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47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传统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环境的影响,指出为了实现水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应采取统一的、综合的和优化的给水排水规划。通过合理选择各类水资源及供水模式、优化配置给水排水工程设施,能够达到满足用水、减少污染、提高效益、降低费用的目的。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严重,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中心城市规模过大等原因外,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观念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规划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传统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已从早期的以单一费用指标为目标,对单一设施或者个别河段进行中、短期的被动单一工程开发对策,发展到了多部门参与的以“净效益”为代表的以单指标为目标,对区(流)域进行长期、中期、短期一体化的多工程开发对策,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给水排水这2个领域规划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注重给水、偏废排水,忽略生态用水,对有限的水资源一味开采、利用,却缺乏有效保护的现状,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而且由于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各城市仅关注本城市可获取的水量、水质及水系的上下游问题,结果常常出现城市之间污染转嫁、上游城市过度开发形成断流,从而导致整个流域或区域用水日趋紧张的局面。由此可见,违背自然规律,不仅造成自然界水资源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使人类对于水的开发利用陷于困境。

2树立区域(或流域)给水排水工程综合规划的观念

2.1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进人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中,水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对水资源过度无序地开采,对水体循环任意的干扰和破坏,已造成很多地方在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失去动态平衡,出现了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的严峻局面,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水作为人类及一切生物不可代替的生存要素,既应有足够的数量,也要有可用的质量,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都将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城市建设偏废排水,城市规划中给水,排水各行其是、互不约束的现象,将给水排水视为水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2个过程。一个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应充分体现出给水排水内在的统一性,通过协调开采与补给,破坏与恢复之间的动态平衡,确保水体始终处于良性循环,长久地供给人类利用。

2.2树立区域、流域观念。形成区域、流域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当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使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迅速改变,工业、人口、资源等各类矛盾日益尖锐时,各国便纷纷步人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规划、开发新区,控制疏散大城市人口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在此期间,区域规划被广泛地推行采用,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规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专业规划即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区域性的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根据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或河流水体上、下游的水文水利关系,进行水资源开发和水污染控制,在区域范围内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平衡供需矛盾,通过协调污水处理程度、排污口及水体自净容量之间的关系,维系河流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下游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区(流)域生态平衡。除此之外,区域给水排水规划还应根据区域内水资源可供量及分布特点、水环境承载力,对区域内各城市用地布局、产业结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评价,限制大耗水工业与重污染工艺的发展,提倡建设节水工业和采用清洁工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水资源一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

2.3保障区(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提倡水资源综合利用忽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失误,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出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水资源管理策略,强调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协调,重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内在关系,遵循“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生态需水”的原则,对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等的统一管理方式进行重点改革。此外,还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提倡一水多用,提高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工矿企业实行循环用水、分质用水、回收利用污水,将以往对水污染的消极治理变为积极预防,这样才能促进水环境质量向着有利于人类当今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3以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系统分析方法是解决社会用水供需矛盾以及水体环境恶化与恢复的平衡矛盾的比较科学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研究问题时重点把握问题的整体性、相关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区域性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不仅涉及的问题庞大而复杂,而且工程耗资大、周期长,常常需要对众多可行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和判断。在区域或流域范围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层次论证,可以保证各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各类给水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为日后区域给水排水设施的统一调度、优化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的给水排水综合规划优化的概念模型如下:目标为水资源量使用最少、水处理设施费用最少、CoD排放量最少,约束条件为水资源可供给量约束、用水与排水系统内水量平衡约束、再生水利用约束、环境最大承载力约束。

式中:为生活用水;w,为生产用水;w为生态用水;w为排水量;w为再生水量;w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污水排放系数;为再生水利用系数;or为再生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maxCoD为环境CoD最大允许排放量。

该模型将给水、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了生态、生产、生活3方面的水资源用量,并且对污水排放、污水再生回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研究了其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与综合利用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了给水排水工程投资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满足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环境良性循环要求。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2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工程规划;重要性;规划问题;规划策略

良好的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为城市各项建设工作、城市居民的生活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应当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城市未来的发展为参考,以工程质量和性能为基础,展开对工程位置、管道布设、功能设计等方面的规划,为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等作出贡献,进一步推动和谐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

1城市给排水工程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为解决城市供水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和水体污染的加重,部分城市的供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加之现代城市用水需求的变化发展,它们对于城市给排水工程的建设要求和服务方式要求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城市给排水工程进行规划,可逐步消除城市供水与供水需求间的矛盾,保障各供水用户的供水质量,提升供水速度和效率,并拓展个性化的供水业务服务。

(2)保障城市人口的用水质量,并为其它相关基建项目提供服务和保障。

如今,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的生活污水排放结构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具有危害性、污染性的水被排放到市政管道当中,企业工业污水以及自然条件下造成的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对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一些居民,甚至已经对城市供水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恐慌心理。因此,为了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保障用水安全、保障居民的的人身健康,必须对城市水的给水排水进行有效规划,提升水的质量,保证水的无污染。通过合理的水处理系统设计和供水管道的规划处理,加强城市居民的健康用水、合理用水。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的主角,因此,它也为其它相关的工程和业务提供服务和保障,例如道路排水工程、企业供水、工业生产用水与排水等等,在城市基建工程当中,给排水工程占据了重要的辅助地位。

(3)执行城市污水排水、雨水处理与排水等工作。

规划城市给排水工程就是对城市水调节和供应系统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处理布设,保障污水、雨水的顺利进入处理通道,避免对整体供水环境造成危害。

2当前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少对给排水流域的规划。

城市都是来源于自然水体,上游的水体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极为重要。在以往的城市给排水规划当中,工作人员只单单对城市部分的工程规划引起了重视,而未对上游供水流域的规划加以管理,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供水负担、上游水域破坏、污染、流量减少等问题,甚至是连续性的水域损坏。比如:几个互为上游、下游的城市,上游城市的污水排放对下游城市的饮水质量很可能造成污染。如果上游只顾及本城市的水资源安全,而不关注下游城市的死活,势必会影响着整个区域的水环境。这正是由于给排水工程规划缺少了对于水域环境的规划而造成的问题,波及到了本身,甚至更为广泛的区域的供水。

(2)工程规划缺乏前瞻性。

城市的变迁对改变城市的供水格局,改变城市的给排水服务需求结构,但很多城市在进行给排水工程规划的时候,只考虑到了当前的规划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给排水需求,而没有对未来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给排水供水格局变化加以重视,从而使得城市很难适应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或不可预见的问题,规划所具有的延续性和应变性较差,长期操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在某个城市给排水规划当中,在城市东南角设置了流量较大的给排水运行参数,所使用的管道规格、供水压也都比其它地区大,这是由于该城市东南角为工业聚集地,给排水需求比较紧张、需求量大,但在未来10年当中,这些工业企业将被迁移至远离城市的位置,这一片将被规划呈新的CBD中心,这样的给排水工程规划势必会导致未来CBD中心出现严重的水量消耗问题。

(3)与其它基建工程形成矛盾。

一些城市的给排水工程规划时由于没有和其它关联的基建工程形成统一,导致工程施工与使用之间相互干扰。给排水工程与其它基建工程之间形成矛盾,不仅对给排水工程本身造成了影响,也对其它工程建设的质量造成了损害,后续,则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进行重建、改建。

3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策略研究

(1)提升规划调整的灵活性、前瞻性。

针对给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背离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来解决。在规划的时候,将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结合系统整体的发展方向,针对城市发展的实际进行有效的规划。目前,我国城市规模逐渐增大,城市网络化以日益明显,城市再也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整个城市网络中的一个单元,因此,城市给水排水规划应该根据这个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结和其宏观发展背景,一旦发觉这个整体系统有所变化,其应该进行及时的调整。

(2)加强对于系统的统筹规划。

在进行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工程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质量、效益,还需要结合整个城市体系、城市基建工程网络等各方面的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对上下游水域的规划管理力度,避免对上下游供给水域造成损害,影响其它城市的供水质量。

(3)追求城市供水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追求质量和效益,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当中,还应当将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作为规划目标之一,不为经济发展损害环境效益。给排水工程规划当中有一部分是不可逆的工程建设,且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也是无法避免的,此时就应当使用其他措施对环境损坏进行弥补。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又必须把握好中国的国情、城市的市情,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的行动中去,所提出的一切观点、措施、目标和替代方案等,都要充分考虑其可达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切规划资料都应当历经策划人员的实际调研考察,评价规划资料的准确性,实施弹性空间规划设计,避免对某一区域进行定性,从而使给排水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

4结束语

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规划操作时,要注重保全工程多方面的效益,实现工程及其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最坚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东.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合理规划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102-103.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3

专业介绍:

主要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水力学、测量学、水泵与泵站、水处理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水分析化学、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制图、管道工程安装实训、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工程施工实习、CaD制图训练、物理实验、力学实验、化学实验、水质分析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就业方向:设计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4

关键词:水环境水污染给水排水可持续发展

1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动力,城市的血液。水之宝贵,在于其储量有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

自然界水汽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构成人类生存的水环境。自然界水汽循环使得水资源不断更新以供人类利用,这种更新是靠自然的力量进行的,这是水的自然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生活和生产之需从天然水体中取水,用过的水再排回到天然水体中的人工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人类在享用自然之时,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水的自然循环运转顺畅而成为良性循环,使再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服务于人类。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索取,且不保护,必然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干燥、干旱、洪水等,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后果。人类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使水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

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水的社会循环问题,水的社会循环的实施主体是水工业。它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水质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1];其核心部分是给水与排水。

1.1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

1.1.1水资源短缺我国河川较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4亿m3,约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47×104亿m3的5.6%,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世界人均淡水量为1.08万m3/人.a,而中国仅为2392m3/人.a,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的第88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日本的3/4;即使在长江流域富庶的太湖地区,人均水资源也仅为800m3/人.a。目前,我国有333个城市缺水,108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的名单中[2]。

1.1.2水资源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1984年~1995年这10年间,700余条近10万km长的河流中污染河段长度从占21.8%增加到46.5%。全国河流近1/2河长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2]。有的水源既不能灌溉,更不能用于生活饮用。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的年经济损失可达1200亿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相当于国家当年财政收入的6%。可见,水危机不但严重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违背“给水与排水统一体性”的运作

通俗讲,给水与排水就是人类向大自然“借用”和“归还”可再生资源——水,所以,给水与排水是不得以任何原因或任何形式偏废一方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法则。

长期以来,我国给水排水存在两种传统观念[3]:给水与排水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业;给水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具体表现为因资金短缺而偏废排水中的废水处理。偏废的形式有:不建污水处理厂、只按部分废水量建处理厂、污水厂降低负荷运行或停止运行或假运行、以罚款代替或减轻废水处理任务,等等。这种违背“给水与排水的统一体性”的运作,是“只借不还”的行为,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了一些工程建设投入。但是,欠帐较多,大部分城市污水仍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据1996年统计,我国有设市城市666个,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352.8亿m3/a,城市污水处理量为83.3亿m3/a,污水处理率为23.6%。城市市政系统年收纳污水208.9亿m3,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53座,处理能力751.2万m3/d,加上分散设施的处理能力,每年处理污水23.8亿m3,市政污水处理率为11.4%[4]。上述污水处理率均未限定处理程度和处理深度。按照国家环保局最近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推算,能达到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最高为5.5%[5]。

如某城市于九十年代初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其规模属大型处理厂,但仅为一级处理,即使能按设计能力运转,出水水质仍远远达不到国家环保局最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还有可数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出水达标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2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水的社会循环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量水质及其载体功能的各种需求,避免和消除水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

2.1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合理完善的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

从给水与排水是两门互不相关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个具有统一体性的整体的观念,从给水排水是一项国家投资、垄断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门工业的观念,这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前提。

2.1.1经济体制的转变给水排水是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提法,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观点,违背了水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规律,是给水排水资金永远短缺,并导致水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源。与此相反,给水排水已发展成为一门工业——水工业的观点,以及水是一种产品,需制定“水价”的原则,完全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从而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实现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使水的社会循环良性运转。

2.1.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水污染是水资源的浪费,这种以大量资源浪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反,“给水排水统一体性”的观念,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点。既可消除偏废废水处理所导致的种种水污染根源,又为节约水资源提出了要求。

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上,以立法、执法和司法为依据,以水环境系统为主线,进行职能机构重组。这样,才能以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保护,使水的社会循环得以永续良性运转。

2.2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价格机制运作,将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推向市场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工业产业政策研究,需要相关的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技术标准等支撑,需要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需要建立水环境保护基金或建立水环境投资公司,需要走向市场。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与《国际环境条例》接轨的若干行政法规等;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按水的开发和利用属性,水的消费者应支付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与保护费用、水的开发生产费用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才能限制水的浪费、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

2.3城市污水治理企业化是防治水污染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污水治理企业化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建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污水治理企业,以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合理的水与废水价格体系和收费体系作为运作的资金保障。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废水治理不善或不治理的用户,收缴较高的税金,敦促其尽快建设或加强污废水治理工程。可设立“城市给水排水公司”或“水工业工程公司”,统一经营自来水系统与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等业务。

2.4重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将水环境改善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

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的具体确定应以总体水质目标、地方财政能力等为依据。工业废水,应在合理预处理去除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避免局部高度净化而总体仍严重污染的现象。政府应下决心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对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的污水实施截留,送至污水处理厂;组织污水二级处理的工艺设计和实施,以满足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这是根本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内河的水质及河周边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促进生活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这比建几个市民广场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更实实在在。

2.5科学技术是解决“社会对水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水危机的矛盾”的先导

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还与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但许多科技成果以单项技术为主,缺乏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群体性的技术研究,缺乏综合性的工程化技术和决策支持体系;一些科研成果虽具先进性,但产业化和商品化有难度;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开发研制更有待加强。目前,应着手开展如下工作。(1)对已有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新技术体系;(2)开发研制和完善各种测试技术和性能评价技术,为工程设施的优化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3)调查环保产业现状,研究其发展对策。到本世纪末,世界环境设备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200亿美元,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四大新市场之一。(4)应在有效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开发高技术和拳头产品,并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同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司.中国2000年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给水排水,1995,5

[]2黄仲杰.我国城市供水现状、问题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2

[3]许保久.试论中国水工业.给水排水,1996,2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5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引言】: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市政的给排水工作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由于给排水系统中包含着供水、排水和循环水系统三种类型。提升市政给排水的使用性能以及施工质量,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在现如今市政给排水施工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仍然是相关部门常抓不懈的重点。市政给排水工程大都是地下施工,影响因素众多,这样就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因此,在工作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总结工作经验,做到持续改进,不断进步,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以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求。

1、影响市政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

1.1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

从市政给排水施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施工人员一直都处于主置。因此,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主管观念都是影响施工安全性的重要内容。如果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不明确,或者是施工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见,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决定施工质量的重点。

1.2施工现场的管理

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上看,由于排水施工的线路相对较长,而且还会穿越城市地下的不同地段。因此,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难度较大。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必然会带来施工安全隐患。严重的还会造成给排水管道的泄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还会给人们带来较大的不便。

1.3施工场地的环境

施工场地的环境是一种客观的环境类型,市政的给排水施工环境比较特殊,不仅施工线路较长,室外环境比较恶劣,而且多数的给排水管道还分布在人流比较密集的环境下。因此,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需要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做好各种不同类型的标志,加强对非工作人员的警示。

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提高人的安全意识

人的安全行为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人的安全意识,因而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关键。想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1做好安全宣传工作。始终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大前提。及时做好安全生产法规和企业生产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除此之外,平时给施工人员放映安全方面的投影,使大家时刻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2.1.2做好安全培训工作。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培训制度,坚决做到不培训不上岗,新上岗员工一律得进行岗前培训,特殊岗位人员,需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证方可上岗。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要组织好岗位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确保在生产中安全运行。

2.1.3做好安全交底与检查工作。作业人员进入新的施工现场或者开始新的工序时,都要进行安全交底与检查。严格执行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2加强安全检查和治理隐患的力度

2.2.1突出专业安全检查。重点对施工现场的电器、机械、消防、人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以“隐患整改通知书”的形式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并负责跟踪隐患的整改情况。

2.2.3强化日常安全检查。进行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定时或不定时的日常安全检查。安全检查要深入现场,坚决采取“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对作业现场发现的违章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解决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2.3做好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一个人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心情愉悦,积极性高。反之则不然。施工现场可以说是一个恶劣的场所。现场的环境管理与施工安全紧密相连。为了保障现场的施工安全,就要加强环境管理。在易发伤亡事故(或者危险)处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以及企业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牌。现场每一处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要做到标志明确、清晰。施工现场在其生产过程中经常造成环境污染,如噪音污染、泥{污染、灰尘固体悬浮物污染等。这不仅对施工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和重视环境管理,不仅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还能够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争创文明标准化工地打下一个基础。

2.4作业指导书编制和工程图纸要及时会审和上交

2.4.1审批制度要严格执行,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将编制好的施工专业设计或施工方案,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填写施工单位专业设计报审表,提交到工程部、质监站和监理部审查。施工单位在收到审查后的施工图纸后,技术负责人组织该项目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审阅图纸、提出问题、列出具体清单。

2.4.2技术交底与图纸会审时,工程部、计划部、质监站、设计和施工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的现场、班组直接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都要亲自参加,以便全面了解设计意图,并审查其可操作的安全性。

结束语

总之,在市政给排水施工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市政相关部门,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对其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以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实施。基于市政给排水系统中所占有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存在于施工中的各种问题,并加强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保证市政给排水工程在预定工期中安全保质的完成施工作业。因此,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安全管理,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洁兰.浅谈建筑给排水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节能环保、设施、市政给排水

中图分类号:tm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等,其用水过程绝大部分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因此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必须搞好建筑节水。建筑节水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给排水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决定建筑的节水效果。

一、市政排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

在市政排水工程中,工程的规划和设施建设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体制上是否与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相同步;管网的设计是否与排水工程的规划紧密结合;管网的设计参数是否合理;市政排水与设施建设过程中工程的选材是否合理、得当等问题,在这里笔者将详尽的探讨上述问题:

(一)市政排水体制与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同步问题。

市政排水系统体制一般可分为合流、分流及混合制。在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日新月异,但还有很多老城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自然降水绝大多数都是直接的排入到了城市附近的江河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与排水规划相结合的问题。

市政排水工程的管网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维修的过程中,应该与市政排水规划紧密的结合,要极大限度的避免排水管道管径过大或过小,排水管道埋深等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杜绝由于设计上的纰漏造成排水管道的频繁改动、重复开挖道路而增加的资金投入。

(三)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参数的合理性问题。

在市政排水工程中,往往存在着市政排水工程中管网的布置走向无法适合现代排水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排水管道的管径过小或坡度偏小、埋深过浅,与电力、自来水、通信、天然气、热力系统等其他市政管线的水平间距过小,或因管渠的内底标高不合理而与管道上下游管网无法做到良好衔接等问题。

4、市政排水的选材问题。

市政排水工程在管道接口的选择时,常在没有合理调研实际环境的情况下进行选材,造成排水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没有合理的选择柔性接口、半柔性接口还是刚性接口。

二、市政排水工程中城市的规划与设施建设。

(一)排水系统的设计。

在当前城市整体规划中,市政排水、给水系统在设计上是相互对应的。排水系统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管道系统和生产废水管道系统。生活污水管道系统主要是排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而生产废水管道系统主要是排除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水。市政排水系统在设计时要对城市的排水量需求、城市排水管道建设等问题做全面的分析。在城市规划中排水系统设计的重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要符合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

设计人员在市政规划排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城市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如今国内的部分地区在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市政排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城市生活、生产中各类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及注意和预防在排放和处理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生产废水管道系统的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当地的饮用水源,要尽量的减少或避免生产废水污染到饮用水源。

2、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排水系统的设计。

市政排水系统的设计要切合城市全面规划的方案,要考虑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扩建工程可能,并根据市政排水系统的实际使用要求,对近期市政排水工程做分期建设的准备和安排。市政排水工程需要巨额的建设费用,而分期建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前期投资。在分期建设中,要先建设最急需的相关工程设施,以使其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二)雨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对雨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将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对平原城市和盆地城市,这些因素的结合尤为重要。常见的例子就是当城市内河设的计为3年不出现漫溢的情况,而与之对应的道路排水重现期为1年,二者出现洪峰将很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在雨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压力流校核,要尽量避免在重现期为1年情况下,雨水溢出路面造成城市内涝。

(三)污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1、污水厂的排水去向

目前国内强调水的循环再利用,要实现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的方向转变。这就促使污水厂处理后的污水有两种可能的去向,一种去向是就近作为中水回用(中水回用,就是将污水集中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回用于人们的生活,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的途径;另一种就是可向内河排放作为景观用水。可是,在环境影响评估中常以污水事故排放为理由,建议把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到外江江心,两者的矛盾该如何去协调,这值得我进一步的探讨。

三、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环保设计的主要措施

合理设计住宅建筑给水系统,严格执行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6中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确定合理的用水量定额。

设计选材推广采用节水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卫生器具。合理采纳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其节能效果要优于变频变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

2、合理进行竖向分区,平衡用水点的水压,同时采用并联给水泵分区,尽量减少减压阀的设置,并推荐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措施,减小用水点的出水压力。此外建议优先考虑水池一水泵一水箱的供水方式,合理设置生活水池的位置,尽量减小设置深度,以减少水泵的提升高度

3、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应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建筑热水循环系统的质量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4、建立合理有效的水处理循环系统。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倡建设绿色生态型小区成为住宅建设的新方向。小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后的雨水与水景循环水一同进入雨水处理系统,雨水处理系统采用较)进的mBR,即膜法生物处理系统,就是将生物降解作用与膜的高效分离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收集的雨水将用于小区的水景、冲洗汽车、绿化喷灌等。

5、利用太阳能用作建筑热水加热

利用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既节约能源又保护环境。多层居住建筑太阳能宜分散设置,在楼梯间公共部位设管道井,各户的太阳能进出水管均设在管井中,每户的太阳能集热板热水箱设置在屋面。间接利用是太阳能板集中设置在屋面或与景观相结合,设置在小区内的道路架空问上面,换热器热水箱设在地下室设备间内,制备好的热水再用变频泵送到各用户。当太阳能不足时,用燃气式电能辅助加热。

三、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规划是离不开水资源的,由水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又直接的关系到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每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师,除了在设计更多的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来达到节能节水的目的之外,还应详细勘察建筑物的实际施工环境,选择合理、科学的施工方式。才能真正达到建筑设计中环何节能的要求。

四、参考文献

[1]王晓明.胡万林.城市中给排水工程的整体功能要求与设计理念们.科技与发展学报.2008(4).

[2]像明宇.赵洪庆.浅析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发展与创新[J].建筑科学.2002(8).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7

关键词:给排水;集中式;除污治理

尽管地球表面72%被水覆盖,依然有30亿人口处在缺水的边缘,淡水资源的匮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我国水资源从总量上来看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再加上水污染的侵蚀,让供水体系动能不足。尤其在建筑群比较集中的城市,如何提高给排水设计的节能节水能力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对给排水设计节能节水措施的研究。

一、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现状

以污水处理厂为主要代表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是城镇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91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07亿m3/d。从国内外城市污水厂建设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设集中式污水厂是污水处理的主要途径。我国污水处理技术起步早,推广晚,发展迅猛。随着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成功和逐渐传播,近20年来中国污水处理数量猛增,到2014年3月底,中国占有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54亿m3/d,已经超过了美国(约1.15亿m3/d),位居全球首位。随着“水十条”的颁布,在污水处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意义重大。

二、集中式给排水对除污治理的作用

目前,我国环境工程数量在不断增加,工程单位的施工任务量也大幅度上升,而环境除污工程的质量却出现“缩水”现象,这对于环境除污物使用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而,设计师要注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将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作为核心内容完善设计。环境工程设计师作为一个项目的总设计指导,在规划城市给排水工程方案时必须要从客观的角度完成设计工作。先进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水平,让最终递交的给排水工程方案符合环境除污的使用需要,满足了城市日常使用的标准要求。所设计的给排水工程必须要能发挥其应有的使用性能,这样的设计方案才有价值。设计师在设计前必须要达到城市现场,对给集中式给排水布置相关的资料详细勘察记录,通^分析后才能敲定最终的方案。如:对于给排水管道开挖深度的控制,应以城市内地质构造的实际情况为参考。

三、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模的日渐庞大凸显出各种弊端,逐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传统技术的小型化又有诸多的缺陷条件,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要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学术上都在探讨研究把污水变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崭新污水处理革命性技术,这种污水处理工艺应该具备以下原则。小型化、分散化、源头化的实现模式,适用于一栋楼、小区等点源污水排放的循环利用,可彻底切断进入水环境(河流、湖泊等)中的污染源;技术要求满足无化学添加、无有机污泥产生、无臭气排放,对环境无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良好;设施耐用性强,使用寿命长;经济效益好,投资、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安装和维护方便;循环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目标。按照这些原则的污水处理技术,才可能成为未来小型化污水处理时代的革命者和领导者。

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均是非常重要的水处理方式。在走进微时代的今天,小型化的污水处理、分散式的处理模式符合世界发展大方向、大趋势。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技术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际,实现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也顺应国际上污水生态处理的新潮流。分散式污水治理模式为资源节约和发展可持续环境保护提供了极大可能。推进先进型的分散式污水治理工艺,可对河流、湖泊等水域最大可能的实现零排放。水污染防治状况将从对河流的治理转变为河涌治理进而转变为小区污水治理,从而彻底切断排入水环境中的污染源,河流、湖泊的治理观念由此转变。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模式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等伟大战略的催化剂和生产力工具。采用先进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治理城镇污水能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伟大战略,可使人均水资源量增加,并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将来的污水处理领域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游刃有余,生态透析可进一步拓宽水处理的范围,将污水处理扩展到净水饮用项目,能为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节约提供方向和基础。以生态透析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型污水处理技术将渐渐代替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模式,并可能在5~10年内迅速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属于世界领先水平,完全属于自主创新技术,为中国人创新争光,但目前使用率还很低,急需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在世界上首先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从而推动污水处理的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四、结束语

管道是给排水工程运输城市水流的主要工具,在给水系统中对管道工程设计优化调整,能管促进管网设计方案发挥应有的功能。给水管道工程里,设计师要从管道的管径、管材等方面优化设计。集中式给排水是环境除污治理的新方向,改变了早期传统给排水供输模式的不足,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集中化、高效化、节能化。设计人员要结合城市环境改造要求,以及城市地区实际地理状况,设计符合区域除污治理要求的给排水系统。同时,进一步细化管道、排水线路、建筑群等要素的分布形式,促进给排水处理效率的稳步提升。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8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问题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citychangesaprocesstoaccelerate,municipalwatersupplyanddrainagefacilitiesconstructionhasbeenrapiddevelopmentofcityconstruction,wemusttake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butthemunicipalroaddrainagefacilitiesexistvariousproblems.municipalengineeringdrainagefacilitiestoensuretimelyexclusionofcitywater,citywaterpollutioncontrol,andtoensurethatthecitywaterresourcesisofgreatsignificancetoobtainthereasonableprotection,isabasicproject.thispaperfocusesontheexpositionofthecurrentmunicipalwatersupplyanddrainagesituation,themunicipalwatersupplysystemplanningandrationalorganizationofafewcitydrainagedesign.

Keywords:municipalwatersupplyanddrainage;design;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排水系统是水循环中水质与水量的连接点,再生水利用是良好水循环中质与量的桥梁。污水的资源化、污水的再生和利用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又有效地保护了水环境,有利于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健康、良性循环。市政给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地面水的排除,城市污水的处理,使水资源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设施,对居民居住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长远来看,这将是有效地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的优化途径。

一、目前我国市政给排水的现状

城市将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提高供水质量的多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开展对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市政给排水设施运行的长期性、投资高沉淀性、技术上的继承性以及水在自然属性上的易流性和随机性,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工程本身的长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社会性问题。现阶段市政给排水设计缺乏科学性,设计不能因地制宜,缺乏功能多样化和设计的多目标化。设计管道走向杂乱,缺乏实地勘察;部分次干路、支路辐射的管道埋深较大,无法接入主干道敷设的管道;个别路段的雨水管直接排入外河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现了出来。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设计,市政给排水出现的这些矛盾已严重威胁到城市的水系统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给水系统设计规划

2.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新型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但现实的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高峰供水量增大,水厂必须加大供水规模。因此在城市供水时考虑城市供水系数,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以满足城市在高峰供水要求。同时给水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避免重复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

2.2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

2.3城市污水系统设计

2.3.1对于城市污水处理排放的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

在新城区规划设计上一般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真正意义上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例如雨污系统中管道设计上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成了合流制。根据污水处理排放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

2.3.2污水厂尾水去路

目前国家强调水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尾水排放以就近向内河排放做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尾水向外江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三、合理组织城市排水设计

3.1景观与工程相结合:

在一些水系比较少的城市,地势较低并且平坦的区域,应考虑把雨水主干管改造成人工景观河道或者人工湖,人工河道既可以有效地缩小排水管渠的排水距离,减少干管管径,同时合理的设置人工湖可以缓解暴雨强度大的降水对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两者及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2重力自流与机械强排相结合:

城市排水方式有多样,在排水较好的区域,排水方式一般都是重力自排。但在城市的某些区域,排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就可以分为自排和强排。但城市地面高程比周边河流一定频率洪水位低很多并且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长、土方的来源比较困难几价格偏高的地区,排水方式我们就只能采取机械强排。但在城市的有些区域地面高程与周边河流洪水位的高差相差不大或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短并有土方来源的地区,应该深入分析研究当地与排水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确定排水方式是采取强排还是自排。以及通过什么措施来实现自排。有些城市区域排水,在非汛期时,雨水可以通过重力排入下游水体,到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引起顶托,是城市流水不畅,使市区路面出现大量积水,甚至出现河水倒灌城区,出现城区内涝。

3.3加大雨水资源的利用。

在城市排水设计中,一味的加大雨水工程的施工,但却不能完全解决城市排水不畅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的老城区,由于综合管线多,道路窄及其他种种原因,老城区的管道大面积改造和价大管径施工并不现实。可以通过加大雨水的利用,不仅可以减轻水资源的压力,也能有效减轻城市排水压力,降低工程投资,同时相应的提高现有排水设施的利用率。

3.4排水管材的选择

常规设计一般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由于钢筋混凝土管的自身质量大,管壁厚,沟槽开挖宽度也较大,增大了土方量,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技术的发展。塑料管道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越来越便宜。同时塑料管的内壁光滑,粗糙系数小,过水能力比同等管径的混凝土管大30%~50%,因而水力坡将小。在同等设计流量时,塑料管的管径一般可以比钢筋混凝土管小一级。因此在城市排水设计中,应大力推广塑料管材,以减少管径和坡度,近而减少埋深。

四、结束语

总之,在追求城市发展中,水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可以损害人的生命和财产妨碍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要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如果能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将二者协调好,将是城市建设之福,有利地促进我国城市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同时对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参考文献: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9

关键字: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

人类会对生活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和改变,这就会导致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例如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其发生原因除了大自然气候变化意外,还和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大关系[1]。此次特大洪水灾害以后,国家迅速加大堤防建设的力度,使用大量人力物力践行堤防工程建设,其主要建设内容有:对未达到防洪标准以及汛期经常出现险情的堤防进行整体加固。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中为防止堤基遭到渗透破坏,所使用的垂直防渗处理方案也给地方周边环境地质带来了极大影响[2]。

一、堤防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联系

堤防工程的定义范围包括各种防水堤、墙,堤上附带的各种涵洞、闸门、管道等穿堤建筑物,堤防维护、抢险需要的设备等则属于堤防工程的附属工程[3]。堤防的主要特点有:①建筑线路长、分布区域大;②其主要部分是线型水工建筑物;③其主要部分多是阶段性防水建筑,高度相较于大坝要低很多;④堤防工程附近支流和主流汇合口的挡水闸具有双向挡水作用;⑤堤防工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各等级的堤防有不同的要求。堤防工程的所在地大都是江河较多的平原地区,地层环境以第四系冲积、洪积和湖积为主。堤防工程所处地质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补排关系比较清晰。江河湖水与与地层中的地下水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相互补排的关系。堤防工程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江河湖岸,这个区域是堤内地下水的排泄边界,也是堤内地面水位升高时给地下水补给的边界,这一边界改变的本质就是地址环境的改变。因此,堤防工程的建设对地质环境有很大影响。

二、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以下3个:①堤基土层在渗流作用下遭到渗透破坏;②堤基软土层不够稳定,易发生沉降变形;③堤防被水流冲刷,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这是堤防工程常见的三个地质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解决,若处理措施实施不当,对地质环境的分析不够全面严谨,还会造成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一)堤防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

1.堤防垂直防渗对地下水排放的影响:堤基的最外层或者较外层覆盖有砂性土,也有外层粘性土层覆盖较薄的情况,在外江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会对堤基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堤基渗漏问题。堤基渗漏会对堤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在渗透水流坡降比达到堤基土体临界水力坡降时,就会导致渗透破坏情况的发生。堤防工程建设中,对于渗透破坏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法:①增加伏粘土层厚度;②在堤防内部侧增设排水加压井;③建设堤基浅层截渗墙;④建设垂直防渗帷幕等方式来解决。前三种方法比较传统,效果也很好。

2.垂直防渗是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后被推广的一种方法,以前在堤防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少,在大坝中使用较为普遍。未使用垂直防渗的情况下,地下水能够按照其原有的流向通往江河湖水之中,在实施垂直防渗后,地下水原有的流向会被工程建设所改变,让其水文地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地下水的排泄途径被堵塞,导致其通路消失。大面积的垂直防渗工程会导致地下水雍高,溢出地面形成低洼或水塘,或者向更大的地下水排泄系统运移。但这种行为归根结底来说,都造成了地下水势上涨,让附近的土地出现沼泽化或者盐碱化,对植物生长、人类居住环境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地下水流通不畅会导致水中的矿物质换量升高,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涨,造成水质污染。水质上涨会导致当地土层换水量增加,对居民建筑物的地籍造成影响,指示其出现沉降、失稳、裂开等现象。特别是水汽较为丰富的地区,封闭式垂直防渗会让当地居民时刻面临洪水的威胁。

3.堤防垂直防渗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补排的影响:垂直防渗导致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还会导致地下水无法得到大面积的地面水补给,影响水生态补排平衡,也会造成环境地质问题。首先,地下水需要得到周围地表水的补给,然后被人们开采,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地下水失去大面积补给来源后,会导致地下水面临只采不补的威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失稳。其次,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江河湖水无法流入地下,导致其水位增高,为了防洪,人们不得不增高堤防高度,但防洪标准并未增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容更易导致洪水灾害的发生。堤基渗透破坏和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解决这些需要利用各种专知识的配合,对其实用性进行讨论,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达到防渗漏目的的同时,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二)堤防建设材料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一般都是就近取材,这种方式导致的问题有:①其取土点大都在堤基附近,人为对天然防渗铺盖造成了破坏,增加堤防出险的几率;②取土此案大都在堤基保护区以外,但又有相应的取土场地,因而会直接将农田土作为筑基材料,对农田造成损坏,严重时会导致农田砂化,进而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③堤防所需石料需要开山取材,导致山上的植被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石料任意堆放,极易引发泥石流;④地方建设需要的砂砾石需要从河床中开采,会导致河道起伏过大,改变河流流势,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三、防止堤防工程对环境地质造成影响的原则

为了让堤防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能够减小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修建、加固过程中,需要拥有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为建设方案拟定的基础。堤防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有:①需要进行加固修建的堤防,尽量使用天然铺盖或者增加原有铺盖的长度和厚度来解决,或者采用堤侧设置减压井和排水沟来解决其渗漏问题;②若堤防建设附近区域无材料场地,取土必须使用农田土地时,需要对其取土深度,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测定,保证其可植层的厚度;③在河道采取砂石时,资源采集深度不能过大,尽量在主河槽中取材,弯曲以及狭窄河道不宜取材;④石材开采需要注意保护山中植被的生存环境,石料堆放也需要设有固定的场地。

结束语

建设堤防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固未达到防洪防汛要求的堤防,减小其发生风险的几率。堤防工程出现坍塌危险大都是江河冲刷力度太大,软弱堤基发生沉降变形,堤防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造成。有些堤防工程建设的防洪标准未能达到相关要求,也会出现堤坝崩溃坍塌情况。堤防工程建设必然伴随环境地质问题,其修建行为会对地质环境产生改变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环境地质的问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认知研究,以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参考文献:

[1]陈伊清.福建省堤防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J].水利科技,2014,18(04):65-68.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篇10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技术评估;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96-02

1.引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标准等编制的技术性文件,该文件经行政审批后方可实施项目的建设Ⅲ;环境技术评估作为行政审批前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质量进行审核,评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综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更好的指导环评编制人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归纳和总结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评价标准

项目执行的排放标准有以下几点:(1)标准适用错误,有(项目拟建地)地方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地方排放标准,有行业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行业排放标准,行业和地方排放标准都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2)目前行业排放标准中只给出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无排放速率限值,环评报告中建议废气排放速率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遗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排气量以及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参照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规划与产业政策相符性

3.1规划相符性

(1)项目所在区域或园区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定位、用地规划、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内容的缺失或者阐述不清,导致项目与项目拟建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阐述不清。

(2)结合行业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如区域固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长江岸线规划、交通规划等)要求,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3)项目与园区环评批复相符性分析缺失或不全面,从而无法体现园区规划环评对具体建设项目环评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3.2产业政策相符性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应结合国家、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禁止投资项目目录、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分析。

4.工程分析方面

4.1现有项目回顾性评价

现有项目环评与实际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线数量及规模、生产时间、公辅设施、环保设施)介绍不清,导致现有项目实际的产品方案(包括产品种类与实际生产规模)、污染物“三本帐”及总量控制情况、环境管理情况模糊不清,未能结合现有项目实际建设分析其存在的环保问题。

4.2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遗漏项目产品标准,主体工程建设内容不明确,公附工程建设内容及依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缺少产品与设备匹配性分析,设备变化情况介绍不清(包括本次新增设备、拟淘汰设备名称与数量);生产工艺介绍不清,产污环节分析存在遗漏,物料平衡及水平衡数据前后不一致,污染源强核算缺少依据,废水征污染物源强核算缺失或不合理、废水处理方式不合理;废气产生、捕集方式、排放去向阐述不清;固废种类及属性判定错误,固废产生量核算有误;非正常工况设置不合理。

5.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分析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缺乏依据,仅是处理原理的简单罗列,无处理方案的比选过程,未能提供成功运行的_[程实例;未给出废气的捕集方式、捕集率,废气产生设备与捕集装置的连接方式及结构形式,遗漏排气筒设置合理性分析;污水接管可行性分析中缺少污水处理厂目前实际接管量及运行数据分析;固废处置可行性分析未能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文要求进行编制.缺少危废处置单位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地下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覆盖所有的重点区域。

6.环境现状与影响预测分析

6.1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超标原因分析不能使人信服;大气及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设置不符合导则要求,监测因子不全;遗漏项目拟建地周同200m范围内敏感点环境噪声临测;地下水环境现状达标性分析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区域污染源调查缺少与项目排放同类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的调查。

6.2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参数确定不合理,未进行异味气休的嗅阈值达标分析,遗漏周围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或者预测结果未叠加背景值,改扩建项目未给出全厂卫生防护距离范同设置;改扩建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因子设置不合理,未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要求分析固废从产生、暂存、运输到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7.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术能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等5个方面全面分析项目清沽生产水平,同类先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数据没有来源;改扩建及搬迁项目应通过本项目建设前后各指标的比对,体现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8.环境风险评价

未能按照《建没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物资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不足;最大可信事故的源强核算未给出计算参数,未进行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预测;安全事故引发的次生、伴生的环境风险关注不够;风险防范设施如事故池、消防水池等的设置未给出计算依据或依据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

9.公众参与与总量控制

9.1公众参与评价

合同及委托书中未注明时间,无法核实公示程序的合法性;部分项目的公示网站无法打开;缺少在项目拟建地或居民点进行现状公示的照片;公示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存在出入,调查对象未覆盖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敏感目标,遗漏公众参与“四性”分析内容。

9.2总量控制方面

技改扩建项目的以新带老削减量与本项目排放量混为一谈,未给出技改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废水术同时给出接管量、污水厂最终排放量)、以新带老量、技改扩建前后变化量、需重新申请的总量。

10.附件及附图

10.1附件

未能附具所有附件,经常遗漏的附件主要为环评合同、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危废处置合同、污水接管合同、园区环评批复等,环评文件修改清单未能逐条说明修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