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十篇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十篇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6:44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1

[关键词]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

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认为,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的记住一个现象、一种结果、一项规律更重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例归类总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图像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首先,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只改变这一因素,观察该因素的变化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找出内在的规律,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研究电流与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转化法

有些物质的形态通常是看不见的,可以通过该物质产生的各种效应来研究,也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研究该物质。例如,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产生的效应如被风刮起的尘土、树叶、烟、旗面、水波来判断风向、风速。这种研究问题方法就是转化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发光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以及电流的大小;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中的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来判断磁场方向;在磁体周围撒一些铁屑来判断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通过观察水面的振动来判断,也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并接触用细线吊起的乒乓球,通过乒乓球的振动来判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颗粒,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塑料泡沫颗粒的振动的高度来判断鼓面的振幅。

三、实验推理法

有些特定实验条件不易达到或不能达到,我们可以通过使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渐接近要达到的特定实验条件,通过现有的实验规律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实验推理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渐减小,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会逐渐减少,据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不受摩擦阻力,小车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在周围的人将听不到铃声,据此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体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条件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进行测量,可以通过测量与之有相同效果的物体的物理量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著名的“曹冲称象”故事中,大象的质量太大,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量与之效果相同的石块的总质量,从而得出大象的质量;在电路中,一个电阻可以等效于几个电阻,几个电阻也可以等效于一个电阻,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若干个分力可以等效于一个合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个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却能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洪水季节,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的底层从大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连通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都会发生形变,这个形变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想化,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六、归纳法

在研究某一现象的规律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与之有关的所有现象都列举出来,而是通过大量与某一现象有关的事实,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分子运动论;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功的原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磁感应;能量守恒定律。

七、类比法

有些物理现象、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来类比,找出类似的规律,类比的对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比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类比功率。

八、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理解、记忆和区别。初中物理应用实例: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比较蒸发和沸腾的条件、剧烈程度、特点、吸热;比较乐音和噪声;比较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比较火电站、水电站、风电站、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经验总结

一、总结实验方法

既然物理实验方法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并能应用自如呢?首先我们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验方法有所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控制变量法

为了研究物理量与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

(二)等效替代法

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时,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往往可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

(五)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六)理想化方法

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七)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探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比较事物间的相同特征或相特征。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运用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来谈谈怎样进行探究实验方法的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细谈实验教学步骤

(一)作为教师,你首先要明确该实验用哪种实验方法最合适,也就是说先要确定实验方法。这就要求你对各种实验方法都要有深入的认识,并有所研究。

(二)在实验问题的提出时就开始渗透实验方法的思想,并让学生联系实验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寻找,并确定实验的变量。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当我们换用不同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那样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灯泡的亮度不一样?”来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有温度,从而确定该实验的变量。

(三)确定变量后,要引导学生用怎样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该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四个实验的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变量与电阻的关系?怎样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要研究每个变量与电阻的关系,就必须在每次实验中控制另外的变量保持不变。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提出实验要使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接着教师要把控制变量的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之后的实验方法的教学作好准备。

(四)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后,但是对该实验方法还处在认识阶段,还没有理解,更难说得上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来运用这种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在该实验设计中,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准备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的金属导线。那么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选用那些金属导线进行实验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又可以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更深的认识。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实验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选用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的导线来进行实验。

(五)实验操作完成之后,并不表示实验方法的教学就在此结束了。恰恰相反,对实验进行的总结,就是我们检验学生对该实验方法的理解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结论最好由学生来讨论完成,教师最后做一个总评,这样学生对实验方法的认识更准确,理解更深。

总结:

实验方法的教学,我们往往通过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的同时,逐渐认识、理解并运用该实验方法,这样比一开始就让学生记忆实验方法好得多。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实验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恰当点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衔接思维方式数学工具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1.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熟悉的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了如指掌的周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新的周围环境……高一学生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要有一个过程。这些对他们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淡化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

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3.学习难度深度的不适应。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4.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不适应。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但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却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的手段了。对比初中物理,高中阶段很多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且公式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再加上运用图象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学生解题时就往往无所适从。

5.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课堂密度也上来了,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

二、高一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1.改进教法,阶梯式提高难度。改进课堂教学,设法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判断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推导过程,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同时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怎样进行抽象概括?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认识规律、理解规律、掌握规律,到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应该一步一步地走,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步步提高,切不可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同时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明确方向,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比如物理概念的学习,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要引入概念?其物理意义是什么?物理量如何定义?数学表达式如何?量的性质等等。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这是物理研究概念的一般方法,那么对以后学习概念就有方向。不会误以为学习概念就是背出其内容,记住他的公式就好了,就能掌握概念的内涵。调查表明,大多数高二学生认为物理并不难学,其原因是他们已经摸出了物理学习的门路,入了门。也就是他们掌握了物理研究对象的内容、研究的方法,找到了其内在规律。

转贴于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高一物理中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之所以有一部分高一同学跟不上,学习物理吃力,跟他们没有正确的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因此,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问题是怎样引入,规律是怎样得出,例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高中物理内容多,信息量大,且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学生要听好课,就必须提前预习,特别是那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的预习不能只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的阅读教材,而是要有所思、有所疑、有所获。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在讲评试卷或作业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不清而造成的错误,应当场让学生查阅教材,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一清二楚,应该重视教材的阅读。同时,老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如我们可以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

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物理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关。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王学斌等.中学物理教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践方法

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物理学科所特有的趣味性特征,教师应选用初中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来满足教学需求。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能使学生调动学习欲望,能为学生创建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广大物理教师应积极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模式。

一、物理教学中的探究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物理学科中,探究的主要形态包括发问、研究、计划、实践、分析、总结等步骤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模式。

在物理的探究学习中,一是要强调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二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三是强调实践和实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地观察、反复地观察,多多地实验、反复的实验,自己探究的问题结果是否正确,正确的理由是什么,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在亲自的验证下再给出结论。这是与物理学科的科学严谨性相一致的。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并掌握知识,还能在探究的实验中熟悉物理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在充满趣味的物理探究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物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精神、严谨的态度,在物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了建立或进一步的强化

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在组织学生开展对物理的探究式学习中,通常的流程或步骤是发问、研究、计划、实践、分析、总结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制要求学生必须遵循这些环节,根据探究的内容,完全可以放开学生的思路和手脚,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能量。

以“电路的串联与并联”的教学内容为例,开展探究式学习

研究。

1.发问

这是开展探究学习的起点,没有提出问题,探究就没有方向,也没有探究的动力。问题的提出既要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还要考虑可操作性。在“电路串联与并联”的探究教学时,问题的设置我一般不鼓励“教室的照明灯拿下一个其他的灯还能亮是什么电路”这样的问题,因为对电压较高的交流电来说,学生的安全性是个问题,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难免有些学生会“自主”一下。所以,我的问题是:一组由电池供电的节日彩灯,怎样保证其中灯泡坏掉而其他灯泡不灭?

2.探究过程

这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可完全放开,在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情况下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充分调动思维,学生协同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步骤和环节等等。在探究实践中,有的小组先串联,有的小组先并联,有的小组串联加并联,这都没关系,教师不需要过多干预。通常情况下,学生都能最终殊途同归找到正确的答案。

3.分析和总结

探究学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点,二是训练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其探究思维。经过上面的步骤,学生已经亲身验证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下一组彩灯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与结果,但这只是表象的认知,还没有在学生心中形成有条理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仍然是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找出自己实验的规律性特征。

这个案例中,学生大多能表达出问题的最终正确结论――串联电路不能解决问},并联电路可以达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但对为什么会这样还不能精确地提炼出关键点。这时,正是教师引入教学的时机,也是教师深化物理教学的关键点。物理教师在刚刚学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进行整理,将这两个电路的本质特征及电路的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积极评价和回顾,让学生建立继续探究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通过以上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对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知识有了细致、深入的掌握,对这两个电路的普遍性原理有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还训练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对探究的步骤、方法,学生都有了直观的体验,互助合作的学习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探究式的教学形式,这种顺畅的探究流程和趣味性的探究过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探究式学习中,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也与传统不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极大激活,对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以及培养其综合素质都是有益的,教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大胆应用。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生感恩意识问卷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受到了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开始对感恩意识进行研究,但主要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综述和重复验证研究,实证研究相对匮乏。此外,感恩一直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感恩意识缺失所引发的事件却时有发生。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阶段,心智及意识形态等均在此阶段定性。并且此阶段也是价值观逐步建立的时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是目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了解初中生感恩意识现状及特点,对初中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感恩意识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研究者把感恩意识定义为“得到礼物时的情绪反应”(emmons&Crumpler,2000)。也有研究者认为,感恩意识是个体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进行感知后,产生的持久的、稳定的感谢状态,并诱发了积极的情绪和关系,而且这种状态和关系具有泛化的性质(赵鹏华,2012)。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市两所初中共选取初一到初三的学生153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的研究工具为初中生感戴问卷。该问卷由陈欣、赵国祥(2006)编制,共包括18个条目,采取Likert五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表明感恩意识越强。共包括三个维度:人物取向、事物取向、道德取向。该问卷的同质信度是0.868,分半信度是0.897。以班级为单位同一发放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测试,要求被试按要求独立完成。测试结束后将问卷当场收回。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

2结果分析

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7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58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0.3%。其中男性为76人,女性为82人,独生子女92人,非独生子女66人,三个年级的人数分别为:63人、50人、45人。

分析结果显示感恩意识总分最小值为23,最大值为90,平均分为75.28,感恩意识总分成负偏态分布,即多数初中生感恩意识总分集中在高分一端。这表明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高的感恩意识,他们可以认识到他人、社会、自然所给予的恩惠,并认为要为此做出回报和感谢。本研究认为这和我国重视感恩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并且初中阶段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个别初中生被试感恩意识得分偏低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每个初中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差异,并且不同学生对学校进行的品德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感恩意识情况。因此继续加强感恩意识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将一些可能影响初中生感恩意识的背景变量考虑进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感恩意识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感恩意识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5.968,p

根据情绪归因理论,青少年早期和晚期在认知、情绪及社会功能等领域有显著差异,青少年晚期更加容易具有感恩意识,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能够考虑到他人感受。所以从理论上讲,初三学生的感恩意识应高于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即感恩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本研究却发现初一和初三学生的感恩意识较高,而初二学生的感恩意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进入中学,之前的学习相对轻松,学校和家长重视道德教育,因而感恩意识得到延续,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到了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自我中心的现象,意识到自己所受恩惠的程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变多,并且初二学生有时会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在心中不表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二学生的感恩意识。而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开始向逐步稳定和初步成熟的方向发展,能够反思自身,所以感恩意识得到了增强。

3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上初中生具有较高的感恩意识。

(2)初中生感恩意识在性别、是否独生这些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emmonsRa,CrumplerCa.Gratitudeasahumanstrength:appraisingtheevidence.JournalofSocialandClinincalpsychology,2000(19):56-69.

[2]赵鹏华.大学生感恩意识与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信任的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理念,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重视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高中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高一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台阶的梯度,探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

一、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几个阶梯

阶梯之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大多是定性描述,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定量内容较多,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阶梯之二: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注重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阶梯之三:数学知识不匹配的梯度

数学作为物理学习的工具,对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需要的很多数学知识在以前的数学课程中根本未学到或学习不到位,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

如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用到矢量的运算甚至正弦、余弦定理,直线运动教学中用到“极限”和“微元求和”的思想,图象分析用到“斜率”知识等等,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超前要求。

阶梯之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变更的梯度

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由老师支配,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进入高中后学生自主分配时间相对充足,学生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而一题多解、思考最佳解题方法、物理模型的构建等又是高中物理学习很难逾越的台阶。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比较稚嫩,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高一教师应了解、分析学生在初中掌握的知识程度,研究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异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地实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并在高中达到深化。

3.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可通过自主预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将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以“学”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总结,提高课堂效率。力争使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强化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训练指导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对高中学生十分重要。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为此,教师应强化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训练指导,并逐步介绍高中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图象法、隔离法、整体法等解题方法。

5.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标注疑难,课堂听讲专注、积极思考、合理笔记,课后先复习后作业,解题规范、计算准确,及时进行单元总结反思、建立知识网络等等。其次让学生理清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挖掘概念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规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如运动学中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变化量和变化率区别等。第三要加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教学和引导。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读题、审题、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著.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1、前言

有别于一些充满情感和文学性较强的科目,也不同于数学等科目,学生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和理解,物理对初中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物理的学习有较多的原理和改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等等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的导致了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困难。同时,物理又是贴近生活的,可以用之于生活,也同样可以运用物理知识对生活的诸多现象做出解释。为迎合新课改所带来的教学变革,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凭借自身教学经验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出了以下研究与建议。

2、注重实验,强化自主探究

2.1变教学内容为实践活动

初中生处在一个好奇心较强的年龄阶段,结合其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套”单一的灌输教学方式,变课堂教学为实验活动教学。通过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让他们结合相关物理概念进行总结分析。在这样将实践和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及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更容易在操作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和总结,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并对他们分析过程中出现的纰漏进行适当的提点和纠正。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实验活动的组织者,而非简单的示范一次了事,这样则又重复回到了传统教学的路子。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使得他们敢于动手,亲身参与。显然,这样实验活动的教学效果是优于单调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例如在“长度的测量”这一节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台对讲桌进行测量,并让他们将各自的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当他们发现大家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时,则必然会对其标准的测量方法产生兴趣,激发起探究欲望,这个时候教师在适时的引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显然是效果更佳的。这样变教学为活动的方式同样是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式之一。

2.2以疑问创设引学生探究

一切探究都源于质疑,在实验活动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有意的制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物理质疑,诱发其积极性,从而为寻求正确答案而进行主动探究。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各自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其思维创新能力上的锻炼和培养。不过,在问题的提出上应当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内容太容易起不到锻炼和引发其思考的作用,而太难则无从开口。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创设符合其认知情况的问题,诱发其思考。

2.3拓展实验方向

要使实验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实质的作用意义,老师就要在学生对实验要求、实验原理、实验结论熟练的掌握了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实验方向,开阔视野,争取用不同的实验途径来证明相同的物理理论。要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牵扯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提高学生的全局意识,消除思维局限。使他们能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应对各种实验情况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3、授予方法,深化物理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在于“不教”。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仅仅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身份出现,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方法后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究。教无定法,然而就初中物理的教学而言,这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学习方法。

4、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要在物理实验课堂上开展分组探究,重视指导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实验环节,逐步形成一般的探究方法:提出探究的问题—假设并猜想—制定探究计划并设计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论证结果—评估实验效果—沟通、合作。

例如: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的课堂上:首先,教师督促学生依据两盏灯都要亮起来这一要求把现有的实验器材连接成一个简单的电路,然后教师在各个组的学生完成的众多的电路中选择几个较为相似的,并要求学生开展自主讨论,通过比较分析法找出这些电路的相同处,从而总结出“串联”的连接电路的方法。其次,教师督促学生依据只让一盏灯亮而另一盏灯不亮这一要求适当改变电路的连接,进行自主的分析、探究,找寻出正确的连接电路的途径。这样一来,某一些小组的学生就可以积极连接出正确的“并联”电路,而有些小组的学生会出现电路短路的连接,造成其中的一盏灯不亮。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并联电路跟串联电路之间存在的不同,最终得出电路并联和电路短路的连接方法。

5、主体切换,强化学生主体

在现今的教育形式下,我们所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模式,而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形式而存在,教师将逐渐从课堂的绝对主体,转变成为一个普通的课堂参与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心转移,学生则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演员,而教师也不再仅仅是注重枯燥讲授和一味的知识灌输,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样让学生大胆去做、积极参与,而教师则在一旁协作辅助,适当指正和引导的方式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便于教师在这样的学生参与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做出解决和引导,主体切换,这也是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

物理是一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好物理对于学生的后期成才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由于物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使得许多学生对物理都产生了学习障碍。为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加大物理教学创新力度,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志宏.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J].教育革新.2011,(1):64.

[2]郭杰兴.浅谈在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与学[J].科技向导.2012,(15):140.

[3]陈首飞.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J].学周刊.2012,(12):110.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基于探究性实验和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能力和教师优质、高效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探究式实验教学,增强其有效性,完善其缺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改之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利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实际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答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善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1]。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验的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及创造意识,物理学科以力、光、电、磁、热、声和运动形态等多种复杂的现象组成,探究性实验极大程度地弱化了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及自我联想,进一步对物理事实有明确的理解认知,逐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分析

(一)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学问题为主展开的。受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当物理问题呈现后,每个学生的思考、探讨能力是不同的,部分学生往往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疑问和难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积极参与探讨,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适时点拨和引导,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合作探讨,重视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合理有效的学习机制。

(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层次。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物理教学也在适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简单的演示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陈旧乏味的教学模式,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方法,完善、改进物理教学中无实用性的单一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率,提升实验教学层次,这是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现其价值及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课堂讲授知识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初中物理教育的核心。通过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再进行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的实验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对抽象化知识的理解认知[2]。

(三)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当抽象化、理论性的物理知识呈现后,由于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层次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困难。老师可通过趣味性物理实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理论+问题+实验”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论证解释,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适时培养学生多想、多说、多问、多做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展情境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初中物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概念性、思维性和抽象性;其次,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发展阶段,对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判断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爱求知、好思考、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性格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物理知识为基础,通过情境化的实验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操、教具演绎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学习期间教师还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课程的感性材料,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提出生活周边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研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注重分组实验,注意实验收尾。

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不同思维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在讨论产生分歧,并在实验中找到答案,使得学生自我纠正错误理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收尾工作,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实验的收尾,不是为了达成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为了总结实验内容而实验,以充分的讨论内容、直观的实验现象为基础,进行整体实验的总结,更大程度地提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4]。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主导模式。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探索和研究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发挥其优越性,为初中物理教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亚飞.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侯君.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9

【关键词】物理台阶能力思维方式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物理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上。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学生如何克服面对的台阶和怎样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观点。

一、台阶分析

台阶1:思维方法上,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等的形式介绍而己。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台阶,跨不过去,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台阶2:能力要求上,从单一能力上升为综合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物理规律则要通过较多的推理和判断得出,如牛顿运动定律。因此,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高中物理学不好,其主要原因是此种思维能力培养的欠缺。

台阶3: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及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人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又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更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且重视纵横推理、判断、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死记和套公式的初中学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

二、帮助学生克服台阶

1.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都有“更要努力”的积极心态。所以教师要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绪论,以抓住绝大多数同学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态这一物质基础,激发起他们学物理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却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己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3.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形象化。

4.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6.加强课外辅导。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高一的练习应难度小,要求严,不选超出课本要求的内容和习题;对于格式、步骤、单位应用、必要的分析语言等方面严加要求,以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关心差生,防止过早两极分化,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比起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所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有更高的标准,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高初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努力,为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著.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篇10

关键词: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累积法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初中物理教学面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阶段。教材中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到实验的设计,再到实验的过程及结论的得出,自始至终都穿插、渗透这各种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这几年的升高中考试,对于科学方法的考察也开始成为热点内容之一,但在初中教材当中很少涉及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无据可依”。因此,将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但物理知识多数都比较抽象,那么学会一些科学方法,对他们理解和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探究影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由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两个因素,所以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还有,空气看不见、摸不到,但我们可以利用转换法,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只是初中物理中运用科学方法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物理问题需借助科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物理主要涉及到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阶段,主要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有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比较法、放大法、理想实验法、归纳法、分类法、逆向思维法等科学方法。在这里,我就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和累积法向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观察法

实际观察是学习初中物理学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直观了解和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观察法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在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同时看到瓶塞被弹出,对瓶口出现酒精烟雾则无需注意,但这需要老师及时交代,提醒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老师通常会用正、反对比观察进行讲授,如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老师会让学生观察增大气压和减小气压两个正、反面的现象后再给出结论。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探究被改变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科学方法。

这个方法贯穿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例如“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时,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电阻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最后得出欧姆定律。除此之外,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时,每一个实验涉及的因素都比较多,所以,就更显示控制变量法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三)转换法

转换法是对于要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量不着的很细微现象或很不容易测得具体数据的物理量的规律时,把它们转化为学习者比较熟知的看得见、量的出来、摸得到的大的具体的现象或容易测得的物理量,再来认识它们的科学方法。

转化法在初中物理中也跟常见。比如,在探究分子运动时,由于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就可以认识到分子的运动;在探究磁铁磁性强弱时,可以通过吸附在磁铁上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转化为测排开水的体积;测液体压强时,转化为测液柱变化的高度差等等。还有一些物理量不易测得,如电功率、电阻、密度等。对于这些物理量,则可以根据定义式转化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再由其定义式来计算它们的值。转化法的使用,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转化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

(四)等效代替法

等效代替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相对来说很复杂的物理问题和过程转化为效果相同或相等的的、比较容易研究的物理问题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中,比如说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变形是等效的,一个力就代替了两个力;在平面成像的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因为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利用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代替物像的大小。这些都是使用了等效代替法,尤其是平面镜成像实验,运用了等效代替法后,使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得出结论。

(五)累积法

累积法是指在测量很小的量时,常常将很小量累积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量的测量方法。比如,要测量书的一页纸有多厚,可以把一百页书累计起来测量总的厚度,再除以一百。再如,测一颗米的质量、计算心跳一次的时间,对于这些不易测取的物理量,均可以用累积法来测量,这样测量出来的物理量误差小,更接近真实值。

在探究一个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时,并不单单运用一种方法,往往伴随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并掌握每一种科学方法,能够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所需条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表现。

科学方法使用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了解和掌握,不但加深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理解和运用,还能将所学习过的物理科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新的知识中去,或者应用于自己在生活或其他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境中去,激发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发现物理现象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和最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做既是发掘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也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育,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秀娟.信息技术在经济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