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如何提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34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1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习方式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历史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精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化历史,领略历史的奥妙,燃烧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历史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结合我的一节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节历史课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讲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教学内容,让学生选出三位同学宣读他在上节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上完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假设你是一名近代的普通中国商人,你将如何经营你的生意?这三位同学是这样设计的:

甲同学:我投资纺织业,先从外国进一批洋纱洋布,与同行一起研究,研究出其中的技术,在手工业同行中进行推广,将中国的土纱土布做得更好,把洋纱洋布比下去,再输出中国。(方案一)

乙同学:我会开办一个轮船零件配制厂,原因是从经济实力和背后,我都远远不如官办和外商,所以我不开轮船厂,赚小钱的办法实用且没有太大的风险,不会树大招风,受到排挤,既获得了利润,又立于不败之地。(方案二)

丙同学:我会开一家饭馆,要求我做的饭味美价廉,这样吃饭的人就多了,当然钱就来了。(方案三)

我在这三位同学宣读完以后就顺势提问学生哪一种方案可行,并说明原因。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的意见是:

方案一:可行但不能用于手工生产,因为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器生产抗衡这已被事实证明,还要有好的技术人员(全班44人,20人投票);

方案二:不可行,因为当时需要的资金大而且当时的轮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员手中,普通商人是不可能进入的(但仍有5票);

方案三:可行,但利润太低(10票);

紧接着教师就因势利导地提出:“同学们,你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研究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再来评析”。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所以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很是关键。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有实效。从而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长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二、引思铺垫,变直为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如我在这节课开始之初设计的以上这几个问题,就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课堂提问不能一味地直来直去,这样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我在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上,并不是我们以前所做的那样直来直去地向学生发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而是将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让他们扮演了哪个时代中国民族资本家,从而为学生自己去想象、去质疑,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加上教师的精当点拨,不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结果效果是很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引思铺垫,变直为曲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抓重点巧设疑

教材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课眼”之所在,提问的设计抓住“课眼”,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点上,从而使学生围绕“课眼”理解,掌握全课内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联其他教学内容设计提问,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情景性问题为载体、用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充分参与性,积极思索问题的主动性。例如我在导入新课以后,先是利用多媒体把不同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演示出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把不同发展特点的原因填写进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清政府放宽了投资设厂的限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影响;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政府实行有利政策。

教师:为什么其发展只能是短暂的?

学生: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下主要从事轻工业,无资金、技术、规模;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时局动荡战争因素;得出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回来重新认识前面三个方案。

学生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主要方案竟是方案三。他们认为前两个方案在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面夹攻,更受到技术、资金和规模的制约,普通商人发展困难,前途渺茫。而开饭馆收入稳定虽也面临三座大山的压迫但相对来说一来民以食为天,二来技术资金要求不高,但面临战争以及物价飞涨的民国后期则也是维持生计,但总体来说较稳定。这样学生在回答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替换,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我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更进一步的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以上这三个方案的评价,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于是,学生各述己见,讨论热烈。

学生1:国家无前途,个人的理想无法实现;

学生2: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独立的政府;

学生3:中国资本主义得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会受到社会政治发展的制约。

在学生对这些感性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我顺势把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心境,学习效果不同,满足心理需求的心境能使主题增强智力活动,活跃创造性思维,发挥心能潜力。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积极地思考。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27-01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持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希冀能对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有所裨益。具体如下:

一、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但在很多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或热衷于单打一,把搬运课本知识当作根本的或唯一的任务。历史学科的功能和作用,不在于让学生们熟知和牢记那些残垣断壁与僵尸枯骸,以供其消闲怀旧,而在于通过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考测试的着重点,也是在于考生自身的这种能力。高校选拔新生的要求,就智力方面而言,不但注重考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注重考生在今后学习深造和工作实践中可能发挥的潜在能力。所以说我们的历史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提倡学术研究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其主要包括了艺术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充分利用其人文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注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意识。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来获得;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在这种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应当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时,有位历史教师对所学的内容经过认真分析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讲解其中的某些章节的知识(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师把这些内容课文分成几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样进行,既有参又有合作,结果同学们讲得都很认真。在讲关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时,有的同学还拿来了实物,并讲授自己在陶吧制作陶瓷制品的亲身历……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详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但最起码对自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仅学到了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初步体会和掌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也意味着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不断转变和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事实性”知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程序性”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证据效用等历史学概念和方法,则往往被忽略。其背后或许有着这样的假设:十几岁的学生只要具备足够的“事实性”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运用那些“程序性”知识;学生年龄尚小,那些史学概念与方法非他们所能领会,无须过早传授。然而,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事实性)知识的成长与儿童思考能力的提升并无直接关系。”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就要了解和掌握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对学科教学理论的研习。

2、要丰富专业知识

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笔者认为,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也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比如,教古代历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68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的进展中,发生过很多令人振奋,发人深省的事件,也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很多英雄的感喟,智者的思索,文人骚客的浪漫诗心。因此,学习历史可以让人更加明智,避免历史上曾发生的错误,以此来推动现在社会的发展。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上课质量的高低,而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密切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就与这两者有关。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不够重视历史这门课程

对理科生来说,他们根本不怎么学习历史,自然就谈不上重视与否的问题了,对于文科生来说,不乏有些学生认为,历史只是文科综合中的一门,所占的分值也是有限的,而且历史和政治、地理相比比较容易一点,只要记住重点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导致的结果,就足以应付高考了,历史知识比较直观,最重要的就是背诵。考虑到这些,对历史的轻视就在所难免了。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毫无教学艺术可言

实际上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需要老师精心研究教材,创新教材,提前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只有备好课,老师才能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安排好讲课的顺序和步骤,先易后难,或是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动作表情,还有语气的变化等,这些都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而大多数高中历史老师并不追求什么教学艺术,教学质量,课堂上的气氛是毫无生机可言的,使学生感到死气沉沉,压抑难耐,试想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如何能做到快乐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呢?还有些老师上课毫无激情,语言干瘪,把一节课上的是平淡无奇,学生受到老师这种情绪的影响,自然也无心情学习了。

要想提高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和学生首先要做到重视历史这门课程,其次,老师要使自己从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为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找到适合学生学情和发展的教学手段,学生要做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历史的价值,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具体来说,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用灵活多变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自我国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目标就变成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也就是变以往的直接传授知识为现在的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探究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发现知识,而且这样还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就需要老师认真,精心地研读教材,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创新教材。

以往老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认为教材就是权威,也没有想过自己要去创新教材,教材里面有什么,自己就讲什么。新课改实施之后,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论的观念,了解并且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这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实施的时候,能不断被丰富,不断被完善。

教师还要学会对教材进行评价,比如,历史老师要学会对历史教材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也要进行评定,看看所使用的教材的编写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有些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并不一定是适合本学校学生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果所使用的教材不适合学生的发展,那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新的开发了。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看来,课前几分钟的导入语是多么的重要。高中历史课总是在上午的后两节,或是在下午,这就需要导入语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了。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有的在睡觉,有的在思考上节课遗留的问题,总之,学生此时的注意力被各种外物所分散,老师要想集中学生对历史课的注意力,就需要用一个特别的,有趣的导入语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或是播放歌曲,视频的方式,或是向学生提出一个疑问的方式。无论使用哪种导入语,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导入语一定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不然,会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反而不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老师如果要准确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沟通可以使学生与老师达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沟通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使学生得到不同的但是比较完美的发展。除了要学会与学生沟通,还要学会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师要了解学生,就要学会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他们的喜好,兴趣,学习习惯等。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4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有效性

一、以新引趣

历史教学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喜欢看一些历史有关的书籍,平时的谈话和语文的作文练习中,也常常引用历史典故,滔滔不绝。但同样这些人在历史课堂上却无精打采,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对历史的兴趣难于转化为历史学科的学习优势呢?有学生说:“历史教科书就象是抽掉了血肉,只剩骨架的白骨精,教我如何能爱她!”确实,历史教科书讲述较为简略,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趣味性少。再加上政治气味浓,观点滞后,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喜新厌旧或许是人的本性吧。即使我们维持生命必须的一日三餐,也是要变着花样翻新的,如果长期同一样菜,即使是最爱吃的,最终也食之无味而感到厌倦的。现代教育论认为,我们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要让学生乐学、有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加进新东西,新鲜、新颖、新奇,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对历史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花样的翻新:

1.教学模式要变化

不应该都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由老师把学生的一杯水倒满,还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辩论赛法,编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剧的表演,小记者报道大会的情景等方法。

2.史学信息的输入要新

每一门学科都在进步,历史也不例外,因此要及时传达最新科研成果,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在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美女,到底是中亚人?还是西亚人或者西域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兴趣。

3.教学手段的变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丰富的、生动的资源优势,更直观展现历史的生动,人物的鲜活。

4.知识结构的重组

如十年建设时期,我是按照中共成功的探索,出现的失误,十年成就来重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符合高考命题的要求。

5.教学内容的更新

考试中心经常命制一些题目针对教科书严重落后的观点,给予致命一击,迫使教材进行修改。因此要走在教材前面,引入新的观点,关注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二、以抓促实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社会的认可,教师要想得到家长的承认,同行的认可,必须拿分数说话。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很久了,但真正全面落实还很远,我们老师还是不得不“戴着手铐和脚镣跳舞”。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全力以赴对付会考、高考,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上课还是要围绕“考试”这个核心在转,教师一方面要领会考纲精神,钻透大纲精髓,突出重点,落实考点,精心选择练习。另一方面要抓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全面打好基础是关键。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我克服急躁冒进,采取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注意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抓落实,通过提问,检查作业,督促学生预习,看书和练习的完成,答题的规范等,争取逐人逐节逐章过关。

在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我采取多鼓励少批评,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的策略,不让学生产生与老师对立的情绪。我常想,当一两岁的小孩子在学走路、学说话的时候,小孩子能迈出一小步,能说一个字,我们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和鼓励,而不会因小孩走一步摔倒,就一巴掌打过去,说“怎么这么笨”。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小孩未来能跑能跳,能一句接一句流利的说话,甚至滔滔不绝,应该说幼儿正是在大人鼓励的目光下茁壮成长。那么,现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缺点,就严厉批评,苛刻求全,一叶障目,而看不到学生成功的未来?因此,通过鼓励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曾有这样一付对联是讽刺的作风,“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想面对学生,该如何选择我们的做法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以活求巧

“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值得我们穷尽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和探讨,早在我国古代,孔子、朱熹等就提出“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教学主张,当今的教育学、心理学也根据人们的心理、生理特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指导我们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在谈到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毛问:如何让猫吃辣椒?刘少奇说:把猫抓住硬灌进去;说:让猫先饿几天,然后把辣椒包在肉里让猫吃下去。认为用武力和蒙骗的办法不好,他说:把辣椒涂在猫的屁股上,当他感到火辣辣时,就会用嘴去舔,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高兴。这就是方法和策略问题。我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管教,也得管学。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将教学内容更好更快让学生掌握。例如,在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时,我就出了这样一个谜语,“日本投降原因,猜一中国历史人物”,学生来了兴趣,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说出蒋干、毛遂、屈原、苏武、共工等人物,既有的贡献、中共的努力,也有苏联美国的援助,最根本的是反法西斯国家结盟共同作战,我想当今主席连战最恰当了。又如对唐朝一章内容的复习,我仅画了一个坐标轴和一条抛物线,标上时间及一些重大事件,唐朝的兴起、发展、强盛、衰落、灭亡的全过程,就一目了然。把过渡时期一课的内容,仅化为几个数字:“一章5、4、3”,实现高度浓缩,把书由厚变薄。

其次: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反映“学时容易记时难”,教师除了介绍如何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几个环节外,要努力向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的记忆方法指导,如纲要浓缩法,音韵歌诀记忆法,串线法等。如在讲述洪秀全永安分封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时,学生常常要混淆,分不清东西南北,我根据五个王的方向和姓名编成一则天气预报,即东洋(杨)消息(萧西),北纬(韦)+(石)-(翼)度,吹南风(冯)。学生就记得又牢又准确。又如《天津条约》内容一大段,我则把它简化成四个字“公开行贿”,公即公使进驻北京,开即开辟通商口岸,行即外国兵船和军舰,外国人可到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游历、经商;贿即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又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则把它简化成“解开死结”四个字。学生也记得又快又准确。

四、以勤求博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5

一、对复习课进行准确的定位

若复习课仅定位于解决几个题目,以题讲题,这样的定位就比较低。因此教师要合理定位,找准复习课的重心。一是要领会历史考试要求,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二是复习计划制定要重知识基本结构的梳理、重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重新课程理念的灌输。复习本就是一个“串点成线”的过程,教师要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梳理知识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能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复习计划作出调整,切实保证复习效果,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要抓住重点,在合理分析的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探索、固有经验达到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明确指出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并让学生明确地带着重、难点直奔本节课复习的主题,在重、难点已确定,方法已明晰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高效地开展历史复习。

二、引导学生把握好复习策略

1、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多练”。复习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错误的防止和纠正策略外,应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获得提高。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自己适当减轻自身的负担。当然,练习时,教师应该慎重地思考“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同时,做题是历史复习的重要环节,千万不能让学生养成应付的心理、完成任务的心理,而要学生以追根刨底、弄懂弄透的决心,力争解决一道题,带动一类题,弄透一大块的复习观。

2、查漏补缺。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复习前摸清学生中的“漏”和“缺”非常重要。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平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复习课之前,作些摸底调查也非常必要。了解到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找准重点、难点,找准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地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3、发展提高。发展提高是复习的又—重要目的。但发展提高,不是让你搞一些又繁又难的题目去“整”学生,而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复习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应让大多历史生除了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外,更主要的,应该让学生在思维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特别要注意发展提高学生的发现探索历史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三、重视复习课的全过程

1、优化复习课的例题、习题。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由典型例题出发,编制题组,优化例题、习题,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一体化,一方面可以强化基础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训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培养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复习效率。

2、细化复习课的全过程。复习课的教学过程设计要详细明了,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老师要有自己复习的意图与设想,大胆改革知识的系统性结构进行合理重组,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知识盘点及知识结构的构建,若基础差,要加大力度,若基础好,尽量将知识点串连在题目中落实。二是在复习课中要授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落实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结论要有开放性。不要只设计一些低层次的问题(基础题可另外限时完成),要更多、更细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结论的好问题。

3、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师面对的是认知、思维、历史学习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这些差异不能简单的视为“好与坏”、“强与弱”,因此在选题时避免选择需要特殊背景知识才能解决的习题,选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已有的历史经验,给他们提供适当机会来表达自己的历史才能。所选习题的背景知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所选习题的内容与结构应当科学、题意明确,不产生歧义,让每个人都高兴地参与到历史活动中来,让每个人智慧的细胞都进发光芒。既要有效地关注了历史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要求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学内容也有原来的讲台授课向学生自主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式发展。这些有素质教育要求延伸而来的教学方法,正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本文就以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为介入点,浅析这种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有效性。

一、当今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优缺点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初中学生培养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初级过程。初中中学生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人物、事件,可以扩展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体会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甚至对今后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所以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相关教师可以深入讲解中国历史的典故,来增进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国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可以成为历史教学的优秀素材。另外,中国曲折的民主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和爱国情感。当然,中国两千年的应试教育制度,也造成教师以应试为主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地将灌输知识作为首要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是党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最主要的缺点之一。

二、如何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面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新课程要求广大的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摸索新的思路,以更广泛的角度和宽度去传授知识,迅速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的课程,历史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历史的兴趣,才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能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呢?一堂历史课,可以从多学科入手,将学生的兴趣点提上来。比如在讲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时,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以及红军生死存亡的转折点时,就可以将语文课文中的《长征》导入课堂中,进行一次关于长征的演唱会,等到学生兴趣提到最高点时,还可以将历史事件和时间做成连线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体会长征的艰难,从而深刻感受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讲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可以借电影短片或图片展的形式,展示圆明园被烧前和被烧后的对比情况,从而将那段屈辱的历史表现出来。

其次,组织历史兴趣小组,采取组组互动的形式开展历史课。历史课的教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引导组与组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布置任务,让组员提前准备材料,然后从组中选出代表上讲台进行学生授课,然后让学生对教授的内容进行评价和解析,教师通过对学生观点补充,从而让学生体会历史的意义。

三、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多角度地备案讲课内容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多角度地备案,对讲课内容进行趣化,从而达到对教学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将朝代编成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还可以借助电影中的歌曲、电视中和戏剧中的剧情,将课堂的内容进行丰富。

四、讲练结合,二者互补,角色转变,凸显素质

初中历史的教学,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性和知识的相关性,必须使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量变产生质变,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围绕学生知识的积累性而展开,而学生知识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上,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把握讲与练之间的度,既不影响讲课进度,也不影响学生练习的量,使二者达到很好的互补。另外,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合理介入,深化补充,凸显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历史教学转变教学思想,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摸索经验,逐步形成以学生兴趣为主导,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导的学习型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兵.也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

[2]王德民.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7

关键词:历史;兴趣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内涵。要学好历史,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谓的兴趣是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笔者根据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本组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特从以下几方面略陈管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宣讲历史的重要性,用重要性来“逼迫”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

在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给每届中学新生年级上课前都要讲开篇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效果的确不错。开篇课中一个必备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基本的观点有这样一些,我略作列举,希望对历史教师同仁有所裨益。1.历史学对于治理国家有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政府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如历朝历代兴建后都要组织力量编写前代的历史。因为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历史具有“鉴历代之兴衰,以资于治道”的强大社会功能。2.历史学科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知识面。3.历史学科在培养思维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主观重视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让学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抛弃对包扩历史学科在内的所谓副科的轻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用名人胜地效应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

名人效应不可小觑,不仅仅体现在商业行为中。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世界观正经历着形成、演化到最终定型这一过程。名人的言行好恶对他们影响很大。若加以恰当地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许多名人重视历史。如主席一生钟爱历史,并从中获取智慧,领导人民获得了解放,缔造了新中国;同志曾说,“我们的干部,要读一点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现代史”。英国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到:“读史使人明智。”学生普遍对军事家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告诉他们:叱咤风云一生的拿破仑最终留给儿子的遗言是要好好读一些历史书,那么很多学生可能会因此改变轻视和厌恶历史学科的状况。这方面的事例非常之多,经常给学生讲授一些,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弥补教材编写之不足,丰富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与手段,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

提到教材编写的问题,要申明一下,关于改进教材编写等问题不在本文论述之列。在这笔者更多地是从中学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当然主要包括所使用的教材)、如何更新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

1.要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这是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应给予高度重视。多媒体的恰当使用会让死的历史变得活起来,让平面的课本变得立体多变,让乏味的黑白空间变成得五彩斑斓,让孤独的视听感官接受变成众多的感官参与信息吸收。

2.要大胆地改变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堂教学为广阔的社会教学。笔者在给一个高二年级讲授历史时,就足足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搞了一次题为“社会生活的调查与反思”的综合实践课,专门给学生放假,让他们通过调查访问身边的人了解生活的全貌,让他们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感性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撰写小论文。

四、拓广加深知识面,发掘利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闪光点”

现行教材资源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闪光点”呢?笔者根据本组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一些方面。

1.基于中国人都有重视乡土观念、家乡荣誉感强烈的状况,适当地利用发掘现有教材,插讲一些与家乡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会倍感亲切,兴致盎然。

2.历史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独具特色的鲜明个性等情感因素会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追赶时代,更新观念,勇于做“时髦”的历史教师,让你的课堂成为“时髦”的历史课堂

学生首先愿意接近你这个人,然后再走进你的历史课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有一种现象: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普遍受学生欢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教师与学生比较接近。因此阳光、积极向上、勇追时代而不是颓废、消沉、老气横秋的教师,坦诚直率而不是故作深沉的教师,平易近人、亲和力强而不是孤芳自赏、高高在上的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所爱。故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语设计要有吸引力。

2.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3.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再现历史情景。

4.引趣激疑,发现问题。

5.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录像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六、丰富课外知识

1.历史故事激发浓厚兴趣。

2.课外书籍开阔视野。

3.旅游能够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永恒的话题,是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创新的前提,更是新时代人才建设所必备的条件,笔者做了上述不成熟的探讨,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解决方法

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得枯燥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先从教师如何去做这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历史知识

历史构成于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整个领域。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历史知识。首先,历史教师要经常钻研历史史学著作,要做到临绝顶,览众山。其次,历史教师要弄懂教纲、教本,理清线索,形成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再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起码要熟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还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语言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其他如音、体、美等一般知识,都是初中历史教师做到博学多才所不可缺少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用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当讲到商朝的“炮烙之刑”时,可以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先让五名学生扮演历史剧中不同的角色,来表演“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片段,再现历史事件的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图示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和历史意义,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引入恰当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在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记得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段,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9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希望的。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该如何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呢?一下是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例:通过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观看《南京大屠杀》电影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这种导入方式,把教学内容情景化了,学生的动机也被激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二、增强趣味性,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可以增强趣味性。在讲《鸦片战争》时,分析中英贸易状况时,我讲到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所接受,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贾府这个情节,学生兴趣盎然。

三、测试巩固,反馈提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设计习题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1.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当堂巩固,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成功以树立其自信;2.布置作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3.设计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好试题讲评分析,并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写答卷分析和改进目标、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学科教学的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56

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在开阔眼界、历史传承、知识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历史学科改革的具体工作意见》中首次提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措施提升历史学科教学的成效。”在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和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对提升历史教学成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力争实现历史教学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这种新理念给历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目前条件下,如何提升历史教学的成效,尤其是面对中职学校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特点,对广大中职历史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1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对历史知识的传授、讲解,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以及在日常生活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教师对所有课本知识的传授都以应付当前的考试为主,历史教师单纯的成为了历史的传声筒,扼杀了历史本身的特点。学生长期受到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历史这门课程毫无兴趣可言,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应试教育的必修课程。可以肯定的是,应试教育还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历史教学,因此历史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自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2注重结合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智力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受自身能力等的影响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一个班级里就出现了反应敏锐、成绩优秀的学优生,并会得到老师的特别重视,相反,那些中下水平的学生不仅得不到重视,反而与“好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广大中职历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地知道素质教育是针对所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的,并不是培养所谓的优秀者,而且这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一个班级中,教师必须注重结合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并让其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其次,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特别照顾。最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发挥学优生的带头拉动作用,并在此过程中适当提升落后者的素质水平。

3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应该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做学习的主宰者,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很多历史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会不会”等词语来完成教学的沟通和互动,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活力。第一,教师应该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在传授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普遍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此时教师不能够通过灌输的方式“强行”让学生接受这个新知识,而应该遵循教学规律,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中来,形成自己的思维认知,最后真正变成学生理解的知识。第二,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不仅符合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积极性,使其思维在课堂上保持积极思索的状态,有助于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的巨人。

4开创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利用多种方式,积极创设多种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开设情境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第一,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的引入历史上一些历史名著、伟大的历史学家、数学故事等。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思维相应也会进入一个活跃状态。第二,结合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第三,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图文、声音等的展示,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

5注重对历史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每个历史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从现在历史考试题型中就可以发现出题者更多在考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题目往往涉及多个考点,即便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都理解到位,如果缺乏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既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知识体系化的形成。因此,广大中职历史教师必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讲解。比如:在讲述某个时间的外国史实的同时可以穿插讲述同一时间段我国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

提升中职历史教学成效是每一个中职历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实现这一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通过方方面面的措施,中职历史教学的成效才能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利俊.中职历史教学之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林永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