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6:47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思维;特征;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要任务。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创新教学的主要特征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情境,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然后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以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加强课内外的结合。另外,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主动探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

二、创新教学要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做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除了国家改革政策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外,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新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通过教学实践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互相交流改革的先进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全新的学习观

素质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观,那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学习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这种学习观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用建构主义思想来表达,数学学习就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材如果没有学生去解读,那它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学生的学才能激活教材,而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学生才能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来理解和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的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2.全新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对什么是教学又有了新的不同的体会。在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成为了教师的教c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师生互动,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在这两方面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不断发展提高的。这种新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全新的教材观

数学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改版,但是什么是教材,教材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两个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界在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就是“圣经”,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材来进行教学就一定是没错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不用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教材,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恰当地设计各项教学活动。

4.全新的教师观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是要和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做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讲授者,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教师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真诚与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三、在小学数学中创新教学的基本方法

1.创设适宜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对学习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情境教学就是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入主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后根据这些问题的提示,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连接,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使数学新旧知识相互融合。

2.开展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规律,并且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除了要重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于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教师可以减少铺垫,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来发现并掌握这些知识,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猜想和论证,并最终化难为简,深化知识。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启发,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得到积极的发展,形成多样思维。

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经过一系列的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总结归纳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思考和整理,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强化重难点,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与练习,在进一步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思维,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学会与人交流,在反复强化训练中,让这些新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完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改进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理解创新教学的特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晓峰.立足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1):12.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2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案例教学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因其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多年来稳居各专业招生规模之首,在经管类院校中会计学院(会计学系)也往往是在校学生最多的院系。但是不同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差别。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产生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方法。本文主要根据作者20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

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基本法则

“应用型”会计人才即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89-1996)提出的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职业界的需要而培养的人才,他们以面向会计职业界为主,主要从事各类经济组织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日常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工作,为企业内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按照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要求,面型会计职业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大学教育中应培养锻炼三种能力:

(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

(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

(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国际会计联合会关于会计教育也明确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

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作者相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向世界高水平看齐,需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和国际会计联合会所倡导的会计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使中国会计教育能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从业所需的各项知识和各种能力,作者认为此目标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应体现围绕能力培养展开教学的特点,即贯彻“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素质技能=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则。也就是说,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以传授学生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和遵守各项从业规则,具备从事实务工作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为核心。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具体方式

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集中掌握专业知识、体会从业规则、训练各种能力的重要场所。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以“填鸭式”教育为主,体现为教师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需要改革和突破的瓶颈。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至少要求灵活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方式: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障碍式。

启发式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它是由授课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的点拨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层次。专业知识大多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如果仅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而启发式教学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抛砖引玉,则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理解了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

合作式教学主要是对从业规则的传授。它由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具体事项的实务处理,让学生在处理过程中体验应该遵循的从业规则,并留下深刻印象。从业规则是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基本规范和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要求、职业道德要求、内部控制要求等。这些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满堂灌”的方式显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而通过合作式教学,将各项规则寓于实务流程之中,不仅能使刻板的规范生动起来,而且学生能体验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为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会计职业界人士打下基础。同时合作式教学也能加强对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在分工合作中完成。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的综合运用。它由教师将会计实务中的典型案例搬进课堂,由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某个角色,现场全真模拟再现案例,一方面拉近理论与实务的距离,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的程序和要求将在下一个问题中专门分析讨论。

障碍式教学主要适合于拔高学生知识水平,在从业规则框架内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它主要由教师设置一些难题,学生给出解决答案。比如,作者曾经将学生分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供应者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两类,外部信息使用者又分为债权人(银行)、投资人(大股东,小股东)、审计人、政府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作者自己充当企业Ceo,财务报表披露前只有Ceo和内部会计人员了解实情,所有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知详情。Ceo将融资目标、股票市场反应、合理避税、需要的审计意见类型等明示内部会计人员,然后要求内部会计人员和各外部信息使用者从各自职业角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内部会计人员需在如何处理从业规则和Ceo命令之间做出选择,并向各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表。各外部使用者在收到报表后出具自己的意见或做出自己的决策。事实证明障碍式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情操、执业谨慎态度、沟通表达能力的大检阅和大提高。

3“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是目前几乎所有应用类专业教育中非常受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根据涉及知识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综合参与式与单项参与式,综合参与式是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集中到一个较大的案例中,全面培养和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态度、创新性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单项参与式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要点,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会计实务,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点为通过思考总结等方式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3.1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1)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

综合参与式教学因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案例综合性强,需要充分准备与全面筹划,它可以分为案例准备——案例实施——案例终结三个阶段。

案例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质量标准: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案例要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加工、整理、提炼而成,力求在实施阶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忌主观臆想,随意杜撰;

2)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案例应该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事项,切忌一个案例使用多年,缺乏时代气息;

3)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案例应该能将会计实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等涵盖进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切忌简单举例或照搬实务;

4)启发性。启发性是指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运用能够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将感性的案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将特殊的事项扩展到一般的规律。准备高质量的案例要求教师深入到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调查研究,搜集原始素材,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形成简明扼要、表达清楚、内容丰富、启发性强的案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案例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实施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前熟悉案例。教师一般在案例课前一周左右,通过网络课程、邮件、纸质文件等方式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内容;

2)组织讨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3)汇报交流意见。案例讨论结束后,各组推出代表就案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允许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辩论;

4)形成理性认识。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后,应进行补充和拔高,即对学生认识不全面或解决方案不合理之处做出补充和修正,和学生一起对反面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防范制度,对正面典型案例,考虑推广途径,形成一般规律。

案例终结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案例课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案例本身和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做准备。

(2)综合参与式的具体运用

《中级财务会计》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等具体会计问题,而且涉及到公司治理、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监管与市场反应、企业与政府关系等诸多领域,很显然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把此问题讲到位,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提前熟悉案例,我们发现课堂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发表意见的欲望非常强烈。事后了解到许多同学为了能通过解决此案例提出的问题以检验自己专业能力,专门温习相关准则的规范要求,查找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当然,综合参与式教学方法因为工作量大,耗用时间较多,不宜平凡使用,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每个学期安排3-4次,效果较好。

3.2单项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单项参与式因其涉及的知识面窄、案例难度不大、针对性强,可以在课堂灵活穿插,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掌握本次课的重点,仿佛置身于会计实务之中,基本达到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基本模式与具体方法,但是这些基本模式和具体方法也需要随着外界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追求是没有终点的。

参考文献

[1]万晓文.2009.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06.

[2]胡世强.2009.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人文课堂;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礼仪的培养,课堂教学很重要,打造生动有趣的人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社交礼仪的关键。人文教学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上具有重要作用,人文教学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且人文课堂也是学生实践科学理论知识的舞台。对于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改革,应该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向互动交流的对话式教学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赋予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自由,使他们的个性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以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自主学习,营造生动人文课堂的重要性

社交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社交礼仪课程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社会交往礼仪的基本理论、准则以及一些重要的礼仪知识。社交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主要向学生传授社会交往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基本素质,并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交往中熟练运用,妥善的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礼仪文化修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人际交往的基础。

促进自主学习,营造生动的人文教学课堂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构建自主学习,营造生动人文教学课堂,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新,以学生为主,重视以人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理念,摒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灌输性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的人文教学课堂,学生的自主性是关键,必须转变学生身份,变知识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探索者、思考者。

二、构建自主学习的社交礼仪教学模式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构建自主学习的社交礼仪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课堂教学前的案例设计。在上课前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学案设计,搜集相关资料,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创作,做到课前与课堂上相结合,同时兼顾知识性与实操性;(2)注重课堂训练的方法。课堂训练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要充分调到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制定一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后练习方法;(3)制定教学评价方法。在课堂结束后,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再制定评价方法时,要考虑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可以选择课堂讨论或是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生动人文课堂的社交礼仪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4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管理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管理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学原理》是关于一般性的管理问题的科学,传授的是共性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应用于不同部门的管理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将管理理论默化于教学行为中,自觉地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不言而喻,对提高教学效果将大为有益。做为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教学效果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但是能否把课程要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同时也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质上是自己所熟知的管理理论能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检验教师本人是否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实践方式。

       简言之,管理思维就是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规范管理行为的心智活动,是有意识地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的系统思考活动。要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学教材中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一般采用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组织的资源,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概念包含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分析这些基本问题,是在教学中确立管理思维的起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内涵要点,分别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载体、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目的。这六个内涵要点又可称为管理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基本问题主要有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

       1.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是承担着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组织成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管理者是那些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组织成员。现代组织结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属于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分布于更多的职位中,例如在目标管理及团队管理方式中,在学习型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所有的组织成员均参与制定计划和制定决策。据此,现代管理者是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协调组织的人财物力资源,整合他人的行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无论从管理者的传统含义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职能。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所以学生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2.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

       管理学概念中所蕴含的管理的客体是指组织的各类资源,即管理活动的接受者。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间资源。其中除财力资源外,《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最主要的接受者是学生,与其他资源相比较,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学生起着主导作用,是转化其他教学管理客体的关键性资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双主体”论中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物质资源以教材和教学手段为主;信息资源则为教师要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资源不可忽视,教师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也是教育“双主体”论探讨的主要关系。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配置上述各种资源时,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客体。《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目前国内外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一般围绕管理过程(职能)形成课程体系主线,在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过程来展开相应的内容。对初涉管理学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基本原理的抽象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原理与实践的关联性。基本原理是抽象的,不采用大量的例子或案例来解释基本原理,学生必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要求教师有管理方面的足够知识,还要求教师涉猎人文、社会、生物、理化等多方面知识领域,根据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自如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最恰当的知识来解释抽象的管理理论,将管理理论寓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能动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举例的区别在于,举例是为了说明原理,案例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之一——学生,才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课堂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技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著名的管理学者孔茨将管理技能概括为三种,分别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在孔茨看来,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者的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应当集三种管理者身份于一身,同时具备三种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范围

       管理活动要利用管理职能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又称为管理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工作始于上课之前,首先由计划职能开始,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在上课之前就要完成。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织职能体现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领导职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沟通和激励。沟通首先是师生间的信息的交换,教师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如何将“双主体”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形成效果低下的“一言堂”,是领导职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教师在具备前述三种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能产生个人影响力,有助于沟通和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控制职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主要包括上课之前的教学资料的教学计划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信息交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最为重要,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互动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情景式、游戏式或其他形式,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控制和协调,都可能演化成图有虚名的机械过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是控制不可或缺的环节。

      6.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为: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管理过程;了解现代管理实践变化与理论发展进程,理解管理问题的特点,体会管理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学习必备的观察能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锻炼发现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教师切忌自己管理自己,只求进度和效率而不讲求教学效果。

       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准确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从管理组织的变化和管理者现代定位看,与传统的管理者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协调与整合管理客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团队成员,是一个协作者,处于协作的轴心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者、启示者,而不能充当布道者或先知者角色。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应当其冲地培养学生自主性、思考性和协作性的团队意识,通过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将管理学原理的精髓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与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某个原理相比较,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形成是的一种自然的自主行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唤起学生的内心互动,通过学生转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看来,教学内容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一看就懂,用不着怎样学习。教师如果不能起到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启示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教师无用的感觉,产生诸如“即学就忘”、上课“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心态。第一节《管理学原理》课最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用最恰当的技能阐述管理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学习本门课程后可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由备课开始,课堂教学方法是备课时在确定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则应当设计几种教学方法从中选择优。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有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发起讨论加深理解;还有的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或寻找案例来完成。用多元式的教学方法阐明相对抽象的管理原理,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4.分析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统一性

       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团队中的一个成员,职责是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以上三点后,教师的管理技能还要与学生的特点、素质及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必须熟悉管理学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不具备得当的人际技能、不善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不能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教师的概念能力表现为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思维,真正体现“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因此,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与专业知识相比较,方法和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技能,怎样从自己的“一桶水”中给学生倒出来一碗,并让学生真正地汲取消化,需要方法和思想。

       5.善于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调整教学方法、适时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管理思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计划并已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个框架和思路,不能机械性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间的适时互动具有不可重复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教与学中产生“灵感”,都会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头脑风暴”,都会有情绪的涨落变化。教师事先计划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事前行为,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化、或调节的情景。教师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响应程度、学生的表情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利用教学方法,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交互关系。这就是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之精髓。参考文献:

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颖丽,《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5

编者按:绿色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改善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教育的理念下衍生出的“绿色课堂”,以学生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是理想状态中的“绿色课堂”,如何构建“绿色课堂”?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的行动研究。其中,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别呈现课题组《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指标构建,以及从基本要求、关注学生、数学本质、动态生成和追求创新等各个维度对绿色课堂的理解,以飨读者。

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追求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源动力。绿色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改善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1]。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题组进行了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的行动研究,并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改进策略,构建了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框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4]。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的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不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5]。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6],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7]。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分析[8],结合对绿色教育和数学绿色课堂的理解,我们确定了标准研制的“一个理念,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和四条基本原则。

“一个理念”是指“教育要尊重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体验,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和教师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9]。“两个基本点”是指:一要基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要与之相符;二要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不但要符合石景山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实际,还要注意促进和引导其发展。另外,我们还确定了四条基本原则。第一,评价指标的制定要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描述要清楚、确切,涉及的概念、术语和理论要科学,能反映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同时要符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操作程序和测量变量的可观察、可判断和可测量。第二,评价指标的内容要兼顾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基于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有效的预设、启发和诱导等教学行为同样不可忽视。第三,评价方法要兼顾定量和定性结合。定量评价方法可以提高可操作性,但是会忽略课堂教学的细节;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实现人性化的考量,但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可操作性。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评价目的。第四,评价功能要重在诊断和改进。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激励、预测、鉴定、诊断、改进、考核、反馈和管理等。结合行动研究的目标和石景山区数学教育实际需求,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应重在诊断和改进。当然,其他几个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促进个人反思,汲取他人建议,从而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过程与方法

国内外研究表明,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还是“自下而上”的经验归纳,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获得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利用文献分析法和要素分析法,我们首先构建了较为宽泛的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国内外70多个数学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结合数学绿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分析,形成了“四维27项”的较为宽泛的评价标准。其中,“四个维度”是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关注学生和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对102位数学教师、7位教研员和12位数学教育教学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α信度系数为0.953)。结果表明,只需要6个综合因子,就能反映原变量包含信息的89.42%。根据各主要成分的教学含义,结合数学教育教学专家建议,得到主因子的命名:关注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师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和数学本质。另外,教研员和数学教育教学专家访谈结果表明,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具备以下两点:(1)传承性。在突出绿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绿色课堂教学评价要和石景山区以前使用的课堂评价标准衔接,以便于教师和其他评价人员理解和使用。(2)发展性。除了使用量表评价外,还需要增加定性描述和改进建议,以更好地实现诊断和改进功能,促进教师有效反思和专业发展。基于上述结果,对6个维度进行了分解和组合,形成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情境创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课堂文化和教学效果”和“定性描述+改进建议”两部分构成的“八维20项”《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

为了进一步检验《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在石景山区三所学校进行了一个学期(2012.1—2012.9)的旨在试用、研讨和优化指标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总体来看,关于《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的研讨建议,初、高中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专家达成五点共识:(1)评价指标维度需要精简,一般不超过5个。(2)指标内容相关专业术语需要精确化,不要太宽泛。(3)要突出数学绿色课堂的基本特征。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关于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等可以合成一项,要重点突出绿色课堂对学生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充满生命力的和谐课堂文化和中学数学教学特色等。(4)评价指标的定性描述和改进建议部分需要保留,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反思,改进课堂教学,实现专业发展。(5)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旨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最好实行等级评分制,而不是分数评分制。

基于上述建议,对《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包含基本要求、关注学生、数学本质、动态生成和追求创新等“五维16项”的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中,“基本要求”维度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等一般数学课堂要求,保证数学课堂的科学性。“关注学生”维度包括关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关注学生差异等五项。“数学本质”维度包括教师设计高水平的数学任务,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积累,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数学知识理解等五项。“动态生成”维度主要包括内容的生成、方法的生成和情感的生成等三项。“追求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教学实施的创新等两项。

三、《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特征分析

与传统数学课堂评价指标相比,《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较好地凸显了数学教学特色,具有较为鲜明的现代数学教育特征,符合国际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总的来看,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五大特征。

1.中学数学绿色课堂首先必须是科学的课堂

“科学性”是绿色教育提倡的四大教学理念之一,也是实现中学数学绿色课堂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维度就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教学方法的组合与优化等方面对中学数学课堂的科学性进行评价。

2.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关注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表明,数学学习的最本质特征就是通过“数学化”做数学的过程,即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基于个人知识经验的“再创造”过程。总的来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从事的数学活动有两大类:水平数学化活动和垂直数学化活动。《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就非常关注对“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及效用”的评价。首先“数学本质”维度关注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数学学习任务的质量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知识理解的效度;其次,关注数学活动能否有效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联系性,以及是否渗透了基本的数学思想、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等。

3.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重视以数学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林崇德教授认为,思维发展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核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非常重视学生以数学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维度首先强调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一般包括抽象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评价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关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习态度、兴趣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最后,在上述培养过程中,评价标准还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

4.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体现生成性教学

动态生成是中学数学绿色课堂“尊重学生生命价值”的本色表现,主要表现为内容、方法和情感等三个方面的生成。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内容、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动态生成过程中,焕发生命活力,通过数学化活动,学习“活数学”,而不是倾听和记忆冰冷的数学结论。《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主要从内容、方法和情感等三个方面考查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利用相关资源,促进数学教学的动态生成。

5.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追求创新性教学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主要从教学设计创新和教学创新两个方面评价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学设计的创新主要表现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基于学生基础和相关资源,进行创新性教学设计,以更好地实现“四基”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基于该标准的近两年的行动研究表明,基于个人反思,借力同伴互助,通过数学教育专家、数学教研员和同伴的教学研讨,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通过“五个维度”的分析和评价,数学教师能够明确个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别人的改进建议,通过个人反思,获得丰富的教学活动经验和优秀的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基础教育,2004(1).

[2]綦春霞,李文,李孝诚.绿色教育观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进——基于3所初中项目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J].中国教师,2012(9).

[3]綦春霞.让数学绿色课堂提问焕发生命的色彩[J].中国教师,2011(1).

[4]李孝诚,綦春霞.从“为创新设计教学”到“为教学设计创新”——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进[J].数学教育学报,2012(2).

[5]Bright,G.w.&Joyner,J.m.Classroomassessmentinmathematics:Viewsfroma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workingConference[m].newYork: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陈彪,许安富,邱华全.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6

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强的特点,物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应该更加注重方式的灵活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会”;应该更加注重学科的教育性,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得精”。具体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精细备课,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的知识完整、系统、科学、严谨,要求在备好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好学生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教师广博的基础知识,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和现象、设计小实验、讲名人和科学故事等多种方式,让课堂生动活跃、学生“愿意学”。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

灵活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点,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建构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教”字成功,必“备”字先行,备好教材是基础,备好学生是根本,备好教法是关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细备好课,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讲教学,将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物理知识的基础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教学难度较大,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讲解重点知识时,可以采用讲授法,细致巧妙地设计,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得会”。原理讲解细致,公式板书清楚,过程条理清晰,习题精选精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的“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必须通过“精讲精练”让学生坚实地掌握基础性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需求,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源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兼顾教育教学的灵活性。改进、活用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实验实现直观,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在教学互动中,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学方法活起来,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才能为高效课堂注入“活水”。

另外,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能够娴熟地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只有具有较高的教育机智,才能真正把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为高教课堂保驾护航。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情境,把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这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三、精深研究,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越来越高,物理学科科学性高,更加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构建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转化到课堂教学上,把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科学思想、研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不竭动力。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7

关键词:有机化学基础自主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一、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在化学学科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化学学科中教学的难点,但同时,又是化学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科。“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处理好有机化学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因而,如何提高有机化学基础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这一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为广大化学课教师所重视。

过去,许多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规律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往往采取以讲授法为单一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让学生机械重复课堂教学内容,课下不重视教学效果反馈,教师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事。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要求极不适应。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努力转换教学观念,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以来,就需要从各方面努力,加强课程教学规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而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深刻的揭示了素质教育的“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成为近年来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

二、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自主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自主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索近年来一直受到一线教师们的重视,可以讲,自主课堂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但是,从自主课堂教学探索的实践过程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以便进一步提升自主课堂教学的质量。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守旧,制约着主动性教学的效果

受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化学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与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精神相违背,成为推行自主课堂教学实践中重大障碍。“有机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机化学课程与教学中加强科学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对有机化学中科学观念的了解程度及对其教育价值与教育途径的认识不容乐观。”[2]基于对此一问题的认识,要提高有机化学自主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2]

2.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中“本本主义”色彩浓郁

受自身教学观念影响,加之自身又不愿意积极主动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许多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仅仅满足于通过照搬教材内容、机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此以来,化学课堂教学充斥着“满堂灌”色彩,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当然,影响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自主性教学的因素众多,表现出的问题也复杂多样。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契入进行研究,因为无论如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自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自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针对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认真研究之,有效解决之。

1.积极抓变教学观念是提高自主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校和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学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与新教改指导精神相一致的教学理念。观念的更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学的开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环境,他必须依照自己的专业信念,运用教学机智和实施反思性教学;在运用教学机智中提升教学情境适应性,在反思性教学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课堂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形成一种高瞻远瞩的理论视野,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体用思想理论和智力支持。

2.大力推进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有机化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课堂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得以展示的场所,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集中体现的阵地。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分别从不同环节入手,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性办法。首先,教师要善于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语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规划和处理教学教学重难点内动,善于分解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大纲中的规定的教学目标要认真领会,熟记于心,能够将这些教学目标贯彻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并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教材内容,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革新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不失时机的采取案例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体现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教改精神。[3]

总之,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进程,提升自主课堂教学规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努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对于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而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从学生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层面入手,进行全面分析。毕竟,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齐心协力来完成特定的教与学的任务。限于写作篇幅要求,本文仅从教师这一视角分析了提高自主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治办法,并未从学生视角给予重点分析。而且,对如何更新教学理念及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本文也仅从宏观的视野进行论证和分析,这些都不能不说是本文研究之不足。

参考文献:

[1]徐敏.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肖慧玲.基于科学观念的有机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3]杨四耕.自主课堂的要义与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8

综观这本书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编排颇具匠心,课堂案例与理论解说有机结合,既体现了编著者的良苦用心,又有利于阅读者的研究学习。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课堂教学实录之类的书籍,这本书不是课堂实录的罗列,而是课堂案例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该书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每一章各有四节内容,前三节为课堂教学的实录案例,第四节从理论角度对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加以阐述。如第一章中前三节分别运用三个课堂案例,介绍了文本处理的相关方法;第四节从和谐共生教学和树式共生课堂结构角度,进一步从理论上对文本处理的方法做详细的总结和阐述。这样,既有具体实践的示范参照,又有理论规律的总结指导,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广大的一线教师阅读学习,吸收借鉴起来较为便捷。另外,书中共精选了黄老师本色语文的12个典型课堂教学案例,每个课例的后面,都附带了由黄老师本人和其他专家老师撰写的“说课评课”内容,这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课堂的教学设想、课堂组织方式和教学思想以及课堂教学特色等内容。这样一来,阅读者在阅读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就可以直观地学习到黄老师对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处理方法,课堂的组织艺术和构建方法;研读“说课评课”内容,可以结合黄老师的课堂实践,进一步领略黄老师的教学思想,体悟课堂教学的艺术,从而掌握不同文体的课堂教学规律,在研究学习中学会构建自己的课堂,促进自己的成长。如阅读第二章第三节的《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两篇散文一起学习的课堂案例,阅读者不禁会问,执教者为什么把两个文本放在一起学习?通过阅读“说课评课”环节的内容,阅读者就明白了黄老师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试图解决众多老师倍感困惑的时间紧张而课文篇目众多这个矛盾问题,从解说中学习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从根本上说,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二是要有正确的处理教材的策略,分类处理,因文而教。从具体的方法上来看,进行整合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其二,课堂案例中课型多样而不单一,有利于阅读者多方面的学习。

这本书共有12个典型课堂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从文本上讲,既涉及小说、散文、文言文、古代辞赋等文本的课堂教学,也涉及作文的课堂教学;从学段上讲,既有初中的课例,也有高中的课例;既有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案例,也有选修模块的课堂教学案例(如苏教版高中教材选修模块“现代散文阅读”中的《葡萄月令》);既有单篇的课堂教学案例,又有两篇整合的教学案例(如《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从文体特征出发,遵从各种文体阅读的基本规律去设计教学,可以学到教学常教常新的方法,可以掌握小说文本解读的把手,可以学到选修课的教学思路,可以学到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教学方法、“言文”的落实方法,可以学到作文教学中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的一些常用方法。

其三,书中的课堂教学理论建构在实践的基础上,都有案例可循,鲜活易懂;教学方法源于实践,便于借鉴操作,具有可推广性。黄老师的课堂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从学理层面对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提升和总结。读者不仅可以学到黄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体悟到有关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课堂构建的方法。从每一章第四节的系统论述中,我们分别可以学到文本处理的方法,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添加、删减、整合、分解”四种基本策略,教学凭借的作用及其设计,以及作文的共生思想等。从每一章的具体内容来看,从第一章的《我们家的男子汉》案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黄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综合素养的基本定位和‘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基本策略”。从第二章的课堂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黄老9币的课堂教学的理念,那就是“引领学生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精神成长”;从《葡萄月令》的课例中可以学到选修课教学的“要求高一点,容量大一点,活动多一点;专题意识强一点,选择余地大一点,学生自主再多一点,课程个性更强一点”的基本特征。从第三章的文言文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从文体特征出发决定教学内容,如何从章法鉴赏到文化传承上拓宽课程资源,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增加深度和容量”,从而解决“言文”统一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9

一、“本色课堂”:燃起学校课改的希望之光

我校的“本色课堂”建设始于2009年下半年,在校长长期教学改革积淀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提出了“本色课堂”建设的设想,由此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体推进教改的坚定步伐。我们的“本色课堂”建设有自己学校的实际考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基础和背景。

(一)源于对教学本质的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这些都束缚着教师。这导致教学改革虽已多年了,可教学基本是在原地打转;教学中枝蔓丛生不得要领,架空分析、牵强附会;教师一厢情愿地驾驭着课堂,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演变为了一种钓鱼式的发问,导致知识教育的浅表化,思想认识的碎片化。因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育需要“回归本色”,必须“返璞归真”。

(二)源于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色课堂”所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得更轻松、快乐一些,也有利于减负工作的真正落实,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三统一”,即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上课进度、统一的课程考试。这导致学生主体选择性缺失,教师更多地在于强调“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明显偏低,这急需我们正确对待并加以纠正

(三)源于对学校主动发展目标的追求

学校将坚持走平民教育优质化道路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并始终面向最基层、最普通的学生,力争实现“让薄弱学生变合格、让合格学生变优秀、让优秀学生更健康”的办学目标,使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内涵丰富、品质突出、影响力更大的优秀学校。近几年来,我校在推进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校希望通过“本色课堂”的建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在我们看来:“本色,本来的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本色课堂”就是返璞归真、追求课堂教学本来的性质和应有的价值。“本色课堂”不是“以教材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应坚持“校情”与“学情”的统一,“课堂”与“生活”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尽可能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还原课堂“本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色课堂的建构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

一是价值定位:“本色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新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也为“本色课堂”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课堂,将课堂与课程融合,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索与思考,探寻“民主、开放、灵动”的课堂价值取向,建构“自然、简约、高效”课堂,使教学的理念、形式、内容与时俱进,促进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二是目标定位:“本色课堂”应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成人”,而不仅仅是“成才”。我们认为,学生要成才、学校要发展,其关键是要有质量,而质量一定是在课堂,而课堂的建构应该而且必须回归“真本”。通过“本色课堂”的构建,打造优质高效的教学新模式,以此为重点,对课前、课内、课后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改革,努力使课堂达到教师引导有法、学生学习得法、师生关系和谐、目标达成有效的教学状态。

三是主体定位:“本色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具有平等的人格主体,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并彰显学生的主体角色与地位。我们通过“本色课堂”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初步形成以“导学、互学、助学、测学”为要素的“本色课堂”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本色课堂”:课程改革的生态回归

我们提出的“本色课堂”就是在“少讲多学”的理念指导下,大胆创造属于我们的课改革的生态,在扬弃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使课堂回归“真本”,并建构起课堂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路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方面。

(一)避繁就简,返璞归真

“本色课堂”的教学着力点在于教学各环节简洁、紧凑,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高效、有意义的课堂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或样态。教师在其中起调节和把握信息的作用,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迁移和运用”。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褪去传统课堂那些反教育、媚俗的“伪包装”因素,倡导“朴素”的教学,使教育回归其本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颗(育人)心,佐之以最有效的教学辅助器材,杜绝各种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干扰,避免其冲击原本应该静谧、优雅的课堂学习氛围。我们沉稳朴质的教风体现在:一个崭新的课堂形式――马蹄形座位;一种科学的学习手段――小组合作探究;一个课程的关键核心词――问题意识的培养;一个新颖的模式建构――以问题创设和解决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各环节的简洁紧凑,其情感着力点是以“大爱情怀”营造课堂健康生态群,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极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学”,课堂评价的着眼点也坚定地落实在学生的“得”上。

(二)自主互帮,合作探究

我们认为“本色课堂”应该是高效、有意义的课堂,应当实现目标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取向。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教师在其中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才给予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巩固、迁移和运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始终体现自学、互学、帮学和测学。值得强调的是,这是课堂四个要素,而不是四个前后有序的流程。这表明: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去学,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态互相帮助地学。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互助,解放的不仅是教师,更是解除了捆绑在学生身上的枷锁,同时节约了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这样,我们把“教”室变成了“学”堂,促使将“先教后学”调整为“先学后教”;从“示范模仿,讲解接受”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参与体验”;由原来的教师“包办代替”发展到学生的“自主建构”;达到从只重视“知识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效果。我们强调合作探究,反对“暗示性”给答案,反对间接性“提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期间可以是讨论、争辩,可以是亲身试验、有不同的答案,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还原课堂的“本色”。

(三)激发活力,灵动课堂

学生主动参与是“本色课堂”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对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力求将每个知识点的展开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源于实际问题,重在自行探究,止于问题的解决和拓展。融入生活见真情,洗尽铅华显本色。我们认为一堂课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知识的传输,是能力的提升,还是品德的塑造。我觉得,最关键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成就自己。同时,“本色课堂”又是一个有着智慧和灵动的课堂。本色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离不开共同探究。当看到每位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状态;孩子们站在讲台前面,积极大胆地向大家汇报,那才真正是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们提出了压缩教师的讲解,让教师的讲解变得少、精和有效,我们提出“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教师把精力用在选题设计上,把智慧洒在讲评上等一系列要求,逐步构建起灵动开放、活力四射的课堂。

三、“本色课堂”:汇聚学校课改更多的“正能量”

要将“本色课堂”的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制度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制度将引领全校教师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重点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本色课堂”的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互动,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考核评价面向“本色课堂”的导向作用。在考核评价时,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本色课堂怎么说”,而更应关注“本色课堂怎么做”,考核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教学行为、方式、效果等方面的变化。

(二)形成校本研训机制

学校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构建了“以校为本,以研导训,以训促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模式。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凤翔实验学校校本研训规划》,健全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在全校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校本研训的特点。多元化指的是,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多层次指的是,组织结构多层次,包括集体年级学科备课组、集体大备课组、课题研究项目组,这种网络状、全方位、立体式的校本研训机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保证。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篇10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的现代教育基础现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们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思想。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全面开发其潜能的主要阵地和渠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学习者的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而课堂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不断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成了重要的问题。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都集中在课堂,而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40分钟,如何合理利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所学新知识,提高语言的技能,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了所有英语教师和学者探寻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因素

1.教师因素

在英语课堂中,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所以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过关则会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英语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直接会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悉与否也很重要,如果一知半解地去授课,这势必会造成教学失误,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的分析和准备。英语教师的教学态度也会对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地备课上课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会间接地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2.学生因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自身智力,原有知识结构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英语课堂中,如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冷淡,那就很难达到英语课堂教学的计划,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学生自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并且普通班级中学生人数的众多,这就会出现了学生间的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智力好的学生吸收知识较快,也能跟的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3.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因素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适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能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学方法运用的不适当,则会降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也能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这样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前教材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前教材准备工作,即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备课既包括备教材,也包括备学生,备课时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准备课。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地设计教案的每一个环节。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一方面,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课件突显重点、难点。在课件中针对不同的重点、难点要选择不同的且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若能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势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国的英语教学缺乏语言环境这是导致英语学习的困难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英语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课堂中创设语言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这样便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及时反馈

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教学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课堂的评价以激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目的,适当的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元的评价,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地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价。表现好的学生要表扬,“Verygood”“welldone”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要及时鼓励,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保证英语课堂气氛活跃,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题,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诊断,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金燕.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