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工作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02:41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事保险;工作流程

人事保险即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工作,它既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又是各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人作为一项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人力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新的定位,才能真正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

一、参与社会保险的原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保险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内,明确定位养老保障体系,迎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办理人事保险是依据当地社会保险办理中心的有关政策,只要是已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再结合本单位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总额,每个月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为其办理增减、申报缴费以及保险享用的综合性业务。以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保险工作流程进行分类介绍。凡是与用人单位或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应按照合同的有效期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参与社会保险的范围

社会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时,给劳动者本人或遗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类。

(一)达到法定离退休年龄的人员,与原单位或者企业保留劳动关系,并由原单位或者企业或个人自理社会保险费用的,应与原单位或者企业签订聘任合同以及出具社会保险参保证明。

(二)与原用人单位或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并已参保的,要补齐欠缴保险费用后才能转至新用人单位或企业的参保地。

(三)对于已经签订劳动合同,原又未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参保之日开始办理。

三、每月正常缴费

(一)申报要求

用人单位或企业在获得社会保险费登记的批准后,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以下就相关规定进行介绍。

1.缴费比例:社会保险费用基数是由用人单位或企业上个月的实际工资总额和职工本人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其中若职工的月工资低于本市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就按照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以一定的比例进行缴纳;若超过本市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百,就按照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百以一定的比例缴纳。由于每个地方的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缴费项目和比例有所不同,用人单位或企业需按照《工资、费用管理暂行办法》来筹划工资。劳动者由用人单位或企业发放工资时按照劳动者实际工资总额以一定的比例代缴。

2.申报、缴费时间:在每月5日以前,用人单位或企业应依法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本单位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以及缴纳相关的费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核实和批准后,用人单位或企业于每月10日前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费。每月的11日至13日是催缴期,用人单位或企业若逾期没有缴纳或者缴纳为足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除了依法催缴欠费数额外,还应按日收缴从11日起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3.申报材料:参与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如没有人员增减或者在办理完人员增减手续后,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申报。企业还应提供本月的社会保险费申报表和本月的社会保险费申报盘表,其中社会保险申报表一次三份,以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即时审核。

(二)申报流程

对于用人单位,在成立、变更、消注的情况下,必须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以及注销登记手续。

1.参保登记

对于缴费单位必须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之内,按照注册地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障登记,其分支机构也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缴费单位,根据所属地管理原则单独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缴费单位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时,必须携带工商营业执照、批准成立证件及其复印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及其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及其复印件和其他相关证件、资料,如实填写社会保障登记表。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通过对缴费单位填报的社会保障登记表进行审查,建立参保单位登记档案,确定该单位劳动保障正好,核发劳动和社会保障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已通过审核的缴费单位建立社会保险登记档案,确定该单位的参保险种及时间,通过对缴费单位参保职工情况进行核查后,核发社会保险登记证。

2.变更登记

当缴费单位遇到下述变更时情况,必须依法向原社会保障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变更:

(1)单位名称;

(2)住所或地址以及邮政编码;

(3)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身份证和联系电话);

(4)单位类型(包括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事业单位类型);

(5)组织机构统一代码;

(6)主管部门或隶属关系;

(7)开户银行或银行账号;

(8)参加社会保险险种。

缴费单位应当字工商行政部门办理变更登记30日之内,填写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携带营业执照、工商变更登记表和工商执照或有关部门批准或宣布变更证明、社会保险登记证到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办理变更社会保险登记。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对单位填写的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进行审核,更改相应材料,收回原社会保险登记证,并重新打印发放新的社会保险登记证。

3.注销登记

当缴费单位发生解散、破产、撤销、合并时,依法终止社会保险缴费义务时,应向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申请办理注销。

缴费单位应在工商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之日起30日内,到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办理社会保险注销登记手续,填写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提供工商局注销证书或行政注销通知书、法院裁定破产单位破产等情况的相关法律文书及其复印件、单位主管部门批准终止的有关文件及其复印件、社会保险登记证和其他相关证明资料和批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核实以上材料后,对符合注销条件的参保单位在办理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终止手续后,封存单位参保信息,并缴销社会保险登记证。

四、人员增减办事程序

人员增减:依据社会保险关系由劳动关系决定的原则,用人单位在或企业在建立、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时,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时办理人员增减手续。

(一)人员增加申办材料

1.需办理增员手续时,用人单位或企业需提供与新增人员之间的劳动合同方才办理;

2.劳动者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及打印的增员表,复印件一式一份,增员表一式两份;增员办理手续随着每月的申报缴纳一起进行;

3.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在两单位或企业之间进行调动,若没有与原单位或企业办理减员手续的,在新单位或企业是不能办理增员手续的;

4.对于异地转入的人员,在办理保险基金转移之前应先办理保险转移手续和转入正常的缴费。

(二)人员减少申报材料

参与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在办理减员手续时,应提供减员表和按减员原因提供被减人员的相关资料。

1.正堂退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退休人员在办理减员时需提供其本人的身份证原件;

2.提前退休:由于病退、特殊工种退休以及享受伤残体恤金的人员在办理减员手续时,需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提前退休审批表;

3.其他情况减员:对于与原单位或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应提供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对于死亡人员,应提供医疗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

人员增减手续的办理时间应以合同开始或终止时间为准,对于减员要在缴纳本单位或企业当月的足够的社会保险费,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在下个月申报前予以减员。

五、缴费方式

参与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或企业的缴费方式可以是支票、信用卡等,征缴部门在确认缴费后给予发票,用人单位或企业凭发票到本单位或企业的财务部门报销。

六、保险享用

根据权利和义务相等的原则,缴纳足额的费用就应该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这就根据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有关规定来执行各项保险的享用。

七、结束语

人事保险工作是一项规范且有必要的工作,它关系到用人单位或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做好人事保险工作,保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企业之间关系呈良性发展,进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俊玲.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J].中外法学,1999,(1).

[2]王怡.从企业保障制到社会保障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0,(11).

[3]张秀川.知识管理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2

关键词:工作流技术;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角色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10-0000-01

personnelFilemanagementSystemBasedonworkflowtechnology

weiwei,LeiYingjing,GaoQiang

(LanzhoupetrochemicalCompany,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systemgoals,roleanalysis,systemframework,fouraspectsofworkflowbasedonworkflowtechnologyknowledgeoffilemanagementsystem.involvedinallaspectsofthesystemtoimprovethedegreeofautomation,fundamentallyenhanc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

Keywords:workflowtechnology;personnelfilemanagementsystem;Role

一、工作流技术简介

工作流起源于生产企业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由英文单词workflow翻译过来的。它描述了在不同领域的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被分解成预先定义好的子任务,由具有一定权限的角色来执行这些子任务,同时规定这些任务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执行,并且对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通过使用工作流描述实际工作的流程,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工作流技术优点

对于引入工作流的组织,能够在软件开发和业务两个层次中受益。

(一)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简化企业级软件开发甚至维护。

1.降低开发风险,通过使用状态和动作这样的术语,业务操作、开发人员使用同一种语言交谈。

2.实现集中统一,业务流程经常变化,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最大好处是:业务流程的实现代码,不再是散落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

3.加快应用开发,软件不用再关注流程的参与者,开发起来更快,代码更容易维护。

(二)对于业务流程管理带来极大的好处,在自动化业务流程之前,分析并将业务的规格化是一件较难的事,但会有很高效率的工作。

1.提高效率,许多流程在自动化过程中会去除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2.较好的流程控制,通过标准的工作方法,提高了业务流程的管理。

3.改进用户服务,因为流程的一致性,提高了对用户响应的可预见性。

4.灵活,跨越流程的软件控制,使流程可以按照业务的需要重新设计。

5.业务流程改进,对流程的关注,使它们趋向于流畅和简单。

三、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人事档案、职称评定、培训记录、奖惩记录、考勤与加班、人员调动、职务调整、离职登记、考核与奖惩、工资管理、办公管理及辅助信息等多个方面内容。下面,从系统目标、角色分析、系统框架三方面对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认识当官管理系统刚展开分析。

(一)系统目标

充分利用工作流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灵活方便、准确安全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系统,建立B/S模型下实现业务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得用户能够从重复、繁琐、以人工方式操作或分散的单一系统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目的从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需求出发,实现人员调动、人员培训、人员档案记录、人员薪酬计算等的科学高效的工作流流程化管理系统。

(二)角色分析

针对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用户的特点,我们采取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来确保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

1.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员工)、普通管理者(部门经理级)、决策者、超级管理员。

2.一个用户属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下有多个用户,一个部门只有一个领导。

3.一个用户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功能操作权限。

4.一个用户可以开始一个或多个流程,一个流程只有一个发起者。

5.一个流程对应一个流程模板,一个流程模板可以通过启动产生多个流程实例。

6.具有创建流程模板权限的管理员用户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流程模板。

其特点是,由于企业用户变化较多而角色相对变化较少的实际情况,使角色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易维护性。企业员工管理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大部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有一些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根据用户工作的性质系统的用户分为四类用户群体:

系统管理员: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数据库知识,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

科级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能,操作系统的相应模块,完成自己的范围工作。

部门主管领导:负责工作流实例的监控、取消、暂停一个实例的执行,并随时查看实例的运行状况;

经理:审批所进行的工作。

四、工作流的总体流程

工作流程定义指业务过程从出发点到要达到的目的或最终实现的目标,包含工作流程名称、过程启动判断和终止条件、系统监控信息等属性。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许多业务流程都体现工作流,如职称评定、人员调动、职务调整等。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如文件起草人)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处理,最终到达流程的终点。工作流程可以是互相直接连接的,也可以是交叉或循环进行的。

根据职工的职称评定管理过程,依据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人事部门从公司总部得到评定计划,评定信息,被评定者到人事部门递交相关资料,人事部门经过商议,决定最终人员,人员信息录入信息库。整个流程基本按照职工的职称评定过程的工作流流程完成,同时也和其它数据库交叉进行。

五、总结

基于工作流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人事档案管理业务自动化,实现了业务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减少了因为工作交接造成的延误和误差,提高了企业对客户的响应速度。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3

因此集团领导有意推动流程管理,希望借助流程管理来打通部门墙,于是在集团的精益管理部安排了专人负责流程管理活动。而这个流程管理负责人在接受这项工作以后迷茫了:领导交待的是解决部门业务规范性问题以及跨部门合作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各个部门的直接利益,领导既没有倾向性,又希望精益管理部能解决问题,精益管理部在和多个部门领导反复交流以后,始终拿不出一个可行的方案,甚至连基本的流程梳理工作都很难进行下去。

B公司是一家从事装备制造的国企,轰轰烈烈地自上而下推动了两年的流程管理工作。从最初的理念导入开始,领导亲自带队参与,设立专门的部门组织流程管理活动,并借助外力提供方法与工具来推动,设立了流程绩效指标,制作了流程蓝本,组建了成熟的流程管理团队,制订了管理制度,也开始利用流程优化帮助企业提高业务执行效率。然而轰轰烈烈之后,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出现了疑惑。管理层的疑惑是流程管理做了这么多工作,未来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执行层的疑惑则是前几年推动项目管理,这几年推动流程管理,后面还有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这难道只是一个管理创新的反复工作吗?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流程管理这个领域里,也存在类似的境界变化。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一境界里的企业,只看到了流程管理的概念,a公司就是如此。企业采用流程管理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领导听过流程管理的概念或做过一些流程管理工作,觉得现代企业要用现代的管理工具,于是流程管理便被拿来作为管理提升的工具;另一种是企业领导发现企业管理出现了问题,正尝试寻找新式管理工具来解决问题,流程管理便被用来做实验品。很少有企业一开始就很清醒地认识到流程管理的作用和价值,摸索自然在所难免。

这类企业的流程管理通常有一些共同特征:领导授意;有专门负责流程管理的岗位,但权限不高;被用来解决难题;推进力不足。

流程管理的建设一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因为追求管理提升的通常是领导,而像流程管理这种体系化的工具往往只有高层领导才有使用它的意识,所以在企业中推进流程管理,大多都是领导授意的行为。自然,领导会在企业中设立相应的岗位或是安排指定的人员。大多数流程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是平级部门,在资源调配上不是那么容易。

如a公司,流程负责人发现各个部门看似都比较配合,不过这种推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既要平衡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要考虑到协作的效率,同时公司解决问题的机制和工具也常常不够明确,更重要的是缺少一把手的支持和授意,这就使得负责人在做很多活动时,推动起来总是力不从心。

处于这一境界的企业,对流程管理还很迷茫,也只是一种尝试。企业知道这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对如何来使用这种工具却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实际操作人员常常只能在领导指示和借鉴外部经验之间徘徊,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解决某个特定问题展开。这个时候的流程管理其实只是停留在流程字面本身,无非就是借着流程的名字来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二境界的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流程管理体系的企业,如B公司。

当企业领导开始真正地重视流程管理以后,企业也经历了一些流程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探索,慢慢就会进入第二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企业一般已经有较为健全的流程管理组织结构、完整的流程管理流程、对应的流程绩效指标、流程落地的工具、对流程情况监督的制度和方法,甚至有整套流程优化的处理机制。企业对流程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多了一些疑惑:流程管理,仅仅是对流程的“管理”吗?

企业对于流程管理的迷惑还有常见的两种:一是流程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另一个是流程与制度的关系。

很多企业热衷各种管理创新活动,如6S、tQm、360°Feedback等,活动常常有热闹的开始,却悄无声息地结束。在引入流程管理概念以后,这倒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管理提升活动,但如何与其他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是许多流程管理负责人思考的问题。流程管理可以看作是一种基础性的管理,流程本身就涵盖了企业的各项常规活动过程。可以说企业的方方面面都是由流程组织运作的,但流程又不是聚焦于某个具体业务的技能。虽然有流程作业指导书可以指导员工操作,但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操作则不是流程能够判断或是建议出来的,这就需要用其他的管理工具来提升。这就是流程管理的一种延伸,从基础管理延伸到各种专项管理应用。而这些管理应用可以建立在流程体系的基础之上,用流程做框架,辅以专项管理工具来实践。

很多历史悠久的企业有非常完善的制度规范,在做流程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将制度拿出来比较参考。制度和流程是互补的关系,流程定义了做事的过程,制度则定义了做事的规范,因此流程形成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框架,制度则帮助对这个框架进行巩固,以支撑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至于人们疑惑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以往很少有流程这个概念,因此在以往的制度中会包含着流程的过程。只要明确流程和制度各自的职能,规范好各自的表达形式,就能更好地实现流程与制度的结合。

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4

传统被动的、孤立的、分散的“救火队”式it运维管理模式,让it部门疲惫不堪。而且,随着公司业务模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更带来it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it运维系统时,it部门普遍面临多种新的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维人员被动救火,工作效率低下

在it运维管理过程中,it员工工作太被动,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不但使it服务人员终日忙碌,也使it服务本身质量很难提高,导致it和业务部门的满意度都不高等。

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如it部门响应服务需求时没有相应的时间记录工具,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工作人员不愿使用工具记录工作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处理过程的跟踪,更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库的完善。

(2)流程规范不足,没有形成闭环跟踪

在运维流程方面,很多企业it部门还一直处于原始的基础状态。例如在事件处理流程上,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问题:①没有明确的事件升级标准,例如满足怎样的条件后,事件必须从一线转到二线支持工程师,再转到三线研发工程师处理。②没有事件的有限级定义标准,没有建立优先级和解决时限的关联关系,从而不能保证事件解决的实效性和it资源的有效利用。③事件产生后没有明确而唯一的责任人,从而缺乏对事件有效的监控和跟踪机制。④没有对事件统一的it服务管理受理的界面,没有事件完整记录、没有及时反馈。

这些都使事件/服务请求处理过程中没有形成严格的闭环管理;没有建立明确的重大或紧急事件处理流程,从而不能保证在相应事件发生后有效及时地处理。对事件处理过程的记录比较分散,随意性很大,没有控制。更没有严格规范的流程政策和控制手段,使之存在太多的漏洞。整体运行维护情况不能够一目了然,无法清楚地知道各位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状态,从而缺少对流程有效的监控和跟踪。

(3)缺乏运维技术工具

企业缺乏诸如事件监控和诊断工具等技术工具,事件不能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得到主动、快速处理。事件和工作任务在分派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技术工具记录所有历史信息,不便于跟踪和分析;配置管理信息没有相关工具支持,不能为配置元素建立复杂的关系、状态等属性和提供相应查询功能。

总的来说,目前诸多企业在it系统运维方面并没有高度重视,前期规划仅为解决短期it建设问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it系统涉及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对全系统的运营和维护管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而相对的则是it运维的原始和落后的现状。

建立it运维管理制度,关键在于规范

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it系统建设重点应该要从系统实施转向以应用运维提升为主,运维质量保障、安全机制变得重要起来,这时除了技术的保障以外,制度保障越显得重要。

作为Cio,建立完善的it运维管理制度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企业信息化有效执行和监督的立足点。由此,Cio应首先是一位管理专家,其次才是技术专家。it部门本身管理不好,就不可能为业务部门提供满意的it服务,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满意度就会低,满意度低又会影响it投资及新项目的开展,使it部门陷入困境。所以建立高效规范的it运维管理机制,是Cio走向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对于it部门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it运维制度化。

(1)转变运维观念,树立规范化意识。树立制度化的it运维意识,才能在日常繁杂琐碎的工作中有效区分任务的优先级,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满足“客户”需要的工作中。

(2)建立事件处理流程,强化规范执行力度。首先需要建立故障和事件处理流程,利用表格工具等记录故障及其处理情况,以建立运维日志,并定期回顾从中辨识和发现问题的线索和根源。建立每种事件的规范化处理指南,减少运维操作的随意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3)设立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服务台,引入优先处理原则。设立服务台以确定服务要求和it运维目标,itiL指南要求企业定义服务台的关键流程,不仅仅定义流程是什么,还包括它们是如何运作的,还要指出每个流程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和意义。应用itiL中的it服务台及服务级别协议思想,保证例行的事有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有了服务级别协议,制定事件处理优先级次序,就可把事件再细分为例行事件和例外事件。

(4)最后要引入SLa管理。SLa(ServiceLevelagreement即服务水平协议),it部门应该自发给自己负责管理的系统或者客户服务建立一个能够量化的运维目标,这样不仅能够务实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能够在目标达成后作为团队工作改进的成绩得到肯定,提高it人员的工作成就感。

参照itiL建立成功运维管理体系的三要素

从it运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itiL已经成为推进it运维体系建设和日常操作管理的首要标准和“最佳实践”参照。itiL是起源于英国政府自身it管理需求开发的标准。对照itiL的九层评估模型,可以发现许多企业目前在人员、流程、技术等三个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也就是说,在进行it运维管理时,要在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才能从总体上提升it运维服务管理。

(1)人员组织:在it运维中人员因素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itiL的应用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活动,特别依靠人的积极参与来完成。在管理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人员的职能、利益、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等的转换,产生的误解、消极和阻力不容忽视。因此,除了在制度安排、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以外,更要积极采取多方面措施诱导和疏通,包括服务意识培训、itiL运维技能培养、发展规划和激励等方式。

(2)管理流程:运维流程设计是itiL实施核心之一,它必须结合现状,既不是现有管理流程的直接转述和电子化,也不是完全依照最佳实践的照搬拷贝。①流程是分阶段的目标定义、设计、固化、评价和改进过程。②itiL作为it部门内部管理的流程,存在和外部流程的接口整合衔接的问题,需要在运维流程设计和流程自动化处理等环节中妥善解决。另外,还应该充分了解:运维流程既有需要严格执行的僵化一面,也有面向效果灵活变通的一面。

(3)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是指在it运维管理过程中能够借助的用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所有工具的总称。对于企业来说,要特别关注两类工具:①it运维监控和诊断优化工具;②流程自动化工具。这里需要提醒的地方是,许多企业特别重视it运维工具本身,而常常忽视了itiL所倡导的通过流程等制度约束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因此,即使没有引入itiL运维流程以及电子化平台,也应该建立并利用一些必要的运维纸质流程和制度,否则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结论

总之,Cio想在it系统运维过程获得最佳的效果,不是单纯通过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的,高效it运维系统是需要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it运维管理制度化也必不可少。(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参考文献:

【1】左天祖.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5

关键词:保密管理;现状;管理流程;制度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化,企业发展与保密工作之间的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事实证明,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在企业中日益突出,保密就是保生存、保发展和保优势的观念在国内外企业界逐渐得到认同,加强企业保密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正在面对的问题。在探讨基于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制度建设前,我们首先应对当前企业保密管理现状有所了解。

一、现代企业保密管理现状

(一)员工保密意识不高。现代企业虽然对保密管理工作日益重视,但一些领导干部对保密工作的认识仍然有一定偏差,觉得保密管理工作不会给单位带来显著的效益,保密管理工作只要不出事就行,至于是否泄密不深究。在这种整体思想氛围的影响下,部分保密员或信息员也将保密工作当成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执行保密管理制度怕麻烦,怕得罪领导、同事,破坏人员之间的和谐,因此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往往形式化,保密意识不高,存在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

(二)保密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保密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保密管理制度覆盖范围不全面。如未规定对哪类文件、载体、物品、信息等提出定密和确定知悉范围的要求,由谁定密,如何定密的规定;保密管理制度同科研生产、工程施工业务等管理体系如何融合;保密管理的防控点的识别和识别流程等等,导致本该定密的项目没有人申报定密,将的设计和研究置于不安全之中,为企业保密管理留下重大泄密隐患。2、保密管理工作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将保密管理仅落实在文件和制度中,对实际如何进行保密管理缺乏指导性作业文件,导致各级人员不知如何合理执行保密管理制度,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保密工作的工作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企业与外部伙伴协作时,往往为了方便文档访问而不加密或脱密,忽视了在合作伙伴手中文档保密管理的不受控制性,容易导致文档泄密,造成泄密事件。

二、基于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制度建设策略

基于现代企业保密管理现状可知,企业保密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漏洞,而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企业应从管理流程上对保密管理制度严格建设。概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建保密管理流程。以往的保密管理往往流于形式,文本操作性较差,操作起来无从下手。经过认真地分析发现,要解决保密管理的这些问题,首先应对保密管理流程进行创建。保密管理流程的创建必须结合保密管理实际工作,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诠释各项管理制度条款,使保密管理工作更加简明扼要,能够一目了然地对各项保密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阐述,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更好地对各级人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相对文字来说,工程上常用的流程图能够将前后事件的关联性非常清晰地表述出来,且可以对分支与反复轻易表达出来,不容易出现漏项或产生歧义现象。所以,即便技术文件中有文字表述也应将流程图附在其中,如图1。

图1文件复印保密管理流程

(二)对保密管理流程进行修订。保密工作流程管理必须根据保密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作出变化,在保密制度规范化的基础上对保密管理流程时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保密流程管理的修订,在策划、编写、实施过程中除了应做到纵向分解外还应做到横向结合,将保密管理各项工作中可能涉及的保密问题尽可能地梳理出来,将保密流程管理应用于实际工作程序中,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考虑不周的细节进行查找和分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其修正和完善。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专题讨论通过保密管理流程草案后,应对保密管理流程框架加以确定,并在运行过程中继续完善和修订,在反复的实践和协调中才能对方案进行确定。这种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的保密管理,促进了保密工作制度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保密管理流程将对人们行为的制约更加形象化,从制度渐渐渗透到人的内心,对人的行为能起到从内而外的规范作用,有利于员工“要我保密”的保密价值理念向“我要保密”的保密价值理念转变,从而确保人员行为更加规范化。

(三)对以管理流程为框架的保密管理平台进行构建。在对保密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的创建后,应在此框架下根据流程的每个节点对保密日常管理工作不断细化,同时对保密管理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对以管理流程为框架的保密管理平台进行构建。根据流程中所要求的检查内容,保密人员应在保密检查流程中对年度保密检查的频率和范围进行调整,除了每年3-4次的普查外,还应每月、季度、年中等进行自查,尤其应对保密要害部门或重点工程项目检查加以强化,促进全过程目标跟踪管理的实现。在保密审查审批流程中,保密管理部分在原则上必须坚持“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结合实际工作和相应制度改变原来审批权限定制过高、管的过死现象,适当地降低权限。在重新确定对外协合作与交流、外提供载体与音像制品保密审查审批权限的同时,对重大活动与外场试验、图纸输出与资料输入等审批权限也应重新加以确定。在对国家秘密安全做好确保的基础上,对以保密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平台进行全面搭建,为企业科研生产、工程实施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保密管理新平台的实施和有效运行,能够将以往盲目的管理程序在科学中合理地简化,从而实现对具体责任目标的量化,形成保密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良好态势,提高企业保密管理的监管控制能力和监管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发现能力及处置能力。

基于管理流程为核心的保密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能促进保密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而且能促进其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保密管理控制、监管、发现、处置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失泄密事件发生概率的减少,尽可能地杜绝泄密隐患。

参考文献:

[1]汤海宾.探讨如何落实企业保密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2,03(25):29-30.

[2]岳澎,任浩.流程型组织构建的逻辑起点及要素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5(05):66-67.

[3]孙宝云,赵冬.论美国保密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1,07(15):104-105.

[4]黄涛,袁建,张黎君.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保密体系的设计与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03):42-44.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6

关键词:工作流;人事管理;系统开发

1现有人事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由几个独立的单机版管理信息子系统组成,如干部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在日常的人事管理中,各子系统所关注的业务重点不同,人事基础数据出现大量的重叠,导致许多重复劳动,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数据更新时空上的分割,还引发了数据不一致的问题。现有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是在底层的技术平台上直接构建管理系统,并且也只能采用面向技术的、业务无关的“原始”编程工具来开发管理系统,造成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

2工作流技术概述

2.1工作流技术概念

工作流由业务活动的编排和可重复模式组成,系统地将资源组织到转化材料,提供服务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它可以被描述为一系列的操作,被称为一个人或一组的工作,一个工作人员组织或一个或多个简单或复杂的机制。从更抽象或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工作流程可能被认为是实际工作的视图或表示。所描述的流程可以指从一个步骤转移到另一个步骤的文档,服务或产品。工作流程可以被视为与组织结构的其他部分(如信息技术、团队、项目和层次结构)相结合的一个基本构建模块。

2.2工作流技术的实现

工作流技术过程是比流程更为一般的概念,可以应用于物理或生物过程,而工作流通常是在工作环境中描述的过程或过程集合,例如在机器车间中发生的所有过程。规划和调度是描述在给定某些起始条件下完成特定目标所需的逻辑必需的、部分有序的活动。当计划和资源分配计算增加时,一个计划完全定义了追求目标的特定的系统处理实例。可以将工作流视为重复执行相同计划所需的机制(通常是最佳或接近最优)的实现。流量控制是应用于工作流程的控制概念,以区分材料或订单缓冲区的静态控制,意味着在运动和过程中流速和流量的更加动态的控制。这种对动态方面的定位是准备更先进的工作车间控制的基础,例如即时或顺序,适用于运输材料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工作,即工作流程。通常可以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流程图技术来描述工作流程,显示处理步骤之间的有向流。工作流的单个处理步骤或组件基本上可以由三个参数定义:输入说明:完成步骤所需的信息,材料和能量转换规则:可由人员或机器执行的算法,或两者兼而有之。输出描述:步骤产生的信息,材料和能量,作为下游步骤的输入。如果一个先前(一组)组件的输出等于以下组件的强制输入要求,组件只能一起插入。因此,组件的基本描述实际上仅包括在数据类型及其含义(语义)方面完全描述的输入和输出。只有当有几种替代方法将一种类型的输入转换成一种类型的输出(可能具有不同的精度,速度等)时,算法或规则的描述才需要包括在内。当组件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调用的非本地服务(如web服务)时,还必须考虑其他描述符(如QoS和可用性)。

2.3工作流技术的关键部分

建模:可以使用基于图形的形式,如petri网,对工作流问题进行建模和分析。测量:用于测量操作研究中的调度系统的许多概念对于测量一般工作流程很有用。这些包括吞吐量,处理时间和其他常规度量。科学工作流程系统:在二十世纪初期,在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领域得到广泛认可,成功满足了多种互连工具的需求,处理多种数据格式和大量数据量。此外,科学工作流程的范例类似于生命科学研究组织中perl编程的传统,使其成为更加结构化的基础架构设计的自然步伐。人机交互:研究了混合主动工作流程的几个概念,特别是在军事领域,自动化人像人类一样扮演角色。对于创新的、适应性的、协作的人类工作,需要人类交互管理的技术。工作流分析:工作流系统允许用户开发可执行流程,而不熟悉正式的编程概念。自动工作流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分析用户工作流的属性,以便在执行某些属性之前对其进行验证。分析流量控制或数据流。已经开发了基于正式分析框架的工具的例子,用于科学工作流的分析,并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工作流程的分析。

3工作流技术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的特点,给出实现本系统基于工作流技术开发的分层设计模式,具体包括:

3.1基础层和技术服务层

主要负责对系统实现的服务进行管理和相关业务流程的定义和执行,同时系统辅助功能组件化处理,方便服务器环境的配置和用户的权限、业务数据搜索与分析、业务流转等功能的深度挖掘,同时研发的软件服务环境,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也在此层。

3.2业务层和领域层

实现系统各业务功能模块,包括人员信息业务管理、职称业务管理、岗位业务管理、师资业务管理、考评业务管理、查询业务管理等。该层定义了系统业务逻辑,包括具体的操作逻辑、操作流程等。通用业务实体定义系统各流程的操作对象,如各种硬件设备、相关的网络设备等。

3.3应用层和表示层

定义本系统的具体展现形式,可方便与使用者进行交互,完成系统外部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方式的确定等操作,并确定该系统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B/S模式进行服务的展现。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7

一、工作流管理系统概述

1.1工作流的概念

有关工作流的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StefJoosten提出的工作流系统的概念是其中较贴切的一种“工作流系统指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协调,通讯和控制。它不单单指过程中的人或机器,而是指两者的结合。工作流的概念涉及许多领域,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系统和组织科学。”工作流管理系统还有几个重要概念,其中过程:又称为业务处理过程。是具有某个业务目标的事件的组合。事件:事件是构成工作流的基本元素,每个事件可被指定事件的执行者、事件完成的功能及与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条件:是事件发生的前提。任何事件当且仅当其激活条件都满足时才可被执行。自动化:自动化一个企业服务处理过程意味着此过程中的各个事件被有效地管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事件的实施全部由计算机来支持。自动化的目的是事件自动激活和事件间的自动连接。协调:协调主要处理事件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关系。监控:监控主要监察工作流运行期间各种工作状态,当发生意外情况是,处理意外事件,控制工作流正常运行[2]。

1.2工作流管理系统应用领域

工作流作为一种技术,它涉及到很多种不同的产品领域。以下列出其中几种工作流常用的领域。文档管理、电子邮件与目录服务、群件、基于事务的应用、项目计划支撑软件、以及结构化系统设计工具。

二、工作流管理系统功能模型及工作流技术研究发展方向

一个单独的业务流程,时间、活动的复杂程度、实现方式都大不相同。尽管存在着多样性,在最高层来看,工作流管理系统由三大功能模块构成:(1)工作流建立阶段功能;(2)运行阶段的流程控制功能;(3)运行阶段与完成不同子任务的用户或it工具的交互。

目前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2)工作流建模与定义语法规范;(3)工作流的事务特性:将事务处理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工作流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快捷性;(4)实现技术:研究面向对象技术、分布式技术、消息机制、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等与工作流的具体实现有关的技术;(5)异构工作流系统的集成与交互技术。在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有iBm公司almaden研究中心的exotica、佐治亚大学计算机系的meteor、wiDe&meteor等研究项目。在国际市场上,以Filenet、JetForm、iBm和action四家公司的产品比较有影响和代表性。

三、工作流管理系统

关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定义是: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通俗的也可理解为: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虽然不同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不同的实施方式,但它们还是具有许多共同的物征。从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抽象地考察工作流管理系统,大致都提供了3种功能:(1)建立阶段功能:主要考虑工作流过程和相关活动的定义和建模功能。(2)运行阶段的控制功能:在一定的运行环境下,执行工作流过程,并完成每个过程中活动的排序和调度功能。(3)运行阶段的人机交互功能:实现各种活动执行过程中用户与it应用工具之间的交互。

四、结语

工作流技术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是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工作流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实现[3]。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已成为许多企事业单位提高竞争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选择。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正成为理论界和企事业单位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系列变革,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不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谈、笔试、绩效评估,计算机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都很普遍。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使系统内的员工和领导前所未有地相互连接到一起。

二、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流突破了部门的限制而延伸到企事业单位内外的各个角落,使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质量、速度千百倍的提高,企事业单位和员工获得知识的渠道和创新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当企事业单位成功创造了这样的文化和环境,也能更有效地吸引和容纳那些具有开拓精神、富有创意、勇于挑战的优秀人才,并使得整个组织形成开放、向上的氛围。因而,无论员工,还是组织,都要求更灵活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而对传统的、低效率的、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搜集和管理方式发起了挑战。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事业单位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和共享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企事业单位信息传递的方式,与信息传递方式密切相依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式的横向网络组织结构转变。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间层组织逐渐消失,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决策。这就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精简了。由此可见,信息化的推进使得组织机构日趋扁平化,组织变革的设计使得人力资源部门倍感压力。

2.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时空观。

信息技术使得统计能满足对精准与实时的要求,极大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任何时候管理者都无法再掩饰或拖延任何管理上的问题与挑战,管理的弹性空间大为紧缩。员工可以更方便的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人才的流动性增加,企事业单位对劳动力的任用也有了充分的自由。

3.信息技术更新了高素质人才的标准。

信息的取得与传送实时化、高保真性和高交互性,使得年资与经验不再成为评判人才第一标准,而被创新、勇于突破、善于沟通以及强烈的进取精神所取代。信息化亦使得企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流程进一步科学和优化,企事业单位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引进使得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素质提升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样,如何找寻、激励和培养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企事业单位能否适应更激烈的竞争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事业单位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支持战略决策。而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只有当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威力。它的主要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处理日趋复杂和繁琐的例行性事务,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这使得系统中的员工信息管理模块、薪资福利管理模块、考勤休假模块等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采购软件时的首选。信息系统还可以完整地记录所有员工的人事信息,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作为工具,它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较之手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规范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流程、员工职业计划、离职流程等的设计都将进入人力资源部门的考虑范围。在消化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不仅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与业务流程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并且能在系统中体现经过优化了的业务流程,从而使得系统成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管理平台。

3.为公司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从发展趋势上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运作的重点将从行政事务管理向企事业单位战略伙伴方向发展。事实上对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与员工就是他们的客户,而如何为这些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能否提供增值服务是事关人力资源部门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完整地记录了企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的人事、考勤、绩效、培训、薪资、福利等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支持。

4.自助服务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9

1总体业务描述

本文设计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针对单位人事管理单位管理职工档案信息和管理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并结合单位人事管理通用的管理功能和操作习惯等特点开发设计的一个基于weB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单位职工可以通过该系统变更、调整、申请等业务。人事管理员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财务可以对工资信息发放,单位领导可查询职工具体情况。

1.1系统业务流程

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现行业务处理流程,一是公司员工登录和查询信息业务流程:登录、进入查询模块、查询信息;二是系统操作员登录和后续相关操作的业务流程:登录,进入处理模块,查询处理信息。其次进入修改和添加模块,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相关信息。

1.2系统数据流程

数据流程表示求解某一问题的数据通路。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过中,还将使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所谓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分为员工和操作员登录的两大部分,员工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注册,注册信息后可登录界面,进而进行查询。对于操作员登录后能对登记的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等操作。

2系统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配合数据流程使用的工具之一。在结构化分析时所定义的数据字典,主要用来描述数据流程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数据源点和终点。

2.1系统的主要数据流

1.流名:登陆验证

位置:操作员"登陆处理

定义:登陆验证=操作员姓名+密码

2.流名:验证结果

位置:登陆处理"操作员

定义:验证结果=[登陆成功|用户未注册|密码错误]

3.流名:登记信息

位置:登记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义:登记信息=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4.流名:登记结果

位置:人事管理基本信息"登陆处理

定义:登陆结果=[成功|失败]

5.流名:员工注册

位置:员工"登陆处理

定义:员工注册=员工基本信息+密码

6.流名:注册结果

位置:登陆处理"员工

定义:注册结果=[注册成功|注册失败]

7.流名:员工登陆

位置:员工"登陆处理

定义:登陆验证=员工姓名+密码

8.流名:登记结果

位置:登记处理"员工处理

定义:登陆结果=[成功|失败]

9.流名:查询要求

位置:员工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义:查询要求=员工姓名

10.流名:查询结果

位置:人事管理基本信息"员工处理

定义:查询结果=[人事管理基本信息|失败]

11.流名:系统维护

位置:登记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义:登记新到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操作员授权等

12.流名:维护结果

位置:人事管理基本信息"登记处理

定义:把登记的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操作员授权信息等反馈给操作员。

2.2系统的主要数据存储

1.数据存储名称:操作员授权

输出:p1

数据结构:操作员姓名+密码

2.数据存储名称: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输入:p1

输出:p3

数据结构: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信息等

3数据存储名称:员工信息

输出:p2

数据结构:员工姓名+密码

3.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从功能上看,该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七个子功能模块: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统计查询和系统维护。

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子功能模块与系统权限管理模块相结合,将人员权限落实到每一个人,在系统中授予相应的权限,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子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照片、户籍、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最高学历、家庭状况、主要简历等。

工资管理子功能模块:工资帐套管理、工资档案结算等。

考勤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基本考勤、加班考勤和出差考勤三部分

统计查询模块:包括人事档案查询、职工调整查询、合同续签查询、职工培训、奖惩、考核查询、工资档案查询。

系统维护模块:模块包含单位设置、数据字典、自定界面、编号设置、提醒设置等。

每个包一个子功能模块,分别对相应的事务进行管理。用例中包括5个用例:领导、人事档案管理员、财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职员。

人事档案系统:人事档案系统是劳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模块之一。人事档案管理员可以管理人员档案信息,进行人员相关信息职评定修改、调动管理。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系统需要,添加部门,删除、更新部门,管理系统基本资料。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员的职责尤为重要,该财务管理主要是针对人才培养投入的各种经费管理,包括工资等等多种经费的管理。

综合查询:此模块功能简单明确。领导登陆后可以查阅任何信息。

4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

(1)系统的完整性

系统的完整性指为完成业务需求和系统正常运行本身要求而必须具有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是用户不能提出的,典型的功能包括联机帮助、数据管理、用户管理、软件管理和在线升级等。

(2)技术适应性与应用适应性

系统的适应性与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的概念相似,也表现产品的一种应变能力,但适应性强调的是在不进行系统设计修改的前提下对技术与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软件产品的适应性通常表现为产品的可配置能力。

(3)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指系统对业务和技术需求变化的支持能力。当技术变化或业务变化时,不可避免将带来系统的改变。因此不仅要进行设计实现的修改,甚至要进行产品定义的修改。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篇10

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面临当前的经济时代。不同企业都有它独特的管理机制和操作流程。要想在同行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想要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具备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模式。使之环环相扣,尽量避免给公司,给客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操作流程也好,管理流程也罢,决不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必须要认真落实执行。

开工以来,今年自过完春节。公司的货源充足,订单更是应接不瑕。相比去年来讲,今年公司的经济效益也有大副度的提高。同时,利好的情况下,面对目前的用工形式,公司的管理机制,加上企业文化的缺泛和公司管理方面操作流程的不完善,以及车间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持才傲物,自以为是不同别人合作。只知怀疑索取,拉帮接派,挑唆是非。把长期封存的对操作流程的不满,对管理人员的不尊重,纪律上的散漫全都呈现出来。作为一个车间管理负责人,多劳多得的计件薪金制度管理上,可以感受到体制改革迟滞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响。

生产管理,也就是流程操作,是需要控制和管理的,因为它本身可作为管理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即定路线,确定一个发展目标,使每个员工按照设定好的操作流程实施他们的才华和技巧。

但我们的生产人员长期生活在这样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失去了应有的纪律约束。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失去了做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经过一番思索,我确切地认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展示实事求事的工作分貌,突出自身的社会价值,拥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原始动力。坚持以工作条例为准绳,坚持正确的工作流程与规则,尊重管理人员的安排,无私地奉献职业道德精神,促进我们公司走向正规秩序,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的改革,勇敢地提出工作利弊,催动员工对工作的热情,认真全面的发展,善于调动员工的心态,善于从新的事件中摸索经验,提出新的应变能力,建立新的体制,尊重员工的正确合理要求,采纳提倡与实行,全靠大众的参与,方能将事情做好。帮助和引导加以教育或平时培养,促进员工加强团队精神,发扬表彰团结,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使大家拥有无私的心怀,宽广的情操,接纳百川,各司其长,安心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

凡事都从基本抓起,凡事对工作有利的事情都要提倡,凡事有负面影响的,更需要加以正视。事事都需要落实,民主的公司管理体制,才适合公司所有员工。我各希望能有一大批工作务实,诚恳向上的好同事,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