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9:49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又面临关键时期。今天,一年一度的汛期即将来临。经县政府研究,召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目的就是研究和布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刚才,龙成宇局长对去年我县的地质灾害工作情况作了简要回顾,并对今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讲得比较具体,比拟到位。县地矿局执法大队张队长通报了年地矿卫片检查情况和采矿违法情况。同时,县政府还与各乡镇政府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今年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等下,还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这些都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先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果显著。

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居安思危、防范未然”忧患意识,年。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的考验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切实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零死亡目标,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可以说,年是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年。主要表示在三个取得”

1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取得新成效。去年。采用多种形式,印发了500份《监测员手册》每个监测员,发送了2万多条手机短信到地质灾害防范点的群众,利用“512防震减灾日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年防治方案》等,做到电视有形、广播有声、报纸有字”通过宣传,切实增强了全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了山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能力。

2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取得新突破。去年汛期来临前。及时组织人员对全县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基本摸清了地质灾害隐患稳定状况、威胁对象、危害水平,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防治措施,为汛期的防灾、救灾和灾后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六月份,县虽然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发生地质灾害22起,但是全县地质灾害监测点并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件,实现了零死亡目标。

3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取得新进展。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县里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跟踪治理,跟踪检查,杜绝了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同时,根据各灾害隐患点的特点,全面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确定重要隐患点和一般隐患点,加强了监测预警工作,加大了险情巡查力度,发放“两卡”600份,进一步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矿产资源管理取得新起色。近年来,同时。全县矿产资源管理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还是有些乡镇比较混乱,无证开采、未批先采、乱采乱挖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为完全整治这一现象,县里成立了联合执法小分队17个分赴17个乡镇(街道)开展执法巡查50余次,制止非法采矿12起,征收规费381万元,同比增长150多万元,真正做到开采一片、绿化一片。矿产资源开发取得新成绩。胜利引进并落户了广东省黑与白陶瓷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陶瓷加工项目;大唐集团煤矸石发电项目也已进入评审阶段。完成86个矿山企业矿业权核查工作。完成新办矿山企业4个,其中市级办证2个。

未来还须努力。过去的一年,同志们效果属于过去。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我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缺乏和问题:一是地质灾害调查的准确度还不能满足防灾的要求,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还未及时进入防治视野;二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准确度还需要提高;三是干部群众麻痹松懈思想有所抬头,局部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有所淡化;四是山区无证勘查开采现象仍然严重,或节假日、或昼夜,仅凭与当地村民的一纸协议,未批就破土动工等等。

二、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

县要积极创建了省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并在今年10月份前迎接省里验收。因此,今年。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我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一定不能有厌战情绪、不能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有麻痹思想,一定要始终坚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把这种忧患意识要贯穿到整项工作的始终。切实做到三个突出”

1要突出地质灾害防治这个关键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富平安的大事。要完善措施。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避险,特别要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预警预报,确保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为零。具体做到四个进一步”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以及17个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县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地矿局,县地矿局龙成宇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也要相应地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分管,设立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街道)要充分利用宣传画册、报刊、专栏、电视等方式,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维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地质灾害危害案例及防范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群防群测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根据我县实际,修订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保抢险救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巡视监测到位,预报警示及时,转移路线清晰,避险地点明确。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要把县、乡、村、组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作为群防群测的主要依靠力量,把责任卡和明白卡及时发放到地灾危险区的群众手中,特别是对今年31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要及时到岗到位,要加强对险情、险段的监测巡查,确保及时发现情况,果断采取防范措施躲避或化解灾害威胁。

2要突出矿产资源管理这个支撑点。做好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进一步加强巡查排查工作,建立健全举报制度,严厉打击无证开采、滥采乱挖、越界超深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污染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我县矿产资源开发井然有序。县地矿部门要切实依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科学设置矿权,坚决打击圈而不探、不按期开工、不完成最低投入的行为,并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分。要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地矿部门牵头的原则,按时按质按量做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及时查处矿业权违法违规行为。要继续推行矿产资源税费“一体化”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弥补费以及其他规费足额收缴。

3要突出部门协调配合这个合力点。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管工作。使群众明白受威胁灾害的类型、危险水平,以及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报警信号、紧急转移路线、避险地点,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快速有序转移躲避。县国土局、县地矿局要加强监管,对新增生产建设项目,必需坚持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认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引发或加重地质灾害;对已引发地质灾害或造成灾害隐患的要按“谁引发、谁治理”原则,督促引发者进行治理;要切实把好新农村住宅建设用地审批关,严禁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进行工程建设和住宅建设。公安、供电等部门要加强对火工产品、电源的审批管理,禁止向破坏地质环境、容易引发或加重地质灾害的生产建设项目审批火工产品和供电。水务和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汛情和气象的监测预报。交通、建设、林业、环保、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及时进行防治,防止灾害升级扩大。同时,要继续坚持办证、年检、打非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解决办证、年审、打非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落实矿产资源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地矿队伍建设,落实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建设一支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高素质矿政管理队伍。

三、县矿产资源企业发展任重道远。

县矿产资源企业普遍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差、科技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今天,多年来。全县机砖厂、采石场、瓷土矿、石英矿、煤矿、金矿等矿山企业法人100多人都来参加了这次会议,今天会议最大的一个参会团体。希望你一定要有做大企业的雄心壮志,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三当”上下功夫。

1敢当万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大家知道。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城镇人口相对集中,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工业强县的潜力巨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前景广阔,拉大城镇框架、加快城镇化步伐基础厚实。更为可喜的目前全县上下,处呈现出心齐、劲足、人和的崭新气象,万载正在成为新时期投资的热土、发展的家园。因此,非常地希望你能抛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小富即满的守旧思想,迅速地实现企业规模上的扩张,做大做强,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争当万载招商引资的宣传员。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招商之路。身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县最好的招商员、推介员和宣传员。希望你能高举“发展、团结、奋斗”大旗,牢牢掌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积极向外商传达我县项目引进的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让更多的企业落户万载这片红土地,再创一个富万载。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42-1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半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加之人工采石造成山体,植被破坏,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尤为重要。

1东丰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东丰县地貌特点是南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半山区,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集中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其特点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国土部门是担负地灾防治的重要机构,因而国土部门对地灾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计划、方法、措施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

2.1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县政府下发了《东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丰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

2.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防治思想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针对防灾薄弱环节,及时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地质灾害预防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由单一部门抓防灾减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县、乡(镇)、村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县自上而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提高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等并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去,打得赢。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乡(镇)、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并在全县229个村确定每村一名巡查员,对全县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包保到户。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班值班、信息报送、应急调度、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2.5抓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工作

加强群专结合,依靠科技,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效果和水平。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单元,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防灾。在全县范围内对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共组织巡查排查253人次,排查隐患点47处。并及时做出判断,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47块。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2.6严肃工作纪律

在灾害易发阶段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的移动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坚决杜绝值(带)班人员脱岗现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于春泳,张艳玲.水土保持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04).

[2]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03).

[3]彭珂珊.灾害防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其重要作用[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3

*市地质环境比较特殊,降雨量相对充沛,导致*市成为一个地质灾害高发区,这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根据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统计,近几年降雨量下降,这是否会使大家产生麻痹思想?实际上这就是我想提出的第一点,那就是要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刚才可定局长已提及今年可能由于多年的欠降会导致雨量增加。虽然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有很多,雨量过多也很容易造成,由于过量降雨导致地质灾害对*市来说相对比较特殊,所以各部门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地质灾害防治提高到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会威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高度来认识。要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扎扎实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家回去后一定要把今天会议精神向主要领导汇报,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落实到位。

二、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狠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重要地质灾害点的搬迁、治理方案的组织落实和实施工作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前掌握有837处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奋斗目标是从现在开始进行整体治理,规划通过15年的时间治理完毕。在去年的整治里,通过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里我必须强调这项工作只能向前推进,丝毫不能耽误。因为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决定我们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度相对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些矿山、矿区工作,由于不科学开采,滥采滥伐导致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我曾亲眼目睹降雨产生的泥石流埋没工人在沙土中的惨像。要想使工作取得实效,就要不断往前推进,我们的同志都是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觉得总有做不完的工作,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为很难见经济效益,思想上自然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所以我想强调的重点就是大家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里是高度重视了的,希望各区(县、市)政府和各部门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按照我们已经制定的规划方案逐步予以完成,按具体目标去实现。

三、要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本地财政预算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资金已经列入市级预算的,各区(县、市)也应列入。如何来认识资金投入问题,按原则上讲应是“谁制造谁治理”,但这只是总体原则,有的地方矿挖完了,地质灾害造成了,老板也都跑完了,再说政府在过去的一些工作中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无疏漏,客观上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那政府不去治理谁去治理呢?刚说过经费投入很难立马见效益,往往事后已形成地质灾害才去投入。现在有的政府这样想:与其预先投入这经费,还不如投入有效益的经费,但没有意识到现在不投入经费,一旦发生事故,抢救上所花经费可能会更多,不光让老百姓生命财产蒙受损失,财政上的投入也会更大,所以管理上必须加强。在处理这一关系时,特别是政府各级官员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大家要克服侥幸心理,否则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阻碍。一定要舍得预先投入经费,绝不能不辨证地思考问题,要事先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经费预算,避免造成地质灾害。

四、要认真贯彻实施《贵州省地质环境条例》

《贵州省地质环境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年3月1号已经开始施行,本条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性法规。这里我想强调的就是法律意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既然国家、省已下发了正式条例,那么在有关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依法办事,不能牺牲环境利益去满足当前的经济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血的教训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行政,依法办事。

五、强化领导意识,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这里我再次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的规定,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康。这里就是要强化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责任是明确的”,刚才沈可定局长的工作报告里已阐述了哪级责任是什么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并且作出明确的安排。年初我们已签定责任书,希望有关单位有关部门根据自己的责任认真抓好落实。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5-02

1、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1]

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技术过硬,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且经常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

1.1、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灾害救援现场条件通常十分艰苦,生活资源缺乏,且救援期间工作强度极大,工作时间没有规律,若不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很难以承担如此重任。

面对灾害现场的各种惨烈的灾害场景,对救援人员心理上的冲击也是很严重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情绪会感染周围的同事和灾区群众,对灾害救援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救助伤者。

1.2、专业技能要求

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是护理专业毕业的经过专业的培训的优秀的护理人员,应通晓如何进行应急搜救、应急救援、应急医疗救助,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常见医疗护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各种野外条件下生存和工作的能力。

1.3、灾害救援护理人员人选的选择

在国外多以社区护士、公众健康护士和急诊科护士作为灾害救援护士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以急诊科和iCU这两个科室的护理人员作为基本人员组成,根据灾害种类也可以考虑纳入骨科护士,因为这些科室的护理人员具有较丰富的急救经验,骨科护士在外伤救护方面较为专业。

2、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在救援过程中需要担负的重任[2]

护士是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在灾害救援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灾害的不同时期,护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1、灾害前预防和准备阶段

护士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人员,要参与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结构的建设和修改,灾害救援计划的制定;参与医疗、护理设备的维修配备;参与建设灾害救援系统所需专业人才的培训和设备,以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包括灾害自救和互救知识、传染病的预防等。

2.2、灾害暴发的应对阶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找、救护伤(病)员;对伤员进行分类,实施现场急救;参与运输和疏散伤(病)员等。灾害造成的伤(病)员往往是成批出现,数量很难预测,伤情复杂多变。在救治条件差、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护士应以抢救生命为主,积极主动开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救护工作,同时协作医生进行伤员分类。在伤员的运输途中,要严密观察危重伤病员的病情变化,维持生命、减轻疼痛。同时护士还要在保证难民的基本医疗和流行病的疫情监测、报告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3、灾害结束恢复阶段

护士参与住院伤病员的治疗护理,参与伤病员和社会公众的灾后心理应激评估、咨询疏导和灾害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公众进行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等。

3、目前我国灾害救援护理人员素质及装备现状

3.1、灾害护理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的知识普遍掌握不足。许多研究表明,灾害救援时护士缺乏有效的应对技能和相关知识,缺乏灾害应对的相关教育,缺乏基本的紧急医疗和灾害医学训练。由于缺乏相应知识的继续教育和技术的培训,护士在灾害医学救援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2、灾害救援装备落后

在灾害医学救援中,护理装备的数量、质量和组织模式与灾害中医疗护理保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的护理装备存在质量落后、数量不足等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与现代的社会医疗保障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护士发挥作用,影响快速保障和伤员救治水平。

4、对灾害救援护理培训的一些设想

4.1、结合救援实践经验,加强灾害护理学培训

对于灾害救援护理人员的培训时结合救援护理实践经验,培训内容不能只限于护理学和医学救援的专业范畴,还应进行灾害救援专业知识的培训,可由参加过救援工作的护理人员利用照片、录像以及实际案例等讲授救援中的实际经验,通过这种模式的培训,可使护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激发参与救援工作的热情,强化储备和积累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组织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和实际技能操作训练等。

4.2、加强心理救援知识的培训

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护理及心理救援知识培训班,或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远程灾害医学教育,使各地护理人员在当地便可以学习到有关灾难护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技能,最好能够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且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通过接受灾难护理学教育,使知识得到“重组”,当发生灾情时,在对受灾患者救护过程中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及其亲属顺利渡过心理应激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保障事后良好的社会适应[3]。

4.3扩大应急救援护理队伍,培养急救专科护士

急救护理队伍的组建可采用自愿报名和选拔相结合的方法,选拔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俱佳的护理人员,按国际急救服务体系,即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iCU三大环节轮训培养急诊专科护士。院前急救及救护中心轮训即使院前、院内急诊抢救连续性,同时使护士掌握现场急救技能;急诊抢救室轮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抢救药品、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急救技能,培养了预见思维;急诊iCU轮训使护士掌握急诊监护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监护护理、监护观察水平。

小结:综上所述,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战争等对灾难救援带来的挑战,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思想坚定、心理素质好的应急救援护理团队,时刻准备着为各种应急救援做好准备,才能在救援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

参考文献:

[1]刘逸文;成翼娟;瘳燕从汶川地震紧急医疗救援实践探讨我国灾害救援护士的培训[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09(07)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5

日本国土地势狭长陡峭,地质条件差,加上多达76%的山地面积、多火山和地震等自然条件,日本的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在日本,主要从事泥石流滑坡研究的研究机构有建设省土木研究所、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砂防滑坡技术中心等(日本将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山地灾害与土壤侵蚀统称“土砂灾害”,其防治技术称为“砂防”)。这些研究单位均有规模大、研究项目齐全、自动化程度高的实验室(厅]、试验场及野外观测站。其中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活动人工降雨试验厅,可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进行泥石流、滑坡、崩塌模拟试验。在泥石流预警预报中,采用的仪器设备也比较先进,传感器传输通道均为专用有线电缆,而且目前发展到建立具体到每一条沟或相邻几条沟的小规模地区的泥石流预报预警系统。

有资料显示,日本全国共有泥石流溪沟190130条,滑坡危险区92390处,陡坡地崩塌危险区117025处,活火山86处。每年发生台风20余次,雪崩也是日本多发的灾害。

最具日本特色的是,在地质灾害预警防治方面,日本率先走出了立法保障的道路,完善制定了多部相关防治法律法规,这也贯穿于日本地质灾害防治的历史。

日本水土保持工作始于450年前,1897年实施治水三法,以后相继出台了《滑坡防治法》、《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陡坡崩塌防治法》和《土砂灾害防治法》,砂防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此外,在东京附近的日光市,有段海拔很高、道路急险的山路,也应用了一种防治山体灾害的专利技术。周杰伦主演的《头文字D》的漫画版中,漂移的路线原址就在这条上山的路上。这里风景非常优美,但是山路凶险,其中有一段的长度仅比一辆大巴长不了多少就要急转弯,但他们的司机开起来却得心应手。这种复杂的地形也是泥石流高发的地方。他们在容易滑坡的石壁上打上纵横相连的水泥框架,等于把石壁整个网起来,再在每个纵横框的交叉处打入钉子,使水泥网状框架与石壁紧密结合在一起,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目前这项石壁专利技术已应用到全世界很多地方。

美国:通过气象局灾害预报

美国的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共同开发了泥石流预警系统(DFwS),该系统能在空间和实践上为系统用户(紧急事务管理者、计划者和回应者)提供有用的服务。来自地质和气象的数据会汇聚到地质调查局,被系统处理后传递给气象局,通过公共信息系统和大气管理局的天气无线灾害广播系统(nwR国家天气之声)。

美国非常重视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在重点区域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开展降雨量监测、地面变形监测等,在此基础上,完善地质灾害预报,制定安全的土地规划等。

据了解,美国每年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6亿-30亿美元之间,为此,美国制定了长远的减灾战略规划,详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环节,总体来看,重视地质灾害自身的调查研究是美国预警防治机制的基础。

沙特:田网梯田缓冲地质灾害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沙特麦加米纳案例馆提供了一个防治泥石流的好例子:每年伊斯兰历第12个月,从世界各地而来的300万穆斯林朝圣者就居住在沙特的米纳帐篷城,其周围的山体上有着各种预防泥石流的有效措施。

米纳帐篷城位于麦加天房东南7公里的一处山谷之中,是世界上最大的帐篷城。从远处望去,一个个白色的帐篷紧密排列几乎布满山谷,人口密度达到每公顷5000人。如何很好地防止四周山谷不发生泥石流等山体滑塌事故灾害,确保300万朝圣者的安全?沙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在岩石地质的山上建造梯田。这些梯田每层宽度4-8米,目的是在灾害发生时对山体滑落的岩石块进行缓冲,削减石块下落的势能,达到降低危害的效果。

二是在较为疏松的沙土山上使用田网。田网由铁丝网作为边栏,中间填充较为大块的碎石,这样可以在山体滑塌时让下落的泥沙兜入田网,不掉下山去。

三是向山体岩石内钉入钢筋并浇筑混凝土防护墙。

四是在米纳帐篷城周围的山上建造了先进的排水系统,以防止雨水过大而造成的各种山体事故。他们在山上筑有不少大坝,坝下积水通过各种管道引流出去,到达各个专门的蓄水池。而蓄水池内的水再经处理,就可以为山下300万朝圣者提供生活用水。

港台地区: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除了在我国大陆频发之外,港台地区同样也是地质灾害的频发地,其相关的防治经验值得借鉴。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6

作者:徐丽娜

【关键词】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5-02

1、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1]

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技术过硬,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且经常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

1.1、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灾害救援现场条件通常十分艰苦,生活资源缺乏,且救援期间工作强度极大,工作时间没有规律,若不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很难以承担如此重任。

面对灾害现场的各种惨烈的灾害场景,对救援人员心理上的冲击也是很严重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情绪会感染周围的同事和灾区群众,对灾害救援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救助伤者。

1.2、专业技能要求

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是护理专业毕业的经过专业的培训的优秀的护理人员,应通晓如何进行应急搜救、应急救援、应急医疗救助,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常见医疗护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各种野外条件下生存和工作的能力。

1.3、灾害救援护理人员人选的选择

在国外多以社区护士、公众健康护士和急诊科护士作为灾害救援护士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以急诊科和iCU这两个科室的护理人员作为基本人员组成,根据灾害种类也可以考虑纳入骨科护士,因为这些科室的护理人员具有较丰富的急救经验,骨科护士在外伤救护方面较为专业。

2、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在救援过程中需要担负的重任[2]

护士是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在灾害救援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灾害的不同时期,护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1、灾害前预防和准备阶段

护士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人员,要参与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结构的建设和修改,灾害救援计划的制定;参与医疗、护理设备的维修配备;参与建设灾害救援系统所需专业人才的培训和设备,以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包括灾害自救和互救知识、传染病的预防等。

2.2、灾害暴发的应对阶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找、救护伤(病)员;对伤员进行分类,实施现场急救;参与运输和疏散伤(病)员等。灾害造成的伤(病)员往往是成批出现,数量很难预测,伤情复杂多变。在救治条件差、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护士应以抢救生命为主,积极主动开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救护工作,同时协作医生进行伤员分类。在伤员的运输途中,要严密观察危重伤病员的病情变化,维持生命、减轻疼痛。同时护士还要在保证难民的基本医疗和流行病的疫情监测、报告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3、灾害结束恢复阶段

护士参与住院伤病员的治疗护理,参与伤病员和社会公众的灾后心理应激评估、咨询疏导和灾害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公众进行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等。

3、目前我国灾害救援护理人员素质及装备现状

3.1、灾害护理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的知识普遍掌握不足。许多研究表明,灾害救援时护士缺乏有效的应对技能和相关知识,缺乏灾害应对的相关教育,缺乏基本的紧急医疗和灾害医学训练。由于缺乏相应知识的继续教育和技术的培训,护士在灾害医学救援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2、灾害救援装备落后

在灾害医学救援中,护理装备的数量、质量和组织模式与灾害中医疗护理保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的护理装备存在质量落后、数量不足等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与现代的社会医疗保障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护士发挥作用,影响快速保障和伤员救治水平。

4、对灾害救援护理培训的一些设想

4.1、结合救援实践经验,加强灾害护理学培训

对于灾害救援护理人员的培训时结合救援护理实践经验,培训内容不能只限于护理学和医学救援的专业范畴,还应进行灾害救援专业知识的培训,可由参加过救援工作的护理人员利用照片、录像以及实际案例等讲授救援中的实际经验,通过这种模式的培训,可使护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激发参与救援工作的热情,强化储备和积累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组织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和实际技能操作训练等。

4.2、加强心理救援知识的培训

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护理及心理救援知识培训班,或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远程灾害医学教育,使各地护理人员在当地便可以学习到有关灾难护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技能,最好能够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且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通过接受灾难护理学教育,使知识得到“重组”,当发生灾情时,在对受灾患者救护过程中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及其亲属顺利渡过心理应激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保障事后良好的社会适应[3]。

4.3扩大应急救援护理队伍,培养急救专科护士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7

abstract:inthispaper,theBalancedScorecardcard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isdesignedtoimprovetherescueprocess,andprovideswaysofoptimizingrescue,whichprovidesareferenceforChinacarringoutgeologicaldisasterriskmanagement.

关键词:地质灾害;救援管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

Keywords:geologicaldisasters;reliefmanagement;BSC;performance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001-02

0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为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最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由于地质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的20%-25%。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不合理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破坏性也将不断加大。因此,加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以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减小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在大量的地质灾害风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救援体系,虽然灾害管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国外先进的救援体系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因此调整和优化救援管理,无论对今后救灾,还是对社会的不断进步,都将十分有益。

1基于BSC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机理

平衡计分卡自诞生以来迅速风靡全球,得到了理论界和事务界的广泛关注,《哈佛商业评论》更是将其评为75年来最伟大的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与其他战略管理工具最大的区别是其“平衡性”,从四个维度:财务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客户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考察企业绩效,四个维度构成“十字”结构,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平衡性。实施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实质目的是将组织的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指标,同时对战略的实现进行实时控制。因此,平衡计分卡不仅是绩效管理工具,更是战略管理工具,使被评价组织在战略导向下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强调的不单单是救援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能总结出从预警到救援再到重建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能力。本文通过借鉴平衡计分卡思想,设计一套以救援战略为中心,注重各救援维度间平衡的指标体系,综合运行平衡计分卡和绩效评价工具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很少有学者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当前提倡的一种思维和方法的创新。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四个维度总体指标和企业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基本一致,但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企业绩效评价最核心的是财务维度,其他三个维度是提高财务维度的因。而对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以公众利益为核心,其他三个维度是如何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因。也就是说想满足公众利益的需要,就要科学合理规划救援流程,提高救援流程的效率;需要优化保障方案,合理配置各种保障资源;同时,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学习,改善救援方式,提高救援水平。而无论是对救援流程的、保障方案的优化,还是对地质灾害的学习与改善,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即尽可能减少因地质灾害管理给公众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提高公众的满意程度。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2基于BSC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企业绩效评价最核心的是财务指标;地质灾害治理主要是以公众利益为核心。作为推动评价地质灾害治理绩效的一种管理技术,其绩效评估的内容必须严格围绕地质灾害治理的使命和战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人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地质灾害治理绩效评估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中,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其核心目标,其他维度必须有效推动该目标的实现,形成依次递进的逻辑关系。从战略目标一致性上分析,本文将平衡计分卡中企业财务维度与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公众利益维度相对应,是非常合理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公众利益维度应包括救援全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公众在灾害救援中的生活保障以及灾后重建。公众利益维度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由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所能创造的价值,但企业所能掌控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尽可能使其资源配置及业务流程达到最优化;而在地质灾害风险中,由于救灾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资源不浪费的情况下,各个救援流程的效率与效益水平成为影响救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将平衡计分卡对内部流程维度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救援流程维度对应起来。救援流程维度按时间跨度应包含灾前的应急预警、灾害发生是的应急响应以及灾后的应急善后工作。救助流程维度具体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企业实现财务指标离不开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客户指标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否合理的风向标,客户的满意与忠诚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地质灾害风险中,救援行动的顺利执行同样离不开救援保障维度的保驾护航,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量顺畅提供足够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保障救援行动的顺利执行,从而保障救援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可以将客户维度内涵扩大以对应于灾害救援管理的保障条件。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保障方案维度包含人力、财力、物力、环境、信息以及设施等方面的保障。保障方案维度具体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任何企业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技术和能力根本无法确保其实现未来的战略目标,所以学习与成长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持续动力。每次爆发的地质灾害特点各异,上一次的治理策略和治理方式无法适用于下一次地质灾害管理。因此,地质灾害治理应对以前的救援案例进行总结,持续对救灾流程进行改善优化,不断提高救援水平,以尽可能完成救援目标。因此,平衡计分卡学习成长维度与地质灾害管理中学习与改进维度要求是一致的,即包括学习能力和改进能力两方面指标。学习与改进维度具体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在确立了地质灾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后,可通过现场考察、社会调查、专家测评、数据处理等方式对各级指标打分,结合各级指标预先设定的权重,得到最终的绩效分值。平衡计分卡的有效运作还必需对绩效评价计划进行广泛的讨论,建立绩效评价的有效反馈机制,以不断改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绩效评价的动态性。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公众利益维度,救援流程维度,保障方案维度和学习与改善维度,以及各维度下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揭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变动的各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指标间的逻辑链,构成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达到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过去指标与未来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过程指标与目标指标、原因指标与结果指标之间的平衡。通过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整体战略的基础上,协调公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企业的利益,平衡公众的需求与政府资源的供给,调和公众与救援管理人员的关系,解决地方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调和公共资源支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目前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优选方案。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整体救援的效果,通过借助平衡计分卡思想针对地质灾害风险的战略目标要求,创造性构建了四个维度14个一级指标56个二级指标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绩效评价工具来完善和优化救援流程,并为调整和优化救援方式提供途径和方法,为我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雁林.地质灾害防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讨[J].灾害学,2012(10):47-50.

[2]张士强,王景波.浅析平衡计分卡的“平衡”性[J].价值工程,2007(2):130-132.

[3]毕丹.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绩效评估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2010.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能量损伤锚固模型;应用

滑坡地质灾害是一种土移而造成的灾害,土移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一般滑坡地质灾害爆发与气象水文、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灾害有关联。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能够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把滑坡地质灾害所带来危害降至最低,就需要在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上入手进行研究。

1.滑坡地质灾害

1.1形成因素

滑坡地质灾害俗称“走上”、“垮山”、“地滑”、“土溜”等,其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地质构造和降雨量上。地质构造本身土体土质不稳是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而降雨是造成滑坡地质灾害最直接的原因。降雨将雨水渗透进土体,改变了其土质,增加了土层的重量,使土层变得松散容易位移,从而出现滑坡地质灾害。一些土层在降雨停止后经过阳光的曝晒,使得水分蒸发,土质干燥而开裂,甚至脱层,使土层在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下发生位移,滑坡地质灾害也随之出现。

1.1.2人为因素

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造成的土层松散以及人为活动造成的土体脱层。具体表现在:①工程施工对土地进行开发挖掘,使土层松散;②工程设计时为考虑不周全,排水系统未健全;③人为开地耕种使得土层松动,易移位。

1.2规律

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为它与地震、温度、气候、以及人类活动有关,一般具有同时性,而有些滑坡现象发生的时间也会在诱发因素作用后,比如:融雪、风暴潮以及暴雨等来袭后,通常不会立即发生滑坡现象,但是会使得土质疏松,为之后的滑坡地质灾害留下了隐患。个人的山地开垦也使滑坡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因为个人的山地开垦一般是用作耕种,不会进行大量开垦,通常会选择在坡脚处开挖,坡脚开挖后,因为其影响面积小,所以滑坡现象并不会立马显现,只有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其坡体下滑重力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滑坡地质灾害。

2.能量损伤锚固模型在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2.1建模

所谓建模是模型系统化建立的过程,建模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所以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工程施工之前,要对能量顺上锚固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建模这一步骤掌握施工中可能要用到的所有数据,这对于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成功实施有很大的帮助。滑坡地质灾害中,需要对土层土体进行岩体加锚,采用锚杆结构+削坡+排水+挡土墙的治理方案。确定好治理方案后,再进行治理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队伍的组建。在岩体加锚中,锚杆要与加固岩体合成损伤岩锚柱单元。在进行治理相关的计算时,把损伤岩锚柱单元的刚度与相应的裂隙岩体的刚度相叠加,就可以显示出锚杆对于围岩变形的制约作用,这样才能确定好能量损伤锚固模型的建立。

2.2治理施工部署

在确定好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队伍后,要对其滑坡治理工程的顺序进行计划。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内容主要由锚杆结构、挡土墙、削坡和排水四个部分组成。根据滑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技术规范要求,再结合治理工程师已有的经验,采取先上后下的施工顺序。

(1)要先做好治理施工前的准备,实现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

(2)对岩体力学参数等数据测量定位,建立好滑坡监测点,做好定期观测的准备。

(3)除了削坡区域,其他的排水工程要与现有的排水系统相配合,给予修复和改造。

(4)要搭好锚杆的手脚架,然后钻孔和固定灌浆。

(5)挡土墙、滑坡区域内的排水要予以修复和改造。

(6)恢复滑坡面,进行填土、种植等恢复措施。

2.3计算模型选择

对于滑坡坡体边缘进行治理时,可以采用弹塑性损伤结构模型,先模拟出力学变形的特征,模拟出治理时可能出现土层位移问题,再对滑坡的坡体进行系统锚杆。能量损伤锚固模型的作用是能够起到模拟坡体支护的作用。

2.4计算结果

2.4.1优化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

能量损伤锚固模型能够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使得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更优化。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整个滑坡地质灾害治理予以控制,对小坡面控制点进行坐标和高程把控,对治理时的坡面平整度严格把关,才能实现优化滑坡地质灾害的目的。许多实例证明,平整度对锚杆的施工起关键作用,且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理的结果。在进行锚杆支护的同时,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锚杆外挂,钢筋混凝土进行菱形格梁,在支护环节完成后,进行填土,种植植被,恢复其原始状态。

2.4.2设计方案应用

在设计与计算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就杆单元法和能量损伤锚固法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经过对比较结果的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在所有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滑坡坡体边缘的稳定,锚杆长度在杆单元法的设计中要比能量损伤锚固法设计长,而锚杆的数量在杆单元法设计中药比能量损伤锚固法多。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保证其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能量损伤锚固模型能够优化设计,使工程施工的成本大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原有的滑坡治理时,如果发现有与原设计不符的现象,必须要对设计进行修改或补充,等设计完善好以后再进行治理施工。

3.结束语

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多专业性与多工种性使得在治理过程长。所以,在治理之前,要充分做好计划,使设计和施工能够完美衔接。能量损伤锚固模型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起到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设计方案、加固设计方案,在保证滑坡地质灾害治理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使得滑坡治理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永,王海棠,楼颂平.浙江地区小型土质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方法研究―以长兴县泗安镇山门口滑坡为典型[J].科技通报,2012,28(7).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9

1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防震管理主体所构成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以及它们的运作。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静态方面,即减灾管理的制度、规范、法律、法规;其二是指动态方面,即管理机制的运作,管理制度及规范发挥它的调适与控制作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随着《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制定与《防震减灾法》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法律、法规的生命就在于执行与实施。由于我国区域性的差异,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地方防震减灾条例就是以国家大法为依法,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地方防震减灾条例是防震减灾法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构成了地方立法依据的完整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整地方关系,解决地方问题,更有利于防震减灾法的贯彻执行与补充,使法律、法规在一定区域内得以有效实施。

最近的10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地震)灾害、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发生在土耳其、台湾的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之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社会影响之大令人震掠。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责无旁贷的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以预防、减灾为核心内容的灾害管理不仅成为政府管理的战略任务,而且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总书记"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的指导方针和"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减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减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综合减灾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政府应当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建立健全地震工作机构,使地震工作机构与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本着对人民,对地区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各级地震工作机构也应当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对外对内的宣传工作,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上下功夫,针对本地区的特点,争取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组织上、队伍上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御,切实做好灾前防御

每当我们对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现场考察、对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总结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时,都给我们许多启迪。通过这些地震事件可以探讨一些值得重视和有价值的东西。

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台湾海峡地震和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灾害事件所印证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给我们揭示一个重要道理,即获得明显减灾效果的就是在灾害发生前,人们应具有高度的居安思危、防范忧患的意识,树立真正的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各种措施,使工程建筑、社区、城市的防震抗震能力增强,成为真正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安全城市。只有平时各项建设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并真正按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了预防措施、对策,才是实现和解决国家、城市减灾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道路。

树立预防第一或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突破或转变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这些陈旧观念表现为;一是以"预防为主"之名,行"灾后救援为主"之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二是认为以预防为主,落实预防措施就必须要花大钱,其实落实预防措施所花的钱,与遭到地震袭击造成的损失,以及震后重建费用相比,其差的倍数何止千倍、万倍。三是我们一次次受害、一次次地总结教训,但每次灾后依然看不到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变化。预防措施仍然停留在书面总结上。这个状况和做法一定要改变。

国内外大量的地震灾害事件说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多震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重要工程方面开展场址选址、场址土壤和岩石性质、场地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和城市安全性、城市灾害、城市抗震设防及建筑用材、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并应用科技成果于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建筑物上。在灾害发生之前,建设安全的城市,安全的建筑物,做好城市和建筑物的安全工作,这是达到防震减灾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以预防为主,落实防御措施的实际步骤。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将我们以往灾后应急行动为主的做法,转变为灾前做好充分的防御措施,将想到的、计划中的、按规定应做的地震防御工作,在灾害发生前高质量完成。在灾害事件前严格按照防震减灾运作体系和各种信息网络,做好城市抗震设防和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工作,并依法执行。

在灾前做好震后应急工作

所必须的各种准备工作,依法监理、监督验收,保证工程建筑的高质量。在抓好灾前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在遭到地震灾害袭击后迅速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由于灾前做了防御,即使遭到地震袭击,其损失也会在预测限度之内,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灾,可收到更好的减灾效果。因此,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减灾目标的良性循环。人类在自然灾害前就会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防灾减灾,人类对自然灾害也不会再那么俱怕、那么悲观。3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各级地震工作机构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来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努力加强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将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紧密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第一,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应当与自然协调共处,并应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同灾害作斗争。人类对灾害的认识、防灾救灾的知识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与减灾意识和知识应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文明程度、文化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将大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第二,使人们懂得地震灾害对我们生存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与致灾的关系,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使谣言不攻自破,确保社会秩序和人心的安定。

第四,提高民众与灾害作斗争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们可以根据地震科普知识捕捉震前征兆,以便及时进行灾前防御,灾时避险自救。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和救灾技能,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处惊不乱,遇险不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使人们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灾抢险,特别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和其他衍生灾害的发生。而不至于在突发性重大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消极被动。

第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行动投入到防震减灾的宏伟事业中。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应考虑定期、定点及宣传普及的覆盖面,建立宣传网络。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式,实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宣传。如: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到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中。真正使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每一层次,各个角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化为全社会的防灾行动。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还要做好针对政府官员、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民众、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的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为了锻炼人们的救灾抗灾能力;锻炼各专业救灾队伍的技能和实战能力;提高人们防止次生灾害的能力;提高救灾决策指挥的水平;训练各方面救灾力量的协调与配合能力;检验救灾预案及各项防灾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效果,找出漏洞,总结经验,反馈与救灾预案的修正及各项救灾措施的进一步修正;提高全社会的减灾参与,适时适地的开展防震减灾演习。

4结合地区特点,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

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为、四川两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两麓;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所以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中强震区和少震弱震区。

各个地区针对不同情况,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是地区地震工作机构的重要工作。我国的地震大多数是构造地震,次多水库地震、矿震等诱发性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大都发生在地面iokm以下,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一般来说,就人类现有的科学水平与能力,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削弱。虽然有些国家曾试用断裂注水等方法使地应力逐步释放,而企图达到削弱地震灾害源强度的目的,但这也仅是在研究过程之中,如若考虑到我国地震的多发性和经济技术能力,类似方法的实用性是很小的,基本上是不可管的。震源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而进行破坏的,人为阻止地震波的传播也是很困难的,基本上也是不可管的。地震的承灾体主要是构筑物破坏,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坏和引起次生灾害,这些通过工程防震和其他措施是可以保护和减少损失的,具有一定的可管性。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问题;完善

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之下,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建立相应的防治管理体系是有效缓解地质灾害损失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已经形成了以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为主,辅以群测群防的协助体系和专业监测预警体系以及专项科研和治理体系、科普宣传教育体系的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其核心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建立市级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能使灾害的损失有所降低,保障国民经济不受较大损失。

1重庆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危害,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了解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做好防治管理是减少损失的有效方法之一。

1.1地质灾害的定义

所谓地质灾害就是由于外部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而导致危害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较大的损害。

1.2重庆市地质灾害情况简述

重庆市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较为广泛,类型也相对多样化,并且成分散发育的特点[2]。市辖区内局部的地质灾害类型统一,比较集中。近年来,重庆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其危害性相当大,社会影响也较大。

重庆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为了城市发展而进行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引发了人为的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这样的地质灾害可能会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整个城市的地貌以丘陵和山地,而且坡面的面积较大,气候温和,且雾多,全年降水量较多。受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以及人类的活动的影响,导致重庆地质灾害频发。为了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排查辖区地质灾害情况,摸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还不断摸索,力求建立和完善成熟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2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在长期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结合当地地质灾害的相关情况,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仍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分散,缺乏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全市虽然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过于分散[3],实际的防治工作要依靠大量的信息做参考,然后做出具体的决策,进而将防治工作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信息的分散制约了防治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大量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分散的碎片垃圾,不能成为防治工作开展的有力信息,影响了防治管理工作的发展。

2.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平台信息更新缓慢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在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背景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在具体的网络信息平台中,政府部门与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互动不足,信息搜集面相对较窄,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更新速度总体较慢,导致防治管理工作有所滞后,进而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效率。

2.3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决策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只有科学的决策和管理人员主动积极的参与相关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与防治工作相关的活动,才能使防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辖区内的部分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主管部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其最大的职能作用[4],将相关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对决策的考虑缺少学科性的依据,使得防治管理工作陷入困境,进而使得整个地质灾害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也缺少一定的科学性。。

3完善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对策

3.1整合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将收集的地质灾害信息及时录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并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完善该系统,这是防治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实践的经验和信息整合技术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5],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组织人民群众做好灾害的预防措施,避免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3.2调动管理体系中各级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灾害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

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体系中,工作人员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应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协调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尤其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灾害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将防治管理工作引向科学发展的方向。

3.3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向全民开放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较多的信息,从而指导具体的生活。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也应面向全社会进行,政府适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服务平台,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信息以网络信息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得人民群众可以多渠道获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更好地配合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结语

在地质灾害日益频发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有效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灾害的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减少了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影响。重庆市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建立并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有效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姜万林.探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体系构建[J].地球,2014(7).

[2]陈保林.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问题和体系构建[J].地球,2013(1).

[3]胥良.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