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7:03

通信原理总结篇1

关键词: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设计;实现

在近年来,我国的航空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我国原有的相关航空电子设备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今航空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原有的航空电子设备进行改进,而原有的改进方法只是单纯的在原有的飞行器上加设一个新的总线,这种的方法不仅会使得操作变得更加的困难,同时也会使得相应的成本得到提升,因此,我国现今着力在对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希望能够设计出一个成本较低,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翔空电子设备,以保障航空事业可以更好的发展。

1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发展的现实状况

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研究符合了现今航空事业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本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不断的对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就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在对信息数据总线进行全面的研究,其力图在研究结束之后,就将最新型的数据总线应用到实际中,同时相关的配套技术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之中,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我国也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出新型的高速数据总线来实现我国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大了对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创造出新的数据总线,而对相关的原有高速数据总线的研究则相应较少。

现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科学技术的提升,则可以有效反映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就现代的战争而言,也是科技型的战争,这种战争主要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数字通信技术来进行,而传统的数据总线无法满足这一时期的战争需求,因此,需要研究出新的高速数据通信总线技术来代替原有的总线,以加强国防。

国内外在新型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的设计和研究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脚步,甚至还加大了研究的力度,从而使得相关的研究更加的深入。在经济实现了全球化之后,科学技术也逐渐的实现了全球化,全球之间的技术联系性逐渐加强,为了能够研究出更好的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各国加强了研究的联合,共同合作,高度分享各国的研究成果,然后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单独的研究。就高速数据通信总线技术来说,其对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国防力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必要的关键技术。

2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可行性探讨

上文中笔者通过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发展的现实状况的介绍,我们对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如何能够实现高速数据通信总线技术与miL-StD-1553B同时工作呢?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条件下,可以实现二者的同步工作。

2.1miL-StD-1553B总线工作环境测试及分析

这就是上文中提高的美国现用总线标准,也就是我国的宽带链路的机载型,它在具体工作时是利用频谱分析仪,来测量通信线缆,这时这个总线标准是两个终端同时工作,它与原来的总线并不工作在一个频段上,一般而言,原来的总线在工作时,峰值功率最高是8.4dBm,而且原来总线的奇次谐波与阶段成反比,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否则两个总线在同时工作时,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了能够让miL-StD-1553B总线的通信保持正常的状态,第一步应该做的就是降低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带来的干扰,可以利用模拟滤波器,通过这给装置将告诉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和miL-StD-1553B总线隔离,并且合理的限制发射功率,这里指的是高速数据总线,因为如果它的发射功率太高,会严重影响另一总线工作,在相关器件的选择上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要想两条总线同时工作,必须做好两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问题的发生。

2.2高速数据通信总线电缆特性测试

高速总线的通信线缆为差分屏蔽电缆线,两端的接口为pL75-47。电缆的特性阻抗为75欧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输入输出阻抗为50欧姆的网络分析仪直接进行测量,需要在测量前进行阻抗匹配和差分到单端的转换,线缆长度为56.4米(185英尺)。

由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在20mHz-50mHz频段内,高速数据通信总线电缆的衰减小于14.5dB。由测试结果,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噪声情况得出接收端的信噪比,对于200英尺的线缆,衰减取它的理论极限值16dB。假设接收端存在有效值140mv的高斯白噪声,则在发射功率为2w的情况下接收端的信噪比约为21dB。

2.3高速数据总线容量分析

本文提出的容量分析将利用预测理论最大信道容量(C)的Shannon公式:C=Bw×Log2(1+S/n)。Shannon公式是基于信道带宽(Bw),出现在接收机的信号功率(S)和出现在接收机的噪声功率(n)做出的最大信道容量估计。在对高速数据通信总线系统应用Shannon公式时,需要量化网络的带宽,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从高速总线的工作方式、1553总线的工作特性及系统设计的难易程度分析,我们假设一个5mHz可用带宽。一个真实的总线系统的真实带宽可能高于假设,但这个假设的目的是定义最差的情况。在高速数据通信总线中有两个信号强度的限制因素:发射信号功率和信道损耗。在高速数据通信总线中,发射功率被限制在33dB。我们采用VDSL中的标准噪声模型,一个具有有效值140mv加性高斯白噪声作为我们的噪声模型。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由得到的相关数据和相关假设推算出高速总线的理论容量的最大值。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Bw=5mHz,S/n=21dB,因此C=37mbps。上面的信道容量只是理论上的极大值,而我们为了实现尽可能高的信道容量,就需要我们采用先进的调制解调方式和先进的编码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速数据通信总线技术是未来发展研究的重点,要想高速数据通信总线与原有通信总线同时工作,不互相干扰,在设计时,应该注意很多重点问题,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无论是设计还是实现都是可能的,因此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很关键。本文是笔者多年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技术研究经验的总结,希望为该技术的设计人员提供借鉴,为我国高速数据通信总线关键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楠,冯宇波.pin二极管在射频开关电路中的工作原理及应用[J].科学信息(学术版),2007,2:5-9.

通信原理总结篇2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系统;物资管理;铁路局

信息系统建设是物资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实现物资采购供应的基础保障,是提升物资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太原铁路局(以下简称铁路局)通过领会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领导和物资管理部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指示精神,精心部署、细化制订方案,强力组织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

1响应号召全力实施信息系统建设

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各单位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全路统一、互联互通的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和物资采购商务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把从采购计划到报废处置全部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纳入监控体系,全面规范物资管理行为。1)全面掌握总公司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针对总公司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太原铁路局通过全面分析,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太原铁路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明确了依托信息化手段需达到的计划、采购、供应、消耗、核算等实现物资全过程闭环管理的具体目标,实现系统、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2)加大投入全面落实建设要求。为了认真做好信息系统的建设,太原铁路局在政策、资金、技术以及人力物力等资源配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是在把握先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局域网、互联网网站群。二是将信息网络通道接入车间班组,为信息系统实施奠定网络基础。3)全面落实总公司1+1主业务核心。围绕总公司信息化工作思路,太原铁路局在规范使用总公司1系统+1平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物资管理需求,建成了以总公司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和物资采购商务平台为核心,铁路局车间班组物资管理、闲置物资调剂、应急物资管理等10个信息系统为业务支撑的“2+10”物资管理大数据平台,形成了路局、站段、车间班组三个层面的全覆盖信息化管理体系。4)全力推进、落实总公司要求。为保证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太原铁路局一是明确了信息系统建设各项工作的责任部门、单位及完成期限,要求各部门高度协同、密切配合,严格按时间节点推进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二是按照“机关服务、基层自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理念,各部门对系统升级改造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建立了界面清晰、职责分明、运行有序的逐级负责体系。

2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及应用效果

太原铁路局依靠信息化手段撬动物资管理新引擎,从不同角度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探索、创新、完善物资管理方法和途径。1)加强用户管理。践行“大物资”理念,充分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物资大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实现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全覆盖、物资范围全覆盖、采购过程全覆盖。一是太原铁路局“2+10”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所有基层单位、运输站段、运输辅助单位及站段管理非运输经营网点全覆盖。二是太原铁路局的运营维修物资,大修、更新改造、专项资金项目用物资,站段管理非运输经营网点所需物资,站段其他业务所需物资全部通过信息系统管理。三是信息系统覆盖使用单位所需物资均通过物资采购商务平台进行,实现了采购全过程信息化管理。2)加强信息系统人员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基层单位系统管理员、计划员、管库员、财务人员、业务员等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物资部门领导亲自开班动员,专人全程盯控培训过程,确保培训效果。二是系统升级改造后,路局物资部门对采供单位全部使用人员实施专项业务培训,并进行全流程操作演练,确保采供单位系统运用效果。三是业务骨干人员对本单位其余相关人员全部实施了培训。3)加强监督检查。太原铁路局在逐级负责的基础上,通过过程监督、检查,及时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力推进信息系统运用工作。一是利用系统升级改造微信群,向使用单位提供专业化、即时性业务指导的同时,从路局物资部门到基层单位采用日常指导、包保检查、专项整治等方式对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写实,总结经验,巩固效果。二是经过试运行,太原铁路局在项目组提供操作手册的基础上,总结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编制操作问题百问百答,解答了基础数据配置、计划、采购、供应、结算流程等环节的易见问题,指导系统应用。三是路局物资部门将所有系统应用单位按照分工分包给处内业务骨干人员,做好系统应用情况跟踪写实,对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考核,督促系统规范使用。

3依托信息化手段促进物资管理水平提高

3.1促进“管、采、供”分离规范

按照总公司物资体制改革“管、采、供”分离的要求,太原铁路局物资管理处通过系统参数设置,实现对全局物资管理模式的设定。通过统计分析各类业务数据,实现对全局物资采购供应流程的监督;物资采购所负责接收需求计划、组织实施采购等环节,充分履行物资采购职能;物资供应段负责执行采购合同、维护采购订单等环节,充分履行物资供应职责。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既实现了“管、采、供”分离,又做到了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使“管、采、供”分离真正落到实处。

3.2促进业务处理规范

太原铁路局依托物资管理大数据平台,将全过程控制融入信息化管理。一是同步完成了1系统+1平台的升级改造,完成了两个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同时启用了新系统的采购订单网签、线上采购功能,实现了计划、采购、供应、消耗、核算所有环节的纵向贯通,实现了物资全过程闭环管理。二是通过禁止手工输录入库单、收发料引用系统凭证等控制,将业务流程控制手段由人控变为机控,促进业务流程规范。三是充分利用计划追踪、采购订单追踪等功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对物资采购、供应、使用过程进行全流程分析监控,使评价考核有据可查,为物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四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合同库、价格库、供应商库,实施二级物资目录管理,夯实了物资基础数据管理,为物资采购、供应、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3.3促进物资采购关键环节规范

3.3.1促进信息公开规范

依托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全面公开信息,切实实现阳光采购、充分竞争。一是将供应商资格要求、审查方式、审查标准等信息通过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公开,凡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均可参与,最大程度地培育物资供应市场。二是将物资采购信息通过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公开,使潜在供应商充分获知采购信息,积极参与竞争。三是对无法实施公开招标的项目,在物资采购商务平台上审前公示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将采购结果全部在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下发中标(成交)通知书。五是在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公布两部24h(自动)值守电话及廉政邮箱,方便采购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在物资采购方面出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和对采购结果的异议。

3.3.2促进采购标准规范

一是依托物资管理大数据平台“物资管理纪律规矩信息系统”向全局国家、总公司、路局物资管理规章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以及供应商信用评价信息、产品质量通报等方面信息,实现物资采购供应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依托“技术规格书管理系统”,梳理近年来集中采购物资设备的技术规格书,建立技术规格书参考数据库,使技术规格书编写便捷、规范有效。三是依托“评标专家抽取信息系统”,随机抽取集中采购评委,从源头上为规范物资采购提供保障。

3.4促进物资成本控制规范

一是依托“车间班组物资收、支、存信息系统”,及时、准确掌握全局物资的收、支、存数据,实现了物资库存动态管理、有效调配;准确掌握有保质期物资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对接近保质期物资进行预警,确保有保质期物资安全有效使用,杜绝超出保质期造成的资金浪费。二是依托“闲置物资调剂信息系统”,构建局内、段内两级闲置物资调剂平台。使用单位产生物资需求后,严格执行能调剂不重复采购原则,对本单位内部无法调剂的由路局组织局内调剂,变闲置物资为有效物资。

3.5促进物资质量管理规范

一是依托“供应商管理”“供应商评价”“采购追踪管理”对物资供应商实现有效管理,实现物资采购源头可控,实现从班组到车间、从车间到站段、从站段到路局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直接评价、动态反馈,促进供应商管理规范;依托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对商发货流程实施管控,向供应商发送采购订单前,必须录入商供应物资的生产企业,商及对应生产企业同时确认发货后,采购订单方能流转至下一流程,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路局物资市场。二是为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太原铁路局的可能,夯实铁路配件专项整治活动成果,强化设备质量源头控制,依托“中鼎智慧物流云平台”信息系统,探索试行将太原铁路局采购的所有运营、建设实体物资从生产企业准备和发运到收货为止的物资配送全程监管,将总公司铁路配件专项整治活动从治标向治本转化。

通信原理总结篇3

计算机通信这种形式,主要是实现信息和数据的转换,有效的实现终端以及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电信号到逻辑信号的转换,并结合二进制系列,来对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标识,这就是通信的基本原理。转换方式是将高低电平表示为二进制数中的1和0,也就是将数据以二进制中的0和1的比特流的电压表示,将产生的脉冲通过一种媒介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从而达到通信的功能,这便是通讯工程的工作原理,也就是oSi物理层的运行。

2计算机通信的数据传输技术分析

2.1maC技术

maC,对介质中,数据包的传输进行了定义,用中文解释,就是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的协议主要位于oSi七层协议中数据链路层的下半部分,是一种链接和控制的物理层介质。在maC层的数据传输中,可分为主导技术和辅助技术,主导技术包括令牌控制技术和总线争用技术,而辅助技术主要是配合主导技术使用,以主导技术为依托。

2.2CSma技术

CSma技术,这是总线争用技术的一种,载波监听多路访问为该技术的中文翻译。该技术的具体特点是:发送时间,并不固定,在发送数据方面,可以结合任何时间以及接点来进行。如果此时总线获得了来自多个节点的数据时,可以结合一定的规则,来对优先发送的顺序来定义,以此来保证信息有效的传达。此外,在这一技术中也作出了如下的规定:任意需要向总线进行数据发送的节点上,有必要现对总线是否空闲进行检测。虽然这一技术具备的特点是及时性、操作便捷性,然而在具体应用方面,信道是需要随机争用的,数据信息会因此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延时性。因此,在使用这一技术时,还必须要进行优化改进,进而确保该技术的稳定、成熟。

2.3令牌技术

令牌技术这种访问机制,采用的方式为时间触发,一般分为两种技术,分别是集中式以及分散式。首先阐述的是分散式技术,在主站系统中应用较多,具体是对其独立性的体现,以此作为工作原理,这种令牌是存在于总线中,并且是唯一的,能够循环在主站的逻辑环内,结合相关的调度算法,让令牌的调度权被主站获得,由此来开展其他的通信活动。另一种为集中式,这种机制也是时间触发,通过内部任务调度表,来对总线上的具体节点进行规定,让其获得总线仲裁权,由此获取到这一节点的信道使用权,并让总线接收到相应的缓存信息。对比上述两种令牌来说,在周期数据方面,前者影响更加精确,并且在网络延时确定方面,也更加有效,然而在处理突发问题时,却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并不能够像另一种技术一样及时的对事件进行处理。

2.4差错控制技术

在传输数据时,必然会有一定的差错出现。所以,结合这一技术,能够对其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并且还有一定程度能够实现原始状态的还原,以此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传输时,需要通过物理层,最终才能够来到数据链路层,因为差错控制系统的存在,可以直接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差错检验,还能够修复错误的数据,然而如果一些数据较难恢复,一旦无法读取,就会出现被丢弃的问题。数据包被丢弃之后,数据链路层能够最知到,并且给予相应的反应,重新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输送。所以在检验进程中,aRQ以及FeC这两种,是主要的链路层纠正以及检测方式。

2.4.1aRQ(自动重复请求)法的应用

如果相关数据可靠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在传输时,较为适宜采用传统的aRQ方法。因此,为了避免传输层、链路层之间产生重传干扰,有必要结合相应的手段,在链路层的路由器位置,实现aCK,也就是传输层重复的抑制,避免它们进入到源端,最终避免数据堵塞现象的出现,并对算法产生影响。另外,如果链路出错率并不高,也会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加及时的实现出错数据的解决;然而,如果链路具有交高的出错率,那么在数据包上传方面,就必然会导致网络的堵塞,导致处理效果不佳。

2.4.2FeC(前向错误纠正)法的应用

通过冗余信息的附加,来实现数据包损坏部位的重建,进而修复好受损的数据包,避免数据包的重复上传,这是传统FeC的具体应用,以此来实现良好的修复目标。因此,在无限环境中,这种方式的应用极为广泛,并且tcp机制也不会因此受到干扰。但是这种修复的措施,并不是最完善的,如果为良好的链路状态,必然会出现许多一无是处的冗余信息,网络会因此出现延迟,最终对网络传输的速度产生影响。

3结束语

通信原理总结篇4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32-01

引言

通信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非常重要的基础功能。借助于通信,各断路器间隔中保护测控单元、变电站计算机系统、电网控制中心自动化系统得以相互交换信息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减少了连接电缆和设备数量,实现变电站远方监视和控制。因此通信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包括当地开关采集控制的单元与变电站监控管理层之间的通信,以及变电站当地与远方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但是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通信的稳定性往往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通信不通、通信质量差问题、通信数据有丢包现象等。这不仅阻碍了运行监控人员对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分析判断,同时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带来困难。本文根据本人工作经验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处理方案。

1、变电站通信的主要内容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各保护测控单元与变电站计算机系统通信。

(2)各保护测控单元之间互通信。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电网自动化系统通信。

(4)其他智能化电子设备ieD与变电站计算机系统通信。

(5)变电站计算机系统内部计算机间相互通信。

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用以微机为核心的保护和控制装置来代替传统变电站的保护和控制装置,关键在于实现信息交换。通过控制和保护互连、相互协调,允许数据在各功能块之间相互交换,可以提高他们的性能。通过信息交换,互相通信,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常规的变电站二次设备所不能提供的功能,减少变电站设备的重复配置,简化设备之间的互连,从整体上提高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从而提高整个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因此,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网络技术、通信协议标准、分布式技术、数据共享等问题,必然成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关键问题。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的任务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变电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如保护动作信号传递给中央信号系统报警;二是变电站与操作控制中心的信息传递,即远动通信。向控制中心传送变电站的实时信息,如:电压、电流、功率的数值大小、断路器位置状态、事件记录等;接收控制中心的断路器操作控制命令以及查询和其他操作控制命令。

2.1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场级通信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场级通信,主要解决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与上位机(监控主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信息交换问题,其通信范围是在变电站内部。对于集中组屏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来说,实际是在主控室内部;对于分散安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来说,其通信范围扩大至主控室与子系统的安装地(如断路器屏柜间),通信距离加长了。综合自动化系统现场级的通信方式有并行数据通信、串行数据通信、局域网络和现场总线等。

2.2综合自动化系统与上级调度的通信

综合自动化系统必须兼有RtU的全部功能,应能够将所采集的模拟量、断路器状态信息及事件顺序记录等远传至调度端;应能接收调度下达的各种操作、控制、修改定值等命令。即完成新型RtU等全部四遥功能。

3常见通信故障及原因分析

常见的通信故障有全站通信中断、全站通信质量不好,数据存在丢包现象等等。

3.1全站通信中断一般分为个原因造成的如:总控单元死机、总控单元硬件方面的原因等等

(1)总控单元死机

总控单元死机是困扰总控单元稳定运行的一大障碍,提高总控单元程序运行的可靠性及优化运行程序是提高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运行中的程序在受到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会出现跑飞(Runout)和非法死循环(Deadlock)的现象,导致程序失控。为防止上述情况的产生,在硬件上采用程序运行监视系统(watchdog看门狗),一旦程序因干扰而失控,监视系统能及时监测出来并自动进行复位保护。由于厂家都注意到这类问题,并加以改善,现在变电站现场因为此类原因死机的现象基本上是没有了。但是总控单元死机还存在其它情况。

(2)总控单元硬件方面的原因

总控单元硬件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总控单元电源板、CpU板损坏等原因。

3.2全站通信质量不好、数据存在丢包现象

全站通信不好、数据存在丢包现象具体表现为:全站在遥信、遥测、遥控等方面存在问题。如部分遥信、遥测不刷新、误遥信、遥测不准、遥控命令不执行等等,其原因主要是总控单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设置或者配置程序上存在缺陷造成的。

具体案例分析

(1)盐城市合心变通信中断处理

盐城市110kV合心变有一路备用间隔投运送电,送电之前一切正常,但是送电之后发生总控单元频繁重启现象。最后查明原因,合心变RCS9000V2.0X后台与RCS9698a总控单元配合使用时,在后台数据库中,保护装置的FUn(功能号)与保护类型不一致,造成了总控单元RCS9698a装置反复重启。更改了保护装置的FUn后,通信恢复正常。

(2)盐城市悦达变通信中断处理

盐城市110kV悦达变进行改造升级,某条间隔升级完毕后,不停的出现通信中断、通信恢复的现象。最后查明原因是国电南自pSX600通信服务器CpU板出现故障,更换了新的CpU板后,故障消失。若是现场通信通道不稳定也会造成pSX600重启。

(3)盐城市黄海变部分遥信不刷新处理

盐城市110kV黄海变某日突然出现现场部分装置的部分遥信不刷新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装置的部分信号不能刷新,不上送,但这些装置的某些信号仍可以上送。现场检查结果是因为黄海变worldfip网接成双网,这样会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个网中断,另一网通信也出现问题。处理方法是,将有问题的网断开。

4盐城市城中变新上间隔通信中断信号不上传处理

盐城市110kV城中变进行扩建改造之后,在验收时发现,新上间隔的通信中断信号均不上传。具体原因:由于城中变扩建时,采用的保护装置与变电站正常运行的保护装置型号不一样,造成了总控单元对新型号保护装置的通信支持不够,造成了新上间隔通信中断信号不上传。处理办法是对总控单元程序进行升级,以确保与新型号保护装置能正常通信。

通信原理总结篇5

关键词:四相差分相位键控;QuartusⅡ;FpGa;调制解调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662-04

QDpSK是四进制差分移相键控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QuartusⅡ环境下对QDpSK系统进行了设计仿真。

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本设计采用的QDpSK调制解调方案为:采用选相法进行调制,采用波形译码进行解调。

系统整体设计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1-2]。

调制时首先将得到的基带原始码序列x经过串并转换得到绝对码[aKBK],再对其进行差分编码,得到相对码[akbk]。用所得的相对码去调制载波,就得到了已调信号。解调时:根据调制的载波信号翻译出相对码组。相对码经过差分反变换,得到绝对码。将所得到的绝对码经过并/串转换,就可恢复出原始信号x。

2在QuartusⅡ下QDpSK调制解调系统各模块设计

2.1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该模块产生一串数字序列作为系统基带码。通常可采用m序列发生器或pn码发生器。此次设计采用直接赋值的方法,即在给定频率clk4下,计数器每计一次,给定一个值,此值作为一个码元输出。计数器总共计16次,计够次数后进行循环,产生有16个码元的循环序列。

在QuartusⅡ下进行信号发生模块的设计仿真,得到其封装图如图2所示,时序仿真图如图3所示。

2.2串/并转换模块设计

根据串/并转换原理,该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同时输入串行序列X和clk8。先对clk8进行判定,当其为高电平时,就将此时刻所对应的X赋给a,若为低电平,就将对应的X赋给b。根据流程图编写串/并转换模块程序,并在QuartusⅡ环境下编译,通过后对其进行封装,得到该模块封装图如图5所示[3]。

将信号发生模块和串/并转换模块进行连接。其中信号发生模块所用时钟为clk4,其输出信号x作为串/并转换模块的输入。串/并转换模块采用时钟clk8,并将输入端信号x转换为两路并行信号a和B。其时序仿真如图6所示。

2.3系统分频电路

该系统中采用三个时钟以保证信号同步:clk2、clk4、clk8,可利用D触发器和非门组成逻辑电路进行时钟分频[4]。将clk接入D触发器时钟输入端,其输出经过一个非门再反接回触发器D输入端,此时经过非门的输出信号就是clk的二分频clk2;同理可得到clk4和clk8。分频电路图如2.4并/串转换模块设计

并/串模块原理图如图9所示:并/串转换是将反码变换后的双比特码元恢复成基带序列。选用周期为码元宽度1/2的时钟(码元宽度为一个clk8周期,故此时所选时钟为clk4);定义一个计数次数为2的计数器q,当q计‘0’时,提取a路信号并进行存储;当q计‘1’时提取b路信号并进行存储。时钟周期为码元宽度的1/2,故当在第二个时钟周期内(q=‘1’)所提取的b路信号仍然是与a路同时刻的信号。根据图9所示原理进行并/串转换程序设计,并在QuartusⅡ环境下进行编译、封装得到该模块封装图如图10所示。

给出a、b两路信号,码元宽度均为时钟周期的2倍,a路信号为00110011,b路为101010。将使能端“enable”置为1,对程序进行结果仿真,仿真时序如图11所示。

2.5差分编码模块设计

进行软件仿真时,在QuartusⅡ环境下,先进行模二加电路、一码元延迟电路和交叉直流电路三个部分的程序编译。程序编译通过后将各个电路封装。在图形编辑器中连接模二加电路、一码元延迟电路和交叉直流电路。其顶层模块如图12所示[4]。

将图12所示电路编译后对其结果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图13所示。

2.6码反变换模块设计

码反变换模块电路图如图13所示:两路信号c和d经过xor模块异或后将其得出的结果[ak]经过eX3延迟一个码元宽度后成为[ak-1],再将其送入eX1的a1端口,同时信号c和d经过xor模块异或后将其得出的另一个结果[bk-1]也经过eX3延迟一个码元宽度,再送入eX1的B1端口。aor模块将cd进行同或,得出的结果送入eX1模块的Z端口。eX1根据z的值判定:当z为0时,就将a1端口输入的[ak-1]赋给C1,同时将B1端口输入的[bk-1]赋给D1。此时c1端口输出的值就是[ak-1],D1端口的值为[bk-1]。再将[ak-1]反送到xor模块的a端口,[bk-1]反送到xor模块的B端口。则[ak-1]与B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a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相对码[aK],[bk-1]与B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b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相对码[BK]。当Z为1时,eX1就将a1端口输入的[ak-1]赋给D1,将B1端口输入的[bk-1]赋给C1,此时C1端口输出的值就是[bk-1],D1端口的值为[ak-1]。再将[bk-1]反送到xor模块的B端口,[ak-1]反送到xor模块的a端口。则[bk-1]与a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a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对码[aK],[ak-1]与B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b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对码[BK][5]。

将图14所示电路编译后对其结果进行仿真,得到码反变换时序仿真如图15所示。

3QuartusⅡ下QDpSK调制解调系统总体设计及仿真

3.1QuartusⅡ下QDpSK调制解调系统总图连接

QuartusⅡ下系统总图如图16所示:各模块编译通过后,在原路图编辑器中进行总图连接。

3.2QDpSK调制解调系统时序仿真

在QuartusⅡ环境下,在波形编辑器中新建波形文件对系统总电路进行结果仿真。其仿真时序如图17所示。图上可以读出a0为01011011110011110.B0为0101010001010100010.通过图上比较发现,a0序列与a序列相同,同时B0序列与B序列相同。这是因为a和B序列经过差分编码、调制,再解调、差分解码,这样就将其恢复出来了,但从图17上看,恢复出的a0和B0有一定的延迟。

4系统测试与分析

对总图进行仿真后,将其下载在FpGa芯片上,用示波器测试系统输入输出点,如图18所示:第一行波形为输入数据波形data,第二行波形为通过过所设计的QDpSK系统后输出的波形out;out输出波形相对data波形经过6个码元周期的延迟后完全相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对信号经过QDpSK调制解调后能够恢复原信号。

5结束语

本次设计根据QDpSK调制解调系统基本原理在QuartusⅡ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对系统设计所需的各模块进行设计及仿真。在得到正确仿真结果后将各模块在原理图编辑器中进行拼装,构成系统总图。对总图进行仿真后,将其下载在FpGa芯片上,用示波器测试输入输出管脚。示波器所测结果显示,输出波形相对输入波形经过6个码元周期的延迟后完全相同,说明设计的系统能正确工作。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喻应芝.QDpSK调制解调的FpGa实现[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2

[3]冯璐.QDpSK信号的数字化生成及解调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通信原理总结篇6

关键词:Can总线;热力管网;故障隐患定位

0引言

集中供热系统遍及城镇、深入社区、联系千家万户,决定了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广泛性和系统性。集中供热系统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三部分组成。其中热网作为供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热源的热量及时地输送、分配给各个热用户的任务,起到连接二者的桥梁作用。同时热网也是供热系统可靠性的薄弱环节,随着热网规模的增大和使用年数的增多,重大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集中供热管道若出现泄漏,其高温高压热水和蒸汽不仅会烫伤行人,而且鉴于供热系统一旦停止供热,需要修复时间较长的特点,供热事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发现泄露故障隐患,对于提高供热可靠性减少供热事故有着重要意义。

1集中供热管网故障原因分析

针对近年来发生的管网突发故障,进行了大量的事故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造成热力管网故障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管道及设备腐蚀;管线未按标准施工;管线未按设计图纸施工;外力破坏;操作不当造成的故障;设计缺陷;管道汽水冲击;直埋保温炭化。其中,管道及设备腐蚀是造成管道漏水故障的最主要原因,占全部故障的70%左右。造成管道及设备腐蚀漏水的主要原因是土建结构局部防水失效,进而导致外来水流入,腐蚀管道、设备。经过分析,外来水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管线周边绿地水、雨水、马路冲刷作业、污水或自来水管道泄漏,同时小室、管沟结构防水失效,造成外来水渗入,腐蚀小室及沟内管道设备。②外来水从小室井盖处流入小室内,滴到井口正下方设备上造成腐蚀。③直埋管线保温接口不严密,外来水渗入直埋管线保温层内,造成直埋管道设备腐蚀漏水。

2Can总线在供热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热力管道周围的外来水,即可避免由于外来水长期浸泡造成的管道及设备腐蚀,可以大量减少热力管网故障。但热力管道深埋地下,无法直接查看其周围是否被外来水侵蚀。笔者提出用Can总线的方法,沿热力管道布设Can总线,隔50米在总线上挂设水探测传感设备,赋予每个探测设备一地址,总线长度可达到千米以上,若干个探测设备挂接在总线上即可监控较大范围,节省了大量的导线。同时,探测设备和总线接口工作时的电源,也由总线上取得,节省了大量的独立电源。当发生外来水侵蚀管道时,探测设备即可把自己的地址通过Can总线以纯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至上位机,上位机收到地址,与铺设设备时的实际登记地理位置匹配对应,把其地理坐标传至相关显示程序,最终使水浸管道地点直接在arcmap上显示其在地图中的位置,利于抢修指挥部门直接派维修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维修,直接把故障隐患排除。

3Can总线概述及特点

Can(Controllerareanetwork)总线是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其通信接口中集成了Can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可完成对通信数据的成帧处理,包括位填充、数据块编码、循环冗余检验、优先级判别等多项工作。物理层按照ieee802.3Lan标准构造,实现将数据发送到传输介质上和接收数据流的功能。在数据链路层实现比特流的拼装。Can首先接收到仲裁场,根据仲裁场的内容判断所接收到的信号是哪种帧格式,用户将相应的数据写入数据场中进行发送,或从数据场中读取接收到的数据。

Can总线的主要特点如下:

1)可以多主方式工作,网络上任意一个节点均可以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的其他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从,通信方式灵活。2)网络上的节点(信息)可分成不同的优先级,可以满足不同的实时要求。3)可以点对点、一点对多点(成组)及全局广播几种传送方式接收数据。4)直接通信距离最远可达10km(速率5Kbps以下)。5)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s(此时距离最长40m)。6)节点数实际可达110个。7)采用短帧结构,每一帧的有效字节数为8个。8)每帧信息都有CRC校验及其他检错措施,数据出错率极低。9)通信介质可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导纤维,一般采用廉价的双绞线即可,无特殊要求。

4Can的通信协议及地址

Can的通信协议主要由Can控制器完成。Can控制器主要由实现Can总线协议部分和与微控制器接口部分电路组成。本系统采用通信控制器82C200,完成Can规范所规定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大部分功能,具有微处理器接口,易于连接单片机。根据系统实际情况,本系统Can2.0标准帧格式的基础上(表1),制定了一个多帧传输的应用层协议。协议中,实用软件滤波,即屏蔽了验收滤波器,将除了帧信息外,包括11位标识符的第二、三字节都进行了分配。分配形式如表2所示。

其中,帧信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标识符iDl0一iD3代表模块地址,所以协议理论上可满足256个控制节点,标识符iD2、iDo以及该字节后六位定义为帧类型:命令帧或状态帧,数据信息这样划分简单明了。上位机根据模块地址收集判断节点信息,并下发相应命令。

5探测电路组成

探测电路主要由水感知电路和数据发送电路两部分组成:两者紧密结合,完成对热力管道周围有无外来水的智能化监控。

电路采用适当的电极型水传感器,布置在热力管道周围区域,也可以多个区域同时监测。主要根据电极浸水阻值变化原理,通过电压检测确定传感器的状态。通过电压比较器,得到外部状态电平,并送往单片机进行检测处理,根据放大器电平的高低,判断探头之间是否有水,也即管道周围有无外来水。

通信原理总结篇7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电算化会计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必然。本文首先比较分析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差异,然后指出电算化会计单一财务和业务财务一体化两种不同模式下的账务处理程序新规程。

[关键词]手工会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0.027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电算化会计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必然。由于两者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不同,导致其取数途径、数据存储介质、记账过程等不同,因此,账务处理程序的方法和步骤在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下存在较大差别。为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电算化,探究两者的区别,以及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的新规程尤为必要。

1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差异#

电算化会计,也称会计电算化,即由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与手工会计相比,两者在财务处理程序与步骤上差别较大。对两者具体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从全新的角度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从表1可看出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准备工作的差异

在手工会计方式下,会计的基本准备工作比较简单;但在电算化会计方式下,首次使用则较为繁琐。首次使用电算化系统需要安装电算化系统、新建账套、初始化账套。初始化账套主要包括设置操作员及其权限,录入职员、部门、客户、供应商、存货档案及存货计量单位,设置凭证类型和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内部控制参数,录入期初余额等。若电算化会计账套初始化未做好,将直接影响后续的电算化会计工作,甚至可能会导致后续会计处理工作无法开展。

1.2{证处理的差异

手工处理方式下,所有经济业务都需要手工填写纸质的记账凭证,凭证填写得是否正确、完整,需要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凭证只承载了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所涉及的总账、明细账科目、方向、金额及原始凭证张数。

电算化处理方式下的记账凭证包括录制的电子记账凭证和机制的电子记账凭证两种。录制的电子记账凭证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机制的电子记账凭证是指由电算化会计系统自动生产的记账凭证,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eRp业务处理系统向会计系统自动传递的记账凭证;另一类是会计系统根据账户中已有数据产生的记账凭证,如期末业务处理时,根据设置的转账凭证模板中取数公式由系统自动取数生成的各种分摊、提取、损益结转凭证等。在电算化处理方式下,电算化信息系统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检测和调整记账凭证的一些信息,如能自动生成凭证编号,保证凭证编号的连续、完整,避免出现重号和漏号;能自动对每一张记账凭证的金额进行平衡校验,如果出现借贷不相等的情况,不能保存,要求改正,直至相等为止;有辅助核算的科目,系统提示输入辅助核算项目,否则不能保存;有现金流量核算的科目,系统提示输入现金流量项目,否则也不能保存等。由此可见,电算化凭证承载的信息丰富,不仅可以承载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所涉及的总账、明细账科目、方向、金额以及原始凭证张数,还可承载客户、供应商及个人往来辅助核算信息,部门、项目辅助核算信息,现金流量辅助核算信息等。

1.3记账的差异

手工处理方式下,记账指会计人员依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日记账和总账。记账时,按照岗位责任的划分,由不同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科目,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上加以记录,工作量大,耗时费力。这种记账工作是由不同的人反复誊抄,容易出错,需要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对账和月末结账工作量大且复杂,效率低。

电算化处理方式下,记账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其实质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记账”指令,电算化会计系统将“凭证临时库”转移到“流水账库”中存放,并汇总各科目的发生额,更新各科目发生额及余额库。采用这种记账方式,若记账凭证信息填写准确、完整,就无需对账。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的“对账”功能主要是为检查记账过程中出现停电所造成的的漏记情况,以及凭证辅助信息填写不完整的情况。对本月所有经济业务记账完毕后,可直接指令电算化会计系统,对选定月份进行自动结账。如果该月有尚未记账的凭证,或上月未结账,则本月不允许结账。结账后,不能再输入当月的记账凭证。可见,电算化会计记账简单,易操作,效率高。

1.4账簿的差异

手工处理方式下,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其总分类账簿格式、形式不一样。当企业经济业务量比较少、使用会计科目不多且不需要单独专设总账岗位时,一般选择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其总账是订本式或活页试的多栏式账页。其他账务处理程序的总账一般是订本式或活页试的借、贷、余三栏式账页。日记账采用的是借、贷、余三栏的订本式;明细账采用的是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或多栏式的活页账。

电算化处理方式下,由于账簿组合体系虚拟化,账簿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所以其账页格式可以多样化,即每套账可生成并打印出手工会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中所有格式的账表,如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外币金额式和多栏式的日记账、明细账,逐项或汇总登记的三栏式和多栏式总账,发生额、期初和期末余额平衡表,各级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等。此外,也可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自行设置账页格式及取数公式,生成并打印出相应的账表。

由于账簿登记方式不一样,所以手工会计更正错账的方法不再完全适用于电算化会计,如划线更正法就不适用于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中,凡是已经记账的凭证数据不能更改,只能采用红字冲减法和补充登记法更正。

1.5编制报表的差异

在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依据总账和相关的明细账数据逐项汇总填制报表的各栏目。在电算化会计处理方式下,可依据预先定义的报表取数公式直接生成各种报表。

2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的新规程

账务处理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手工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登记账簿,即由不同的会计人员依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分别登记各种日记账和分类账,在这期间,登记日记账、登记明细分类账、登记总分类账、试算平衡、对账和结账等诸多程序,要经过多数人的手工才能完成,增加了数据处理差错的可能性。而电算化会计则与之不同,数据一旦通过填制会计凭证进入系统,记账、对账、汇总编制会计报表等,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即实现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因此,手工会计中根据登记总账依据不同而划分的不同账务处理程序已没有必要,电算化会计改变了原来的记账规则和组织结构。由于记录载体改变,原来需要手工登记的各种账簿现在变为计算机登记,记账中如果出现错误,原来的改正方法也不再适用。原来以账簿种类、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不同来划分组织结构和岗位分工,现在则是通过判断数据处理的形态来划分,改变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账务处理程序。

笔者认为,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分为单一财务账务处理程序和业务财务一体化账务处理程序两种。

2.1单一财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

单一财务电算化,又称为独立账务电算化,是指企业只安装使用了账务处理模块或总账模块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其财务数据是孤立的,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不集成使用,且相互间的数据不共享。这种单一财务电算化适用于规模小、经济业务量不多的企业。其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为:①经济业务发生后,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填制记账凭证;②依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审核记账凭证;③指令计算机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自动登记各种日记账、明细分类账、辅助账和总分类账,自动汇总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④月末,在财务系统中,先指令计算机自动核对各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和总账,再对财务系统进行结账处理;

⑤月末,指令计算机依据会计报表取数公式生成会计报表。

2.2业务财务一体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从原来的纵向一w化转为横向一体化,企业逐渐开始进行流程重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流程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业务重组中,需要以业务财务一体化为导向。业务财务一体化账务处理是以经济业务驱动财务处理,建立基于经济业务驱动的业务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利用业务驱动来记录财务信息,将企业的财务、业务和管理信息集中于一个数据库。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发展导致会计的重心发生变化,体现在会计管理实际职能的变化上。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研发、设计、采购、制造、运营、物流、营销等各个经营环节,精通业务流程,才能把财务体系与整个业务运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财务前置,参与业务运营等方式,从而加强财务和业务的关联度。通过流程再造转变财务工作方式和思维定式,将事后核算型财务转变为规划型管理会计,进一步拓展财务的管理职能。

业务财务一体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为:①经济业务发生后,指令计算机依据eRp业务系统内的原始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或依据eRp系统外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填制记账凭证;②依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审核记账凭证;③指令计算机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自动登记各种日记账、明细分类账、辅助账和总分类账,自动汇总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④月末,在各业务系统中,先指令计算机自动核对业务账与财务账,再对业务系统进行结账处理;⑤月末,在财务系统中,先指令计算机自动核对各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和总账,再对财务系统进行结账处理;⑥月末,指令计算机依据会计报表取数公式生成会计报表。

在业务财务一体化下主要实现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的结合,在出现业务活动的情况下,存在大量业务事件数据,这些数据将会被实时采集、存储到业务数据库中。信息使用者发出请求后,如汇总科目汇总表、汇总付款凭证等,会计信息系统能根据要求自动产生相应的信息报告,发送给使用者,即信息用户可依照相关规则与数据库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通信原理总结篇8

关键词:DSp芯片;图像处理系统;实时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10-0028-0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可编程性和强大的处理能力使其可用于快速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图像处理领域,尤其在实时图像处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一、系统功能与总体结构

本系统是实时图像处理的核心部分,系统将提取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再通过接口送入下一级电路。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了基于DSp和FpGa的信号处理系统。基于DSp和FpGa的信号处理系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并行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在信号处理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DSp和FpGa结构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灵活,有较强的通用性,适于模块化设计,从而能够提高算法效率;同时其开发周期较短,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展,尤其适合与实时信号处理。

本信号处理硬件主要由2片FpGa、2片DSp和6片SDRam存储器构成,其中由两片DSp充当处理器,FpGa主要完成逻辑控制功能并提供图像数据接口。系统采用对称的并行处理结构。

信号处理硬件设计时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按照任务要求将整体系统分为多个模块。每个DSp+FpGa结构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处理模块(pe),pe模块的算法主要由DSp完成,FpGa主要负责接口控制和数据读写的逻辑,以及必要的图像预处理操作。每个模块能完成的功能主要包括接口控制、数据传输、图像处理算法。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通信主要通过FpaG之间的数据通路实现,采用FiFo缓存的结构进行数据交互,从而保证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每个通信接口只负责相邻两个pe模块的数据交互,使得逻辑控制和任务的仲裁相对简便易行。模块间数据流的传递采用接力式的流水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多模块共享总线的处理机结构相比,减少了数据总线接口的负担,不会由于总线资源的占用冲破影响整个系统的处理速度。当某个模块不能完成任务时,只要FpaG之间的数据通道能正常工作,其他模块仍能完成部分算法并将处理结果下传出去。这种设计方式使得系统的容错性比较强,某一pe模块的异常不会使系统整体的处理流程停顿下来。

系统的每个DSp+FpGa模块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相似性,在需要的时候能进行模块扩展,在硬件设计上,只需根据需要添加相应的DSp+FpGa结构的pe模块,进行重新布线即可,pe的外部接口基本一致,减小了设计和制板的难度;在软件设计上,接口和逻辑控制部分也可移植其他模块的程序,只需较少的改动就能正常工作。与传统的多DSp处理系统相比,这种对称的模块化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大大减少了系统做改动时软硬件设计的难度。

在功能方面,FpGa完成接口控制、协议转换和必要的图像预处理功能。其中FpGa1负责完成和图像采集系统的图像数据接收、预处理、缓存功能,此外还和FpGa2一起负责DSp1和DSp2之间的数据交换。FpGa2提供图像数据的输出接口,主要负责将FpGa1提取的窗口数据通过高速数据接换。FpGa2提供图像数据的输出接口,主要负责将FpGa1提取的窗口数据通过高速数据接口传输出去,同时还完成DSp1和DSp2之间的数据交换。

DSp属于信号处理硬件的核心部分,负责实现图像处理的核心算法等功能,处理得到的结果通过串口扩展的Can总线通信接口对外输出。系统在设计时,还留有备用的485和232接口,从而为系统总体的扩展留有空间。

(一)图像数据的采集

原始图像数据量大,数据传输速率高(每秒15帧,每帧数据量1024×2048×10bits),因此在信号传输时采用LVttL电平的同步并行高速数据传输接口。包括10bits图像数据,帧同步信号、行使能信号、像元时钟等控制信号,在FaGa中完成该接口协议的转换。

(二)图像数据的输出

图像处理结果经Can总线送给上位机,其中Can总线接口通过DSp的多通道缓存串口(mcbsp)扩展实现,工作于Spi方式,采用Can协议芯片和接口芯片扩展得到Can总线接口。Can总线控制芯片采用microchip公司的mCp2510独立的可编制Can控制芯片和mCp82C251Can总线收发器。

二、FpGa功能设计

在FpGa中需要完成以下内容:两片SDRam的乒乓控制、数据的接收、图像预处理和图像输出。

每个FpGa外接的两片SDRam实现乒乓存储,当接收奇数帧图像数据时,图像数据依次经过可编程图像数据接口、数据通路1.SDRam控制器2进入SDRam2进行媛存;此时,图像预处理部分通过数据通路1.SDRam控制器1可以访问媛存SDRam1中的数据,并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处理完成的数据通过DSp接口控制器传送到图像处理模块中进行后续处理。同样,当接收偶数帧图像数据时,图像数据依次经过可编程图像数据接口、数据通路2.SDRam控制器1进入SDRam1进行媛存;此时,图像预处理部分通过数据通路SDRam控制器2可以访问媛存在SDRam2中的数据,并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模块针对接收的图像采集系统的图像数据,在FpGa中利用加窗等方法对图像的背景噪声进行抑制。

预处理后的数据通过DSp接口传送到图像处理模块中进行后续处理。采用这种乒乓结构可以保证原始图像数据的接收和读取能同时进行,实时地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去除数据操作时的时间等待。这样提高了预处理模块的数据传输速度,能充分发挥FpGa在数据传输方面的速度优势。

三、DSp功能设计

DSp主要实现图像处理功能,同时需要实现图像处理系统与前后级系统通信的功能。

本信号处理器的图像处理模块设计为双DSp结构,每个DSp的峰处理能力为4800mipS,因此系统中DSp的处理能力为9600mipS。DSp为ti公司C6000系列的tmS320C6416.

tmS320C6416是目前具有高性能的定点DSp,由于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硬件资源和较高的定点运算能力,采用其作为信号处理硬件的核心处理器的实现方案具有硬件构成简单、成本低、性能高等优点。C5416在内部集成了丰富的设备(peripherals)方便用于控制片外的储存器、主机以及串行通信设备。该处理器具有多个外部数据接口,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参考文献:

[1]杨东凯.DSp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通信原理总结篇9

电信行业内,中移动从来被看作唯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富贵儿,从“衔玉而生”的创业期,到全球移动运营商的头把交椅,中移动黄金发展期历经十年。

十年刚至,人们就开始看见,一位接一位的移动高层,或,或入狱,或出逃,或者,是“正在接受调查”。从2009年12月开始,中移动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涉嫌严重经济违纪,牵出此前四川移动数据部总经理李向东携款四五亿外逃,到今年5月中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涉嫌重大违纪被调查,接连8位高管事发落马,仅仅用了一年半。而很多迹象证明,这还只是开始。

电信企业的管理传统是注重技术和业绩指标,8位高管,每一位都曾是开疆拓土的骁将,资历耀眼、人脉深厚。中移动的辉煌业绩,他们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当“一江春水()向东(李向东)流”的腐败链条接连曝光时,人们无法不追问,中移动的辉煌里,什么样的规则、什么样的诱惑,才足以断送这样一批才能之士的事业和前程?

人的断送永远是过于沉重的代价。后,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告诉媒体,等一批大型国企老总相继落马,将整体推进国企反腐。亡羊补牢,事关重大。国企反腐的终极目标应该不仅是惩治腐败分子,更应该是督促一路高歌猛进的大国企们,调整方向,修补规则。挽救人,挽救企业,也是挽救这个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生机。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中移动公司“二把手”,2009年12月被调查,目前已被“”;

施万中,中国移动人力资源部原总经理,公司党组成员,2009年12月下旬被法院带走。此案2010年在河南省鹤壁中级人民法院被正式提起公诉。一同涉案者包括他的妻子,但审理结果没有公布;

林东华,湖北移动原副总经理,2009年4月巨额贪污受贿案发。2010年4月22日上午武汉市中院刑事审判三号庭开庭审理此案。院方表示,案件涉及“国家机密”,不公开审理;

李向东,四川移动数据部原总经理、中国无线音乐运营中心原总经理,2010年3月畏罪潜逃加拿大。之后不久有消息说他已被捕,但未有官方确认。不少业内人士称,李向东目前在逃;

李华,四川移动原总经理,2010年6月25日被“”。目前该案还在调查,尚未到阶段。李华贪污受贿金额,有千万元至20多亿元多种说法;

沈长富,重庆移动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10年10月22日被带走接受调查。此案尚未到阶段;

马力,中国移动数据部原副总经理,2011年4月初被带走接受调查。此案尚未进入司法程序;

叶兵,中国移动原数据部部长、卓望控股原Ceo,2011年5月18日被带走接受调查。此案尚未进入司法程序;

……

他们曾经是中移动权倾一方、光华四射的风云人物,如今却成了中移动讳言的污点与耻辱。

序幕

落马

震惊业界的中移动窝案,要从出事谈起。

,2008年6月起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至2009年事发时,他已在中移动“二把手”的交椅上坐了一年多。如果不是因为事发,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的接班人。

根据国有大型企业退休年龄政策,相等于副部级官员的高管退休年龄为60岁。1949年出生的王建宙当时已接近退休年龄。凭的资历,根本没有竞争者。

早在1999年12月,就已担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负责电信监管事务,此后,他又长期在中国网通担任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08年,中国电信改革,中国网通并入中国联通之时,进入中移动。

究竟因何落马,坊间诸多传言,但目前尚无权威说法。涉及他的案情,主要有以下三条线索可循:

一、与“老同学”宋世存有诸多利益瓜葛。宋世存和及其前妻姬蓉,均为北京邮电大学同学。宋世存曾任前信产部部长吴基传的秘书,对的提升曾多有助益。后宋世存因泄露商业机密获罪,出狱后从商,张宋两人一直密切联系。

二、主政网通时财务造假,引起与网通合并后的新联通不满,经审计部门介入,翻出了陈年旧账。

三、与“密友”张锐互相勾结,贪赃枉法,贪腐金额据说不下千万元。张锐是电信业界能量超群的中间人。与张锐结交时,已官至大连邮电管理局副局长。

坊间争议较多的,在于案的调查逻辑:

一种说法是,有关部门先是发现和宋世存之间存在购房资金来往问题,随即调查,进而将已经封存的网通旧账重新翻出来审计;

另一种说法则是,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合并成为新联通前,网通公告半年净利逾58亿元,而联通接手后却发现,网通实际亏损达200亿元。联通忍无可忍,有关部门于是盯上曾经主政网通的,并着手调查身边的人,包括宋世存、张锐,以及的“女友”王晖,从而查出了他的系列问题。

依照第一种说法,有关部门当初只是想查清和宋世存之间的瓜葛,那么,出事便有较大的偶然性。依照第二种说法,有关部门当初主要是想调查网通旧账,那么则是必然。

无论哪一种调查逻辑更接近事实,业界较为认可的说法是,胆大妄为,落马应属必然。

有关此案的最新进展是,目前已被“”,不法所得已被收缴,案件将于近期移交检察部门审理。

落马,后果非同小可。他撕开的,是整个电信行业的腐败黑幕。所以,落马之时就有人预言,电信业的“太平日子”过去了,并不是被抓的最后一人,而是第一个人。

案触动了电信业最敏感的神经,中国移动的反腐序幕就此拉开。

开局

施万中被查

落马的当月下旬,施万中(中移动人力资源部原总经理)在深圳开会时被河南检察院带走调查。

施万中案发,涉及多方面问题。其中一条调查线索,直指他在担任安徽移动总经理期间涉嫌巨额受贿,金额达5000万元人民币。

另一条调查线索,则涉及当年著名的“西门子行贿案”。

其实,早在2006年11月,“西门子行贿案”便已曝光。美国司法部文件称,为了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市场获得订单,西门子总共支付了上亿美元的贿赂款。

此案曝光后,有关人员涉案案情在西门子的海外诉讼中通过正常途径送达中方,“问题人员”当中就包括施万中。大致的涉案情形是,在施万中担任安徽移动董事长兼总经理期间,一家咨询公司收取了西门子500万美元的“咨询费”,而这家咨询公司的注册法人,正是施万中的妻子。

施万中被调查发生在落马后不久,由此引发了坊间一系列联想。有一种说法认为,案发后,中国移动集团、各省公司纷纷开始对管理层展开清查,有些省公司的管理人员甚至被要求“不准离省,随时准备接受调查”,部分省公司账目也被重新开封审计,由此翻出了施万中案。

施万中案与案是否有关,目前尚无结论。但有消息人士透露,施万中之所以能担任中国移动高管,正是受到了的重用和提拔。

施万中出生于1960年,1982年获南京邮电学院工程学士学位,早年一直在江苏工作,曾历任江苏省移动通信局副局长,江苏移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兼工会主席,在短期出任中国移动总部网络部部长之后,2002年调任安徽省移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09年4月,施万中担任中移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党组成员,晋升中移动高管行列。

其实,安徽移动的高层管理问题一直充满争议。早在2003年,新华社即报道过其管理层把主营业务中的高收益部分独立出来,成立私人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此事虽经曝光,结果却不了了之。

在施万中出任安徽移动董事长兼总经理期间,从2002至2005年底,安徽移动运营收入从35亿元增至63.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7%,净利润从6.2亿增至13.75亿元,增长了1.22倍――业绩及荣誉的光环一时掩盖了受贿等腐败问题。

2010年,施万中案在河南省鹤壁中级人民法院被正式提起公诉。一同涉案者包括他的妻子,但审理结果目前还没有公布。

继施万中之后,主政四川移动的李华、主政重庆移动的沈长富,皆因贪污受贿落马。

深入

李向东出逃

施万中,或许只是案的余震。案真正对中移动产生核爆炸式连锁反应的,是中移动川蜀势力的崩溃。

在此次中移动窝案中,李向东(四川移动数据部原总经理)事发四川,李华(四川移动原总经理)、马力(中国移动数据部原副总经理)均为四川人。

中移动四川势力的纷纷落马,与案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纽带――的“密友”张锐。

张锐,别名张皓铭、张睿,1962年出生于北京,早在1990年代初就下海创办通讯公司,推销小型交换机,从而结识了当时在大连市邮电局工作的,并获得了第一桶金。从此,在的一路高升中,都有张锐事业逐步扩张的身影。

在电信行业里,张锐是一个知名的中间人,他的业务曾深入涉及电信各个环节。他手里掌握了电信业设备采购、广告招标以及电信增值服务业务的重要权力,掌握着进入“电信帝国”大门的密码。他在四川的电信界同样非常活跃,与李华和李向东有着多重关系。

在这场中移动反腐风暴中,在打击“电信业设备采购、广告招标”等环节的贪腐行为时,张锐可谓“贡献巨大”。

落马之后,张锐开始浮出水面。张锐被调查之后,又牵出了他在中移动四川音乐基地的“业务经营”。张锐旗下公司不仅在四川移动承接了大量业务,其关系网还与四川无线音乐基地的主要Sp(增值业务服务商)――成都娱音科技有限公司有着复杂的交集。

张锐被调查,曾经引起了电信行业的恐慌。一些外国电信商的中国区业务负责人甚至直接跑出中国,以躲避调查。

正是在此时,李向东案发。

2010年3月24日,国家审计署进驻位于成都高升桥的四川移动集团,约见李向东等人谈话。早已是惊弓之鸟的李向东自觉末日降临,在给秘书留下掩盖行踪的短信后神秘消失。3月25日,李向东携数亿元巨款连夜出逃。坊间传言,李向东携带的人民币相当于单个地市级电信运营商一年的收入。

此间曾有消息称,李向东在逃跑途中被抓,但此消息目前尚未获得官方证实。

李向东案的影响同样巨大,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横向的地方管理层面,李向东的出逃直接引发了他的顶头上司李华的。而在纵向的业务管理层面,李向东的出逃直接引发了中移动数据业务总部管理层的重创。所以,李向东案也可以被看作是中移动腐败窝案的第二个爆破点。

重点

数据业务部门崩盘

李向东和李华相继出事之后,马力(中移动数据部原副总经理)便已曝露在反腐的雷达之下。

数据业务这一线的调查路径,目前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种说法:有关部门先查马力,马力牵出王雷雷(空中网Ceo),王雷雷又牵出了叶兵(中移动数据部原部长、原卓望控股Ceo),叶兵又牵出了Sp――无限讯奇公司。

这种说法目前无从证实。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马力与叶兵之外,跟他们关系甚密的王雷雷和无限讯奇公司,是在同一时间段里共同处于调查范围之内。

目前,可以查询到的有关马力与叶兵的信息很少,甚至他们是否已被“”,中移动总公司都拒绝向媒体确认。与“李向东是否还在国外”一样,目前,这也是中移动官方尚未解释的谜团。

马力与叶兵在公司里似乎比较低调,本刊记者采访中移动和卓望的员工时,很多人都称“没什么印象”。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甚至说,他没见过这两个人,“只是两个小萝卜头”。

马力是四川人,他与李向东的四川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到底有多深的利益瓜葛,目前尚不得而知。早年在广州移动,他从学徒做起,因业绩突出,后来升任广东移动数据业务中心副总经理。2004年10月,因广东整顿Sp市场得力,马力调入中移动数据部,任营销处处长,2006年升任数据部副总,分管无线音乐基地在内的多项关键业务。

据说,马力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曾向朋友回忆,从做学徒时师傅就有教诲:“别看别人吃喝送礼痛快,只有当你退休后,别人还愿意跟你吃饭喝茶,才是真朋友。”

与马力有过交往的人都称,此人为人低调,做事缜密,讲义气,在业内颇有人缘。他草根起家,走到这一步实属不易,如今出了事,令人惋惜。

叶兵是湖南人,毕业于湖南大学通信专业。他在中国移动内部资历深厚,早期曾任中移动数据部总经理,2005年调任大客户部总经理。2008年2月,为进行移动梦网“二次革命”,加强中国移动在无线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力,叶兵被调任卓望信息Ceo。无论是数据部总经理,还是卓望Ceo,都是中移动增值业务体系中最具话语权的大员。

2000年开始建立的卓望,一直是中国移动最重要的子公司,投资方包括中国移动、美林、惠普和沃达丰。调任卓望之后,叶兵一度为卓望实现了宏大的“构想”:中移动2010年增值业务收入达1514.35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收入的31.2%。他还计划将卓望独立上市,成为中国排名前十名的互联网公司。

在过去的10年中,卓望先后成立了数家公司,始终是中移动增值业务的支撑体系核心,包括运营移动梦网――移动梦网是圈内最具价值的增值业务平台,造就了Sp的黄金时代。不少与中移动关系密切的Sp在短时间积攒了巨大财富。卓望在中国移动内部和Sp圈子中更一直被称为“小数据部”。甚至于其他Sp接入中国移动,第一个打交道的都是卓望,而不是数据部。

马力被调查时,有人说,此事极有可能成为引发中移动新一轮地震的震源。

叶兵被调查后,又有人说,叶兵卷入漩涡有可能引发更大的震荡,并将对中移动数据业务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

不是尾声

谁会是下一个?

马力和叶兵被调查,传达出了两个非常敏感的信号:

一是中移动反腐风暴刮向了数据业务“重灾区”。有消息称,马力已交待了一份多达60人的初查名单。此事无论真假,足以让许多人心怀惴惴,寝食难安。中移动数据业务部门的某些负责人利用手中职权参与Sp经营,或间接持股,甚至开“关联公司”,从中牟取非法收入,早已在电信业界传得沸沸扬扬。

二是他们被调查很可能意味着Sp们的灾难。神州泰岳、无限讯奇、网秦科技等公司,王雷雷、田涛等Sp界“大腕”都传出了被审计、被调查的消息。此事还意味着过去中移动与Sp固有的合作模式很可能被否定、被推倒重来,其中的利益格局可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中移动的数据业务利益链复杂,牵涉许多合作方,关系上万家Sp、几百万从业者们的生计,的确非同小可。

有消息称,中纪委调查组已经进驻中移动。6月5日,中移动官方专门为此进行了“辟谣”。其新闻发言人称,公司内涉嫌违纪接受调查的只是极个别人员,并称:“目前中国移动干部员工队伍稳定,生产经营秩序正常,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京华周刊》记者从审计署知情人士处获得的最新消息是,审计部门刚刚进驻了中移动。此外,中纪委的知情人士也向本刊记者表示:“(对于中移动的腐败问题)一直在查,尚未结束。”

通信原理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仿生;决策

中图分类号:tp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015-02

现在常用的计算机采用的是“冯·诺依曼结构”:即内存和处理器是分开的,两者之间通过“总线”来传输数据。在过去的60多年中,计算机内存容量和处理器速度不断增长,但这种速度远远大于双方之间流量的增加,让计算机的整体效率受到严重限制,这被称为“冯·诺依曼瓶颈”。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仿生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等计算机,与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截然不同,这些计算机增强了并行计算能力,实现了专家库和处理器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类似于人脑的决策计算。

1结构设计

1.1系统结构

设立包含专家知识库的微型计算机,与微型计算机的输出端相连设存储单元阵,存储单元阵与处理单元阵相对应连接,与处理单元阵相连设运算器组,与运算器组分别相连设控制器、总运算器,总运算器通过输出接口输出决策结果信号。

由于采用存储单元和处理单元直接联接,以及存储、处理单元对应分层网络设置,因而系统在没有CpU微处理器控制系统时也可进行决策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结构所制成的决策机常常与“冯·诺依曼结构”结合使用,两者可以取长补短,既实现了高运算速度,又达到了仿生决策计算的目的。

1.2决策方式

根据基础对照信号引入的先后,可实现以下两种决策方式:

分类决策,即各类原始决策因素信号和基础对照信号,同时输入各层存储单元网络,每一层均得到每一类的中间决策信号,再将各中间决策信号通过总运算器进行汇总;

集团决策,将原始决策因素信号和基础对照信号当做两个相对独立的信号系统,分别进行决策得到中间决策信号,再将两个中间决策信号通过总运算器进行汇总。

1.3结构优点

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能够学习和适应严重不确定系统的动态特性;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性;采用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

2决策原理

2.1差异决策原理

系统由极多功能、结构大体一致的单元聚集成,因此,无论是基团级、集团级还是系统级决策,均同时存在,并相互“配合”,相互转化,信息相互传递;即可认为整体是一个运作系统,各分区是一个运作系统,各基团又各自一个运作系统,且所有系统运作模式是一致的。

然而各级决策系统虽然模式一致,但毕竟会有组合、位置、数量、层级、对应存储信息等诸多差异,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命题,同样的信息输入,也会产生有一定差异的决策结果;系统继续比对、决策,调整并减小这些差异,反复决策,最后得到正确结论。

2.2不确定性因素和反馈的引入

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包含差异信息和差异控制信号的引入等。

引入输入(外界)模块,比如使用各类传感器来自动获取现场信息。

对各处理单元引入“放大控制”(随机控制),类似于人脑的“情绪控制”,如可采用电压变化端控制放大倍数。

利用分组决策、集团决策来实现决策的多重性。

工作频率(强度)的控制。

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根据决策结果的差异,可将该差异反馈到信号输入端,再次比对,调整并减小这些差异,最后得到正确结论。

2.3立体数据库的建立

专家库的知识信息是分类存储的,比如某一片区域可存储某一类型的数据,并且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更新。从仿生角度看,各类信息是分布存储的,是一种立体的存储结构,立体存储可以实现与现实三维存储的一致性,并且使所存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更直观的显现出来,从而强化了这些联系。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了平面方式处理问题,常用的二维电子表格无法满足立体存储的需要;三维点阵构成的存储单元阵,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比如以三维图形点阵存储为基础的数据库软件。

2.4系统决策的方向

根据差异决策原理,系统决策就是要逐步减小差异,即实现决策运算的通畅性,这种决策运算的通畅性如果用几何曲线来描绘,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现为曲线的线性或者平滑性。如果经过多次决策,差异没有减小反而不断扩大,此时可采用不确定性因素引入等方法,对决策结果加以修正。

从系统总体看,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n充分大时,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由此可以得到,大量的功能、结构大体一致的单元的决策之和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3决策分析

3.1决策分析的步骤

决策分析一般分四个步骤: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拟定多个可行方案;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确定型决策分析技术包括用微分法求极大值和用数学规划等,而常用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技术有期望值法和决策树法。

3.2不确定性推理

不确定性推理包含以下基本问题:不确定性的表示与度量,不确定性知识的匹配,组合证据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不确定型决策步骤是从每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对应的方案便是入选方案。或是在各种最不利的情况下又从中找出一个最有利的方案。

总的来说,决策分析涵盖了工作系统的软件、硬件、原理、过程、方法、目的等诸多方面,在仿生决策系统中可以起到控制中枢的作用。

4系统检测

为了实现对系统决策水平的量化评估,可以引入系统的能耗比系数k。

该系数反映了系统决策水平的高低,

令:k=e外/e内

能耗比系数k定义为:单位能耗(内耗)下的对外作功(作用)。

根据该除式,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的能耗比系数k,并设法不断提高能耗比系数值,使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提高。

5应用前景

仿生决策微型计算机,可应用于各种决策处理,尤其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政策性决策,以及智能控制设备的决策控制。经过大规模的研发和实验,尤其是芯片集成度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电路设计的不断完善,可以制作为决策器,决策处理芯片,成为智能控制的核心部件,能够推动并最终实现智能处理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王守觉,李兆洲,陈向东,王柏南.通用神经网络硬件中神经元基本数学模型的讨论[J].电子学报,2001,29(5):577-580.

[2]古勇,苏宏业,褚健.循环神经网络建模在非线性预测控制中的应用[J].控制与决策,2000,15(2):254-256.

[3]达飞鹏,宋文忠.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滑模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0,17(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