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34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关于“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精神为指导,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依据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关法律法规,本着“公平可及、适应需求、公共财政、资源共享”和“平战结合、群专结合、防治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满足疾病控制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健康安全保障。

二、目标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总体战略,用3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农村为腹地、与我区经济社会地位适应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建立区预防保健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区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和具体任务的实施,做好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质量考核;承担一般传染病、中毒、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五大卫生的现场检测和微生物常规检测;负责疫(病)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负责基层卫生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负责产后42天检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与随访服务、儿童六一体检等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二)建立镇预防保健所(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其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制定区域性的预防保健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负责儿童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等工作;负责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调查处理;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

(三)建立健全基层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主要职能是面向基层,面对家庭,提供“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开展群防群治,按规范实施基层的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助、配合卫生院预防保健所(科)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负责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负责儿童的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及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主要措施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疾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健康城市、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要根据“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要求,各地要成立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把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参与,尽快形成城乡联动、盖边沉底的疾病预防控制组织领导体系,实施新型管理模式。

(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履行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要进一步贯彻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随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其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年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全部列入全额预算拨款的单位,其基本建设、设备添置、日常运行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公共卫生产品,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健康关产品检测,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监测与控制,环境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测,预防医学应用研究等公共卫生服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的预防保健经费补助,按所需人员经费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财政给予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执行,区、镇政府辖区内服务人口,各按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购买其公共卫生服务,以后逐步增加。以上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切实加强效率、效益评估与使用情况的监督。

(三)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专业技术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切实加强疾病预防专业人才队伍及严格控制新进人员的质量,逐步调整专业人员结构,加快建立以卫生专业为主,结合多种学科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科学合理地配备专、兼职人员。同时,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行模式,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区级按服务人口的1.2—1.5/万配备,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服务人口的2/万安排预防保健专业人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设1名兼职预防保健人员。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所需的人员仍按有关规定配备。要着力提高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素质,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心下移和服务的公平可及,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按照“平战结合、群专结合”的原则,实行征募制与预备役制,建立若干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预备队伍。

(四)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日常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卫生行政部门应本着满足城乡居民保护与促进健康需求,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管理,经常分析研究其运转情况,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制定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配套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政府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实行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区域内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推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制定实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关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依法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健康运行。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应用;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1025-02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等对人类各个方面的所产生的新影响新挑战呈增加的趋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不例外[1]。在这种环境下,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给公共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也因此面临着新思想与新技术等方面的挑战。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本文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应用进行研究。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

2011年7月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之一,使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的创新、管理、应急、服务以及执行等多个方面都应达到先进的水准,不断完善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发展需求的软、硬件体系,进而满足时展与民众日益增长需求所提出的要求[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控制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疾病控制工作的进步,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的必然选择。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设施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以及技术现代化三个不同的方面。设施现代化在具体的应用中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环境与配套设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确保应有的人性化设计,建筑要以人为本,营造生活氛围。以无锡市疾控中心设施现代化为例,其综合楼的电梯厅以及走廊等都配有背景音乐,同时还有专门的乒乓球馆与室等文体娱乐活动设施。技术的现代化则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服务检测设备、人才档次、技术服务以及学术水平等提出了科技化的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则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体制、运营机制以及制度化建设等提出了要求,管理现代化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以标准体系为基础,对自身所涉及的各类业务、行政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进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部工作的全面系统化管理[3]。除此以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文化建设也是管理现代化的应有内容。简而言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是涉及到多方位的系统化工程。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的情况出发,结合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本文提出以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3.1管理现代化的应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首要的重点是管理现代化的应用。管理现代化对技术现代化与设施现代化有着极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条件并不是制约现代化建设应用的障碍,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的落后才是制约中心发展的原因所在[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通过确立共同愿景等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进而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效能。这就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而将管理现代化理念与管理方式应用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中。

3.2技术现代化的应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现代化的应用主要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本身有着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因而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来说较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不同级别的疾病控制机构在技术现代化目标上应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侧重点,高级别的疾病机构应加强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而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在实践与实用方面的投入[5]。除此以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应建立以科研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以疾病预防控制促进科研的方式来进行技术现代化的应用。

3.3设施现代化的应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施现代化的应用是疾病控制中心现代化的基础。从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设施现代化的应用主要靠政府财政的支持。中心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符合法律与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发展有偿服务。以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体检这一有偿服务收入得到的资金,来改善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各类设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值得强调的是,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设施现代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机制的建立,涉及到应急机制与应急管理等管理现代化内容的同时,还包括了实验设备与应急设备等设施现代化等等,进而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来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总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调整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求。进而有效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祖鹏,张秋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2011(12):585-587.

[2]陆耀良,朱立国,谭兆营,丁小磊,黄自发,周明浩.构建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指标体系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4):434.

[3]王芳.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首都公共卫生,2009(05):231-233.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资源整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改革;

作者简介:曹蓉(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卫生政策。;何群(1969-),男,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管理、慢性病防控、艾滋病防控。

当前我国既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挑战,也存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突显。为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与队伍建设,2014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益属性,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非典”以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机构多样、职能重叠、资源分散、区域和专业发展不平衡等体系建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疾病防控能力的提高。因此,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结合本省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将是当前广东省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广东省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形势分析表,发放给全省所有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相关单位填写,收集各地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意见与建议。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没有通过焦点小组访谈而是采用调查表来收集定性材料,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电话核实和追访。定性资料的分析采用了归纳法,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所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2相关概念

2.1公共卫生资源

目前尚无公共卫生资源的统一定义[1,2]。有研究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公共卫生资源是指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所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财力以及设施设备,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等软性资源[1]。本研究所讨论的公共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人财物等资源。

2.2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整体的最优[3,4]。本研究中的资源整合指通过机构的整合、调整,优化人财物的配置,从而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

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结果

3.1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优势

3.1.1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类别多、管理体制复杂、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卫生厅2006年开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建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广东省共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0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7个、慢性病防治机构(院、站)88个、职业病防治院(所)10个、结核病防治中心(所、站)13个、皮肤病防治中心(院、所、站)22个、健康教育所22个[5]。以慢性病防治机构为例,省级没有设置独立的慢性病防治机构,而在地市级和县级,部分地区则设置了独立的慢性病防治机构。如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县(区)级机构进行整合,可使有限紧张的公共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提高效能[6,7]:一是县(区)卫生人力资源匮乏,整合后可统筹利用人力资源,精简行政后勤岗位,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二是部分县(区)财政投入有限,整合后能把分散的财政资源集中起来综合利用;三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设施设备可以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四是可提供公共卫生“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3.1.2有利于理顺关系,解决纵向脱轨横向交叉的问题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上下级之间职能设置不一致、同级之间职能有交叉的现象,给疾控业务开展带来了不便。201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8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认为本机构与辖区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的占22.3%。以健康教育为例,《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职能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该职能与健康教育所的职能有所重叠。如果将相近或交叉的职能交由一个机构承担,通过资源整合理顺上下级和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有利于避免多头管理、上下级工作脱节、同级之间相互扯皮的问题,降低沟通协调成本,提高效率,促进疾病的联防联控,形成上下联动、工作协同的局面。

3.1.3有利于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改变专病预防控制机构“重治轻防”现象

广东省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到省市均无建设标准可供参考,从上到下体系建设与发展一直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指引。在财政投入方面,地方政府重视的,对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全额拨款;不重视或当地财政状况比较差的,对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差额拨款。在职能方面,绝大多数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承担着预防和医疗职能。由于医疗业务的收入远远高于预防业务,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很多单位往往重治疗、轻预防。部分专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以专科医院的模式运转,如某皮肤病医院加挂了皮肤病与性病防治中心的牌子,10个业务科室中临床科室8个、公共卫生科室2个。如果对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不再单设专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只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大疾控”,可向政府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减轻生存压力,改变当前专病预防控制机构“重治轻防”的现象,集中资源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3.2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劣势

3.2.1整合方案选择有难度

如果考虑整合,可有多个方案供选择,各有优缺点,见表1。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最优的整合方案,保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项业务工作的稳定发展,对决策者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3.2.2整合过程有难度

一是卫生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的协调难。如果整合,将涉及编制办公室、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协调,争取财政投入和编制难度大,必须由政府牵头解决。二是不同类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难。改革涉及到职能转变、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涉及到多单位利益的调整。目前广东省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参照公务员管理等多种体制,财政补助有全额、差额等多种拨付方式。如果不同类别的单位进行整合,将会面临管理体制和财政补助方式如何确定的问题。三是人员调整有难度。《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如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整合,将会面临着领导职数和管理后勤岗位减少后人员调整的问题。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改革极有可能遭遇来自内部的阻力。

3.2.3整合后机构融合、职能转变有难度

第一,机构扩大可能增加综合管理难度。多个机构整合后,新机构的规模会扩大,在以下方面可能会增加管理难度:一是可能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多地办公情况,增加办公成本,不利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单位管理造成不便。二是机构整合后可能会对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进行压缩,并且职能会增加,加大了新机构的工作压力。三是整合后存在磨合期,涉及到工作模式、单位文化等的融合。如何实现机构合并到合力的转变,将是整合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专病预防控制工作或弱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东省已形成了从省级、地市级到县(区)级的较为成熟的专病防治管理架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业务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来承担慢性病、职业病等防控职能,一是可以与临床紧密联系,主动发现病人,保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好地利用监测数据指导防治工作;二是容易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促进预防工作的开展;三是减少了防治的衔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四是专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和效果可能是“大疾控”体制下无法达到的水平。例如,深圳市有多个单设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其工作效果位居全省前列。将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整合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大疾控”后,某些专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再独立,可能会有所弱化。

3.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机遇

3.3.1国家鼓励探索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自2009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整合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3.3.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非典”之后,国家作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多年投入和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验室检验、科研指导等任务的平均完成度为68.9%,较2002年增长了22.1个百分点[8]。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专门针对疾控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疾控工作的高度重视。

3.4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挑战

3.4.1疾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虽然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全社会仍然面临着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慢性病、环境污染、老龄化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和社会生活方式快速转型等多重因素的严峻挑战,疾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否整合、如何整合才能更好地防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决策者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

3.4.2公共卫生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国疾病谱发生改变,城乡居民疾病负担沉重,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紧张、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需通过创收来维持日常运转和保障职工待遇。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好公共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4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政策建议

4.1抓住改革契机,理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职责,所提供的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对于促进全省的疾病防控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意义重大。一是要发扬广东省改革排头兵的精神,紧抓改革机遇,建立政府牵头,卫生、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积极参与的资源整合工作机制。从广东省疾控工作的全局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破除现行体制机制弊端,理顺上下级和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能的目的。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不能死板地硬套某种模式,要避免“为改革而改革”的误区,防止“生搬硬套”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不畅、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可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本省实际,按照“大疾控”的思路来布局公共卫生资源。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例,尽管其数易其名,但整体发展路径是随着社会疾病谱的变迁以及公共卫生问题内涵和外延的扩大,陆续并入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开展的项目,如1955年接管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控制脊髓灰质炎的职责,1957年和1960年并入性病与结核病控制项目,1967年并入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外国人检疫服务部,1986年、1987年相继并入吸烟与健康办公室、国家卫生统计中心[9],这种“大疾控”的发展模式能够减少由于机构繁多带来的资源分散、职能重叠、协调成本高等问题,集中力量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采取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条件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鼓励开展试点探索,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政策支持,积累资源整合经验。

4.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人财物资源的投入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不管如何整合,政府都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财政全额拨款,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为生存和养人所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的能力建设,落实人员编制,有计划地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3把握改革主动权,有为才有位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4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对疾控工作的领导。通过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改善了各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提高了检测水平和检测质量;全省计划免疫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的目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三个零”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的中期目标;艾滋病疫情继续保持低流行的态势;构建了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两个百分百的目标;通过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较为平稳;各种传染病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制试点工作取得进展,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得到提高。

虽然“十五”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并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各种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时有发生;免疫针对性疾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卫生与安全、伤害、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危害也将不断加大。而现行公共卫生体系尚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够健全,疫情信息监测和报告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相对复杂的疾病流行局面和多重疾病负担的压力。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时期,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立足省情,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要求,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主体,以健康需求为导向,防控、人才培养、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工作范畴,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在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疫情信息报告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

四是建立健全疾病监测体系,完善监测、预测、预警制度,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实现工作重点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五是以改善检测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仪器装备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疾控工作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60/10万以下,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得到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

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为:

(一)艾滋病防制。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健全艾滋病防制工作队伍和网络,实施自愿咨询检测和重点人群监测,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发现率,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到2010年,将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3万人以内。性病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15-49岁人口中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有效干预措施覆盖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保持率达到60%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省级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覆盖县以上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维持在15%左右。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率达到90%以上。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对症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中医治疗服务;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获得母婴阻断服务。

(二)结核病防治。实施DotS策略,加强肺结核病人规范化管理。坚持双向转诊制度,肺结核病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转诊率达到95%。提高病人发现水平,确保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认真执行督导化疗制度,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全程督导覆盖率达到8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规则治疗率达到95%。新发涂阳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85%以上。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管理,为实现2015年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各下降一半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扩大全省流感监测网络,加强流感实验室建设,加强疫情报告和主动搜索工作,提高快速检测和预警能力。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加强与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疫情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报告、快速诊断、果断处置,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四)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加强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建设,开展疫情监测,做好外环境病原学检索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按照“早、小、严、实”的要求,立即扑灭,力争不出现二代病例。

(五)乙型肝炎防制。落实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以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到2010年,我省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死于由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数明显减少,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新生儿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80%;2002年后出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建立完善的乙肝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六)慢病防制

加强慢病防制能力建设,各设区市疾控中心设立慢病防制科室,建立慢病防制专家指导队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与监测和与慢性病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慢病防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率不低于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与病人的管理,到2010年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牙病知识的知晓率达60%以上,管理率不低于35%。“十一五”期间,各设区市至少设立一个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县(区、市),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七)学生常见病防治

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逐步建立健全学生常见病监测体系和学校疫情报告制度,不断加强学校防病工作的技术指导,完善学生常见病防治的卫生保健服务,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落实防病措施,提高学生体质,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发病率,及时控制突发疫情。

(八)免疫规划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相关保障制度;全面落实《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做好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控工作。以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继续维持全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aFp监测,各项工作指标达到wHo的要求,提高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现与反应处置能力。推广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力争将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进一步降低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实行安全注射,预防接种及医疗注射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材。到2007年,完成全省所有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定和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省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工作目标;以县为单位,新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率≥95%,应补种儿童完成全程补种率≥90%;白喉发病率控制在0.001/10万以下;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控制在2/10万以下。

四、工作策略

(一)开展公共卫生监测

(1)疾病监测

根据疾病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建立覆盖全省涵盖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制定全省疾病监测工作规划,强化对监测工作的管理。不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监测内容、方法、效果的研究,提高监测水平,对部分重点疾病建立预测预警分析模式,制定动态预警阈值。到2010年,对国家规定重点监测的法定传染病全部实现实验室诊断级别的监测,做到每周预警预报。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监测,通过生活方式与发病规律的研究,指导群众科学防病。

(2)健康水平监测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若干个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的监测,对全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建立若干个学生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以及因病缺课等指标的监测,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科学指导防病工作的开展。建立若干个居民营养状况监测点,开展营养状况与健康水平的监测,引导群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康危险因素监测

设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点,以健康相关产品监测、水质监测、病媒生物监测为切入点,逐步扩展到职业危险因素监测、伤害监测、心理-行为监测等,进而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为群众提供健康安全警示。

(二)加强健康教育

围绕疾控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采取各种适宜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的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素质,增进健康。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省、市、县三级Vpn专有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基本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办公、疾病监测、应急反应和检验检测的需要。抓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12320的建设,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设立群众举报平台,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疾病控制工作中来。建立健康信息制度,发挥预警和健康提示的作用。加强疾控系统办公信息化建设,规范业务处理流程,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努力达到实验室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市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标准。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建立以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基本功能。重点建设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艾滋病监测确证、脊髓灰质炎监测等实验室,形成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验室检测体系,到201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的装备率达到100%,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能100%开展检测。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采取全员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培训等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强化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全员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4个学时,重点培训不同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对疾病预防控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防治所需的基本技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开展对乡、村防保人员的短期培训工作。每年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2天,着重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水平。省、市疾控机构要有计划地接收下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进修培训,重点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和疾病检测、卫生检测专业人员,争取在5年内对相关专业人员轮训一次。

(六)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

以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监测、疾病检测为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领先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领先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内先进的行列。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省实际,大力开展防病,尤其是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乙肝、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疾病早期预测、诊断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新方法、新思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

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全面落实防病工作职责。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方式、方法,适时调整工作策略;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逐年提高对防病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保障机制,为疾控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疾病控制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和单位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责和任务,严格依法办事。

(三)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健全以各级疾控机构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各级医疗机构为依托的疾病控制体系,明确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发展,拓宽疾控服务的范畴,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疾控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重点围绕职能定位、人员配置标准、机构建设装备标准、工作规范、绩效评估、考核标准等,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5

【摘要】目的:为了解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加快商城县疾控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疾控信息的真实性、快捷性。方法:对商城县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结论: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人才缺乏,需加快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进度。

【关键词】疾病控制信息化

信息化在疾控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疾控工作信息的真实性受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此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是疾控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2003年以来,国家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制定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后,全国各省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具体指导意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部沿海由于基础条件、经济水平好,发展较快,内陆相对较慢。我省属中部地区,且我县是贫困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信息化发展也相对滞后,为了更好的指导商城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本文对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根据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调查收集的全县疾控机构基础信息资料

1.2方法:现况调查

2结果

商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县结核病防治所、县妇幼保健所、21个乡镇卫生院、370个村卫生室、239个个体诊所)县、乡、村级网络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全部都有电脑,上网率100%,但全县疾控机构都未建立局域网,都未实现单位内部信息共享与互联,信息网络化还处在初级阶段。疾控中心拥有微机21台,能上互联网的21台,个人计算机配置率达30%,但由于人员计算机知识少,还不能达到办公自动化要求。村级信息网络化建设还未完成,信息化建设无从谈起。目前,县疾控中心内部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展开,已开展基本信息网报、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自动预警网络直报、艾滋病防治专报、死因信息登记网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报、专病/单病信息网络直报、救灾防病信息网络直报、流感和禽流感信息网络直报,报告质量相对较好;县结核病防治所已经开展结核病管理信息网络直报、但网络质量较差;全县21个乡镇传染病管理都实行了专人专报。但网络报告人员计算机水平等级较低,基本都无等级证书。疾控中心和各乡镇疾控人员共175人,其中能基本操作计算机约占疾控人员总数30%,能利用QQ传送文件、e-mail收发邮件的不足20%。各乡镇现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已使用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村卫生室全部都已上网,但能上网办公的很少,很难提高疫情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处在初步阶段。县级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还没有建立内部统一的网络平台,办公信息化无法实现。目前县疾控中心还需要实现消毒监督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监督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的卫生监测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综合性卫生防疫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人事、业务、科研、行政、图书、综合档案等)、卫生检验管理信息系统、办证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健康证、卫生许可证管理、消毒合格证等、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合格证等)、地方病信息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等的应用与安装。乡村级需要实现医疗管理信息建设和卫生服务建设的信息化,(卫生服务包括卫生监督、卫生监测、疾病控制、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健康检查等信息建设。)

3讨论

信息网络化的及时、便捷、快速、真实、高效、畅通是人所共知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没有办公自动化和网络人才培养就没有信息化建设、改善基础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为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我国已出台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指导性意见,但信息化建设步伐远远落后疾控事业发展的需要,造成目前疾病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限制了信息化的发展;2、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3、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不够,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较慢;4、卫生信息软件开发滞后,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应用进度较慢。建议各级疾控机构在明确需求,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网络基础建设,加快卫生信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信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面,完善疾控机构的网络功能,逐步实现疾控机构之间,以及与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适应目前疾病控制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

[2]邱晓辉,联勤部卫生防疫队,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中的应用。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6

随着深化医改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进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即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经过十年左右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基本具备完善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系统。当然,在医疗卫生水平和通讯技术不够发达的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东西部的差距最为明显。

2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的档案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2.1使档案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更加科学

信息技术因为其高效性而使得档案信息的采集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首先了解的是,疾病档案在疾控中心有着非常核心的作用,是在一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时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判断的依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输出pDF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其次会建立文件目录来使信息更加有条理,而且电子档案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达到统一。一个完整有效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对疫苗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会对系统进行不断地升级以满足档案资料的不断补充。

2.2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电子档案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标准化的信息档案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疾病预防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给医疗事业的改革提供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利用信息技术,对疾病预防的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分类管理,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通过关键词的筛选来找到更加精确、更加适合的疾病预防信息资源,弥补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查找工作上的繁琐。标准化的信息档案还适用于预防医学工作者阅读,为医务人员撰写论文提供有效依据。

3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上的应用

3.1更好的与民众沟通互动

首先,疾病信息平台上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知识的了解。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明显提高,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来获得医学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疾病信息平台可以对网络上的医学信息进行识别、筛选、过滤、整理,将人们感兴趣的疾病预防知识及时的总结,普及医学知识。因为民众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相应的医疗卫生知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量,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现代医疗机构的又一伟大突破口。

3.2提高了疾病的防控效率

在没有建设疾病防控的信息平台时,向国家上报传染病信息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仅需要几秒钟,患者一就诊,他的信息很快就由医院的HiS系统上传到区县平台、到市平台、到国家平台,效率提高了很多,从源头上避免传染病的漏报。正是因为卫生管理者可以时时监测到一个地区的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情况,所以可以及时调整政策,制定相应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另外,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的效率,用条形码代替原先的手工接种卡。建立的数字化预防接种系统老百姓可以实时在线查询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随着电子监控系统在疾病免疫上的应用,逐渐开始对免疫疫苗的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4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4.1信息技术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分类

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分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结核病信息系统、学校症状信息管理系统、儿童肺炎监测管理系统、犬伤暴露报告系统、医疗机构监测信息检测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基础支撑平台、GiS平台系统、慢性病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经过相应的数据采集,将信息整合到公共卫生数据采集统一平台,再上传到数字疾病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信息处理。正是因为完善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安宁舒适。

4.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建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在面对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可以使政府做到有条不紊的实时监测与控制,还可以规范在平时各种医疗防控一线的具体措施如儿童肺炎、狂犬病的治疗等。而且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运行的好坏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体现,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要经过反复不断地测试和实践才能在疾病爆发时得到更好更快地应用。所以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自动更新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5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上的其他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还可以拓展到各个方面去服务和预防疾病。如将信息技术与气象技术合作,分析各种气象数据与流行病的发生概率,找到空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向老百姓发出预警。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含量高,经费投入大,人才队伍强,所以要通过远程教育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培训。毕竟,基层疾控人员业务能力建设、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也是构建疾病防控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都是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

6结论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7

按照市委试点办、卫生局党组的要求和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疾控中心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五查五看”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扩大会议进一步梳理归纳,并经职工群众和服务对象评议,现对__市疾控中心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几年来,市疾控中心紧紧围绕建设、改革和发展这个主题,加强思想作风教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狠抓业务工作质量,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疾控能力得到提升。争取并完成了综合实验楼和精神病院两个国债建设项目,总投资960万元,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实施了国家实验室设备和车辆配备、传染病报告网络建设等项目,新增实验室检测仪器和工作设备80多台件、价值240多万元,检测检验能力得到加强。落实了28.66万元的中央转移支付疾病控制子项目,推动了重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和计划免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了卫ⅶ、卫ⅹ、gavi及结核病、计划免疫、艾滋病、地方病等疾病控制项目十多个,新增设备和项目经费近300万元,加快了单位发展步伐。制定了《__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总体预案》等各类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13个,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了省计量认证,建立了2个部级实验室,艾滋病、麻疹实验室规范管理获得省级认可资质,承担3个部级和8个省级疾病监测点任务,有八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通过项目带动,基本实现了房屋、设备、技术和管理四配套,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以思想作风教育为主线,职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围绕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能力,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人员1500多人次。坚持教育惩戒并举的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职工队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步调总体上初步统一,尽职尽责、勤奋敬业、优质服务、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初步形成。最近还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模拟演练活动,开展了职工登山活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做奉献”主题演讲比赛,丰富了职工文体生活,锻炼了队伍,凝聚了人心。

三是以业务建设为基础,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建立了延伸到乡卫生院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乡镇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到98.4%,传染病报告及时率达到93.24%,审核及时率达到98.65%。预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及时、科学地处置了3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了非典、人禽流感、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疫情,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96.71%,“四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以党政领导干部、农民工和大中专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艾滋病抗体筛查和高危行为干预为主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已覆盖全市。以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为核心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免费检查和治疗肺结核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谋划举办了全市结核病防治知识电视竞赛,组织开展了对各县区的地方病、结核病、计划免疫等工作督导,基本完成了农村生活饮用水的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组织开展了a+c流脑疫苗、腺腮炎疫苗、风疹疫苗等预防接种工作,指导处理了一起风疹暴发疫情,开展了3.24结核病日、4.25计划免疫日大型社会宣传活动,各项业务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初步建立了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编印了各项规章制度汇编3本,全体职工人手一套,坚持职代会制度,大力推行了事务公开。完成了泾川两所的整体搬迁,解决了一个单位分设两地办公的历史问题,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结合今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召开了全市疾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年工作,实行“四级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心与市卫生局、各县区疾控中心及各科所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靠实了责任。组织开展了对各科所的工作调研,基本掌握了单位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基本问题。根据单位职能和工作需要,整合了内设的综合门诊,单位整体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二、影响和制约全市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目前影响和制约全市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在全市疾控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四个不到位”:一是财政保障不到位,投入机制不健全。为了维持日常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大量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三是疾病预防控制手段和应急机制不到位,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落后,应急能力不足,从病因查找、病原确定、主要防控环节的把握上都不能迅速应对。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到位,达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平均公共职能完成度为54.8%,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综合评价满意度只有62分,我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差距更大,特别是“重医轻防”的思想在部分医疗机构还比较突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预防为主的职能发挥不到位。

从市疾控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主要是“五个不相适应”。一是人、财、物配置的瓶颈制约与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能不相适应。市疾控中心现有职工88人,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人员仅占10%,与国家40%的要求差距甚远。大学学历和高级职称分别占16%和8.8%,而工人却占到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引进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等急需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进展缓慢。疾病预防控制设备数量不足,a类检测检验项目的开展率还达不到30%,实验室设备与检测能力离国家《指导意见》和疾控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我市的疫苗种类将由原来的5种扩大到11种,现有的冷链系统容量仅能满足工作需要的1/2。二是内部管理工作机制与单位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有些制度流于形式,制度的约束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三是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与疾控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观念相对比较薄弱,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疾控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四是疾控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程度与当前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以规范管理、科学监测和宣传培训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疾控绩效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五是经费投入与全面履行疾控工作职能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决定的每年10万元计划免疫经费、结核病控制项目每年2.5万元的配套经费一直没有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物资储备、疫苗冷链系统运转和督导检查等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保证,加之实施国债建设项目后欠帐100多万元,单位发展步履艰难。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有主观努力上的不足。

从客观方面看,一是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卫生职能偏废”是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引进人才受体制、编制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三是受“重医轻防”观念的影响,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更新疾病预防控制仪器设备的能力不足,监测手段和疾控能力不高是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四是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后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卫生监督与疾控机构职责不明确、运行机制不顺畅是影响疾控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要问题。

从主观方面看,一是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主动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二是深入基层调研指导不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推动整体工作发展上缺乏实招。三是抓干部职工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力度不大,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理清工作思路,促进疾控工作科学发展

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在进一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的同时,“抓好一个基础,加强三项建设,突出三个重点,推动六项工作”,促进全市疾控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抓好一个基础”,就是要把学习放在基础地位,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突出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加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加强对现代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努力使班子成员业务知识和工作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学习,自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基层干部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指导新实践,促进新发展。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疾控工作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原则,把学习成果落实到促进单位建设、推动全市疾控工作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上来。

“加强三项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疾控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推动疾控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疾控队伍又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群体。首先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干部职工队伍中去,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干事创业的氛围,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体育活动,注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事业激励人,创造一个风正气顺、团结共事的工作环境。其次,要进一步整合、配置好现有的人力资源,改革不符合单位科学发展的内设机构,适当调整不能适应岗位职责的工作人员,使那些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促进疾控事业的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靠实每个人的职责任务,增强职工队伍的事业心、责任感。第四,要加强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中心是卫生系统的窗口,各科室又是中心的窗口,每个工作人员都是单位形象的代表,要教育职工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组织开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主题活动,逐步树立疾控队伍的新形象。

二是加强疾控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通过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通过对岗位自学的辅导和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建立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定点实习单位和业务合作伙伴单位,促进学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通过加大经费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争取计划内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加强硬件建设。通过国家对实验室设备装备项目的落实,增加疾病监测手段;通过对现有人、财、物资源的整合,提高监测检验设备的利用率;通过依法规划、科学规划,有计划地改造实验室布局,并争取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市政府等多渠道经费支持,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提高卫生检测检验质量;通过有计划地添置部分检测仪器,提高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三,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通过进一步明确科室职能,在具体工作中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科室管理;通过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通过对各个岗位、各个层次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中心全体职工都懂管理、会管理、配合管理,解决中层干部不敢管理、管理医师不会管理的问题;通过开展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建立市、县(区)两级疾控中心和单位各科室的规范化管理、考核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推进全市疾控体系和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和管理中发现的漏洞,及时清理、修订、补充相关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要不断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增强职工的遵章守纪意识,不让制度流于形式。特别是要加强考勤、学习、培训、集中采购、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完善,建立一套系统完善、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突出三个重点”,就是突出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加快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步伐。

一是突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严格落实综合性防制措施,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提高疫情网络的管理水平,传染病爆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和处理率都达到100%。加强对麻疹、腮腺炎、流感和人禽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防控,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指导崆峒区和华亭县完成部级出血热、病媒生物鼠蚊监测点工作任务,实施《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提高伤者的规范处理率和狂犬病疫苗接种率。

二是突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开展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强化对基层的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方案。以县为单位周岁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85%以上,适龄儿童建证率90%、建卡率95%。加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步伐,80%以上以的乡在年内建成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5月底全面完成县、乡、村三级合格预防接种门诊(点)建设工作,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加强生物制品及冷链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全市疫苗接种使用动态和免疫覆盖情况,增强疫苗安全性。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和处理,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覆盖率达到100%,规范处置率达到90%,报告及时率和调查及时率达到80%以上。

三是突出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正在开展的各个项目,不断健全和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落实全球基金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中央转移支付项目、gavi项目等各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措施,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和衔接、沟通,积极争取艾滋病、地方病等新的疾病控制项目,借助项目促进单位的发展。

“推动六项工作”,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结核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检测、精神卫生等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抓好结核病控制。继续实施《__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__—20__年)》,进一步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的覆盖率和实施质量,稳步提高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追踪到位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病人家属筛查率等结核病防治工作“五率”。

二是抓好公共卫生检测和应急处置。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种类调查,掌握接害企业(单位)本底情况,市直和省部属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种类调查覆盖率80%,职业卫生建档督导覆盖率100%。规范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推进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调查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和技术方案,做好应急物品储备,全力做好卫生应急保障工作。

三是抓好艾滋病预防控制。继续组织实施《__市艾滋病防治规划(20__—20__年)》,指导全市做好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和vct工作。完成公安看守所和__监狱监管人员hiv抗体筛查工作,指导五个干预项目县开展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全面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党政干部艾滋病防治政策知识宣传培训工作,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5%以上。

四是抓好地方病防治。认真组织实施《__市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__-20__年)》,督促、指导各县区开展碘盐监测,以县为单位督导覆盖率100%,盐样抽检任务完成率100%。规范开展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8个监测点的地方病防治监测与病情调查工作。

五是抓好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服务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程,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要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最核心问题,不断归范病院内部管理,通过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考核验收。加强扶贫济困病床建设,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精神卫生工作,组织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扩大病院宣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落实重点人群精神疾病监测与防治,促进精神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是搞好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宣教工作,全年集中宣传活动不少于10次,提高群众防病保健意识。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数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2-0000-02

SomeissuesStudyon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FilesDigitalizationBuilding

ShiRongrong

(ShaoxingCDC,Shaoxing312071,China)

abstract:withtheadvancesinscienceandtechnology,digitalrecordsmanagementhasbecomemoremature,theimplementationofdigitalfilestoimprovefileinformation,standardizedlevel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intheirdailyworkandpublichealthemergencies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disposal.tomeetthenewsituation,thecause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needsof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tospeeduptheprocessofdiseasecontrol,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hasbecomeanimportanttaskofmodernization.Diseasecontrolfileinformationisthe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inevitabletrendofrecordsmanagement,thispaper,startingfromtheproblem,discussedanddiscussedabout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ofdigitalfilesintheprocessofbuildingaseriesofproblemsarise,andputforwardrelevantproposalsfortoshareandreference.

Keywords: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Filemanagement;Digitalization;Research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公共卫生部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当前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建设过程中,公共卫生部门已经开始注重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但是还不够完善和系统,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进而对其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疾病控制系统信息档案管理现状

(一)档案材料以及数据来源的整理问题

1.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信息量的高速增长,疾控机构经历了SaRS、禽流感、水危机等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疾控机构所承担的防病业务工作不断深入和扩展,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和工作要求也日益提高,对疾控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处于动态管理过程,有许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信息内容和来源较多。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上级主管部门、下属各县市区疾控疾控中心、各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信息来源较多,覆盖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

二是信息载体较多。随着办公“无纸化”的发展,疾控工作应用的电脑、传真、扫描机、复印机等也越来越多,电子公文的产生,改变了原有资料保存模式,档案载体多样化。

三是信息管理比较局限。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业性强,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开展中形成的资料由疾控系统封闭管理,也为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资源的共来诸多不便。还有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应用操作管理阶段,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不强,从而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应有的功能

2.基本材料的采集和整理之后,对其进行数字化的编排和管理是实现有效的数字化的管理的重要步骤。但实际的数字化中,对于如此多而复杂的信息极易出现混乱与错误,如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的常识性错误等。

3.疾控业务信息档案的日益增多和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原有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也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尤其在业务信息收集上缺乏明确的分类和工作要求,在业务信息整理、保存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流程管理和环节管理,在信息档案资源利用上缺乏现代化的手段。

二、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数字化建设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同时剖解开来就是一项相对比较繁琐和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者必须有效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每一项工作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开展数字化建设就要从这些细节入手,具体维护和建设好完整的档案数据库。具体而言,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一般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基本数据的整理和建设。整个档案库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数据整理和建设,没有完善的数字化整理和编排,那么后续的相关整合与管理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开展整个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基本数据的维护和整理。

2.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首先加强对档案工作信息意识的培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其中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及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使档案工作者具有运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处理、传输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档案工作者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学习,使档案工作者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具有较高的理性认知和敏感性;再次是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相关知识和外语的学习,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者信息化管理水平。

3.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引进和采用信息化网络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化系统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运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创造更好的条件。

4.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我们知道,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进行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5.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有所不同,这就给集成到档案的数据库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做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从而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在加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强相关的管理和领导,这是做好数字化管理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知道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资料的数据大多数是连续积累多年的系统数据。它从各个层面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态,生活模式,自然环境,各种疾病发生及流行态势。因此,从系统科学思想出发去认识疾控档案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许多要素组成疾病的流行与其中的某些要素有重要的关系,研究这些关系及其规律性有助于对疾病的长久可持续控制。从这个角度看,疾病控制档案数据具有原始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对档疾控案数据的丢失是不可弥补的。疾病控制档案的有效管理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档案的专业特点,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对业务信息档案的管理。细化对信息档案的分类和资料的整理范围,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资料形成过程环节的监管,强化考核,提高档案质量,与此同时还要加大了对档案工作设施的投入,并利用计算机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保证了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的正常运行。

3.加强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引进和投入使用,疾病预防控制的数字化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工具,所以,在进行相关的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和引进先进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开展工作。从而把数字化的建设工作做的更加系统化、同时实现高效的运作。

参考文献:

[1]马绪超.档案开放公布中的法律规定探析[J].档案,2002,3

[2]郭艳霞.档案开放的新视角[J].档案学通讯,2002,4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9

1疾控体系建设发展迅速

1.1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率县区级以上医疗机构达到100%,乡镇卫生院达到95.65%,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审核及时率均达100%;医疗机构死因网络报告率93.86%,为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1.2基础建设明显改善,至2008年鸡西市及三县(市)疾控中心都新建了实验室和办公用房,累计1万余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占45%左右,极大改善了检验条件和办公条件。各级专用实验室建设逐步加强,1000级净化实验室共5个,p2实验室3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3个。市疾控中心依托国家日元贷款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新增了价值1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通过计量认证的检验项目增加到了6大类377项。各县(市)疾控总价值100余万元的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装备已全部到位,促进了全市疾控机构检验检测整体能力的提高。

1.3人力资源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所在,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我市各级疾控人员力量逐步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占工作人员总数的比例比5年前增加了7.6%,大专以上学历构成比比5年前增加了近40%(见表1),卫生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构成比增加了50%左右。

2坚持“以人为本”,疾病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2.1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得到有效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稳步推进

从2003年的抗击非典,到如今的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一系列的重大传染病防控,我市各级疾控机构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同时在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计划免疫、慢病防治工作方面,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日常工作,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免疫规划单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9.81%、糖丸疫苗100%、麻疹疫苗99.95%、三联疫苗100%、新生儿乙肝疫苗99.93%,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99.07%,五苗覆盖率99.81%。

2.2健康危害因素监控逐步发展

各级疾控机构开展了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等领域的多项监测、评价和干预工作,为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

2.3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疾病控制;资源整合;原因分析

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以及千家万户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境地?现在结合实践,谈一下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

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现在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且如今人员少、专业技术相对缺乏、人员素质差。主要工作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儿童保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慢病管理、农村卫生服务均等化、传染病的防治与监测、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疫源地消杀等等方面的工作,简单点说除了临床诊断与治疗之外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由于做好这些工作不仅仅取决于疾病控制科一个小小科室的努力,它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人民的理解和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因此我认为目前农村卫生防疫工作面临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程度低。由于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上所有这些相关的公共卫生危害尚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或极少威胁到他们,使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卫生防疫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存在着漠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纵容、包庇的态度,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极难开展,造成了工作的极大被动。

2、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地区是经济欠发达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大部分人也只是刚填饱肚子,他们没有余钱为自己的健康投资。有了病则能抗就抗,住院治疗者微乎其微。

3、侥幸心理和盲目从众心理。“我们家孩子从来没有打过预防针也没有得过病”、“别人家的孩子都不打预防针我们也不打”,这一部分人存在着极大的侥幸心理和盲目的从众心理,总认为噩运不会轮到自己头上从而延误接种。还有一种人群虽说打预防针的意思高但是人家就是盲目崇拜县级以上疾控的接种点接种。什么进口的、新出的疫苗盲目的追逐。

4、社会阻力大。卫生防疫所在农村无职无权,每开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别的职能部门配合,否则无法进行,但由于社会上的不理解,他们总认为我们办每件事都是受利益的驱动而不予配合,人为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5、卫生防疫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卫生防疫人员处在卫生防疫的最基层,隶属于卫生院,卫生防疫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太低,有的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因此人心思动,甚至思谋再寻出路,从而对工作也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6、面对挑战出现徘徊现象。如今国家已经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新的调整,对第一类疫苗实行全部免费,本人对国家的这项政策非常赞成,这是党和政府对儿童的一种关爱。但是如今的疾控部门却为了自身的福利待遇变相的对第二类疫苗进行宣传接种,有赶超一类疫苗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家长对此相当的反感而又无可奈何。同时此现象也反应出了,工作待遇的及其低下而不得以为之的现象。

7、建立计划免疫接种平台。无奈停滞、虚假、不能共享现象相当普遍。此现象造成流动接种人群接种资料不共享而出现漏卡、漏证、接种信息不完整。违背了国家进行计划免疫信息化管理、各地接种信息资源共享的初衷。

8、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相对薄弱?。乡村两级虽然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体系网,但是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相关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完全跟不上,都是靠各乡镇疾病控制自筹资金进行配置。

二、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疾控机构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受编制、财力等客观因素制约,目前仍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履行职责,人员编制没有达到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二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域内每万人口应配置疾控工作人员1.5-2人的标准,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疾控工作的任务日趋繁重,责任日益重大,人力严重不足的矛盾犹显突出。

2、疾控机构建设项目虽然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由于财力的原因没有到位,工程欠账较多,疾控中心仍是负债运行,更谈不上添置设备和进行人员培训。

3、疾控中心由于财力问题设备设施短缺,现有设备老化,监测技术落后,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系统培训,服务能力不足,工作开展不够全面等亟待提高。

4、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非典、人感染禽流感防控应急储备不足,传染病报病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5、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还需加快进度,政府的计划免疫补助经费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6、艾滋病、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不敢有丝毫松懈和马虎。

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费少,干预工作难以开展。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问题解决思路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产生与执行,现在与今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力度,力争人员队伍得到充实。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在全面提高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的基础上,把建设重点转移到健全职能、增强能力、改善服务、转换机制上来。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逐步更新和补充疾控机构设备装备,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严格人员准入,加强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充实现场处置力量和农村、社区力量,积极深入基层,做好公共卫生工作。认真进行疾控中心的规范化建设项目,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和疫情监测系统,形成以乡镇为单位的网络直报系统,加强疫情信息分析利用,建立健全由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严密防控非典、人禽流感等突发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生。四是加强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建立起规范、科学、有序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畅通、快速、准确、标准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争取防控经费,落实应急储备,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积极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认真执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免费接种、疫苗分类管理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加紧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实施进度,积极争取政府投入,落实疫苗接种工作经费。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提高“七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消除免疫空白,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持续做好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3、加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人禽流感、艾滋病、非典、结核、肝炎、麻疹、腮腺炎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提高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做好疫情监测,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三是坚决落实防治政策和措施,务求落实到基层和患者身上。特别是加强艾滋病和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结合基金项目,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社会各方面的防控责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措施,强化监测与防治,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保持我市低发低流行态势。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项目为依托,继续对传染性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把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在100%。认真探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新思路,加强健康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抓好碘缺乏病等主要地方病的防治,加强防控能力,完善工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