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核算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4:30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1

一.目的:

为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营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二.定义: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不良事故,是指由于个人原因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度

以及公司规定的会计行为而引起的后果。根据其影响面的大小分为a级(重大事故);B级(一般事故)。

三.不良事故的监督与预防:

1.公司员工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会计行为、有权拒绝办理或予以解决。

2.无权处理的应当以书面的形式向单位负责人或向上一级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的责任和义务。

3.各级领导必须随时对公司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控制和防范,对已发生的事故应及时提报并设法控制予

以解决。

4.每位员工在提交工作报告中如实地反映问题,对造成事故的当事人要提出相应的处罚意见。

5.公司总经理、各相关部门应按照《公司法》、《会计法》及公司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良事

故。

四.不良事故的查处程序及处罚规定:

1.举报或寻查知有不良事故由人事部门纪录并转相关部门查实查实后填表上报(包含处罚意见)由部

门主管审核认定转人事部根据处罚规定进行绩效考评。

2.季度内a级事故发生一次;B级事故发生三次以上,扣除当事人当季绩效奖金;若及时查办上报并采取了

补救措施,则记录在册并在季度绩效考评时适当扣分;若没有及时上报造成事态严重的,则当季业务管理

评分记为零分。

五.不良事故的名称与判定:

1、伪造原始凭证、帐薄、会计资料:

不依法索取原始凭证或设置会计帐薄,致使财务数据失真。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2、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不确定,违反《会计法》造成损失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3、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不一致的,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4、隐匿会计资料:

隐匿会计资料和上级文件精神,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不良事故为B级;造成经济损失的为a级;

5、故意销毁会计资料:

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丢失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6、预算不准确:

预算额与实际差异在30%以上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在10—30%以下不良事故级别为B级;

7、指使强令他人行为:

强迫指使他人意志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不良事故级别为B级,造成经济损失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8、丢失(被盗)现金、支票和印鉴者:

因故丢失或被盗现金、支票和印鉴者,造成影响或损失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9、预测信息不准确:

预测信息不准,导致决策失误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0、挪用公款:

未按规定,挪作其他用途的1万元内不良事故级别为B级;1万元以上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1、职务侵占:

未经他人允许超越工作范围或权限,给他人造成影响的不良事故级别为B级,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不良

事故为a级;

12、泄露公司秘密:

未经公司领导同意泄露公司财务秘密,给公司经营决策造成不良影响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3、账务处理不及时:

工作拖延给公司或他人造成影响的不良事故级别为B级;造成经济损失的为a级;

14、不及时催收发票:

催收发票不及时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5、手续不全,付款造成损失:

手续不完备,不符合《会计法》及公司规定的付款程序,造成经济损失1000元之内的不良事故级别为B级;

1000元以上经济损失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6、违规操作:

不按工作流程程序办事造成损失的,不符合公司规定程序工作的,不良事故级别为B级;造成经济损失的,

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7、贪污公款:

私自截留公款并为己有,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8、私设“小金库”:

隐匿收入或其他业务资金来源不入账,而进行私自存放的,不良事故级别为a级;

19、成本、费用不实:

不按规定处理,该摊销或提取记入当其损益的,没有按规定摊销或提取,致使经营成果不实的,不良事故

级别为a级;

20、财产不实,盘亏或盘盈巨大:

不按《会计法》及公司规定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不及时记账、结账、对帐,为公司造成损失的,不良级

别为a级。

21、渎职失职:

不尽职尽责、、、、给公司带来严重影响或造成经济损失,不良事故级别为a

级。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2

一、核算中心工作职责

1、协助报帐单位编制预算,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配合财政部门做好预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管理好报账单位的各项资金,确保报账单位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2、统一办理和审核报帐单位的财务收支。办理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办理经费的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监督管理报账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严格支出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财经秩序,防止资金的浪费、挪用和挤占。

3、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统一为报账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包括对原始凭证合法性的审核、账务处理等财会事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保证核算操作规范合法达标。

4、统一编制会计报表,为报账单位和各部门提供财务报告,并提供各种会计服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合法、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接受报账单位对会计事项的查询和资金核对等。

5、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的各项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知悉情况。

6、负责报帐单位收费票据的领取、保管、分发和核销。为报账单位保管会计档案。

二、核算中心工作守则

1、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理财,认真履行职责。

2、对在执行会计服务业务中知悉的报帐单位经济(或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3、对报帐单位示意作出不当的会计处理,提供不实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予以拒绝。

4、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直至完善,方可受理。

5、对报帐单位提出的有关会计处理原则问题负有解释的责任。

三、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主要职责

(一)、核算中心主任主要职责:

1、负责监督、指导、管理核算中心的各项工作;

2、组织核算中心人员学习法规制度和业务知识,以及思想教育;

3、负责向主管领导及上级领导报告工作信息;

4、管理报帐单位资金的收取、储存和使用,调度资金;

5、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制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6、负责有关财务审批事项,控制资金的合法使用;

7、熟悉掌握核算中心的运作情况,研究报帐单位的收支政策,并提出优化收支结构的政策性建议;

8、完成本局及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协调部门关系。

(二)、核算中心副主任(兼会计主管)主要职责:

1、协助主任管理核算中心工作,组织学习法规制度、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2、具体办理核算中心的有关行政事务,管理核算中心日常业务工作;

3、负责审核报帐单位收支凭证,以及各项申请、报告和有关财经事项等;

4、负责建立制订核算中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对报帐单位的财务预算和决算的编制进行审核把关;

5、纠正和制止违反财经法规制度行为和不执行预算计划以及违反财经纪律的不良行为;

6、督促检查指导核算中心开展业务工作,确定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分工,指导开展业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7、掌握核算中心的各种信息资料,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核算中心审核员(兼总会计、会计档案、票据、核算系统管理)主要职责

1、协助主任、副主任管理核算中心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法规制度、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2、负责审核报帐单位各项收支凭证、委托单和有关财经事项等;

3、负责监督执行核算中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报帐单位的财务预算和决算的编制进行审核;

4、纠正和制止违反财经法规制度行为和不执行预算计划以及违反财经纪律的不良行为,以及规范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使用和管理;

5、做好票据的购买、保管、发放、回收、核销等工作,负责管理存档的会计档案资料,登记造册,妥善保管;

6、负责计算机录入会计凭证的审核和帐务结账工作,以及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维护工作,确保安全运作;

7、检查指导会计组、出纳组开展业务工作,想方设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8、掌握核算中心的各种信息资料,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核算中心会计员主要职责:

1、严格执行《会计法》,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办理会计业务;

2、负责指导报帐单位编制年度财务预算计划方案,并将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及时汇报,编制各种会计报表、预算报表和决算报表,并对报表的真实性负责;

3、拒绝受理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对不规范的原始凭证一律予以退回更正、补充。对违反财经法规制度的一切经济收支,一律不予受理;

4、负责依照法规在计算机上录入记账凭证,进行帐簿登记工作,正确按会计制度办理核算工作,做到日清月结、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款相符、帐证相符、帐表相符。按电算化的管理规定进行工作;

5、会计年度内保管会计档案资料,负责财务稽核工作;

6、维护财经纪律,监督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对报帐单位的帐务和资产进行核算和监督。认真做好各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报帐单位开展业务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7、为报帐单位提供预算决策,对财务状况进行财务分析,编制分析报告;

8、负责向报帐单位通报财务状况。接受审计、税务机关和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档案资料;

9、完成领导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出纳员主要职责: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规定,根据审核人员审核签章的收付款凭证,进行复核,办理好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任何一切支付,必须以处理完善的凭证为依据。否则,均予以拒绝。

2、登记好银行日记账。对未达账项,月末要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及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不得签发空头支票,不准将银行存款账号出租、出借给任何单位和个人办理结算。

3、登记好现金日记帐,做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收入支出票据逐日逐笔登记帐务,并按计算机管理规定操作。按时记帐、结帐交付单据。

4、做好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保管保密工作,确保流动资金的安全,尽可能减少现金的提取。如因工作不慎而使单位蒙受损失时,要负赔偿责任,遵纪守法,不得挪用、侵占公款,否则依法追究责任。

5、保管好所管印章、空白支票和空白收据等,按银行票据管理办法和财政票据管理规定办事。

6、出纳人员将所有的支出凭证复核,必须是经会计主管严格审核其内容与金额是否与实际相符,单位负责人签字和单位公章是否与印鉴卡相符,查清确认真实准确后方能支付。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3

1.可靠的凭证制度;

2.完整的簿记制度;

3.严格的核对制度;

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

5.科学的预算制度;

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

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 

 

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核算的体制;(2)主要会计政策;(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6)会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2)货币资金管理;(3)往来结算管理;(4)存货管理;(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6)固定资产管理;(7)在建工程管理;(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9)其他资产管理;(10)销售收入管理;(11)成本费用管理;(12)盈利及分配管理;(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作出规定);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3.会计稽核制度;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作出集中的规定);5.财产清查制度;6.财务分析制度;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8.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4

一、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中心的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一些单位的核算中心隶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就要受到财务管理部门的影响,体现财务管理部门的意图,这样容易形成财务管理部门代替核算中心行使职能,违背了核算中心成立的初衷,形成产、供、销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核算中心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职能划分不清,不利于企业内部的控制和核算中心职能的发挥。

2、核算中心在核算范围的确定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核算中心都隶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核算中心的核算范围大部分也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确定,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只将一小部分固定性支出(如人员工资、电费、电话费等)纳入核算中心核算,而将一些灵活性大的支出(如业务招待费、企业教育培训费等),留到财务管理部门,发生业务时,核算中心的所属单位再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处理业务,使核算中心不能全面核算所属单位部门的财务事项,而只核算其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核算,核算范围的划分既没有按照核算单位划分,也没有按照核算费用划分,甚至有的财务管理部门直接把计划留一部分,只下达一些固定性支出的计划,其它的酌量性支出,直接留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形成一个单位在两处核算费用的现象,给企业管理者对所属单位的监督、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

3、核算中心的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核算中心是将企业所属单位的财务及银行账户撤销,统一纳入企业的核算中心进行核算,所属的单位较多,如何快捷、准确、明析的提供有关的财务信息,充分发挥核算中心的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也是强化核算中心管理的重要问题。

4、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造成会计管理职能难以深入,虽然强化了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但弱化了会计管理职能。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加强对所属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1、成立总会计师领导下的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将管理职能与核算职能分开,使财务管理中心侧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侧重实际核算。为了能从源头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中心主要职能是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的分析,制定各项成本计划和产品的销售价格;通过对资金使用效果的分析,进行企业资金的筹集,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等,而核算中心则主要是对会计事项进行核算、监督,并执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以及成本计划和产品的定价。由总会计师直接管理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执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制度、办法,以及执行企业的各项计划和产品定价,这样既有利于规范核算,又有利于对各部门的监督和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并做到各项计划的制定和计划执行的分离,更加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核算中心职能的发挥。

2、建立由总会计师或企业的管理部门确定核算中心核算范围的机制,保证核算范围的相对稳定。在核算中心的核算范围确定上,应该由企业的管理部门或总会计师进行确定,而不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确定,同时企业管理部门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以方案或制度等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核算中心的核算范围,并保证核算范围的相对稳定性,使核算中心的工作有所依据。

3、规范核算中心的业务,强化内部管理,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的制定和执行应分属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起到监督、制约作用,使预算更加具有客观性。(2)加强费用要素管理。建立工资管理台账,在工资费用发生时同事登记各部门的人员变动和工资额的变动情况,本月发生的工资情况与上月的工资情况对比,如有不同,分析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形成台账作为今后管理的依据,使工资管理规范化,加强工资的事前监督。建立办公用品备查账,监督和管理办公用品的采购和使用,在各部门采购消耗性的办公品到核算中心报账时,同时要提供一份与所报办公品名细相同的采购名细表,核算中心审核完毕后,分部门建立办公用品备查账,下次发生时,在审核办公用品的采购是否合理时,同时与办公用品备查账进行对照,看是否有突击采购,虚开发票的现象,同时也从数量上对单位使用办公费用品进行监督,促进各部门例行节约,避免各部门大量采购办公用品的现象的发生。(3)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建立一套由总会计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财务核算中心、各部门领导、部门报账员共同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第一,各部门实际发生业务的相关票据费(各部门领导审批后)各部门报账员(提出费用支出有效发票)――核算中心主任――核算会计(审核、填制凭证)――综合会计(审查、复合)――出纳员(审核、支付)――各部门报账员。第二,应收、应付款项的核算:部门领导(审批)――财务主管领导或总会计师(审批)――财务主管部门(审核)――核算中心主任(审核)――核算会计(审核、填制凭证)――综合会计(审查、复合)――出纳员(审核、支付)――部门报账员。

4、核算中心内设财务稽查人员,负责对大批量的采购进行核查和对金额大的资产购置进行认证,加强财产物资的管理,避免资产流失与浪费现象的发生。并对各单位实物资产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对往来款项也要及时清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合理回报

中国民办高校近年来迅速发展,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名单(截止到2013年6月21日)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高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约占20%。随着民办高校数量和规模的急剧扩张,其会计核算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既阻碍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也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构建我国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迫在眉睫。

一、我国民办高校运用会计制度的现状

1、民办高校的会计特征

(1)民办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我国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说明所有的高等学校,是一个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

(2)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非财政性。我国2002年12月28日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表明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不是国家机构,办学经费不是国家财政性经费。当然,近年来,政府开始向民办高校划拨少量的财政性资金,以补助其开展高等教育活动。但是,这种补助仅仅是开始,而且规模不大,在办学经费支出中比重很小。

(3)民办高校办学主体非政府。民办高校的出资人不是国家机关,因而民办高校不属于事业单位,应该归入民间非营利组织。

2、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选择

民办高校应该采用何种会计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没有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从海南省民办高校的调查中发现,2005年以前,在实践中民办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大体可以分为:一是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二是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三是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待学校会计制度》相结合运用。另外,也有属于上市公司控股的民办高校套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的。由于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就造成民办高校在财务治理上的不科学和不规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导致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难以到位,税收关系调理不清,不利于对民办高校资金治理、使用的监管。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和高校财务制度大多以财产的公有制性质而设立,强调预算管理,突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功能,不能体现民办高校投资主体的知情权以及成本核算、营利等问题,影响了民办高校出资人的积极性。

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该制度的颁布实施,首先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会计制度的现状,解决了民办高校适用的会计规范问题。

2005年,《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开始执行。海南省除属于上市公司控投的民办高校外,其他民办高校开始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但该制度适用于普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并非针对于民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在执行此制度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民办高校会计核算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清晰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基于非营利性质,未设置所有者权益,只设置净资产账户,并将净资产划分为非限制性净资产与限制性净资产。这样的设置不能满足民办高校资产的来源,民办高校的资本大部分是办学者出资的,这部分出资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因此,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后,会计核算上就不能体现产权关系,使得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清晰。特别是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表的设置,只反映净资产,不能体现办学者的出资信息,办学者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出资全部公益化,不利于出资者继续出资。

2、《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范的核算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完全规范民办高校经济事项

(1)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对教育单位的教育经济行为反映得不够直接。在收入和支出的会计科目设置中没有体现教育特征的会计科目。

(2)政府补助核算。《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设置了“政府补助收入”科目,核算的内容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因为政府拨款或者政府机构结余的补助而取得的收入,但并未规范这些补助收入的计量。民办高校取得的科研经费、教育补贴经费及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给予的示范实训室建设经费等,这些补助有的是收益性的,有的是资产性的,还有的是收益与资产相结合性的。对于收益性的可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范处理,记入当期的净资产。但对于资产性的却不能一次性记入当期净资产。例示范实训室建设经费,形成的是固定资产,这部分固定资产后续如何计量,提不提折旧,是一个困扰会计管理工作的会计核算问题。这里没有一个规范的会计政策,实务中现在也只能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来核算。

(3)民办高校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本制度规定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学等。民办高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可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同时具备的特征之二是资源的投资者向该组织投入的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而《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民办高校的出资人是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将合理回报限定在“不得高于其实际出资额商业银行当年长期贷款利息的200%”。《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不求回报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合理回报之间相悖。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规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同时具备的特征看,民办高校不具备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征。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五十一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些规定就给民办高校定了性,即使民办高校取得了合理回报,也是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的非营利组织。我国民办高校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民办高校只能选择《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也没有疑议。《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上位法,两者谁服从谁是非常明显的。在会计核算上,民办高校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如何核算,如何报告,没有统一规范,这样的财务报告就不是很规范了。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过分淡化对税金的核算。事实上民间非营利组织除了非营利收入外,还应有营利收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非营利组织是或不是纳税人,而必须根据有关国家税法规定来正确核算税金。民办高校教学、科研与后勤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其目标不同,资金运动的性质也不同,因此在税务的处理上也是有差异的。在民办高校会计核算中,尽管税金不是主要的支出,但税金与费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没有规范税费的核算,因此民办高校缴纳的一些税金在会计核算上就没有统一的核算。从调研的样本来看,民办高校对于缴纳流转税有的计入业务活动成本,有的计入管理费用,有的计入其他费用等,五花八门。另外,在会计实务中对于民办高校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民办高校的企业所得税如何核算,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置所得税费用会计科目,在业务活动表中也没有设置所得税项目。事实上,民办高校有些收入是属于所得税范畴的,对于民办高校缴纳的所得税是在业务税金中核算,还是单列所得税费用,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

3、《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报表体系不能体现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成果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不能体现民办高校真正的财务状况。如只设置了净资产,没有设置净资产中出资人的资本金。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业务活动表不能体现民办高校的业绩成果,其业务活动表在最后反映的是本年的净资产变动额,报表过于简约,不明晰,不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解读。虽然民办学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作为核算国家公共资金的事业制度都明确反映结余,难道民间资金反而不应反映结余。任何一个组织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作为会计核算应该明确反映结余,这有利于一个组织衡量自身一个会计年度的业务状况,也有利于管理部门评判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宗旨、营利性。

三、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建设

上海、江苏、河南等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相应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会计规章,制定了本地的《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如《海市民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及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制度》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以规范民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这些制度的出台和施行为其他地区对加强民办高校会计核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结束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严重滞后的状态。但民办高校目前却没有国家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规范民办高校的财务与会计,使其健康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设思路

(1)以现行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民办高校的特征制订民办高校会计制度。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民办高校管理和学校财务管理的法律和规定,为研究和设计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主要有: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0年国家颁布的新《会计法》;2012年12月18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04年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法规和规章虽然有些比较原则,有些不是针对民办高校的,但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和精神是设计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重要依据。

我国民办高校近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办高校资金运动与财务管理上的一些特征。业务活动具有与公立大学相同的核算内容,基础业务上可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做到与公立大学财务信息的相对可比性;民办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后勤社会化。如食堂、学生公寓、医疗、卫生服务等都引入社会资金,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应考虑这一特征;民办高校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民办高校经费全部自筹,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多数民办高校建立了财务约束机制。在经费安排上坚持以教学发展为中心,主要经费支出包括教学科研经费、公用支出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民办高校注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全国大多数民办高校一般是按二级学院或系部进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严格控制一般管理费用支出,节省经费开支,部分学校还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人才培养成本。民办高校会计监督社会化。多数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企业化的产权分离,民办高校规定财务决算须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确保会计报告公允、真实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民办高校引入了经营学校的理念,注重效益的评价,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2)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于公办学校,应当充分体现“民办”的特点。民办高校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又具有一定产业属性的实体,在会计制度设计上,应引入企业核算的相应内容,在办学成本核算和净收益的分配上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范,注重可操作性。

(3)借鉴国外私立大学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在私立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印度等都用法规形式确定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资助。在会计核算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如1971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学校法人会计基准》,对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作了具体规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值得借鉴。

2、《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基本特点

(1)明晰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民办高校财务制度》对学校的净资产进行分类,引入资本金概念,将学校净资产分为投入资本、教学基金和专用基金三类。投入资本为办学者原始投入的资金(资产),属办学者所有;教学基金和专用基金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资产增值,属学校所有。通过对学校净资产的划分,规范办学者与学校的经济关系。学校撤销时,办学者的投入资本可作为返还出资者原始投入的依据。

(2)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民办高校作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实体,正确核算办学成本及费用,应将收益正确地划分当期收益与预期收益。因此,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根据民办高校资金运动的特征相应引入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业务收支结余、净收益分配等会计科目,由于教学学年与会计年度的不一致性,将学年学费收入在两个会计年度间合理划分。同时,对民办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及时反映民办高校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情况。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按固定资产的特征选择折旧方法,使耗费的资产得到及时补偿,使其会计核算更为科学、合理和稳健,有利于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3)允许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应规定办学者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核算办法。规范学校净收益分配,民办高校净收益的分配原则是优先考虑学校的未来发展,其次才是办学者的回报。首先计提一定比例的发展基金;其次给投资者合理回报,合理回报“不得高于其实际出资额商业银行当年长期贷款利息的200%”;再次将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事业发展和弥补以后年度的收支差额。净收益额为零或负数的,不得分配出资人投资收益。

(4)正确区分和核算费用支出。《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中的费用支出应当按照其功能分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可以将业务活动成本分设为教育业务活动成本和科技业务活动成本。教育业务活动成本,是指民办高校为了实现其教育业务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科技业务活动成本,是指民办高校为了实现其科技业务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

(5)建立适用于民办高校的财务报告体系。民办高校财务报告体系应反映民办高校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成果及现金流量和出资人变动等财务信息。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出资人、教育行政部门、捐赠人、学生及家长)等的需要。

在制定《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民办高校财务制度》,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亲属回避制度、预算审批、备案制度、人员经费支出控制、会计报表编报等作出具体规定。

四、结语

民办高校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与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民办高校财务制约机制,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使民办高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民办高校有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对规范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莉: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2(6).

[2]王大勇、魏锡政、吴永立:完善我国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

[3]王红梅:民办高校财务会制度改革建议[J].国际商务财会,2009(11).

[4]陆建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J].会计研究,2004(9).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民办高等教育

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变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学校的教育科研任务展开,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有机统一。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各民办高校管理者克服各种困难,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民办高校在管理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出资方式不够规范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但是,我国民办高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并没有严格遵守该规定,投资办学者出资方式并不规范,也未严格落实法人财产权。学校投资者不同程度地存在未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的情况,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一边办学,一边用收取的部分学费投入学院的新校区建设,例如某学院账面实收资本5713万元,实际出资4458万元,以办学结余方式转入1255万元;另一学院以股份制方式吸收教职工入股2929万元,其中1000万元由办学结余配送。我国部分民办学院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学校的办学士地、房屋产权等仍在投资者名下,未过户到学校名下。原因主要是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均采用先筹后办的方式运作,在尚未正式批准建立之前由于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地方政府认定学校无权征用土地,于是在当地合资或新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以投资公司的名义作为征用教育用地的主体,因此土地证及房产证均在投资公司名下。由于过户环节发生的契税和营业税达到投资资产的7--8%,一般民办高校资产过户大约需支付1000-2000万的过户费用,所以民办高校资产过户成本很高,且办理过户手续非常繁琐,这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的资产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未落实法人财产权。

(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不仅学校的办学经费完全来自收取学生及其家庭的学杂费等,而且学校基本建设费的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也来自收取学生及其家庭的学费。民办高校过分依赖学生学费的情形给学校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一是办学经费的多少随招生情况的好坏而波动。每当生源充足时,办学经费就相对充裕,一旦生源不足,学校的发展就举步维艰。二是由于过分依赖学费,学校没有其他稳定经费来源,使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办学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三是生源受学费的限制。我国民办本科的学费普遍偏高,这就必然成为一些学生的限制条件。学校为了多招学生,必然放松对学生的素质条件要求,这也是造成民办高校生源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目前,一些民办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向银行大量举债,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教学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及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贷款投资回期周期长,很多资产利用率低,一旦生源不足,收入在扣除正常开支后将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就会使学校发生财务危机,导致学校破产倒闭。

(三)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现阶段,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是参照执行教育部和财政部针对我国公办高校颁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有一些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的,仅有少数民办高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组织会计核算。民办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优势是能够简化会计核算工作,便于学校的财务预算与实际的收付情况对应起来。但是,采用该种基础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不利于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准确计算生均培养成本,进而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以及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二是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校的经济效益,而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合理的收支结余和资金回报;三是不能准确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隐性债务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这不利于民办高校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和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四是由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时学校购置设备实行实报实销,使用时不核算成本,所以不利于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些部门热衷于采购设备,但不重视保养维护设备,甚至各部门重复购置。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私立大学均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我国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借鉴国外著名私立大学的做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组织会计核算工作。

(四)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民办高校推行预算管理,有利于学校明确定位,可以促进学校规划工作的丌展与完善,增强学校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问的合作与交流,减少冲突与矛盾;提供学校绩效的评价标准,便于考核,强化内部控制。但是,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管理体制滞后,学校实施预算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预算编制缺乏学校整体战略的指导。第二,预算经不起市场检验。一些民办高校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抓住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以公办事业单位的心态搞预算,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收入预算不考虑生源风险,使很多预算指标与外部环境不适应,难以被市场接受,所以也很难有效实施预算制度。第三,预算与实践活动相脱节。

二、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分12章、68条,从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内容,强化了财务管理措施,严格了财务管理权限,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面发展,同时也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指明了方向。

(一)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财务的任务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第九条规定:“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第十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与原《规则》相比:一是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更加强化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二是根据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提法,将原“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改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三是进一步明确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预算调整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而不能仅由主管部门审批。

(三)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六十六条规定:行业特点突出,需要制定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则制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对经费来源完全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建议采用收付实现制,除此之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更加准确真实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有利于实行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及时揭示财务风险的需要。

二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规范核算内容。新《规则》为了全面反映资产总量信息,完整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在资产分类中增加“在建工程”,并明确了在建工程的定义和管理要求;为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流动资产分类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按照2011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规则》对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一是将原“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二是将原“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三是将原“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四是将原“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四)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财务报告的概念作了调整;对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两张主表;在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上增加了“结转”、“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考评”等情况;四是对财务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部分调整,取消了“经费自给率”指标,增加了“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均基本支出”两个指标。

(五)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

要建立健全了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要求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机制。实行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制度。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并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7

一、“两制结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积极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结合,落实好中央、省厅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的同时,又体现出我市的特色。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保留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集中核算、间接监管为补充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职分离,又协调配合、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内控规范,使之成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防腐倡廉,提高效益的新型运行机制。

二、“两制结合”的主要原则

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以建立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模式为目标,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形成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平台,积极稳妥,分步过渡,结合实际妥善处理好结合过程中的机构调整、人员安排、业务衔接等工作。

2、“单一账户、日终清零”。对所有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各项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运作,并于每日终了及时与人民银行进行清算,保证零余额账户的余额日终为零。

3、“提高效率、方便用款”。在保持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置支付程序,简化手续,合理安排人员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单位用款。

4、“强化监督、确保安全”。增强财务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使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得到有效的监控。并按照“金财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为推行“两制”有效结合提供技术保障,确保资金安全。

三、纳入改革的单位范围

实现部门预算改革及已实行集中核算的预算单位。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前期国库集中支付试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市当前财政工作特点和实际,进一步深化“两制结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整合

机构更名

在单位原有人员编制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将“市会计委派管理中心”、“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按省厅统一要求,合并更名为“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统一名称对外开展和联系工作。

职能整合

将会计委派管理中心原有的集中核算、审核、监督职能与国库集中支付职能予以有效整合,在业务上实现无缝衔接,并相应调整各科室职能。以“前台收付、后台核算”为主要模式,实现三个有效结合:国库支付和集中核算有效结合,集中监管与间接监管有效结合,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有效结合。为强化国库收付职能和财政监督管理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

科室设置

在原已批复设立的行政核算科、事业核算科、管理科、综合科与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设立的审核科、支付科、会计科基础上,另根据工作需要,拟增设信息科。

整合后的科室职责

1、审核科:主要负责指标及用款计划核对工作;负责受理各单位原始凭证、拨款单,依据相关法律、制度、规定等审核原始凭证、拨款单、报账单等工作。

2、支付科:主要负责管理市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及总资金账户;管理预算单位的预留印鉴;根据审核科审核后的原始单据,办理支付业务。

3、会计科:主要负责资金总账户的资金出入登记和“中心”总预算会计、津贴补贴专户资金核算及账户管理工作;负责财政资金的对账工作;协助国库科做好财政资金收支测算、统计工作。

4、行政核算科、事业核算科:主要负责对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并实行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负责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未进行集中核算单位的财政授权资金的追踪问效及按照文纳入间接监管的二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5、管理科:主要负责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万元以上维修、工程项目决算审核、重点工程监管、公务用车修理现场鉴证和结算价格审核工作。

6、信息科: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建设、系统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负责搜集各类规章制度;组织业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办法、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中心”各类财务信息统计汇总、加工处理,为财政制定合理支出定额和细化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依据。

7、综合科:主要负责“中心”内部党务、政务、财务、事务及对外综合协调工作。

(二)按照《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收付程序。

第一、“两制接合”后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单位账户设置情况

在改革初期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及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总资金账户、过渡账户并存。

建立市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按照《市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清理预算单位的所有账户,将改革后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作,同时财政局在人行景市中心支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清算备用金账户、特殊性专项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等。

对暂未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账户管理:

1、已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由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统一开设总账户,取消各单位银行账号,在总账户下为各单位统一开设分账户,预留单位印鉴,实行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统一结算的管理制度;

2、非集中核算单位,暂保留单位原来账号,作为过渡账户,以核算原账户结余资金及往来款项、非财政性资金。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相应取消各类过渡性账户,预算单位的所有资金将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实现由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所有政府性资金的收支,并通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处理日常支付和清算业务。

第二、支付系统指标管理程序。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由市财政局预算科直接导入支付系统。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的基本支出指标、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指标及年度执行中的调整指标,由市财政厅相关业务科室根据部门预算草案和支出调整情况进行指标细化,并导入支付系统。纳入预算的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指标、预算外资金指标由业务科根据部门预算草案和单位收入缴库情况进行指标细化,并导入支付系统。国库科依据批准的部门预算,将分部门、分基层单位、分预算内外、分类、款(项)的预算指标,在扣除现行拨款方式指标后,传送“中心”审核科作为其控制支付的依据。

第三、用款计划管理程序。由基层预算单位录入用款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财政局国库科初审、终审后下达。“中心”审核科依据批复的财政直接、授权支付季度分月用款计划,作为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下达授权支付额度的依据。

第四、支付拨付程序:

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资金拨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提出支付申请,经“中心”审核科审核无误后,到“中心”支付科办理直接支付。由“中心”支付科向银行发出支付令,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与国库单一账户或非税收入财政国库专户进行清算。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向财政国库科申请授权支付的月度用款额度,经批准后,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限额内向银行开出支付令,银行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并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清算。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结算,主要通过转账方式进行。预算单位需要现金支付时,可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从“单位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

3、特设专户的支付。根据支出类型,按相关程序办理预算外资金的支付,逐步比照上述程序实施。

对实行集中核算,在“中心”开设分户管理的资金拨付程序:

支出经“中心”审核并加盖“中心”印鉴后,单位到银行办理相关结算手续。

对不实行集中核算,其在保留账户上的资金拨付程序,仍按单位原来模式运行。

(三)“中心”对财政支出的管理模式:

1、支付方式的确定:

(1)财政直接支付:对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大宗物品与服务采购、大型修缮、大中型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等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通过转账方式进行。

(2)财政授权支付:对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含在规定限额内允许预算单位提取的现金)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授权支付可逐步取消,全部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其中单位的零星小额开支,则实行“备用金”核算制,由“中心“根据各单位的情况,核定备用金额度,单位在额度范围内,自行开支,按规定予以报销。

2、审核权限的确定:

(1)对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且实行集中核算的单位,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单据全部纳入“中心”审核。

(2)对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但不实行集中核算的单位,直接支付审核仍由“中心”审核科审核;授权支付除工程造价、公务用车参照景会管[2006]6号、景财办[2005]7号文由“中心”审核外,其余支出由单位自行审核。“中心”将借助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查询功能,构建“监控—核查—反馈”的动态监控机制,并对其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进行实时监控,加大对单位财务监管与服务,保障财政资金的规范运行。

3、“中心”业务操作主要模式。

业务操作以“前台收付、后台核算”为主要形式。

前台收付—对财政资金的收付业务,通过国库集中收付网络平台进行集中收缴和支付。收入按规定的缴库方式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按审核无误后的原始票据、合同文件等,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

后台核算-财政资金在前台收付完毕后,由后台核算部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台核算部门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模式,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

(四)纳入“两制结合”改革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

应预算单位及审计、监察、税务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查账的要求,也由于“中心”办公用房紧张,历年滚存的会计档案难以存放等一系列问题,决定对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历年会计档案退回原单位管理。考虑会计核算的特点与会计期间的年度性,对当年会计资料仍由“中心”统一保管,会计年度满三个月后退回单位保管。各预算单位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五、配套改革措施

为尽快在我市全面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集中核算、间接监管为补充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两制结合”改革部署下,密切配合,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进一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

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学合理地反映各类财政收支活动。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细化预算编制,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创造条件。

(二)修订、完善配套制度和办法。

首先制定《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档案移交管理办法》、《财务间接监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保障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第二对支出标准滞后于现实的情况,结合我市经济状况,制定相应对策与办法。对一些不宜行文的,通过制定内部参考规定,统一工作规范。

(三)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首先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结合银行账户年检,搞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清理和撤并,建立健全预算单位银行开户财政审批和备案制度;第二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通知》(财办[2006]12号)的要求,加强财政资金专户的国库统一集中管理,各类财政资金专户的开设,需经同级财政国库部门核准后办理,凡未按规定程序开设的财政资金专户,一律撤销;第三按照同类专户归并原则,对属同一性质或相似性质的资金专户予以合并,进行分账核算。逐步实现财政资金专户的“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统一调度”。

(四)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围绕“金财工程”大平台建设和“两制结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完善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会计核算等为核心的财政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推进现有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成覆盖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联接财、税、库、行相关部门和全部预算单位。为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拨付效率,推进财政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及其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内部制约机制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责任分工、加强监督约束。要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不能出现违规兼岗的情况;规范资金流转程序,资金拨付、账务处理、印鉴管理、资金调度等,一切按章办事,讲求程序。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六、改革的实施步骤

两种制度结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以点带面、自上而下、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方法进行。具体步骤:

(一)成立“两制结合”改革组织领导小组。为加强对“两制结合”改革的领导,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刘朝阳任组长,舒超英、章志昌、万金华、陈庆宁、吴黎明为副组长,国库科及相关业务科室科长、“中心”正、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为成员的市“两制结合”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雷希如任办公室主任。各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积极支持,主动配合,认真、及时地解决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市“两制结合”改革圆满成功。

(二)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办法,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三)国库集中收付工作进一步扩面,由原来的民政、计生委两个系统增加8个系统,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具体名单:市委、市政府、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供销社、市规划局、市农业局。明年拟扩面50%,二零一零年争取全面铺开。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8

关键词:高校会计委派制;会计核算中心模式;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0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经济呈多元化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许多高校由传统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步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两级财务管理的模式发展[1],学校赋予了校属二级单位更大的财务管理自。这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如校级目标与二级单位目标游离,学校层面的全局观念被淡化;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力量薄弱,制度保障缺失,内部控制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等。高校会计委派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试行办法,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高校两级财务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根据2012年教育部财务司《关于对直属高校会计委派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提要,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会计委派制主要形式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提出推行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委派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组织和管理办法。

一、当前高校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会计委派实施的主要形式

从各高校近几年来实施的情况看,由于管理范围和特点不尽相同,会计委派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委派形式。委派主体为学校,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以校方代表身份进入校办企业、集团公司,对校方负责,独立行使财务管理监督权,列席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决策提出战略性意见,实施控制职能。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的工资、津贴及奖金由学校统一管理和发放[2]。

2.会计主管委派形式。委派主体为学校一级财务机构(以下统称学校财务处),学校财务处将会计主管派驻二级单位,职务任免、职称晋升、人事档案等由学校相关部门管理,工资、津贴及奖金由学校统一管理和发放。但受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和二级单位双重领导,接受双重考核[3]。

3.会计集中办公形式。这种形式是指成立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对那些与学校财务收支口径相近或基本一致的二级核算单位,由学校财务处根据收支预算,指定某一会计人员负责一个或几个单位,比照学校的相关财务管理规定,进行会计核算[4]。

(二)高校会计委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派会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委派的会计主管受一级财务机构和二级单位的双重领导,需要同时对一级财务机构和二级单位负责,由于委派主体与被委派的单位之间有可能出现出发点不同,利益错位的情况,客观上导致委派会计职责权限难以明确,致使委派的会计人员陷入两难境地,有可能造成其难以坚持原则或者因“外来者”被架空,从而使委派会计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

2.委派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实施会计委派制,委派的会计人员虽然受被委派单位控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但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委派会计人员与被委派单位处于同一环境,更容易被同化,在利益驱使下,会出现有违学校利益等丧失职业操守的可能性,从而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达到会计委派的目的。

3.不利于学校资源整合和资金统筹调配。由于二级单位会计机构分散,增加了学校财务管理人力、物力成本,同时资金分散,难以统一调配。

二、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模式

针对高校两级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委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对校属非法人独立核算单位,推行会计核算中心模式。

(一)会计核算中心模式

会计核算中心模式,即对校属非法人独立核算的单位,如后勤集团、独立核算的二级学院、科研单位、校医院、工会及其他非法人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在保证其资金所有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财务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管理办法,非法人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不再设立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不开设账户,其具体会计业务在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中心隶属于学校财务处。由学校财务处对委派会计人员进行统一委派和管理。对规模较大的非法人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如后勤集团、校医院、业务量较大的科研单位等,根据其规模和业务量,设置相应的委派会计职数并指定一个会计主管;对业务量不大的二级单位,可以委派一个会计人员负责一个或几个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委派会计人员参与被委派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承担被委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和监督被委派单位的经济活动,代表学校履行财务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受学校财务处和被委派单位的双重领导,接受双重考核。其他需要记账的附属机构,也可由会计核算中心记账。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组织和管理

1.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核算中心和非法人独立核算单位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规范二级单位的经济行为,避免委派会计人员因“双重领导”而陷入两难境地的局面,从制度上为会计核算中心模式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2.会计委派人员的选聘与任免。根据委派会计岗位特点,确定会计委派人员的选拔条件,按照公平、公正、德才兼备的原则择优选拔,公开任用,竞争上岗,以保证委派人员的质量。委派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在会计岗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学校正式工作人员;第三,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第四,与被委派单位之间,符合有关回避制度;第五,会计主管人员必须具有财经本科以上学历和会计专业中级以上职称[5],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委派会计人员在委派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取消委派资格,予以调离或免职:工作中因失职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或学校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违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私设“小金库”,的;私自享受被委派单位待遇和向被委派单位索要钱物的;年度工作考核不合格,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不合格的;因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委派会计人员还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以克服和避免因会计人员与被委派的单位之间长期相处而产生的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导致的道德风险,防止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3.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根据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范围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委派会计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必须履行的义务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的经济政策和财经纪律,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二是热爱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被委派单位的工作纪律,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参与被委派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核算工作;四是为被委派单位在制定发展战略,分析评估风险,作出经济决策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和财务可行性论证,扮演好关键的助手和参谋的角色;五是代表学校监督被委派单位国家财经法规执行情况,对被委派单位违反国家财政、税收、财务等法律、法规、制度和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和浪费的行为,委派会计人员有权制止或纠正[6]。会计主管人员还应履行以下职责:根据国家财务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结合被委派单位的客观情况,拟定被委派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经被委派单位领导讨论批准后,报校财务处审核、备案;参与被委派单位预算、决算以及分配方案的制定;定期或根据学校财务管理需要向学校财务处提供被委派单位的财务报告,并对相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参与被委派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对财务收支的重大项目,要与被委派单位相关领导人联签;审查被委派单位对外合作的可行性报告和经济合同;向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定期汇报被委派单位财务状况并适时汇报重大的财务事项;负责组织配合其他部门开展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财务再监督机制;履行学校财务处赋予的其他职责和权限。

4.被委派单位的职责和权限。被委派单位的职责和权限有三: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经工作,对本单位的经济决策和财经行为独立承担经济责任;支持会计委派人员主持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保障委派人员依法正确行使职权[7];考核委派人员的工作业绩。

5.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学校制订科学的考核办法,根据委派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确定其业绩考核标准,对委派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重点从委派会计的工作态度,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职业道德履行情况,工作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由被委派单位和校级财务部门对委派的会计人员共同进行考评,二级单位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核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学校财务处考核侧重于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职业道德履行情况,管理工作完成情况,考评后形成对其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并形成书面考评结论,作为奖罚、职称评定、职位调整的依据,以促使委派人员兼顾好财务监督和服务的关系。

6.委派会计人员的经济待遇。为了使委派的财务人员确实能担负起代表学校履行财务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由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享受学校财务处会计人员同等待遇。其中,经营性单位委派人员的工资、奖金、职工福利及相关费用按照“谁用人,谁负担”的原则,按经营性单位同级工资待遇及收入分配情况计入经营性单位管理费用并返还学校[6],由学校人事劳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冲抵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支出。委派人员不再享受被委派单位的其它任何待遇。

7.委派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委派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国家财经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等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从容组织开展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综合能力,保证会计委派制的顺利实施。

(三)会计核算中心委派制模式的优点

会计核算中心委派制管理模式有如下优点:

第一,在对各自拥有资金的支配权和所有权的前提下,校非法人独立核算单位的资金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有利于加强对二级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有利于规范各二级单位的经济行为。第二,撤销部门自行开户而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户,有利于学校整合资源,统筹调配资金和对资金的管理。这一点对于目前负债运行的高校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会计人员从各单位划分出来,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有利于改善委派会计人员因受校一级财务和被委派单位双重领导而导致的两难境地,避免委派会计因属被委派单位“外来人员”,而容易被“架空”的现象,或者被“同化”产生的职业道德风险,有效规避委派会计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第四,委派会计人员集中办公,有利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共享会计信息,交流财务管理经验,避免二级单位会计人员由于知识能力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而出现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和资金管理混乱的现象。第五,被委派的财务人员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有利于财务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能有效节约会计成本。第六,有利于规范和加强校属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校属二级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学校会计监督机制,保证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结论

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委派制管理模式是以“二级单位资金所有权和财务自”不变为前提,以“人事统一管理”为框架,以“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为主线的财务管理模式,它可以有效避地免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下“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端。这种会计管理模式搭建了一个兼顾学校整体目标和二级单位局部利益的平台,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委派会计在履行岗位职责时,能够摆正位置,既不因职权的独立性而干预二级单位的自主经营,也不因片面强调服务而放弃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真正做到监督不失原则,服务不偏方向。会计核算中心委派制是建立高校制衡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高校经济活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桑淑琴,李月丹.浅析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1(4):128129.

[2]中山大学行政规章汇编.中山大学委派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中大财务〔2004〕5号)[G].中山大学,2004:455456.

[3]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委派会计管理办法(中政大发[2006]164号)[eB/oL].(20120224)[20121015].

[4]陈小玲.谈高校会计委派制的实现形式[J].财会月刊(理论),2006(11):6263.

[5]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内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办法[eB/oL].(20030225)[20120305]http:∥/new/287/298/2006/1/ad187

011263517160025691.htm.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9

在2009年的工作中,财务部作为公司的综合职能部门,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在省局办公室的关心帮助和具体指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努力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总结一下一年来的工作:

一、职能发展

过去的一年,财务部在职能管理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建立了成本费用明细分类目录,使成本费用核算、预算合同管理,有了统一归口的依据。

*、对会计报表进行梳理、格式作相应的调整,制订了会计报表管理办法。使会计报表更趋于管理的需要。

*、修改完善了会计结算单,推出了会计凭证管理办法,为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前期工作。

*、设置了资金预算管理表式及办法,为公司进一步规范目标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统筹及高效地运用资金,铺下了良好的基础。

财务合同管理月总结

公司推出“财务、合同管理月活动”,说明公司领导对财务、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也说明目前财务管理工作还达不到公司领导的要求。

为了使财务人员能充分地认识“财务、合同管理月活动”的重要性,财务总监姚总亲自给财务部员工作动员,会上针对财务人员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看问题、做事情缺少前瞻性,进行了一一剖析,同时提出财务部不是核算部,仅仅做好核算是不够的,管理上不去,核算的再细也没用,核算是基础,管理是目的,所以,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要提高管理意识,要求财务人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如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在考虑核算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该项业务对公司的现在和将来在管理上和税收政策上的影响问题,现在考虑不充分,以后出现纰漏就难以弥补。针对“财务、合同管理月活动”进行了工作布置。

*、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结合公司管理要求对开发成本、期间费用的会计二级、三级明细科目进行梳理,并对明细科目作简要说明,目的,一是统一核算口径,保证数据归集及分析对比前后的一致性;二是为了便利各责任单元责任人了解财务各数据的内容。这项工作本月已完成,并经姚总审核。目前进入贯彻实施阶段。

*、配合目标责任制,对财务内部管理报表的格式及其内容进行再调整,目的,一是要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是要满足责任单元责任人取值的要求及内部考核的要求。财务内部管理报表已经多次调整修改,建议集团公司对新调整的财务内部管理报表的格式及其内容进行一次认证,并于明确,作为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表式。

*、针对外地公司远离集团公司,财务又独立设立核算机构,为加强集团公司对外地公司的管理,保证核算的统一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提出了与驻外地公司财务工作联系要求。*月份与宁波公司财务进行交流,将财务核算要求、信息传递、对外报表的审批程序、上报集团公司的报表都进行了明确。

*、对各公司进行一次内部审计,目的,是对各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全面地了解,为今后财务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根据公司的要求对部门职责进行了修改,并制订了部门考核标准。为了使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重新提出《财务工作要求》,要求从基础工作、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三方面提出,目的是打好基础。内部开展规范化工作,从会计核算到档案管理,从小处着手,全面开展,逐步完善财务的管理工作。

*、会计知识的培训,我们从三方面考虑培训内容,一是《会计法》,要了解会计知识,首先要了解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二是会计基础知识,非专业人员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目的要明确,目的是为了看懂会计报表,为了能看懂报表,就要了解一些基础的东西;三是如何看报表,这是会计知识培训的重点。

经过调研、沟通、设计,于*年*月推出《成本费用明细分类目录及说明》;于*年*月*日推出《会计报表管理试行办法》;*年*月*日推出《会计凭证管理试行办法》。

会计报表推出执行*个月后,从会计报表格式设置上看,报表格式设置还是比较科学,能比较清晰地反映会计的有关信息。但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销售收入与结算利润有一个时间上的差异,这样“损益明细及异动情况表”就无法全面反映出损益情况,需要增添一个表补充;另外需要增添反映“财务费用”的报表。这样对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能较全面地反映。已设计好“会计报表(内)ⅳ《经营情况表》”和“会计报表(内)ⅴ《融资及融资成本情况表》”。

会计凭证使用涉及到每个公司和部门,下文后财务部进行电话通知,*月份实行逐步换新的办法,*月份要求全面试行。试行一个月时间来看,主要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单子如何填写与审批程序怎么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各公司综合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明确有关事项,解决设计上的不足。*年*月份,针对会计凭证管理试行情况,再一次征求各公司对报销单据意见,根据大家的建议,对会计结算单据作进一步完善,并于*年*月*日下发了有关规定。

经过财务合同管理月活动,财务部的管理意识加强了,管理能力也得以提高,财务部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我们的管理水平离公司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二、职能管理

(一)核算工作

核算工作是本部门大量的基础工作,资金的结算与安排、费用的稽核与报销、会计核算与结转、会计报表的编制、税务申报等各项工作开展都能有序进行、按时完成。

*、会计审核

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篇10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营利性专项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为全面核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专项基金。

(一)核算主体与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不同

企业和行政事单位会计核算主体为会计核算主体,具有经济主体和业务的统一性。而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主体为基金本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核算单位经费和各项社保基金。

(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式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政府财政资金核算方法一致,能及时准确的反映核算当期基金的收支余情况,防止基金虚收虚支空账现象。

(三)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收支核算和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

1.社会保险收支涉及财政、税务和社保经办机构,税务机关征缴收入从国库收入户划入财政专户,待遇支付时由社保经办机构列用款计划从财政专户拨款至支出户,再由支出户支付到具体享受待遇的人员,会计核算体现了对社保基金核算的特殊性。

2.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社保基金收入户、财政专户和支出户需分开设置。收入户、财政专户、支出户之间的关系为,收入户归集当月基金征缴的在途资金,次月由财政管理基金部门将收入户资金划入财政专户,只收不支,支出为社保经办机构按用款计划由财政专户拨入资金,只支不收。

二、现行社保基金收支运行中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方式单一,“收付实现制”存在缺陷

实际工作中部分参保单位存在补缴和预缴社会保险费,以及医疗保险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的现象。

1.在现有会计核算制度下往往将补缴和预缴的社会保险费确认为当期收入,造成当期入账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虚高。

2.协议医疗机构未按时结算医疗费用,根据我县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政策,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超定额部分年底经考核后一次支付,费用支付时间为下年度,因此不能准确的核算当年实际发生的医疗费,造成当期实际支付费用少次年费用虚高。

(二)基金债权债务无法准确核算,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1.根据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延期缴费业务只有在实际缴费发生时确认收入,不能在会计报表上确认债权,在社保费所属期间内也不能分摊确认。

2.对长期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能在基金收支报表中得到真实反映。相关业务数据和信息只能在社保业务系统中查询,财务系统没有任何信息,造成基金欠缴保险具体信息查询和核对困难,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和真实性,不利于基金管理。

(三)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存在财政专户资金和社保经办机构社保基金账账不符现象

1.实际工作中,当月缴纳的社保基金收入当月入账,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国库收入户对账单金额确认收入,作财政专户存款增加。财政专户资金收入根据收入户次月归集财至财政专户,有时也因为经办人员操作原因不能及时归集费用导致财政专户存款余额账账不符。

2.根据基金会计核算要求,养老、医疗等险种的基金转移收入从异地转入财政专户,社保经办机构核算异地转移收入需和财政对接方能入账,存在会计核算期间不一致现象,最终导致账账不符。

3.经办机构设置收支分离,部门对接不畅导致账账不符。我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基金征缴和支付设置,分别设立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中心和待遇支付中心,征缴中心经办基金缴纳和转移收入,支付中心经办基金待遇支付。月季未由支付中心根据征缴中心提供的基金收入汇总编制基金报表。由于征缴中心不编制基金会计报表,只编制基金科目余额表,同时对上级单位不要求上报报表,没有严格的报表上报时间和准确性要求,经常出现经办机构会计核算数据信息沟通、传递不及时,造成账账不符。

(四)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重编制轻执行情况

基金预算作为财政资金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规范预算编制过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但实际操作中各项基金的预算重编制轻执行,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没有考核监督机制。

(五)基金监管手段落后,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级社保基金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内控制度均对业务操作层面进行控制,对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督只是要求按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考核量化指标。

(六)加强基金财务管理,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当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主要为财政专户存款,保值增值只能来源于定期存款,支出户存款保值增值来源于银行活期存款优惠利息收入。大量基金存量资金存在贬值的风险。

(七)基层财务专业化人才匮乏,重业务轻财务现象时有发生

受基金内控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对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业务经办较为重视,普遍认为基金财务管理只是收付账款基础性工作,导致社保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管理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基层社保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少业务钻研精神,工作中不能把各项基金业务政策和基金财务有机结合,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基金预决算统归政府会计体系

从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看出,当前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工作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但是每年编制预决算报表时由财政和社保部门共同负责编制财政、社保两套报表,不仅加大社保经办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了由于编报口径不一致来回重复调整数据的现象,建议由政府牵头,财政、社保统一报表编制方法、口径,整合成一套报表,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决算。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基础工作,加强社保经办机构整合

应建立大部制机构,规范基金财务经办流程,提高会计信息流转速度。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特点科学合理设置社保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财务经办流程,使业务和财务数据高度统一,数据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基金会计核算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和账实相符。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和采用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

单独采用收付实现制,难以做到基金收支核算准确,资金管理上也很难做到相互牵制,同时为使基金统计和会计报表数据相一致,建议采用两种核算方式相结合。

(四)部分险种核算改单一会计主体为双会计主体的核算模式

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由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构成,可以分别设置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管理,在财务系统内一个险种列两套账。

统筹基金设置征缴收入一级科目,将每季收到的银行利息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利息收入,设置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基金结余核算统筹基金收入扣除支出的滚存结余。

个人账户基金宜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方式,真实反映基金收支情?r,具体核算方法为,征缴收入设置为一级科目,收到的利息收入按基金征缴比例划分计入个人账户基金利息收入部分,作为二级科目核算。支出设置一级科目和根据支出项目明细设置二级科目,核算个人账户支出和转移支出。基金结余核算个人账户收入扣除个人账户支出的滚存结余。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核算,使个人账户的收支费用能通过基金收支表准确、及时的反映出来,有利于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及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积累情况。同时统筹基金收支余核算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基金结余和支撑能力。

(五)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应重视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扭转社保经办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为基金管理中的核心管理,领导需着重加强基金岗位专业人员知识培训,鼓励参加职称考试提升基金财务人员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