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5:29

保险市场报告篇1

2005年11月,保监会派员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澳大利亚保险集团公司、澳大利亚oampS保险经纪公司等机构,重点考察了保险市场发展状况以及保险职业教育培训情况。

一、澳大利亚保险市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保险市场基本情况。截至2004年底,澳大利亚共有人口2020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043亿澳元(1澳元约合人民币5.8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4万澳元。澳大利亚保险业比较发达。2004年,全国保费收入为558亿澳元,世界排名第12位;保险密度2762澳元,排名第14位;保险深度8.03%,排名第17位。

寿险市场。截至2004年12月31日,澳大利亚共有37家寿险公司,管理的资产约为2077亿澳元,保费收入为350亿澳元。养老金业务占寿险公司资产的87%,占寿险总保费的86%,其他份额为普通业务。约26%的养老金资产是以寿险保单形式持有的。趸交业务占寿险保费的80%,其中大部分为与养老金相关的产品。银行控股的寿险公司占寿险总资产的40%,新单业务保费的45%,总保费的43%。外资寿险公司占总保费的31%。

财产险市场。截至2005年6月30日,澳大利亚共有财产保险公司133家,净保费收入为211亿澳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财险市场净损失率为62%,比上年同期增长58%。净承保综合赔付率为86%。税后净利润为51亿澳元。财产险公司总资产为801亿澳元,总负债为560亿澳元,净资产为241亿澳元。

(二)保险市场主要特点。

一是保险市场集中度高。少数保险公司通过购并和重组,实现集团化经营,占据保险市场大部分份额。截至2004年底,前3大保险集团占寿险保费收入的58%,前10大保险集团更是高达90%。截至2005年6月,澳大利亚前5大保险集团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0%,投资收入的67%,总资产的63%。

二是保险产品多样化,非传统型产品比重高。澳大利亚社会福利水平高,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较小,因此在保险需求上对传统产品需求较少,而对投资理财类产品需求广泛。截至2004年底,澳大利亚的寿险保费中,投资类产品占73.4%(其中投资连结产品为60%,投资型分配年金为7%,投资连结账户型产品占6.4%),风险型保费占12.7%,其他类型年金占11.4%,传统型产品约占2%,非投连型分配年金占0.5%。

三是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澳大利亚有保险经纪公司500多家。保险经纪公司不仅提供保险销售服务,而且具有开发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融资的功能。保险经纪公司积极开发产品、进行保费融资,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澳大利亚法律不禁止保险人投资保险经纪公司,但保险人向保险经纪公司的投资超过14.9%时,应向监管机关报告。不过目前在澳大利亚由保险人全资拥有的保险经纪公司很少,主要是因为此类保险经纪人的身份很难得到其他保险公司的认同。

四是监管部门重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澳大利亚保险监管部门除对强制性险种的手续费率有规定外,如雇员赔偿保险的手续费率为5%,汽车意外伤害保险的手续费率为10%,对其他险种的手续费率没有限制,完全由市场调节,税务部门允许手续费全部进成本。市场竞争使各家保险公司的手续费率大体相当,如车险手续费率总体水平为15%左右。同时,保险消费者有权了解保险公司支付的手续费高低,消费者的监督使保险交易保持了较高的透明度。

五是购并和重组是保险企业扩张的有效途径。iaG是目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大的财产险集团,旗下共有7个子公司,但70年前该公司只是一个向道路救援服务会员提供汽车保险的互助社。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收购和重组,iaG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非寿险公司。

六是保险行业协会发挥了较大作用。澳大利亚最大的非寿险保险行业协会——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共有58家会员,会员业务占行业的90%以上。该理事会在维护会员利益和为政府分忧解难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在过去费率统一时,主要协调各家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费率放开后,主要代表行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协调有关政策。

二、澳大利亚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

澳大利亚的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由保险协会或学会组织推动的。澳大利亚主要有四家保险行业组织,即: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投资和金融服务协会、全国保险中介人协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这里重点介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anZiiiF,以下简称澳新学会)。

澳新学会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屈一指的保险教育和培训机构,实施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位授予培训计划和会员资格考试制度。该学会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保险学会和新西兰保险学会基础上合并而成,目前有合格会员11794名,在各州和领地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在新西兰)都设有分支机构办公室。

澳新学会授予学位的保险培训计划。包括非寿险、寿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财务规划。其毕业生可以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大学申请修读本科、硕士和mBa课程。此外,澳新学会还设计了“继续职业发展计划”,所有会员可以自愿选修。澳新学会各分支机构每年为会员进行职业培训和组织社会活动超过200次。此外,学会确立了保险业员工需要的核心能力标准,促使其他提供保险教育的机构据此重新规划教育和培训方案,并且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方案以确定员工是否符合这些标准。

澳新学会的保险学会会员资格考试制度。澳新学会开办的会员资格考试是为保险、金融界人士开办的一种专业考试。该项资格考试分为财产保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和人寿保险四大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财产保险准会员考试课程包括服务消费者、保险法与监管、保险产品、核保引论、理赔。保险经纪准会员考试包括经纪环境、风险管理与经纪人、管理经纪业务、经纪程序与实务、管理客户服务。损失理算会员考试包括损失理算原理和实务、理算协调、准备损失理算报告、财产保险损失理算、意外险损失理算、组织管理6门必修课和其他2门选修课。人寿保险准会员考试包括人寿保险核保、应用人寿保险法、精算基础与报告、人寿保险营销原理与实务、营销组织、退休金保单与实务引论。

三、启示与建议

(一)集团化经营必须注重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建设。集团化要达到高效率,其前提条件是集团公司拥有强有力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目前,我国共有6家保险集团公司,集团化综合经营的规模效应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在加强保险公司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今后,应将保险公司集团化综合经营与加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尽快形成一批公司治理富有效率、内部控制严密、竞争力强的保险企业集团。

(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保险人才、促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澳新学会的发展历程显示了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还刚刚起步,尽管已经存在一些保险职业培训机构,但大都实力较弱,没有形成市场品牌。应借鉴国外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立足于国内保险业发展实际,采取“监管部门推动、行业组织主办、保险公司参与”的模式,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引进和开发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保险考试培训中心,负责对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知识的培训。

(三)保险经营应因地制宜,适时拓展业务领域。和澳大利亚相比,我国保险需求呈现多层次、差异大的特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部分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居民对理财类保险产品需求较大;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对传统型的低保费、高保障的风险型保险产品需求较大。同时,随着社会养老、医疗制度的改革,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保险企业在开发保险产品和制定市场开拓战略时,应找准市场切入点,没有必要盲目跟风,丧失经营特色。

(四)大力发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发展保险中介有利于提高保险资源的配置效率。建议推进保险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经营,支持和发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允许保险经纪公司开发和设计保险新产品,提供保费融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保险和保险公估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引进资金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经营记录良好的外资保险和公估机构,促进保险中介市场的专业化水平;完善保险专业中介从业人员的持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尝试建立“保险经纪师”、“保险公估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保险市场报告篇2

XX:

根据《XX》的工作要求,XX(以下简称“XX”)进行了认真部署、积极推动,现将XX2020年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自查工作(以下简称“乱象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总体组织、部署情况

(一)制度建设

XX对乱象整治工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下发了《XX》,并结合XX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对此次专项乱象整治工作的落实进行阶段划分,明确各阶段的排查工作要求。

(二)组织架构

根据此次排查工作要求,XX建立了相应组织架构,成立了以XX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XX部负责统筹,XX风控合规岗、部门合规联系人做好具体落实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XX部负责总体牵头组织此项工作,拟定工作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自查方法与标准、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自查工作,汇总机构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向XX报告。后续XX如下发工作通知,需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2.XX部为此项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细化XX工作方案,与XX做好对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审查、核实,做好具体问题的整改工作。

3.XX部等部门根据主要责任部门的需要,做好数据提取等配合工作。

(三)自查区间

2019年度到2020年5月期间中介渠道和业务,包括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兼业机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

(四)自查要点

根据XX工作要求,此次排查要点主要包括:

1.保险公司中介渠道业务乱象整治要点

(1)是否在账外暗中直接或者间接给与中介渠道业务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委托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2)是否唆使、诱导中介渠道业务主体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

(3)是否通过虚构中介业务、虚假列支等套取费用。如利用中介渠道业务主体虚挂应收保险费、虚开发票、虚假批改或者注销保单、编造退保等方式套取费用;串通中介渠道业务主体虚构保险合同、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故意夸大已经发生的保险事故的损失程度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编造虚假中介渠道业务、虚构中介渠道从业人员资料、虚假列支中介渠道业务费用或者编制提供虚假的中介渠道业务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

(4)是否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存在非法集资或传销行为。

(5)是否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或没有进行执业登记、品行不佳、不具有保险销售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个人从事保险销售活动。

(6)是否通过中介渠道业务主体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合同约定之外的利益。

(7)是否利用中介渠道业务未其他机构或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8)是否串通中介渠道业务主体挪用、截留和侵占保险费。

(9)是否存在不规范创新行为。

2.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回头看”工作要点:(包括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保险专业机构从业人员、保险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保险公估机构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

(1)是否未所有从业人员按时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中介系统)办理执业登记。

(2)是否及时未离职从业人员办理执业登记注销手续。

(3)是否存在违规避税、套取费用而虚挂虚增的人员。

(4)从业人员执业登记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准确。

(5)在2019年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清核中自查、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按计划进行整改。

(6)从业人员执业登记制度机制是否健全。

(7)在同口径前提下,保险公司在中介系统、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系统、保险公司自身人员管理系统以及对外公开披露这四个方面的从业人员数据是否一致。

二、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自查工作实施情况

2020年X月XX日,XX召开月度合规例会,启动中介市场乱象整治自查工作。会议由XX部负责人、XX岗参加会议。会上XX部就此次工作的背景、要求和行事历安排等进行了宣导,并现场与各责任部门就具体开展方案进行讨论,确定工作标准和流程。要求XX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将排查工作落到实处。

会议结束后,XX也根据工作要求,召开了中介渠道业务自查工作内勤宣导会,由XX部负责人对于排查工作部署落实做具体指示,推进落实工作开展,要求各条线认真排查,推动发现问题的整改、问责,坚决防止相关风险扩大扩散。

(二)宣传教育开展情况

为落实相关工作,2020年6月,XX结合正在开展的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等合规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向内外勤、客户宣导相关要求,营造活动氛围。在推动排查开展的同时,XX下发了根据XX部制作的调查问卷以及考试试卷,使用问卷星开展了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线上考试,统一安排全体内勤和高经以上外勤参与测试,深化对本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排查工作开展情况

本次排查工作,XX主要依据XX下发的排查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参考XX风险点模型,并使用排查期间内已经完成的各项相关排查工作如全面风险排查、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排查、2019年中介市场乱象排查、消费者权益保护排查、2019常规稽核和检查工作结果,确保本次工作排查落到实处。

具体方法包括:

1.中介渠道业务自查重点

(1)是否在账外暗中直接或者间接给与中介渠道业务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委托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2)是否唆使、诱导中介渠道业务主体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3)自查结果:XX。是否通过虚构中介业务、虚假列支等套取费用。

①虚挂应收保费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②虚开税务发票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③虚假批改或注销保单、编造退保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④虚构保险合同骗取保险金、编造或夸大保险损失虚假理赔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⑤编制虚假中介渠道业务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⑥虚构中介渠道从业人员资料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⑦虚假列支中介渠道业务费用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⑧编制提供虚假的中介渠道业务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⑨其他问题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4)是否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存在非法集资或传销行为。

①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②非法集资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③非法传销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4)是否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或没有进行执业登记、品行不佳、不具有保险销售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个人从事保险销售活动。

①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开展保险销售活动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②委托未进行执业登记的个人开展销售活动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5)是否通过中介渠道业务主体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合同约定之外的利益。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6)是否利用中介渠道业务未其他机构或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7)是否串通中介渠道业务主体挪用、截留和侵占保险费。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8)是否存在不规范创新行为。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2.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回头看”工作要点:(包括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保险专业机构从业人员、保险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保险公估机构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

(1)是否未所有从业人员按时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中介系统)办理执业登记。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2)是否及时为离职从业人员办理执业登记注销手续。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3)是否存在违规避税、套取费用而虚挂虚增的人员。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4)从业人员执业登记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准确。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5)在2019年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清核中自查、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按计划进行整改。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6)从业人员执业登记制度机制是否健全。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7)在同口径前提下,保险公司在中介系统、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系统、保险公司自身人员管理系统以及对外公开披露这四个方面的从业人员数据是否一致。

自查方法和标准:XX。

自查过程:XX。

自查结果:XX。

三、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

XX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在本次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自查工作中开展了各项排查工作,截止目前暂未发现相关问题发生,之后XX还将持续进行摸排和调查,防范问题的发生。

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问题

本次排查时间紧,任务重,排查项目较多,同时XX近期业务任务重,各条线合规联系人工作繁忙,不利于日常合规工作的延续和开展。后续将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持续关注中介市场乱象整治自查,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XX需对前期排查结果进一步巩固落实,对发现问题确保整改到位,同时对其他机构发现问题也需在本机构做好相应排查,确保同类问题不重复发生;

2.在8月31前,XX需对内外勤职场、销售人员自媒体平台、投诉案件、人档案等再次进行全面清理,排查是否仍有遗漏的违规课件、违规宣传材料、行销辅助品;是否存在未及时注册和更新中介系统人员信息的情况;尤其是近期离司、调岗员工,对工作交接的材料需重点关注。

3.高度关注日常早会、培训宣导以及销售人员朋友圈内容,在业务冲刺中严防使用“停售”、“限额”、“秒杀”进行炒作,不得利用监管新闻抬高我司、诋毁同业。

4.结合正在开展的“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行动,XX仍需持续对相关内容做好学习宣导,在日常工作中对重要风险点保持高度敏感性,在整治好存量问题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充分遏制增量问题。

五、总结

以上就是XX本次排查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今后XX仍将持续高度重视相关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强化培训宣导,同时加强流程管理和定期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防范相关风险。

特此报告

保险市场报告篇3

上市险企业绩不佳

据四大上市险企季报数据显示,1~3月份,新华保险保费收入351亿元,同比上涨16.0%;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为484亿元,同比略增1.7%;太保寿险保费收入321亿元,同比微跌0.62%;寿险业老大中国人寿下降最为明显,保费收入为1138亿元,同比下降7.5%。仅就3月份来看,除新华保险之外,其他三巨头单月保费均出现负增长。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0.4%、-20%、-2.9%、12.9%。四大险企的数据基本反应了目前整个保险业的现状,面对如此惨淡的业绩,保险公司的高管再也坐不住了,从3月起,各险企纷纷加快了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

新品层出不穷

据银率网统计,在3~4月,共有23家人身保险公司推出了41款新品。通过这些新品,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对分红险的热情依然不减,共有22款分红险上市,占比过半。传统型保险的数量有所上升,为15款。万能险自上年遇冷以后,又以全新的姿态回到了人们面前。新出的万能险不像之前那样以主险形式出现,而采用了分红险的附加险形式。这样可以零初始费的方式,复利累积来自分红险的生存金,因而是一个不错的现金管理工具。在过去的两个月,这样的产品已经出现了3款。还有一款新型变额年金保险也有面世,即华泰人寿在广州地区推出的“华泰吉年保利年金保险(变额型)”。变额年金在欧美地区非常普遍,但在中国只是在2011年5月10日之后,保监会才允许少数几家公司做试点。变额年金保险相对一般保险更加复杂,但在收益方面,具备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特点。

分红险供需倍受争议

四大上市险企的季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人寿的退保金为99.16亿元,而上年同期为81.77亿元,同比增长21.8%;中国平安的退保金为12.6亿元,而上年同期为10.51亿元,同比增长19.8%;太保寿险的退保金为32.02亿元,而上年同期只有16.34亿元,同比增长95.9%;新华保险的退保金为47.4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30.32亿元,同比增加56.4%。这些退保产品中的绝大多数是分红险。此前某网站曾做过一项“您对分红险满意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分红险的收益58.58%的网友表示不满。有退保考虑的网友比例也达到了58.58%,更有5.86%的网友表示已经办理了退保,也再次证实了分红险是近期最具争议的产品。一方面市场热衷于销售分红险,另一方面,很多人对分红险的收益不满意,打算退掉分红险。

分红保险有确定的利益保证,超出利益保证的收益即分红收益,但要视保险公司经营情况而定。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有风险保障、长期储蓄、财务规划和投资理财等。而分红型保险主要分为分红型的终身寿险、分红型的两全保险和分红型的年金保险。分红型的终身寿险主要功能是风险保障;分红型的两全保险和分红型的年金保险主要功能是长期储蓄和财务规划。在购买任何保险产品之前,必须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不至中途退保蒙受较大损失。

分红型的寿险及年金保险买长期

一般来讲,这分红型寿险和年金保险前期分红比较低,因为交费期产品的现金价值和责任准备金都比较低,在投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分红的基数较低也就意味着分红少,关键是看长期。针对目前银行存款利率高企的情况,考虑购买短期(6年左右)储蓄型的分红险就不太合适,因为保险公司在未来的6年,很难达到5.85%的年平均投资收益,而能给投保人的分红就更少了。

选好分红方式

分红险的分红方式有各自的优劣之处。由于各家保险公司采用不同的精算标准,目前市面上分红方式有现金分红和增额分红之分,又称美式分红、英式分红。现金分红即意味着红利是以现金的方式分配,采用该类分红方式的保险公司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为代表;增额分红意味着红利是增加保险的保险金额,以新华人寿为代表。现金分红,增额分红并无好坏之分,在实际购买时,如果考虑分红的可运用性,现金分红更适合;如果重视保障,增额分红就更胜一筹。

有的放矢看新品

分红险

这两个月新出的分红险中,短期产品有安邦人寿的“吉祥五福两全保险(分红型)”与“白金尊两全保险(分红型)”;百年人寿的“红六福两全保险(分红型)a款”、中融人寿的“中融融华富贵两全保险(分红型)a款”。长期分红险中,太平洋寿险的“鸿发年年全能定投理财计划”、泰康人寿的“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新华人寿的“祥瑞一生终身保障计划”都各具特点。“鸿发年年全能定投理财计划”,是由“鸿发年年全能定投年金保险(分红型)”与“附加财富管家年金保险(万能型)”组合而成,“鸿发年年”返还的年金如果不取,自动进入“附加财富管家年金保险”的万能账户,做复利累积生息。这样的产品组合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新华保险的“尊享人生”和生命人寿的“生命红上红F款理财计划”采用同样的设计,并且越来越流行,以至于除了吸引太平洋寿险之外,中国人寿也进入了这个阵营,把上年停售的“福禄双喜”包装成“福禄双喜至尊版”重新上市。至于这种设计理念是否有效,还需要市场的检验。“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是国内第一款将传统的养老保险与现代的养老社区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涵盖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生活安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针对目前国内老龄化的趋势,相信这仅仅是个开始,而这个开始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养老生活理念。“祥瑞一生终身保障计划”由“祥瑞一生终身寿险(分红型)附加祥瑞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组成,可以提供身故和重疾保障,“祥瑞一生终身寿险(分红型)”的特色在于合同生效满10年且满60岁之后,可以将保单现金价值可部分或全部转换为养老年金,对于那些前期考虑自身保障,后期考虑自身养老的人非常合适。

重疾险

光大永明人寿有两款新品,“真爱保”系列——分别针对少儿、男性、女性的防癌疾病险与“光大永明关爱终生综合疾病保险”;平安健康的“舒享人生”医疗险;天安人寿上市的意外伤害险;华泰人寿上市一款可保6个月的“爱心家庭综合意外伤害保险”;利安人寿的“利安爱家定期寿险”这款产品据说50万元起保,最高可保1亿元。这段时间又有不少的重大疾病险上市,它们分别是:新华保险的“附加祥瑞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太平人寿的“太平康颐定期重大疾病险”,安邦人寿的“附加安行天下重大疾病保险”,信泰人寿的“信泰附加健康卫士重大疾病保险”,中荷人寿的“一生关爱重疾养老计划D款”,中英人寿的“吉祥安康”轻重合一型大病保障”。这些新上市的重大疾病险有一个共同特点:保障项目日益全面——“太平康颐定期重大疾病险”可保35种疾病,“信泰附加健康卫士重大疾病保险保障疾病”可达50种。但可保病种越来越多,所需要的保费也肯定不少。另外,新上市的重大疾病险不仅保重大疾病,还保轻症疾病,例如中英人寿的“吉祥安康”轻重合一型大病保障”,不仅包括37种重大疾病,还保障10种轻症疾病。

养老险

保险市场报告篇4

   路透集团与毕马威管理顾问公司(KpmG)7月28日联合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现有13亿人口中,仅有4%的公民投保个人保险,对外资保险业者而言,中国是最大的保险业市场,同时可能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市场。

   中国金融服务产业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因此,路透集团与毕马威管理顾问公司将联合针对该产业发表一系列的季报,而这份研究报告是此项系列季报的第一份报告。此次发表的季报是针对保险业的,特别是外资保险业者如何策划、开拓中国这个即将成为全球主要的人寿保险市场。

   该报告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且开始寻求以个人保险作为巩固其未来保障的途径。尽管如此,中国13亿人口中却只有4%的人拥有个人保险保单。

   中国国内保险业者仍然在这个新兴保险市场中占有主要优势,市场对国外保险业者的资金与专业需求越来越强。当中国解除传统的国家年金养老制度,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汽车房产时,保险费因之水涨船高,逐渐吸引国外竞争者蜂拥而至。

   外国保险业者主要以合资型态在中国营运十余年。现在大约有近40家保险业者在中国主要城市,如上海及北京设有营业据点,并且稳定成长。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接受访谈的高级主管表示,有适当专业、经验与耐力的机构应该到中国发展业务。也有许多受访者认为,如果中国政府寻求减少中国人口未来健康保险与养老年金的责任负担,保险业将可能迅速成长为一个金融服务领域。

   但是,报告也表示,这个市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其蕴藏的潜在机会是不相上下的。法规限制虽在逐渐松绑,但仍旧繁复。有才干的经理人及经纪人,尤其是那些在中外合资机构任职有经验的人,特别受到市场需求的重视而享有高薪。

   许多保险业者在扩展业务时也面临抉择,因为北京是以城市为单位来核发保险业务执照,有些保险业者已决定在市场渗透率低于人口密集市场如上海的二级城市设立分区营业处。扩展营运据点的成本相当高,使业者认知到任何一步扩展举措的失误都将是很大的损失。

   外国保险业者正和本土根深蒂固的保险业者竞争业务,如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这些保险业者因有广大的销售人力而占有优势。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全球大型保险业者不愿坐失潜在的市场机会,也正迅速展开进军中国市场的行动。大多数高级主管都认同的看法是,这些保险业者挟其本国的支持与财力,长期经营中国市场,是其毕生最大的机会。

保险市场报告篇5

为切实做好我市重特大事故(险情)的预防和救援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口市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政文〔20*〕14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快速有效救援”的原则,在市政府的领导

和指挥下,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迅速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成立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制定并实施有效抢险救援方案,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控制灾害发展,消除险情,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城市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

本《预案》所称重大、特大事故为:

(一)重特大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事故;

(二)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

(四)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

(五)重特大非煤矿山事故;

(六)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

(七)重大特大急性中毒事故;

(八)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九)重特大二次环境污染事故;

(十)重特大学校安全事故;

(十一)其他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重特大事故的具体标准,按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执行。

三、应急救援责任

各乡镇、办事处及市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重特大事故(险情)防范和应急救援责任制,做到反应迅速,措施果断,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对救援抢险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延误时机或不履行职责者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章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组织和部门负责的原则。

一、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

(一)市政府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

市政府市长任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总工会、建设委员会、交通局、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用事业局、教育局、环境保护局、工业经济发展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火车站、文化局、电业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

市政府办公室值班电话:4321987。

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值班电话*旅游、林业、水务、铁路、文化、电业等部门或单位,应当分别成立专业指挥部,负责管理范围内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

(三)各乡镇、办事处和驻项武警在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各自职责参加市各专业指挥部,其负责同志为专业指挥部成员。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二、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职责及分工

(一)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主要职责。

⒈启动、终止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命令。

⒉按照《预案》程序,根据事故发展状况,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⒊随时掌握事故现场情况和《预案》实施进展情况,对《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应急措施,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⒋在本辖区紧急调用抢险救援所需要的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及场地和相关设施等,并负责督促事故单位及时归还,必要时给予补偿。

⒌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和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工作。

(二)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⒈传达总指挥部命令并监督执行。

⒉及时与专业指挥部和事故单位保持联系,掌握事故现场救援情况,适时向总指挥部报告。

⒊组织召开事故现场会议。

⒋承办总指挥部日常工作。

(三)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职责。

⒈负责组织指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⒉协调相关专业组的救援工作。

⒊事故对*边造成威胁时,组织协调人财物的疏散工作。

⒋检查和掌握事故现场的救援状况,适时与总指挥部联系。

⒌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⒍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四)专业指挥部指挥长职责。

⒈负责召集各专业组和抢险救援部门及相关单位现场负责人会议,研究现场救援方案,制定具体救援措施,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⒉负责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五)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各参加单位的主要职责分工。

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⒉市*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干警抢险、救助、侦察、维护秩序、保护现场。

⒊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⒋市消防大队: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现场灭火、侦察、消除泄露和污染、抢救人员物资、抢修设备。

⒌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救护。

⒍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对泄露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提出相应措施并组织实施。

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协助牵头部门组织技术专家对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⒏交通、供水、供电、电信等公用设施管理部门,负责恢复被损坏的道路、水、电、通信等有关设施,确保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⒐事故单位:负责疏散人员,关停设施,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应急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第三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的前提条件

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根椐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向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或副总指挥长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启动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

(一)人员伤亡多。

(二)险情重大、危及公共安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三)企业或乡镇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求救援的。

预案的启动应遵循最小化启动和分级启动原则,即下一级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上一级预案。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总体预案。按照生产经营单位预案、乡镇(办事处)预案、市行业主管部门专项预案、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先后顺序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二、预案启动程序

(一)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或市专业指挥部提出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预案》全部启动须市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启动命令;部分启动预案,由市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启动命令。

(二)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灭灾工作时,市相关部门专业指挥部按照命令,迅速启动专项预案,并全面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无力完成救援工作时,可根据情况部分以至全部启动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启动命令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协助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迅速成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市相关部门各专业指挥部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情况,结合事故单位《预案》进行施救。必要时可将事故(险情)情况通报驻项武警,请求抢险救援。救援情况应及时报告*口市政府安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三、应急救援的终止程序

事故(险情)被完全控制或灭灾结束,经事故现场指挥部确认后,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命令人宣布《预案》终止,应急救援状况解除。事故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终止令由其人视情况适时宣布。

事故单位应彻底查清事故原因,完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重

复发生,并做好清洁、防疫、消毒和善后工作,及时恢复正常秩序。

第四章应急救援体系

一、构建企业、乡镇(办事处)、市三级应急救援体系

分级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即: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乡镇(办事处)应急救援预案、市应急救援预案和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一)企业应急救援预案。

针对企业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即启动企业预案,采取及时有效的抢险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若需外援时,则请求当地乡镇(办事处)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施救。

(二)乡级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本辖区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在同时有市相关专业指挥部实施救援时,现场指挥长由乡镇(办事处)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负责人担任。若乡镇(办事处)确定重大事故不能有效控制时,应立即向市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

(三)市级应急救援预案。

市辖区域内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需及时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市属企业或乡镇(办事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需启动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请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启动市级预案施救。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预案第二章第一条第2款中《项城市应急处理专业指挥部设置表》内所列事故负责范围制定各自重特大事故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二、市有关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的编制

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分布图及安全通道示意图。

(二)应急救援组织、分工、职责、联系方式。

(三)应急救援技术保障、救援队伍、救援物质装备保障、运输保障。

(四)事故应急启动和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五)事故报告和事故现场保护。

(六)企业预案应有事故预防措施,救援路线和外援方案,并将应急救援预案纳入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第五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一、应急救援物资

各乡镇、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本辖区、本系统、本单位的情况,配备一定标准的必要的救援物资、设备和防护装备,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保养,保证性能可靠安全。保证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

二、应急救援队伍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和存在重大危险源、危险因素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大的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单位应当配备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在救援中,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下设的专业指挥部有权紧急调用辖区内的救援物质、救援队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补偿。

三、应急救援经费

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企业应纳入财务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第六章应急救援程序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或现场人员应立即用最快捷的方式将事故(险情)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所在地安委会办公室报告,并做好有关续报工作。报告时可先采用口头报告,再以书面形式补报。

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内容为:

⒈事故(险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位置。

⒉事故(险情)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企业规模。

⒊事故(险情)的简要经过、伤亡情况。

⒋事故(险情)的发展情况、波及范围及涉及的危险材料和数量。

⒌事故(险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⒍事故(险情)抢救处理的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⒎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⒏报告单位、报告人(签发人)、报告时间、联系方式。

(二)有关部门和当地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按《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的时间逐级上报。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交通局、卫生局、

建设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文化

局、火车站等专业指挥部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市政府。由市政府通告有关单位。

(四)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总指挥部,并根据事故类别和伤亡程度,建议总指挥长启动《预案》命令,同时赶往事故现场。

(五)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程序和分工。按照分口负责、严格把关、及时汇报的原则,各类事故在向市下列有关单位报告的同时,向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总工会报告。由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向*口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市总工会向*口市总工会报告。

⒈道路交通和火灾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局。由市*局上报*口市*局。

⒉水上运输和公路工程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交通局。由市交通局上报*口市交通局。

⒊重特大急性中毒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上报*口市卫生局。

⒋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工程质量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建设委员会。由市建设委员会上报*口市建设委员会。

⒌其他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二、应急救援现场组织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事故(险情)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险情)扩大,并保护好事故现场。

(二)市政府有关部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三)各乡镇、办事处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当地救援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开展抢险救援。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⒈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

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⒉根据事故(险情)发生情况,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⒊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预案进

行调整、修订、补充。

⒋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

⒌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边单位和人员安全和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⒍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⒎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⒏及时向市政府、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相应的专业指挥部报告救援进展情况。

⒐做好事故(险情)的信息工作。

⒑办理市总指挥部和各专业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应分组同时进行。

⒈事故抢险组: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牵头单位即为组长单位)市政、供水、供电、通讯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抢险救护队和事故单位负责现场抢险、人员搜救、抢修设施、消除险情等项工作。

⒉治安管理组:市*局牵头,负责事故现场警戒、预防和制止破坏活动,疏导交通、疏散群众、维持秩序、伤亡人员身份确认,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监控等工作。

⒊技术指导组: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专家组、事故单位、相关部门等,根据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企业预案,负责抢险救援技术方案的制定,灾情分析监控和抢险救援技术指导工作。

⒋医疗救护组:市卫生局牵头,组织急救队伍,负责事故现场伤员抢救和治疗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应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⒌后勤保障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事故单位参加,负责现场抢险救援物资装备供应和运输及有关后勤保障工作。

⒍善后处理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事故单位参加,负责接待、安抚伤亡家属及善后工作。

⒎信息新闻组:市广播电视局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参加,负责事故(险情)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和新闻工作。

⒏事故调查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纪检监察、总工会、检察院、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参加,按有关规定展开事故调查,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七章工作要求与责任追究

一、工作要求

(一)本《预案》是市政府针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组织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和事故情况随机处理。

(二)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三)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事故单位所在地有关负责人要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工作。

(四)各乡镇(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属企业应在本《预案》公布之日起1个月内修订和完善本行政区域、本系统、本单位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和加强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并将预案和救援机构设置情况报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

(五)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强预案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预防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意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预案,掌握预案内容和相关措施。要根据条件和环境变化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内容。适时进行演练并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切实保证施救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六)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均有参加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义务。医疗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抢救和接收伤员。

(七)要高度重视重特大事故的预防工作,认真落实对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监控,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责任追究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本《预案》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及时上报重特大事故的;

(二)未及时到位,延误救援时机的;

(三)未履行应急救援职责,在抢险救援工作中或临阵逃脱,擅离职守的;

(四)阻挠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调用的;

(五)对事故受伤人员有意拖延或拒绝抢救医治的;

保险市场报告篇6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模式的历史演进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最初的管理层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到由公司股东担任委托方,最终形成现行的由审计委员会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个阶段:由公司管理层担任审计委托方。19世纪中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主要是由公司管理层自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以增加财务报表所披露信息的可信赖程度。此时,美国还缺乏强制性规则要求对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而英国《1856年公司法》也只是允许股份公司在章程中自主规定是否进行审计,同时授权政府有关部门在一定比例的股东(股东人数以及所拥有的股票价值达到五分之一以上)提出要求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由管理层自愿委托审计过渡到强制委托审计,法定审计得以产生。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标志着自愿委托审计走向法定审计的开始,随后英国《公司法》中已明确规定了公司的会计账簿、记录都必须经过审计,其资产负债表必须附有审计报告。美国国会也先后于1933年和1934年制订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审计作出强制性要求。

第二个阶段:审计委托方由公司管理层转向了公司的股东。根据这一审计模式下,财产的所有者(股东)为保证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管理层)的经营状况进行审查和评价。理论上,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没有子契约,不会发生勾结、共谋。所有者、经营者和第三方是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分离的三角关系。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股权分散,一股独大,大股东与管理层合谋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小股东由于所持股份较小,没有适合的方式同时也没有积极性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这些都导致不少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受到大股东或者管理层的操纵,股东大会流于形式。

第三个阶段,审计委托方由公司的股东转向审计委员会,这也是目前所实行的财务报表委托审计模式。审计委员会制度起源于1938年发生的美国迈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倒闭案,为了重树社会大众对于外部审计师的超然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信任,193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的第19号会计系列文告中首次建议由董事会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代表股东负责选任外部注册会计师。同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也提出了“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组成一个特殊的委员会来选择公司的审计人员”的建议。而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也于2002年1月7日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二分之一以上)并担任召集人”。目前,审计委员会有“由二分之一独立董事组成”向“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方向发展的趋势。

然而目前实行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也有其固有缺陷,由于《公司法》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独立于企业.还要求其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多是由高校教师和退休官员担任,一方面这些人员与企业接触少,缺乏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其专业胜任能力应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独立董事的薪金由企业支付,薪金的标准较难确定,若薪金过高,将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而薪金过低又会打击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因此,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下的独立董事制度往往会出现“独立不董事,董事不独立“现象,中小股东权益难以得到维护。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模式的其他设想目前,关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委托方由谁担任的问题,学术界持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分学者提出由监管机构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认为应把公司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由证监会下设审计监管中心行使审计委托权,非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则由国家审计署、地方审计局下设审计监管中心按非上市公司隶属关系、规模行使委托权。也由有部分学者在此观点下补充提出利用监管机构招投标机制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笔者认为政府作为委托方必然会导致寻租行为及腐败问题滋生。并且招投标方式确定会计师事务所的程序复杂,容易导致事务所低价竞争行为,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二、新型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模式――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一)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运作机制针对现行财务报告审计模式的缺陷,美国纽约大学的会计学教授乔斯华・罗恩(JoshuaRo-nell)于2002年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财务报告审计模式――财务报表保险制度(Financialstatementinsurance,简称FSi),旨在利用市场机制,从源头上消除可能威胁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基础。在该制度下,公司管理层不再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而是向保险公司购买财务报表保险,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的结果评估其错报风险并确定承保金额及保险费率,对因为财务报告错报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负责对投资者进行赔偿(设定一定的免赔额)。

财务报表保险的基本运作程序:第一步,由上市公司管理层向保险公司发出投保要约,保险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等因素,根据初步的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接受该要约。第二步,如果保险公司决定接受该要约,则向公司管理层出具投保建议书,建议书中包括保额和保险费率的对照表。第三步,公司管理层将投保建议书和投保计划交由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决定是否投保及投保的保险金额,并由股东大会在最高保险金额下投票选择任何一档的保费及相应的费率。股东大会的决定必须对外公布。第四步,股东大会决定投保后,由保险公司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如果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则保险公司同意承保并签发保单。如果是其他意见的审计报告,则保险公司应重新与投保公司商议保单条款或者拒绝承保。第五步,保险公司必须向公众披露保险合同,如果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对投资者承担一定额度的赔偿责任,并向其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追偿部分金额(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责任)。

(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优势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报表保险制度解决了传统审计模式的固有缺陷,大大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通过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切断了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审计人员独立性增强,将会更加注重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质量,保险公司为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也必然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出

具真实的财务报告,保险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趋于一致,能更好得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财务报表保险制度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在该制度下,保险公司向公众披露了保险合同的条款,上市公司的投保额以及保险费率等信息可以成为衡量其财务报告质量和投资风险的可靠指标,投保额相同时,保费率越低,财务报告质量越高;保费率相同时,投保额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高。这将大大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方面,公司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另一方面,投资者能够较准确得估计所持有股票、债券等资产的内在价值,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最终,市场上的资金大都留向了使用效率较高的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为公司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创造动力。在该制度下,公司的股价必然会受到投保额和保费率的影响,那些投保额低、保费率高的公司的股价也相应较低,给公司管理层提高财务报表质量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带来内在激励和外在压力。

(4)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将有利于提高审计行业的整体执业水平,同时减少整个社会的法律诉讼成本。由保险公司作为审计委托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失信于一家保险公司,必然会失去该保险公司旗下全部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原本的直接经济联系已被切断,这是会计师事务所必然会以质量竞争取代低价竞争,审计师依靠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来赢得市场份额,整个审计行业的执业水平提高的同时,审计报告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因此,由于审计失败造成的股东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诉讼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整个社会的法律诉讼成本会减少。

(5)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质量,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该制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利益关系最大化了舞弊和疏忽的成本。从宏观上看,其将保险业引入会计师事务所,有效缓解了审计市场供求不平衡现状,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弱势地位有所改善,保险业本身的社会信誉也可使投资者对事务所更有信心。

(三)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缺陷及推行障碍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推行的缺陷及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求角度来看,保险业务是建立在随机事件的大数法则定理上的,其存在需要大量的参保人,而任何一种产品在推行初期往往缺乏市场需求,参保人数量有限必然导致保险业务推出困难。首先,就保险公司而言,由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国内、国外均无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保险公司推行风险较高,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会轻易推行这一保险产品。其次,就上市公司而言,由于目前我国的审计市场的需求属于强制性需求,上市公司缺乏审计的自主性,如果该保险缺乏强制性,潜在的投保人往往会缺乏够买的积极性,很可能出现所有的上市公司串谋不购买保险的情况。

(2)从市场角度来看,罗恩指出该制度建立在证券市场处于次强势的基础上,同时依赖于规范的保险业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但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于其是否已达到弱强式仍存在争论,推行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缺乏市场条件。

(3)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首先,由于保险公司为了弥补自己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会抬高保险收费,上市公司购买保险的成本必然大于直接购买审计服务的成本。其次,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及《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简称“ipo”)及在增发股票时,发行人应拥有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要求发行人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可能会出现既需要购买审计服务,又需要购买财务报表保险的情况。

(4)从保险公司角度看,由于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多样,衡量风险的标准难以确定,财务报表险种定价困难。主要反映在投保公司对财务报表保险的风险评估技术及保险范围与保险费用的合理确定,对投资者损失的责任认定,对投资者损失金额的确定等方面尚无研究依据和经验借鉴。

(5)从投资者的角度看,难以得到公平受偿,权益没有保障。首先,保险公司为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会采取抗击诉讼策略使风险反向转移,如制定苛刻甚至难以操作和无法辨清责任的保险条款。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其次,投资者在虚假会计信息下导致投资失败,主动索赔的法律意识淡薄。最后,投资者也有投资数额大小之分,并且投资者遍布全国各地,实际赔偿在操作上存在困难。

(6)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因此面临失业压力,审计独立性问题也将出现转移现象。保险公司为降低财务报表保险的收费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会选择用内设审计部门直接进行审计的方式取代聘请第三方,此时的保险公司可以看做是审计人,其与被审计人――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直接经济利益,传统审计模式下的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直线关系转移为保险公司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直线关系,保险公司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可能性增大,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威胁并未从根源上得到消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将面临失去审计客户所带来的压力。

三、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报表保险业务的宣传力度针对财务报表保险业务缺乏市场需求问题。笔者建议,首先,保险公司方面,应当加大对该项业务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试点的方式分阶段实行,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推行中的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利用现有试点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减少消费者的认识偏差,扩大业务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其次,国家方面,应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加大对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推行初期的财政投入,同时应该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比如要求上市公司均应当购买财务报表保险,保证该保险业务推行的市场需求。

(二)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推行所需要的外部环境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效率较低问题,应着手健全我国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推行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保险业向审计师业渗透以及建立健全保险公司的执业规范和监管体制等。当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都较为完善时,由于保险公司非人力资产的特点和更强的信号传递机制的作用,财务报表保险制度能比现行的独立审计制度更为有效地运行。

(三)利用审计资源,降低融资成本针对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的问题,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后,可以将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同时提供给企业,作为其ipo以及增发股票的依据.以解决企业既需要购买审计服务,又需要购买财务报表保险,支付双重审计费用的现象,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四)加强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推行力度针对衡量风险的标准难以确定、保险定价困难问题。笔者认为学术界应当加大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在推行细节和推行技术方面的研究。

保险市场报告篇7

一、实施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青莱高速公路青马段第八合同段在发生以下水毁险情时应争救援处理工作:

(一)路基、桥梁及涵洞等施工部位发生水灾造成重大险情事故时应争救援处理工作。

(二)施工工地、驻地等发生火灾造成重大险情。

二、实施原则

(一)救人高于一切;

(二)抢险施救与报告同时进行,逐级报告,首先接报,就近施救;

(三)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防止和减轻次生损失;

(四)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

(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密切配合。

三、防汛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项目部成立防汛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处理工作指挥部(下下简称应急处理指挥部),应急处理指挥部总指挥由项目常务副经理朱见担任,副总指挥由项目副经理王凤忠担任,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项目部综合办公室。

(二)应急处理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进行抢险救灾,统一指挥对险情水毁现场的应急救援,控制险情蔓延和扩大。

2、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现场抢修施救、通讯联络、后勤保障、运行稳定、善后处理、原因调查等工作。

3、指导监督应急救援处理工作,协调解决应急救援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组织召开险情水毁现场会议。

(三)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指导各单位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和开展检查及演练。

2、险情事故发生接报后,立即向应急处理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汇报,并将应急处理指挥部领导的指示及时传达组有关单位,保持与施工现场各施工处联系,随时掌握应急处理进展情况,保障整个应急处理工作有序进行。

3、研究向上级报告险情事故应急处理的讯息,报应急处理指挥部领导审批后,按照事故报告程序上报。

4、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四)应急处理指挥部可根据情况需要,在现场附近设立现场指挥部。公路工程、驻地等水灾险情由项目部和施工处负责,水灾险情所辖路段的施工段由所属部门配合。

(五)现场指挥部主要职责

1、指挥协调水毁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

2、核实现场人员伤亡和损失情况,及时向应急处理指挥部汇报抢险救援工作及除情水毁应急处理的进展情况。

3、及时落实应急处理指挥部领导及上级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

4、安排上级领导视察险情事故现场的有关事宜。

(六)现场指挥部成立现场施工组,通讯联络组、善后处理组、后勤保障组、运行稳定组、原因调查组等险情水毁应急处理工作办事机构,明确责任人、联络人。

四、险情水毁报告

险情水毁发生后,发生险情路段必须做到:

(一)立即将所发生险情水毁的情况报告项目部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电话:6425270)。并由其分别转报上级主管部门,电话报告完毕2个小时内向项目部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报书面材料。

(二)对于已经报告的险情水毁抢修进展情况,要随时续报。险情水毁抢修完成24小时内,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报项目部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

(三)险情水毁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险情水毁的时间、地点和路段。

2、发生险情水毁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水毁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3、险情水毁原因、性质和初步判断;

4、险情水毁抢修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5、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险情水毁抢修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6、险情水毁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五、险情水毁应急与救援

当得知发生险情水毁或收到水灾险情水毁呼救后,应急处理指挥部按照应急处理险情水毁的基本程序,迅速组织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险情水毁发生后,有关施工处负责人应当亲赴现场;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理指挥部或副总指挥带队亲赴现场。

到达现场后,各险情水毁应急救援处理工作组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能立即开展工作。

(一)通讯联络。通讯联络组工作人员应当坚持昼夜值班制度,作好值班记录,调度安排应急救援抢修工作。

(二)现场施救。现场施救组工作人员应当本着“救人高于一切”的原则,积极救治受伤人员,解救水困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伤人数的损失,千方百计地做好防止和减轻次生损失工作。

(三)后勤保障。后勤保障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应急救援处理工作需要,调集有关物资设备,保证应急救援处理需要,为应急救援处理工作提供保障。

(四)运行稳定。运行稳定组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必要时采取统一管理、分散接待的方法,做好死伤者家属的事宿安排等接待工作,并做好思想工作。

(五)善后处理。善后处理组工作人员应察勘险情水毁现场,收集险情水毁证据,分析险情水毁原因,为险情水毁公正、公平处理提供依据。

六、应急处理支持与反馈。

(一)项目部配备专业保障队伍是应急救援处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保障队伍及其设备物资由项目部统一调度使用。紧急情况下,可先口头调度,后补办文书手续。

(二)项目部可根据险情事故应急援处理工作的需要,紧急征用机械、运输设施。各施工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调度和征用。

参与应急救援处理工作的单位可依照有关规定,向当事方有关单位请求给予适当救助补偿;当事方有关单位应视情给予适当救助补偿。

(三)项目部根据参与应急处理工作实际情况与救助效果,对应急处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社会救援。加强与诸城市

公安、消防、村民、人民医院等部门的联系,一旦发生险情时确保应急救援。社会支援应急电话:诸城市季6213124;诸城市政府6213592;诸城市公安局:6328000;诸城市人民武装部6212142;诸城市驻军部队6012144、6099745;诸城市公路局6212734;诸城市交通局6212316;消防大队119;交通警察122;医疗救护120。(五)经查实在应急处理工作推诿扯皮、拖延时限或虚报救助实效的,给予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按党纪政纪追究有关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险情事故发生后,当事方有关单位应当从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严格新闻采防程序,认真核定新闻报道统稿,客观公正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七、其他事项

(一)凡发生本预案所指以外的险情事故,各单位可参照本预案执行。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保险市场报告篇8

一、保险透明度监管兴起的理论根源

保险市场为什么需要透明度监管?具有怎样的理论依据?这是在保险监管实践中必须首要回答的问题。纵观近代经济金融史上出现的重要理论,与透明度监管相关的理论,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有信息不对称理论,从管理学角度看主要有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法学角度看主要有知情权理论。这三大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监管的必要性做出了相关的理论解释,可以说是保险透明度监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理论渊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z)在其代表作《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关于不完全信息经济学的尝试》中,对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一方面,投保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投保前,由于投保人更加了解保险标的具体情况,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真实风险状况的信息;而保险人对此并不了解,只能按保险标的大类来厘定保险费率;只有当保险标的实际风险水平高于保险费率时,投保人才倾向于办理保险而不是自留风险,这就迫使风险相对较低的投保人不断退出保险市场,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保险市场的无效率。投保后,由于风险已被转移,投保人会降低自身防范风险的努力,甚至故意造成损失或加剧报失以获得赔偿,这就大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了保险标的发生事故后的平均损失,促使保险人进一步提高保险价格,从而增加了保险业成本。另一方面,保险人也存在利用其信息优势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承保前,由于保险人掌握着更多关于保险公司经营实力、保险专业知识、保单条款信息、保险精算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可能趁机通过虚假宣传、隐瞒保险条款信息、人误导、或实施局部市场定价策略以不正当的低保费吸引投保人,从而使投保人陷入选择困难而放弃购买保险,或选择了并不是最能保障其利益和需求的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承保后,保险人为了减少保险赔付和投保人退保带来的经济损失,则倾向于借助在风险处理、理赔条件和程序上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不披露、减少披露或虚假披露赔付标准、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等信息,产生惜赔、拖赔、拒赔等种种道德风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形象和声誉,降低了社会福利。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是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他们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保险业,投资者、债权人、被保险人、保险经理人、保险员工、保险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和政府都是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在与保险人进行业务往来时,需要清楚知悉保险交易的性质、存在的风险、潜在的损失、公司的赔付能力和服务水平等。但在信息披露不完备的条件下,保险人享有自身内部经营、财务风险、潜在损益等信息,而保险交易参与者并不掌握这些信息,这就使得投保人、债权人、中小投资者等利益主体相对于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就会导致相关的利益主体做出错误或欠缺公平的交易决策。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可以改善其与投保人等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增强保险透明度,使得利益相关者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最优决策,提升保险市场运行效率,确保市场信心。

(三)知情权理论。知情权最早运用于公法领域,公法上的知情权包含两层含义,即人们享有的政治民利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权利。后来,知情权逐渐被援用至私法领域,规定在市场交易中,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负有主动披露产品信息等如实告知的义务,从而间接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保险市场中,大部分投保人都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保险商品或接受保险服务的,因此他们属于消费者,应享有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保险的经营者--保险公司也有向消费者披露有关保险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的义务,但是保险这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公司应负有比普通商品服务经营者更严格、更广泛的信息披露义务。所以,为了充分保护投保人利益,保障保险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则需要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观念出发,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进行特殊的规范设计。这也使得建立完善保险公司透明度监管制度成为法理上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保险透明度监管现状:存在四大缺陷

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制约,保险透明度监管的推进工作依然缓慢,近年来屡有因保险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的社会风波,如车险高保低赔、银行存单变保单等,给保险业形象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为什么在理论上近乎完美的透明度监管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受挫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四大缺陷的不利影响使然。

(一)观念缺陷长期以来,我国对为什么发展保险和怎样发展保险缺乏系统研究和清晰的认识,一些关于保险的错误观念在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直接影响了透明度监管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大力推进。一是从国家对保险的定位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一直把保险作为筹措国家长期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保险部门也长期作为银行的附属部门而存在,在此情形下,保险完全由国家所掌控,关于保险营运的信息,无需向社会大众公开披露。虽然目前我国保险业已经实现市场化改革,保险市场主体大量增加,但由于国家牢牢控制着的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仍是市场主力,占据了国内保险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国有资本垄断市场的整体格局,因此不少政府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仍将保险公司视作筹集国家长期建设资金的"第二银行"看待,从观念上就怠于要求保险公司主动对外公开披露信息。二是从保险公司来看。一方面,一些国有保险公司在实践中仍把自己看作政府下属的一个经济部门,认为其有关信息及时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即可,无需再向社会公众履行额外信息披露责任;另一方面,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中小保险公司将自身完全等同于一般私人企业,以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认为其经营收益和风险完全由自身承担,公司是否盈利等仅与出资人、股东有关,只要向股东披露相关信息报告即可,而无需再向外界披露任何信息,忽视了保险活动具有的公众利益性质以及保险公司所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信息披露主体的保险公司也缺乏内在的提升保险透明度的战略意识。三是从保险消费者来看。广大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一些消费者还未充分认识到,维护自身的知情权,正是维护保险交易公平权的重要保证。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后,即使发觉有被忽悠、冲动投保等困惑之处,也往往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愿花费成本去主动向保险公司提出争议维权,而更习惯于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消极应对。因此,保险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淡薄,客观上助长了保险市场暗箱操作、误导销售等歪风邪气的孳生蔓延。

(二)法律缺陷当前我国关于保险透明度监管的法律制度主要散见于《保险法》中。此外,中国保监会依据《保险法》,出台了部门规章《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规范了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项目和信息披露行为。这些有关保险透明度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保险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客观地讲,现有法律制度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保险市场实际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提升保险市场透明度的效果也不明显。一是缺乏对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明确法律规定。现行《保险法》第110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保险产品经营情况等重大事项”;第86条则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精算报告、合规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必须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第108条还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建立对关联交易的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虽然在保险法律中有着这样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更多体现的是保险公司向监管机构报告和披露信息的义务,目的是为了确保监管机构具备充分获取保险公司各项信息的权利,以方便监管机构行使监管职责。而在保监会出台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虽然细化了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项目及内容,进一步规范了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时限等,但总体上看,其出发点仍是以保护保险公司股东利益、控制保险公司风险为主,而非出于维护保险消费者知情权。由于现行的保险法律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缺乏清晰界定和系统规范,保险消费者在主张维护自身的知情权时往往缺乏有力法律条文的支持,因此针对保险公司的市场化监督约束机制也就难以有效建立。二是缺乏对信息披露不力的保险公司的有效追责。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对保险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十分薄弱,不能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和约束机制。《保险法》针对“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法律责任,仅仅是要求“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种处罚力度与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违规信息披露获取的成百上千万元的巨额收益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对保险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仅限于行政责任,而对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均未作明确规定,尚未形成比较全面的追责机制。特别是对因不当信息披露行为给保险消费者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情形,保险公司应当如何赔偿,赔偿多少,在目前的保险法律中尚属空白,这也造成现实生活中不少保险消费者即使提出相关民事赔偿诉讼但也可能遭遇败诉的尴尬局面。同时,《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作为部门规章,因为缺乏上位法的授权规定,也难以对信息披露违规的保险公司提出更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和更全面的监管追责要求。

(三)市场缺陷一是保险市场集中度较高,寡头垄断的色彩浓厚。按照国际公认的寡头市场的市场集中度标准0.6,我国中国人寿、人民保险、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等四大保险集团的市场份额之和已经远远超过该标准。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这些寡头保险公司极易形成私下的“共谋”,通过信息封锁或隐秘行动,默契配合打压新兴中小保险公司的竞争。二是业务发展方式粗放,同质化竞争严重。各公司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特色。业务拓展严重依赖销售队伍扩张和销售费用激励,“高投入、高成本、低产出”的发展特征明显。在此情形下,保险公司缺乏特色信息和实质“利好”信息可供对外披露,因此其对外披露信息的积极性也不会高。三是市场中介发育不全,保险信息缺乏专业评价监督。保险咨询、评级等专业中介机构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借助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深度挖掘保险信息,做好保险信息的科学分析评价,为保险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简单实用、易于理解的研究报告,从而促进保险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有效传递。同时,由于专业中介机构对保险公司披露信息的持续关注、追踪和研究,一些信息披露状况不好的保险公司将受到专业中介机构的质询,从而促进相关保险公司不断改进信息披露质量。但是,现实中我国专业从事保险信息监控评价的市场中介机构寥若晨星,还无法形成促进保险透明度提升的市场配套机制。

(四)技术缺陷一是保险信息披露的标准化、通俗化尚未成型。仅以2011年国内各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编制并披露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来看,各保险公司对相同项目的披露口径莫衷一是,披露内容的详细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对保费收入的披露就涉及到是按规模保费口径还是按标准保费口径,对保费收入分类细项的披露也涉及到是按销售渠道分类披露还是按险种类别或缴费期限类别来分类披露等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保险专有名词术语,在披露报告中也缺乏通俗易懂的解释。这不仅使得各家保险公司的数据和信息难以直接对比,也使社会公众在解读保险信息时可能形成误解,降低了保险信息披露的实质意义。二是保险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与证券业相比,我国保险业信息披露平台建设还十分滞后。证券业已经实现了在同一网站统一的信息系统中披露和上市公司信息,而保险公司信息披露还处在各家公司独自为政,仅在自家公司网站上披露的状态。这样的信息披露方式,不仅使社会公众在搜索多家保险公司的相关信息时费时费力,十分不便,同时不便于外部监管。保险公司可能出于某些利益需要,私下更改披露内容、虚假标注披露时间等,但由于其信息是在各自不同的网站和信息平台上,保险监管部门很难从技术上进行实时跟踪监督。这将使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对加强和改善我国保险透明度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廓清保险发展的目标定位要破除制约保险透明度提高的观念缺陷,首要的就是要明确保险角色定位,正确回答保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的问题。事实上,作为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发明的一项金融工具,保险的出现始终是围绕着服务人们规避风险的基本需求的。从这一点出发,保险之所以长期存在,正是体现了其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少受或不受风险侵害的特殊价值。保险发展的目标理当定位在服务于民、保障于民,特别是应充分满足保险消费者的风险保障需求,符合越来越广范的保险消费者分担风险损失的合理预期的。基于此,加强保险透明度监管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社会民意基础和公共价值观基础。一个不透明或者说透明度差强人意的保险业,将是难以切合社会公众的期待的,更遑论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了。

(二)加快完善保险透明度监管的法律制度一是立法明确保险消费者享有保险知情权。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一般工商产品消费者的知情权有着明确界定,但是具体到金融保险这一特殊金融产品的消费者,现有法律却未能对其知情权的概念和内涵等作出明确界定。因此,建议结合保险行业实际,在保险法中明确提出保险消费者在保险活动中应当享有相关的知情权,并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行使的范围、方式和内容等予以全面系统的规定。由于权利与义务是彼此对等的,在规定保险消费者知情权的同时,也应对保险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包括在保险交易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环节的信息披露义务等作出法律上的明确要求,或通过法律授权监管部门作出明确规范。二是加强对信息披露不规范行为的法律追责。针对信息披露不当导致保险消费者时常发生经济损失等情况,应当进一步补充完善保险公司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规定行政责任,否则,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却得不到法律救济和有效补偿,将不利于激发保险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也不利于形成对保险透明度的社会监督氛围。此外,还应当提高对保险透明度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金额,加大违规成本,增强行政处罚的警戒威慑作用。

(三)进一步推动健全保险市场体系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垄断型竞争格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等非国有资本进入保险业,降低中小保险公司设立门槛,引导发展区域性保险公司和具有显著专业特色的保险公司,促进保险资本来源的多元化和保险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适度扶持中小保险公司加快发展,大力鼓励保险主体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保险市场的充分竞争,倒逼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保险公司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提升增强透明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培育中介市场,完善保险产业链条。积极推动保险类的会计、法律、咨询、教育和信用评级等第三方机构的发展,逐步形成从保险信息收集、调研分析到监控评价、知识教育、信息研究报告等较为完整的保险信息产业链条,为保险公司自我评价和其他保险信息需求者评价保险市场提供客观公正、专业化的信息解读,特别是便利普通的保险消费者关注和理解相关保险信息,从而以第三方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构筑起市场化的保险信息披露监督机制,最终推动各保险公司积极提升透明度。

保险市场报告篇9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委托理论,保险理论,信号理论

 

近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私利的最大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包装,以完美的财务报告来取悦投资者,不仅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保险理论,而且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样注意到仅仅披露财务报表不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小论文。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保险理论,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着利益冲突,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小论文。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也说明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保险理论,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保险理论,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我国并不能做到,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保险理论在我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小论文。事实上保险理论,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首先,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保险理论,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保险理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小论文。

2.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我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险理论,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说明我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我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理论,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小论文。可见,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保险理论,外贸等行业,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可见,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少华.2008.自愿审计动机与质量研究大连出版社

2.周莉.2010.信息理论与自愿审计动机探究科技创业第7期

保险市场报告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

一、引言

1985年美国为了遏制日益猖獗的会计舞弊活动,成立了一个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调查导致会计舞弊活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议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该在其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承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讨论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在treadway委员会结束其使命之后,该委员会的五个发起组织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CoSo(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ttee)。CoSo继续研究并于1992年了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01年年底以来,美国爆发了以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为代表的会计丑闻,重创了美国资本市场及经济,同时也集中暴露了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此次立法代表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一次大的进步,也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对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起到指导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比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因此,该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又于2004年出台了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同时扩展了三个要素,增加了一个目标,更新了一些观念,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

1、CoSo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

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它有八个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2、从CoSo的两份报告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似或不同之处

第一,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

第二,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第三,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制定过程。

第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第五,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的新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为了使股权交易与股东变换不影响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也为了使资本与经营能力实现更优的组合,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现代企业中高度分离开来,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职业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另外,有限责任也有可能诱使企业从事风险过高的项目而损害债权人利益。因为在有限责任下,潜在的收益主要由企业(股东)获得,而失败即破产的风险则主要由债权人承担。上述风险不是市场化的,可以由市场竞争自发约束或市场交易提供避险,如产品质量或自然灾害等,而是机制问题,属于组织或交易中的问题,需要规则与制度进行规范。这些制度包括企业治理中的责任制度,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及审计等。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历史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四、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问题,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目前应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3]张砚、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