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十篇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十篇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8:34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1

(一)加大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跟工程的建设以及工程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整个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工程造价管理。现代施工企业往往在确保工程合同价格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和合理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这一措施来提高工程利润。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投标的时,要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的判断。

(二)强化工程施工索赔能力现代建筑企业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施工索赔,它是合同法赋予施工企业的权利。施工企业因招标单位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付出的额外费用或损失,可以通过启动索赔程序来弥补损失。它是承包建筑企业保护自己并获取利益的一个有效手段。要求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能全面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且熟悉相关的建筑法规与合约。能够全方位捕捉存在的工程索赔机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出合法的施工索赔。

二、完善建筑标准

在研究、实践和检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指标即得到所谓的建筑标准,建筑标准在颁发的时候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专业标准、国建标准、地方标准等。同时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建筑标准划分为:产品标准、超前标准、超前标准、控制标准等等。建筑业之所以能为社会产出符合市场的要求且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基本需求的建筑商品,关键是在于各项建筑标准的制定。同时在控制建筑成本以及保障建筑质量过程中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建筑节能的优化

提高建筑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一个大的方向,而建筑的节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商品的使用价值,建筑行业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节能环保。因此必须做好优化建筑商品的节能性,进而将建筑经济效益发挥出来。措施如下。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F253.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建筑产品的安全和使用年限,需要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通过过程控制和工艺的提高不断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也影响着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设计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质量管理,是国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施工单位为确保建筑质量,组织相关人员,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新技术,组织实施全过程的全面质量自控,提供符合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建设工程产品。施工质量是指建筑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规范、建筑安装施工过程及检验规范和建筑工程安装质量检验评价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业过程所构成,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必须控制全部作业过程,即各工序的施工质量。工序质量是指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水平、使用的工具设备、投入的材料、操作工艺及环境等的综合性评定过程。工序质量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人员是建筑施工生产的主体,质量管理应以人为本。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掌握各自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建筑材料是建筑的主体,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项目质量水平,因而必须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施工设备是建筑施工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建筑施工进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必须尽量选择新型的先进设备。工作质量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技术、管理经营等水平。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执行建筑管理法规意识差

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意识较差,同时施工企业的自我监督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建筑行业各相关单位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科学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系统。国家建筑管理体制、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接轨效果,这些现象都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不利因素。

2.2建筑工程施工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建筑工程市场规范程度差,专业施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目前我国有几千万建筑从业人员,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这些从业人员一般操作技能较低,没有接受过规范的专业技能培训、文化水平较差,加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同时建筑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现场管理人员配备较少,管理不到位,很难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2.3建筑工程设计中各专业协调性差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较多,各个专业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默契配合,容易产生设计冲突,施工时会不断变更设计方案。建筑工程施工中参与行业较多,例如建筑、水暖、电气、设备、钢结构、建筑材料(钢筋、水泥、木材等)、装饰装修、消防等,各个相关产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都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新型材料不断出现,但由于这些新型材料使用时间较短,相关人员对其性能特征及用途范围了解较少,造成新型材料使用方法及使用技术不合理,从而影响建筑施工质量。而大多数设计人员缺少现场施工经验,考虑不到施工的合理性,不能及时完善设计图纸中的设计错误或缺陷,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4建设单位标价低、工期短、资金无保证

施工企业受社会经济利益的影响,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降低投标价格,缩短工期,为保证企业利润,导致施工方为降低成本、省略施工工序,同时受到合同工期的制约,使本来正常合理的建筑施工周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抢工期、赶进度,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建筑单位工程款支付不及时,使得建筑施工进度的均衡性不良,出现前松后紧现象,这些现象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都产生不利影响。

2.5建筑原料、设备质量管理不过关

建筑工程施工所用原料及设备较多,但目前建筑原料、设备市场较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各个供应企业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往往不管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提供以次充好或质量根本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加之一些质量检查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使建筑工程施工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因此,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严把材料关、设备质量关,从源头确保建筑施工质量。

3.建筑施工质量改善措施

3.1加强建筑设计技术质量关、协调关

建筑施工工程的勘测及设计技术水平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施工工程的勘测设计,使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体化,它对工程质量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制约,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主体的结构安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为此必须提高建筑设计技术质量关,各专业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2加强建筑施工技术质量关

积极做好工程施工前期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制定规范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和操作流程,提高管理层技术能力、知识水平、施工经验,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的pDCa循环原理实现预期目标。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价和总结。

3.3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施工对象的具体要求,将施工质量目标分层次逐级实施,进行质量控制层层分解、落实,从建筑施工项目的每个环节严抓工程施工质量,以便达到质量管理的最高目标。此外,还要提高质量方针、调整质量目的、优化施工流程、建立健全监督激励制度等。

3.4严把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关

建筑工程施工的验收工作要以设计变更、施工图纸等文件资料和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签订的合同为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的验收,要召集包含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质量安全检查行政部门等同时验收。验收过程中如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要由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维修,直至符合要求。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构成;信息分类;信息化系统

1建筑业现状

分工细致、劳力密集型的建筑业对信息的依赖度愈来愈大,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产,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妥善的保护。通常,每项建筑工程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至维修保养等多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需要多个位于不同地点和具有不同性质的公司和机构参与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实施的全过程往往需经几年才能完成,参与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其间涉及大量的文件及图纸往来,急需协调管理。大型智能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在内、外部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包括设计阶段的各种图纸、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人员、物料、进度、质量和经济等数据,以及各类政府批文和法律文件等等。建设单位繁多,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管理,已成为优质完成现代化建筑工程的关键之一。此外,建筑工程特有的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意味着如果没有一个整合的信息系统,工程相关的信息将不能很好地保存起来,更难于转化成有用的知识以供将来借鉴。广东经济发展很快,但少数建筑工程已出现因缺乏基本的建筑结构图纸资料而不准验收。大量社会调查发现,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多达50%的工作时间来搜查必要的信息,这将显著地降低了工程管理的效率。总之,建筑业应加速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市场的迫切需求,是新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我国已有不少公司开始介入建筑业信息化管理领域,并为改变建筑业信息化管理的落后局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建筑工程信息的构成及特性

2.1信息形态的传递形式

(1)文字图形信息。包括勘察、测绘、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计算书、合同,工作条例及规定,施工组织设计,情况报告,原始记录,统计图表、报表,信函等信息。

(2)语言信息。包括口头分配任务、作指示、汇报、工作检查、介绍情况、谈判交涉、建议、批评、工作讨论和研究、会议的信息。

(3)新技术信息。包括通过网络、电话、电报、电传、计算机、电视、录像、广播等现代化手段收集及处理的一部分信息。

2.2建筑工程信息的特性

(1)大规模性。建筑工程信息是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各环节、各有关单位发生的信息总体。不仅有取自建设项目本身的,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合同结构、合同管理制度、信息资料的编码系统、会议制度、监理班子的组织、项目的投资目标、项目的质量目标、项目的进度目标等。还有来自项目外部环境的外部信息。如: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国内及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及设备价格、市场变化、物价指数;类似工程造价、进度;投标单位的实力、投标单位的信誉、毗邻单位的情况;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国际环境的变化等。

(2)变动性。建筑工程信息不仅有那些在一定时间相对稳定不变的信息,还包括大量不断变化的动态信息。如: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投资及进度信息;反映在某一时刻,项目建设的实际进度及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实施阶段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机械台班数、人工工日数等。

(3)多门类性。建筑工程的信息有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和技术类信息,涉及多个学科和门类。组织类信息包括:编码信息;单位组织信息;项目组织信息;项目管理组织信息。管理类信息包括;质量控制信息;进度控制信息;合同控制信息;投资控制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经济类信息包括: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量信息。技术类信息包括:前期技术信息;设计技术信息;施工技术信息;材料设备技术信息;竣工验收技术信息。

3建筑工程信息分类及信息化系统

(1)投资管理信息。投资控制信息是指与投资控制直接有关的信息。如:各种估算指标、各类工程造价、物价指数、设计概算、概算定额、施工图预算、预算定额;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合同价组成;投资目标体系;计划工程量、已完工程量、单位时间付款报表、工程量变化表、人工、材料调差表;索赔费用表;投资偏差、已完工程结算;竣工结算、施工阶段的支付帐单;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台班费、人工费、运杂费等。

(2)合同管理信息。指建设工程相关的各种合同信息,如工程招投标文件;工程建设施工承包合同,物资设备供应合同、咨询、监理合同;合同的指标分解体系;合同签定、变更、执行情况;合同的索赔等。

(3)信息化系统。系统是一个由相互有关联的多个要素,按照特定的规律集合起来,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的产生和应用是通过系统实现的,信息系统是整个工程系统的子系统,建筑信息系统是由建设方、勘察设计方、建设行政管理方、建设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各自的信息系统组成。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多目标、既分别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工序、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利用能够控制的资源(人力、机具、材料、资金、工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的目标(进度、质量、费用)进行科学的计划和以更多的定量数据做深入动态分析,对于工程实施有效地调整控制,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转贴于

4建立建筑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项各行业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必须与行业技术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只有规范、有序、健康、高效地推进,须准确高效地制定建筑工程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查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建筑工程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例如土木工程、房屋工程、设备管线安装业、装饰装修业,以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勘查设计业、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业等,包含的企业众多,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行业信息集合,其信息量非常大。没有一个规范有效的行业管理系统和高效的运做机制,将难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手段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条件和可能。信息技术给实体的数字化、时间的缩短、空间的缩小提供了方便,对实体的把握更为科学,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样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使工程成为数字工程。而数字工程的建立,使工程管理进入新阶段。

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应该着手建设三大系统:

(1)是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系统;

(2)是建筑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3)是建筑工程基于互连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傅京孙,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4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要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造价管理,不仅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同时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也是反映施工单位综合实力的重压指标,是施工单位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提高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将造价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从建筑工程招标一直到施工竣工的验收阶段,都需要进行合理的预算与严格的管理,从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花费,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建筑工程招标秩序混乱。严格来说,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从招标阶段开始的。但是很多施工单位并未认识到招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而是为了竞标,争相压低工程报价,出现恶性竞争现象,导致工程招标秩序混乱。工程招标秩序混乱将放过来制约施工单位工程造价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从而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二,工程设计施工标准控制不严。不同功能的建筑工程,其工程设计施工标准是不同的。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工程概况,以为规定工程施工标准做准备。但是一些工程设计人员受到自身观念与素质的影响,人为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标准或者安全标准,致使工程施工出现浪费现象。还有部分的设计人员延长设计时间,增加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花费,进而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效率。

第三,工程施工预算方案不严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想有效地进行工程造价管理,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结合各种影响工程质量、进度等的因素,全面地进行工程施工预算,制定严密的工程预算,以为工程有序进行提供指导,也为工程结算提供参考。但是一些施工单位的准备工作不足,制定工程预算方案时,没有进行全面的考查与分析,致使预算方案不严密,存在漏洞,也影响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对施工变量的控制力度不够。工程造价管理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工作,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施工监理与现场管理效率、生态环境等因素,都将对工程造价管理效率产生严重影响。一些施工单位对这些变量的控制力度不够,致使工程施工中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严重影响工程的有序进行,也影响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

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要点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工程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中存在着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施工单位提高重视,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与工程造价管理要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以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造价管理水平以及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证。

第一,重视招标阶段工程报价的真实性。为了保证我国建设市场的有序发展,相关部门必须提高重视,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等制定不同的市场价格标准,统一市场价格,以规范招标过程与建设市场的有序发展,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另外,施工单位也必须依据自身综合实力与市场发展等因素,为招标方提供真实、合理的工程量清单,以供招标方择优定标。这不仅施工单位实力的体现,同时也规范了工程造价管理。

第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规定施工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图纸之前,必须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能够全面分析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从而规定适宜的、科学的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与安全标准等。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改革设计方法,合理规定施工标准,以提高设计的效率,降低工程设计成本,以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

第三,建立完善的工程预算体系,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参考。工程预算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工程预算体系,根据工程所需制定预算定额,严格规定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的成本花费,以提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的利用效率。另外,施工单位还需要针对施工变量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规定成本的范围,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

第四,加强工程施工变量的控制,有效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效率。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地创新,施工单位在传统造价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工程施工变量的控制与管理,针对施工质量通病、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等情况制定详细的防治措施,以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为建筑工程有序进行提供保证,同时也为工程造价的管理提供有效助力,促进工程造价管理效率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认识到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招标工作、设计工作、施工工作、验收工作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科学管理,以在保证建筑工程保质、按时、安全完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花费,从而有效地管理工程造价,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为施工单位在激烈的建设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博,廖路燕.浅析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2]陈晓俊,李会超.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的应对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

[4]王凌文.浅析建筑工程造价中各个阶段的合理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6).

[8]陈文建,柳攀,黄晓兰.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建筑行业正逐步向国际化推进,运用标准化规范建筑施工现场,保证建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推动中国的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20世纪,安全生产管理进入了标准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施工现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操作中应遵守的规范越来越严格,过程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从如下几个观点来阐述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论点。

一、标准化的概念

在标准化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标准和标准化。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定义是:“得到一致(绝大多数)同意,并经公认的标准化团体批准,作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规则或特性要求,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文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同时在附注中指出:“标准应当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坚实基础上,以促进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效益”是建立标准系统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也作为统一的规定和今后实践的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标准产生的基础是将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果同实践相结合,反映全面经验和全局的利益。这样的标准才能既体现它的科学性,又体现它的民主性;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不同级别的标准是在不同范围内进行统一;不同类型的标准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统一。有了这个“统一规定”,便可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确定一个被各方所公认的“衡量准则”。

二、在我国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2005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1015起、死亡1193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上升了2.38%.全国有9个地区建筑施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比上年同期上升,如吉林省事故起数上升12.5%,死亡人数上升5.88%;黑龙江省事故起数上升28.95%,死亡人数上升26.09%,事故类型仍以“五大伤害”为主。2005年全国的建筑施工事故中,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和触电事故起数占事故总数的88.36%,其中又以高处坠落事故为主,占事故总数45.52%.从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起来只要有以下几点(1)未能合理组织利用建设系统各种管理资源和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次、环节的整体效能,未能形成安全生产监管的合力。(2)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重效益、轻安全,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三违”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3)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科技进步在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要解决目前所存在问题,都需要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

三、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

安全标准化活动除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和场容场貌外,还注重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关注作业人员操作的标准化:

(一)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约束参与建设施工全过程的人员的行为,要求建设、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的单位,都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运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二)施工现场标准化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在现场。任何一项标准,不经过实施都不会自动发挥任何作用,要将标准全面有效的执行,使其中规定的各项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才能使制定标准的目的得以实现。在标准制定后实施是整个标准化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环。

(三)人员操作标准化操作标准化,一是指人的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人在生产操作中不受伤害;二是作业姿势作业方法,要符合人的身体健康;三是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各种有毒有害因素时,作业者必须穿戴的防护用具用品以及处置办法。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满足特种作业的安全要求。

(四)监督检查标准化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的检查主要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发挥建设系统管理资源进行控制管理。

监督管理主要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针对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程序(如设计程序、项目审批程序、检查程序、监护程序、隐患查处程序、救护应急程序等)实施监督检查,确认程序是否符合标准化;二是针对企业生产的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认过程中有没有危险或有害因素,一般应包括:作业准备的确认、作业方法的确认、设备运行的确认、关闭设备的确认、多人作业的确认等。确认的方法,一般采用检查表、危险等级评价的形式;三针对作业人员的监督检查,确认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是否达到作业环境和使用机械的标准。

五、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实施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事关生产人员的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标准化建设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继承发扬以往好的经验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地或其它行业好的经验与做法,同时,要注意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探索新途径,推动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政策措施、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6

一、明确建筑节能的工作目标

本县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工程,凡在20*年10月1日以后开工建设的,以及在20*年10月1日前已开工建设但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尚未开始施工的,均应严格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相应的地方标准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到20*年,全县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均达到节能50%的标准,同时抓好太阳能利用、生态建筑、先进的供能供热技术;到2010年,全县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65%的标准;既有公共建筑,要积极制订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高能耗的既有公共建筑要逐步进行节能改造,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机制,基本完成高能耗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二、强化责任,严格建筑节能规范管理

(一)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1、在审查、评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将建筑节能篇(章)纳入其中,确定的建筑物布局、形状和朝向,应当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项目,不予评审、审查通过。

2、依法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监、监理、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等环节的监管。

(1)督促设计单位依据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合同的要求进行设计,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并在设计文件中单列建筑节能设计篇(章);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设计单位降低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

(2)督促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查建筑节能设计相关内容。并在审查报告中单列建筑节能审查篇(章)。对达不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予审查合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

(3)督促建设单位和招标机构在编制招标文件时,依据建筑节能标准单独编制建筑节能篇(章)。对建设单位报送的招标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时,应当审查建筑节能相关内容。

(4)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组织施工和安装。墙体、屋面等节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其实施监理和质量监督。

(5)督促监理单位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对建筑节能工程实施监理。对不符要求的,应当责令整改。

(6)督促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对建筑节能内容进行验收。建设单位提供备案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应当有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内容。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没有对建筑节能内容同时进行验收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7)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所售商品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指标、用能单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相应保护要求等基本信息在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明示。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不得销售。

(8)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建筑节能工程,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报告,应当有建筑节能的相关内容。

(二)县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建设项目立项投资审查时,加强对建筑节能内容的审查。对项目前期文件中没有建筑节能篇章或者有关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政府投资和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建筑工程项目,不得予以批准或者核准。

(三)县经贸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节能法律、法规、规章,负责建筑物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建筑物用能和节能情况的监测,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提供有效依据。

发展新型墙体材机构应当做好全县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推广应用工作。凡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工程,要切实保证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退还比例提高10%。

(四)县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建筑节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按照各自职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建筑节能产品和国家或省明令淘汰的产品、设备的行为。

(五)县财政每年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建筑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扶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研究与开发等。

(六)税务部门对开发、生产、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应及时办理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的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七)县科技、价格、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筑节能相关工作。

三、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

根据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发先进节能技术,重点围绕建筑物墙体、楼(屋)面、遮阳等建筑围护系统,空调、照明等设备系统,太阳能、地热(冷)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应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坚决依法淘汰落后技术与产品,禁止和限制新建建筑使用高耗能的用能设备系统。在建筑工程基础以上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烧结砖,积极采用页岩砖、轻质材料制品、加气砌块、保温复合墙体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应当尽可能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建12层以下的建筑,应当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政府有关部门都要把建筑节能工作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紧迫感。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强化责任,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工作计划和目标。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7

关键词:建筑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包含的现实问题

1.1建筑工程面临的材料市场波动问题

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代表着地方经济实力的跨越提升,其属于一项创造高利润、高价值的行业,因此必然会涉及到较多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当前我国建筑材料形成的市场机制相对来讲还包含一定的不规范性,优质、劣质建筑材料共存、生产供应企业众多、鱼龙混杂,令市场的有序性建设存在一定难度。例如一些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相关性能与规定标准不相符,水泥材料较多存在过期、安定性不强、容易受潮结块等问题,同时砂石级配也包含一定的不合理性,往往含有的有害物质过多,配合混凝土比例不够标准,搀和的外加剂总量与性能也无法全面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建材质量的不合格会对建筑项目工程产生深远影响,当前较多施工企业却无视质量控制管理重要性,防患于未然意识相对薄弱,无法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材料进行妥善的管理,而是一味的贪图便宜、获取高额利润,不能对施工材料实施严格控制检查而是令其直接进场施工,导致整体建筑项目质量水平无法得到优质保障。

1.2质监部门无法承担有效职能

由于我国相关政府单位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律制度政策制定颁布有失健全性,总体投入的物力、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加之建筑工程项目固有的环节众多、建设施工周期较长、涉及面广泛等特征因此很难全面实现到位的监督管理清查。同时在监督职能承担层面,相关部门仅将主体工作重心至于检查监督层面,并对实践发现问题做出限期整改处罚,在查处力度层面则体现出了一定的不足状况,由于主管建设单位、他类部门无法全面掌握违法状况,导致其无法科学行驶管理监督职责,存在一定的监管滞后性。

1.3安全管理控制不足、没有严格履行市场准入机制

建筑施工单位淡薄的安全意识、投入安全经费的有限、安全管理控制工作的脱节令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包含较多不良安全隐患。由于滞后的管理模式令相关安全规定文件无法较好的落实贯彻,形成了当今建筑工程施工难于控制、政令不通的不良现象。同时对安全管理重视力度的有限、传递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令较多安全管理文件信息无法真正落实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加之监管工作不力,令建筑企业陷于危险境地,工程质量难于保证。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有利于良好的规范建筑市场,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然而由于当前对市场准入机制的履行把关不严格,无法统一形成相关规范标准,导致实际企业状况与企业资质存在不相符状况,或企业虽然具备一定资质却无法真正发挥能力效用的非正常状况,这样一来势必对建筑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水平形成负面影响,为工程建设埋下安全事故隐患。

2、科学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2.1严格实施施工建设材料把关管理

建筑单位要想提升工程质量便应严格科学的执行验收材料质量制度,保证材料进场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符合。实践控制中建筑单位应寻求良好的合作单位,严格审查其产品质量与生产资质,还可派专项人员深入合作单位实地生产车间展开考察。通常来讲应重点选择免检单位或我国知名企业展开长期合作,提升品牌效率,令建筑材料售后与质量得到良好保证。在材料进场前应实施必要的复检,对于不合乎设计图相关规定标准或存在缺损的材料应立即予以退回,同时还应联系申报至上级主管单位,对其进行及时快速的更换进而合理避免对工期的延误。

2.2注重施工全过程的规范安全控制

安全施工建设是各类企业的基础文化标准,同时也是其提升品牌形象、赢得行业赞誉的条件基础,因此建筑企业应科学重视安全控制重要性,创建完善有效的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制度至实际岗位之中,不应大意麻木,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付了事。施工现场应配备具有丰富资深经验的监督人员、技术人员与安全人员,确保施工操作的规范、标准有序,避免归置设备存在不良安全隐患。同时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与监理机构应组建成安全管理小组对施工现场实施定期的全过程安全检查,严格执行各项规范安全程序,确保每一项细节落实到位。

2.3全面提升建筑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同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创建高水平、高素质的施工建设管理队伍,合理解决施工质量难点问题。首先对在职员工应展开定期培训,包括对企业管理层安全意识与质量思想的科学培训、现代管理经验与技能知识的培养,对技术层人员职业道德及专业技术的科学培训、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工艺水平的培训等。倘若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员工招聘,则应严格履行准入机制,择优入选,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破坏行业规范行为的发生。在人才建设层面应全面为建筑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着想,打造优质企业品牌形象,创建一支技术水平、思想素质水平与质量管理水平高标准的精品建筑队伍。

2.4强化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建设

为净化建筑市场环境,相关政府单位应创建公平执法、完善健全立法、公平、公正、高效有序、可相互制约与监督的良好建筑市场发展环境,为提升建筑项目整体工程质量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优质的外部条件。依据国外行业成功经验,可创建设计审核、评定资质与完善健全的工程项目咨询制度体系,进而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能够全面依据标准程序、规范流程实施,不埋下安全隐患,确保工程施工建设进度目标,并全面提升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水平。

3、结语

总之,基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水平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针对当前建筑工程建设中包含的质量管理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改革控制策略,完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才能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有序规范,提升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水平,并促进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擎天,赵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国际经济合作,2009(12).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8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建筑施工;管理;关系

引言

施工管理与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随着建筑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建筑施工过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业市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完善每个行业的工作,推行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同时,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也给每个建筑施工的工作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了建筑施工的工序。由于建筑市场的扩张,相对应的管理体系也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要认识清楚标准化体系与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系十分重要。

1.标准化体系对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标准体系将大量重复性工作用最佳的处理方案确定下来。一方面能够使到建筑施工的各个工序严谨有序地进行,使到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管理监控中的要求有责任有目的地去进行建筑施工;另一方面,在遇到一些因为疏忽而需要改进的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能够做到遇事不惊,处事不慌。逐个按照标准化体系的内容进行修改,避免下级人员处事不当的可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管理效率以及建筑的质量。标准化体系将人与人的关系,部门间关系,工序之间关系用最优方式固定下来。准化不是个别系统过程,是企业全系统各部门协调建设的过程。它有效地解决了政出多门、文件重叠、规章杂乱、衔接困难的现象。

除此之外,标准化体系可以克服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对下级人员的培训方法不全面、不准确、不规范的缺点,这相对于靠个人经验及人际关系来维持各部门实施综合安全管理运作的稳定性无疑要可靠得多。同时,实行了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体系管理,能够使企业安全规章结构结合到标准化体系中去,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从而进一步改善建筑施工方面的当前不足,不断优化建筑施工方面的创新工作,有效地提高干部和工人的质量。根据一系列的推测,我们可以发现标准化体系能有效地推动安全生产各个方面的建设工作。实行标准化安全管理能最有效地利用经济、技术及人力资源,对于与生产经营全面交叉的复杂的系统安全工程是一项安全投入少,安全效益高的科学方法。

2.标准化体系下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管理

2.1落实施工责任,公开施工信息

若干个分部工程组成单位工程,若干个单位工程组成工程项目。在落实施工责任的时候,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报道标准化工地建设的成果。根据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转要求,公开建筑的施工信息,对整个建筑施工的工序进行责任分工。同时,建立与经济挂钩的奖罚制,确保人们标准化施工、创新安全化的理念,并贯彻建筑施工标准化体系的要求,对原材料、构配件进行合理控制管理,同时,为同行业的企业提供施工过程中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一个渠道。

2.2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的工艺

首要的就是要对建筑施工的工艺制定相关的条例、法规,贯彻落实各个阶级人员对施工的责任和要求。根据标准化体系,做好每个施工工艺的记录和监管。严格按照施工操作的规范,把好材料、设备等重要的关节。通过创新手段,彻底扭转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缺陷得不到及时纠正、错误重复发生的粗放管理方式,明确衡量好建筑施工工艺的标准,向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转变。

2.3文开展QC活动,营造良好施工氛围

量评定的级别单元为分项工程,一般分项工程由多道工序的施工而完成。积极地开展QC的活动,能够保持施工企业高优的工程质量,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施工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重视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QC小组活动能够保持到建筑施工工艺的安全生产。因此,标准化体系中,我们必须要通过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各个工序的进行,坚持文明管理、文明实施、安全卫生、积极乐观的施工原则。因为目前有很多工程项目分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工程施工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应推行定量管理,运作安全有序,各管理职能QC小组和施工现场QC小组应密切配合开展活动,以确保高优工程质量,提高工作质量。在施工现场,从保证工序质量入手,优化人流物流,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若干个分项工程组成分部工,要贯彻落实以开展QC活动为主的同时,打造文明的工作环境,以达到促进提高工效和保证质量的目的。

3标准化体系下工序管理点的控制

建筑施工要一次成优、一次合格,对建筑施工的流程等方面要求十分高。在标准化体系下,对工序管理点进行控制也显得十分之重要。各阶段质量分析要纳入工程项目方针和质量目标管理,并实行经济奖惩。在标准化体系中,要坚持对每一个流程的监控原则,保证到工程进行的效率和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督促与完善。

3.1对建筑施工控制点的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施工的材料、设备控制等等方面的问题切实要严格进行监督控制。如果是由于违背了标准化体系的内容,导致事故隐患严重或重复出现,有甚至是导致到施工的成本、安全、材料消耗等的重要因素环节的,要坚决依法严肃查处,该停工的停工,该整顿的整顿,决不姑息迁就。同时,对于施工部位,我们需要对其质量特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全面落实到标准化体系中去。通过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工作,协调系统中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实行标准控制,保证目标的实施。对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施工环节以及新机械设备的使用环节等问题,要求做到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从而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实施控制要点

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的要求制定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及安全工作标准。制定控制管理点的控制办法,落实控制管理点的质量责任,有奖有罚。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绘制工程项目总体质量情况分析图表,该图表要能反映动态控制过程和工程项目的实际能力情况。科学管理具体落实到工地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和每个岗位。质量信息反馈中,缺陷频数较多的项目。要注意的是随着施工进度和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管理点的设置应视情况不断推移和调整。通过不断提高所以建筑施工的领导阶级等业务骨干的作业能力,来对建筑施工的实施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控制点的控制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和各项质量指标的实际情况上。

3.3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通过对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从而对施工现场的生产是否安全,施工队伍是否专业,施工质量是否精准,合同拟合是否科学等问题都需要利用标准化体系来严格管理。运用全面改革现场管理方式和施工组织方式,对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体系进行整合熔炼、缜密规范。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管理施工的总体资源,在标准化体系中,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建筑施工,从而改善认得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漏洞。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实现标准化体系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并使到建筑施工的经济收益以及安全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加强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体系的管理能够促进建筑施工业的发展。标准化体系与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9

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研讨会今天在青岛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近年来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交流各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为建筑业和工程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取得明显进展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将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通知》([*]81号)的要求,各地不断加大整顿规范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取得了较大成效。近三年来,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清欠工作总目标,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推动清欠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全国建筑企业通过网上上报的数据,截至*年8月底,*年年底前已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已解决1800亿元,其中,政府拖欠已解决98.3%,社会拖欠已解决95.9%。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预防新欠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年以来新竣工项目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现象明显减少。

从今年年初开始,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把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同治理商业贿赂相结合,以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作为推进建筑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促使建筑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二)各项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1、建筑市场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已经形成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配套部门规章。*年至*年,建设部已经出台关于建筑市场监管的部门规章22部,强化了工程招标投标、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工程担保、个人执业资格等建筑市场主要环节的立法工作。国家与地方建筑市场法规相互配套,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规范市场奠定法律基础。

2、招标投标监管和有形建筑市场建设为规范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工程招标率和公开招标率大幅度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实行招标投标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1103万平方米,占全部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80.55%。应实行招标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基本上都已实行了招标投标,招标工程实现了控制投资、缩短工期、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是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投标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规制度。*年以来,建设部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数十部招标投标法规、规章和政策,涵盖了从招标公告至合同签订的全过程。*年,建设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建市[*]208号),对影响工程招标投标公开、公平、公正的重点环节进行规范。

三是地方各级招标投标监管机构认真履行法定的职责,依法对招标投标实行监督,维护了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有形建筑市场日趋规范。到目前为止,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地、州、盟)已有325个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各地有形建筑市场针对工程建设中容易产生腐败的交易环节,实施集中交易,阳光操作,为保障进场工程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行政许可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一是建筑市场的资质管理不断完善。依据《行政许可法》要求,按照统一、规范、简化等原则,建设部抓紧修订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等资质管理办法;本着适当调整、平稳过渡的原则,开始了对资质标准分步进行修订;同时规范审批程序,完善工作制度,将过去定期集中受理的方式调整为随时受理、限时审批,促进行政资源的整合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建设部*年共受理各类企业资质1.01万件,对16家申报资质弄虚作假及4家伪造涂改证书企业进行通报批评,严格市场监管,取得了较好的行政审批绩效。

二是严格施工许可审批。按照《建筑法》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发放施工许可的条件,严把办证关,不断加强许可证变更、延期以及现场跟踪等管理,目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建设的违法工程逐年减少,施工许可已成为工程建设程序的重要环节。

4、信用体系建设和工程担保制度取得新进展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建设部先后启动了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出台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目前,《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试行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基本标准》已起草完毕,在征求各地意见后将尽快颁布执行,以指导各地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为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担保制度,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建市[*]137号)和《工程担保合同示范文本》。全国已有18个省市出台了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规定或配套措施,据各地统计,*年,全国新开工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实行工程担保的项目共11583个,工程担保制度初步建立。

(三)促进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建筑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建筑生产力发展迅速,建造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大跨径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等专项技术,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大型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管理创新,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管理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工程建设水平迈向新台阶。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规范建筑市场的同时,不断推动着建筑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年,建筑业总产值年度平均增长21.3%,增加值年度平均增长16.2%,占到GDp的7%左右;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到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2%以上。大量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形成了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固定资产和现实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城乡面貌,提高了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并给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

(四)各地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不断创新

近年来,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为目标,贯彻执行建筑市场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手段,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在规范建筑市场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苏、山东、青岛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场各方主体的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管理,创建规范的交易平台,建立了劳务分包交易管理制度。重庆、安徽、湖南、云南、甘肃、大连、长春、郑州等省市招标投标监管部门通过备案管理、过程监督、依法查处等手段,加大对招投标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各地充分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进一步强化了对施工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管,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深圳、厦门在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极实行工程担保等风险管理制度,积累了较好经验。

辽宁、内蒙、福建、广东、青海等地注重加强中标后续管理,建立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联动机制,不断加大对工程分包和合同履行的监管力度,规范合同主体的履约行为,有效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为建筑市场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充分认清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监管职责。

(一)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2%。建设规模大、建筑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监管工作必须要适应这一特点,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适应投资不断增长的要求。

二是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等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建筑业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大量国外建筑业企业也将进入国内建筑市场。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国内建筑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应对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挑战。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创新建筑市场监管体制,转变监管方式,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经济制衡”的监管模式,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已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吸纳农民工超过3000万人。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业就业,切实维护建筑领域从业人员的利益,是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要积极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生态和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二)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建筑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一是缺少统一各类工程建设的法律和条例,不适应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的需要;二是现行法律法规对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工程款等问题缺乏相关界定和处罚条款,特别是对国有投资工程业主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不适应监管和执法的需要。

2、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缺失严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突出。一是部分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招标或规避公开招标,强行要求垫资承包,强迫建筑业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或搞肢解发包、虚假招标、明招暗定;二是有些建筑业企业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或通过“挂靠”越级承包,承接工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三是少数建筑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资料、伪造业绩,骗取资质。

3、建筑市场监管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监管方式亟待转变,重事前审批轻过程监管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监管手段落后,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不够,难以做到即时采集、信息和实时监控;三是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责权一致、专业管理、制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四是监管力量不足,各地建筑市场监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

4、建筑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是建筑业企业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性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二是一些国有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重规模、轻效益,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三、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建筑市场监管工作

在新形势下,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市场监管工作全局,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建筑市场法规体系,创新监管方式,营造依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安全、节能、优质的建筑产品,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一)加强和改进建筑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当前,建筑市场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信用缺失、弄虚作假。据不完全统计,*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27个省、区、市共查出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工程项目12451个,投资额886.5亿元;查出10322个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对701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责令5552个单位进行改正,责令812个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1060人,均已依法进行处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强对市场各方主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检查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重点治理在市场经营活动和资质审批中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对存在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签订阴阳合同、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以及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伪造业绩的企业和人员,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公开曝光,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坚决清出建筑市场,绝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2、严格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监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工程建设规律,严格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招标投标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等制度,依法加强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的监管;要严格按照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流程进行施工许可办理,认真核查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对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予办理施工许可,防止新欠工程款;要以严格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为切入点,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推动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

3、重点加强对中标后违法分包、转包、不履行合同等方面的监管。各地要加强对中标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违规行为,对存在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的主体单位,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责任主体依法给予严肃处理。要强化合同管理,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签订“阴阳合同”、任意进行合同变更、不合理增加合同条款、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合同的全面履行,营造诚信经营、忠实履约的市场环境。

4、加强联动配合,提高执法效能和管理水平。各地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强资质审批、招标投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合同履约等各监管部门以及有形建筑市场之间的配合协作,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管理,实现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和联动执法。同时,还要加强与司法、监察机关和有关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二)创新监管体制和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必须实行标本兼治,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的同时,还要从深层次上分析造成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原因,从法制、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根治的办法。

1、改革和完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加快修改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和招标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定,使建筑市场准入管理成为有力的引导手段。加快修订和完善企业资质规定和资质标准,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培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为重点,以突出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为原则,以实施高端放开、低端准入为手段,通过深化资质改革来引导和扶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企业做精做专,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强化对企业的动态监管,促进企业自觉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

2、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非国有投资项目,要在确保依法建设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转变监管方式,突出业主负责制;加快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3、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各地要加快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标准和信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本框架,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实行失信惩戒制度,用市场经济手段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加大推行工程担保、保险的力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合同履行,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4、深化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加快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建立责权明确、制约有效、相对集中、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资金拨付、招标发包、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保修维护等法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政府投资工程的综合效益。

(三)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创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各地要认真贯彻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针政策,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市场引导,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由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结合实际,制定建筑业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大型工业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企业发展施工图纸设计能力,将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

2、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各地要在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中,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拓展企业功能,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者综合型工程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要积极引导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员注册执业制度,落实执业人员责任,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注册执业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篇10

关键词:工程施工;施工技术;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基础设施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有效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施工技术管理责任制,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科学管理制度。为了增强各岗位技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必须明确他们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要求评估标准、考核办法、责任承担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促进技术业务和技术管理水平,且不断提高。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概述及意义1.1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前提,采用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建筑施工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及行业内标准,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作,保证整个建筑施工的工程符合技术规范和要求,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施工工程的任务,达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建筑工程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协调性操作工作,是多种技术交叉与应用的过程,包括图样的审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监督检测、项目验收等,因此技术管理步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过程有其特有的属性,同时随着建筑工程领域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工程的结构会随之更加复杂,功能更加特殊,装修要求也更富有创新性,因此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有更高的要求,以保证施工的有效进行。其次,建筑工程过程的好坏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信誉之间是存在直接关系的。因此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术装备,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技术管理的意义在一个项目工程的施工当中,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办法,把国家有关的技术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从技术上来指导相关工作,有条不紊的组织各类技术工作,让这些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的展开,在展开工作的共识确保其在技术上的合法和合理,要完全符合行业规范,这样才能提高整个项目的施工效率,让质量、速度、经济达到完美的提升。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管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是满足客户对质量需要的关键保障,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全面和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为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每项工程应从招投标至竣工验收整个工程实行科学管理;另外,制订工作需要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图纸会审制度、技术文件审批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等,确保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及良好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促使技术人员各尽其责,尽量保障项目或产品的质量。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总包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往往还涉及到各分包单位的协同配合,还有的要与平行承包单位在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从广义上说:就该以工程承发合同结构所确定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的总分包密切合作,总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

2.2关于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对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及其质量及其重要,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不论整个工程施工还是各分部分项工程都需要及时并准确进行技术交底。隐蔽及特殊工程更离不开技术交底工作,必须强调成品保护、基础施工技术要求、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部位以及建筑材料的相关要求;注重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交底顺序是上级向下级交底: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向下级技术负责人技术交底,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工长、班组长技术交底,工长、班组长向工段、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层层技术交底井井有条,能让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工程的设计意图、工程的设计要求,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点。使工程项目按合同质量要求及工期要求及时竣工,可见,技术交底工作是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的必要条件。

2.3确保足够技术投入,施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技术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应拥有相当比例的高文化程度、高技术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企业要为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设立专项资金,技术管理资金占企业管理费用的比例,各个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应按技术工作计划,结合企业实际,予以计列,不可遗漏。技术基础设施,除办公设施外,应有完备的材料试验室、技术资料室,适时更新购买适宜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技术参考资料、技术管理应用软件等。“绿色建材”就是要选择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要保证所用的材料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通常,人们对结构用料出于强度等危及建筑物安全因素考虑,重视的程度会高一些,而对材料的保温、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却有较少的考虑。另外对装饰材料往往忽略对放射性元素和甲醛、氮、苯、氡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最终侵害使用者的生命健康。

2.4强化竣工阶段的质量检查测定施工完成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特征和特性,把测得的结果及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产品做出合格、不合格的判断。首先借助于计算手段进行测量与测试;其次要把度量结构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对比的结果,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最后决定被检查的工程是否可以验收,下一步工作是否可以进行,是否要采取补救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对整个施工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要突出技术管理的连贯性,保证管理的每个环节的科学合理的进行与发展。同时在技术管理的工作中,还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断适应新的管理要求,保证技术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同时要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并分阶段的进行技术总结,切实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建筑行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伟贤.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科技信息.2009(11).

[2]郑才庆;对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的延伸思考[J];中国市场;2005年28期

[3]彭卓晓.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J]科技信息,2010,(15).

[4]梁明芳.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科技信息,2010,(19).

[5]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J].重庆建筑.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