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题规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9:15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1

策略一:列表归纳法

找数式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含序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号放在一起加比较,也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1】观察下列各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第100个数.

分析: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数式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记为n):0,3,8,15,24,…

序号(记为n):1,2,3,4,5,…

可以列表为:

n

1

2

3

n

n

3

8

n

n与n的关系

0=12-1

3=22-1

8=32-1

n=n2-1

这样,通过列表的形式,观察特点,很容易归纳出:给出的数都等于它的序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个数是n2-1.验证:当n=4时,n=42-1=15;当n=5时,n=52-1=24.因此,探究得出的数式规律是正确的,所以第100个数是1002-1=9999.

策略二:函数分析法

我们知道,给出的数与序号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也可以采用函数分析法来求解.

【例2】观察下列各数:1,5,9,13,17,…试按此规律写出第100个数.

分析:

给出的数(记为n):1,5,9,13,17,…

序号(记为n):1,2,3,4,5,…

可以看成序号(自变量n)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字规律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因此,可描点(1,1),(2,5),(3,9),(4,13),(5,17).在画图时,为方便起见,在直角坐标系两条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可以不同(如图).

观察图象,容易发现这些点,可连成一条直线.因此,可以设相应函数的解析式为n=kn+b,把(1,1),(2,5)代入n=kn+b,得方程组

k+b=1,2k+b=5.

解之得,k=4,b=-3,所以n=4n-3,即第n个数是4n-3.验证:当n=4时,n=4×4-3=13;当n=5时,n=4×5-3=17.因此,探究得出的规律是正确的,所以第100个数是4×100-3=397.

【例3】观察下列各数:2/3,4/15,6/35,8/63,10/99,…试按此规律写出第100个数.

分析:此例是分式形式的数式规律题,分子要找规律,分母也要找规律,同时还要充分借助分子、分母的关系.可用列表归纳法或函数分析法求出可能的规律.分子:2,4,6,8,10…的数式规律是2n;分母:3,15,35,63,99…的数式规律是4n2-1.因此,第n个数是2n/(4n2-1),所以第100个数是2×100/(4×1002-1)=200/39999.

【例4】观察下列各数:-3,9,-19,33,-51,…试按此规律写出第100个数.

分析:此例出现符号问题,可采用(-1)的n次方与(-1)的(n+1)次方来调解.然后用列表归纳法或函数分析法求出可能的规律.可以求出3,9,19,33,51,…的数式规律为2n2+1.因此第n个数就是(-1)的n次方乘以(2n2+1)的积,所以第100个数是2×1002+1=20001.

【例5】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下图所示的方式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100个图形需要棋子多少枚?

第1个图第2个图第3个图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2

引言

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渗透模型思想,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本文就初中数学模型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初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原则

1.1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思想的了解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参考书本上的例题或者已经讲解过的知识。说明我国初中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足,解决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发展十分不利[1]。必须要求学生逐渐掌握数学建模能力,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模型思想及建立数学模型对解答问题有什么样的意义。当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意义和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数学建模的重要性,才会充分发挥自我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1.2分层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思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引导。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部分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吸收速度较快,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简单概述就可以让他们迅速掌握核心思想[2]。但是,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不足,需要教师讲解建模思想时进行分解教学,帮助学生有层次地掌握数学模型思想,提高建模能力。

2.初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2.1帮助学生自发寻找解题规律

数学建模能力提高要求学生准确掌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但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路呢?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渐发现和掌握其中规律。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在思考能力方面的锻炼较少,导致学生学习思想和态度出现严重问题[3]。因此,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内容,帮助学生逐渐提高数学建模能力。例如,做概率题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概率题目:“一袋中装有除颜色外都相同的红球和黄球共10个,其中红球6个,从袋中任意摸出一球。问摸出的球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十个小球,将其中六个涂成红色,让学生通过实际接触和尝试找出其中的解题规律和思路。

2.2引导学生分析相应要素

数学规律是将数学现象用共性解释出来,很多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无法准确掌握数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学习带来许多困难,给学生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带来一定阻碍[4]。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数学要素,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以上述白球和红球为例,当学生无法理解最后结果时,教师需要对所有红球和白球进行编号,然后将所有可能的情况标注出来,这么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从而找到解决数学概率问题的切入点,提高自我数学建模能力。

2.3鼓励学生独立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建模思想内容和方法的前提下,做到独立建模。独立建模能力培养和提高需要教师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然后逐渐提高学生建模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总数为5的概率题建模思想和规律,然后逐渐加大问题难度,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建模的掌握程度。

结语

初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和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思想的了解,分层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模型思想,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自发寻找解题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分析相应要素,然后鼓励学生独立建立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朱爱明,王积贤.基于初中数学教学环节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为例[J].中学数学,2015,12:23-28.

[2]林平生.初中数学几何课中模型思想的发展教学策略――以《最短路程问题》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福建中学数学,2015,10:35-37.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3

【关键词】观察;探索;分析;归纳;总结;掌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学会从具体、特殊的数学事实中探究出其存在的规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学生养成探索规律和发现新知识的行为习惯,人民教育出版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本)编写有以下的规律探索题目:

图1

1.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第73页数学活动1: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

2.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第84页习题7.3第1题:画出六边形的全部对角线。(拓展思维:如果是n边形,全部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3.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28页习题22.1第7题: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聚会?

4.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48页习题22.3第6题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饿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探索规律数学题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和列表),从简易开始,逐渐递增,认真观察,寻找常量和变量,探索变量变化的规律,并归纳总结解探索规律数学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思路。以上1-4题应列表如下(表1):

表1

个数1234567…n

火柴数33+2×13+2×23+2×33+2×43+2×53+2×6…3+2n

边数45678…n

对角线数22+32+3+42+3+4+52+3+4+5+6…2+3+…+(n-2)=0.5n(n-3)

人数23456…n

次数11+21+2+31+2+3+41+2+3+4+5…1+2+3+…+(n-1)=0.5n(n-1)

队数23456…n

场数22+42+4+6=2(1+2+3)2(1+2+3+4)2(1+2+3+4+5)…2(1+2+…+n-1)=n(n-1)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4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弥补学生综合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引导学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进而从对问题的推理过程中找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严谨性.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机械式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正确运用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概念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概念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问题,使他们能够对概念进行充分、透彻的了解,以便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1)公式逆用,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示范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公式的多种形式进行对比区分,探索公式是否可以逆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往这方面思考,让其活跃思维,拓宽思路,寻求更为精妙简单的解题方法,进而获得成就感,以此促进逆向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公式逆向应用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逆用乘法公式、逆用分式加减法则、逆用完全平方公式、逆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以及逆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等.

(2)充分利用反证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模式

利用反证法解题是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解题的一种体现,并且该方法也是初中阶段较常用的一种证明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就题论题,忽视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提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额同时,促进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提升.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文字、图像等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概括,以对问题共性与规律的总结来寻求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由此可见,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引导他们去发现并掌握事物的存在规律,为他们合情推理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总结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体验

对于初中数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因引导学生把握数学规律与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数学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因此,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总结,注重渗透数形结合规律、对应规律、化归规律、函数与方程规律抽样统计等规律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并引导他们按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来建立起网络化的知识模块,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更加轻松地掌握每个模块的核心内容.同时,苏教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应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通过讲解一些例题来向学生揭示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不断拓展、深化思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物理成了“老大难”。对于身为物理教师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我不断探索,以期使自己的教学走出这一困境。

我发现,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学的不透彻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让初中生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有其一定的物理意义。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让学生会选择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源于生活,学习他也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厘清相关物理规律之间及与之相关的物理概念的关系

物理之所以让初中生觉得难学,就是因为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因而,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五、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物理规律

让初中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堂;构建方案;有效学习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感觉给学生进行数学复习课比较困难,加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复习课的收效不太明显。所以,在初中数学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创新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一、设置明确的复习目标,促进有效复习

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和复习任务。明确的复习目标是整堂数学复习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它可以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复习方向,从而轻松地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理解。

例如,在复习初一数学(苏教版)“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复习目标是使学生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和它的相反数,并且清楚一个数的绝对值和其相反数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本课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和复习任务,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之后在多媒体上再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题,即“-5的绝对值和相反数是什么?”等,带领学生进行练习,接着列出一些困难的题目,即“比较-3.5和3绝对值的大小,4减-12的相反数,已知a和B互为相反数,那么-2016a-3-2016B的值是多少呢?”等,使学生在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完成这些题目的解答。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这些题目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思考,强化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复习课的教学。

二、引用典型例题,促进有效复习

在初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展示并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典型性的例题是数学复习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突破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例如,在复习初一数学(苏教版)“有理数的乘法”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复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并且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导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本课的复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最典型的例题开始,逐个给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教师先在黑板上给学生列出这些题,即“两个有理数的乘法(+4)×(-3)=?(-3)×(-4)=?多个有理数的乘法(-2)×(-3)×(+5)×(-6)=?”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些基本的经典例题,分析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基本规律,并进行基本的对比,使学生熟记这些规律。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完成本课的复习目标。

三、对学案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复习思维

在初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针对所复习的基本知识进行适当的课堂延伸,可以增强复习的效果。课堂上的拓展和延伸是初中笛Ц聪肮程中最有效的策略,它主要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基本的延伸和迁移,从课堂内到课堂外,逐渐使知识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基本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复习初一数学(苏教版)“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复习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些字母去表示一些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基本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感受数学归纳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能力。在进行本课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基本的练习,即“假如一个笔记本是a元,那15本笔记本的总价是多少元?”等,之后逐渐过渡到课堂延伸的练习,即“假如一件商品是n元,那先提价10%,再降价10%之后的价钱和先提价20%之后,再降价20%之后的价钱是一样的吗?是都恢复成原价了吗?为什么?”教师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基本规律去分析这个延伸问题,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新型的复习方案和复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从而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断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衔接思维方式数学工具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1.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熟悉的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了如指掌的周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新的周围环境……高一学生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要有一个过程。这些对他们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淡化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

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3.学习难度深度的不适应。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4.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不适应。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但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却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的手段了。对比初中物理,高中阶段很多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且公式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再加上运用图象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学生解题时就往往无所适从。

5.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课堂密度也上来了,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

二、高一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1.改进教法,阶梯式提高难度。改进课堂教学,设法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判断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推导过程,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同时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怎样进行抽象概括?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认识规律、理解规律、掌握规律,到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应该一步一步地走,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步步提高,切不可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同时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明确方向,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比如物理概念的学习,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要引入概念?其物理意义是什么?物理量如何定义?数学表达式如何?量的性质等等。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这是物理研究概念的一般方法,那么对以后学习概念就有方向。不会误以为学习概念就是背出其内容,记住他的公式就好了,就能掌握概念的内涵。调查表明,大多数高二学生认为物理并不难学,其原因是他们已经摸出了物理学习的门路,入了门。也就是他们掌握了物理研究对象的内容、研究的方法,找到了其内在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高一物理中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之所以有一部分高一同学跟不上,学习物理吃力,跟他们没有正确的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因此,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问题是怎样引入,规律是怎样得出,例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高中物理内容多,信息量大,且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学生要听好课,就必须提前预习,特别是那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的预习不能只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的阅读教材,而是要有所思、有所疑、有所获。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在讲评试卷或作业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不清而造成的错误,应当场让学生查阅教材,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一清二楚,应该重视教材的阅读。同时,老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如我们可以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

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物理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关。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王学斌等.中学物理教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8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1.学习方法的转变

初中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多做几个题,考试就能考好;而高中物理的学习,关键是理解。要重视课本,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领会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效果。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学生学习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学习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学生要逐渐积累知识和不断重复知识,要使学生觉得物理学习并不难,使他们有成就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要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要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研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做物理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9

首先分析高中物理难学的原因。

1.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差异

1.1形象性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中,配制了大量的插图和漫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了解一些物理常识。

1.2直接性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生产和生活常识引人概念,从个别的定性实验中得出结论。

1.3经验性

较多的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经验出发,经简单的定性验证,就得出结论。

1.4定性多,定量少

初中物理知识定性多,定量少,对数学要求不高,仅要求学生使用简单的四则运算解决一些粗浅的物理问题,数理结合非常薄弱。由上面几个特点容易看出,这种由物理感觉形成的概念和规律是直接的、带有经验性的、浅层次的,初中物理与真正意义的物理科学相去甚远,还称不上物理知识,仅能说让学生了解一些物理常识。

2.高中物理新教材对知识的要求与初中物理差异显著

2.1概括性

高中物理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要求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舍去次要的个别特点,抽出共有特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2间接性

物理学是一门成熟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的高度完善性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知的直觉区别很大。

2.3逻辑性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这种严密的逻辑性在高中物理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2.4定量性

高中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大量使用定量定义和定量描述,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能运用数学语言、数学表达式、函数图像等来解决物理问题,将数学作为物理论证的工具、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差异巨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此缺乏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准备,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物理,是形成物理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3.初高中物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差异

在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能力要求较高,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问题。至于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能力,更是一种较高能力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思维能力。相对于初中而言,要跨出一大步,这个问题更为突出!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4.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要重视逻辑推理,要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直觉和套公式的初中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

针对以上高中物理难学的原因,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解决好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才是解决难学的根本。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在高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降低教学起点是减缓教学梯度的有效方法。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都接触到了,高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学习从生产、生活中提出问题,再由科学实验或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方式,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初中数学解题规律篇10

1高一物理知识概览

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力学.

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比如说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再如,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2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转变

2.1概念性转变

(1)从标量到矢量的转变.从标量到矢量的转变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

(3)从速度到加速度的引入.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们容易接受这些内容.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我们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很难接受的.

2.2规律上的升级

概念上的升级必然导致规律上的升级,规律上的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同学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

(2)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题时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

2.3方法上的升级

(1)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描述,进入高中后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

(2)从一维运动到二维运动.初中只学习匀速直线运动,而在高中不仅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还要学维的曲线运动,并在研究物理过程时引入坐标法,把平面上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处理.

(3)引入平均值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研究非均匀变化的物理量的规律是很重要的科学简化法,如变速运动的快慢、变力做的功、变力的冲量等.

从初中到高中,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能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思辨.

3如何学习高一物理

3.1认真阅读教材,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自学

很多科学家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们大部分知识是经过自学获得的.自学能力表现在自己会认真阅读、会独立思考、会查找资料,自己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能获得知识、能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基本保证.同学们上高中要增强自学意识,学会自学,对学好高中各门学科都非常有利.

在预习中,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概念、规律要认真分析.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有意识地注重三个方向的思考:(1)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反映什么问题?(2)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表达式怎样写?(3)是矢量,还是标量?方向如何?对于物理规律,也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1)它是怎么得到的?(2)规律的内容是什么?表达式怎样?(3)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是什么?条件是什么?这样去学习新概念,新规律,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掌握,同时也能改掉死记硬背的习惯,逐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

3.2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但也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问,要先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若还不能解答,再去问老师.

3.3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物理解题规范主要体现在:思想方法的规范,解题过程的规范,物理语言和书写的规范.解题规范化训练要从高一抓起,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图.力学中有些习题,如果不画受力图,就不知从何处着手,就不能得出正确结果.画出受力分析图,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快捷途径.运动学中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2)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x、Fy、初、末速度v0、vt,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