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9:47

化学的价值篇1

【关键词】数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09-01

只知入乎其内,那是见木不见林,常常会迷失方向。所以还要辅助以出乎其外,站出来高瞻远瞩。不站出来,就不知道数学的根在何处,不知道自己研究的最终目的与最终方向是什么;不站出来,就看不到数学与别的学科的密切联系与相互影响;不站出来,就看不到数学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就像长江的波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滚滚向前。科学巨人们站在时代的潮头,以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勤奋把人类的文明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整个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层次:

1.以锄头为代表的农耕文明;

2.以大机器流水线作业为代表的工业文明;

3.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文明。

数学在这三个文明中都是深层次的动力。其作用一次比一次明显。

数学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它不仅在科学推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科学研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在工程设计中必不可少。而且,数学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摧毁和构造了诸多宗教教义,为政治学和经济学提供了依据,塑造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数学为我们回答人与宇宙的根本关系的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作为理性的化身,数学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风俗所统治的领域,并取而代之,成为其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一、数学——根源于实践

数学的外在表现,或多或少人的智力活动相联系。因此在数学和实践的关系上,历来有人主张数学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否定数学来源于实践其实,数学的一切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归结为实际的需要。从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会使用十进制计数方法他们为适应农业的需要,将“十干”和“十二支”配成六十甲子,用以记年、月、日,几千年的历史说明这种日历的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同样,由于商业和债务的计算,古代的巴比伦人己经有了乘法表、倒数表,并积累了许多属于初等代数范畴的资料。在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测量土地的需要,积累了大量计算面积的几何知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为适应农业耕种与航海需要而产生的天文测量,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包括当今我们在中学里学习到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再后来由于蒸汽机等机械的发明而引起的工业革命,需要对运动特别是变速运动作更精细的研究,以及大量力学问题出现,促使微积分在长期的酝酿后应运而生。20世纪以来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学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数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计算数学,信息论,控制论,分形几何等等。总之,实践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

二、数学——民族性和世界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和中国传统数学都有辉煌的成就、优秀的传统。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不同政治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数学。

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当时希腊的雅典城邦实行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广大奴隶不能享受这种民主)。男隶主的全体大会选举执政官,对一些战争、财政大事实行民主表决。这种政治文明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奴隶主之间讲民主,往往需要用理由说服对方,使学术上的辩论风气浓厚。为了证明自己坚持的是真理,也就需要证明。先设一些人人皆同意的“公理”,规定一些名词的意义,然后把要陈述的命题,称为公理的逻辑推论。欧氏的《几何原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但是没有实行古希腊统治者之间的民主政治,而是实行君王统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知识分子自由表达见解的黄金年代。当时的思想家和数学家,主要目标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此,中国的古代数学,多半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国家管理的实用目标。理性探讨在这里退居其次。因此,从文化意义上看,中国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存在的形式则是官方的文书。

古希腊的文化时尚,是追求精神上享受,以获得对大自然的理解为最高目标。因此,“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在《几何原本》里列入命题15,借助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给予证明。在中国的数学文化里,不可能给这样的直观命题留下位置。

同样,中国数学强调实用的管理数学,却在算法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负数的运用、解方程的开根法,以及杨辉(贾宪)三角、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天元术那样的精致计算课题,也只能在中国诞生,而为古希腊文明所轻视。

化学的价值篇2

关键词数学工具主义多元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DiversifiedValueofmathematics

――Fromtheperspectiveofmathematicalinstrumentalism

GeLisha

(CollegeofecnomicScience,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201620)

abstractmathematicshasalwaysbeentightlycombinedwithnaturalscience,andthishasnotbeenchangeduntilnow.mathematicshasalwaysreflecteditsgreatexplanatoryandobjectivity.However,theadventofeuclideangeometryandpropositionofmathematicsintuitionistcollapsespeople'ssacredconceptofobjectivetruthandmakespeopleturntothinkabouttheatypicalcharacteristicsofmathematics.mathematics'strongpenetrationtosocialsciencemakespeoplebenefitalotinresearchofvarioussubjectsandreflectsitsdiversifiedvalue.

Keywordsmathematics;instrumentalism;diversifiedvalue

通常认为,数学是理性的巅峰,自然科学的典范。近代科学产生的标志之一,就是伽利略将数学方法引入物理学,使得数学成为理念世界的中心环节。然而,任何科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经过历史的考验,走出了一条自我裂变的进化道路,呈现出方法多样化和价值多样化的新特征。

1数学的发展特点

数学是一门累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相反,他是包容以前的理论,任何一个前理论都有可能成为后来论证的依据。数学科学包括上百个的小分类,因此研究数学的人,很难攻其所有的领域,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一问题的研究。

进一步地说,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其理性的特点,确定了数学的发展总是寻求一种高度概括的一般性算法倾向。这一方面使得其理论本身就难以被,另一方面,人们在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求于一般性算法的特定唯一解释,从而使其有了广泛应用。但是,在运用中,其专业性往往成为初尝者的障碍,使多数人望而却步。

然而,矛盾的是,数学本身也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数学工作者正在几十个分支成百个专门方向上孜孜研究着。他们每年提出的新定理不计其数。文献数量的爆炸再加上方法概念的迅速更新,使得工作在不同方向上的数学家连交谈都有困难,更不用说非数学专业的人了。但人们又不得不依赖数学。以经济领域为例,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一直是经济分析的重要模式。例如在金融风险控制领域,VaR是当今的主流方法之一。他就是以数学模型为依据,用公式表示为:p(X<VaR)=,其中p为概率,X为某项资产的损失额,VaR为风险价值即可能的损失上限,为给定的概率即置信度。但鲜少人懂得其原理,导致了在运用过程中的偏差。

2作为理性工具的数学

正如上文所述,数学被广泛用作工具,渗透在经济领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质,而经济现象的本质不但要定性表示,还要定量表示,如失业率、通胀率、垄断力、贫富差别等。如果我们必须在经济学上分析各种量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数学的推理就是十分必要的。”①例如,效用函数的存在性证明要依赖微分学或拓扑方法;保险学中保费的计算以及养老金的计算利用了大数定律等概率论知识;随机微分方程与数理统计在期权定价、投资风险分析与优化等金融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工程技术领域,数学的计算方法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统筹规划从土木工程、设备选择等方面建立城市建设、农村建设的最优方案。在地铁闸机的使用时间控制方面,可以利用泊松分布加你数学模型。达到既不滞留旅客,也不至于使闸机闲置的效果。例如,=/C<1可以用来计算系统的繁忙程度。地铁进站客流的排队模型达到稳态时,对于所有的行人o=,o=,即系统始终具有不变的到达强度和服务强度。假设对一个排队系统有C台闸机打开检票(C≥1),系统容量和顾客来源无限;先到先检票;一个闸机为一个顾客检票;顾客到达后,若有闸机空闲,则立(下转第19页)(上接第13页)即接受检票,否则参加排队。②

数学不仅与自然学科联系密切,与类似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密不可分,而且也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就是一种美的范式。不过,在此我们要讨论的是作为工具的数学。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很容易找到数学在艺术领域的工具意义。“西安半坡遗址构形及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已出现了圆、方、等边三角形、等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显示了我们祖先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已开始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③

3现代数学的多元化价值

数学本身随着人类文明进行着自身的变革。欧式几何到非欧氏几何的裂变,把数学从物质世界解放出来,在今天,赋予了其相当的人文意义。“以布劳威尔为代表的数学基础运动的另一学派――直觉主义则具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直觉主义者把数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之上,这与现性主义、基础主义的思想殊途同归。然而,直觉主义者所说的直觉与康德哲学中的直觉有本质的不同,它是指我们单纯时间流动的内省,是最原始的直观,与空间没有关系。”④也正因为如此,不再把数学陷在一个固定模式的思维,使得数学有了更广泛的运用。

我们暂且不讨论数学的内在魅力,虽然其严谨、固定的特点往往是人们所诉求的结果。从论证数学到位积分的发展,本身也融入了时代变迁的沧桑感,使数学科学愈加厚重。但就其工具的功能上看,数学发挥了巨大的整合价值。就那数学和艺术来说,一方面两者皆构建在物质世界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两者都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了人的精神、意志、理性、感性、情感和心灵诸方面的追求和观念。艺术实践和数学活动的动机、过程、方法与结果,都是在其自身价值的弘扬中,不断地实现着对世界图式的有力刻画。这种价值就是在充分、完全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审美地掌握世界。

但是数学也有其局限的一面。经济生活是多变的、不确定的,较难用一个固定公式来概括经济变化规律。如边际消费倾向会随人们预期而变化、经济分析中的函数关系很少会是线性的,非线性的形状也难以规则。当然,不能因此认为数学模型不存在。在强调多元化的今天,数学必将以其本真的魅力感染其他学科,提供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完美范式。

注释

①刘康兵,尹伯成,申朴.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角色: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思考[J].江海学刊,2010(5).

②参见姚丽君,邵家玉.基于地铁成本控制分析以提高运营效益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32).

化学的价值篇3

关键词:文化;价值;化学;育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13-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04

中学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承知识,更在于“化育生命”。生命是复杂而沉重的,化学教学不可能一力承担,但关注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却是化学教学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育人要育智,也要育德和育美[1]。为此,化学教学不能只关注化学的知识性,还得关注化学的文化性,只有全面触及智力、情感、态度与精神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纵观当前很多化学课堂,知识性可谓做到了极致,但文化性却多有缺失,我们对化学知识技能的关注远大于对人的关注,我们对知识逻辑的坚守远大于对人性的扶持,我们对考试分数的渴望远大于对人之成长的期待,我们对个人功名利禄的企图远多于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谋划。“育人”功利张扬,故而化学教学也只能得到学生功利趋向的响应,而无法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化学与“人”貌合神离,难以相融。所以,化学教学要得到学生理智与情感上的双重回应,除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化学价值导向之外,还要善用深厚的化学文化底蕴润泽学生,使化学与个体生命有机相融,进而构建出化学科学与人之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生态。为此,化学课堂需要具备三种文化属性:渗透情感认同的价值文化、彰显化学思想的学科文化、饱含人文关怀的课程文化。

一、渗透情感认同的价值文化

学习有用的化学到学习化学有用,是学生对化学价值的感知到认可的过程,也是我们实施化学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基本起点和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化学价值”,获取学生的肯定和认同非常重要,它是实现化学学习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需求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来源之一。化学“有用”如何体现?个人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现。

1.展示化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开学第一节课,分小组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1)调查从爷爷到你三代人所穿过的衣服有何不同,它们的成分如何,哪些与化学有关?(第1组)

(2)调查从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农村庄稼的产量与物种有何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与化学有关?(第2组)

(3)调查日常所用常见药物,哪些与化学有关?如果没有这些药物,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第3组)

在学生接触化学之初,让学生通过一些调查和交流,而对化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为,化学作为人类的文化产物,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要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就应当引导学生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来认识化学科学,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理解化学科学,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让学生理解人们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造出什么样的化学知识,并如何应用化学知识去改变了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真实的历史演变,充分展示了化学科w的价值,让学生对化学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如化学合成氨和尿素,解决了世界六十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化学合成了抗生素和药品,让世界人均寿命增加了约二十五年;化学合成纤维、橡胶等材料,让人类避免了风餐露宿,衣不遮体的困境……这些事例,从各个角度说明了化学的地位与价值,足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感恩和敬畏之心,并能触动学生建立起化学学习的志趣和决心。

2.展示化学是学生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1)当你遇到火灾时,你会如何自救?

(2)在发生洪涝灾害之时,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食物中毒和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你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是什么?

这类问题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可以经常遇到,它们是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实用价值的直接体现。再如当前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世界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新能源开发迫在眉睫;多种疾病时有爆发,药物研发严重滞后。这些问题令人担忧,但也能引起学生对化学的重视,这些事实可以给予学生两点启示:一是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社会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学能在人类面临巨大挑战和困境之时,为人类提供破除困境的途径和方法,它是人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凭借和依托;二是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起人生规划和目标。既然化学对于人类和社会如此重要,学好化学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和追求,化学为学生将来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更能让个人的能量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3.展示化学是学生明辨是非、理智决策的智慧来源

古有“点石成金”,近有“水变油”,曾迷惑了多少人,这都是对化学无知导致的结果。今天,我们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作为中学化学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如当前有关化学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错误地引导人们形成:化学=污染、化学=爆炸、化学=有毒、化学=危险,化学=不道德等观念,使化学成了令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魔鬼”。无知导致了无意义的恐慌。由此可见,学习化学、理解化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科学、理智地看待问题,明辨是非并合理决策,不仅能看破并消除社会上的流言蜚语,还能匡正社会风气。曾有一位初三学生在看完《化学灾难》视频后这样写到:“危险的不是化学,而是对化学的无知;邪恶的不是化学,而是人们欲求不满的贪念;罪恶的不是化学,而是人们唯利是图的短视。所以,该被讨伐的不是化学,而是功利遮住的人心,该被审判的不是化学,而是迷失道德准绳的人性。”这段话感人至极,因为这是一个理性的声音,他对化学的客观评价及见解,都说明他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主见,不盲从,这不就是化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所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高度的学科价值认同感,是初中化学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影响和改变学生价值观念的切入点,是形成师生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支柱。它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理念、行为和结果。

二、彰显化学思想的学科文化

化学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构起来的体系也不仅仅是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化学思维、化学方法、化学思想、化学精神和化学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内容。它为化学育人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的内涵和坚实的基础。化学育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与启智,还在于化学思维的培养和化学思想的铸就。化学思想包含内容很多,这里只说最核心的三点。

1.实践出真知,化学是实践的理论也是理论的实践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从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来看,教材里包含了59个教师演示实验和22个学生探究实验,以及10个家庭小实验。还设计了12个调查研究,提供了20篇阅读资料,以及200多个生活素材。从这些丰富的材料中,反映出了化学实践对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养成终身学习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和习惯。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至少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①课本不是学习的唯一信息源,生活中也存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进行,其实也发生在生活中。化学知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指导我们合理地进行生产,还指导我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指导我们科学文明的发展。

②化学知识以事实为依据,并经过了反复验证。实验是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定律、思维、技能等,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③化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学习时要敢于质疑并积极求证。化学是具有创造力的学科,社会发展离不开它,它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参与。

这些启示,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和精神存在极大影响,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和实践观,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宏观在宇,微观在握,化学具备直指本质的科学视角

物质世界变化万千。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人类就不可能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化学与生俱来的与物质世界存在着映射关系,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新视角[2]。如: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就让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有了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什么“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理解也就变得轻而易举;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原子重组规律,宏观上的变化与规律再迷幻也会变得有迹可循;建立起了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物质的结构与变化再复杂也会变得清晰而有序……,化学直指本质的科学视角,贯通了宏观和微观,兼并了具体与抽象,让人们能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由此形成的宏观在宇、微观在握的信心与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方法,都会让人们在改造或创造这个世界时,更具智慧与力量。

3.化学是人类文明的丰碑,镌刻着人之思想、精神与情感

化学探究的不止是世界的“真相”,也不止是解决问题的“妙法”,有时它更像精神“食粮”,慰藉和激励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1)化学就是一段值得讴歌的奋斗史。化学每一点突破,都彰显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化学l展的每一段历程,都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都是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如氟的制取,整整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时间,无数化学家牺牲了健康,献出了生命,才让氟得以问世。此间,没有轰轰烈烈却悲壮异常,不仅留下了氟这种元素,也留下了科学家不畏艰辛、无惧生死、勇往直前、百折不饶的精神。这种精神流芳千古并将泽被后世。

(2)化学发展激荡着民族的情怀与气节。巴甫洛夫曾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平淡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科学有界的现实,也表露了科学家伟大的民族情怀。波兰裔法国籍化学家居里夫人,以祖国波兰命名了所发现的钋元素;侯德榜历经5年的艰苦摸索,揭开索尔维法生产的秘密,实现了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科学家的努力与发现,都怀揣着祖国强大的梦想,他们的拼搏才让祖国的脊梁得以挺直。这些事实诠释了民族大义和气节,使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祖国强大而发奋”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示范与鞭策。

(3)化学发展肩负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化学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源于人类的进步也必将服务于人类的发展。从“钻木取火”开始,化学就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时至今日,这种关系愈加明显,如被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都是以化学为基础,若没有化学技术和化学材料的支持,这些高新技术都将沦为空谈。可见,化学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化学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平台。化学的发展惠及整个社会,这中间有无数能人志士为此付出了努力。他们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化学的研究与创造,彰显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化学教学应该从知识与人性的离散转向人与世界的协调与整合[3]。需要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化学观念与思想,而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审视世界和适切、合理地发展自身,在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修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学习化学知识,继承化学思想,发展化学技术,宣扬化学文化,并将个人价值和化学学科价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更大的能力,担当更多的责任。

三、饱含人文关怀的课程文化

“教化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生命完善和发展的手段。我们期望能通过化学教育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能利用化学技术、化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化学思维、思想和精神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思想独立、品质优良、有益于社会并自觉发展的个体。为此,中学化学教育的着眼点不只是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聚焦于如何利用化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即教育教学必须站在“以生为本”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文化。

1.以生为本,必须超越化学学科本位

一次一位教师做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实验,可能是集气瓶中二氧化碳不纯的缘故,小花没有变红。

教师问:小花变成了什么颜色?

学生齐声答:紫色。

教师急了,接着问:你们仔细看看,是不是变红了?

部分学生:没变红,还是紫色的。

教师:真的没变?你们要仔细观察,不能信口胡言!

个别学生:老师,好像是有点变红了。

教师:嗯,你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观察到了正确现象。其他同学呢?

学生齐答:小花变红了。

一次必须变红的教学,让人啼笑皆非。从学生参与及回答上的转变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强势,也看到了学生不得不屈服的无奈。小花变红从学科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答案。这是教师追求所谓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学科本位思想压倒了事实,成为一次看似很成功,却很失败的教学。体现人文关怀,就必须以生为本,超越化w学科本位思想,在教学中不去一味强调化学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不只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以及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得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能把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拔高到“育人”之上。倘若这节课,教师能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重做实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肯定就会有很大不同。

2.以生为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经常使用抢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抢答本应可调节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次抢答都是那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受到了老师多次表扬,得到了老师关注,于是乎,参与更加积极活跃,表现更加出色。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稍慢,总在自己思考出答案前被同学说了答案,中断了思考,得到老师“你怎么总是思考不出答案?”“你学习不专注,没有积极参与思考。”“你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配合老师。”等评价,使得这部分学生,思维总是被扰乱,学是被否定,学习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成为了放弃学习转为观望,并被老师忽视的群体。中学化学教育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合适的发展机会,而不是打造一个整齐划一的队伍。如果教师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看待和要求学生,则说明教师以一种选择性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由此必然会出现教师热宠一批学生而冷弃一批学生的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进而导致化学教学之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所以,“以生为本”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态度、行为和情感上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努力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以生为本,必须打破应试的枷锁

在教师讲完燃烧与灭火的新课后,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为什么发生火灾时,燃烧所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能将火熄灭呢?”听到这个问题,其他学生马上开始叽叽呱呱地讨论起来,但立马被老师喝止:“这个问题中考不会考,讨论也没什么价值,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这几年的中考题,怎么考这块内容”。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个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话题,一个可能让学生获得益处的话题,就因为中考不会考,而被生生打断,这不只是消停了话题的讨论,更冷却了学生的心。师生这样背负着沉重的考试枷锁,规约于应试的牢笼,用高强度的训练和机械记忆把化学课堂整得面目可憎,它短期的功利追求磨灭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每天痛苦地度过那枯燥而疲惫的课堂时间,化学成为学生一种苦不堪言的负担,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使得学生后继学习无以为继,影响了学生终身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清醒地知道:考试不是化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为考试名利而改变了施教的初衷。

4.以生为本,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这个实验太复杂,我们看一下视频算了。”“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太耗时,我就看一下答案吧。”“这个结论很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下来。”“这是常考点,我们要多练几遍”……这些话语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听到这些话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一种受罪。你还要让学生爱上这种折磨,并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简直是无稽之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进行枯燥、野蛮的灌输。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其学习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带有生命体验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化学课堂必须是一个生命在场的对话现场,一个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体验并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在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中就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其“过程”目标还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基础。因此,中学化学教学绝不是对化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过程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知识的生成、知识的演绎等过程,参与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趣味和丰富体验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学化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从价值认同到主动接受,再到顺应改变的过程。这种顺应改变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持久的而有意义的,它包含着个人的学识修养、实践技能、思想道德、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进步,也包含着学生今天的进步和明天的发展,它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形成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性改变,而非是压力下的一种被迫性变形。也就是说,化学教学要站在文化育人的角度,打造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在做好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知识价值的意义,在阐述化学知识内在逻辑的同时,充分展示化学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根源与价值理性[4]。

参考文献

[1]邓阳,王后雄.论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19-22

化学的价值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26

2012年11月19-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了“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展示暨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有57节说课、30节现场课分三个会场进行了展示,本节课参加了本次展评活动并获得了一等奖。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南宁文化代表“国际民歌节”、南宁经济支柱之一“可口可乐公司”、南宁环境美誉“绿城”三大背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情景,以三个情景为主线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核心教学板块,每一个板块又由若干问题构成问题串,引领学生以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为核心进行深刻思维,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知识和方法,进而体会化学与社会(南宁的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增强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下图所示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

二、教学实录

课间教师播放自己用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节晚会的片头、南宁可口可乐公司及生产设备和南宁优美环境等的图片,配以“大地飞歌”背景音乐制作的一段视频。

环节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大家好,(播放动态的“绿城”投影片)来到南宁第一个感受就是南宁到处都是树,真可谓是绿色满城啊!(播放动态的南宁可口可乐公司的投影片)第二个感受呢,是我到了南宁,恰好赶上了南宁可口可乐公司在我们学校不远的公园举行的一场大型公益活动,对我们南宁的可口可乐公司有了很多了解。(播放动态南宁民歌节的投影片)第三个感受就是我们南宁的民歌了,南宁是民歌故里,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大地飞歌”就是我们南宁2012年第14界国际民歌节的主题曲,我在网上看过我们南宁最近几届民歌节的开幕式,发现南宁的民歌节办的相当不错,尤其是舞台效果特别棒!这就是我从网上民歌节的视频中截取的一张照片,大家看舞台上这云雾缭绕的,像不像人间仙境啊!

环节二:探究舞台效果中的二氧化碳

今天呢,我带着一样道具,这个道具就能给大家制造一个这样的人间仙境,你们信不信?(学生们都很兴奋)

[师](取一个塑料托盘,里面事先放少许水,然后从保温瓶中取出道具“白色固体干冰”倒进烧杯中)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啊,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将烧杯中的干冰快速倒进盛有水的塑料托盘中)。

[师]你们知道我刚才用的道具,这种白色的固体是什么吗?

[生齐]干冰。

[师]那干冰又是什么物质呢?

[生齐]固体二氧化碳。(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并板书本节课的课题“二氧化碳”。)

[师]看来好多同学都知道干冰能用来制作舞台效果,没错。可是,我刚才用的道具,这种白色固体,就一定是干冰吗?你根据什么来证明呢?

[生1]可以看看干冰是不是具有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竖大拇)很厉害!那下面就请大家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用实验证明我用的道具(白色固体)到底是不是干冰?

[学生活动一](问题1):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用实验证明道具(白色固体)是否干冰?

[师]第一、先想方案,再动手做实验;第二、注意――不能用手直接取用药品,要用镊子。我们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开始……

[师]好,请大家停止实验。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不是干冰呀?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简要记录学生的发言。

[生2]我们将蜡烛放在烧杯中点燃,然后将干冰也放在烧杯中,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说明这个道具是干冰。

[生3]我们是在烧杯中加了一些石灰水,然后向里面加了一块干冰,发现有大量气泡,石灰水还变浑了,说明就是干冰。

[生4]我们将干冰放在烧杯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烧杯口,发现木条熄灭了,也说明是干冰。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没有了?我觉得第三种方法和第一方法虽然用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方法还是一样的,你们能说说你们都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吗?

[生齐]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师]那第二种方法又是利用了什么性质呢?

[生5]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师]对,这个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这就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追问]那现在就有两种方法,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说明我用的道具是干冰吗?

[生6]我觉得蜡烛和木条都不行,因为不支持燃烧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氮气呢?

[师](竖大拇)大家同意不?(大家都表示同意)目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能确定就是二氧化碳了,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却不一定就是二氧化碳。

刚才你们用实验证明了我用的就是干冰,那这干冰为什么能产生云雾效果呢?

[问题2](投影)解释干冰是如何形成云雾效果的?

[生7]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师追问]那你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吗?

[生7]不是。

[师]为什么?

[生7]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看不见。

[师追问]我们能闻到吗?

[生7]不能,二氧化碳也没气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师追问]那我们看见的白雾是什么?

[生8]是干冰升华时吸热,周围空气温度下降,水蒸气被冷凝成的小液滴。

[师](竖大拇)你说的太好了!干冰能让舞台效果美若仙境,那你们认为用干冰制作舞台效果有没有弊端呢?

[问题3](投影)用干冰制作舞台效果有哪些弊端?

[生9]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浓度大了,会让人感到憋闷得慌。

[生10]二氧化碳还能增加温室效应。

[师]正因为如此,虽然干冰曾为舞台效果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也在逐渐地被更环保、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比如水雾、液氮等,大家如想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环节三:探究可口可乐中的二氧化碳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固体叫作干冰,可制作舞台效果。我们再看,它还可用来制可口可乐(手拿南宁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可口可乐),我们南宁就有自己的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解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我找可口可乐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一段采访的视频。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问题1](投影)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播放采访技术人员的录像]

[师]刚才我已经了解了我们公司的规模非常大,现在我想再了解一下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您能介绍一下吗?

[技术人员]可以,浓缩原料送到我们厂以后,首先在浓缩原料中兑上一定量的纯净水,再向里面压入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得到了可口可乐;将可口可乐用机器装入瓶中,密封,就可以出厂了。

[师]通过观看刚才的采访,你认为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生11]兑水、压入二氧化碳、装瓶密封压盖。

[师]大家知道可口可乐的生产跟二氧化碳有什么关系了吗?(生:压入二氧化碳气体),对了,刚才技术人员告诉我们,要向其中压入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意思就是说要在压强很大的时候让二氧化碳进入水中,这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在压强大的时候能进入水中,那在常压下,二氧化碳能不能进入水中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

[演示]盛有二氧化碳的可乐瓶中加入少量水。

[师]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了?

[生齐]瓶变瘪了。

[问题2](投影)盛有二氧化碳的可乐瓶变瘪的原因是什么?

[师]利用你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变瘪了是因为?

[生齐]瓶内的压强减小了。

[师追问]瓶内的压强又为什么会减小?

[生齐]里面的二氧化碳少了。

[师追问]那里面的二氧化碳又哪去了呢?

[生齐]溶到水中了。

[师追问]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生12]还有可能是二氧化碳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有没有人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呢?

[部分生]有。

[师]大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溶于水了,一种认为二氧化碳不仅溶于水,还有可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

[师追问]请大家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思考,这两种意见的区别在哪里?

[生13]如果只是溶于水,只有二氧化碳、水两种物质;如果还与水反应了,则应该除了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物质。

[师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在哪里?

[生13]就是有没有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师]如果我们想证明是哪一种意见对,关键是证明新物质的存在,对吗?

[生齐]对。

[师]认为二氧化碳跟水发生化学变化的同学,你们认为Co2+H2o可能生成了什么呢?根据是什么?

[生14]应该是生成了碳酸,因为可乐属于碳酸型饮料。

[师追问]那你能推测碳酸的化学式怎么写吗?

[生14]到黑板上写出H2Co3。

[师追问]你根据什么这么写?

[生14]质量守恒定律。

[师](竖大拇指)那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看看有没有碳酸生成了?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资料:碳酸是一种酸性物质,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为红色。我给大家准备的是用紫色石蕊浸泡后又晾干的紫色石蕊蝴蝶结,现在,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这种酸性物质?请小组之间先交流方案,并写在实验单上,之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记录好实验现象,开始……

[学生活动二](问题3):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喷壶、3个石蕊蝴蝶结、两瓶二氧化碳。

[师]停止实验,整理好实验用品。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15]向盛二氧化碳的瓶中加水,振荡,然后用瓶中的水洒在紫色蝴蝶结上,蝴蝶结变红了,所以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生16]老师,我认为他说的不对。

[师]你说说他怎么不对了。

[生16]他那个瓶里肯定有水,还可能有二氧化碳,还可能有碳酸,三种物质到底谁使蝴蝶结变红的呢?我觉得说不清。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不?

[生齐]有,太有了。

[师](笑)你太厉害了,思维这么严谨,大家都佩服你了!那你们组是怎么做的呢?

[生16]我们是先把蝴蝶结干着放进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没变色;然后喷上水,发现也没变色;然后把喷了水的蝴蝶结再次放进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蝴蝶结变红了。

[师](竖大拇指)不仅思维严谨,逻辑性还非常强。其他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17]我们的做法跟他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是用了两个蝴蝶结,一个直接放在了加了水的瓶中,想想不行,然后又将另一个先放在二氧化碳中,又喷了点水。

[师]那我们再请刚才第一组的同学来反思一下,你们是还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同意他们的观点呢?

[生15]同意他们的观点。

[师追问]你们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生15]我们的瓶中三种物质可能都存在,不能说明是谁让蝴蝶结变红了。

[师]也就说二氧化碳、水、碳酸三种物质都可能存在时,要证明是碳酸让蝴蝶结变红了,必须得排除二氧化碳、水的可能性,对吧?当遇到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时候,要控制变量,逐项研究,这是科学探究中的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大家以后在探究类似多因素变量的问题时,都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还知道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叫碳酸,方程式是Co2+H2o=H2Co3,那现在大家也就知道可乐、雪碧等为什么叫碳酸饮料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常压下二氧化碳就能进入水中,为什么可乐生产中需要在高压下压入二氧化碳呢?

[问题4](投影):可乐生产中,为什么“压”入二氧化碳?

[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师]通过这组数据,大家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18]压强越大,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

[师]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越多,所以你们看可乐中气体很多(摇晃可乐瓶),我们这个(刚才演示实验中变瘪的那个可乐瓶)常压下没有那么多气泡出来(顺势打开)。

[师]我们再看看我手里刚才得到的这瓶碳酸水,我来做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从瓶中取出少量碳酸水,向里面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分成两份,给其中一份加热。

[师]看到什么了?

[生齐]又变回紫色了。

[问题5](投影)红色的石蕊试液为什么又变成紫色了呢?

[生19]二氧化碳出去了,碳酸没有了。

[师]滴加石蕊变红是因为碳酸存在,现在又变回紫色,说明碳酸没有了,碳酸哪里去了呢?(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方程式:H2Co3=Co2+H2o)通过科学家研究证明,碳酸易分解,在加热的时候分解速度更快。据此你认为:可乐等碳酸型饮料在保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问题6](投影)你认为可乐等碳酸型饮料保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齐]密封、低温、不能强烈振荡……

环节四:探究绿色环保中的二氧化碳

[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大家看到我们的民歌节,我们的可口可乐都跟二氧化碳有关系,那我们的南宁满城的绿色植物跟二氧化碳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1](投影)绿色植物和二氧化碳有什么关系?

[生齐]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等。

[师]大家的意思是“绿色植物由于发生光合作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缓解了温室效应”。那你们能说说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吗?

[问题2](投影)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

[生20]二氧化碳与水在光(条件)和叶绿素(催化)作用下,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生物课上学的。

[师](微笑,点头,表示赞许)大家很厉害,既能联系物理知识,也能联系生物的知识,学习就要这样,知识本身就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并同时投影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H2o+Co2有机物+o2)

[师]那大家再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反应,同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的两个反应,产物却不相同,原因是什么?

[问题3](投影)两个反应产物不同的原因?

[生齐]反应的条件不同。

[师]对,事实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发生、产物、程度、快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投影这句话)这一点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深的认识。

环节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师]在自然界中,光合作用不断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植物呼吸和燃料的燃烧又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能起到对地球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但近几十年来,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所以希望同学们课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哪些方法来缓解温室效应?也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时刻关注“温室效应”,将来能用你们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你们的智慧破解这个难题!这将为我们整个人类都做出重大的贡献!

[师]这节课我们从民歌节的舞台效果、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三个方面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这几天,南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节课,咱们26中同学积极的态度、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非常希望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谢谢同学们!再见!

三、教学反思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生活价值

绿城、可口可乐、民歌节三个学习情境是南宁人众所周知的,可是这些与化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原本熟悉的这些事情里面不仅有这么多学问,还可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发现提出很多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并通过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整节课的学习都始终围绕着三个学习情境进行,始终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价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而化学的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

本节课在三个教学情境的主线下,本就预设了三个学习板块,每一个板块下又预设了若干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串。这些问题本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活动探究,在学生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在“实验证明表演道具是否干冰”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必须讲究“证据”,证据不足就会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通过“瓶变瘪――压强小――气体少――气体哪去了――溶了,还是反应了――如何证明”这样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另一方面在实验方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并认识如何进行多因素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由此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方法,这就是其学科价值所在,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一门学科的学科价值,学生才能从被动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在未来选择从事化学研究工作。

化学的价值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文化价值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小学语文的文章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价值越来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随之增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红军》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

[3]王焱.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2012,(13):244.

化学的价值篇6

数学美育与数学文化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全面开发数学的美育价值,可以充分认识数学的德育价值、精神力量价值和思想创新价值。

一、数学美能够激发创造激情,发挥数学的思想创新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如下例子。

众所周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形式是如此简洁、优美、匀称,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就双曲线而言,平面内的点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如图1:

按定义可得:

,转化为方程即

,此可作双曲线方程。但它不符合简单性原则。故方程可化为

即。我们说,此方程简单多了。但是,双曲线具有对称性,它表示的方程也该有对称性。于是,由于>0,故令,即得,此式是如此简洁优美。

至此,我们清楚知道,一开始选择“2c”、“2a”正是为了追求简单性,而产生b是人为制造的,但实践证明,b正好是双曲线虚半轴长,又具有鲜明几何意义。为何称为标准方程呢?应该说,对于同一个双曲线,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就可得到不同方程,其中若不规定一个作为标准,那人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如此教学,通过深挖教材中数学美的因素,既能阐明问题的本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思想创新意识。

二、以美启智能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的精神力量价值

如二项式展开显示出很强的对称形式,注意到就可以写出:

在这个式子中,a与b的位置交换结果是不变的。把这个式子的右端系数按n=1,2…排列出来就是

11

121

1331

14641

15101051

1615201561

172135352171

…………………………………………………………

用不着计算,就可以根据对称性及上排的数字写出下排的数字来,一直写下去。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可以体验数学的形式之美,方法之妙,进而使之产生一种理智的好奇心,在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数学美育价值在数学教育中的主要表现

1、审视数学美,启迪问题解决的思路

美的观点一旦与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特征相结合,人们就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审美直觉,从而确定解题的总体思路和入手方向。因此,数学美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启迪思维,引导人们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例1:已知:,

,,

求的值。

经过认真观察对比,可知22,42,62是方程:

的3个根。可得方程:

由韦达定理可得

从命题外在形式美的特征得到启示,找到了美的解法,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在和谐美指引下的必然结果。

2、挖掘数学美,简化问题解决的捷径

例2:已知:x,y,z,且x+y+z=6,求f(x,y,z)=的最大值。

数学中的数、式、形有着优美的结构,呈现出许多秩序美,对称美的形式。挖掘到本题中条件x+y+z=6,对于x,y,z,是均衡的,亦即是对称。又因为结论是由字母次数依次递增,存在着秩序美的形式。考虑到诸多方面的美,利用不等式致使已知条件出现秩序美的结论,由此,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具有秩序美的形式:

依据均值不等式有: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即x=1,y=2,z=3时成立,故而f(x,y,z)的最大值为f(1,2,3)=108。

本题的解决挖掘了秩序美这一特征,从而找到了简化问题的解决的捷径。

数学的文化价值需要我们用一种数学的头脑去感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用一种数学的思维去感悟。数学作为训练人们思维的有效工具,在培养组织才能、敏感性、直观性和洞察力方面是再恰当不过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的指引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德育价值、思想创新价值、精神力量价值和美育价值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道德、思想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汪先理.数学中的美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5

化学的价值篇7

一、数学文化价值体现之一:数学教学是在让学生体会一种数学的认识方式,一种对事物的数学分析与思考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统计。下面请同学们统计南京长江大桥上1分钟内通过的车辆(分左右两个车道)。(播放录象)

师:统计出来吗?

生:没有。

生:不好,太快了。

生:让司机慢些。

生:不可以,怎么跟司机联系呀?这么多司机。

(沉默)

师:你们可以商量。(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

生:我们准备分工合作,2人数上面的,2人数下面的。

生(补充)然后合起来。

生:我们也准备分工,4人一人数一种车。因为我们刚才发现有4种车。

师:按你们自己想出来的方法统计。(学生统计)

一段大桥上车水马龙的录象,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孩子由于看见了世界,他们会成为真理的发现者,会由此产生活的思想:“不行,太快。”“要分工合作。”“要分类统计。”这就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地方,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此时,分工合作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激情,是他们急于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的动力。从而带给学生的便不再是简单的掌握统计的方法,而是在学生自我的探寻中,通过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与思考,使学生的理智和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这同时是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数学的认识方式――学会对事物进行数学地分析与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一种对事物认识方式,即寻找事物的相互关联之处,通过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

二、数学文化价值体现之二:数学教学是让学生养成一种数学的探索精神,形成一种数学学习的性格,即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

从人性的角度而言,学习活动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它还伴随着巨大的情感体验,要真正地悟之于心,要培养学生从末知中发现真知的探索精神。

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统计”一课的教学。

1.教材呈现:

下面是四年级部分同学参加数学竞赛的成绩记录并根据记录填写统计表。

2.学生行为:(1)从1-20号用画正字的方法,一次统计结束,将统计的数据填入上面的表格中。

(2)用数数的方法,直接将数据填入表中。

(3)用数数的方法后,不是马上填入上表,而是又用画正字的方法,一次性地写上几个正字,再数出用了几个正字,将数据填入表中。

3.教师行为:对第二、三两种方法进行矫正:你们不觉得这样的方法比一次性的用画正字的方法要麻烦得多吗?用第一种方法只要数一遍就行了,而用第二种方法却容易出错,会数不清楚。第三种方法就更加没有必要了,为了调查表中的一项要数一遍,调查另一项又要去数一遍,这样反而更加分不清楚。

4.现状调查:学生(5位):我喜欢第三种方法,我认为这样会更加简便。画正字我觉得太麻烦了。

生活的现实:有几个人在进行以上统计的时候喜欢用画正字的方法呢?我们的数学老师在统计全班同学的数学成绩的时候不是多数用的数人数的方法吗?

5.思考:学生坚持的是什么?画“正”字真地就不麻烦吗?

学生的思考有问题吗?不是,而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的确有些麻烦,不妨用学生的话说:用画正字的方法,数一个要画一笔,这样做真地有些烦。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了问题出在对这种统计方法本身的理解有了偏差。首先是我们在统计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到画正字的方法?那是因为我们需要收集的数据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不易完整地记录在我们的头脑中时,就需要用到画正字,体现快捷和方便。其次画正字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

学生在‘动手做’中虽然也会有一些相应的体验,但不是学习过程和蕴含于过程中本质内容的体验。课上教师如果一味地为了方法而教,而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探索,就少了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比较,少了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只有在自我理解、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深化对新知识的真正自我理解,从而自内心深处达到对新知识的认同。这样的探索过程,要融入独立思考后获得成功的体验,融入尝试失败后继续探索的艰辛,更要融入对自我认识坚持的不懈与韧性。这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种对学生数学学习性格的培养即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

三、数学文化价值体现之三: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上的提升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

学生以数年的算术学习经历作基础,把按特定的数量关系用简单的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不是太难的事。练习中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正确率非常高,几乎接近100%。但我们在多次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出示这样的一道题:四年级一班有a人,二班有42人,两个班有多少人?有近50%的学生认为不能计算出最后的结果,或者干脆写上“不能解答”。

我们对上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获得的字母运用的经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单位和数量用字母表示,不是代数学上的符号表示。如:Cm表示厘米等。二是用X表示末知数,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末知量,也不是新知的意义。三是在运算律和面积计算中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计算公式,这里的字母运用具有了代数学中的符号特征,但学生只是经历了这样的替代过程。

分析的结论是:学生更多经历的是字母的替代过程,并没有经历清淅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

四、数学文化价值体现之四: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享受一种深层次的快乐,感悟一种数学内在的美

化学的价值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化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游戏论之父——荷兰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豪伊金格给游戏下了定义:“游戏是在明确规定的时间、空间里所进行的行为或者活动,它是按照自发接受的规则进行的。这种规则一旦被接受,就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的目的就在游戏行为之中,它伴有紧张和喜悦的感受,与日常生活不同。”大多数人认为:“游戏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此对于游戏的认识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游戏的认识也在推陈出新。游戏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也常常是专家和学者所研究的素材,伴随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对于体育教学游戏化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因此,本文在对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过后,探讨体育教学游戏化在实际教学中的价值。

一、体育教学游戏化的内涵

体育教学游戏化是指教师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灵活性、包容性等特性,结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原理,把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或一系列游戏来实施的教学过程。为提高体育教学效益,在游戏理论和“健康第一”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体育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游戏情境的改造、创新以及融合,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多维指向的体育教学实践系统。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特性

在综合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的归纳,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趣味性、竞赛性、多样性、教化性、易行性等。(1)趣味性:体育教学游戏化能够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感受到体育教学中的趣味。(2)竞赛性:合理规则下,竞赛形式的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多样性: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变化多样,不拘泥于一种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各项条件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4)教化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教化有一定的影响。(5)易行性:课堂中的游戏化教学,均是因地制宜,简单可行的教学模式,学生都能够很快融入到其中,便于普及与开展。

三、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价值

(一)通过体育教学游戏化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游戏化的基本教学手段,与其他的体育教学没有差异,同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但体育游戏因其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最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其次,体育游戏又能够虚拟和假设很多场景,将走、跑、跳、投等身体练习赋予各种有趣的情节,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和场景的感受下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因而,体育教学游戏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9~22岁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可见中小学时期正是形成创新人才的重要时期,而游戏教学正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手,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技术才能,培养创新意识的。[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编、改游在体育教学游戏化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编排或让学生创编合适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其中,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三)通过游戏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

在轻松、平和的气氛中,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体育教学游戏化中常常融入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比赛,教师制定相应的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难免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时需要学生能够诚实、勇敢、顽强、机智的面对困难。因而,体育游戏使学生理解到竞争与合作的密切关系,使他们养成互帮互助、忍耐、服从、尊重等人际交往的心理准则及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拼搏精神。

四、总结

体育教学游戏化运用不同的场景为学生打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里充分大会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时又能够锻炼集体主义的精神,学会互帮互助,学会在逆境中克服困难。老师能够把枯燥、死板的技术动作讲解,通过游戏的方式让体育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而游戏化的体育教学,学生已是不容忽视的主角,教师则是掌握课堂方向的舵手,舞台是学生的,就需要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魅力,参与课堂,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热烈。体育教学游戏化是现代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产物,它的不断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断前进的一个标志性的事物。

参考文献:

[1]呙华锋,郭敏刚,童周.中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价值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

化学的价值篇9

[关键词]新闻价值观念文化学

新闻传播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新闻价值观决定着新闻事实的取舍与报道的不同角度。中西新闻工作者在传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大致相同的几个新闻价值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然而,中西方以相近价值观指导出的新闻传播实践却表现出巨大差异。中国批评西方媒体报道无视中国国情的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媒体则认为中国媒体报道忽视了对人权、公民知情权与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国际传播中的意见分歧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间的沟通交流。本文将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来审视分歧的根源所在;把新闻价值观置身于文化传统的大框架下,以此思考全球传播新秩序构建,思考中国软实力建设中新闻传播功能的发挥。

一、“同”――对“人”的共性、新闻事实本体和新闻价值观形成历史的考察

如上所述,中西方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形成了对新闻价值基本一致的看法,这是中西方新闻信息交流和沟通对话的基础。学者赵莉在《从看美国的新闻价值观》中统计发现,“2002年美联社和新华社所评的十大国际新闻中,有四条是完全一样的,反映出中美新闻价值观中某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1]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相同性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为社会化的人的共通心理与思维习惯。人的生命存在共同性,具有相同的身体结构和行为方式。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也面临着共同的外部环境。这些相同或相似性,使得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形成的心理、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具有共通性,这必然会影响到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新闻价值选择。

其次,客观发生的事实对新闻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闻事实――其中蕴含着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特定属性。这些特定内涵和属性决定了中西新闻价值观相同的一面。

考察新闻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历史就能证明中西方“同”的一面。

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形成源远流长。1690年,德国人托比亚斯・朴瑟在一份关于报纸的论文中提出,为了在数不胜数的新闻事件中作出选择,应该把那些值得记忆和知晓的事件挑选出来加以公开报道。他列举了他认为值得报道的事件,涉及到了选择新闻的异常性和重要性等标准问题。这是西方新闻史上最早提出的新闻价值观念。后来,德国学者卡斯帕・斯蒂勒又在1695年提出了新闻价值的新鲜性、接近性、显要性和消极性等。[2]

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真正形成,伴随着美国政党报刊的逐渐衰落和大众报刊的蓬勃兴起。在19世纪30年代的报业竞争中,西方各报社老板和主编为扩大报纸发行量,十分重视对新闻事实的选择。20世纪初,美国、日本的一些新闻学者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1922年,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他明确提到突发事件、地缘接近、个人影响与冲突等新闻价值要素。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再一次掀起探讨新闻价值观念的高潮。其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是约翰・格尔腾(JohanGaltung)和玛丽・鲁基(mariRuge)。他们考察了“事件”变成“新闻”的奥秘,并论述了新闻的12个要素。[3]

关于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西方新闻学者少则有5因素说,如麦道格尔;多则有20因素说,如英国汤姆森基金会专为第三世界新闻工作者编写的新闻教科书等。尽管西方新闻界在新闻价值标准的具体表述上有多有少、有轻有重、有先有后,但他们在主要标准的确定上还是相当一致,其中包括: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4]

实践的需要与向外的学习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理论进行了本土化诠释,形成了与西方比较接近的价值观要素。徐宝璜在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中认为,“新闻价值者,即注意人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也。”并明确提出了新闻价值的三个要素,“重要之最近事实,自能引起较多人数与较深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高之新闻。次要之最近事实,仅能引起较少人数与较浅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低之新闻。”“同一新闻,其价值与发生及登载相隔之时间成反比例。此相隔时间愈短,则新闻价值愈大,愈长则愈小也。”“同一新闻,其价值不仅随时而异,又大抵随地而有别也。吾人所注意之事,大抵以己为中心,渐推及于己所熟悉之人及事。故现虽处交通便利之世,所最注意者,大抵仍为本埠之事,及本埠之人。”[5]

邵飘萍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介绍了美国威斯康新大学新闻学教授格兰特・赫德对新闻价值标准的概括:爱读者之数;时机之适当与否;距离远近之关系;性味集中之变迁。格兰特・赫德分析新闻价值减少的原因是:含有广告的意味者;揭发人之阴私者;有害社会之风者。[6]

20世纪40年代,萨空了在其《科学的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新闻价值“两个条件、两个要素”的观点。他把新鲜、真实列为新闻价值要素,而把新闻与人类“有关”、“有益”作为新闻价值的基础,体现了新闻价值的“有益性”原则。这种阐释对新闻价值理论有所突破,回归了新闻价值的本意,但他未对新闻价值的内涵作出详述。[7]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推进,新闻价值理论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对西方新闻价值理论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广泛汲取和积极消化的基础上,对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形成了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8]

对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形成历史的考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地区,在人的共通性基础上,形成了大体一致的新闻价值观念。

二、“异”――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审视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实践中不同的选择上。

西方新闻价值观尤其是传统新闻观往往强调反常、冲突、矛盾,定位于媒体是社会和政府的监督者,习惯“多报忧少报喜”;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往往注重正面、健康、和谐,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着力于反映光明面,“多报喜少报忧”。西方新闻价值观注重以受众为本位,强调以受众的兴趣与需要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则习惯传者为本位,将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9]由此,在诸多新闻价值要素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更注重“趣味性”,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更强调“重要性”。

为什么在基本要素认同的基础上,中西方仍对新闻价值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实践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取舍呢?笔者认为,中国特殊的国情、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取舍,是形成分歧的重要原因。同时,对新闻价值作出判断的主体,即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也是造成新闻价值不同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者心目中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0]人从出生起就在进行社会化,其中文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11]

文化传统是新闻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中西方文化传统存在许多不同,在此文化生态环境下生活的“人”的心理、思维和价值观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司马云杰在《文化价值论》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相应地可归纳为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价值取向,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取向和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价值取向。由此,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价值模式可简单地概括为:“安土地,尊祖宗,崇人伦,尚道德,重礼仪”。[12]

钱兆和先生在《西方文化精讲》一书中阐述西方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认为,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为求知而不是为实用目的,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热衷于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注重理性思维和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传统,法治传统源远流长,热衷于设计理想社会模式,注重对知识的检验和论证。[13]

从以上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特点的梳理可以看到,中西新闻价值观的不同,是与双方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完全一致。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较多个人主义取向,中国文化较多集体主义取向;西方文化崇尚科学理性,中国文化重人情伦理;西方文化注重对自然的征服,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这些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必定会在新闻传播中有所体现,从而导致了中西方对新闻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和选择。

三、文化学阐释下的新闻价值观的意义

由文化的维度看待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1.有的放矢,有效传播。

全球化的今天,闭关锁国肯定行不通。我们既要通过国际传播了解国际动态,以做好准确定位;又要借助国际传播,构筑自己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一切的前提是国际传播要达到“传通”的效果。分析以往国际新闻传播产生纷争,主要原因就是不同价值观的指导偏向,传播主体往往是从“我”的角度去思考报道新闻事件。从文化学的视角看,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双方都要考虑不同之处,即清晰认识“异”后的深层次文化原因,用“他”的视角报道,分析和了解对外传播对象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2.求同存异,和谐传播。

国际传播旧秩序指的是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不均衡和不公正现象。此时,信息的流向是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流向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信息的内容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以自己的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发生事件的偏向和误解性的报道。这其中除了特定的政治经济利益原因外,文化理解分歧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文化的视野看待全球新闻传播,使我们认识到每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其优点和特点,在全球传播中要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以共同致力于全球和谐传播秩序的构建。

3.文化立足,融洽沟通。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4]

这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最大语境。我们的新闻工作应该从这一语境去思考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努力做好两个方面工作。对内,要发挥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从传统文化的发展来思考自己的工作,努力达到“传通”效果。对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充分考虑国外的文化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开展信息传播,有针对性地向外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尊重他国他民族的文化心理,相互理解,融洽沟通。

注释:

[1]赵莉:《从〈今日美国〉看美国的新闻价值观》,《青年记者》[J],2002年第4期

[2][3][4]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5][徐宝璜:《新闻学》[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6]邵飘萍:《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郑保卫、刘新利:《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价值观》,《今传媒》[J],2010年第8期

[8]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3]钱兆和:《西方文化精讲》[m],华龄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化学的价值篇10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维系

一、多元文化的原因

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是内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不单壮大了公有制经济,而且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从而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此,社会经济利益逐渐多样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经济活动的变革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利益主体的分化与组合,进而造成了伴随着经济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的价值观分化与变化。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其分化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进而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因之,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多元文化产生的内因。

其次,多种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外因。改革开放不但带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而且也促进了国际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政治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内地,导致国内思想与文化的复杂与多样,也进而从宏观上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等各种样态的文化思潮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仅带来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在更为精细化、更为微观化的社会空间里改变着民众的单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以,外来文化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导致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二、多元文化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其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也增强了大学生的智力和社会理解的能力。多元文化社会里,存在多元的文化视角,是名副其实的信息资源库,是价值观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知识宝库,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取向,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选择能力,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

其二,多元文化激荡、多元思潮各领,不仅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也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思维方式。多元文化的存在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赋予价值观教育更多的教育思路,有利于学校价值观教育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多元的视角来进行工作,从而使价值观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加明确的针对性,也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活力和稳定性。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

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宣传主流文化,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以维系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自觉地去建构自身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对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传播精英文化,也要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精英文化产品,以提高其文化品位。但是对大众文化也不应一概拒斥,要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其意义和价值,重视它在促进校园文化勃兴、增强学生自主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并培养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也应持同样的态度。

第二,加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传播,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到在理想的鼓舞下追求现实,在现实的激励中坚持理想,以维系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要通过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科学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要求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在了解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又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从而自觉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积极热情地为之奋斗。

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是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就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以此来建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苏丽萍.对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职教论坛,2012,(14).

[2]吴岳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3]唐全中.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8).

[4][6]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1).

[5]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