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常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2:03

小学课堂常规篇1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与实施问题。文章首先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性、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有助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要性,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和构建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常规小学体育构建重要性构建内容构建策略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课堂常规是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但比较好动,而且好奇心也比较强,对于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再加上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所以,很难约束自己认真的上完一节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良好的课堂常规就成为了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常规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可以说是为了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顺利、高效进行而对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构建科学、明确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并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严格的落实和执行是非常重要的。概括来说,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性。小学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来组织开展的,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诸多器械练习和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内容,学生之间的身体接触和器械接触也是难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同伴的保护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课前器械检查的安全意识,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教学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安全性。

其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上文已经提到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普遍特征,再加上小学体育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此时如果不加强管理,往往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问题。例如:在慢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因为肢体碰撞而引起相互推搡、打闹等等。而如果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常规,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执行,那么不但能够避免以上情况,而且还能够逐渐的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最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与落实,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避免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大幅度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构建的内容

要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科学构建,首先必须要明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通常可以分为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三部分内容。其中,课前常规主要涉及了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活动的开展、教学常规和器材的安全检查、请假的处理以及教师候课等内容;课中常规主要涉及了集合整队与问好、教师点名,清点人数、安全见习生以及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等内容;课后常规主要涉及的是场地器材的整理收拾以及课后总结等内容。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工作时,必须要注意从课前常规、课中常规以及课后常规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进行,以确保所构建的教学常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落实策略

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趣味认知的方式来让学生记住课堂教学常规,理解课堂教学常规。例如:可以采用歌谣的方式,将课堂常规编程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歌谣;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常规的内容融入到小故事之中,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课堂教学常规,理解课堂教学常规。

其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行为演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常规,接受课堂教学常规。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确保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任课教师还可以采用行为演练的方式,来让学生切实的体验课堂教学常规,接受课堂教学常规。例如:通过集合整队演练来提高学生的集合速度,培养学生的集合整队意识。

最后,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来让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课教师不但要通过自身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为学生树立同伴榜样,从而提高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评选声音洪亮小教练、集合迅速小标兵等等,以此激发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意识。

参考文献:

小学课堂常规篇2

上课铃声响起,怎样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安静下来?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有个别学生反复捣乱,影响教学进程。如何让他静下心,多用脑少说闲话?小组讨论时,总有些学生想趁机捣乱,使得课堂无比混乱;布置语篇朗读任务时,总有些学生害怕出错,不敢发出声音……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既无奈又尴尬。我们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窘境呢?

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改变一个人的学习态度,使他蜕变。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生表现欲强,他们期待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同学尤其是老师的激励和认可。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可以改善课堂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笔者摸索了一些涉及课堂常规、课后作业以及学习效果评定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一年半的尝试与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英语小达人”评比

每学期每个班级会有三次“英语小达人”评比活动。评比依据为书本、作业本、抄写本以及试卷上的印章数。

1.“你肩负着十二枚印章!”――小组课堂常规比赛

每节课上课前,我都会在黑板右上角写好小组代号“4321”。以红旗形式计算分数。加减分都表现在红旗笔画上。上课铃响后小组比赛开始。安静的最快的小组加一分;不加分的组要给出理由。例如:××同学还在做小动作;××同学还在聊天,所以,你们组不加分。

小组记分比赛最大的效果反映在朗读课文上。上Let’stalk的时候,模仿录音结束,我都会叫学生分组齐读或者角色扮演。读得整齐,响亮的组加分;小组里只要有人不认真读,或者做小动作的,就会被扣分。朗读结束时,当我给表现好的组加分时,学生满脸成就感。相反,不加分,或者扣分的小组,我会给出理由。让组员监督调皮的学生,同时也使得影响本组比赛分数的学生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桌,甚至前后桌学生,都会互相监督,提醒要坐端正,要大声朗读。

上课过程中,如果某一小组里,有学生开小差或者做小动作,就会被扣分。影响本组两分以上的学生,会被组员逐出小组。

2.“今天你赚到印章了吗?”――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上课前,小组长或者教师检查作业、家长签字或是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时,都可以利用印章进行奖惩;每单元检测结束,学生拿到试卷,首先关心的不是分数,而是试卷上面奖励了多少枚印章。(制度:90分以上的两枚;100分的四枚;卷面整洁的还会多一枚。)有了印章奖励后,课堂教学过程中,背书流利,回答精彩的都会奖励印章。学生对话表演时我会用powerpoint展示如下要求:

印章数依据学生的表演情况评定。另外,印章还可以用于作业本,听写单词,甚至可用于学生的德育。例如,partnerwork时,主动帮助同桌朗读的学生,当其他同学有事情时,主动帮忙端作业本、擦黑板的,都可以奖励印章。

每过一个半月左右,由小组长数出本组印章数最多的三位学生,再报课代表处,然后由教师根据印章数以及平时课堂、课后作业等表现确定十位“英语小达人”。

三、多样化评价,提升自信,促进教学

除了一系列评价体系,教师还应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和得体性。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表演后,教师如果一直用“Good!/Verygood!”评价,学生会逐渐感到乏味甚至厌烦,被表扬到的学生也感觉不到多大的成就感。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用语,既要得体又要多样性。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出色时,可以用:Clever!/Smart!/Great!/welldone./terrific./nicejob./Congratulations./excellent/i’mproudofyou!...(pep五年级上册Unit5Let’schant这一课时中出现terrific这一单词。)如果把一些单词灌输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很多。

除了多样化课堂用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肢体语言进行评价。如流露出赞扬、肯定的眼神,给学生信任的目光、亲切的微笑,再加上一个大拇指会让学生加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也可以关爱地摸摸孩子的头,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所有的这些都会让评价更加有效。

小学课堂常规篇3

教学目标: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明确奋斗目标,进入的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重难点: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学啦!背上小书包,我们一起上学吧!我们要做到上课端正坐,听讲好习惯、下课不打闹,作业完成好!二、课堂教学常规训练:

(一)课前准备

1.文具的摆放。建议文具越简单越好,一支笔,一块橡皮。以免学生在拿文具时玩文具盒。

2.课本的摆放。课前准备好课本,摆放在统一的位置(教师示范)

3.下课后把课本放回书包,并准备好下一堂课需要的课本和文具。

(二)课前候课:预备铃响后,立即有序地进入教室到自己座位上坐好,双手放在课桌上,左脸贴左手背,闭上眼,面向右开始桌睡,等待老师来上课。

(三)上课:

师生问好: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走进教室,值日生喊,“起立”,金休学生向外跨出步立正站好,双手下垂,两中指贴于裤缝,目视老师,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也向学生问好后,端正坐下。

1.听到上课铃声,停止说话和活动,快步走进教室,安静地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

2.教师进教室,班长喊“起立”,师生相互问好。指导“师生问好”的方法:起立时迅速、安静,保持立正姿势,与老师问好时声音响亮、不拖拉。(与学生一起演练)“老师,您好!(鞠躬)”立正。

3.迟到要叫“报告”,得到老师允许才可以进教室

(四)听课:

学生坐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1.学生的坐姿:抬头、挺胸、两眼注视前方,两臂胸前平屈放在桌面。(教师示范)

2.不做小动作,不想其他事,要专心听讲(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讲)

3.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听,如有不同看法,等同学讲完举手发言。

4.用心听讲,边听边思考,不懂的地方等老师讲完可以举手问。

(五)发言:

举手发言:要发言或向老师提问时,要举右手(要求:左手屈肘平放桌面,左手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右手手肘轻放在左手手背上,两手均不离开桌面)、待老师同意后,起立发言或向老师提问,回答完毕后要说“谢谢”、

1.举手回答问题的姿势:保持正确的坐的姿势,右手臂前臂垂直放于桌面,五指并拢。(教师示范)

2.要发言先举手,得到允许站起来说。没有请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

3.回答问题一律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站直,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说错了不要怕,发言完毕老师允许再坐下。

4.不能嘲笑在课堂上讲错的同学,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5.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不能打断别人的说话,有意见等别人说完了再举手发言。

(六)读书:读书姿势:坐着读书时,两手分别握住书本的左右下角,将书斜放在课桌上,书面与桌面成45度角。如果背诵课文或识记内容时,应把课本平放在课桌上、坐姿要端正。站着读书时应立正站好,双手拿书,左手握住课本下边中间,大拇指和小指在正面分别压住书的两页,其余三指在书的背面,右手拿住书的右下角。《读书歌》:头要正,肩要平,身坐直,脚放稳。双手拿书向外斜,声音响亮词连续。

1.读书时保证三个一,身体要坐直,眼睛离书一尺。

2.读书时,书要拿在手里,眼睛要看书,读出表情。

3.学生单独读书时,要拿起书,声音要响亮,读出语气来。

4.齐读时也注意和大家保持一致的速度和节奏。

(七)书写:明确正确写字姿势:两脚放平,身子坐正,腰背挺直,头抬高。

写字姿势:学写字、要牢记,头正肩平脚着地,“三个一”要牢记,手离笔尖一寸、身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

(八)上交及分发作业

收发作业:发:以纵队为小组,从前一个依次后传:收:从后一个依次向前传,不得错位,30秒内完成。

1.指导传接本子的动作: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从前往后或是从后往前的顺序,依次传递,传递时保持安静,坐着转身传递(向走廊空的一侧转身)。可以传到桌面也可以直接传到下一个同学手中。

2.逐步训练小组长分发作业。

(八)下课:下课问好:待下课铃声响后,教师喊下课,班长喊起立,全体起立。

1.下课铃响后,教师宣布下课,师生互礼后才能下课,学生才可离开座位。

2.把上节课的学习用品整理起来,准备好下节课的用具,如果下节课是离开教室的就要把桌面收拾干净。

3.进出教室不要拥挤,请老师先走,同学之间要互让。

四、诵读儿歌《学好样》

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

不能学那小螃蟹,横冲直撞真糟糕。

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

不要学那大青虾,驼着背儿弯着腰。

唱歌要学百灵鸟,迎着春风多美妙;

不要学那小乌鸦,张开嘴巴哇哇叫。

小学课堂常规篇4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21―0092―01

教学常规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环境中所要遵守的“纪律”。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良好品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借助体育课堂常规对小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以便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一、小学体育课堂上实施常规教育的意义

可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内容通常包括: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安排见习、队列练习、安全教育和检查、宣布课的内容、准备活动以及整理活动,等等。这些内容和教学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堂,这里面的每一部分都对体育教学起着重要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1.集合整队。集合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也是体育课的第一个常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通过集合整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而通过师生问好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师生问好还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所以,体育课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道德感。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品质,也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

2.检查人数。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都会积极地上体育课,但是有些身体比较胖的学生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会故意逃避体育课。而检查小学生体育课出勤的情况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擅自逃课外出的情况,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排见习生。因为体育课的特殊教学情况,在教学中往往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与体育锻炼,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情况安排学生进行见习,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安排见习生也体现了体育课的区别对待原则。所以,体育课堂常规中安排见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队列队形练习。队列队形练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提升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还能活跃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衔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5.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需注意的重要常规之一。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安全意识差,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如果不经常叮嘱学生,学生就会麻痹大意,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安全教育也就成了教学常规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6.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宣布体育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可以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内容,进而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同时,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还可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7.准备活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的肌肉,使其快速地进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不进行学习前的准备活动很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引发各种伤害事故,这样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二、注意事项

怎样把课堂常规更好地融入到一节体育课,使其能有效地给学生带来快乐,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纪律性、道德素质的提升呢?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谈一下我的看法。

1.选择有效的课堂常规教育方式。课堂常规看起来事小,但是其意义却非常重大。教师在课堂常规中表现的各种情绪、各种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常规中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要充满爱心、充满责任,这样的课堂常规才能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体育教学的进步。

2.确定课堂常规由谁制定。课堂常规和学生的体育学习密切相关,其目的不是为了惩治学生,而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所以课堂常规可以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供一些建议,这样制定的课堂常规才更有利于学生的锻炼,促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各种品质的外显力量,同时也让其成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手段。

小学课堂常规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78-02

一、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1.加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要让学生从心里说服自己乐学、好学。

2.让学生当小干部、小老师,培养学生主角意识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会整理、学会自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上的主角。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当小干部、当小老师,教师只是班级的指挥者,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3.自主学习,学生掌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上课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引导、点拨、提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问题意识,养成思维好习惯

带着问题阅读数学是养成数学思维的好习惯。看到一道题目,要给足学生认真读题的时间,要给足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我想知道什么?我能求出什么?我能提出哪些问题?我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动笔,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思考成熟以后再动手动笔。

如在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出示一幅主题图,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获得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评价,找出问题,共同探讨,突破重难点。

又如在看到一道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有用条件,经历思考过程,整理思路、解决问题。

三、学习中渗透数学思维,学会学习

1.建模思想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之后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而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模型作背景。如自然数集是用以描述离散数量的模型;各类几何图形也都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那些基本的数学模型使我们能对与之联系的实际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符号思维数学中往往用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以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信息。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这种用符号来体现的数学语言是世界性语言,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综合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会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数学符号和公式,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抽象符号化的过程,从接受到运用会遇到较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平时地教学中,从介绍字母使用入手,循循善诱,加强培养和训练。

3.类比思维类比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类比思维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得自然和简洁,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讨论一般化和特殊化和类比过程获得重大的发现。

4.分类思维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也不相同。但数学中每一个概念或数量及发展变化都有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和一定的规律。我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并通过数学分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四、学会检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学生因为粗心而丢分的情况很多,我们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检验的思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认真读题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答案准确的学科。学生必须养成仔细读题、认真读题的习惯,不能急于下笔,而应先有足够的时间弄清题目要求,不能盲目答题。如在有一次测试中出现了“只列式不计算”,有很多同学辛苦一半天,就是画蛇添足、白费功夫。又如“平行四边形一组对应的底和高分别是20厘米和14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条高是28,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很多同学不认真读题,只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写答语了。

2.准确计算的习惯计算是一种能力,数学中的计算是基础,也是重点,不管任何题型,都离不开计算。学生的数学要想学好,离不开准确的计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我们应该重视口算、估算、笔算的教学和运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如引导学生养成用估算的方法检验,用观察末位计算得到的数字的方法进行检验,用再次计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等。

3.再次浏览的习惯每次作业或测试,都要学生认真逐一检查是否漏题,或者是否抄错数字,以免出现一些低级性丢分情况。

小学课堂常规篇6

小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认知及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有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存在违纪的行为。有些学生不听不看,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的吹哨动作毫无紧迫感;有的学生不按照体育课的要求,穿皮鞋及牛仔裤等进行体育活动,在老师吹哨进行指导时,更是不闻不问;此外,在规定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所规定的练习任务。

二、原因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进度不尽合理,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讲课风格、声音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三、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促使学生更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学期之初,体育教师就应明确地和学生说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及不允许做的行为,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严格按照课堂教学常规规定来执行,使学生逐渐适应体育课堂的教学习惯。在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积极性。

2.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及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持正常的课堂纪律。体育教师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3.妥善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

妥善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要求体育教师在发现这类行为时,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并及时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学生因为消极的学习态度而没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皱眉、走近等方式,提醒学生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的违纪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教师应立即暗示学生停止不良行为,使学生明白教师的苦心,进而改变不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小学课堂常规篇7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但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由于听课教师主体意识不强、任务取向不明确、议课流于形式及缺乏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专家的引领等原因而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青浦实验告诉我们,立足于伙伴互助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必然选择。基于课堂教学常规落实的视角,笔者所在的学校设计了“小学数学‘同课同构’课堂观察活动方案”,通过数学“同课同构”的课例观察与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分析“课堂教学常规落实”的度与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效能的关系,摸索出以“落实常规、缩小差距”为研究主题的,让优秀教师更加优秀、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校本研修之路。

一、活动设想

1.研究分工

1)研究对象情况假设

我们首先确立某农村学校韩老师、汪老师、管老师为观察对象,这三位研究对象分别代表三个层次的教师。

第一层次,名师级教师。韩老师,名师级教师的代表,中学高级教师,萧山区名师培养对象,有20年的数学教龄。假设她已经把多数的教学常规转化成了自觉的教学行为,但也有一些常规由于长期没有进行科学的观察研究,无法得到落实,存在一些缺陷。

第二层次,骨干教师。汪老师,骨干级教师的代表,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假设在13年的教学工作中,她的课堂教学常规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落实,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某些教学经验并不一定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常规,影响到教师的成长。

第三层次,新手教师。管老师,新手教师的代表,工作2年。假设她对课堂教学常规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对如何把条文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策略,还处于学习与探索的阶段。

2)观察与分析小组

专家组成员:萧山区教科所教研员,其主要职责为确定本次观察研究的主题、对象、目标,组织好课堂教学、方案制订、量表制作、课堂观察与整体分析。

观察小组成员:某农村小学7位数学教师,其主要职责为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和观察点,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反馈,得出相关的分析结论。

2.研究设计

1)总假设

在外在资源相对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层次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程度与方式,直接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效能成正相关。

2)子假设

课堂教学常规可从9个纬度来表达,简称课堂教学常规“9个好”――充分作好课前准备、营造好课堂氛围、掌控好空间位置、把握好教学节奏、管理好学习任务、运用好教学语言、安排好学生答问、导评好学生表现、生成好教学资源,由此设立9个子假设。

假设1: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

假设2:营造好课堂氛围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

……

3.研究变量控制

同课同构,自然状态下的常态课不试教,提前5天通知。

二、活动过程

1.变量控制与课前会议

教研室数学教研员与实验学校协定同课同构的内容后,教研员邵老师和科研员方老师会到实验学校,分成两组进行指导――教研员邵老师指导执教教师组,科研员方老师指导课堂观察组。在课前准备会议上,方老师就此次活动的观察背景、观察意图、观察量表、观察点分工、怎么观察、怎么记录、怎么分析等内容对7位观察教师进行指导。此次课前准备会议及相关的前期准备不向三位执教教师透露。

而在执教教师组,三位教师要各自阐述对本课的内容主题、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地位的理解,介绍本课的大致结构与困惑之处,阐述本课的学生难点,准备如何解决等。教研员邵老师提出指导建议。

2.同课同构课堂观察与课堂检测

1)同构课堂的课堂观察

三位教师呈现同课同构“方程的意义”,教学流程分为五个板块:天平图片导入,列数学式;9个数学式分类,概况方程的意义;辨析判断,巩固方程的意义;拓展应用,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回顾课堂,进行方程知识的拓展。

三位教师的教学预设过程、教学课件、教学准备、作业设计相同,三个教学班级的前测相似,三位教师均没有上过新教材中此课的内容,唯一不同的是个人教学风格、教学语言以及教龄的差异。

7位观察教师根据各自的观察点和观察要素,分别填写15张观察量表,对三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常规方面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反馈,其后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和课堂作业批改正确率的统计。

2)教学效果整体观察问卷调查

三堂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掌握程度均有所差异。从学生个体或班级的综合整体情况来看,课堂效果显示名师级教师(以下简称C)班优于骨干教师级(以下简称B)班,优于新手教师(以下简称a)班。

3)作业反馈情况

作业选用浙江省教研室编选的“课堂作业本”,作业正确率的统计显示C班优于B班,优于a班。

3.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评课交流反馈

在同课同构变量控制的前提下,C班的教学效果好于其他两个班。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落实有怎样的差异表现,哪些要素与课堂教学效果呈正相关?

基于数据分析的观察评课交流,为此次活动的重心所在。

通过对三位教师观察量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如下是7位教师基于数据统计的评课反馈。

1)运用好教学语言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见图1)

观察表象:

三位教师音量变化的次数呈递进趋势,C班教师的音速变化次数明显多于a、B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a、B班教师。纵观三堂课,因为同课同构,a、B、C班三位教师的预设教学语言相同,因而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但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动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骨干教师和名师级教师在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远远优于a班。

简要结论:

运用好教学语言与课堂效能的关系为正相关。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运用好教学语言,而且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而严谨,如课堂中“5×(X-2)=15”,学生常常读作“5乘括号X减2括号等于15”,而最好读作“5乘X减2的差所得的积等于15”。正确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

2)安排好学生答问的落实不够,偏差明显

数据说明:

a班总人数33人,男生10人,占30%。女生23人,占70%。男生提问10次,占30%,女生提问23次,占70%,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持平,数据之比为1,男女生偏好差异不大。B班总人数34人,男生15人,占44%。女生19人,占56%。男生提问25次,占64%,女生提问14次,占36%。男生提问率和男生率的比值为1.45,相对男女生偏好差异,B班教师偏向男生多一些。C班总人数33人,男生17人,占52%。女生16人,占48%。男生提问28次,占61%,女生提问18次,占39%。男生提问率与男生率的比值为1.17,C班教师的提问偏好略向男生。

结论与改进:

观察者认为如果教师偏向提问男生或女生,就会冷落另一部分的学生。或者个别男生思维活跃,或者个别女生的回答特别完整,或者男生胆子大举手积极等,受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影响,教师在提问时极易偏向于某些人。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议课中的团队讨论:怎么评价好学生的表现

教师a:在“我一个星期跑了2.8km,每天跑s米”一题中,学生列式s×7=2.8。汪老师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时,大家也持相同的观点。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直接否定,抑或是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汪老师的反应是先不作评价,而是让学生再齐读题目。复读时,有学生开始注意到“km”和s的单位“米”不同。

教师b:由于单位的不统一而出错,是学生做题出错的常见原因之一。这可以归于粗心,可这粗心并不是教师强调几遍就能改正的。在全班学生都出错时,汪老师让其重读题目,含义颇深――只要审题仔细,看清条件,就能尽量地避免由于粗心带来的错误。

教师c:有效的反馈在于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他们现在学得怎么样、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如何做。

教师d:这样的课堂,再次验证课堂中评价好学生的表现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具体、积极、灵活的评价方式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能激励、引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专家组指导教师就如何作好下一步的培训和改进工作,逐步形成一条基于团队协作的“课堂观察诊断―量化反馈、思维碰撞、领悟―对照常规、改进行动―缩小差距、提升效果”的校本研修之路。

三、活动启示

1.实证式行动研究,印证课堂教学常规对不同层级的教师均有改进、指导的作用

同课同构的教学研讨,使《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从条目走向实践,教师不但知道自己课堂的欠缺之处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去改进,真正地意识到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如何把条文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的新目标。这正是此次活动的一大成功之处。

事实上,此次研讨活动,无论课堂执教者、课堂观察者、课堂一般听课者,都有极大的震撼。教师对教学常规的重要意义有了最直接的认识,从而产生最迫切的需求。细读《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它不但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必要制度,也是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重要措施。

2.同课同构课堂主题观察,摸索出教研活动的新范式

第一,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构建并运行起来。它以“落实常规、缩小差距”为研究主题,以“不同层次的教师落实常规的现状观察对比”为基础,以“同课同构的课堂教学观察”为研究方法,以“培训加反思”为活化“常规”的策略,形成一种追求各个层次教师共同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二,同课同构主题观察,突显研究性、合作性、证据性。整个数学“团队”体验了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反思阶段。它以“课堂常规落实”为任务主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执教教师融入教师集体,为观察者提供诊断的案例,观察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求同存异”,理解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加深了团队的合作能力。

第三,同课同构主题观察,使教研研究走向专业。针对课堂教学常规设计的15张量表,涉及课堂教学的9个纬度,每一条记录都对照课堂教学常规,不但使教研活动有了充足的证据,而且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拓展,给教师提供一个专业研究的范本。从原始的日常观察到规范式的精细化、量化观察,不仅让被观察者对问题症结有所顿悟,更拨动观察者的心弦,拨动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弦。

小学课堂常规篇8

一、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定义

所谓课堂教学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在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这些“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是广大体育教师经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程序性工作,是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提炼出来的。

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基本内容

(一)课前教学常规

1、每个学期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出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组讨论后提交教学领导审批执行。2、每次课前教师必须写好教案、备好课才能上课。3、体育委员课前必须和任课教师联系,配合教师布置和检查教学场地和使用器材。4、做好培训体育委员和小组长工作。

(二)课堂教学常规

1、整队集合与师生问好。整队集合是体育课开始后的第一个课堂常规,也是中国体育课的传统。师生问好是各科教学都有的一种课堂礼节。在东方的儒教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都有这样的仪式。一上课师生高声互相问候,除了表示互相尊重外,还有互相振奋精神的意义。声音洪亮、精神饱满的师生问候,能够为课的开始营造一种融感情和气势于一体的教学氛围。

2、点名或清点人数。教师接任新班级,点名是师生相互认识和沟通感情的有效手段。当师生都相互熟悉之后,可不必每次课都点名。但清点上课人数,了解缺勤学生的姓名及原因,则是每次课都不可缺少的,这不仅是上课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是课后了解缺勤学生与进行辅导的需要。点名或清点学生人数是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学生安全和师生权益的重要环节。

3、宣布课的任务和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报告本课的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也是中国体育课堂教学的传统,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本课要学什么,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心知肚明,并把学习目标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4、安排见习生。为见习学生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和辅助教学的任务,既是区别对待的,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措施,更是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的管理和约束。避免一些特殊情况发生。因此,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例行工作。

5、检查服装及佩带物。检查学生的服装是否符合运动的需要,检查学生服装上是否有安全隐患的佩带物及首饰,如徽章、钥匙、小刀、耳环等,这是体育课堂教学所独有的,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安全学习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堂常规。

6、安全检查与安全教育。教师除了要对教学环境、学生服装、运动器材等进行安全检查外,还要根据本课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规范的教育,并提出有关安全的要求。由于这些“预警”性的安全提示,具有良好的安全效果,因此,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常规。

7、准备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准备的过程,上体育课要进行身体锻炼和学习运动技能,因此,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有些练习内容还具有较大的难度和练习强度,不做好准备活动,不仅影响对基本教材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上体育课准备活动是不能不做的,一定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充分活动开。

(三)课后教学常规

1、每次课后教师要做好教学小结,总结经验教训,改革教学工作。2、课后及时登记平时考查成绩,期末提出考试或考查评分成绩。3、每学期召开二至三次教学座谈会,征求体委、小组长、体育积极分子、不同类型的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工作。4、学期结束时,应认真写出专题或全面的教学总结。

三、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意义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能使教师责任明确,教学秩序稳定,逐步使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和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有着同样的意义。而且,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也是符合学校的有关教学规定,并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程序相匹配的教学制度。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必须的和重要的。

四、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总是有一些枯燥乏味的感觉,因为它往往是规定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所以,教师就要尽量多想一些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规”变为习惯。

五、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误区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也和其他学科一样,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开放性、生成性,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体育课堂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那种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示范、学生循规蹈矩的听说练习的次序井然,按部就班的话,师生将会在一种预设性的教学设计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种充满了程序化的机械流水作业,体育课堂也失去了本身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性活动性。师生在教学中丧失了对话的激情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即使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达到了老师预定的目标,也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小学课堂常规篇9

【论文摘要】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高职院校中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从第二课堂活动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统筹第二课堂和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正在深入探索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职教育的研究目前大多侧重于常规课堂教学(以下统称课堂教学)。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部分研究者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活动.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一种延伸,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但是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院校中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发挥出它所应有的强大活力和生机。

一、第二课堂活动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尽管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各异,但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高职教育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一直是坚不可摧的。笔者无意否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的层次不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学校教育中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不应也不能遮蔽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应该得到有效地彰显.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尤其重要。

l、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学习是通过研究、实际经验和教学而获得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而人类学习是一种来自经验的在知识或行为上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接触新的信息或技能.通过储存系统、记忆和认知组织等进行保持,并进行强化实践。从而达到行为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当时也许在知识或行为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缺乏持久性,还需要一个过程来使之强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技能。从认知到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经历了高考拼搏被选拔升入高职的学生.面对繁多的教学课程和相对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课时)。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大量的消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课堂教学。

2、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目前高职院的学生或是高考中的失利者.或是来自中专,技校等。基础知识薄弱。整体水平较差。但他们同样希望掌握实用的技能。经过调查。有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改进教学的要求.20.4%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与初高中时代几乎没有差别.仅有17.6%的学生认为上课生动有趣:这说明高职教学工作。如何适应学生知识结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新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并体现自身特色.是中国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研究者多从课堂教学人手,然而,各种各样的教学理论在高职课堂教学上的实践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期望与其自身学习水平形成的巨大反差以及教学理论和实践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一线高职教师在尴尬中艰难前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较差,课堂人数太多。大班上课等.这些都是制约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要求人数众多的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实现学习的过程。难度较大。心理学认为,超预期的难度会加剧人的挫败感。从而导致某种行为终止。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弥补缺陷和不足。促进学习行为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二课堂的独特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高职教育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堂教学中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呈现和展示无疑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即使是学生到实训室、工作间、企业进行专业实训,也有一个讲解或演示的过程,而在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以及公共基础课中.更是离不开大量新信息的输入,时问有限,人数众多,大面积实践的有效性得不到真正保障。以最常见的小组讨论为例。并不是人人都能积极参加发言.很多学生只是觉得热闹轻松.小组讨论常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是沦为一种形式而已。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水平等自由组合,时间充裕,气氛轻松.容易做到真正的习得。

二、如何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正如有人所说:“我国高职教育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但在实践过程当中还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方式使之得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坚不可摧的中心地位,其所承载的太多的注意。反而制约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重新审视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统筹第二课堂和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缺显得尤为迫切。

1、在学院层面上统筹第二课堂和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科学管理。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但是绝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一直处于边缘化、民间化的状态。除了少数有影响的考试、竞赛及大型活动由于学院参与了管理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之外.其余的大多由于缺乏明确的安排.疏于管理、得不到必要的指导而流于形式。这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应有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把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院统一的教学管理中,并提前告知各个系部.便于各系部制定自己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设立院级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教师,学院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能够吸引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院要保障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这一点非常重要。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中,常常会由于经费问题而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此外,要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通过学院层面的宣传,使人人都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2、以系部为中心。统筹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堂教学关系。建立系部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系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系部要根据具体情况,从活动项目、日期安排、人员配置等各方面出发.制定合理而详细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系部之间要有适当沟通,要兼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以防在时间和人员等方面发生冲突。设立系部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参加到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之中,发挥教师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要引导优秀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发挥积极作用。以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例。有人认为:“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组织协调好各种活动。同时在各个院系招收一部分英语能力突出、管理组织能力强、对此项活动热忱的学生组成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委员会……同时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挑选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骨干配合他们的工作.从而使各个班级都能够广泛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嗍系都要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专人负责。每一项活动的展开情况应定期检查。科学评价并及时进行意见反馈。

3、以学生为主体,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学习水平等为基础。组建第二课堂活动板块。高职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习习惯较好,对学业比较重视的学生参加,其他的大多数学生观望之后很快就放弃了。从第二课堂活动中受益的只是少数学生。因此,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都从中受益。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出发,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再以学科为基点,分层组建科学的活动板块。教师在每一个小组指定专门的学生负责本小组活动.在每一个学科指定专门的学生辅助教师展开活动。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计划和自己的预期成果报告书,由小组负责人和组员商讨后制定。每个科目板块也要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和预期成果报告书。在计划中,每一组、每一板块都要清楚地列出他们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人员。比如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英语基础很差的学生成立英语词汇小组,在每次活动中组员相互鼓励、相互讨论、相互督促共同探讨学习单词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以英语学科为基点,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英语听力小组、阅读小组、口语小组、写作小组等。教师制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竞赛活动,把他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第二课堂活动就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功能.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小学课堂常规篇10

关键词:代币制;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实践和启发创造的课程,课程内容也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体验和操作的特点。所以,信息技术课其本质对于学生情绪情感的调动时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突出优势,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教学,小学生在情绪主导和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在信息技术课中比较常见的那些有着活泼性格、调皮行为的同学出现干扰现象。教师对于课堂管理保持怎样的针对性和持续性,如何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成为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最为担忧的问题之一研究者将通过实际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来探索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中干扰行为其产生的原因,并将能够有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代币制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一、代币制的含义

虽然我国早已开始对课堂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对于传统教学来说,课堂管理是一项难度大、繁琐的工作,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只注意维持课堂纪律而忽略学生本身心理特点。教师管理课堂的手法单一,大多数教师都是以“静”维持课堂纪律,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虽可以起到维持,可稍有不慎,又会使课堂纪律变乱。代币制:被称作标记抽奖法,用一些人们感兴趣的物品作为人们达到目标的奖励手段,本为医疗上用来强化行为的治疗方法。代币是一种媒介,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为了使人达到规定目标所或养成习惯的方法就是“代币制”。

二、代币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1.行为规范的规定。在制定相关的规定之前,教师要通过与学生沟通,共同商讨达成共识,让学生了解行为规范可以得到的奖励与课堂表现不尽人意会受到的惩罚。

2.制定代币。代币是学生希望得到的奖品,也是课堂中抽象的钱币,代币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小红花、笑脸、奖章或是记录的分数,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兴趣,但必须是“大奖”,这个奖项一定要有足够吸引力可以让学生为之而去努力,要有足够的刺激性,奖项太小学生们可能没有兴趣,可以对学生进行调差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代币。

3.逆向强化物和代币的比例。学生获得代币后通过代币换取的更具有激励作用的物品被称为逆向强化物,也就是通过代币取得的实质奖励。逆向强化物是代币背后的实质增强物,因此它是具有维持和支援代币而产生增强力量的实际依据,逆向强化物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定。

三、代币制实施前后的结果分析对比

1.告知学生管理方案。在实施代币制度以前,与学生讲解代币制的具体内容:为了让同学们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有更好的课堂纪律和学习氛围,我们将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一次创新,老师将制作一张考核表来记录同学们平时课堂中的良好行为,当大家按照考核表中做到该遵守的规定时,老师讲奖励他考核表上数目的小红花,可以通过小红花来老师这里兑换奖品。相反,如果违反了考核表上的规定内容,老师就会扣除一定的小红花。

2.张贴行为准则规定和逆向强化物与代币的比例。将行为准则表和逆向强化物兑换表张贴在机房内。

四、运用代币制所注意的问题

1.实行代币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课堂纪律,实际上更是为良好的行为养成与改变打下基础。在使用代币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一个学生整体的塑造,而不是仅规范课堂纪律,只有学生的整体行为改变,才能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成长。

2.确定行为准则,并且取得学生在行为准则规范上所做到的事与没有做到的事,为改善整体代币制效果打好基础。例如:我们想改变一个学生上课讲小话的情况,就要确定他平均一节课讲小话的次数,通过多节课进行对比,才能对他是否有所改善进行评判。

3.代币的奖励与扣除需要及时有效,及时强化是代币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当学生良好行为出现时,应当立即给予代币,这样才可以保证这样的好行为在下次更容易出现,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扣除代币也应当及时,才能保证课堂中不良行为次数逐渐减弱。

4.代币的奖励与扣除要遵守诚信,代币的奖励与扣除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改善计划中注明标记来做,代币的制定一定要是不容易复制,容易携带,可以及时发放的物品,代币不能具有其他使用功能,这样才能使代币成为真正的有效强化物。

5.必须让学生知道代币制的实际内容和效果,明确他们该做什么,怎样让自己表现的更好,当所期待的的行为成为日常行为的一部分,或者由于良好的执行程序使目标行为日益稳固后,可以逐渐减少代币直至消除代币,改用口头赞扬,身体接触等社会性强化。

五、代币制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启示

实施代币制后需要转变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控制手段,在实施代币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强制制止行为逐渐减少,更多的是提醒学生的行为规范,从强制执行转换成柔性,在合理的控制课堂纪律的同时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触即发的敌对关系。结束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跨时代新事物的课程,学生对电脑硬件和软件的掌握与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很多信息技术教学常规能引导学生向信息技术的殿堂迈进。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对待课堂管理不能一味的求静、求齐,但更不能过头乱哄哄的去追求所谓的“欢乐课堂”。有效的运用代币制的确方便矫正信息技术课堂的“干扰行为”。代币制知识课堂管理中的辅助手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学生兴趣从代币奖励等外部动机转移到信息技术课本身,这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素养的方法。并且能将“刚柔并济”的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管理中,从而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刘圣明单位:顺德区伦教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

参考文献:

[1]蒋晓辉.代币制在中小学生行为改善中的运用[J].深圳梧桐学校.2014(4).

[2]赖雨静.运用代币法矫正课堂干扰行为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