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课程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09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1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开发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园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以幼儿园成员为主体,根据各幼儿园各自不同的办园理念、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结合各幼儿园自己的具体特点和相应条件,来对其选择采用的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所编制的课程部分或全部重组并加以实施的课程实践活动。园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满足地方和幼儿园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教师、幼儿、家长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幼儿园发挥自已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正因如此,园本课程开发成为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园本课程建设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取向。

1存在的问题

(1)园本课程开发形式化。认为只有好的幼儿园才有园本课程,因此或是对园本课程的开发持消极观望的态度,或者是对于别人的园本课程照搬照抄,没有考虑本园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需要,使园本课程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园本课程开发随意化。认为园本课程就是一般所指的特色课程,因此往往都非常注重开发特色课程,以致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加入比较多的“个性化”的成分,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现下的幼儿园课程脱离了该年龄段的幼儿实际需要,进而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3)园本课程开发功利化。认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就是讲求特色、自编教材,因此过度重视形式上“园本教材”的编写,完成“园本教材”的出版,忽视园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幼儿的发展,表面上成绩斐然,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用功,有的甚至是对幼儿发展不利。

2成因分析

(1)教师的课程意识不足。长期以来,幼儿园课程往往倾向于通过教材、教师参考用书以及教学计划等文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怎么教上,很少考虑到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这使得教师对现有的课程亦步亦趋,缺乏对课程的诠释性及创造性参与,难以及时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课程实施情景对课程内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难以自觉地站在课程决策者的角度去组织和实施教学。

(2)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不强。园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要求教师根据所在地域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针对特定的幼儿群体实施课程,因此教师成为了课程重要的决策者与参与者。然而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教师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实践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很多教师认为课程研究对于她们来说很难,因而在设计主题时没有结合本园实际情况、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常常照搬、照抄,者对于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根本没法上升到理论高度。

(3)沟通不够。目前在幼儿园沟通的形式主要有非正式沟通和正式沟通两种,前者主要是教师在工作间隙就课程问题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更多的是在配班教师间进行;后者主要是由园长或年级组长主持的教研会议。然而配班教师间的沟通往往没有较为集中固定的时间给予保证,例如幼儿园出于教师带班的考虑,规定配班的两名教师分别在每周的周四或周五中午开教研会议,使作为园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同班配班教师反而没有宽裕的时间与固定的机会进行交流、沟通。同样,幼儿园管理人员与幼儿园教师间课程沟通则受会议时间、程序约束、受与会者之间的阶级因素影响,以致各人发言的机会未必充裕和平等。在很多情况下使得这种沟通成为了仅仅是教师将有关的课程问题反映给园长或年级组长,再由园长或年级组长直接对课程作出决定的一种单向行为。

3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管理策略

(1)创立共同愿景,增强园本课程开发的内驱力。课程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它通常遍布到组织全方面的活动中,从而使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例如幼儿园发展计划的制定,园长和教师在一起分析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课程园本化开发的方向、目标及具体内容进行充分的论证,让计划反映出对课程的期望与信念,使这个课程发展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全体教师的课程愿景,使教师能主动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积极参与,细心考虑,努力达成教育理想,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2)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园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园本课程开发中,将幼儿园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是必然选择。幼儿园可以成立分级学习组,第一级由园长、骨干教师、专家组成,为愿意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提供专业咨询,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级由各年龄段教师组成,经常性地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发展进行反思、探讨、交流与研究。例如在幼儿安全教育主题中,先由第一级学习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在全园的学习活动中提出问题,老师们一起探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最后再把有益的、适合的经验内容进行总结、整理,下发到各年龄组进行教学。这样上下循环,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协调、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打破幼儿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自然协作文化,最后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丰富生动的安全主题课程。

(3)转变幼儿园文化,营造园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所有的人类实践都是文化性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的。因此,园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需要课程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只有在新生文化的背景支持下园本课程才能顺利实施和发展。因此,幼儿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合作、宽松的氛围,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有意识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融洽的合作式的人际关系。例如对于课程的决策,园长经常和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教师一起分析课程现状,一起制订课程发展计划,一起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多多考虑教师经验与素养现状及现实中的困难,对教师的失误和失败给予同情和宽让,对教师参与园本课程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等等,让教师在一个充分被赋权、被信任、被支持的环境下,拥有发表个人意见、展示个人课程智慧的空间,使幼儿园形成专业、参与、开放与分享的校园文化。例如开展一些同课异构活动,为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用宽容、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指导,使教师都获得了进步。

参考文献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在近几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越来越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我园依托《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围绕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如何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切实、有序的组织主题教学活动,如何寻找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使幼儿园课程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这也是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的切入口。

面对新世纪,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着眼于课程的管理,去探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机制,使每一个主题活动得以充分的开展,为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管理课程的关键因素——领导审议课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科学实施,因此在实施主题活动课程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是:审议课程。

1.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我们知道,我们会审议各个年级的主题活动,但没有记载审议的情况,为此幼儿园能不断完善课程管理制度,成立以园长为首的课程审议小组,认真制订好课程管理制度、审议制度,明确审议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我们还设计表格作审议记录,有主题活动的审议记录表,开放活动审议记录表,使审议课程后留下第一手资料。

1.2加强课程审议,引领方向

在使用《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坚持以“把握方向、审议课程”为主线,充分发挥领导对课程审议的领导力度,把握好幼儿园课程选择、开发等关口。

(1)参与各个年级主题活动制订。幼儿园领导亲自参与主题教育活动计划的制订。如,在参与大班计划制订时,从校历表看这个学期较短,大家一致认为制订五个主题,四个综合活动丛书上的主题,即“小问号、我们在春天里、人们是怎样工作的、期待上小学”,一个班本主题。同时,又及时提醒各位老师“小问号”主题科学活动偏多,要兼顾社会、健康、音乐领域都要考虑制订进去。

(2)审议各个主题活动详细内容。在实施主题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与前一个主题衔接,在准备实施新的主题时,园领导进行再次审议课程。如:在审议大班第二个主题“我们在春天里”,每周的内容语言、健康、科学、社会各个领域比较平衡,但发现艺术领域中音乐活动缺少,在第七周中“瓶花”这一内容重复了,是否打印错误。于是建议进行修改、调整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3)指导参与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疑惑和困难是必然的。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权,给予教师自主开展教育教学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园长层也积极加强指导,对于一些活动的定位,是综合活动还是单科活动,如果是综合活动,目标是偏哪一领域的,现场指导,力求使教师在备课时学会选择、修改、调整,不断提高认识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并使预设活动更具实效性、系统性,坚决杜绝照搬照抄。

(4)深入一线听课监控实施过程。“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他终生实践的经验之谈谆谆告诫校长们的至理名言。因此,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参与听课,来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幼儿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更好的课程管理提供依据。如:小班的齐老师组织“我们的幼儿园”活动,自己一会儿定位综合活动,一会儿又改为语言活动,自己心中不清楚模棱两可,而且在《综合活动丛书》中,它有一个很清楚的目标,了解自己班级所在的位置,齐老师改成知道幼儿园所在的位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概念。对于青年教师在使用《丛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在青年教师身上反映明显,为我们管理人员在以后一阶段时间中指导教师实施课程、驾御课程指明方向。

2研究课程的基本策略——开展园本教研

“质量就是生命”,对幼儿园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但我们在指导教师工作时发现,教师并没有将理念在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是一起调整课程、研究课题、改革课堂、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

2.1聚焦教研活动,研中训,促进教师建立理念与行为新的联系

我们营造一种开放、和谐宽容的教研方式,给教师说的空间,还教师辩的时间,将研讨与培训有机融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幼儿园主题课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等文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2.2聚焦课堂教学互动,听中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聚焦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今天的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提倡教师当“太阳”,孩子当“月亮”,“月亮”只能绕着“太阳”走的教学方式,而是倡导教师、幼儿要频频交往与相互沟通。组织开展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明确听什么,怎么听,听了以后怎么磨课。如:组织五年以下青年教师教学活动研讨,针对五个教学活动进行了一课多研,听课老师耳听、眼看、手记、心想,听、看、研结合,对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做出分析和判断。对于上课的教师能认识真实的自我和隐性的自我,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及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对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又使新理念物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2.3聚焦教师,说中引,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专业成长

随着园本教研的开展,给每个教师创造了不断学习、反思的各种机会。在每一个主题实施前,认真组织教师对主题的“目标”、“环境资源”、“指导要点”等进行学习领会。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活动时间、场地等情况提出实施建议及修改意见,对有关活动内容进行集体磨研,最后确定实施方案。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将实施情况加以整理、记录。在每一个主题实施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主题实施情况的反思、交流、记录。这样将实施中个人经验、观点化为一种共享的资源,通过集体性学习的学习、交流,有效将群体对《丛书》内涵的认知结晶融入到个人的认知中,以此来启发、提示每一位教师各自检查、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

3实施课程的主导理念——环境与课程的整合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良好的课程环境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我们始终以幼儿为主,追随主题的发展,注意利用墙面、游戏等物质环境给幼儿感官上提供了直接的刺激,给幼儿营造一种全方位的主题氛围,吸引孩子们去探索、去思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主题活动中,真正以整合理念为导向,个性化实施新课程。

3.1强化主题墙创设研究,体现个性化

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主题墙创设也成为我们管理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内容,主题墙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墙饰,且体现个性有品位、有特色,体现活动性、教育性,让每块墙面都让幼儿有参与的机会,都成为幼儿表现表达的空间,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

(1)主题墙框架的产生。主题墙虽然应该突出幼儿的主体性,但不是盲目地抛给孩子,应该是有目的地引领孩子。所以小班主题墙创设可以老师先设定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其寓意所在。进入中班、大班后,可逐渐引导幼儿参与到主题墙框架的设想中来。如:在实施春天这个主题,中班老师组织孩子们绘画一节一节的竹子,用渐变的涂色方法涂竹子,教师用这些竹子拼接成一根根长长的竹子,孩子们添画上竹叶,这样就隔成明显的几大块内容“我找到了春天、春天可以干什么、春天的植物、春天的动物”。大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设计三只飞舞的蝴蝶,同时将小盒子进行简单的包装,设置成楼梯状的展示台放在主题墙下面,可以展示孩子的手工作品或一些亲子小制作等。主题墙的框架不仅起到点题、美化的作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将墙面自然分割,将墙面内容按照网络分类清楚地归类,同时也体现出孩子的参与性。

(2)主题墙的内容。主题墙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有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有幼儿教学活动或区域游戏中的作品、有调查表、有幼儿家长收集的资料、有幼儿的照片等等,有的是平面的,有的是立体的,给孩子提供展现自己的真正舞台,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3)家长资源的利用。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我们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共同收集“人们怎样工作、你好小鸟、宝宝用品商店、在春天里”许多主题的图片、照片、查找资料等,家长们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既全又多,而且图文并貌,孩子们了解的知识也就丰富了许多,而教师们不仅省去了一些查资料的时间,自己还从家长们的资料中学到了很多教科书外的知识。家长们既及时了解幼儿园近阶段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让孩子在活动前先获得相关经验,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

总之,主题墙的创设,每个班级的每个主题都能凸现各自的个性和特色,充分体现了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创新能力、孩子的主体性。

3.2开展自主性区域游戏研究,体现整合性

幼儿园的区角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活动,这是其他任何游戏和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因此,怎样更好的结合主题活动,使环境和课程整合,来设置游戏、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一直是我们所思考、探讨的。

(1)开设丰富的区域游戏内容。结合主题活动,孩子的兴趣、实际情况从角色游戏到区域游戏,相应地生成了许多游戏区角,如在大一班主题活动“我们在春天里”设置建构区春之园,角色区春之声新闻坊、绿色美食。老师将教育意图有意识地渗透在环境中,让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良好的物质环境也能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使环境和课程有机融合。

(2)创设逼真的区域游戏场景。一个游戏、一个区域,创设一个逼真的游戏场景,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因此,我们能注重游戏大场景的创设。如:大班的春天的主题,教师用绿色纸卷成竹子,成立体状,孩子们画上竹叶后我们将竹子垂挂起来,紧接着绿色餐厅、春之声新闻坊、春之园建构区、植物王国、鲜花坊等一些具有浓郁春天气息的区域应运而生。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室、午睡室、走廊等现有场地来设置这些区域游戏场景时,我们不仅注意外观形象,更注重的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可活动,富于变化的活动环境。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133-02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教师管理行为备受人们关注。如今孩子素有“小皇帝、小公主”之称,新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幼儿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整体素养。幼儿园普遍出现幼儿上学迟到现象,当下社会中,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增大,家长为给孩子提供更优渥的生活环境,不分昼夜奋斗工作,容易忽略和幼儿之间的互动,通常由爷爷奶奶对幼儿进行上下学接送。幼儿赖床现象非常普遍加之我国有隔辈亲之说,爷爷奶奶舍不得叨扰孩子,部分老人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竭尽所能满足孩子各种需求,觉得迟到不会有任何影响,殊不知幼儿对孩子存有一种敬畏心理,导致孩子晚到幼儿园迟迟不肯进课堂,或出现由爷爷奶奶直接陪读的现象。

一、幼儿教师课堂行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地位相差甚远

如今处于比拼时代,每位孩子家长都存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殊不知该种思想制约着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现行幼儿教学思想中将幼儿当成学习和发展主体,大力提倡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实际情况却南辕北辙,幼师尚未认清自身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仍处于强势地位,倾向于掌控式教学模式,且与幼儿互动行为通常由教师发起,幼儿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一味服从,久而久之形成依赖性,难以独立思考。当今幼师普遍缺乏创新性,普遍用统一提供的课程教材资料,无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幼儿实施统一模式管理,促使幼儿不得不自主放弃应有的选择权利。在幼儿课堂管理中,幼师为获得幼儿的关注率普遍营造轻松、和谐、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让幼儿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有少数幼师权威意识严重,全程操纵整个课堂管理行为,充分强调自我,忽略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使幼儿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参差不齐

实施课堂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或杜绝学生不良现象的发生,更侧重于教师利用课堂管理行为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学习情绪,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熟练掌握知识的运用,幼儿园课堂管理也不例外,然而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相差甚远,普遍将责任推卸到幼儿身上,觉得制约幼儿教师课堂管理的原因包括幼儿自身情况,如幼儿在课堂中突绪或对所教学内容不敢兴趣等,几乎没有意识到课堂管理行为的重要性。

二、有效改进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相关措施

(一)有效提升幼儿园教师自身课堂管理能力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处于重教学轻管理的状态,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教师应以身作则,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提升自身课堂管理能力,将课堂管理理论有效归纳到教学系统中,树立掌握与课堂管理与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全方位了解课堂管理真正目的,并在基础的课堂管理行为中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不能一味理论,缺乏实践,需要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t应意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定期开展课堂管理的培训活动,并选用理论和实践向结合的方式,并落实到实践课堂管理中。有效提升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丰富他们的课堂管理经验,使幼儿园教师能真正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改善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问题。

(二)有效提升幼儿教师课堂管理思维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思维能力与课堂管理行为息息相关,通过课堂管理思维能力能充分展示出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内涵,幼儿教师应根据对课堂管理理论的自我了解程度及自身工作经验能力,并参照课堂管理行为对课堂活动及时进行调整,同时不断改进自身工作能力。针对目前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现状,可知,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教师应有效提升自身对幼儿的关注力,及时发现课堂管理不足的现状,同时深入剖析课堂管理理论,从而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提示调整。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灵敏的课堂管理思维能力,实时了解课堂管理情况,并时刻督促自己,对自己不合理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及时整顿,幼儿园教师将每天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进行总结,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提升课堂管理行为,或与其他幼师共同商榷,在他人的帮助下提高课堂管理行为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将所学到的理论付之行动。有效结合到课堂管理中,最终提升自身课堂管理水准。

参考文献: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4

一、以学定教,形成清晰而有效的课程建设组织

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提高实效性,幼儿园建立了课程管理的三级研究组织。

1.课程规划组――园级层面。负责规划幼儿园的整体课程框架,根据幼儿园课程发展远景与课程目标以及各年龄阶段学期目标确立课程框架与组织形式。以“主题活动”统领,教学活动支撑,体育活动保证,区域活动拓展,自主游戏丰富,环境资源渗透,保育工作兼顾,家长工作配合的课程框架与组织形式,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2.课程研讨组――年级层面。根据幼儿园总的课程规划,结合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组内教师特长,以年级组为单位,具体研讨课程中的主题实施,并组织实践观摩和问题研讨等,着重解决课程落实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达到对课程动态管理的目的。

3.课程实施组――班级层面。班级教师结合班内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融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进一步拓展课程的内容,创新课程的开展形式,将课程计划分解在班务计划和月、周、日计划中,从而保证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性。

二、资源整合,构建丰富而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园课程“园本化”的宗旨:课程结构变中求稳,课程实施稳中求新。以《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和《纲要》为基础和指导,结合本园绘本阅读特色,从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出发,做到“全面优化基础性课程,规范丰富特色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从三个方面体现课程的内涵,推进课程管理。

(一)基础课程――融合性管理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以主题为单元,将环境创设、家园共育、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一日活动皆教育,教育活动生活化。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科学领域数学的设置缺少系统性、连贯性,艺术领域音乐律动的活动安排太少,课程的适用性、实用性也有所争议。我园经过多次的讨论、商议,从培养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从课程本身的角度,从本地本园的角度出发,决定在《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融入《幼儿园课程指导》的部分内容,凸显本地本园的特色,有效利用并完善课程资源。

在课程实施中,我园秉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习、游戏、生活的融合,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二)特色课程――多元化管理

近年来,我园确立了“依托经典绘本,彰显园本特色,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指导思想。特色课程的开展,养成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了幼儿想象、创造、审美和语言表达等多元能力的发展;还汇编了绘本阅读教案集,有效构建了典型的绘本阅读课型模式。根据“幼儿的一日皆课程”的观点,我们采用了特色课程的二条教育途径:

1.单列式绘本阅读

半日阅读:每周安排一个半日作为正式的绘本教学活动时间,固定班中的一位教师实施绘本阅读教学。教学方式有三:一是人手一册绘本,把膝盖当成桌子;二是将阅读内容制作成课件;三是将绘本放在投影仪下观看。

群体阅读:作为集体阅读活动的辅助形式,群体阅读活动由多名幼儿组成,旨在给更多幼儿交流、发言的机会,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提高阅读分享的乐趣。

亲子共读:我园把每周三下午定为“亲子阅读日”,让家长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带着孩子去“温馨书吧”进行亲子阅读。家长的参与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得到更多具体化和个别化的指导,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2.渗透式绘本阅读

品书坊中渗透:每个班级都创设独立的“品书坊”,一处温馨的小角落,一排满是绘本的“书袋”,让幼儿在早晨来园、区域活动、餐后或离园活动时自由进入其中,完全能按自己的喜好选择爱看的绘本。

语言区中渗透:放置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内容丰富的图片、木偶、头饰等物品,让幼儿自编自导进行表演,不仅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力,也使幼儿的语言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美工区中渗透:准备装订好的空白小册子,提供画报、旧图书、胶水、剪刀、彩笔,孩子们可以通过剪贴来制作属于自己的小图书,把它讲给小伙伴听,并放在语言区里供其它孩子阅读。

(三)选择性课程――个性化管理

选择性课程是体现尊重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它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提升,在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中寻找闪光点,满足幼儿的兴趣与特殊需要,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优势。为了使我园的选择性课程更有效、更符合幼儿需求,我们的具体做法为:

第一步,前期调查。无论是课程的构建还是质量的判断,都要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孩子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选择性课程的确定以幼儿为主体,由幼儿推荐课程项目,每个年级选出六种幼儿欢迎度最高的课程,作为本年级的选择性课程。

第二步,双向选择。坚持人人参与、双向选择的原则,我园主张每位幼儿都参与选择性课程。每班先将年级组内选择性课程的内容告知幼儿,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特长略有调整。

第三步,课程实施。选择性课程每周下午开展一次活动,时间为50分钟。活动中幼儿园配备行政和保育员在每个楼道口进行执勤和巡视,确保每一位孩子安全抵达教室。学期结束前,召开反思会议,将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使今后活动更好、更顺利地开展。

选择性课程的开展,给予了孩子一个展示特长、挖掘潜能的舞台,培养了自信、大气、乐观的新时代小公民,同时使班级与班级之间加强了横向联系,促进了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三、立体推进,注重规范而有序的课程过程管理

(一)加强园本研训,在交流中“重塑观念”

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有赖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我们让教师树立两种课程观:一是树立大课程观。作为教师,要使幼儿真正地学好,就要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要通过广泛的资源、一日的活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体现。二是树立整合的课程观。要求教师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二)加强课程审议,在研讨中“提升质量”

幼儿园课程审议就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相关情境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和分析,以便对相关的内容、策略等作出选择。

首先,优化活动前的课程审议。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前,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对教材进行审议。结合本园实际以及本土文化,删减极少数不适合我园实际的内容,补充适合的教学内容并调整主题目标,使主题目标落到我园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然后设计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方案,讨论家庭、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点,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深入提供保障。年级组内教师设计好主题中的每个活动,大家明确分工、优化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优化课程实施过程。

其次,完善活动后的课程评议。课程实施后,对值得分享和困惑的教学活动进行再次审议,交流主题活动方案实施进展及效果,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阶段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使得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成为教师们的自觉意识。在一学期主题活动全部结束后,将所有资料按规定的要求整理成主题课程文本资料,供其他年级组参考和选择性使用。

(三)加强自我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教学”

教育教学反思是幼儿园课程管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为了促使教师注重教育教学反思,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一是幼儿观察记录。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和案例反思四块内容进行撰写,通过观察、分析,对幼儿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是主题实施情况记录表。每个主题撰写,记录环境创设、区域角创设、幼儿活动及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情况等,整个主题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活动进行评价。三是周保教分析。每周撰写一次,分析课程的目标能否与幼儿的发展相对应,课程实施后幼儿的发展状况,幼儿参加活动后获得了哪些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加等。

(四)加强课程检查,在评价中“强化行为”

“重过程,抓落实”。结合《实幼教育教学常规考核细则》,以保教常规活动为载体,以过程评价为手段,对教师、班级工作进行质量评估监控。

1.一日活动计划制定。我园要求教师将周计划提前一周放入幼儿园的共享文档中,由业务园长负责督察、指导,且在制定周计划时要遵循六大原则:五大领域平衡整合原则、预成内容与生成内容灵活结合原则、环境创设随主题变化原则、区域游戏与主题教学内容相结合原则、动静交替室内室外结合原则、家园合作相互沟通原则。

2.教学规范化管理。行政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重在“二看二听”。一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是否写好个人特色分析,对活动是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二看:教具准备是否合理,能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一听:对活动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这样处理的依据;二听:能否能背出诗歌、弹唱歌曲、讲出故事大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3.班级常规化管理。对每个班级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对班级的早操、用餐、午睡、户外活动等一日环节进行检查。

(五)加强科学管理,在推进中”大胆放权”

1.教研管理权。我园创新小组教研活动,给予教研组自主管理权,倡导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依托班级课程管理寻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

2.教学自。作为管理者,要把决定权交给教师,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教学自。课程的实施就是在静态的计划中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

3.课程弹性权。每个老师可根据各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周活动预设安排表。这些活动计划和主题活动计划都是弹性的,各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调整活动进程,还给幼儿生成活动权,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调整。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5

课程领导力是园长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园长对课程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带动和影响他人的能力,贯穿于设计、决策、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它对实现幼儿园内涵发展、打造幼儿园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园长要成为课程实践的指导者、支持者、服务者和宣传者。

树立超前的办园理念

在创建品牌幼儿园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超前的品牌意识,也就是说必须按特色办园的理念,努力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我园从2006年开园至今,依托办学的有利契机,在幼儿园的管理、教育环境创设、课程设置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发挥课程领导力,以学科课程为平台,开发并实施了部分园本课程(成长体验活动课程),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内容,探究了部分课程的实施方法,初步架构了幼儿园的课程结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

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打造和谐的团队。

要打造一所品牌幼儿园,就必须充分发挥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与课程设置与规范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打破“人管人”的旧模式,实行“制度管人”的新机制。使每个人的执行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二是要通过制度激发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实现课程范式的转变,作出最适宜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与状况的课程决策;三是要求园长作为课程领导者,要努力营造宽松、有利于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开发的环境,这将有助于幼儿园吸纳来自于教师课程实践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课程实践的变化完善课程决策;五是营造和谐团队,提高执行团队的凝聚力,让教职工懂得竞争,更懂得团队合作的意义、价值、方法,逐步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的团队。

创设一流育人环境,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

独特的幼儿园文化环境为特色幼儿园提供了生长的基础,对幼儿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幼儿园环境,使幼儿园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目标、品牌的特点和优势。无论是建筑、雕塑、标牌、墙饰,还是口号、规章制度等,都要充分体现幼儿园的特色方向、办学理念,可以说,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正是创建特色幼儿园的过程。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6

1.教学活动的常规管理。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管理是提高幼儿园常规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重视备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很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备课中的重难点,逐步实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目标达成,从班级目标到学科目标都应做出具体且合理的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注重因材施教同时应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tD实有效做好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必须承担不同的教学课程的讲授庆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心理变化。此外,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分组合作也能促进幼儿的心智发展和知识习得。力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物品分配习惯并就上课时间和活动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

2.班级常规管理。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并适当安排学生中的“小能手”从旁协助激发学生自觉完成课堂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在班级中举办“劳动之星”、“学习之星”、“未来小主播”这样一系列有趣的竞选活动帮助老师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同时对于班级活动的实施也应该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合理确定目标并鼓励学生积极达成这一目标。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并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职责掌生自身应树立一定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有效地帮助老师完成班级常规管理的相关工作。

3.课外活动的常规管理。幼儿天性比较活泼好动单纯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兴趣和热情,制约幼儿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肋儿园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这对幼儿的整体素质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注意的是肋儿园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必须深刻思考活动开展的意义安排好每一活动环节的设置,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此外对于活动的安排可灵活多样,比如雨天还要上学肋儿的心里肯定是极不情愿的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雨”这一元素赴学生仔细观察并积极分享一些跟下雨有关的话题和趣事从而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模式优化

1.注重科研课题选择的实用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当中课题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科研课题有利于促进幼儿园工作。比如说针对当下幼儿动手能力广泛缺乏的前提下肋儿园大可选择这类的课题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皮排学生进行一系列有趣的动手活动,类似剪纸比赛、橡皮泥制作、绘画评比等活动,既可以大大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又可以帮助幼儿园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

2.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注重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确立了科研课题之后掌校应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一系列的科研调查从而来展示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完成相关的科研课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很据课题的选择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灌输和实践能力训练,力图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肩效指导科研实践活动。

三、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资料管理模式优化

幼儿园工作中的档案资料管理对于幼儿园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资料管理对于完善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提高幼儿园的教学管理质量等方面至关重要,应该引起幼儿园管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可以看到,不少幼儿园的管理中正日渐重视对于自身档案资料的管理安排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幼儿园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与及时归档,以便日后查阅。同时在遇到相关的管理问题时池可以从档案资料中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案。此外肋儿园的资料管理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类,比如师资人员管理、科研资料管理、学生活动管理、教师工作档案管理等,这样有效准确的管理方式既节省了时间汉可以保证资料管理的质量。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妥善保管既成为了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又很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在提升幼儿园社会影响力的同时池提高了其教育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7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改革对策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首先它是幼儿的课程,其次才是教师的,即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内容,幼儿被推到了前台,教师的行动依幼儿的表现而定。其次,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活动。幼儿园课程作为活动这一本质属性,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共同决定的。幼儿精力充沛,对陌生世界的求知与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这些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力量,但同时只有活动才能发挥、发泄、发展幼儿的这些力量,使幼儿身心得到满足;幼儿的直接经验和形象的认知方式与冲动、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一方面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通过幼儿的活动来与之相适应。至于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则更需要通过活动来充分发展幼儿自身,以满足儿童期的自我存在需要,通过发挥儿童期的独特价值来积蓄儿童将来学习与生活所需的能量。因此,必须重视对幼儿园课程的本质认识,并结合影响因素加以改革。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

1.缺乏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课程的开发和改革要求幼儿园必须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以改变以往幼儿园“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它需要幼儿园园长纵向、横向的协调,更需要教师、家长与社会的积极配合。我国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数还是几乎园长说了算,缺乏民主意识,教师之间更缺少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会直接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忽视幼儿的兴趣、特长以及学校的特色,使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与幼儿的实际水平相脱节,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误导。这时开发出来的幼儿园课程既不能体现幼儿园的特色,又不能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失去或降低了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价值。

2.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早已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工作方式也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课程本身被理解为高于教师、主宰教师的权威,而教师的职责也只是不加质疑地执行课程,尽可能“准确无误”地按照课程设计的“蓝图”将幼儿“铸造”成理想中的完美“产品”。大多数教师将课程狭义地理解为教材,并认为课程是固定不变的,在课程观念和课程开发意识上极其淡薄,不懂得在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生成新的课程。

3.评价与改进机制不健全。评价在教育进程中具有杠杆的作用,是课程改革得以推进的重要环节。幼儿园课程开发是幼儿园自主进行的。它的实施效果不可能依赖于外部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检测。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幼儿园较为规范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尚不健全,很难保证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正常进行。

4.某些小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是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某些幼儿园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保证生源,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无疑会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一些知识,使幼儿园的课程过早地小学化,这样做势必会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改革的对策

1.促进教师和园领导的交流和沟通。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仅发展了教师的能力,也在理解这课程中所包含的精神世界,而教师的理解不是平白通过外在力量就达到的,对话和沟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理解的程度。课程发展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国家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学校、教师、学生等,只有这些主体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沟通,才有可能进行课程发展。现实中,教师平时和园领导在工作方面交流并不多,最多的交流方式是巡班、开会还有对教师工作计划的审查,平时,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园领导讨论问题,园长对幼儿教师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其上缴的教学计划、自我评价以及在巡班时所见到的各种情景,几乎都是从表象上去理解教师和关注教师的情况,因此,和教师很难产生思想上的交流,在幼儿园中,应该加强幼儿园领导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使双方能比较敏锐地感受到对方的思想,在交流中加深教师的理解和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2.注重建全评价与改进机制。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更多地需要幼儿园自身的科学管理机制,确切地说是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机制。幼儿园应不断地反思幼儿园课程开发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制、自我鼓励以保证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3.应注意幼儿园课程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市场竞争是幼儿园课程不够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幼儿园走向市场的大趋势下,不能够不注意幼儿园在市场的占有,因此,幼儿园应该注意本园课程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不能盲目,更不能完全不顾市场需求。

4.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达到幼儿园教育的最优化。幼儿园课程资源指幼儿园立足自己幼儿园的实际,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具体就是指有利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支撑。幼儿园课程资源整合利用就是指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需要,把各种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统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J].理论建设.2005.3

2.虞永平.在课程管理实践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J].课程改革探索.2005.10

3.程方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批判[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4.何茜.新课程背景下的广西幼儿园课程改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8

【关键词】家长满意度幼儿园优质发展策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幼儿园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家长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之一[1],对各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情况是探究幼儿园优质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基于家长满意度的视角审视上海市幼儿园教育服务总体质量,可进一步促进上海市幼儿园的优质发展。

一、被试基本信息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1.问卷的编制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所在幼儿园、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满意度具体条目,共32项指标。采用六点制计分法,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清楚”。

2.被试的基本信息

采用幼儿园教育家长满意度自编问卷,分别选取上海市宝山区、奉贤区、黄浦区、静安区、杨浦区的9所公办幼儿园和9所民办幼儿园的180位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来源分布详见表1。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为90%。根据表2所统计的基本信息,被调查幼儿园的男女比例均衡;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母亲学历大专及以上占87.7%,初中学历仅占4.9%;父亲学历大专及以上占91.4%,初中学历仅占1.9%。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85%以上的高素质家长急于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硬件设施等信息,并乐于走进学校。[2]可见,高素质家长一般已具有明确的教育观念和较高的教育期望,对学校教育质量有较高的诉求。因此,基于家长满意度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符合广大家长的需求,对促进家园互动、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据处理

使用paSw18.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频率分析、分类分析、降维因子分析等。

三、上海市幼儿园学生家长满意度水平分析

在对数据的分类分析处理中,主要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教育服务满意度、课程设置满意度、环境创设满意度和科学管理满意度。满意度衡量依据为家长选择“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等的人数与家长总人数的百分比。

1.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服务满意度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服务总体满意指数较高。其中对国家规定的政策落实度、教师师德、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依法办园、以德办园、家园合育机制情况的“非常满意”度都超过了80%,对评价监督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家庭教育方面的“非常满意”度约为75%。可见,幼儿园教育服务质量的改进重点应放在对保教评价监督制度的完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家长育儿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2.家长对幼儿园课程设置满意度

家长对幼儿园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约95%以上被调查家长对幼儿园课程设置持满意态度,但是家长对幼小衔接、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方面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另外有0.6%的家长对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课程设置持“不太满意”态度。可见,广大家长重视幼儿教育的快乐指数和自由活动空间,并不赞成在幼儿园阶段给予孩子很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此,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合理性还有待完善。

3.家长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满意度

家长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总体满意度约为95%,但是表示“非常满意”的家长人数维持在75%~80%之间,其中广大家长对幼儿园文化环境和环境安全创设方面不是很满意。另外,约有3.1%的家长对“开放办园”满意度为“一般”,0.6%的家长为“不太满意”。因此,幼儿园还需进一步提升环境创设的力度,尤其要着重提升办园文化特色、安全指数和开放程度,发挥好幼儿园在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

4.家长对幼儿园科学管理满意度

家长对幼儿园科学管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91%以上的家长对幼儿园科学管理持满意的态度,但“非常满意”度并不是十分理想。其中,只有对“收费公示”这一管理制度的“非常满意”度超过80%,而对“家长参与管理”的“非常满意”度仅为59.9%。另外,约有0.6%的家长对幼儿园“发展规划”持不太满意态度,0.6%的家长对“家长参与管理”较为模糊,缺乏实质性参与机制的保障。可见,广大家长热心参与幼儿园管理,并对家园互动的科学性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幼儿园应重新定位与反思家园合作与互动现状,基于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

四、上海市幼儿园优质发展策略探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在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的前提下,实现上海市幼儿园的优质发展还需进一步重构幼儿园教育服务目标、优化幼儿园课程设置、加强幼儿园文化环境建设、完善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机制。

1.重构幼儿园教育服务目标,完善幼儿园服务监督与评估机制

由于学龄前儿童主要受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的科学性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影响幼儿园教育服务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幼儿园应重构教育服务目标。幼儿园服务目标不应仅仅是给幼儿提供促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同时也应为家长提供相关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知识指导和多样化的现场观摩学习机会。具体可通过组织亲子游戏、亲子旅游、亲子手工制作等让家长在实践参与中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及时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幼儿园还应进一步完善教育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广泛收集家长对提升幼儿园教育服务质量的建议和意见,在家园良性互动中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搭建优质教育合力。

2.优化幼儿园课程设置

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课程理念,以注重幼儿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为课程价值取向,构建科学性、启蒙性、多元性的优质课程体系。根据表4所示,上海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游戏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体,并注重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然而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有静态形式,也有动态形式[3],教育实际中的有效课程设置应注重动静结合。因此,应根据幼儿园各年龄段儿童特点合理分配活动课程与静态课程的比例。

3.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办园安全指数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具备成人对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等能力,这就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依赖性和接受性[4],因此,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潜能开发至关重要。作为幼儿学习和探索知识场所的幼儿园,应重点优化其文化环境建设,提升环境设置安全指数。可根据儿童模仿力强、认知图式简单等特点,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面等空间资源,丰富园内积极文化和正能量建设,以发挥文化环境对幼儿的熏陶和隐性教育功能。

4.开放办园,完善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机制

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家长和教师之间必须实现真正的对话。[5]在大教育观和国际强调家校合作的背景下,幼儿园与家庭的共育问题日益凸显。[6]根据表6所示,被调查家长对“家长参与管理”的“非常满意”度还不到60%,因此,完善幼儿园科学管理应基于有效的家园共育机制。第一,幼儿园应以书面文件形式规范家长参与制度。在《幼儿园保教管理制度》中对家长参与管理的时间、内容、方式等都作出具体的规定,以实现家长参与管理的制度化和规划化。第二,幼儿园应加强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管理模式,例如创设幼儿家校在线管理系统、体验式家长会、互动式家长委员会等提升家长的参与度,加强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作者单位:吴广付,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岳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参考文献:

[1]高兵,胡咏梅.中小学学生及家长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2]李永明.鄞州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粹2004-2008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3]张俊燕.幼儿园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4]姜雪.决定开幼儿园成败的10个关键[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9

2005—2007年发展规划

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在2004年的9月彻底转型为幼儿园,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要进行转型。新楼的建成使我园的硬件建设以逐步完善,,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但我园现在的软件建设还相当薄弱。

首先,我们在目标管理、计划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幼儿园的管理体系,在保教工作方面存在着轻游戏重上课,轻德重智等倾向,忽视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忽视对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幼儿社会性发展较差,在课程改革上还刚刚起步。我们的教师队伍在不断的学习中精神面貌已有所转变,但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消极因素,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还很陈旧,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另外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还没有经验,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我园现在的大环境以初步完善,但内部环境如走廊文化、家园联系、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为了使我园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在较短时间内能走向正规,成为市级、省级一流的示范园,特制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总目标:

沿着一条主线:实现科学规范的幼儿园管理,争创省级示范园;

创建两大特色:课程生活化、管理特色化;

遵行三个第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健康第一

瞄准四个目标: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以全面实施和谐教育为主线,努力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注重幼儿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三年内达到市内创示范、地区争排头、省内有影响的一流幼儿园水平。

分步实施目标与计划:

2005年3月—2005年7月

阶段目标:全面的实施和谐教育,完善生活课程建设,进一步完成新楼的内部环境布置,提高教师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幼儿园的管理体系,建立起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

措施与计划:

一、搞好生活课程建设,生活课程是幼儿园基础中的基础,所以要放在首位.

二、搞好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协作型团体.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为我园的发展释放能量。

三、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各种规章制度上墙的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还要把规章制度牢记在心,用它时刻的约束自己。并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四、完善园内内部环境,如走廊文化、家园联系、班级环境、墙刊设计等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五、走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把主题活动全面的引进来,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六、组织教师进行“纲要”培训,深入学习《纲要》解读的第三章、第四章理论部分。吃透“纲要”精神,转变教育观念。用自己培训自己的方法,用各种交流活动或每月一文、案例分析、教育随笔等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七、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设计好每月一次的“家长园地”栏目,包括教师承诺、家长须知、育儿知识、各种计划、安排等,做到家园教育相互配合。

八、带领教师深刻领会其和谐教育实质、掌握其和谐教育内涵,让全体教师都尽快把和谐教育引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学会独立思考、自由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快乐的获取知识,结合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我们的“和谐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化,以实现我们的办园宗旨。

2005年8月—2006年7月

阶段目标:提高保教质量,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注重挖掘幼儿的多元智力潜能,进行多项课题的试验与研究,完善内部环境,健全、修改完善各项制度,抓好园风建设和教师自身的提高,扩大我园教师在省、市的知名度,争创省级示范园。

措施与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修改完善各项制度,尤其是教师和幼儿的评价制度,把各项监督机制落实得更细更实。

二、提高保教质量

1、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全面开展,以"科研为突破口"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研究,创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特色。学期末召开主题探究活动的汇报会、总结会。

2、根据我园幼儿的特点按小、中、大制定不同班次幼儿教育目标。从各个方面注重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把我园建立成全语言幼儿园。

3、加强班级管理扩展特色课程的实施,争取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色。特色课程增设微机课,并加大英语课的比重。

4、注重挖掘幼儿的特长,开展英语、美术、钢琴、舞蹈各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双语教学,创办、舞蹈、美术、英语特色班,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5、坚持保教结合,抓好膳食管理、园内清洁、班级卫生、环境创设、餐眠护理、健康检查、病幼照顾、放学候接等工作,做到分工名确人人有岗、人人有职、奖优罚劣,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6、认真做好预防、接种、体检等卫生工作,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幼儿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安全,无事故发生。

7、抓好园风建设,重教师和自身道德行为的示范性,不断完善各个中心的职责,要求人人明确规范,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的氛围,增加教育和发展自身活力。

五、继续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做到课程“绿色”化、生活“绿色化”、环境“绿色”化,并在年底开展“绿色教育”的展示活动。

六、做好教师培训计划,重点放在“纲要”第三章、第四章的实践部分。

七、加强家园合作,在提高自身建设的同时用多种手段来转变我们身边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搞好我们的主题探究活动的研究。

八、从不同方面为我园争创省级示范园做充分的准备,争取在本学期达到省级示范园的标准。

2006年8月-2007年7月

阶段目标:形成我园系统的管理体系,继续进行我园的课程改革,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挖掘幼儿的潜力,开发幼造力,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的档案材料信息化,建立我园自己的网站,不断创设一流的办园条件,推进幼儿园的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措施与计划:

一、加强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并形成系统的幼儿园管理体系。

二、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三阶段,具有我园自己特色的主题探究活动逐渐形成,完成生活课程、特色课程及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三、运用网络系统把幼儿园档案材料信息化,进一步管理、加工、利用、建立适宜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起我们幼儿园自己的网站,扩大我园的知名度。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内生活和社会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完善园本课程。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六、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的联系,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相互发挥积极影响的“一体化”教育思想。

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篇10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