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交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4:21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系统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诱发性制度变迁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金融业组织中的“底层物质”正在产生深远巨变,各种新的金融系统、金融产品与服务平台不断涌现,传统金融业进入了一个面临倒逼变革与创新的新纪元――互联网金融新纪元。本文尝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入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根源和运作。从这一角度出发是为了更好的给互联网金融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理论层面上为互联网金融运行机理提供认识论基础,有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运作;实践层面上对把握互联网金融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预测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内涵

金融系统是个仿生概念,通过这种新思维能有效地为许多金融问题提供较强的解释力。1935年,英国坦斯利较之他人先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围绕的重心是生物、环境及相互作用。其中环境是指生物所处的条件,会作用于生物的社会成分与自然成分。生态系统应被看成是一个整体,即在一定空间领域内,生物跟环境影响结成的整体。

从学习系统的视角去研究金融,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代金融系统中的互联网金融系统具有很多系统学的特征,并且随着系统经济高度发展,金融往往会从一个较低水平到更高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金融机构进行变革、分工、演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进而组成了一个相互角逐同时又相互依附的作用整体,有着跟生态系统差不多的特点。特别是“适者生存”这个重要节点,因而角逐法则同样能在金融系统发挥作用。

李扬(2005)认为由金融参加者及依附存活和壮大下去的金融环境两部分组成金融系统,且相互依附、相互作用产生了这一动态均衡的系统。徐诺金(2005)则认为金融系统是一种动态均衡系统,在系统中不同成员为了生存和发展跟生活环境组和织之间产生了长期联系并相互影响。总之,“金融系统”就是要突出金融参与者与其所处环境之间联系,这一思维也为“金融系统”的研究限定了一个科学的界限。

应该将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看作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商,这些生产商主要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市场、企业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拥有大批忠实客户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企业(如腾讯);二是传统金融机构(如陆金所)利用互联网开展一些“互联网+”业务;三是提供金融服务业务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技术(如诺亚财富)。而互联网金融系统更是囊括了制度、法律、政策以及信用体系这一些软环境。

因此,互联网金融系统是一种新金融系统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模式共同构建的新金融系统,系统间交互影响形成动态循环金融系统,最终形成新金融状态空间。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立论根据

新制度经济学冲破了一个重大假设,即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制度外生假设,而且将经济参与各方开展金融等活动的成本看成是一种沉没成本。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行所处的制度h境都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制度就是指为了约束一些机会主义的规则,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法条、规章及契约合同等属于正式规则,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非正式规则包括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及文化成分等,是一种非硬性约束。而诺斯与科斯(1994)认为“产权变更的运维机理是实施机制”。

史漫飞(2003)认为经济活动与制度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新制度经济学在这一根基上传承又突破,更清晰的界定了制度经济学的关键定义和解释变量,主要有产权、成本、制度、主体等,但假定、样式及用具技巧等仍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

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对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研究主要涵盖:交易成本论、产权说、制度变迁说、契约说等。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石是交易成本的计算与产权的界定。经济效率相关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演化为通过确权边界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进而使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化。制度变迁在其中至关重要,因为制度变迁对现实经济行为影响巨大。因而,能对互联网金融系统运作做出最恰当解释的是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三、互联网金融系统下交易成本论

理性人和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假设,但生活中消费者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非理性的,互联网金融系统信息不完全,而减少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是互联网金融出现的部分起因。互联网金融系统中包括三方面的交易成本:一是信息成本,包括搜寻金融交易对象的成本及收集项目情报的成本等;二是监督成本,包括金融交易谈判成本,为避免信用违约而产生的签订和维护金融交易履约的成本,设立金融监管制度与组织的成本以及由经济环境原因所引致的金融风险防范成本等;三是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成本,主要指为确定和保护金融资产产权而制定法律规则,设置各种监督及中介组织的成本;四是保险成本,即用于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风险而设立保险机制与组织(如存款保险机构)以约束和保护债权债务关系的成本。传统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全及不对称引发交易成本高企,而互联网金融分析大数据可以获取比如信用记录、经济状况等信息,进而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签约以及管控,这样使得交易成本下行。

wind咨询中有报告指出,2015年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总交易额约31.2万亿,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达到了11.8万亿元,移动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近9.31万亿元。基于这些数据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如果这些交易发生在传统银行业务中,那么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仅支付银行手续费这一块儿的交易成本会节省多少?

2015年利用互网和移动第三方支付的金额大约为21.11万亿,而其余10.09万亿是由传统途径完成。在传统的业务中,将民生类、一般类和餐娱类的交易额按1:1:1的比例测算,手续费占交易额的比例约为:0.38%×1/3+0.78%×1/3+1.25%×1/3=0.8%。基于UBS对a股中上市银行的测算,信用卡产生的手续费收入大约有2/3,遵循上文的原理如果电子支付的银行卡中借记卡与信用卡的比例为1:2,那么手续费在交易额中的比例为:0.3%×1/3+0.55%×2/3=0.477%。可知我们根据对第三方支付的测算银行手续费会减少:

100900×0.8%×20%+211100×0.47%×30%=459.091亿元

中国各大银行2015年的手续费收入在5000亿左右,即通过第三方支付产生的手续费在整个银行手续费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了4.2%。

交易成本高倒逼一种新制度的产生,而新制度的出现会减少交易成本,这也恰好是互联网金融出现的重要原因。互联网金融系统下企业给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不是无边界的,需要特定制度的支撑,并且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出现和发展滞后则会造成制度供给缺失从而不能使交易成本降低。传统金融有惯性路径,一旦两者博弈,制度供给的缺失及高交易成本等可能造成互联网金融的开展举步维艰,而这又会影响到众多的参与者进入到互联网金融系统。

传统金融的发展依托信用基础,而互联网金融系统也依靠信用生存。信用制度供给的缺乏是造成中国社会信用缺失的导火索。当现存制度政策不能使参与者获得希望收益时,技术进步下的新金融系统就会对原有的制度进行突破从而创新出新制度以适应社会,所以,需求过剩与制度供给缺乏的矛盾是根源所在。

四、互联网金融系统横空出世――减少交易成本与诱发性制度变迁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横空出世给传统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新了金融业务。如2013年中旬,马云的支付宝与天弘基金一起合作开发出我国首款“宝宝类”产品――余额宝。另外,腾讯开发的“理财通”等,华夏基金与百度合作开发的“百发理财”均是与余额宝相仿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其收益为货币基金所创造,而货币基金是一种具有高流动性、高安全性以及稳定收益性特征的理财产品,依靠互联网工具宣传,是否购买等都可以利用移动电话和终端设备进行快捷操作的新特点,最为重要的是大幅度减少了交易成本,吸引了庞大的客户群体,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腾飞。而这种制度变更是由下往上的金融创新,归结于诱发性制度变迁。

如电商创造供应链金融服务。taobao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在我国腾飞最有说服力的案例。2013年,ali小贷演化出供应链金融,ali小贷是阿里集团金融板块为其会员服务的一款既没有担保又没有抵押的纯信用贷款。截至2014年上半年,阿里小贷已累计为80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累计放贷超2000亿元,平均额4万元。除去ali小贷,2013年刘强东和张近东也在小贷领域布局。电子商务创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打破传统银行经营业务的限制,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基于传统思维,小微企业各种制度不健全,常常面临资金断裂而难以从银行贷到所需款项的窘境,但是电商平台凭借基于互联网这一工具能够获取商户的各种行为资料,冲出各种财会资料的规则条例的束缚,这些依托于互联网的资料也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造了口碑,并大幅度较少了交易成本,创造了诱发性制度变迁。

五、结语

匹配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制度能合理地激活互联网金融系统各资源,妥善处理由下往上的金融创新与自上而下的监管之间产生的分歧。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入手,作为关键内生变量的制度,对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发展影响重大,而且这一影响势必会一直相伴相随。这种能够显著减少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制度以及从下往上的诱发性制度变迁明显能彰显出榜样作用,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吸纳更多要素禀赋,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

[2]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金融研究,2005.

[4]霍学文.新金融新生态[m].中信出版集团,2015.

[5]科斯,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2

[关键词]电商平台;核心;互联网金融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0.076

[中图分类号]F830;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0-0110-02

1电商互联网金融概述

1.1电商平台的定义

电商平台是一个网上交易平台,它是在互联网上建立的一个供企业或个人商务活动的虚拟空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网上交易活动的及时进行,对交易过程的信息整合、资金运转、商品流通起到关键的作用。电商平台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负责资金、信息安全传递的第三方平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电商平台的支持。电商平台的建设以提升企业的交易业务为宗旨,把现实社会的交易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上来,电商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电商平台具有电子商务所具备的所有优点,即不受时空限制、交易便捷、省时省力,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交易模式能为企业带来更深远的发展前景;其次,利用电商平台进行交易能很好地减少人工和交易成本,在该平台进行交易时,中间环节被省去,大大节省了因商品流通给企业带来的成本。电商平台为我国企业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它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虚拟的交易环境。

1.2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它使用现达的通信技术手段,实现资金交付流通、信息传递等业务。这种全新的金融交易模式体现了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精神,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又是截然不同的,不仅体现在企业交易媒介上,还体现在交易思想上,互联网金融具有更高的交易协同性、各方参与及交易的透明性,有效地为企业节省了中间成本。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说,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易能够极大地提升市场竞争力。

2电商金融的要素与模式分析

2.1电商金融的四大要素

电商金融融入了四大要素,保证其顺利进行,即大数据、资金需求方、资金提供方及电商平台。(1)大数据。大数据,是电商平台最重要的数据,是交易过程中所有有效数据的汇总,包括风险控制过程中应用的电力、税务、海关的数据和资金需求方申请贷款时填写的各类单据。(2)资金需求方。资金需求方一般由3部分组成:产品供应商、消费者、第三方网店。(3)资金提供方。资金提供方的来源很多,一般包括电商平台自身、电商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向银行做担保、电商信贷市场。(4)电商平台。电商平台支撑着电商金融的稳定运行,它可以对资金流进行监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资金需求方提供担保服务。

2.2电商金融的模式分析

电商平台有消费者信贷和中小微企业信贷两种不同的应用对象,中小微企业信贷又分为信用贷款与应收账款融资两个类型。2.2.1消费者信贷电商平台在消费者信贷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信用额度的信用支付服务,其依据是对消费者的消费数据进行精准的整合处理。消费者利用此种信用支付服务在电商平台上进行交易消费,使用流程与银行信用卡类似,只需要资金提供方进行消费款的提前预付,消费者按期还款即可。2.2.2中小微企业信贷第一,信用贷款。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时可以进行信用贷款,在电商平台上获得足够的信用度,由电商平台提供担保。信用贷款的类型主要分为3种,分别为:上游供货商信用贷款、企业信用贷款及销售信用贷款,主要区别在于参与的对象不同。第二,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同样需要电商平台的信用度,与信用贷款不同点在于需要抵押,资金需求方才可以进行贷款。在这种信贷形式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以第三方网店的形式进行的订单贷款和供应链贷款。

3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互联网的使用程度,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数量每年都以高比例的速度增长,这就为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安全问题难以根治

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客户信息、资金转移方面的安全问题最为企业关注,首先,对企业自身而言,如果自身网络遭受病毒感染或黑客攻击导致客户资料的外泄,这属于网络系统出现的安全问题;其次,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在交易的网页上出现病毒,那么整个支付过程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资金转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安全问题是一大隐患,需要进一步加大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在其交易中的安全防护力度。

3.2我国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不均衡

互联网是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基础,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发展程度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因此,我国互联网的覆盖面积和密集程度是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是,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科学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互联网系统并没有全面覆盖各个地区。在该情况下,我国的部分地区由于缺少互联网系统的支持,电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3.3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消费的群体比较单一

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消费者群体趋于年轻化,大多数集中在18至30岁之间,尤其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中,这就使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消费群体过于单一。电商互联网金融的消费单一化导致其交易收入不能满足我国电商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

3.4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用户遇到过很多纠纷,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交易责任方的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准确来说,我国只有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针对电子商务中互联网金融这部分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因此,在网上交易的过程发生纠纷,不能有效寻求法律的保护。

4促进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有效措施

本文针对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4.1加强电商互联网交易的基础建设,保证交易的安全性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建设越完善、质量越高,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就会越安全,从而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参与。因此,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非常必要。首先,要加大互联网交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交易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交易的安全性,能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网络交易风险是进行电商互联网金融基础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政策和网站建设,此方面的完善可以更大程度上吸引企业和消费者。在进行基础建设过程中,了解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对网上订单进行大数据分析等措施来实现。

4.2建立完善的电商互联网交易客户关系数据库

客户是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亦是如此。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客户、创造商机是保证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数据库,来全面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其次,客户需求情况的变化是企业需要掌握的另一指标,可以通过分析网页的点击时间、点击次数、客户偏好来实现。

4.3明确企业电商互联网交易的发展目标

只有明确企业电商互联网交易的发展目标,才能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电商互联网交易。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方案。然后,以客户的意见和兴趣为导向,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

5结语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极其迅猛,企业在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金融交易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客户关系数据库等,克服互联网金融交易不够安全和消费群体单一等问题,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商互联网交易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3

一、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反洗钱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反洗钱执行难度大

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产生动因源于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领域的这些动向产生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日益提升。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与业务的创新和发展相比,始终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尚需时日,各义务主体反洗钱工作尚处于自发、探索状态,缺乏统一、完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反洗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力。

(二)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义务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反洗钱配合调查难度大

部分中小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基层信用社、村镇银行反洗钱内控制度基础薄弱,尚未能有效建立起电子渠道支付业务应包含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反恐融资、内部审计检查等相关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及时、有效将人民银行最新的反洗钱监管政策贯穿到内控制度中加以落实,一定程度上为洗钱者开了方便之门,为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带来了隐患。一旦发生洗钱行为,商业银行将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反洗钱调查,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客户信息缺失、诸如ip地址等交易记录不完整,商业银行将面临反洗钱监管处罚,也加大了监管部门反洗钱调查的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交易隐蔽,客户身份识别难度大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是金融,其优势在于注重运用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但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较强的负外部性特征。因此,风险波及面更广、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传统支付交易行为过程中,银行机构会要求客户提供真实身份证明,并可以提供直观的交易物证,这使洗钱犯罪的取证相对容易。而在网络环境中,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在线金融账户并实现资金转移,没有直观的身份证明,很难找到进行追踪的切入点,即使找到了电子证据,也可能因为出现密码、身份证号码等被窃取的情况,难以确定不法分子的真实身份。在网络渠道完成一笔交易,需要发卡机构、支付机构、运营商、收单机构、持卡人、商户甚至外包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支付流程的碎片化导致了交易信息和客户身份信息的分割,参与主体的碎片化致使同一客户的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被分散保存在不同的机构中。如: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到结算业务中,交易过程被人为割裂为互不关联的两个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保护客户的隐私,往往采用加密技术手段隐匿交易主体的身份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非面对面特点并不能确保交易主体一定是账号持有人本人,反洗钱监管部门和各反洗钱义务主体均难以掌握开展反洗钱工作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导致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可疑交易报告等制度的效力被削弱。

(四)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复杂,可疑交易发现难度大

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除了常见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外,银行在“互联网+”上面的尝试还很多,如直销银行、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生活服务类平台等等。这些业务均以非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进行,非面对面的网上交易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信息的存储大多以电子备份方式保存,不保留纸质凭证。二是交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多笔资金转移,交易数据量巨大,交易行为复杂。不法分子可以采取将资金小额、多笔转入转出,或者在多个账户间转账等操作,达到逃避监管的目的。三是由于网上交易缺乏完善的客户身份识别体系,核实伪造虚假身份证件和利用虚假注册公司开户等还存在一定困难。目前还没有针对网上交易业务的特点,开发出一套跟踪监测比对发现可疑交易的系统,因此,网上可疑支付交易发现较为困难,对涉及网上交易业务的可疑交易人工分析也存在诸多困难。

(五)互联网金融跨境、跨区域交易,资金监控难度大

利用互联网实现资金转移,减少了客户与银行的直接接触,并且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网络交易不受时间(7*24小时)、空间(只要有互联网)限制,资金能够被瞬间转移,线索很容易被切断;二是通过网上交易,客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意自主地汇划资金,无须注明资金用途。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每天从大量的交易数据中甄别可疑交易如大海捞针。在远距离甚至跨国资金转移的情况下,即使涉嫌洗钱的行为被发现,也为时已晚、鞭长莫及。相比传统业务,资金通过网络交易更难被追踪和控制。比如,当前发生的电信诈骗、地下钱庄和非法集资等案件,其资金的划转均采用电子渠道进行,增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和成本。

(六)对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认识

不足与专业人才缺乏,识别洗钱行为难度大虽然各银行业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对反洗钱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猛,立法相对滞后,社会对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认识不足,其有效开展尚存在较大差距。另外,现有反洗钱专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较多的工作人员不熟知与其业务相关的反洗钱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对隐蔽性很强的互联网金融洗钱行为,识别和防范的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商业银行现有反洗钱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机制不完善

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不完善,未建立以反洗钱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反洗钱中心和业务部门为主体,以营业网点为基础的反洗钱全员履职架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未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履行反洗钱管理主体责任,缺乏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是反洗钱工作的终端和基础的理念,个别机构虽然建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专业反洗钱小组,但未实质性开展相关工作,履职不到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运用“集中做、专家做、系统做”的“三做”反洗钱模式,将反洗钱工作的资金监测、甄别移交一级分行反洗钱中心处理,但个别基层机构存在“集中做、机构不做;专家做、专业不做;系统做、人工不做”的错误认识,反洗钱“全员履职”责任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二)互联网金融反洗钱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商业银行发展观、业绩观、风险观发生偏差,经营行为不规范,风险意识和依法履职意识不强,特别是在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拓展上,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在客户量和业务量上做文章,未遵循“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产品”的基本准则,未认真识别确认客户真实身份,未完整采集和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反洗钱工作的重点在于抓好预防工作,把反洗钱工作落实到专业部门、营业网点和产品上去,做到关口前移,防止病从口入,才能发挥好反洗钱工作的预防职能。而部分业务人员全过程、全岗位、全产品加强反洗钱合规管理和客户尽职调查责任管理未认真履行,未从源头上控制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发生,为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洗钱提供了便利。

(三)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法分子利用复杂的金融交易和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来洗钱已经成为当前洗钱犯罪的的特征之一。这些都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反洗钱工作不仅需要有一大批精通金融、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也要有大量的既有税务、海关等专业知识,又具有侦查、经济、法律、贸易、英语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的法人金融机构,既没有现实的能适应或胜任反洗钱工作的专业人才,又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反洗钱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人员素质不高,反洗钱人才匮乏,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工作更多地处于一种应付性、边缘性、形式性的被动型状态,难以达到主动性、深入性、实质性的介入型状态。

(四)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手段落后

目前,不法分子洗钱手段趋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而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沿袭传统的统计、检查等方法,工作重点停留在金融机构的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的审查上,表现为线上就数据比较数据的时候多,线下掌握客户具体、真实、活的情况少。而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其交易量与社会金融交易总量的占比越来越大,在没有建立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支付交易监测体系的情况下,造成了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量大、效率低、质量不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层面,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互联网金融基础性立法工作,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以及安全法规。在贯彻《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确定的“分类监管”基础上,搭建起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落实“风险为本”原则,健全相应的反洗钱法律制度,将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同时纳入反洗钱法义务主体范围。修改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办法》,明确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反洗钱义务,堵塞反洗钱监管方面的法律漏洞。

(二)完善协调机制增强反洗钱工作合力

反洗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配合,除了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承担反洗钱义务的责任人还应包括互联网支付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各级人民银行要落实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使反洗钱各成员单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关注特定非金融领域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洗钱行为,明确各方在案件协查、情报交流、洗钱线索核查、案件办理信息反馈以及洗钱案件侦办等方面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依法行政,为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形成有效合力。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反洗钱工作机制,保证反洗钱全过程有效涵盖互联网金融各方面,实现互联网金融各义务主体反洗钱工作间的无缝衔接和反洗钱合力的充分发挥,共同防范和打击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洗钱犯罪。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要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检查纳入检查范围,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反洗钱监督检查。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先进经验,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公约或条约来加强互联网领域的反洗钱国际合作,实现各国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避免因为网络的跨国特性而使不法分子逃脱法律制裁。

(三)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异常交易监测水平

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商业信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采用信息科技手段加强网络交易监控识别。各义务主体及时根据网络交易特征设置识别参数和标准,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进行自动、及时监测和记录,使数据甄别分析智能化,并与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实行联网,推行反洗钱数据集中处理,以利于及时监测和甄别洗钱线索,提高数据监测分析的效率。

(四)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反洗钱最新监管政策要求,建立和完善包括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内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如制定《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管理办法》,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反洗钱业务程序、安全认证等作出规定。商业银行要抓住业务流程中客户营销、身份识别、款项支付、安全认证等风险点,将反洗钱工作理念、防范洗钱风险的意识贯穿至日常工作和管理中。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新设机构完善其线上业务的内控制度,禁止通过其系统进行非法在线支付,关注可疑账户资金异动,及时提交相应的可疑交易报告。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参与方的反洗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五)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与实施客户分类管理

一是加强客户身份识别,了解你的客户。建立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征信系统、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帮助银行业等机构确定客户身份,并利用账户和征信系统采集相关资料,为异常交易的识别提供基础信息。银行机构要通过回访、实地查访方式,向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核实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核实客户身份,调查了解网上交易客户的住址、职业、经营状况等真实情况,对调查中发现的身份不明或代办开户的客户坚决予以拒绝,从源头上缩小洗钱活动的生存空间,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规范运行。二是加强客户身份认证,减少虚假交易。督促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发更智能化的数字认证技术,如脸谱、虹膜、指纹、静脉以及多种方式组合等识别技术,实现对交易确认介质的交叉认证,解决账户控制人和开立人非同一人的问题。三是实施客户分类管理。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对网络资金账户设置交易限额。根据客户的注册资本和经营规模设定网络支付限额。对难以进行真实交易身份识别、难以判断真实交易是否存在的资金支付限制在一定规模以内,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和管控,通过规模控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

(六)重视反洗钱专业队伍的培训与培育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考

当前,以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传统金融业的经营和运行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参与者秉承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传统金融具备透明度强、参与度高、协作性好、中间成本低、操作上便捷等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特点

(一)交易成本低、效率高

在互联网金融中,资金交易各方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自行完成筛选、匹配和交易,运营成本较低,消费者通过对比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提高了业务透明度和用户满意度。由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交易信息,业务操作完全标准化,消费者不需排队,业务办理速度快、客户体验好。

(二)覆盖广、发展快

消费者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金融产品,服务更直接,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三)机制灵活

互联网企业运作机制灵活,决策依据更贴近实际,受管理制度、传统理念影响较小,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采取集体决策,使决策过程更为理性。

(四)延迟支付

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在消费者交易过程中代为保管货款,充当中间人角色,通过系统实现买家在收到并查验货物后再将货款支付给卖家,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潜在欺诈风险。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监管风险

互联网金融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监管部门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步伐,对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合法性无法准确定义,由于没有明确的信息安全监管条例,无法将用户信息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式的虚拟化、边界模糊化,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监管机构间配合不力,不能共享信息,范围不清,极易造成监管漏洞和重复监管,不利于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二)系统风险

互联网金融依托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系统缺陷、开放式系统、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的不完善、tCp/ip协议的安全性问题、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都会给互联网金融带来风险,软硬件系统受制于国外企业,极易造成金融系统紊乱,影响国家金融系统稳定。

(三)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只通过网络发生关系,这使得对交易者的身份、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身份确认、信用评价的信息不对称增大了信用风险。当互联网金融支付系统发生问题时,社会公众对是否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产生疑虑。

(四)结算风险

互联网金融向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突破地域性限制,带来支付、结算国际化的同时,也提高了结算风险,网络系统故障会影响全国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结算,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法律风险

目前金融法制体系已不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交易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应尽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明确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保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建设

改善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加强网络系统的防病毒、防攻击能力,保证系统软硬件设备安全正常运行;设置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访问权限,采用多种登录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交易网站;制订技术规范,提高监测水平;利用数字证书、短信认证、UKeY认证等多种手段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重视自主产权信息技术开发,提高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降低对国外技术、设备的依赖,保障国家金融系统安全。

(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互联网金融本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完善互联网金融参与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风险防范制度、操作规程,充实科研力量,建立防范金融风险专业队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市场选择风险;监管机构通过建立征信系统,尽可能完善个人、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建立客观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指导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做出正确选择。

(三)加强法制建设

监管机构应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交易的合法性、安全性、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等方面明晰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时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中有关互联网金融的部分,明确发生互联网金融风险时,涉案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数字识别、交易凭证保管、个人信息保存、明确责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把互联网设备水平、关键技术掌握、内控和操作规程、风险管理水平作为准入条件,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进行严格管理;定期对经营主体进行现场、非现场金融监管检查,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扶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突破传统金融界限,现有监管模式已不再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应打破地域限制,加强国际间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协调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跨国金融风险,站到全球化经济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

(五)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内部管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解决业务发展中的新问题,发掘客户新需求,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商论,2017-01-18.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5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一切社会活动中都存在着信用风险,信息的不对称会带来经济的损失。由于互联网金融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交易,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难以进行验证,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尽管一些电商通过大数据对贷款人进行自动化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周转率,但是仍然存在着虚假交易。信息系统的不健全,造成了信息套利行为的发生,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又常常难以进行估量。

(二)互联网金融系统性的技术风险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信息技术来进行操作的,由于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对于互联网的运行是全权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各大系统之上的。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安全,现如今的网络黑客技术是十分让人头疼的。如果能保障信息技术的安全性那么互联金融的安全性也就不用多说了。在现在的银行或者互联网金融系统里比较流行的是密钥管理和信息加密技术,当然科技越是发达就越是存在安全隐患,如果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会受到安全的威胁。

(三)计算机系统性风险以及主体业务风险

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操作都是涉及各个交易主体的,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自主性操作来完成交易。所以说对于一项安全的信息技术项目的运用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自主性操作包括的是账户管理,账户交易明细等,如果风险系统不能把控好会产生不必要的资金外流,受到损失。

然而正是信息技术的不断扩围和进步,互联网的交易和管理服务也存在着虚拟性。就比如信用卡交易的其实都是虚拟账户,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余额数字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虚拟交易的实际进行。所以就这样来看,交易者信用、身份有着比较高的不确定性。在多数情况下客户是会选择隐蔽性交易,个人信息不会透露太多,导致信息的主体业务产生很大的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才能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有序运行。

(四)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一直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就存在不完善的体系,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逐渐兴起更是有太多法律在立法之时模棱两可,由于证券法,银行法,保险法的确立并不能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所适应,所以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现象操作而导致的缺陷包括电子签名,网上银行等都缺乏法律的针对性约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的违规操作,触犯法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趋势,所以必须要保证一个健康有序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解决一些不安定因素。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中金融环境的重要性是最根本的,然而互?网金融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平台,只有建立了安全有效的体系才能让民众更加信任和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那么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的运用则设计的比较多,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病毒抵抗,安全识别系统,云计算统计编辑系统等等。如果要从根本上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必须要提高病毒防御能力,实现网络的安全访问就要做好身份验证系统的识别技术,对于一些交易数据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重视的一方面,对金融交易数据进行保存和管理,利用数字证书等提供安全的交易保障,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协调性。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技术的业务风险是建立在网络技术风险之上的,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在进行业管监督管理的时候进行有效完全的内部控制。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还离不开其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和数据管理两方面。只有通过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制订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从最大程度上建立征信系统,规避业务风险,才能够实现规避风险,完善互联纲金融平台的发展。

(三)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在我国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立法之时就应该成立各个部门和组织对法律进行实质性的监管。为了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做到最完善,就必须要规范金融市场。现有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实体金融制定,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有着诸多不适应性,因此需要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明确数字签名和电子凭证的法律效力,加大对违法犯罪的量刑力度,对交易主体的责任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四)健全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征信立法不完善,造成p2p网贷这种互联网金融新生事物难以良好发展。征信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不够多样化,征信服务又不缺乏规范;此外,各个信用机构的数据缺少共享机制,一些有用的信用信息难以收集、信息难以准确全面共享。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征信体系。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6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几年来,互联网在中国获得快速的发展,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遍及了祖国大地,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我国的金融在互联网区域有了新的发展。但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此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第一次在我国出现,业内人士目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等完全不同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无论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的属性依然是金融。影响金融交易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交易成本对金融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对金融的影响、风险对金融的影响、监管对金融的影响等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并不会使这些因素消失,反而由于互联网特性的一些影响,使这些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在我们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的同时,必须注意互联网金融容易出现的问题,对互联网金融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并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督和管理,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信息不对称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人们的在金融活动中,由于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因此对某些金融活动的实际情况了解有所差异的现象。对信息了解更多更全面的人,自然可以在金融活动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出将要进行金融活动中的风险性及利润。根据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俩种情况:一事前逆向选择;二事后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以一种现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金融市场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使交融的交易效率降低,增加了面临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一种现象。信息不对称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例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即使成功融资,融资的成本往往也会比较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经营的规模往往比较小,公司经营状况受内外部影响较大。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金融机构和中小型企业均有较大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这种主要面对着俩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小型企业想获得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而众多金融机构由于对中小型企业发展前景的不信任,不敢讲金融机构的资金放出;二金融机构对于不同风险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利率,而对于前景不明或者有效信息太少的项目,只能根据经验或者平均的利润率来确定借贷的利率。此时当企业面临的风险较低时经过分析会发现,金融机构借贷的利率高于项目经营的利率或达不到企业所期望的利润,所以企业会选择放弃项目。而对于风险性较高的项目,企业往往会选择支付,一旦完成借贷,那么金融机构将会承担着较高风险。

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互联网金融在此时也就应运而生了。互联网金融在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扮演了担保者的身份,对于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近几年,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与交易的便捷性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在实际的运营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并不能解决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金融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俩点。第一,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主要交易的方式是网上交易,因此交易双方的身份确认和关于对方交易信誉方面,便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第二,互联网平台仅仅是作为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对于平台中信息的真实性,互联网并不能对其负责,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中交易的双方可能存在信息的欺诈,利用互联网制造不真实性信息,这种情况下,非但不能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反而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存在,加剧了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除了无法互联网金融中信息的真假以外,互联网金融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交易的对方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信息,加大对方的投资成本或者产品达不到对方的要求,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以外,还由于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因为竞争等因素,自身平台的信息不对于其他平台开放,因此进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交易时无法了解对方真实的经营情况。而且,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在全世界大多数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天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在互联网金融中谁能先发现对自身有力或不利的条件,谁就能在交易中取得主动性,这种信息获取的先后,也进一步的加剧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虽然从理论上能够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但在实际中一方面确实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为交易减小了风险,但从另一方方面来看,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甚至进一步的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来减少金融风险,使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消除互联网金融不对称的方法

互联网金融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首先就必须要解决好它自身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信息对称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使交易的双方能够充分、公平的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一)制定互联网金融准入资格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并不属于银行类的金融。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系统。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按照企业规模的大小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对于资质审查不合格的企业,必须给与取缔。

(二)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共享系统

只有解决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减少交易双方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商务信息共享平台,使交易双方能够及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了解交易双方的基本信息。因此,政府部门首先应制定信息共享的规则,使交易的双方能够公平的获取对方的信息。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交易主体,政府部门应该设置信息查阅的权限。对于互联网金融故意隐瞒自身信息的企业、故意弄虚作假的企业或者非法交易谋取私利损害国家社会利益的企业,应给予警告或处罚。

(三)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秩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应用互联网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着很多问题。同样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交易规则,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应设立相关的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对于违规者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

四、结语

互联网是目前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势,虽然与传统的金融一样,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传统金融形势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我们不能因为互联网金融中的各别现象和少量问题而放弃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而且也给我们的金融交易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互联网金融问题,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荣,刘洋,文武建,徐昭.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54-55.

[2]钟.今年来677家p2p公司出现跑路或提现困难[eB/on].中国网,2015.10-14

[3]关建中.中国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n].经济参考报,2015.05.08).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状;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类型与现状

大多数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等三种服务模式,更主要体现为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主要包括了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包括各种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如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多为电商向金融行业的渗透。也有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网络支付和线上融资两个领域。其中网络支付较为成熟,而线上融资则是作为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信用的新兴融资渠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表1互联网金融的类型及其业务特征

类型

包含内容

行业特点

资金筹集

众筹

创意类项目的发起者通过在线平台向投资者筹集资金

p2p网贷

个人或个体商户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贷款

电商小贷

电商企业利用平台积累的企业数据完成小贷款需求的信用审核并放贷

资金融通

银行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银行理财业务

证券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证券业务

基金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业务

保险业互联网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保险业务

货币支付

第三方支付

独立于商户和银行的在线支付和结算平台

货币发行

虚拟货币

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的非实体货币

我们认为从目前来看以互联网金融主要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业务主要工具,但其他各种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各种金融服务业务很快成为新生力量,并支撑了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创新,表1体现了互联网各种金融业务的特性和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作用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多数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会对当今的金融格局、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地位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但是关于其影响程度有着不同的看法。

1.互联网金融将会带来颠覆性影响

持这类观点的以谢平和邹传伟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会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其核心优势在于快速匹配供求意愿,大幅减少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的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和风险分担等上的成本更低,可直接交易,不需要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的中介,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可以实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会对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就渠道而言,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将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具体工具是手机和掌上电脑);支付清算采取完全电子化方式进行,社会将基本不再需要大规模的现钞流通和交易,就算有极个别小额现金支付,也不影响此系统的运转;服务则主要基于个人和机构(法律主体)都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现有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将不再存在。同时,互联网金融将会带来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不再需要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2.互联网金融主要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力量

学者曾刚等认为,虽然“互联网金融模式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显示出了很强的创新性与竞争性”,但并不能断定“互联网金融模式会给传统金融模式形成巨大冲击,以至于‘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通过功能视角和机构视角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难以根本性替代现有金融机构,且面临着“不具备特许牌照”情况下的资金来源问题和传统金融自身制度特征(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度,当局的态度都不会短时间内轻易改变)带来的挑战。由此,互联网金融应当和现有金融机构形成互补关系而非纯粹竞争关系。相比之下,它更接近于金融市场的服务模式,有助于直接融资占比的提高和资金的结构优化。

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通过去中间化,分散风险,便捷性等降低了金融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使用效率。无论对投资人还是融资人而言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上述两种不同观点实际上表达了互联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就现在而言,它仅仅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充当了配角,但伴随着线下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相互融合,以互联网金融为主导金融时代必然将替代现有金融体系,对现有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主体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优势比较

目前,互联网金融凭借更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及更丰富的金融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认为,面对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无法撼动并取代商业银行的情况下,二者应加强合作,做到优势互补。

1.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以移动支付手段为主,使用云计算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所有个人和机构在央行的支付中心开账成为可能;利用平台优势获取“三流”信息(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成本、信用成本、作业成本低;可满足转型发展中金融改革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此外,互联网金融的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强,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排斥现象(金融排斥,即人们在金融体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状态,包括弱势群体缺少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服务方面有困难),并使交易信息相对对称,有助于资源配置去中介化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同时,互联网金融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大数据有利于客户行为研究的深化,对于进一步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传统类似服务所难以做到的。

比较而言,银行历史底蕴浓厚、资金实力雄厚、政策资源丰富,是市场各方广泛合作的对象;银行提供信用中介和结算终端,其在金融业的作用无法取代;通过营业网点的构建可以达到对地域资源的控制。而且银行在保障资金安全上有关键作用;银行体系“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不会变;银行的重要性也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与监管。

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虽然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相关体制仍有不完善之处,有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健全。因此在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风险。

(1)是系统性的技术风险,如技术的安全风险、选择风险和支持风险。密钥及加密技术不完善或是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致使黑客有可乘之机,且一旦程序受到病毒感染则整台计算机乃至整个交易网络都会受到该病毒的威胁。技术选择风险可能来源于信息传输过程,也可能由于技术落后。同时,我国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设备,大多依赖国外进口,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了潜在威胁,构成了技术支持风险。

(2)是计算机系统和交易主体的业务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与信誉风险交易风险可能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也可能是因为交易主体的操作失误。信息不对称可能使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引发业务风险。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若没有成功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和信誉,就有可能影响金融业务有序展开。

(3)是法律风险,例如有关于此的立法较为落后和模糊,现行法律大多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制定,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资金监管、交易者的身份认证、个人的信息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的确认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在风险方面则具有可控性。在技术风险方面,银行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及互联网金融,且有更加严密的网络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资金安全。业务风险上,银行有着良好的声誉,历史底蕴丰厚,资金实力雄厚,政策资源丰富,同时是市场各方面广泛的合作对象。且相较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有更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法律风险上,相比之下,现行的金融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都是基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制定的,有较好的法律保障,如表2所示。

表2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比较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支付手段

以移动支付手段为主

票据结算及非票据结算

资源可获得性

信息资源丰富,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强,对象广泛

有丰富的客户源及渠道,受政府政策扶持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较低,去中介化

交易成本较高

风险

存在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

有较为完备的风险预防措施及应对措施

监管

多采用已有的监管手段;但针对性法律法规仍不完整

相关法律已较为完备

信用保障

存在黑名单机制,信息公开性强;但共享机制不足

有较全面的信用记录

四、互联网金融的不足和相应措施

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时代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现阶段其发展仍未成熟,存在一些不足和风险。它暂时无法替代商业银行的地位,且可覆盖商业银行未至的部分领域,因此二者应进行优势互补。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不足,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应当尽快构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加强数据信息管理,早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二是应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立法力度,完善改进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的规则。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全世界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以势不可挡的形式迅速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业相比更加的开放、自由、便捷,对我国传统的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给我国的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带了巨大的社会经济风险,这些经济风险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目前,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以及防护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理论概述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实现金融服务功能,它是传统的金融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构建而成,它的本质还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简单融合,它是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金融的各种服务以及业务。就目前而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致使互联网金融范围不断的扩大,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应对风险,保证其平稳健康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具有它独有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互联网金融成本低

 

在传统的金融交易过程中,需要金融公司建立多个营业网点,为用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这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但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的互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可通过网络信息交易平台完成客户所需的金融服务,不在需要金融中介,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金融服务也更加的快捷、高效,交易也更加的自由、开放。

 

2、互联网金融效率高

 

传统的金融业务主要是由人工操作完成的,但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处理,业务速度更加的快捷,准确度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客户可随时进行金融交易,极大的方便了客户。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交易相比,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使业务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3、互联网金融涉及范围广

 

传统的金融交易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规定的场所进行办理,但互联网金融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金融交易。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客户基础更加的广泛,而且在网络平台上可直接进行金融服务,金融业务范围更加的广阔和直接。同时互联网金融服务还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在中小型企业的业务缺失,涉众面更加的广,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快

 

互联网金融系统发展非常迅速,它主要在大数据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例如余额宝的发展,它发展的时间非常短,已经拥有250多万用户,并且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基金,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5、互联网金融管理系统薄弱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它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管理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体系等还不太成熟,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致使互联网金融安全大打折扣,给金融企业以及客户都带来严重的损失。而且最主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系统目前为止都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在其交易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信用问题,缺乏风险防控机制,致使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破产。

 

6、互联网金融风险大

 

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互联网安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指的金融业的信用风险。互联网安全因素不仅影响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信息技术行业都有重要的影响,这是网络技术的共性问题。而信用风险是金融行业存在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是传统的金融行业还是新型的互联网金融都受其影响,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征信系统的不完善所造成的。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上文已经提到,信用风险是金融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它指的是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交易主体无法继续履约而造成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只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手段,它不会消除传统金融业务中的信息不符和违约等风险因素,相反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交易的过程中这些风险因素会更加的凸显。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的准入原则也比较低,大多的交易流程都是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办理,信用信息审核和监管体系并不完善,信息数据缺乏真实性,金融交易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并且金融服务主要通过线上交易实现,交易信息确认难度较大,同时交易资金的流向不明确,反馈机制和保护措施都不太完善,这都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风险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还未形成完整的法律监管体系以及科学的监管手段。法律监管体系的不完整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主要表现为监管主体不明确,并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原则缺乏明确的规定,对本身的工作属性以及工作特性没有明确的定位。对此一些机构出台了一些意见、管理条例,但执行落实情况不尽人意。由于法律监管的缺失,致使互联网金融中的很多业务都不规范、缺乏约束机制。例如,网贷,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应用最为广泛的的服务形式,从资金来源、信贷客户以及借贷形式都可以看出,网贷其本质也就是一种民间借贷的方式。对于普通的民间借贷,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对各种借贷风险以及关系都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但当民间借贷形式变成网贷之后,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捉襟见肘,一直处于法律规范的边缘,没有形成完整的约束机制,借贷风险无法有效的掌控。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的缺失指的是现有的监管手段没有发挥所需的效能,监管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技术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为依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监管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式是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的,虽然有利于消除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但交易对象、交易过程的不透明等增加了监管工作开展的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一种金融交易方式,它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一样,都涉及到大量的流动资金。对流动资金的有效管理,可有效保证交易业务的顺利开展,遏制流动风险,反之,如果没有有效的流动资金管理机制,致使资金链断裂,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金融危机。我国互联网金融流动风险主要在于第三方支付和网贷两项业务中。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主要采用第三方支付的形式,它所带来的流动风险主要表现在存储资金的不正当利用。第三方支付对交易资金有一定的存储期限,如果第三方支付私自动用支付金,可能造成流动风险。以p2p拆标错配为例,将原来交易平台上的的项目,拆分为小金额或短期的项目进行招标,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收入,但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或者出现偿还逾期的情境时,还造成大量的挤兑,流动性风险爆发,严重威胁企业生存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正视互联网金融风险,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规避这些风险。本文对上文提到的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一)防范和处置信用风险

 

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引入独立、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合理,规范的评级程序,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法性、管理能力、产品信息、财务信息等指标进行查证,客观真实地评估其经营能力,最终以符号形式进行说明,供投资者判断企业风险状况,做出投资决策。在建立评级体系的同时也要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对失信企业或个人采取公开警告,黑名单或强制退出市场等惩罚。

 

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将互联网金融统计逐步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基本经营状况和重大信息的披露,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实名制,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交易者的信用状况进行提取核实。

 

(二)防范和处置监管风险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要明确监管主体,做到有法可依,针对监管中的空白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业务模式、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方面做好设计,加快立法进度,完善监管执法体系。目前,已有一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更多的规章制度也正在起草或修定之中。这些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无疑对规范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行,降低风险发生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和保障。

 

对于监管手段缺失或滞后的问题,应加强监管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对新技术的引进可以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新设备的开发和采购采取社会化招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市场化技术力量进入。

 

(三)防范和处置流动性风险

 

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危机,必须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流动性准备,在资金的存量和流量间找到一个平衡,可以仿效央行对银行机构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制度,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风险备用金制度,与备用金托管银行合作设立备用金专用帐户,按一定比例划入风险备用金,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可先启用风险备用金进行垫付。

 

同时要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模式,规范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存管行为,严禁挪用客户备付金或以备付金为他人担保,严禁p2p企业拆标,债权转让,自设资金池等行为,设立抵押制度和联动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与法院,拍卖行,典当行和房地产交易中心等建立合作机制,一旦借款人出现履约风险,可将抵押品顺利变现,从而保证投资者的投资能得到相应的资金兑付保障。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企业的运营实际出发,具体分析金融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规避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不但对我国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互联网本身的风险管理也带来较大的挑战。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监管方法,保证互联网金融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互联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我国应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规范其经营活动,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业,影响,对策

2012年互联网金融掘起,随着“三马”,即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位商界知名人士为相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使得中国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皆为之一振。2013年,历经了十余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在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的带动下全面爆发,也把互联网金融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颠覆了传统的金融业,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社会各行业都掀起了一场思想观念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但与以往的变革不同,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可能,即互联网金融。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的金融交易方式,同时也代表着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而且在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即为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仅仅限为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金融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审核等模式。与传统的模式有别的是: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或依托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关系

1、传统金融业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传统金融业是指所有需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批准可设立的机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由金融机构推进的金融互联网业务,即传统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金融机构将传统的线下业务转变为线上业务,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等互联网交易方式取代传统的柜台交易。手机支付、手机转账和手机证券交易都属于金融互联网的内容,其本质是传统金融业务与新的互联网交易方式的结合。同一时期,第三方支付业务、p2p和众筹等新兴业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升华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变化出现在2013年的6月,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业务顷刻之间让互联网金融成为家喻户晓的新概念。

2、互联网金融不是传统金融业的终结。金融业已经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洗牌了。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主要的商业模式大概有六种: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理财和保险、互联网金融门户。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预示着传统银行业将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思想和技术改变金融已经是大势所趋,金融巨头利用互联网对自身的业务进行整合,金融公司纷纷进驻互联网领域,其它的新兴机构也在互联网金融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监管部门也通过各种渠道密切关注着金融的发展。传统金融的基本格局势必被打破,无论是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还是监管机构都不得不直面互联网的潮流。这时传统金融业必须从转变观念的角度上推进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主动适应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动推进技术与金融的一体化发展。但是不能代表互联网金融将取代传统金融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客户量庞大,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资金有限,无法吸收存款且存在一些风险管理的问题;商业银行资金充足,但受成本限制。目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合作远大于竞争,二者的目标市场和客户定位有很大差异。互联网金融推进银行转型发展,银行也可以注入电子商务,它是相互交融的。

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造成的影响

1、优化资金配置。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中,机构和企业必须具备一定资金规模和资格才能发放贷款、获得融资和进行风险投资。对于个人和小企业而言,从传统金融筹集到需要的资金却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这一局面,p2p业务为个人进行贷款和借款开辟了渠道。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大数据、云计算和微贷技术,并且这三项技术可以让互联网金融全面分析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然后建立客户数据库和网络客户信用体系。在信贷审核时,投资者将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和分析指标。比如互联网金融还可利用技术平台搜集和信息对违约的贷款对象提高违约成本,降低投资者风险,这种技术平台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时具有特有的优势。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准确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最佳匹配,更有效地满足市场的投融资需求,有助于优化资金配置。

2、降低交易成本。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的成本比较高。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提供了一个供需双方都需要的市场,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由于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取而代之的是资金信息中介互联网时代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完成,而且几乎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更低,交易弹性也极度扩大。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推动市场利率化。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通过利率管制,允许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吸纳存款,向大型国有企业提供廉价的资金。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然后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判断特定客户的利率水平,如果还能够深入研究挖掘数据,甚至以形成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指数”,从而完善款定价基础。为了阻止存款的外流,商业银行有必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促使金融监管当局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同时也削弱了大型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成为更加公平、健全和自由竞争的市场。

4、增强与客户的粘性。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分散复杂的信息资源、数据难以有效处理和应用,银行业要把握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和信用等级方面,程序也较为复杂。移动通信技术、多网融合、数字认证、电子签名、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不仅使互联网金融正在向前蓬勃发展,而且还可以让互联网金融集散和处理大量数据,使之掌握海量的客户数据,能与客户建立联系,增强与客户的粘性,并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快速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例如,依靠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解决了平台用户的交易费用、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问题,同时也发掘了更多有潜质的客户,这些优势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低成本做到的。

5、加快脱媒化进程。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中,充当资金中介职能的是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随着互联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逐渐发展,金融交易将朝着更迅速、更方便、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更为便捷,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搜索平台。这一重要特征是,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直接在金融平台上进行交易,从而摆脱了对金融媒介的依赖,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

三、传统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承载着数据及信息优势蓬勃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也要转变。正如比尔盖茨上世纪80年代就讲过,“传统银行业如果不改变,就是21世纪快要灭亡的恐龙,目前银行最担心会被互联网从中间割断自己与客户的联系。”

1、提升实质服务。传统银行想要与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相比,其金融业务只有从客户角度出发,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面对人们日益扩张的金融需求,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周到细致的贴心服务,这些贴心的金融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更抢占了市场先机,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压力。传统银行业正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下,唯有改变现状,发挥自己的优势,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的贴心服务,才能在未来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而且银行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互联网金融机构尽管扩张很快,但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数量有限。目前,传统金融业为了适应居民金融需求、改进金融服务已经在社区银行的错时营业和贴心服务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入到改进服务的队伍中来,消费者也能真正感受到方利与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2、融入互联网基因。面对来势凶猛的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也不是无动于衷,银行必须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从大量的、多类型的数据之中体现分析处理能力,探索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积极谋划业务向互联网转型。要清醒认识到互联网对于银行而言,不是敌人,而是很好的工具,应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速度,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规律和商业模式,通过流程、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掌握网络交易的主导权。实现各类业务的电子化,使银行业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由客户自服务为特征的银行。

3、加速科技研发和创新。目前,就银行业而言,除了自已的发展阻滞,更要直面互联网的冲击,想要像以前“躺着挣钱”已不可能。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业在产品设计、数据处理、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而银行业也应跟随时代的步伐,去开发更加适应大众消费者、便捷的金融产品,并且应在支付结算领域做支付结算创新,注重对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特别是具有体验和功能高度融合的移动支付工具的开发,要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带动支付结算和融资业务、保理业务的创新等。

四、结论

总之,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调整战略,将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有机整合,以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局面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银行业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开创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各方共赢的局面。更要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形成一种融合互补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金融市场发展力,拓展完善金融产业链,而且能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整体附加值,支持并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补关系,对实体金融服务的盲点进行有效的覆盖,对金融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文刚.2013开启互联网金融“元年”.上海信息化.2013(2)

[2]周宇.互联网金融经济改革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探索与争鸣.2013(9)

[3]李诗洋.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金融体系何去何从.国际融资.2013(11)

[4]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南方金融.2013(5)

互联网金融交易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点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定义有不同的看法。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它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可见,互联网金融是直接融资的一种形式。可以理解为,互联网金融即绕开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业务,如信贷服务、投融资服务、金融产品的销售等等。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其互联网平台只是一个工具。当互联网日益普及之后,任何领域都由线下业务发展到线上业务。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在互联网上存贷款、投融资、证券交易等一系列金融业务均可实现。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金融信息获取透明化

传统的金融业务中,客户与机构双方获取的金融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客户容易处于弱势地位。通过互联网金融,客户将对各种金融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更加理性的进行投资决策判断。对于机构方面,则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针对网络客户的个人兴趣、购买历史等网络特征,挖掘出客户的风险偏好、信用信息等,从而有利于机构的贷款审批发放,对总体风险控制的把握。双方信息都能得到最大的透明化,减少欺诈行为的发生。

(2)资源配置去中介化

人类最早的金融模式即个体直接金融交易,互联网金融模式则充分体现了这一金融交易行为的雏形。供需双方信息对称,去除了银行、券商的中介作用,可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支付手段便捷、交易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以移动支付为基础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而移动支付的特点是便捷、交易成本低。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手续繁杂、存贷款时限较长、交易成本高、受固定网点地域限制等缺点,互联网金融恰恰能够较好的补充这一缺陷。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与融合

大数据时代,网络银行无需设置分行,业务完全在网上开展,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与物理网点,真正实现了7*24小时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internetbank统计显示,单笔金融交易成本在传统柜台网点、电话银行、atm机和网络银行服务成本分别为1.07,0.54,0.27,0.01美元,。阿里小贷的数据显示目前单笔信贷的成本平均为2.3元,而传统银行单笔信贷的经营成本在2000元左右。除了资金成本,网络银行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传统商业银行的线下贷款,由于人工审核的复杂性,从审批到放款通常需要几个工作日;而网络银行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将贷款发放时限缩短到几分钟。这是人工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网络银行已经实现了最低的边际成本。

其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选择主动化加强,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银行客户流失严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网民不断涌现,大多愿意尝试互联网新鲜事物,对理财融资创业的需求也在各年龄阶段人群中居首位。尽管商业银行也在电商平台作出一系列努力,以图与新型金融势力抢夺客户资源,如交通银行的“交博汇”、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中国银行的“云购物”,但是商业银行毕竟不是互联网公司,要想从成熟的互联网公司抢夺客户资源已经很难,而且也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去做自有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虽然在线上交易,但无官方颁布的金融牌照,最终的客户结算和基础金融服务上仍需依靠银行,由此可见互联网公司与银行业只能是互惠互融,不可分开。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证券基金业的互利互惠

互联网金融进军证券基金市场表现为,产品销售渠道电商化。由于银行主导的销售模式,传统的证券基金销售严重依赖银行与券商的物理网点,阻碍了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产品推广,资本市场普及化受阻。据调查,过去5年中,基金公司的客户群以散户化、年轻化的客户为主,其中25-35岁的人群比例最高。而对于基金的购买量,一万元以下的单次购买比例超过了购买次数的三分之二。而这些不太富裕的年轻人,正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基金公司,则抓住了这一契机,以556.53亿元的规模,扭亏为盈一跃至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公司。随后众多的基金公司入驻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开展网上基金销售渠道,打开了证券基金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融合局面。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证券移动终端软件也随之快速升级。相对于物理网点和固定电脑,用户更倾向于便捷地获取金融信息及交易操作。这就推动了交易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从原有的交易通道业务,延伸到更多非交易通道的业务。风险评估、集合理财、基金代销等一系列业务功能都将在移动终端中实现。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问题

基于互联网金融是去中介化的金融行为,金融监管机构更是要迅速应对其带来的一系列金融现象。互联网金融可以将实体经济与金融产品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模糊了金融与非金融的界限。比如有的it公司做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机构由于无法确定是否为金融产品而无从监管,而信息产业部对于这样的跨界产品也无从管理,这就造成了监管层面的真空状态。

应对扑面而来的挑战,各监管机构积极探索着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办法。首先是第三方支付的管理。对于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受中央银行监管的支付机构,才能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第二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以网络形式存在,属于没有物理网点的小贷公司。目前监管政策里是允许这样形式的公司存在的。即所有的金融业务均须在网上进行,不允许网下进行。但这个网上网下的业务进行界限还是比较模糊,稍不注意就容易触碰监管红线。如何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界定区分仍需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屈庆,陈黎,余文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市场及债券市场影响分析.债券,2013(10):第29-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