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7:56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1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指的是财务管理要围绕一个核心,然后将财务管理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财务管理以财务的核算为中心,结合财务核算的各类方法,并且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环境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学说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财务管理以概念的形式展现出来,用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财务整合方面遇到的问题。对我国比较全面地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探究,对于财务管理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因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只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中,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发展的模式,制定自身的财务管理内容。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制定财务管理系统的时候,只是将财务管理的内容罗列出来,并没有找出财务管理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模式不够规范,制约了财务管理的效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制定财务管理的相关理念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鉴相关的资料,但是,不同的资料中对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理念的解释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财务管理的概念比较模糊。关于财务管理的概念有很多种定义,有的概念侧重在资金流转层面上来下定义,有的概念则侧重在经营管理方面下定义,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概念可以明确指出财务管理的范围,有的概念则比较模糊。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片面性,内容不完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制定财务管理相关规定的时候,财务管理的各个内容是独立的,财务管理内容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而且财务管理的内容过于冗长,没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制定财务管理相关规范的时候,对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没有掌握,导致财务管理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不强,财务管理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但是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中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方法,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就比较混乱,每个财务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管理,大大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的效率。

(四)社区服务中心没有配置齐全的审计人员。现在,由于医疗经费比较紧张,所以在社区服务中心没有配置专职的审计人员或只配置兼职的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关的工作资质,审计人员往往在社区服务中心担任不同的职务,所以不能保证财政监督。

(五)社区服务中心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在社区服务中心,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事项中核算方法不一致的问题,在社区服务中,配置的财务人员一般对财务技能还不能充分地了解,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财务的操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六)社区服务中心的药品管理无序。在社区服务中心中,药品的管理还是比较混乱的,在药品的管理中缺乏专业人员,导致药品的管理不规范,而且药品也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也没有按照日期对库存进行管理。长此以往,导致药品的账目不能核实。

(七)社区服务中心的现金管理比较混乱。社区服务中心还缺乏有效地管理,政府也没有采取措施加强管理,这就导致了社区服务中心在收费的过程中比较凌乱,造成资金的流失。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实现财务的系统化管理,建立报账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财务的系统化管理要制定全面的财务管理规章,使财务管理的不同内容可以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在进行财务人员的配置时,要从整体出发,又要注意部分,进行统筹分析,要按照财务的岗位进行逐一配置,确保各岗位的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财务管理人员要与出纳人员进行有机地配合,财务管理人员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岗位需要进行配置。财务核算时应运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软件,一些相互关联的财务部门要实现沟通与合作,进行定期的岗位轮换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实现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委派财务负责人进行工程财务区域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时候,要对财务管理的每一块内容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能够明确其含义,在制定财务管理的相关之策时,一定要规范流程,确保财务管理人员都可以按照流程去做事情。在制定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时,一定要防止那些不清晰的概念的使用,运用清晰化的理论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同一个区域进行多个项目的施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安排区域财务管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能够切实做好财务的核算工作,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财务会计、出纳和核算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培养新的财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人员要受到区域负责人的支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各项目之间设立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要履行资金预算、制定资金制度,减少资金外流,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资金的充足,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制运行机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4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4-01

社区卫生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服务,其中包括了很多内容,因为其地域性以及不同社区有不同的情况,因此决定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运行机制,功能,结构等都是很复杂的,而且运行中一些要素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影响,而是相互穿插构成关联,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是一门需要复杂的研究,而且短期内改革的建议或者措施,并不能马上取得效果。

1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概念

1.1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词语,但是对于准确的概念并不清楚通俗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指的就是在运行社区服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配置,这些配置直接影响到了社区服务的内容,效率获得评价等,机制是导致社区服务总体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点,是所有社区服务中包括的内容以及服务的一个综合,是由社区服务的各个方面集合起来的,包括了社区服务人员,社区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的人群,服务设备,资金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涵盖的内容。虽然看起来很庞大,但是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中的要素是分为各种层次的。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程度排列。

1.2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中所有组成的要素都是互相有关联的,处于一种平级的状态,并不是简单累加造成的结果,少了一样也不可能让社区卫生服务能够正常的运行。

1.3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是一个有规律的运行动态,随时都在变化,引入社区服务机制这个概念目的就是为了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各因素的重要性以及联系性,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并不是简单的运行那么简单,而且采用卫生服务体制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其中因素构成的联系以及影响,能够有效地知晓其中的作用和原理。

2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构成

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组成主要是由结构性要素和运行机制组成的,结构性要素包括了服务的对象,环境等,而运行机制包括了在运行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运行控制以及实行保障[2]。

2.1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卫生机构,主要有社区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以及卫生防疫站等,一般社区服务机构都是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统一指挥和控制,还有就是政府所属医院办或者社会团体,个人办等,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的对象就是所属社区群众。

2.2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社区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为主,五个不同的阶段中[1]需求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研究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的时候要考虑当时社区卫生服务处在哪个阶段。

2.3社区卫生服务环境。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环境的因素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均经济水平和社保能力等,社区卫生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一定要紧跟国家的脚步走,从前很多学者对于物质方面(投入资金,设备,医保)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国家大环境以及资本因素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其实只有社会资本提高了才能够让整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得到提升。物质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能够影响的只是个别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4社区服务卫生运行的动力。想要让社区卫生服务能够顺利的进行,动力是很关键的,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来说,动力就是社区小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有就是小区居民对于服务机构的评价,当然医疗资源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农村合作医疗最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可以减少因为患者患病没钱治疗的负担,这样短期看起来似乎获得利益少,但是长期下去就可以是新型合作医疗得到开展,除了动力之外采用激励来让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得以持续运行,最好为社区卫生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因为资金困难导致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不能运行。如果社区服务有了奖励还有竞争压力,就可以让服务的水平提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5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控制。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控制指的就是在运行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过程中所有部门的配合,各个组成部位能够互相作用减少矛盾。各个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控制设定,因为服务的对象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等都不相同。

2.6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方式大体上的模式是不变的,但是其中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所以要根据运行的目的以及运行环境等进行调整,为了让服务对象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可以采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来进行。社区卫生机构属于那种性质其实是根据社区服务机构是不是搞了资本服务,公共卫生等决定的,并不是取决于医疗机构投资的多少或者根据什么政府政策而决定的。

2.7社区服务运行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主要是保障运行能不能正常的一个重要标志,想要社区卫生服务运行好就要做到各个环节都有配合,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设备以及人力资源和相关的政策等都要跟得上,虽然国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上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还是还是要根据地方不同的政策以及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之后要注意活动效果,如果效果不好要注意及时的更改活动。并且可以在平时的时候通过做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服务工作的群众满意度。

2.8鼓励社会参与并加强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建设,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规则规程之后,需要加强对职能职责的监督,并且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是让上级医院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兼职的制度,这样可以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转岗培训。

3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制定和监督,而是要让社区服务的每一点要素都应该高效合理的运动起来,而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只有让卫生服务的目标合理而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社区卫生服务运行完全发挥作用从而为居民群众更好地服务起来。

参考文献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3

【关键词】社区;护理工作;特殊性;优越性;必要性;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20-02

社区护理是适应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而逐步发展的,因此,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其发展历史不长,如果从学术上看,它既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笔者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从事20多年的医院护理和近几年的社区护理实践的对比,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护理者,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了解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概念

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

二.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社区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而社区护理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医护人员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社区服务对象又是相对稳定,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同时,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其护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上述情况决定社区护理工作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不同于医院护理医患关系的临时性、短期性和个别性,而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反复性和全局性。因此,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三.社区护理工作的优越性

社区护理的对象是长期处于该社区的整个群体,护士在了解患者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的同时,为其提供长期高质量的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利于评估其身心状况,使护患关系融洽,满意度提高,增强全民的医疗、预防、保健意识。

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综合素质高,常单独面对个人或家庭的访问和护理工作,她们除了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等人文学科去护理患者外,还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去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具备一定的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护士的责任性、自觉性、独立性,而且能充分挖掘其整体素质的潜能。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费用的迅速增加,家庭负担的相对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需求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内外社区护理事业的资料调查表明,社区护理事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居民因病致贫的现象,同时又能提高医疗卫生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进程。因此,我国开展社区护理势在必行。

四.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待健康问题的需求上,渴望得到方便、经济、及时、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因而无论从老年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还是从减轻社会、国家、家庭及照顾者的压力来说,都急需来自医疗、社区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2.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待健康问题上不再是满足于基本需求,而趋向于服务的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和选择的自由性、便利和经济的程度。“方便和经济”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消费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和社区服务功能落实的前提。

3.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一个家庭要负担四个老人的现象增多,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费用的迅速增加,家庭负担大大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需求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事业的资料调查显示:社区护理事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居民因病致贫的现象,同时又能提高医疗卫生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进程。因此,在全国开展社区护理势在必行。

4.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年均年龄也相应提高,因而一些慢性病也就越来越多,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大量增加,改变了我国的疾病谱,从而使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而对于慢性病及年老体弱者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故靠临床护士是难以单独完成的。护理人员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由医院走向社区,为个人、家庭、社会提供直接、连续、方便、全面、快捷、经济、优质的护理,并进行多方面护理指导、卫生宣教势在必行。因此,开展社区护理既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又能促进护理事业的稳步发展。

因此、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要关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与不足,以农村卫生的特点为基础,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但要治本,更要治标,在改变落后现象的同时,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林菊英1社区护理[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2,21

[2]庄华1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J]1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57

[3]夏泉源.社区常见疾病护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

[4]周莹.社区护理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5]常亚萍,李曼春,张晓玲.城市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分析[J].全科医学杂志,2001,6(3):143-147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4

一、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基础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多元化社会需求卓越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产生离不开日益显著的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需求的影响。随着全球化引发的开放式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管理透明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维持经济增长与社会正义间的平衡的呼声愈发强烈,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公共利益所涉及的资源。医学教育机构跨越卫生与教育两大领域,对于解决社会医疗卫生需求与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承担的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以及一定的医疗管理和医学人力资源分配作用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常,一个国家国民医疗卫生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充分关注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反馈,且不断提高其内在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并将这一价值理念内化到医务人员的服务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表达其内在意义[1]。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价值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通过有针对性和统筹协调的服务措施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公平性意味着社会中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针对性是指优先关注民众最需要和最普遍的医疗问题以及社会弱势人群。效率则是指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来帮助普通大众。由此,形成了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影响所涉及的质量、公平性、针对性和效率四个价值衡量维度。

(二)医学院校的行业与社会影响力医学院校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通过其外铄和内隐的行业与社会影响来实现。那么一所医学院校如何通过其所蕴含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最大影响力呢?图1表明一所医学院校在“计划”、“执行”、“影响”三个阶段应有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社会责任[2]。以教学功能为例,计划阶段对于公平性的关注可以通过是否具有解决不同地区和领域医疗卫生不均衡发展的培养计划体现,具体而言,即为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地区和领域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执行阶段则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专题课程培养学生服务于某些特定地区的能力或为一些卫生领域急需项目的医疗、教学、研究进行相应资源的再分配来体现。影响阶段包括与政府、医疗机构等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协商,拓展社会急需卫生领域的岗位,以聘用更多的毕业生。目前,随着对于教学、科研、服务活动的环境、共同一致的基本价值观、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和同其他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视,医学院校获得了更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产生积极影响力的条件。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并不完全仅取决于卫生服务体系,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生物等一系列因素。这也就决定了医学院校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影响需要诸多因素采取共同和协调的行动。例如,通过毕业生的质量和数量对医疗服务产生影响就需要卫生政策制定者、卫生服务提供者和卫生从业者本身等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协作行动。

二、基于多层次的社会责任实现方式

(一)社会责任层次划分基础Boelen和Heck在1995年提出,有必要建立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医学院校社会责任促进标准,并将其作为诸多国家医学教育评价认证方案设计的内在指标性元素[2]。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在于,通过推动有意义的实践来努力实现服务社会的计划目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获得卓越,以期对医疗卫生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能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人们的健康。这说明社会责任的实现是医学教育追求卓越的社会性基础条件。因此,wHo将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标准定义为: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应优先满足由政府、医疗机构、医学专家和公众共同确定且是社区、地区或国家亟待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1,2]。当然,这是一项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任务。虽然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项目的初衷都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众的健康需求,但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教育和卫生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适应系统,加强和改善原有的医学教育。加拿大皇家未来医学委员会在2004年提出,建立分层分类社会责任履行模式,促进医学教育探索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同正确的伙伴进行正确的医学实践,以培养优秀的医生[3]。然而neusy等人认为,医学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不会出现一种固定不变的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路径和评价模式,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一种具有反馈环路的分层次、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4]。

(二)社会责任层次结构根据加拿大皇家未来医学委员会提出的分层分类原则,社会责任感(SRb)、社会响应力(SRv)和社会责任标准(Sa)三种不同分类代表了社会责任实现的三个不同层次[5]。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是指能将对于社会职责的认识转化为行动;而社会响应力是指努力专注于在课程中付诸行动来回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社会责任标准则扩大了行动的范围、增加了医学院校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书面说明文件要求,通过书面阐述行动理由,说明付诸行动可能获得的结果和前期论证结论,并且强调作为医学院校回应社会责任行动重点的优先解决事项需要各利益方共同参与完成。社会责任图1不同阶段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由低到高呈现梯度化发展。图2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满足不同梯度社会需求从“隐性”到“显性”的飞跃[6]。其中社会需求必须通过患者、公众、家庭、当地社区和整个社会等在广泛范围内进行理解。图2社会需求分层反馈[6]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由图2可以看出,在第一层次即社会责任感状态下,内隐性地表明学校的任务目标并不直接来自于对社会需求的仔细分析,存在着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高风险,且无法解决目前评估或认证机制中社会责任评价的缺失。例如,就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而言,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虽然能提供包含对医疗卫生不足和差异产生影响因素的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相关的课程,但不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接触到该领域的真实生活情境[6]。而一所有社会响应力的学校则不会局限于社会责任感状态,而会鼓励学生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活动并将之贯穿到课程当中,借此来评估学生能力,鼓励学生更多地服务于最具有需求的人群,引导毕业生流向医疗卫生欠发达地方。如图2所示,从学校培养目标到毕业生结果又返回目标的反馈环路作为补救措施而存在,因而形成了一个改进后的社会需求响应系统。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其“社会需求”是管理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7]。学校通过参与需求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和活动项目,并论证前期预估的目标结果是否通过毕业生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当然这一反馈循环模式也可同样用于医学院的研究和服务功能。#p#分页标题#e#

(三)不同层次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关系图3在6个基本维度上比较了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三组概念,并解析了社会责任范围的逐步拓展并最终到达社会责任标准的过程。三个概念并没有严格定义各自的具体特点,而是主要描述了一个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渐进过程,有助于医学院校社会责任响应系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聚焦于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社会需求只是作为客观依据,既不暗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也不明确产生社会响应力或是有预见性地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责任标准则要求医学院校在全面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好准备,以应对社会未来在人口学、流行病、经济、医疗卫生系统调整和卫生专业人员角色变化等方面的可预见性转变,通过积极的系统反馈循环和自我能力适应尽量将不良风险最小化[8-10]。首先,就医学教育机构目标而言,医学教育机构的任务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之一。其目标的有效性是基于准确描述社会当前和未来需求的结果,因而应更多地考虑社会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身直观的想法来定义医学教育机构的目标。其次,就教学计划而言,当前以理论学习为特征的价值取向正向以反映学生未来医疗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性学习的价值取向转变,因而大大增强了学校教学计划同社会责任的相关性,也十分有利于社会责任标准理念下学习者对于社会环境背景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社会最需要的领域。再次,就毕业生质量和评价重点而言,通常所说的“优秀毕业生”并不是一种准确表达医学教育成果的方式。相对而言,将医学教育成果解释为学生符合“专业化”的需要则更加贴切。因为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医务人员、患者自的支持者和社会正义的倡导者。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其毕业生更应成为促进公平和有执行力的医疗服务系统的积极推动因素之一。由此,最新的基于社会责任标准的“服务性学习”概念建立了积极的学习反馈循环,纳入了有责任标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和改革者采纳了这一概念,将充分参与服务性学习作为评价的关注重点[8,9]。图3不同层次社会责任概念辨析[6]最后,就评价主体而言,图3说明社会责任义务评价的本质有别于其他同类概念。社会责任感主要聚焦于过程和学校内部参与认证的评价者,而社会响应力则扩大到关注对社会需求产生影响的成果并且要求外部同行评审。woollard指出,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应努力优化和配套干预策略和措施,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应对社会面临的挑战,并和利益相关方一起更多地参与服务社会,从而最终实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预期结果。因此,对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标准的学校而言,其关注范围应扩大到能够对医疗卫生系统产生影响的绩效和改善公众医疗卫生状况,且社会民间代表作为其合作伙伴参与认证评估和反馈工作[7]。

三、卓越医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再认识

(一)“卓越”目标与GCSa2010全球共识2011年,Charles撰文指出,追求以循证医学为特征、基于社区实践的科学方法影响和改善公众健康的行为应被视作追求卓越的标志之一[6]。现今西方大部分顶尖医学院校将努力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视为未来的最大挑战,这也是医学院校追求卓越和履行社会责任标准的首要目标之一[9,10]。2009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出版的《医学教育发展白皮书》建议将社会责任标准纳入医学院校的共同奋斗目标之一,并提出了10条建议原则,以适应医学教育未来发展需要。其中第一条是: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标准应成为医生和医学教育机构的核心价值观,起着观念性的指导作用。个人与团队、医生和医学院校应该努力应对和满足多元化的个人和社会需求,承担与国际要求相匹配的责任[3,5]。2010年形成的GCSa2010全球共识对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了功能性定义,因而其所包含的10项基本原则方向和每个方向下的具体标准也就成为了卓越医学教育再认识的基础[11]。其核心在于:致力于改进医学教育质量,从本地区到全球范围内对人们的医疗卫生需求产生影响并促进医学教育标准、评价工具和认证制度的发展。无论各个医学院校在执行社会责任标准时如何变化,但是所有关于社会责任的工作都围绕着医学教育社会责任标准的核心理念———帮助医学院校明确专注于最有可能实现的服务社会责任方向,并努力保证各项工作聚焦于这一过程,以社会责任标准原则为基础,对教师、研究人员、医务人员、学生和管理者等参与方的行为和服务社会责任的可用资源进行管理[12]。就GCSa2010共识的整体而言,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但具有结论性的10项基本原则方向共识反映了各方普遍认同的医学院校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标准[11]。由表1可见,这10项基本原则方向围绕对公众医疗卫生状况产生影响这一核心目标,从医疗卫生需求分析到需求影响效果确认,涵盖了一系列完整的系统性社会责任标准问题。这是一个始于理解社会大环境、分析医疗卫生服务面临挑战和需求并建立伙伴关系、开展有效行动(方向1和方向2)的逻辑过程。而作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策略的制定应来源于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所需的医务人员工作角色和工作能力(方向3和方向4),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其与研究和服务策略的一致性。同时,通过标准的建立引导医学院校去追求卓越的高水平(方向6和方向7),并将这些标准上升到国家教育认证层面予以认可(方向8)。当然,虽然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一种普遍认同价值(方向9),但本地社会仍然是卓越医学教育最终成效的评价者(方向10)。表1GCSa2010的10项基础原则方向

(二)以GCSa2010共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社会性评价在GCSa2010出现之前,对于医学教育社会责任标准的应用评价主要在理念层次,而采用的标准也主要是诸如wFme2003这样的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内的社会责任标准内涵元素。但随着GCSa2010共识的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社会责任标准评价逐步偏重于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在内的多阶段过程评价,其内在具体元素应从GCSa2010所包含的10项基本原则和现有的医学教育标准中进行提炼和筛选。2010年会议后,Boelen和woollard在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的经典分段式理论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将CpU模式(C是概念化,p是成果,U是可行性)作为社会责任标准的评价框架[9]。CpU模式中的三个具体概念虽然互相连接又互相依赖,但每个概念下的具体组成元素都围绕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化”一级指标下的元素包括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标准化指标元素和系统需要使用的指标元素。“成果”一级指标涵盖学习和培训所需要掌握的大部分重要能力。“可行性”一级指标主要指院校应采取基本的主动行为以确保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对社会需求作出最佳回应,并且其内涵应优先考虑措施和要素的“可用”或“有用性”。此外,还需要强调能力、真实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三者的统一。#p#分页标题#e#

四、GCSa2010共识对我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2011年12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准备组织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全球医学教育社会责任的新标准对我国即将起步的卓越医生教育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与服务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服务医疗体制改革为目标,主动全面对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民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在改革试点计划项目前期,不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注重客观分析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医学院校的服务社会功能,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服务社会责任层次的重点。在项目中期,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医疗卫生需求和高校的自身情况,在“计划”、“执行”、“影响”三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三个层面上有序展开并有所侧重,着力从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医疗卫生不同需求的能力,鼓励院校在培养计划中建立社会需求反馈机制,实现服务社会责任水平的整体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5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个体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总和。因此,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渐提高,我们不能只注重对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更要注重对心理的护理和疾病的预防,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要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战略目标,社区护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社区护理的定义

社区护理即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1]。它的服务不限于一个特别的年龄群或诊断,而是提供连续性、非片断性的服务,应用整体的方法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卫生教育和管理、合作及提供连续性护理来管理社区中个体、家庭和团体的健康。综合美国护士会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协会对社区护理的定义,可见社区护理是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提供个人、家庭、社区的一种服务,社区护士以同情、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矫正每一个人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预防疾病的发生,以保持健康,必要时并从事健康人和居家病人的访视与护理。

2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老年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发病较多的人群,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有较多的需求,同时由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人们花在看病就医上的费用也越来越多,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只能通过社区护理来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子女较少,为了工作,子女照顾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中华民族传统的观念又促使他们不得不照顾老人,有时子女只好放弃上班时间陪老人就医,渴望社区护理人员能帮助他们照看老人,以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这种实际情况看,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解决人们的实际困难,满足每个人的健康需求,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社区护理的真正意义[2]。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状况尚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不少医院虽然已经开展了某些形式的社区护理,如开设了家庭病床、护理专家门诊或护理专家咨询热线,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设立等,其重点仍是病人,未对人群进行健康评价,分出真正健康的给予健康的促进、有疾病倾向的给予疾病的预防和病人进行护理。一些基层卫生单位展开了部分社区护理工作,但其系统性和规范性还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可以说还是刚刚起步,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尽管对中高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作了调整,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人文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内容,但只占其课程的5%左右。基于这种教育很难满足社区护理对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为了适应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填补我国社区护理的空白,应培养一批既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担当社区护理工作的主力军[3]。

3发展社区护理的策略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争取当地政府及卫生、宣传、社会福利部门的支持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对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转变卫生工作领导者的观念,例如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制订社区护理收费标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在澳大利亚,联邦和州政府除了为老年人发放基本养老金外,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也多由政府提供。社区对民众是一个新概念,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社区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使社区服务深入人心,保证社区服务顺利进行[4,5]。

3.2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人员应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性新兴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6]。在高等院校护理教育和大中专继续教育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重点培养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护理技能、老年人护理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急能力。除此,应在医院选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对其进行社区护理的专职培训,组织社区护理见习活动、安排临床护理实践等,培养一批有经验的护理人才,让她们作为学科带头人,从教学、科研全面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7~9]。

3.3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社区内人们的健康观念、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的发展。大多数人收入水平较低,不能负担较多的医疗费用,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缺乏常见病、慢性病常识,尚有许多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大量抽烟、饮酒、熬夜等,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恶化,加之不愿给子女增加负担,有病不医等等诸多原因影响社区护理的发展。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如授课、咨询、设立宣传栏等讲解健康的概念、保健的意义、疾病的常识和护理对疾病的作用等,让人们了解社区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使社区服务深入人心,保证社区服务顺利进行[10]。

参考文献

1胡敏予,肖水源,周昌菊,等.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山西护理杂志,1997,11(2):57-58.

2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医学教育,2001,10(5):11-13.

3胡敏予,肖水源.社区护理的现状与进展.山西护理杂志,1998,12(2):59-60.

4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4(8):503-504.

5方琴.浅谈社区护理.福建医药杂志,1999,21(6):103.

6庄华.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31.

7蔡秀珍.浅析社区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02,18(5):560-561.

8汤珺,陈蓉,李安定.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卫生软件学,2002,16(3):38-39.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6

社区护理的概念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形成的,旨在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社区护理代表一个国家、城市的经济、文化、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是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探索研究而选定的一种最佳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随着人口老年化、家庭结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及医疗体制的改革[2],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型护理人才,以优质服务体现社区护理价值和满足人们的卫生保健需要,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社区服务的重点[3]。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医院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则使护理范围从医院扩大到家庭、社区及社会健康问题的管理,这充分体现了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区护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社区护理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护理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根据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的措施有:政府增加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设立专项补助经费;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将职工医疗保险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及社区服务费用负担等配套政策;理顺社区卫生服务价格等,将盈利、福利和公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经济、便利和及时的全方位社区护理服务,以保障社区护理工作尽快纳入正规的运行体制[3.4]。

本文通过结合国外社区护理发展的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探讨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社区护理机构及管理职能

我国社区护理的初期阶段,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地段卫生机构承担,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仅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5]。而在社区护理比较成熟的澳大利亚是采取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方式[6]。

目前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使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执业,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国家颁布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经国家医学权威机构认可的医疗专业技术标准。同时各个省市在其各自原有的医疗管理和技术操作规章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订,编辑出版了相应的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手册,并应用于全科护士培训及临床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护理的发展[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相关的政策及规范的保证下,针对本地的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在一直在探索地方特色的社区护理,如“双向转诊”等,使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社区护理机构管理,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的职能,对社区护理进行统一的规划。使社区护理形成独立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

建立独立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调整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逐步建立社区护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规范化服务的管理制度,如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家庭病床巡诊等制度、残疾康复、精神康复等等的管理制度及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以规范社区护理管理。充分体现经济、便利和及时的全方位护理服务。

2社区护理法律法规的制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开展社区护理的法规或规章,但并不意味开展社区护理无章可循[7]。

日本制定有《保健护士、助产士、护士法》,根据此法律规定,社区护理人员称为保健护士,保健护士取得注册护士资格后,需要完成半年~1年的社区护理课程的专修,并通过国家的专科统一考试,才能取得保健护士资格证书[2]。

随着社区护理管理的逐步成熟及完善,我国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护理法律法规是必然趋势,用于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中的各项工作流程并保障护理工作的合法性。例如:2002年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建议》规定社区护理的入准条件是: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沪市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护理的护士,硬件也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8]。

3社区护理的管理制度及政府调控

我国新的医改政策的颁布及实施,加大了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制定了有效的政策,并加大了财政支持。同时,政府通过广告、传媒、报纸等工具加大对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但是由于政府的调控机制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所需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国外的管理制度有明确、规范的收费标准、服务项目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保障,并逐步形成“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如英国的社区护理,其组织结构、保健服务制度较完善。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中心(现有180个)由政府设置,每个中心的筹建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由州和联邦负责建设,所有居民免费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设备供给等均需要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财力上的资助[6]。在香港,社康护理已制定了社康护理专科的指引及社康护士的核心才能,作为专科服务的标准。并已完成审核及制定一套参考指针,以确保及监察护理服务的质素[7]。

我国大陆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投入,如增加社区护士人员数,增加财政投入,增加继续教育的机会等,以保证基本社区护理服务的运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标准合理配备社区护理人力,建立以需要定编制、以任务定岗位、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按劳分配、贡献大小为奖惩原则的护士业绩考评制度,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发社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9,10]。调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11]。

4社区护理专业的设立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且缺乏社区护理专科教育,尚不能满足社区的健康需求。章冬瑛等[10]的调查显示,76.19%的在岗社区护士的学历为中专,尚有15.1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正规化的培训,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中专学历的护士成为社区护士的主流,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首先,在高等护理教育和大、中专护理继续教育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加大社区护理临床护理实践的比例,给同学动手的机会,培训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举办社区护理培训班。第三,选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社区护理经验。

社区卫生中心服务人员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和毕业后在职培训。工资由市政府发放。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是社区预防保健服务的主要力量。

5全社会支持和全民参与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最早大概是在德国1883年开始的。日本是在1961年,加拿大是1971年,韩国是1989年,中国台湾地区是1995年,泰国是2001年[12]。其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机构在决策和财力上给予的倾斜和资助,离不开保险公司及社会团体的经济支持,离不开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13]。

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14]。为了奠定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形成全民共识。必须解决有关的思想认识,澄清制度安排背后依据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基础,确定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系与优先次序,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为集体行动、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设计奠定坚实的价值理念与思想基础。

6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健康人群;服务内容除治疗性的护理工作,还有大量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14,15]。

英国社区护理及社区护士管理8o年代以来,英联邦广泛实施了三种社区服务,即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11]。香港社区护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社区访视;(2)长期护理;(3)医院一社区连贯性护理。目前,90%的病人愿意接受这种连贯性的卫生服务体系[16]。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对于社区护士的要求为全科培训。我国经过十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现已经逐步实现各个项目的全面开展,将来也将出现各个项目的社区护理的全面渗透,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应该利用医疗资源,不断拓宽社区护理领域的服务项目,发展我们的护理事业[17]。

7服务人员素质

社区护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社区护理质量。社区护士除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技术外,还要具有边缘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18]。

据统计,2000年美国社区护士具有硕士学历以上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19]。韩国在社区各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必须取得国家认可的资格[16]。在2000年,香港医院管理局辖有30个社区护理中心及325名社区护士。社区护士均经过正式护理训练,接受过社区护理的特别课程,在探访病人时除了进行一般性的护理工作外,还需要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培养病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使病人尽快适应家庭生活环境。

对我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比较低[20],社区护理经验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和应变力参差不齐,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知识陈旧等,很难适应社区人群的服务需求[21]。目前国家通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中心负责,对各分中心的社区护理岗位培训教师进行培训,保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质量,建立了社区护理以“健康”和“预防”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了社区护理服务在社区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了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服务的服务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提高了在社区家庭环境中慢性病的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技能,保证了社区护理的质量,保证了社区护理服务被广大社区居民接受和信赖,保证了社区护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8其他

8.1相关理论研究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操作模式[22]。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整体护理工作,强调护理程序,并对循证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了一些应用及探讨。

9小结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我们结合国外的优秀经验发展此项模式,通过完善社区护理的管理,加强社区护理的培训,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并且加强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多媒体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保健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里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社区护理的进展,制定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的服务规范、社区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监督与评价标准,统一完善社区护理各项内容[23],医院管理者和广大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重医轻护的偏见,应加大力度宣传护士工作的职责和工作性质,让社会认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赵霖,朱雪峰.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5:92-93.

[2]张静伟,姜丽萍.国际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开展的借鉴作用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08,7:1257-1258.

[3]李彩福.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45―246.

[4]林明色,吴华琨,胡穗曦.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10):964―965.

[5]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6.

[6]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启示[J].现代护理,2003,(8):95-96.

[7]林崇绥.香港社区护理的概况及管理经验[J].中国护理管理,2004,4(5):25-26.

[8]陈向韵.探讨国外社区护理模式在我国社区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8(9):75.

[9]苏兰若,李晓波,王爱平,等.未来五年护理管理者岗前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2):26―27.

[10]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等.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3):164-165.

[11]theFutureofCommuni~nursingintheUnitedKingdom.Districtnursinghealthvisitingandschoolnursing[J].advancednursing,1997,26:257―265.

[12]江东亮.通过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来解决卫生不公平.人民网,2006.

[13]刘虹,王云翠.国外社区护理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启迪[J].中医教育,2003,22(50):63-65.

[14]吴秀云,陈会波,朱亚南.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4:227~228.

[15]金星,李春玉.社区护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护理管理,2003,3(5):29~30.

[16]卢祖询,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4-216.

[17]向卉,何翠华,张捷.新形势下社区护理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地方病通报,2007,22(3):85-86.

[18]崔雪华.对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2000,7(5):37―38.

[19]emells,ayahl,Julies,eta1.theregisterednursepopulationmarch2000[m].USa.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HealthResourcesandServiceadministrationDivisionofnursing,2002:25.

[20]包家明,付伟,胡斌春.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lB):61―62.

[21]张玉梅.社区护士的工作方向及培养途径[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6):445―446.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7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and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s,peoplehaschangedthoughtsfromtraditional"illandseeadoctor"topreventionandhealthcare.thesocialdevelopmentandtheadvancementofmedicinepromotetheestablishmentofbasic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formeetingthepeople'sdemandforhealthcare.Financialmanagementisthefocusofthe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anditisclosetotheimprovementofservicequalityandpromotionofthehealthydevelopmentofinstitutions.thepaperanalyzeshowtoimprovethefinancialmanagementofbasic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hopingtobehelpful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modernbasic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

Keywords: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financial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89-02

0引言

当前,我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力求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生活社区范围,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以及健康保健等服务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一方面缓解了各大医院的运作压力,解决患者多、医护人员少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医,为居民带来了便利。近年来,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日益明显,涉及的资金也较为复杂,资金来源与资金支出项目繁琐,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已是机构相关财务人员的重要课题[1]。

1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现状,其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总资产的概念认识不足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资产是指机构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并能拥有或控制的、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来取得预期收益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以及其他财产权利的总称[2]。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所涉及的管理内容主要以流动资产为主,即日常运作中所产生的资金投入与支出,以及债务债权等。而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以及长期资产两大部分构成,长期资产是指医疗设备、一般设备、图书、房屋与建筑物等物质资产,而所谓财务管理,即应包含了日常投入支出,又包括对长期资产的管理,对总资产的细节以及价值等形成认识,统一进行管理。

1.2缺乏严格的管理概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各项资产物资的采购与支出由财务部门主管以及领导一笔定论,主管与领导缺乏对采购与支出的必要性分析,缺乏严格的管理概念,监管过程流于形式,致使物资采购与支出整体情况混乱。其中尤其以大型项目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如对于大宗物资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不严格按照制度经过集体审批,缺乏科学严谨的合同制度,招标形式过于简单,等等。由缺乏严格的管理概念所造成的弊端为机构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利益的诱使下有些采购人员甚至趁机假公济私、以劣充优,为集体财产造成了损失。

1.3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于机构发展的管理机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当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缺乏如企业般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综合分析,这受两点因素的影响。

其一,机构成员大都来自于上级卫生部门,或源自于社会招聘中的具备医疗知识基础的应届毕业生。从根本上来说,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时对加强财务管理的认识度不足,整体以及分项财务管理机制匮乏。

其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全面,是当前大多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弊端。由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财务管理内容缺乏完整的管理,虽有制度但却不能涵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所有与财务相关的范围,从而为机构的财产安全构成隐患。

综上问题分析,改进以及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是相关卫生部门以及机构领导的当务之急。财务管理是当前社会中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项目,由财务管理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是社会各个产业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不足而制定相应解决策略,是新形势下我们的重要课题。

2解决策略

2.1加强财务管理机制建设在机制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机制内容应当全面涵盖当前与财务相关的所有项目,如采购审批制度、总资产管理、考核制度、薪资福利管理、奖罚制度,等等[3]。财会人员首先应当掌握财务报表的所有内容,通过各项机制的信息数据汇总,以及结合相关审核条例,做好制表、填表、以及申报工作。

同时,以我国《会计法》为准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度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财经政策,在制度的约束下,加强财务监督,严格财经纪律,规范物资采购以及相关支出制度,力求做到日清月结,数据准确。此外,财务管理还包括投入产出分析,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严控投入,强化产出,在完善的机制下力争投入最优化,产出最大化。

2.2适应整体发展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部门应当借鉴社会企业公司的成功经验,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事实上在财务管理中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要有所借鉴,而不是照搬套路。要制定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在更加倾向于“集权”的基础上保证“分权”策略也能够有所应用,要做到“原则性”权力统一,“适应性”权力下放,将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策略控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

2.3实现上下统一制度对于卫生部门而言,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根本就无法实施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策略,更谈不上保证资金能够有效利用。没有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也就没有卫生服务机构体系的存在,因此,在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的初期制度就应当建立起来,然而受条件限制,如果不能,而“后补”也并非不可。“后补”的前提是借鉴上级领导部门制度,保障上级部门制度的权威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迅速建立起完整的、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实现由上级部门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集中控制。

2.4关注人为因素总体来说,所谓财务管理不能仅靠一纸规章制度的建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财会人员的管理。所有的工作流程、财务活动都是由财会人员控制并实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领导采用怎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很大的关联。

3结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立足于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系统内财务管理,两项内容是为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要切实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卫生部门上下和谐统一,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系统凝聚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我国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洁.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3):64-65.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8

关键词:社区康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88-01

在发达国家,社区康复体系建立已经非常完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较为全面,尽可能的在社区医院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当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满足不了患者的康复需求或病情发展不良时,可由基层医院转移到上级医院治疗,经过层级的医疗干预的,能够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1]。康复医学的概念及运营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摸索发展过程,我国的社区康复工作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认识到,由于我国社区的康复工作发展时间较晚,同时受我国经济水平及大众对康复工作的认识接受程度较低而制约其发展,社区康复工作尚存较多的工作有待完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所统计观察的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本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能够覆盖的长期居民人数约为4万人。均为建院10年以上的卫生服务中心。

1.2方法:收集本地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工作的情况,统计康复科室设置、医护人员配置、患者数量等。

2结果

2.1统计此1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科设置情况,如表1:

2.2在4家设置有康复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约50%的医护人员为初级职称,康复科的门诊量由每月的5人次提高到60次左右。

3讨论

3.1社区康复服务的现状

(1)社会大众对社区康复的认识有存在不足,对社区康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对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停留在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及精神抚慰等方面。而我国建立社区康复工作的目的是凭借社区的医疗资源承担从人群的残疾普查、身体伤残的预防以及医疗康复等工作[3]。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如:医疗方面的需求: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认知能力的改善;心理行为的调整适应等。此外包括: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需求等。概括而言现阶段社区康复机构缺少: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才,由于从业人员对康复概念认识模糊,康复的专业知识有限,康复治疗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人们对康复工作的接受程度,从而制约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2)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尚未建立,社区康复经费短缺。国家财政拨款金额有限,而需要康复的患者多为贫困人口,为康复患者提供服务越多,无偿投入资金的就越多,导致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

3.2摆脱社区康复服务发展不良的状况的建议

(1)加大对社区康复中心建设的资金的投入情况,确保康复中心正常开展业务的必备条件。调查显示:社区康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远小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康复费用,并具服务覆盖面广泛。社会应在保险政策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按照人群的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将康复期的患者有效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有效进行医疗资源的调度及分配。

(2)加强社区居民的康复教育工作,据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康复工作对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没有参与社区康复治疗或未能坚持社区康复治疗,使患者措施最佳康复治疗时期[4]。究其原因是由于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及健康教育的工作,使广大的居民没有对社区康复工作产生重视。因此,现阶段,加大对社区康复工作的宣传工作,提升人们对康复的认识、普及常见的康复知识等,是现阶段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3)提高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

对比观察康复科室的从业人员与临床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结果可见,康复工作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的康复从业人才。科室的部分工作尚需依托全科医生或护理人员,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人才梯队。此外,在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岗位工作制度及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为解决人才匮乏及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从高校大量引进康复专业的高材生作为康复科的新生力量,并加强岗位工作的培训力度及频率,使新生力量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康复科的中坚力量,规范社区康复工作,提升康复工作质量,提高康复工作对居民的影响力度。

参考文献

[1]张金声,黄永禧,李和兴,田园,张茜,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9(06)

[2]孙启良.抓紧社区康复人才培训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01)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9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4-0018-02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医生制服务已列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十大”重点工作之一。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在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过程中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与责任义务,建立了“政府主导,卫生牵头,居委配合,志愿者协作”的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新模式,改变了健康由卫生独家管理的旧格局,为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概念

根据美国家庭医学会的解释,家庭医生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的服务宗旨是以家庭为单位,即对家庭成员中所有的人,无论年龄、性别、病变的器官或疾病的种类,都始终负有医疗上的责任。在我国家庭医生的概念并不等同于国外的私人医生,它的服务特点是负责本辖区内所有居民的医疗保健工作,其实质是基层初级医疗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全科团队的建立为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奠定了基础。根据上海市新医改方案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要求,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签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的卫生服务。

2菊园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三位一体模式

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原是一个城郊农村街镇,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城市社区。随着居住环境和居住人口的变化,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但要求看好病,更多的关注自身健康。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以嘉定区菊园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中心服务面积18.61km2,服务人口6.24万人,而现有职工65人,其中执业医生20人,全科医生2人,按照全科医生1:2500的比例匹配,要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在人员数量上存在一定缺口。而菊园新区目前有55名专业社工,平均年龄32.6岁,大专以上学历51人,占93.0%。他们学历高、年龄低、人脉熟,如果发挥他们在社区卫生保健中的作用,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于是我们提出了“政府主导,卫生牵头,居委配合,志愿者协作”的“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团队为支撑,居委社工为帮手,社区志愿者(居委楼组长)为伙伴,全力打造一个居民信任、患者方便、群众认可的社区健康服务新格局。

2.1“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组织架构

1)建立家庭医生制服务领导小组由菊园新区管委会牵头,成立了由管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菊园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项目推广工作,制定项目推广工作方案,确定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单位,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对项目推广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2)菊园社区卫生卫生中心的工作职责组织落实家庭医生制服务项目的推广,配备符合一定资质的家庭医生,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开展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工作。由中心统一印制和发放家庭医生制服务宣传资料、统一家庭医生着装,制定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容和奖惩办法,配备了专用的预约和咨询电话,印制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约定书,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相关培训,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居委会的工作职责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工作,负责提供辖区内社区居民的户籍信息,做好社区居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在试点居委会、楼组公布家庭医生信息,协助家庭医生入户调查、随访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反馈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信息,开通网上家庭医生工作室热线,公布家庭医生服务内容,组织签约居民进行健康体检。

4)社区志愿者(楼组长)的工作职责带头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及时分享签约服务体验,掌握楼组内居民的健康需求并定期做好居民满意度测评。

在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的推进过程中,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顺利开展,见图1。

2.2“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

1)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核心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中心组建专业化的家庭医生工作室,由业务水平强、服务态度好的主治医生、领衔,团队成员由中医生、、护士、社工等共同组成。家庭医生的服务口号是“家庭医生,您身边的健康顾问”。我们统一了家庭医生着装和出诊包以展示形象,增添2部专用手机提供医疗咨询和预约服务,在嘉馨居委会网站上增设“家庭医生热线”窗口,提供网上在线服务,印制家庭医生名片,公开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签约居民可优先安排专家门诊。

2)社工是家庭医生的帮手居委会社工是帮助社区、家庭及个人实现社会功能、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优势在于受群众信任,为居民熟悉。而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的熟悉程度远不及居委会社工。因此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推广,只有充分发挥居委会和社工的积极性,将社工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合作伙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推广过程中,社工们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宣传工作,由于居民信任,他们的宣传更具影响力。社工不但具有相当的社会学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的能力,和社工一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更好地解决与健康相关的心理障碍和社会矛盾,更加符合现代医学“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专业的服务。

3)志愿者(楼组长)是家庭医生的好伙伴居委会楼组长作为社区健康志愿者,充当了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因为楼组长在社区居民中有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楼组长熟悉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可主动发现服务需求,及时与家庭医生沟通,使家庭医生服务更及时、更便捷。

3体会

菊园新区通过“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推广,用较少的人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菊园新区政府为此项工作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撑,签约居民家庭实行免费健康体检。家庭医生根据体检情况直接给予健康指导,同时对每一位签约居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并提供一份健康养生保健方案,赢得社区签约家庭的好评。社区居委和社区志愿者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给予了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社区宣传和发动,配合家庭医生开展健康讲座,签约居民体检率达到了100.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上升,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非常认同,深感满意。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篇10

关键词社区;基本药物;抗生素

近年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与推广,对广大群众常见疾病的治疗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都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1]。为了评价社区疾病治疗中基本药物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5月门诊收治的需利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有关疾病患者1000例,男538例,女462例,年龄15~75岁,平均(46.43±2.39)岁。纳入标准:知情且签署同意书的患者[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其他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社区中所选中的1000例患者资料,分析研究的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既往史、诊断结果及应用基础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3](包括药物名称、用药时间及剂量、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等),将基本药物抗生素在社区各种疾病中的使用情况予以详细调查。判定标准:对抗生素是否合理应用进行评定的两条原则:①满足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与否;②抗菌药物的选择与给药途径正确与否[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x±s),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社区中常见疾病统计:社区门诊中,常见的疾病的种类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尿路感染、胆囊炎、急性胃肠炎、感染性牙病、前列腺炎等,分别有585例、85例、113例、68例、85例、64例,其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大。基本药物抗生素应用情况:基本药物抗生素应用合理患者890例(89.00%),应用不合理患者110例(11.00%),其中,在所有应用不合理的患者中,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的有52例(5.20%),抗生素认识不足(如不了解其概念、使用剂量以及过多使用的后果等)患者15例(1.50%),药物不合理联用35例(3.50%),抗生素滥用情况8例(0.80%),见表1。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