并进行数据审核、校对、核实等。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基本情况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24.5%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始根据卫生部研发的卫生信息标准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建设,其中应用率为33.65%。

2.2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情况通过调查显示,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率为33.65%,而省、市级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应用率为58.76%、33.65%。其中我国的糖尿病与高血压等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应用最高,发别是65.76%、53.87%,而学校与放射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比较低。

2.3采纳调查的情况目前有85%以上受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了iCD-10培训和学习,省、市级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分别为32.7%、8.97%。只有23.54%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了完善的iCD-10编码体系,其中省、市级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应用率为40.87%、18.76%。

3讨论

3.1加快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在医疗机构实施经过调查总结发现,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信息标准建设已经起步,在卫生信息标准中尤其是健康档案数据标准建设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已经有一定规模[4]。但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信息标准应用还是有需要问题的存在[5]。为了促进卫生信息标准在不同层级地区的应用实施,各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加大应用和支持力度,建立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的管理部门,且招收专业的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大建设的经费投入,为卫生信息标准应用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对,新建立的卫生信息系统的用标、采标情况,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以及管理,确保机制的有效建设[6]。

3.2加强卫生信息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本研究调查显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于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卫生信息标准的总知晓率比较低,尤其是市级及以下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以,应加强各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卫生信息标准应用与培训。其中执行的标准主要来源于it公司,对培训师资以上的可以鼓励it公司进行参加,从而有效的实行卫生信息标准的技术培训,并对各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建立完善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3.3加强原有的信息系统的改造与测试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卫生信息标准应用,不仅只是做好新系统的建设,还要更加注重原有的信息系统的改造。国家在颁布信息系统建设中,就应该在原有的信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现在应加强对各省市的信息系统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的卫生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共享与各自为政等情况,提高各省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综上所述,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开展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的问卷调查工作发现,各省、市级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应用率比较低。通过开展卫生信息标准的建设,并实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标准等方面的评估、测试。可以有效的改善原有的信息系统,为今后的完善卫生信息标准修订通过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丽坤,张艳春,张丽芳,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后工资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02:34-35,

[2]夏天,张诚,卢婷,等.我国84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信息标准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4,05:267-269.

[3]梁立波,郝艳华,孙宏,等.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应急能力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3,01:22-24.

[4]姜智海,夏天,张诚,等.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标准应用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3,06:323-325.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8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素质提升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素质现状

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呈现出人才缺乏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中、高级专业人才较多,但后继力量缺乏;存在无学历、无职称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在县级与区级防控机构,该问题更加严重。专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构成尚且如此,乡镇的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素质形势就更加严重。这种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与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迅速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会进一步阻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对于疾病预防与保健工作的需要也逐步增加,相关工作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量也因此不断加大。

在人员的总体构成上,职工的年龄普遍较高,具有人数较多的以工代技人员,而技术骨干却相对较少,使得用人时工作人员不够,闲暇时工作人员众多,影响具体工作任务的安排。另外,由于工作人员数量较少,还要兼职进行免疫规划、流行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地方病防治以及结核病防治等众多工作以及临时性工作任务来应对上级单位的检查,使得疾病防御控制工作应接不暇,工作人员面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素质提升途径

2.1加强重视,优化队伍

想要提高疾病防御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政府必须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要将政策向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倾斜,适当增加防御控制机构的人员编制以及经费投入,接纳高学历高水平人员进入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第二,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国家在卫生事业单位方面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同时引进竞争激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促进工作人员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推动工作队伍人员的精干化,努力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能够在体制中脱颖而出。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对于非专业人员进入工作队伍的现象要彻底杜绝,同时,加强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引进,努力扩大专业人员在疾病防控队伍中所占比例。第三,要进一步健全教育制度,推动在岗职工的再教育,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第四,要引入竞争机制,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鼓励优秀工作者,在组织内部创造良好的竞争与学习氛围,有利于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五,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优化疾病预防控制单位的软件与硬件设施,同时通过改善科研与工作环境,优化工作人员待遇,进而稳定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吸纳更多优秀人才。

2.2加强教育,端正态度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其自身的端正态度。因此,疾病防御控制单位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思想上的引导,促使其端正工作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第一,要做到勤看。工作人员要勤于读书学习,经常到工作地进行现场勘查,同时,认真研读卫生防疫方面的法规标准以及规范与预案,仔细查看检测检验的评价结果,特别是对于其中检验结果与现场勘查相左的情况,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第二,要养成勤问的习惯。既要详细的询问现场知情人,也要经常向相关领导、上级、同级以及下级医生请教与学习。第三,要勤于倾听。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既要善于听取当事人的说法,也要听取现场工作人员的看法,还要考虑当事人家属的意见,做到对不同人群与不同意见的全面掌握。第四,要勤于动手。工作人员要及时书写卫生学检测与评价报告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时归纳疾病防控经验,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第五,要勤于思考。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归纳,进而找出差距与不足,吸取经验与教训。

2.3积极学习,提高能力

疾病预防与控制人员要积极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四种能力。第一,善于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讲座以及论坛资源等,对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进行了解与学习。第二,勇于创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实践的工作,工作人员要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得到启示,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新的疾病防控技术以及先进理念。第三,独立工作。疾病防控工作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因此,工作人员要努力培养自身独立工作的能力。第四,科研攻关能力。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科研方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积极利用科研技术条件展开科研攻关工作。

2.4开展培训,提升素质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专业培训。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也可以鼓励工作人员进行脱产培训,以及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第二,案例点评培训。疾病防控单位可以通过选择真实的案例并让受训人表达自身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方法来进行经验交流与意见共享。第三,现场观摩。可以选派管理人员前往优秀防控单位进行考察学习,或者到下级机构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吸收管理经验。第四,轮岗交流。为解决流动性差的问题,疾病防控机构可以立足锻炼,进行“培养性”交流,也可以立足改进,进行“互补性”交流,还可以立足倡廉,进行“回避性”交流,进而拓宽工作事业,激发工作热情,提高人员素质。

3.总结

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素质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单位加强培训、自身努力学习,三者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达到提升人员素质,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洋.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10):54-55.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9

为切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卫生局下发了《市卫生局关于贯彻落实〈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的意见》(卫〔〕85号)和《市卫生局关于明确医疗卫生服务进企业任务和责任的通知》(卫纪〔〕20号),进一步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在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工作效能和执行力方面的要求。现就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要求,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是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提升的需要,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实施《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的标准,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效能的提升。要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学真干,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得到落实,加快福民强市的步伐。

二、明确工作责任

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进企业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比工作,并落实市管单位进企业服务工作;各县(市、区)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驻本辖区内企业的服务工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伊工业园区、龙门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进企业服务工作。

三、强化工作措施

(一)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进企业活动

1.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辖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进入企业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咨询活动,可与专业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如:艾滋病防治知识“六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免疫规划宣传日活动等等。通过组织讲座、咨询活动向企业职工普及防病知识,帮助企业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指导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和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等。

进驻企业服务每个单位每季度不少于3个工作日,力争每个季度向每家企业服务至少1次。

2.提供免费技术检测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困难企业、下岗人员及40、50人员创办的企业提供免费检测服务。

3.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实施预防接种的单位要通过良好的服务树立窗口形象,对群众热情相迎、耐心解答、全程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学习、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时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外门诊采取aB角制,实行“无节假日门诊”;各级疾控中心和城市社区服务机构设置的预防接种单位要按照《市卫生局关于预防接种单位开展便民服务的通知》(卫疾控〔〕22号)要求开展双休日便民接种服务。

(二)建立定期召开征询意见座谈会制度

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代表座谈会,邀请企业服务对象征求卫生局在政务公开、服务态度、依法行政、办事效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

疾病预防控制法篇10

【关键词】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特点;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46-01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主要是一种应用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是将一、二、三级的预防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具有危险因素,或亚健康状态,或早期病人,或轻型病人等提供健康并促进诊疗的管理服务,从而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避免转变成相关疾病,进而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减轻,病情得到控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的一类诊疗服务[1]。该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其服务的对象较广,从造成疾病前的相关健康危险因素到亚健康状态,都是服务的对象,该服务不仅落实到了社区卫生的服务中,也弥补了个体和群体之间诊疗服务的裂痕,该服务化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对预防和控制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特点

预防控制疾病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主要目的,其主要从群体的防治出发,从个体的服务入手,在总结个体防治的基础上,制定出群体的防治方案,从而对群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目的:将一、二、三级的预防措施相互结合起来,有效的指导高危因索的干预作用,疾病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落实好;③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象:包括具有危险性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或是为了消除危险性因素,诊治早期或者潜在性的病人;④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综台防治的措施,将健康教育、咨询以及健康促进都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进而促使患者能自觉、主动而又积极地去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

2.1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开展对疾病防治和控制机构带来极大的帮助,它不仅有利于把流行病学引入到相关临床医学界,而且还有利于大众群体观点的传播,进而促使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联合行动,一起寻找更有效的普查、诊断以及治疗的技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医学界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是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疾病基本防治的需要。因此,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防与治、群体与个体以及自身实践与指导基层,都不应该被机械地分割开,而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共同的作用。

2.2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从过去的相关疾病、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的防治和治疗经验来看,其病院的控制和消灭,主要都是以控制传染源以及预防性等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因此,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需要有坚实的生物医学以及临床保健来做基础,而建立合理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懂得相关的基本操作过程,具备防治结合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实践技巧,而这些都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中所涉及到的。再者,对痰病的预防和控制,首先也是要防治结合的。可见,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涉及面较广。

3如何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3.1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国家相关部门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一文中提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的是预防、保健、相关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常见病或多发病等的治疗和康复。对于身肩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全科医生来说,任务是繁重的,再加之这两区域也是最薄弱、最重要、最需要大力研究合开发的领域,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其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也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到社区进行“防治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3.2因地制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充分利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理论、技术以及设备优势,探索并推广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尽量将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诊疗服务真正落实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从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还应该做好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社区示范点工作,作为自身实践的基地,并进行不断的研究、总结经验,从而发展和完善防治结合的技术与方法。

3.3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要有所区别,不能等同于一般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服务,要尽量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因此,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要和社区处理好以下方面:不争利、不负面竞争,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团结,配台默契,通力合作,尽量扩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而做大做好社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综合防治[2]。

4结语

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控制医药费用的高额增长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预防医学诊疗的开展,首先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防控,其次,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将基础防控和特色防控相结合,最后,应该积极的开展相关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起到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最终实现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病救人,提高患者相关疾病防治的知识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勋,戴志澄.论预防医学诊疗服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2,18(4):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